经营和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16 10:32:33

经营和管理

经营和管理范文第1篇

媒介经营与管理作为新闻传播学教育领域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发展迅速,由研究生教育(由于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培养定位不同,本文并未将其纳入分析范围。)向本科教育扩散,并在本科教育中形成了以部(省)属高校为主、以独立学院、民办高校为辅的三个主要办学层次。目前,本科开设媒介经营与管理专业(方向)的各类院校约二十所(见表1)。(本文将部分称为公共媒体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的院校纳入统计范围。)

面对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在媒介经营与管理的专业教学中,我们如何才能避免新闻与商学“两张皮”?以何种模式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媒介微观领域的经营人才?就此问题,笔者到相关媒体进行了调研。目前,学界与业界都意识到了新闻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需求之间的脱节。2005年人民网上甚至出现了“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这一现实。作为新闻与传播学的主流专业尚且如此,对新兴发展的媒介经营与管理专业而言,更应提早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传媒产业需要的人才,使专业具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从目前开办媒介经营与管理方向的院校来看,人才培养均定位为实用型,课程结构以“新闻+商学”为主,结合新闻传播学的学科特征,借鉴相关院校的办学经验,笔者尝试构建“四结合式”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教学作为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突破口,逐步形成符合媒介经营与管理专业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围绕实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构建“四结合式”实践教学体系,有效促进学习迁移,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

1、实践教学有利于解决传媒产业需求的多变性与媒介经营管理类课程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

传媒产业的发展在制度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下迅猛变化,呈现出多变性的特征,而构成高等教育基础的课程又需要维持相对的系统性与稳定性。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无论是布鲁纳(J.S.Bruner)的结构主义课程论、瓦根舍因(Wagenschein,M.)的范例方式课程论及赞科夫(Bahkob,J.B.)的发展主义课程论,都强调课程的基本性、基础性,主张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概念,把规律性的知识教给学生。作为媒介经营与管理专业中的课程,也应符合课程的基本规律。强调课程的基础性、系统性,就会使得课程本身与迅猛变化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差距。如何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来缩小差距?

媒介经营与管理作为实践性强的专业,可以以实践教学作为突破口。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与传媒产业运作流程中不同环节、不同层面、不同接触点进行合理的融合,使传媒需求成为推动课程内容变革的原动力,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解决传媒产业需求的多变性与媒介经营管理类课程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使培养的人才的综合知识结构符合传媒产业发展要求。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在知识的点一线一面一网的学习进程中,与之对应地构建实践教学的点一线一面——网,使实践教学能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迁移,让学生学会学习。

高校教学的过程,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的理解,知识概念分类如下(见图1):

资料来源: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页。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J.R.Anderson)把个体知识分为两类:

一类为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类知识一般通过记忆获得,因此也称为记忆性,知识。这类知识是静态的,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如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课程中的知识主线、多门课程综合构成的知识面。

一类为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程序性知识与实践操作密切联系,因而具有动态的性质。梅耶(R.E.Mayer)程序性知识包含策略性知识,即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是关于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智慧技能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性方法。对于媒介经营与管理专业而言,即要通过理论教学的点、线、面传授给学生专业的概念、原理等陈述性知识,同时,还要通过实践教学传授给学生程序性知识,即认知策略和心智技能,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使知识网络化,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高等教育知识传授的规律要求既要传授陈述性知识,又要传授程序性知识。因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也应遵循基本的路径:其一是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实践教学的基本路径(见图2),将实践教学作为高级阶段,以强化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其二是知识点——知识线——知识面——知识网的基本路径,在点线面网的循序渐进中。使学生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逐渐深入到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给学生提供自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合的机会。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四结合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见图3)。

(1)、点式结合。就具体的知识点,请媒体一线的记者、编辑、经营、管理人员给学生授课,让学生感受来自传媒一线的实践信息。目前,各院校纷纷开展了类似活动。但还并未将此规范化。考虑到媒体一线工作人员工作繁忙的实际情况,一般难以承担整门课程的系统教学,而只能就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讲座式教学,因此,可选取课程教学中若干知识点进行点式结合,并将此类教学形式常规化、规范化,使学生从知识点中感受业界的发展动态。

(2)、线式结合——实践课程结合。

将理论知识在实践课程中进行结合。以课程为主线串起知识点。如湖北经济学院的培养方案中,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两门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了采写编评一体化实践课程;在媒介经营管理学、媒介经济学两门课程的基础上,加入媒介营销实践课程。这两门课程的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之比为2:1。通过这两门课程与媒体、相关部门合作,深入到媒体实际运营环节中去,寻找即适合教学需要,又满足媒体要求的关键点,如承办某个专题、某个专版、某个主题营销活动,以项目运作的形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面式结合——基地实习结合。

与基地实习的结合,让学生跳出校园,从面上了解业界的现实需求,激活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了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大多数院校均在各类媒体及文化传播类公司建立了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中。学生将有较长时间深入媒体、公司,了解传媒一线的实际工作流程及规律。不同于编辑部门的“师傅带徒弟“式的实习模式,媒介经营与管理的学生实习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模式,是困扰学界与业界的共同问题。笔者在调研的基础上,认为可以以专题式调研为突破口,学生去实习之前,先行确立实习主题,如发行问题、收视率问题、节目交换问题等,以此激发学习动机,带着问题在实践中去寻找答案。

(4)网式结合——业务结合。

与承接外包业务的结合,让学生在面向市场的业务项目中自主地提升学习能力,将所接受的知识从点、线、面向网络状发展,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在实际运用中融会贯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通过循序渐进的“四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摘要本文基于专业发展现状,提出“四结合式”实践教学体系,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媒体职业经理人。

