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杠杆范文

时间:2023-03-01 14:11:52

经营杠杆

经营杠杆范文第1篇

降,企业需要根据经营状况的变化随时调整经营杠杆,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影响经营杠杆各因素的弹性要大,即能够为企业所控制或调整。

在上述影响经营杠杆的各因素中,就销售数量而言,企业一般总是致力于销售数量的扩大,其最直接的目的是增加营业利润,而不是降低经营杠杆和经营风险,企业当然也不可能为了增大经营杠杆而刻意降低销售数量。如此一来,企业只能通过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总额三个因素来调整经营杠杆和控制经营风险。

合理定价控制经营风险

如果企业经营的产品处于完全竞争市场,其售价将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成为企业的不可控因素,此时,企业也不能借以调整经营杠杆和控制经营风险。

如果企业经营的是垄断产品或全新产品,企业在定价方面就有了相当的主动权。对于垄断产品,企业一般倾向于高定价,这样可以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当该产品不再为企业所垄断时,企业可以通过降价来降低经营杠杆和经营风险。对于全新产品,企业常用的定价策略有撇油策略和渗透策略两种,前者是指新产品初期以高价销售,待竞争加剧时再逐步降价的策略;后者是指以较低价格为新产品开拓市场,赢得顾客后再逐步提价的策略。一般而言,顾客乐于接受降价,对涨价则比较反感,也就是说,采取撇油策略的价格弹性较大。当新产品市场打开时,必然引来竞争者,企业产品市场可能被挤占,销售减少在引起DOL增大的同时带来营业利润的快速下降,此时适当调低价格刺激销售的增长,价格降低引起的DOL增大完全可能被销量上升引起的DOL下降所抵消,经营风险因此不会增大。如果采取渗透策略,市场开发虽然容易,前期销量高,但因价格低而利润并不高,待产品被市场认可时,提价一般会引起顾客反感,销量降低,即使提价和销量下降对经营杠杆的影响是均衡的,企业的经营风险也无多大变化,但销量的下降最终会导致经营利润的快速下降。当新的竞争者出现较早时,产品涨价更无可能,又没有降价销售的空间,此时,随着销量下降,DOL增大,经营风险加大,经营利润将以更快的速度下降。因此,为了控制经营风险,企业宜采取撇油策略。

调节成本控制经营风险

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虽然都影响着经营杠杆和经营风险,但它们的影响方式和程度是有差异的,固定成本的影响通常大于变动成本。并且产品的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在很多情况下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相关性,如采用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进行生产,设备折旧费高而人工费用低;如采用传统工艺设备进行生产,设备折旧费低而人工费用高。因此,产品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构成比例是有弹性的,企业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予以调整,这为企业灵活调控经营杠杆和经营风险创造了条件。

人们通常将材料费用和人工费用看作变动成本,制造费用及大多数期间费用看作固定成本,这种划分是很片面的。事实上,很多费用都兼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特性,以人工费用为例,即使是直接人工费用,绝大多数企业采取的是“基本工资+效益工资”的报酬形式,其基本工资是不随业务量变动的固定成本,只有效益工资才是随业务量正比例变动的变动成本,将直接人工费用均列入变动成本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又如营业费用,当企业租用大商场的柜台进行产品销售时,向商场交纳的费用中,一部分是按月固定支付的基本租赁费,属固定成本;另一部分是商场按营业额提成的费用,属变动成本。

由于各种成本项目的弹性不同,对经营杠杆和经营风险的可控性影响也不同,下面分别就几种主要的成本项目进行分析说明。

直接材料费用。直接材料费用均属于变动成本,而且是弹性较差的变动成本,企业一般会在保证产品质量和功能的前提下节约控制材料费用,但材料费用的降低往往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而难以继续,企业也不可能人为调高材料费用来增大经营杠杆和经营风险。

人工费用。在“基本工资+效益工资”的报酬方式中,基本工资与效益工资也是此消彼长,基本工资高则单位效益工资低,基本工资低则单位效益工资高。工资费用中的固定成本总额取决于企业确定的基本工资标准和聘用员工数量。弹性较大的报酬设计方案应该是基本工资低,聘用员工数量以满足基本生产必须投入的劳动力为限,此时因固定成本低而DOL小,经营风险较低。单位效益工资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又提高了DOL和经营风险,但有利于促使员工在追求个人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企业业务量最大化,无形中又降低了DOL和经营风险。当企业经营前景发展好时,可通过提高工资标准、增加员工数量来刺激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与之相反,若企业一开始采用高基本工资、多聘用员工的做法,此时DOL大而经营风险较高,如遇企业生产经营不景气,为降低固定成本而采取减薪、裁员等措施时,经营风险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下降,但此举会极大地伤害员工的士气,生产效率势必受到影响。

固定资产购置成本。此类成本一般在项目开始时就已经投入了,以后以折旧费用的形式分摊计入各经营年度,完全属固定成本,并且项目实施后不再有弹性,也就不可能在经营期通过该项成本来控制经营风险。固定资产购置成本的弹性仅存在于项目实施前,生产同一产品的机器设备有自动化程度不同、质量不同、价值高低不同的差别,企业有选择的弹性。

经营杠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企业 经营杠杆 探讨

一、经营杠杆的含义

成本总额与业务量(既产量或销量)总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叫成本习性。按照成本习性可将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大类。其中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变化影响的成本。但此处的固定成本是指总额而言,就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而言是变化的。当业务量增加时,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就降低,在售价不变的前提下,单位产品利润增加了,此时利润增长率就会大于业务量增长率。反之,当业务量减少时,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就增加,同样在售价不变的情况下,单位产品利润就降低了,此时利润下降率就会大于业务量下降率。以上这两种变动规律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利润变动率大于业务量变动率。出现这种规律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企业存在固定成本,只要企业存在固定成本,就会存在以上的变动规律。相反,假设企业不存在固定成本,即企业的所有成本都是变动的,此时的利润也就是企业的贡献毛益总额,此时的利润变动率必然与业务量的变动率同步增减,这种由于企业存在固定成本而使利润变动率大于业务量变动率的现象,就称为经营杠杆。之所以定名为经营杠杆是因为,这一规律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可以起到杠杆作用,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正确的预测与决策。

二、经营杠杆率

经营杠杆只是个定性的概念,为便于计算和应用,就引出了经营杠杆率。经营杠杆率是利润变动率与业务量变动率的比值,或者说利润变动率相当于业务量变动率的倍数。

其中P为基期利润;P为计划期与基期的利润变动额;X为基期的销售量;X为计划期的销售变动量。

例:某企业基期销售甲产品1000件,销售单价5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30元,固定成本总额为10000元。计划期准备销售甲产品1100件,销售单价与成本水平不变,要求计算该企业销售该产品的经营杠杆率。计算如下表:

经营杠杆率=

经营杠杆率为2,说明该企业销售甲产品的利润变动率是销售变动率的2倍。

三、经营杠杆的作用

1.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基期业务量越大,固定成本总额越多,经营杠杆越大。因此,一些大企业固定成本很高,决定了其利润变动率远远大于销售变动率。企业要想多获利,只要不断增加销售,就可以成倍获取利润。单位变动成本较高,销售单价较低,经营杠杆同样会偏大,在这种情况下,利润变动幅度仍然大于销售变动幅度,因此可以解释薄利多销现象。就是说,虽然单位产品获利可能很少,但不是说没有盈利的机会或利润增长十分缓慢,只要扩大销售,同样可以获利,利润同样会成倍增长。

2.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经营杠杆率高意味着什么呢?在较高经营杠杆率的情况下,当业务量增加时,利润将以经营杠杆率的倍数成倍增长;但当业务量减少时,利润将以经营杠杆率的倍数成倍减少。这说明经营杠杆率越高,利润变动越剧烈,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大。反之,经营杠杆率越低,利润变动越平稳,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小。那么企业的经营杠杆是越高越好呢?还是越低越好呢?不一定,经营杠杆高低只反映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小,不能直接代表其经营成果的好坏。无论经营杠杆高低,企业获利的关键均是增加业务量。只是在业务量增长同样幅度的前提下,企业的获利水平不同;但在业务量减少同样幅度的情况下,企业利润的下降水平也不同。

3.可以帮助企业较快地预测。

(1)预测计划期利润:①计划期利润=基期利润×(1+利润变动率);②预测计划期利润=基期利润×(1+计划期销售变动率×经营杠杆率)。

其中基期利润、经营杠杆率均涉及基期内容,是现成资料,能在预测时确定出来。另外,计划期销售变动率通过销售预测或经过调整后的目标销售也可以确定。所以说计划期利润能够预测出来。采用此种方法可以较快地进行预测。同时可以针对不同的销售变动率分别进行测算,这样便于比较分析。

(2)预测保证目标利润实现的预期销售变动率。将上边“①”中的公式略加变化,即得出如下计算公式:

保证目标利润实现的预算销售变动率=

由于基期利润与经营杠杆率均属已知资料,所以只要计划期目标利润确定了,即可计算出保证目标利润实现的预算销售变动率。

4.可用于决策。进行决策必然要考虑备选方案的风险大小的问题。由于经营杠杆率高低能体现企业所冒风险的大小。所以在经营决策时可以通过经营杠杆来进行方案的风险分析,分析结果可以作为方案决策的参考。另外,如果备选方案是在基期业务量基础上加以变化,而其他条件均未变化,则可直接用经营杠杆率及业务量变化率相乘来计算利润变动率,然后在基期利润基础上计算备选方案的预期利润。最后确定方案是否可行以及从多个备选方案中选优进行决策。

综上所述,经营杠杆是本量利分析的延伸,其大小可以反映企业经营风险,可以用于预测和决策分析。经营杠杆是一条很重要且具有实用价值的经济规律。

经营杠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营杠杆财务杠杆企业收益

1.引言

新时期的经济社会时代,竞争的加剧,社会各行各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各行业的协作也越来越密切,企业的经营与财务是企业的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单纯依靠其股权资金或债务资金来满足其对资金的需求,负债经营是企业的一条必由之路。但也应该看到,负债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也可能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2.企业收益及其影响因素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企业收益应是企业的净产值,即企业一定时期内所获收入扣除物化劳动消耗价值后的余额。从宏观上看,企业净产值是“可能消费的最大金额”。立足于微观经济角度,企业收益应是企业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纯收入,即企业一定时期所获收入扣除其为实现收入所消耗的物化劳动价值和必要劳动价值后的余额。具体来说企业收益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商品市场形势分析

一般预测商品的供应状况,可根据企业的短期计划及其现有的生产计划、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征求有关管理人员的意见后进行。这种预测比较简单,在分析商品市场形势时也通常处于次要位置,只有当企业现有生产能力无法满足预期的需求时,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计划才作为主要因素给予考虑。

2.2金融市场形势的分析

对金融市场形势的分析,主要包括预测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而引起的特定物价指数的变化以及银行存款利息率的变化等内容。分析这些变化,既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的情况来调整企业资产的历史成本;也可以从投资成本、收益的角度来分析企业收益折现的情况,并且通过这两者的变化,分析企业整体价值的变化情况。

2.3国家经济技术政策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程度的分析

国家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会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内外具体的经济环境,采取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颁布——系列经济法规,推动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断地加以完善。因此,在对企业收益进行评估时,应充分考虑企业外部的这些非经济因素。

此外,对企业内部的非经济因素,如企业职工素质、市场营销策略等,也应在企业收益评估时予以考虑。

3.经营杠杆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3.1反映企业经营风险

经营杠杆系数是企业经营风险的度量,企业可以通过控制经营杠杆系数来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在有经营杠杆作用的情况下,当业务量增加时,利润将以经营杠杆系数的倍数成倍增长;当业务量减少时,利润将以经营杠杆系数的倍数成倍减少。由此可见,经营杠杆作用是一把“双刃剑”,正确利用可为企业带来杠杆利益,反之,则会带来杠杆损失。

3.2评估项目投资方案

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案选择。假设方案B固定成本总额大,保本点高,经营杠杆系数高,同时经营风险也大,但是销售收入超过一定销售水平后利润也较大;方案A固定成本小,因此保本点也低,经营杠杆系数低,经营风险小,但是盈利潜力也小。这时,对投资方案的选择不仅取决于投资者的风险喜好,还有必要对方案A和方案B的销售收入进行概率分析,预计收入高于或低于两个方案的交叉点,进行科学投资。

3.3评估企业外购的可行性

如果企业要通过对外购买获得中间产品,就可以通过测算经营杠杆系数是否发生改变,评估这种成本转换是否会对企业有价值。企业通常用总成本是否降低来衡量这种外购决策的可行性,但是总成本降低是否与企业经营风险降低是一致的,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总成本是一个现时问题,而经营杠杆系数重在描述企业未来的经营风险状况。企业管理者在做出决策时,除了应当考虑眼前经济利益的增加,还应当考虑对未来风险的承受能力。

4.财务杠杆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财务杠杆具体是指企业在筹资中适当举债,调整资本结构以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企业负债经营,不论利润多少,债务利息是不变的。于是利润增大时,每一元利润所负担的利息就会相对地减少,从而给投资者收益带来更大幅度的提高。财务杠杆作用是负债和优先股筹资在提高企业所有者收益中所起的作用,是以企业的投资利润与负债利息率的对比关系为基础的。

4.1.投资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息率

此时企业盈利,企业所使用的债务资金所创造的收益(即息税前利润)除债务利息之外还有一部分剩余,这部分剩余收益归企业所有者所有。

4.2.投资利润率小于负债利息率

企业所适应的债务资金所创造的利益不足支付债务利息,对不足以支付的部分企业便需动用权益性资金所创造的利润的一部分来加以弥补。这样便会降低企业使用权益性资金的收益率。由此可见,当负债在全部资金所占比重很大,从而所支付的利息也很大时,其所有者会得到更大的额外收益,若出现投资利润率小于负债利息率时,其所有者会承担更大的额外损失。通常把利息成本对额外收益和额外损失的效应成为财务杠杆的作用。

5.有效利用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提高企业收益

5.1根据实际情况平衡企业的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

企业的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并不是越高越好,当然也不是越低越好而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来分析确。当企业债务资金较多时,面临相对沉重的到期还本付息义务,财务杠杆系数会较大。此时,如果企业同时采用较高的经营杠杆系数,利润波动幅度较大,会造成企业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的可能。因此,财务杠杆系数较高时,应保持较低的经营杠杆系数。反之,当企业债务资金较少,偿债压力较小,财务杠杆系数较低时,可以采用较高的经营杠杆系数,充分发挥经营杠杆对企业息税前利润的放大作用,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例如,企业在高速发展的时期,其税息前的利润率远远高于贷款利息率,而且增长率也非常高,此时可以通过大蛋举债的方式扩大再生产,提高企业财务杠杆系数大大提高投资者的权益资金利润率。反之在利润率急剧下滑的情况下应该减少,对外举债尽量降低财务杠杆系数降低权益资本利润率的下降速度,经营杠杆系数的高低与企业所处的行业有关。

5.2合理控制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由于利用财务杠杆,而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最终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或是股东权益发生较大波动的风险。通常,财务风险只发生在负债企业。企业如果一味追求财务杠杆利益,便会加大负债筹资,从而使公司的财务风险加大,债权人因此无法按期得到利息的风险加大,债权人将以此要求公司增加风险溢酬,这就导致企业定期支出的利息等固定费用增加,同时企业投资者也因企业投资风险加大而要求更高的报酬率,作为对可能产生的风险的一种补偿,使企业发行股票和借款筹资的筹资成本大大提高。所以企业应合理控制风险,将负债比率保持在总资金平均成本攀升的转折点,而不能无限地扩展。

5.3有效规避财务风险

息税前利润率、负债利息率、资本结构在影响财务杠杆的利益的同时,也在影响财务风险。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是资本运营的核心内容。规避财务风险的主要办法是降低负债比率,控制债务资金的数额。回避风险的前提是正确的预计风险,预计风险是建立在未来经营收益的基础上的,如果预计企业未来经营状况不佳,息税前利润率低于负债的利息率,那么就应该减少负债,降低负债比率。

5.4企业必须对经营杠杆系数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正确选择

不同行业,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最适度经营杠杆范围存在一定的差异。企业应结合所处市场环境,自身经营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确定合理的、符合自身情况的经营杠杆适度水平,作为控制、评价的标准,以达到有效利用经营杠杆的目的。

经营杠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营杠杆 系数 单位固定成本 利润

提到杠杆,就想到杠杆原理,相信大家也不会太陌生,初中学过,杠杆原理,是通过杠杆的作用,只用较小的力量便可产生较大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如:在山区开采石块时,常看到采石工人用一根长木棍撬动石块的情景,采石工人使用的那种长木棍就是杠杆。它可以用较小的力移动较重的物体。杠杆原理广泛应用在许多领域中,在管理领域也被广泛采用。

一、经营杠杆效应实例分析

假设某企业生产白酒的固定成本总额为5000万元,单位变动成本为40元,每瓶白酒在市场的平均售价为110元,请问:当该企业的白酒产销量由100万瓶增至150万瓶时,其产品成本、息税前利润(EBIT)分别是多少? 若减少至50万瓶呢?

