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法规范文

时间:2023-06-02 17:04:59

经济管理法规

经济管理法规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管理;常见问题;解决措施

由于我国房地产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体系之一,除此之外,房地产的发展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民众的生活水平与居住条件。但在房地产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对我国资源与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因素。在近几年内这一弊端表现得尤为明显,我国平均每年都要新增大约20亿平方米的建筑,这样的建设工程耗能巨大,由此不难看出,楼房的建设不但在能源消耗方面还是在环保方面也相应的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使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民生问题,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针对房地产的各项问题而加大管理力度,但是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效果并不够理想,因此,应在房地产的经济管理方面进行更加深层的研究。

1 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中常见的弊端

1.1 管理措施没有得到落实,机制不够完善。经过房地产经济管理多年持续发展,如今已经成为政府经济管理中的重大难点,在近几年的时间里,政府与国家更加重视对房地产的管理,同时在较短时间内推出相当多的管理政策,然而通过有关资料统计得知,这些政策所带来的效果不尽人意,基本原因在于政策与法规没有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取而代之的是在政策的使用时过于形式化,执行力度不到位,走形式的现象比比皆是,从上到下的政策实行措施已经成为我国房地产主要经济管理措施,有些法规政策缺少科学性与实用性,同时伴随着诸多争议,因此在我国近年来房地产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提高经济效益和降低投资成本是我国房地产行业追求的目标,这也是我国房地产经济的主要来源,由于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管理方式不当是推动房价上涨的根源所在。如果不能有效地打破官商合作现象,会直接导致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经济管理难度加大,一些宏观政策根本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房地产市场中的各个地方部门之间缺少协调性,各自为政,并在决策之间互相脱节,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经济管理政策的形式化出现。

1.2 相关政策不够稳定,目标模糊。近年来,我国为了使房地产市场需要尽快的达到平衡状态,从而多次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管理,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房价上涨趋势得到控制。但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我国目前处在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同时对我国房地产行业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与长期规划缺少清晰地认识程度,直接导致政策所需要管理的目标不够清晰,与此同时,短期的政策不能与中长期规划设计思路达到同步进行,相关管理法规缺少科学性与合理性,并因政策的不稳定变动直接导致房地产行业出现不规则浮动,这样的后果不但使房地产行业运行秩序变得极为混乱,还会使投机取巧者利用政策上的疏忽遗漏来获得更多的可乘之机。

1.3 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从国内外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良好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房地产发展的开端阶段,其中相关法律法规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房地产的管理体系是一个完整体系,控制着最开始的开发工作、建设施工的主要过程、以及后期管理等各个环节工作,我国目前房地产的管理法律法规与国外的房地产管理法律相比之下较为落后,有些方面的管理条例在国外已经得到很多的完善,但在我国依然处于刚刚成型状态,因此,缺乏健全的管理法律法规对我国房地产领域的发展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2 针对当前房地产经济管理的弊端应采取的解决措施

2.1 对长期计划进行合理制定。目前我国正处在不断深入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无论是经济结构还是发展方式都面临着重大挑战,所以要对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居住水平的重大意义和特别地位有充分的认识,把握好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对房地产行业的经济管理总思路有一定的明确,在对短期经济效益追求时还要注意确立完善的长期发展目的,以便使我国逐年增长的城镇居民实际居住需要以及城镇建设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促进我国社会国民经济的和谐发展,与此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将宏观的经济管理目标进行分解,主要将其分为短期目标和指导实践等两部分,从而对当前房地产市场复杂多变性的理顺工作更加有利,还有利于对房地产管理的问题进行对症下药,例如,在当今我国人多地少的局面下,以房地产的市场经济管理为出发点,着重对房地产行业的各项功能进行详细划分,并合理地引导房地产需求,有关部门要在此同时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系统,对房屋炒作的现象要采取措施加以治理。

2.2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并将管理工作落实到位。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起因在于深处,单单的靠行政命令是远远不够的,改善不科学不合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是改善房地产行业经济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要使有关部门充分明确自身的经济管理职责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重视管理失灵的原因所在,促进房地产经济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并创建良好的法制系统和社会氛围。部门之间要明确互相之间的合作关系,避免各自行政,决策相互脱节现象的出现,要将管理措施向实践工作中落实。

2.3 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由于我国房地产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使得我国房地产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为了使我国房地产行业正常运行与发展,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法律体系,并对外国的相关法律进行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的房地产管理法律体系,使房地产运行状态更加规范化,提高我国房地产市场管理法律法规的稳定性与科学性,优化房地产市场的环境与秩序,是房地产市场的经济管理实现有法可依。

2.4 控制开发成本。房地产有关企业的经济管理关键在于对成本的严格控制,虽然对正常支出的控制难度较小,但相关的业务费用具有较大弹性,对报账的标准掌握难以控制,所以,必须增强经办人的主人翁感,以最大限度节约开支,然后以制度管理的方式对漏洞加以控制。

2.5 在项目定期性之前完成利润预算。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保证利润是经济管理的基本宗旨,所以要把利润指标当做一项任务来执行,对于一个公司业绩的检验标志无非就是对其实现利润多少进行检验,这同时也是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本所在,因此,要充分激发各个部门的积极性,对企业项目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 结束语:

总之,房地产行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影响下,要对房地产加强经济管理,使房地产市场的经济效益得到保障,在该领域中还要更多的有识之士不懈努力,积极创新,从而使房地产的经济关系工作能够更好地进行。相信通过广大学者及房地产业同仁的不懈努力,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房地产经济管理系统也会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董艳.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09).

[2]侯伟.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3]黄岛.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0,(08).

经济管理法规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一、前言

近年来,由于我国房地产持续高速发展,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之一。但是,房地产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房地产经济管理出现了不少问题。因此,为促进我国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采取相应对策。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政策不连续,管理目标不清晰

为控制国内房产供应数量以及房价增长速度,近年来,使房地产市场供需达到平衡状态是我国政府进行房产工作的重心。但是,在房地产市场管理上,我国政府没有制定连续性的政策,致使管理目标不清晰。一方面政府的长期政策、短期政策控制目标存在差异,导致房地产行业的经济管理效果有所降低;另一方面,政府未能深入了解房地产目前存在的问题,制定的长期房地产经济管理政策没有针对性。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一些投机取巧、扰乱房地产行业正常运转的行为,严重影响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目前的住房产业政策、经济适用房政策以及房地产税收政策均存在管理目标不明确、政策不连续的情况。

2.监督制度不完善,经济管理不能落实到位

对房地产市场加强管理,为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是经济管理政策的目的。但是,我国的房地产经济管理监督政策不完善,所出台的政策不能落实到位。首先,房地产受土地价格上涨以及材料供小于需等因素影响,很多地方房价持续上升,导致很多人没有能力购买住房。其次,实施的原则和细则存在差异。我国经济管理的管理范围、职责不明确,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中央和地方实施两级管理、两级监督以及自上而下的方式,很容易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最后,房地产行业是我国地方财政的主要经济来源,一些政府为了增加收入,只看到眼前利益,不断哄抬放价,或者与开发商之间勾结,出现一些腐败现象。所以,政府要加强对房地产经济管理的监督力度,使经济管理政策能够有效落实,最终实现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的目标。

3.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

我国房地产产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是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目前,在房地产开发阶段、建设阶段、交易阶段以及后期管理阶段都存在有经济管理,但是却没有建立起一部房地产经济管理法贯穿整个阶段的。现阶段我国的房地产管理法,适用性、稳定性以及严肃性不强,导致房地产行业出现一些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现象。

三、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对策

1.使政策连续,管理目标明确

现阶段,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需要加大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并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房地产行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对房地产行业结构的调整,可以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房地产结构进行调整首先需要分析它的区域位置;其次,要进行实地考察,并调查它的资源状况,最后,结合历史实际情况对房地产进行调整。所以,政府应制定出具有连续性的政策,使管理目标明确。

2.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正处在初级阶段的房地产市场,只有逐步建立并完善各项房地产法律、法规,才能逐步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但是,建立完整的房地产法律、法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要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然后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近年来,《建筑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以及《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正在不断完善中,此外,有关房地产法规的出台,为《房地产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经济管理上,有关房地产法律、法规逐渐将房产从开发到后期服务整个阶段均包含在内,说明我国房地产行业相关政策逐渐法律化、正规化,房地产市场法律、法规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3.转换经济补偿方法,满足房地产实际要求

通过加强房地产经济管理以及转变房地产补贴方式,可以实现经济补偿方式的转变,符合房地产实际的需要。政府借助经济补偿方式,可以实现将消费者经济收入和房价间的差距缩小的目标。目前,经济适用房以及廉租房这两种方式,是政府对低收入群体的一个补贴手段。但是,由于在界定低收入群体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分歧,导致未能合理有效的对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进行分配。一些高收入者或者房地产投资者,趁机从中获得这些房子,体现了我国的经济适用房以及廉租房政策没有满足实际的需要。

四、结语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现有的建筑,这必将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房地产行业的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为了促使房地产行业能够健康发展,最终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一方面建立健全房地产行业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向外国学习先进的房地产经济管理经验,使我国房地产行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琳.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学术交流,2013(09):88.