经营和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品牌设计;经营;管理

1品牌设计的经营

品牌设计的经营侧重动态性的发展内涵,实指就是品牌设计的运营方案、策划方案、为一定目的而组织运作;品牌设计的经营组成要素是,经营者、经营对象、经营权、经营的载体;品牌设计的经营组织活动是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俗话说,创立品牌设计容易,经营好品牌设计难。在这里,我们主要了解一下品牌设计经营的一些组成要素,进而,更加有利于我们经营好一套完整独立的品牌设计。1.1产品认知定位,经营者准备经营好一套品牌设计的最基础、最起初的设计想法。关于产品的消费受众与市场认知和个人企业的总体设计意向的分析与总结。1.2市场分析调研,对于品牌的设计经营,市场前期的调研分析是之后产品推向市场的必然阶段准备,只有一套完整、实际的市场分析调研,才能对后续整套的品牌设计方案市场化、消费受众化。1.3战略策划推广,在市场分析调研后期,对于此品牌设计的战略方案分析处理,之后推广向市场的规划内容。1.4媒体策划推广,互联网+的时代,广告媒体显得格外重要;然而,媒体推广,对于消费受众来说,图形永远大于文字,色彩永远大于图形。1.5程序策划推广,品牌设计的整体规划一定要讲究程序;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套切实可行的策划程序在整个品牌设计经营中显得格外突出。1.6评估效果推广,品牌设计内部环境下,部分产品内部人员的效果评估,和产品投向市场后,部分消费受众对于产品的评估,然后,通过广告媒介与媒体广告做品牌设计的推广。(1)产品经营的策略。产品市场的周期性决策,指每一个品牌的设计产品都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四个时期。任何一款品牌设计都无法回避市场的周期性。(2)新产品开发的策略。新产品开发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找好消费受众,选好市场;在不同消费受众中找到位置。其次,避免产品的单一性和无特殊性,开发新产品。(3)产品包装的策略。要注重自我品牌设计的包装设计,在产品外观上要让消费者接受,这是品牌设计的外包形象,应该以品牌设计的整体形象为依据,将品牌设计的企业文化设计在产品的包装当中,进而,让消费受众从外观上更加了解此品牌,增强产品留给消费受众的第一印象。(4)产品的品牌设计策略。品牌是企业核心的象征,是企业科技能力、生产水平、管理技术和营销形式的综合象征。创造品牌一定要有一整套与众不同的设计思想。而这种设计思想,不是埋头思索出来的;而是,通过实践,来对市场的研究,这才是创造优质品牌设计的基础前提。

2品牌设计的管理

品牌设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品牌设计的成长道路,对以后品牌设计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品牌设计管理有六个方面,需要从产品、形象、信誉、顾客、销售渠道、视觉方面去建立和管理品牌。有效的管理是人们行事的基础、企业追求的目标、是价值体现的途径。品牌设计的管理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品牌设计的形象管理;第二类是品牌设计的设计管理。第一类品牌设计的形象管理,是为了争取顾客、管理顾客。第二类是品牌设计的设计管理,是解决设计产品的受众,设计产品样式,就是市场调研,最终为市场服务。管理好一套完整的品牌设计,需要准确分析品牌设计的定位策略。然而,任何一套品牌或一组产品推向市场,都需要一下几个步骤:市场定位、商品定位、理念定位。首先,我们来分析分析关于这三个步骤的定义。2.1市场定位。市场细则是设计者通过市场调研,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要求、购买意向和购买行为等方向,把某产品的市场整体规划分为几个消费受众。其中包括,时间细则、空间细则、心态细则、心理细则和行为细则等。通过这一系列细则分析出消费受众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分析,设计出相应的产品,更加有效地影响到消费受众。2.2产品定位。在外国,同种产品,其产品定位是不同的,都在强调速度和质量;有内涵突出奔放的、有意境似东方禅意的、有样式似“东情西韵”的、有方法突出新颖的、有形式情感宣泄的等……在运用产品定位策略时,要确保产品定的突出于重点,并且一定要一致性的提高产品形象和意义。2.3理念定位。品牌设计的管理理念,在品牌设计产品的过程中,根据消费受众的心理、生理等因素下,确立品牌设计的管理理念策略。根据不同的消费受众,管理理念策略分为正面管理策略和反面管理策略。(1)正面管理策略:产品管理时,要能够准确地从正面找出消费受众的关注点,设计出具有符合消费受众的产品管理方案,充分展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品牌设计理念的形象优势,并能产生良好的产品正面的管理理念效果。(2)反面管理策略:所谓“反面”,也就是逆向思维方式。有针对的管理部分消费受众的逆向思维来进行产品设计的管理理念。

3小结

一套完整并切实可行的品牌设计的经营和管理,需要拥有自主品牌设计的核心价值和自主品牌设计经营与管理宗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品牌设计的意义具有价值参考,也更加有利于品牌设计未来的发展蓝图。

作者:刘双琪 侯文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和平.品牌经营与管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2).

经营和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现状

摘要:在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我国电力系统也迎来了飞速的发展,近年来电力工程项目的数量和投资额不断增长。但这是机遇,更是挑战!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如若不能提高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改变我国电力企业的经营模式,那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速度就势必将减慢,这样就势必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造成影响。为避免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要加强对电力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重视程度,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下文就将此进行讨论。

一、我国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也日益迅速,对电力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但长期以来,我国电力企业在人力物力的投入上有所不足,也没有形成一套先进的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就目前的具体情况而言,我国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特点:

1.我国的电力企业属于政府机关的附属机构,其管理方式采用的是省为单位的行政化管理,电力资源由国家统一进行规划销售,在运营方式上也不进行独立核算。这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市场上往往具有垄断地位,因此也使他们缺乏必要的营销管理意识,服务工作仍主要依靠有关规定的强制性来进行,缺乏主动服务的意思,而且服务态度差,服务质量低。而随着人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消费者对电力资源供求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认识也越来越深,这就使得他们要求电力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因此,对电力企业的投诉也越来越多。

2.根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电力企业的资产归国家所有。但电力企业的投资来源却十分混乱,因此使得电力企业的产权分割往往也十分混乱,缺乏合理性。而且因为电力企业的垄断地位,使得电力行业内缺乏必要的竞争机制,再加上相关管理部门监察力度的不足,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往往十分混乱,现象十分严重,欺上瞒下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3.由于受到我国传统经营管理方式的影响,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力企业的运营模式就显得十分单一,除产电、送电外,缺乏其他的运营项目,而且,企业的营销方式也过于陈旧,缺乏创新。

二、提高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措施

1.推进技术创新,加强电力企业生产技术管理

作为电力企业,电力的生产就是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电力生产技术的管理也是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物质基础。对于电力生产设备,要做好统一的管理和调度,定期对电力生产设备进行检修维护,加强对电力生产设备的技术监督,以保证电力生产能长期安全的进行。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对电力生产自动化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电力生产必须紧随时展的步伐,做好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电力的生产过程就是一个能量的转换过程,要产生电能,就必须消耗大量的一次能源,为了节省电力生产的成本消耗,就要进行技术革新,以提高电力生产的效率。电力的需求具有广泛性,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必须保证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充足性,但在同一区域,还要注意避免电力设备的同时存在,避免资源浪费。

