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贸易范文

时间:2023-03-15 04:18:51

经济贸易

经济贸易范文第1篇

《船舶经济贸易》(CN:11-4073/F)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船舶经济贸易》一份面向船舶行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专业刊物。“把脉经济金融走势,权威解读行业政策”是我们的办刊宗旨,把《船舶经济贸易》打造成“船舶行业的高端精品杂志”是我们的目标。

经济贸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东盟;博览会议;经济贸易;文件资料;档案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6-0209-04

东盟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国与东盟多个国家的毗邻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中国,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的逐步加快,中国与东盟各国政治互信增强,双边贸易发展迅速,相互投资不断扩大,东南亚各个国家从中受益,实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贸易活动必然产生各种国际商务文件资料,由此产生的文件资料是档案的最初雏形,经过有序收集、组卷、编目、整理后形成文件资料档案。

根据中国-东盟博览会官方网站的新闻中心资料不完全统计,共发生大小会议活动105个。就基数105个类推,自2004年以来,在广西召开的国际和地区性会议超过1000多个,其中最多的还是广西与东盟各国之间的会议约840个。每次会议都产生大量的文件资料档案,以会议为例。各种会议文件资料多达6、7种,广告性的材料更是不计其数。

如何保护和管理好东盟经济贸易和博览会文件资料档案,保证国际商务贸易事件有历史可查阅,有数据可参考,有档案可检索,成为中国-东盟经济贸易活动的重要工作之一。我们初步从中国一东盟经济贸易文件资料最典型的会议文件类型及经济贸易文件资料的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东盟经济贸易文件资料的基本形式

中国-东盟经济贸易文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领域广而多,是档案馆馆藏不可缺少的馆藏资源,由此产生的档案基本形式包括会议文件、协议文件和技术文件三大类。

形成这些文件资料主要是通过中国-东盟博览会、双边或多边商业贸易活动、联谊活动、文化交流、民间互访、礼品赠送所产生。文件资料的种类除了传统的纸介质以外,还有照片、音像、移动硬盘、U盘和光碟等,可谓样样俱全,应有尽有。

(一)会议文件资料

会议形式主要有:博览会、论坛、峰会和新闻会等。中国-东盟博览会是整个东盟经济商务贸易活动中的第一会,所有的邀请函、回执、嘉宾名单、会议议程、手册、发言稿等都属于收集、归档的文件资料。据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承办单位的不完全统计,这次会议产生的相关文件资料多达2800多份。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召开期间,根据官方网站新闻中心公布资料统计:会议56个、论坛17个、各种开幕式、仪式16个、会展6个、邀请赛4个、战略对话1个、演出等活动5个。大约共105个活动。与其发生密切联系的形式多样的商贸会务活动众多,根据两个变量的比值为常数时的比例关系,所产生大量的文件资料数目跟会议的次数成正比。会议越多,文件资料的数量就越多。如图一。图表数字表示各类型会议次数及转换百分比形式。

一系列的专题会议,包括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泛北论坛智库峰会、电信商务论坛和无线技术论坛与其相类同的其它会议。据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官网新闻中心资料显示,这类专题会议有很多,略举案例如下。如表二。

会议上代表的发言、接受采访、交流谈话等信息是会议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会议文件反映了政府各个部门组织的各种会议和项目的主要活动内容,反映东南亚各国政府对东盟经济贸易的政策和姿态。经整理后,成为每一项活动的历史文件档案。历史文件档案的完整性是一项活动的真实内容所在,依照档案规则关注会议文件档案,严禁文件资料档案流失在个人手中,防止会散文丢。解决的方法关键在于各个相关职能部门需要认真履行自己的公务职责,妥善处置好这些会议文件资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相关职能部门的档案意识。

(二)备忘录、协议文件资料

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一系列各种备忘录、协议。其中最重要的协议包括:《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其下属的三个协议:《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还有《中国一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合作谅解备忘录》、《关于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谅解备忘录》等等。如表三。

(三)技术文件资料

技术性文件也是经济贸易档案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由设计文件、软件文档、工艺文件、研究试验文件组成。有关技术的文件档案资料在中国一东盟商贸交流活动中,特别是在国与国、企业与企业的利益交往中必不可少,为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提供最原始的、最可靠的数字保证。为中国一东盟贸易平等,保驾护航提供法律依据。在国际经贸活动中,主要的技术文件包括IS09000国际标准参数、产品需求说明书、产品设计说明书、产品任务执行书进度表、产品图纸技术说明书、产品内外部评审书、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质检指标、关键元器件清单、合格供应商名录等技术指标性文件资料。也是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文件档案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项目,一个产品的输出和签订合约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料。

由于这方面的文件资料是商业性质,属隐蔽形,不易获得更多的信息,这是论文所探讨的一个理由之一。

不论是会议文件资料、备忘录、协议文件资料、技术文件资料,都是中国-东盟经济贸易活动的结果,是一个事件的文字记录,是形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东盟经济贸易文件资料的主要特征

中国-东盟经济贸易产生的档案文件类型和一般的经济贸易档案文件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由于国际与区域经济贸易合作的活动方式不同,很多档案文件在会议及经贸合作完成后的处理方式不同,伴随现代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所形成的档案资料具有一些不同的特征。

(一)分散性的特征

东盟经济贸易档案的分散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项目数量多。投资招商项目多达几百个或上千个,涉及的领域有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工业项目、旅游开发建设、农业及生物资源开发、现代物流等。由于文件档案的分集性特点无法进行准确统计。

2 合作单位分散。对外开放政策实施后。国家政府不再参与到一些企事业单位、公司对东盟各国的外事、经贸、文化活动。各个企事业单位、公司与东盟贸易国家直接对口联系,由此涉及的合作国家和单位很多。也相当分散,所发生的一切外事活动资料均由各个对接单位掌握,不容易归档到位。

3 档案收集部门分散。由于商务档案的归档任务不明确,很多单位和部门的文件档案归档概念浅薄,重视活动形式、内容,不注重档案文件资料的归属和管理。造成在一个合作单位里面的各个部门互相推诿,导致档案文件的重复与缺失。

随着中国各个单位与东盟各国之间日益频繁开展的交往活动,经济贸易档案文件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档案文件的种类及结构也越来越复杂,档案也越来越分散。

