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05 22:01:40

经济发展管理

经济发展管理范文第1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长期以来,我国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虽然我国已连续7年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县域经济的发展却相对呈现出“弱势经济”的趋势,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和结构调整步伐。就其原因主要是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弱化,信贷资金供需矛盾突出,中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为此,笔者拟从金融服务的角度探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因素

1、地方经济结构不合理,好项目少。

2、信用环境差,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不高。

3、担保抵押难,影响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金融服务弱化问题

1、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减弱。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主要集中投放于大城市、大企业、重点项目,并且具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和严密的放贷手续。同时,有些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在县域经济实施了分支机构的市场退出,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网点大幅减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此外,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行了比较集中的管理模式,对基层很少或根本不予授权授信,保留下来的机构网点所吸纳的资金大部分或全部上存,实际上已成为上级行的一线“储蓄所”。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严重失衡,导致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乏力,是县域经济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金融内部体制原因。

2、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弱化。为了配合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实行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农业发展银行只专营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而亟需政策扶持的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却得不到应有的金融扶持。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扶持县域经济中并没有发挥出太大的作用。

3、邮政储蓄从县域抽走大量资金。众所周知,邮政储蓄存款是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吸纳的存款只能转存人行,由人总行统一调配。由于邮政储蓄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并将吸收的储蓄存款以较高的利率转存人民银行,无风险的高息收入给邮政机构带来了较大的利益,因此,长期以来邮政储蓄发展非常迅速,金额不断增加。据统计资料显示,邮政储蓄在存款市场的份额2002年底已达8.48%,成为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第五大吸储大户。以某县为例,2003年末,该县邮政储蓄转存款余额6,830万元,占该县金融机构同期存款份额10.17%,仅此一项,就使近7000万元资金不能用于当地经济发展。尽管人总行去年已下达文件,对新增邮政储蓄转存款实行降息政策,并允许邮政资金与农信社协商后转存农信社用于支农,但往往由于邮储部门提出的利率价格等条件过高而无法实现邮政资金反哺农村,因此,目前邮政储蓄仍然是县域资金外流的一个重要渠道。

4.农村信用社融资能力差,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与“三农”有着天然的联系,近几年随着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发放农户小额支农贷款等活动,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实施利率改革(试点)、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专项票据资金支持等办法以后,使得信用社在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支持“三农”的主力军地位凸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资金短缺,包袱沉重,肩负的职责与自身的能力不相匹配。致使农信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力不从心。原因:一是现有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不够,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发挥。农村信用社承担了支持高风险、低收益的县域经济发展的繁重任务。但在政策安排上,没有享受到等同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待遇,最明显的是不良资产的剥离或核销。二是历史遗留问题严重。计划经济时期的“扶贫贷款”、“稳定贷款”的发放,基金会巨额不良贷款的接收,使农村信用社在为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巨额的不良贷款和大面积的亏损,严重削弱了农村信用的社支农实力。

5.企业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现象严重。县域企业普遍存在信用观念淡薄,还贷意识差的现象,部分企业借改制之机,大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而且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中小企业设立、兼并、重组过程中打球,钻政策空子,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后管理难,债权无保证,出现风险即使通过法律手段收贷,也是胜诉容易执行难,贷款收不回,还得增加诉讼费用,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和贷款投放信心,出现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两难局面。

6.企业资信状况差,抵押担保难,达不到银行贷款条件。为防范信贷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普遍实行了抵押担保制度,而对信贷人员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事实上县域中小企业往往内部管理水平低,长期经营亏损,资产负债率高,信用等级差,个别企业还出现不良记录,多数或全部资产早已被债权银行办理了抵押,可用于抵押融资的资产所剩无几或根本不存在,寥寥几户好企业又不肯为其担保,信贷部门心存余悸,致使贷款难以放出。

7.县级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不充分。目前县级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和手段十分有限,“窗口指导”因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矛盾而难以发挥作用,再贴现因县级票据市场不发达而寥寥无几,唯一可以运用且十分有效的再贷款因受限额控制而难以发挥应有的效能,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层央行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方略

1.重新构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上级行要适当下放给分支机构一定的贷款权限,摒弃“贷款零风险”的不实际想法,充分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县支行要善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主动培养和支持符合借款条件的客户,对于中小企业这一庞大的客户群,要分类指导,改善服务质量,加大贷款营销力度。首先,要树立长远发展的观点,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合理的资金需求;建立健全贷款风险约束机制与创造优质信贷资产激励机制相统一的信贷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新增贷款与经济增长点的有效结合。其次,要加大商业银行的支农力度。建议各商业银行从农村网点吸纳的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即从县域农村筹来的资金,要大部分或全部投回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去,以保证县域资金良性循环。

2.强化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建设的扶持功能,拉长政策金融服务的链条,在继续做好对粮棉油购、销、存所需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加大粮棉油生产基地、生产规模、品种改良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县域经济长期繁荣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贷支持。

3、对县域经济资金外流现象进行综合治理。首先,要适当控制邮政储蓄增长的速度,建议对邮政储蓄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从机构到资金规模,进行必要的控制,降低其与其他金融机构争抢存款资源的能力,力求把县域资金留在县域里流通。其次,银监会要严格控制邮政储蓄网点在县域的准入政策,原则上不再审批增设新的网点,并有计划地对某些业务不规范的邮政储蓄网点予以撤并。第三,针对邮政储蓄是人民银行资金来源的实际,可适度向县域经济批配同等规模的支农再贷款,以缓解县域经济资金供求紧张的矛盾。

