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3-03-20 04:58:33

经济发展规划

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县辖海域水面积792平方公里,约为陆地面积的8倍。洞头渔场是浙江省第二大渔场,渔场面积4800平方公里,并与北麂、南麂和披山、大陈渔场联成一片,渔业资源丰富,鱼类名特优品种资源繁多,常年洄游的鱼类、虾蟹类300多种,形成春产乌贼、鳓鱼、鲳鱼、鲨鱼等渔汛;冬产带鱼、马鲛、梭子蟹等渔汛。

2.港口航道资源

县域岛屿岸线绵延曲折,形成许多可供开发的深水岸线港湾、航道和锚地。县域10米以上深水岸线长30公里,可建1-20万吨泊位上百个,且水域条件十分理想,横穿洞头列岛中部的北水道是巨轮进出温州港的咽喉。其中水深、避风及后方场地等建港条件较好的深水港址有状元岙港址、小门岛港址、大门岛港址,是温州建设深水大港不可多得的港址,是温州港从“口内”向“口外”延伸的理想选址。

3.滨海旅游资源

百岛洞头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是一个集“岛屿风光、海上运动、渔乡风情”于一体的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县景区面积(含周边海域)200多平方公里,具有旅游观赏价值的景点400多个,遍布40多个岛屿,主要有仙叠岩景区、半屏景区、大瞿岛景区、竹屿景区、大门岛景区、海中湖景区、东沙景区等七大景区,尤其是半屏景区的被誉为“神州海上第一屏”堪称中国一绝。

4.沿海滩涂资源

县域沿海滩涂资源丰富,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26.6万亩,理论基准面以上滩涂10.16万亩,主要集中在洞头本岛、元觉岛、霓屿岛和大门岛等四个岛屿,其中可用于围垦的面积约5.34万亩,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5.海岛矿产资源

洞头矿产资源主要是花岗岩和砺壳。大门花岗岩遍布全岛,表层可开采量约为3.19亿立方米,具有品质优良,光泽度好、放射性强度低、金属含量低及耐酸、耐碱、耐压、耐磨等特性,广泛用于市政园林建筑、道路建设、建筑装修等方面。砺壳主要分布在黑牛湾、三盘门、霓屿东部、大门北片附近,储量约3800万吨。

6.海岛礁石资源

全县拥有103个大小岛屿和259个礁石,素有“百岛洞头”的美称,其中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和礁石共有186个,有人居住的岛屿14个,其余均为无居民岛屿。无居民岛的陆地及其周围海域“渔、景、林、能”资源丰富,至今其资源潜力远未充分发挥。

7.海洋风能及潮汐能资源

洞头风力资源丰富,可利用的风速≥6米/秒以上的全年平均有7525小时,具有无屏障、顺序风、风力密度均匀、风向不多变等特点,属全国风能密度一类区,可设计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以上。

同时,县海域面积辽阔,潮汐运动显著,平均潮差4.01米,潮汐、潮流等海洋能源的蕴藏量非常丰富,属我国强潮区之一。

自“十五”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构筑大交通、实施大渔业、启动大旅游、发展大经济”的发展思路,加大海洋资源开发力度,加快海岛基础建设步伐,积极发展海洋经济。2003年全县海洋经济总产出21.46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66.1%,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洞头县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1.港口建设初具规模,海运业迅速发展。

自“九五”以来,洞头县港口建设初具规模,除作为温州港主体港区的小门岛港区之外,还形成了以洞头、三盘、东沙、潭头、鹿西、乌仙头等客货运码头为集疏节点的南北两向海上运输体系,2003年全县港口吞吐量188万吨,客运量55万人次,成为温州市域主要港区之一。尤其是小门岛港区(一期)的建成并投入使用以及状元岙港区起步工程的全面启动,标志着洞头县域深水港口的综合开发进入实质性战略发展阶段。洞头深水港区的开发建设已成为温州“一港三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温州从“瓯江时代”走向“东海时代”的重要标志。

2.海洋渔业稳步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深入实施“渔业兴县”战略,积极落实捕捞“双控”政策,渔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加大,“稳定捕捞,主攻养殖”取得明显成效,2003年全县渔业产量15.34万吨,产值6.38亿元。建成鹿西、东屏等渔业捕捞基地;形成以深水网箱养殖、羊栖菜养殖、紫菜养殖、滩涂贝类养殖、围塘综合养殖为主体的海水养殖格局,特别是“两菜一箱”养殖已成为海岛特色优势产业;水产精深加工及流通不断拓展,培育出了“捷禾”、“良泰”、“三丰”等具有一定精深加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渔业龙头企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羊栖菜养殖加工出口基地,并被誉为“中国羊栖菜之乡”;建成东沙渔港防波堤工程,启动温州(洞头)中心渔港的建设;省级育苗基地在洞头落户并初具规模,渔业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

3.旅游设施不断完善,滨海旅游业持续发展。

近年来,按照启动“大旅游”的要求,继续加快完善旅游设施建设,推进新型旅游精品开发和旅游品牌建设,滨海旅游业得到发展。胜利岙“海霞”军事主题公园和半屏山“神州海上第一屏”等旅游品牌得到进一步提升;三盘港“渔家乐”休闲渔业旅游项目得到积极开发;五岛相连工程的建成,使洞头初步成为一个融“海滨浴场、海上游乐、海岛别墅、海鲜特产”于一体,以“百岛奇礁、半屏绝壁、海上平湖”为特色,以“观光度假、海上运动”为主要功能的综合型海岛风景旅游胜地。五年来,全县旅游接待95.8万人次,年均递增18%,旅游综合产出3.8亿元,年均递增20%,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9.7%,滨海旅游业已经成为洞头经济新的增长点。

4.抓技改、引资金、促投入,临港(海)工业亮点凸现。

全县走实业兴县之路,大力发展以临港(海)型工业为主导海洋工业经济,加快海洋特色工业区建设,大力扶持和引进涉海实体型企业,临港(海)型工业亮点凸现。通过抓技改、引资金、促投入,涉海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五年来,累计完成涉海工业总产值30.2亿元,年均增长5.6%。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力度,五年来,累计完成企业技改项目84项,完成投资1.07亿元。加快工业基地建设步伐,有效解决用地紧张瓶颈制约,杨文、科技、南塘等三大基地建设全面推进。进一步扶持医药、化工、机械汽配、电子电器、建材等重点行业的发展,形成浙江中油华电能源有限公司、浙江诚意药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有力地带动了临港(海)型工业经济的发展。

5.围涂造地稳步推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全县已围垦开发海涂面积1.73万亩,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拓展了洞头的城市发展空间,而且为深水港口开发建设、临港工业发展、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重点项目提供了后备用地,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尤其随着温州浅滩工程的加快实施,更将促进洞头与温州的岛陆一体化发展,加快洞头由海岛经济向半岛经济转型。

1.海洋资源开发水平较低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水平仍较低,综合效益不高,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应引起重视。

2.基础设施投入相对不足

由于海洋开发投资主体小、分散,融资渠道少,开发规模小,使得在深水港区开发、渔港经济区建设、旅游接待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相对不足,影响全县海洋经济的发展后劲。

3.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全县海洋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为主的初级阶段。传统的海洋渔业仍占主导地位;港口海运业、临港工业及新兴海洋产业等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4.海洋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全县海洋科技整体水平较低,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偏低,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高;海洋科技人才匮乏、科技力量薄弱、科技储备不足,难以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

5.土地淡水资源异常缺乏

全县陆地面积仅为100.3km2,且多是丘陵地带,平地面积较少,人均土地面积仅0.16公顷,同时洞头还是一个淡水资源短缺的海岛,全县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48万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389立方米,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土地、淡水资源的短缺使得现有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受到较大的影响。

6.海洋环境污染日渐突出

随着县域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瓯江流域污染源的影响,同时人们对海洋保护的意识不强,环保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使得近海海域污染程度有加重之势,海域环境质量趋于下降,制约了海洋经济持续发展。

进入新世纪,洞头县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发展机遇良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区位条件优势突显、交通网络日趋完善等方面的有利条件。

1.适逢良好发展机遇

进入新世纪,国家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实现海洋经济强国;省、市领导审时度势,做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今后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点;同时,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力实施“一港三城”发展战略,加快温州(洞头)半岛工程的建设,实现温州从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转变。这些都为洞头实施“三港经济”、加快“三大转型”、全力建设海洋经济强县创造了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

2.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全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呈现出较强发展势头。同时,海洋经济已初显其主导地位,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6.1%。这为洞头实现海洋经济强县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3.区位优势越显突出

洞头县地处浙南沿海、瓯江口外,是温州的“东大门”。在新一轮省、市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洞头作为温州都市区中心城市的组成部分,纳入温州城区的发展规划,随着半岛工程全面建设,其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得以显现和强化。这为海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拓展空间。同时,洞头与台湾“地相近、人相亲、语相通、俗相似”,对台经贸也将大有可为。

4.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建设大门环岛公路一期工程、洞头连港环岛公路,以港口为依托的海岛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得到完善。尤其是随着温州(洞头)半岛工程、大小门岛连陆工程、状元岙港区起步工程以及其它深水港区的建设,洞头将形成“大交通”的格局,成为温州市域陆海联动大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省、市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总体部署,今后一段时期洞头县发展海洋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海洋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建设“海洋经济强县”和“海上花园”为目标,全面启动“三港”经济,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加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提高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洞头海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坚持统筹规划原则

加强海洋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开发,合理处理好各产业的关系,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2.坚持依法治海原则

按照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港口保护法》以及《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依法治海水平,为洞头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3.坚持科技兴海原则

积极实施科技兴海工程,加快引进和培育海洋科技人才,加强科技与海洋经济的结合,全面推进海洋产业的科技进步。

4.坚持跨越发展原则

以实施温州(洞头)半岛工程、启动深水港区开发以及石化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竞争力,实现洞头海洋经济的跨越发展。

5.坚持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的方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合理有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洞头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期(到2007年)全县海洋经济总产出50亿元,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加快海岛经济向半岛经济、渔业经济向海洋经济、渔农村向现代化滨海城市的全面转型;目标期(到2010年)海洋经济总产出100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0%以上,全面开发和综合利用海洋资源,基本形成以港口物流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临港工业、滨海出口加工业以及海洋新兴产业为支柱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经济形态和城市形态根本转型,实现海洋经济强县的发展目标。

——到2007年,海洋渔业总产值7.5亿元,其中养殖产值3亿元。主攻养殖,调整捕捞,深化加工,拓展流通,提升海洋渔业竞争力;到2010年,海洋渔业总产值8.5亿元。渔业结构明显优化,实现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

——到2007年,临港(海)工业总产值25亿元,产业初具规模;到2010年,临港(海)工业总产值60亿元,区域布局呈现集聚发展趋势。

——到2007年,滨海旅游业总产出4亿元,旅游接待人次85万,滨海旅游业成为洞头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10年,滨海旅游业总产出6亿元,旅游接待人次115万,滨海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洞头成为温州中心城市的重要旅游休闲基地。

——到2007年,全县港口(含温州港在该县的港区)吞吐能力800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20万TEU;到2010年,全县港口吞吐能力3500万吨(含温州港在该县的港区),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150万TEU。基本形成现代化、多功能、综合型港口体系,成为温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2007年,围涂2.5万亩以上;到2010年,再新增围涂1.2万亩以上,为城市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拓展空间。

——到2007年,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资源衰退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水质基本稳定;到2010年,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海排放总量控制,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海洋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

洞头作为温州大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温州蓝色产业带的主导区域,是温州市由“瓯江时代”向“东海时代”迈进的重要支撑区域。依据《温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布局,县域范围被设定为“瓯江口海洋经济区”,其功能为:温州海洋产业的发展中心、重要的港口物流中心、临港工业基地和滨海旅游胜地。并以此逐步扩展与提升为温州海洋经济开发区,将成为温州市未来时期兼具向内陆辐射和向海上扩散的最重要的外向型片区。

今后一个时期尤其是“***”期间,洞头海洋经济发展的中心领域是:港口物流业、临港工业、现代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滨海出口加工业与海洋新兴产业等六大产业,以及与上述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涉海基础设施建设。

在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布局上,要突出海洋开发的全方位、立体化和深层次化,按照“两轴、两环、三区”框架展开建设。

“南轴”:即“温州浅滩”—状元岙港区产业发展轴。该轴内主要作为温州口外深水港的产业延伸带和温州城市东拓的发展空间带,全面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出口加工、临港商贸、港口旅游、港航服务等多个带有明显港口经济色彩的二、三产业,争取建成“瓯江口自由贸易区”,是洞头“海陆一体化”的主通道和最具潜力、竞争力的产业带。借远期温州新机场的落户,更可打造现代化空港、深水港“两港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北轴”:即“大(小)门岛以及其连陆工程产业发展轴”。该轴主要依托大(小)门岛油气中转储运基地的产业基础以及大小门岛连陆工程,抓住新一轮东海油气开采和上岸的机遇,纵深开发深水岸线资源,大力引进项目,打造温州石化产业基地和船舶修造基地,成为温州新兴临港工业集聚的“桥头堡”,温州区域经济增长新的拉动点。