[2] 杨娇.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05):55.

[3] 刘晓燕.浅析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时代金融,2011(10):39.

经济管理法规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管理;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一、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连续性政策,目标模糊不清。近几年,我国政府一直将管理重点放在调整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方面,以此控制国内房价的增长速度和供应数量。然而,我国政府在房地产市场管理方面,存在缺乏连续性政策,导致管理目标模糊不清。首先,我国政府管理目标是抑制房地产市场需求。目前,我国政府不能从本质上认识对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长期的经济管理政策,不能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政府的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存在控制目标不一致问题,大大降低房地产行业经济管理效果。不连续、不合理的经济管理政策会扰乱房地产行业,为不法投机者提供可乘之机,不利于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良好发展。例如,经济适用房、房产税收、国五条等政策的执行情况,都充分说明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存在目标模糊不清,缺乏连续性政策。

(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从国外房地产经济管理经验来看,房地产经济管理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是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房地产经济管理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虽然房地产经济管理贯穿于房地产开发、建设、交易和后期管理的整个阶段,但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贯穿房地产整个阶段的经济管理法。同时,我国房地产法律、法规建设落后于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经常出现房地产法律存在真空的现象。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文件主要以国务院名义颁发,或者以国家部委办公室的名义颁发,诸如国11条、新国4条等。这些房地产经济管理法,缺乏严肃性、稳定性和适用性。虽然我国政府在房地产特定领域建立初步的法律、法规,但缺乏相应的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导致房地产行业经常出现政令不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建议和对策

在充分了解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房地产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利用归纳、总结和分类的方法,提出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对策。

(一)制定连续性政策,明确管理目标。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需要不断进行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所以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转型和发展”。“我国政府需要充分认识房地产行业对于改善国民居住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我国经济增长的特殊地位。”政府需要制定连续性发展规划。我国房地产行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需要制定连续性发展规划,以保证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同时,在连续性发展规划的背景下,政府需要明确房地产经济管理目标,以此缓解日益增长的城乡居民实际居住需求和城镇化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连续性政策的制定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和谐,保证房地产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其三,应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在了解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我国政府出台房地产行业经济管理长期发展规划,以此保证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定地发展,避免出现“越长越调,越调越长”的调控常态。从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来看,我国一直处于人多地少的情况中,所以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经济管理目标进行明确规定,积极引导国民住房消费,切实承担起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责。房地产行业经济管理短期目标的明确,可以帮助政府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控制炒房、囤房等扰乱房地产市场的违法行为。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处于初级阶段,各项法律、法规需要逐步地建立和完善,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房地产法律、法规体系。其一,房地产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过程漫长。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实现房地产市场规范化地运行,实现房地产市场经济的合法化管理。房地产行业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我国政府需要建立符合房地产市场发展规律的法律、法规体系,使中、低收入购房者可以享受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其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在现有房地产法律、法规条件下,住房业主尚未获得法律方面的确认和保护,房地产涉及的多元化的复杂财产关系尚未得到有效的规范。目前,我国房地产秩序长时间脱离正常经济轨道,经常出现矛盾纠纷,业主维权困难等问题,所以我国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房地产秩序回归到正常经济轨道。我国政府对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进行完善,既可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又避免出现政府过度干预房地产发展的现象。同时,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保障宏观调控体系的建设。其三,不断地完善房地产法律。目前,我国政府不断地完善《土地管理法》、《建筑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并出台相关的法规,促进《房地产法》的出台。这些法律、法规将房地产开发、建设、交易和后期服务纳入到经济管理中,标志着我国房地产市场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提高房地产行业相关政策的层次性、严肃性和稳定性。

(三)完善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途径。我国政府需要完善房地产经济管理管理途径,以此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首先,认真核算投资总额。开发商的项目可行性报告通过审核以后,其必须选择适合的经理去完成项目。在房地产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投资总额进行施工。因为项目投资总额的确定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所以政府要严格审核开发商的资金情况。工程人员对项目进行初步估算之后,制作出资金流量表,并交有关部门进行审核,并载入相应档案,为政府制定经济管理政策提供依据。政府依据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和开发商的自身运转情况,来确定开发商的投资总额。政府在项目开发前对开发商的投资总额进行核算,既可以有效地降低开发商投资失误的几率,又可以减少投资失败给地方经济造成的损失。其次,加强开发商的成本控制。房地产行业经济管理的关键是成本控制,而成本控制又是开发商提高自身效益的主要手段。成本控制既关系到开发商的经济效益,又关系到住房的未来使用价值,所以成本控制是总额核算之后的又一关键问题。房地产日常支出是成本控制中比较容易的一项,但日常支出中的业务费用控制却很难有效进行,这主要归咎于业务费用具有较大的弹性。成本管理者要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保证成本控制的有效进行。同时,我国政府应该建立、完善成本控制制度,避免出现成本控制漏洞。另外,开发商采用合理包干的方式,提高相关人员的成本节约积极性。再次,在项目定性前进行利润预期核算。我国加强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保证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良好发展。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关系到地方部门之间的关系,也关系到地方政府利润的获得。在房地产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应该将利润的实现作为自己的目标。在项目定性前进行利润预期核算,既从根本上保障开发商的利润,又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三、结束语

我国房地产市场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大大影响了我国政府经济管理的执行效果。我国政府需要客观、准确地了解房地产市场情况,加强对房地产经济管理的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宏观政策,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另外,我国政府应该借鉴国外房地产经济管理的先进经验,提高我房地产经济管理水平,促进我国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凯.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长效机制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4):12.

[2]彭凌.浅谈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企业和购房者的影响[J].中国市场,2009(22):11.

[3]崔光灿.房地产价格与宏观经济互动关系实证研究――基于我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22.

经济管理法规范文第4篇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首先必须明确政府和市场的权力边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1],就是建立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基础之上的。市场配置资源和发挥政府作用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其共同要求就是实现政府经济管理法治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主要包括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其中,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属于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属于社会管理职能;环境保护既属于经济管理职能,也属于社会管理职能。实现政府经济管理法治化,主要是要实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环境保护的法治化。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些意见。

