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理论范文

时间:2023-04-19 11:07:43

经济管理理论

经济管理理论范文第1篇

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指导理论并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式和特点,我国不能够直接应用西方的一些经济管理理论模式以及指导思想,而是应该将西方的经济管理理论思想作为借鉴和参考,以制定真正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形式和特征的经济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进行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实现产出最大化,西方的相关学者认为,两个生产的基本要素就是劳动和资本,在西方的一些国家中,特别是发达国家,其劳动力非常稀缺,要确保劳动能够充分实现就业,就能够实现产出的最大化,所以西方的相关经济学所进行的研究是针对劳动充分就业而进行的。由此可见西方的经济学理论主要是针对其西方国家的实际发展形势所制定的,与我国劳动力充足的状况截然相反。相对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来讲,我国的资本是缺乏的,如果和西方国家一样将经济管理重点放在劳动力的研究上就会使得实际产出无法实现最大化。这样强用西方的经济管理理论就算不会破坏我国的经济管理模式,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我国应该把研究的重心放在高效实用资本上,并且将此作为前提创建适合我国发展的经济理论。

我国宏观经济相关理论同实际

运行的差异在进行经济理论的探索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模型是LS-LM的相关模式,该项模式能够为执行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提供良好的思路,与此同时也进一步均衡了市场产出及利率。依照这样的模型理论,市场的相关利率是通过货币市场均衡以及产品市场均衡来共同决定的,利率自由浮动在经济管理理论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的逻辑为:经济过热,我国政府需执行货币政策中的紧缩性LS-LM。通过市场操作来进行政府债券的出售,将货币收回,减少供给货币,从而使市场的实际利率上升,进一步使投资降低,使实际产出下降,并最终使经济降温。能够看得出,我国政府在运用货币政策影响我国的市场利率,从而达到实际的经济目的,但是在建立LS-LM经济模式时,货币市场的实际均衡却产生了问题,其传统的货币需求理论认为货币的需求是通过预防动机以及投出动机来决定的,和其收入应该成正比。投出的实际存在使得利率能够介入其货币实际需要的理论,为进一步创建LS-LM经济模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可以说如果没有投机动机就不存在LS-LM模型。西方国家因为自身拥有强大的市场证券,其投机动机是迎合其自身经济特点的,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这种经济理论并不能够实现与我国经济特征的融合,反而背道而驰。我国的证券市场一是起步相对比较晚,二是因为有各种相关管理制度的存在,其实际的市场规模还有在我国的居民中所产生的实际影响要比西方一些国家小得多,居民进行投机动机的实际货币数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一旦缺少了这种投机动机,在我国的LS-LM模式就直接不存在了,更不用说投入实践了。

宏观经济理论的实际条件差异

西方的经济理论在亚当•斯密开始就将其资本主义的实际趋利行为进行了充分的展现,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其成立的基本条件就是凯恩斯的三大心理规律:流动偏好、资本的边际实际效率递减以及边际消费逐渐倾向递减,因为这三大心理理论规律的产生,使得消费降低,投资降低,利率非常小,居民一般都拥有现金,这样就会使得有效需求发生不足,从而为政府进一步干预经济给予有力的理论支持。这三种心理规律刚好是实际趋利行为的真实反映,是将资本主义精神作为其发展的基础的。在我国的经济中,这些指导理论是无法直接进行运用的,我国目前主要的经济理论的主导思想就是“内圣外王”,我国主要声张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理论,主张人的毕生追求不过“修身、齐家、平天下”。因此,三大心理指导规律即便在我国存在,也不会成为经济运用的主导规律,其宏观经济的主要管理理论要在我国成功应用,一定要建立在“内圣外王”的基础上才行。

结论

正是由于西方国家同我国经济理论的实际目标存在着差异,其进行经济的运行机制以及理论机制的不一致以及其创建经济理论的前提也不一致,导致我国的经济指导理论一直以来并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式和特点,我国不能够直接照搬西方的经济管理理论以及指导思想,而应该将西方的经济管理理论作为借鉴和参考,制定真正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式和特征的经济管理理论。

经济管理理论范文第2篇

(一)缺少基本理论范围

目前我国现有的宏观经济管理学教科书,还缺少基本的理论范围依旧,科学特征模糊不清。理论依据总体上还是借鉴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理论,还未能形成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同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不确切

任意一门专业的学科,必须要拥有确切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关系着学科长远深入的发展和实质性内容,各学科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对象不同。所以,确定研究对象,对任何学科来说都很重要。而我国现有的宏观经济管理教科书,大多没有确切的研究对象,并且没有为相应的对象内容加以概括和介绍。也正是受到研究对象不确定的影响,造成现有不同版本的宏观经济管理教科书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偏差,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内容上的偏差,部分专业认识可能会认为,不一样的教科书内容就应当是不同的。在此笔者认为,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内容上的区别是有必要的,但是对于根本理论知识上的偏差,是不应当出现的。例如,经济管理基本职能、基本策略、基本内容更应当形成统一的标准。

(三)学科体系缺乏合理性

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目的在于,揭露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来完成宏观经济正常运转。因此,可以将宏观经济概括为一门学科。现有的宏观经济管理并不像一门学科,归根结低是因为其理论性缺乏严谨的科学依据支撑,学科体系支配并不合理。最常见的表现是,将管理内容做为学科主要内容进行讲述。

(四)传统方法叙述过多

现代经济管理体系能够结合现代科技进行综合管理,可以将抽象的宏观经济管理学体系,很好的阐述清楚,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然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体系还没有实现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叙述的方法仍然较为过时,同时传统方法叙述较多,不利于现代管理人才的培植,从而无法达到现代管理实践的需求。

二、完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的策略

完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经济理论部门和现实操作各部门的协同努力。在此,笔者就完善经济管理体系提出了部分相应的建议。

(一)完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的准则

第一,宏观经济理论体系要满足一般理论体系,应当将相应的理论引入的相应的职能中建议叙述。第二,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牵涉的内容较多,如果各个方面都加以阐述,很可能造成内容条例相互混淆,因此突出内容重点,精简适用是非常重要的。第三,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的实质在于现实中的运用,而定量分析能够更好的完善宏观经济管理,所以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应当以定量分析为根本,尤其是要重视部分决策模式和调节模式的运用。第四,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