“两环”:即为以旅游为主体的“环海中湖景区产业发展圈”和以渔港经济为主体的“环洞头渔港产业发展圈”。

——环海中湖景区产业发展圈:该圈是洞头海上旅游产业和城市发展契合的重点区域,应以满足温州及周边地区的休闲度假需求为主导方向,通过新城区拓展、五岛连桥和洞头峡跨海大桥建设、温州最大的城市岸线景观资源开发,紧密围合本岛北部、霓屿岛、状元岙岛南部和三盘岛、花岗岛,配套建设海滨公园、海景建筑和海上旅游设施,形成以海岸风光、海上娱乐、滨海人居和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滨海综合旅游产业带,使环海中湖景区成为温州的城市海上风光和海上运动中心,并以旅游业拉动第三产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环洞头渔港产业发展圈:该圈是依托本岛的连港环岛公路,形成以温州(洞头)中心渔港和东沙渔港为纽带,且把本岛南片及附近海域上的半屏、大瞿和竹屿等景区(点)和海洋科技区、南塘水产品加工贸易区等串联成链,形成以渔港(避风港)为龙头、以水产品加工基地为依托,集水产贸易、旅游休闲、科技工业、海岸岛礁风光为一体的环渔港经济圈;并在适当时机将本岛新城区与中心渔港以隧道形式南北相连,以形成海上城市功能集聚效应。

“三区”:即为“六岛区”、“大小门岛区”和“鹿西岛区”。

——六岛区:包括洞头本岛、三盘岛、状元岙岛、霓屿岛、花岗岛、半屏岛等。该区包含了洞头基础设施建设最为快速、城市化意义最为深远的五岛相连区,产业分布领域广且集中度大,是集中体现洞头综合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开发的核心区域。以匹配的优势资源多样化为支柱,坚持开发为主、整合为辅,主要发展港口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临海加工业、海洋渔业、海洋能源利用新兴产业等,形成经济、文化、信息、经贸、工业、旅游接待中心。

——大小门岛区:包括大门岛和小门岛。主要依托大小门连陆工程和小门油气中转储运基地的产业基础,抓住新一轮东海油气开采和上岸的机遇,纵深开发深水岸线资源,大力引进和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形成以石化储运、石化加工、港口物流、船舶修造和矿产品(花岗岩)加工为支柱的临港产业体系,打造浙南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和船舶修造基地,成为温州集聚新兴临港工业的“桥头堡”,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鹿西岛区:鹿西岛是洞头主要的捕捞和水产交易基地。未来发展应进一步加强渔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围绕浙南重要的海上水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全面发展渔业的前后向产业,成为优势突出的渔业产业化基地。

在温州港要建设成为“长三角”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支线港、浙南闽北以及更大范围的区域性枢纽港的定位中,洞头深水港口群要成为温州的“出海大通道”和服务于以温州为中心的经济圈层的重要海上物流中心。

1、港区布局

根据温州港功能定位,洞头列岛港区是以集装箱、件杂货及油气的中转为主,客货兼备,内外贸易结合的多功能、综合性港区,布局上要形成深水外用、浅水内用的基本格局。

♦状元岙港区:依托后方集疏运体系的建设,建成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温州远洋中转运输基地和大型临港工业发展区,成为温州口外深水港的主体港区。2007年建成港区一期工程5万吨级(兼靠10万吨)集装箱泊位2个,港区陆域2.5平方公里,年吞吐能力集装箱20万TEU,件杂货70万吨。到2010年集装箱150万TEU,远期为300万TEU。

♦小门岛港区:依托小门岛石化中转储运基地,规划为服务于基地的石化专用港区。加快深水港扩建,建成20万吨级石化专用码头。

♦大门岛港区:大门岛港区分黄大峡、青菱屿、临港工业区岸线和大门市政岸线四部分。

黄大峡岸线:位于大门岛东北—北侧,可建5-20万吨级泊位6个,为远景规划港区。

青菱屿岸线:位于大门岛南侧,规划为多用途泊位,为远景规划港区。

临港工业区岸线:位于大门岛南侧,紧临青菱屿港区,性质为临港工业区专用岸线。

大门市政岸线:位于大门岛西南侧,可建500-1000吨级客货泊位9个。到2007年新建3000吨级货运码头1个和大门客货运综合站。

♦三盘港港区:规划为小型物资中转港区,到2007年新建3000吨级货运码头。

♦黑牛湾港区:位于洞头岛南侧,作为港口发展预留区,大瞿岸段开辟为以货物中转为主的散杂货港区。

2、海运业

依托洞头港口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网络体系建设,重点抓好状元岙、大小门岛港区的开发,奠定洞头作为温州深水港区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县域范围内其它港区作用,合理布局、功能互补,逐步形成吞吐量大、航线众多、集疏运便捷的海上物流枢纽,努力构建浙南海运强县。

以状元岙港区为龙头的集装箱专用港区,要积极拓展港口后方腹地和承接洞头疏港高速公路和铁路支线建设。要适应国际贸易和远洋集装箱运输发展的需要,加快完善港口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船务、远洋运输公司到港挂靠航线和第三方物流企业进港发展,发展与港口相配套的港航服务业、仓储服务业、保税加工业,建设港口型物流产业区,成为温州轻工产业向海外拓展的门户港口。

以大小门岛深水港为主的石化专用港区,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快石油、煤炭等战略能源储备和在沿海布点的有利时机,配合温州石化基地的产业大发展,加快招商和建设10万吨级以上的专业港口和专用码头,打造以油气为主的港口型石化仓储物流基地。

岛内其他生产、生活性港区重点建设三盘港、大门货运码头和大门岛车渡码头、状元岙岛车渡码头和鹿西岛货运码头(兼顾汽车轮渡),通过汽车轮渡,使洞头南片至大门、鹿西实现“软连接”;大力发展岛际间(本岛和大门、鹿西)、洞头至坎门以及大门、鹿西至温州的豪华高速客轮。

岛内与码头配套的公路网络和站场建设重点是新、改建五岛相连接线公路,以及连港环岛公路和大门、三盘环岛公路、鹿西公路,建成洞头客货运中心、大门客货运综合站、五岛沿线养护站等,为今后港区疏运提供便捷条件。

要积极促进本县海运结构调整,提高海运装备整体素质,优化运力结构,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经营。要科学制定海运业发展规划,全面衔接与之密切相关的港口、船舶修造业、临港工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态势。

全力推进连接周边陆域的管道、公铁联运的集疏运体系建设,采用基地型发展模式,形成以石化储运、石化加工、船舶修造、矿产品加工、能源等为重点的临港产业群,把洞头打造成为浙南闽北重要的临港工业基地。

——石化储运、加工业

以大、小门岛为主体,尽快实施连陆工程,加快深水港口和水、电、路配套建设,解决制约石化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

近中期重点建设小门岛石化储运基地,2007年前建成20万吨燃料油及原油库、3万立方米液体化工库、3万立方米汽油库年中转量200万吨以上,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石化储运基地和亚洲最大的常温液化气集散中心。远期建成一个20万吨级油气码头、5个5~10万吨级石化码头和相适的千吨级码头,年中转能力超过500万吨。实现30万吨沥青加工厂的规模化生产,同时积极引进域外石化合作项目。打造4平方公里的小门石化储运加工基地。

适时加快大门岛石化储运业发展。依托大门岛的岸线和土地资源,与小门岛共同构成石化储运基地。2020年前建成3个5~10万吨级码头,储备区占地面积约0.5平方公里。加快大门石化基地建设,规划控制约5平方公里土地用于中远期发展,发展方向为低污染型石化深加工业。

——矿产品加工业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海洋资源相一致的原则。主要开发利用花岗岩、砺壳等矿产品。

以大门岛为主体,积极调整、规范花岗岩开采加工布点,科学规划矿产开采区、禁采区和限采区,提高花岗岩开采水平、深加工能力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到2007年,花岗岩开采产值8000万元。

砺壳开采以大门岛北、霓屿东部、三盘门、大瞿西、黑牛湾等为主。

——船舶修造业

紧紧抓住温州被确定为浙南船舶修造中心及我国运输业、船舶修造业蓬勃发展的契机,主动承接,积极争取市政府支持大门成为全市船舶修造业基地,促进转产转业渔民投身海上运输及相关的新兴行业。

在大门岛乌仙嘴头—山背头一带长约5公里岸线,后方可围垦面积约1.5平方公里,并控制纵深部分山体作为后备用地,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大门船舶修造基地,并与乐清(黄华)船舶修造基地共同构成温州市修造船业产业带。同时在温州(洞头)中心渔港、黑牛湾等大型避风良港和避风锚地形成洞头南部以服务过往船舶为主的修船业。

——能源(风能)工业

以海洋风能开发为主。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建设洞头风电场,使洞头纳入全国20个10万千瓦以上大型风电场选点。一期工程建设本岛、大门岛、小门岛、鹿西岛风电场,安装发电机组60台,装机容量4.65万千瓦。

加快海洋渔业战略性调整,主攻养殖,调整捕捞,深化加工,拓展流通,构建多元化的现代化海洋渔业体系。

——加快海洋捕捞结构调整。完善海洋捕捞准入制度,严格执行休渔期、禁渔区制度,降低近海捕捞强度。调整改进渔船,实现渔船钢质化、装备现代化,开辟远洋作业,开辟新渔场。推广渔业节能和一线保鲜技术,发展冰鲜运销船,提高渔产品的附加值。健全捕捞基地通讯服务网络,加强信息交流合作,努力在基地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格局。切实做好渔民职业技能和素质培训,提高渔民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主攻海水养殖。做大做强以羊栖菜、紫菜、深水网箱养殖为主导的养殖产业,建成全国养殖示范基地和打响“国字号”品牌。加快发展水产苗种业,重点抓好名优鱼类工厂化育苗、浅海藻类种苗繁育和水产原良种培育三大工程,逐步形成浙南水产品种苗产销中心。在养殖布局上,重在挖掘养殖区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潜力,合理部署养殖功能区划,形成以深水网箱、藻类养殖为主的浅海养殖区,以藻类、缢蛏养殖为主的滩涂养殖区,以鱼虾蟹贝为主的围塘养殖区,以放流名贵海洋生物为主的人工鱼礁区,以岛礁自然增殖、人工养殖、海洋牧区化养殖等生态型开发为主的岸礁生态利用功能区,构建浙南“海上牧场”。

——深化水产加工流通业。依托温州(洞头)中心渔港,加快建设南塘水产品加工贸易区,建成浙南水产品交易市场和水产品加工基地,与鹿西组合港共同发挥作用,主动承接温州渔市场的迁移,成为辐射力强的浙南海产品物流中心。大力培育水产加工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大力发展“订单渔业”,重视深水网箱、藻类养殖品的深加工和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医药制品的研制开发。鼓励发展各类渔业中介组织,实施渔、工、贸、科一体化经营,推进渔业产业化。加快信息网络建设,积极拓展国际和国内市场,促进水产品流通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加强渔(农)业与旅游的结合,鼓励支持富余渔(农)民转产转业发展休闲渔业。结合渔港建设,开发“渔家乐”等特色项目,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形成渔港沿线同渔业关联度大的综合产业带。结合养殖多元化和无居民岛开发,发展生态观光养殖、海钓、滩涂旅游等休闲渔业,加快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保持良性循环发展。近期以竹屿岛、百浪鼓为重点建成集生态、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海上生态休闲基地。

——加快发展渔港经济区。通过连港环岛公路使温州(洞头)中心渔港与东沙渔港连为一体,尽快建成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部级渔港和浙南避风良港。全面开发环渔港经济带,建设成为以渔港为依托、以渔业产业为基础、集渔船避风和补给、水产品集散和加工、休闲渔业为一体,产业体系较为完善的现代化渔港经济区。充分发挥渔港经济区的海洋渔业、信息、物流、文化、休闲、集镇等集聚功能作用,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跨越式发展。

以发展“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为导向,依托海岛、海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突出特色,努力实现由风景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全面发展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综合服务、旅游商品生产、旅游娱乐、旅游文化等在内的综合性的旅游产业,形成融“港口景观、海滩浴场、海上运动、海岛别墅、海滨公园、海鲜品尝、海洋文化”为一体的浙南休闲度假型的滨海旅游胜地。

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大力拓展旅游空间,科学策划和配置旅游项目,形成“一湖、一城、三群”的海洋旅游新格局。

“一湖”:指海中湖景区,由霓屿岛、状元岙岛、花岗岛、三盘岛、洞头岛等岛屿环列而成,分布有新城湖区、三盘湖区和花岗湖区,水面面积约12.5平方公里,是开发海上旅游、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通过建设洞头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结合城市规划和港口规划,因地制宜布置海洋公园、游艇基地、水上运动区、垂钓区、度假区等设施,成为温州的城市海岸观光和海上运动中心。

“一城”:指本岛内部的城市公园和外部的“旅游黄金海岸”。通过建设新城海滨公园、东屏公园、燕子山公园、望海楼公园、海霞军事主题公园等一批居民休闲和海岛旅游相得益彰的城市公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品位。充分发挥东南部岸线自然景观集中、景观保存完整的优势特色,通过连港环岛公路将景点串珠成链,构建从东沙渔港(妈祖宫)至贡尾海湾、大沙岙海滨浴场、仙叠岩、红石滩、东岙旅游服务区、半屏景区和中普陀寺的“旅游黄金海岸”。