当企业的产销量x:100万变成150万时:销量增长率为x/x=50%,利润增长率为85.35%。100万变成150万时:销量降低20%,利润率降低62.5%。

为何会有这种现状呢,这是因为固定成本的特点是不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当业务上升使利润上升时,固定成本保持不变,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降低,单位利润大幅度升高,这样利润的上升速度就快于销量上升的速度。

二、经营杠杆效果与固定成本规模决策

单位产品的息税前利润(EBIT)会随着单位固定成本的摊薄而更大程度地增加。此时,经营杠杆效果的正面放大效应得到体现。高昂的固定成本分摊到小规模产销量的产品上,会造成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剧增,并且更大幅度地降低了单位产品的息税前利润。此时,经营杠杆效果的负面放大效应就显露出来。

三、经营杠杆风险的衡量—经营杠杆系数

根据成本性态,在一定产销量范围内,产销量的增加一般不会影响固定成本总额,但会使单位产品固定成本降低,从而提高单位产品利润,并使利润增长率大于产销量增长率;反之,产销量减少,会使单位产品固定成本升高,从而降低单位产品利润,并使利润下降率大于产销量的下降率。所以,产品只有在没有固定成本的条件下,才能使贡献毛益等于经营利润,使利润变动率与产销量变动率同步增减。但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这样,由于存在固定成本而使利润变动率大于产销量变动率的规律,在管理会计和企业财务管理中就常根据计划期产销量变动率来预测计划期的经营利润。为了对经营杠杆进行量化,企业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中把利润变动率相当于产销量(或销售收入)变动率的倍数称之为“经营杠杆系数”、“经营杠杆率”,并用下列公式加以表示:

DOL= (EBIT/ EBIT)÷(S/S) 公式1

DOL=(EBIT+F)/EBIT 或者DOL=Tcm/(Tcm-F)公式2

DOL为经营杠杆系数;EBIT为息税前收益;EBIT为息税前收益变化量;S为销售额;S为销售额变化量;F即固定成本;Tcm为边际贡献。

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规律是:(1)只要固定成本不等于零,经营杠杆系数恒大于1;(2)产销量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反;(3)成本指标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同;(4)单价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反;(5)在同一产销量水平上,经营杠杆系数越大,利润变动幅度就越大,从而风险也就越大。

因为分母还要减去一个固定成本,分母总是小于分子的,因此同时增加一个数值时,相对于金额较大的分子来说,它增加的幅度相对较小,而相对于金额较小的分母来说,它增加的幅度相对要大,所以分母增加比例越大,则整个式子越小,即经营杠杆系数越小,举例:如边际贡献=100,固定成本=20,则经营杠杆系数=100/(100-20)=1.25,当由于单价上升而使边际贡献增加20时,即边际贡献=120,固定成本不变,则120/(120-20)=1.2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知道经营杠杆系数越大经营风险则越大,如果单价和销售量增加,那不相当于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润吗?经营风险就会越小的,经营杠杆系数也会越小,所以其与经营杠杆系数呈反方向变化。

四、控制经营杠杆的方法

首先,当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大于零时(盈利状态),杠杆系数DOL大于1,经营杠杆效应存在。可以用杠杆系数DOL的实际计算值,分析说明息税前利润变化率大于销售变化率和衡量经营风险大小。基本理论有关杠杆系数DOL影响因素分析正确,符合实际。其次,当企业的息税前利润等于零时(盈亏平衡状态),杠杆系数DOL无穷大,息税前利润变化对于销售变化反应最强烈。如果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则企业面临的扭亏为盈的可能性最大。再次,当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小于零时(亏损状态),杠杆系数DOL小于零,无法用杠杆系数DOL的实际计算值说明问题。此时应该用杠杆系数DOL的实际计算值的绝对值|DOL|分|DOL|1三种情况来分析说明销售增长与企业减亏的关系,而且|DOL|的大小与 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是反向关系。

企业一般可以通过增加销售金额、降低产品单位变动成本、降低固定成本比重等措施使经营杠杆率下降,降低经营风险。

五、结论

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经营杠杆的效应。

一方面是从经营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来,单价和销售量增加,边际贡献就会增加,在求得经营杠杆系数以后,假定固定成本不变,即可用下列公式预测计划期的经营利润:

计划期经营利润=基期经营利润×(1+产销量变动率×经营杠杆系数)

在某一固定成本比重的作用下,销售量变动对利润产生的作用,被称为经营杠杆。由于经营杠杆对经营风险的影响最为综合,因此常常被用来衡量经营风险的大小。经营杠杆的大小一般用经营杠杆系数表示,即EBIT变动率与销售量变动率之间的比率。

参考文献:

[1]贾伟,阮文彪.对经营杠杆分析的完善[J].财会月刊,2006

经营杠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务杠杆效应;负债经营;决策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一、财务杠杆及其效应分析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地球”,在生活中,人们利用杠杆原理以很小的力气就可以抬起很重的物体,在财务管理中,同样存在着类似的杠杆,即财务杠杆。财务杠杆作用的大小通常用财务杠杆系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DFL=①

式中:DFL―Degree of Financial Leverage财务杠杆系数;EPS―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额;EPS―变动前的普通股每股收益;EBIT―息税前盈余变动额;EBIT―变动前的息税前盈余。

假设不存在优先股公式①还可推导为:

DFL=②

式中:I―债务利息。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一)财务杠杆系数就是息税前利润增长所引起的普通股每股收益的增长幅度。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则表明如果息税前利润上升,那么普通股每股收益将以更快的速度上升;如果息税前利润下降,则普通股每股收益将以更快的速度下降,从而财务风险也就越大。反之,财务杠杆系数越小,财务风险越小。

(二)影响财务杠杆的因素(根据公式②可知)

1、债务利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债务利息越大,财务杠杆系数越大,从而财务风险也越大;反之,则越小。具体来说,影响债务利息的因素又有两个:(1)债务利息率:一般来说,利息率越高,债务利息数额越大,从而财务杠杆系数越大;(2)资产负债率:即总资本中负债占有多大比率,负债比率越高,债务利息越大,从而财务杠杆系数也越大。

2、息税前利润。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息税前利润越大,财务杠杆系数越小,财务风险越小;反之,则越大。即息税前利润与财务杠杆系数呈反方向变化。

(三)只有存在金融负债时,才会产生财务杠杆效应(包括正负效应),否则财务杠杆将为1(同样假设不存在优先股)

1、财务杠杆正效应。财务杠杆正效应是指企业由于合理使用财务杠杆而引起的每股收益快速的提高。它是税收节省以及企业总资本成本降低等作用的综合效应,是企业进行负债经营的直接动机和目的。具体地说,就是由于负债定期定额税前付息以及优先股股利的税前定额发放而引起的权益资本利润率的提高。企业负债经营,取得财务杠杆正效应是有前提的:即投资利润率高于负债利息率,由负债取得的部分利润转化给了权益资本,从而使得权益资本收益率上升,为此必须对企业负债经营的未来成果,即投资收益率进行正确的预测,以合理确定负债规模。

2、财务杠杆负效应。财务杠杆负效应是指由于财务杠杆的不合理使用而导致每股收益大幅度降低甚至为负数。它是财务风险的体现,只要存在负债经营,就存在财务风险,就可能产生财务杠杆负效应,从而给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甚至把企业推向破产的边缘。财务杠杆负效应的实质是投资利润率低于负债利息率,负债带来的利润只能或不足以弥补债务利息,甚至用权益资本取得的利润都不足以弥补利息,这样就会使得权益资本利润率大幅下降,从而带来很大的风险。因此,企业需对财务杠杆负效应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对财务风险进行正确、合理的测定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有效的管理对策。

二、企业负债经营利弊分析

从以上财务杠杆效应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的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企业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一)企业负债经营的积极作用

1、负债经营可使企业获得财务杠杆利益,提高股东收益。由效应分析可知,当企业的投资报酬率大于负债利息率时,负债经营就会给企业带来明显的财务杠杆正效应,从而给所有者带来额外收益。

2、负债经营可以降低企业综合资本成本。对投资者来说,债权收益率固定,除非企业资不抵债破产清算,一般都能到期收回本金,因此其风险要比股权投资小,相应地报酬率也低,而且债务筹资费用也比股权筹资费用低。因此,在一定限度内进行负债经营,增加债务融资,可以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

3、负债经营可以使企业获得节税收益。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债务利息应作为财务费用在税前列支。这就使得在同样的经营利润前提下,负债经营与无债经营相比,由于需要上缴的所得税减少,从而使企业获得潜在的利益。

4、负债经营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规模。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通过举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筹集足够的资金扩大经营规模;还可以提高企业使用资金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树立资金的时间价值观,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企业负债经营的消极作用

1、负债经营可能引起财务杠杆负效应的产生。由效应分析可知,当企业的投资报酬率小于负债利息率时,负债经营就会给企业带来明显的财务杠杆负效应,从而给所有者带来损失。

2、负债过多反会使得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增加。如前面所讲,负债经营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综合资本成本,但这一结论只适用于负债比例较低或适中时。随着负债比例的增加,权益资金对负债的保证程度降低,因而债权人的投资风险增大,其要求的报酬率必然增加,因此负债筹资的个别资本成本相应增加;另一方面随着负债比例的增加,经营风险增大,破产成本的存在使权益资本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增大,由此使得权益资本的个别资本成本也增大,从而企业综合资金成本就会增加。

3、负债过度会降低企业的再筹资能力。企业过度负债,将导致债务负担过大,如不能按期足额的还本付息,就会影响到企业的信誉;信誉不好的企业,银行就不愿再给此企业提供资金,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再筹资能力。

4、负债经营可能会使企业面临无力偿付债务的风险。对于负债经营,企业负有到期偿还本利的法律责任。如果企业利用负债筹集到的资金进行的项目投资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率,企业整体生产经营情况恶化,企业将面临无力偿债的风险,其结果可能导致企业被迫低价拍卖或抵押资产,甚至资不抵债而走向破产清算。

