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范围范文

时间:2023-03-08 23:38:48

经营范围

经营范围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司权利能力;越权行为;越权规则;经营范围;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

公司在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公司开展业务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公司必须具有权利能力,即公司作为法律上的民事权利主体, 从事法律所允许的活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因此,公司权利能力问题是公司法律制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公司权利能力与自然人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公司不得超出其设立宗旨从事活动,其超出设立宗旨从事交易的行为被称为“越权行为”,越权行为应无效。公司的设立宗旨在西方国家一般称之为“公司目的”,而我国立法则表述为“经营范围”。这是公司基于自身目的而在能力上受到的限制。这种限制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曾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法制建设的日渐成熟已明显显示出其不合理之处。为使我国民商法律制度能切实符合社会实际,与国际通行法律原则接轨,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一、公司“经营范围”制度产生的根源

法律通过设定“经营范围”而对公司权利能力加以限制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和法律根源。一方面,我国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其现实需要;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传统的法律理论有其巨大影响。

(一)公司“经营范围”制度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

众所周知,在一个国家完全实行计划经济的情况下,一切经济活动都是按照计划进行的。我国自建国起就从前苏联那里承袭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每一个法人的成立都是为了在生产领域或社会文化领域执行严格规定的职能,为了这个目的而进行这种或那种活动。[i]因此,“每一个法人,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并不是无所不为的。而只有在一定范围内完成其经济的或社会的任务。这一点特别表现在生产领域中。在那里,由于劳动的社会分工和已经形成的每个组织职能的专门化,法人只限于制造一定种类的产品,完成有关的工作,提供有关的劳务。” [ii]“全国一盘棋”,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完全成为政府的附属物,必须严格按照国家下达的指令任务生产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否则经济秩序就会混乱,企业不能超越经营范围。同时,政府统购统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为了自身的稳定发展,企业没有必要超越经营范围。应该说,这种严格的限制在当时对于保持供需平衡,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节约紧缺的物质资源是有积极作用的。

(二)公司“经营范围”制度产生的法律根源

公司不得从事其目的范围以外的活动的原则来源于英美法。是由英国国会在19世纪中后期在Ashbury Carriage Co.V.Riche一案中确定的。在该案中,一家依据英国1862年公司法成立的、从事“制造、销售铁路设施、机械工程、承包建筑业务和进行房地产买卖”的公司与另一家公司订立了在比利时修建铁路的合同。该合同的内容显然超越了公司的经营范围,但它已被公司股东全体追认。然而,在涉及到公司此种合同的效力问题时,英国上议院认为,公司的合同超越了公司的权利能力范围,因而应是无效的合同,对公司和公司的相对人均无约束力。CairnL.C在该案中指出:“……公司不得从事任何超出公司权利能力范围以外的活动,不得企图以公司这种方式从事任何比公司章程规定的权利更多的权利。”这一判例确立了英美法上一个重要的原则-越权原则。英美法上的越权原则,是指公司的活动不能超越其章程中目的条款规定的范围,否则即使该行为是合法的,也因为其超越了目的条款的授权,传统上认为其无效,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力。公司也不得经由股东大会或董事会追认该行为的效力,交易对方不得请求履行有关合同、也不得请求该公司赔偿损失,而只能追索已交付的款物。[iii]英美法的这一原则不仅为英美所固守,也对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其公司立法中的重要原则。如日本民法第43条规定:“法人依照法令的规定,在章程或捐助行为所定目的的范围内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其1903年的判例也认为公司负责人超出公司目的范围的行为无效。香港《公司条例》第5条规定,每间公司的章程大纲均需述明公司的宗旨。公司的宗旨条款规定了设立公司所追求的目标,并以此限制公司的活动范围,如果公司活动超越宗旨条款规定的范围,则属越权行为,产生无效的法律后果。前苏联民法典第26条规定:“法人按照规定的活动目的享有民事权利能力。”“法人只能取得与法人设立的宗旨和章程所规定的任务相一致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iv]我国《民法通则》第42条规定:“企业法人应当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公司法》第11条第2款和第3款规定:“公司的经营范围由公司章程规定,并依法登记。公司的经营范围中属于法律、行政法规限制的项目,应当依法经过批准。公司应当在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公司依照法定程序修改公司章程并经公司登记机关变更登记,可以变更其经营范围。”

二、公司“经营范围”制度的反思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过于严格的公司经营范围的限制已经越来越不符合经济生活的实际情况;近半个世纪以来,学者们也对“越权原则”的理论依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当代经济生活发展的现实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运行主体,其基本要求就是要通过经营活动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股东的分红,董事、经理的报酬无不来自于公司的利润,公司应当是“惟利是图”的。同时,公司还必须面对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其信奉的法则。因此,公司必须尽力促使其交易活动快捷、便利,减少交易环节,节省交易费用。而当今市场情况瞬息万变,商机稍纵即逝;供需渠道也已经实现多元化,公司必须自己找“婆家”。据此,公司只有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向和范围,趋利而动,才能保证立于不败之地;否则,自己束缚手脚,很可能被市场所淘汰。但过于严格的公司经营范围的限制使这一目标难以实现。经营范围是我国公司章程中必须记载的内容,而根据《公司法》第40条和第107条的规定,修改公司章程的决议,必须经代表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这种章程的变更还要经过主管机关的登记。显而易见,经过如此烦琐的程序后,原有的商机大多已对公司失去了价值和意义,浪费了社会资源。现实中,许多公司都在不断突破原有的经营范围的限制。西北某地一纺织厂为职工福利而买羊,但后来因职工不愿要而想转卖,却最终由于其经营范围内无此项内容而无法达成交易。现代的科技发展也使传统的行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人们有时很难把某一种产品归属于某一行业类别。1991年,江西省曾经为一个案子中涉及的究竟是“药”还是“化工产品”的问题而搞得焦头烂额,直到最高人民法院反复批示才结案。[v]这些案例都值得我们反思。

有人认为:“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没有相对固定经营范围的经营者是没有前途的,如果我们承认或默认超范围经营订立的合同有效,在客观上会起到引导经营者盲目经营、频繁变动经营品种、服务项目,对整个国家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是不利的。”[vi]首先我们必须确认,公司是有自主经营权的市场主体,要尊重当事人之间的合同意思自治、契约自由,市场主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法治经济的一般要求。每个市场主体都是趋利避害的,它比行政主管机关更清楚自己的经营实力与投资风险,更容易做出准确判断。过于强调行政主管机关的“父爱主义”是不利于打破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的。当然,我们也承认政府要发挥自己的宏观调控职能,对于可能出现的争上热门项目、搞重复建设的倾向有必要加以预防。如政府从宏观上作好“热”、“冷”生产项目的动态预测预报工作,以指导企业进行经营方向和范围的科学决策,防止盲目跟进,合理布局产业结构;企业自身增强风险意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照章纳税,不投机取巧;社会对那些乘机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给予毫不留情的曝光、打击,使其无立足之地等等措施。[vii]

(二)“越权原则”理论依据的缺陷

英美法的“越权原则” 的理论依据是:公司的股东需要通过对公司经营范围的监控以确保公司的活动和资金运用符合股东的利益。而与公司交易的第三人也被推定应当知道公司的目的。

这种做法,一般认为是侧重于保护公司、股东及其债权人的利益。股东能准确了解其投资的使用方向;公司的债权人能确信公司的资本不会消耗在不可预知的经营活动中;因为公司的越权行为是公司一方主动进行的,对公司一般也会较为有利。公司一旦因越权行为而遭受损失,股东可以要求公司或行为人承担责任。明知没有经营范围而与他人签订合同的公司在对其不利时,诉讼中大多会以自己没有经营范围为借口而主动提出合同应无效的主张。其目的是逃避合同中所约定的违约条款对其的惩罚。而对公司的交易对方来说,有人认为法律只对其具有善意的情形进行保护,恶意行为应认定为无效,这一点并无疑义。那么,既然公司的经营范围必须记载在登记机关签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上,有公示的效力,他就应该先看对方的营业执照再与其签合同。如果他看了,他必然知道对方的经营范围。如果他知道,他也就是非善意的。既然他非善意,也就不必对他进行保护。这种推论似乎不无道理,但实际上,要求交易对方每进行一项交易都必须去了解对方公司的章程及目的条款是过于理想化了,这既不方便也不现实,对方公司的某种行为是否在其目的范围之内,并不容易判断。如果越权行为绝对无效,就会使交易对方处于一种十分危险的境地之中。一旦对方发生越权情形,致其遭受损失时,不能获得法律上的救济,是很不公平的。然而,这种严格限制实际上对公司和股东也有不利的一面。在越权行为无效的情形下,股东可以要求公司和董事、经理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使董事和经理在处理公司事物时过于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如前文所述,市场变幻莫测,商机一逝难求,公司的经营者如果墨守陈规,缺乏企业家的冒险和创新精神,则会使公司故步自封,无所作为,就从根本上损害了公司和股东的利益。综上所述,在利益的平衡上,严格的经营范围限制对市场交易的各方都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必须重新加以调整。故有学者指出:单纯地宣告超越经营范围的合同无效,不利于对善意相对人的保护,也不利于交易安全,而且如对超越经营范围的行为无论因何种原因发生均确认为无效,会使许多合同随时处于一种可能被确认为无效的状态,不利于当事人严格遵守合同。故对一方超越经营范围订立的合同,如不能证明相对方为恶意,则合同应认定为有效。[viii]

