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指标范文

时间:2023-03-20 01:06:31

经济效益指标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第1篇

一、经济效益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按照投入产出的具体指向内容不同,分为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

从宏观经济效益讲,投入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种实际耗费,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产出指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提供满足国家、公众需要的服务和利益。从价值角度讲,包括工资、税金、利润、利息等等。某些经济活动即使没有税金、利益,站在国家的角度考察可能仍然具有经济效益,如技术开发实验,公共事业部门等等。可见,宏观上的投入产出是十分广泛的概念。

微观经济效益,主要指企业经济效益。投入就是企业投资者投入的资本,产出就是企业创造出的收入。产出与投入相抵,就是利润。企业投资过程,就是用已有的资本,利用外部环境,通过生产经营活动,使资本不断增值的过程。在宏观经济中一些投入产出内容如人力、自然资源、银行信贷资金、税金等等,在微观经济中都成为了外部环境。例如:借入资金投入经营,取得收入后就归还借款、支付利息。借入资金的循环过程是加大资本创收能力。企业可以视经营状况多借少借或不借。一个企业尽管缴纳了很多税金,支付了很多利息,如果它本身亏损,资本不断减少,虽从宏观算帐有经济效益,但因没有经济效益可言,投资人则认为是投资失败。

同一经济内容在宏观与微观中的这种变化,源于宏观、微观利益主体不同。而由于宏观经济效益、微观经济效益的计算内容不同,经济效益指标就不同。会计上讲的经济效益指标,主要指微观的企业经济效益指标。

根据上述对经济效益的分析,笔者认为,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就是反映企业投入、产出关系的指标,基本指标计算公式为:

经济效益=产出-投入

经济效益水平=经济效益÷投入

经济效益是绝对指标,反映有无效益以及效益大小,经济效益水平是相对指标,进一步反映效益水平。从上述两个指标衍变出来,反映投入、产出和比较结果的整体、局部状况的各项指标即构成经济效益指标体系。

二、利润指标是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理由如下

1、利润是企业投入产出关系最综合的绝对额反映指标。企业节约投入,降低成本费用,可以增加利润;企业开拓经营,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多创收也可以增加利润,每次具体经济效益最终汇集为企业利润。

2、利润是企业维持再生产的条件。企业只有不断创造利润,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如果企业年年亏损,那么,企业就不可能生存。

3、利润是企业投资者追求的现实目标。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利润的绝对额越大越好。提高盈利水平也是为了在有限资本投入的前提下,获得更大利润。一般情况下,投资者都会采取投入更多资本或是提高盈利水平等多种方式来增加利润。

4、销售利润率、资本利润率、资本增值率等相对指标都是以利润为前提,是利润指标的延续,并非投资者直接追求的目标。如果以其某一个为核心,如资本利润率,由于资本投入不一样,很可能得出获得一万元利润时的效益要优于获得一百万元利润的错误结论。

5、利润数额大小还反映企业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资本利润率再高,如果利润的绝对额不大,在市场的大浪中还是不堪一击。只有利润的绝对额大,才有能力承担潜在风险,获得长久稳定的经济效益。

6、利润是人们普遍认可、被广泛使用、能直观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

三、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分析》一文有如下的不妥之处

1、进行两数比较时方法不全面。既称“经济效益是一个比较量”,那么,就应包括两数相减得出的绝对比较和两数相除得出的相对比较,这是统计学的基本常识。因此,《分析》一文中认为“某些总量指标……不能直接说明经济效益”是不妥的。

2、将“利润指标”排除在经济效益指标之外,更是不妥。《分析》在认为“经济效益指标是财务成果比率指标”的同时,以此为据举例说明利润不是经济效益指标。前文已述利润是收入与成本的绝对和相对比较结果,包含绝对指标,应属经济效益指标。

3、混淆了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内涵。《分析》用“资金利润率”指标为核心,认为“企业经济运行成果之全貌,一般先从分析资金利润率入手”。首先,资金利润率=营业利润÷投入资金总额×100%,从宏观上,分母是全部社会资金占用,包括资本和负债,分子则应包括工资、利息、税金、利润等全部宏观效益;从微观上,如分子只含企业利润,分母就不应包括负债,分子分母应时时注意保持口径一致。从绝对技术角度看,“资金利润率”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如企业经济管理水平不变,仅是筹资方式不同,筹资成本对利润产生不同影响,其资金利润率就会不同。如企业付息前利润率高于银行利率,以发行股票方式筹资,此时资金利润率就高,以银行贷款筹资,资金利润率就低;而计算资本利润率,结果却正好相反。传统的资金利润率是一个计算内容和意义模糊不清、没有实用价值的指标,不是完整意义的经济指标。

4、将经济效益指标与评价经济效益相混淆。《分析》中说:“某些总量指标……得不出经济效益好坏的结论。”其实,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依某个企业某个期间的会计数据计算的绝对、相对指标都无法直接得出效益好坏结论,必须选定另外的比较参数,并且综合考虑各项因素,不能单凭几个相对指标完成。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第2篇

主流观点指出,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实质即通过外贸活动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其形式是通过实物形态及价值形态的转换,使国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同世界市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也有的观点认为,在外向型经济日趋发展的条件下,应注重开拓新的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利益源泉,扩展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内涵。

二、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评价指标是从结果角度对已发生事件的评价,其合理性是对以往经济行为真实有效评价的关键。同时评价指标不仅是对已发生经济行为的结果的衡量和评价,更是对未发生经济行为的引导。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作为客观存在,要求得到评价和衡量。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分两类:一类是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一类是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对于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包括:进出口贸易总额、平均换汇成本、资金利润率、进出口贸易税利、贸易条件等;进出口贸易总额是对外贸易的直观总体表现,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规模,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和外贸计划的完成情况。以此为基础构筑的外贸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外贸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度量、评价和引导作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如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一个贸易大国。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1000亿美元,提前6年实现突破10000亿美元的规划目标,其中顺差超过300亿美元。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仍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速度,贸易总额14221.2亿美元,贸易顺差高达1010.8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也由2003年的第4位升至2004年的第3位,并在2005年继续保持了这一位次。但由于受“出口创汇”思想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也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易顺差

由于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充足的外汇储备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别强调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速度等指标。为了完成出口任务,不少企业以牺牲利润的代价,低价竞销,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在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行业,出口量增价减、丰产不丰收的情况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媒体大肆宣传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外汇储备增加,外贸形势大好,另一方面,更多的国内资源廉价地流向了国外,企业利润更少。

(二)评价指标过于笼统

单独评价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贸易大国,但从贸易结构这一重要指标来看,中国距离世界贸易强国的地位还有一定的距离。在2004年中国1.1万多亿美元的总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就占了6000多亿美元,而外来加工的出口贸易占全部出口额的58%。即便是一般贸易中的份额,也有相当部分为外资企业所创造。如天津2004年的314家外资企业出口总量为99.4亿美元,占天津出口总量的99.1%。而103家内资出口企业总计出口234万美元,占有量不到0.2%,这种外商主导出口的情况在我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因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乔治-吉尔博伊认为:“中国的高科技和工业产品的出口是由外国公司而不是中国企业在主导。中国企业严重依赖从美国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进口的设计、关键性元件以及生产设备等,几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去吸收消化和推广它们进口的技术,从而使得中国企业不可能迅速成为全球工业中的有力竞争者。”

(三)忽视了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

现有的外贸指标评价体系对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缺失,使得一些出口行业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社会经济效益。例如,陶瓷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是十分严重的,目前许多欧美国家都在逐渐减少陶瓷的生产。而在中国,众多陶瓷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相压价,以牺牲环境资源的代价来取得微薄利润。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美国、日本低二十倍,比泰国要低一倍,甚至比人均GDP低于我们的印度都低。沿海地区很多地方的财政税收每年增幅30%以上,而从事外贸出口的大量民工工资近十年却没有多大变化。这种不正常的状态说明我们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较严重的问题。

三、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及修正原则

(一)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

1.重商主义的深远影响

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价值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一直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对外贸易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外汇紧缺局面使重商主义对我国外贸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新形式下的“重商主义”,即“提倡节约,重储蓄,轻消费,扩大出口,减少进口,赚取更多的外汇”的观念成为多年来我国发展外贸的主要驱动力。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贸收支绝大多数年份是贸易逆差,外汇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创汇,我国采取了诸如出口退税等一系列促进出口的政策,外汇储备也由此快速增加。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突出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率等指标有其现实意义。但是,对这些指标的侧重并未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发展变化。政策性的出口鼓励使外贸企业盲目地追求出口数量和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大大忽视了社会效益。在外汇储备超过7000亿美元、即将成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的今天,过分强调创汇额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2.发展对外贸易的经验仍然欠缺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及其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较短,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仍有待完善,与有丰富对外贸易经验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但是关于对外贸易方面的各项政策及评价标准并不完善,甚至存在诸多缺陷,其发展和完善也远不及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尤其缺乏对不同性质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区分以及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整体评价。

