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需求理论范文

时间:2023-06-08 17:15:03

经济需求理论

经济需求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研究

一、前言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马克思经济学主要是利用合理化的供给关系,来完善经济发展和管理体系的不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增加经济发展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经济学的阐述表现

马克思经济学的主要是体现在供给关系的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但是当下形式对于这一理论的研究人员,还没有给出最据说明的定义。其中部分研究认识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是马克思供给关系和社会劳动体系的重要表现,指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增加了让社会劳动的意义,完善了劳动体系的发展。从而促进对于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形成。对于另一部分研究人员来看,马克思的给予需求关系,是建立在经济学体系基础上的。认为马克思需求管体是市场经济和商品价值的主要表现。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于马克思体系的研究切入点,都建立在与供给方面,进而对于需求的关系的关注度较为较少。其中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主要专研体系是针对于供给管体部分,马克思的竞争环节包括马克思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的研究,但是这一部分,马克思经济学并没有有效运作。

三、马克思体经济学供和需两大理论的不同体现

马克思体系供和需两大理论的不同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基于供需两部分的不同切入点进行马克思供需部分的研究。从不同的切入点对马克思体系的关系进行研究,主要是利用供需的弹性关系和不同的方位,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工作。对马克思的供需环节中的总体的给予、总体的需求、总体的价值、总体的收入等等环节进行有效的观察和研究。这一运作环节,也是对于马克思体系的供和需更深层次的剖析和专研的体现。其中对于马克思的弹性理念,主要是建立在劳动体系的重要做之上没理由对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进行深入数额和数值的研究工作。包括对于马克思体系中的收入和总体价值的分析。其二,利用国家发展的总供需的资金值,对于社会的可利用的生产环节的供需的运作研究活动,并利用有价值的供给和无价值的供给,来增加现有经济体制中,社会生产的总需求。其中对于马克思的又加上供给,包括管家的总商品的有价值提供和、外出商品的有价值提供等方面内容。其三,利用马克思的供需关系,在具体的时间内来展开研究,依据于马克思供需发展的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四、马克思经济学供给需求理论的有效发展

在我国当下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对于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支出2010年延续到2015年,我国的经济增长总值在不断的下滑。面对这一形势,国家要不断我国经济发展的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充分发挥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下供给和需求的有效作用,增加国民经济健康的发展。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发展理念,完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度,提高国家的总供给力度或者减少国家的需求量。把二者良好的结合在一起,促进经济的有效发展。对于完善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均衡不发展,还要依据当下具体发展形势来看,从具体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对对于不同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当社会总供给过于频繁,导致给予过多时,要加大的需求的运作环节。而不是利用减低供给来处理这一问题。当社会的总产值低于总需要时,面对这一形势,则要将供给的力度,减少不合理供给和需求事件的发生。供给关系的不完善,包括社会生产过剩、无价值的供给等等现象。面对这种形式沿不断优化现有的经济管理体系,将马克思经济学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改革,增加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优化供给和需求的管理机制。由此可见,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下,建立完善的经济供给和需求关系的重要性。其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还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合理化,完善了社会供给和需求关系的弊端,利用优化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避免了生产过剩和社会需求无法满足现象的产生。

五、结论

由上文可以看出,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下,建立完善的供给和需求体系的重要性。建立完善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完善我国社会的总生产值和总供给的合理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和支出的合理化运作。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要想发挥马克思供给和需求的重要作用,要将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供求这一运作理念,进行合理化的创新,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振斌.马克思的供求理论与生产价格[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4):40-44.

[2]冯根福.马克思长期供求理论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12):9-14.

[3]薛进军.马克思的供给与需求理论新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1-30.

[4]朱正清.马克思的供求理论与价格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15(3):43-46.

[5]陈端计.马克思的有效供给理论研究[J].天中学刊,2014(3):5-9.

经济需求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长尾理论;范围经济;相关联“冷门”

中图分类号:F01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06101

在中国,“尾巴”一直是一个很敏感、很沉重的话题。当我们还在中学时代时,班主任会对班级里成绩倒数的同学加以责骂,因为他们是班级成绩的尾巴拖累了班级整体的排名。告别学生时代,当我们奋斗在职场时害怕被领导或同事抓住尾巴,从而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然而,一个名叫克里斯•安德森的人和他的《长尾理论》的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中国人对“尾巴”的认识。

“我们的文化和经济重心正在加速转移,从需求曲线头部的少数大热门(主流产品和市场)转向需求曲线尾部的大量利基产品和市场。在一个没有货架空间的限制和其他供应瓶颈的时代,面向特定小群体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和主流热点具有同样的经济吸引力。”――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理论》一书中对长尾理论的解释。

怎样做到边际成本递减呢?在今天的网络时代,一个很具优势的特点就是初始固定投入高,而边际投入低,边际成本递减。

1需求方的规模经济

新经济的特点在于需求方规模经济,而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是生产方规模经济。个性化定制要想成为经济,它的生命力在于普及。一个不为众人和市场所知的个性化产品,内容再好,也不可能成为“经济”。而长尾则是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形成的规模优势。

在过去的大规模生产条件下,总规模很大,但单品需求量较少的需求长尾,也就是90%以上的小批量产品,被生产者砍掉了。而互联网时代,这个长尾规模成功的“复活”了,长尾以其总量上的而非单品上的规模巨大、成本极低,实现了不同质的需求加总后形成的表现在总营业额、利润上的突破。

2融合创造财富的经济

范围经济就是解决协调问题的经济,是融合创造财富的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需求方规模经济就是范围经济。也就是偏重品种,区别于传统的规模经济。很多研究经济学的人发现,安德森的长尾理论与钱德勒的世界名著《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在写法上虽南辕北辙,但在内涵上却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可以说,规模经济就是短头,范围经济就是长尾。前者是分工,后者是融合。前者指向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后者指向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变得越来越大,协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在生产水平低时下降是因为专业化增加,而在生产水平高时成本增加是因为协调问题增加。这是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第十三章中谈到什么是规模不经济时接触到的实质性问题。所以协调创造的价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抵消交易费用。

范围经济就是解决协调问题的经济,是融合创造财富的经济。分工的本质是品种越少,协调成本越低;融合的本质是品种越多,协调成本越低。

3如何抓住长尾市场――抓住相互关联的“冷门”

对于如何抓住长尾市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了三项原则:

(1)让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获得。(Make everything available.)

(2)将价格减半,现在让它更低。(Cut the price in half. Now lower it.)

(3)帮我找到它。(Help me find it.)

实际上,“长尾”理论是统计学中帕累托分布特征的一个口语化表达。但它同时也是对传统的“帕累托收入分配定律”即“二八定律”的颠覆。它很好地描述了诸如亚马逊和淘宝网之类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的成功所在。然而,这种成功是建立在对“冷门”的准确把握。

安德森说的冷门,实质就是指关联、协调。思路其实是:多品种=冷门;多品种协调是长尾。而这个冷门在一定的深入理解后,其实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集聚后的协同。协调、融合、集聚的对象才是人们说的多品种,引申成单一品种(大热门)之上的所谓的冷门。这个冷门容易被人误认为是不那么需要,不那么值钱的小量产品。事实上,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冷门,往往是高附加值产品。比如,一种小批量汽车的车模,是冷中之冷,但是对拥有这种车的车主来说,价值却可以很高。它对不相关的人没有价值,而对于相关的人却是超值的。接下来就是如何把有价值的小事物融为一炉积攒成大利润,这就涉及到刚刚谈到的多角化协调的问题了。

波特还将关联具体分为三类:市场关联、技术关联和生产关联,它们都与专业无关,而是相反的资源共享,或者说是打破界限的融合,是范围经济的效益之源。“市场导向的多角化战略致力于向共同的买主、分销渠道或地理市场推销新产品,以便获得市场关联的好处。生产导向的多角化战略致力于使用共享的生产价值活动生产出相似的产品”。这与钱德勒有关资源共享的分类异曲同工。

然而,人们一定会思考:这种从对协调要求较低的单一生产、规模经济,向对协调要求较高的多种经营、范围经济的转变,是受到什么压力和挤压才出现的呢?