三、公司“经营范围”制度的法律革新

正是鉴于严格的“经营范围”制度在实践中产生的诸多弊端,世界各国已纷纷放宽对原来的越权原则的限制。一方面是对公司宗旨做广义解释。如美国《示范商事公司法》第4条规定公司可以“拥有并行使为实现公司宗旨之全部必要或有利的权利 ”。香港的公司章程大纲中几乎都将公司的业务及活动范围划得非常宽广,允许“经营公司董事会认为可以对公司现时业务有裨益的一切事物”。一般情况下,任何公司不得修改其章程大纲(《公司条例》第7条);但特殊情况下,公司可籍特别决议放弃或限制公司任何宗旨(《公司条例》第8条)。[ix]另一方面是认为公司章程的目的条款所规定的目的范围,仅仅是公司对公司董事和经理人代表权或权的内部限制,是内部契约,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如英国1972年欧共体法第9(1)条规定:为了保护善意与公司从事交易的第三人,任何由公司董事会做出决议的交易应被推定是在公司权利能力范围内、公司有权从事的交易,并且董事会之约束公司的权力不应受公司的章程对董事的权力所做限制的约束。根据1968年欧共体颁布的公司法《第一指令》第9条规定,所有欧共体国家均废除了“越权规则”,而德法向来没有实行“越权规则”的传统。可以说,在当今发达国家“越权规则”已经寿终正寝了。

至于我国,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全国经济审判工作座谈会议纪要》的第2条第3点中就谈到:“合同约定仅一般违反行政管理性规定的,例如一般地超范围经营、违反经营方式等,而不是违反专营、专卖及法律禁止性规定,合同标的物也不属于限制流通的物品的,可按照违反有关行政管理规定进行处理,而不因此确认合同无效”。但是这一规定毕竟只是文件性的规定,没有上升到立法的高度,在审判实践中没有得到广泛认同。[x]1999年通过的《合同法》第50条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除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的以外,该代表行为有效。” 同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0条进一步做出明确规定,即“当事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认定合同无效。但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规定的除外。”可以说,我国已事实上废除了严格的经营范围的限制,与世界潮流相吻合。

四、我国公司“经营范围”的现实法律意义与完善

基于上述分析,我国传统上严格限制的公司“经营范围”已被实践和法律所突破,但公司经营范围作为章程“必载事项”仍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认为,公司经营范围是公司股东为自己设立的活动空间。因为公司的行为实际上是由公司经营者或代表行为归属的结果,所以经营范围的规定实际上是公司对公司董事、经理行为的限制。公司经营范围根本上是一种内部规范,只具有对内的效力,外部第三人可以推定公司的行为在其经营范围之内。[xi]另一方面,公司的经营范围仍需经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合同法的司法解释已明确指出,越权行为虽一般情况下有效,但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规定的越权行为无效。因此,公司的经营范围不得有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安全和利益的经营事项。如我国禁止经营色情业、业。《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19条还规定,“公司申请登记的经营范围中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报经审批的项目的,应当在申请登记前报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批,并向公司登记机关提交批准文件。”此外,《公司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分别对公司从事不同的营业规定了不同的法定的最低资本金。所以由于以上的原因,登记机关既拥有职权也负有义务通过登记审查申请人的“经营范围”是否合法。

我国法律对于公司经营范围的规定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首先,我国法律虽然已经事实上废除了“越权原则”,但却只是规定在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之中。而依各国立法的惯例,此种规定都是置于民法典、商法和公司法之中。我国应尽快修订《民法通则》和《公司法》,明确越权行为有效原则,使各相关法律之间的内容协调统一,树立法律的权威。此外,法律已经规定了一般情况下,“当事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认定合同无效。”这显然是有利于保护善意交易对方的利益。而公司超越经营范围订立合同主要是基于董事、经理的行为,如果这种越权行为损害了公司和股东的利益,他们是否要承担责任呢?我国的《民法通则》第49条规定:“企业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法人承担责任外,对法定代表人可以给予行政处分、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超出登记机关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非法经营的;……”可见,这只是指出了董事、经理在公法上的责任,而没有规定他们对公司和股东应承担的责任。在这方面,外国法的一些规定可供借鉴。在美国,公司越权行为虽为有效行为,但是,公司的股东可以对公司提讼。在日本,董事如果实施违反法令或章程的行为,应对公司承担赔偿责任。公司股东可以书面请求公司提起追究董事责任的诉讼。在一定的条件下,股东也可以为公司提讼或直接对董事提讼。可见,对公司和董事提讼,要求他们对越权行为承担责任是防止股东利益遭受公司越权行为损害的有效手段,我国公司法应借鉴这一制度。否则仅规定越权行为有效原则,只会造成新的利益不平衡,使企业法人制度扭曲。只有构建起完整的利益制衡机制才不会使公司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为所欲为,扰乱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才不致会因为公司越权行为有效原则的确立而使公司、股东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也才能使公司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xii]

参考文献:

[i] (苏)斯米尔诺夫等著:《苏联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第119页。

[ii] (苏)科尔涅耶夫主编:《苏联民法》(上册),法律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第136页。

[iii] 史际春等著:《企业和公司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年3月第1版,第190页。

[iv] 格里巴诺夫。科尔涅耶夫主编:《苏联民法》(1979年中译本),第130页。

[v] 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编:《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二审再审经济纠纷案例选编(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

[vi] 翟光辉:《超出国家核定的经营范围订立的合同应确认为无效》,《河北法学》1997年第3期。

[vii] 陈莲芳:《取消“经营范围”的权变理论依据》,《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年第9期。

[viii] 王利明:《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37页。

[ix] 丘志乔:《中国大陆与中国香港两地公司能力比较》,《岭南学刊》,2000年第5期 .

[x] 周伟东:《超越经营范围所订立合同效力的认定及理由》,《河北法学》,2001年第2期 .

[xi] 张开平:《公司权利解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第69页。

经营范围范文第2篇

一、法人越权原则的演变

企业法人作为一种组织体,必须在其目的范围或经营范围内从事活动,是19世纪以前民商立法的普遍限制。英国法中的“越权原则”就是典型的表现形式。根据“越权原则”,若法人超越其组织章程范围,从事经营范围以外的活动,法律即认定这种行为构成越权,该行为在法律上无效。这种无效,是绝对无效,是不可逆转的无效,不能通过追认、强制执行、补正等救济手段使它转变为有效。

实行严格的越权原则,对该法人是十分有利的。一方面,法人可以取得因越权行为所可能产生的利润,因为无效的后果多为恢复原状;另一方面,当该行为的后果不利于该法人时,该法人可能基于法人越权行为而主张无效,从而拒绝履行自己的义务。实行严格的越权原则,则对交易的对方即第三人是极其不利的。因为第三人在与法人从事交易时,必须查明法人是否越权,稍有不慎,就可能要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害。

实行越权原则,第三人在从事交易时,势必要认真审查和核对对方的经营范围,甚至要到有关部门去核查其原始注册文件,必将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成本,延缓交易。更重要的是,实行越权原则,不利于交易的安全。所谓交易的安全是指对取得利益的行为尽量加以保护,不能轻易使其无效。实行越权原则,当事人不得不谨慎地审查对方是否拥有从事此行为的真实权利,如果稍有疏忽,就可能使该行为无效。这样人人自危,惮于交易,恐遭受不测之危险,不仅严重影响了交易安全,而且徒增交易成本,造成社会资源巨大浪费。

正因为如此,近几十年来,各国吸收了现代法律保护交易安全的思想,越权行为在各国从绝对无效走向相对无效甚至有效。

二、我国对法人经营范围的规定

我国《民法通则》第42条规定,企业法人应在核准登记的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我国《公司法》第11条规定,设立公司必须依照公司法的规定制定章程,公司的经营范围由章程规定,并依法登记,公司应在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但都没有对法人超越经营的行为效力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越权原则的弊端日渐显现,并为许多学者所诟病。于是1999年的《合同法》第50条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除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的以外,该代表行为有效。”《合同法》规定对于法人的越权行为在第三人善意时有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以下简称司法解释)第10条规定“当事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的合同,人民法院并不因此认定合同无效。但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规定的除外。”该司法解释不论善意与恶意该行为皆有效,司法解释对从事越权经营的当事人利益的保护更为彻底。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法律、司法解释对法人越权原则的的变化过程,反映了我国对法人越权原则认识的深化,反映了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中作为市场主体的内在需求,同时紧跟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趋势和潮流,与时俱进,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对我国保险经纪人越权行为的分析

人们认识到了法人越权原则的弊端和缺陷,纷纷对越权原则加以修正。现在的趋势和思潮就是就是越权行为在各国从绝对无效走向相对无效甚至有效。甚至有人建议废除越权原则。

在我国保险经纪人超越经营范围是否有效的问题上,一种观点认为,超越经营范围的活动,因法人没有行为能力,应当无效。另一种观点认为,超越经营范围的活动,相当于无完全行为能力人实施的行为,不应一律无效。

第一种观点,曾为学界通说,在司法实践中也一度坚持。这种学说符合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

在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许多学者主张第二种观点。这种学说有利于保护交易安全。

笔者基本赞成第二种观点。主要理由有:

第一,第一种观点不符合法人越权原则的发展趋势,不符合鼓励交易,保护交易安全的法律思潮。

第二,第一种观点,没有区分善意和恶意,不利于保护善意第三人。如果善意第三人在一种具有合理、客观的信赖外观面前与保险经纪人从事活动,该行为应为有效。如果第三人明知该行为超越了保险经纪人的经营范围,仍然与之交易的,表明其对自己利益的漠不关心,法律也就没有再对其加以周全保护之必要。反之,如果法人超越经营范围的行为均认定其有效,这无疑会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善意第三人利益,若对第三人不分善意与恶意,对保险经纪人未免过于苛刻,有矫枉过正之嫌。