2.坚持客户至上,改变经营理念

电力作为一种商品,只有销售出去,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在当前市场经济的体制下,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就是电力的营销。电力企业,必须把市场作为经营管理的导向,使企业的电力生产工作,服务于市场的需求。坚持市场为先的原则,加强企业对市场销售环节的控制和管理力度,对旧有的营销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再把各种资源加以整合,是整个营销过程更标准、更专业,以此来提升电力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客户至上的原则,对企业的服务理念进行改革和创新,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作为电力企业服务管理体系的中心环节,从多种不同的角度满足各层次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另外,还有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依法经营、公平竞争,力求使企业的社会形象更为良好,成为老百姓满意的优秀品牌。

3.培养人才,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已成为了目前人们的共识。而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核心所在,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要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就必须把人才问题重视起来。首先,要大力推进人才战略,把谋求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初始环节,努力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并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力度。提高人才待遇和福利,以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同时,还要加强企业自身的人才培养力度,推行岗位培训制度,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加强企业员工的专业技术能力,以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并不断充实和发展企业的人才储备。在人才聘用问题上,要坚持签订用人合同,使用合同聘用制度,确保用人制度的合法化。

4.以环保为口号,不断开拓市场

在科技进步的同时,各行各业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能源的缺乏已是各国所需面对的重要问题,我国也有节能减排的相应政策。而电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需要。电力企业借此机会,把环保作为宣传口号,不断扩大企业在能源市场的占有率。在具体实施过程方面,应努力贯彻和落实国家有关法律的要求,不断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进程,并利用国家有关政策,对能源的消耗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各级电网,要加快它们的改造速度,以此来提高供电质量,为市场的开拓进行铺垫。对于居民电表也要进行改造,争取早日做到一户一表,使电力供应可以做到直接供电到户,这就减轻了中间电力环节的能源损耗。要大力推进节电型电器的使用,还要鼓励消费者用电力来取代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减轻对这些能源的消耗,推动能源使用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大力开发各种节能与环保的新技术,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5.改变服务态度,提升服务质量

长期以来,由于电力行业的垄断地位,导致电力企业在客户服务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为此,电力企业应该全面推行服务改革,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优质的服务,把令消费者满意作为服务的最终目标。在具体服务环节,应将服务流程简单化,节省消费者的时间,并不断推出新型服务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的不同需求。在员工培训方面,也应把培养为消费者服务的观念作为重点,使企业员工能把这一理念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去,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还应设立专门的服务监督与管理机构,一方面对员工的服务工作进行监督,把消费者的满意度作为员工考核的重点,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另一方面还要受理消费者的投诉和建议,并及时做出答复,以便更好地塑造企业的社会形象。

三、结束语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需要改革和创新。电力企业应该把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服务至上,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的指示和引导,改革管理模式,增强营销意识,提高服务态度,不断开拓市场,同时还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电力企业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创造出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贡献力量,进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胡全章:供电企业经营管理分析与探索[J].《西北电力技术》,2011(04):24.

[2]王 孝:供电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J].《老区建设》,2012(06):17.

[3]刘成志:未来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7):34.

经营和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林业经营;管理制度;创新途径

林业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在对森林不断的开发过程中,因为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环保意识的不足,使得我国的森林资源造成严重破坏。森林资源的损坏,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实现林业资源循环利用,必须对林业的经营和管理制度进行创新。现以广东省林业为例,对林业经营和管理制度进行详细分析。

1广东省林业发展现状

广东省是林业大省,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称号,广东全省的林业用地面积达1101.6万hm2,按照新标准计算广东省的森林覆盖面积为55.9%。广东省因为森林生态带来的效益达到6377.83亿元。广东省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沿海防护林及农田防护林为主,还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生态公益林。广东省可以说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第一省,广东省在接受林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承担开发林业资源带来的压力。大规模开采林业资源,致使广东省自然生态系统承受巨大压力。

2林业经营和管理制度

林业经营指的是以森林资源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林业经营主要是通过对林业生产和在生产环节实现对林业资源的利用。我国森林经营形式主要是自留山经营、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等。从林业生产角度来看,林业经营具有长期性,经营成果具有多样性,如果从林业经济管理角度看,林业经营资金周转比较慢,林业经营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产业体系。从林业经营的整个过程来看,林业经营思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在发生变化,林业经营经历了从盲目破坏和浪费逐步开始转向保护森林资源的过程。林业管理制度对林木的采伐、运输、经营等给予了详细规定,规范森林植被和林地的管理模式,对木材加工厂进行管理,制定林业制度,就是为了保护森林资源,控制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出现。

3林业经营和管理制度的创新途径

3.1商品林采伐申报制度

商品林的出现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森林资源的需求而出现的,商品林正如其名字一样,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存在的。所以,相关单位应加强对商品林的建设,使商品林能够大范围推广,商品林在市场上的流通必须严格遵循市场规律。商品林的出现可以创造林业的经济价值,对于商品林的所有者来说,应当拥有最大化的林木采伐的权利、使用权、抵押权及专卖权等权利[1]。根据我国《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商品林的采伐权是商品林所有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商品林所有者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采伐并以此获取经济利益,这一行为是不受他人干涉的。《森林法》中规定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团体、农村居民都可以对林木进行采伐。由此看出,我国林业采伐权主体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大多数公民都可以进行林木的采伐。但是,广东省对商品林的经营管理中存在所有权主体虚置的问题,收益权和处置权残缺问题,并且商品林的采伐权在实际工作中却受到很多不合理法律法规的限制,在采伐林木时不仅需要机关单位签发的许可证,还受到采伐限额制度和采伐树种的限制。针对这一状况,当地林业监管部门应适当放宽商品林所有人的限制,加强对林木采伐申报制度的完善,这样商品林的所有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到相关部门提供林木采伐报告计划。工作人员在对报告计划进行审核以后,在不影响自然环境的情况下,可以给予批准采伐。商品林采伐申报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林木的一体化,有利于造纸企业的发展。企业获取林业的所有权,并对林地中的树木进行采伐加工,科学合理地对林地进行采伐,在满足造纸的需求情况下,依然实现商品林的可持续发展。