(二)明确理论体系内容组成

根据上述准则,将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做出以下布置。首先,由引导论述组成。引导论述综合性的概括了宏观经济管理的定义、研讨对象、研讨策略、研讨内容、以及学科特点等。其次,由宏观经济运转规则描述组成。宏观经济管理只有对客观经济允许状况充分认知,才能够正确合理的允许,方能做到科学管理,进而更好的讲述经济系统的协同性,更加持续深入的改善经济增长行情。再之,由职能组织、管理目标、政策方法组成。另外,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还由宏观经济监管、评价标准等组成。新的理论体系内容结构与当前宏观经济管理教科书相比较,既能满足一般的理论管理体系,又能拥有良好的逻辑顺序,其还可以有效避免管理内容与管理职责之间的冲突,凸显出了管理学学科的优点,更好的让人掌握体系内容,把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真正转变为一门指导下强的管理学。

三、对理论范围和研讨对象的观点

科学先进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应当拥有属于其自身的理论范围,理论范围设立的准则应当在下述基础之上。第一,基本范围必须是本学科的基础,同时融汇于整个理论体系过程中。第二,应当展现出学科特征,与其它学科具有很明显的差异,其它学科不属于这些基本范围之内。第三,基本范围能够支撑整个学科的内容。根据以上三个原则,可以将宏观经济管理学的基本范围归纳为,宏观经济运转、总体供应相互平衡制约、结构及时调节和改善、宏观经济决定、以及宏观经济调节等。而宏观经济管理学的研讨对象应该以,探讨国家维持宏观经济运转中的社会总供应平衡的规则。社会总供应矛盾是有史以来,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最基本的经济冲突。人类在生产过程,推动经济活动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是经济活动中最为常见的矛盾。社会总供应的平衡和制约,则是宏观经济中各种不同问题的几种表现。失业率的高低、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的周期性、经济结构的合理性等,都和社会总的供应有着密切联系。根据经济发展历史来看,对于社会总供应的研究,促进了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形成。社会总供应的平衡,是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理论目标和中心。

四、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深入知道下,我国经济已经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我们仍然要意识到改革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完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综合而言,对于宏观经济管理还需依据我国实际国情来探讨,只有汲取前人们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消除完善新的问题,才能更加深入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进步。

经济管理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理论;运行机制;重要性

【 abstract 】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our country's economy has had the historic leap,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economic management.

【 key words 】 economic management theory; Operation mechanism; importance

中图分类号:D91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其对每个国家的经济政策的指导作用日益重要,世界上每个国家的经济政策都会有一定的理论作为依据,不可否认,经济学作为一门发展中的社会科学还不完善,还有许多问题甚至错误。那么一个国家以不完善或错误的经济学作为其实践中的指导,肯定会对该国家造成负面影响,即便在短期内没有体现出来,但长期必然出现问题。我国作为转型中的国家,使用正确的经济理论作为指导更为重要。

一、我国政府过去的经济政策

我国政府过去制定的经济政策依据的是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而现在是在逐步接受西方经济理论,而且已变为我国主流经济理论,从引进西方经济理论之初,我国学者就把其作为具有借鉴意义的理论,指导思想就是批判的借鉴,实际上也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学者认为西方经济理论比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具有更大的实践指导性,但从目前制定的诸多宏观政策来看,我国政府已经基本认同了西方经济理论的指导性,并且在不断的执行所谓的需求管理政策,尤其在1997年开始的拉动内需的政策,执行力度越来越大,效果却微乎其微,于是很多学者提出各种解释。分别通过对宏观经济理论目标、运行机制和前提条件的研究发现,其根本原因是我国并不适合使用西方的宏观经济理论。

二、当代行为经济管理的特点

行为经济学的特点及优势:

1、行为经济学的特点

与传统经济学相比,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的行为准则并非是完全理性的、不动感情的自我利益,并不是没有道德的科学。行为经济学使我们必须承认,人也是有性灵的、活泼的一面,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导致的成分。

2、 行为经济学的优势

行为经济学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有机结合,它从实际出发,打破了传统经济理论通过建立精密的数学模型、严格的推理论证来解释、研究经济行为的框架,引入了描述经济学的成分,对传统经济学是一种修正,也是一种补充。因此,行为经济学已确立的原理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兴趣。行为经济学的崛起,对传统主流经济学基本理论前提提出了挑战,也进行了拓展。

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企业的行为经济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1、把人的因素作为管理的首要因素,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重视职工多种需要的满足。

2、综合利用多学科的成果,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人的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及改进行为的办法。

3、重视组织的整体性和整体发展,把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

4、重视组织内部的信息流通和反馈,用沟通代替指挥监督,注重参与式管理和职工的自我管理。

5、重视内部管理,忽视市场需求、社会状况、科技发展、经济变化、工会组织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6、强调人的感情和社会因素,忽视正式组织的职能及理性和经济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现行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问题:A 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其中各个时期、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认识可以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工具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决策人假设。B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从与要层次理论、行为改造理论、过程分析理论三个方面进行的。C 群体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支柱,掌握群体心理是研究群体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D 领导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领导者的素质、领导行为、领导本体类型、领导方式等方面的研究。

三、我国现在的经济管理理论应用

1、宏观经济理论目标

研究经济学理论的目的就是产出最大化,那么西方的学者普遍认为。生产的两个基本要素是资本和劳动,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劳动相对于资本来说是稀缺的,只要保证劳动的充分就业,产出就会最大化,于是整个西方经济学研究就是罔绕劳动的充分就业展开的,可见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资源禀赋基础上的,和我国的国情正好相反。我国是资本相对于劳动来说是稀缺的,如果还是把研究重点放在劳动的充分就业上,整个宏观经济体系还是维持西方的一套,那么对产出的意义并不大,如果直接拿来指导实践的话,首先错误的是理论前提,更别说结论了。对我国经济即便没有破坏作用,也不会有预期作用的。我国现在要做的是把研究重点放在资本的高效使用上,并以此为前提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理论,很多学者也的确这样做了,如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等等,但仅是一些观点,并未形成令人信服的理论。

2、宏观经济理论与实际运行机制差异

在宏观经济研究中。一个非常莺要的模型就是IS——LM模型,该模型为执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同时也决定了均衡的市场利率和产出,根据该理论模型,市场利率是由产品市场均衡和货币市场均衡共同决定,利率的自由浮动在宏观经济理论中起到关键作用,其逻辑如下:经济过热,政府要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IS——LM,首先,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出售政府债券,收回货币,货币供给减少,导致市场利率上升,利率上升,投资下降,进而产出下降,最后经济降温。可以看出,政府通过货币政策来影响市场利率,达到政府的经济目的,但在建立IS——LM模型时,货币市场 均衡却出现了问题,传统货币需求理论认为货币需求是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和收入成正比,提出投机动机是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最大贡献,正是投机动机的存在,使利率介入货币需求理论,为建立IS——LM模型奠定了基础,可以这样讲,没有投机动机就没有IS——LM模型,西方国家由于拥有发达的证券市场,提出投机动机是符合其经济特征的,但在我国。这样的经济理论却与实际相背离,我国证券市场一方面起步晚,另一方面,由于各种管制的存在,市场规模及在居民中的影响远不及西方国家,居民以投机动机持有货币的数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一旦没有投机动机,那么IS——LM模型在我国将不复存在,更剐说用来指导实践。