第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十条当事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认定合同无效。但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规定的除外。也就是说,只要保险经纪人不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规定,因此即使超越了保险经纪人的经营范围,一般也是有效的。

笔者认为,保险经纪人超出经营范围的经营行为,只要保险经纪人的经营范围,不违反国家的禁止性和强制性规定,不应一律确认无效。除第三人知道或应当知道的外,不应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经营范围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司的经营范围;公司股东利益;交易相对方;政府监管

公司的经营范围涉及四重法律关系:公司自身的确定与保护关系,经营者与股东的关系,公司与交易第三人的关系,以及公司与政府监管的关系。经营范围具备四方面的基本功能,对公司的存在与发展和市场的稳定运行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经营范围对公司自身的确定与保护

公司必须借助经营范围确定自身的存在,公司的最大特性是营利性,投资人不会不惜成本漫无目的的设立公司,其设立公司都是基于特定意图,注入公司的每一项投资都有为其带来最大的收益的使命。公司财产作为组织化财产,都是为了特定目的而存在,公司的经营范围不能泛化。股东作为投资人在公司章程中规定经营范围,实际上是事先对公司财产进行规划,选择了认为可以带来最大收益的项目集中财力经营,以期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特定的经营范围对财产组织有特定的要求,特定的财产组织形成特定机能。公司以一个特定财产机能经营,只有符合财产组织要求,才能调动公司所有资源,充分有效地达到投资人设立公司的目的,显然这要比无经营范围的选择经营项目更经济,这一点是公司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至今也未受到侵蚀。

二、经营范围对公司股东的保护

股东设立公司,首先要求公司能够保护自己的利益,然后才会涉及到赚取利润获得收益等问题。经营范围就是在股东让渡财产权后获得的应对经营权的保护措施。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人,而是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和组织形式的企业,公司作为法律上拟制的“人”,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股东把钱投入公司,其所有权让渡给这爪“人”。股东作为投资人,其原先享有的所有权转变成了诸如公司事务决定权、经营者选任权、利润请求权与分配权等权利,致使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在此条件下,委托关系成为了公司治理中的基本关系,对于经营者的监控成为公司内部治理中的关键,经营范围是投资者对经营者监控的基本手段。股东为了便于公司对财产的运用,将财产所有权转让给公司换取股权。股东的所有权追随着经营权,股权利益的实现依赖于经营权的成果。经营权行使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股东对最大利润的追求。这就要求设立一种机制,便于股东约束经营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股东大会在制定公司章程时规定公司的经营范围,要求经营人按照其事先确定的经营项目行事。

三、经营范围对交易相对方即第三人的保护

公司经营范围在我国是绝对必要登记事项,具有公示效力,可以简化交易、节约成本,在经营范围之内,公司可以提供专业水平的产品和服务,“营业”本身的内在要求使经营范围成为一种品质保证,经营范围是交易者进行识别的第一步。在经济往来中,公司的交易相对人是不特定的,如果公司对所有交易相对人都要说明其主要经营范围是有悖效率原则,交易成本也会增大。第三人在与公司进行交易前,若要去调查公司是否有能力与之交易,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在实践中也是很难做到,法律规定公司在其登记事项中写明经营范围,让人一目了然。注明经营范围是对第三人的一种保护,避免了第三人因为公司超范围经营行为无效而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减少了利用公司形式欺诈钱财的行为的出现,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四、经营范围为政府监管提供渠道

公司经营范围的登记审查是在公司设立时,即政府在公司进入市场前对其进行的第一轮筛选,经营范围的登记为政府提供了监管公司的渠道,也是市场准入制度的具体要求所在,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掌控。在市场的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作用下,商事主体会根据市场的要求调整经营方向和方式,但市场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弊端使得国家宏观调控作为市场失灵的补救性措施,其存在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求国家首先要对市场主体进行全面的了解。对经营范围的登记审查,就为政府监管市场和制定经济主体的市场准入规范提供了依据。在公司的运营过程中,公司可以对经营范围进行变更登记,据此国家可以对进入市场后的商事主体进行监管。明确了公司的经营范围,政府可以对市场的整体状态和发展走向进行规制和预测,预见可能发生的一切不良后果,提早采取措施预防,使市场经济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在公司经营范围的修改与完善中,我们首要的是理解与参照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环境与现实需要、制度环境与实践机制,结合我国国情,使经营范围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充分发挥其作用,对现有制度进行调整,协调好各方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施天涛,公司法论[M],法律出版社,2005

经营范围范文第4篇

公司作为一种营利性的社会法人组织,必须以公司章程为基础,在章程规定的经营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公司超越其章程从事经营范围以外的活动,其行为为越权,对于这种越权,法律赋予其无效的后果,交易相对方也不得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公司股东大会也不得在事后追认,这种在公司权利能力方面的限制我国叫“经营范围”,英美法上称之为“越权原则”。这项制度现在日趋显出不合理,其改革势在必行。要积极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制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相匹配的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对企业登记制度、审查制度、企业类型划分、前置审批项目、经营范围、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等制度进行改革。1因此,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从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 公司经营范围制度确定的重要意义

公司经营范围的确定和推行,同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是完全相适应的,经营范围是指政府批准企业从事经营的行业、商品类别或服务项目,经营范围决

定了企业法人的权利和行为能力,只有在经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其活动才具有法律效力,企业法人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公司经营范围制度的确定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适应了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产阶级奉行“放任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不允许国家干预他们的私人利益,国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一个消极“守夜人”的角色。因为没有人对市场负责,资源配置的决定是由成千上万不同的企业作出的,从而造成了重复生产和没有效率。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仍处于自由竞争阶段,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机制远未完善。作为国家干预经济和维护市场秩序的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措施,公司越权原则的采用无疑是一种极佳的选择。在我国,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的情况则有自己的特点。首先,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工有制决定了政府对进经济生活的干预不仅基于其经济职能,而且基于其对国有资产所有权的行使。但是,着并不以为着政府直接管理企业。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的进行,政府对整个国民经济,包括对微观经济的管理,严格遵循政企分开的原则,逐步由传统的高度集中的直接计划干预向以市场为依托的间接控制过渡。政府管理经济的手段也由单一的行政命令逐渐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多种手段结合的方式转变。其次,在不断深入的改革中,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股份制改革,使公司成为包括国家在内的各种投资主体经营和管理资产的重要法律形式。因此,公司法经营范围的确定,不仅是国家调整企业与政府关系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保护包括国家利益在内的全社会利益,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工具。

(二)适应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一个没有无线通讯技术的时代,国家对企业的管理,企业内部的运作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和联系还不十分便捷、高效,生产管理、分配、交易、信用等方面信息的了解途径不多,公司越权原则以公司经营范围作为评判公司经营活动有效性的标准和依据,实际是一种以公司章程的公示为手段传递公司能力信息披露制度,完全符合当时信息技术的实际发展状况,因而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历史合理性。

(三)适应了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需要。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立法特别重视对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公司越权原则即是这种立法价值取向的具体反映。根据此原则,股东有权请求法院宣布超越公司章程规定的经营范围所订立的合同无效,第三人则因公司章程是公开性文件而被推定为明知公司越权仍与其交易而丧失强制请求权,这虽然对第三人明显不公,但十分有利于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正如有学者说:“英美法通过判例形成的公司越权原则,就是出于鼓励投资的需要而产生的。是这一时期偏重股东利益保护的思想的产物。”在我国,社会注意市场经济是统一的、开放的、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它首先要求市场主体的行为具有符合市场规律的规范性,而各市场主体按确定的规则组织并进行活动是整个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作为市场的重要主体,公司自身的组织特点决定了它在创立及运行的过程中,必然与其他主体发生密切的联系,公司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到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转,因此,为了保护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促进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完善,公司经营范围制度的确定必须从市场经济固有的规律出发,从保护社会的利益出发,对公司的经营范围进行规范及确定。

二、 公司经营范围制度的历史局限性

实行公司越权原则,将公司的经营活动严格限制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为国家对公司经济活动的监督和管理,股东对董事和经理经营行为的监督以及法院和仲裁机构对公司越权行为的处理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和判断是非的客观标准。因此,有学者认为:“公司必须在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公司经营范围一经登记,即成为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律依据,如果经营行为越了经营范围,其行为属于无效行为。”4但它在实践运用中也日益暴露了其局限性,如不利于公司法人自身的发展和获取最大利益目的的实现,不利于维护交易活动的公正等等。企业经营的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对经营权的保障也在不断的加强,但是由于经营权独有的特点决定了这种权利很难完全摆脱国家所有权的制约,也决定了企业在行使这个经营权的过程中难免要受到来自政府权利部门的一些不适当的干预。特别是企业的经营权和国家的所有权在权利的内容上如何合理界定、合理分配,现在也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所以,很多学者认为,经营权这种模式本身有内在的缺陷,不利于真正的使企业能够具有独立的市场主体的必备的财产权,不能够真正搞活企业,促使政企职责完全分开,也不能够真正按照市场经济客观需要来建立一套良好的产权机制保障企业,促使企业真正能够对国有资产进行很好的管理,保障国有资产的增值。同时,我们确实需要对经营权和国家所有权的相互关系进行认真的探讨,合理分配国家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各自所应当所有的这些权利。同时,我们应进一步深化企业的改革。改革的思路应当是通过实行股份制来促使企业按照现代企业的模式进行改组,真正形成一个能够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尤其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机稍纵即逝,过于严格的经营范围的限制只会束缚公司的手脚。而公司经营范围属于我国公司章程中的绝对记载事项,《公司法》第40条、107条规定,修改公司章程的决议,必须经拥有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表决通过,且这种变更还要经过主管机关登记,经过如此繁琐程序后,恐怕原来的商机早已消逝或已经没有什么价值,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了。所以在该原则存在的100多年时间里,人们通过长期实践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其消极后果,认为它对股东只是一个虚幻的保护,对不注意的第三人是一个陷阱,而且是不必要争论和烦恼的根源5。因而有必要对它进行修正。

