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建设范文

时间:2023-03-04 14:12:26

景观建设

景观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城;景观文化;校园景观

一、景观文化的概念

(一)从人与景观的互动看景观文化的形成

本质上来讲,景观的文化属性是人的活动赋予的,人与景观文化的互动过程可以归纳为“创造”和“影响”,马克思诠释精神与物质是相互作用时,认为人在创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的意识。景观文化的形成依赖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人们在创造景观时总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加入相关的思想意识、民俗风情等,而由此形成的景观文化又会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活动。因此,“创造”和“影响”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它们是景观文化形成发展的基础。[1]

(二)景观文化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

景观的文化属性并非一成不变,它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许多名胜古迹景观文化的形成便依赖于这种发展。人们在发现天然美景后必然会趋之若鹜地前往观赏,而这种体验往往会留下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痕迹。最典型的例如:各种石刻或诗篇,而后来观赏者便增加了除景色以外的体验前人的观赏感受,这种感受有时也可能转化为改造景观的实践活动。正是这种不断的积累传承才建立起名胜古迹的景观文化。泰山被誉为五岳之首,正是它景观中所蕴含的文化是最为丰满厚重。

(三)从孕育土壤看景观文化内涵的独一性

每种景观文化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文化,而正是这种特定底蕴使得景观文化具有不可复制性。自由女神像体现美国人民向往自由民主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是人们创造它时所赋予的,更是长久以来人们行为活动不断地强化表现。自由女神的景观文化是土地上的空间、时间与人造就的,若把自由女神像搬到埃及必然只是一尊不伦不类的雕像而已,不可能再发挥美国式的自由精神。因此景观文化的独一性不仅是因为根植土壤的不可移植性,更多的是它形成了一种符号代表,代表着处在特定背景之中的人们对符号文化内涵的认可。

综上所述,对景观文化进行多角度的探讨有利于我们理解景观文化的包容性,从而有效地措施加强校园景观文化的建设。

二、景观文化在大学城校园建设中的问题

(一)大学城校区文化的失落

主要体现在不重视校园景观文化的建设。新校区中集中精力关注建筑与教学设施,忽略了校园景观建设。另外大学城新区的学校地理位置较为荒凉,没有本身的地域文化,很容易显露校园景观环境的文化缺失,何谈校园文化氛围。

(二)新旧校区之间文化的断裂

新旧校区之间文化的断裂是新校区景观文化建设中经常发生的现象。通俗的说,即在新校区中很难感受到老校区所承载的文化气息。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由于过于强调求新、求奇的心态而忽略了传承老校区的文化。有些学校认为有了一大块土地就可以好好施展拳脚创建一个与众不同的校园,而这往往会导致校园文脉的断裂。每一所大学都经历着从诞生到成长、发展的历史过程,校园的环境更是这一历史进程的产物和见证。老校区正是经历这一过程才凝聚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这正是老校区魅力所在,诚然新校区景观文化的建设是无法达到,但可以通过文化传承的功能尽可能地再现原来学校的精神风貌。

三、校园景观文化的表达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校园景观文化的表达载体较多,常见的雕塑、景石等,表达的场所比较常见的是校前区、中心景观地带、图书馆附近等。由于表达载体和场所的多样性使得景观文化建设较难控制,如果没有一个主题统领全局,整个校园景观文化的建设就会显得杂乱无章。一般来讲,围绕着学校已有文化精神来开展相关景观文化建设能够保证校园景观文化的整体性和传承性。此外,在把握整体性原则之外,也要突出校园景观文化的深刻性和独特性。很多学校往往是这边一个雕塑,那边一个人文景观,讲的都是有关珍惜时间的警言,实际上只是在强调一个普遍性的文化,而没有将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底蕴融入当中,如此一来这样校园景观就很难体现文化精神,更谈不上文化的传承。[2]

(二)含蓄性原则

校园景观文化可以分为显性文化和隐形文化,显性文化指的是学校的校训、校规、校风等,显性文化是以一种清晰的方式让人了解的,这种文化的形成主要通过教学管理来实现。而隐性文化则是显性文化的基础,主要体现学校的历史文脉的传承发展,这种历史文脉比较容易物化在校园的外部环境上。例如哈佛大学建筑历来多采用红砖砌成,因此有“哈佛红”一说,而这种砖红色在学校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得以保存,并成为哈佛的一种象征。因此校园景观文化的建设应当更注重融入校园的历史文脉,注重发挥隐性文化对师生的潜移默化作用,而不是简单直白的表达某种口号。

(三)传承性原则

传承特性是校园景观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校园景观文化动态发展过程的基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津津乐道的国内顶尖高校,到北京旅游的人们也都喜欢到这两所学校里逛逛,感受其浓厚的文化气息,北京大学的景观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园林样式,而清华园则是几何形的西式园林景观,从地理位置上看,两者都是处在京城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可以说近乎一街之隔,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校园文化景观,这就是文化的传承性造就了这种差异性。

四、结论

景观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化景观建设学习借鉴 生态多样化

Abstract: the century, China's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landscape appeared in various defects, the urban ecological function is lost, so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landscape should adhere to the "make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foreign things serve" principle, essence and discard the dross, combined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to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respect for nature, an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reate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rich human nature views of the city.