三、正确运用财务杠杆,合理进行负债经营

负债筹资具有双重作用,因此不能简单得出负债经营好或不好的结论。确定企业的最佳负债比率是―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企业需根据本行业的特点和本企业的经营环境,按需举债,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并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从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在经济复苏或繁荣时期,市场供求较为旺盛,企业可以适当增加负债,抓住良好的投资机会迅速发展壮大。此外,如果政府政策扶持,鼓励投资时,也可适当提高负债率,充分利用“借鸡生蛋”的优势,进行投资和生产经营。而在经济衰退、经济萧条的大环境下,企业应该尽可能地减少负债规模,以减少损失,避免把自己推上破产的不归之路。

(二)从所在行业竞争程度分析。如果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程度较低或具有垄断性,营业收入以及利润可以稳定增长,那么其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重可较高些。相反,若企业所在行业竞争强烈,企业利润有降低的趋势,则应考虑降低负债,以避免偿债风险。

(三)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分析。当预计该产品销售处于上升期,即投资报酬率高于债务利息率时,则企业应尽可能地提高负债资本的比率,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利用负债的财务杠杆正效应提高权益资本的报酬水平。当遇到企业生产经营效益不理想时,企业应适当地减少负债资本的数额,降低负债比率,以避免由于负债的财务杠杆负效应造成权益资本报酬水平的大幅度下降,并避免由于负债的到期偿还特性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经营杠杆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经营杠杆系数;固定成本;经营风险

经营杠杆系数(Degreeof Operating Leverage,DOL),也称营业杠杆程度,是息税前利润的变动率相当于销售额(营业额)变动率的倍数。它反映着营业杠杆的作用程度。为了反映营业杠杆的作用程度,估计营业杠杆利益的大小,评价营业风险的高低,需要测算营业杠杆系数。其测算公式是:

DOL=(EBIT÷EBIT)/(Q÷Q)

企业生产经营中由于存在固定成本而使利润变动率大于产销量变动率从而产生经营杠杆。由于经营杠杆对经营风险的影响最为综合,因此常常被用来衡量经营风险的大小。经营杠杆系数(DOL)也可以被认为销售变动1%而导致的息税前利润变动的百分比。经营杠杆系数变动规律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销售业务量一定程度的变动会使利润以更大的幅度变动,这种利润变化率大于业务量变动率的现象被称为企业具有经营杠杆效应,一般而言,经营杠杆系数越大,对经营杠杆利益的影响越强,经营风险也越大。在公式DOL=(EBIT÷EBIT)/(Q÷Q)中:DOL――营业杠杆系数;EBIT――营业利润,即息税前利润;EBIT――营业利润的变动额;Q――产销量;Q――产销量的变动额。

例如,某企业2006年产销量10000件,利润为100000元,2007年产销量12000件,利润为200000元。则EBIT=100000,Q=2000,DOL=(100000÷100000)÷(2000÷10000)=5。也就是说,当其他条件不变,产销量变动1倍时,利润会以5倍的比例同方向变动。

另外,经营杠杆系数的计算还可以有简单的方法进行,即计算期DOL=基期贡献边际÷基期营业利润。

例如,中华公司上年的产品销量40000件,单位产品售价1000元,销售总额4000万元,固定成本总额为800万元,单位产品变动成本为600元,变动成本率为60%,变动成本总额为2400万元。其今年营业杠杆系数测算如下:DOL=(4000万-2400万)÷(4000万-2400万-800万)=2。

在此例中营业杠杆系数为2的意义在于:当公司销售增长1倍时,息税前利润将增长2倍;反之,当公司销售下降1倍时,息税前利润将下降2倍。前种情形表现为营业杠杆利益,后一种情形则表现为营业风险。

一般而言,公司的营业杠杆系数越大,营业杠杆利益和营业风险就越高;公司的营业杠杆系数越小,营业杠杆利益和营业风险就越低。从经营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来,单价和销售量增加,边际贡献就会增加,经营杠杆系数=边际贡献/(边际贡献-固定成本),因为分母还要减去一个固定成本,分母总是小于分子的,因此同时增加一个数值时,相对于金额较大的分子来说,它增加的幅度相对较小,而相对于金额较小的分母来说,它增加的幅度相对要大,所以分母增加比例越大,则整个式子越小,即经营杠杆系数越小。举例:如边际贡献=200,固定成本=40,则经营杠杆系数=200/(200-40)=1.25;当由于单价上升而使边际贡献增加20时,即边际贡献=220,固定成本不变,则220/(220-40)=1.22<1.25,即经营杠杆系数变小,单价和经营杠杆系数两者呈反方向变化,其他因素也一样分析。

在求得经营杠杆系数以后,假定固定成本不变,即可用下列公式预测计划期的经营利润:计划期经营利润=基期经营利润×(1+产销量变动率×经营杠杆系数)。

例如,若某企业2007年营业利润为1000万元,计划2008年销售量比上年增加15%,经营杠杆系数为2,则2008年的营业利润为多少?

代入公式可知,2008年营业利润=1000×(1+15%)=1150万元。

下面我们看看经营杠杆在企业中的具体运用,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如何有效利用它来降低风险。首先看看营业杠杆利益这一重要概念。

营业杠杆利益是指在扩大销售额的条件下,由于经营成本中固定成本相对降低,所带来增长程度更快的经营利润。在一定产销规模内,由于固定成本并不随销售量的增加而增加,反之,随着销售量的增加,单位销量所负担的固定成本会相对减少,从而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

例如,中华公司在营业总额为2400万元-3000万元以内,固定成本总额为800万元,变动成本率为60%。公司2005-2007年的营业总额分别为2400万元、2600万元和3000万元。现以表1测算其营业杠杆利益。

由表1可见,中华公司在营业总额为2400万元-3000万元的范围内,固定成本总额每年都是800万元保持不变,随着营业总额的增长,息税前利润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在表1中,中华公司2006年与2005年相比,营业总额的增长率为8%,同期息税前利润的增长率为50%;2007年与2006年相比,营业总额的增长率为15%,同期息税前利润的增长率为67%。由此可知,由于中华公司有效地利用了营业杠杆,获得了较高的营业杠杆利益,即息税前利润的增长幅度高于营业总额的增长幅度。

再看营业风险,营业风险也称经营风险,是指与企业经营相关的风险,尤其是指利用营业杠杆而导致息税前利润变动的风险。

影响营业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产品需求的变动、产品售价的变动、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的变动、营业杠杆变动等。营业杠杆对营业风险的影响最为综合,企业欲取得营业杠杆利益,就需承担由此引起的营业风险,需要在营业杠杆利益与风险之间做出权衡。

例如,假定中华公司2005-2007年的营业总额分别为3000万元、2600万元和2400万元,每年的固定成本都是800万元,变动成本率为60%。以表2测算其营业风险。

由表2的测算可见,中华公司在营业总额为2400万元-3000万元的范围内,固定成本总额每年都是800万元即保持不变,而随着营业总额的下降,息税前利润以更快的速度下降。例如,中华公司2006年与2005年相比,营业总额的降低率为13%,同期息税前利润的降低率为40%;2007年与2006年相比,营业总额的降低率为8%,同期息税前利润的降低率为33%。由此可知,由于中华公司没有有效地利用了营业杠杆,从而导致了营业风险,即息税前利润的降低幅度高于营业总额的降低幅度。

通过以上几个例题的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论:一是经营杠杆系数体现了利润变动和销量变动之间的变化关系;二是经营杠杆系数越大,经营杠杆作用和经营风险越大;三是固定成本不变,销售额越大,经营杠杆系数越小,经营风险越小,反之,则相反;四是当销售额达到盈亏临界点时,经营杠杆系数趋近于无穷大。

传统的劳动密集性企业逐步采用高新科技设备向资本密集型过度的过程中,那么,其固定资产的投资也相应增加,随着固定成本的增加,相应地,盈亏临界点和经营杠杆也都逐步抬高,一般而言,随着高新技术、设备的应用,一方面,企业的产能将逐步扩大,因而存在比较大的赢利可能性,但是另一方面,盈亏临界点和经营杠杆也相应变大,这时如果出现市场需求下降等不确定性事件,企业承受的风险也比较大。根据成本性态的特征,在一定产销量范围内,产销量的增加一般不会影响固定成本总额,但会使单位产品固定成本降低,从而提高单位产品利润,并使利润增长率大于产销量增长率;反之,产销量减少,会使单位产品固定成本升高,从而降低单位产品利润,并使利润下降率大于产销量的下降率。所以,产品只有在没有固定成本的条件下,才能使贡献边际等于经营利润,使利润变动率与产销量变动率同步增减,但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一般情况下,企业可通过增加销售,降低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等措施来降低经营杠杆和经营风险。至于增加销售的问题,应当由企业营销部门来进行,本文主要探讨如何降低相关成本的问题:成本是指产品的寿命周期费用,包括以产品的研究、试验、设计、试制、生产制造到报废淘汰为止的整个使用期间的成本,是制造成本(含研制和生产阶段的成本)与使用成本(包括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维修费用、管理费用)的总和。固定成本的主要内容是固定资产折旧、管理人员工资、利息、公司管理费等,针对每一个具体项目,若要降低它们,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要切实对待,合情合理地采取从紧的措施。而变动成本包括原材料、工人工资及附加、水电费、制造费用等,变动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变动成本每份额即单位直接成本没什么变化。其中对于原材料成本的降低,除了减少生产过程的浪费、提高机器设备的效率之外,最大的可能就是降低采购成本、仓储成本,至于人工成本构成范围主要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用、职工住房费用、工会经费和其他人工成本支出等。若想降低直接人工成本,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其工作效率,而不能单纯从降低工资率着手。