三、 公司越权原则的理论依据及缺陷

英美法上的“越权原则”的理论依据是:股东通过目的条款(经营范围)来了解和控制公司的活动及资金运用,与公司从事交易的人被推定为已注意到该公司的目的条款,因此,目的条款和越权原则可以保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越权原则的执行对公司的股东较为有利,对公司交易的一方则较为不利,因为越权行为是公司一方自觉进行的,股东因公司越权行为遭受损失时,可以要求公司或行为者承担责任。公司在对其不利时,可以以越权行为无效为借口逃避应负的法律责任,严格意义上的公司越权原则就是这种保守的立法观念的反映,主要表现为该原则是建立在“推定通知主义”这一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的。按照这一理论,公司的经营范围作为章程必记载事项且公示在《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上,而营业执照是具有公开效力的,与公司交易的第三人均被推定与公司正式交易前就已查阅了公司营业执照等文件,因而知晓其内容。既然第三人知道公司超越经营范围而仍与之交易,当然就被认为自愿承担越权交易风险,从而丧失了强制执行的请求权。这种推论似乎不无道理,但实际上要求交易对方每进行一项交易都必须了解对方公司的章程及经营范围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和不必要的。对方公司的某种行为是否在其经营范围内并不容易判断,如果越权行为绝对无效就会使交易处在一种十分危险的境地之中,一旦对方发生越权情形致其遭受损失时,便不能获得法律上的救济,这是不公平的。这种严格限制实际上对公司和股东也有不利的一面,在越权行为无效的情况下,股东可以要求公司和董事、经营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使董事和经营在处理公司事物时,小心谨慎,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公司的经营者如果墨守成规,不思求新、创新,缺乏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则会使公司固步自封,无所作为,从而从根本上损害公司和股东的利益。从上可以看出,在利益的平衡上,严格的经营范围的限制对市场交易的各方都没有好处,必须重新加以调整。正如我国著名学者梁慧星所说:“超大型越经营范围的行为有没有效呢?就要看对方是不是知道法人的经营范围,如果对方明知,法律就不保护,让超越经营范围的行为无效;如果对方不知道或根本不知道法人的经营范围或误以为在其经营范围内而与之签订的合同,这个合同就一定有效,只有让合同有效,才能有效保护善意对方当事人。”6

四、世界各国关于公司经营范围的立法现状

由于严格的“经营范围”制度在实践中产生诸多弊端,世界各国已纷纷放宽对原来的越权原则的限制。美国公司法率先抛弃越权无效原则而确立起越权有效原则,美国1950年《标准商事公司法》第7条规定,公司行为或公司转让,受让动产、不动产的行为,不得因为公司无此种权利能力而无效。受美国法影响,其他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的国家的公司法实际上也都在不同程序上改革、动摇,或放弃了公司越权原则,而承认公司在其目的事业范围外的行为的有效性。从我国现行法律看,《民法通则》第42条规定:“企业法人应当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公司法》第11条规定,“公司应当在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虽然上述规定都未对法人(包括公司)越权行为的效力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但是该问题显然已被1999年3月颁行的《合同法》第50条所作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除相对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的以外,该代表行为有效”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0条所作的:“当事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的合同,人民法院并不因此认定合同无效,但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规定的除外。”的规定所解决。由此可见,《合同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是我国现行法律实行公司越权行为相对无效原则的直接法律依据。因此,在公司经营范围的立法以上,本人赞同越权行为相对无效的观点,主张对此进行必要的修正,使其内涵发生变化及适用受到一定条件和范围的限制,而不主张越权行为绝对无效或绝对有效。简单的说,就是将传统意义上或严格意义上的公司越权原则即公司越权行为绝对无效原则修正,发展成为现代意义公司越权行为相对无效原则。

五、我国公司经营范围制度的缺陷

合同主体超越经营范围签订的合同根据具体情况,一般应确认其有效,将其引起的纠纷按合同纠纷处理,但是对于“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规定的除外。”7正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企业注册局许瑞表局长谈2003年企业登记管理工作中指出:“要抓紧制定《公司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办法》,改变按主营、兼营分类核定的做法,将经营范围按是否需要分为前置审批经营项目和一般经营项目,审批经营项目按有关部门审批或许可的范围予以核定,一般经营项止由企业章程规定或按企业申报的内容予以核定,无须在营业执照上具体标明。”8这对于促进交易,保障交易安全有重要作用。综上分析,我国传统上严格限制的公司“经营范围”已被实践和法律所突破,但公司经营范围作为章程“必载事项”,仍有其存在价值。一方面,公司经营范围是公司股东为自己设立的活动空间,经营范围的规定实际是对董事和经理限制,另一方面,公司的经营范围仍需经行政机关登记,《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19条规定:“公司申请登记的经营范围中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报经审批的项目的,应当在申请登记前报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批并向公司登记机关提供批准文件。”由于以上原因,登记机关既拥有职权也负有义务,通过登记审查申请的“经营范围”是否合法。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现行法律在对公司越权行为效力的规定上还存在以下一些缺陷:

1.形式意义上的公司法还未明确规定公司越权行为相对无效原则。

2.一些立法上的冲突。如《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71条所作的“公司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活动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并可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营业执照”的规定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色彩,与现行的合同法的精神完全相悖。

3.超越经营范围的行为主要是由董事、经理做出的行为,如果这种越权行为损害了公司和股东的利益,他们是否要承担责任?我国《民法通则》第49条规定:“企业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法人承担责任的:对法定代表人可给予行政处分、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超出登记机关核准的经营范围从事非法经营的……”可见,这只是指出了董事、经理在公法上的责任,而没有规定他们对公司和股东应承担的责任。

六、我国公司经营范围制度的立法完善

正因为我国现行法律在公司“经营范围”上的不足,本人建议在我国将来的《民法典》里正式确定越权行为相对无效原则,以此为基础在《公司法》中应明确规定公司越权行为相对无效原则。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确定公司越权行为有效时,如果对公司和股东造成损害,应允许股东对公司和董事提讼,否则仅规定越权行为有效,只会造成新的利益不平衡。可见,唯有实行兼顾各方利益且兼有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公司越权行为相对无效原则,公司越权交易引起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才能真正得到公正、合理的调整。我国情况即是很好例证,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每一个法人(包括公司)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并不是无所不能的,而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完成其经济的或社会的任务,反映在公司法实践中,过去法院在民事审判过程中,一般坚持公司越权待业为违法无效行为的立场,但近年来,随着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法院上述严格立场出现了松动的迹象。如在经营范围的解释上出现了灵活的做法,对非明显超越经营范围且无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尽可能解释为经营范围内的行为,已提出经营范围变更登记申请并在签订合同后获核准的商事合同,按变更后的经营范围判断其是否超越经营范围等,立法上的进步表现得尤为明显,《合同法》颁布之前的相关法律尚未对公司越权行为适用何种法律原则做出明确规定,而新《合同法》的颁行无疑对此具有划时代意义,我国法律由此已实际确定了公司越权行为相对无效原则,这显然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在肯定公司经营范围的现实意义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公司经营范围,变其越权绝对无效原则为相对无效原则,同时兼顾股东和公司利益。总之,只有建立起完整的利益机制,才不会使公司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为所欲为,扰乱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才不因为公司越权行为有效原则的确立而使公司股东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也才能使公司事业在市场经济新条件下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附:注释

1《工商行政管理》2003年第6期,第10页

2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155页。

3杜坚忠:《论公司越权合同的法律效力》、《广东法学》1997年5月,第6期,第8页。

4刘志新:《中国典型商事案例评析》,法律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14页。

5毛亚敏:《公司法比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6汤华东,刘学正:《公司越权行为效力的法理分析》、《经营与法》2002年第11期,第10页

7丁义军,郭华:;《新合同纠纷案件判解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49页。

82003年第4期,《工商行政管理》杂志,工商出版社,第18页。

参考文献:

1.张民安:《论企业法人民事权利能力之性质》,《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第5期。

2.寇志新:《商法学》,法律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3.韩长印,李金:《公司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4.《工商行政管理》2003年第6期。

5.刘志新:《中国典型商事案例评析》,法律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6.杜坚忠:《论公司越权合同的法律效力》、,《广东法学》1997年5月,第6期。

7.丁义军,郭华:《新合同纠纷案件判解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8.汤华东,刘学正:《公司越权行为效力的法理分析》、《经营与法》2002年第11期。

9.毛亚敏:《公司法比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10.史尚宽:《民法总率》,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经营范围范文第5篇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的企业。

第三条经营范围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业务范围,应当依法经企业登记机关登记。

企业的经营范围由企业登记机关根据投资人或者企业的申请依法登记。企业的经营范围应当与章程或者合伙协议的规定相一致。

第四条经营范围分为许可经营项目和一般经营项目。

许可经营项目是指企业在申请登记前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应当报经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