3、宏观经济理论前提条件

从斯密开始,西方经济理论就把资本主义趋利行为发挥到了极致,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的宏观经济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就是凯恩斯的三大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由于三大心理规律的存在,消费减少,投资减少,利率极低,居民普遍持有现金,这样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这就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三大心理规律上正是资本主义趋利行为的反映,是以西方长期以来的资本主义精神为基础。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西方民族在经过宗教改革以后形成的基督教新教中。某些教派(如加尔文和清教教派)的宗教理论——勤奋地恪守天职和对财富的合法占有,演变成一种经济价值观,这就是资本主义精神,这种资本主义精神有利于人们的经济行为,促使资本主义企业和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译本中,译者也作了精辟的论述,“该书精巧深刻地

揭示了加尔文教义:对18世纪美洲新大陆资本主义兴起的催化和诱变作用。韦伯认为。新教伦理原本宣扬禁欲苦行,消极地逼迫教徒对天生原罪作终生忏悔洗刷,笃信命运前定说,并对奢华懒惰风气严加惩戒,视同魔鬼。这种欧洲舶来的。比老教更纯粹,更偏激的教义逐渐不得人心。不利于新英格兰地区移民开发新大陆的进取要求和内部团结,不久便由一些宗教领袖点化改造,生出新意。他们将苦行僧式的世俗劳作和克己赎罪,同上帝选民萤建理想此界的神圣“天职”结合起来,转而强调通过勤俭致富达到拯救灵魂。这样一举消除了财富与罪恶之问的等号,庄严的为富兰克林式的资本主义精神加冕授勋,使之合法化。但是,在我国经济理沦的原动力却与此不符,在我国延续至今的主思想就是“内圣外王”,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这说明在我国三大心理规律即使存在,也不会是主导经济运行的规律,宏观经济理论要想在我国成功应运,必须在“内圣外王”的主干思想上建立。

结束语

正是因为宏观经济理论目标不一致,经济理论与运行机制的不一致和经济理论建立前提的不一致,一直以来指导我国宏观经济的理论并不适用,这也为我国1997年开始的拉动内需的政策,执行力度越来越大,效果却微乎其微提供了解释,在我国不能使用匹方经济学理论。不可否认,四方经济理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汇集了大量的融思想性和科学性为一体的精华,我们还是应该回到引进西方经济理论之初的指导思想一一借鉴,真正的经济理论还是要依靠中国的经济学者来探索。

参考文献

【1】尹伯成.西方经济学说史--从市场经济视角的考察.2006

【2】董保民.信息经济学讲义.2005

经济管理理论范文第4篇

(一)缺少基本理论范围

目前我国现有的宏观经济管理学教科书,还缺少基本的理论范围依旧,科学特征模糊不清。理论依据总体上还是借鉴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理论,还未能形成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同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不确切

任意一门专业的学科,必须要拥有确切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关系着学科长远深入的发展和实质性内容,各学科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对象不同。所以,确定研究对象,对任何学科来说都很重要。而我国现有的宏观经济管理教科书,大多没有确切的研究对象,并且没有为相应的对象内容加以概括和介绍。也正是受到研究对象不确定的影响,造成现有不同版本的宏观经济管理教科书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偏差,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内容上的偏差,部分专业认识可能会认为,不一样的教科书内容就应当是不同的。在此笔者认为,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内容上的区别是有必要的,但是对于根本理论知识上的偏差,是不应当出现的。例如,经济管理基本职能、基本策略、基本内容更应当形成统一的标准。

(三)学科体系缺乏合理性

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目的在于,揭露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来完成宏观经济正常运转。因此,可以将宏观经济概括为一门学科。现有的宏观经济管理并不像一门学科,归根结低是因为其理论性缺乏严谨的科学依据支撑,学科体系支配并不合理。最常见的表现是,将管理内容做为学科主要内容进行讲述。

(四)传统方法叙述过多

现代经济管理体系能够结合现代科技进行综合管理,可以将抽象的宏观经济管理学体系,很好的阐述清楚,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然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体系还没有实现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叙述的方法仍然较为过时,同时传统方法叙述较多,不利于现代管理人才的培植,从而无法达到现代管理实践的需求。

二、完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的策略

完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经济理论部门和现实操作各部门的协同努力。在此,笔者就完善经济管理体系提出了部分相应的建议。

(一)完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的准则

第一,宏观经济理论体系要满足一般理论体系,应当将相应的理论引入的相应的职能中建议叙述。第二,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牵涉的内容较多,如果各个方面都加以阐述,很可能造成内容条例相互混淆,因此突出内容重点,精简适用是非常重要的。第三,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的实质在于现实中的运用,而定量分析能够更好的完善宏观经济管理,所以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应当以定量分析为根本,尤其是要重视部分决策模式和调节模式的运用。第四,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

(二)明确理论体系内容组成

根据上述准则,将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做出以下布置。首先,由引导论述组成。引导论述综合性的概括了宏观经济管理的定义、研讨对象、研讨策略、研讨内容、以及学科特点等。其次,由宏观经济运转规则描述组成。宏观经济管理只有对客观经济允许状况充分认知,才能够正确合理的允许,方能做到科学管理,进而更好的讲述经济系统的协同性,更加持续深入的改善经济增长行情。再之,由职能组织、管理目标、政策方法组成。另外,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还由宏观经济监管、评价标准等组成。新的理论体系内容结构与当前宏观经济管理教科书相比较,既能满足一般的理论管理体系,又能拥有良好的逻辑顺序,其还可以有效避免管理内容与管理职责之间的冲突,凸显出了管理学学科的优点,更好的让人掌握体系内容,把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真正转变为一门指导下强的管理学。