“三群”:指北部岛群旅游区、中部岛群旅游区和南部岛群旅游区。

北部岛群——指大门岛、小门岛、鹿西岛及周边礁岛。以大门岛马岙潭、观音礁、龟岩为核心重点发展山地和滨海休闲度假旅游,配套鹿西鸟岛生态观光。中远期配合港口的建设可开发港口观光旅游项目。

中部岛群——指“六岛相连”岛群。在三盘渡假村、望海楼、海中湖、仙叠岩、大沙岙、海霞军事主题公园等景区基础上,大力打造“神州海上第一屏”的半屏景区,结合新城和环洞头渔港产业带建设,开发岸线景观、城市公园、海岛别墅、渔家风情和休闲渔业旅游项目,配套建设旅游交通、星级宾馆和旅游服务功能区,形成集海滨观光、人文景观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洞头旅游中心区。

南部岛群——指大瞿岛、竹屿岛、南北策岛及周边礁岛。重点发展大瞿海岛探险游、竹屿野营休闲游、大策岛海洋观光游等旅游项目。结合人工渔礁建设,开辟垂钓区。

依据市、县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趋势,洞头应加快建设综合型滨海出口加工基地,形成温州市滨海出口加工业的前沿阵地。通过临海工业这个载体,把海洋的利用及海洋优势的发挥由海域向陆域转移和扩展;加快促使陆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内陆的经济技术力量向本域倾斜,充分发挥港口、海运等方面的优势,向海外辐射。

——加快滨海出口加工区建设。依托围垦造地工程,科学规划,突出以发展滨海出口加工业为重点,加快建设杨文工业区、海洋科技产业区、南塘水产品加工区和大门花岗加工区,形成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海洋出口加工产业簇群,集聚规模效应,提高临海工业的产业层次。

——构筑“温州浅滩”—状元岙港区出口加工产业带。围绕温州(洞头)半岛工程和深水港口开发,温州浅滩工程填海造地区将是温州未来工业发展不可多得的宝贵土地,且紧邻温州中心区,接受产业辐射能力强,依托港口发展临港工业的条件优越。应积极构筑温州浅滩—状元岙港区的出口加工产业带,通过设立与港口一体化的保税区、保税仓和加工贸易区,逐步形成以港口为优势,贸易、加工相结合的进出口加工体系,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力争形成滨海出口自由贸易区。

——提升滨海出口加工业的竞争力。加速重点骨干企业和实体型企业的技术改造,重视高新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加强基础装备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大力提升信息化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引进清洁生产理念和模式,发展低能耗、低水耗、低污染产业。逐步形成以抗病毒为重点的医药工业,以精深加工为主的水产品加工业,以精细化工为重点的化学工业,构筑洞头特色滨海出口加工综合体系。

加快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争取在海洋生物医药、功能保健食品和海水、海洋能开发利用等新兴产业领域取得新突破。

——海洋医药及保健食品业。进一步加强与大专院校、海洋药物科研单位的合作,健全研发和产业化生产体系,加快开发高附加值、市场前景好的海洋医药和海洋绿色保健产品,积极申请绿色企业和绿色产品称号。海洋科技产业区要成为高附加值的海洋产品加工基地和海洋科技产业研发基地。

——海水和海洋能开发利用。引进海水淡化综合利用技术,适时推进海水淡化产业化,缓解近期的海岛淡水用水紧张。积极开发风能、盐能、潮汐能、波浪能等可再生能源,有效利用海洋清洁能源,形成多能互补的海洋资源开发体系。

——海洋信息服务业。着力推进“数字海洋”工程。加大海洋信息服务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完善的海洋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和海洋信息化体系,实现海洋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在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海域受损与生态环境的恢复、海洋产业的资源保护和生态化提升、海洋灾害的预警预报等领域发展相关技术,不断提高海洋开发管理水平和控制力。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指导下,通过综合管理和海域治理使海域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得到缓解,并逐渐恢复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环境。

——加大海洋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及监测机构,加强海洋执法队伍建设和综合管理。

——控制陆源污染,增强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提高处理率和达标率;缓解海水养殖投入品污染,科学制定海水养殖发展规划和合理布局海水养殖,有效控制近岸海域海水养殖总量和密度,防止海水养殖自身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开展海域环境质量状况及污染物容纳能力综合评价,注意开发强度和密度对环境的影响。

——加强海洋污染调查、监测和管理,将洞头海洋污染监测纳入到全市乃至全省的卫星、船舶、岸站等立体海洋监测系统、灾害预警系统。

合理利用和港湾综合整治

岸线资源合理利用。深水岸线优先保证重要港口建设需要,以适应洞头(温州)大型港口大型化、专业化、及全天候海运发展的需要;对具有特色海岸自然、人文景观的岸线要加强保护,尤其是以本岛为核心的五岛连桥岛屿区域——中部岛屿群,要充分发挥岸线自然资源,构筑海岛岸线景观形态;保护护岸植被,加强侵蚀岸段的治理和保护,严禁非法、过度采矿。

滩涂资源合理开发。科学论证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准确掌握滩涂动态变化规律,处理好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进行有计划、科学合理的围垦开发利用;试点开展滩涂养殖环境评价制度,控制滩涂养殖投入品污染,保持滩涂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平衡。

港湾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港湾海域的环境保护管理,减少海洋的污染及生态资源的破坏;通过在港口、码头、运输船舶中安装油水分离器,建立废油回收处理装置,以减少流动船舶对港湾的油污染;增强环境监管力度,大幅削减瓯江及乐清湾带入的污染排放量。

保护

积极筹建海洋特别保护区,加强生物物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持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南策岛石斑鱼增殖特别保护区:继续加大在南策岛以东,包括东策岛、五屿头、四屿等一带岛屿海区放流增殖石斑鱼,同时要切实搞好其它重要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回游通道及其环境的保护。

经济幼鱼及产卵亲体特别保护区:依据《国务院关于渤海、黄海及东海机轮拖网渔业禁渔区的命令的补充规定》,洞头确定从北纬27。38/至28。01/,东经从121。36/至121。55/,该线以西海域作为机轮底拖网禁渔区,严格实施休渔期和禁渔期制度,以有效保护经济鱼类亲体及其稚幼鱼,促进鱼类资源的繁殖。

大瞿岛生态特别保护区:该区位于洞头岛东南面的大瞿岛,区内有部级保护植物全缘冬青、蜈蚣兰,以及省级保护和浙江省新分布植物,如黄松、台湾景天、毛柱郁李等16种,另外还有海岛特有植物7种,以及大量滨海植物,是洞头县各岛中植被资源最丰富的岛屿,要重点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合理规划保护各类生物资源。

鸟岛生态特别保护区:充分利用该区常年有海鸥、贼鸥、白鹭、白鹳、海燕、赤嘴鹭鸶等栖息繁衍的鸟类资源特色,规划建设范围主要包括北爿山屿、南爿山屿、北猫屿、双峰山屿、南摆屿、北摆屿等6个鸟岛在内的鸟岛生态特别保护区。

依据国家海洋局颁发《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的要求,按海岛资源优势对洞头县无居民岛进行功能划分,加强无居民岛管理和生态保护,促进无居民岛的合理开发利用。

——充分挖掘海岛海阔、水清、礁美、鱼丰的旅游资源,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有效开发景点景区,发展滨海度假、生态旅游以及生存探险等特色型的海岛旅游。主要包括大竹屿、小竹屿、东策岛、北策岛、鸟屿等岛屿。

——在有重要价值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分布区,为维持海洋的自然多样化和丰富性,依据有关法律和规定程序建立海洋自然特别保护区。主要有大瞿岛生态特别保护区、东策岛放流增殖区以及南北鸟岛特别保护区等。

——用于渔业、农业生产。竹屿岛西部规划3000亩发展浅海深水网箱养殖;白龙屿、北策岛东侧、竹屿岛北侧发展放流增养;竹屿岛东、南侧发展人工鱼礁;北策岛、五屿头岛、笔架屿等在渔讯季节上岛搭棚从事张网捕捞作业。

——用于海洋公益服务,设置灯塔、航标以及领海基地标志,对航海安全和海岛权益起保障作用等。主要包括虎头屿、草屿、赤屿、笠岩岛、龙眼礁、梅花礁等

——其它无居民岛目前或近期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或不宜开发利用,原则上应保护其自然生态状态。

、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健全海洋管理体制,加强海洋综合管理

增强全民海洋意识。大力宣传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全县人民的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经济意识和海洋管理意识,增强发展海洋经济的紧迫感和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责任感。

健全海洋管理体制。建立多级海洋综合管理机构,加强各涉海部门和地区间的海洋事务协调管理,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科学利用,提高海洋资源综合效益。

强化海域使用管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加强海域使用管理,认真实施海域使用证制度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

加强海洋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海洋监督机构的职能,加强海洋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海上执法力度,切实抓好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科技兴海,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

全面启动“科技兴海”规划。深入、系统地开展海洋科技的综合研究,完善科技攻关手段,逐步建立先进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增加海洋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提高海洋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

加大海洋科技的投入。争取省级、市级科研经费补助,建立科技兴海财政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科技兴海的投入;积极引导涉海企业加大自身的科技投入,广辟横向开发的融资渠道,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建立健全海洋科技推广体系。加快海洋信息系统、网络以及海洋科技示范区的建设,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实现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高级海洋科技人才,加强海洋科技队伍建设;根据海洋经济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开展多种海洋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涉海劳动者的素质。

三)广辟投融资渠道,加大海洋经济投入

投资多元化。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渠道、多种经营形式一齐上,广泛吸纳和动员全社会资金投向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形成新型海洋开发机制。

建立专项资金。积极争取省、市资金资助,将海洋开发与保护建设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设立涉海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的专项资金。县级及各乡(镇)政府要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加大对海洋开发与综合管理的投入。

健全投入机制。按照“非禁即入”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建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全面推行股份合作、公开招标、竞价承包等方式,放开搞活经营机制,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海洋经济发展环境

以改善海洋开发条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为出发点,集中推进和加快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城市化,优化海洋经济外部发展环境,全面提升产业层次,有效吸纳陆域产业向半岛转移。

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建设灵霓海堤和疏港高速公路,以及洞头连港环岛公路、大小门连岛工程、洞头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洞头峡跨海大桥工程)、鹿西岛公路和车渡码头等工程,改善岛陆、岛际交通;同时以状元岙港区为重点开发建设洞头深水港区,构筑大交通,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支撑条件。

水利设施建设。科学实施海涂围垦,拓展海洋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空间,做好土地资源的储备。加强供水水源保障力度,实行统一管理调度,重点做好洞头(温州)陆域引水工程。

电力、通信建设。继续完善大陆向洞头海岛供电工程建设,为工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重点做好110KV输变电工程。提高通信设备的现代化水平,满足海陆间及海上作业对各种通讯业务的需要

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继续抓好海岸防护工程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健全海洋气象、海洋通讯、海洋环境、海洋灾害、赤潮监测等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预警防御系统。

五)扩大对外开放,拓展海洋经济外向空间

扩大海洋产业的对外开放。引导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资金投向洞头海洋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滨海旅游、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领域。

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合作。抓好海洋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保税区的建设,鼓励涉海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增加出口创汇。

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江苏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至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6800亿元(2010年价),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以上。提高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的比重提高至20%以上。

  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55%,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60%。

  近岸海域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升至80%,陆源直排口废水排放达标率升至100%,船舶污水收集处理率达60%,海洋特别保护区面积比例达10%。

《江苏省“十二五”安全生产规划》

《江苏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江苏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江苏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江苏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

《江苏省“十二五”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专项规划》

《江苏省体育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农业发展

《江苏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

粮食单产力争全国主产省第一。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8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50亿斤左右。蔬菜供应充足,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425万吨、221万吨、66万吨。“十二五”期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增长3.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0%左右,2015年分别达到2800亿元左右和1.5万元左右,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6:1,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100万亩,高效设施园艺比重提高到15%,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60%以上。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85%以上,森林覆盖率超过22%。

《江苏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5年累计改造中低产田80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750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达85%以上,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达72%以上,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例达40%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8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50亿斤左右,保障口粮省内自给。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增长3.5%以上,2015年,达2800亿元左右。

2015年,设施农业比重提高到15%,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60%以上,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85%;农业科技贡献率和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65%和78%,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1.6:1;全省参加农民合作组织的农户比例达60%以上。

在“十一五”基础上,再解决4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2.5万公里、桥梁6000座。2015年,50%以上乡镇通镇(村)公交。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95%以上;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3项基础医疗保障制度参加率达95%以上。

实施农村居民收入7年倍增计划,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0%以上,2015年,达1.5万元左右,农村基尼系数控制在0.35以内;5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5万人以上。

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7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 “十二五”期间,80%的农村完成环境综合整治,村镇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达80%。

服务业

《江苏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达到54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3.5%左右,比2010年降低2个百分点。重点打造20个省级综合物流园区和40个省级专业物流园区,培育一批重点物流企业和一批有影响力的物流服务品牌,第三方物流比例明显提高。到“十二五”末,力争把江苏打造成现代物流强省、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业的核心区以及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先导区。

体育产业

《江苏省体育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到2015年,初步建立符合现代体育发展规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运作规范,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体育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规模优势的体育产业集聚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业品牌,形成一批体育产业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基本建成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促进体育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城乡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为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江苏省“十二五”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专项规划》