一般经营项目是指不需批准,企业可以自主申请的项目。

第五条申请许可经营项目,申请人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向审批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凭批准文件、证件向企业登记机关申请登记。审批机关对许可经营项目有经营期限限制的,登记机关应当将该经营期限予以登记,企业应当在审批机关批准的经营期限内从事经营。

申请一般经营项目,申请人应当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及有关规定自主选择一种或者多种经营的类别,依法直接向企业登记机关申请登记。

第六条企业登记机关依照审批机关的批准文件、证件,登记许可经营项目。批准文件、证件对许可经营项目没有表述或者表述不规范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登记。

企业登记机关根据企业的章程、合伙协议或者申请,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及有关规定中的类别,登记一般经营项目。

第七条企业的经营范围应当包含或者体现企业名称中的行业或者经营特征。跨行业经营的企业,其经营范围中的第一项经营项目所属的行业为该企业的行业。

第八条企业变更经营范围应当自企业作出更变决议或者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企业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涉及许可经营项目的,应当自审批机关批准之日起30日内凭批准文件、证件向企业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变更经营范围应当自作出变更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企业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第九条因分立或者合并而新设立的企业申请从事许可经营项目的,应当在申请登记前依法向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的审批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凭批准文件、证件向企业登记机关申请登记;因分立或者合并而存续的企业申请从事许可经营项目的,变更登记前已经审批机关批准的,不需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条企业改变类型,改变类型前已经审批机关批准的许可经营项目,企业不需重新办理审批手续。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一条企业变更出资人,原已经审批机关批准的许可经营项目,变更出资人后不需重新办理审批手续。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另有规定的除外。

企业的出资人由境内投资者变为境外投资者,或者企业的出资人由境外投资者变为境内投资者的,企业登记机关应当依照审批机关的批准文件、证件重新登记经营范围。

第十二条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分支机构(以下简称分支机构),其经营范围不得超出所属企业的经营范围。

分支机构经营所属企业经营范围中许可经营项目的,应当报经审批机关批准。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另有规定的除外。

审批机关单独批准分支机构经营许可经营项目的,企业可以凭分支机构的许可经营项目的批准文件、证件申请增加相应经营范围,但应当在申请增加的经营范围后标注“(分支机构经营)”字样。

第十三条企业申请的经营范围中有下列情形的,企业登记机关不予登记:

(一)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禁止企业经营的;

(二)属于许可经营项目,不能提交审批机关的批准文件、证件的;

(三)注册资本未达到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从事该项目经营的最低注册资本数额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规定特定行业的企业只能从事经过批准的项目而企业申请其他项目的;

(五)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第十四条企业有下列情形的,应当停止有关项目的经营并及时向企业登记机关申请办理经营范围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

(一)经营范围中的一般经营项目,因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调整为许可经营项目后,企业未按有关规定申请办理审批手续并获得批准的;

(二)经营范围中的许可经营项目,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要求重新办理审批,企业未按有关规定申请办理审批手续并获得批准的;

(三)经营范围中的许可经营项目,审批机关批准的经营期限届满企业未重新申请办理审批手续并获得批准的;

(四)经营范围中的许可经营项目被审批机关取消的。

第十五条企业未经批准、登记,或者违反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从事许可经营项目经营的,企业登记机关应当依据《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予以查处。

第十六条企业从事未经登记的一般经营项目的,企业登记机关应当按照超范围经营依法予以查处。

经营范围范文第6篇

【摘 要】公司法规定必须登记经营范围,公司必须在其章程记载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理论或实践中,经营范围性质唱成为争议的焦点, 特别是经营范围是否废止问题。公司经营范围的本质、功能对解决理论、实践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经营范围;营利;权利能力;行为能力

一、公司经营范围存在价值

公司经营范围又称为营业范围,是指公司章程规定的公司从事经营活动的业务范围。为保障交易安全,关于公司超越经营范围的行为,现行法律允许公司修改章程事后追认,并且去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变更登记则行为有效。如此看来,公司经营范围似乎没有存在的价值,但从根本上看,公司经营范围登记符合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符合公众对公司的认知和交易的需要,以及政府监管的需要,应当保留。

(一)公司自身发展需要公司登记经营范围

公司作为法人,是法律拟制的民事主体,需要通过代表人进行经营活动。因此有必要严格区分公司行为和代表人个人行为。而区分的关键点在于,有关行为是否由该代表人以公司名义进行,以及是否属于公司经营范围内的行为。公司营业执照上记载经营范围,具有公信力,代表人在代表公司进行交易时,即可证明其有关行为属于公司行为。

(二)公众对公司的认知和交易需要公司登记经营范围

社会公众无是为与公司进行交易,抑或是为求职,在了解公司的情况主要针对三个方面:即公司的资信能力、公司的联系方式和公司的经营范围。目前,公众可以到公司登记机关查询相应的公司登记簿,了解公司的经营范围。若对公司经营范围取消登记,社会公众就少了一种了解公司的途径。

(三)政府对市场的监管需要公司登记经营范围

在公司设立时登记经营范围,是政府对公司进入市场的第一轮筛选。经营范围的登记为政府监管公司和市场准入制度提供了渠道,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产业政策和措施。若不要求公司登记经营范围,国家将失去一个掌握公司经营范围的重要手段,整个社会也会失去一个可共享的,且唯一可靠的公司经营范围数据库。

二、登记公司经营范围在我国法律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司经营范围与公司目的混为一谈

公司法传统理论认为,法人的经营范围与目的事业范围为同一概念,实质上两者有所不同。公司经营范围指公司从事经营活动的具体项目和业务范围,而公司的目的是指股东设立公司的根本目的即资本增值和利润最大化。公司以营利为目的设置经营范围,公司能力仅限于公司经营范围,即在营利目的范围之内,故在原则上公司经营活动仅限于营利范围而非其他非营利范围,例如社会公益活动等。事实上,现代民商法理论强调权利能力的平等性以及越来越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故公司权利能力并不是单独限于营利目的范围。公司作为法人,为了维护社会公益,必会受到国家限制。但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公司与自然人一样拥有同等广泛的权利能力。为了保障交易安全,公司章程和与营业执照对经营范围进行登记,这是产生公示的作用,并不能限制公司的权利能力。

(二)经营范围对营利性法人和非营利性法人不加区分

法人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可以分为营利性法人和非营利性法人,其经营范围也应有所不同,但是我国法律对经营范围性质的认定并没有将两者进行区分,实践上常出现操作混乱的现象。

为了获取盈利,创造社会财富,法律上营利法人的一般行为能力与一般权利能力的范围相同。对于特殊营利法人,除拥有一般行为能力以外,法律还赋予其特殊行为能力。公司基于意思自治,在章程中记载经营范围,并不能限制其行为能力,登记经营范围只是一种公示行为。在公司内部,设置经营范围可以规范法人本身的活动以及法定代表人的权限;在公司外部,可以保障交易安全和维护社会公益。对于公司超越经营范围的行为,除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规定的以外,都为有效。

作为特殊法人的非营利性法人,因其是为了公共事业而非营利设立的,故不存在保护交易相对人的问题。非营利法人存在社会的根本是其特定目的范围, 影响着社会生活, 体现较多的社会公益,登记经营范围除了具有公示效力外,还限制非营利性法人的行为能力。即非营利性法人只有特殊行为能力,只能在经营范围内活动,否则行为无效。

三、完善我国登记公司经营范围的立法

公司经营范围的登记制度虽然符合公司自身、社会各界以及国家的需要,有存在的必要。即使新《公司法》根据世界公司理论发展潮流, 对以往停滞、呆板的法人目的条款进行了重大修改, 但现实中仍存在立法之间规定互不相同导致现行法律体系内存在着自相矛盾的价值判断,并且直接导致理论与司法实践的脱节。

在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各国公司法出现了社会化、国际化和统一化的修改趋势。其中欧洲经济共同体委员会为同一各成员国公司法所的一系列“关于共同体公司法的指令”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而我国必须使自己的法律规范同国际惯例和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接轨,才能有效的参加竞争。未来我国公司法应顺应国际形势,完善公司立法体系,对于公司超越其经营范围的行为,只要是其公司机关作出的,都应对第三人承担责任。同时国家考虑保障交易安全,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如对企业进入某一行业应该达到国家规定的资金,设备,卫生条件等要求。另外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开放的载明各企业情况信息平台,从而使相对人在决定交易前知晓该企业的经营范围。若交易相对人得知该企业无此经营项目,自然会考虑合作的风险。这样则可以预防企业超出经营范围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梁慧星.民法总论[M].法律出版社,2001.

[2] 童列春,商燕萍.论公司经营范围的准确定位[J].行政与法,2006年第10期.

[3] 周欣,朱茜,段馨琳.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制度改革方向研究[J].市场监管,2010(03).

[4] 刘俊海.现代公司法[M].法律出版社,2008.