一、只有实现政府经济管理法治化,才能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经济体制的性质是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决定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能够发挥什么作用,主要取决于政府发挥什么作用,特别是取决于政府在经济管理中发挥什么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怎样生产和为谁而生产,都是由国家计划确定的,即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决定的。在这种体制下,市场是不可能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任何作用的[2]。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就提出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必须进一步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正是基于这一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才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决定性作用与基础性作用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却大不相同。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配置资源。市场能否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取决于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而市场机制是否完善,又取决于政府职能,即政府发挥什么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3]。因此,党的“十”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提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问题。为了能够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决定》用了大量的篇幅对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等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发挥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规定。其中转变政府职能,特别是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对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意义重大。在过去有关文献里,通常把政府职能概括为四句话、十六个字,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则对上述政府职能有了新的表述,指出要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可以看出,《决定》对政府职能的概括,除了过去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外,又特别增加了一项环境保护,把四项职能改为了五项职能。与此同时,还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重点做了进一步的界定,即在明确整个政府职责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和职责划分。就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而言,转变政府职能主要是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因此,《决定》对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一方面强调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强调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所谓放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放开权力,一是下放权力。对于放开权力,《决定》指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于下放权力,《决定》指出,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通过放开权力,从总体上把政府的职能限定在弥补市场失灵的这个大框架内;通过下放权力,使必须保留的权力尽可能下移,使其更加接近市场,这就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可以说,没有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处理,没有政府职能特别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根本转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是一句空话。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一方面要准确界定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范围,另一方面还要很好地解决政府如何履行经济管理职能的问题。这就要求在简政放权的同时,还必须搞好监管和服务,即实现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搞好监管的关键,是对政府的监管职能进行科学的定位,把握好监管的度,既不能缺位,又不能过度,特别是要防止监管的随意性;优化服务的关键是,政府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方式,要面向市场、面向基层、面向企业,改审批为监管和服务。要实现上述放权、监管和服务的有机结合,其根本途径就是实现政府经济管理的法治化。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来看,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必须建立在健全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就必须对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各个主体、各种行为用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否则,市场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经济法律制度对市场经济关系发挥着确定、引导、促进、规范、保护和制约作用。实现政府经济管理的法治化,是增强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提高政府领导经济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必要前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4],这实际上是对实现政府经济管理法制化提出的基本要求。

二、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建设,依法行使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推进政府经济管理法治化,首先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使政府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框架内依法履行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按照这一目标的要求,中国政府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借鉴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先进经验,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不断加强经济方面的立法,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使各方面经济活动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目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规范市场主体的法律制度,主要是《公司法》,还有《企业破产法》等;(2)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合同法、拍卖法、招标投标法、广告法、担保法、产品质量法、票据法、证券法、信托法、海商法、政府采购法等,这些法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确认和保护财产权益的法律制度,主要有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企业国有资产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4)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法律制度,如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产品质量法、预算法、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5]。以上这些法律涵盖了中国经济生活的绝大部分,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但应该看到,中国在经济法律方面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很多法律规范还需进一步完善。具体表现在:(1)一些重要领域的法律法规有空白,经济法律制度还很不健全。目前中国经济法律主要是规范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的法律制度,还缺乏约束政府经济管理行为的法律,如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法律等。同时,现实经济生活中某些法律法规受立法时认识水平的限制,对经济运行规律把握得不深入、不充分,因此很难规范相关市场行为。如当前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民众大量参与其中,这导致了互联网资金要素流动量巨大,远远超出了现有的金融法律规范规定的范围,而互联网金融又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因此该领域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2)有些法律虽然已经确立,但缺乏必要的细则,可操作性不强,约束力不够。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政府仍习惯于用红头文件和政策鼓励的办法,而不是用法律的条款促进科技创新,可操作性较差。(3)某些法律虽然早已制定,但是并没有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时修订补充,无法满足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虽然中国制定了《民法通则》、《物权法》等一系列法律来保护国家、集体、个人的财产所有权、用益物权,但是伴随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对各类财产所有权分类进行保护的法律明显滞后。这导致的后果就是国有资产流失、公有产权受侵犯的现象仍普遍存在,随意查封、扣押、冻结民营企业资产等现象也经常发生[6]。

鉴于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同时,还要完善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决定》还强调要依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反对垄断,促进合理竞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总之,要实现政府经济管理法治化,必须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环境保护等几个环节,进一步完善立法,并加强执法和司法工作,具体而言:宏观经济调控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干预来弥补市场失灵的,但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政府也存在失灵问题,如宏观调控目标不正确,或宏观调控目标虽然是正确的,但由于宏观调控措施不力,致使调控目标不能实现;或者宏观调控目标虽能达到,但付出的成本很大,甚至破坏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为以后的经济发展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等。宏观调控目标不能实现是政府失灵常见的一种表现。假如我们设定经济增长目标为8%,你没有完成,或者完成了付出的成本很大,或者严重影响了市场机制的完善和发展,这都叫政府失灵。造成宏观调控中政府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宏观调控的随意性太大,其目标的确定和措施的实施缺乏科学的标准和依据。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现宏观调控的法治化。要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的法律法规,完善宏观调控的机制,搞好宏观调控的部门协调和政策协调。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环境、发展状况,科学确定宏观调控的目标,并明确在不同的情况下应采取的手段和政策措施。

市场监管主要是对微观经济活动的规制。实现市场监管的法治化,关键是要健全市场的准入规则,交易规则,竞争规则和市场退出规则等。当前各方面的规则都还很不完善,比如市场准入缺乏明确的标准,市场主体进入市场以后,竞争机制、交易机制和退出机制都很不完善。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这些规则进一步地明确和完善,同时要强化执行和监管机制,坚决消除那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或乱执法的现象。对垄断行业,政府要承担更多的市场监管责任,特别是对自然垄断行业,不能靠简单的竞争办法去实现市场监管的目标。竞争行业可以通过竞争解决的问题,如服务水平问题,产品价格问题等,对自然垄断行业则必须通过政府监管来实现。此外,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新的政府职能提出来。环境保护主要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外部性问题,例如市场主体运行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等。这些污染的治理,要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其中法律手段是最重要的手段。中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并进行了适时修改,这使我们的环境保护有了法律依据,为环境保护的法治化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但这方面的执法和司法力度还很不够,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严重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有时不仅不严格执法,而且还伙同有关企业联合起来应对上级政府的执法检查,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当然,政府履行环境保护职能,除了运用法律手段外,还可以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有些社会可以承受的损害,要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使造成外部性的主体对环境进行补偿,即缴纳一定的费用或罚款;如果对社会的损害是不可承受的,就不能简单地采用罚款的办法,这时就要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当然外部性有负的也有正的,对那些正的外部性要给予奖励和补偿,比如,中国的主体功能区,有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都涉及到环境保护问题,这些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实际上对整个环境保护是有正的外部性的。所以解决环境问题,也必须用好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两只手,但实现环境保护的法治化是最重要的一环。

三、加强三个清单制度建设,厘清政府、市场和企业间的关系

实现政府经济管理法治化,还必须在建立健全经济法律制度,依法履行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基础上,通过其他一些配套制度建设进一步厘清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加强三个清单制度,即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建设,就是厘清三者间关系最有效的途径。三个清单制度建设的基本依据是各项法律法规,它是各项法律法规的具体化。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以来,一直强调简政放权,力图通过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行政干预,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2014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开幕式上,总理给出了简政放权的利器,即三个清单制度建设。具体而言,就是政府首先要拿出“权力清单”,明确规定政府应该做什么,以此为依据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社会则根据不同的权力清单对各级政府进行监督;同时给出针对企业的“负面清单”,明确列出企业不能干的事情,清单以外的事情,都由企业自由选择、自主决策;此外还列出政府的“责任清单”,明确政府要承担的各项责任,以便促使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勤勉尽责,消除各种不作为和乱作为的现象,避免或减少渎职行为。三个清单制度可以清晰地界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8]。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实质,就是政府把企业不能进行投资的产业和领域清晰明了地列在清单上,它相当于投资领域的黑名单。换言之,就是对企业来说,除了清单上列明的不可以做的领域和事项外,其他的领域和事项都是可以做的。之前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对企业采用的是正面清单管理模式,即对企业可以进行投资的产业和领域以清单的方式列出来,其他的产业和领域,不经审批都不可以进行投资和经营。与正面清单规定企业“只能做什么”相比,负面清单只规定企业“不能做什么”,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行政审批制度,给了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优势进行创新、创业,灵活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从而进一步激发企业和整个市场经济的活力。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对于政府来说,则相当于正面清单,它对政府的权力范围和必须履行的责任做出明确界定,至于清单之外的领域和事项,政府则不能过多干预。这就能够有效地限制政府的权力范围,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既能防止政府乱作为,又能避免政府不作为。通过三个清单制度,政府就可以进一步简政放权,为各类市场主体“松绑”[9],真正做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三个清单制度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充分释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三个清单制度是政府经济管理法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三个清单制度本身就体现了法制精神,负面清单规定了清单范围内的事项不可以做,其他事项都可以做;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更是以法律为依据的,它明确了没有法律依据的事项,政府就不可以做,是全面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具体体现和有效形式。其次,三个清单制度厘清了政府和市场的界限,为实现政府经济管理法治化建立了良好的前提。第三,政府和市场的界限明确以后,政府和各种市场主体就可以在各自的领域里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力,减少沟通和摩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经济管理法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经济犯罪;经济秩序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2

