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研究生范文

时间:2023-03-21 19:28:23

经济学研究生

经济学研究生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跨学科培养;研究生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主要二级学科之一,学科地位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学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区域经济相关人才储备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然而其教育培养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发展,区域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和交叉性强的学科,因而也迫切需要培养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从目前情况来看,跨学科的培养模式理念已在发达经济体的研究生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中引起重视和关注,然而,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下的跨学科培养模式还十分缺乏,因而对于如何加强培养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模式理念和实践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首先探索了区域经济学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必要性,然后分析当前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最后给出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建议。

1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必要性

1.1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内涵

近年来,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跨学科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我国许多高等院校逐步开展了对研究生进行跨学科培养的探索。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是在发挥区域经济学的学科本质属性、区域经济学的专业特色与优势, 融合应用经济学、地理科学、管理科学、环境学、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系统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视野,全面调动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与沟通协作意识, 促进区域经济学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实现。区域经济学跨学科培养模式也指在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根据区域经济学学科本身的特性,突破区域经济学专业的传统组织架构,在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方法和区域经济规划等该门类学科优势的前提下,利用地理学、管理学、生态环境学、系统学等多门类学科方法进行专业知识和思维方法互补,在课程设置、培养考核和科研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均利用综合性知识和研究方法解决区域经济学科专业的问题,以培养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复合型的研究人才,特别是经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门类与生态环境学科等自然科学门类学科的交叉在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行为和广博的研究视野极具重要意义。

1.2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区域经济学的自身属性和特征要求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区域经济学是经济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也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工业区位论的开拓性研究和发展,区位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的边缘科学―区域经济学。首先,区域经济学是以一个国家、区域或城市等为对象来研究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的不同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产业发展布局与产业结构优化组合, 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有机整体的决策科学。因此,区域经济学科的研究本质和研究任务的多学科交叉性决定了开展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其次,区域经济系统是由自然要素、环境要素、经济要素、人文要素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的复杂经济系统,也可认为是集自然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环境子系统、人文子系统等为一体的十分复杂巨大的开放复合系统。解决区域经济系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是用单一的方法或单靠某一学科所能奏效的。因而,从区域经济系统整体出发, 把区域经济视为一盘棋, 总揽全局, 统盘考虑, 运筹帷幄,实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与集成,定性与定量的综合与集成,导致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培养的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必要性。最后,区域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最主要的二级学科之一,现代的应用经济学极必须综合多个相关学科优势,从而形成科研协同创新机制,并以交叉学科的视角来审视问题,因此应用经济学的本质也要求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模式。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求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有别于本科生教育的根本特征,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应当具备科研敏锐性、科研设计能力、知识更新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科研表达能力等方面特征[1]。在区域经济学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注重多学科文化的融入,能使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更为宽阔的视野和广博的思想,从而增加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科研敏锐性的可能。跨学科培养模式下的多学科文献阅读,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文献的对比分析和融合贯通将提高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科研设计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研究生良好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科研表达能力则需要通^一定程度地科研训练予以达到,而跨学科的课题项目的参与将会极大拓展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科研工具涉猎范围和提高论文和课题撰写水平等。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决定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2 当前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

首先,当前我国各高校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设置较为僵化,大多数课程仍然按照多年以来的传统课程形式和内容,单一课程体系的课程培养模式是当前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首要制约因素。其次,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缺乏足够的跨学科的科研氛围,由于区域经济学的硕士点多开展在财经类高校或综合性大学的经管学院之内,研究生仅接触经济学紧密相关学科的人员,如果区域经济学研究生不走出学院或学校参加学术交流会议,也未养成跨学科文献阅读的习惯,跨学科的科研氛围也将极小[2]。最后,当前各高校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生所参与的科研项目训练和实践多依附于导师的课题和项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思考和创新的可能较小,因而缺乏对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科研项目的资助降低了研究生跨学科思维下的实践和应用,则反过来会减少跨学科阅读和思考的动力。

3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建议

上述分析说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仍有很大的空间,为此,本文提出以下的建议:

3.1 形成跨学科模式的培养理念

理念是实践的向导,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研究生培养理念,才能在管理和实施上予以体现。区域经济学的教育管理者应当具有跨学科培养和学习的规划和计划,尤其在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和考核体系的设计中,应当予以考虑跨学科的培养模式思想,只有高校管理层树立和认可了跨学科培养模式的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跨学科的培养。

3.2 组建研究团队的培养模式

研究团队培养模式一般以具体的目标任务为导向,由学科带头人或导师为各相关学科研究生组成协作团体,研究生个体间约定并遵守明确的协作意愿与协作方式,研究生成员定期通过课题组组会、小组讨论、课题实践、自由交流等多种形式达到学生思想上的交流和学科方法上的互补,通过团队凝聚力的不断巩固和知识能力的不断融合逐渐完成目标。研究生团队小组中的各成员的学科背景的交叉,团队课题项目涉及多学科内容的交叉,团队各成员学术交流的学科范围的交叉,这些跨学科的特征可推动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良好实现。

3.3 增加跨学科的专题讲座

高校及相关学科管理者应当针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生和老师较多地开展多学科的专题讲座,并鼓励研究生参与各种学生交流活动,跨学科的讲座和学术活动能开阔研究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实际问题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徐圆,陈亚丽.浅谈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2013(25):106-107.

经济学研究生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实践培养;创新途径

近年来,我国针对不同区域确定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一方面促进了部分区域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这种现实的需求使得区域经济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对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培养也更加急迫。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学有着较强的实用性,使研究生的实践教学贯穿于研究生学习的始终,实践教学不仅让学生认知区域经济的发展的现状,还能够提升学生真正钻研并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总之,基于构建主义的区域经济学实践教学的研究,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实践培养的必要性

1、区域经济学学科的独特性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更加精细化的学科,有着其自身的、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它主要是通过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来研究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包括某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未来空间及组织间的联系等等,它是综合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有着不同区域的异质性分析的特点。

(1)学科的综合性。区域经济学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区域经济的形成是与其他因素相互联系的。区域经济学主要是研究某一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在现实研究中都是存在着特定的区域或者说是空间作为其研究的对象的,而该区域产生的所有涉及经济的现象都是要综合宏观经济、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以及地理、人口等知识进行研究的,这些宏观和微观的因素都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也体现出了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2)较强的应用性。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很多的经济问题,不同区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经济环境下,特别需要区域经济学从理论和实践上来对当前经济问题给予回答。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范畴,区域经济学有着其特殊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不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同时参与经济政策的制定讨论中,并在政策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拓宽自己;二是通过国际化的视野,从全球化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并提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

(3)研究的区域异质性。区域经济学是以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该学科的研究就有着区域的异质性。由于区域间存在着先天自然资源、后天社会政策等的差异,不同区域之间就表现出很大的异质性,正是由于这个立足点使得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域的研究有着不同的特点。

2、研究生实践培养的必要性

正是区域经济学学科的这些独特性对区域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内在的要求。也正是该学科的应用性、综合性以及区域的异质性,要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理论的实用性或者说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研究生的规模也在持续的增长,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生以培养学术型的人才为目的,严重忽视了人才的应用性,导致研究生缺乏实践能力而不能真正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凡此种种都表明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生时间培养的必要性。