Keywords: urbanizatio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to learn from ecological diversity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景观由众多因素综合而成,最基本的因素是人与自然。综合性地继承和发展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理念,是城市建设的首要特征。在目前中国新一轮的城市改建浪潮中,需要明确城市景观设计必须以生态系统平衡为基础,以避免景观建设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危机。

1. 景观及景观功能的含义

1.景观

在地理学中,景观的基本定义是“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和某个限定性区域的双重含义”。故前苏联的景观学学者认为地理学是关于“景观”的科学。

生态学的“景观”有两种类型:一是直觉的,认为“景观”是基于人类尺度

上的一个具体的区域,即具有数千米尺度的生态系统综合体,包括森林、田野、村落等可视要素;一是抽象的,代表任意尺度上的空间异质性,即“景观”是一个对任何生态系统进行空间研究的生态学标尺。

1.2景观功能

景观功能是指景观系统满足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物质和非物质需求的能力,可分为景观现实功能和景观潜在功能。景观现实功能指的是景观在当前状态下(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所拥有的可供开发使用的功能;景观的潜在功能是指景观出于自然条件(如气候、地理、水源供应等)而具有的发展潜力。

2.景观功能的分类

城市景观功能分为美学功能也称视觉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

2.1景观的美学功能

景观的美学功能是景观与人类的精神文化系统相互作用时的功能表现,主

要包括自然景观的美学功能和文化景观的美学功能两个方面。景观的美学功能是从人们对景观信息的探索和知觉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们得到的景观信息量越多,其所得到的美感就越强烈,景观所表现的美学价值也就越高。

2.2城市景观的生态功能

城市景观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为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保持景观的稳定性;

吐氧纳碳、滞尘吸污、净化空气,改善局部微环境;保护乡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①水土保持及径流污染控制功能

一个区域降水后,雨水一部分被植物截留,一部分渗入土壤,另一部分水量汇成地表径流沿不同的途径汇入水体。 城市面源具有范围广、不确定性大及成分复杂等特点,因此在国外的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视景观对雨水的收集利用和处理作用。

② 生态系统完整性及多样性保护功能

在城市这样一个非自然的生态系统中,城市景观对于维持一个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进化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城市景观中的绿地植物作为城市中的自然生产力主体,以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和土地资源的营养、承载力为条件,以转化和固定太阳能为动力,通过植物、动物、真菌和细菌食物链( 网) ,实现城市自然物流、能流的循环,为城市注入供氧、调温调湿、滞尘吸污、杀菌、减噪、固土保水、净化水体、补充地下水、降解废弃物、治理病虫害等生态环境功能。城市景观也为乡土植物保留了生存环境,合理的景观设计应尽可能保留乡土物种,维持当地生态系统多样性。

③大气净化及局部微环境调节功能

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功能较弱,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绿地系统是城市空气平衡的调节器,可以增加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减少城市污染物的含量。城市景观中的绿色植物具有吐氧纳碳,抗枯节湿,吸尘杀菌等功能,因而它能改善大气质量,供给人们清新的空气。

2.3城市景观的社会经济功能

包括景观的生产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科学研究功能、历史记录功能等等。景观的生产功能亦即景观的物质生产能力。 在城市这样一个以人工景观为主的系统中,景观的物质生产能力主要由绿地景观中的植物生物量来表征。

3.国外城市景观建设对我国的影响――日本城市景观建设

3.1日本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举措

⑴.制定《景观法》

日本行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法律先行,这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景观建设活动也不例外。制定该法的目的是“确保在城市农山鱼村等地建设良好景观,实现观光立国战略目标,改善居民生活居住环境,建设美丽国土”。《景观法》是进行景观建设活动的法律依据,对促进日本城市景观开发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⑵.制定《建设美丽国土政策大纲》和《城市景观建设指导手册》

内容非常详细,主要有城市景观建设的组织流程、注意事项、目标形象设计、社区居民参与以及《景观法》的活用指导等相关内容,对城市下水道事业、城市公园事业、街道事业、市街区再开发事业、土地区划整理事业等诸多领域景观建设提出具体规范性要求。