3.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易活动的调控主要采取直接调控方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外贸宏观调控体系开始从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间接调控体系转变。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现行的宏观调控体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能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指令性计划被取消,所以在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统计是很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国的统计思想比较淡薄,统计制度不甚严格,统计技术不高,统计指标不全面。再者,指令性计划尽管名义上被取消,但类似进出口指标的变相指令性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体系并未随经济体制的转变而有实质性的改进,这已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对外贸企业也无法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科学评价

外贸经济效益评价既是决定贸易机会取舍的重要前提,也是指导外贸活动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评价的原则。首先,评价所采用的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合理。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是对外贸易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数据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评价本身的科学性;数据不真实、不清楚,也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继而导致贸易决策失误。其次,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力求科学、合理。根据对外贸易本身的特点,外贸经济效益的评价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采用有别于国内其他经济活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而且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标也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与之相对应。这些指标不能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应比较容易获得和基本可靠。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中,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体现如下特征:

(1)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对外贸易的综合经济效益;

(2)体现经济效益变动的连续性与可比性,沟通效益变动的轨迹;

(3)简便易行,方便操作。

2.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相结合

从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作用来看,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应有不同。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其实是一种效益预测,评价的目的在于决定贸易机会的取舍,选择确定合适的贸易对象与贸易条件;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则是对贸易效果的总结,把评价结论反馈到今后的决策中去,推进决策优化。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与贸易决策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下面的基本程式,即:贸易前的评价贸易决策贸易后的评价贸易决策优化。对一项贸易决策而言,既要依据上一项贸易效益评价的结论反馈,同时也要依据本项贸易的经济效益预测。坚持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与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不仅能客观地检测决策的科学化程度,也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预测)结果与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之间的差异,是反映贸易决策水准的一个重要指标。

3.宏观经济效益评价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路养护 经济效益 评价指标

1 我国公路养护的管理

加强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是保持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公路基础设施总量大幅度增加,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到位了,可以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减少公路的投入,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如果养护管理跟小上,就会造成巨大浪费。因此,通过加强养护管理,提高好路率,充分发挥公路存量资产的最大效益,促进社会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公路养护管理是建设节约型交通行业的必然选择。良好的高等级公路养护能够为公路行车安全、舒适奠定基础,最大限度的提高高等级公路设施的使用效率。加强公路养护与管理,是现阶段我国公路事业发展的关键,是现代公路养护部门的首要工作。高等级公路的养护需要养护部门、企业具有科学的管理体系,以科学的管理架构为基础,通过科学的、完善的养护管理体系提高公路养护质量。因此,现代公路养护必须以建立和完善养护管理体系为基础开展公路养护工作。

2 公路养护的经济效益

所谓经济效益,一般是指人们进行某种经济活动的结果给社会带来的好处或利益。也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与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但是有人认为,公路养护不是商品生产,不能通过分配和交换为国家直接积累资金。谈不上有经济效益。那么到底公路养护有没有经济效益呢?这是应当首先解决的问题。

人所共知,交通运输是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马克思所阐述的:交通运输属于第四物质生产部门,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只是它的产品没有实体性,仅仅是使被运输的实物产品(或人员)发生空间位置的变化。实物产品的位置变化了,从而其使用价值量也提高了;实物产品的空间位置在变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随之进入实物产品的成本。由此,交通运输的经济效益和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纽带,桥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3 公路养护的评价体系

到底如何来评价公路养护生产的经济效益呢?首先把公路养护从整个公路交通运输生产过程中抽出来进行分析,虽然它只是公路交通运输生产的一个中间生产环节,但其本身亦是一个完整的再生产过程。而且它具有以下的性质:第一,公路养护的产品—路况,是一种有形态的物品,这种形态表现为公路的路基、路面、桥涵、标号志、绿化等的完好状态,其有用性表现为汽车运输对它的消耗。第二,对路况产品不但有质的衡量,同时有量的衡量。须按照一定的费率缴纳养路费。从而维持着公路养护的简单再生产。由此可知,公路养护生产完全具备有商品生产的属性。

那么,如何用最少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最少的流动资金占用,生产出更多的优良等路,即最大限度地提高好路率指数,就是所谓公路养护的微观经济效益。从客观来看,因为任何产品的生产,都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最终目的的。公路养护生产的目的,是为汽车提供安全迅速、舒适低耗的运输条件。所以其产品的质和量必然要影响到汽车运输的经济效益并通过汽车运输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好路率的提高直接地体现为汽车行驶速度的提高,燃油料消耗和轮船、机件磨损的减少,增进交通安全,降低交通事故等等。从而节约运力,降低运输成本,缩短商品流通时间,加快资金周转,节约旅客在途时间,减少货损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具体数据进行计算的。同时,平整舒适,绿化宜人的良好通路条件,还间接地体现整个社会城乡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国防的巩固,文化的交流所起的积极作用。

4 公路养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建立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

建立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应针对该项目生产建设活动要达到的目标和特定的技术经济问题,根据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而定。所列出的指标项目及构成,既要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能客观而全而地反映技术方案的成果、耗费和效益,又要具有实用性和灵活性,以便于指标的计算、分析和方案比较。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总体上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1)符合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体现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正确反映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2)指标体系中既要有共性指标,又要有特性指标,既要考虑国家的规定要求,又要考虑部门行业或地区的技术经济特征。(3)指标项目的设置要有层次,既有少数主要的评价指标,又要有一定数量的辅助指标,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

4.2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为了全而客观地评价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需要从经济效益的基本概念出发,综合运用上一节中各种形式的分析指标,将经济效益的一般表达式即反映经济效益概念的总指标进行细化和扩展,建立由若干指标项目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于是评价技术方案经济效益的指标由劳动成果类、劳动耗费类、时间因索类、经济效益类和社会效益类等五大类指标组成。其中,时间因索类指标主要是考虑生产建设速度;社会效益类指标主要是分析方案实现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特殊效果因索。

4.3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

评价之始,应首先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全体即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是衡量各评价对象的基本尺度。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科学客观地反映主客观因素及其相关的各种信息。因此,在选择具体的评价指标时,应遵守以下基本原则。(1)客观性和现实性,指标应能够反映出影响评价对象特性的主要因素,指标的名称和含义应符合现行的专业技术术语和概念。(2)可测性和可比性,指标的值应能够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测量或估测;同一评价对象的各指标可以相互比较,以便能确定其相对优劣的程度。(3)简明性和综合性,各项指标应简单明了,使用方便,易于计算或论证。每一指标都可以从一个或各个方面来描述系统的特征与本质。

4.4指标计算方法

通过选取样本、调查、分析、统计等步骤确定总成本X和未来总收益折现A,收益成本比的计算公式为A/X。由于路网中存在各种不同性质的路段,如山区公路有别于平原区公路,城区公路有别于郊区公路;以及同一路段中存在不同的测定点类型,如立交桥处、环岛处、滨河段等等。为使收益成本比的计算科学合理,能够比较准确、全面地反应所评价路段的经济效益,应征求并综合分析专家意见将所选样本分别赋予一定权重,然后综合所有样本并根据其权重计算得出所评价路段的收益成本比。

5 结语

合理、实用的评价体系对于体现公路养护的综合效益、发现现有问题、明确改进方向、指导建设决策均起着重要作用。而且,经评价体系计算、以货币形式反映的公路养护的经济效益,直观地体现了公路养护的价值,有助于促进公众和有关部门对于公路养护建设的认可和支持。我国道路养护管理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认真研究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发展趋势,正确建立起公路养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刘春霞,韩烈保,祁军.高速公路绿化综合效益评价体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7. 20(3):38.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税

效益审计

内容指标

探讨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五届二次理事会上指出: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从效益审计出发,最后落实到管理审计。这一重要论断为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内部审计重心的转移,深化内部审计实施经济效益审计摆上了各级内审部门的重要议程。地税部门作为行政管理单位,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因此,开展地税系统经济效益审计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反复探索,不断总结,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地税特色、符合地税特点的经济效益审计路子。