三、对理论范围和研讨对象的观点

科学先进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应当拥有属于其自身的理论范围,理论范围设立的准则应当在下述基础之上。第一,基本范围必须是本学科的基础,同时融汇于整个理论体系过程中。第二,应当展现出学科特征,与其它学科具有很明显的差异,其它学科不属于这些基本范围之内。第三,基本范围能够支撑整个学科的内容。根据以上三个原则,可以将宏观经济管理学的基本范围归纳为,宏观经济运转、总体供应相互平衡制约、结构及时调节和改善、宏观经济决定、以及宏观经济调节等。而宏观经济管理学的研讨对象应该以,探讨国家维持宏观经济运转中的社会总供应平衡的规则。社会总供应矛盾是有史以来,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最基本的经济冲突。人类在生产过程,推动经济活动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是经济活动中最为常见的矛盾。社会总供应的平衡和制约,则是宏观经济中各种不同问题的几种表现。失业率的高低、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的周期性、经济结构的合理性等,都和社会总的供应有着密切联系。根据经济发展历史来看,对于社会总供应的研究,促进了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形成。社会总供应的平衡,是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理论目标和中心。

四、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深入知道下,我国经济已经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我们仍然要意识到改革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完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综合而言,对于宏观经济管理还需依据我国实际国情来探讨,只有汲取前人们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消除完善新的问题,才能更加深入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进步。

经济管理理论范文第5篇

基于经济管理理论的中职院校校企合作双赢模式研究

目前的中职院校的发展模式下,实用型人才培养是其最主要目标,校企合作则为其目前最为有效的方式。但是在不完善、不健全的发展体系内,中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结合教育学理论,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视角出发来分析中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双赢模式是目前研究的一个全新思路。结合德国双元制模式,以经济管理学理论形成校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是目前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校企合作双赢模式的理论基础

1.人力资本理论

在社会资本中,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繁荣,人力资本逐渐超越物质资本,成为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因素,相对于物质资本投资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人力资本投资产生的经济效益更大,因此对人力资本的加大投资将会加快推动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在经济效益贡献中的直接表现为生产效率和技术革新,这些都是基于人力资本投资而产生的后果。从经济管理学本质上来讲,人力资本的质量是以提升的生产效率来直接展现的,生产效率的提升可借助物质资本的投入。但目前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生产效率的提升则主要依靠人力资本的技艺、知识、熟练度、创新能力等因素,这些因素则需要高质量的教育来提供和实现。

2.实用教育主义理论

实用教育主义理论是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其核心理论是教育的经验论和“做中学”理论,而中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正是基于这两种观点而建立起来的。在杜威实用教育主义理论中,他认为教育使经验的改造和改组,是人在主动尝试行为与环境的反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组合。教育经验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别人的经验,而且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和建立自己的经验,在新获得的经验和别人经验改组和改造中来增加或提升自己知识实践能力。在这种理论的支持下,杜威提出“在做中学”的理论,认为学校应该具备社会的主要基础功能和部件,应该是以一种社会雏形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完成真实和经验的积累。这些理论也集中体现了校企合作模式的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本质,成为中职院校校企合作双赢模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启示

德国双元制模式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面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学习,一面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训练,这种模式实施的成功在于德国自由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德国双元制模式的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顺利实施并实现双赢深刻体现了人们对待企业自治和国家责任的双重认同上。基于市场认同和社会责任的自由式校企合作模式的成功对我国中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首先,在企业第一生产先上的实训和实际操作技能培养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熟练运用和实践技能的快速积累,最终被企业欢迎。针对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实践训练的弊端,德国双元制模式提供了参考。其次,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然后再企业进行实践操作训练,一方面能够使课堂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尽快使用到实践操作中,保障了知识的吸收、掌握和使用,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和企业间的交流,给学生展现自己能力提供了平台,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率。再次,德国双元制模式中以岗位为培训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受企业欢迎,因为这部分学生能够来之即战,不需要进行二次培训,上手快。这方面应该是我国中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最后,跨企业培训中心具有诸多优势,一方面能够帮组中小企业实现培训机构的构建,另一方面还能实现学校实训基地的构建,这是实现双赢的基础,值得我国中职教育借鉴。

三、我国中职校企合作双赢模式的构建

1.校企合作管理机构的设置

中职院校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社会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力资源体系的构建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这就涉及到合作问题。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合作的前提是利益或者效益,都是基于需求目的的。为最大限度的保障企业在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的责任和利益,以及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施和校企合作过程的透明度,这就需要从经济管理的理论视角出发,以经济管理的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管理机构。以学校为中心和纽带,联合多家企业成立校企合作学院董事会,借助学校的纽带作用构建多企业合作交流,促进相互之间的技术成交流和人才交流,以及构建各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院校学术方面的优势,以学术成果作为吸引企业合作的最大优势。

2.校企合作的资源整合

以经济管理学理念分别对高校和企业进行资本化,将学校放在知识资本的位置,为社会经济培养一线技术性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资源,这就需要要对院校和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以发挥最大的作用。首先从学校方面整合教师队伍资源和教学设施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教师和设施的教育功能,同时还要发挥教师学术方面的功能,为建立校企合作的双赢模式提供基础。其次从企业方面整合生产实践资源,将生产第一线作为学术实训的基地,让老师、一线操作工作人员、学生共同参与,实现老师、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

3.校企合作的保障体系构建

经济管理理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框架重构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古代文化艺术更是盛誉整个世界,同时中国在艺术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以往的艺术管理实践其局限性比较大,比较琐碎且没有系统性。人们对此的重视程度也没有得到提高。直至二十世纪末期以来,随着我国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开设,才使得艺术管理这项纷繁复杂的范畴逐步形成一门比较系统化和完善化的学科体系。但是目前情况并不乐观,艺术管理理论框架还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一、现有艺术管理理论框架以及它的重要性

国内有关学者把框架定义为人们对某种组织或者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的结构。对于艺术管理理论的框架结构,主要注重对艺术管理信息的选择和重构。针对艺术管理这门学科而言,学界一些学者提出了目前主流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即把艺术市场作为基本出发点,将艺术经济管理作为突破角度,把艺术经济管理分为三大模块,也就是宏观、中观和微观艺术经济管理。这三者之间密切相关,目前尚未划分出明了的界限。尽管有些学者的观点对于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重构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但是具体而言笔者对有些观点仍尚存异议。