4.增强农村信用社综合实力,逐步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主渠道作用。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改进金融服务,尤其是要强化存款组织和信贷营销工作,加快业务创新步伐,以更好地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建议国家尽快把资金支持、保值贴息、减税让利、核销“双呆”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逐步消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使其轻装上阵,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地方政府部门要主动为信用社排忧解难,为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化解信贷风险提供便利,对信用社的筹资工作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其壮大资金实力,为信用社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从而进一步调动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5.大力改善县域信用环境,推进县域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改善县域融资状况所必须的基础环节,而且需要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发挥优势,通力合作,配套联动。一是加强宣传,强化社会信用意识。实施信用工程,把信用作为第一前提,警示和规范政府、银行、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在县域努力营造诚信观念和信用文化。二是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结合创建金融安全区,广泛开展创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活动,加大对守信企业、村镇和个人的信贷倾斜,以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三是实施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企业逃废债行为,规范企业改制和破产程序,地方政府既要支持企业改制,又要督促企业落实银行债权,从而营造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双赢局面。

6.提高县域经济运行质量,强化中小企业自身建设。县域经济融资难的关键问题是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是解决融资难的根本所在。中小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以自身实力赢得国有商业银行的青睐;企业主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一些切实可行、操作性较强的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发展的综合素质,以取得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政府部门要加强与银行信贷部门的沟通,主动为企业和银行牵线搭桥,在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基础上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为地方经济全面健康发展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社会信用环境。

四.基层央行在促进县域发展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1、人民银行要切实加强窗口指导,实施政策引导策略。深入开展好稳健货币政策的宣传工作,要通过调研、走访、座谈等方式增进银企沟通和相互理解,促进银企项目对接和资金融通。主动寻求贯彻货币政策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点,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2、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现有货币政策工具,增加调控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有的甚至存在很大悬殊,这就需要国家在金融扶持方面实行区别对待,适当赋予央行分支机构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央行实施货币政策方面较大的自和灵活性,如给予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央行一定限额的向辖内商业银行发放再贷款的审批权限,要求其根据商业银行资金头寸变化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灵活掌握发放与收回,以进一步增强国家货币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果;要大力发展县级票据市场,为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有效运用创造条件。

3、深入调查研究。基层人行有效的调查研究可以反映地方经济运行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总行制定科学的货币政策提供现实依据,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当好参谋。因此,基层央行要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深入研究当地经济特点,探寻和把握经济运行规律,尤其要全面调查货币信贷政策贯彻执行情况,研究如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运用货币政策手段提供金融支持的问题,从而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有效实施货币政策。

4、发挥协调作用,构建顺畅的信息交流渠道。基层央行可以通过召开经济金融分析例会、银企座谈会等形式,构建地方政府与银行、企业全方位的信息交流平台,向政府和企业及时通报经济金融运行情况、信贷资金运营情况、金融风险情况,提出贯彻落实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发展、调整信贷结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意见,通过多边交流和共同协商,疏导政、银、企三方联系渠道,提高货币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经济发展管理范文第2篇

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返朴归真、亲近自然,强调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当今社会,民族文化旅游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已经越来越得以显现。

1.民族文化旅游符合现代旅游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自然环境的恶化,人际关系的恶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人们渴望在紧张而繁忙的都市工作之余,去寻找清净空寂的环境,以求达到文化观念、精神上的互补,进而寻找到精神家园。

2.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民族经济的全面发展。旅游业是一项关联度较高、带动性较强的龙头产业,可以带动西部民族地区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景观修建、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工艺特产、文化娱乐、生活服务、广播宣传等行业迅速发展,从而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3.发展旅游业是民族地区重要的脱贫模式。以四川为例,四川民族地区2007年旅游人数实现1743.50万人,较2002年515.91万人,增长了3.4倍,年均增长35.6%;旅游总收入实现112.87亿元,较2002年31.26亿元,增长了3.6倍,年均增长37.8%。综合分析四川民族地区各产业“九五”以来的发展情况,旅游业是民族地区增长最快的产业。预计2010年,旅游收入可达民族地区GDP的25%以上。

二、目前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经济遇到的问题

众所周知,任何事业的发展都不是孤立进行的,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也不例外。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程度的高低,不仅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还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以新的视角来看待在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前提。一些地方在发展当地民族文化旅游时,在没有规划指导,旅游基本理念及理论缺乏,管理政策滞后等情况下,盲目上项目,不但难以做到对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利用,而且很容易造成新的建设性破坏。

2.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一是表现在交通方面。交通条件的制约始终是阻碍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最大“瓶颈”。二是表现在通讯方面。民族地区的许多地方尚未开通国际长途直拨电话和图像传真业务,通讯服务网点少。三是表现在卫生设施方面。如大多数景区厕所档次还比较低,景区的脏、乱、差现象较为常见。

3.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随着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一些民俗文化项目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一些民族文化资源也遭到破坏。如民居建筑、服饰、饮食、歌舞等方面,有的甚至出现了汉化现象,逐渐失去了其原汁原味的异族风情韵味。

4.对旅游人才的培养还比较欠缺。由于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旅游人才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之培养机制不健全,使得人才相对匮乏,从而导致经营管理效率较低,服务质量不到位。

三、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经济的新思路

上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劣势,已经成为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桎梏。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要从长远目标出发,在党中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发展生态旅游。同时在科学的旅游事业管理规划下,谋求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又好又快发展,给民族地区人民带来实质的经济效益,同时使我国的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发扬光大。这就需要我们创新开发和管理理念。