环境的变化往往减少对现有产品的需求,并产生密切相关的产品的市场。基本的技术革新(例如,电子和内燃机)、人口统计的变动、战争和经济萧条,都影响着产品市场。此外,随着对现有产品需求趋平,以及随着生产能力变得与现有需求一致或超过了现有需求,这时,对于新产品的探索就会加紧了。也就是说,人们之所以会从大热门的短头,被挤压到少数热门已经饱和。人们进入长尾这样的范围经济,除了需求的拉动,还有供给方面的推动。促进多种经营最通常的激励因素是企业主要职能单位――生产、经销和研究现有范围经济的潜力。而这三个方面与波特分析的关联的三个方面也是对应的。今天看来,最大的推动力量、导致质变发生(指范围经济由从属力量变为主导力量)的力量,应该还是互联网。

长尾不是让你放弃主流,而是告诉你应该挖掘那些被忽视的资源,它不仅仅是一个现象、一类效应,更是一种有效的战略。畅销商品带来的利润越来越薄;愿意给长尾商品机会的人,则可能积少成多,积累庞大商机。长尾理论不只影响企业的战略,也将左右人们的品味与价值判断。大众文化不再万夫莫开,小众文化也将有越来越多的拥护者。唯有充分利用长尾理论的人,才能在未来呼风唤雨。

4长尾理论在中国商业上的实践

长尾理论至今在中国只是起步阶段,从以提供增值服务平台的中介行业(如eBay品牌旗舰专区、淘宝网新推出的“淘宝商城”等等)到其他行业的应用。在前期对这一新鲜概念的尝试与质疑过后,它在中国目前的商业圈中还没有产生足够大的影响。

经济需求理论范文第3篇

一、需求的价格弹性

人教版《经济生活》第15页第二段指出:“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教材此处所指的需求弹性是指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需求对商品本身价格变动的反应尺度,它等于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化的百分比之比值,用公式表示就是:

式中Ed表示需求的价格弹性值,P和Q分别表示原有的价格和需求量,P和Q分别表示价格和需求量的变动。设P1和P2分别为变动前后的价格,Q1和Q2分别为变动前后的需求量,则上式可具体化为

【典例剖析】

例1:(2010年高考广东卷24)图5、6中商品甲、乙是两种互不关联的商品。

当两商品的价格P均从P1同幅下降到P2时,对于需求量Q的变化,若有如下判断:

①两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同向变动②两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反向变动③两商品相比,商品甲是高档耐用品④两商品相比,商品甲是生活必需品

答案:D

由于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往往不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急剧增加,说明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比较小;而高档耐用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则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迅速增加,说明高档耐用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比较大。因此,两种商品相比较,商品甲是生活必需品,③错误,④正确。

例2:(2013年福建泉州市一检26)下图中商品甲、乙代表两类互不关联的商品。当它们的价格P均从P1同幅下降到P2时,其需求量Q发生如下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推断出的正确结论是

A.如果经济整体不景气,则甲商品的生产受到冲击较小

B.如果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则更适合扩大乙商品的生产

C.甲商品的价格与购买该商品的支出呈反方向变动

D.乙商品的价格与销售该商品的收益呈反方向变动

答案:C

剖析:

可知:商品甲|Ed|﹥1,富有弹性;商品乙|Ed|﹤1,缺乏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经济整体不景气,弹性大的甲商品的生产受到冲击也较大;如果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弹性大的甲商品更适合扩大生产。因此,A、B两项不正确。

商品甲|Ed|﹥1,富有弹性,意味着商品甲在价格下降百分之一时,需求量增加超过百分之一,于是这种商品的销售总收入(或购买总支出)就会增加。因此,甲商品的价格与购买该商品的支出呈反方向变动。而商品乙|Ed|﹤1,缺乏弹性,乙商品的价格与销售该商品的收益呈相同方向变动。所以,C正确,D错误。

【理论拓展】

1.依据需求规律,一般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即Q/P为负数,故Ed的值为负。为了方便起见,西方经济学一般都用绝对值来表示需求的价格弹性。根据需求的价格弹性值的大小,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主要注意以下三种较常见情形:

(1)当|Ed|﹤1时,表明商品缺乏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需求曲线的特点是较陡,斜率较大(如右图曲线A)。从产品的性质来看,生活必需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小,符合这种特点。

(2)当|Ed|﹥1时,表明商品富有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需求曲线的特点是比较平坦,斜率较小(如右上图曲线B)。从产品的性质来看,高档耐用品、奢侈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大,符合这种特点。

(3)当|Ed|=1时,表明商品单元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等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在几何图形中,具有单元弹性的需求曲线表现为直角形的双曲线(如右图,X轴为需求量,Y轴为价格)。

2.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值的大小与该商品的销售总收益(或购买总支出)是密切相关的。

(1)当|Ed|﹤1时,意味着商品在价格上升百分之一时,需求量减少不到百分之一,于是这种商品的销售总收入(或购买总支出)就会增加;反之,在价格下降百分之一时,需求量增加不到百分之一,这种商品的销售总收入(或购买总支出)就会减少。这表明当|Ed|﹤1时,商品的价格与该商品的销售总收益(或购买总支出)呈相同方向变动。

(2)当|Ed|﹥1时,则情况相反了,这时候降价能使销售总收益(或购买总支出)增加,而涨价却会使销售总收益(或购买总支出)下降。这表明当|Ed|﹥1时,商品的价格与该商品的销售总收益(或购买总支出)呈相反方向变动。

(3)当|Ed|=1时,则意味着价格变动并不影响商品的销售总收益(或购买总支出)。

因此,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是厂商制定价格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因为它决定着厂商收入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若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么提高价格可以增加厂商的收入;若商品的需求是富于弹性的,那么提高价格反而会减少厂商的收入。

二、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人教版《经济生活》第15页第三段指出:“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西方经济学用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来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水平对相关商品(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价格变动的反应尺度。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等于一种商品需求变化的百分比与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的百分比之比值,用公式表示就是

A.汽油价格变化和柴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①

B.汽油价格变化和原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②

C.煤炭价格变化和原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①

D.煤炭价格变化和天然气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②

答案:D

【理论拓展】

根据商品之间是互补关系或是替代关系,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值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如下图):

1.当商品之间是互补关系时,相关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值为负。比如照相机和胶卷是互补关系,照相机的涨价会引起对胶卷需求的减少。

2.当商品之间是替代关系时,相关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的变动方向是相同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值为正。比如牛肉和羊肉是替代关系,牛肉涨价会促使人们增加对羊肉的需求。

三、需求的收入弹性

人教版《经济生活》第17页第二段指出:“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和收入水平有很大的关系。需求的收入弹性就是表示需求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尺度,它等于某商品需求变化的百分比与消费者收入变化的百分比之比值,用公式表示:

式中Ei表示需求的收入弹性值,Q和I分别表示原有的需求和收入,Q和I分别表示需求和收入的变动。

【典例剖析】

例4:(2012年高考安徽卷2)下图反映的是在商品价格和其他因素不变时,收入(M)变化引起A商品需求量(X)变化的曲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①随着收入增加,A商品需求量相应增加

②随着收入增加,A商品需求量相应减少

③随着收入增加,A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幅度递增

④随着收入增加,A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幅度递减

答案:B

剖析:

本题考查商品的需求对收入变化的反应程度,即需求的收入弹性。通过读图可知,在其他因素不变时,随着收入增加,对A商品的需求量会相应增加,故①正确,②错误。从图示的纵坐标看,OM1、M1M2、M2M3的距离大体相等,即收入的增加呈等量趋势;相对应的横坐标中,OX1、X1X2、X2X3的距离逐渐缩小,即需求量的增加呈递减趋势。这表明消费者对A商品的需求水平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但需求的增加率低于收入的增加率。可见,A商品0﹤Ei﹤1。因此,③错误,④正确。

【理论拓展】

不同的商品,其需求的收入弹性值的大小是不同(如下图):

1.必需品,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需求水平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但需求的增加率低于收入的增加率,因此0﹤Ei﹤1。从历史上看,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的提高,食物的开支一般也增加,只是食物开支占收入的比例随着收入的提高而降低,这就是著名的恩格尔定律。

2.奢侈品,如化妆品、首饰之类的商品,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需求水平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而且需求的增加率超过收入的增加率,这种商品的Ei﹥1。

3.低档品,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需求水平随着收入的增加反而下降,这种商品的Ei﹤0。

必需品及奢侈品均为“正常品”,其收入弹性均大于零,而低档品为“非正常品”,其收入弹性小于零,是一种不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当然,奢侈品、必需品、低档品的区分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收入的增加,奢侈品可能变为必需品,必需品可能成为低档品。

经济需求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学分析 需求理论 会展产品 会展经济

一、会展产品的定义及内容

会展产品是指会展经营者基于会展参加者的整体需求,向会展参加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需求的会展经济活动及全部服务,包括会展细分行业及相关的旅游、交通、商业等行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会展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会展活动场所。会展活动场所主要包括会展中心、酒店和体育场馆这三类。会展中心的综合性较强,可以提供广阔的展览场地,也可提供规格不同的会议室,可以承接各种大型的展览会,博览会以及各类会议。星级酒店具有的会议室,可以提供会议服务,同时也可解决与会者的餐饮和住宿等问题。体育场馆通常是为了满足体育比赛而设计的,但很多音乐会通常也会在体育馆举行。这些会展活动场所的出售不是所有权的转让,而是使用权的转让。

(2)会展活动内容。对于会展行业来讲,除了主办方向参加者出售的场地之外,会展产品还包括发生在展会举办期间的各种活动。其主要形式有展会的门票、会议的注册费以及展商的参展费等。

(3)会展服务。会展服务是会展活动的配套产品,包括与会展活动直接相关的产品和与会展活动间接相关的产品。主要包括:会展活动的组织、宣传、布置、联络、流程安排以及交通、住宿、餐饮、娱乐、通讯、消费等。