对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实践培养应该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从中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的人才。首先,实践培养能够使研究生更加系统和具体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学科理论以及分析方法。传统教学中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缺乏了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学科理论知识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并不能真正地应用与实际生活中,实践教学的培养不仅增加学生主体性还能使之更好地理解理论并掌握理论的应用技术。其次,实践培养有利于研究生真正深入区域经济发展中以探索其规律并掌握科学的实践方法,最重要的是能够真正发挥学科的价值提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一门学科的价值往往是在于对人们或者说对社会有着怎么的作用,将区域经济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提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才是价值的真正体现。最后,研究生实践培养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刻苦钻研的动手能力等。总之,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实践培养有着其重要的意义,构建适合该学科研究生的教学培养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是从心理学的理论出发,通过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深入研究形成的一种具有很强教学实用性的理论成果,它也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建构主义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人们也越来越真正地将理论用于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革新,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同时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建构主义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其共性则是在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开始建立一种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1]

三、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实践培养的创新之路

针对当前社会对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应用型人才的急迫需求以及该学科研究生教学培养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等的问题,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来从研究生实践培养的教学方式、教学设施以及实践研究等方面进行教学的创新。

1、互动中的案例教学和研究型教学方法的运用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是不可或缺的。互动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互动学习,也充分体现了研究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那么在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生教学中可采用两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它们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一是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两点,首先是案例选择的现实有效性。案例最好是典型的、综合性的、现实的,案例应该能够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相关,是研究生关注的问题,可以是经济新闻、区域经济变动报告等,案例可以是国内本土的,也可以是国际的;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二是研究型教学。通过提供研究生专题研究的机会,通过项目的设计到实施、分析等系列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2、实践基地及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

实践基地及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保证发挥研究生实践的基础条件,更是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首先,要想转变教学的方式,利用案例进行教学就要改善基础设施,如多媒体设备、校园网等设施,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更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可通过网络有效地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及动态,能有效地利用网络是研究生进行实践研究的必要条件。其次是建立校外等实习基地、实践研究基地等。学校可通过与企业或者政府部门的合作来为研究生的实习提供机会,通过真正的了解企业发展历程更能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个清晰的掌握,甚至可以根据微小的经济变化来预测全国的经济趋势。

3、“教―学―研”有效互动的结合

要想真正保证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实践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转,就必须走“教――学―研”三者的结合之路。换句话说就是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教与学的结合、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这是一种有效的互动型的教学系统。[2]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将自身拥有的丰厚的理论知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相结合,通过指导学生实践性的科研调查,提升理论水平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建议。而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也能够亲身调研,掌握更深层的理论知识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形成自我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74.

[2] 丁生喜.《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2010(2)47.

经济学研究生范文第3篇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graduate thesis of economics of sever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Hunan Province, the principles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nomics graduate thesis are determined by the idea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he evaluation indexes of the graduate thesis of economics are put forward and the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graduate thesis is built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ducation quality for economics graduates.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研究生毕业论文;评价指标

Key words: total quality control;graduate thesis;evaluating indicator

中图分类号:C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3-0224-02

0 引言

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是反映研究生综合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情况的重要参考因素,国家有关部门先后颁布的相关政策文件也为提高现阶段我国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状况做出了新要求。探索毕业论文质量问题是研究生教育改革中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探索研究生毕业论文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

选题时敷衍、写作时词穷、审查时恐惧,是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存在的严重问题。由于最开始选题范围的不恰当,使得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无法顺利完成,有些学生只是简单堆砌前辈的研究成果,不能提出新观点、不能突破前人。而还有些仅仅只是提出了某种观点、说法或模式,缺乏背景评述,容易让人忽视它的创新价值。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不容乐观的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一些高校对于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保证仅仅停留在结果控制。本文拟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建立一套相对系统、完善的经济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2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质量经理费根堡姆(Feigenbaum)就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思想的概念。国内学者刘波(2015)将TQM的基本内涵简要表述为保持质量持续改善和根据事实来管理,并将其核心特征归纳为全面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全员参与管理的“三全”思想[1]。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都具有普遍适用性。

3 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构建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

3.1 研究方法

首先收集汇总湖南省内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评价体系的相关信息,研究各学科研究生毕业论文现有评价体系的特点、已取得的成果和不足。实证研究部分运用抽样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获取的相关样本数据系统地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相应的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检验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明确不足后改进方案。用实践检验理论,积极进行创新,以弥补认识上的不足。

3.2 样本收集

确定研究对象:湖南省内具备研究生培养资格的有代表性的院校。收集数据方法:通过电话访谈,被选取大学的官方网站收集资料以及查找期刊或研究报告等资料获取相关数据。

3.3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构建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评价指标

Ludmila N.(2015)认为取得TQM成功的关键在于发展新的形式和方法的教育活动、建立新的联系、了解有效的管理的所有过程[2]。Madalina Militaru(2013)提出引入TQM到教育教学的管理环节能够帮助培养单位掌握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和建立自己的想法[3]。宋明和张传燧(2012)认为“全面”的定义不仅限于最后产品质量的“全面性”,还包括“全过程”的培养和“全体人员”的参与[4]。

本研究以湖南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三所高校的经济学研究生论文评价指标为蓝本进行系统分析后,建立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4 结语

本文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视角,综合考虑了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各个环节,对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然而,由于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过程十分复杂,本文针对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所构建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还存在着一些尚未完善的方面。在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中,应在大量丰富的数据分析基础上,在实践不断进行检验的过程中,对指标体系进行不断完善,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刘波.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06):149-152.

[2]Ludmila N. Larina.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o 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215):9-13.

[3]Madalina Militaru, Gabriela Ungureanu, etc. The prospects of implementing the principles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in education[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3(93): 1138-1141.

经济学研究生范文第4篇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探讨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一、拨乱反正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学术界对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探讨主要是拨乱反正,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打破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理论教条,恢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一定的生产方式以及相应的生产关系的科学理论观点;二是否定了斯大林关于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的传统观点,科学阐述了马克思的生产方式范畴的基本涵义与具体内容。在这两方面的探讨中首当其冲的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家驹先生。1980―1981年,马家驹先生先后在《经济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了题为《生产方式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重要论文,最先提出了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新见解。他十分明确地提出,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规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各个阶段上特定生产方式及其相应的生产关系。根据这一规定,生产方式是政治经济学的首要研究对象。不仅如此,马家驹先生还根据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否定了斯大林关于生产方式定义的错误观点,系统地、科学地阐明了生产方式的涵义。首先,马家驹提出生产方式是有别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一个独立范畴。他指出:“马克思所讲的生产方式并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把这两者包括在自身之内,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从而把它们联系起来的一个范畴。”其次,马家驹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生产方式的具体含义。他写道:“马克思所讲的生产方式有两个含义。第一,它是指劳动的方式;第二,它又是指生产的社会形式。”“作为劳动方式的生产方式,马克思通常不加任何限定地简单称之为‘生产方式’,指的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相互结合的方式以及使用劳动资料的方式。生产方式的这样一个含义是同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的这一面联系着的。”“生产方式的第二个含义即作为生产的社会形式的生产方式,是同任何生产过程都不单纯是劳动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具有特殊的社会规定性的过程这一方面相联系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的一定的历史形态或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完全是同义语。”“劳动的社会形式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依以结合的形式分不开,它并且和后者一样直接表现出一种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最后,马家驹阐述了生产方式这两个方面含义之间的相互关系。他写道:“一定的劳动方式和生产的一定社会形式之间确实又存在着一种历史必然的统一关系,并且归根到底还是作为劳动方式的生产方式决定着作为生产的社会形式的生产方式,而劳动方式的根本变革又总要以生严资料或劳动资料的变革为前提。”这样,马家驹先生一方面明确指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及其相应的生产关系,充分肯定了生产方式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首要对象,另一方面科学地分析了生产方式的涵义。