力争到2015年,全省宽带用户达2000万;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5000万户左右;城市家庭普遍具备100Mbps带宽提供能力,乡镇地区普遍具备20Mbps带宽提供能力,农村地区普遍具备12Mbps带宽提供能力;城镇楼宇光纤通达率90%以上;建成速率达上行50Mbps、下行100Mbps的移动高速宽带网;有线电视用户数超过2000万,高清互动电视用户普及率达有线电视用户数的40%以上。

到2015年,3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的设施共建率 均应不低于以下水平:铁塔65%、杆路45%、基站60%、传输线路40%、管道40%、室内分布系统30%;共享率均应不低于以下水平:铁塔60%、杆路70%、基站55%、传输线路65%、管道40%、室内分布系统40%。

2015年,全省IPTV网络电视用户数达800万,手机电视(含移动多媒体广播)用户数达1500万。

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基地建设;效益

中图分类号 F32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173-02

依据《河南省林业厅关于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意见》和《河南省林业厅关于编制县级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2年―2015年)》的通知要求,结合马道林场森林资源状况,引导职工和家属在经营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拓展林区发展空间,增加职工收入,使广大职工和家属认识到发展林下经济不仅是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的要求,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的必然要求,也是不砍树能致富、实现绿色增长的有效途径,更是山区、林区新的致富门路,促进贫困地区增收的重要手段。同时,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河南省国有泌阳马道林场涌现出了一批有经济头脑的职工在发展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等林下经济方面已经走在了前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也为大规模发展林下经济提供参考。

随着林副产品价格的不断提高,规模化种植、养殖和森林旅游的快速发展,现有的传统林业经营模式已满足不了林场职工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于是,不断有一些职工在林下进行种植、养殖等林下经济发展[1]。

1 发展林下经济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维护生态安全为前提,以促进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林业建设目标,充分发挥森林和林荫空间资源优势,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创新机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生态受保护,林农得实惠”的目标,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规划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协同推进,确保职工得实惠;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利用,确保生态资源得保护;坚持科学规划,分类实施,确保符合当地实际;坚持科技支撑,示范引导,确保提高综合效益;坚持龙头带动,合作共赢,确保职工广泛参与。

1.3 发展目标

一是发展规模。林下经济面积由目前的520 hm2发展到2015年的6 293.33 hm2,年产值达到193万元,年增长率25%。二是社会效益。参与林下经济发展的职工达到260户,年增加就业人数150人,户均年增收2 500元。三是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以牺牲森林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职工来自林下经济的收入占总收入的20%。

2 建设任务

根据总体布局,科学规划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不同类型的建设任务。

2.1 林下种植

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小气候环境,在郁闭的林下选择“林―菌”种植模式,在幼林区林下选择“林―药”种植模式。

2.2 林下养殖

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杂草多和空间大的特点选择“林―禽”养殖模式,利用林下杂草多、空间大和野果多的特点选择“林―畜”养殖模式[2]。

2.3 森林景观利用

在铜山湖国家森林公园这块金字招牌原开发基础上,充分利用泌阳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进行森林旅游开发。2013年在转山林区铜山湖南岸以景区门票及食宿、游乐产品收入、农家乐为主建立铜山湖森林旅游基地,规模333.33 hm2,年产值50万元。2015年在原岩生植物园基础上建成以休闲度假(以提供休闲食宿、疗养服务收入为主)、生态服务(以提供科普教育、科学研究服务收入为主)为主的休闲、科普旅游基地,规模66.67 hm2,年产值10万元。

3 示范基地建设

3.1 林下种植产业基地

依托泌阳县食用菌产业这根链条,充分利用林区丰富的麻栎、马尾松和土地资源,2012―2015年在义和寨、黑石山、马道、庙街4个林区建成4个规模33.33 hm2的林菌种植基地;在转山、义和寨、庙街、条山4个林区建成4个规模33.33 hm2林药种植基地。基地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480万元,安排就业人数640人。

3.2 市场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物流和信息网络体系,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组建专业的行业协会,为林下种养户提供市场信息、种植技术、产品营销等一系列服务,逐步形成于全县林下经济发展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完善的配套服务平台体系[4]。建立豫南山区示范旅游基地。

4 效益测算

投资估算:2012―2015年林下经济建设根据规划预计投资5 444万元。资金来源:根据规划项目预计总投资5 444万元,其中项目投资3 812万元,占70%,县级财政扶持1 632万元,占30%。

5 效益预测与分析

5.1 经济效益分析

林下经济建设是一项富场富职工的工作,项目建成后,既可锻炼职工,又能有效改变林场职工收入低的历史[3]。到期预计年产值193万元,经济效益明显。

5.2 社会效益分析

林下经济建设工作的实施,标志着林业结构调整工作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是基础林业发展的重要机遇。项目建成后能有效提高职工护林的积极性,具有一定社会效益。

5.3 生态效益分析

林下经济建设项目建成后可有效改变林木生长环境,林下种植改变土壤结构,林下养殖产生的粪便提高土壤肥力,提高了林地生产力,改变了林木生长环境,为发展高效林业、碳汇林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6 参考文献

[1] 尹伟娜.浅析林下经济发展模式[J].现代农村科技,2011(24):67.

[2] 王虎,夏自谦,冯达.河北省林下经济产业规划布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13):7041-7043.

[3] 王定强,王伟.对西吉县林下经济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20):188-189.

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为国家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抓住经济发展机遇就等于占领了市场地位,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煤炭企业抓住当前发展机遇,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煤炭企业合理的规划布局:一方面控制了当前煤炭企业的数量,另一方面又保护了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是确保中国未来20年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战略资源,其经济价值将在未来稳步提高。兖矿集团顺应当前经济形势,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总体方向把握正确,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明确,在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企业发展模式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风险预控等方面都作了周密谋划,总体规划项目前期调研和论证充分,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该规划立足于国内外两个市场和资源,具有行业领先水平,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国家政策和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适时作好规划的调整和优化。兖矿着力做强做大煤炭、煤化工、煤电铝及机电成套装备制造“三大主业”,加快建设并形成省内鲁南、邹城、兖州“三个园区”,兖矿本着“资源有偿使用,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大对外开发力度,积极与国内资源大省新疆、陕西、贵州、山西、内蒙古等省联合,共谋发展,取得良好效果。

2.煤炭企业产业转型的发展规划

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性资源之一,国家一方面通过宏观调控来限制当前煤炭的产量,另一方面也通过一些政策倾斜,鼓励煤炭企业拓展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多元化发展,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煤炭企业能够规避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带来的市场风险。当前很多煤炭企业所做的非煤产业,多数属于安置型的经营范畴。在煤炭企业竞相崛起的今天,“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深深烙印在各个煤炭企业的管理者身上,也践行在他们的实际发展中。兖矿一直把非煤产业作为煤业企业发展战略支柱共同发展,培养大集团,建设大基地,加快煤炭内部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精简机构,合理配置资源优势,开展煤炭资源整合,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加快煤矿大型装备制造技术和煤矿现代化建设,提高国产化技术水平,推动安全高效矿井和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经过几年的投资,兖矿已经形成煤化工、煤电铝及机电成套设备制造业,与煤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兖矿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以煤为基础的循环经济结构模式产业发展,有效地解决煤炭企业资源即将枯竭恶性局面;提高煤矸石、矿井水、瓦斯和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其他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结构调整提供了宝贵经验,煤炭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了更多就业问题,同时提高了产业结构科技含量,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技术水平,随着煤炭企业产业有效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提高了资源利用,促进了煤炭企业经济快速发展。

3.兖矿抓住煤炭当前发展机遇,加快资源整合的发展规划

兖矿集团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加快对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的整合,兖矿集团根据我国煤炭分布情况,很早就实施了资源储备超前策略,兖州煤业利用公司的上市平台,累计5次融资发行股票,实施了10次战略性收购。外部资源开发成效显著,把握国家鼓励煤炭资源重组的发展机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先后在贵州、陕西、新疆、内蒙古鄂尔多斯和澳大利亚取得15个井田、2个矿区探矿权,贵州、鄂尔多斯、新疆等能化公司被确定为资源整合主体。贵州能化公司加强多元化经营、国际化合作,成功引进战略投资,发展前景广阔,新疆能化公司抓住国家支持新疆发展机遇,靠实绩赢得地方支持,“一基地四矿区三园区”加快建设。榆林能化公司甲醇项目获2010年国家优质工程银奖。兖煤澳洲公司突出“走出去”有效发展,在境外树立兖矿品牌形象,为向国际化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兖矿煤炭主业实现产销稳步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产销运行良好,尽管和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企稳密不可分,同时也体现了兖矿集团加快煤业建设突出的重要成果。煤炭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储备,为企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

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村辖区面积7.55平方公里,林地8239亩,耕地1061亩,辖1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248户,997人,其中劳动力623个,在外务工和经商177人,2007年村财收入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38元。有1所卫生室,占地30平方米,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1%。有1所村级完全小学,学校占地面积960平方米,在校学生4人,教师4人,有一个占地60平方米的农民文体活动中心。全村自来水入户率79%;通乡公路全部硬化,各自然村内巷道硬化率13%;电话(含移动电话)入户率98%,电视入户率90%。

二、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一)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村区位优势明显,位于吴屯乡东南部,距乡仅3公里、市区28公里,交通十分便利。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主导产业以烟叶、其他农业等产业为主。种烟户达22户,烟叶面积175亩,产值37万元,纯收入26万元,人均纯收入261元;其他农业总产值120万元,纯收入83.7万元,人均纯收入840元。其中稻田面积900亩,产值62万元,纯收入44万元,人均纯收入441元;2007年发展养鱼和养鸭业,养殖队伍达5个,鱼塘面积42亩,鸭子数量2000羽,产值27万元,纯收入13.5元。人均纯收入135元。农业基础日臻完善。现有灌溉水渠3条,水坝3座,机耕路3条。农业专合组织建设规范发展,成立烟叶合作社。

(二)发展趋势分析

主导产业中,烤烟发展潜力较大,再生稻田面积有望继续扩大,淡水养殖可以适度发展,考虑地处水库上游,家禽养殖应控制在1万羽范围内。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投入不足,综合生产能力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产业规模偏小、链条不长、水平不高、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基础设施脆弱、社会事业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亟待进一步改善。

三、目标要求

(一)村财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4万元以上,年均增长率达25%以上;到2013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7万元以上,年均增长率达20%以上。

(二)村民人均收入持续稳步增加。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400元以上,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到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900元以上,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

(三)农业“五新”稳步推行。2010年,积极推广农业“五新”,重点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力争引进新技术2项、5至6个新品种,每年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4户,建立农业示范基地100亩,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70%以上;到2013年,每年引进新进新技术3项,4至5个新品种,每年培育农业示范户7户,建立农业示范基地200亩,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75%以上。

(四)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壮大。2010年,做到主导产业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带动力较强,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占全村经济总量的50%以上;到2013年,主导产业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占全村经济总量的60%以上。

(五)农村经济合作社组织作用进一步发挥。2010年,烟叶合作社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管理规范,会员数占种烟户总数的70%以上;到2013年,合作社制度服务到位,会员数占种烟户总数的80%以上。

(六)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10年,农田水利设施完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0%以上;到2013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3%以上。

(七)劳动力转移收入进一步突显。2010年,90%以上的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3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到2013年,95%以上的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4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

总体上,2010年,产业发展各项指标均达到武夷山市新农村建设中级标准,到2013年,产业发展各项指标均达到武夷山市新农村建设高级标准。

四,主要任务

(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村地处乡东部,位于乡通往后源、麻坜、后乾、岭根、等村的主干道旁,交通优势明显。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有利机遇,结合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契机,打造烤烟、其他农业两大主导产业,努力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1、烟业。继续扩大烟业种植面积,亩产值2600元,专业化组织,机械化育苗、分级烘烤,到2010年力争达到260亩以上;2010年至2013年,民间、面积稳定在350,优化布局,重点发展古楼、岭头等自然村,争取烟基工程建设,为烟农创造良好是生产条件,为发展烤烟奠定坚定的基础。

2、其他农业。(1)种植业。继续发展优质稻种植,面积稳定在900亩,在亩产400公斤的基础上,积极推广新成果,使粮食亩产量再创新高,使粮食亩产量再创新高。同时抓好烟后稻的种植管理,以不断改善土壤和促进增产增收。(2)养殖业。主要发展养鱼和养鸭业,在鱼塘面积42亩,鸭子数量2000羽的基础上,有计划合理地扩大鱼塘面积,重点在科学养殖上下工夫,探索建立养殖协会,重视开拓销售市场,不断壮大产业,促进增收,(3)稻花养鱼,根据我村地域优势,大力发展稻花养于鱼,做大做强我村特色渔业,2007年全村共有高山稻花鱼养殖面积60亩,年产鲜鱼1200斤,产值2.5万元,今后要有计划合理地扩大稻花鱼养殖面积,在科学养殖上下工夫,进一步完善养殖协会相关制度,重视开拓销售市场,不断壮大产业,促进增收,力争到2013年实现养殖面积150亩,年产值7.5万元。

(二)依靠农业“五新”技术发展现代农业

一是以市场信息为导向,通过信息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改良品种,运用新技术逐步推广新品种。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每年[培训不少于3期。三是通过合作社带动,进一步加强农户协作,建立、完善协会合作制度,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四是通过资金政策倾斜,搞好新技术推广,组建“新技术推广领导小组”。五是充分发挥“土专家”、乡土人才、“六大员”作用,建立自己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三)提高农民现代实用技术培训使用