经营范围范文第7篇

关键词:合作金融;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范围;改革

在我国已存在半个多世纪并有着“农村血液”之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主体,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金融支持。但其法律性质未得到准确定位之前,会带来诸多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步伐采取措施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法律性质改革。农村信用社的法律性质的改革方向可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一是将其定位为合作性金融组织,二是将其改制成农商银行,其法律性质定位成法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是其法律性质改革具体措施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规范其发展与竞争的重要凭依。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围绕其法律性质改革的两大方向,提出关于农村信用社经营范围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范围存在的问题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范围在目前法律中未有明确规定,只有在农村信用社的章程里有所列明。这一示范章程实际发挥了立法作用,即使是示范章程,但在实际中指导农村信用社制定章程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根据《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的规定,农村信用社主要经营的业务包括9项;①而《商业银行法》第3条规定,商业银行可以经营的业务有14项。②通过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比较观察,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范围主要是以农村借贷、结算和业务为主的传统业务,经营范围单一。很明显其经营范围体现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生存和竞争的劣势,其以传统的业务为主却没有新型业务和特色业务为依托,很难与其他的商业银行争夺市场,即使有国家扶持优惠等优势也无法发挥主要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分析现今我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范围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营范围现状分析,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方向发生扭曲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方向发生了扭曲,原先是以互助为手段服务并支持“三农”发展,现在以追求利润为主,部分已异化成徒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之名的商业银行。尽管立法上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服务对象和经营方向进行了与合作社内在要求相一致的原则性要求,但在实践中却以商业化的经营模式运营。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信用合作社本应享受到的各种优惠政策不仅未能享受到,反而连商业银行同业的同等待遇也尽被剥夺。政府的金融主管部门在业务监督上将农村信用合作社视同商业银行;而在支援“三农”、面向农民贷款问题上又要求加大力度,要体现出其为社员服务的本质特性。③农村信用合作社中主导经营范围的经营方向发生扭曲,误导人们对其经营范围的认识,更是对其服务“三农”的否定。

2.业务范围过于单一

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货币市场业务范围主要为债券投资、票据投资、回购业务这几个方面,由于人力、物力方面的限制,暂时还没有开办诸如金融衍生产品等在内复杂的金融工具,也就无法通过这些金融工具进行分散风险、套期保值等。④这些业务的开展虽能解决社员一定的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困难的问题,但难以有效解决农村投入不足之顽疾。农村信用合作社业务范围的单一更是导致其经营缺乏特色,无法与自己的优势相结合形成特色的品牌,无法与其他银行进行强有力的竞争。在被其他商业银行日益挤占市场时,农村信用合作社自我生存则成重要问题,扩展业务范围、提升竞争力则成为关键。

3.服务对象、地区盲目扩展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宗旨是为本社社员及本社区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服务。其经营活动的地域范围上,除中国人民银行有特别规定外,限于本社区;在服务对象范围上,限于本社区成员,在充满满足社员资金需求的前提下,剩余资金可用于非社员。设立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宗旨无疑是好的,服务对象确定为农民,服务地区限定是农村。剩余资金可用于非社员,意味着也可以服务于非社员,而非社员是否必须是农民,则没有明确。如果服务对象可以是非农民的非社员,则可能会导致该资金流出农村以外的地区。可见,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服务对象可以从农民扩展为非农民,服务地区可以突破农村地区U展至非农村地区。这种扩展和突破会导致对农民服务质量的降低,资金流出农村的比重与概率被盲目地提高了。

4.法规政策大量留白

我国法律对农村信用合作社法律性质没有清晰的定位,所以对其经营范围的法律规定显得较为随意。《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和示范章程尽管都规定农村信用合作社在经营业务方面,必须以服务“三农”为要旨,但是,这些规定都非常原则。比如根据规定,农村信用合作社必须坚持为农民、农业和农村服务的经营宗旨,其发放贷款中对本社社员发放的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应优先满足种植业和农户生产资金的需要,资金有余再支持非社员和农村其他产业。但对这一规定深究,什么情况下属于“资金有余”,其实很难判定。令人深思的是,法律存在大量留白的情况下,规章制度竟然都不健全。法规政策的不健全,导致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范围无法可依。有学者提议对特殊行业效仿英美国家进行特殊立法“一法一企”。⑤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范围的立法,否则都无法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范围的改革思路

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范围的改革措施主要依据合作金融组织和农业商业银行两个主要方面着手,不管农村信用合作社定位为何种法律性质,服务“三农”、支持“三农”的经营方向则要坚持。因此,将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成合作金融组织或农业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是有差异的。

1.合作性金融组织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法律性质仍被定位为合作金融组织,那么其经营范围应同上面所列及的多数一致。无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性质定位在没有明确的前提下,其经营范围应参考企业法人经营范围的规定,企业法人应当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因此,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范围应限制在“三农”方面,否则开通的业务须经中国人民银行的核准。但是农村信用社在市场竞争中为了使自己摆脱不利地位,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适当拓展经营范围。以下的业务均是在核准的经营范围内,主要扩展的经营范围包括以下几方面:

(1)小额信贷。农户的小额信贷业务指基于农户的个人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其发放的无须财产抵押和担保的贷款。这里的农户主要是指具有农业户口,从事农村土地耕作或者其他与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个体经营户等。⑥完善以小额信贷为主的经营业务体系,在保证资金安全和流动性的前提下,满足农村信用合作社和社员最大限度获利。这种业务可以参考美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提供的以消费性贷款为主的金融服务,其发放贷款的对象是入社社员,主要用于住房抵押贷款和汽车购置贷款等社员的固定资产的消费,目的是改善社员生活。⑦

(2)中间业务。中间业务的竞争是以后金融领域竞争的重头戏,但现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中间业务相较商业银行颇为滞后。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来说,中间业务不仅能给其带来新的利润来源,也可以为其现阶段改善产品结构、实现资产多元化、增加金融服务种类、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创造条件。⑧农村信用社目前开展的中间业务是传统业务的延伸,主要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业务,而以网上银行、咨询理财等知识密集型、科技要求高的产品却是少之又少。

(3)特色业务。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范围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找准市场定位,坚持“立足三农、服务社区”的办社宗旨。要充分利用当前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展的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中小企业评级授信工作,开办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助学贷款、信通卡、支农惠农一本通等业务品牌,不断创新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及时满足和超越三农和广大客户要求。⑨特色业务的开展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挥自己地缘优势和人脉优势将业务范围拓展,这样才能在与其他银行竞争时保持绝对优势。

2.农商银行

农村信用社改制成农商银行,则其法律性质定位为法人。根据上述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成农商银行后的经营范围最大可以与商业银行完全相同。虽然,其可以取得与商业银行一致的经营范围,但是必须面向“三农”开展金融服务。因此,农商银行的经营范围应受到为“三农”服务原则的适当限制。

(1)担保业务。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不能承办担保业务,对于社会商业资本和闲置资金向不能发挥聚集作用。担保业务本应是广大农民和各种农业经济组织获得外部资金的重要有效渠道,由于商业银行有此业务,城市居民和经济组织可以按照条件获此服务,但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由于条件所限不能享有这,这对于农民或农村经济组织来说极为不公。⑩因此,其被改制成农商银行时的业务范围可扩展担保业务,同商业银行公平竞争。

(2)拓展城区业务。农村信用合作社目前地域业务范围是农村,一旦业务范围涉及非农村则是违反法规政策。因此,农村信用合作社不能开展城区服务。如果农村信用合作社一旦改制成农商银行即可拓展城区业务。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滞后的国有企业、集体经济和农业逐渐被现代股份制企业和民营经济以及高效农业所取代,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后的农商银行在未来定将成为有竞争力的社区性商业金融生力军,必然要抢占城区市场,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11

(3)禁止高L险业务。农村信用合作社市场定位在农村,必须全力为“三农”服务,这是其经营方向。即使被改制成农商银行,这也是应当坚持的。商业银行涉及高风险业务,比如股票、基金等。在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成农商银行后,则应该在其经营范围内禁止。因为高风险业务不利于服务“三农”,农民普遍知识水平较低,一旦接触高风险业务,极有可能会血本无归。因此,在被改制成农商银行后经营范围所涉及的高风险业务应被取缔。

三、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范围的具体规定

通过对上述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路径--合作金融组织和农商银行经营范围改革思路的分析。通过结合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范围从而对以后其发展模式的经营范围进行具体阐述。下面将合作性金融组织和农商银行经营范围分别罗列,为以后确定经营范围提供参考。

1.合作性金融组织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法律性质仍被定位于合作金融组织,那么其经营范围还是以原先的经营范围为主,但是其经营范围仍需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经营范围是:

(1)办理存款、贷款、票据贴现、国内结算业务,尤其大力发展小额信贷业务;

(2)办理个人储蓄业务;

(3)其他银行的金融业务;

(4)收付款项及受托代办保险业务;

(5)办理银行卡业务;比如信通卡、支农惠农一本通业务;

(6)办理相关特色业务;例如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助学贷款业务;

(7)提供保险箱业务;

(8)由县联社统一办理资金融通调剂业务;

(9)办理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业务。

以上是农村信用合作社调整后的经营范围,其与原先的经营范围比较主要有下列变动:一是取消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业务目前存在的第5项“买卖政府债券”和第6项“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业务”,主要原因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发挥金融作用,涉及这些业务不利于发展;二是增加了办理银行卡业务和办理特色业务两类业务。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缺乏特色的业务导致其在竞争中与其他银行相比处于不利地位,因此特色业务的开展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2.农商银行

农村信用合作社被改制成农商银行后,农业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最大可与商业银行一致。由于农商银行有服务“三农”的特殊宗旨,其经营范围不能完全照搬商业银行。因此,农商银行需形成适合自身的经营范围,主要包括:

(1)吸收公众存款;

(2)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

(3)国内结算;

(4)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

(5)办理相关特色业务;

(6)办理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

(7)买卖政府债券;

(8)从事同业拆借;

(9)从事银行卡业务;

(10)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

(11)收费款项及保险业务;

(12)提供保管箱业务;