与此同时,我国学术界其他许多学者在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探讨中也提出了一些相似的观点。如吴斌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应研究生产方式》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与其相应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是在两种含义上使用生产方式这一术语的:一是生产方式本身,一是生产方式的社会性质。陈招顺在《从生产方式的含义论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文中提出,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中间阶段和中间环节。一定的生产力状况是一定的生产方式得以建立的基础,而一定的生产方式又是一定的生产关系得以产生的依据。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但是,如果不研究生产力,也就不能说明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变化。这是一个矛盾。而生产方武概念的出现意味着这个矛盾的解决。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学术界对于生产方式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重要问题进行探讨,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主要标志是郭树清等在《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上发表的《生产方式和的研究对象》的专题系列论文。其中,郭树清在《生产的自然形态和生产的社会形式的辨证统一――马克思的生产方武概念》一文中不仅具体地指出了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生产的自然形态,即生产的自然物质条件和形式,劳动的技术组合方式;其二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生产的社会条件和形式,人们的活动发生社会联系和关系的形式。”“生产方式就是通过生产的社会形式表现出来的生产的自然形态;或者说,生产方式就是反映了生产的自然形态的生产的社会形式。”袁绪程在《从研究对象的提法看生产方式的含义》一文中也指出:作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生产方式既不是生产力,也不是生产关系,而是“生产要素的组织结合的方式。”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从劳动的自然过程来看就是生产要素的“技术组合方式”,从劳动过程的社会属性来看就是“生产要素组合的社会形式。”彭新政在《生产方式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含义》一文中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所讲的《资本论》研究对象中的生产方式是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作为劳动者和生严资料的结合方式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变化发展的重要依据,而生产关系则是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有什么样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这三篇重要论文一方面从总体上继续肯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另一方面分析了生产方式的具体内容并由此概括出了生产方式的基本涵义。这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探讨在该时期有了新的进展。

二、全面推进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我国学术界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探讨全面展开,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探讨的主要特点是对生产方武的含义的探讨全面展开,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展开深入研究,并逐步形成普遍共识。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术界许多学者在以往探讨的基础上,对生产方式的含义继续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新见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吴易风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发表的《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论文中所提出的见解,即认为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胡钧在《对研究对象的再认识》提出,生产方式是生产的技术方式或具体的劳动方式,是劳动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其他学者不同意上述三种关于生产方式单一含义论观点,奚兆永在《究竟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方式》一文中认为生产方式有多种含义,生产方式是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生产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等:于金富在《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一般的基本原理》一文中提出,生产方式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以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社会生产的特殊的社会形式、社会生产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方法和人们进行生产的技术与社会条件等。

这一时期我国学术界对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研究继续推进的突出标志,是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的观点同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配置的观点联系起来考察,从而摈弃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的传统做法,科学探讨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和密切联系。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同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之间的区别,其代表性观点是吴易风先生在《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所提出的:“在研究对象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根本分歧不在于要不要研究资源配置,而在于:(一)要不要研究生产方式;(二)要不要研究和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三)要不要区分抽象的生产一般的资源配置和具体的特定生产方式的资源配置。以及要不要研究具体的特定生产方式的资源配置。在所有这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而西方经济学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在这里,吴易风先生在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之间的主要区别的基础上,指出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即它们都研究资源配置,所不同的是如何研究资源配置。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同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其代表性观点是王生礼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新论》一文中所提出的见解。王生礼提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本经济方式,作为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市场经济方式。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主要在于:资源配置方式实际上是社会运用稀缺资源进行生产的方式,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资源配置方式问题就是一个社会组织生产的方式问题。因此,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引申为:它研究一个社会组织生产的方式和方法,亦即社会生产方式。进一步说,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即资本经济,同作为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资源配置方式即市场经济之间是同一的、不可分割的:资本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实质和灵魂,市场经济是资本经济的外在表现。资本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资本经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相近、相通、相同之处就在于此。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既有本质的分析,又有表象的分析,而西方经济学只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表面现象,只研究市场经济,只研究市场上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与资源配置之间的表面联系,只在表面的联系中兜圈子。从而在肯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相通性的基础上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对立性,从而使我国学术界对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探讨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三、继续深化阶段(2000年以来)

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特别是生产方式问题的研究出现了进一步深入的趋势,其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对生产方式涵义的继续深入研究。许兴亚提出,“商品生产”只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种“形式”、“方面”或“侧面”,并不是这个生产方式的全部。除此之外,它还有其物质和技术方面的特征,亦即协作、分工和机器大工业。即使从生产的形式方面来看,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的也不是商品生产,而是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于金富等在《从结构重新认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一文中对生产方式的基本涵义和具体内容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他们认为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大量的科学论述,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是指生产过程的条件与形式。生产过程的条件包括生产的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生产过程的形式包括生产形式与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具体说来,生产的技术条件指生产资料的规模、效能与生产方法或生产工艺水平;生产的社会条件指生产过程的分工、协作程度及相应的生产组织。生产形式指一定社会的生产是自发的商品生产还是自觉调节的产品生产;生产的社会形式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即生产的社会性质。因此,《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条件与形式,其内容包括:资本主义的生产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以及它的生产形式与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

2 对生产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

2000年以来,有学者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生产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之间关系进行了一些深入探讨。孟捷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武的生产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但这不仅并排除对资源配置方式的研究,而且还可以把对资源配置方式的研究包含在对生产方武的研究之中。事实上,马克思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名研究了资本主义资源配置方式。资源配置方式与生产方式在下述意义上可以作为同义词来使用:在微观层面,它们是指直接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结合以生产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在宏观层面生产方式或资源配置方式是指经济资源以何种方式分布于生产不同产品和服务的社会分工各部门。这样,就把作为劳动方式和生产形式的生产方式,同资源配置方式在两个层面上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了。

3 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的探讨。李铁映同志在《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的重要论文中明确提出:“我

们今天研究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要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生产方式和基本生产关系,使其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刘烈龙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历史定位》一文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总体对象,不是传统的社会主义即超越阶段的社会主义,而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亦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应当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自身的生产方式与制度安排。

上述观点一方面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仍然是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从而保持了同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研究对象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明确提出现代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当研究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从而明确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这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政治学研究对象问题的探讨有了进一步深入。

根据我国学术界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探讨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总体对象,既不只是生产关系,也不是生产力或资源配置(经济体制)等,应当而且只能是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其中。生产方式既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首要对象也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所谓“生产方式”,既不是指生产力或生产关系,也不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而是指生产的条件与形式,即生产的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社会的生产形式与生产的社会形式。