(4)广告宣传平台。广告宣传平台在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大型会展活动中,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会展产品。会展活动对于一些参展商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广告和宣传机会,因为有大量专业和普通观众参与,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会展产品的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会展产品的需求是指会展产品的消费者——即参展商和观众——在一定时期内在会展产品的各个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会展产品的数量。

影响会展产品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会展产品的价格、会展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会展相关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消费者对会展产品的偏好、闲暇时间以及政府对于会展产品的消费政策等因素。

我们在这里设影响会展产品需求的因素与会展产品的需求之间的关系为这样一个函数。Qd=f(a,b,c,…)其中,a,b,c, …代表影响需求的因素。下面将从这些影响因素一一入手,对会展产品的需求进行分析。我们假定当研究一个因素时只有该因素产生作用,其它因素保持不变。

(一)会展产品的价格

该因素说明的是需求和价格一一对应的关系,因而符合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关于需求函数的定义。我们知道需求函数是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的相互关系。因而此时函数Qd=f(a,b,c,…)的表达式为需求函数Qd=f(P),其中P代表会展产品的价格。

会展产品是商品种类之一,符合商品需求函数的性质,因而会展产品的价格与会展产品的需求呈负相关,,当会展产品的价格上升时,其需求会相应的下降;而当会展产品的价格下降时,其需求会相应的下降。

由此可知,会展产品的价格是影响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与会展产品的需求呈负相关,因而需求函数Qd=f(P)的斜率为负值。

(二)会展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是消费者购买能力的体现,因而会展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往往构成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最大约束条件。会展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会展产品的需求成正相关。会展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越高,就越有能力支付参与展会的各种费用,因而就越有购买会展产品的欲望,其需求量就越大。而收入水平的下降,就会降低会展消费者的参与展会的能力,因而购买会展产品的需求就会不断下降。

(三)会展相关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会展相关商品或服务是会展产品的替代品和互补品。替代品是在效用上可以相互代替的商品。替补品是指需要相互配套,才能发生效用的商品。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变动会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1)保持会展产品价格不变,会展产品的替代品价格与会展产品的需求量成正比。当其替代品的价格上升时,更多的会展消费者会选择会展产品,从而使需求量上升。反之,当其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也会随之下降。例如:会展产品可以当做是一种营销手段,而人员推销也是一种营销手段。当更多的会展参展商选择人员推销作为营销手段时,对会展产品的需求就会下降。

(2)保持会展产品价格不变,会展产品的互补品价格与会展产品的需求量成反比。互补品的价格上升,会使会展产品的需求量下降,反之成立。

(四)消费者对会展产品的偏好

偏好是经济当事人对于不同资源配置的喜好程度。偏好的假设是满足完备性、满足传递性、满足连续性和满足“多比少好”。消费者对会展产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会展产品的需求就会增加;反之,当偏好程度减弱时,需求量会下降。

(五)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主要是指购买会展产品所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对于参展商和观众来说,参展不仅要付出物质成本,还要付出时间成本。会展产品需求与个人闲暇时间是正相关关系。如果个人闲暇时间增加,对会展产品的需求就会增加。

三、从需求曲线出发研究会展产品需求的影响因素

会展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会展产品的替代品价格、闲暇时间、消费者对会展产品的偏好这几个影响因素与会展产品的需求成同方向的变化。因而当这些影响因素增加时,需求曲线会向右移动,因而会展产品的需求会增加。反之,当其减少时,需求曲线会向左移动,会展产品的需求也会减少。

会展产品的互补品的价格则与会展产品的需求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因而当互补品的价格上升时,需求曲线会向左移动,会展产品的需求则会下降。反之,需求曲线会向右移动,会展产品的需求则会上升。

四、结论

在微观经济学的需求理论对于研究会展产品的需求的影响因素有重要的作用。在其基础上对会展产品的需求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清楚地阐明各个影响因素对会展产品的需求的作用结果。这些因素可以进一步表示为函数Qd=f(a,b,c,…)。这些因素的改变,都会使Qd的因变量a,b,c…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使Qd也发生相应的改变。我们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会展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会展产品的替代品价格、闲暇时间、消费者对会展产品的偏好这几个影响因素与会展产品的需求成同方向的变化;而会展产品的价格与会展产品的互补品的价格则与会展产品的需求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这为进一步研究会展产品的需求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函数基础和理论铺垫。

参考文献:

[1]王保伦.会展经营与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经济需求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有效需求 古典经济学 经济危机

一、重商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在现代经济学教科书中,“重商主义”一词,除了在“经济思想史”中经常看到,还可以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教科书中看到,并做了比较“经典”的评述:重商主义者将“财富”等同于“货币”,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形式的“财富”,重商主义者主张贸易顺差,并主张国家干预。其实,重商主义这一思想的潜在内涵是,贸易顺差意味着有国外需求而没有国外供给来抵消它,并可以用以此形成的收入形成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反之,如果贸易逆差则意味着有国外供给而没有国外需求来抵消它,并使国内一部分收入用于国外减少国内产品的需求。这就是重商主义的观念:出超倾向于膨胀国内经济,入超倾向于压缩国内经济。除此之外,重商主义者还者责备“锁住货币”政策,鼓励奢侈消费、建议实施公共工程项目以减少“过多人员”等等,因而重商主义者常常被看作是凯恩斯的前辈和先驱。重商主义者之后的古典经济学家,如重农主义者由于一致反对重商主义的“财富等同于金银”的传统观念,对重商主义的观念嗤之以鼻,但是我们马上看到重农主义有效需求的思想的其中一部分却来源于重商主义,正是反对重商主义“财富等同于货币”的观念过程也较早地提出了“萨伊定律”的观念。

二、坎蒂隆、布阿吉尔贝尔与魁奈的“收入―支出”分析传统

布阿吉尔贝尔看到了,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既是资本流通过程也商品流通过程,这个过程使农业部门产品在价值上得以实现,物质上得以替换的过程。流通是从土地生产者开始的,货币也是从他那里开始的,消费品也是从他那里开始的(既生产原料也生产消费品),资金依然掌握在农业部门的手中,通过农业部门的支出,使得产品的流通和分配得以进行,最后产品回到农业阶级,并使得农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否则,就会引起农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之间的间恶性循环,农业再生产趋于停滞,这“又传播到来自于农产品的其它一切财富上去。”这正是魁奈在其《经济表》中所要说明的问题。

坎蒂隆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坎蒂隆最后将产品的价值归结为土地这一要素,每个人的劳动报酬归结为一定土地数量的产品。而社会财富是按照如下方式分配的:“租地农场主通常取得土地产品的三分之二,他们把其中的一半用于补偿成本、供养帮工;另一半作为他们自己的经营利润。土地所有者通常取得土地产品的另外三分之一。”但是经过这种初次分配之后,这些产品还要交换和流通,以满足各个经济主体的需要。“他(土地所有者―引者注)用这三分之一不仅往往供养了那些把土地产品从乡下运到城里的脚夫,而且供养了他在城里雇用的所有工匠和其他人。”而“拥有土地产品三分之二或六分之四的租地农场主通常把六分之一的土地产品直接或间接地支付给城市居民,以换取他们的货物。”,通过这样的交换和流通,工业制造者和商人、仆人等等就获得了土地产品的三分之二,值得注意的是,手工业者要与租地农场主进行交换,以帮助产品在价值上实现和物质上得到补偿。雇主与工人之间的交换就决定了劳动力的再生产。

在魁奈看来,支出与再生产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要保证最大化的再生产以确保收入最大化,就必须研究支出。“再生产由支出而不断更新,支出由再生产而更新。”但是,支出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当支出符合自然规律,社会再生产就能正常进行,社会经济系统就会在均衡状态下运行,只有通过对支出的自然规律的研究才能找到社会经济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条件。因此,经济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找到支出的自然规律。然而,支出有许多种类型,分成不同的集团,因而必须研究各阶级用于各种不同部门的支出,考察支出与产量的关系,支出与构成社会大厦的骨骼和基础的经济及动产的各部分关系,也就是要考察不同性质、作用和规模的支出与“不同类型的再生产的关系、与经营者收入的关系,与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代表者的报酬的关系,等等。”

所以,魁奈继承了布阿吉尔贝尔和坎蒂隆的“土地所有者消费决定一国国民收入”的分析传统,并且假定一国的货币资产等于一国的纯收入,而在一国年产品和总收入流通与分配开始时,全部货币量掌握在所有者阶级手中。因此,所有者阶级的消费即支出使得货币流向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并使得两大阶级之间的商品交换得以进行,这就使得:一方面,产品在各个阶级之间进行分配并形成各个阶级的收入,这个收入就被定义为国民总收入,它同样全部来自生产阶级,因为不生产阶级消费资料在物质形态上是由生产阶级提供的,而不生产阶级所生产提供给所有者阶级的消费资料也只不过是生产阶级提供的中间产品即工业原料的物质形态的转化,虽然马克思指出这部分是新增价值,但是魁奈否认了这一点。正因为如此,另一方面,两大阶级的原预付和年预付在价值上和物质上分别得以实现和补偿,消费与生产在量上与结构上保持均衡,以保证年再生产可以顺利进行,这就是是魁奈国民收入――支出分析的框架,也是魁奈“经济表”的核心思想。