(13)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通过借鉴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形成了农商银行的经营范围。与商业银行进行比较有以下变动:一是删除了商业银行经营业务中第5项“发行金融债券”和第9项“买卖、买卖外汇”。因为作为发展“三农”的农商银行,需规避风险,防止损害“三农”的根本利益。因此,将其取消但保留了风险稍低的政府债券;二是增加了办理相关特色业务。农商银行的发展需要与自己特色结合起来,才能与其他商业银行进行有利竞争。否则,在每个银行争夺有限市场时必然会淘汰;三是变动了部分业务范围,将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第3项“国内外结算”改动为“国内结算”,第7项“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变动为“买卖政府债券”,主要原因仍是规制风险,为“三农”的发展做长久之计。

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的路径无非有两种,无论被如何定位或改制都是源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因此它们的经营范围存在部分重叠。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传统的存、取、贷业务,比如办理存款、贷款、票据贴现、国内结算业务;另一部分是与农业相关的业务,比如办理特色业务为农村青年发放创业贷款。传统的村、取、贷业务基本是每个金融组织都涉及的经营范围,与农业有关联的业务都是基于服务“三农”的目的而开展的。因此,两者之间的经营范围存在重叠无可厚非。当然,两者之间的经营范围也存在区别。一是农商银行的业务范围允许同业拆借和担保业务,可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不允许。二是农商银行允许开展有关债券和信用证业务,而农村信用合作社均不开展这些业务。农村信用合作社没有开展业务的原因一是不在中国人民银行核准的营业范围内;二是基于“三农”利益的衡量,不利开展高风险业务。无论农村信用合作社采取何种发展方向,但其经营范围必须进行改革。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范围在面对市场时要及时调整,否则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当然,在适应市场发展时,不能忘记最根本的经营方向是为“三农”服务。一旦脱离这个引领全局的经营方向,国家设立农村信用合作社就毫无意义。

注释:

①主要包括:(1)办理存款、贷款、票据贴现、国内结算业务;(2)办理个人储蓄业务;(3)其他银行的金融业务;(4)收付款项及受托代办保险业务;(5)买卖政府债券;(6)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7)提供保险箱业务;(8)由县联社统一办理资金融通调剂业务;(9)办理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业务。”中国人民银行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第25条与此相同.

②主要包括:(1)吸收公众存款;(2)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3)国内外结算;(4)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5)发行金融债券;(6)办理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7)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8)从事同业拆借;(9)买卖、买卖外汇;(10)从事银行卡业务;(11)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12)收费款项及保险业务;(13)提供保管箱业务;(14)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③王亦平.金融法律制度创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67―68.

④宋文u.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论丛[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286.

⑤参考郝爱军.英美等国关于企业法人经营范围的立法给我们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5(3):156.

⑥李洁.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214.

⑦王亦平.金融法律制度创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70.

⑧宋文u.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论丛[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202.

⑨宋文u.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论丛[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224.

⑩李洁.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207.

11宋文u.r村合作金融改革论丛[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271.

经营范围范文第8篇

根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安排,4月13日-14日,**日报社由段富贵副总编辑带领报社发行部、办公室相关人员,深入**市区 、青铜峡市、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开发区,在当地宣传主管部门配合下,就如何稳定**日报发行量、扩大经营范围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日报的市场现状

作为市委机关报,《**日报》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宣传全市三个文明建设成就的重要责任,是市委指导全市工作的重要思想舆论工具,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全市最具权威的平面主流媒体,有着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来,**日报社不断增强舆论引导能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的实践证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怀是办好报纸的政治保障,社会各界的厚爱和支持是办好报纸的强大动力,广大读者的关爱和帮助是办好报纸的永恒根基。《**日报》是市委、市政府联系基层、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一张深深扎根于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中的重点党报,是**人自己的报纸。

但随着报业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报纸出版、发行各个环节成本费用的不断增加,目前**日报社经营困难。

(一)报纸发行量小,发行成本过大。

调查显示,全球日报占有量为26:1,中国为75:1,约为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市的占有量为108:1,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平均水平的2/3。根据市场调查,**市城市居民的总体社会购买力已趋于全国中等水平,但人均文化性支出增长缓慢,总体处于较低水平。故从一定层面来讲,《**日报》肩负着引导市民文化消费的义务。调查数据显示,**市城市居民报纸拥有量为25: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城镇居民的收入逐年增加,居民对文化娱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二)为适应日益激烈的报业竞争,**日报社各项投入不断加大。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日报于20xx年前进行改扩版,由之前的对开四版改扩为四开十六版,报纸版面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了一倍,报纸也由原来的黑白(套红)版改为彩色版,报纸成本相应扩大了一倍多。随着新闻纸由20xx年的每吨4000元增加到20xx年的每吨6400元,报纸印刷费由20xx年的62万元增加到20xx年的120多万元,发行费由45万元增加到60多万元。

近年来,**日报社先后投入130多万元,引进国内先进的编采系统,实现了无纸化办公;为一线记者配备了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等先进的采访设备,对办公环境也进行了改善。

投入越来越多,资金缺口越来越大。

(三)发行范围缩小,收入减少。

20xx年和20xx年,**市先后进行了两次区划调整,灵武市、中卫市、中宁县先后从**划出,**日报失去了“半壁江山”,广告市场严重萎缩,广告创收难度加大,发行范围急剧缩小,发行量减少,办报资金严重短缺。

(四)职工工资逐年调增,人工成本加大。

20xx年**日报社人均月工资为1000元左右,到20xx年人均月工资已达20xx元左右,但仍然低于全市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仅在20xx年度,由于调资幅度大,致使我社当年工资超支达28.6万元。由于职工待遇低,很难留住和引进高素质新闻人才,直接影响报纸质量的稳步提高。

(五)同区内其他地市党报相比,**日报社财政定补最少。

**市的整体经济实力在全区五个地级市中位居第二,但**日报的财政定补却位居全区倒数第一。

根据调查,银川晚报社每年财政拨款为400万元,报纸为四开二十四版;石嘴山日报社每年财政拨款为180万元, 报纸为四开十六版;固原日报社财政拨款160万元,报纸为对开四版;20xx年成立的中卫日报社财政拨款110万元,报纸为四开八版周四报;**日报社每年财政拨款仅为70万元,报纸为四开十六版日报。

二、存在的问题

(一)办报成本不断上涨,政府投入多年未变。10年来,**日报社一直沿用每年70万元的财政定补,而在这10年间,物价上涨了三倍多,人均工资水平上涨了两倍;而在20xx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印刷品物资大幅调价,新闻纸每吨上涨2800元,油墨每吨上涨3500元。**日报印刷成本是0.23元~0.27元/每印张,即一份4开16版报纸的印刷成本最低为0.46元,发行成本约占报纸征订价格的28%~30%,印刷、发行两项成本即达0.60元左右,而报纸的售价仅为0.5元,净亏损0.10元。以目前发行11000份计算,每期发行亏损1100元,如果考虑到扩版、双彩、加印等可变因素,亏损额会更大。 所以目前报纸经营中倒挂现象非常严重。

(二)广告市场严重萎缩。受历次行政区划调整影响,**日报失去了许多固定和潜在客户,加上现有的广告市场已经趋于饱和,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已经显现,导致广告市场不断萎缩,收入大幅减少,广告经营举步维艰。中国的报纸主要收入一般都是依赖广告收入来补贴发行收入,如果发行成本增大而相应的广告收入减少的话,势必会给报纸的经营带来很大的压力。

(三)人才断档。由于政府投入少,报纸本身经营困难,无法挤出资金用于员工的再教育培训;加上职工工资及福利待遇较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盟,致使报社出现人才断档现象,编采业务人员已出现青黄不接现象,急需实施人才培养计划。

三、几点建议

转危为机,困境中的**日报继续开辟全新的报纸传媒经营之路

(一)多元化经营

跨媒体和跨行业是多元化经营的两条腿。涉足图书等多媒体运作,提高自身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运作成本,形成传媒品牌,提高影响力;改变单一的“广告推动模式”,变为“多点支撑”模式,比如利用现有的资源针对企业提供专门的资讯服务,与企业联合从事调查、咨询服务;通过发行渠道进行物流配送服务等。

(二)资本联营,资源整合

通过吸收外部资金,获得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同时,通过资本运作,获得报纸经营所需要的更多的市场资源和内容资源,并且可能实现跨媒体的联合,完善自身的资本链、资源链、市场链、销售链。

一是从报社的内部组织结构入手,借鉴电视、网络等竞争媒体的组织结构和与此相关的组织方式、运作流程、运作模式,从而适应新的竞争形势,更有效率地利用新的媒介基本技术,获得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取得更快发展。二是整合新媒介的传播功能,延伸和扩展传统媒体的优势项目。通过自身的采编优势配合新的传播形式,继续办好**日报电子版,依托**日报现有的子媒体**网,通过对**市现有网络媒体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探索视频新闻、口播新闻等新型新闻传播方式,进一步拓宽网络媒体经营,将产业链进行完整延伸,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三)找准定位,塑造特色

营造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始终拥有一定优势。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并储备相应的人才和管理经验,不断地学习和创新,使自己的独特定位能够被受众所认同。同时依据传媒影响力的要求,定位时应选择最具社会行动能力的人群、占据最重要的市场制高点。