2 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但政治经济学既不能抽象地、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也不能机械地、牵强地联系生产力和经济运行来研究生产关系,而应当在以一定生产力为前提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客观地、科学地研究生产关系。这是因为,生产关系归根结底只是一定生产方式的产物或结果,而不是一定生产方式的前提或根据。并且,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或形成的社会关系,它的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这是生产关系的“正面”;二是人们在产品分配上的社会关系即分配关系,这是生产关系的“背面”或“反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作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方式的具体形武,一方面表现生产方式的社会性质,因而属于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生产方式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但不构成生产关系的内容。因此,绝不能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作为生产关系的内容去研究从而以生产关系的研究代替与取消生产方式的研究。换言之,政治经济学不仅不应当只研究生产关系而必须研究生产方式,而且应当突出生产方式的研究并确立生产方式的统帅地位,以生产方式的研究来驾驭生产、交换、分配诸关系的全局。

经济学研究生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应用经济学 研究生 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平台建设目标与任务

(1)建设目标。以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建立研究生教学研究平台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目前研究生教学中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手段等,致力于打造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研究生创新研究实验平台,通过组织研究生参加经济学实验、财政金融实验、国际贸易实验等,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与学双向沟通,达到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最终完成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素质提高融为一体的教学目的,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开放型的应用经济学研究生人才探寻出一条人才培养的成功之路。

(2)建设任务。第一,借助目前研究生培养中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打造研究生创新实验平台;第二,着眼于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筹建经济学方向分析与实践研究平台;第三,针对财政金融方向,基于提高学生金融市场实际操作和分析能力,建立模拟软件平台;第四,关注世界贸易行情,训练学生的分析预测能力,建立数据库分析平台;第五,综合方面来说,培养学生的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夯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复合型人才。

2 平台建设主要内容

(1)建设经济学方向研究生教学研究平台。经济学实验软件包的建设。需购买最新版本的Eviews7.0、Stata11.0软件,这些软件具有数据处理、作图、统计分析、建模分析、预测与模拟等功能,尤其在建模分析方面,可以做向量自回归模型、误差修正模型、面板数据模型等多种最新估计方法,能够满足研究生采用最新研究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提高研究生的实证研究能力。

(2)财政金融方向的研究生教学研究平台建设。CALIS高校教学参考书全文数据库建设:建立两个全文数据库,分别是教学参考书全文电子书库和教学参考信息库,数据库中涵盖了近万册期刊、图书、讲稿、参考资料等电子资料。到目前为止,教学参考信息库中共收录教学参考课程信息5万多条,来自网络的信息达到3万多条,而教学参考书全文电子书库中则包括了2万多种全文电子教学参考书,以及由出版社推荐的电子参考书4万余种。

(3)国际贸易方向的研究生教学研究平台建设。主要建设内容是围绕世界贸易数据库建设展开,该数据库是由国际海关组织通过汇总各成员国各自进出口商品的贸易情况而来,因此,它是目前进行国际贸易分析及研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资料来源。具体来讲,该数据提供各成员国进出口所有商品类型分类标准的数据查询工作,数据资料信息涉及250多个国家、4000多种商品6位码税号,包括UN SITC1、UN SITC2、UN SITC3、UN HS1992、UN HS1996、UN HS2002等。通过该数据库提供的信息资料,为研究生提供完整和准确的世界贸易数据以及各种贸易数据分析与预测工具。

3 平台项目建设思路与标志性成果

平台项目建设思路:在经济与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的领导下,调动导师、研究生及其相关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分解项目任务,明确个人分工,同时定期对项目进度进行检查,建设与完善相结合,以形成经济实用、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应用经济学科研究生教学研究综合平台为目标。

平台标志性成果:第一,建成经济学资料数据库、实验案例库、实验软件库;第二,建成财政金融方向教学实验平台,建成财政金融研究数据库;第三,建成国际贸易实证研究平台,建成世界贸易数据库。

4 平台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平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实证研究方法已成为应用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国内具有经济学学科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高校基本都购置必备的实验软件及数据库,强调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生培养与科研的运用。该实证研究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平台,符合经济学学科研究的特点,能够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此外,实证研究平台建设可由多个学位点共享,通过购置实验软件,可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农业经济管理、会计学、企业管理等多个学位点使用,充分提高实证研究平台的利用效率。

(2)平台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实证研究方法常常要用到教学实验软件,这种研究方法由于有技术的支持,得到了广泛的推动。已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等多家单位专门提供实证研究所需的经济学、财政金融、国际贸易等数据库,而且以上软件及数据库受到学术界的认可而得到广泛运用。经济与管理学院已着手加强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实证研究能力的培养,实证研究方法也成为日常研究中运用的主要方法,为实证研究平台的规范建设提供了前期准备。同时,学院已与国内实证研究水平高的相关院校建立了相互交流关系,为实证研究平台的顺利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5 项目建设预期效益

从研究生教学平台建设内容来看,起码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与效益:第一,对经济学研究方向而言,通过平台和项目建设,加强经济学方向研究生对经济问题的数据加工、整理和定量分析能力,提高研究结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第二,对财政金融研究方向而言,要结合财政金融研究方向的特点,注重该方向研究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建设加强财政金融方向研究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从而大大缩短研究生走上工作岗位和进入角色的磨合期与适应期,有利于提高了研究生对股票和各种证劵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为研究生开展实证研究提供资料保证。第三,针对国际贸易研究方向,在传统培养的基础上同样要注重对研究生分析现实国际贸易情况的能力,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通过项目建设加强国际贸易方向研究生对贸易数据库的使用和分析能力,进一步强化研究生数据分析思维,通过对世界经济与贸易的行情及时和准确的把握,有助于增强研究生科学研究和预测能力,进而开阔了国际贸易方向研究生的研究视野。

参考文献

[1] 蒲佐毅,龚新蜀.对应用经济学科研究生实证研究平台建设的探索[J].科教文汇,2011(4).

[2] 周莹春,丁辉.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实施方案[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 李淑华.以实验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促进实验教学改革[J].山西科技,2010(5).