总而言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要能够认识到经营杠杆的存在,利用其杠杆原理,在市场经济竞争中随时把握经济动向,调整经营思路,就能有效地控制风险,防范风险,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会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翼生.企业经营战略[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2、孔祥祯.会计管理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

3、余绪缨.管理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4、李宝山.管理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吴大军.管理经济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经营杠杆范文第7篇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对于企业来说,信息、科技以及人才的竞争越发激烈,要想使企业运转处于盈利、高速状态,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财务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所以说当前很多企业决策者都将杠杆原理运用到了财务管理以及经营活动当中,换句话说,合理的运用财务杠杆,不仅能够增加企业受益,优化资本结构,同时还能够控制财务风险,对整个市场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财务;杠杆;经营效益

一、财务杠杆的基本概述

“杠杆”这一概念最早出自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原意是指能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杠杆”这一概念不在局限于物理层面,而成为了一种思想,即一个因素的很小的变化可以引起其他因素很大的变化。比如,化学中的催化剂、生物学中的激素等都起到了一种“杠杆”的作用。而对于企业来说,财务杠杆就是企业运用固定的筹资费用这个杠杆支点,达到息税前利润变动对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的影响程度,提高财务杠杆,息税前利润的变动引起每股收益更大的变动。财务杠杆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效益,也有可能让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所以,本文认为企业财务杠杆应该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不宜过高和过低,所以在相应的讨论过程中,将通过行业财务杠杆合理值域作为参照,从而确定企业财务杠杆管理步骤。

二、企业财务杠杆影响与管理

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管理当中的重要一项工作,所以通过杠杆原理可以有效的降低财务风险,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稳定的环境,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财务风险与财务杠杆的关系入手,讨论其存在的联动关系,同时提出相应的应用实例。

(一)财务风险与财务杠杆的联动研究

杠杆基本原理指出,杠杆只是一种工具,它影响的是个因素变化导致目标变化的幅度。只能起到“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如同催化剂与化学反应的关系一样,推波助澜”的效果。财务杠杆的存在,只是说明因素变动对每股税后收益变动产生的振幅,起到加剧或扩大财务风险的作用,而对于财务风险发生的频率并没有任何的影响。外部因素的变化,共同影响企业产品的结构、客户结构和供需结构,从而影响企业产品的售价和销售额,造成销售收入的波动。通过需求价格弹性就能够反映出外部变量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在供应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的价格弹性较小的行业,需求的变动引起的价格变动的幅度相对较小,对企业销售收入的影响不大。同样的,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也存在的杠杆调控,企业内部之所以会存在杠杆效应,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存在一些固定的费用,它们在一定时期内不会随着某些因素的变动而变动。而决定这些固定费用的大小取决于企业所有的固定资产或负债等在整个资本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这些固定资产和负债的多少又是由企业高层的各项投资和筹资策略所决定的。如果企业偏向于债务筹资,则债务利息较多,财务杠杆系数较大,相应的财务风险就较高。

(二)基于财务杠杆解构的财务风险管理步骤

根据上述内容,依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以下是财务杠杆解构后的财务风险管理步骤。由财务风险越大财务杠杆越大可知,根据影响财务杠杆的因素可以推断出财务风险往往由企业负债经营所借入资金的偿还能力不确定性和企业经营变动导致的偿债能力不确定性引起的。一方面,企业借入的负债越多,需要偿还的资金越大,更有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按期偿还本金和利息。企业负债的多少影响了负债利息的多少,从而通过财务杠杆的大小反映出,财务杠杆的大小也就体现出财务风险的大小。通过财务杠杆的解构,企业甚至可以识别出具体哪些负债导致财务风险,哪些负债对财务风险影响最大。企业管理一方面,当债务利息是相对固定的息税前利润的增加相应减少每一元息税前利润债务利息的负担增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息税前利润下降将会增加每一元息税前利润利息的负担,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另一方面,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息税前利润的变动,当债务利息相对固定时,息税前利润的增加相应的增加了企业能够用于偿还负债的资金,使得企业的偿债能力增加。反之,息税前利润下降又会减少企业能够偿还负债的资金,使得企业的偿债能力降低。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经济整体也以“资金高出入”的粗放模式发展,所以在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精益范围都在扩大的背景下,为了保证企业后续资金的供给充足,就要进行负债相应的杠杆调节,本文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希望能够为我国企业发展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朱小良.财务杠杆效应在报表分析中的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4).

[2]祝锡萍,郑李鑫.衡量财务杠杆效应的新指标:收益比系数[J].财会月刊,2012(28).

[3]伍静瑛.公司财务杠杆效应实证分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5(02).

[4]王海东,栾佳霖.浅析中小企业中的财务杠杆效应[J].中国商论,2015(07).

经营杠杆范文第8篇

企业经营的息税前利润在财务当中一般定义为EBIT(Earnings Before Interests and Taxes,简称EBIT),其内涵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当中产生的,未扣除债务利息和企业所得税之前的经营性利润,是进一步讨论企业经营杠杆系数的基础。其计算公式为:

EBIT=Q(P-V)-FC (1)

其中,Q表示企业产品的销售量,P表示企业产品的单位售价,V表示企业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和费用,FC表示企业经营性的固定成本。由息税前利润的定义公式可知,企业如果希望提升自己的息税前利润的总额,可以通过提高产品的销售数量、提高产品的单位价格、降低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和降低企业的经营性固定成本四种方式或某种组合方式。当然,这四种路径相互之间可能存在冲突,比如,企业提高产品价格往往会抑制销售量的增加。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企业经营的息税前利润是衡量企业经营盈利能力的一个非常好的财务指标,排除了非经营性的损益以及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最终盈利的影响。

二、经营杠杆系数的定义

经营杠杆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存在固定成本而造成的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大于产销量变动率的现象,可以通过经营杠杆系数DOL(Degree of Operating Leverage,简称DOL)来衡量,其计算公式根据定义为:

其中,DOLQ表示当销售量为Q时企业的经营杠杆系数,EBIT表示息税前利润,ΔEBIT表示息税前利润的变动额,Q表示销售数量,ΔQ表示销售数量的变动额。

公式(2)从定义的角度给出了DOL的计算,在此基础上可以推导出替代公式:

假设在基期:EBIT0=Q0(P-V)-FC (3)

假设在计划期:EBIT1=Q1(P-V)-FC (4)

这里假定EBIT的公式中,单位产品售价(P)、单位产品变动成本(V)、固定成本总额(FC)都保持不变,唯一的变量是产品的销售数量(Q)。

(6)

现在假设某企业生产A产品,固定成本(FC)为400万元,产品单位售价(P)为100元,单位变动成本(V)为60元,固定成本、单位售价以及单位变动成本保持稳定,根据公式(6)可以列表计算该企业在各种销售水平上所对应的经营杠杆系数,如表1所示。通过计算可以知道,当销售量为10万件时,该企业经营处于盈亏平衡状态,这时的DOL为无穷小(或无穷大);当销售量还未达到盈亏平衡点销售量时,DOL是以负数的形式存在的,并且这时的销售量越逼近10万件,DOL的值越趋近于负无穷;反之,当销售量大于10万件时,DOL 是以正数的形式存在的,这时的销售量越逼近10万件,DOL的值越趋近于正无穷。

三、经营杠杆系数的公式变形及标准图解

(8)

根据公式(8)可以以DOL为Y轴,Q/QBE为X轴,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绘出图1。

从图1分析得出:

第一,由公式(8)知,当Q/QBE=1时,分母为零无意义,这时DOL不存在;同时,等式右边第二项不可能为零,所以DOL不可能为1,因此,经营杠杆系数图是以DOL=1和Q/QBE=1两条直线为渐近线,以点(1,1)中心对称的一组双曲线。

第二,由于企业产品的销售量不可能为负数,所以当Q<0时,图形不存在;当Q/QBE=0时,DOL=0;当0<Q/QBE<1时,DOL为负值且单调递减;当Q/QBE>1时,DOL为正值且单调递减并最终无限趋近于1。

第三,由图1可以看出,当Q/QBE逼近1时,即其销量接近盈亏平衡点时,DOL趋向正的或负的无穷大,这时的经营杠杆系数的绝对值很大,表明经营杠杆对EBIT的影响很大;而当Q远离QBE的时候,无论其方向是向左还是向右,经营杠杆对EBIT的影响也将逐渐变小,因为这时的经营杠杆系数的绝对值都在变小。

第四,当企业的产品销售量远远超过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时,DOL趋近于1,这表明在此情况下,销售量的增长所带来EBIT的杠杆增长趋近于1比1。

第五,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经营杠杆系数应该被看作是对经营的“潜在风险”的衡量,这种潜在风险只有在销售量相对于盈亏平衡点销售量发生变化时才被激活,如果企业能够保持稳定的销售水平和成本结构,经营杠杆系数再高也不会被激活,那么其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不会有影响。