(二)技术性特征

1 技术文件。合技术文件是中国与东盟开展国际合作的所有企、事业单位和商贸公司档案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个合作单位的重要依据。与技术文件有关的案例有:老挝的中国援建或承建项目,水电站、桥梁和公路等基础设施;南宁五菱桂花公司出口产品完成GN91手扶拖拉机援助缅甸项目,GN91变速箱体整个加工工艺(铸造及加工)技术、整套工模夹具的输出,以及向越南北部地区一家公司成功地输出了一条低速货车简易组装生产线;老挝国家电力公司与云南电网公司就230千伏老挝北部电网建设项目合同内容签订协议等。

2 合同条款指标。有关协议书、组织设计方案、资历及附件、保证金、付款方式、专用条款、通用条款、标准、规范及有关技术文件、图纸、具有标价的工程量清单、工程报价单或施工图预算书等与其相关资料需及时保存归档,防止文件资料的遗失和缺漏。一个产品的出口,一个项目的推出,一个技术的转让都离不开文字材料的整理,产品技术指标的确认,法律条款的许可。双方签订协议、合同将保证国与国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正常经贸和业务顺利进行,互惠互利,同时为检索中国-东盟各个商贸活动提供历史档案依据。

(三)隐秘性特征

1 政治目的。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在形式上看是东南亚各个国家围绕发展各自经济贸易所举办的经济贸易活动,事实上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之争和寻求达到各个国家政治目的的平台。国际上,美国调整亚太战略,朝核危机未除,南海争端不断,问题等因素对中国构成日益严峻的外部挑战。获得中国利益的各亚洲邻邦国家,更是得寸进尺,企图霸占中国领土的野心和颠覆中国政府的目的日益显露。在国内,各个领域对经济发展和外交的压力也在增加。中国寻求和平发展的难度正逐渐加大。一些国家的代表公然在某些国际会议上指责并攻击中国,以达到他们所需要的政治目的。

2 商业竞争。各个商业团体有各自的商务领域、商务范围、商务报价、技术指标。涉及招标文件的还有:投标函、商务标、技术标等,均属商务秘密文件范围。某些国家,借助一些大国势力,偷窃我国新产品技术,新工艺流程,甚至使用高端技术窃取尚未公开和实施的工程计划方案,或用金钱换取谈判的秘密内容,借助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商务活动平台收集经济贸易文件资料及信息。

3 经费支出。这是一个从未提起过且非常微妙的问题,很多会议经费都无法从档案中反映出来,会议费用不透明,稿费、演讲费、出席费、剪彩费等均无记录。会议经费和开支文件的收集保留,以备日后检索,也是反腐倡廉、防止职务违法的一条有利途径。

经济贸易范文第3篇

1对外引资困难还仍然存在。对外引资困难还仍然存在是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之一。资金是贸易的源泉。就目前而言,虽然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带来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对外引资困难还仍然存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使我国的对外引资困难进一步加剧。一方面,当前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亚洲经济发展增速缓慢,区域竞争力有所下降,这使得发达国家对亚洲的贷款和投资更加谨慎,资本的流入也大为将少,另一方面,许多新兴地区也在大力引进投资,客观上也使得我国招商引资遇到更大的挑战,这直接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得我国的资金难以支撑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经济波动增加造成的冲击。经济波动增加造成的冲击也是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国际性的经济波动如通货膨胀等将通过国际经济贸易的形式与我国进行经济往来,由于我国经济市场发展还有待完善,一旦遇到国际性的经济波动,将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导致我国经济波动增加,经济结构出现失稳的状况,若处理不当,将出现较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甚至整个经济危机。因此,经济波动增加造成的冲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难点内容。

3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受阻。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还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受阻上。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进程中,产品的科技含量直接决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尤其是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密集型产业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这样,无形中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将会受阻,在现有的经济体制下,我国对外贸易很难适应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因此,探索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对策势在必行。

二、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对策

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影响下,在了解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应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抓住资本的溢出效应,积极开拓国家市场,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加的产业投资不但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大量的新技术、设备需求,进一步扩大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口。

2.完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机制。完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机制,是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环节。要使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获得更好的发展,完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机制,在具体做法上,应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加强对外投资,鼓励本国的跨国企业发展;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发展经济。三是利用全球资源,改善外贸结构,在当地进行融资。

3.寻求国际贸易法律的保护。寻求国际贸易法律的保护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也至关重要。对我国经济发展而言,应对当前的政策和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避免由国际贸易规则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维护我国正当的国际贸易权利。此外,我国还应该加强国际、区域经济贸易组织的运行与管理,维系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磋商与合作关系。

4.拓展对外贸易发展的空间。拓展对外贸易发展的空间,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我国应积极适应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拓展对外贸易空间,如创新贸易融资产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打造国内外会展平台等,都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在国际经济贸易市场竞争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我国的竞争力,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为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的发展应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完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机制、寻求国际贸易法律的保护、拓展对外贸易发展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使我国对外贸易得到长足的发展。

经济贸易范文第4篇

周灏,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中心专家库专家,武汉市科技局专家库专家,武汉纺织大学财经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欧盟培训中心培训师(培训对象包括西门子、ABB、可耐福、华工科技等世界及中国知名公司),澳大利亚Holmesglen及USQ认证教师,2009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赴美国访问学者。现为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精品课程负责人、贸易类学科发展方向负责人,获武汉纺织大学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和武汉纺织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

二、研究领域

长期从事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同时也为相关企业提供该领域的培训和咨询。在贸易摩擦、贸易救济和贸易可持续发展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特别对国际贸易中反倾销的研究处于前沿。

三、科研成果

主持教育部课题、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项目、武汉市统计局项目等纵横向课题15项,课题主要涉及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贸易摩擦和贸易竞争方面的研究,比如:“影响反倾销的宏观因素实证分析及贸易救济体系的构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09YJC790210)、“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武汉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编号:whsk10040)、“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的反倾销裁决预警模型研究”(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Q20081707)、“中国化工产品出口反倾销统计预警系统实证研究”(湖北省统计局全省统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HB092-29)等等。

在《国际贸易问题》、《改革》、《财贸经济》、《经济与管理研究》、《国际经贸探索》、《商业经济与管理》、《经济问题探索》、《北京工商大学学报》(双月刊)、《管理现代化》、《当代财经》、《现代经济探讨》等CSSCI期刊以及其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10余篇次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检索,论文被大量引用。《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认及反倾销应诉能力》一文于2008年获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人民政府奖)三等奖、《中美反倾销程序比较研究》一文于2007年获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人民政府奖)优秀奖;《WTO时代中国遭受反倾销的国别和商品结构分析》一文于2008年获湖北省第九届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中国纺织品出口反倾销预警体系研究》一文于2010年获湖北省第十届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中国对外反倾销的商品和国别结构特点及其思考》一文于2006年获商务部“贸易救济研究奖”二等奖、《中国纺织品出口反倾销预警体系研究》一文于2008年获商务部“贸易救济研究奖”三等奖;《中国遭受反倾销的贸易救济体系:一个二维体系的构建》一文被选为“2011年中国经济安全论坛”(教育部社科中心主办)宣讲论文。