3.2构建家庭林场

家庭林场的构建是需要详细规划的,不仅要适应集体林权制度,还要适应家庭承包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家庭林场的规模化经营。在构建家庭林场的模式上,应当多吸取成功地区的经验和教训。第一,要用法律的手段保护林业的发展;第二,为了保护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必须构建认证制度;第三,为了促进家庭林场经济效益的实现,建立经济合作模式是必需的手段,这样也可以增加对林场的服务,并能够提供相关的咨询[2]。

3.3创新经营管理模式

对林业资源的需求促进林业快速发展,传统的林业经营体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相关部门应当尽快对林业的经营模式进行创新,并且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重视人工林的建设,并引进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林业的管理应当立足于实际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对林业的管理模式,让更多有能力的人对林业进行管理或者经营。为了使林业得到良好的发展。也为了让投资林业的企业不受影响,应当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体系,从而保障非公有制林业的地位[3]。林业既可以创造经济价值也可以创造社会价值,森林本身就具有公益性特点,在进行林业的经营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林业的社会价值第一位,不仅满足人们对林业资源的需求,还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3.4创新分类经营模式

经营模式应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非公有制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多样化经营。进行多样化经营首先要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这要求必须采取分类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是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但是会面临各个方面出现的问题,比如建设时间比较长、技术要求比较高、涉及方面比较广泛等。所以,这种经营模式必须进行人力、物力、财力充分结合。其次是创新机制,在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过程中,打破由政府包办一切的局限,从政策和环境等方面着手,吸引各种投资单位建设林业。基于这样的条件,对投资的企业和个人应当给予最大的优惠,无论是在税收还是融资问题上公平公正地给予帮助,只有政府部门提供最大的支持,才能吸引有能力的企业对林业进行管理。

4结语

林业经营和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林业不断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林业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并优化林业的采伐技术,一方面提高林业资源的开发效率,另一方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针对目前的林业发展状况,林业企业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发挥林业资源的最大功效,促进林业资源向着快速、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烈斌.林业经营和管理制度的创新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176.

[2]周满.林业经营和管理制度的创新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2014(1):210.

[3]黄政军,周健华.创新林业经营和管理制度,加快“林纸一体化”进程[J].现代园艺,2013(12):205.

经营和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控管理;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一、引言

内控管理是企业为保证经营管理活动正常有序、合法的运行,采取对财务、人、资产、工作流程实行有效监管的系列活动。企业内控包括内部职能的相互协调、设计组织机构、检查财务信息,通过科学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企业资产、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及时性以及有效性,保证对企业员工、工作流程、物流的有效的管控,并且建立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的监督机制。本文介绍了内控管理的重要性,然后指出我国企业内控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弊端,就内控管理下企业经营和管理效率的优化措施进行详细分析。

二、内控管理的重要性

内控管理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包括规章制度、现金操作、经营管理以及控制操作。企业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合理的内控管理有利于企业资源的化配置,在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实现了企业内控管理的科学化以及人性化,合理分配人力资源、物料设备以及管理资金,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综合经营水平。

2.内控管理有利于企业成本计算,能够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项收入和支出进行有效控制,监督企业资金的处理,确保企业资金始终按照标准的流程运转。

3.企业内控管理有利于合理的进行组织运营,通过内控管理实现企业内部组织的优化改革,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便于集中管理和风险评估。

总之,通过建立内控管理机制,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是企业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单单要考虑到行业间的相互竞争,而且还要关注世界经济浪潮对企业自身带来的冲击,因为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是不可预测、瞬息万变的,如果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内控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风险防范的能力,就很难帮助其规避风险,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三、我国企业内控管理的现状

伴随着企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内容越来越多,业务延伸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这势必会给企业管理增加一定的难度,下面就对我国企业内控管理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1.企业内控管理的意识薄弱

我国企业对于内控管理的启用和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因此不乏一些管理者对内控管理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内控管理意识淡薄,工作浮于表面无法实现内控管理真正的职能效果,降低了对资源的合理分配,增加了企业发展的风险。

2.内控管理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

现阶段,我国企业内控管理方面缺乏一套系统完善的规章制度,再加上企业内控管理与各部门之间缺少有效联系和配合,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增加管理难度的同时也阻碍了企业经营的良性发展。

3.内控管理中缺少预算管理

企业内控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对企业运营资金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内控管理尚未形成有效的预算管理机制,缺少预算评估和成本审核,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

四、内控管理下企业经营和管理效率的优化措施

企业内控管理虽然在我国启用的时间较短,但是却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加上多年来各类企业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的实践总结,我国目前对内控管理的应用和研究已经显示出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下面就对内控管理下企业经营和管理效率的优化措施进行详细分析:

1.强化管理者风险防范意识

在内控管理建设下,企业管理者需要强化风险防范意识,企业管理者的思想、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企业经营发展的理念,因此只有率先强化企业管理者的风险防范意识、提升管理思想,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效率。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学习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以及企业自身的经济技术水平,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经营管理策略。

2.构建绩效评估和审核机制

基于内控管理下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要积极推行企业岗位责任制,明确各部门以及个人的职责,强化绩效评估以及审核机制,严格按照企业经营发展的实际情况,落实好内控管理工作,强化预算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3.内控管理下优化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内控管理对于企业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内控管理下优化企业管理制度,做到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有效协调,同时还可以提升企业资金的安全性,确保企业经营发展的有序进行。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内控管理在我国应用的时间较短,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管理机制大都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市场模式下的内控管理模式。尤其是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的企业在更加开放的经济市场环境下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困难的挑战,这就更加需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白宏伟. 加强企业内控建设防范企业风险研究[J]. 新经济. 2014(Z1).

[2]高原. 浅谈企业内控建设的不足及完善[J]. 经营管理者. 2015(02).

[3]贺艳. 企业内控建设的难点探究[J]. 会计师. 2016(20).

[4]张尽辉. 企业内控建设初探[J]. 经营管理者. 2013(31).

[5]袁国辉. 国企的内控建设与一把手的权力制衡[J]. 财会学习. 2013(01).