一、地税系统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在审计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将地税部门经济活动效益性目标统筹列为经济效益审计内容进行综合审查和评价,推动地税部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一)执行财税政策、遵守财经纪律情况。地税部门的效益性必须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必须与系统规章制度相吻合。只有在此前提下,其效益性才是合法的、合规的。因此,判定地税部门经济效益性,必须以此为标准。具体到某个部门或单位,表现为该部门或单位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各项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各项资金和财物的分配、管理及使用,重大工程和项目的决策、组织、实施和运作,以及所有涉及到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行为,是否在遵守上述原则和前提的条件下体现了效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无重大违法违纪事项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经济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对影响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主客观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二)规范行政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情况。一是将管理和决策纳入效益审计范畴。管理和决策是各级地税部门及领导者的重要职能和职责。衡量一个领导者的能力标准也正在由是否具有“科学决策”能力取代“敢于决策”能力,人为“集权化”管理、“家长式”管理和“全能型领导式”管理正在为规范化的“法治”管理、“科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所取代。加强重大项目决策和全程管理审计,促使各级地税部门在充分论证、广纳民智基础上,实现科学的、符合国家政策和长远发展目标的决策,杜绝“短期行为”、“形象工程”和“无效益工程”,以及因管理不善等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和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将人力资源管理和工作效率管理纳入效益审计范畴。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个方面审查各级地税部门是否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地税队伍;是否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多层面审查各级地税部门在人力资源配置使用、发挥效能和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的工作实效。三是将管理政策和管理责任纳入效益审计范畴。管理政策的审计,将产生两个方面的效能:一是可以促进和监督各项管理政策在各地的贯彻和落实,保证政令畅通;二是可以通过审计过程对政策执行中具体效益的比较、分析和评估,对政策运行中的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有力的分析和建议,供决策部门参考。对管理责任的审计,则会进一步加强责、权、利的有机结合,强化管理部门的效益责任和管理成本意识,从根本上促进管理部门总体管理水平和领导个体素质能力的不断提高。从制度上规避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无为行政”,制造表面政绩工程的“表象行政”和不惜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的“短期低效行政”,使地税事业不断朝着科学、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四是将资金管理和质量管理纳入效益审计范畴,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工作运行质量。资金管理和质量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衡量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作出一项决策,上马一个工程,实施一个项目,仅审查其决策程序的规范性、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是远远不够的。效益审计从项目投资概预算,到具体支出各环节;从项目预期建设总目标,到具体实施各阶段;从项目论证效益预测,到实际完成取得成效所进行的资金、质量和效益全方位审核评价,将有效督促各级地税部门,在项目立项决策时,必须科学充分地考查论证项目经济效益;在项目实施中,必须认真审查资金使用成本和产出效益;有无因管理不善造成损失浪费和工程质量不合格等问题。从而规范各级地税部门逐步把决策成本和管理效益纳入各项考核评价标准依据之中,避免因决策失误、损失浪费给单位财产造成损失。

(三)推进依法治税,提高征管质量情况。地税部门作为依法组织地方财政收入的征收机关,讲求经济效益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它体现在依法治税方面就是要确保国家税收不会流失,着力提高征管质量。在税收执法方面,随机抽审案件卷宗,主要看文书使用是否规范、引用条文是否正确、程序是否到位、事实是否清楚、定性是否准确、处罚是否恰当;随机抽查减免缓税企业,有无违反国家规定超越权限,擅自减税、免税、缓税或向企业乱收费的行为。在征管质量方面,到户实地检查和调取电脑资料,按照征管质量考核指标计算,与征管质量考核报表指标数字进行比对。在税收政策执行方面,主要是优惠政策的兑现,减免缓税、财产核销、亏损弥补的审批,个体税收的评定,新出台政策的落实是否到位。

(四)降低税收成本,优化支出结构情况。地税部门预算包括年度收入与支出的预算。如何能使预算编制的内容不仅能全面反映本部门的年度经费需求,而且能全面反映本部门的全部收入状况,这就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并且需要一个保证该方法顺利实施到位并能产生预期效果的督查机制。通过各年度财务收支结果的对比分析性审计,并综合考虑征管范围、业务量和工作职能等因素,为核定人员经费、正常公用经费和确定定额标准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使预算编制更为科学、合理,杜绝在预算编制方面的不真实性。通过对公用经费支出中办公费、交通费、会议费、招待费等支出项目进行论证及可行性分析性审计,确定项目支出的必要性,测定支出概算的合理性,考核项目支出的效益性。

(五)加强廉政建设,促进廉洁自律情况。领导干部的德能勤绩从经济效益审计的角度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廉政、二是勤政、三是善政。廉政体现了经济性,勤政反映了效率性,善政则表现为效果性。只有通过对这三方面的监督和考核,并达到了有机的统一,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才能得到实现。在廉政建设方面,重点审查被审单位是否存在用公款购买商业保险、国家工作人员借用公款、用公款购买通信工具、报销通讯费用、用公款进行高消费娱乐、用公款游山玩水等违反廉洁自律规定的问题。在勤政建设方面,是否树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一切按科学规律办事,一切按勤俭节约办事。在善政方面,是否存在搞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是否存在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文山会海”的形式主义,使各级地税部门和地税人员自觉把手中的权力看成是责任和义务,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把更多的财力和物力用在地税事业发展上。

二、地税系统经济效益审计的指标体系

经济效益审计指标体系确定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审计结果的科学、准确、合理、公正,直接反映在审计结论和审计成果的质量上,所以经济效益审计依据必须充分、站位必须高远、权重顺序必须清晰、对比程度必须准确。除了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外,还要建立符合地税部门特点的指标体系。与此同时,充分考虑客观因素对指标体系的影响,力争做到客观、全面、可靠、权威,使依此为衡量标准所形成的审计结论,除可准确揭露问题外,还可合理分析问题的成因及科学解决问题的办法,切实达到促进效益提高的目的。

(一)主要经济目标完成情况

审计内容:各年度地方税、各项基金(费)收入任务完成情况,分析评价组织收入的措施及能力。

审计指标:

1、地方税收入计划完成率。年度地方税收入计划完成率=地方税实绩/计划数×100%。其中,完成系统计划百分比;完成政府计划百分比。

2、基金费收入计划完成率。年度基金费收入计划完成率=各项基金费实际完成数/下达的计划数×100%。

3、地方税(基金费)收入增减率。年度地方税(基金费)收入增减率=年度地方税(基金费)收入实际/上年地方税(基金费)收入实际×100%。

4、地方税(基金费)收入平均增减率。地方税(基金费)收入平均增减率=(期末年收入实绩-期初收入实绩)/期初收入实绩×100%。其中:地方税收入平均增减率;基金费收入平均增减率。

(二)税收征管质量情况

审计内容:征管和稽查等量化考核指标达到的水平,分析评价税收征管和稽查工作质量情况;税收执法文书使用、执法程序和行政处罚等,分析评价税收执法情况。

审计指标:

1、税(费)成本率。税(费)成本率=本期经费支出总额/(本期地方税收入+本期基金费收入)×100%。其中,税收成本率=(本期经费支出总额-本期基金费手续费支出总额)/本期地方税收收入×100%。此项指标应同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如增长比例过高,应分析异常原因,找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2、税务登记率。税务登记率=(抽查户数中实际办理税务登记户数/抽查户数中按规定应办理税务登记户数)×100%。

3、征期申报率。征期申报率=[征期实际申报户数/(登记的应申报户数-非正常户)×100%。其中,登记的应申报户数=实际办理税务登记户数-(注销税务登记户数+批准延期申报户数+批准停业户数+破产清算户数+审定的不达起征点户数)。

4、征期入库率。征期入库率=[征期实际缴纳入库的税款/(征期申报应当缴纳的税款+批准延期申报核定预缴的税款+缓缴到期应入库税款)] ×100%。

5、欠税增减率。欠税增减率=[(期末陈欠-期初陈欠)/期初陈欠] ×100%。

6、滞纳金加收率。滞纳金加收率=(逾期未缴纳税款已加收滞纳金的户数/逾期未缴税款应加收滞纳金的户数)×100%。

7、逾期申报处罚率。逾期申报处罚率=(征期内对逾期申报、不申报、申报不实的实际处罚户数/应处罚户数)×100%。

8、稽查处罚率。稽查处罚率=(征期稽查罚款数额/征期查补税款数额)×100%。

9、稽查查补入库率。稽查查补入库率=(征期入库的税款、滞纳金和罚款数额/征期查补应入库的税款、滞纳金和罚款数额)×100%。

(三)财政、财务收支预算(计划)执行及资产管理与使用情况

审计内容:财政财务收支预算(计划)执行,预算外资金收入、支出和管理,专项资金(基金)和资产管理与使用,负债和重大投资决策,内控制度建立及其执行等,分析评价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管理能力,以及对单位后续发展产生的影响。