1.制定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总体战略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业是相当一部分民族地区突破传统产业,创造新的经济格局,注入新的经济动力的“龙头”。为此必须站在战略高度,采取战略性的措施扶植旅游业,走出一条在充分利用天然风光和文物古迹的基础上,以民族风情特色取胜的发展旅游业的路子来。特色独具、规模效益、推动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态和谐是民族地区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标。

2.弘扬民族文化,走文化旅游的道路。一般而言,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可利用的资源多以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主体。文化旅游涵盖了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园林文化、艺术文化旅游等,必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追求高品位、高层次旅游方式人们的首要选择。据资料统计:在美国人中,27%的人每年要把数十亿美元花在文化旅游上。另外,日本人来华旅游的兴趣分类大体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古迹的占49%,体察民俗风情的占22%,观赏文艺美术的占7%,品尝风味佳肴的占17.5%,其它的占4.5%。可见,吸引国际游客的主要不是游览或玩乐,而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尊重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优化与民族文化有机融合的生态环境,是我们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条件。

3.加大投入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建设配套的旅游设施,需要提供较高的服务质量,需要其它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要做好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训工作,制订和完善各种责任制,推行旅游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服务。另外,旅游业的发展,还需要其它部门的持与配合,如交通部门、邮电通讯部门、商业部门、金融部门、以及公安部门等的支持与配合。

4.注重文化内涵,突出知识性,以高品位的旅游产品满足知识经济时代旅游者的求知需求。旅游是一项高档次的消费行为,旅游者一般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素养。据一项旅游抽样调查数据表明:旅游者大专及以上人员占31.9%相比,大专以上人员出游的比重呈显著上升趋势。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更注重自身阅历与修养的丰富和提高,因而对旅游内容的要求和评判也越来越高。人们已不仅满足于自然造型的美丑,而希望能在旅行过程中获取大量知识性素材和思维性启迪。因此民族地区旅游业应注重提高知识、技能、信息方面的含金量,重点开发交流性强,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活动,将各地优秀的旅游资源以恰当的形式奉献于游人,使他们充分领略其浓郁的文化氛围,获得启示和教育,满足求知欲望。这也是延长文化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必要途径。

5.培养适用新型人才,加强无形旅游资源的积累与开发。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从业人员要具备包括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内的综合知识。要坚持旅游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针,逐步构建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地,加快旅游业人才、技术、信息等无形资源的积累。

参考文献:

[1]李霞林.民族文化旅游与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5,(6).

[2]黄明辉.对发展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探索[J].贵州民族研究,2007,(3).

[3]陈宇波.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理论与实践.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6,(6).

[4]李江玲.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中的旅游文化建设与保护刍议[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5):117.

[5]袁翔珠.知识经济时代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对策.乡镇经济,2002,(1).

[摘要]民族地区的旅游文化事业,不仅是弘扬我国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目前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目前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旅游的契机,对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思路和建议。

经济发展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海洋工程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因此,发展以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虑海洋环境荷载在幅值。时间及方向上的随机性所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对现役海洋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论;结构健康状态及损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构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种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研究,设计与建造新型抗灾工程结构;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种工程措施。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鉴于黄河三角洲海岸线不断依退所带来的国土面积减少、陆上设施受到威胁甚至破坏、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条件的毁灭性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此外,长江三角洲、珠江口及珠江三角洲的海岸开发、滩涂围垦和岸滩保护及整治工程对水域影响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经济发展管理范文第4篇

1、经济管理的本质

1.1变化的动态过程。

一切都处于永不停止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那么,对于经济的管理也自然囊括其中。发展是客观的而且不可逆转,那么,也就决定了经济管理的长期性、变化性与动态性。经济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经济管理也要与时俱进。一方面,经济发展要求经济管理足够先进;另一方面,经济管理的先进也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经济管理是一个由内外管理要素控制着的管理单元,一环扣一环的现实也就要求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要不断的更新管理理念,改变管理方法,去粗取精,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经济发展能提出问题,经济管理就能解决问题。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经济管理就逐渐磨合,彼此促进和发展了。

1.2复杂的系统工程。

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长期性的、变化发展着的问题,也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各个要素之间的紧密相关性,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本领。一个小数点的增长就会产生成千上万的正负值效应变化。经济管理工程的系统性还体现在内外要素的相互结合与不可分割性。在这项系统的复杂工程中,整个管理系统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之间又有若干小的环节相互连接,内外部之间通过这种连接而发生作用,不仅相互制约,还能相互促进。经济管理方法的内外部效应使得经济管理体系变成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彼此之间相互交错,不可分割。

1.3动态性与系统性有机整合。

前面我们提到了经济管理的变化性与系统性,他们两者之间不仅是独立的个体,也具有一定的联系,将他们有机的结合起来也将更有利于经济管理的发展与完善。经济管理的动态性是要求在不平衡条件下来寻求的平衡,它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根据内外在条件的不断变化,适时更新观念,改变不适当的管理方式,优化管理手段,完善管理内容,不断填补缺陷,不断完善理念,不断保持先进性和发展性。系统是相对动态的一种静止,他们两者都有各自的优点,但是缺陷也很明显,即不全面,任何一面都有失偏颇,那么就要求将动态与系统结合起来。如果是系统是一种平衡的话,那么动态就是打破这种平衡,在不断的“平衡”与“不平衡”之间达成一种完整的统一。