作者简介:

经营和管理范文第6篇

卫生安全化。“农家乐”的厨房制作间,生菜与熟菜要分开放置,饮用水源和清洁水要分开,面粉、米、油、调料等储藏间也要防潮、防鼠、防霉变,同时仓库要禁止外人进出。

自然的家庭氛围,质朴的生活方式,文明的休闲内容,是“农家乐”吸引城里人的特色。“农家乐”要吸引客人,用餐环境必须干净整洁,最好是有专门的餐厅,条件差点的也可以将自家的庭院开辟出来,但庭院用作餐厅需要做好灭蝇、灭蚊、防尘、防雨和防风沙工作。当然,环境不是越高档越好,菜的品种也不是越贵越好。“农家乐”的菜肴应以民间菜和农家菜为主,一定要突出民间、农家的特色,并且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农家乐”的菜肴要立足农村,就地取材,尽量采用农家特有的、城里难以见到的烹饪原料。除了农村特有的土鸡、土鸭、老腊肉、黄腊丁以及各种时令新鲜蔬菜外,还应广泛采用各种当地土特产。“农家乐”的主食也应该充分体现出农家的特色。例如,“农家乐”的米饭就不应该是纯粹的大米饭,而应该做成诸如“玉米粒焖饭”之类。

互相推荐共同致富,保持合理价格不打价格战,优势互补联手经营。这些都是推动“农家乐”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好经验。“农家乐”这种特殊的旅游方式,与观光旅游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并不是让游客在一个景区匆忙地照一大堆照片证明自己曾经来过。它需要的是一种不同以往、与自己生活截然不同的让人彻底放松的地方。这些也正印证了休闲旅游经常性、趣味性以及环境设施要求高的特点。

首先,要找准切入基点、突出乡土特色。因为农家乐传播的是乡土文化,体现的是淳朴自然的民风民俗,盲目追求豪华高档,简单地把城里的一些娱乐项目搬下乡并不可取,必须依托当地文化,因地制宜。比如:春天组织游客踏青、欣赏田园风光,夏天到山林采蘑菇,秋天进果园摘果尝鲜等。让游客参与到当地特有的农村日常生产生活中,品味原汁原味的农村地域文化,这是一种独特的经营方式。

其次,找准消费群体、提高服务质量。选择农家乐旅游方式的,一般都是中等能力的消费者。为此,“农家乐”所提供的消费服务要突出农家特色,价位要适度。尤其要注重饮食、住宿、卫生和环境安全,让游客吃得放心、玩得开心,乐而忘返。

经营和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形势;新战略;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4-005-03

2008年是农行股改的关键之年,股改对于天津分行的发展既是巨大的机遇,也带来了强有力的挑战。财务重组、消化历史包袱,将使我们轻装上阵;公司治理、人力资源改革,将为我们带来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机制。同时,股改以后国家、监管机构、股东和公众都会用先进银行的标准监督和要求我们,总行赋予天津分行的任务就是提升营销层次、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发展速度、抢占市场份额、为农业银行整体发展多做贡献。

一、把握新形势、明确新任务,努力实现新战略良好开局

党的十七大确定了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这意味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民经济将持续较快发展。作为国家改革的前沿和示范区,以滨海新区为龙头的天津经济建设必将进一步提速,滨海新区对全国乃至世界优质项目的投资吸引力持续增强。经济环境持续向好,必将为我行业务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为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正在不断加大,资本市场发展迅速,资金“脱媒”趋势加剧,银行存款不断流向基金、股票、理财等收益率更高的领域。这些因素也都对我行的风险控制力和市场竞争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加以分析,顺应发展趋势,提高应变能力。

从农业银行天津市分行自身经营态势来看,2007年我们取得了良好经营业绩,但工作中还存在的一些不足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以滨海新区为代表的城市业务亟待提速。二是以中间业务为代表的经营战略转型亟需加快。三是内控管理基础还需进一步夯实。信贷风险控制、会计内控和柜台业务风险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2008年农总行党委明确了“3510”的战略目标,即用3年时间将农行基本建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较强的大型公众持股银行;用5年时间使农行成为国家满意、股东满意、社会满意、员工满意的现代化大型商业银行;用10年时间将农行打造成立足本土、覆盖城乡、全球运作、国际一流的现代商业银行。天津分行围绕总行战略目标,制定了“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总行各项要求,弘扬天津分行团结奋进、勇于开拓的优良作风,突出做好股改准备,夯实改革发展基础;突出中间业务发展,推进经营战略转型;突出提升滨海竞争力,巩固扩大市场竞争优势;突出内控管理和执行力建设,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力促进我行综合实力、竞争能力、员工队伍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实现天津分行又好又快发展,打好农业银行新战略的开局之年”的全行工作指导思想。

二、整合资源、增强合力,不断提高营销能力和水平

股改是今年农行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天津分行来说,就是要按照总行统一部署,认真落实部门职责,保质保量完成股改的各项准备工作,为股改奠定基础。同时要大力抢抓滨海新区发展机遇,深挖城区业务内涵,坚持城乡联动,有效促进滨海新区、中心城区、郊县业务的全面发展,加快业务经营转型。

(一)站在历史责任高度,增强滨海新区竞争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一是细分区域、细分客户、细分项目。将市场营销责任落实到行,对应到相关经营网点和负责人员。认真梳理滨海新区重点客户、重点项目,挑选配备高素质营销人员专门负责营销与维护,体现出农行的服务层次和营销水平。二是对重点客户、优质项目,分支行共同配合。分行各部门都要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与总行的沟通与协调,积极争取政策和效率上的支持和帮助。三是与滨海新区现有成熟优良客户全面建立授信关系,做到提前准备材料、提前设计方案,提高营销效率。四是分行集中师资力量,加大对滨海新区营销人员新产品和专业知识培训,强化营销人员综合素质培训,满足优质客户需求。五是全行各类创新产品都要优先在滨海新区推出实行,针对该地区客户特点,大力推介现金管理、短期融资券、资产证券化等特色业务,加快推出船舶行业一揽子金融服务计划和各类国际业务新产品,提升农行在滨海新区的产品形象和竞争能力。

(二)认真贯彻宏观调控政策,调整优化贷款结构

一是用足用活信贷计划,合理安排信贷投放。要在大力发展票据贴现业务,增加利息收入的同时,储备和调节规模空间,对贷款到期、新增、归还再贷都要提前摸清底数,合理把握投放规模和节奏。二是优化客户结构,积极营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企业项目,努力提高AAA级优良客户占比,优化客户结构。三是高度关注房地产政策动向和市场走势,重点做好以住房开发为主,以优质写字楼、公建项目为辅的贷款投放,积极稳妥介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项目。四是结合滨海、城区和郊县行的不同特点,开办个人综合消费和综合授信贷款,择优适度发展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以及助学贷款业务,加大非住房类个贷投放力度,推动“绿色家园”贷款有效投放,进一步提升服务“三农”工作水平。五是强化考核激励,落实奖惩机制,发挥好开发贷款对按揭贷款的带动作用。