审计指标:

1、预算执行率。预算执行率=当年支出预算实际完成数/年度支出预算数×100%。其中,应缴预算款上缴率=当年实际上缴预算款/应缴预算款×100%。

2、争取政府经费率。争取政府经费率=争取地方政府经费总额/经费总额×100%

3、经费自给率=(征管业务费+基金手续费+政府奖励+其他收入)/(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基建支出)×100%

以上两项指标主要衡量被审单位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力度、扩大经费收入规模、组织其他收入的能力情况和满足本单位各项支出的程度,是综合反映财务收入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衡量应从地方政府取得的各项税务经费是否已全部到位,有无缺口或超范围取得的违规资金。

4、人均收入。人均收入=人员年收入总额/全年平均人数。用来衡量税务干部职工的年平均收入水平。

5、支出增长率。支出增长率=(本期支出总额/上期支出总额-1)×100%。衡量被审单位支出增长情况。

6、人均支出。人均支出=本期支出总额/本期工资目平均人数。衡量被审单位单位人均消耗经费的水平。其中,人员经费率=人员经费/经费支出×100%。衡量被审单位经费支出中人均支出水平。

7、人员支出比重。人员支出比重=干部职工本期收入总额(含工资、奖金、福利费、社保费等)/本期支出总额×100%。

8、专项支出比重。专项支出比重=本期专项支出数/本期支出总额×100%。以上两项指标衡量被审单位支出结构。

9、固定资产购建支出比重。固定资产购建支出比重=本期固定资产购建支出总额/本期支出总额×100%。衡量被审单位任固定资产的投资水平及支出结构。

10、单位车辆平均耗费水平。单位车辆平均耗费水平=车辆本期耗费总额/车辆总数。衡量被审单位一定时期每辆车的平均费用支出(含汽油费、修理费等)。

11、招待费、会议费、办公费费支出率。三项费用率=招待费或会议费或办公费/本期总支出×100%。衡量被审单位三项费用的支出水平。

12、总资产增减率。总资产增减率=(离任时资产总额—任职初资产总额)/任职初资产总额×100%。衡量被审单位总资产保值增值情况。

13、固定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离任时固定资产总额—任职初固定资产总额)/任职初期资产总额×100%。衡量被审单位固定资产总规模的增长情况。考虑到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的不平衡,单位无偿调入、基本建设交付使用、上级投入等增加的资产应予说明。

14、国有资产完好率。国有资产完好率=离任时完好国有资产总额/任职初国有资产总额×100%。衡量被审单位资产安全、有效使用情况。

15、负债增减率。负债增减率=(期末负债总额-期初负债总额)/期初负债总额×100%。其中,资产负债率=期末负债总额/期初负债总额×100%。衡量被审单位资产与负债比例是否合理、家底及资产安全保障程度。

16、帐务处理差错率。帐务处理差错率=帐务处理差错总额/审计资金总额×100%。

(四)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廉政规定情况

审计内容:国家财经法规制度执行,内部各项制度规定的合法合规性,重大违规违纪事项及造成的经济损失,个人遵守财经法纪和廉洁自律规定,分析评价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廉政规定情况。

审计指标:

违规金额比率。违规金额比率=违规行为金额/审计资金总额×100%。

该指标是指查出的任期内各项违纪违规金额占该项目审定金额的比率,评价被审对象在任期内遵守财经法规纪律情况。

三、地税系统经济效益审计指标分析

审计人员在计算出真实、准确的审计指标之后,要通过对经济指标的分析对比,客观评价经济效益。分析对比的方法有:

l、实际指标与预算指标、计划指标相比较,可以认定经济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以此衡量被审单位的政绩或业绩的大小。

2、本期实际指标与上期(或历史最高水平)实际指标相比较,可以了解被审单位工作努力程度,了解被审单位的发展趋势,衡量被审单位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3、实际指标与本地区同行业一般水平或先进水平指标相比较,可以更全面、更具体、更直接地评价被审单位的工作业绩,更便于认定其经济效益。

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上述指标正确选用和分析对比,同时要注意指标的可比性,使指标的计算口径、计算基础、时间、单位保持一致。使用的数据必须是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计核实后的数据。如果选择有关单位提供的数据,应标明所使用数据的来源,以达到客观公正评价被审单位经济效益和工作业绩的目的。

四、做好地税系统经济效益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大力宣传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和意义,提高对经济效益审计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一是通过教育和宣传,使全系统了解实施效益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行政管理、提高工作效益。在查处支出违规、决策失误和国有资产流失等违规违纪案件以及资金管理不善、使用效益不高等现象的同时,更主要的应是通过实施效益审计,教育干部、引导干部和鞭策干部如何“与时俱进”,以“效能革命地税先行”的精神状态,改进工作、明辨是非,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工作效益。二是通过教育和宣传,吸引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投身于效益审计中来,使他们真正关心单位,关心决策,关心效益。三是通过教育和宣传,使系统上下内审工作人员进一步明确将来在进行效益审计中所要承担的职责,以及良好地完成和履行这些职责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素质,为进一步加强和实施效益审计奠定坚实的、高素质的人才基础。

(二)转变观念,大胆探索。长期以来,对地税部门的内部审计是以资产负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为主,以发现和揭露违规违纪线索为重点展开审计,大多数审计人员习惯于从财务收支资料中发现违法违规问题,缺乏从经济效益角度发现、分析问题的意识,没有从效益角度全面分析原因,提出审计建议。因此,从事地税系统内部审计的人员必须提高对效益审计的认识,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大胆探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具有地税特色的经济效益审计路子,开拓进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探索效益审计的方式方法,为促进地税部门完善管理,强化内控制度,防范经济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审计支持。

(三)明确目标,有的放矢。经济效益审计是从效果、效率和效益出发,就管理体制和机制提出改进建议,达到服务大局、完善制度的目的。对地税部门的经济效益审计,其目标就是要促进加强管理,规范管理,防范风险,提高管理效益和效果。具体来讲,就是以促进改善管理、修改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为出发点,通过对地税系统各级的微观审计,揭露影响其经济效益、效果和效率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管理性问题,并在综合分析后,提出可行的审计建议。对地税系统经济效益审计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根据具体情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有的放矢。

(四)有效利用,促进转化。加强对经济效益审计成果的运用。审计成果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审计能否进一步深化和实施。只有坚决地、不折不扣地把经济效益审计成果应用于对部门和干部使用考核评价政绩的重要依据,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处罚的重要依据,才能使“经济监督卫士”起到对权力监督和制约的作用,起到对不廉行为的震慑作用,起到规范经济秩序,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地税系统标准化分局考核验收评分办法;

2、关于建立地税系统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思考;

3、安徽省地税系统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参考指标;

4、《行政单位财务规则》;

5、安徽省地税系统税收征管质量考核办法;

6.陈正兴,2004,“效益审计的探索与思考”,《浙江审计》第l期;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第5篇

经济效益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执行,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分析,对照一定的标准客观评价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和潜力,确定其经济管理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审计活动。然而,目前我国审计理论和实践工作中没有可用的统一的经济效益审计指标评价体系,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评价缺乏成熟、明确的专业指南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很难统一,甚至同一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而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差别。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时,评价标准单一、多重视定量评价等情况,造成了经济效益审计结果不全面、准确性差。

(二)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与客观性评价标准是关于经济效益审计能否深入有效进行的最直接的因素,是完整意义上的经济效益审计必不可少的技术要件,其功能在于为保证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的一致性和可观性提供指导。没有科学可行的经济效益评价标准就不能科学地衡量经济效益的高低,审计人员就无法作出经济效益高低、优劣的结论,无法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也无法监督评价活动中存在的损失浪费现象和只顾本单位微观效益,而忽视国家宏观效益的情况的发生。

二、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确定原则

要使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有章可循,审计结果较为客观、全面和准确,就须建立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构建中遵循一系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要客观而全面地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必须确定其具有综合的衡量指标和评价标准,即指标的设计既能反映企业财务成果和经营状况,又能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既反映当期微观经济效益,又考虑评价长期宏观经济效益的需要,并且尽可能满足各部门、多方位、各阶段的需要。因此,审计评价既要有财务指标,又要有非财务指标;既要有静态指标,又要有动态指标。这样才可避免审计评价工作出现遗漏,才能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进行全面、综合地考核和评价。