2、经济管理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迎来了历史上的春天。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更是发展迅猛,国民经济收入大幅上升。经济发展过快发展之后,总是会有一个问题值得人们担心,那就是如何把握经济发展的方向。市场经济虽然有效,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是它的规律也需要人去发现。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就如同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少年,需要有效的引导与扶持,因此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需要对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火车的匀速前进需要火车头的指引,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对经济进行管理,有步骤有条理的发展经济。其次,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也决定了需要对经济进行管理,我国并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在法治建设与人力资源分配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人在少年的时候,如果没有了有效的指引就难免会迷失方向,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来说,也正是如此。还有一点就是我国的当前国情也决定了需要有效的经济管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相应的管理机构来制约与规范,经济管理很好的弥补了这一需求。

3、经济管理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3.1政府宏观调控。

前面我们有分析到,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有效指引,而这种有效指引也就是一种宏观调控,国家的相关监督监管机构就是执行这种宏观调控的有力管理机构,也正是有了这一套管理模式的实施,才使得我国的经济建设维持了平稳、快速、健康的发展步伐。政府宏观调控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的体现之一就是对于经济发展的决策作用。我国加入WTO,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与国际接轨,原有的政策法规需要一定的修善,那么在这个法律法规的修善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就很好的体现了其决策作用。体现之二就是其调节作用。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若是让它继续发展下来,最后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政府宏观调控的调节作用。通过去除这些不和谐的因素来倡导和谐。最后一点体现就在于其导向作用。我们发展市场经济总会有它好的一面,但是不好的一面也是存在的。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作用是指它能够对于那些经济发展过程中细微细节进行调控,但对于大型政策或是大的主题方向却是无法掌控的。因此,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对于经济走势和宏观政策进行有效地把控,确保大局方向的指引力与把控度。

3.2组织微观管理。

我国是一个大国,服员辽阔,地大物博,仅仅只有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当前是不够的。只有国家在大方向上进行宏观把控,组织在小细节上进行完善和适当调节,才能将经济发展步伐迈的更稳。在以往的经验教训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对于大体方向的把控,却忽视了各单位各企业在局部小细节上的完善。对于个体劳动者和企业来说,经济管理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具有先进经济管理制度的企业总是能够有高效的劳动生产率和较快的经济发展制度。企业在赢得更多经济效益之后,同时的社会效益也会提升,整个国民经济才会发展。体现之二在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出现使得经济组织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管理制度可依,积极、健康和向上的经济管理制度就能促使经济向更好的方向去发展。最后一点的体现就是个人了。我们不能仅仅只考虑企业和经济组织,个人才是最主要的劳动生产力,企业和经济组织也是由一个个的个人单位所组成的。我国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基本分配制度,使得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个人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日益明显起来,也使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文主义关怀越来越浓厚。

4、结语

经济发展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经济国内生产总值东盟日本

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中国经济近几年以来,欧美经济徘徊衰退,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也连连滑坡,惟独中国经济呈现出持续、稳定、强劲增长的态势。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和申奥成功,更给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正如泰国总理他信在亚洲论坛2002年会上所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对增强亚洲经济活力意义重大。中国的富裕意味着亚洲的繁荣。”事实正是如此。2000年12月30日,国家统计局宣布,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0亿美元。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3%。全年对外贸易顺差22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9%;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212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66亿美元。全年进出口总额达50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出口总额2662亿美元,增长68%;进口总额2436亿美元,增长82%;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68亿美元,增长149%。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在世界中的位次上升到第6位。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89年的1117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62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5位;外汇储备从1988年的56亿美元上升到现在的3200多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261亿美元,超过1979年到1997年的总和。由此可见,截止到2002年,我国社会生产力跃上新台阶,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对外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扩展。据世界银行最新东亚经济报告预测,2003年东亚的增长率将达到5%(见下表)。中国是2003年东亚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这说明世界银行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东亚经济增长率(单位:%)

2003年2004年

中国7.27.2

日本0.61.6

韩国4.95.5

越南7.07.0

泰国4.55.0

菲律宾4.04.5

马来西亚4.25.5

印度尼西亚3.34.0

东亚5.05.7

2003年,国家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预定经济增长目标为7%。经过努力,2003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增长普遍加快,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初步测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达23562亿元,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加快23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同期增长最快的。对外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一季度进出口总额1737亿美元,增长424%,比上年同期加快348个百分点。一季度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国民经济继续协调发展。据资料显示,在2002年世界GDP的增长中,中国的贡献份额仅次于美国;在进出口增长的贡献份额上,中国也占据了一个大的比例;在粮食、石油等大宗产品以及初级工业制造品进出口增长的贡献份额上,中国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从中国GDP总量来看,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占日本的1/4,占美国、欧盟的1/10,如果以购买力来计算,中国的GDP接近日本。中国的GDP占全球的3%~4%,贸易占全球的4%略高。以2000年进出口值为例,当年中国进口值为1941亿美元,占全球比重的32%,而同年美国202%,德国81%,日本63%,英国54%,意大利39%。从出口值看,当年中国出口总值达到3124亿美元,占世界出口值比重54%,美国占123%,德国85%,日本占83%。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到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位置。