四、主要论著

1、中美反倾销程序比较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05年第1期。

2、中国反倾销统计及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7期。

3、WTO时代中国遭受反倾销的国别和商品结构分析,《财贸经济》,2007年第2期。

4、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认及反倾销应诉能力,《改革》,2007年第4期。

5、印度对华反倾销的特点及原因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5期。

6、基于竞争情报的中国纺织品反倾销诱因及预警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0第6期。

7、中国的经济贸易、报复能力及国际地位与对华反倾销——基于总量和中国视角的对华反倾销调查实证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11年第3期。

8、对华农产品反倾销影响因素——基于条件Logistic回归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5期。

9、基于反倾销的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及对策研究,《管理现代化》,2011年第6期。

10、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及其对反倾销裁决的影响——基于美国对华反倾销裁决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9期。

11、反倾销中涉案企业的胜诉预期研究,《财贸经济》,2011年第10期。

12、美国对华反倾销裁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当代财经》,2011年12期。

经济贸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经济;国际;经济贸易;影响

1引言

随着社会以及世界的快速发展,当前的经济模式也出现比较大的变化,电子商务正在发展壮大,并且发展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当前,互联网和人们的生活关系日益密切,传统的商业模式被电子商务所取代也是大势所趋,网络经济的时代对于经济贸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当前的形势下,需要我国采取必要的对策加以应对。

2网络经济对于国际经济贸易的积极影响

2.1网络经济能够降低国际贸易的成本,提高贸易水平和质量。传统模式下的国际贸易会受到很多复杂的、中间过程的影响,导致了成本增加降低了贸易效率。例如成本价很低的芭比娃娃在经过一系列的关税、运输税等之后,价格就会大幅增加甚至有可能翻倍。但是在网络模式下的国际贸易可以实现企业对企业或者企业对个人的直接贸易,这样就减少了贸易过程中的各项手续,大幅降低贸易成本。这样的贸易方式对于生产厂家和消费者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2.2促进传统贸易形态的转变。弹性企业是现在一种新式的企业模式,指的是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运用高新技术转置生产成本,调整员工、设备等各方面资源组成新的企业,设计、生产客户需求的新产品。这样的企业不管是发展方向还是管理方式都十分灵活。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开始普及,这也就促进了企业从之前传统的、僵硬的贸易形态向灵活的贸易形态转变。2.3提高国内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网络经济的发展降低了服务贸易的成本、打破了地域的阻碍,提高贸易效率、竞争力。网络经济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商业贸易的发展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基础。

3网络经济对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

3.1国际贸易的风险度提高。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风险度提高,贸易受到很多方面的威胁。例如,在贸易过程中受到网络黑客的攻击、病毒的侵害、支付方式的不安全、信息的泄露等等。网络经济不断发展,利用互联网犯罪的行为也随之而来,带给了人们更大的财产、信息安全威胁。3.2暴露了我国物流水平的落后。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物流体系的支持,但是目前国内物流水平较低,制约了网络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物流水平的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平台不完善;第二,物流一体化发展水平较低;第三,缺乏物流专业人才;第四,与电子商务公司的合作不到位。3.3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当前的电子商务人才更加缺乏。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企业要引进一大批能熟练运用互联网来进行经营销售的专业人才。但是,相关资料表明,近些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47%,而电子商务类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仅只有20%。电子商务就业率低导致了电子商务公司发展动力不足。

4网络经济背景下中国应当采取的措施

4.1要加大网络经济的宣传力度。国内很多企业还是对电子商务的了解较少,对于电子商务认识不到位,缺乏高度的重视,这样严重忽视的态度就阻碍了企业进一步发展。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于互联网知识、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宣传力度,使得企业能够了解互联网,发现网络经济时代新的商机。这就会使得企业有更多的途径进行国际贸易,更好的走出国门和其他国家的企业打交道。同时,各级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电子商务的宣传,促使更多的企业可以认识到电子商务的价值和意义,这对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全面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2推进国内产业机构的更新换代。我国应该紧紧把握国际市场的发展脉络,推进国内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重点扶持那些高新科技、低污染的、附加值高的产品和企业。同时,还要促进高新技术的进步,不断推进高新科技工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政府要适时地以及正确地发挥自己的经济职能,进行合理的市场干预,使得国内经济获得知识资源优势。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才能够促进国际贸易的水平和质量,才能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4.3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网络经济时代,应当完善互联网发展管理机制,确保网络环境的健康。电子商务的发展也需要有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也是衡量一国商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国内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很多不足。所以,一定要完善互联网发展管理机制,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大网络的容量,增强互联网的稳定性。4.4打破网络垄断的局面。为了促使网络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应当打破国内网络电信垄断局面,提升服务质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也已经有很长时间,开放国内电信网络已经是大势所趋。所以,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快改革进程,促进移动、联通以及电信三网合一。政府部门还可以鼓励其他领域的企业进行资产重组进入电信市场,打破电信市场的垄断局面,加大电信网络市场的竞争度,这样才能提升电信网络服务质量,提高网络经济发展水平。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是一个国际经济实力的体现,信息技术高低也是国际竞争强弱的标志,我国应当高度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提升国家的经贸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志强.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影响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

[2]张俊.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影响的研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7).

[3]师如男,袁玮顺.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影响的研究[J].金融经济,2014(22).

[4]朱君.浅析网络经济发展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8).