(二)先进合理性原则评价经济效益的审计标准应先进与合理,即在技术上先进,在经济上合理。技术指标要先进但不应高不可攀,要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经济指标要合理,但这种合理并不排斥先进性,关键是要切合实际,这样才可起到发挥动员群众,激励积极性,挖掘潜力的作用。

(三)促进性原则确定的评价经济效益的审计标准应当对被审计单位具有促进作用,即选用比被审计单位已经达到的水平更高的指标,只要选用比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稍高的指标就会产生促进作用,这样也有利于鞭策落后的审计标准予以改进提高。

(四)可比性原则在制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中,要考虑一定范围内的统一。有的还应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尤其是同类企业能够相互评比,起到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作用,促使其共同提高,这样有利于横向比较;同时,选择、确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时,要便于本单位的有关标准在不同时期互相比较,从而也有利于纵向比较。

(五)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无论是指标所包含的内容,还是指标的计算,均应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三、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指标。

(一)反映管理水平与能力的指标评价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可从管理人员的技术构成水平(如职称比例、学历比例等),管理机构是否健全、有效,决策程序是否科学、合理等方面进行判断,也可以将其分为各种要素,并采用评分法加以量化,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来评价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的高低。

(二)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根据负债期限的长短,分别设置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评价指标。结合企业现金流动情况进行运作,具体设置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及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是反映经营水平效果的指标,用于衡量企业负债水平高低情况,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应保持在合理的限度之内;流动比率是衡量企业在某一时点偿付即将到期债务的能力;速动比率是指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是衡量企业在某一时点上运用随时可变现资产偿付短期债务的能力;速动比率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影响速动比率可信性的重要因素是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现金比率是指现金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它是用来衡量可以直接偿债的资产的偿债能力,该比率反映企业实际偿付短期债务的能力,比率越高,实际偿付短期负债的能力就越强。

(三)反映获利能力的指标获利能力是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经营业绩的直接体现。该类指标主要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收益率及资本资产保值增值率。销售利润率是用来反映企业销售收入的获利水平;成本费用利润率是指企业利润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该比率越高,说明企业为获取收益所付出的代价越小,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在实际中通常应当将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两指标结合使用,它们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效果的指标。两指标数值越高,说明经营效果越好。总资产报酬率是用于衡量企业资产运用效果的指标。总资产报酬率越高,说明总资产的运用水平越好。资本收益率是指企业运用投资者投入资本获得收益的能力,该指标在上市公司中又表现为每股收益率,可以用于评价投资决策方案。资本保值增值率主要反映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完整性和保全性。资本保值增值率等于100%时为资本保值;资本保值增值率大于100%,为资本增值。但当市场价格发生较大变化时,应消除市场价格的变动对期初和期末所有者权益的影响后再进行比较,否则该指标的确定没有实际意义。

(四)评价企业经营安全程度的指标主要评价指标有:保本作业率、安全边际率、经营杠杆率。保本作业率指保本销售额(或量)与实际销售额(或量)的比率,保本作业率表明企业保本的业务量在正常业务量中所占的比重,还表明保本状态下的生产经营能力的利用程度。该比率越高,说明经营风险越大;相反,说明经营较为安全。正常销售量是指正常市场和正常开工情况下,企业的销售数量,也可以用销售金额来表示。安全边际率指安全边际额(或量)与实际销售额(或量)的比率。其中,安全边际指正常销售额与保本销售额的差额。该比率越大,说明企业发生亏损的可能性越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越安全。经营杠杆率指企业利润变动率与销售变动率的比率。该比率越大,利润的变动越剧烈,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大,生产经营越不安全;反之,则经营越安全。

(五)评价营运能力的指标营运能力的评价着重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主要设置的具体指标有:劳动效率、固定资产有效利用率、固定资产更新率、固定资产净值率、固定资产成新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劳动效率是企业销售净额与平均职工人数的比率,主要评价人力资源的工作效率,该比率越大,说明工作效率越高。固定资产有效利用率,即实际使用固定资产与全部固定资产的比率。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先对固定资产的技术性能进行测定,对目前正常运转的固定资产进行考核。固定资产更新率和固定资产净值率是反映固定资产稳定生产效率的指标,两指标数值越大,说明被审计单位持续的生产效率越稳定。固定资产成新率指标用于测试企业对固定资产维修、更新改造的情况。应收账款周转率用于衡量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快慢的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越快,说明经营效率越高。存货周转率指用于衡量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存货资产的周转次数,反映企业购、产、销平衡的效率,该类指标反映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也是企业流动资产营运能力大小的具体体现。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 效益审计 体系构建

不同的国家,对于经济效益审计有不同的提法,在英国经济效益审计被称为货币价值审计,在澳大利亚则被称为效果性审计,在美国,经济效益审计就是绩效审计,虽然不同国度提法不同,且称谓多种多样,但归纳来说,经济效益审计都表现了三方面内容,即经济性、效果、效益,通俗来说,少花钱是经济,花很少的钱把事办好是效果,事情办得又多又好是效益。我国审计界对于经济效益审计也有概念的界定,管理审计论的审计对象是经济管理行为,目的是对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进行检测,对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评价,针对其管理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效益审计论是由一个独立的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审查,是一种分析企业经济现状,提出改善经营管理,促进效益提高的一种经济活动。经济效益是评价一个企业优劣的重要方面,改善经营,促进效益提升是企业的目标之一,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体系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企业所进行的任何经济活动都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范畴,现阶段,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包含以下内容,真实合法审计、经营战略审计、管理效能审计经营业务审计,真实合法审计是建立在审计内容真实合法的基础之上的,是针对当前会计信息失真、诸多违法造假现象频发事件的一种有效审计方式,此种审计方式主要审计会计资料,评判会计资料是否合理合法。

经营战略审计的审计对象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规划与发展潜能等,避免出现决策失误,造成企业投资浪费。经营战略审计对企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有效评判,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此种审计方式的包括对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三方面业务进行审计,采购审计要保证企业采购的材料质量与数量都符合有关规定,且价格合理,销售审计即包括销售是否合理,收入是否能及时收回等内容,生产审计是审查生产过程是否科学合理,有无资源浪费现象,生产效率高低等。企业的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好坏密切相关,所以,管理效能审计自然而然成为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管理审计对管理人员的素质与管理职能进行有效审计,找出管理之中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现代化的管理水平。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

经济效益审计有以下特点,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对象是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因此,具有复杂性、涉及范围广泛性的特点,经济效益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果性、效益性进行综合评判,给出建议,其建议不带有强制性,目的是促进企业发展,改善企业经营。其次,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比较灵活,没有定性规定,效益审计方法也很多,运用大量价值分析法、技术经济分析法等。

二、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原则

建立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包含的是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因为只有对企业经济效益评价准确,才能真实有效反映企业的经营现状,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应满足下列几个要求,评价的内容应全面而合理,包含各个方面的经济指标,这些经济指标能促成企业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的统一,能实现企业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共同发展。这些效益指标体系能及时反映企业的经营现状以及效益增减状况,能及时发现影响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从而能快速找到解决企业经济效益问题的方法,促使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其次,随着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不仅局限于财务方面,像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非财务性指标也得到很多青睐。

(二)建立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具体方式

在经济快速发展,观念急剧变化的今天,单纯的以财务指标作为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已不能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做综合评判,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不仅要考虑财务指标,更要考虑非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涵盖的内容较为广阔,包括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企业经营能力分析指标、企业债务风险分析指标和企业经营增长分析指标,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要获取销售净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经营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等相关数据,这些数据获取的方式必须科学有效,计算要精准,依据公式进行准确计算,才能得出有效结论,以计算总资产报酬率为例,必须依据公式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利息支出)/[(资产年初数与年末数之和)/2]×100%进行计算。企业经营能力分析指标建立在对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数据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评定。企业债务风险分析指标则要考虑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和速动比率等。企业经营增长分析指标要对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率、总资产增长率与销售增长率等相关要素进行分析评定。

非财务指标避开了传统的财务指标,考虑了一些看似与经济无关,其实关系密切的指标,这些指标包括顾客满意度、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公司潜在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等,顾客满意度是顾客对于企业提供的服务的满意程度,这种满意程度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进顾客满意度的评定,可将顾客的满意程度划分等级,每个等级设置相应分值,最终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获取有效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可用残次品率、顾客投诉率进行评判,如残次品率=残次品数/产成品数。公司潜在发展能力与员工的积极性密切相关,观察员工积极性了解企业潜在发展能力。

三、结语

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的生存发展密切联系,经济效益审计指标体系的建立也是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本文从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出发,最终提出如何让建立有效的经济效益审计指标体系,希望对公司的经营、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徐臣涛.浅析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J].财会通讯,2007(3):62-63.