二、对东亚经济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其在亚洲,尤其在东亚区域经济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1.在稳定和复亚经济过程中起主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东亚经济增量(以时值美元计算的当年新增加的GDP)中日本占69%,韩国、新加坡占14%,中国占10%,东盟占7%。实际上,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开始停滞,五年中平均增长率只有1.4%,因此,当时的日本经济增量主要来自日元在同期约48%的大幅度升值。而1996年—1998年日元贬值31%,成为东亚金融危机的重要起因之一。这一时期,中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对稳定香港经济、阻击东亚金融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东亚金融危机后的四年(1999年-2002年)复苏过程中,日本经济实际年平均增长仅06%,在同期东亚实际经济增量只占10%,韩国、新加坡占26%,东盟四国占20%。此时中国经济“一枝独秀”,驶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年经济增长保持在7%以上,在东亚经济增量中占44%。在制造业中,美欧发达工业国经济中制造业比例逐步下降,保持15%~20%的水平。而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制造业减少过多,造成经济稳定性差。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总额中的比例超过5%,规模位居全球第四。在制造业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据日本产业经济省的调查,中国摩托车产量占世界的43%,电脑健盘占39%,家用空调占32%,洗衣机占26%,彩电占23%,化纤占21%,冰箱占19%。中国制造产品在世界上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家电、医药、电子等10个制造行业在内共80余种产品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这是近几年东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展管理范文第6篇

1.1总体水平不高

经过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我国2014年的GDP将高达10万亿美元,虽然近年来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在增长,但是总体水平不高,我国仍然处于发展中阶段,收入处于中低水平。

1.2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国西部、中部的经济发展长期不如东部、南部沿海城市,反映出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且情况比较严重,数据显示,经济水平最低的城市甚至不如经济水平最高城市的十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平衡不仅是乡镇和城市之间的,而且是城市和城市、地区和地区之间的。

1.3工业化水平低

虽然在数量上我国工业在经济中占据的比例已经超出了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当前国家工业化程度是从工业化附加增值效率反映出来的,而不仅仅是工业化数量。工业效率提高才能带动经济水平提高,人民才有更强大的消费能力,以此带动诸如服务业等行业的增长。因此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仍然不高,特别是在计算机、汽车等高科技领域,基本上都是依靠国外知识产权和先进技术,核心技术并不属于我们。

1.4城市化水平不高

我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在2012年超过了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但是由于城市化不平衡现象,由于城市建设占据了大量耕地,农民不得已进入城市从事薪资很低的艰辛工作,这并不能称之为城市化,实际上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并不高。

1.5人民生活压力大

物价上涨是现在人民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前段时间燃料价格也在上涨,这也说明很多行业、物品价格也会随之上涨,这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

1.6自然资源负担重

我国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人口密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可用土地是有限的,因此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小。目前我国的淡水资源是每人2160立方米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为每人7000立方米,还有我国的石油已经很难满足自身需求,大部分石油需要进口。

2.划小经济管理范围的重要性

我国的经济体系正处于转型时期,人均GDP仅是世界人均GPD的一半左右,造成社会发展和国家组织管理结构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划小经济管理范围,才能达到管理的目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成熟,中西部和中部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都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划小经济管理范围,施行适合区域实际的经济发展计划;我国沿海地区的科技水平较为先进,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各种新技术和新产品,而相对的我国中西部由于缺乏先进技术的支持,生产力不及沿海地区,因此划小经济管理范围才能实现经济协调发展。

3.划小经济管理范围的实际情况

3.1放眼世界,针对实际

要做好划小经济范围管理工作,必须立足实际和本地,放眼世界,必须要充分了解每个地区的人文状况和地理情况,才能针对当地实际经济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对自身的缺点和优势有充分了解,才能抑短扬长。

3.2加强沿海和内陆城市的合作

我国内陆城市经济水平不及沿海城市,因此内陆城市要在划小经济管理范围的基础上,首先明确发展目标,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开展合作,争取获得更多的投资,让沿海城市带动内陆城市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3把握机遇,开拓市场

要充分实施划小经济范围管理工作,应该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发展地方产业。例如广西河池有一个小县城叫天峨县,水资源丰富,当地居民原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产业大都是种植果树和沙木,经济水平不高。随后意识到该县丰富的水资源,在这里建立了龙滩水电站,这也是亚洲最大的水电站。而该县的旅游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整个地区的经济水平都得了大幅度提升。

3.4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是开放型经济,施行划小经济范围管理能够增加内陆成为贸易区的可能性。结束语综上,首先分析了我国经济管理的发展过程,介绍了我国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分析了划小经济管理范围的实际情况。

经济发展管理范文第7篇

在国家市场经济改革以及宏观调控的作用下,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形态方式都已经不能很好地符合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管理体制的必要需求。经济在历史进程中越发显得充满朝气活力,而相应的经济管理体制却缺乏创新。如今的经济管理体制受到地域差异、文化差异等制约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趋势,在时代潮流的冲洗下,没有完善健全、人性自主的经济管理机制将很难保证经济能够稳步持续地增长。我国目前经济管理在社会生产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南北两地具有较大差异,目前无法统一管控,还存在着多种经济管理体制并存的局面,需谋求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管理的大政方针。

2经济管理内容

2.1经济管理自主能动性

管理需要激发人员的积极性、自主性,唤起人员的创造欲望,从而实现最大的价值利益;现代经济管理同样如此,需要有很强的经济创造性以及自主创造能力,其最终目的便是能够运用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效能。

2.2经济管理的民主专业化

现有经济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决策都是由上层人员决定,下层人员只有执行的权利,随着经济市场的日渐宽广,经济体制遭遇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需要集思广益,发挥民主化与自主化的最大效益。利用人性化管理的方式合理优化经济管理,其经济管理方式随着社会经济形态发展而变化,而人性化、民主自主化的管理方式符合经济发展形态。

2.3经济管理的自动科学化

现代经济管理体系要求在社会生产中需要运用科学的工具、合理的方式实现经济产出,其科学自动化的工具能够有效地减少耗能、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同时经济产出需要有配套的科学规划方案,合理有效地管控成本、能耗,以及经济效益。