(三)提高服务能力,实现储蓄业务与理财业务联动发展

天津农行今年的零售业务,要围绕个人客户细分,在抓好储蓄业务的同时抓好理财业务。首先,要提高对个人优质客户的服务能力。要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大个人优质客户的营销和服务能力,确保年内新增星级客户数量不断上升。其次明确营销职责,配齐营销人员。基层网点是零售业务的主要经营载体和营销渠道,积极推进网点由作业型向营销型转变,升格支行和业务量较大的分理处,逐步充实大堂经理和个人客户经理队伍。第三,认真组织好各类综合营销活动,通过产品推介、社区宣传、客户回馈等形式,实现零售业务特别是储蓄存款业务较快发展。

三、以中间业务快速发展为突破口,加快全行经营战略转型步伐

目前,天津分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方面收入来源相对单一,业务构成集中在银行卡、结算、保险和基金四项业务;另一方面业务联动不紧密,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营销机制尚未建立。为此,我们必须树立高目标,采取超常规的力度和措施,力争使中间业务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继续巩固优势,不断做强已有中间业务

重点是促进银行卡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全力推进国际业务快速发展,积极稳健发展保险业务,继续推进基金业务发展,加快电子银行业务发展。

(二)拓宽收入来源,积极培育中间业务新的增长点

积极启动开办公司理财业务,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大力开展企业年金业务,迅速抢占企业年金市场;合理把握收费策略,拓宽收入来源;加强对已有收费项目的管理,严控各类减免收费行为;对尚未收费的项目,分行要出台统一政策,合理把握收费范围、收费标准。

(三)加强机制和载体建设,为中间业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进一步强化对中间业务发展的考核激励。今年我们将有效运用综合绩效考核和财务资源配置等激励手段,引导各支行提高对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完善中间业务规模和收入分类考核机制。对处于市场推广期的产品,侧重对规模的考核;对成熟产品,侧重对效益的考核。二是深化综合营销理念。管理层和操作层都要明确营销责任,各级领导要率先垂范,践行综合营销理念,逐步探索实行客户经理综合指标考核,促进组合营销、联动营销和交叉营销。三是做好理财中心、金钥匙财富管理中心等载体建设。努力提升理财中心软硬件条件,加快全行理财师的培养。四是结合中间业务特点,强化操作流程、科技运用、法律审查等重点环节的风险控制,逐步完善中间业务产品准入、营销、收费、退出的全过程风险控制机制。

四、加大全面风险管理力度,有效提升内控管理水平

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的永恒话题。2008年我行要进一步加大全面风险管理力度,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提高整体内控管理水平。重点工作为:

(一)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有效防范信用风险

一是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走势,树立“绿色信贷”理念。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加强行业风险研究,及时调整行业信贷政策;完善主动性、预见性退出机制,重点退出“两高一剩”行业和依赖借新还旧维持信贷关系的客户;对新增风险贷款和五级不良贷款,不仅要扣罚效益工资,而且要对有关责任人员实行问责、严肃处理。二是提升信贷经营管理层次,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将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管理等重要环节上收到一级支行。三是加强真实性风险控制,把好贷款投放关。贷前调查要把握源头真实性风险,坚决杜绝“四假”(假权证、假报表、假按揭、假注资)。科学利用征信系统、互联网、与工商部门联网等多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客户情况,有效核实其真实性。四是按照“属地管理、尊重客户意见、利益服从管理”的原则,集中清理交叉贷款,进一步规范营销秩序,杜绝新交叉贷款的产生。五是深化风险预警手段,提高贷后管理水平。建立信贷违规问题档案,健全贷后管理例会制度,及时风险信息,加快风险贷款处置进度。

(二)以柜台业务风险防控为重点,切实防范操作风险

一是按照农总行要求,今年我们要在全行开展“强化内控管理、全员防范案件”专项治理活动,推进案件防控治本措施的落实。分支行各级管理层都要尽职履责,加大对违规操作的责任追究力度,强化案件问责,落实“赔罚”、“走人”、“移送”制度。

二是严格落实检查责任制,今年分支行各类检查项目,检查人员都要签订责任书,切实对检查结果负起责任,避免检查流于形式、走过场,确保检查效果。继续强化对整改台账、销号、督办机制的落实,杜绝屡查屡犯现象。特别是分行机关各部门的整改要及时到位,为全行树立表率。

三是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基础建设,充分发挥会计主管案件防范和风险防控的职能作用。通过柜面业务操作环节的正向梳理与规范、劳动组合的优化与调整,逐步实现基层日常操作的标准化管理,提高跟踪风险、控制风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调整升格支行下挂网点的管理模式,实行营业网点统归一级支行直管。严格执行重要岗位轮换和人员交流制度。加快推进分行异地集中守库工程建设。

(三)注重经营细节,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制度流程方面,要系统梳理、整合各类基础性制度,细化制度规定和业务操作流程,清晰界定岗位职责,进一步增强可操作性。在财务成本管理方面,要以新会计准则报表转换工作和业绩价值管理系统上线为契机,积极探索成本费用、信贷计划、经济资本、存贷款定价、固定资产投入等业务发展资源的有效整合,发挥资源配置、财务决策对全行有效发展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在科技工作方面,继续完善IT信息基础建设,大力推广应用总行科技金融产品,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推进各类信息系统应用平台建设,为经营转型提供科技支撑。在综合管理方面,要不断提高客户、服务、资产、档案等各项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四)常抓不懈,深入推进合规管理和执行力建设

经营和管理范文第8篇

一、企业年金在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落实企业员工和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

我国当前的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着劳动者对企业的选择性。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员工来讲企业有很强的归属感,由于历史等原因,员工往往将退休后的生活保障寄希望于企业。由于我国目前的平均资本投资回报率较低,单独依靠员工个人储蓄和国家财政支出的基本生活保障很难满足企业员工未来离职后的生活需要。因此,企业年金对于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具有重大作用。