[2]彭华彰,周铁锐,贺明明.国外效益审计的启示与开展中国特色效益审计的探索[J].审计研究,2005(1):25-29.

[3]欧阳丽君.基于成本─效益方法的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研究[D].硕士论文.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第7篇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handong peninsula's blue economic zon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rine economic efficiency system in Shandong province, on the basis of the marine economy's overall efficiency, combing with the influen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 ownership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resource and market, traffic and information, this text analyses those influences comprehensively by using the method named AHP and has formed a comprehensive index system including economic benefits, social benefits, ecological benefit, political benefit, providing a more coherent theoretical tool for the making of marine economic strategy, which do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ic in Shandong province.

关键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AHP法;海洋经济;效益指标体系

Key words: Shandong peninsula's blue economic zone;AHP law;marine economic;economic efficiency index system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132-03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日本等国纷纷提出本国21世纪海洋战略,建设海洋经济强国,海洋经济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经济的体系,成为沿海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对陆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制约发展的资源与空间瓶颈日益明显,世界各国纷纷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未来开发资源。在海洋经济的浪潮下,我国也越来越意识到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性。

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这也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讨论山东省海洋经济效益指标体系构建,对于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具有深远意义,对于山东省海洋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 相关文献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学者首先提出了“海洋经济”(ocean economy)这一术语,而中国现代海洋经济理论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974年,在为美国商务部确定海洋对国民生产总值(GNP)的贡献中,负责国民收入和产品账户管理的经济分析局提出了“海洋GDP”的概念,利用1972年的经济和人口普查数据对海洋总产值进行了估算,发表了《涉海活动的总产值》的研究报告[1]。这个阶段,海洋与经济建立了关系,而此时我国的海洋经济也开始起步。1978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上,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于光远等提出建立“海洋经济”新科学的建议,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海洋经济”这一术语[2]。

对于海洋经济,世界各国一直都在进行着不同方向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是海洋经济的定量评估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Pontecorvo等人通过分析国民收入账户的66个产业对海洋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度进行了估计[3],从此,国民账户法逐渐成为各国海洋价值评估的主流方法[4]。1994年,Moller等发表了《海洋相关活动经济评估》[5],从实际调查、计量分析与框架运用入手研究区域海洋经济,构成了西方海洋经济研究的基本特征[6]。加拿大于1997年通过《加拿大海洋法》,立法过程形成了两份报告,即加拿大海洋部门报告[7]和加拿大海洋产业报告[8]。2005年开始,亚太经合组织理事会和PEMSEA合作组织了东亚国家开展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贡献的研究[9],中国、日本[10]和马来西亚[11]等均成了研究报告。从2009年开始,海洋经济核算和评估已经成各临海国家的普遍业务。

尽管世界各国已经对海洋经济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没有形成对海洋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运用AHP法构建了完整的海洋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对海洋战略的完善以及海洋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2 运用AHP法构建山东省海洋经济效益指标体系

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通过实地考察,文献调查及专家采访,我们可以将海洋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划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政治效益,而影响这四方面效益的因素主要包括科技创新、资源和市场、管理及政策、所有制及产业结构、交通及信息等六大因素。因此我们采用AHP法进行分割,建立了如下层次结构图,见图1。

2.2 构造两两比较矩阵

2.2.1 可建立比较判断矩阵 根据模型表示的层次和元素间的联系,构造由某一元素与相邻下一层次有联系的所有元素的比较判断矩阵,如A层与C层间可建立比较判断矩阵。

2.2.2 AHP法比较标度及含义

2.3 层次单排序权的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2.3.1 A-C层单排序 A-C层建立判断矩阵如表2。

①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姿max

?姿max=■■=4.2092

②一致性检验

上述排序权重是由经验和判断形成的比较判断矩阵计算得到的,主观的经验和判断是否具有客观的一致性(不致出现矛盾),即排序权重是否有满足性要求,必须进行检验。[12]

第一, 计算一致性指标CI。

由公式CI=■得:CI=■=0.0697

式中:n为比较判断矩阵阶数。

第二, 根据比较判断矩阵阶数n,查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见表3)。

第三,计算一致性比率CR。

由公式CR=■得:CR=■≈0.0774

2.3.2 C1-P单排序

按照A-C层一致性比率计算方法,同理求C1-P一致性比率,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检验:?姿max=5.342

CI=(5.342-5)/(5-1)=0.0855

RI=1.12

CR=0.0855/1.12=0.07631

2.3.3 C2-P单排序

按照A-C层一致性比率计算方法,同理求C2-P一致性比率,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检验:?姿max=5.319

CI=(5.319-5)/4=0.0798

RI=1.12

CR=0.0798/1.12=0.0713

2.3.4 C3-P单排序

按照A-C层一致性比率计算方法,同理求C3-P一致性比率,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检验:?姿max=5.330

CI=(5.330-5)/4=0.0825

RI=1.12

CR=0.0825/1.12=0.0737

2.3.5 C4-P单排序

按照A-C层一致性比率计算方法,同理求C4-P一致性比率,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检验:?姿max=5.256

CI=(5.256-5)/4=0.0640

RI=1.12

CR=0.0640/1.12=0.0571

2.4 层次总排序计算及检验 通过组合权重计算,确定各项因素对海洋经济整体效益的贡献权重大小。通过EXCEL软件计算,见表4。

表4表明,在山东省海洋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中,科技创新总是贡献率最大的因素,其次是资源和市场、管理与政策、交通与信息,而所有制及产业结构则是一个贡献率相对较低的因素。在以后的发展中,要继续重视科技创新的投入,并且努力开拓市场,开发海洋资源,加强管理,努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调整完善所有制及产业结构,努力实现最大的整体效益。

3 结语及未来研究

①山东省海洋经济正在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海洋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也已开始形成。在海洋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中,生态效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继续重视生态效益的提高;发展海洋经济对山东省经济实力的增强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经济效益,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在海洋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中的比重;海洋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中,社会效益也占据重要地位,对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把社会效益放在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由于政治效益在效益指标体系中占的比例较低,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政治效益的提高,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促进国家国防安全。

②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四大效益中,科技创新的贡献率都是最高的,足以看出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投入;资源和市场对海洋经济效益体系的贡献率仅次于科技创新,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大海洋资源开发力度;管理与政策、交通及信息对效益体系的贡献率相近,需要进一步提高其贡献率;所有制及产业结构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最低,因此所有制及产业结构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还存在很大潜力。

③山东省海洋经济效益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要使山东海洋经济又好又快的平稳发展,必须平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提高生态效益有助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有助于增强山东省的经济实力,提高山东省的整体发展实力;提高社会效益有助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提高政治效益有助于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有助于保证国家海洋安全。

④为提高山东省海洋经济整体效益,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如下:必须加大科技投入,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高技术和智力支持;不断开发海洋资源,但是必须有节制的进行开发利用,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开拓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不断挖掘市场潜力,制定正确的市场策略,促进市场多元化发展;改革所有制结构,鼓励民营企业涉足海洋经济,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及发展潜力大的产业;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降低税收,加大财政投入;企业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网络建设,加强信息交流;改善交通条件,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便利的交通和通讯条件。总之,在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中,必须平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以促进山东省海洋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

因此,构建山东省海洋经济效益体系对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仅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山东省海洋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结合本文的海洋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进一步进行实证研究和实地考察,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理论,更好的指导山东省乃至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Nathan Associate. Gross Product Originating from Ocean-Related Activitie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R]. Washington D C,1974.

[2]宋建斌.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背景分析[J].环球在线-环渤海经济瞭望,2009(11):3-5.

[3]Pontecorvo G, Wilkinxon M. Contribution of the Ocean Sector to the U.S Economy[J]. Science, May 30,1980,208:1000-1006.

[4]姜旭朝,张继华,林强.蓝色经济研究动态[J].山东社会科学,2010(1):15-18.

[5]Moller RM, Fitz J. Economic Assessment of Ocean Dependent Activities[J]. Sacramento, CA, California Research Bureau,1994.