第六,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即使企业经营有很高的固定成本,但如果销售水平远远超过了盈亏平衡点,则DOL水平也将较低;同样,如果企业靠近盈亏平衡点进行运营,即使经营性的固定成本很低,企业也将有巨大的DOL。

第七,进一步理解图1可以发现,该图其实给出了一张经营杠杆系数标准化图形,因为其两条渐近线皆为常数1,而且揭示了企业的销售对盈亏平衡点的相对水平决定了DOL;进一步可以推出,在距各自盈亏平衡点销售水平相同(即Q/QBE的比值相同)处运营的所有企业都有相同的DOL。

四、经营杠杆系数标准图的拓展

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图1有一个显著的缺陷,那就是该图仅适用于生产和销售单一产品的企业,因为其是以销售量来定义X轴。然而,大多数企业的生产情况并不是这么简单,比如,对于一家像沃尔玛这样的企业,要得出一个按总销量表示的有意义的盈亏平衡点是不可能的,在此可以通过盈亏平衡点销售额这一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

由公式(1)可得:

EBIT=Q(P-V)-FC=S-VC-FC (9)

其中,S表示产品销售收入总额;VC表示产品变动成本总额。

当EBIT=0时,以SBE、VCBE分别代表此时的销售收入总额和变动成本总额,因此有:

SBE=VCBE+FC (10)

因为在线性盈亏平衡分析中,总变动成本和销售额之间的关系假定不变,因此,(VCBE/SBE)=(VC/S),且其比值为一已知量,所以公式(10)可变形为:

SBE=(VCBE/SBE)SBE+FC=(VC/S)SBE+FC

(12)

根据公式(12)可以以DOL为Y轴,S/SBE为X轴,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绘出图2。

从图2可以得出,经营杠杆系数DOL是以DOL=1和S/SBE=1两条直线为渐近线,以点(1,1)为中心对称的一组双曲线,所揭示的经营杠杆系数的性质与图1几乎一样,只是其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李道明:《财务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经营杠杆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举债经营 公司治理 成本 杠杆效应

〔中图分类号〕F27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6)05-0055-05

一、引言

经过考察不难发现,在以往公司治理研究中,财权配置一直未被重视;受这种错误观念的诱导,公司治理实践中出现了财权配置错位、缺位和失衡等诸多问题,影响了公司治理的实际效果。笔者认为,公司治理是为了增进企业的运行效率,以期达到降低成本(包括股东权利的沉没成本和股东权益的机会成本)的目的。其中,沉没成本体现在股东与经理层、债权人因利益冲突的决策损失方面;而机会成本则体现在债务与权益资本因结构选择所带来的风险收益方面。这种观点,可以从根本上解释为什么选择以降低债务成本为核心的治理导向的正确性。实际上,借入资金的风险对自有资金的收益起到了“财务杠杆”的效用,发挥了举债经营的“杠杆效应”,可以有效调整资本构成,进一步提高公司财务环境的治理效率,从而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事实证明,尽管人们更多地关注公司的组织与权利构架,而忽略财务的财权配置可能发生的影响,但是,财务因素的确是公司治理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本文从研究公司治理为出发点,在分解降低成本目标的形成因素以及分析其成本构成要素的基础上,通过论证举债经营的风险成本与资本运营的机会收益之“财务杠杆”的效用,提出了运用“杠杆效应”以实现公司治理重大突破的新思路。

二、公司治理效率源于组织构成与财权结构交互运作

现代公司制企业的基本组织构成可以概括为议会制与层梯型的框架。具体来说:第一层是机构设置,第二层是三会决策,第三层是经理执行,第四层是并行的监事监督。总体上,体现了制度建设的议会制与机构设置的层梯型(如图1所示)。

1“三会一层”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机理

这种治理结构的组织体系,既有灵活性,更有稳定性。只有在股东大会授予经营者职权以后,经理层才有了相对的职权。这种职权是层梯型的:第一,在制度层面上,董事会的成员有可能升任为董事长而具有双重身份,可以聘任总经理。第二,在组织层面上,总经理则聘任部门经理。第三,在机构层面上,部门经理负责公司日常经营。那么,第二与第三层面也都是硬环境的结构层。至于监事会,则是另一种法人梯队,不仅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而且是与董事会和经理层并行的机构,独立行使公司日常经营和管理的权利。

2.“三会一层”公司结构治理的内生机制

这种治理结构的内生机制,从组织构成上来看,可以视为一种议会制。在三会一层的议会制下,股东大会是全体股东组成的权利机构,董事会是由董事成员组成的机构,股东授予经营者一定的职权,而法定设立的监事会作为法人治理结构的专门机构,具有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职权。对于这种类型的企业形式来说,董事会的责任、监事会的权利、经理层的利益之间,三者的制衡机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在创建公司制企业的过程中,首要出资人(投资者和债权人)对管理者与经营者之间责、权、利明晰,保障对股东、董事、经理的制度约束。同时,如果建立新的治理结构实现再治理,将又进一步保证机构的健全,从而逐步趋向完善的公司治理的激励制度。王满四:《负债融资下的公司治理效应及其治理机制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59页。基于“制度安排”的驱动因素,公司治理的内生机制可以促成公司治理的结构效应。在长期的公司治理实践中,依据功能区分,主要有四种治理机制:一是激励机制,怎样激励经理层为企业创造价值,减少道德风险;二是监督机制,怎样对经理及董事的行为进行监督,达到相互制衡;三是外部接管机制,当管理者经营不善,造成公司股价下跌,被其他公司(或利益相关方)收购,公司控制权如何易手;四是内部竞争机制,不同的公司股东组成不同的利益集团,争夺股东的表决权以获得董事会的控制权,又如何进而达到替换公司经营者的目的。于东智:《董事会与公司治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3公司财权结构影响财务成本与效率

尽管在许多公司治理结构中,财权结构的配置过程一直被忽视,但无论是从法务、税务、政务来看,公司财权的配置却无不涉及到企业人力与物力等方面的营运。

资本运营活动又取决于公司的投融资行为,它的规模与渠道,除股权筹资外,举债经营也是债权筹资的重要因素。在举债期间,公司债务的“财务杠杆”效用,使债权筹资固定利息对权益筹资每股利率的“杠杆效应”而影响企业息前、税前利润的变动幅度。其中“财务杠杆”就是调节资金构成而影响资金计划的因素,而“杠杆效应”则是资本结构调整的资本预算的要素。既然这是一种债务(借入资金)与资本(自有资金)之间的关系,那么财务成本就是以借入资金(机会成本)为自变量与以权益资本(风险成本)为因变量的函数。同时,为降低成本,必然使财务成本演变成成本的主要部分。这样,增加财务成本就成为财权结构配置的捷径,使公司治理效果事倍功半。那么,财权结构的软环境治理就成为硬环境公司治理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财务成本与资金营运、资本运营等财务因素,都是公司治理的途径(如图2所示)。

三、举债经营的“财务杠杆”是公司财权结构治理中不可被忽略的因素

对于企业上述全部资源的财权配置来说,全面预算管理则体现出合理分配的系统性与集成。这里所指的集成性,正是不同部门的协调关系以及与上一级博弈之后的资源整合。尽管,财权的集成性配置是指通过对企业全部资源的全面预算管理来实现,其中的一部分是财务预算,但在此只考虑公司财务预算的管理。在公司经营过程中,部门经理负责分期编制财务预算及执行财务方案的日常实施,必要之时总经理也可以参与董事会。张敏:《董事与经理不可兼得》,《企业管理》2010年第3期。有些企业的财务总监却近乎首席财务官,而更多企业的财务总监却只是总会计师的翻版,甚至在有些企业只是财务部门的经理。赖永添、吴子云:《关于我国企业财务高管制度的思考》,《财务与会计》2015年第2期。无论什么情况下,至少财务部门还是公司治理结构中拥有财权的管理机构,它控制着企业的财权;而企业的财权结构,则主要体现在公司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及考核,并提出决策建议等方面。陈佳声:《上市公司、审计师与监管机构的财务舞弊博弈研究》,《审计研究》2014年第4期。

由于资本筹资成本较高,更是筹资决策权利受限,因此,经理层往往偏好举债经营的决策方案。然而,这种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冒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收益或损失,使得董事会权利的下放会更加谨慎,而股东的利益愈加不确定,当然,冒财务风险会使公司的债务和股东的诉讼显著相关。袁琳、张宏亮:《董事会治理与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基于10家集团公司结构式调查的多案例分析》,《会计研究》2011年第5期。有学者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公司的债务成本和股东的诉讼费用显著正相关时,内部控制质量和债务期限显著负相关,而内部控制质量和诉讼事项显著负相关。孙永祥:《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8~29页。那么,在治理结构相对允许的条件下,违背了制度建设的成本与效益原则。对于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公司,诉讼事项和债务契约的关系却不显著,而内控质量较低的公司,诉讼事项和债务契约显著相关。也就是说,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助于缓解公司诉讼对债务契约的负面影响。林斌、周美华:《内部控制、公司诉讼与债务契约――基于A股市场的经验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年第3期。尽管对内部控制质量高低有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但预算管理作为最直接的控制手段,也不限于债务契约的负面影响。如果预算管理能够起到正面效用,那么只要关心负债契约的质量,而非注重其数量(实际上指的是契约的负债总量),这样,公司的经理层就应该意识到举债经营的成本效率,把最大限度的资金缺口留给债务筹资。