3现代经济管理的实现途径

传统的经济管理虽然不能适应时代的进程发展,但也能积累相当多的实践经验,对于现代经济管理的实施起到奠基作用,在借鉴创新的同时也要注意维稳,不能大刀阔斧,要步步为营,逐渐实现。只有拥有先进科学的设备以及配套的理论体系,才能保证经济管理的科学合理性和持久性。

4现代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时代不断更新,经济飞速发展,而与之相配套的经济管理体系也应变得越来越科学完善,其中科学、合理、人性化、可持续发展是其遵循的基本定律。实现现代化经济管理可以采用经济调节、市场监督、提升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等方式。结合当代经济管理的形势,问题最为严重的便是忽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方针,现代经济管理的发展将会强调社会生产力的自主性、创造性、可循环利用性等几个核心点,从而能够人性化、方便地管理,同时赋予员工自主能动性,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创造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随着现代经济管理的相关理念逐渐被推广应用,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手段来实现效益,届时以人为本、可持续化发展的理念也将深入人心。

4.1生产导向的转变

当前经济活跃,市场竞争激烈,传统的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其快速持续的变化,其中生产导向也从基础变为了精神上的形式,这使得经济市场从技术生产走向了以消费者为实际导向的趋势,因此需要对经济市场进行全面调查、深入分析,把握新经济形势下的趋势走向。

4.2团队协作的作用域精神效益

“oneforall,allforone——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渺小的,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现代经济管理将会强调团队协作的效能作用。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迎合经济走向规律,及时调整团队组合,这样能够将众人的力量集合,形成最大的价值效益。团队内部同样也可以优势互补,查缺补漏,实现人员双赢的最终目标,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共享技术信息、专业技能,使得整个创作团队都是收益方。

4.3软硬件结合形式可代替人力管理

现代经济管理模式中,科学化的硬件工具以及配套的软件设施已经可以实现经济性的管理,此过程完全节省了员工耗费的时间、人力,实现了多方面的经济成本节约。在软件、硬件的合理性规划上,将能够更为直观、全面地了解相关信息数据,掌控实时动态。因此,这种管理模式拥有以往传统管理方式不具备的优势。另外,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全面的支持理论同样是现代经济管理的关键,因此除保证人员要有较强的自主积极性外,还要培养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以锻炼各人的团队协作能力为辅助目标,多方面、多维度对人员进行科学化、合理性的培养与管理,为实现最大经济价值提供保障。

4.4采取新技术、新形式的经济管理

21世纪经济飞速发展,互联网网络技术也在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向前迈进。回顾历史,人类通信文明史发生了三次更新革命,分别是1876年电话的发明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原有的书信通信方式;1948年电视的发明为人类知晓外界动态提供了基础;1969年互联网的诞生更是改变了人类的所有通信方式,从此人类走上了飞速发展的世纪车道。当代计算机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现代经济管理也需要计算机网络进行沟通联络、合理管控、探讨决策等一系列事务,这样科学地利用工具可以提高处理效率,提升效益。

5结语

现代经济管理的发展走向是由当代经济体制、地域性差异、文化差异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经济管理是比较烦琐、复杂庞大的工作,经济走势也不是因为一时的管控而走向正确的现代化方向,在当今社会发展节奏加快的实情下,经济管理现代化需要考虑更多的潜在因素,同时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必须要深入分析,大量全面地调查研究,如此才能够使得经济管理发展得以进步。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方法及其手段并不是一直固定不变的,其遵循的科学合理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使经济管理随着经济形势的改变而调整,使得管理方式达到符合经济发展的最佳状态。时代的历史的进程在稳步进行,管理体系也会逐渐完善健全,届时必将能够完全适应每个地域每个特殊的发展现状,能够更有效地服务社会与经济。

经济发展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 经济发展 影响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地联系起来。如何稳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企业的工商管理与经济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关系,工商管理职能的发挥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一、工商管理和经济发展的联系

1.经济发展是工商管理的前提条件。长久以来,工商管理主要的任务就是对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在企业内部构建工商管理相关机构,监督企业经营情况和交易情况,保证企业员工进行市场交易工作时,加强自律能力,时刻规范其行为,以此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以此可以得出,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是工商管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其产生的基础,而且经济发展决定了工商管理。现阶段我国对工商管理的重视程度明显有所提高,正朝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2.经济发展与工商管理相辅相成。商品交易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市场经济的产生。具有调节职能的市场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冲出国门,发展到世界各地,因此,对于我国经济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市场范围的扩大,市场的自我意识、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企业管理和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都随之提升了不少。这些经济方面的进步,为工商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反过来,工商管理的发展又会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3.工商管理的发展需要经济发展的推动。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也得到更大的优化,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企业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越显突出,并且向复杂的趋势发展。市场机制自身就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若是只靠市场机制对经济进行调节,根本不能促使市场健康发展,必须要有工商管理的协助才行。其要求工商管理机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完善,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管理,维护以及监督的作用。