经济贸易范文第6篇

国际造船市场2009年回顾与2010年展望 包张静

挪威Fearnleys公司船舶市场综合评述报告 马宁

国际船舶市场行情 挪威Fearnleys公司

利用危机蓄势待发——2009年日本造船业发展回顾 张长涛

俄罗斯和巴西:2009年全球造船业两只"潜力股" 梁志勇

市场回暖订单增多——2009年12月全球造船市场综述 韩笑妍

"造船合同纠纷"系列文章之八建造中船舶抵押登记办法评述 赵劲松

2010:船板价格将高位震荡 朱喜安

2009年12月全国主要城市船板价格

全球航运市场2009年回顾与2010年展望 赵泽华

面临年关岁末行情逆势下探——2009年12月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评述 上交所

新年到来运价上涨——2009年12月世界油船运输市场综述 上交所

2009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你追我赶,中国希腊平分二手船市场——2009年全球二手船市场回顾 张瑞

"渤海宝珠"交付运营"渤海翡珠"顺利下水 周安昌

造船、航运业的寒冬成就了拆船业的春天——全球2009年拆船市场回顾与2010年展望 白雪梅

2009年我国船舶产品进出口分析和2010年展望 张守淳

2009年我国船舶配套设备进出口贸易保持增长 张守淳

应对PSPC须从细节入手 王智辉

国际造船新规范新标准加速出台 王晶

国际造船标准的发展对船舶工业的影响 严风华

欧洲造船业:夕阳西下 梁志勇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防范船东弃船十要诀 顾耀良

创新是外高桥造船发展之道 何宝新

遇到的障碍是没有不可逾越的——上船公司最大吨位首制船完整性下水 肖昭延

突破PSPC船建造三大难题 彭永桂

志存高远自强不息——黄海造船有限公司造船节点连创新高 周安昌

突破"三难"生产经营稳健发展 郑世俊

危机之下的海事盛宴——2009年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海事会展观察 王智辉

船市短期内难言反转 彭昱

挪威Fearnleys公司船舶市场综合评述报告 王智辉

国际船舶市场行情 挪威Fearnleys公司

第18届JECKU年会召开 包张静

解读韩、日、德中小船企融资困境 茆萍

日本大力推动船舶减排技术研发 胡琳琳,王晶

俄罗斯远洋商船队现状与发展 中国驻俄罗斯联邦使馆经商参处

挪威斯考根海运的多用途液化气体船系列中的第一艘船命名

俄罗斯造船业发展现状 张守淳

订单询价明显增多船价下跌趋缓 韩笑妍

"造船合同纠纷"系列文章之七船厂处置弃船的相关法律问题 赵劲松

2010 年船板市场展望 唐学生

产能过剩——船舶工业难以承受之重 文双

船市低迷抢单更须防风险——专访中国船舶工业贸易公司副总经理陆锡华 王智辉

中船财务公司:严控风险稳健经营提供综合服务 袁凯苏,王智辉

外高桥公司:不断书写中国造船新篇章 王孙

沪东中华:降本增效战危机 胡晓峰

上船公司:强化管理化危为机 张媖

广船国际:打造重机"第二支柱" 陈佳南

龙穴造船:夯实内部工作顺利实现起步 王进

七八所:打造国内最强海工研发基地 胡晓峰,周炳辉

龙腾特钢:打造国内首家船用型钢超市 王渐凯

江苏科大:在助推船舶工业振兴中求发展 杜伟伟,张坚强,刘剑

黄海造船:认知市场抢抓机遇逆势发展 黄传洲

瓦锡兰:市场前景稳定 曲哲

民生租赁:以专业化引领船舶租赁市场 黄梅

苏港造船:苦练内功诚信造船赢得新单 周荷花

船舶市场低迷展会仍有亮点第11届中国国际工业装备(青岛)展览会如期举办

中、日、韩手持订单风险比较 张瑞

挪威Fearnleys公司船舶市场综合评述报告 马宁

国际船舶市场行情

低谷中喘息的韩国造船业 梁志勇,夏晓雯

新船订单增多船价普遍下跌——8月全球新造船市场评述 韩笑妍

钢价暴涨暴跌船企如何应对 朱喜安

8月全国主要城市船板价格

"造船合同纠纷"系列文章之四因天灾导致的迟延交船纠纷 赵劲松

一枝独秀不是林万紫千红才是春——上半年航运市场分析与展望 赵泽华

进入淡季次月行情颓势凸显——8月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评述 郭其顺

运价涨跌互现远期行情乐观——8月世界油船运输市场综述 潘晓伟

内练"马步"下功夫外争市场谋发展 王德宝

华南:打造中国船舶工业又一极 王智辉

海工盛宴是机遇还是挑战? 甘丰录

韩国海洋油气装备领跑海工市场 牛序谋

日本造船业准备"猫冬" 张长涛

全球海洋工程行业投资冷暖互现 张勇慧,万宇,陈文波

挪威Fearnleys公司船舶市场综合评述报告

国际船舶市场行情

11月份全球新造船市场综述 李升江

船舶在线信息

11月全国主要城市船板价格

11月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评述 黄辉,郭其顺

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月评 周翔

11月世界油船运输市场综述 汪叶

船舶行业:如何将危机转化为发展机遇 蒋日富,赵泽华

经济贸易范文第7篇

但同时出现的一种矛盾的现象是部分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不景气,很多该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际贸易根本没有关系的工作,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根据笔者的实践工作和教学工作经验,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在课程体系上未能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和更新,从而使本科生培养工作暴露出许多弊端。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

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研究课程,也缺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1.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

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演变为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其它高校培养的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工作,即使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学位,但今后能够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多高校忽视这一事实,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不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结构、学生素质出发,目标贪大、求高,培养方案照抄、照搬重点高校。其结果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课程比重小。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1.3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

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并从中探索其规律性。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练。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则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而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论-文-网]

2.适应市场需要,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2.1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要了解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政治环境)。比如,可开设“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等课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仅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由来与演变,跟踪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与规则的最新变化,而且要注重针对性的深度的区域研究。如,关于美国这一区域的研究,应了解美国经济、政治,美国文学,美国建筑等。因为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获胜,必须熟悉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情况。

2.2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实务性专业课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

在长期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多数高等院校的实务性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长期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择业困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

而影响职业发展。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必须有一定数量体现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就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实践发展和外向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需开设的实务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运输与保险、进出口商品包装、国际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合理的课程结构应该是经济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务性专业课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1:1的关系,而不是过去那种3:2:1的关系。

2.3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2.3.1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2.3.2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2.3.3科学设置学期大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创新实践环节。

配备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手段和调研方法,加强学生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2.3.4细化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做到分段实施,循序渐进。

经济贸易范文第8篇

(一)成本增加,竞争力下降

随着近几年,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产品的成本有所增加,并且我国的有些出口产品受到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出口限制,例如受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所设定的高额“碳关税”的限制,不但又进一步增加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并且也使得我国的产品在国际间的竞争力下降,出口的数量有所下降,从而导致了贸易限制,出现了贸易限制效应,使我国的对外贸易有所影响[3]。其中我国受到冲击最严重的行业分别是: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业、金属冶炼加工液、金属制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办公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以及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