经济学研究生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建构主义;应用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2-0206-03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使命与三大职能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凸显。研究生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中最高的教育层次,承担培养科技型、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吕文娟、金生,2012)。硕士研究生教育处于本科教育与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中间与过渡阶段,在我国主要分为注重研究生理论基础与科研能力培养的学术型培养模式与注重研究生的应用技能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培养模式(卢德友、郑易平,2014)。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3月出台的《关于深化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层次结构”,其中关于硕士研究生的结构优化提出“硕士学位研究生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大力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就是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只限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但是由于传统“知识本位”思想的影响,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往往只重视其理性思维与创造思维的培养,导致其在分析与解决问题方面虽然具备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但是实际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较弱,甚至不具备基本的专业操作技能(李安萍、陈若愚,2012)。

近年来,我国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采取差异化的经济发展战略,促进了部分区域的迅速发展,但也产生了如区域差异扩大等问题,现实问题驱使区域发展差异及相关经济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培养也逐渐被重视,103所高校设置了区域经济学硕士点。正是基于区域经济学较强的实用性特征,对于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教育应该侧重于培养其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不仅使其能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做出判断,而且使其具备真正钻研并解决问题的应用与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特别是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的深入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进而导致在研究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踪家峰,2008)。

关于研究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知识发展的类生物理论(吕文娟、金生,2012)、过程控制理论(王斌鹏、张迎春,2015)、自组织理论(朱浩,2015)、期望理论(杨德锋、张梅真,2015)、建构主义理论(李琪,2014)等相继被引入。本文认为研究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建构以生为本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因此,基于新建构主义,以安徽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点为例,对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实践展开分析,以期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新建构主义的提出与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进而发展自身认知结构。该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重要意义,力图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境性学习活动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建构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以个人理解的意义,其核心思想与主要特征可归纳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任友群,2002)。自1985年引入我国以来,建构主义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及大W的相关课程建设与实践中(周东彪,2014)。

基于经典建构主义,为解决网络环境下学习者面临信息超载与信息碎片化问题,新建构主义将学习、应用与创新三个阶段合为一体,更加强调协作与会话在学习中的关键性作用,认为意义建构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提出“零存整取”的学习策略,该理论的核心思想与主要特征可归纳为“情境、搜索、选择、写作、交流、创新、意义建构”(王竹立,2012)。该理论认为,网络信息时代教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搜索、如何选择、如何思考、如何交流、如何写作”。因此,该理论适用于指导网络时代的自发性学习和非正式学习,自然也适用于研究生在网络信息时代主动学习,提升实践应用能力。

随着区域经济学教学水平的发展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更新,新建构主义在研究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极强的适用性,可用以引导研究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全面发展,养成自我建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本领,培养创新精神与应用能力。

三、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新建构主义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如图1所示,具体内容:第一,进行一个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必须要有利于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建构,本文认为是招生目标和招生模式的创设;第二,“搜索”是指培养内容的获取方式,主要是研究方向与研究特色的设定;第三,“选择”是指在确定研究方向与特色后,确定并不断优化培养方案;第四,“协作”是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配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对于研究生而言,本文认为建立师生研究团队,采取导师组联合指导的形式可以较好地实现“协作”;第五,“交流”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一定的形式与社会进行交流,将所学知识通过多种社会实践形式进行具体应用,提升应用能力;第六,“创新”是强调以生为本,通过改革评价机制、强化过程管理与完善奖助机制,构建激励相容的培养机制,促使研究生积极主动地提升其应用能力;第七,“意义建构”是整个培养过程的最终目标,即培养应用型研究生,所有的培养环节最后都要围绕着“意义建构”。

[图1 基于新建构主义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设计]

由图1可以看出,与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同,基于新建构主义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更加注重以生为本与实践应用,注重“交流”与“创新”。基于以上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本文以安徽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点为例,分析其培养实践、问题与困惑。

四、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实践

安徽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点是由安徽财经大学城市经济学专业(1997年)演化而来,2007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基于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和安徽财经大学的学科优势以及生源结构和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区域经济学硕士点把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能够观察区域经济现象、调查区域经济事件、分析区域经济问题和研究区域经济热点、具有从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与管理的具体工作能力的应用型区域经济学专门人才。

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培养框架下,2009年、2011年、2013年与2016年多次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并且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持续进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构建了创新招生模式、优化培养方案、实行联合指导制、提供实践应用机会、改革评价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和完善奖助体系的应用型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1.创新招生模式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2007年刚招生时第一志愿报考人数为0,为解决这一问题,除学校进行招生宣传外,2008年、2009年、2010年,导师团队连续三年在省内高等院校进行招生宣传,如阜阳师范学院、宿州学院、滁州学院等,报考人数连年增加,此后保持在两位数的第一志愿报考人数。二是尝试“本-硕衔接”的培养模式。自2014年开始,采取学生自愿报名和辅导员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在经济学院近200名报名学生中遴选了20名学生,组建了经济学院本科生科研创新团队,定期开展各类调研活动与学术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水平与应用能力,先行尝试本-硕衔接的培养模式,鼓励创新团队成员毕业论文采用区域经济学选题,鼓励他们保研或考研选择区域经济学专业。

2.优化培养方案

专业多次进行培养方案的修改,主要在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修订,按照不同的培养要求,形成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培养的三层课程体系:第一层次是经济学基础,如中级西方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理论前沿讲座、经济学方法论等;第二层次是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与现代空间计量方法,如空间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经济地理、空间计量与GIS技术等;第三层次是与研究特色相关的课程,如区域经济规划、安徽经济研究、县域经济理论与方法等。这三个层次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融会贯通,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贯穿到教学过程当中,以求达到造就“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实行联合指导制

新生报到第一周举行见面会,实行双选制,两周后确定导师。虽然为每位研究生确定了一位指导老师,但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应强化导师组的作用。尤其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导师组采取专题的形式,有目的地进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进行合理有效分工。如《发展经济学》除了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之外,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授课老师将撰写论文的各个环节细致讲解,进行多次课堂讨论,并且要求学生在导师进一步指导的情况下完成论文的投稿与发表;《区域经济原理》还对研究综述的撰写进行讲授;《空间经济学》还对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报告的撰写进行指导;《区域经济学模型与方法》侧重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县域经济理论与方法》最后的考核形式是师生合力完成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报告。以上有针对性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对于如何进行区域经济学研究与实践有了理论基础与实践准备。

4.提供实践应用机会

一是鼓励学生通过实地调研、撰写报告、设计问卷等多种形式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工作。比如,周加来副校长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以人为本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先后有数十名研究生利用寒暑假在各自家乡的火车站、汽车站进行问卷调查。因为卷设计的内容较多,长达十页,完成一份问卷需要半个小时,工作量较大。现已完成问卷近2 000份,以后每年还会继续做这一调研问卷。2016年暑假2015级全部13名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将分别参加本校承担的省政协的精准扶贫调研、省发改委招标课题以及蚌埠市招标课题。二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明确要求研一的研究生必须参加学院组织的研究生学术论坛,并为被邀请参加其他学术会议或论坛的研究生提供差旅报销。三是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2011年11月,在定远县建立了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2012年、2013年均派遣研究生赴定远县进行合作委托式的专业调研工作,完成了《定远县融入合肥经济圈的可行性研究》《定远县“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年度报告》等成果。下一步准备借助与省发改委的合作,在安徽省发改委系统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

5.改革评价机制

学校以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作为对学生考核的目标,要求每位研究生至少发表三类期刊论文两篇以上,研究生处对于高水平论文的奖励制定了《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高水平成果奖励办法》;强化对学生参与横向课题的评价,开题与毕业论文的选题也来源于导师组的各类课题,并且研究对象均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此外,以导师为主,定期组织不同形式的研讨,可以是学生参与的某项课题的讨论,也可以是学生或老师的一篇论文的修改,也可以是学生撰写的调研报告的研讨等,并将学生参与研讨的次数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指标。