我们前已指出,在布阿吉尔贝尔、坎替龙和魁奈看来,一国的收入的增加必须增加农业部门的预付(投资支出),而在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经济中这种预付依赖于货币是否回流到农业生产者手中,它取决于流通的正常进行,而这种流通的正常进行又取决于各个阶级消费。因此造成收入下降的原因最后就被归结于消费不足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掌握了一国流通中全部货币的土地所有者,把货币用于储藏或者用于更多的工业品消费或者用于外国产品的消费,引起的农业部门生产过剩而降低社会农业生产投资,也就是说如果地主阶级的消费倾向降低,随之降低农业资本的投资倾向,这必然会带来国民收入的下降,收入的下降必将进一步引发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沉重的税收负担引起工业品价格提高、失业增加造成的消费不足,进而引起的农业投资下降。这些思想我们在描述“经济表”时已做了充分的阐述。尽管如此,重农主义的“经济表”也同样表达了这样一种观念:货币只是交换的媒介,贸易本质上可以看做物物交换,产品的创造自动地产生收入,产品的分配使其进入另一生产循环成为可能。

三、结语

因此,早期古典经济学家将有效需求不足与国民均衡产出联系在一起,并认为这种不足主要源于土地所有者的消费不足以及引起连锁反应。因此,不但财富最终被归结为土地这一要素,而且土地所有者的消费也决定了所有经济主体的经济命运。这是17、18世纪研究者普遍具有的一种思想:崇尚夫人的奢侈品消费,并认为“富裕阶层的‘高水平生活・产生欲望并在各方面刺激金钱上的动机。”[7]蒙德维尔《蜜蜂的窝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重商主义、重农主义者都秉承了这一思想。布阿吉尔贝尔首先将他运用于法国经济现实实践,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而坎替龙则在他的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三角交换关系的再生产理论中准确地表达了这一思想,魁奈更是用《经济表》这一早期宏观经济模型地将它表达出来。这种重视消费的思想,并把经济理论建立在消费欲望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西斯蒙第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印证,而他们把地主阶级消费作为有效需求的原动力的思想,我们则可以在马尔萨斯有效需求理论中看到,虽然马尔萨斯的直接思想来源不是法国作家,而萨伊发展了“所有购买的都被出售,所有出售的都被购买”的思想。他们把经济、社会制度、分配结构和变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并为斯密所继承,后来经由众多古典经济学家的发展,成为古典经济学的方法论的传统,我们依然可以从马克思和凯恩斯的理论中窥见这种分析方法。

注释

{1}琼・罗宾逊:《现代经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一版,第7-8页。

{2}见马克・布劳格著,姚凯健译:《经济理论的回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3}理查德・坎蒂隆,余永定、徐寿译:《商业性质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版,第20页。

{4}理查德・坎蒂隆,余永定、徐寿译:《商业性质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版,第18页。

{5}弗朗索瓦・魁奈:《魁奈及著作选》,晏智杰译,华夏出版社,2006,第251页。

{6}弗朗索瓦・魁奈:《魁奈及著作选》,晏智杰译,华夏出版社,2006,第243-244页。

{7}马克・布劳格著,姚凯健译:《经济理论的回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参考文献

[1]马克・布劳格著,姚凯健译.《经济理论的回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理查德・坎蒂隆,余永定,徐寿译.《商业性质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弗朗索瓦・魁奈,晏智杰译.《魁奈及著作选》,华夏出版社,2006.

[4]琼・罗宾逊.《现代经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经济需求理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体验经济 休闲体育 隐性需求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8-0097-04

上个世纪末,美国俄亥俄奥罗拉战略地平线LLP公司共同创始人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哈佛商业周刊》发表一篇题为《体验经济时代来临》的文章,宣布了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Ⅲ。传统的产品与产业模式在新的体验经济时代呈现出多元生动的崭新格局,而这正是源于消费者的自我主张消费的全新变化和要求,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发展是影响商业变革的导火索。现代营销理论认为营销的枢纽在于市场细分。市场细分是品牌定位的前提,也是基于目标消费者的分层。引导消费需求,创造一个新的市场空间,是消费者细分的关键。挖掘消费者隐性需求,创造客户需求,是营销的本质。

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为人们参与休闲体育提供了可能,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给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城乡居民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增强。休闲体育符合体验经济的特性。在体验经济时代到来之际,正是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大好时机。

1 休闲体育的概念

对于休闲体育的定义,学者们的表述也不尽相同。作者比较认同于可红、钱宏颖的观点。他们在《休闲体育基础理论》一书中认为:休闲体育是在空闲时间里进行的,以一定的身体活动形式为手段而产生良好心理体验的一种有意义的现代生活方式。人们不受限于活动的严格规定,积极追求内在的体验,使个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

2 休闲体育的体验动力分析

为了消除现代社会高速度、快节奏所带来的强大压力,人们纷纷走出自己的小家门,脱离狭小空间的束缚,参与形式多样的休闲体育运动,以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这就启示我们有必要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侧面考察人类休闲体育需求的动力源泉。

2.1 休闲体育深层吻合了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情结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它追求的终极目的是宇宙、自然和人的和谐统一,也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一个主流。千年沉淀下来的根深蒂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情结,认为人与自然本是血肉相连,同构对应的。传统的养生观、健身术强调通过身心兼修达到个人修养和内心的醒悟,以求形成知与行、内与外、灵与肉之间关系的和谐,体验“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境界,提升人的精神意境。休闲体育运动,特别是户外运动,使人从高楼大厦中走出来、从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中解脱出来,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溪边垂钓、丛林穿越……,尽情享受大自然给人带来的快乐。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后世的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休闲体育运动中与自然交融,使人胸襟开阔、淡泊明志,赋予生命以真、善、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2 休闲体育实现了人文空间和自然空间的转换和互补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随之而来的拥挤和环境污染问题也让人颇感头痛。人们更有一种离开嘈杂市井生活、重返田园生活的意愿。人们愿意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呼吸清新的空气、观赏美丽的风光,愉悦健康的身心,感悟人生的哲理。尽管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然无限的向往,但人的文化性需求使人只能在大自然中短暂停留、旅游观光,而不能久居,明知城市拥挤和污染,却依然选择在快节奏的城市里工作与生活。休闲体育使人从文化环境的压力之下解脱出来,卸去社会的面具,抛弃现代文明带来的舒适与慵懒,返璞归真,与自然共存,充分体会人性的回归,检验人的智力与体能。因此,可以说休闲体育不仅实现了人文空间和自然空间的转换和互补,而且实现了人的文化性与自然性的契合统一。

2.3 休闲体育符合人们追求快乐的需求取向

快乐是人的天性,快乐是人们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后通过中枢兴奋的心理机制反应出来的一种外在表现,是人的本能追求。为了追求快乐的人生,人们积极地投入到工作生活学习中。快乐性需求所追求的是从产品的消费中获得愉悦,所以快乐性需求与消费过程联系紧密,在消费的过程中人们也更容易体验到快乐。休闲体育倡导的是自然、健康、自由、快乐的生活方式,休闲体育参与者可以实现幻想和满足情感上的需要。如在蹦极的惊恐尖叫中也含有快乐。迪斯尼乐园的成功就在于“制造快乐”并经营快乐。消费者的快乐性需求为休闲体育项目的营销拓展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3 体验是提高休闲体育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3.1 体验能够改变参与者的休闲偏好

体验重在让参与者去参与、去体验。也就是说通过引导人们参与某项休闲运动来改变他们的休闲偏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休闲偏好。一个人可能认为自己不会喜欢户外运动,可是一旦有机会参与一次,会发现户外运动很有价值,并且也喜欢上并很乐意参加这类运动。休闲体育实施体验活动可以改变参与者的休闲偏好。

3.2 体验能够引发示范效应

楚王好细腰的寓言出自《墨子》,讲的是楚灵王喜欢身材苗条、腰纤细的宫女。众宫女为了得到楚灵王的宠爱而纷纷节食,结果个个饿得面黄肌瘦,弱不禁风。这就是楚王好细腰的示范效应。开展体验活动,可以引发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人喜欢休闲体育运动,参与休闲体育运动。当代精英阶层的休闲体育倾向也同样具有示范效应。因此,休闲体育实施体验活动对参与者需求具有可诱导性。

3.3 体验能够引发攀比效应

就休闲体育运动项目来说,一个人的需求也会取决于别人的需求。尤其是,已经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其他人的数量可以影响一个人的需求,经济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连带外部效应。攀比效应就是其中的一种。攀比效应往往与流行和新潮联系紧密,休闲体育属于时尚运动,体验活动可借助攀比效应来引导人们参与休闲体育运动。