根据本村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拓展农业信息服务渠道,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充分利用“数字武夷”信息平台,为农民上网查阅农业科技相关信息提供便利,帮助种、养植(殖)户,、生产加工户相关信息,推介农副工、名特优产品以及宣传报道全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的新人好事,建立村、组信息网络,聘请“六大员”为信息员,通过宣传栏、《公开信》、信息机开通手机短信,根据农村、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农业科技信息;借助农民文体中心电教室这个平台,每月举行一课农事学习,请乡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人员讲解种、养植(殖)技术、方法和生产要领,播放农业科技录象专题片,逐步将农村信息服务中心建成农村致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四)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实现旱涝保收,提高耕地农业生产能力,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要求,抓好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整治和坡瘠地改造,全村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率;搞好耕地灌溉体系配套建设,提高抗旱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成立经济发展规划落实领导小组,村支书任组长,村主任任副组长,村两委其他干部为成员,设立两大主导产业发展小组,按照岗位职责分工,形成合力,在村级换届调整中,做到换人不换岗,确保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农业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规范管理,将任务细化、分解到组、责任到人,实行业绩和奖惩挂钩的工作机制,把经济发展规划落到实处。

(三)技术保障。依赖乡“三农服务中心”、“六大员”及下派科技特派员队伍的技术力量,大力实施农业“五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大力示范推广高优栽培、生态环保栽培、科学种养、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保鲜、商品化处理技术,提高农产品的总量、质量、效益和驾驭市场能力。

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第6篇

用途广泛,中药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随着国际市场对中医药需求的升温,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中药材栽培投资期短、效益高,农民看得见、摸得着、易接受,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最有效途径。市委市政府把中药材列为了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因此,中药材产业将会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亮点。

一、市中药材生产发展现状

无论种植面积还是产值都有很大的增长,市经济作物生产中已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产值约占整个经济作物总产值的三分之一。预计今后几年仍会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据统计,2008年全市中药材种值面积已达26.5万亩,中药材生产是近年来我市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比2000年的5万亩增加21.5万亩,增长4.3倍。其中:新化县种植12万亩,涟源4万亩,双峰9万亩,娄星区0.8万亩,冷水江0.6万亩,开发区0.1万亩。中药材总产值4.5亿元,比2000年增加3.7亿元,增长4.6倍。中药材生产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

二、我市中药材生产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中药材产业近年得到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种植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低。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规模还较小,布局比较分散,多数农户都是利用边角地、瘦地和一些旱地、坡地、山地发展起来的。虽然涌现出了一批专业大户,但成规模连片种植的还不是很多,集约化程度低。二是服务滞后,扶持不够。社会化服务只局限在产中的农资供应和技术指导,产前的信息和产后销售服务等环节仍然比较滞后,同时专业技术人才缺少,难以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对流通经纪人和商贩缺乏统一管理和正确引导,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销售网络。同时信贷的支持力度不够,不少农民因缺少资金而无法扩大种植规模。三是信息不畅,抗风险能力差。由于农户分散经营,缺乏正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加上销售渠道狭窄,无法抵御市场风险,从而极易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四是标准化种植缺乏,品质意识不强。农民对中药材GAP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种植、管理、施肥、施药,采收都比较随意,种植的不规范,导致有效成份缺失,重金属和农药残留超标等,不符合CAP要求,这将严重制约中药材生产的发展。五是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虽然目前全市有成规模中药材加工企业10家,但真正具有现代生产线和加工技术的不多,大部分生产设备落后,加工成本高,资源浪费严重,从而也影响了中药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我市发展中药材生产的有利条件

1、多元气候良好生态环境为中药材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

我市地处云贵高原向江浙丘平过渡地带,山地成片,丘岗交错,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72米,地势高差悬殊,最高山峰1622米,最低海拔仅64米。山地气候、土壤、植被的垂直带谱分布明显,从山脚至山顶的气候为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土壤为红壤、黄壤、山地黄壤、山地灌丛草甸土;植被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暖性林、暖性灌草丛。由于山区资源分布的立体性、垂直地带性、地貌与土壤的多变性,以及南北、东西等向的差异性,造成山区多层次、多类型、小范围内千变万化的生态环境条件,成为各种药用动植物生长繁育的好场所。全市中药材种类1146个,245科,811属。其中植物类71科,612属,1034种;动物药74科,99属,101种;矿物药11种。中药材品种繁多,蕴藏量大,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发展前景。

2、有良好的中药材发展基础。我市有传统的中药材种植习惯,随着国际市场对中医药的需求升温,近年我市中药材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市现已建成万亩以上的基地5个,5000亩以上基地10个,1000亩以上基地40个。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9大中药材种植基地,即新化奉家、水车的金银花、大黄、苡米、云木香基地;新化槎溪、双峰甘棠、三塘、涟源古塘、荷塘玉竹基地;新化文田、大熊山的茯苓、厚朴基地;新化金凤、天门的天麻基地;新化圳上的杜仲基地;新化吉庆的板蓝根、柴胡基地;新化坐石的百合基地;新化曹家、白溪的桔梗基地;冷江三尖、潘桥的栀子基地。

3、中药材加工业的兴起为发展中药材生产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全市上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0家,年加工能力达4万吨以上。随着一些中药材加工企业的投产和兴建,加工能力还在逐年扩大,80%以上的中药材原料将在市内就地加工转化进入国际国内市场。中药材加工企业大都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和“公司核心区+农户分散区”模式,在各县市建立中药材GAP种植示范基地,彻底解决广大药农丰产卖难的问题,调动了广大药农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全市中药材生产的快速发展。

四、2009-2013年全市中药材发展规划

2013年全市中药材面积发展到40万亩,总产值20亿元,面积增加13.5万亩,产值增加15.5亿元。全市建成万亩以上基地8个,5000亩以上基地15个,1000亩以上基地50个。根据现有基地建设和发展情况,建设好十大中药材生产基地:㈠新化奉家、水车金银花、大黄、苡米、云木香基地;㈡新化槎溪、双峰甘棠、三塘、涟源古塘、荷塘玉竹、白术基地;㈢新化圳上、古台山杜仲基地;㈣新化文田、大熊山的茯苓、厚朴基地;㈤新化金凤、天门的天麻基地;㈥新化吉庆、曹家、白溪的板兰根、桔梗、柴胡基地;㈦双峰杏子、蛇形山、新化坐石的百合基地;㈧冷水江三尖、潘桥、新化田坪的栀子基地;㈨涟源龙山、白马的黄柏、黄姜基地;㈩娄星区双江的党参基地。

大力发展中药材加工企业。积极扶持以星剑药业、福泰药业、四春堂药业为龙头的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同时积极引进发展兴建一批中药材加工企业,使成规模中药材加工企业发展到20家,年加工中药材原料8万吨以上。

五、实施中药材发展规划的主要措施

1、抓住地域特色,选好特色品种,形成支柱产业。改变过去那种品种多杂散的局面,集中精力选择具有地方特色、有一定技术基础、产品质量高、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的中药材品种作为支柱产业给予重点扶持。

2、建立中药材生产高新技术示范园和中药材种苗基地。加大中药材高新技术研究力度,不断开发出满足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中药新品种。同时积极引进中药材新品种和加快中药材种苗繁殖力度,以满足全市中药材生产快速发展的需要。

3、下力气抓好基地建设。基地是产业的基础,针对当前主导产品基地规模偏小、规模化程度较低的实际,要下功夫扩大基地建设规模,有了一定规模,就能带动市场开发。在基地建设中要突出本地山青水秀、无污染的自然优势,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建设高标准、高起点的产品基地,生产无公害、绿色产品,适应当前中药材国际化的需要,培育名牌产品。

4、加大科研投入,加快成熟技术推广力度。积极开发我市农村一些好的传统种植技术,同时大力推广新技术。要加快对现有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技术培训力度,尽快普及中药材种植技术。

5、培植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目前我市中药材加工企业除星剑药业、福泰药业、回春堂药业有一定规模外,其余中药材加工企业普遍偏小,加工制成品深度不够,多是中间或初级产品。要加快内联外引,尽快形成几家产值过亿的龙头企业。

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第7篇

1.1区位优势

乐东县交通方便,海南西线高速公路和西环铁路贯穿西北,海榆中线公路穿越东南,是运销农副产品的胜地。全县土地面积2765.5km2,海岸线长达62.65km,总人口51.61万人,有黎、苗、汉等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65%,其中农业人口37.39万人,非农业人口14.22万人,劳动力20万人[1]。全县辖11个镇,县境内有7个国营农场,1个省属国营尖峰岭林业公司,1个国营莺歌海盐场等单位。尖峰岭为国家原始森林公园,现有保护最好、国内面积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

1.2资源优势

乐东县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000~1800mm,常年气温23~26℃,年日照时数达2100~2600h,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全县可利用开发的土地28.78万hm2,其中宜农地6.36万hm2,宜胶地5.81万hm2,宜热作地3.14万hm2,宜林地11.96万hm2,宜牧地0.90万hm2,可利用滩涂0.43万hm2,淡养水面0.21万hm2。全县耕地总资源5.35万hm2,常年耕地面积3.09万hm2,其中水旱田1.73万hm2,旱地1.36万hm2。丰富的农业资源,是发展县域特色农业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2]。

1.3基础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乐东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积极组织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大力发展县域特色农业经济。2010年该县被批准为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年农业生产总值达36亿元,地方财政预算收入3.66亿元,加快了该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促使全县人民生产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2措施

2.1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2.1.1调整粮食生产结构,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根据往年粮食单产和品质偏差的状况,把发展重点转移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质高效上来,减少常规品种种植面积,扩大杂优稻和其他优质高产品种的生产面积。抓好南繁制种工作,不仅可为县内外生产供应大批优良种子,而且大幅提高乐东县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全年建立南繁制种基地面积3333.33hm2,其中水稻制种面积2866.67hm2,玉米制种面积466.67hm2,生产高产优质稻种子1.3万t、玉米高产优质种子4200t。全县年种植优质稻1.33万hm2,总产量10万t,产值6.2亿元;种植优质玉米0.33万hm2,总产量3万t,产值1.3亿元。推进粮食生产向高效、优质和优价方向转移。

2.1.2调整瓜果菜生产结构,推出乐东县农业品牌。根据乐东县实际情况和市场要求,着重打好名特优、季节差、无公害3个品牌。合理调整生产布局,准确把握各品种最佳上市时间,发展名特优品种,如豆类的四季豆、夏宝豆;菜用津春4号黄瓜、琼1号苦瓜;鲜食无籽西瓜、小型西瓜、台湾蜜瓜状元、蜜世界、新疆哈密瓜金皇后、西域3号等大批优良品种。树立无公害意识,禁止在生产区域乱扔垃圾、生活废弃物等污染源。产地选择在远离城镇、工厂和乡村的区域,避免工业“三废”污染,禁止生产上使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和大量化肥,执行国家农业行业标准,抓好九所镇熟田洋、利国镇荷秦洋和佛罗镇腰果场等3个无公害瓜果菜面积共5666.67hm2的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优化产地环境质量,扩大无公害生产面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乐东县山区各镇是瓜果菜生产新区域,其产品病虫害少、高产优质,生产布局上必将逐步向其倾斜,逐年扩大其瓜果菜种植面积,大力发展无公害瓜果菜生产。此外,着重推出具有乐东县特色的农业品牌,如大棚哈密瓜、无籽西瓜和豇豆等。全县年种植瓜菜2万hm2,总产量52.5万t,产值15.8亿元。

2.1.3调整渔业生产结构,发展蓝色农业经济。大力发展深海捕捞和近海养殖。进行广泛宣传,发动民间集资造船,加快渔船网具更新改造,新造大吨位渔船,优化作业结构,做到一船兼多业[3]。主要经济鱼类:海水鱼有红鱼、石斑鱼、真鲷、黄鲷、海鲶、海鳗、西刀、黄泽、鲱鲤等逾30种;淡水鱼有鲤鱼、草鱼、鲢鱼、罗非鱼、越南鱼、福寿鱼、塘虱、黄鳝等;甲壳类有斑节虾(角虾)、对虾、白虾、九虾、青蟹等,贝类有牡蛎、文蛤等,头足类有鱿鱼、墨鱼、章鱼等。此外,还有海马、海参、海螺、海龟等名贵海洋药物品种。自6月开始,每年实行2~3个月的伏季休渔,以增加鱼虾繁殖量,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高位池养虾,抓好低位池的更新改造。科学规划,选择优良品种如福寿鱼、鲢鱼、罗非鱼、越南鱼、唐虱、黄鳝、鲤鱼、鳗鱼、草鱼等,搞好淡水养殖,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渔农经济收入,振兴蓝色农业经济。

2.1.4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千家镇、抱由镇、大安镇等乡镇的养牛养羊业和全县家庭圈养猪兔等业的发展,发动农民群众,大力发展鸡、鹅、鸭、猫、鸽子等养殖业,增加畜禽出栏量。乐东县的畜牧业种类:兽类有水牛、黄牛、猪、羊、狗、猫、家兔等;禽类有鸡、鹅、鸭、鸽等;虫类有蜜蜂等,还有多种野生动物和水生动物共128种。