6.强化过程管理和完善奖助体系

经济学研究生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教学方法;研究

一、课程背景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政府管制与产业政策的新兴学科。在我国,产业经济学研究和教学起步较晚,直到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将产业经济学列入应用经济学中的二级学科,自此,产业经济学引起教学界参与和重视。目前,产业经济学这门课,全国各高校经济学专业开设的比较普遍,但并没有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提到同等重要地位,产业经济学学时数是48学时,相对来说,课时较少,内容较多,仍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而社会需要的、学生毕业后生活中接触到的都是实实际际的经济学,是能够应用所学经济学理论知识解释、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人才。因此,本文结合本人《产业经济学》本科、研究生教学实际,提出产业经济学在教学方法上应改进,培养社会实际需要人才。

二、《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

东西方对于产业经济学的认识有所区别,欧美经济学学界把产业经济学等同于产业组织理论,而中国、日本等国经济学界研究的产业经济学内容要宽泛的多。

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产业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密不可分,是连接宏观与微观、经济与管理的桥梁。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微观经济学研究微观个体经济行为及后果,而产业经济学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中观经济,在产业层面研究经济学,研究产业内容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研究产业之间的关系等。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更贴近实际,是对所学宏观、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的应用。如产业经济学研究和解释现实现象,如:市场中只有一家厂商,按照微观经济学所学知识,属于完全垄断市场,应制定垄断价格,但事实上,该厂商并未将价格定在垄断价格水平;信息不对称问题广泛存在,那么如何解决?旅游区的产品比其他地方的价格要高很多,即使旅游区有众多厂商,也不会形成竞争性价格。

三、教学方法改进

经过本科、研究生《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认为产业经济学在教学方法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首先,注重案例教学。就产业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而言,产业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应用,采取更贴近、更现实的观察,使用微观经济学模型,解释现实中企业的行为以及现实中的市场结构等。采用案例教学,一方面,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书本上的知识理解、解释现实经济现象,更深刻的理解“生活中处处是经济学”。

其次,考虑学生的长远收益。大学生不像小学、初中、高中一样,教师教授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相应的发生了重要转变,由“灌输式”向“引导式”转变。教师的职责不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达学习方法,教会学生独立自主学为习,为学生踏入社会、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第三,教学效果上,大学教师要采取恩威并施、刚柔并济的态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出席率、学生学习成绩等教学效果衡量指标上要秉持着统一的原则,也就是所谓的“威”和“刚”。教师要一视同仁,不能“心慈手软”,即使出现挂科现象,也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学生的“痛哭流涕”而“心慈手软”,这是对学生自己负责,对其他同学而言,也体现了公平的原则。另一方面,在出题原则上,要把握好基础和拔高的比重,基础题应该在卷面上占一定比重,而不是在考试上一味的追求“偏、怪、难”,考试主要是为了衡量学生是否对所学科目有了全面的把握,而不是为了突出老师所讲内容有多高深、有多难,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第四,教师要在实践中领悟、逐步提高。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合理、准确。而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课下要付出比50分钟高十倍、甚至百倍的辛苦,并不是老师学会了就完成任务了,最重要的是,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所授内容,而且要把自己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掌握自学的能力。应探索容易让学生接受、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这就要在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和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突出上做到平衡。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别,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实效。也印证了一句古语“人前一分钟,人后十年功”。

第五,考核方式上,要注意综合运用。考试成绩要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大学期间,学生获得好的分数、最终的结果并不是唯一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学会方法、学会用课堂上所学知识解释实践。期末试卷100分,其中基础题60分,那么即使上课不认真听讲、迟到早退、不来上课的学生,期末考试突击也是可能及格的。由此,考试成绩应包括两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三部分,这样,不但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起到督促学生认真听课的目的。

四、结论

经济学研究生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236-02

2008金融危机的爆发宣告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全面失败,使人们认识到西方经济学其实只是人类经济学的一种,它并不能完全概括人类经济的全部实践,不是指导经济的唯一真理。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大大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具有独特性的中国而言,其经济问题的有效解决、经济的健康运行只能依靠中国本土的经济理论。这给中国国民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在知识经济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和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加快培养创新型国民经济学人才已成当今高校的迫切任务。但是,我国的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却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现有的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其存在的问题,以重新构建科学可行的创新型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1 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1.1 当前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机遇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加快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使经济活动的领域、形式不断拓展,因而对高层次经济方面人才的需求倍增。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因为拥有宏观视野和较宽的知识面而受到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具体的经济实体的欢迎,这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拥有良好的就业前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的高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这一奇迹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因而加快经济理论的创新,构建中国的宏观经济理论并以之指导中国的经济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任务。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更使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认识到培养与中国经济实践活动相匹配的高层次国民经济学人才的重要性,相关的学科体系的改革正在进行,而国民经济学的学科地位也将得到大大的提高。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实际经济活动及管理工作的强劲需求给中国的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各高校也开始加强国民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1.2 当前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挑战

尽管拥有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中国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人才的供给不足,在数量上无法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当前的国民经济学学科在1998年正式成为官方认定的高校研究生专业,其前身是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以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为核心的经济学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原有的以计划经济理论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学教育成为边缘的学科,长久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我国的高校中,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层次的国民经济学专业的设置都很少,由此造成了国民经济学人才供给的短缺。二是国民经济学的学科定位不清晰。尽管国民经济学在我国已经被正式确立为一门经济学科,但是它与其他经济学科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问题并没有梳理清楚,形成了与其它学科分工不明确的尴尬局面,例如,是否应将财政学和金融学划归于国民经济学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目前,虽然各高校纷纷建立了国民经济学专业,但对于这个专业如何建设、人才如何培养等方面的基本认识不同,因而各取所需。国民经济学专业好像变成了一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真正具有国民经济学专业知识的教师严重不足,长此以往,国民经济学教育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的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得到提高。

2 当前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 生源质量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学人才的培养多集中在硕士研究生层次。全国国民经济学硕士点有50多个,而拥有国民经济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在全国只有9所,专业基础教育与高层次教育严重脱节。专业基础教育的薄弱,无法在数量和质量上使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生源得到保障。许多报考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薄弱的学科基础使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在有限的学习期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补充基础理论和知识,因而大多无暇顾及科研活动的开展。而且,即使参与科研活动,也难以有所建树。

2.2 培养模式陈旧,团队建设不足

当前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基本上仍沿袭80年代初的导师个人负责制的培养模式。这种传统模式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导师团队,缺乏集体智慧的碰撞使学生无论是在信息的获取,视野的拓展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方面都无法得到有效突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只能成为空谈。由此必须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加强导师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利用集体智慧提高整个团队的理论创新和应用能力,优化高层次国民经济学人才的培养环境。

2.3 课程体系建设有欠科学性

当前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有欠科学性和严谨性,无法满足学科发展的基础要求。首先,由于国民经济学学科定位不清晰,缺乏对学科核心课程的统一认识,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内容五花八门,随心所欲,并且很多情况下为迎合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而进行课程设置。国民经济学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病中的应用性学科,强调宏观性、综合性、战略性、对策性和前瞻性。过多迎合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需求而设置课程、不注重学生核心理论基础的积淀,使培养出来的人材很难对复杂的宏观经济情势做出正确的及时的判断并据此提出合理的对策。其次,学分要求太多。我国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2-3年,学分要求太多,使学生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应付考试上而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相应的科研活动。再次,软件实验室建设不力,实验课程设置不足。当前市场对国民经济学硕士毕业生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如政府部门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功底的政策研究人员,实体部门则需要动手能力强的操作人员。实验课程设置不足使学生们无法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动手能力的缺乏是毕业生无法满足实体经济部门的具体岗位的要求。