二、当今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所存在的缺陷

(一)理论框架的分析过程和结论之间存在冲突

就目前而言,现有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是通过对管理权限范围和本身内外属性进行的一种划分。按照此种划分方式,可以把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分成三个部分,也即宏观框架、中观框架和微观框架。在实际上,如果将艺术经济管理范围进行扩大化的话,放在艺术管理范围的大背景下分析, 此时通过所得结论便会发现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实际上应该属于宏观上的东西,同时艺术行政管理与艺术产业管理,也未能够摆脱宏观艺术管理的控制,此种分类过程避开不了冗余的嫌疑。通过结论分析得出,艺术中介管理应该归属于宏观范围领域的艺术产业管理,但是在分析进程中,有些学者却把艺术中介管理划为微观艺术经济管理领域,此种做法明显使得分析过程和结论之间产生了对立。

(二)艺术产业管理和艺术行政管理被完全隔断

目前现有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隔断了艺术产业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之间的固有联系。也就是所谓二者相互分家,艺术行政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框架分支结构从艺术产业管理中摆脱了出来。各种迹象表明,艺术行业管理不能仅仅自身被包含于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产业管理应该拥有更广的范畴,艺术行政管理也应划属于这个范畴,且二者共属于宏观的艺术管理领域。艺术行业协会以及有关管理机构再对艺术行业进行管理和把控的时候其与政府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对该行业的管理的区别仅仅体现在管理主体以及管理所产生的效果的不同。对于其他管理事项来说,比如被管理的对象和范围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异,艺术企业的内部管理未被牵涉其中,而仅仅是对多样的盈利机构和非盈利机构通过规则使他们更加规范化罢了。

(三)微观艺术经济管理领域并不包含艺术中介管理

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中介就是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以某一群体为单位,在艺术市场上充当艺术品流通职能的中间机构。一般情况下根据机构的设立目的,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种分类,第一种是致力于传播文化的非盈利中介机构,第二种是主要为了获取利益的中介机构,再有就是两者性质兼有的艺术中介机构,从此看出,艺术中介仅仅在艺术生产方和艺术消费方之间起到一个连接的桥梁作用。这种关系就表明了艺术中介管理是不被微观的艺术经济管理所包含在内的,其应被划为艺术行业管理范围内,可将其称为艺术中介行业管理,和艺术生产管理以及消费管理共同构成艺术产业管理。宏观艺术管理在艺术管理理论框架中的表现形式就是艺术中介、行业、产业等管理所形成的综合体,该综合体的各个单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注重集合性的组织活动管理。相比较于微观的艺术管理而言,后者往往注重管理的内在联系,放在艺术管理理论框架中就表现在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中,也即相对于组织内部的相关因素的管理。从以上宏观以及微观艺术管理的分析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艺术中介管理应该并属于宏观的艺术管理而非微观。

(四)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划分标准不确切

国内对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划分没有统一的标准,且现有的划分方式也并不明确,目前主要是根据艺术管理主体之间的区别进行划分,同时考虑到艺术生产和艺术的流通过程。此种划分方式存在一个问题,往往导致艺术行业协会和艺术行政管理仅针对艺术管理的主题对艺术市场和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分类,但是对于艺术中介管理来说,却是按艺术生产流通中产生的作用进行归纳出来的。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致使各种类别之间互相交叉和重叠。为了寻求途径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将艺术行政和行业管理二者共同纳入艺术产业管理范畴。

三、对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重构

(一)从纵向角度,可根据艺术管理的作用和范围来进行划分,此种划分模式下,艺术行政管理被归入宏观的艺术管理范围,艺术行业管理纳入中观艺术管理范畴,同时艺术的企业管理就演变为微观艺术管理范畴。此种通过纵向角度的划分方式对艺术管理理论框架而言,结构清晰明了,在培养艺术管理人才方面也具有重要的针对性和借鉴意义。

(二)从横向角度进行划分,在此角度上可将艺术的具体门类作为艺术管理划分的依据。实际操作中,是将艺术管理分成四个大的种类,即造型、表演、语言和综合艺术管理。通过各自的名称就可知道,各类的管理范围比较明确。同时我们还可在各类名下设具体平行机构,就拿造型艺术管理来说,该类的管理对象主要涉及造型艺术门类,对其管理主体来说就包含造型艺术的生产、中介和服务组织等。通过类比推理的方式可将表演、语言和综合艺术管理进行类推。此种框架重构方式方法简单明确,非常有益于艺术管理门类专业的学生确定自己的研习方向。

结束语

就目前我国艺术管理门类高等教育现状来看,由于该学科领域基本处于初创阶段,相关艺术管理理论架构的构建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还需要在今后多注重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期望他们能够提出更为优越的架构理论。

【参考文献】

[1]薛志良,马琳.关于艺术管理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若干探讨[J].艺术教育,2006(06).

经济管理理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经济管理经济管理教师实践性教学个性教学

1、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具有理论功底扎实、知识结构合理、视野开阔、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创新,既能从事经济管理实际工作,又能从事经济管理理论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学生较深入地了解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制度、基本政策和基本方式,有效地把握提高本单位经济管理水平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办法。并对经济管理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具有观察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

2、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管理专业下的课程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既有别于高深经济理论的研究.也不同于实际普通生活中的经济事件。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范围很广,经济管理模式多样,形式各异,这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依照经济管理专业教育实践能力发展的要求,考量经济管理教育发展的现状,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落实不到位。

2.1 过于注重理论讲授 随着党的职业教育方针的调整,各大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的的工科类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而且在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存在着或效仿普通高校的做法,比较注重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度不高,把课堂教学、理论知识传授放在首位:或沿袭升格前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中仍然大量进行已被新知识。新理论,新实践淘汰的研究项目,不能紧跟社会发展,造成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落实不到位。

2.2 轻视实践教学 经济管理专业下课程偏重文科知识,有些院校的老师对经济理论专业的教学过程过分强调理论,强调格式,主要讲各理论的概念、意义,而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不够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疲于奔命,无暇顾及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学校评价教师往往只注重教师的教学态度、课堂气氛:考评教师的教学业绩时只考察教师一方.没有与学生实际掌握的实践技能联系起来,所以教授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师并不重视锻炼自己的实践教学技能。

2.3 忽视开展个性教学 传统的经济类课堂以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方式,统一的教学评价,无视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性差异.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个性化研究.缺乏因材施教,师生沟通少,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和创新潜能,后进者得不到补偿,优异者也无法脱颖而出。

3、经济管理专业相关概念

3.1 经济管理专业定义 是指研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合理组织、合理调节的规律和方法,它包括两大方面:宏观经济管理,即国家对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指导、调节、监督;微观经济管理,即各类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个体劳动者的经营管理。经济管理是综合应用性学科,它融合多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学科知识,注重总结实践经验和可行性研究。

经济管理专业下的相关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

3.2 对经济管理教师的素质要求:

3.2.1 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职业道德和协作精神,愿意为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尽心尽力;有责任心,爱岗敬业,具有学科钻研精神。

3.2.2 具有多年相关专业教学经验;具有从事教学工作的知识水平和讲授能力;具备一定的教学工作经验和研究能力;能够负责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进行教学科研和管理科研工作;负责管理专业学生课外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并组织实施管理人才培养工程。

3.2.3 有履行岗位职责的业务能力和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

3.2.4 有创新精神、应变能力和个人爱好及特长。

4、经济管理系教师推销知识的途径

4.1 不断坚持理论探索学科建设既要引进先进的外来文化.又要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还要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经济管理专业作为一种由国外引进的学科,该学科点除十分注意经济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外.还必须十分注意对外来经典的经济管理理论著作、最新的经济管理理论的“汉化”。经济管理理论“汉化”的途径主要有二:一是使经济管理理论与中国丰富的经济思想相结合,从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吸取营养:二是使经济管理理论与中国现实的经济管理实践相结合。从而推动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

4.2 坚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经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边缘学科,这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经济管理理论须要从经济管理的社会实践中吸取营养,以丰富经济管理的理论;另一方面,经济管理的实践迫切需要好的经济管理理论指导。从学科诞生伊始,该学科就高度重视与实际部门的交流,积极主动寻找机会,将经济管理的新概念、新方法向社会、向企业界人士介绍推广,同时将他们在经济管理实践中的疑难和困惑带回学校作理论剖析和探讨,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使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同中国特定的国情相适应。

4.3 学科建设要与时俱进 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善于学习。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一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总结出来的新理论;二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新方法,人类在不断进步,各种新的研究方法也不断涌现,如系统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混沌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复杂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等,将其融会贯通然后应用于经济管理的研究之中;三是要向社会学习,从实践中学习。经济管理既需要理论也需要实践,实际部门的经济管理实践往往是绝佳的经济管理教学案例,教师也需要从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理性及感性知识,以使自己的教学能丰富多彩,使学生印象深刻;四是要向同行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拓宽学科建设的视野,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5、结束语

经济管理专业对我们教师提出的要求就是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科长期繁荣,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摸拟教学法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后还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等,使教学互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努力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要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有计划地引进高素质人才充实学术队伍,鼓励教师积极进取、努力拼搏、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陆中宝.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及其新挑战。江苏省南京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09,02.

[2]杨宁.经济法教学改革探讨。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09,32.

经济管理理论范文第8篇

在国际社会中很早就提出了公共经济管理一词,主要是针对国家经济管理和人民生活进行的分析,这一理论的提出旨在将人民生活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富民强国的目的。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对于公共经济管理理论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很多学者都认为公共经济管理理论中主要强调地是公正性,对于人民生活福利的分配要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政府部门要对所有社会成员负责,要将公共权力和资源合理分配,从而制定详细明确的实行方案。随着民生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地人开始注重到自己的利益,改变了传统思想观念,这也就推动了公共经济管理理论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都制定了详细的政策,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卫生、医疗及教育等众多问题,公共经济管理理论中都作了详细介绍,也为我国民生政策的出台指明了方向,首先要将人民需求作为重点,制定合理计划,在公共管理部门建立的同时要加强科学技术的投入,将原有资金有效利用起来,成立公共监督管理部门。

2公共经济管理和改善民生的关系

2.1公共经济管理对改善民生的直接影响

近些年由于政府部门对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视,越来越多地惠民政策在颁布实行,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经济水平快速发展,很多人民都有了自己的积蓄,摆脱了原来的生活困境,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加剧了贫富差距,随着物价的上涨,很多人民都开始上不起学,住不起医院,人民生活福利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变,这主要是公共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低下,无法满足人民正常生活供给,对于经济市场的约束力不足,久而久之公共经济管理部门的信誉就会逐渐下降,人民对政府部门失去信息,所以公共经济管理直接影响着民生问题,针对这种状况政府部门要将民生问题落实到个人,不要只是形式化,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

2.2公共经济管理对民生关系的协调作用

对于我国民生关系的影响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公共经济管理,在公共经济管理中我国目前经常会出现责任人不明确的问题,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分工比较混乱,容易造成的问题出现,使人民群众对于公共管理部门的信任降低。政府要想将公共经济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先要建立有效地市场机制,通过一些政策对公共管理部门的资金分配进行监督,合理有效地使用公共资金,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2.3公共经济管理为改善民生提供保障

由于近些年我国国家政策的惠民力度不断加大,在医疗、教育等方面政府都开始进行补贴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的出台都必须要经过公共经济管理部门的支出,所以说公共经济管理为改善民生提供了保障。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的变幻莫测造成了许多风险的增多,公共经济管理部门的存在就对这些经济风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对于市场资源配置上起到了促进作用,保证了公共产品的正常供给,同时也为公共经济管理部门增强了权威性。

2.4完善公共经济管理制度

随着政府对于民生问题的重视,应该首先将民生制度和公共经济管理制度加以完善,对于公共经济管理部门的财务支出做好监督管理,要确保每项资金投入的合理性、有效性,要对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地医疗、教育问题提高重视,要对群众生活中所遇到地困难进行帮助,从而改善公共经济管理部门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2.5公共经济管理的法制化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和规律,同样对于一个国家的管理也需要法制化制度,法制化制度的执行是公共经济管理部门存在的前提条件,要对公共经济管理部门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廉政教育,要让其深刻明白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人民才是政府服务的对象。要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对于公共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能进行监督和约束,要让所有工作人员都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要将人民群众的需求了解清楚,这样才可以制定最好地改革方案,才能在民生问题上得到改善,要秉公办事,时刻站在法律法规地角度去看待民生问题。

3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极为重视,同时实施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在这个过程中最为关键地就是民生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公共经济管理理论的出现,在公共经济管理理论中对于人民生活中息息相关地教育、医疗、福利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政府部门要想彻底改变民生问题就必须改变传统执政模式,要将时展中所出现地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同时结合公共经济管理理论中的内容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政策,加强政府人员的执政理念和能力,用法律法规对公共经济管理部门的职权进行约束,确保政府公共管理制度的顺利实行。

经济管理理论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传统经济管理思想 当代经济管理 影响

经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管理学科,其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进行管理。在管理活动中,通过对以往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从而获得新的实践方式。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为当代的经济管理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启发的内容,对于管理的效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当代的农业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发展中,利用传统的经济管理的思想进行研究对于经济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总结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的科学理论并进行使用,能够促进当代经济管理取得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当代的社会发展中,需要对其进行重点研究和充分利用。