3.4 体验符合亲眼所见原则

亲眼所见原则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古老的戏剧手法,这就是亲眼目睹的说服力,能为相信的事情找到证据。《圣经》里讲述了一个名叫多马的耶稣门徒的故事:耶稣死而复活后去看望他的几个门徒,而当时多马没有在场。多马从外边回来后,其他门徒告诉他说耶稣刚刚来过。多马不相信,说:我不看见他手上的钉痕,用手指探入那钉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总不信。过了八日,耶稣再次来看望门徒,多马也在。耶稣对他说:伸过你的指头来,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多马伸手摸后就信了。通过亲眼目睹的说服力和真实的细节,人们开始相信以前只是传言的东西。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几乎所有的消费者都是“怀疑的多马”,高消费领域必须向消费者证明其产品的优点。休闲体育属于消费层次较高的消费,有些休闲体育项目还只是精英阶层参与,还没有普及到大众,许多人只是听说而没有参加过。休闲体育体验式活动可以让人们亲身体验,消除人们的疑虑,在个人条件成熟时人们就会积极参与。

3.5 体验可以引导消费者科学健身

参与休闲体育的好处是它不仅能健康,还能带来社会效益。然而于2009年2月在北京举行的科学健身论坛上,有专家指出,当前不少国人对于体育健身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存在着健身随意性大、健身效果不明显、健身伤害等问题,未来全民健身活动离不开科学指导。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28.2%。亚洲运动和体育科学学会执行委员杨则宜教授表示,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人群算不上是科学健身,未能从体育锻炼中真正受益。实际上健身是有很多学问的,比如健身姿势、健身方法、营养补给都要讲究科学。实现科学健身,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和企业密切配合,用产业化发展的思路推动全民健身。要提倡科学运动,指导人们根据四季气候,选择安排合理的锻炼方法。体验式营销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从运动项目的选择、到运动处方的制定、再到运动环境的设计、运动现场的体验服务到健身技术指导,一切都围绕着参与者来进行。因此,可以说运动体验是体育企业实施客户开发的必要途径,是倡导全民健身的必然要求。

4 休闲体育隐性需求的体验式开发

消费者的需求多种多样,包括人们能看得见的显性需求和不能直接看见的隐性需求,显性需求是由消费者隐性需求显化而来。隐性需求需要企业采用恰当的营销方式挖掘出来。企业采用体验营销模式提供环境与服务供人们参与休闲体育体验活动,使人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其休闲体育隐性需求得到激发并显化。一次参与休闲体育体验运动可以给参与者带来新的感受,多次参与休闲体育体验运动可以形成其休闲体育偏好。因此,开展运动体验活动是开发民众休闲体育隐性需求的必要手段。

4.1 隐性需求是消费者需求分析的核心

消费者的隐性需求是模糊的,需要洞察并开发出来。在《圣经》创世纪里,夏娃受到蛇的引诱,不顾上帝的告诫,偷吃禁果而被上帝发现,受到惩罚遭受生育和劳作之苦。在这个故事里,夏娃尚未产生“罪恶”念头,而蛇循序诱劝,一步步把夏娃引向堕落。这个故事说明蛇在运筹帷幄之中,使用的是一种深层次的、主动性的策略,诱引并挖掘出了夏娃的隐性需求。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说过:钻头制造商或许认为顾客需要的是钻头,但是顾客真正需要的是钻出的洞。当钻头还无法提供给顾客满意的“洞”的时候,无论钻头装饰得如何豪华,打磨得如何精细,价格如何的低廉,真正需要“钻出的洞”的消费者对此会没有任何的兴趣,而宁可为了得到“钻出的洞”去购买不豪华、不精细、价格高的钻头。现在市场上商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就是因为很多企业重视消费者的显性需求,而忽视了消费者的隐性需求。可见,隐性需求是消费者需求分析的核心,应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隐性需求的挖掘是营销的创造,主动创造引发人需求的动因以及创造满足需求的环境,创造新的价值空间,领导着营销变革的方向,具有良好的前景和操作性。

4.2 休闲体育隐性需求开发的流程

对于休闲体育隐性需求的开发,首先要组建一支充满激情、具有创新精神、对市场有高度洞察力、能够吃苦耐劳、同舟共济的优秀团队。其次要研究确立休闲体育项目的发展方向。休闲体育隐性需求开发的流程可分为市场机会分析、确立挖掘目标、信息的收集与分析、项目与服务平台、可行性分析五个阶段,如图1所示。

休闲体育隐性需求开发的起点是参与者需求识别,主要是基于休闲体育市场变化趋势和参与者需求变化的把握。对识别出的隐性需求要素进行市场机会分析,找出可以被市场接受并有一定市场需求空间的可转化要素。然后区分参与者的隐性需求强度,按隐性需求的强度确立挖掘目标。接着对确立的挖掘目标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后,进入休闲体育项目与服务平台,最后对挖掘出的隐性需求信息进行技术、营销等可行性分析,从而对所选择的隐性需求进行项目开发和市场营销。

4.3 参与者休闲体育隐性需求开发的方法

休闲体育隐性需求的开发,可以提高休闲体育的市场竞争力,吸引人们从了解到参与到喜欢运动,不仅能在运动中健身,还解决了吸引人参加健身运动的动力问题;休闲体育隐性需求的开发,还可以把握休闲体育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为企业的营销战略规划提供依据。

需求是隐藏在所有消费者心里的,当他们表现为市场行为后就是现实的需求了,于是便达成了市场中购买行为的发生。要达成市场中购买行为的发生,就要把潜在参与者有支付能力的休闲体育消费需求引出来,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从供给人手,用供给的多元化、系统化和特色化去创造需求,各类体育企业都要做好目标市场的细分和定位,在服务营销、服务创新和服务品质上下功夫,策划卖点,吸引消费;二是推动《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要有启动体育消费的视角和意识,把引导和激励体育消费作为实施计划的出发点和内在目标,使这项利国利民的计划既成为国民体质建设工程,又成为启动国民体育消费的系统工程。

对民众休闲体育隐性需求的开发,要从休闲体育的体验特性出发,重视服务创新;从休闲体育的供给出发,重视营销模式的创新。

《孙子兵法》之《谋攻篇》说“上兵伐谋”,意为最高的兵法在于谋略。“心战为上,兵站为下”。对于营销而言,关键在于抓住参与者的心。休闲体育需求的开发,消费者导向是关键,其中最大挑战就在于了解参与者的隐性需求。

参与者隐性需求不能凭空臆想得来,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挖掘:

4.3.1 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

俗话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消费者隐性需求不能闭门造车,要在分析消费者过去和现在需求的基础上挖掘其隐性需求。这就要求企业不但要掌握传统的市场调查技术,而且要具备正确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市场调研范围一定要广泛,研究要有深度,要透过问题的表象看到问题的实质,透过参与者的需求发现其隐性需求。

4.3.2 观察

通过观察参与者的肢体语言和其它细微的姿态,能够抓住参与者隐性需求的一些线索。

4.3.3 谈话

与参与者进行交谈或讨论。这种方法可以以座谈会的形式进行,询问与参与者相关的问题。这种方法可以得到参与者的信息,但不容易得到其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通过其留下的联系方式联系参与者。

4.3.4 在体验环境下进行参与者心理调查

在体验环境下进行调查,可以在参与者运动的过程中进行跟随、观察并询问他们对运动项目、服务的想法,以获得有用的信息。还要鼓励参与者想象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可以从他们的想法中受到启发,不断创新运动项目和服务。

在进行参与者需求挖掘的过程中,要从参与者的角度思考问题、看待问题,洞察参与者的需求;要学会做参与者的顾问,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另外还要强化对参与者的需求管理,以便下一步提供更好的服务。

5 结语

经济需求理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失业;有效需求;政府投资

1 引言

1929-1933年以美国为主的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经济几乎陷于瘫痪状态,失业剧增,比如美国共有4000多万工人长期失业,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率大都在20%以上。传统的以均衡为特征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对此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人们对传统的经济理论产生了怀疑,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和帮助人们摆脱经济危机。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他认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定律的交互影响下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该理论以主张政府在非常时期干预国家经济,以政府通过加大公共投资拉动社会投资、扩大消费需求来提升社会有效需求为突出特征。

在凯恩斯就业理论出现之前,传统的就业理论占据着支配地位,其主要代表就是萨伊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理论”和马歇尔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提出的“市场均衡理论”。萨伊断言“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以及“一种产物一经产出,从那时刻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即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本质上不存在任何矛盾不会发生经济危机,只要市场充分自由发挥作用,市场上的总供给总是会自发的等于总需求,不存在任何的生产过剩,这样就不会发生危机,市场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不会出现失业的情况。市场均衡理论认为只要市场是完善的那么市场就总是均衡的,即供给和需求是均衡的,除了固有的“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不会存在任何形式的失业。在今天我们看来这种就业理论明显的不符合事实,但是在当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还不是很完善,市场开发不完全,资本主义的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的不断增加,市场的需求总是会达到供给的水平,一般不会发生生产过剩的情况,也就不会有危机出现,就业也就总是充分的。