3 创新型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3.1 构建基础教育,加强生源建设

为提高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性和实践能力,必须有效地解决其生源质量不高问题。为此,拥有国民经济学硕士点的高校应及时拓展国民经济学本科专业教育,一方面可以为社会提供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可以为国民经济学研究生教育提供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生源,使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更专注于科研活动的开展,在创新性研究方面有所建树。

3.2 整合师资力量,加强导师团队建设

国民经济学的宏观性、综合性和对策性要求集体智慧的集聚。由此,改变传统的“单人指导”体制为“团队指导”体制,加强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建设势在必行。建设特长优势互补、专业知识强强联合的导师团队,可以有效整合各位导师在国民经济学不同研究领域的知识积累、前沿性思想、理论成就及实践经验,拓展学生们的研究视野,专业知识、发散性思维,为研究生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加强具有科学性的课程体系建设

针对当前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其基础理论功底差距较大的问题,一方面可以考虑及时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专业基础的厚薄对国民经济学研究生们分为不同的培养类型(研究型和专业型)并据此设置不同的学制和课程体系。例如,研究型研究生的学制可以设定为三年,课程设置注重创新性学术研究;专业型研究生学制可以设定为2年,课程设置应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性科研能力又可以满足实体部门的人才需求。

3.4 建立和完善研究生研讨会制度

为提高研究生们的科研兴趣和水平,应建立和完善研究生研讨会制度,定期举行研究生研讨会,例如,每周一次,这在很多高校已经有所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还应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将研究生讨论会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打破导师界限、年级界限和专业界限,由多位导师组成了研究生指导团队,共同公开组织定期研究生研讨会。通过专题讲座和研讨,可以开阔了研究生的视野,营造启迪智慧、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学术研究氛围。

3.5 采取多元化形式,加强实践教学

要提高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对于实践教学而言,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如可以加强软件实验室建设,开展校内模拟实训教学活动,也可以加强同经济实体或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支持研究生到校外现场实习,使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能力。另外要鼓励研究生们积极参与课题申请或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注重发挥研究生个人特长和才能,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瑞.国民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2]赵德海.新时期经济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9,(1).

[3]王.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方法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

经济学研究生范文第9篇

关键词:城市经济学;发展现状;未来展望

1.城市经济学概述

1.1 城市经济学的含义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生产、成长、城乡融合的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在现代社会,经济价值的实现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城市经济学的研究也从单纯的经济研究扩展到与经济相关的其他领域中。发现城市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规律、探求城市经济活动中各种生产关系,是城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目的。

1.2 研究城市经济学的意义

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成为人类社会最主要的结构,城市发展的状况不仅决定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决定了城市环境中的个体发展的可能。研究城市经济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求城市发展的规律以及生产关系,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果对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果能够评价和预测城市的“生命力”,能够为我们选择生活环境提供帮助;另外,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还有助于揭示城市生态发展中的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一致的。要探讨人类生活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的发展,就必须进行城市经济学研究。

2.城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

2.1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城市经济学于上世纪中期成为西方工业国家社会研究的重点学科,城市功特殊功能区的划分使城市经济学开始对城市郊区化、都市化、城市发展的结构以及城市的区域特征进行研究;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大使得城市更新、城市土地利用、交通规划、对城市公共设施和城市环境建设进行研究也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到了20世纪晚期,我国开始对城市经济学研究加以重视,除了以上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之外,全球城市经济学研究呈现出三个共同的特征:首先,由于城市的不断增长,由于社会生产生活造成的污染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巨大问题,研究城市化和自然生态的协调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其次,城市发展使人口流动加剧,进而引起城市就业、消费和人力资源利用等问题,这也是现代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最后,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城市文化的交流,使国际都市的发展对比和竞争力研究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的热点内容。

2.2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需要有严谨的研究方法作为指导,才能够在研究过程中保证研究手段和研究结果的客观性,才能够使科学研究为真实生活提供指导和建议,城市经济学也是如此。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总结为两大类,一类是使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即对城市中的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例如对城市内部商业区的建设、居民住宅区的规划、城市设施建设等进行研究,此类研究常用问卷调查、访谈、个案分析、对比分析等手段进行研究;另一类是从宏观层面探讨城市经济问题,忽略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特点而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例如对城市人口发展的研究、生态问题的研究、资源利用的研究等,此类研究多应用各种元分析方法对研究目的进行探讨。无论采用何种路径和研究方法,城市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原则始终是:客观、严谨、适用。

2.3 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论

我国城市经济学研究发展至今,在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上都得出了十分符合我国国情的结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宏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与城市圈进化问题,认为城市圈和城市发展以道路的形成主要原因,这使得我国的道路建设一度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点内容;研究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我国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均衡是导致城市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得出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之根本”的结论;探讨城市化水平的测量问题,发现城市常住人口量是城市化测量的重要指标;在微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中,解释城市经营管理中的问题,所得的结论包括不同城市区域的土地使用和经营管理权力划分对城市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城市规划应遵循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行城市生态重构、发展“城中村”等行为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城市建设规模失控、土地资源枯竭、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和加重企业负担会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等。

2.4 城市经济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很多社会学领域都存在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这也是城市经济学发展中出现的最主要问题。首先,城市经济学理论研究始终是薄弱的,很多研究结论是基于当前城市发展状况的,因此,当城市行政管理人员将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搬用到城市管理上的时候,研究结果对城市发展并不能起到十足的促进作用,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的否定和忽视就此产生,这在城市经营当中尤为明显。不恰当的城市经营观也是城市经济学应用中的弊端:有人将城市视为超企业的经济实体,进行城市产业发展和建设发展的经营比比皆是;还有观点认为城市经营就是经营城市者通过创造、提供有价值的城市产品以满足城市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这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文明发展的主线,这实际上是不符合城市经济学研究结论的,“畸形”的城市也因此产生。

3.关于城市经济学的未来展望

3.1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将进一步细化

追求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前瞻性,使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具有“预测”功能,能够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规避城市发展的风险,是目前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目的,这就意味着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将进一步细化。除了继续在目前的宏观城市和微观城市的研究路径中继续发展之外,探索文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内在机制,解释城市发展、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以后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社会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不同城市的文化风格不同,经济发展状态不一,城市发展历程必然有区别,城市发展趋势也不相同。无论是在宏观城市经济研究还是在围观城市研究领域,将城市经济研究细化到探讨文化元素方面,将对预测城市发展以及为城市发展提供预测性建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创新

采用问卷调查、实际访谈等方法进行微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采用对比研究、文献分析等方法进行宏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仅能满足目前的城市经济学研究要求,在未来的城市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研究方法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使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具有前瞻性的作用,进行跟踪调查、进行不同年代的城市发展总相比对研究、探求城市发展的共性,进行空间上的横向对比研究,是模拟化的“实验研究”方法,这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预测性的研究结果。另外,在城市内部的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性的实验研究也成为可能、进行试点性的城市发展行为研究成为以后研究的主要方法,这些创新性的研究方法的使用,都能够为城市经济学研究提供动力。