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应用

企业管理学形成于二十世纪初期,在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管理思想,为人们进行企业的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在之后的工业管理中,经济管理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由此,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形成,醉着后来人的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一些新的学派应运而生。因此,企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科学就是传统的经济管理学。在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现代管理。伴随着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在经济管理中逐步具备了结构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企业管理学具有较强的学科性,因此,就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辅助管理,保证管理实践的有效性。依赖传统的经济管理发展而来的方法,和传统的管理方法不谋而合。在进行经济管理的活动中,要充分利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实现企业管理的全面发展。随着全球经济快速的发展,经济格局正在于产生着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经济竞争的局势更加激烈,而企业要想获得自身的发展,就需要通过对自身的管理进行不断地改进,以适应不断出现的经济变化形式。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农业活动的影响

农业是国民生存的根本,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因此就需要将农业的发展作为最基本的政策之一,农业进行的生产活动是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在我国的农业中,小型的村庄城镇是农业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长期的稳定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将经济管理作为总的指导思想,保证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在实践的应用过程中,对于经济管理方法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生产中得出的经验和理性的认识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并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再通过一系列的应用和实验的基础上,逐渐寻找出一种适合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生产活动具有明显的循环性的特点,采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促进经济管理的稳步发展,减少因产生的问题对管理活动造成的影响使得农业经济获得平衡的发展。在我国,农业是立国之本,在进行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的实践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的分析和总结,同时进行更高的思想的研究和应用,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货币金融管理的影响

在金融中,货币的使用将需要、供给和管理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从而产生了与之相应的经济活动。在金融的管理过程中,人们对于存在的供求关系和相应的管理活动的展开进行了研究,得出二者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同时又存在一定的联系。在货币金融的管理中,人们将其价格作为第一考虑的要素,并以官方确定的价格作为参考。在过去的发展历史中,农业和商业的重要性主要依据农业生产出的产品的价格决定。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对于货币的管理有着十分丰富的涵义,早在我国的春秋时代,实行货币贬值,以官方的管理作为重要内容严重缺乏可行性,在进行货币的统一之后,渐渐禁止了私铸行为,但在之后随着朝代的兴替,私铸开始循环往复,直至后来纸币的形成通过对历史中的货币管理进行总结,我们能够得出货币金融的正确的理论体系。在当代的社会环境中,由于货币的存在,影响到了经济活动中的借贷和利息,对于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高利贷的形式,需要国家采取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手段进行严格控制,实现与之相关的问题的有效解决。

四、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影响

随着企业管理学的提出,人们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便获得了有效的参考依据,开始遵循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在之后的时间中,各种管理理论在保持原有的基础的程度上得到了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对其进行概括和总结,就是企业的管理理论逐渐由原来的古典理论发展为科学理论,并转变为了今天的现代管理理论。经济管理的科学性是由其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经过不断的吸收精华和改革创新形成的。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世界中的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信息技术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为经济管理创造出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在保证其原有的内容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够满足不断进步的社会的需要。

五、传统经济思想对国政经济管理的影响

在政府对国家进行管理时,需要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社会的管理效率。在政府的管理工作中,主要包括:人口资源、经济资源和军力资源的管理,使其能够发挥自身的良好作用,推动社会整体的发展。在我国古代的经济管理活动中坚持“量入为出”的管理原则,这一原则的使用对后世产生着较为积极的影响。经济的收入形式主要要来自于税收,是对生产活动进行分配的重要活动。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经济收入的实现,同时也要对经济的支出进行严格的控制,实现财政的“开源节流”,促进国家使用经费的增长,保证经济生产活动的持续、稳定进行。

随着传统的经济管理理论的不断进步,以其为基础思维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逐渐形成。其对于传统的经济管理理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有效的总结,在经过不断的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传创新精神的思想理论,发展成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经济管理思想,其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在我国古代时期的经济管理理论中,已经具备了系统的特点,在一些进行国家管理的理论中对于管理思想进行了充分的阐释,对于新的决策的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邓小平同志根据这一思想的特性进行了新的发展,赋予了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管理特征。只有在对人类的文化进行吸收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现代经济管理制度的发展,并对于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邓小平提出的经济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管理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农业生产活动和经济管理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活动中,逐渐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逐步形成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综合使用各种有效的经济手段进行管理,实现社会发展的总目标。

由此可见,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在对当代经济的影响中,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因此就需要我们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积极利用其中存在的有利之处,并对于其中存在的缺点进行改进,促进社会经济管理理论和思想的形成,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的长足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要求,实现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最终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皆染.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J].经济论坛,2011(07).

[2]陈勇勤.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04).

[3]陈勇勤.需供管演进假说—探索经济史研究新体系[J].南都学坛,2006(1).

[4]何梦笔.正确把握和理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制度安排[J].经济研究,2007(25)

[5]陈勇勤.需供管演进假说—探索经济史研究新体系[J].南都学坛,2006(12).

经济管理理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历史视角

五千年灿烂的中国文化孕育了许多优秀的管理思想,而把握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脉搏则是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管理创新的有益尝试。

一、中国古代百家思想中的管理精华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在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中蕴含着及其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

(一)顺道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自然界来说,“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理·形势》),其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他看来,“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管理·形势》),只能“因之”而不能抗拒。因此,管理者必须能辨道(辨识客观规律)和顺道(根据客观规律的要求来组织管理活动)。

(二)重人

重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得众而不得其心,则与独行者同实”(《管子》)。“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前出师表》)

(三)求和

“和”强调的是人际关系的融洽、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孔子也提倡“礼之用,和为贯”。求和的关键在于当权者,是谓“无私者容众”,切不可“以爵禄私所爱”以至“党而成群者”,而是要“循公而灭私”(《管子》)。

(四)法治

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源于先秦,其后不断发展、完善,包含了一下三条基本原则:第一,明法。是法的公开性原则,“法必明,令必行”,“上有明法,下有常事也”;第二,一法。是法的统一性和平等性原则,“权度不一,则循义者惑”(《管子·君臣上》)、“罚不畏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第三,常法。是法的稳定性原则,“执者固,固者信”,“法判有常,则民不散而上合”(《韩非子·五蠹》)。

(五)守信

信誉是国家和企业的生命。“君子信而后劳其民”(《论语·尧曰》),“言而不可复乾,君不言也;行而不可无再者,君不行也。凡言而不可复,行而不可再者,有国者之大禁也”(《管子·形势》)。