凯恩斯早期其实还是传统经济理论(新古典主义)的坚定追随者,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上升,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经过多年的开发,特别是世界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那么对于不断上升的生产供给来说市场的需求相对实现了饱和。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垄断资本主义大发神威,资本主义步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市场逐渐显现出超饱和状态,生产过剩初现端倪。凯恩斯也逐渐认识到了生产相对过剩的现状,所以他背弃了过去所信奉的“均衡理论”,随着《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正式形成,凯恩斯彻底与萨伊定律和“看不见的手”决裂。凯恩斯认为市场的非均衡是常态,而均衡状态只是偶然现象也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市场的非均衡主要体现在生产过剩而引发经济危机,那么就不可能实现充分就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非自愿失业”。凯恩斯否定萨伊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理论”他认为恰恰是需求创造和决定供给,市场的非均衡主要就是由于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市场的供给总是大于总需求,那么就会出现生产相对过剩,出现经济危机,那么大量失业也就在所难免。

基于对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凯恩斯主张要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进而消除经济危机政府就必须干预经济,因为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注定了其必定围绕均衡而波动,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那么经济的任何波动都可能形成经济危机,政府干预的作用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这种波动过于剧烈而造成危机,另一方面是在危机形成以后通过政府行为缓解危机的程度,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所以凯恩斯主张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逆经济风向”行事,使得经济发展总是朝着均衡的方向行进。比如经济萧条之时,生产过剩、失业剧增,依靠市场本身的力量的话,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可能很长,造成的破坏也将超乎想像,那么就必须由政府的干预来促使经济尽早走出萧条回归均衡的轨道。

2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框架以及政府投资的作用

凯恩斯经济理论总体上看就是非均衡经济理论,这里的非均衡指的是市场上供求总量的不均衡,市场总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存在生产长期过剩的特性,那么失业的大量长期存在就在所难免。凯恩斯分析失业的突破口就是需求方面即“需求控制理论”,他认为市场上“非自愿失业”的原因主要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指的是使市场上总供给价格等于总需求价格的社会需求量,换句话说就是指能够满足市场均衡的消费者的有购买能力的社会需求量。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

2.1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凯恩斯消费理论认为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即C=F(Yd)=a+bYd=a+MPC?Yd,a为自主性消费,Yd为可支配收入,b(MPC)为边际消费倾向,且MPC介于0和1之间,即是说消费支出随着收入的变化而同方向变化,但是变化的量要小于收入变化的量,换句话说就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增加的幅度是下降的,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消费支出是社会有效需求最直接的构成部分,那么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的发展,尤其是总供给的不断增加,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而造成消费逐渐萎缩,最终导致对消费品的需求随着收入的提高而下降,那么最后肯定会出现生产过剩、失业增加的小于充分就业的经济状况。

2.2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经济需求理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凯恩斯理论;西方资本主义;投资需求;投资社会化

一、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1.有效需求理论的定义

有效需求是指一种社会总需求,这种社会总需求是预期可以给雇主(企业)带来最大利润量的,就是与社会总供给相等从而达到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凯恩斯提出有效需求理论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消费支出)和投资需求(投资支出),并决定社会就业量和国民收入的大小。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就业(即产出水平)取决于总计划支出,这种支出包括居民的消费支出和厂商、企业的投资支出。

2.有效需求理论的渊源及发展

有效需求的概念早在19世纪20年代又被提出,这一概念是在马尔萨斯同萨伊和李嘉图的争论中诞生,萨伊和李嘉图属于供给学派支持者,他们认为处于支配地位的是供给理论,导致有效需求理论一直无人谈及。182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政治经济学原理》,在文章中指出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所以产生经济危机是有可能的。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又让人们意识到自由市场理论是有待推敲的,经济危机的出现导致传统市场自由调控的思想破产,以凯恩斯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市场自由调控并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国家干预是必要的。要想摆脱这种处境萧条就必须以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为理论基础进行国家干预。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重提有效需求不足,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3.有效需求理论中的投资需求

根据凯恩斯对西方市场的分析,出现经济危机是因为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调节,其能力较弱,从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理论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这两方面的不足又是由不同因素导致,消费者的心理倾向决定了消费需求,利率和利润率的失调导致了投资需求不足。同时凯恩斯近一步认为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是造成投资需求不足的原因,经济循环波动就是因为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在起作用,就比如,如果乐观者预期是乐观的,那么资本的活动必定是活跃的,若是消极悲观的那么经济就出现衰退和崩溃。他指出投资的增加导致生产增加,企业家和资本家的预期获得利润下降,导致利润率就降低,从而资本边际效率降低,资本家对未来信心降低,产出减少,投资需求减少,对产品生产和就业就产生了不利影响;流动偏好规律则是说明投资需求还取决于预期纯利润率,这是资本边际效率扣除利息率之后得到的当资本边际效率大利息率又低的时候,资本家愿意进行投资。

研究消费需求理论中的投资需求,也是因为凯恩斯认为投资需求是影响消费需求的,在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331)中提到:“资本边际效率的严重下降也趋于对消费倾向产生不利影响。”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投资需求的不足导致企业减少产品和深沉的投资,导致一部分劳动者退出劳动力市场,就业量降低,就业量降低导致国民收入下降,国民的消费需求就会降低。

4.投资社会化的意义

不能否认投资需求的增加可以带动国民收入的增加和就业量增加,但是凯恩斯的理论重点关注于经济萧条时期的市场如何摆脱这种困境,经济萧条时期本身企业、资本家对产品生产信心不足,因此促进投资是不实际的,从而凯恩斯又提出投资社会化这一观点。在经济萧条时期,其资本边际效率很低并且有直达负数的可能,这种大环境下私人不会进行投资,若想促进投资就必须西方资本政府出面,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提到:“仅仅依赖银行政策对利率之影响,似乎不足以达到最适度的投资量,故我觉得,要达到充分就业不远的境地,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来综揽。”投资社会化有利于在经济萧条时期促进投资需求的增加,在在政府投资的情况下,拉动西方资本的增加,挽救西方私有企业和资本家。投资社会化的意义就在于将投资与所有制分开可以促进消费的增加同时使长期投资减少,可以通过在企业经营者管理热情丧失的情况下降低失业率提高社会的福利。

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投资社会化

1.西方国家投资社会化的形式

凯恩斯针对当时经济危机提出的理论是有一定针对性的,就投资社会化而言,是为了缓解经济危机而产生,因此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短期内有一定帮助的,凯恩斯的“投资社会化”并不是指政府投资干预私人企业生产投资,也不是针对社会福利事业,因为这两种投资社会化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前者政府的干预会带来与私人企业、制造商的竞争,加速产能过剩,后者如果涉及政府干预则会关系到收入分配问题。政府投资不能投向生产事业,因为这样会同资本家直接发生竞争。所以凯恩斯提出的挽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投资社会化”是指政府向那些私人企业不愿意承担、从事的但是能够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建设项目中投资,即公共工程,包括建造公共住房、修建公路等。

2.西方国家投资社会化的可行性

通过投资社会化能够缓解西方经济危机是有其特殊原因的,西方国家属于资本主义国家,西方经济学要研究和调控的运用的财政政策是依靠资本家私人企业的。例如西方国企的定义是为私人服务的,西方政府的购买转换成为西方国企是为了在经济危机中资本家私人亏损得到缓冲,举个简单的例子,当经济萧条,西方某煤矿企业受到冲击,政府进行投资购买,购买后政府经营,其目的是环节亏损,私有企业一定受剩余价值作用,当经济好转后再卖给私人企业。由此可见,西方政府的投资社会化能够在短期缓解经济萧条,对经济下滑起到缓冲作用,其可行性是由于制度原因,资本主义制度保护资本家私人利益。

三、投资社会化的简单述评

1.投资社会化的进步性

凯恩斯提出的投资社会化能够解决经济萧条私人企业失去信心后如何通过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即政府干预投资社会化,在科恩斯的分析中肯定了政府在经济调控中是有作用的,应当发挥政府作用,这种方式在短期内能够通过在扩大政府机能的情况下增加有效需求,保证充分就业。这种方式是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的,并且事实证明,科恩斯的需求理论的确解决了当时出现的经济危机。

2.投资社会化的局限性

投资社会化的局限性从制度和长期性两方面分析,是存在局限性的。

首先,凯恩斯提出的投资社会化是只适用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这是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私有制为主体,政府干预是为了缓解私有企业经济压力,它的普遍适用性有待提高,社会主义国家在面对经济下滑时,由于公有制主体地位,政府投资目的和结果就产生了不同。

其次,凯恩斯的这种理论能够缓解短期经济危机,但是没有看到经济危机产生的本质,一直相反,每一次经济危机的解决都会为下一场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伏笔。凯恩斯在强调国家干预的同时容易过分突出政府作用,导致产生政府垄断,产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工人受到损失,那些资本家步步好转,促进资本家的剥削让工人重新步入剥削的阶级,为企业家创造剩余价值。与此同时,这种方式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回光返照”的现象,也就是短期我们能够看到解决了危机,但是实际是使病入膏肓的经济失去原有的均衡。由此导致的现象就是,资本家“起死回生”创造更多产品,但是工人在剥削的情况下降低消费需求,出现产品过剩,新一轮的经济危机萌芽由此开始。

综上所述,凯恩斯的需求理论从需求方面对经济增长缓解经济危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是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门理论,在需求理论中的投资社会化肯定了政府的职能,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但是由于受到其制度和时效的限制,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我们在学习凯恩斯理论时应担辩证的学习,在充分尊重的情况下保留自己对问题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凯恩斯没有预料到的那些事[J].新财经,2012(05).