二、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工商管理有利于我国经济稳步发展。合理的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可以促进企业稳步发展。在平时的工作中,协调企业和法律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工商管理部门主要的工作任务,以此来协助法律部门对企业法律法规实施的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在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之下,改变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理念是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的需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改变工商管理的管理理念,建立服务模式和机制,这种做法不但有利于我国经济稳步发展,而且还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管理层的思想觉悟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提高工商管理的重视程度,但是在对企业进行工商管理的同时,要对企业面临的经济形势进行深入的评估,不断地完善工商管理方式。我国经济快速稳步发展才能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而因为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企业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工商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为我国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2.加强企业的管理力度。逐渐完善的经济学理论指导企业管理,促进了企业对工商管理重视程度的提高,在企业的管理中确定了工商管理的重要地位。企业依据如今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调整和完善企业的工商管理,而且必须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以保证企业在每个工作环节都能顺利进行。在工商管理中要树立服务意识,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有科学合理的工商管理保障着,而工商管理则承担着稳定市场秩序的责任,指引市场经济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在工商管理指导下的企业,可以不断地加强企业管理的力度,改进不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具有维护作用,更好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3.工商管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具有积极影响。在工商管理中,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保护是其主要工作之一,企业的长远发展跟消费者对企业商品的满意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保护消费者权益是企业经营中一个关键问题。工商管理部门可以对消费者宣传有关法律知识,增强消费者的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防止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受到侵害,加强消费者对不法企业投诉的奖励力度。工商管理要足够重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强化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为企业确立最佳的形象和信誉,促进企业长远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玲.浅议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作用[J].群文天地,2013(10)

[2]王荔.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影响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8)

[3]吴秀婷.解析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36)

经济发展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经济;浅谈管理;发展

1二者间彼此紧密联系

1.1发展经济是工商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相当长的时间以来,作为工商管理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是其主要承担的任务。其内容包括:在企业自身内部,把工商管理的负责机构建立起来,监督和执行企业的经营情况和企业的交易情况,以此作为手段,有序规范员工市场交易工作行为,达到一方面加强企业及员工自身的自律能力,时刻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目的,最终实现市场经济秩序得以正常维护。从二者之间关系可以充分看出,经济发展,是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开展工商管理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同时,经济发展对于工商管理起到决定作用。现阶段以来,在工商管理上,中国给予高度重视,管理水平也在明显提高,逐步实现提挡升级,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1.2经济发展与工商管理互相促进

快速发展的商品交易活动,对产生市场经济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市场经济需要具有合理的调节职能,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既定的发展方向。在该阶段,经济全球化步伐是在不断地加快的,对中国来说,市场经济早就不再是加入WTO以前的那样固守田园,已经在走出国门之后,向世界各地发展。因此,中国经济发展上,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在态势。这种机遇与挑战,不断扩展了市场范围,同步提升的还有:市场方面的自我意识、消费者在消费方面的意识,同时,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管理在管制制度上面都得到了不断完善。这些,一方面是中国经济方面进步的体现,一方面也打牢了中国在工商管理发展方面的基础。反过来说,工商管理的长足发展,又发展与完善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对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两者之间,确是互相促进,同进共荣的。

1.3经济发展推动了工商管理的发展

在经济方面的发展,在生产力进步方面,得到更大优化的是新的生产关系也得到更大的优化,并日趋复杂。市场机制自身需要发展之处很多,若是只由市场机制实现对经济调节作用,很难做到实现健康发展市场,工商管理在这方面应更好地发挥的协助作用才行。这就要工商管理机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不断进行自身的完善,一方面满足经济发展一方面发挥市场经济中的管理、维护还有监督的作用。

2工商管理促进加快经济发展中

2.1工商管理对中国经济稳步发展实现有力推动

工商管理手段合理是否,其体现在是否对企业实现快速稳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对企业和法律部门之间的关系加以协调。当前,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是经济形势的主要特征。工商管理部门,既要对自身管理理念加以改变,实现用改变管理观念和更新管理手段,去不断适应适应经济形势发展需要,其主要手段是,以实现工商管理管理理念为基础,建立新型的服务模式,新型的管理机制。这样,既对于稳步发展中国经济有利,还能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应该看到,切实提升企业的管理层对此方面思想认识程度,提高他们对工商管理的重视程度,对于加快企业发展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地方。因此,工商管理部门在开展对企业的工商管理工作时,应该首先深入评估企业面临的经济形势,以此为基础,实现工商管理手段不断完备。需要知道的是,中国实现快速稳步发展经济,才能对企业快速发展经济方面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其中,工商管理对于经济发展,其影响作用是非常积极的,因此,企业在工商管理模式上,应做到科学合理,这样才能一方面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国家进步添柴加薪,做出积极贡献。

2.2提高管理企业力度

对企业来说,在企业管理上,有了日益完善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把企业工商管理重视程度提高起来,使工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得到提高。企业应审时度势,分析掌握如今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对企业的工商管理加以调整和完善。作为工商管理部门,必须以相关法律法规作为管理的依据,实现严格执法,以使企业每个工作环节工作于法律规范的框架之一。在工商管理中,要不断把服务意识加强和固化,实现以管理促发展,以管理促进步。要把科学合理工商管理作为经济发展保障,而工商管理应把稳定市场秩序职责履行好,指引市场经济在发展时保持正确的、好的发展方向。工商管理在对企业进行正确指导后,不但可以实现企业管理力度的加大,也可逐步完善管理制度,既维护了企业的形象和信誉,更为更好促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3工商管理可有效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

工商管理,体现了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保护。企业的长远发展的好坏程度,与消费者对企业商品满意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保护消费者权益。工商管理部门应加大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常识,提升作为消费者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方面的意识,使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免于受到不法侵害;可以通过奖励手段,对消费者投诉不法企业进行有偿打假等鼓励。工商管理对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给予高度重视,强化宣传和告知,提升消费者在主动维权方面的意识,对企业最佳形象及信誉维护,积极促进企业发展的长远性,达到促进中国经济上实现快速健康地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玲.浅议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作用[J].群文天地,2013(10).

[2]王荔.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影响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8).

[3]吴秀婷.解析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36).

[4]刘文龙.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意义[J].投资与合作,2014(6).