(二)传统高碳工业产品出口发展受阻

能源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作为世界的制造基地,承担有相当一部分的劳动力密集、低技术含量、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在国际产业分工的劳动制度中,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相当大的比重,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成本。由于环境和能源的限制,传统的高碳产业在中国的发展遇到了困难。

(三)显示出了我国外贸交易市场不成熟

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我国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也将碳排放称为碳交易,指的是根据一方购买合同向对方支付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的一种排放权的行为。在2005年国际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对于发达国家的碳的排放量设定的严格的规定,并且设定了逐年必须达到的排放目标[4]。然而我国碳交易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交易上还存在非常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这对低碳出口产生不利的影响。目前我国的排放权主要是关于水污染物以及SO2的排放,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机制的CDM项目中,我国只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权交易进行了参加,并且在国内并没有把CO2的排放权交易进行开展。

(四)高碳产业遭遇贸易摩擦增多,出口环境恶化

由于碳关税产生的扩散效应的影响,导致了我国高碳产业的出口贸易面临严峻的挑战。据官方统计自2009年6月26日《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在众议院表决通过的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美国就连续对我国高碳排放产品如:油井管、铜版纸、钢格栅板等9种产品发起了贸易救济的调查。另外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碳关税”征收的易得性,也必将会导致“碳关税”征收数量、地区以及产品出现一系列的扩散效应,从而加大国际间贸易摩擦的激烈性。导致我国出口环境不断恶化,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5]。

二、低碳经济下我国经济贸易结构的调整措施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低碳发展产业,加强竞争力

为了能够对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进行最大化的实现,并且要把它看成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和最紧迫的战略任务。其任务就是进一步对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进行推进和调整,以能够实现对现代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力发展,同时还要进一步严格控制高排放以及高耗能产业的出口政策,对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大生产和开发,从而对整个产业机构的低碳化目标进行实现。使我国竞争力通过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所加强。同时还要对相关法规制度进行完善,以一些强制性手段来对节能减排进行控制,从而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进行有效的减少,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6]。另外还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以对低碳企业进行扶持,从而对企业的环保意识进行加强,促进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

(二)加强技术创新发展战略,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据相关研究报告,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上,技术创新已长期保持在38%以上,到2050年将达到50%左右,因此,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并且实行技术部门走出去原则,不断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不但和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同时还有利于中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多种技术,如:碳汇、碳捕获技术、替代技术、回收技术、减排技术、能源技术和生态恢复技术等,这些技术均是世界先进的工业设备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值的“碳排放”,为中国率先进入低碳经济的关键。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低碳技术在发电、交通运输、建筑、冶金、化工以及石化等传统部门,其实,他们可以开发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关键能源技术,提高能源节能技术,最终可以基于许多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例如:燃煤电厂捕获和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汽车行业发展电动汽车、生物能源汽车,这些无疑都是传统产业向低碳的发展模式。

经济贸易范文第9篇

“低碳经济”的提出是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极大威胁的时候。伴随着全球人口不断的增长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在能源使用的同时所出现的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不单单是光化学烟雾、烟雾以及酸雨等危害,由于大气中的CO2浓度逐渐升高,从而导致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这属于是严重环境问题。

二、低碳经济对我国经济贸易结构的影响

(一)传统高碳工业产品出口发展受阻

能源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作为世界的制造基地,承担有相当一部分的劳动力密集、低技术含量、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在国际产业分工的劳动制度中,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相当大的比重,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成本。由于环境和能源的限制,传统的高碳产业在中国的发展遇到了困难。

(二)显示出了我国外贸交易市场不成熟

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我国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也将碳排放称为碳交易,指的是根据一方购买合同向对方支付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的一种排放权的行为。在2005年国际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对于发达国家的碳的排放量设定的严格的规定,并且设定了逐年必须达到的排放目标[4]。然而我国碳交易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交易上还存在非常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这对低碳出口产生不利的影响。目前我国的排放权主要是关于水污染物以及SO2的排放,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机制的CDM项目中,我国只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权交易进行了参加,并且在国内并没有把CO2的排放权交易进行开展。

(三)高碳产业遭遇贸易摩擦增多,出口环境恶化

由于碳关税产生的扩散效应的影响,导致了我国高碳产业的出口贸易面临严峻的挑战。据官方统计自2009年6月26日《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在众议院表决通过的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美国就连续对我国高碳排放产品如:油井管、铜版纸、钢格栅板等9种产品发起了贸易救济的调查。另外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碳关税”征收的易得性,也必将会导致“碳关税”征收数量、地区以及产品出现一系列的扩散效应,从而加大国际间贸易摩擦的激烈性。导致我国出口环境不断恶化,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5]。

三、低碳经济下我国经济贸易结构的调整措施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低碳发展产业,加强竞争力

为了能够对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进行最大化的实现,并且要把它看成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和最紧迫的战略任务。其任务就是进一步对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进行推进和调整,以能够实现对现代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力发展,同时还要进一步严格控制高排放以及高耗能产业的出口政策,对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大生产和开发,从而对整个产业机构的低碳化目标进行实现。使我国竞争力通过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所加强。同时还要对相关法规制度进行完善,以一些强制性手段来对节能减排进行控制,从而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进行有效的减少,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6]。另外还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以对低碳企业进行扶持,从而对企业的环保意识进行加强,促进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

(二)加强技术创新发展战略,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据相关研究报告,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上,技术创新已长期保持在38%以上,到2050年将达到50%左右,因此,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并且实行技术部门走出去原则,不断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不但和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同时还有利于中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多种技术,如:碳汇、碳捕获技术、替代技术、回收技术、减排技术、能源技术和生态恢复技术等,这些技术均是世界先进的工业设备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值的“碳排放”,为中国率先进入低碳经济的关键。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低碳技术在发电、交通运输、建筑、冶金、化工以及石化等传统部门,其实,他们可以开发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关键能源技术,提高能源节能技术,最终可以基于许多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例如:燃煤电厂捕获和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汽车行业发展电动汽车、生物能源汽车,这些无疑都是传统产业向低碳的发展模式。