[2]蒋忠楠,蒋灵芝.危机中的凯恩斯理论[J].黑河学刊,2011(10).

[3]万春.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需求理论体系及相关政策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0(02).

经济需求理论范文第9篇

关键词:报酬递增;供需曲线;局部正反馈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2-0021-03

报酬递减假说长期占据了经济学主流思想的地位,但报酬递增问题的研究始终未引起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第一个完整地阐述报酬递增原理的经济学家是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斯密在其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以制针工厂为例分析了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报酬递增现象。自从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以效用递减和报酬递减规律为基础构筑了均衡为核心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后,斯密的报酬递增思想相当长时间被忽视了。直到1928年阿林・杨格在其经典论文《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中重新发现斯密定理后,报酬递增问题的研究才逐步成为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热点课题,相关学术文献覆盖了经济学基础理论、新增长理论、新贸易理论、新产业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经济学等广泛的学科门类和分支,名副其实地成为当代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阵地。

纵观报酬递增研究的学术文献,我们发现:第一,虽然报酬递增在现实经济中的存在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但它始终无法融入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报酬递增的假说和主流经济学的均衡理念之间存在着逻辑上明显和尖锐的矛盾;第二,对报酬递增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给方的分析,重点探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递减、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和技术外溢、企业组织、产业集聚等等,忽视了对需求方的关注,导致供需双方报酬递增研究的不对称和不和谐;第三,如果将报酬递增思想从供需双方的研究中贯彻到底并推向供需的结合即市场的研究,主流经济学的均衡思想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以布莱恩・阿瑟为代表的正反馈学说就可能获得比较坚实的经济学分析基础。

本文将在综合供给方报酬递增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对需求方报酬递增问题展开分析,提出供需曲线倒置原理的大胆猜想,并以此为基础模仿局部均衡分析的方法,提出局部正反馈机理,促进主流经济学、报酬递增与布莱恩・阿瑟正反馈理论研究的对接和融合。

一、供给方的报酬递增和供给曲线的下倾

根据杨小凯的概括,供给方报酬递增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专业化经济和分工经济。专业化分工的思想是斯密定理的核心,专业化与分工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杨小凯1999)。

专业化是指单个生产者的生产过程中“边干边学”导致熟练程度增加、专业化技能提高、生产效率上升的趋势。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对此作了精辟详尽的论述,遗憾的是,在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斯密关于专业化经济的思想在主流经济中缺乏应有的重视,生产理论和供给理论关注的重点是生产的短期决策分析,即要素组合和资源配置问题,边际成本曲线首先是短期的边际成本曲线,呈现出边际成本递增报酬递减的规律。这一假定确保了均衡思想的逻辑严谨性,但却与现实经济越来越远。生产和供给理论的这种静态特征导致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一直处于外生变量的地位。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是静态的,缺乏解释现实中经济动态长期变化的说服力。1962年,阿罗发表了著名的《边干边学的经济含义》一文,在飞机制造师怀特的经验曲线(学习曲线)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边干边学的理论。这一理论很好地揭示了专业化与报酬递增的基本机理。在阿罗边干边学理论的基础上,卢卡斯和罗默进一步提出了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和内生技术变化模式,为新增长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学的地位奠定了基础。舒尔茨1986年发表的《为实现收益递增进行的专业化人力资本投资》无疑是关于专业化导致报酬递增理论研究的阶段性综合。

与专业化经济相比,分工导致报酬递增的思想在经济学说史上走过了很长的弯路。自从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提出报酬递增的源泉是规模经济(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后,经济学家的注意力一直将报酬递增和规模经济捆绑在一起(杨小凯1999),事实上报酬递增的另一个源泉即分工经济应该是指多个生产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体现在企业的组织、市场的形成、制度的构建和产业的集聚,分工就是组织,就是制度,就是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会导致交易成本的降低、生产成本的递减、总体生产和供给的效率提高和报酬的递增。因此,从分工经济角度,报酬递增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企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和制度经济学四个领域,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报酬递减和均衡思想占核心地位的主流经济学中上述四大理论分支相当长时间被视为另类的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专业化经济和分工经济的理论发展已经为供给方的报酬递增理论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分析框架。事实上,专业化经济揭示了生产的长期成本递减、报酬递增现象;分工经济则阐明了生产者的集合导致社会成本递减、报酬递增的规律。前者是一个时间分析坐标,后者则是空间分析坐标,也就是说如果引入报酬递增的相关假定,主流经济学的生产和供给理论将从短期分析转向长期分析、个体分析转向群体分析。现代经济学关于企业组织、产业集聚、市场结构和制度的分析都可以纳入一个合适的理论框架,与传统的报酬递减为核心的生产供给理论相比,这一分析框架拥有更广阔的分析空间和更强的现实说服力。

二、需求方的报酬递增和需求曲线的上扬

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消费某一商品获得的边际效用呈递减趋势,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应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证明了需求定理:即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需求价格PD)下降;随着消费数量下降,需求价格上升,即商品数量与需求价格成反向关系。这一需求定理反映在几何图形上,需求曲线呈向右下方倾斜的特征。

究竟会不会出现向右上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呢?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异口同声地持否定态度,张五常教授就曾在《经济解释》连载中,围绕需求定理反复论证,强调不可能存在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究其原因,显然是因为边际效用递减的假设仅仅关注了单个消费者短期内连续消费某种商品的效用规律。如果考察消费者的长期消费过程,考察消费者群体消费的现象,效用递减、效用递增和效用不变都是可能出现的现象。我们发现,早在30年前,加里.贝克尔就开始系统地研究个人的长期消费现象和消费者的相互作用问题。贝克尔引入了消费人力资本的概念(包括个人资本和社会资

本),采用广义消费论的分析框架,阐述了个人长期消费过程中的效用递增现象(成瘾型规律)和社会相互作用导致效用递增的现象。如果采用贝克尔的成瘾性理论和社会相互作用理论,需求曲线倒置不仅不会成为无稽之谈,而且是对主流经济学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人们通常认为,偏好会随着某些上瘾商品的消费而发生变化。譬如,长时间的吸烟、喝酒、注射海洛因通常会增加个人对这些商品的欲望,并促使人们不断增加消费量。马歇尔在讨论人们对“美妙”音乐的偏好时,就已经提到这一点。贝克尔和斯蒂格勒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在保留“个人的行为是为了获得最大效用”这一假设的同时,贝克尔将内生性偏好纳入到效用最大化的研究方法中并加以扩充。这一扩充首先是通过引入个人资本存量的概念来实现的。如果用表示个人资本,则扩展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成:

U=U(Xt,Yt,Zt,Pt)

上式中,X、Y、Z分别表示不同的商品。

贝克尔认为,效用函数本身是独立于时间之外的,但如果现在的选择会影响将来的个人资本水平,那么,仅仅由所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本身所决定的次效用函数是不稳定的,因为它会随着Pt的变化而变化。显然,传统需求理论的偏好稳定性假设受到了个人资本存量的冲击。

效用函数中引入个人资本后,边际效用可能递减,也可能递增。随着消费者对某一种产品的消费量的增加,他愿意支付的需求价格可能增加,需求曲线可能向右上方倾斜。个人长期消费效用递增和需求曲线倒置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消费者的学习效应,即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用中学”,积累消费的人力资本。个人人力资本在长期的消费过程中的学习效应与“干中学”导致长期边际成本下降的规律是相似的。

在需求曲线被杰文斯、瓦尔拉斯、马歇尔等人系统阐述之前,经济学家也曾讨论过包括社会名望、好名声、仁慈等需求的基本决定因素(Bentham,1789;Marshell,1964)。但是,随着需求理论严密性的加强,这些变量逐渐在主流经济学家的视野中消失。消费者被假定生活在鲁宾逊世界里,消费效用完全由个体的偏好和商品的特性决定,而与其他消费者的存在无关。加里.贝克尔提出了消费的社会相互作用理论。他把影响人们选择的社会力量用社会资本S来表示,并把效用函数扩展成: U=U(Xt,Yt,Zt,St),