经济发展管理范文第10篇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在逐步加快,工商管理已经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向前发展,避免出现经济风险。文章简要介绍了工商管理的特点,重点分析了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形势良好。

关键词:

工商管理;经济发展;作用;探讨

工商管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世界全球化脚步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逐渐与世界经济挂钩,这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挑战,工商管理在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本文简要概述了工商管理基本特征,注重论述了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影响。

1工商管理概述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工商管理部门发挥积极作用,这种影响力在与日俱增,进一步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深入了解工商管理有助于更好的发挥其职能作用,并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监管的功能,但就监管而言,工商管理不是独立监管,也可以这样说,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其属于裁判官、把关人以及监督员。从不同层面分析,工商管理的身份也在随之改变,也彰显了其独特的地位,更有利于工商管理发挥职能作用。从另一方面分析,工商管理部门职能不同,其属于协调机构,类似于中介,或是一个桥梁,工商管理不仅要监管市场,还要参与市场经济运行,社会管理,还要公共服务等等,这也展现出工商管理社会职能一面。以我们国家为例,工商管理部门下设如下机构,比如常设办公厅、法规司、企业注册局等等。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不同经济体制,其在工商管理方面也存在差异性。

2工商管理特征分析

工商管理在进行市场监管或是参与经济活动时表现出一些特征,具体情况如下:第一,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工商管理发挥了职能作用,它主要以行政管理角度来进行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进而为经济发展铺路。相较于其它政府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在某些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如无独立项目、无独立资金,其主要职能相对而言非常明确,就是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确保经济发展次序,工商管理的实质就是提供一个相对较好的软环境,促使市场经济运行在此环境中能够有序发展,这与我国国情密切相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环境,保障市场竞争维持在良性范围之内,这时工商管理部门职能性有很大体现,主要体现在行政职能方面。市场经济环境运行良好,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市场投资,不断积累经济财富,促进我国经济长久发展。第二,监督手段较多。工商管理方式有两种,其一是行政处罚,其二是行政指导,就现状而言,两者有效结合的方式更能达到极好的效果。采取调节手段,或是舆论方式,以此强化市场监督,我国法律体系中,工商管理法律很多,几乎占据了法律条例的半数,因此工商管理过程中要谨慎,加强执法力度,对于违法行为依据法律严惩,依法制裁为主,辅以柔举措施,确保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第三,工商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创设良好的经济环境,确保消费者合法权益。工商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的职责在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例如:每年3.15就是为了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设定的。

3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积极作用

3.1经济体制改革方面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根据相关经验分析,政企分离已经是一种常态,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开放因素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主要位置,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世界经济全球化让各国之间交流加强,有更多外来经济体涌入,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我国市场经济,而从一方面分析,我国经济体数量正在逐渐增多,并且在整体实力上逐渐增强,特别是市场经济环境更为公正,工商管理力度也恰到好处,正是如此,很多企业发展速度加快。随着我国工商管理部门职能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机制逐渐形成,并且已经趋向标准化管理,可以说工商管理部门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脚步不断加快。具体来讲,它有三大优势:第一,针对企业利益而言,从某种程度而言实现了独立化;第二,在以下几方面实现共同发展,如结合、合并、合作;第三,传统经营方式得到了创新,不仅增加了多样性,同时增加了灵活性。总的来说,这是一种未来发展方向,趋势不断加强,这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3.2促进企业改革

2008年,我国工商管理效益显著,这主要归结于工商管理的法律监督职能,这不仅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同时也使个体商户管理更为有效,针对各种基础信息,比如登记注册、商标注册等,还有其它形式的信息,这些对于企业发展都至关重要,工商管理部门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并且对其进行有效指导。由此可以看出,工商管理部门职能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这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经济体发展,并且在经济改革方面功效显著,协调市场经济发展。例如:上文中提到政企分离,又如加强对以下部门引导,如农业、电信、教育等。此外,工商管理还充分重视偏远地区,或是资金匮乏企业,对两者进行指导与有效支持,在往的工商管理中,个体商户管理也随着经济发展发生改变,由单一模式逐渐向多元化靠拢。

3.3保障消费者权益

首先,国家颁布了相关法律,这为工商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其次,工商管理职能正在发生转变,逐渐重视消费群体。最后,工商管理实施过程中采取了相应的方法,促使消费者利益不受到侵害。具体实施方法如下:第一,依法办事,正确使用职权,确保市场经济秩序,消费纠纷处理及时,针对违法商业活动,工商管理部门必须依法处理;第二,强化法律知识宣传,促使法律知识得到有效普及,当消费者权益受到伤害时,他们可以借助法律维护权益;第三,履行监督职能,工商管理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监督职能,促使非法活动显现出来,并予以处治,对于存在的非法安全隐患,工商管理部门必须给予遏制,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彰显市场经济公正以及公平。对于工商管理部门而言,其在管理过程中主要是针对经济行为,但这却不是唯一的管理内容,社会的和谐发展也离不开工商管理,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整体上分析,我国工商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社会经济活动也同样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促进社会整体生活的提升,因此,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向前发展,工商管理职能随着社会发展正在不断改变,而且管理方式也在不断完善。文章主要概述了工商管理的基本职能,简要介绍了工商管理的基本特征,从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工商管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作者:张雪红 单位:宁夏隆德县环境保护局

参考文献

[1]王俊.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20).

[2]吴朝静.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中国商贸,2013(27).

[3]李晓东.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J].中国外资,2014(04).

[4]章志勇.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J].企业导报,2012(09).

上一篇:农村物流发展范文 下一篇:科技发展工作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