[6]乔翔.中西方海洋经济理论研究的比较分析[J].中州学刊,2007(6):38-41.

[7]Agrodev.Ocean sector Canada,prepared for the Department of Fisheries and Oceans (DFO) [R]. Ottawa,1996.

[8]Department of Fisheries and Oceans(DFO).Developing a common methodology and approach for future ocean industries studies,Workshop report [R]. Ocean Industries Workshop, Halifax, Nova Scotia, Canada, May 6-7,2002.

[9]Mcllgorm A. Economic value of the marine sector across the APEC marine economics [R]. Draft report to the APEC marine resource conservation working group project. The Centre for Marine Policy,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Australia,May,2004.

[10]Hiroyuki Nakahara.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the Marine Sector to the Japanese Economy [J]. Tropical Coast, 2009,16(1):49-53.

[11]Nazery Khalid, Kargart Ang, Zuliatini MJ. The Importance of the Maritime Sector i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 Malaysian Perspective [J].Tropical Coast,2009,16(1):16-21.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构建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一般包括多种运输方式,如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运输等。它是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城乡之间、企业之间联系的阶梯,还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先导,是确保社会生产、人们正常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前提和先决条件。

一、现行交通运输经济效益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

国家财政部早就颁布了一套新的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从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产出效率、产销衔接六个方面考虑,形成了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28项指标构成的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这套新的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一样适用于交通运输业。下面我以销售利润率、存货周转率2个评价指标为例,谈谈现行交通运输经济效益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

1.销售利润率

销售利润率是用来表示每百元产品(商品)销售收入净额所实现的利润总额。它一方面表明交通运输企业经营业务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反映销售收入中职工为社会新创造价值所占的份额。销售利润率的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盈利的越多。然而,我们通过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分子、分母统计口径不一致。建议将“销售利润率”改为“营业利润率”,将“产品销售净收入”改为“营业净收入”。

2.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用于反映交通运输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存货资产的周转次数,反映企业购、产、销平衡的一种衡量标准。通过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分子是产品销售的成本,分母是所有存货的成本,两者口径也不一致,后者的范围明显大于前者。所以,应该具体化分母的平均存货,使其仅包括库存商品,这样就使分子、分母上下具有可比性,从而能更准确地反映存货周转的效率。

二、提高现行交通经济效益的措施

提高运输经济效益是交通运输工作的核心。面对现行交通经济效益的不足,笔者认为应该兼顾多种运输方式。

1.大力发展优势交通方式

水运具有诸多优点,如运量大、成本低、能耗省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优越条件,大力发展。同时,还应大力发展旅客运输,解决人民群众乘车难的问题。大力发展的同时还应注意节约能源与抓好安全生产。每年车船事故严重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要抓好安全生产,避免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另外,公路运输具有机动、灵活等诸多长处,便于担任短途货运和中短途旅客运输任务。铁路运量大,对于保证煤炭等重点物资的运输是比较合适的。因此,要积极稳步地发展公路和铁路事业。

2.积极稳健发展多种交通方式

积极稳健地发展多种交通方式,就是要加强交通建设,加快公路、铁路的技术改造与养护,加强航道与港口建设,提高车船的运载能力,进一步降低能耗和运输成本。要加强合理运输。逐步改革交通管理体制,配置合理的运输网,选择合理线路。要加强管理的计划性,合理使用各种运输工具。要大力发展专业运输,其效率高,能耗少的特点值得我们推广。另外,要加快车船更新改造,挖掘现有企业的潜力。

三、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指标构建

建立一个全面反映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对提高交通运输经济效益有重要的作用。想提高交通运输的经济效益必须以建立能够反映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为前提。归纳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交通运输经济效益指标构建:

交通运输所提供社会服务数量、交通运输与国家经济增长的适应性、交通运输的质量、交通运输工具效率指标、交通运输的运输能力结构、交通运输中车船等工具能源消耗、交通运输中航道、公路、铁路等设施的具体情况,包括:对速度的影响以及对通过能力等、交通运输工具维修能力、显示交通运输过程中工作效率的指标、显示运输过程运营状况及盈利状况的指标等等。

如上所列指标并非分散独立,而是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关系。运用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可以更加真实的显示出运营部门完成国家计划的人物情况和要求。可以考察交通运输系统是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高效、快捷、优质、充足、安全和经济的运输服务,是不是充分保障了我国经济生活的需求。经济效益指标的最大特点就是使用定量指标,用数字作为考核指标,每个数据都可以反映出整个系统的一个侧面。通过这些数据所构成的指标互相补充、相互修正,再经过系统的分析和筛选,最终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出整个交通运输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 指标体系 评价标准

作为一种经济监督的工具,审计的最终目的可以说就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审计仅停留在单纯的查错防弊的上,并以此来间接地提高经济效益。随着企业自身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企业管理者对审计工作也有了新的要求,要求审计工作的重心由传统的查账转到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上来,并以此来直接提高经济效益,由此相继产生了各种形式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考核指标体系

(一)考核指标应具有的特征

为了客观公正地考核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状况,分析影响效益提高的原因,提出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因而在对企业进行经济效益的审计中,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笔者认为,该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1.科学性。一套科学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考核指标体系,必须具有能够排除主观意志和个人偏见干扰的功能,它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同时还对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有准确、真实的数量反映。

2.综合性。也就是说,指标体系不仅仅只反映企业某一侧面的问题,而是能反映企业各方面经济效益的状况,既要能反映微观的经济效益,又要能反映宏观的经济效益;既要能反映目前的经济效益,又要能反映长远的经济效益;既要能反映劳动投入的情况,又要能反映劳动成果的情况。如果所采用的指标只反映其中的某一个侧面,那么这些指标就构不成完整的体系,也就不能全面而综合地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状况。

3.实用性。为了便于不同知识层次的审计人员掌握和使用,指标必须直观、清晰、明白、易懂,便于计算、比较、考核、分析和评价,具有可操作性。指标必须具有一定概括性,要少而精。同时,还要求指标通过适当分解,可以演变成其它考核指标,以做到各种审计所需指标的相互融合、借鉴。

4.连续性。连续性是指指标体系能在较长的时期内有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样,便于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跟踪审计。这就要求在选取指标时,要选择能够代表企业经济效益实质的指标,尽量避免或减少具有明显时期性的指标。

(二)考核指标体系的设置

根据上述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的要求,结合目前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笔者认为其设置体系应为以下几点。

1.满足社会需要的指标。一般可用产品销售率代表。它是商品销售数量与售价之积,同产品总量与现价或不变价之积的比率,即企业的销售收入占产值的比重。

2.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指标。它可用以下两个指标来代表:

(1)全员劳动生产率:这一比率能反映企业劳动效率的状况及变化,是评价企业劳动人员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它可进一步反映为人均净产值等。

(2)工业净产值率:是指工业净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表明每创造一百元产值,有多少是新创造的价值。

3.资金利用效果指标。这方面的代表指标有:(1)固定资产产值率:即总产值与固定资产账面原值的比率。这可引申为百元固定资产产值和百元产值固定资产占用额指标等。这一指标,一方面能较好地反映固定资产与劳动的关系,即固定资产的变化对劳动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该指标与其它企业的比较,可以衡量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

(2)流动资金周转率:它反映了该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的快慢,是表示流动资金利用率的经济效益指标,从另一角度讲,也反映了产品销售实现程度及流动资金占用多少。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

审计评价标准,是审计的三大要素之一。没有一个衡量和判断企业经济活动中经济效益高低和好坏的客观标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就不能成立和实施。众所周知,财务审计的评价标准比较明确和具体,而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由于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兴起不久,可以说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有关理论还不够完善,因而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按不同的分类方式有着不同的内容。如按审计对象可分为企业标准、事业标准、行政机关标准等;按评价标准来源可分为现成的标准和临时制订标准;按标准的适用范围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内标推、地区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在具体审计实务中,应按一定的方式,对标准体系作系统归纳,详细说明每项标准的内涵,以利于审计人员在具体评价过程中的选用。因此,笔者认为,为了易于将评价标准进行归纳,且便于审计人员选用,可根据评价标准的性质和用途,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分为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两类。

(一)定性标准

定性标准包括了国家的经济方针和市场经济规律,主要是从质的方面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在经济效益评价中要注重质的规定性,否则在量上即使取得较好成绩也是无意义的。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只有定性评价没有定量评价,其结论无立足之点,评价结论成为空调的议论,此种情况下的经济效益审计显然是无意义的;反之,只有定量评价没有定性评价,则容易进入“唯效益论”的死胡同,不能从宏观角度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定性标准可作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辅助依据。