(三)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启动国内碳交易市场,推动国内产业绿色升级

目前我国虽然属于是最具潜力的碳排放交易供给国,但是在国际碳交易中却没有话语权。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形式就是CDM项目。这是依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根据CDM项目的规定,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以及政府机构由于受到CO2排放量的控制,那么就可以采用资金投入或者是技术转让的方式,实现和发展中国家节能减排项目的合作,并对这一项目所降低的CO2排放量进行获取,同时这也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绿色升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我国一些企业应该在政府的引导之下对这种方式积极进行参与,这样不但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够得到一个节能减排技术升级渠道,这就是以较低的成本进行了企业的绿色升级,并且还可以在国际竞争中以一些高附加值的清洁产品来进行参与。目前我国还属于是发展中国国家,其低碳技术和发达国家相比必定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只有通过国际之间的合作,加大对一些先进技术的引进,并且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节能减排技术,以能够对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有效的实现。绿色产品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在市场中所占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为了能够实现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顺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同时还要对国际标准的变化密切关注,加大力度对绿色产业进行发展,以确保我国能够尽早生产出和国际标准相符合的绿色产品[7]。

(四)督促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的同时大力进行技术创新

第一,可以督促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节能减排上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在2010年2月19日闭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曾经一致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这一协议虽不具备法律约束效力,但是却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进行了确立。另外在协议中也并没有对各国的具体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进行确定,在资金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能够提供的也非常有限,但是在其减排行动上,到2020年,将提供每年1000亿美元的援助发放到发展中国家,这些措施对于发展中国家在更新低碳设备的资金缺口及采用低碳发展模式多带来的经济损失根本是解决不了的。

第二,建立起一整套低碳技术转让机制。低碳技术是抢占未来低碳经济的核心利器,所以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他们根本不愿意转让。因此,在国际上,在低碳技术的转让上,中国应呼吁一整套机制的建立,以能够迫使发达国家能够对发展中国家的减排目标实现上提高一定的帮助,以避免把“低碳观念”作为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

第三,大力发展低碳技术。目前美国在技术上的优势之一就是生物质能,欧洲的光伏制造业技术世界领先,因此中国想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就要加大和这些国家的合作,以能够对他们的先进技术进行借鉴,来促进我国在技术发展上的创新[8]。

(五)加强宣传力度,做好监督,营造环境

各级政府应利用各种方式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利害关系,经常向社会通报减排进展、成效与不足,同时要组织媒体配合政府号令及时进行相关报道和揭露。开通低碳经济网络专线,搭建老百姓与政府勾通的桥梁,发挥人民群众“低碳经济”主人翁作用。应将区域环境评估纳入政府的政绩和绩效考核体系,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督查机制,为国际贸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总之,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开展国际贸易,发展低碳经济,既顺乎世界潮流,又合于中国国情,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并且是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的终极方式。我们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推行“低碳经济”的模式,只有结合我国的总体经济路线,逐步改变我国外贸企业“高碳”的结构类型,才能完全发挥“低碳经济”在国际贸易推动进程中的可持续增长特色,进而实现外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贸易范文第10篇

1989年之后的几年,欧共体单方面中断与中国的高层往来、军事合作、政府贷款和合作项目,使得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和阻碍,但自1992年起,由于中欧政治关系大体恢复,中欧经贸关系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1995年7月,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中欧关系长期政策》,强调要同中国全面发展政治、经济和贸易关系,明确表示欧盟与中国应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保证自实现双方共同的目标。这是欧盟有史以来制定的第一个对华关系长期发展战略,它不仅是对1985年协定的深化,更重要的是它表明欧盟对华战略性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996年11月,欧盟委员会又公布了《欧盟对华合作新战略》,将欧盟对华长期政策进一步具体化,再次强调欧盟对华政策的全面性、独立性和长期性,表示要进一步促进双方在经贸、科技、发展援助等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1998年3月25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文件,要求把中欧双边政治经济关系提高到欧美、欧日的同等水平上;支持中国尽早加入世贸组织等,并于2000年9月发表了关于执行1998年文件的报告。

为了使欧盟更加卓有成效地执行1998年确定的对华政策和追求欧盟与中国关系长远目标的实现,欧盟委员会在2000年报告的基础上又于2001年5月提交了《欧盟对华战略:1998年文件执行情况和促进欧盟政策更为有效的未来步骤》文件,制订了具体务实的中短期目标:在国际社会中与中国进一步接触,其中关于政治和全球性问题的对话格外重要;支持中国在法治和尊重人权的基础上转变为开放的社会,这是欧盟与中国关系的核心;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这对中国继续改革开放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全面深化欧盟与中国的关系的关键;更好地利用欧洲现有资源支持与中国的交往;正确利用现代技术,扩大欧盟在中国的影响力。2002年3月,欧盟发表《国家战略报告:中国》,继续强调1998年和2001年欧盟对华文件所确定的对华政策目标,并进一步明确了对华合作的三个重点领域。第一,通过机构强化与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与构建稳健的商业法规框架以及促进私人部门的知识诀窍与技术的转移来确保中国经济与社会改革进程的可持续性;第二,通过提供知识和专业技能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协助中国谋求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更好的平衡;第三,鼓励良好治理,促进法治、民主与经济、社会、政治与公民权利的履行以及强化构成市民社会网络的结构与进程。

一、利益诉求

与任何国家的对外经贸政策一样,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的变迁也反映了欧盟对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利益诉求以及这种利益诉求的动态变化,此外,欧盟1995年后的对华经贸政策中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欧盟试图促进中国与欧盟的制度趋同,这在发展政策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欧盟对华总体政策越来越积极,而指导经贸实践的具体政策措施则越来越苛刻。

(1)出于欧盟经济利益需求

从既得的经贸利益来看,欧盟对华经贸政策与经贸关系实绩形成了相互促动的良性循环。1985年中欧贸易协定之后,欧盟与中国的贸易突飞猛进,1984年-2000年间,中欧贸易额增长了近12倍。据中国海关统计,2001年,中欧贸易额达76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1%,其中欧盟进口409亿美元,同比增长7.1%,欧盟对华出口357亿美元,同比增长15.8%.按照中方统计,2001年,中欧占我外贸总值15%,欧盟是居日本、美国之后的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自1985年以来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特别进入20世纪90年代,欧盟已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对象,欧盟企业对华投资稳步增长。2001年,欧盟来华直接投资项目数为1217个,实际投入40亿美元。到2001年底,欧盟来华投资项目数达12583个,实际投入303亿美元。欧盟对华投资的增长快于我国全部直接投资的平均水平。1986年-2000年期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项目、合同金额和实际投资金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9.0%、25.9%和25.9%,均高于我国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水平;欧盟对华投资的资金密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地区的对华投资,2000年欧盟投资合同的项目平均规模超过800万美元,远远高于全部外商直接投资280万美元的平均水平。在技术出口方面,欧盟国家是中国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的最大供应者。2000年-2001年,欧盟成员国向中国出口技术分别为2317项与1050项,合同总金额为130亿美元。截至2001年底,中国从欧盟成员国引进技术共13495项,合同总金额约672亿美元,占我国引进技术总额的一半左右。良好的中欧经贸关系实绩为欧盟对外经贸关系的促进与平衡提供了坚实基础,完全符合欧盟的经济利益需求,这促使欧盟在总体政策上重视中国,加强中欧经贸关系。