一、小微企业经济犯罪的构成特征

1.小微企业经济犯罪主要侵犯的客体是社会经济秩序

具体到每一个罪来说,侵犯的直接客体大都为复杂客体,不仅侵犯了国家、集体或个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必然直接侵犯了国家整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这种经济秩序从纵向动态上讲表现为社会经济的生产和流通的本身;从横向静态上讲表现为国家关于管理社会经济秩序方面的各种法律制度,如税收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公司管理制度等。

2.小微企业经济犯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规

小微企业经济犯罪在客观方面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双重违法性。小微企业经济犯罪首先违反经济管理法规,具有违反经济法规性,然后由于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进而违反刑事法规,具有刑事违法性,是违反经济法规性和违反刑事法规性的统一。二是小微企业经济犯罪客观行为质与量的规定性。客观行为质的规定性,是指小微企业经济犯罪客观上必须是违反经济管理法规,侵害经济关系、经济秩序的行为。不违反经济管理法规根本谈不上是小微企业经济犯罪的客观行为。客观行为量的规定性,是指违反经济管理法规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必须达到应受刑罚惩罚的程度。

3.小微企业经济犯罪由于出于牟取非法经济利益

其在主观上大都表现为故意,且为直接故意。但是,也存在间接故意和过失的情况。一般来说,行为人主观上为了追求非法经济利益,行为的实施能够获得非法经济利益,那么,行为人主观上必然表现为直接故意,即积极追求行为结果的发生。但是,由于许多情况下,非法利益只是行为的一个附带结果,行为本身还造成其他直接危害结果,这样,行为人虽然追求非法经济利益,但其对其他危害结果的发生则会持放任的态度。有些时候,也存在行为人对行为所造成的其他危害结果没有认识或虽然认识到而轻信能够避免的情况。我国刑法对罪过的界定坚持结果标准说,所以,虽然行为人对经济法规的违反都是故意的,但不一定在主观上都表现为故意。

二、小微企业经济犯罪的种类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小微企业经济犯罪进行不同的分类。对小微企业经济犯罪进行分类有利于深入对小微企业经济犯罪的认识。

1. 从能否构成单位犯罪,可以将小微企业经济犯罪分为自然人犯罪和单位犯罪。小微企业实施的经济犯罪并不必然都是单位犯罪。刑法第30 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从这一规定来看,小微企业实施的刑法规定单位可以构成犯罪的经济犯罪,应该说都是单位犯罪。对于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所实施的犯罪不构成单位犯罪。小微企业是从经济规模上所作的划分,其包括各种经济成分: 国有、集体、个人以及外资,既有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也有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所以,小微企业实施的经济犯罪既有单位犯罪,也有自然人犯罪。虽然属于自然人犯罪,但与一般的自然人犯罪不同,它具有单位犯罪的特征。

2. 从构成既遂的标准上,可以将小微企业经济犯罪分为行为犯、结果犯和危险犯。以行为实施完毕或达到一定程度作为犯罪既遂标准的犯罪为行为犯,小微企业经济犯罪多表现为行为犯,如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走私犯罪等;以结果发生作为犯罪既遂标准的犯罪为结果犯,以危险状态的出现作为既遂标准的犯罪为危险犯,如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

3. 从主观罪过形式上,可以将小微企业经济犯罪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小微企业经济犯罪绝大多数表现为故意犯罪,极少数为过失犯罪。一般来说,小微企业对自己行为的违法性是明知的,而刑法一般把经济犯罪规定为行为犯,结果的发生并不是成立犯罪的条件,所以一般为故意犯罪。

4. 从犯罪目的上,可以将小微企业经济犯罪分为占有性犯罪、谋利性犯罪和破坏性犯罪。占有性犯罪是指小微企业在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之目的而实施的犯罪。谋利性犯罪是指小微企业在主观上具有牟取非法经济利益或者转嫁风险,避免经济损失之目的而实施的犯罪。破坏性犯罪主要是指行为手段具有外在的破坏性,如环境犯罪等。

三、小微企业经济犯罪的原因

1. 社会原因。许多经济犯罪得以实施和蔓延都和地方保护主义有关。小微企业实施经济犯罪也常常寻求或得到地方的保护。助长经济犯罪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行政不作为。各行政部门应该对小微企业进行监管,而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导致有些小微企业有机可乘。二是滥用权力。有些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收受了贿赂就滥用权力为小微企业经济犯罪保驾护航。

2.经济原因。我国实行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不过,在新旧经济体制交替、转变的过程中,也留下法律、法规的空白,留下无序和混乱,这给企业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以可乘之机。另外,具体经济制度的变革也给小微企业实施经济犯罪以可乘之机。市场经济虽然有着它的优越性,但也有它的消极因素。市场如果缺乏有效规范容易导致无序,市场容易导致人们单纯追求物质利益,市场主体为了实现高额利润潜伏着一定条件下不择手段的危险。总之,市场经济自身的消极因素也是小微企业经济犯罪滋生的一个因素。

3.个体因素。小微企业自身管理不善是小微企业实施经济犯罪的重要原因。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相关配套管理措施往往不健全,如财务制度、人事制度、自身监管措施等不完善,容易自己给自己违法犯罪提供机会。经济利益驱动是小微企业实施经济犯罪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才使得有些中小企业敢于违反法律,实施经济犯罪。

四、小微企业经济犯罪的防范措施

小微企业经济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对其预防的对策也是多方面的。只有从多方面来预防小微企业经济犯罪,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1.加强立法。加强经济监管立法是防范小微企业实施经济犯罪的首要防线。建立完备的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等非刑事法律体系,并与刑事法律有关经济犯罪的规定形成一个预防与惩治经济违法犯罪的法律体系。一般来说,这些法规更为直接地调节国家的经济活动,也能将经济犯罪的萌芽消灭于经济违法中。二是要注意刑罚的量不能过强。刑罚的惩治作用主要在于刑罚的必然性和及时性,而非刑罚的强度。

2.司法措施。加强司法,就是增强打击经济犯罪的力度。司法是预防经济犯罪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这道防线不牢固,经济犯罪就会猖獗起来。可是,一直以来,我国经济犯罪的司法就表现软弱,使得经济犯罪分子肆无忌惮。大量的经济犯罪活动,真正被刑罚惩治的寥寥无几。在惩治经济犯罪的司法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提高司法人员的业务素质。经济犯罪的专业性很强,司法人员没有丰富的相关知识,是不好查办经济犯罪案件的。二是加强公安机关与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的配合。前已论及,经济犯罪一般是由其他行政执法部门发现,如果不加强公安机关与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的配合,就使得经济犯罪案件进入不了司法渠道。三是加强对经济犯罪的司法解释工作,及时解决司法实践中的法律适用问题。由于法律的抽象与概括,法律一般需要解释才能适用。如果不加强对经济犯罪的司法解释工作,就会在打击经济犯罪中无所适从,甚至导致混乱。

3.社会措施。小微企业经济违法犯罪中,地方保护主义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事实上,从长远看,地方政府这种行为是一种短视行为,极不利于地方的经济发展。地方保护主义不仅直接滋生经济犯罪,而且还阻碍对经济犯罪的打击,是预防经济犯罪的大敌。各地方要走出狭隘的地方主义,开阔眼界,坚决摒弃地方保护主义,为经济的发展,为经济犯罪的预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社会监督是经济犯罪预防的重要一环。经济犯罪的预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单靠职能部门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参与,尤其是社会的监督。经济犯罪预防的社会监督,就是指社会组织、社会公众对经济违法犯罪行为所采取的各种防范、纠正和治理措施。也就是社会通过各种途径、各种形式、各种方法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预防、阻止、揭发检举各种经济违法犯罪行为。在小微企业经济犯罪预防的社会监控中,要注意以下几种监督形式的运用:一是金融部门的监督。任何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都与金融机构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经济组织的资金来往在金融机构的掌握之中,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监督作用,可以有效预防经济违法犯罪。二是 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这两种监督属于综合监督,既包括对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也包括对小微企业的监督。三是综合治理。综合治理就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把各条战线、各个单位和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充分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各种手段,积极消除产生经济违法犯罪的原因和条件,制裁经济违法行为、惩治经济犯罪,从而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防治经济违法犯罪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正鸣.市场经济与经济犯罪关联的动态研究[J].犯罪研究,2000(6) .