上式中,X、Y、Z分别表示不同的商品。

社会资本对消费效用影响的典型模式即所谓的网络效应。网络效应表明,随着某种产品的消费量的增加,其对个人的效用会随之增加,消费者的需求价格也相应增加。比较形象的表述方式是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e’s Law)。该法则论述的是计算机网络的价值和网络中计算机的数量两者间的关系。它指出,网络的价值以其节点数量的平方速度增长,即V=n2(V表示网络的总价值,n表示网络的节点数量)。

当我们在效用函数中考虑到的社会资本的存在时,主流经济学的将个人消费简单相加得出市场需求曲线的方法就不再可行。引入贝克尔的消费社会资本概念,考虑消费者的社会相互作用,社会群体消费的效用规律就不同于单个个体的消费规律的简单相加(需求曲线叠加)。当社会相互作用正效应时,边际效用随社会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增(正网络效应,“梅特卡夫法则”);当社会相互作用负效应时,边际效用随社会消费量的减少而递减;当社会相互作用不存在时,边际效用不随社会消费量的变化而变化,社会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简单叠加,传统主流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需求定理成立。

到这里,我们就推出了,当个人资本或社会资本在消费过程中起作用时,需求方就可能出现报酬递增现象,随着个人长期或社会群体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愿意支付的需求价格将上升,需求曲线就出现了上扬。

三、正反馈现象的形成机理

图1是人们熟知的局部均衡分析图。采用马歇尔的分析了供给曲线倒置的可能性,但是,即使需求曲线不出现倒置,仅仅供给曲线倒置就会严重破坏市场分析对称性的形式美,并且触动均衡的核心。这一点萨缪尔森很早以前就曾探讨过。在著名的《经济分析基础》里,萨缪尔森就指出,如果出现供给曲线倒置,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倾斜方向同向,就可能不相交或相交。如果不相交,均衡就不存在;如果相交,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即萨缪尔森称为稳定的均衡和不稳定的均衡。其实,我们认为萨缪尔森所说的不稳定均衡就是反均衡,即正反馈。

一旦局部正反馈猜想成立,许多经济理论困惑将豁然开朗,经济理论研究的视野和空间将大大拓展,现实中许多新的经济现象将求得合理的解释。我们在深入研究中发现,免费赠送与创业投资、知识产权与技术垄断、网络经济和高科技经济、企业制度的创新原理、纳斯达克暴涨暴跌的机理、微软反垄断案的争论等等都与是否承认存在正反馈经济世界有密切关系。局部正反馈原理从形式上看是与局部均衡原理相对立的,但事实上,正反馈与均衡是互相补充的两套原理。思路(而非瓦尔拉斯的分析思路),E为均衡点,即当Q=OE时,PD=PS,市场出清。如果市场出现偏离E的情况(扰动),就会有一种自发的力量使市场回复到E的状态。因此,E点就是均衡点。从系统控制理论角度看,E点就是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点,市场为负反馈系统。

与局部均衡图(图1)相反,如果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出现倒置(见图2),F点就不是均衡点了,而是均衡的对立面即反均衡点。根据系统控制理论的说法,F点就是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点。尽管在F点,当Q=QF时,PD=PS,市场出清;但是如果市场出现偏离F的情况(扰动),市场的自发力量将会导致越来越远离F点。具体来说,当Q=Q1时,PD<PS,即需求价格小于供给价格,市场交易无法达成,Q1无法实现,出现过剩;当Q=Q2时,PD>PS,即需求价格大于供给价格,市场交易能够迅速达成,Q2能够实现并出现短缺。

从传统主流经济学看来,局部正反馈猜想图是无聊甚至可笑的,而且还是可怕的!这是因为,以报酬递减为基本假设的主流经济学不可能承认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倒置的大胆假说。虽然,由于对供给方的报酬递增问题的深入研究揭示只有将均衡原理和正反馈原理结合起来,才能大大增强经济学理论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

经济需求理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弹性管理;国民经济;税收弹性;贸易条件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一、前言

除了可以作为基本理论基础,还可以将经济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度量指标,来评价现代经济决策的各种活动,经济决策的很多不合理性需要用弹性管理来弥补。与此同时,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都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一项不同于原来的崭新体系。经过优化的各个领域都应用了弹性管理。虽然弹性管理应用的时间并不早,但是弹性管理这个概念提出的早,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是由法国的古诺一个经济学家提出来的,所以可以说1838年就已经有了经济理论。

二、对于弹性的理解

弹性理论可以分为三种,首先就是交叉需求弹性,其次是价格弹性,最后是需求弹性。在运用弹性理论之前,需要明确弹性理论的内涵,这样才能在企业实践中将弹性理念当做工具,实际上这个问题的应用提出已经是一种新的尝试了。弹性实际上就是,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具体描述的是一种敏感程度,也可以说描述的是一种反应,简单的理解就是两个变量之间的互相影响。需求弹性就可以理解为,需求弹性随着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敏感程度的表达式就是用需求变量的百分比作为被除数,将影响需求变量的百分数作为除数,所得结果就可以表示弹性敏感程度的大小。

三、国民经济的作用

国民经济主要有三个作用,第一方面就是在宏观经济循环中的应用,第二就是核算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应用,第三就是在构建宏观经济模型中的应用。

1.在宏观经济循环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其实是设立了许多目标的,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正在慢慢改变方向,所以在国民经济的管理方面需要进行系统性的计算,全面的描述。宏^经济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部门的内在联系都可以通过国民经济管理发现规律。

2.核算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国民经济的系统性安排都是有预算的,对于目前形势的分析主要有国民经济综合性生产分析,国民经济收入分配分析,国民经济消费支出分析,国民的储蓄与投资分析。在宏观的经济发展形势下,生产的分析是备受关注的,因为它牵扯到了国民经济的变化趋势和方向,反映了经济的主要内容。收入分配主要包括结构方面和增长方面,在分析各个阶层的收入时要制作成动态的分析,国民经济核算其实只要核算主要经济体就可以,而主要经济体包括政府、企业和居民。结构分析主要是从结果入手,然后多次考察增长的趋势。

3.国民经济核算在构建宏观经济模型中的应用

在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时,其实是一个变化过程,由定性到定量的变化过程,并且需要不断地精化发展的方向,数据基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了,宏观经济需要的是内在平衡、有逻辑、思维谨慎的系统。与此同时,宏观经济管理有自己的模型,主要模型就是投入生产模型,经济计量模型,以及最优化模型。

四、弹性理论应用的三个方面

1.需求收入弹性

在需求收入弹性这一方面,我们需要用到控制变量原则,前提就是假定其他的变量不变,之前提到过的弹性系数大小也就是弹性的敏感程度,需求收入又可以继续细分,主要是收入单位弹性、收入富有弹性、收入缺乏弹性、收入负弹性、收入无弹性。对于富有弹性这一类,这一类包括耐用消费品和高档消费品。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收入弹性的商品就包括衣服等。缺乏弹性的这一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最后一种负弹性就是一种呈下降趋势的劣质产品。

2.需求价格弹性

价格变动的百分比,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各个百分比之间的比率,都是反应商品价格和商品需求量的互相互动关系的一个重要依据。正常情况下,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得知,价格上涨必然会导致商品的卖量减少,从而使需求量减少。相反,当价格降低时就会使价格产品的需求量上升,一定程度上就增加了国民经济管理。但是价格的上下浮动,并不会影响总收益的太多变化,价格高卖的少喝和价格低买的多实际对于国民经济而言都是一个意思。

3.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需求交叉就是把产品分类,文章在这里将产品分为了互补品,替代品与无关品。根据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可以知道,带动产业的影响对于国民经济来讲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如果一种产品迅速收到大家的欢迎,那么这个产品的有关产品需求量也会随之增长。但是对于与从产品有竞争关系的产品,需求量就会大大下降。我们将互补品和替代品都看作分析国民经济动态变化的一个重要依据。

五、需求弹性在决策中的应用

弹性需求在国民经济中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主要体现在给产品定价,对产品的新开发,确立主要的竞争关系都非常重要。

产品的定位主要体现在价格定位方面,有些需求量特别大的产品,最好不要最易变动价格,尽可能维持住价格。比如有些产品缺乏弹性就应该相应的提高价格,然后是价格具有弹性变化条件。产品的开发方向非常多,所以弹性需求有助于确定一个主要方向。

六、结语

综上所述,弹性管理在国民经济中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国民经济这个抽象性的全貌被弹性管理系统而生动的描述了出来。经济运行过程的平衡与否和结构的合理性都可以通过互相比较体现出来,既可以跟国际从横向对比,也可以跟中国自身的发展进行纵向对比,从而使我国的经济管理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冰.市场需求弹性理论及其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J].经济问题,2014(6):101-102.

[2]陈树文.需求弹性理论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J].科研管理.2015(2):4-5.

[3]耿永志,刘凤军.试析经济弹性理论在经济决策中的运用[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15(6):61-62.

[4]范英杰,田敏.基于需求价格弹性理论的旅行社定价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1(4):7-8.

[5]刘序球.弹性理论与经济分析[J].当代财经,2010(4):90-91.

上一篇:原创网络文学范文 下一篇:风险决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