债务筹资的状态就是举债经营,而举债经营又是一种风险经营。适当举债能调整资本结构而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如果负债经营使得企业每股利润上升,便称为正“财务杠杆”;如果使得企业每股利润下降,通常称为负“财务杠杆”。那么,负债经营的“杠杆效应”就是指在企业的资金总额中,使用固定利率借入资金而对企业自有资金收益产生的影响。由于,息税前利润变动幅度与股东的利益休戚相关,因此股东会关注于股利率及由此而推动的股价的涨幅。在很大程度上,从法律的权利和义务来看,董事与股东就是两个不对等的主体。鲁桐等:《公司治理:董事与经理指南》,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第125页。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董事的权利与义务的范围在法律上有很多强制性和限制性的保证,但委托的契约关系却使股东承担了更多的信任风险,那么就有单方面修改契约规则的权利空间。

而随着债务的逐步上升,股东委托的人承受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责任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加。不过,迈克尔・约翰逊认为,在企业的融资结构中适度地引入负债后,有了所有者参与,也就有效降低了成本,可缓解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冲突。③孙杰:《资本结构、治理结构和成本:理论、经验和启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19页。这样一来,因财权结构的改变而降低了公司的成本;而成本的降低,也降低了公司的财务成本。在公司治理过程中,随着举债经营的“财务杠杆”效用,还可能发生人在经营业绩较低与较高的公司之间做谨慎性选择的“杠杆效应”。

四、基于财务成本的“杠杆效应”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构成分析

1公司创设的筹资问题及财务成本

股东会通过严密的契约关系和严格的制度安排,限制作为受托人的董事会及其监事会的行为,防止人损害自己的利益。其中,为之所付出的代价就是成本。具体分三部分:(1)委托人的监督成本;(2)人的担保成本;(3)剩余损失。显然,(1)和(2)是治理契约的实际成本,(3)则是在契约执行时的机会成本。Jensen M. and Meckling W.,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no.3, 1976, pp.305~360.随着对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及成本问题的逐步认识,成本的提出正是提示人们从有关公司治理的角度,以寻求降低成本的思路。③在举债经营时,债务正好成为了一种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手段。一方面使股东具有法律依据参与公司的管理层;另一方面也使经理必须执行固定利息支付的契约,这就约束了自由现金流量而压缩了管理者对公司的财权空间,即使没有绝对地避免问题的产生,但由于财务杠杆效应大幅度地降低了成本。张世鹏、张洁瑛:《会计独董、治理环境与审计委员会勤勉度》,《审计研究》2013年第3期。这样,就使得财务因素成为成本的要素。这是因为,尽管成本的项目已是明确的,但成本的内涵却可能是模糊的。所以,人的自利行为使公司招致的机会成本抑或职责范围给公司带来的机会收益,至少都是公司财务活动中的一个因素,也都影响公司的财务成本。在资本运营中,吸收新的股东既是股权激励的形式,也是一项成本的内容。由于建立在股价信息含量基础之上的前提条件,增加了股价信息含量的噪音,因此,会导致股权激励失效的成本,只是一部分属于福利性质。王新、毛洪涛:《企业国际化经营、股价信息含量与股权激励有效性》,《会计研究》2014年第11期。在举债经营下,对公司治理成本来说,债务效应会使之进一步地放大。以至于董事会的财务决策权利与经理层的财务执行权利,会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各项因素中发挥举债经营的“杠杆效应”,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2基于债务因素公司治理的“杠杆效应”

公司治理有助于改善公司运行的效率,而治理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关系。第一方面是公司外部治理,主要是投融资环境,涉及企业、出资人及管理者的财务活动。第二方面是企业内部环境治理,除了制度安排外,还有机构设置的层面。谢新安:《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会月刊》2010年第9期。在这一方面,机构设置层面是基础内容。尽管公司治理达到了预期效果,治理结果形成一个新结构,新的结构又诞生了一些新机构。但是,正如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言,在新机构的运行过程中,它是一个治理及再治理的问题。[美]彼得・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使命篇)》,王永贵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会是一个特殊的内部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允许设一至二名监事,而不一定设置监事会。第五十三条,给予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与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同等的权利。但是,很明显,没有监事会组织形式作为权利保障的个人监事,很难发挥强有力的制衡作用。另外,名义上代表着股东利益的董事组成的董事会,由于存在大量“大股东董事”“灰色董事”和“关系董事”等,也就并非能够有效地代表着每位股东、特别是“小股东”的利益而行使表决权。同时,在国际上崇尚“权利重心下移”的情况下,股东大会的权利和董事会的权利都会减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公司重大事务的责任,自然就落到了董事会聘任的总经理身上。而总经理聘任部门经理,部门经理则负责具体执行公司的相关预算。如果公司治理的效用不能提高机构运行的效率,这种机率就会不断地攀升,也就会出现董事会与经理层不谋而合的现象。伊丽萍、肖霞:《现代企业经营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9页。此时,公司治理便失灵了。而实际上,一旦债务契约发挥作用,经理与董事的合谋就难以产生,这时,“杠杆效应”就起到作用了。

在第一层面的机构设置上,股东大会是拥有最高权利的机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董事会的构成。在股东权利与经理权利之间,那种“债务要求”被认为是解决如何处理问题时的有效工具,也是为负债而产生的“控制假设”的逻辑延伸。张世鹏、张洁瑛:《会计独董、治理环境与审计委员会勤勉度》,《审计研究》2013年第3期。迈克尔・约翰逊指出,支付利息将会减少经理们把可支配的“自由资金”用于私利的收益,又没有利用内部发行债券而增加负债的融资机会,使举债经营的规模和息率等要素的选项服从于董事会对企业财务风险决策的基本要求。Jensen M. and Meckling W.,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no.3, 1976, pp.305~360.的确,举债经营本身对经理层是一种约束,对于实现股东利益是有用的;股东在没有办法克服对所拥有财产控制的“遥远性”的情况下,通过这种财权结构上的调整,借助“杠杆效应”,同样可以达到对经理层控制的目的。

尽管当经理不能履行还本付息时,不至于置公司于破产境地,但却不能为企业的财务风险开脱自己的经营责任。当公司破产时,经理将要失去此前所获得的一切任职的利好,还要承担破产的损失。这种情况,既是“对经理来讲,必须在较高的私人收益流量与较高的公司破产风险之间进行权衡”的一个合理解释,也是对经理财权空间的一个合情评议。由于,经理的作用依赖于公司给他的经理职位,其意义则依赖于公司的生存,因此,约翰逊和梅克林的“委托理论”又给予经理激励机制一个启示。所以,关于“任何使委托人效用最大化的经理激励的合约安排,均会使经理的报酬与产出有关。”袁琳、张宏亮:《董事会治理与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基于10家集团公司结构式调查的多案例分析》,《会计研究》2011年第5期。也都会使经理在承担部分风险的同时却享有相应的收益。当股东委托董事行使表决权时,拥有大量现金流对低增长前景公司的负债决策就更为重要。当董事会受托股东大会,投资于不经济项目而浪费现金流,无异于将公司逼上了绝路,对股东和经理双方都是无益的选择。可能只有在这一点的认知上,股东与经理才是一致的。

当然,审计作为一种监督制度,也能够通过影响公司的信息传递,进而正向调节对结构治理的认知效应。同时,审计还具有缓解冲突的功能,而成本与审计质量存在的对应关系,又使审计质量对认知效应可能负向调节。雷光勇、张英:《投资者认知、审计质量与公司价值》,《审计研究》2015年第1期。至于监事会,与外部审计相比较,它的职责也只是“事后诸葛亮”而已。

五、结论

本文的研究表明:(1)降低公司的成本是公司治理的最终目标,其中包括降低股东权利的沉没成本和股东权益的机会成本等具体目的。其中,沉没成本体现在股东与经理层、债权人因利益冲突的决策损失,而机会成本则体现在债务与权益资本因结构选择所带来的风险。(2)在举债经营的公司治理结构下,债务成本已演变成降低成本的主要空间。无论是推动公司的运行,还是提高公司的效率,都需要控制和降低成本,并且以“公司法”作为保障。(3)为了保证公司的监事有效监督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公司法”指导下专设机构,在股东大会的授权下,平行于董事会、经理层,代表股东行使监控职能。(4)降低债务成本已演变成了降低成本的主要路径,这是处在困境的现代公司治理的必然选择。

经营杠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经营杠杆效应;实证分析;杠杆效应存在状态;适用分析