[2]王昌学.市场经济犯罪纵横论[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李晓明.经济犯罪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经济管理法规范文第6篇

农村经济管理离不开一支文化素质高、风清气正的农经管理干部。要通过各种途径和采取多种方式对基层农村干部进行定期培训,组织考察,学习经济管理先进单位的管理经验,从待遇等方面对农村干部进行适当的补贴,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农村支部管理队伍。

二、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

在许多基层管理单位,由于长期受管理体制的影响,缺少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认为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土地承包专制、减轻农民负担、财务制度的科学性透明性的创建是多此一举,根本没有实际的意义,对工作常常是应付了事,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二)法规不健全

农村经济管理担负着农村土地承包、农民负担监督、农村财务审核等工作,任务中且繁杂,但目前的农村经济管理中缺少配套法规,缺少对土地承包工作、减轻农民负担以及财务监督的专门有效的体制,影响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农村债务沉重

农村债务沉重是许多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难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由于当地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村财政收入很低,常常入不敷出,有些农村基层单位还会出现借债、新债的现象。由于债务问题,村级管理部门运行经费紧张,不利于农村基层管理者积极性的发挥,同时,很多公益事业也无法实施,并产生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对农村经济管理产生和非常消极的作用。

(四)土地经营规模小,农村居民增收效益小

土地经营规模小是目前农村耕作中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在以丘陵为主的山区,土地经营模式基本上是零散、独立,难以实现大规模的经营,很难利用大型机械进行作业,出现了劳动强度大、收益低的局面,影响了农民经营土地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着现代农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尽管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不高,但随着国家扶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都不愿意把土地的使用权流转给土地承包者,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土地经营规模的壮大,从而形成了“农业大国,经济小市”的局面,最终导致农村居民增收收益很小的现状。

(五)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低

现阶段,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义务教育和重视教育等政策的出台极大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他们的就业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观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极大多数农村居民都希望进入大都市打拼,赢取同等的就业机会和高薪待遇,他们中很少有人愿意留在农村发展,尤其是居住在偏远地带、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因此,农村中从事劳动生产的是那些上了一定年纪或者知识水平较低、科技素质较差的简单劳动力,他们往往不会使用新机械进行作业,一些先进的种植培养技术等也不能完全应用于生产生活中,这也是导致农村经济缓慢发展的又一瓶颈。因此,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怎样提高农村居民的科技素质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三、农村经济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农经管理重要性认识

现阶段,随着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我国有关的农村政策切实落实并实现其政策的经常化、制度化以及长期稳定是目前实现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维护和实现广大农民群众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以及解决农村矛盾的重要关键和保证。因此,各地各级农业部门加强思想认识和相关的指导和领导工作,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核心议题。另外,各级乡镇党委以及政府也要从经费、设备等硬件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重视。

(二)健全农村经济管理法规

农村经济管理法规是保障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充分落实的保障,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和现有的农村运行模式制定相应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执法岗位和执法责任制,明确岗位执法责任。制定详细完善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以及减轻农民负担的具体管理法规,形成科学的操作规程和有效的工作方法,确保国家各项政策的落实。

(三)发展外向型经济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越来越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也更突出,管理好这部分劳动力,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农村经济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农村经济管理者应积极引导他们,改变观念,广开门路,创办新型企业,走出一条集体办、户办、联户办全面创收的新途径。在创办企业时,充分发挥这部分劳动力的优势,大胆引进外资,进行实地考察,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既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工作的难题,又活跃了农村经济,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农村经济管理措施。

(四)合理处理农村债务

为了减少农村经济管理经费农村基层单位带来的负担,可以通过精简机构、费用包干、资产盘活等方式来减少经费的支出。另外,要防止新债务的产生,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监督管理,建立村集体借款的审批制度。村级兴办公益事业要量力而行,杜绝超越经济承受能力的举债工程、达标工程。另外,要合理使用农村管理经费,将管理费用的使用具体化、精细化,对农村各项经费支出要有预算和使用评估,坚决杜绝浪费现象,节约公共管理经费。

(五)完善激励政策

目前,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是缺少必要的经费,对基层农村经济管理者来说,经费充足以及相应的激励政策才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构建一个科学公平的激励机制、完善目前的绩效考核制度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非常重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是农村经济良性、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建立一支素质高、组织稳定的基层管理队伍,其次,要从目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入手,包括土地承包、农村财务管理、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水平等几个方面,建设服务型的乡镇政府、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经济管理法规范文第7篇

[关键词]涉外经济法;调整范围;地位;作用

上世纪末,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逐渐产生了中国涉外经济法,虽然各国家和地区为调控对外经济而出台的法律有不同的名称,体例也不尽相同,但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都为当事人的涉外经济活动制定法律法规,以确保国家有效管理涉外经济活动,最终建设成一种有利于涉外经济活动健康安全开展的法律环境。改革开放要求我国涉外经济法必须建立起来,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涉外经济法的作用必然日益突出,地位必然日益重要。

1.涉外经济法的内涵及其范围

1.1内涵

涉外经济法的作用是:调整本国经济贸易管理主体与外国经济贸易主体之间的关系,或者经济贸易当事人与外国经济贸易主体之间的关系。涉外经济法在涉外经济贸易交往中产生的特定的对外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一国根据本国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法制状况所制定的。任何法律都有核心部分,涉外经济法也不例外,它的核心部分目前有反不正当竞争法、保障措施法、反垄断法、反倾销法、反补贴法、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法、对外贸易法等,有了这些法律,国家可以更有力地监管涉外市场,涉外市场不仅只有我国加入WTO时承诺开放的国内市场,还有外贸企业自行开拓的国际市场。由于涉外市场涉及到不同国体、政体和法律体系的国家,加上WTO设置的不同国民待遇原则,以及最惠国待遇原则的等等很多例外,所以十分特殊,这便要求我国涉外经济法必须跟上时代脚步,不断完善和更新。目前,只有正确地规定我国涉外经济法的功能与作用,将国内外法律的关系处理好,我们国家的对外贸易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迎来更多发展的契机,国内产业才能更健康和更安全,我国的改革开放才能不断深化。

1.2基本范围

涉外经济法的范围是指涉外经济法律规范的范围。我们将涉外经济法定义为调整涉外经济管理关系的法,调整涉外经济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就是涉外经济法的范围。

1.2.1民商立法或行政立法与经济法的关系

当今,很多国家都在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所以导致了几乎所有立法都会包含政府干预或政府管理的内容的结果,毫无经济法色彩的纯粹的民商立法或行政立法目前已经很少。反过来,也就是说,一些涉外经济法也经常包含民商法或其他部门法的规范。

1.2.2“纯粹”的涉外经济法

在我国,也有的法律不同于上面所说的不“纯粹”的涉外经济法,它们是比较“纯粹”的涉外经济法,这样的法律不在少数,典型代表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它的内容只包括调节我国对外贸易的法律规范。

1.2.3贸易范围和投资范围

关于涉外经济法的范围,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方法,就是从涉外经济法所调整的涉外经济 管理关系所发生的领域来分类,主要可以分为贸易和投资两大部分。从国内外惯例来看,贸易可分为三大类,即技术贸易、货物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投资又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可想而知,我们国家的涉外经济法便可以分为五大类,包括货物进出口管理法、技术进出口管理法、国际服务贸易管理法、直接投资管理法和间接投资管理法。另外,由于特殊的国与国之间贸易的税收政策的存在,涉外税收管理关系也属于涉外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2.探讨涉外经济法的地位