(四)品牌化经营,形成并提高自己的品牌忠诚度

从“权威、必读、可亲”入手,从受众的信息需求入手,提高自身的信息内容质量。从满足人们社会交往和赢得社会承认及社会尊重的资讯需求出发,站在核心受众的社会立场上决定传媒的资讯采集、资讯处理和话语表达,实现定制式服务,与受众同呼吸共命运,实现新闻的权威性;从关注人们安全、生存的资讯需求出发,让受众据此增加知识,引起思考,优化其决策,从而通过信息的获取创造更高的价值,来达到新闻的必读性;从满足人们个人价值实现的资讯需求出发,满足专门化、小众化情形下特定受众的个性化成长需求,有选择地提供这类资讯服务,“取悦”目标受众,以此达到新闻的可亲性,从而提高**日报的品牌“忠诚度”。

(五)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加紧实施人才培养战略,不断提高报纸质量,以高端的传媒产品占领市场的潜在点和空白点。

1.继续推行“党报进社区”活动。抓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支持宁夏新闻出版事业的有利契机,积极对接项目,争取资金,将**日报阅报栏推广到全市所有的配套设施齐全的居民小区,让党的政策深入千家万户。

经营范围范文第9篇

建设工程合同标的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与国家利益及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法律为建设工程的实施设置了一整套严密的强制性程序。在建设工程项目实施的前期阶段和准备阶段,发包人需办理项目立项及报建等一系列手续,获得相关的行政许可,以取得一定的民事权利,否则会因行为能力的缺失而对合同的效力造成影响。发包人所需办理的前期审批手续主要指的是获得立项批准(设计任务书)、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以及通过环境、消防、人防等事项的审核,而且在缔结建设工程合同之后,建设工程项目正式实施之前,建设单位尚需依法取得施工许可证。

在发包人需获得的这些行政许可和民事权利中,发包人是否获得项目立项批准以及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与发包人的缔约行为能力具有直接联系,如发包人在缔约前未取得这些许可证或民事权利,将导致建设工程合同的无效。需要说明的是,发包人因缺乏相关的行政许可及民事权利上的缺失,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的强制性规范,使发包人在缔约行为能力上缺乏必备的要件,而且由于对这种强制性规范的违反,实际上使得建设工程合同的客体处于不合法的状况,即建设工程项目属于通常所称的违章建筑范围。因此,这类建设工程合同无论从发包人行为能力的标准看,还是从合同标的违法性看,均应认定为无效合同。

另外,在实践中还存在这样一种情形,即发包人在缔结建设工程合同时未曾依法办理上述行政许可或取得相关民事权利,但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补办了这些行政许可或取得了相关的民事权利,甚至在与承包人发生纠纷后在诉讼或仲裁过程中完善了这些手续,那么此类合同的法律效力应作何认定?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房地产管理法施行前房地产开发经营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如果在一审诉讼期间补办了法律规定的审批手续,合同应认定为有效,如未能在一审诉讼期间补办审批手续的,则合同无效。最高人民法院这一司法解释的学理依据在于,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实际上可以分为成立要件、特别生效要件和阻却生效要件。违反成立要件则合同未能成立,自然不存在效力问题。违反特别生效要件者,多为形式要件,可以补正。违反阻却要件者,则不存在补正的可能。显然,发包人补办行政许可和取得相应民事权利,属于缺乏特别生效要件可以补正的情形。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范围外为开发房地产项目而签订的建设工程合同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合同法》的司法解释中,并未对超越经营范围的民事行为作出必然无效的认定,但该解释同时规定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的除外。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产品是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商品房,国家必然需要对这一特殊商品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特别的干预和监督,其具体表现就是通过立法对房地产开发经营进行必要的限制,实行特别的许可。我国法律不仅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设立条件和领取营业执照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在房地产开发经营程序上也作出了一系列的限制,如果房地产开发者未领取营业执照,就意味着房地产开发者根本无法实施房屋预售、登记备案、产权登记等行为,即房地产开发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对于未依法取得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营业执照的发包人擅自开发房地产项目与承包人签订的建设工程合同应为无效合同。

但这里需要讨论的是倘若发包人虽然取得了房地产开发的经营资格,但是未取得相应的资质等级或超越资质等级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其所缔结的建设工程合同是否无效?笔者认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无资质或超越资质等级开发经营房地产项目应与未取得营业执照开发经营房地产项目的情形区别对待,不宜一律作为无效合同认定。房地产企业缺乏资质或超越资质等级进行房地产项目开发经营,尽管具有违法性的一面,但未必导致建设工程合同必然无效。其理由在于:其一,从我国有关法律对房地产开发资质管理的规定看,核定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等级的主要依据是企业的资产状况、专业技术人员状况以及房地产开发的业绩,即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实力”。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得以顺利实施。其二,倘若某一房地产企业虽未取得与开发项目相应的资质,但其实际上的“实力”足以承担这一项目,若仍认定建设工程合同无效,显然与立法之目的不相符。其三,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质等级毕竟不同于承包人的资质等级,作为建设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者,承包人的资质等级是其承担建设工程项目能力的直接体现,而这种能力将影响建设工程的质量与安全。而我国立法对发包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质等级要求,仅体现在国务院颁布的《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这一行政法规中。笔者认为,我国立法对发包人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作为承包人的勘察、设计、施工企业均规定了资质等级制度,而且都禁止无资质或超资质从事建设活动,但是其法律后果是不同的。法律禁止无资质或超资质开发房地产项目,属行政法上的取缔性规范,违反者将受到行政处罚,但并不影响合同的效力。相反,法律所禁止的无资质或超资质承包建设工程项目,为法律的效力性规范,将直接影响到建设工程合同的效力,违反此禁令的建设工程合同属无效合同。

经营范围范文第10篇

1.经营范围的含义。所谓经营范围意思就是指公司所从事的事业范围,在国外公司法上对此进行规定的条款称为目的条款,我国公司法称其为经营范围条款。2.关于经营范围的法律性质的主要学说及其评判。(1)权利能力限制说。该法律认为公司经营范围的限制是对公司权利能力的限制,采此说,若公司超出经营范围的行为当然无效,绝对无效,即使公司经章程修改也无补正余地。学者认为经营范围对权利能力的限制意义在于,维护了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2)行为能力限制说。认为公司的权利能力只受性质和法规的限制,公司作为权利义务主体,其经营范围的限制仅仅是对行为能力的限制。公司经营范围以外的行为,类似无行为能力自然人的的行为,属效力待定。若事后修改章程取得行为能力,则该行为因补正而具有完全效力。该说认为,权利能力限制说主张的超经营范围行为一律无效不利于保护交易相对方及交易的安全,且给了公司推卸责任的机会。此说的缺陷在于违背了法人理论中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是完全一致的基本原则;(3)代表权限制说。即公司经营范围不过是划定法人机关的对外代表权的范围而已。法人经营范围外行为属于超越代表权的行为,应为效力待定,存在予以追认的可能性,而且肯定准用表见的余地。该说的缺陷在于不利于对交易对方当事人利益的保护;(4)内部责任说。公司经营范围是公司内部关系的准则,仅决定公司机关在公司内部的责任,所以公司经营范围外的行为当然有效,而不论相对人是善意或恶意。因此导致公司损害的情况下,公司负责人应该对公司承担损害赔偿义务。这个学说并不能解释作为内部责任划分经营范围为何是公司登记成立的必要条件。

二、笔者对经营范围的观点

笔者认为,公司经营范围与公司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虽然有一定联系,但却并不是对公司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决定因素,或者说,公司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并不应当包括公司经营范围的因素,理由如下。1.法人与自然人有不同之处,自然人之产生,并不具有目的性,但自然人存在于社会中后,会产生各种目的,并为目的而行为。但作为法人的公司,其产生的主要目的,甚至可以说其惟一目的,就是营利,而该目的也是公司法人组建之本意,所以,将国外公司法规范中的目的条款单一理解为“经营范围”,从而将其认为是公司产生及其拥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值得商讨。2.公司作为企业法人之一,与自然人一起,都是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民事主体,其权利能力都是来自于法律赋予。自然人自出生就拥有权利能力,而法律赋予自然人权利能力,是基于自然人出生这一自然现象,与自然人之“目的”无关,更无须自然人阐明其“目的”。3.法律最高价值是自由,我国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都对自然人自由的实现作了大量的规定。相比之下,公司法的核心理念就是营业自由,公司法律规范制度的设计应充分服务于这个理念并积极促进这一理念的实现。最后,在法理层面上解决了公司经营范围和权利能力的关系,这些“行为能力限制说”也就无需批驳,因为作为法人组织公司,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是一致的,二者不存在自然人的限制行[:请记住我站域名/]为能力和无行为能力问题。

三、关于经营范围的其他问题

1.公司经营范围和公司设立及成立。从法理的角度讲,可以认为将经营范围作为公司章程的绝对必要记载事项和法定记载事项,并没有理论上的充分根据和特别的理论意义。而且,就英美法系国家而言,这些国家先后废除越权原则,目的条款对这些国家早已没有什么作用了。2.公司经营范围和公司名称。在取消对公司经营范围的强行规定后,并不与关于对公司经营范围的法律法规冲突,公司名称的确定,仍需遵守公司法规相关规定。这样,不仅符合社会大众对公司名称的传统习惯,而且维护了法律法规之间的整体性和一致性。3.公司经营范围和公司信用。第三人与公司的交易,是基于当事人双方的相互信任,在不守信用的情况下,规定经营范围也难以保护第三人的利益,而在守信用的情况下,即使不规定经营范围,也能保护第三人的利益。何况,到第三人去调查公司的经营范围,与交易的安全,便捷的要求向悖,而且,在实践中也并不具有可行性。

四、结束语

上一篇:光电子学范文 下一篇:连锁经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