从潜在的经贸利益看,欧盟将继续在政策上支持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2001年,中国GDP位列世界第6位,而欧盟2001年文件认为,“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中国的经济实力总体上已经与日本持平,仅次于美国。而且,中国已成为电信、运输、能源和环保等行业的全球生力军和重要市场;据估计,到2005年,中国还将拥有3亿互联网用户,而同期美国的用户数量为2亿。2001年中国对外贸易已经突破5000亿美元,为世界上第七大贸易国;中国所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迅速上升,仅低于美国而跃居世界第二,已连续9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欧洲由于正在建构一个全新的市场结构与政策结构使企业与消费者预期谨慎,从而对欧盟经济增长产生了暂时的不利影响,经济活动难具活力。欧盟1961年-1970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4.9%,1971年–1980年降为3.0%,1981年-1990年再降为2.4%,1991年-2000年更降至2.0%,同期美国则分别为4.2%、3.2%、3.2%和3.4%;而且,与美国和日本不同的是,欧洲的外贸依存度更高。与此同时,我国对欧盟出口仅占其自盟外进口总额的5%左右,欧盟对华投资占其对盟外投资的比重还不到2%,双方合作潜力依然巨大。加速发展中欧经贸关系将为欧盟获得廉价优质的资源与商品(服务)、存量与增量庞大的出口市场以及稳定与高回报的投资场所,有利于促进欧盟的经济增长。因此,为中欧经贸关系提供政策保障显然符合欧盟的经济利益需求。

(2)出于欧盟国际政治利益需求

2000年欧盟葡萄牙首脑会议所确定的未来五年战略性目标明示了欧盟不仅要在欧洲成为领袖,而且要在世界上树立领袖风范。这种愿望是由欧盟的经济实力所激发,也将由经济实力来保证。按人口、GDP、资本输出以及对外贸易等指标(根据OECD统计)来衡量,欧盟的经济实力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而随着欧盟的扩大,欧盟的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加强,尤其重要的是,欧盟不仅因为新加入国家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而拥有更大的市场规模与市场容量,而且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商品与服务出口国,再加上欧盟相对宽容的对外技术交流与发展合作政策,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欧盟是经济“巨人”,但欧盟并不甘心仅仅如此,因而,欧盟正在谋求并且正在逐步成为与美国模式大不相同的重要政治力量。欧洲的目标不仅是要制定世界贸易规则,为了保证外部经济对欧洲的稳定性和确定性,欧洲也将要求参与乃至直接制定国际货币规则,欧元是谋求这个权力的起点。欧洲将会凭借强大的统一货币来参与国际货币体系规则的制定,遏制美元霸权,伸张欧洲货币利益。由于经济实力的支持和欧洲各国货币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实际地位决定了欧元的崛起和强大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欧盟的国际权力需求采取了完全不同于美国单边主义的“温和模式”——欧盟尤其重视在国与国之间通过接触、对话与合作来扩大共识和解决分歧,不搞硬性对抗;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十分重视并寄希望于“多边主义”,强调共同利益、权力分享和遵守有约束力的共同游戏规则等。这必将为更多的国家所接受,同时也将为诸多的国际组织所欢迎。“9.11”事件不仅更加强化了欧盟的信念,而且也更加强化了国际社会对欧盟模式的认同。在欧盟看来,“9.11”事件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它使得在国际社会中一些早已存在的问题凸现出来,在全球化的时代,局部的不稳定必然会带来全球性的后果,为此,欧盟强调在多边体系之中、通过有效的国际性的法律手段来对抗恐怖主义;欧盟希望“9.11”事件之后的国际秩序会有一个良性的发展,加强与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第三世界的关系,通过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对话,通过更大程度地向这些国家开放市场来促进它们的发展,促进它们与欧洲各国的联系,进而稳定这些国家内脆弱的政治制度。在对外贸易方面,欧盟委员会主管贸易的委员巴斯卡尔·拉米9月17日在欧洲议会演讲时表示,未来贸易政策的首要目标是谋求稳定与安全,向第三世界国家更多地开放市场,通过WTO等多边贸易体系,在共同的法律框架之下,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这符合欧洲的利益。因此,考虑到中国的政治经济地位,不难理解,发展中欧经贸关系自然就成为欧盟谋求国际政治利益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欧盟对华政策的内在涵义。对外政策大体可以分为五类:信号性政策、试探性政策、条件性政策、分离性政策与实施性政策。信号性政策只是一种外交辞令、姿态与信号,既不存在责任问题,也不存在执行问题;试探性政策是谋求一种回应与反馈,可能成为下一步政策决策的基础;条件性政策是取决于一定条件才得以执行的政策;分离性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话语与行动存在背离现象,或至少利用话语的不完整性,最典型的例子是欧盟将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上删除,但在实践中,主要还是按照非市场国家的标准来处理的;实施性政策一般都是技术性很强的政策,如关税政策、技术标准等。可以说,欧盟对华政策文件中这些涵义都得到了体现。对外政策含义的多重性为欧盟在处理中欧关系以及谋求中国对欧盟的支持方面准备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3)欧盟对华经贸政策更为关注制度趋同

中欧双方在很多政治领域还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如人权、、台湾等,中欧关系已经因此而遭遇过挫折。正如欧盟2001年的《欧盟对华战略:1998年文件执行情况和促进欧盟政策更为有效的未来步骤》文件所表明的,“跟中国建立伙伴关系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中国的政治体制不同于欧盟与之保持密切联系的其他大多数主要国家,欧盟对人权等问题的关注间或导致双方关系紧张”。2001年文件是欧盟对华政策的最新立场和行动要点,它既表明了欧盟通过长期政策的制定希望保持良好的可持续的中欧经贸关系,也同时表明了欧盟的担忧,这种担忧既来自理解中国问题的困难,也来自中国对欧长期政策的不明朗与非法律化,还来自欧洲人认为的中国政治的不确定性。在2002年《国家战略报告:中国》对中国的形势分析中,欧盟的担忧再次得到体现。实际上,1995年之后,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欧盟不仅强调经贸关系的发展,而且更为关注经贸关系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来谋求融入国际社会,谋求中国与欧盟的制度趋同,这在欧盟的“发展合作”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