探讨一种法律的地位,是指探讨这类法律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位置,也可以这样理解:我们是探讨这类法律与其他类型的法律之间的关系。因此,讨论涉外经济法的地位,实质上就是要探讨涉外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以及它与其它法律的关系。

2.1对涉外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初步认识

首先,涉外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哪些呢?简单的说是涉外经济关系,我们把所有涉及到涉外因素的经济关系称为涉外经济关系。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涉外经济法确实起到规范涉外经济活动的作用,但同时有着某些问题。其中比较严峻的问题之一是涉外经济法的调节范围过广,目前的情况是只要涉事双方的其中一方不是中国人,当他们发生法律关系时,都用涉外经济法调节。这就使得涉外经济法的体系过于庞大,有尾大不掉的不好影响。如果我们不能对目前的这样的体系作出调整,长此以往,一个健全、完整的法律体系就很难建立起来。

2.2对涉外经济法调整对象的深入理解

涉外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不应该是简单的的涉外经济关系,而应该是涉外经济管理关系,下面是几点理由: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将涉外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确定为涉外经济管理关系。当不同国家的不同当事人进行涉外经济交往活动时,为了能确保中外双方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国家便建立民法或商法进行调整,调整的是涉外经济关系。然而,涉外经济管理关系从本质上说属于经济法的调整范围,但是,特别的地方在于,它拥有自己的一些特质,这些特质要求用特别的法律规范进行调整,我们可以把这部分规范另外划分出来并单独做针对性的研究。

其次,跟其他国家比较,其他国家没有我们国家这样庞杂的涉外经济法体系。比如美国的出口管理法,它就是发达国家的涉外经济法的一个代表,这部法律只调整涉外经济管理关系。

最后一点,自从我国涉外经济法设立以来,我国的立法以及法律建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我国有条件、也有能力对涉外经济法进行重新定位,对涉外经济法的范围进行更准确的划分。

2.3涉外经济法与经济法的关系

要研究地位,就要研究关系,所以如何看待涉外经济法与经济法的关系呢?从性质方面来看,两者所调整的经济管理关系的范围是不相同的,范围的不同可导致很多方面的不同,比如责任形式以及管理措施这两个方面,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当对涉外经济管理关系进行调整或改变的时候,如果法律对该项内容有特别的规定,就是说存在着涉外经济法规范所涉及的内容分,则适用涉外经济法,反之,则适用一般的经济法规范。

3.探讨涉外经济法的作用

涉外经济法在规范涉外经济活动时,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上世纪中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涉外经济法也在酝酿着产生,但是涉外经济立法是非常落后的,只有少数法律法规,仅存的法律法规也并不完善,所以这些涉外的经济法规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到了1978年以后,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学科兴起并发展,加上政府政策以及指导思想正确引导,涉外经济法也日益得到发展。在这一阶段,我国涉外经济法紧跟世界潮流,也能够紧密结合中国国情,涉外经济法立法的脚步加快,掀起高潮,涉外经济法的作用逐渐明显。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对涉外经济法的发展来说又是一个转折点,从此,我国涉外经济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WTO要求成员国在创造更有利的法律环境方面作出努力,所以WTO基本原则是:法律统一实施原则以及透明度原则。也就是要求成员国在法律方面的衡量标准要统一,实施法律、运用法律是要高度透明。

3.1明确当事人在涉外经济活动中的权能和规则

涉外经济法的其中一个作用是明确当事人在涉外经济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在这方面,我国做出了很多努力,自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贸经营权的门槛一降再降,并且在2004年就已提前兑现自己的承诺,这样一来,我国自然人便能够自由地进行涉外经济活动。另外,关于从事外贸经营权,国家在制度方面更是作出很大的变革:已经从原来的审批制变为现在的备案登记制。

3.2促进国家管理涉外经济活动

涉外经济法,是在涉外经济活动中,中外双方当事人都应当遵循的规则和法律。国家要妥善利用涉外经济法这个武器,保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利,使国内外企业互利共赢。

3.3提供使涉外经济关系良性运行的法律环境

国家通过建立涉外经济法体系,来吸引外国投资者,此外,建立涉外经济法体系,也有助于对外国的先进技术的利用和引进。然而,要做到吸引投资、引进技术,需要的是一种良好的投资环境,而投资环境大致上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及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便是法律环境,因此,我们要坚决重视完善涉外经济法律体系。经过不懈的努力,通过立法和司法的手段,我国的涉外经济法已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范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制度,这就为涉外经济关系的良性运转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要求法律与时俱进,精益求精,我国的涉外经济法律体系仍然在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4.结束语

总体来说,我国涉外经济立法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及加入WTO这些大环境而设立的,是应运而生的。在它发展的过程中,能够逐渐与国际接轨,法规配套措施日益完善,体系也日渐成熟。我国涉外经济法的地位不断提高,作用越来越突出,在维护国家经济权利、保护国家涉外经济的安全、保证国家以及公民义务的实施和创造自由公平高效的涉外经济法律环境等多方面都发挥着它的功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涉外经济的立法和研究应不断前进、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赵秋雁.论涉外经济法的地位和作用[J].苏州大学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46-49.

[2]曾东红.论我国入世后涉外经济法的基本走向[J].南方经济,2003,(1):31-32.

[3]袁碧华.加入WTO与我国涉外经济法[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1):78-82.

[4]严音莉,方祺江.浅析我国涉外经济法学的研究与发展[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3):71-73.

作者简介

经济管理法规范文第8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我国根据房地产市场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先后颁布实施了诸多的有关政策法规,但是纵观国内现代房地产市场运转状况,政策法规的实施并未获取到预期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房地产市场运行中仍旧有部分本质问题没有真正的处理,房价居高不下。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房地产业在我国虽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但若对房地产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那么,将直接制约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管理活动的实施缺乏有效地监管机制

实施经济管理是为了督促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现行的一些管理制度真正落实到企业管理的很少,并且我国经济管理中的政策主要是采取中央和地方共同监督管理,在管理细则和原则方面存在差异,缺乏有效的监管力度。

2.缺乏连续性政策,目标模糊不清

在我国,通常都是利用行政权威;来强制管理和控制房地产经济,然而实际出具的文件多数都没有广泛的适用性、严肃性、稳定性,虽然部分在特定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已形成,但还缺乏一套完善匹配的实施细则及条例,给法律法规的有效贯彻落实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执行效果不佳,大大降低房地产行业经济管理效果。不连续、不合理的经济管理政策会扰乱房地产行业,为不法投机者提供可乘之机,不利于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良好发展。例如,经济适用房、房产税收、国五条等政策的执行情况,都充分说明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存在目标模糊不清,缺乏连续性政策。

3.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

房地产市场要想稳定有序的快速发展,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必不可少。然而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步伐远远跟不上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进而出现了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的局面。在我国,通常都是利用行政权威;来强制管理和控制房地产经济,然而实际出具的文件多数都没有广泛的适用性、严肃性、稳定性,虽然部分在特定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已形成,但还缺乏一套完善匹配的实施细则及条例,给法律法规的有效贯彻落实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执行效果不佳。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文件主要以国务院名义颁发,或者以国家部委办公室的名义颁发,诸如国11条、新国4条等。这些房地产经济管理法,缺乏严肃性、稳定性和适用性。虽然我国政府在房地产特定领域建立初步的法律、法规,但缺乏相应的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导致房地产行业经常出现政令不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建议和对策