2.1.5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壮大集体经济。创办高效种养项目及农副产品运销、包装、保鲜、加工等,建立香蕉、芒果、椰子、竹笋、槟榔等农产品加工厂,建设瓜果菜冷冻贮藏库、橡胶初加工厂和植物榨油厂、竹箩筐纺编织厂等乡镇企业,招商引资,采取洋土结合的方法,实行内引外联的合资、独资等形式,发展乡镇企业,壮大集体经济。

2.2大力生产热带优质名果,提高农业产值

积极组织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发展优质名果生产,组织举办热带水果生产技术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赠送科技图书,进行技术咨询和实地操作示范,培养热带优质名果生产能手,大力推广香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芒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热带优质名果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地选种、精耕细作、施足基肥、合理密植、铺设喷带灌溉设施、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加强肥水管理、中耕除草培土、综合防治病虫害、果实套袋和科学采收等一系列综合丰产技术。加强治安管理和产前、产中、产后工作,做好产品畅销服务,提高产值。全年种植香蕉8000hm2,总产量30t,产值9亿元;种植芒果4000hm2,总产量4.5万t,产值2亿元。

2.3建设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乐东县农村沼气建设总体实施方案》的要求,推广“猪—沼—果”生态能源高效示范技术,每年举办6期农村沼气生产技术培训班,培训达3000人次。年建造沼气池2000口,配套建造户厕和猪圈各2000个,养猪6000头,种果666.67hm2,充分利用农村能源造福乐东县广大农民群众,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为循环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全县年种植面积达1.07万hm2的热作橡胶生产采取提高割胶技术、压青、合理施肥和防治病虫害等措施,使橡胶生势强壮,产量和产值相应提高,为中国的现代化国防事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保持物种多样化,积极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作[4-5]。封山育林,营造生态林和经济林,保证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建成有效灌溉面积2.65万hm2,实行农业综合开发,形成田、林、鸟、路的生态农业新局面,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4加强设施农业建设,提高生产效益

设施农业生产效益显著,因此必须加强设施农业建设。一是推广设施无公害瓜菜节本增效微喷、滴灌与作物喷带灌溉施肥等节水肥技术,保持水土,提高生产效益。二是发展大棚种植瓜菜特别是哈密瓜产业,年种植2333.33hm2,总产量12.3万t,产值4.92亿元。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产值。三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全县建成蓄水工程109宗,其中大型1宗,中型7宗,小型78宗,山塘23宗,总库容4.88亿m3。通过争取上级拨款、集资,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搞好大中型水库和江河湖泊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存在的问题

乐东县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产品包装不规范和培育品牌不尽人意,尚未能更好地适应买方市场。二是产销衔接体系有待完善。三是农业投入资金缺乏,靠资金拉动农业增长的力度不大。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强,抵御旱涝等灾害的能力尚弱。五是科技成果转化程度尚处于低水平,生产结构还需要合理调整[6]。六是渔船深海作业乏力,海洋经济尚未得到合理开发。七是山区贫困面大,扶贫任务繁重,沿海地区相对发达,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针对上述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4发展规划

4.1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依法治农目前,在建立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的基础上,再建立乡镇农业行政执法站,加强县、乡两级农业乡镇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严格执法,为三农服务。依法保护耕地、水利设施和森林资源;依法管理水资源、海洋资源。加强种子、种苗、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

4.2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广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4.2.1举办农业技术大培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充分调动全县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每年举办农技培训班80期,培训镇农、村干部和农民超过12000人次。编印发《早、晚造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10000份、《香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10000份、《今冬明春瓜果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5000份和《各种农作物配方施肥技术》15000份,并全部发放到各镇。采取技术讲座、赠送科技图书、专家咨询、释疑与解决难题和现场技术操作示范等学教结合的教育培训形式,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科技培训。组织编印发《乐东农技推广》这一农业科技刊物,面向基层、面向农业生产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群众,普及农业科技在乐东县的推广应用。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品采收、包装、保鲜等,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送到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手中,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4.2.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县、乡(镇)、村3级农技推广机构,即县设有1个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各个镇设有1个农业服务中心,每个村设有1个农技推广服务小组,形成县、乡(镇)、村3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大批农业科技骨干,健全科技体系,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通过转变职能,发挥技术优势,实行技术承包,创办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用科技武装农民群众头脑而发展生产,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4.2.3抓好早、晚造粮食生产工作。抓好全县全年2.67万hm2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管理工作,大力推广使用化学除草、配方施肥、旱育稀植、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新技术。正确引导农民群众特别是山区农民群众利用坡园地、空闲地种植番薯、玉米、豆类等粮食作物,扩大粮食生产面积,抓好农田整治,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田排灌条件,夺取粮食大丰收。

4.2.4加强香蕉生产管理。认真抓好全县8000hm2香蕉生产管理,提高香蕉产量品质。推广香蕉喷带灌溉、施肥、抹花、断蕾、疏果、套袋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新技术,推广田头保鲜和改进采收与包装技术,提高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使香蕉产品不仅远销北方等大中城市,而且能打入中国港澳市场及日本、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增创外汇,提高生产效益。

4.2.5加快发展反季节无公害瓜菜生产。根据乐东县的实际和市场需求,做好冬春瓜菜生产准备,生产面积扩大至1.33万hm2。一是抓好种植期调整。争取最佳上市时间,避免与广东、广西等省区的瓜菜上市时间相同,争取市场份额。二是调整品种结构。扩大优质品种如赣豆、四季豆、夏宝豆、无籽西瓜、小型西瓜、菜用瓜(琼1号苦瓜、津春4号青瓜)、椒类(湘5、湘9)、茄类(长紫茄)等种植面积。三是抓好无公害瓜菜生产。抓好巩固佛罗镇腰果场、九所镇熟田洋和利国镇荷秦田洋等共5666.67hm2无公害瓜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扩大无公害瓜果菜生产规模。禁止在生产区域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大量化肥,禁止向生产区域倾倒垃圾和生活废弃物,避免工业三废等污染源,创造乐东县无公害瓜菜品牌,发挥乐东县反季节无公害瓜菜的最大效益。

4.2.6大力推广果树优良品种。积极引导农民群众特别是山区的农民群众调整优化果树品种结构,扩大推广巴西蕉组培面积5333.33hm2、台农芒面积3333.33hm2、杞子笑荔枝面积800hm2、储良龙眼面积533.33hm2等,扩大优良品种覆盖面,提高果树产量和品质,提高生产效益。

4.2.7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金钱树、兰花和槟榔市场前景广阔,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好门路。乐东县光、热资源丰富,是发展热带金钱树、兰花和槟榔的胜地,兰花喜阴凉,应将培育兰花和种植槟榔相结合,在大龄槟榔树下培育兰花是科学之举。因此,应积极组织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发展热带金钱树、兰花和槟榔等经济作物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2.8抓好畜牧业生产。按照围绕市场、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的总体思想,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抓好山区养牛、养羊和沿海地区的养猪工作。引进优良种源,改善本地传统品种,抓好畜禽无公害生产。预防控制禽流感等病害,生产优质产品,保障人们健康安全,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

4.2.9积极发展渔业产业,搞活蓝色农业经济。全面推广养殖技术和优良品种,研究解决高位池养虾中出现的抗生素超标问题,养殖龙虾、对虾、白虾和草虾等,使高位池生产的虾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改造更新渔船网具和低位养虾池,增强深海捕捞和近海养殖能力。继续实行伏季休渔制度和“海养海捕,淡养淡捕”的原则,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4.3拓宽流通渠道,搞好流通服务

县农业等有关部门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走出去,请进来。组织有关人员到北方等地考察外地市场,寻找订单,请外地客商到乐东县来,选优订购农产品。二是广开流通渠道。扶持瓜菜协会、香蕉协会、芒果协会等民间组织与流通,引导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进入流通领域,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乐东县农副产品畅销。三是积极参与冬交会、全国农业博览会等农产品展销活动。了解市场信息,宣传乐东县农产品。四是充分发挥利国镇农贸市场、大地公司批发调拨市场和佛罗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重要作用,新建抱由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乐东县农民销售大批量的优质农副产品提供良好的集散地。生产的产品不仅满足岛内需求,而且远销北方等大中城市,乃至中国港澳市场及日本、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增创外汇,全面提高乐东县县域特色农业经济效益。

5结语

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第8篇

西市场办事处地处西部商业中心,辖区经济主要是以第三产业发展为主导核心.辖区面积1.4平方公里,地势平坦,交通发达,是区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人气商气聚集最旺的商贸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化,在这片热土上已涌现出以西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路港绿洋商场、维尔康文具市场,为代表的商业型批发市场和有着西部商业航母称号的华联,嘉华购物商厦为代表的摩尔式商业企业.另外还附拥着上百家有规模特色的沿街商业店铺.这种批零混搭的商业形式,以其商品品种齐全,商品物美价廉的特点汇聚了强大的商业氛围,成为的三大商圈之一.

由于商业集中,西市场的金融和相关服务业发展也比较快,不仅有邮储银行市分行、工行支行、齐鲁银行科技支行、西市场支行等多家大型银行,民生银行西市场支行、北京银行支行即将入驻,更有建行、农行、中信、招商等多家银行设有自动服务网点,信达财险分公司、人保等保险业紧密服务市场,必胜客、肯德基、麦当劳、真功夫等连锁餐饮以及银座佳驿、速8、汉庭、七天等餐饮住宿业发展迅速,各类通讯卖场以及图书药房美容美发星罗棋布,构成了具有发展潜力的大型商业区。据不完全统计在西市场从事不同商业活动的约有近2000家商户,经商和从商打工的人员近万人,特别是华联集团年销售额已达到66亿元,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经济发展计划和设想

在区委区政府的科学筹划和大力指导下,整个西市场辖区的经济发展方向仍然是大力推进各类市场和商业企业的发展与建设。使整个西市场随着北大棚户区改造和路港二期的开发打通纬十路经二至经一路段,从而提升和增强辖区商贸的功能和影响力,并通过多角度招商引资,全方位的选商育商重点引进一批总部型服务型金融型等经济实体。“以尽快建成6大商业批发市场,一条黄金商业通道(即纬十路经一至经四路段),增强华联商业航母的领航能力”为今后五年经济发展的总抓手,重点发展“四带”、“三圈”。“四带”即回迁后的经一路、改造后的经四路、纬十二路经四路以北、纬十二路经四路以南这四条路打造四条经济带。根据地域特点打造特色板块。经一路靠近小区,可以规划以娱乐、休闲、餐饮等为主的中档特色休闲、美食街;经四路以北纬十二路以高档的商贸商务酒店和现代服务设施为主;经四路以南纬十二路以写字间为主,建成商务、办公、文化、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长廊;经四路以军区三所的长城大厦和祥瑞四季商城服务楼为中心,带动周围的购物休闲氛围。“三圈”即华联商业圈、小商品批发商业圈、金融服务圈。通过四带三圈的发展使六大市场的商业布局更加合理,专业化更加突出。

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 对外开放 产业结构 蓝色经济 海洋渔业 产业优势

一、威海市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威海市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自党的十七大以来,威海市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了以“理念创新,环境创优,机制创活,企业创效,人民创业”为主题的新一轮解放思想活动,激发了全市上下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威海市同韩日隔海相望,因而首先大力实施“借韩兴威”战略,目前为止,韩国已经成为威海最重要的经贸战略合作伙伴,实际利用韩资占利用外资总额的比例超过百分之六十。2014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而又严峻,为了应对这些复杂的经济状况,威海市人民在威海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坚持平稳发展经济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的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等各项工作,全年经济平稳运行,同时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变化取得巨大的进步,经济增长质量和持续平稳上升,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15年3月月16日,威海市颁布了《加快推动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第一批实施方案》,创新和加强与仁川自由经济区的经济合作,着眼于打造中韩自由贸易先试平台,中韩地方合作示范先进城市以及中韩双边合作创新试验田。

二、威海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据目前威海发展现状来分析,威海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不足。威海没有大型的工业,支撑缺乏大型经济的支持,总体看来威海市的各项产业均有所发展,但是缺乏带头产业。缺乏支柱创新品牌,过分的依赖日韩等海外市场并且以加工来自日韩的初级产品为主,即以劳动力为主的第一产业占主导。威海市的经济过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需求的拉动不足。最近这几年,威海市的消费对于拉动经济增长虽然贡献有所提升,但是未进入稳定期,与全国水平相比,威海市的消费率以及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要低得多,而另一方面头则贡献率则过高。这种经济结构的不协调抵御经济的增长十分不利。 同时,威海的市场和资源环境有待进一步的改善。市场环境的好坏与经济发展状况是密不可分的,也会深深影响社会稳定。近几年来,威海的食品、医疗事件经常发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假冒伪劣、社会欺诈现象较为突出;社会诚信和社会道德水平不高。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严重污染着经济市场环境,也影响人们对经济市场的消费信心。除此之外,伴随着威海工业化的逐步发展,威海市环境污染现象日益严重,资源环境问题也逐步成为制约威海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由于威海市临海的地理优势,旅游服务业发达,大量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到服务业中,造成旅游服务行业的虚假繁荣。除此之外威海市房价的增长速度远超于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造成结构性过剩。

三、威海市经济发展的问题对策

加快建立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改编威海市市区商业网点发展计划,将东部滨海新城纳入市区商业网点计划。是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现代市场监管体系。推进商品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建设,初步实现市区商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加强完善第三方信用评价机制,建立经营者信用体系,提高经营者诚信经营自觉性。加强商务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维护公平市场秩序。

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充分发挥威海市的临海优势,打开发展海洋经济,使海洋经济成为威海市的主导产业,并且带领其他产业的发展。以建设法治工商为目标,有效推进依法行政,提升监管效能,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树立了工商行政管理公平公正的执法权威和良好形象,得到百姓的信任。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必要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工商部门创新工作思路和手段,努力构建公平诚信、规范有序的市场。

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自治,村民自治制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健全法律援助制度,依法解决农村经济纠纷。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从而抑制房地产虚假经济的现象。

威海市地理位置优越,因此保持交通运输的良好发展十分重要。对此,威海市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交通建设。公路通车里程明显增加。旅客周转量增长迅速。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威海市的经济发展。

威海的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海洋资源丰富,因此未来在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刘志峰.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外资政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2]于刚.威海与韩国经济合作发展的战略研究[J].山东大学,2007.