(六)预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过在于度数,无困在于预备”(《中庸》),“以虞待不虞者胜”(《孙子·谋政》)“惟有道者能备患于形也”(《管子·形势》)。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朴素的“预谋”思想也有相当精彩的论述,如:“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等。

二、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中国近代民族企业诞生于鸦片战争之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在夹缝中求生存,但是既便如此,它们在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不但为自身创造了财富,还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因此,近代民族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宝贵的经验和隐藏在其背后的企业管理理论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洋务派的努力和清政府的破产

洋务派企业管理理念是在当时那个特定的背景下,在中外文化的相互碰撞、融汇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超越与变异。洋务派企业主要代表人物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冯桂芬、王韬、薛福成等,其指导思想是主张“经世致用”、“自强求富”、“师夷长技以制夷”,其管理思想的主要特征有:封建性、腐朽性、对西方的依赖性等。

(二)维新派的救亡图存

维新派管理思想的理论本源主要是西学,其中作为灵魂和核心的则是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和天赋人权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皇帝,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张,目的是“富国”和“养民”。富国之法包括钞法、铸银、铁路、机器轮舟、开矿、邮政六项纲领;养民之法包括务农、劝工、惠商、恤穷四项纲领。梁启超主张以资本主义的方式振兴实业,同时,他对当时中国股份制公司的发展也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

(三)革命派的朴素资本主义救国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引进西方现代政治思想的同时,又引进了西方的现代科学管理思想,同时与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相融合,从而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行政管理思想。革命派管理思想侧重于宏观的国家管理,如孙中山“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国民经济管理思想和行政管理思想,廖仲恺的新国家建设思想(发展铁路交通是其核心内容),朱执信的土地国有思想(实行“土地国有”、“铁道国有”,以避免垄断,给全社会以福祉)等。革命派经营管理思想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包含了朴素的资产阶级思想。

(四)民族实业家的倡导

鸦片战争清政府的失败也导致了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控制的放松,由此逐渐诞生了一个全新的社会阶层———民族实业家,其中以张謇、穆藕初、荣氏兄弟、刘鸿生、卢作孚等为代表。张誉提出建立岗位责任制,实施奖惩制度和建立考工制等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穆藕初认为经营者应尽一切努力以最少的投资获取最大的利润。荣氏兄弟在企业开拓扩展的过程中,实施借款办厂的战略,主张并购,重视市场需求、市场价格、原材料、劳动力。刘鸿生则提倡先做调查研究工作,注意规避战略风险,分散投资策略。卢作孚主张企业的经营日的不是纯为赚钱,而是要将其运用到社会上去。这些代表人物显然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思维方式。

三、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

新中国成立后,鉴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基本上是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建立了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缺乏经营自,没有经济责任,管理只是一种封闭的生产型管理部分吸收西方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1956年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可以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之后,由科学家和工程专家倡导,开始大规模引进与创新西方的科学管理理论。这一时期,我国还进行了管理思想的经验探索与理论创新,如鞍钢宪法、工业七十条、大庆经验、企业多种经营等。

四、新时期:30年来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经济管理总的指导思想是“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和“简政放权”,实行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统一。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指引下,(下转第84页)(上接第82页)为了加快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总结我国的管理经验和大胆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论与方法。

(一)新复古主义思潮

有相当一批管理学界和业界的人士崇尚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博大精深,认为当今的中国式管理就应该是中国古代的精华管理思想的现代应用,从而挑起了“古为今用”这面大旗。因此,诸如王道管理、仁义管理、中庸管理、修身管理、兼爱管理、无为管理、太极管理、无极管理、弱管理、柔管理、隐管理、简朴管理等等应运而生。这些理念试图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去,力图给当下的中国企业管(下转第84页)(上接第82页)理提供纯正本土化的文化根基。

(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院派

社会主义学院派主要由高校教师和研究者组成,在这些学者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还要数以下两位:一是复旦大学水教授及其建构的“东方管理学派”。二是西安交通大学席酉民教授及其创立的“和谐管理理论体系”。“东方管理学派”形成了一套以“三学”(东方管理学、中国管理学、华商管理学)、“四治”(治国、治生、治家、治身)、“八论”(人本论、人德论、人为论、人道论、人心论、人缘论、人谋论、人才论)为主体的管理理论框架体系。而“和谐管理理论派”则认为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必须遵循则,即用优化思路解决客观科学的一面以及用减少不确定性的思路解决主观情感的一面,并设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组织有效性。此外,一些著名经济学家诸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丁栋虹等,也在经济学的框架之下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中国式管理实践学派

与学院出身的教授们致力于建构中国式管理的框架体系不同,这个派别基本由业界人士组成,他们更关注如何把古今中外的管理理论具体化为各种适应本土情况的操作模式。刘光起提出的“A管理模式”、成中英提出的“C管理模式”、郭咸纲提出的“G管理模式”等等。其中该流派中集大成者自然要数号称“中国式管理之父”的台湾学者曾仕强的““M理论模式”,他认为中国式管理的“M理论模式”有“三大主轴”: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依理而变。由于实践中的各种管理模式更具操作性,因而这些独特的模式得到许多经理阶层的认可。

五、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发展所面临的任务

结合上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当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所面临的任务至少应该包括两个辩证方面:

(一)博古通今,承前启后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民族特性必然反映到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我国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所创造出的许多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有许多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对其作理论上的总结,既是对我国企业管理事业的贡献,更是对企业管理理论的贡献。对我国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为21世纪我国企业管理改革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是我国企业管理学界的重要任务,而本文就是立足于此的一个有益尝试。

(二)博众所长,去粗取精

虽然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最早是由西方发展而来的,但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要求我国企业在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同时,应当以我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为基础,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本国的问题。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出现必须考虑本土文化的特点,发掘中国文化的有益成分。通过总结自己的和外来的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理论。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圆圆,袁泽沛.近代以来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N].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12).

[3]王同勋.近代民族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12).

[4]王忠伟,初宇平,张德超.中国近代管理思想的融合[N].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4).

[5]刘悦坦.中国企业管理理论30年[N/OL].中国营销传播网,2009-08-18.[2009-08-18]..

[6]新华社.中央政治局会议传递明年经济政策新信号[N/OL].新华网,2010-12-04.[2010-12-04].http:///fortune/2010-12/04/c_12846727.htm.

[7]百度文库.中国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现代企业管理的改革[DB/OL].百度,2010-11-07.

作者简介:

吴红卫(1967—),女,硕士,教授,现供职于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国有资产管理、区域经济管理、战略管理。

上一篇:企业税务管理范文 下一篇:科学技术创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