1.明确房地产经济管理目标

制定明确的房地产经济管理目标是指导房地产行业开展各种经营活动的关键,房地产行业的相关负责人可以根据经济管理目标的引导合理的开展各项活动。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长期目标的指引,特别是在了解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长期发展历程以及房地产市场发展行情,根据这些制定的目标才会更有执行力,才能够更加凸显房地产今后的发展规划。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处于初级阶段,各项法律、法规需要逐步地建立和完善,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房地产法律、法规体系。其一,房地产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过程漫长。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实现房地产市场规范化地运行,实现房地产市场经济的合法化管理。房地产行业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我国政府需要建立符合房地产市场发展规律的法律、法规体系,使中、低收入购房者可以享受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其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在现有房地产法律、法规条件下,住房业主尚未获得法律方面的确认和保护,房地产涉及的多元化的复杂财产关系尚未得到有效的规范。目前,我国房地产秩序长时间脱离正常经济轨道,经常出现矛盾纠纷,业主维权困难等问题,所以我国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房地产秩序回归到正常经济轨道。我国政府对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进行完善,既可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又避免出现政府过度干预房地产发展的现象。同时,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保障宏观调控体系的建设。其三,不断地完善房地产法律。目前,我国政府不断地完善《土地管理法》、《建筑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并出台相关的法规,促进《房地产法》的出台。这些法律、法规将房地产开发、建设、交易和后期服务纳入到经济管理中,标志着我国房地产市场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提高房地产行业相关政策的层次性、严肃性和稳定性。

3.完善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途径

我国政府需要完善房地产经济管理管理途径,以此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首先,认真核算投资总额。开发商的项目可行性报告通过审核以后,其必须选择适合的经理去完成项目。在房地产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投资总额进行施工。因为项目投资总额的确定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所以政府要严格审核开发商的资金情况。工程人员对项目进行初步估算之后,制作出资金流量表,并交有关部门进行审核,并载入相应档案,为政府制定经济管理政策提供依据。政府依据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和开发商的自身运转情况,来确定开发商的投资总额。政府在项目开发前对开发商的投资总额进行核算,既可以有效地降低开发商投资失误的几率,又可以减少投资失败给地方经济造成的损失。其次,加强开发商的成本控制。房地产行业经济管理的关键是成本控制,而成本控制又是开发商提高自身效益的主要手段。成本控制既关系到开发商的经济效益,又关系到住房的未来使用价值,所以成本控制是总额核算之后的又一关键问题。房地产日常支出是成本控制中比较容易的一项,但日常支出中的业务费用控制却很难有效进行,这主要归咎于业务费用具有较大的弹性。成本管理者要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保证成本控制的有效进行。同时,我国政府应该建立、完善成本控制制度,避免出现成本控制漏洞。另外,开发商采用合理包干的方式,提高相关人员的成本节约积极性。再次,在项目定性前进行利润预期核算。我国加强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保证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良好发展。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关系到地方部门之间的关系,也关系到地方政府利润的获得。在房地产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应该将利润的实现作为自己的目标。在项目定性前进行利润预期核算,既从根本上保障开发商的利润,又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结束语

房地产经济管理的顺利进行是维持国民经济稳固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和房地产应该共同为规范房地产市场提出解决措施,从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房地产行业经济管理目标以及强化房地产经济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房地产行业经济管理的能力,从而促使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凯.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长效机制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4):12.

[2]彭凌.浅谈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企业和购房者的影响[J].中国市场,2009(22):11.

经济管理法规范文第9篇

1.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机构不完善

如今,一些企业专注于企业生产活动的提升与加强,忽略了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机构的建设和完善,导致企业内部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这将影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完整性,从而将阻碍经济管理机构进行系统完备的经济管理活动。

2.缺乏健全的经济管理相关制度和规章

很多企业都很重视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规章和制度的建立和确定。但许多规章制度并没有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制定,而是从别的地方生搬硬套过来的,这些制度与企业的基本情况不相适应,也不能很好的针对企业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规范和解决。同时,很多企业虽然制定了一些规章、规范,但内容比较零碎,没有进行系统化的规划和制定,而且没有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规章制度的实用性不足,适用性不高。这种不健全,不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不但不能为经济管理活动提供助力,反而很可能对经济管理活动造成不良影响。

3.企业经济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模式与时代脱节

一些企业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优势,仍然采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企业经济的管理工作,这将导致企业与时代脱节。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比较守旧、呆板,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灵活多变的市场走向,仍然秉承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将使企业经济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模式与现代经济管理活动完全脱节,这必将遭到市场的淘汰。

4.专业型高素质人才匮乏

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时期不长,规范化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引入时间也不够长,因此,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型高素质人才就非常匮乏。专业型人才具备先进的经济管理知识和良好的经济管理能力,拥有专业的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能够为企业进行规范化经济管理活动提供技术保证。

二、规范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相关方法和措施

1.建立健全的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机构

不健全的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机构将阻碍经济管理工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也将影响经济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因此,企业应建立健全的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机构,力求使企业经济管理活动顺利高效进行,合理正确完成。

2.建立系统完备的经济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系统完备的经济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是企业经济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依据相关规章制度,企业可以对违反规定者进行一定的惩处措施,对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合理嘉奖,这将很好的调动各成员的积极性,同时能降低经济管理工作中出现错误的几率。

3.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

我国的市场经济在不断改变和发展,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与经济处理能力。企业应摒弃传统经济管理模式,顺应时代,学习先进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并将其积极引入企业经济管理的具体工作中去,这样才能保证在竞争愈发强烈的中国市场生存下去。

4.积极培养和引入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高素质专业型的企业经济管理人才对企业经济管理活动非常重要,他能向企业注入一些新的、富有独创性的、与当今市场状况和企业发展现状相适应的理念和技术,提升企业经济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因此,企业应该积极培养和引入此类专业人才,以此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力,进而促进企业的进步与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规范化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对当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应重视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方法、模式的革新,建立健全的经济管理机构和系统的法律法规;积极引入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和技术;积极培养和引入专业型高素质人才,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高效完成提供充足的保障。

经济管理法规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房地产;管理体制;法律

尽管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管理体制已经有所转变,但是并没有完全符合现代房地产市场的需求,逐步完善健全房地产管理体系需要从法律制度的角度去深入研究,利用科学的手段去应对房地产市场中的监管问题。

一、影响房地产行业管理体制建设开展的难点问题

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关注到房地产行业,房屋作为安家立业的基础建筑在民众心里的地位非常重要,以贷款等形式购买房产成为当下社会的普遍现象。但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大量需求与一些投资客的炒作行为导致部分房地产企业通过各种手段抬高房价以获取高额利益,严重影响着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虚假宣传过多,房产安全质量存在问题

广告形式是房地产商的主要宣传手段,能扩大房地产业的知名度来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但由于目前我国建立的房地产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因此对于房地产宣传广告无法落实有效的管理措施。不少房地产商在广告中标注着各类诱人的促销活动,但消费者购买房产后却发现广告宣传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房屋质量参差不齐、装修标准差距极大,甚至还出现即将交付而房屋尚未修建完成等等情况,这种欺骗式的消费导致民众越来越难以对房地产行业予以信任。此外,房产的安全质量是民众所关心的重点问题,但一些房地产商在出售房产时刻意隐瞒其安全质量问题,或是在建筑工程建设时降低资金投入、不仔细进行竣工验收等等,诸如墙体开裂、管道漏水等问题在消费者入住后纷纷涌现。还有些房地产小区的户外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低下,导致消费者无法安心居住[1]。

(二)漏洞合同频频现身

格式合同作为一种可以修改条约规定的合同形式常被用于房产购买中,由于大多数消费者不具备相应的法律基础知识,此时房地产商就会利用合同中的漏洞来增加不平等条约以降低所要承担的责任。而在签订购房合同前所要签订的定金合约也有陷阱存在,定金支付的合约中应当详细规定责任承担范围和具体金额,以保证其法律效力。目前仍有些房地产开发商在收取定金时故意模糊混淆合同中的概念,从房产价格、房屋面积等方面设置合同漏洞,以致房屋购买合同中出现消费者无法接受的霸王条款,房地产商就有理由在消费者拒绝签订购房合约后没收定金。

(三)房屋产权归属问题

有少部分开发商在没有获取相应的许可证明后就违规搭建和出售房地产,消费者购买的房产自然就属于违规建筑;还有些房地产商占用集体土地导致消费者没有产权证明,无法自由处置自己购买的房产;另外有一些房地产商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出售被抵押担保的房产,这就会导致消费者所购买的房产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法院查封、拍卖,由此而引发复杂的纠纷[2]。