[3]王玲.新战略 新地标 新威海[J].本报记者威海日报,2013.

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第10篇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在旗委、旗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旗各地区、各部门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推动了全旗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国民经济摆脱了低速低效运行状态,进入快速发展期,为期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规划预期目标。全旗生产总值达到18.21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7.2%,按可比价完成规划预期目标的150.6%,增速高于规划预期目标7.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5亿元,年均增长19.0%;第二产业增加值4.1亿元,年均增长20.3%;第三产业增加值7.96亿元,年均增长14%。全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437元,是的2.8倍,年均增长17.0%。二、三产业增加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68.2%,比九五期末提高2.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亿元,增长6.5倍,五年来全旗国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40亿元,完成规划预期目标的266.7%,是九五期间的5倍;财政收入达到1.1亿元,年平均增长10.6%,完成规划预期目标的1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61元,年平均增长8.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78元,年平均增长17.6%,按可比价两项指标均实现规划预期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2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6.45亿元,年平均增长13.9%。

——农牧业经济稳步发展,农牧业产业化进程逐步加快。通过大力推广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推进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了特色种植业、优势养殖业等主导产业,推动了全旗农牧业的转型升级。粮食产量达到3.85亿斤,增长了2倍。全旗6月末牲畜头存栏数达到222.5万头(只),增长了48.7%。全旗有67.1%的农牧户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农牧民从事产业化的经营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66.5%。

——工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通过改革和战略性调整,构建起新的框架,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全旗工业增加值达到2.65亿元(不含油田),年均递增16.4%,翻一番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亿元,年均增长50.7%。非国有工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交通、邮电通讯等基础产业发展迅速。底全旗公路通车里程1721公里。增长32.4%;现代化通讯业快速发展,,全旗邮电业务总量达到2466万元,增长172.8%。计算机网络用户达到1933户,固定电话拥有量达到3.7万部,移动通讯用户4.9万户,现代化通讯网络已经在全旗形成。

——生态建设取得突出成效。坚持实施“生态立旗”战略,“十五”期间,全旗投入生态建设资金5.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4.35亿元。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移民工程、公益林保护、禁牧舍饲等生态建设项目,全旗生态治理面积达到1129万亩,退耕还林70.6万亩;移民2501户、10160人;全旗实现了农区全年禁牧,牧区半年休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水利、交通、农电、城镇基础设施等建设步伐加快。通过争取国家投资、地方自筹资金等融资渠道,先后实施了白音华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黑哈尔河灌区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等国家投资水利项目,全旗新打配机电井、小土井4054眼,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24处;全旗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8.4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01万亩,新增水保治理面积119.93万亩;实施了城乡桥梁道路恢复建设工程,全旗新修乡村公路553公里,新建桥梁13座,省际大通道我旗境内78公里建成通车,全旗新增黑色路面221.5公里;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城镇电网改造工程、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国储库建成并投入使用,全旗粮食储备能力达到1亿斤;实施镇区街道的拓宽改造以及新区建设工程,镇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8.5平方公里,城镇新增住宅面积38万平方米。

——教育、科技长足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旗“两基”达标工作通过了国家验收,全旗教育布局得到了全面调整,教育资源实现了全面整合;全旗引进和推广农牧业实用技术150项,实施工业技改项目30项,累计培训农牧民24万人次,实施“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科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的医疗卫生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旗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日益完善;文化体育事业稳步发展,群众性的体育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广播、电影、电视等事业蓬勃发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实施,全旗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成绩显著,计划生育率为98.9%,人口质量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各种污染治理和整治取得一定成效;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强。建立了下岗失业职工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了职工医疗保险、工伤生育保险等;全旗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旗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经济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薄弱,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较大;农业基础建设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工业经济规模小,整体发展水平落后,现有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不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特别是农牧民增收困难;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就业压力大,农村牧区扶贫工作任务重;生态环境基础薄弱,生态治理任务艰巨;社会事业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任务艰巨。

二、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

(一)机遇与挑战

是我旗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宏观上看,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重化工业的推进步伐加快,使煤炭和其它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的我旗处于比较有利的发展地位;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及扶持“三农”等宏观政策,将对我们加快发展形成强劲的带动力;绍根煤田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为我旗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我们要抓住机遇,全力做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工作,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着先进地区强劲发展的压力;面临着周边地区对资源、资本、人才和市场激烈竞争的挑战。必须创新思路,抢占先机和制高点,取得竞争中的主动权,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大力实施“环境立旗、工业强旗、产业化富民、人才兴旗”四大发展战略,全力推进“三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能源、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四大基地。切实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步伐,力争到期末,全旗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文明明显进步、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人民生活明显富足。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期间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能快就不要慢,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一是坚持“三化”互动,突出工业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开工建设,有效发挥投资和项目建设的拉动作用,推动经济加快发展。

二是坚持科学统筹,实现持续发展。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转变增长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节约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坚持扩大开放,借助外力发展。重点推进与东北、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融合,搞好产业和市场对接,加快资本、技术引进,借势做大互补性强的优势产业,尽快发展壮大地方经济。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公共服务,扩大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三)预期目标

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壮大总量,尽快提升主要指标人均水平,提高全旗的综合经济实力,力争使全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等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经济增长。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22%以上,到年达到50亿元(按价格水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100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2:40:3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8%以上,到年达到3.8亿元以上。

——投资、消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100亿元,比“十五”期间扩大1.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20%,达到16亿元;

——社会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基本建立覆盖全旗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生态与环保。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到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城镇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三级标准。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15.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13.6%,到年分别达到12500元和4500元。

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

加强农牧业设施建设,调整优化生产结构,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农牧业经济由种植业主导型向养殖、加工业主导型转变。期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2.3%,到年达到11亿元。

——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大对农牧业和农牧民的扶持力度。全面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抓住国家对“三农”重点扶持的机遇,精心实施好上级投资的各类项目。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带动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牧区的范围,加大各级政府对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的投入力度。以产业化项目、小型水利设施、“五荒”、有机农牧业基地建设等领域为切入点,推进农牧业的对外开放,广泛吸纳旗外各类资金,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农牧业。

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农牧业机械化步伐,建立健全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动植物防疫体系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发展农村牧区公共事业,按照以城带乡、同步规划的原则,加快行政村通路、通电、通电话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六小”工程,切实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加大农村牧区扶贫开发力度。以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和产业扶贫为重点,着力改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对生存条件较差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异地扶贫移民,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在加快农牧业生产的决策上,积极推进贫困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高农牧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比重。

——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优势畜牧业。在提高农牧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搞好种植业的结构调整,围绕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引导农牧民为养而种,大力发展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种植;围绕加工转化,突出抓好以玉米、杂粮杂豆等优质粮食生产;围绕市场对绿色、特色产品的需求,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规模,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

充分发挥畜牧业在农村牧区经济中的比较优势,优化发展布局。牧区畜牧业要正确处理草畜平衡关系,转变饲养方式,注重改良品种,提高经济效益。农区、半农半牧区要利用饲草饲料丰富的优势,采取抓大户、建小区、农户庭院饲养等形式加快发展各类养殖业,实现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战略性转移。加大畜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力度,在发展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肉牛、肉羊、奶牛的同时,以粮食转化增值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生猪、家禽饲养业。搞好种源基地建设,优化畜群、畜种结构,到年全旗良种畜和改良畜的比例达到96%以上。

——加速推进产业化经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以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为重点,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突出抓好优质杂粮杂豆、蔬菜种植、肉羊、肉牛、奶牛、生猪、肉鸡、肉鹅养殖等农畜产品基地建设,扩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的生产规模,努力把我旗建设成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到年全旗牲畜年饲养量达到400万头只,其中羊311万只,年出栏150万只;牛40万头以上,年出栏14万头;奶牛存栏2万头;肉猪饲养量达到30万头以上,年出栏25万头以上。禽类饲养量达到1000万只;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达到0.34万亩。

——用工业化和市场化的理念谋划农牧业。坚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以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为重点,抓好肉乳菜草产业及基地建设。加强与兴发集团、蒙牛集团、伊利集团等龙头企业的联系,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壮大经济实力,推动基地与龙头、加工与市场有机衔接,带动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大力培育新的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全面提高农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壮大农村牧区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搞活农畜产品流通,推进农牧业市场化进程。

按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方面要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

四、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大力实施“工业强旗”战略,把发展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能源、矿产、农畜产品加工工业为重点,以资源和骨干企业为依托,引进大企业集团,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措施,大力发展民营工业经济。通过持续扩大投资和项目建设,培育壮大县域工业经济,推动重点产业、重点企业跨越式发展,加速全旗工业化进程。到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

——依托资源优势,加快矿产资源开发步伐。科学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做大做强煤炭资源开发产业,扩大金属矿山企业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促进非金属矿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通过精加工、深加工、提升矿产品档次,增值提效。多渠道多方式,广泛合作,搞好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抓住自治区公益性勘查评价机会,鼓励商业性勘查,并继续与中科院等专业科研机构和地勘单位合作,提交各类矿产资源新的工业储量,为矿产资源开发提供后续保障资源。

在能源矿产开发方面,一是突出抓好绍根煤田开发建设,完成绍根煤田爱民温都矿井120万吨/年建设并投产,同时完成绍根煤田阿根塔拉矿井180万吨/年建设并投产,加快煤化项目进程,完成绍根煤田东区F1断层以东煤炭资源普查,并招商开发。二是完成绍根煤田300KM2石油和煤炭资源勘查,提交新的工业石油、煤炭储量,并招商开发。三是通过引进商业化风险勘查合作完成绍根煤田、巴彦花区、巴彦宝力格区、宝力召区、巴彦诺尔区、坤都区和道德区煤炭资源普查,对提交新的煤炭资源工业储量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把我旗建成东北地区能源接续基地,矿业大旗。

在有色金属矿产开发方面,依托现有矿产资源,加大探矿增储力度,改造扩建现有矿山企业,推进一批新矿山采选工程项目建设,加快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步伐。重点抓好龙头山银多金属矿、喇嘛罕山银多金属矿、九井子镍多金属矿、特尼格尔图锌铅多金属矿、好力宝铜钼矿等生产能力在500T/日规模的有色金属矿山开发。新建成500—1000吨/日选矿能力的矿山企业5个以上。到年全旗金属矿山日采选能力达到5500吨,年选矿能力达到165万吨。

在非金属矿产开发上,提高优势非金属矿产叶腊石、萤石、沸石、膨润土、大理石等矿产资源开发水平,提高工艺水平走深加工的路子,提高矿产品附加值。完成乌兰哈达萤石矿300吨/日选厂建设和叶腊石、沸石深加工项目,建成3个以上以大理岩、花岗岩、白云岩为主的石材生产企业。

——大力搞好农畜产品深加工。依托农畜产品资源,以G303国道为轴线,以地区为核心,培育壮大肉、奶、杂粮等加工龙头企业,积极推进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较高的食品加工工程建设。重点抓好100万头只牛羊加工、1000万只肉鸡加工、玉米加工酒精、优质特色杂粮杂豆精深加工等重点工业项目。积极培育玉米、优质绿色杂粮杂豆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力争到年全旗肉羊屠宰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只、肉牛屠宰加工能力达到10万头、禽类屠宰加工能力达到1000万只。

——推进建材工业加快发展。整合建材企业,组建规模型生产企业集团,实行统筹经营,发挥规模效益,继续扩大以水泥为主的新型建材业的生产规模,到年全旗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

——加强工业开发区建设,打造工业发展的平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管理体制,改善软硬环境,把工业开发区建设成对外开放的窗口。引导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使之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地区特色和优势的服务业。围绕产业经济的热点,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增加就业,提高服务功能。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9亿元,年平均增长19%。全旗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7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提高到45%以上。

——加快发展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传统服务业,推进工业、商业企业与运输、仓储、邮政、快运等企业的联合重组,大力提高运输业的组织化程度和运输效能,加快发展物流产业。搞好新区客运站建设、新城区综合购物商城、新区宾馆建设,优化商贸流通布局。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连锁经营零售额占批发与零售贸易额达到30%,建立连锁超市10家,物流配送骨干企业3家。加强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南市场扩建整改和杂粮批发市场扩建整改项目。