一、经营杠杆效应基本理论综述

根据成本性态,在一定产销量范围内,产销量的增加一般不会影响固定成本总额,但会使单位产品固定成本降低,从而提高单位产品利润,并使利润增长率大于产销量增长率;反之,产销量减少,会使单位产品固定成本升高,从而降低单位产品利润,并使利润下降率大于产销量的下降率。所以,产品只有在没有固定成本的条件下,才能使贡献毛益等于经营利润,使利润变动率与产销量变动率同步增减。但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由于存在固定成本而使利润变动率大于产销量变动率的规律,这一现象称为经营杠杆效应。经营杠杆是指在扩大销售额(营业额)的条件下,由于经营成本中固定成本相对降低,所带来增长程度更快的经营利润。在一定产销规模内,由于固定成本并不随销售量(营业量)的增加而增加;反之,随着销售量(营业量)的增加,单位产品所负担的固定成本会相对减少,从而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营业风险也称经营风险,是指与企业经营相关的风险,尤其是指利用营业杠杆而导致息税前利润变动的风险。

影响营业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产品需求的变动、产品售价的变动、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的变动、经营杠杆变动等。经营杠杆对营业风险的影响最为综合,企业欲取得经营杠杆利益,就需承担由此引起的营业风险,需要在经营杠杆利益与风险之间作出权衡。

为了对经营杠杆效应进行量化,企业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中把利润变动率相当于产销量(或销售收入)变动率的倍数称之为“经营杠杆系数”、“经营杠杆率”,并用公式加以表示。

经营杠杆系数,是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相当于产销业务量变动率的倍数。

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

DOL= (EBIT/ EBIT)÷(S/S) 公式1

报告期经营杠杆系数=基期边际贡献/基期息税前利润

DOL=(EBIT+F)/EBIT 或者DOL=Tcm/(Tcm-F)公式2

DOL为经营杠杆系数;EBIT为息税前收益;EBIT为息税前收益变化量;S为销售额;S为销售额变化量;F即固定成本;Tcm为边际贡献。

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按公式2 经营杠杆系数DOL大于1。

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常常使用经营杠杆来衡量,经营杠杆的大小一般用经营杠杆系数表示,它是企业计算利息和所得税之前的盈余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之间的比率。

第一,它体现了利润变动和销量变动之间的变化关系。

第二,经营杠杆系数越大,经营杠杆作用和经营风险越大。

第三,固定成本不变,销售额越大,经营杠杆系数越小,经营风险越小,反之,则相反。

第四,当销售额达到盈亏临界点时,经营杠杆系数趋近于无穷大。

第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产品售价越高,经营杠杆系数越小,经营风险越小,反之,则相反。

第六,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产品单位变动成本越低,经营杠杆系数越小,经营风险越小,反之,则相反。

以上基本理论只说明了企业息税前利润大于零的情况。然而企业息税前利润大于零、等于零、小于零的情况都存在,甚至企业经营也会出现一些极端情况。那么当企业处于后面几种情况时该理论如何运用?该理论没有给出或无法解释,从而使该理论在学习理解和实践运用中有了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将对此问题做一些粗略探索,以说明这一理论在企业处于不同情况下的运用。

二、经营杠杆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销售额变化与息税前利润变动及经营杠杆系数计算分析

若某企业只生产销售一种产品,固定成本为60万元,单位产品售价为1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4元。

取表1中的销售额S与杠杆系数(公式2)等相关资料绘制二者之间的关系曲线如图1所示。

根据表1计算结果和图1曲线可知:

1.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销售额变动与息税前利润变动同方向。

2.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随销售额的增加,杠杆系数DOL由负值到无穷大再到正值不断减少最终收敛于1。这说明杠杆系数DOL不总是大于1。具体来讲,销售额<100万元时,息税前利润小于零时,DOL<0;销售额=100万元时,息税前利润等于零时,DOL为无穷大;销售额>100万元时,息税前利润大于零时,DOL>1。

3.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息税前利润小于零时(亏损状态):当50万元<销售额<100万元时,|DOL|>1;当销售额=50万元时,|DOL|=1;当销售额=50万元时,|DOL|

4.杠杆系数DOL不总是大于1,进而说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不一定大于销售额变动率。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息税前利润变动率才大于销售额变动率。

(二)固定成本与杠杆系数DOL关系计算分析

取上例资料,且边际贡献=120万元时分析固定成本F变化对杠杆系数DOL的影响,DOL=120/(120-F)。

根据表2绘固定成本与杠杆系数DOL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

根据表2计算结果和图2曲线所示发现:

1.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杠杆系数DOL值与固定成本有关。

2.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随固定成本递增,杠杆系数DOL由大于1不断递增到无穷大再小于零的变化过程。具体来讲,当固定成本<120万元时,杠杆系数DOL>1,随固定成本递减,杠杆系数DOL收敛于1;当固定成本=120万元时,杠杆系数DOL为无穷大;当固定成本>120万元时,杠杆系数DOL<0,随固定成本递增杠杆系数DOL收敛于0。

3.当120万元<固定成本<240万元时,杠杆系数|DOL|>1;当固定成本=240万元时,杠杆系数|DOL|=1;当固定成本>240万元时,杠杆系数|DOL|<1。

4.当固定成本≠0时,杠杆系数DOL不总是大于1,进而说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不一定大于销售额变动率。只有固定成本在一定范围内息税前利润变动率才大于销售额变动率。

三、经营杠杆效应存在状态及强度分析

通过以上经营杠杆效应的实证分析,经营杠杆效应存在状态及强度应分以下几种情况说明。

(一)当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大于零时(盈利状态)

设企业盈亏平衡时的销售额为S0。当销售额S>S0时,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大于零,此时杠杆系数DOL>1,存在经营杠杆效应。通过表1、表2、图1、图2发现销售额S在临近盈亏平衡时的销售额S0,杠杆系数DOL值极大且变化也大,说明在这一区域经营杠杆效应明显,息税前利润对销售变化非常敏感;此后随销售额的增加杠杆系数DOL值仍大于1但其值小且变化逐渐减弱,说明在销售额远离这一区域增加时,经营杠杆效应将由强变弱,息税前利润对销售变化敏感但不强烈;当销售额增加到很大时,杠杆系数DOL值收敛于1,在这一过程中经营杠杆效应将由弱变为不存在,息税前利润对销售变化敏感性大为降低。

(二)当企业的息税前利润等于零时(盈亏平衡状态)

当销售额S=S0时,息税前利润等于零。此时,销售额从小于S0左边趋近于S0,杠杆系数DOL趋近于负无穷大,销售额从大于S0右边趋近于S0,杠杆系数DOL趋近于正无穷大。说明在这一点上经营杠杆效应无穷大,息税前利润对销售变化敏感程度无穷大。

(三)当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小于零时(亏损状态)

当销售额S<S0时,息税前利润小于零。根据表1及图1,此时杠杆系数DOL<0。为说明问题,取表1中销售额S小于盈亏平衡点S0=100的资料编制表3及绘制图3,如下所示。

根据表3及图3可以证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存在某一销售额S1(本例S1=50万元)。当销售额S<S1时,杠杆系数|DOL|<1,经营杠杆效应不存在,息税前利润对销售变化不敏感,即销售增长速度超过减亏速度;当销售额S=S1时,杠杆系数|DOL|=1,经营杠杆效应不存在,息税前利润率与销售变化率的绝对值相同,即销售增长速度等于减亏速度;当销售额S>S1时,杠杆系数|DOL|>1,经营杠杆效应存在,息税前利润对销售变化非常敏感,即销售增长速度小于减亏速度。

(四)关于固定成本与经营杠杆效应存在状态及强度分析同(三),此处不再赘述,如图2、图4所示

(五)当企业经营处于极端情况时

1.企业经营处于停业状态,即当销售额S=0时,按公式2 杠杆系数DOL=0。

2.企业经营处于停止营业点时,即产品售价等于单位变动成本。此时企业营业或不营业亏损相同。按公式2 杠杆系数DOL=0,说明销售与利润无关。

3.企业经营处于极度亏损,即产品售价小于单位变动成本。此时销售量越多亏损越大。按公式2 杠杆系数0<DOL<1,杠杆系数DOL不能说明销售与利润之间的关系。

四、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经营杠杆效应理论应区分不同情况进行理解和运用。

首先,当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大于零时(盈利状态),杠杆系数DOL大于1,经营杠杆效应存在。可以用杠杆系数DOL的实际计算值,分析说明息税前利润变化率大于销售变化率和衡量经营风险大小。基本理论有关杠杆系数DOL影响因素分析正确,符合实际。

其次,当企业的息税前利润等于零时(盈亏平衡状态),杠杆系数DOL无穷大,息税前利润变化对于销售变化反应最强烈。如果企业处于盈利状态,则企业面临的亏损风险最大;如果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则企业面临的扭亏为盈的可能性最大。

再次,当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小于零时(亏损状态),杠杆系数DOL小于零,无法用杠杆系数DOL的实际计算值说明问题。此时应该用杠杆系数DOL的实际计算值的绝对值|DOL|分|DOL|1三种情况来分析说明销售增长与企业减亏的关系,而且|DOL|的大小与 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是反向关系。

最后,当企业经营处于以上几种极端情况时经营杠杆效应理论不适用。

【参考文献】

[1] 罗福凯.营业杠杆理论的改进[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03).

[2] 贾伟,阮文彪.对经营杠杆分析的完善[J].财会月刊,2006(35).

[3] 汤谷良.高级财务管理[M].北京. 中信出版社,2006.

[4] 王化成.财务管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连锁经营范文 下一篇:经营许可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