(二)定量标准

定量标准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依据,只有通过量化的指标体系评价,才能克服定性评价中比较粗略的缺陷,才能准确地把握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客观状况。这类标准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标准,因为,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进行效益高低,多少的定量评价,这需要通过具体量化的指标来实现。

在运用企业内部的定量标准时,也不可忽略外部标准。外部标准是针对被审计单位外部而言,它主要包括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国际标准等。通过内外标准的结合评价,可以发行企业的差距,为寻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提供参考。

(三)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1.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有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商品交换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实现,而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效益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也就是说,企业的微观效益与国家的宏观效益是相一致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在涉及一些具体问题时,有时住往会产生一些矛盾。因此,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时,不仅要着眼于诸如产值、利税之类的表现微观效益的指标,还要评价效益的取得,是否符合政策规定,是否符合宏观经济发展要求等等。

2.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要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在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时,还应考虑到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一致。长远效益以目前效益为基础,而目前效益则寓存于长远效益之中。评价目前效益应该以长远效益为指导,因为一个企业的目前效益虽然可观,但不等于长期如此,而另一企业眼前虽然无利可图,但发展下去可获得大利。在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应该坚持批评那种硬拼设备,分光吃净、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只顾眼前利益,不顾以后发展的行为,使企业的发展有后劲,有实力,充满生机和活力,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

3.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是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结合。企业的一项经济活动不仅会给自身带来经济效益,往往会给其他单位也带来效益,乃至是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审计人员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时,既要评价该企业所得的经济效益,又要测算由于这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给其他企业带来的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综合地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经济效益审计虽延伸了审计的范围、拓展了审计的领域、完善了审计解读体系,但因其起步较晚,实际工作中所存在的诸多难点和问题,制约了其功能的充分发挥,我们应积极寻求应对的措施。本文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际工作中需运用的考核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试图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提供一点参考,但由于自己水平有限,其中的疏漏和错误在所难免,请专家、读者指正。

参考文献:

[1]林胜文.浅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2]高岩芳.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0.

[3]周应良.关于我国效益审计难点、对策的思考.审计与理财.2005,7.

[4]朱仕.效益审计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科技信息.2005,4.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0-0049-02

1 背景介绍

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和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对企业和员工十分重要。企业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人力资源投入与企业的服务或者产品产出比之间的对比关系,若人力资源投入较少却撬动了较多的企业服务或者产品产出,则企业经济效益较好;反之,较差。对这种人力资源投入与企业的服务或者产品产出衡量的系统指标就叫做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是一个相对数,是指用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来衡量企业经营效率的优劣。

2 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科学性要求指标合理并且客观,设立该指标时需要考虑如下内容:

第一,指标本身的合理性和指标对企业现状的适用性;第二,指标衡量兼顾动态性和静态性内容;第三,指标体系有理论基础并经过实证验证。

22 全面性原则

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全面性要求指标系统涵盖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设定该指标时应该符合以下内容:第一,指标涵盖企业的量化内容和非量化内容,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如环境变化、政策变化等非量化因素进行量化处理;第二,兼顾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是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部分,非财务指标是辅助部分,两者互相补充才能对企业做出全面的评价。

23 可行性原则

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可行性要求企业设置的评价指标能够实现,即能够在企业中得到实施和落实。指标的全面性和科学性需要建立在可行性之上,如果非财务指标无法量化,那么就不能在企业得到运用和落实,所以无法纳入到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可行性和全面性、科学性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3 我国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愿景,会追求人力资本的较少投入来换取企业服务或者商品的较大产出,并以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为依据对企业经济效益现状做出评价,从而对未来的企业经济效益相关行为做出引导和规划。

我国现行的企业经济指标体系是根据会计制度制定的并由财政部颁布的一套涵盖企业发展能力、营运能力、产销衔接、偿债能力、超出效率和赢利能力的指标。由此可见,我国现行的企业经济指标体系不仅包括财务指标,也包括非财务指标。在企业的实际运用过程中,我国现行的企业经济指标体系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分别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31 销售利润率

销售利润率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的一单位产品销售净收入能撬动多少利润总额,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产品销售净收入×100%

若销售利润率高,则说明产品销售净收入与利润总额直接差额较大,即企业的成本控制较好,当然企业的成本控制很大程度上在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的有效管理。

但是销售利润率指标并不合理,不符合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科学性设计原则。销售利润率的分子分母的口径不同,分子利润总额包括企业的主营业务带来的利润、其他业务带来的利润和营业外收入所引致的利润,是一个总口径;企业的收入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三部分,然而销售利润率的分子指标只包括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部分,是个小口径。因此本文建议把口径统一,一种方法是把分子的利润总额改为产品销售净利润;另一种方法是把分母的产品销售净收入改为营业收入总额。

32 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报酬率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的一单位平均资产总额能撬动多少单位的利润总和与利息支出,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若总资产报酬率较高,说明企业的总资产撬动的利润能力高,也就是投入产出比高,企业的管理效益较好;反之较差。分子中的企业利润总额包括企业的主营业务带来的利润、其他业务带来的利润和营业外收入所引致的利润,利息支出是对债权人支付的报酬,也就是说分子部分其实是净利润、利息支出和所得税三部分的总和。

但是总资产报酬率指标并不合理,因为企业净利润、利息支出和所得税三部分并不都是企业的报酬,净利润部分是对股权投资人的回馈,利息支出是对债务人的偿还,这两部分应该纳入报酬部分;而所得税最终归属国家,并不归属于企业的报酬部分,因此总资产报酬率指标的计算公式应该改为如下公式:

总资产报酬率=利润净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33 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是企业的营运指标之一,用来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水平,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存货周转率(次数)=销货成本平均存货余额×100%

若存货周转率较高,说明存货可以很快的销售出去即实现收入,企业有较好的现金流或者较多的应收账款,说明企业的营运能力较好;反之,说明企业的营运能力较差。

但是存货周转率指标并不合理,不符合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科学性设计原则。存货周转率的分子部分为销货成本,即已售产品的成本;而存货周转率的分母部分为平均存货余额,不仅包括产品的成本,也包括原材料成本等。分子分母口径不同导致存货周转率缺乏科学性。本文认为应该把存货周转率分母部分的平均存货余额改为平均库存商品余额,以此使得口径统一。

存货周转率(次数)=销货成本平均库存商品余额×100%

4 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

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是指运用统计学的知识来构建合理、系统、全面的对企业的经营效益进行评估的方法,常用的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有以下三种。

41 层次分析法

美国著名学者Saaty提出了层次分析法,这种方法致力于把评价问题运用一定的理论基础分解为不同的影响因子,同时在分解过程中形成一定的逻辑层级结构,最后再根据比较法判断重要性量级,以此做出决策。层次分析法具体分为以下步骤:

第一,以各个因素的影响关系为标准确定逻辑层级结构;第二,在同一层次中根据不同因素的比较影响程度确定判断矩阵;第三,由不同因素的比较影响程度确定权重。

42 因子分析法

简单来说,因子分析法是从许多有相关关系的影响因子中选取少数几个涵盖多数信息的因子,来说明与原始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评价方法。因子分析法具体分为以下步骤:

第一,针对所有的原始变量做相关分析,计算相关矩阵并进行统计检验,以确定分析因子;第二,确定因子变量;第三,进行因子选择;第四,因子数值的计算;第五,计算各要素经济效益综合得分。

43 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法是根据数据之间的关联性的强弱把指标进行分类,关联性较高的指标分为小类,关联性弱的指标分为一个大类,最终把所有指标归类的一个大的集合中聚类得以实现。聚类分析法具体分为以下步骤:

第一,选取分析指标;第二,计算指标间相似程度;第三,确定聚类方法;第四,对结果进行解释。

5 结 论

综上所述,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对于企业的日常运营和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短期决定企业运营合理与否,在长期决定着企业的宏观战略评价的准确性,只有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和完善,才能对企业的经营效率进行科学的评价和指引,以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恒久,李友俊,阎德军,等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与综合判断[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0(1):73-75

[2]徐文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J]华东经济管理,2001(6):41-43

[3]陈莉媛企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探讨[J]甘肃科技纵横,2009(5):98-99

[4]李婧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探究[J].中国市场,2014(18)

[5]田玉清如何加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J].中国市场,2013(46)

上一篇:概念设计范文 下一篇:精品课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