——大力发掘旅游资源,发展壮大旅游产业。把旅游业作为带动阿旗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开放的重要途径和新兴产业,加以拓展和培植,使之成为我旗新的经济增长点。以蒙古族历史文化和草原生态作为背景,重点突出蒙元历史文化、旗民俗风情、草原森林和湖泊生态四个方面的旅游资源开发。使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的新增长点。

——适应推进城镇化的要求,加快发展房地产业、市政公用事业和社区服务业。优化房地产结构,扩大开发规模。加强房地产经纪人队伍建设,规范物业管理,突出发展以居民住宅为主的物业管理业,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放开市政公用事业市场,鼓励外资和国内各类社会资本采取多种形式,投资建设和经营城镇市政公用项目。引导支持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兴办以便民利民为主的商业、卫生保洁、托幼养老、餐饮娱乐、家政服务、医疗保健、职业介绍等社区服务业,扩大就业,提高社会化服务功能。

——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整体水平。建设金融信贷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绿色通道”,发挥金融信贷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作用,努力实现地方经济与金融相互促进、相互共赢、良性互动的工作目标。吸引外地有实力、有条件的金融机构来我旗开办业务。改进和拓宽保险业务,不断开发新险种,努力提高保险业整体素质。加强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发展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业。培育壮大从事信息资源服务的市场主体,开拓各类增值服务、应用咨询以及网络托管等新的信息服务领域。

六、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与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互联互动,扩充城镇规模,优化整合城镇资源,提升城镇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增强聚集辐射能力,加快人口进城、工业入园、产业集中、要素集聚的步伐,推动全旗经济加快发展。

(一)城镇体系

优化整合城镇资源,形成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以地区为中心,以特色城镇为重点,加大城镇基础设施投入,逐步建成以地区为核心的规范有序、分工合理、布局顺畅、城乡协调发展的总体格局。以石油、煤炭以及相关产业链的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绍根地区建设。

到年,将地区建设成为人居环境较好、吸引辐射力较强的中心城镇,地区建成区面积达到9.92平方公里。全旗城镇化水平达到40%,城镇人口达到12万人。

(二)加快新城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步伐

加快城市道路建设速度,改善城镇道路交通条件。完成旧城汉林街、南门街、南门巷、汉林巷、和平街西段、老渠巷等所有道路改造工程,完成新城区包括益民路、罕山路、汉林西街等道路骨架建设。

(三)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要求,引入竞争机制,加快城镇设施建设的市场化改革步伐。以污水处理厂建设为前提,加快城区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加快垃圾处理厂及配套设施建设;以环境建设为出发点,加快城区绿化美化步伐;加大集中供热建设力度,加快给水改造和增容步伐。年,全旗城镇人均道路达到1.2米,供水普及率达到95%,供热普及率达到7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平方米。

(四)推进城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

全面落实市政府关于推进城市化建设若干政策规定,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开户籍管制;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有利于人口向城镇聚集的土地政策,加速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和人口向城镇集中。

七、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规划,多元投入,加快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夯实加快发展的基础。

(一)加强水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

加大农村牧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力争到年,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用水安全、经济用水安全和生态用水安全的需求。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强农田水利、节水灌溉、人畜饮水、牧区水利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牧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需求。基本形成实力雄厚,效益显著,抗御旱洪灾害能力大大增强的水利基础设施。现有重点病险水库全部得到除险加固,新建(含除险加固)水库、滞洪区工程7处,建设堤防(含堤防加固护岸等)231.7km,河道整治10.67km,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主要河流防洪减灾保安体系,确保重点城镇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解决新、旧城区居民的饮水及办公、工业企业、公共建筑、市政绿化、消防等用水问题,解决农村牧区9万人、30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全旗农村牧区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70%;搞好主要灌区的节水改造,实现全旗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加强牧区水利建设,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改善水质状况。期间,全旗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0万亩。

(二)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全旗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出现的新形势,把公路建设的重点放在连接资源富集地和产业聚集地,统筹规划,加快建设,为资源开发和优势产业发展构筑高效快捷通道。

按照国家、自治区和赤峰市公路交通建设总体规划,逐步形成以G303线、省际通道为主干,以县级公路为骨架,乡镇公路为补充,以地区为中心的轮辐式油路路网布局。改建二级收费公路70公里,新建通乡油路385公里,通村公路260公里,新增通油路乡镇11个,到期末,乡镇通油路率达到100%,完成公路建设总投资3.6亿元,县乡公路全部实现黑色化,路网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三)大力搞好城乡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从根本上解决农网电能损耗高,供电可靠性低,电能质量差的问题。建成功能齐全、优质高效、安全运行的农村电网。巩固城网改造成果,提高城镇电网的供电质量。重点抓好—龙头山送变电工程、—口—巴拉奇如德送变电工程、开闭所—绍根送变电工程、新民—巴彦花—东沙布台送变电工程、昆都—巴彦宝力格—赛汗塔拉送变电工程等66KV送变电工程和66KV变电所改造工程以及66KV送电线路改造。

八、加强环境建设和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坚持实施“生态立旗”战略,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资源,落实国家人口和生育政策,保持经济建设同环境、资源和人口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按照保护优先、保护与建设并重的方针,推动“三效统一”和“四个结合”,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六大工程”,实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以国家重点生态建设项目为依托,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禁牧舍饲、天然次生林保护、天然草牧场植被恢复和建设等重点工程,到年,全旗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90%,森林覆被率提高到35%。

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加大牲畜舍饲和封育禁牧的力度。继续在全旗实施全年禁牧和季节性休牧,最大程度地发挥自然力恢复生态的功能。积极开展生态移民搬迁。加强自然保护区、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高生态保护效益。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建立“田、林、草”三位一体的农业生态复合系统,发展生态农业。

以地区为重点区域,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和工业污染源控制工程,推行燃气、集中供热等清洁能源,抓好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和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到年,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

(二)资源节约与开发利用

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加强节水、节能和节约原材料工作。高度珍视和节约水资源。转变农业灌溉方式,推广喷灌、滴灌、管道灌溉等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用水结构,降低农牧业用水比重,提高工业供水能力;发展节水型产业,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开展废水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实现废水资源化;加快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建设节水设施,普及节水设备,促进城镇居民和用水单位节约用水;逐步关闭城镇自备水源井,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重视保护水环境,解决供水、饮水安全问题。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建立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突出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改造;鼓励使用节能型交通工具和农牧业机械;完善和落实有关节能标准,降低城镇建筑耗能;普遍推广节能照明产品;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设计、施工、生产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鼓励使用再生材料,提高原材料利用率。

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与保护。加快重要成矿远景区的基础地质调查,加大煤炭、石油、有色、黑色、贵重金属等矿种的勘查和评价力度,不断发现和探明新的矿产资源,支撑矿业经济快速发展。整顿矿产开发秩序,严格开采管理,严禁圈占矿产资源和滥采乱挖。调整矿业生产结构,提高矿山企业准入标准。推广采用先进开采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

切实搞好土地集约利用。坚持少占耕地、占补平衡的原则,统筹安排工矿、交通、水利建设用地,充分利用荒漠土地及其它未利用土地。保护以基本农田为主的耕地资源,加快城乡和工矿用地的整理、复垦,优化用地结构,推进土地利用集约化。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健全土地交易市场,形成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的新机制。

(三)人口和计划生育

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口发展指标体系和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系统。重视解决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调问题。认真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强政策支持和设施建设,发展老龄事业。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促进人民群众婚育观念转变。创新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完善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和技术服务体系,落实农村牧区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以农村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为重点,加强管理和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优生优育工作,确保育龄妇女享有基本生殖保健服务,提高妇女儿童的健康素质。到年,全旗总人口预期达到31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九、促进社会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继续实施“人才兴旗”战略,增强科技、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加大社会事业投入,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一)发展科技事业,提高科技应用和创新能力

围绕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应用,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应用体系,以技术中介机构为主体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和发展生物工程、信息通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大力推广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以良种产业化为突破口,搞好绿色食品开发、生态建设高效益模式研究及推广,推动农村牧区科技进步。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科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二)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人才培养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努力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有地区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坚持民族教育优先重点发展战略;继续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搞好“防辍控辍”工作。在撤乡并镇同时,将全旗初中全部撤并到镇内办学,完善中小学布局调整,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扩大高中教育规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程度,促进民教、普教、幼教、职教、民办教育、特殊教育协调发展。期末,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辍学率控制为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以上,辍学率控制在0.5%以内;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左右。

(三)发展卫生事业,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将人人享有社会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继续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全行业管理,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推进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推进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行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建设血液安全保障、疾病控制、医疗救治体系的基础上,加强预防保健、农村牧区卫生事业、地方病防治和职业病防治建设,不断改善医疗保健条件和医疗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蒙医蒙药事业。使城乡居民都能获得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到年,全旗医院总床位数达到700张,每千人口平均拥有床位数2.3张。在建设血液安全保障、疾病控制、医疗救治体系的基础上,加强预防保健、农村牧区卫生事业、地方病防治和职业病防治建设,不断改善医疗保健条件和医疗服务水平。建立起覆盖城乡、类别齐全、功能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体系,使城乡居民都能获得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

(四)发展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不同群体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大力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到年,实现旗、乡、村光缆联网,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4%以上。抓好文物保护和档案工作。

(五)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

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构建多元化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积极扶持民族体育,完善业余训练机制,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大投入力度,建设综合体育场馆,改善农村牧区、城镇社区的体育设施。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体育活动场所,现有各类体育场馆要面向社会开放,提高体育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和社会影响力,打造地区体育品牌,培育和拓展体育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加快发展。

十、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阿旗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在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强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社会秩序建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一)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劳动就业

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对增加就业的积极作用。加快发展金融、保险、旅游、信息、通讯、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中介机构,引导和组织劳务有序流动,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变传统就业观念,推行弹性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期间,全旗新就业人员参加就业前培训的人数达到80%以上,进城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数达到40%以上。

(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以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险为核心,以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为重要内容,构建与我旗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拓展社会保障筹资渠道,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大医疗体制改革力度,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把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纳入失业保险。继续推行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

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鼓励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加强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减少贫困人口,加快农村牧区非农产业的发展。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全旗每年劳务输出规模稳定在7万人次以上,并进一步扩大有组织的输出规模,不断增加农牧民来自非农产业和其他非生产性的收入。

拓宽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结构的多样化。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到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5平方米,农牧民砖混结构住房比重达到70%,家用轿车拥有率和计算机普及率有明显提高。

(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深入开展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党员的理论素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公民的诚信意识。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创新优抚安置工作机制。继续推进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破除各种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道德体系。

(五)推进民主法制与社会秩序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加强对各人民团体的领导,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坚持依法治旗、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从严治政,提高经济社会管理的法制化水平。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防止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社会应急体制,推进突发性灾害预警、预报、应急体系和城镇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活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治安防控网络,保障创建经费,依法严厉打击危害社会安全的刑事犯罪,提高政法部门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十一、保障措施

(一)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深化农村牧区土地流转制度、分配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耕地、草场经营权流转和耕地、草场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牧区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牧区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全面落实小城镇户籍改革政策,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推动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完善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引导个体、私营企业积极进行制度创新。

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合理划分事业单位类别。经营性事业单位要创造条件逐步转制为企业或进入企业集团。公益事业单位要实行全员聘用制,提高服务质量。

建立健全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型市场,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

(二)全方位扩大开放,建设开放型经济

扩大开放是我旗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发展本旗经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继续搞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简化程序、规范管理、搞好协调服务,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努力营造政策优势,进一步强化“亲商、安商、富商”的意识,激发外商投资兴业的积极性;逐步建立统一、公平、公开的市场准入制度,促进公平竞争。加快工业开发区建设步伐,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打造构筑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招商引资平台。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资机构,加大政府招商、部门招商、企业招商力度,完善招商引资网络,健全招商激励机制,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成功率。努力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在引进项目和资金的同时引进现代化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市场运作方式。

(三)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效率,优化发展环境

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方式,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更多的精力、财力和物力用于推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上来。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分工,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完善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程序,建立决策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提高公众参与度和决策透明度。

(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动力,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宽松环境。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和融资担保机制,加大金融财税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强财税政策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握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机遇,发展一批为装备、能源、化工、建材等工业配套的中小企业。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才的主要支撑作用

实施人才工程,围绕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牧区适用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职业道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加强人才市场、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建设,畅通人才流动渠道。鼓励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扶持科技园区建设,为各类人才提供事业发展的平台。完善激励和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鼓励生产要素参股和参与分配;落实专业技术人员兼职、成果转化、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方面的政策,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才培训体系,营造人才辈出、才尽其用的社会氛围。

(六)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强投资能力

以市场为基础,推进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把握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益事业、扶贫开发以及老工业企业改造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资金支持,带动更多的社会投入。在扩大招商引资规模的同时,优化金融信用环境,加强与商业银行和国家开行等政策性银行的沟通,筛选一批好的项目和好的企业推荐给银行,引导、扩大信贷投资。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功能,推进资本运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放宽民间投资领域,加强投资引导和服务,扩大民间投资。

(七)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实施

规划纲要描绘了我旗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是指导我旗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其它各类规划、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规划实施责任,加强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在搞好上下衔接的基础上,切实做好区域规划、各类专项规划的组织实施和重点项目的协调工作,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重大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加大《纲要》宣传力度,集中各界智慧,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规划的实施。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及时提出预测、预警意见。

上一篇:储备企业发展范文 下一篇:城市农业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