3.3 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作用范围更广

现代城市发展受到全球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影响,便捷而快速的信息交流不仅使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手段更加先进、研究更加高效,也使得研究结果的作用范围更加广泛。在信息化的支持下,针对一个城市的发展研究结果会很快被其他国家和城市经营者接收到,比对当下城市发展的状态,并采用其他国家和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果继续完善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手段,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的作用方式之一;另外,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前大多数城市的经济发展动力之一,这使得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从单纯的“对政府经营城市提供帮助”逐渐发展为“为相关经济体的发展提供帮助”,跨国公司和连锁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借助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果,这也是城市经济学研究作用范围扩大的表现。

3.4 城市经济学研究受到政府大力支持

城市经济学发展对城市发展、社会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乃至自然生态发展的重要影响,使世界各国和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对城市经济学研究本身的建设。我国确定城市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地位,允许全国各高等院校设立城市经济、城市管理等本科专业、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学研究生教育,在条件具备的大学和城市,设立城市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将城市经济学的学科重点基地建设纳入教育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设规划中就是政府大力支持城市经济学研究的表现,随着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政府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投入将不断增多,城市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将逐渐由边缘学科向学术研究的中心靠近。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经济学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城市经济学研究在内容、方法上都在不断发展,即使城市经济学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研究结论已经为我国城市发展起到帮助,除了城市经济学本身的不断发展进步之外,政府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支持,终将使城市经济学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的核心内容,城市经济学研究也将为我国乃至全球城市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缪.城市经济学文献综述研究――基于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的视角[J].环渤海经济望,2013(2):105-108

经济学研究生范文第10篇

1.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城市经济学于上世纪中期成为西方工业国家社会研究的重点学科,城市功特殊功能区的划分使城市经济学开始对城市郊区化、都市化、城市发展的结构以及城市的区域特征进行研究;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大使得城市更新、城市土地利用、交通规划、对城市公共设施和城市环境建设进行研究也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到了20世纪晚期,我国开始对城市经济学研究加以重视,除了以上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之外,全球城市经济学研究呈现出三个共同的特征:首先,由于城市的不断增长,由于社会生产生活造成的污染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巨大问题,研究城市化和自然生态的协调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其次,城市发展使人口流动加剧,进而引起城市就业、消费和人力资源利用等问题,这也是现代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最后,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城市文化的交流,使国际都市的发展对比和竞争力研究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的热点内容。

2.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需要有严谨的研究方法作为指导,才能够在研究过程中保证研究手段和研究结果的客观性,才能够使科学研究为真实生活提供指导和建议,城市经济学也是如此。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总结为两大类,一类是使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即对城市中的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例如对城市内部商业区的建设、居民住宅区的规划、城市设施建设等进行研究,此类研究常用问卷调查、访谈、个案分析、对比分析等手段进行研究;另一类是从宏观层面探讨城市经济问题,忽略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特点而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例如对城市人口发展的研究、生态问题的研究、资源利用的研究等,此类研究多应用各种元分析方法对研究目的进行探讨。无论采用何种路径和研究方法,城市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原则始终是:客观、严谨、适用。

3.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论

我国城市经济学研究发展至今,在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上都得出了十分符合我国国情的结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宏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与城市圈进化问题,认为城市圈和城市发展以道路的形成主要原因,这使得我国的道路建设一度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点内容;研究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我国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均衡是导致城市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得出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之根本”的结论;探讨城市化水平的测量问题,发现城市常住人口量是城市化测量的重要指标;在微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中,解释城市经营管理中的问题,所得的结论包括不同城市区域的土地使用和经营管理权力划分对城市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城市规划应遵循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行城市生态重构、发展“城中村”等行为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城市建设规模失控、土地资源枯竭、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和加重企业负担会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等。

4.城市经济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很多社会学领域都存在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这也是城市经济学发展中出现的最主要问题。首先,城市经济学理论研究始终是薄弱的,很多研究结论是基于当前城市发展状况的,因此,当城市行政管理人员将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搬用到城市管理上的时候,研究结果对城市发展并不能起到十足的促进作用,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的否定和忽视就此产生,这在城市经营当中尤为明显。不恰当的城市经营观也是城市经济学应用中的弊端:有人将城市视为超企业的经济实体,进行城市产业发展和建设发展的经营比比皆是;还有观点认为城市经营就是经营城市者通过创造、提供有价值的城市产品以满足城市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这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文明发展的主线,这实际上是不符合城市经济学研究结论的,“畸形”的城市也因此产生。

二、关于城市经济学的未来展望

1.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将进一步细化

追求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前瞻性,使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具有“预测”功能,能够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规避城市发展的风险,是目前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目的,这就意味着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将进一步细化。除了继续在目前的宏观城市和微观城市的研究路径中继续发展之外,探索文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内在机制,解释城市发展、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以后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社会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不同城市的文化风格不同,经济发展状态不一,城市发展历程必然有区别,城市发展趋势也不相同。无论是在宏观城市经济研究还是在围观城市研究领域,将城市经济研究细化到探讨文化元素方面,将对预测城市发展以及为城市发展提供预测性建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创新

采用问卷调查、实际访谈等方法进行微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采用对比研究、文献分析等方法进行宏观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仅能满足目前的城市经济学研究要求,在未来的城市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研究方法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使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具有前瞻性的作用,进行跟踪调查、进行不同年代的城市发展总相比对研究、探求城市发展的共性,进行空间上的横向对比研究,是模拟化的“实验研究”方法,这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预测性的研究结果。另外,在城市内部的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性的实验研究也成为可能、进行试点性的城市发展行为研究成为以后研究的主要方法,这些创新性的研究方法的使用,都能够为城市经济学研究提供动力。

3.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作用范围更广

现代城市发展受到全球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影响,便捷而快速的信息交流不仅使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手段更加先进、研究更加高效,也使得研究结果的作用范围更加广泛。在信息化的支持下,针对一个城市的发展研究结果会很快被其他国家和城市经营者接收到,比对当下城市发展的状态,并采用其他国家和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果继续完善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手段,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的作用方式之一;另外,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前大多数城市的经济发展动力之一,这使得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从单纯的“对政府经营城市提供帮助”逐渐发展为“为相关经济体的发展提供帮助”,跨国公司和连锁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借助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果,这也是城市经济学研究作用范围扩大的表现。

4.城市经济学研究受到政府大力支持

城市经济学发展对城市发展、社会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乃至自然生态发展的重要影响,使世界各国和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对城市经济学研究本身的建设。我国确定城市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地位,允许全国各高等院校设立城市经济、城市管理等本科专业、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学研究生教育,在条件具备的大学和城市,设立城市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将城市经济学的学科重点基地建设纳入教育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设规划中就是政府大力支持城市经济学研究的表现,随着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政府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投入将不断增多,城市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将逐渐由边缘学科向学术研究的中心靠近。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经济学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城市经济学研究在内容、方法上都在不断发展,即使城市经济学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研究结论已经为我国城市发展起到帮助,除了城市经济学本身的不断发展进步之外,政府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支持,终将使城市经济学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的核心内容,城市经济学研究也将为我国乃至全球城市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上一篇:消费文化范文 下一篇:戏曲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