(二)有利于企业吸引人才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年金对于企业来讲,另一个巨大作用在于有利于吸引人才。因为年金可以存在差异,越是人才,在企业年金上享受到的利益就越多,因而好的企业常常为员工建立长期的企业年金制度。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80%以上的雇主都提供公司配套资金,如果职工在401K(延付税款雇员储蓄计划)账户存款1美元,那么,在国内收入规定的限额内,公司会追加配套资金存款0.25到1美元。各个公司的配套资金比例不一。要取得配套资金,一般公司都要求职工在本公司工作达到一定的年限,因此,许多职工往往愿意在一个公司长期工作,并且每个月都在自己的账户上存款。职工存款越多,公司配套追加的存款也越多。对于对企业有重要贡献的员工,企业往往也会提高追加比例,建立企业年金将成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稳定职工队伍,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三)有利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从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实行补充养老保险至今已有十余年,对基金积累和大量的沉淀资金,企业往往产生两种极端走向:起步较早的企业,在当初资本市场制度不健全情况下,恶性操作,乱投资,最终血本无归,甚至一些企业将团体年金当作了洗钱、逃税、腐败的工具;起步较晚的企业谨慎行事,将每年积累基金仅限于银行定期存款和购置国债,由于近几年利息的一降再降,往往易遭受通货膨胀的侵蚀,加大了企业年金的运营成本,使保险资金运用的有限渠道制约了资金运用效益的提高,实现不了资金的保值增值。这些归根结底都是由于企业年金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方案设计的专业知识、投资管理和监管方面的问题。据预测,近年内我国企业年金市场每年将增加1000亿元,到2010年,这块市场的规模将达1万亿元。而且企业年金计划从缴费到给付的间隔时间较长,所积累的基金大部分适合于中、长期投资,这正是我国资本市场所需要的,而且大有文章可做。

二、新形势下企业年金的经营管理

(一)积极推行商业保险公司经营企业年金

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银监会、证监会相继出台了《两个试行办法》,扩大了企业年金经营的主体范围。办法出台前,除了社保部门经营企业年金保险外,惟一的市场就是各家寿险公司,而现在可以是“符合国家规定的法人受托机构”,打破了垄断,把中国企业年金市场这块巨型“蛋糕”分给了许多竞争主体,保险公司在与其他受托机构相比,具有诸多的竞争优势,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保险公司是企业年金的主要参与者和供应商,在美国的401K养老金计划中,有45%的市场份额由商业保险公司来承担。保险公司庞大分布全国4500多个机构,网络优势为企业年金开展售后服务提供了难得的优势和便利;多年来,保险公司经营着商业补充养老保险,积累了年金账户管理的丰富经验,他们凭着长期积累的经验优势一定会在未来企业年金市场上大显身手;在企业年金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上,保险公司可以满足业务多样化、个性化需要,特别是在领取方式上、管理成本上、操作流程上已形成了独有的方式方法。再加上保险公司的销售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这些都是确保企业年金运行安全的有力保证。

(二)加强国家监管机制对企业年金的监管

企业年金在运行中主要涉及到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信托业务三大类多个金融领域,所以在监管上,劳动保障部门承担的责任和压力重大。不容回避的是,金融环境显然使相关部门产生犹豫,一些企业由于看到目前资本市场存在种种问题而对此心存疑虑,一些相关人士对企业年金市场化运作原则发出质疑。金融安全方面的担忧不能不说是目前推进企业年金的又一重要障碍。推动企业年金入市落实,良好的监管环境对参与者和投资者来说会是一种安全承诺,会对他们构成更大的吸引力;若监管不力一方面将导致腐败和违法犯罪,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对守法企业的不公平,最终迫使他们退出或者根本不参与。同时为了体现对员工权益的保障,在监管环节中也应该考虑职工的位置,在监管体系中应注重工会的作用,企业内部应设立企业年金理事会。

综上所述,企业年金在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完善发展阶段,保障年金受益人收益最大化是企业发展年金,使其在养老保险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所在。年金进入资本市场后,既要使企业年金在规范的市场化运营的管理监督框架下运作,又要让参与企业年金基金市场运作的各方面有合理的收益,更要保障年金受益人的最终收益,必须合理兼顾几方面的利益才能促进企业年金的健康发展。否则年金受益人和发起企业年金的企业很可能因为所承担风险大,同时所获得的最终收益低于直接存银行或购买国债而最终不选择市场化运营,这就违背了两个《试行办法》的初衷,达不到改革和发展企业年金的真正目的。

经营和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林业经营;管理制度;创新;林纸一体化;进程

1 构建商品林采伐的申报制度

满足森林资源的社会需求是商品林的主要经营目的,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可见,应将商品林的发展推向市场,然后才能更好地符合市场的经济运作规律。然而,商品里的所有人拥有自主采伐权、开发利用权等等,可以对林业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分配。根据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国有林业的农村组织或居民企事业单位都可以进行林木采伐,所以,林木采伐具有很广泛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以及其它各种组织。然而,单品林木在采伐权方面却存在法律上的诸多限制,不仅需要林木采伐有关行政机关的许可,而且在采伐树种以及限额制度方面还有诸多限制。国家执行这种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森林的总体覆盖率,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但另一方面这种限制措施的实行影响了商品林所有人在产权上的完整性,从而就无法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大大影响了自己的收益权,最终降低了商品林所有人在投资方面的积极性。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适当放宽这种限制范围,构建采伐申报制度,也就是说让商品林所有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市场发展趋势,向林业部门上报林木采伐计划。这样一来,行政部门就可以进行考量,予以批准;而对于不能批准的采伐计划,政府部门需要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

由此可见,对于商品林采伐申报制度的构建,可以使造纸企业在获得林地之后能够采伐原有林木,再根据当地纸浆林地的建设需求对林地通过承包或租赁等方式实现统一化的经营管理。与此同时,在基地建成之后,造纸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林木采伐需求量来决定林牧业采伐的申报数额。最后,要通过法律的途径保证经营与管理制度的创新,从而为“林纸一体化”提供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

2 构建“订单林业”的相关经营制度

从大量成功经验中能够看出,要想真正实现“林纸一体化”,一定要坚持以林为本的原则,将造林与造纸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促进造纸业、纸浆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鼓励企业在造纸的过程中发展属于自己的速生林木,倡导企业与广大农户开展合作,实行造林订单式的管理经营。