欧盟的对华发展合作已开始转向“外部性”很强的领域,如经济与社会改革、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以及良好治理与法治等,这与欧盟试图将中国完全纳入国际社会的政治意愿是一致的,同时也是为了降低欧中交往的政治成本。特别重要的是,由于政治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巨大差异,政治关系的变化往往会给中欧经贸关系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从欧盟来看,制度趋同会使发展政治关系拥有共同基础,从而有利于降低中欧经贸关系的不确定性,促进中欧关系的良性发展。

(4)对华总体政策与具体政策措施相分离

虽然欧盟对华总体政策越来越积极,但是,在指导对华经贸实践的具体政策措施上,欧盟却日趋苛刻,最为典型的领域是安全技术标准、欧盟对华反倾销与WTO的特保机制等。欧盟的安全技术标准尽管绝大多数并不是可以针对中国的,但对中国也是极为不利的。欧盟的安全技术标准主要涉及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工业产品的安全标准、劳保标准、环保标准和无线电干扰技术标准等。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加强,欧盟安全技术标准日益严格,所涉及的领域日益广泛。这些技术法规对欧盟以外的国家,尤其是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技术壁垒。尽管欧盟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公开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但客观上形成了体系越来越完善、效果越来越明显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欧盟经济发展水平高,其质量技术和检验检疫标准高于我国相关标准,甚至高于国际标准,这使得我国的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难度将越来越大。欧盟2002年将成立“欧洲食品权力机构”,统一管理欧盟内所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事务。目前,欧方坚持对我输欧禽肉产品实行逐批检验;我国酱油、花生、茶叶等产品多次遭到欧盟快速预警通报机制的通报。此外,欧盟还敦促中国尊重国际劳工组织在有关大会上提出并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劳工标准以及强化产品的环境标准。欧盟的技术标准具有普适性与刚性特点,即根据欧盟自身利益的需要适用于所有输欧产品与服务,而不是针对具体国家;欧盟技术标准只会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而不会降低。当然,由于中国某些商品在欧盟市场占有率很高而引起的该类商品标准的制定,实际上是欧盟充分应用技术标准普适性的名义来遏制中国商品的大量出口,保护了欧盟的同类商品制造商,是实际上的贸易歧视,打火机的CR标准便是典型的例子。

欧盟对华反倾销也是顺利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技术。欧盟最早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对我国出口产品反倾销立案也为最多,立案高达93起。尽管欧盟已经从1998年起不再把中国列入其反倾销政策中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但是附加了关于市场经济地位的五条标准和分别税率的八项条件(现简化为四项条件)。

目前,中国仅有7家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欧盟对华反倾销政策仍具有较大的歧视性,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仍面临极大的困难,这无疑会增加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难度。

中国加入WTO后,欧盟在对华反倾销、反补贴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领域并不会因为中国的入世而变得宽松或至少“一视同仁”,相反,由于过去针对中国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因为中国的入世而日渐消失或减弱,欧盟将会更加强化对这些为WTO规则所允许的合法贸易政策工具的运用,以保护欧盟的产业。就中国方面来说,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迅速,我国出口商品因为劳动力成本因素或企业价格竞争而价格低廉,我国出口商品由于我国总体的经济技术水平不高而在技术标准、环境标准乃至劳工标准上与欧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我国企业对欧盟的政策法规与技术标准了解甚少,因此,欧盟的保护行动不断成功,这也更进一步强化了欧盟的“反中国出口商品偏好”。此外,随着中国入世议定书的签署,欧盟又获得一个新的直接针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工具——“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6条,而且期限长达12年。2002年6月,欧盟已就中国的特保条款立法,要求根据特保机制对中国产品实施数量监督。

二、未来走向

可以肯定的是,欧盟对华政策主流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是积极的,这不仅是由于欧洲的经济增长需要中国的贡献,也由于欧盟谋求国际权力需要中国的支持,还由于全球问题的解决需要中国的合作与参与。欧盟经济的低速增长速度与中国稳定的高经济增长使欧盟支持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利益所得;欧盟作为一个独立的国际政治实体正在极力谋求获得国际规则能力与国际行动能力,这包括多边体系、欧元与欧洲货币权力、世界贸易规则以及欧美日冲突制衡机制等。欧盟的国际政治经济利益需求要求有实力强大的国家支持,这就使欧盟不能忽视与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发展良好持续的经济关系,扩大在中国的影响力。而且,正如欧盟2001年文件所表明的,“从全球化角度来看,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既是一切国际性和区域性重大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所谓接触,就是要建立全面的联系,以便在一切共同关心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协助世界各国共同解决国际性和区域性问题”。但是,欧盟始终是“自我利益导向”的,这可能会在不同的时间里在不同程度上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不同的影响,对这种不同影响的分析和预测有助于我国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更好地发展对欧经贸关系,支持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安全。当前的核心任务是强化对欧洲以及中欧经贸关系的研究,制定我国对欧经贸关系长期政策。

在发展对欧长期经贸关系中要实现四个层次的平衡,即对外与对内的平衡、对欧盟与对其他地区的平衡、对欧盟的政治与经济的平衡、对欧盟与对其成员国的平衡。

首先,要做到对外与对内的平衡。考虑到全球化、中国与国际经济的密切关系以及我国在经济起飞阶段所需要的外部支持,大力发展与包括欧盟在内的一切国家的经贸关系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增长,但考虑到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价值观、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外交政策与巨大资源规模,我国在大力发展对欧经济关系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国内经济的发展,从而既保证获得对外经济交往的收益,也能有效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日益改进,市场结构也在逐步成熟,而传统的社会结构也在逐渐现代化,这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因此,“眼睛向内”的发展模式已经具备条件。

其次,要做到对欧盟与对其他地区的平衡。大力推进各种形式、渠道的东亚合作,积极促进东亚真正形成一支区域性力量,我国过去重美日而轻欧洲的对外经济政策必须适时调整,建立起相对平衡的中美、中日与中欧经贸关系政策框架,既有利于我国继续与世界三大经济力量的经济交往,同时也避免受制于美日的被动局面。

再次,要做到对欧盟的政治与经济的平衡。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政治关系,而且政治关系发展的不顺往往对经济关系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制约性,因此,我国对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中长期政策的核心在于经济与政治双管齐下。在大力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同时,加强双边政治对话与合作,发展良好的政治关系,形成经贸推动政治,政治促进经贸的良性循环。

上一篇:边境贸易范文 下一篇:商业贸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