(四)房地产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房地产管理体制中涉及众多流程和任务安排,只有当管理部门之间强化交流联系来共同搭建一个管理网络才能有效调控房地产市场。目前看来,政府在监管房地产行业时对不同部门的任务设置并不明确,不少细节化问题得不到应有的管控和引导,政府职能仍旧只在基本的市场管理上展现其效果,尽管能对房地产行业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但无法做到实质上的改善。其中在政府监管经济市场时还存在着过度干预问题,严格把控房地产行业能优化房地产市场的秩序,但过度干预却会导致市场失去自由发展的空间,打破房地产行业市场的自然发展规律。此外,房地产管理机制没有协调统一也是导致房地产行业的监管工作难以顺利推行的原因之一,不同经济区域的房地产行业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在管理手段和基础设施建设上都有差距,较为偏远、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地区其监管部门的工作方式滞后,房地产市场监管工作显然无法体现出良好的效用。

(五)部分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有所欠缺

在房地产管理体制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管理型人才,只有掌握了专业管理技能和具有丰富监管经验的人员才能落实对房地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但目前一些的房地产市场监管工作人员专业素养有所不足,实际管理工作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还有房地产企业中不少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技能把握不够充分,尤其是家族企业中多以亲友来管理部门,这就很容易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出现管理问题,特别是一些建筑施工现场没有专业的管理人才参与安全质量管理工作,施工建设的质量得不到监管保障就会在房产中埋下安全质量隐患,进而引发消费者与房产企业之间的纠纷和矛盾。

二、从法律角度探析房地产管理体制的改进措施

房地产行业在社会经济市场中的比重很高,建设房地产市场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就在于合理引导房地产市场向着正确的发展道路前进。从法律制度上强化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是政府部门开展工作的制度保障,能为政府执行监管手段提供法律依据,从而规范制约房地产商的一些不良行径。建立完善的法律条款能够为社会民众带来更加幸福的生活环境,从法律角度来分析房地产管理体制的建设意义能促使房地产行业平稳运行,因此政府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制度来宏观调控房地产行业,企业也应当在运营过程中遵纪守法,不利用资本控制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走向[3]。

(一)建立完善的房地产行业经营管理体制

首先,要想促进经济市场的发展需要重视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政府要顺应新时代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变化并遵循市场规律来开展监管工作。地方政府应该协调各部门来开展房地产行业的日常管理,持续强化对房地产市场监管政策的实施力度,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及时发现并处理房地产行业中出现的不良经营行为,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企业事务决策者身上。其次,政府要依据现有的房地产行业出现的各类问题来加强对相关法律条款的完善工作,特别是法律条文中较为模糊的用词应及时进行修订,避免不法分子借助法律漏洞来谋取利益,为现阶段房地产管理机制的运行提供更完善的制度保障。在进行立法时要符合我国国情和社情,用科学合理且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促使各房地产企业规范经营。最后,房地产行业容易遭到各种因素影响而扰乱其市场秩序,这会阻碍房地产行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平稳运行。所以在运行房地产管理机制时必须先解决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问题,让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发挥其应有的约束作用。

(二)建立完善的房地产行业价格管理机制

房地产行业最令社会民众烦恼的是其房产价格问题,在没有受到政府约束之前的房地产市场一度将房价炒成了“天价房”,即使是二三线城市中的学区房也能达到每平方上万元甚至数万元的价格。在国家针对房产价格进行管理制约后的现在,有必要持续建设房地产行业的价格管理机制,让思想出现偏差的房地产商再无制度漏洞可钻[4]。其一,政府应该严格调查各地区房地产行业的房价走向,将不同地区的薪资和消费水平作为调控房价的依据,并完善法律法规来维护房价管理机制的运行。房地产销售价格对于普通社会民众来讲是非常高昂的资金投入,在购房时往往多家比对、思虑再三才会购买,一旦购买到劣质房产所带来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国家通过控制估价能确保房地产价格合理性,从而起到管理房地产市场的作用,所以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应当加强责任意识,科学合理地评估房产价格,政府方面也应该加强宏观调控手段,及时调整房地产行业的最高限价和最低售价。其二,利用严格的房地产价格相关法律规定来保护房价管理体系的顺利实行,各地政府应该切实履行稳定房价与租房保障等相关政策,借助更为详细完善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来限制各种名义的“炒房”、投机性的购房行为。

(三)建立完善的税收法律制度

第一,根据房地产行业中不同建筑的种类和用途来规定不同的税率,稳定普通住宅的房地产售价的同时鼓励房地产商建设中低档房屋住宅,满足不同收入的社会民众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以刺激民众消费的方式来活跃房地产市场。第二,及时发现并改善现有房地产相关行业中的不合理收费情况,通过降低房地产商对房产的建设投资成本,来缓解由于过高成本导致的房价上涨问题,部分必要的收费项目可以以税费替代收费[5]。第三,政府可以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调控经验和相关的税收政策规定,不断丰富完善我国税收法律制度内容,促使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建设完全。

(四)建立完善的房地产经济管理相关法律制度

我国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针对房地产经济管理开展更为详细的立法工作,结合现阶段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来不断调整完善房地产经济管理法规,为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管理工作提供更加强大的法律支持。同时,在完善经济管理法律时还要调查分析民众对住房方面的需求,结合现实情况来解决应对房地产经济管理法律的滞后问题,促使房地产经济管理体系实现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建设。另外,在各地政府落实房地产经济管理法规时要强调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思想和行动上都要坚决抵制任何扰乱社会经济市场的违法违规现象。

(五)改善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与世贸组织产生矛盾的内容

我国专门针对房地产行业的相关法律规定有三部文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法律条文的规章制度和司法解释等等,可以说我国在房地产行业上的法律体系建设是相当复杂的。要想系统性地整理并完善诸多法律文件内容,应该在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运行的情况下整改与世贸组织规则有矛盾的内容[6]。

(六)强化对房地产行业法律条款的时效规定

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与《房地产管理法》中存在着部分交叉内容,因此在法律程序上容易出现执行难题。所以我国有必要重新规划完善房地产行业的基础法律体系,科学合理地制定出系统性的《房地产法》,进一步保障政府实施对房地产行业市场的调控手段。

(七)限制地方政府对于房地产行业的立法权力

由于国内房地产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市场行情日渐复杂,地方政府针对当地的房地产行业发展问题出台了地方行政法规,但在实际情况中出现由于不当立法立项而有违中央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特别是个别地方政府对国有土地的处理和权限审批行为逐渐越过了自身的管辖权。因此,合理配置房地产行业土地资源的前提是保证中央政府有关房地产法律条款的权威地位,有效限制地方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立法权力,遏制某些地方政府的“越位”行为。地方政府需要明确的是,在国家房地产相关法律条文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必须按照规定的法律流程,来申请对当地房地产行业的立法权力;而中央政府方面应当制定更加完善的房地产法律规定去规范企业行为与地方政府的管理权力,让国家房地产法律制度在社会各界中更具有威信力[7]。

(八)加强对政府部门房地产行业相关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当具备足够完善的法律条文规定后,需要专业人才利用自身扎实的知识技能来执行市场监控手段,因此有必要强化房地产法律法规执行人员的专业素养。相关部门应大力培训现有房地产市场监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招收优秀人才带动房地产市场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促使我国房地产行业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三、结语

房地产管理体制在现阶段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这些情况持续发展将会严重影响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前景,以法律法规来科学调控房地产行业市场是完善房地产管理机制的有效手段。因此,政府需要深入完善房地产行业的相关法律条款,通过加强实地调研工作来分析判断当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积极调整对房地产行业的管理手段;企业则要保持合法合理的发展运营状态,为维护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苏绍波.房地产经济管理创新发展策略[J].住宅与房地产,2020(15):12.

[2]戴珺.房地产经济管理问题之我见[J].经济管理文摘,2020(6):39-40.

[3]解尊松.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9(36):75-76.

[4]刘志婷.房地产管理体制中的问题及其法律思考[J].住宅与房地产,2019(21):12.

[5]杨兴华.房地产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今日财富,2019(10):65-66.

[6]吴兰花.从法律角度看房地产管理体制[J].智富时代,2019(3):82.

[7]史永进.房地产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法律思考[J].住宅与房地产,2018(6):6.

上一篇:数字信息培训范文 下一篇:科研课题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