当前,改革与发展集体林权制度的同时,很多区域都在实行和推广私营林业的有关政策。由此可见,造纸企业在建设纸浆林业基地的过程之后,还采用订单管理的方式不断加强与广大农户、私营林以及外商之间的通力合作,设置直接参与到纸浆经营的环节当中。另一方面,订单管理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林纸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并且很多的造纸企业正逐渐用亲身实践进行了很好的证明。造纸企业可以利用订单管理参与到纸浆林的经营,从而造林就追求高产出和赢利,具有定向的培育目标,林业开始实现集约化生产。企业在纸浆林的经营模式、树种选择、以及布局建设上都可以进行科学化的安排,更好地实现木浆林与集体商品林的可持续性生产与发展。

3 成立家庭林场,改造股份制

家庭式林场的建立以林地集体林权制度与家庭承包经营的改革为出发点,建立在农户家庭式林场的基础上,利用股份制改造实现家庭林场的联合,推动规模化经营。

而家庭林场在管理上可以有效借鉴芬兰的管理经验。家庭对芬兰的林业经济具有重要的发展作用。第一,利用法律途径保证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建立认证制度有效实现对资源的科学、合理化利用。第三,大力倡导家庭林场在组建上的经济合作模式,从而实现林场有效的长期管理。如此一来,就可以逐渐改善家庭林场的管理,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以及技术性咨询和服务。

4 总结

总而言之,林纸结合、共同发展、相互依存,是造纸工业成功的发展经验。要想保质保量地促进“林纸一体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了解和掌握当前的市场发展形势,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改革与创新。在现代化社会中,需要构建商品林采伐的申报制度、构建“订单林业”的相关经营制度以及成立家庭林场,改造股份制。

参考文献

1 张智光.绿色共生型供应链模式——林纸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林纸一体化运行模式研究与示范”课题成果介绍[J].造纸信息,2011(12)

经营和管理范文第10篇

电力集体企业是基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电力体制改革的一个产物,也是由诸多类经营的电力企业发展形成的。新时期,如何开展积极有效的经营管理成为电力集体企业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系统分析当前电力集体企业经营状况基础上,探讨其经营管控及策略,以期为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给予一定参考。

关键词:

电力集体企业;经营管理;策略

电力集体企业在建立的初期具有一定的福利性质,主要进行电力主业、后勤保障等于电力有关的工作,在我国电力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对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应积极转变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模式,顺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趋势。基于此,本文对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管理措施及策略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电力集体企业经营分析

电力是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党和国家对电力事业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2]。近年来,电力集体企业经营和管理得到长足发展,但在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上未能及时转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进步,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电力企业仍有一定差距。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存在这样的特征:首先,它属于行政机构附属单位。在经营和管理上会受政府的影响较为明显,内部管理结构、职能部门及人员安排均以行政管理为主。在实际运行中,通常采取多级管理、经济责任考核及预算管理等财务体制,主要从事电力相关业务。其次,产权存在不合理性。虽有规定电力集体企业的一切资产为国有,但因投资源较为复杂使得产权分割上较为混乱,且在实际经营和管理中未能建立民主决策等机制,使得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不够严谨。最后,受宏观调控影响明显。一直以来,我国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处于宏观调控的垄断性地位,同时电力集体企业特有的产权制度,使得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无法把内部资源予以统筹,其主要负责电力主业、后勤保障等项目,相对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弊端。

二、新时期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管理措施与策略

1.积极引入及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在新时期,为顺应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电力集体企业必须转变观念,重视人才建设,要积极引入及培养综合型管理人才,并将此作为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3]。对于电力集体企业而言,其所要求的管理人才并非仅仅依靠院校专业教育培养的,因为院校中所学的管理知识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和针对性,理论性较强,很难通过高等教育来获得电力集体企业所需的管理人才。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所要求的管理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工作经验及社会关系,如此才可确保电力集体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准确把握时展的方向。电力集体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应充分认识到新型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形势下,只有专业型复合型管理人才才可具备他人很难企及的发展观和全局观,才可通过科学、灵活、高效的方式方法促进企业顺利达到经营目标。另外,电力集体企业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中,不但要把电力业务相关知识纳入到培训内容中,还应要求他们能进入电力集体企业或相关机构开展实习,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进而培养出与时俱进,满足电力集体企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2.加强电力集体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不断进步和发展中的一个核心力量,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所在。为实现电力集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建设企业文化是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因而企业的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4]。在市场经济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文化是提升和强化企业市场核心竞争的主要路径,所以电力集体企业在战略发展中应将企业文化建设置于经营和管理同等地位,以帮助企业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战略。当前,电力集体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安全,这也是其经营和管理中的一个基本原则,需要每个职工通过企业文化的学习清楚地认识到安全生产的意义,不管是哪项电力工程建设,均应以“安全生产”为理念。此外,质量同样是电力集体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核心点,在经营发展中只有积极改进和提升电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才可保证电力集体企业在市场及用户中有良好口碑,进而使电力企业文化能够渗透到每个员工心中,使电力集体企业的产品、服务及经营得当国家及社会的认可。另外,企业管理者应积极听取基层员工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意见或建议,如此不但体现了民主管理,还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经营和管理中的问题,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3.推进信息化经营和管理建设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对现代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的模式、思想等有着重大影响。传统的经营和管理方式已然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电力集体企业顺应时展,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经营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如此才可不断强化企业各职能部门间的协作和沟通。电力集体企业信息化经营和管理模式的建设可以借鉴和学习其他优秀行业的经验,但并非照搬照抄,需要电力集体企业在实际建设中明确制定基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发展战略目标,企业管理者必须围绕此目标,结合企业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使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信息化中不断提升工作效率,确保电力集体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保持良好的竞争优势,进而使自身的经营和管理朝着战略目标前进。

三、结语

总之,电力集体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经营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和方法。要重视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给予人才支持,同时要不断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凝聚内部力量,提升整体实力,并要重视信息化建设,如此才可实现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春惠.基于电力集体企业规范管理的优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2,23(6):144-146.

[2]黄佳.加强电力集体企业规范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4,11(7):201-202.

[3]钱进.对县级供电公司集体企业经营管理及发展思路的探讨[J].中华民居,2013,25(11):169-171.

[4]赵建勋.浅析当前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和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3(11):242-243.

上一篇:稳健经营范文 下一篇:房地产经营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