⑶.成立专门政府机构

2005年10月1日在国土交通省都市规划局内设置了景观室,专门负责全国各地的景观开发建设相关工作。景观室的主要职能有:(1)负责落实开展学习《景观法》活动;(2)负责各地方公共团体之间的协调;(3)对城市景观建设以及旅游景区景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4)负责培训城市景观建设人才等。为了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日本地方政府也纷纷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城市景观建设工作。

⑷.财政上大力支持。

为确保城市景观建设资金需要,日本政府决定自2005年开始,在行政拨款项目当中新设“景观事业形成推进费”财政支出项目,首次拨款204亿日元,专门用于景观资源现状普查、推进景观建设事业活动。

⑸.加强与民间团体的协调合作。

日本政府加强官民协调,与民间团体紧密合作,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推进城市景观建设的发展。

⑹.实施景观评估制度。

所谓景观评估制度,就是日本政府聘请景观规划专家顾问采用政府指定的高科技景观评价技术对城市景观建设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与获得景观事业形成推进费数额直接挂钩。景观评估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城市景观建设质量。

3.2日本城市建设对我国的影响

⑴城市景观建设应以人为本

借鉴日本的经验。城市景观建设过程中,认真吸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作用,让社区居民参与本地区景观规划建设。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城市景观建设理念。

⑵城市景观建设应法律先行。

为规范城市景观规划与建设活动,促进城市景观质量的提高,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标准,如《城市绿化条例》、《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居住区环境设计导则》、《城市绿地系统编制纲要》。

⑶规范安装空调

空调现在已经成为日常家居必备的日用品,有时空调可成为城市景观的隐型破坏者。不少空调外机爬满了建筑物外立面上,杂乱无章的空调外机不仅严重破坏了住宅小区原有的美观,而且对该区域整体空间景观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住宅建设时应该事先规划好空调占据的位置。同时给予该位置必要的美化,以免最后给城市景观造成不利影响。

⑷城市河流生态化

借鉴日本建设河流水体景观经验,在进行河流景观设计时,采用带孔的石板砖垒砌河道,从而建立河水与土壤之间的有机联系,培育符合水体生态系统的区域生态环境。另外,河岸两侧绿化带植被要栽种本地树种,建设具有乔、灌、草层级结构的人工河流天然植被绿化带,发挥河流(包括水体和绿化带)的综合生态效益。

⑸城市屋顶的美化

将屋顶设计成空中花园,既给居民提供了户外活动场所,又起到了调解气候、净化空气、隔热保温、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同时也软化了城市建筑屋顶硬灰色空间,起到美化城市空间景观的作用。

结语:总之,我们应该依法建设和保护城市景观,在城市景观建设过程中官民协调,充分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精神,切实改善广大城市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洪得娟.景观建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程绪珂.生态、文化、保健是景观设计的主旋律

景观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张家口;冬奥景观;建设研究

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旅游和体育占有不可替代的强化作用。随着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张家口市的社会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张家口的城市建设已向国际化城市目标迈进。张家口冬奥会景观建设不仅是承办冬奥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对其系统研究也为张家口的城市建设与转型提供了经验与思路。本文结合张家口的自身特点就冬奥景观建设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希望对冬奥会的顺利承办和张家口城市建设与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参考。

1.张家口基本自然条件

1.1张家口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

(1)自然景观:张家口地理位置优越,东临北京,西连大同,北接内蒙,南靠平原。其自然风光秀美,四季分明,平均气温较低,一度达到-12℃左右,降雪量丰富,雪季时间绵长,能够满足建造滑雪场的先天条件。

(2)人文景观:张家口历史文化悠久,拥有600多年的文化历史和众多著名的人文景观,充满了深厚的文化气息。“大好河山,孕育悠久文化”,这既象征着张家口地区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同时也是是张家口城市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

1.2张家口冬奥会景观规划设计

纵观历史,我国对于奥运会的形象设计及其研究与参加奥运会的发展历程紧密联系,例如北京08奥运会在城市形象设计和景观设计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张家口冬奥会城市景观建设已初具雏形,首先张家口的自然条件符合冬奥会的要求,崇礼区的大多数雪道也基本具备国际标准,只需按照要求加以深化设计和精心改造。在城市环境上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开展关于冬奥主题的雪雕、冰灯建筑等绿色生态设计。景观特色以白桦树最为著名,结合地形地貌利用特有的白桦树景观加以设计和利用能为冬奥会的景观设计提供一些亮点。崇礼区始终坚持完善基础设施,不断吸取经验和先进理念,以建设山水园林式宜居生态旅游城市作为目标,全面改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使城市面貌不断发展进步,同时加大力度投资旅游、餐饮以及度假等行业,不断培养城市接待能力,大大加快了现代城市化的进程。

2.张家口冬W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开展冬奥会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体现着中国科技、经济的进步以及实力。那么,在冬奥会景观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之外,要做到科学的规划和体现特色设计,冬奥会景观建设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建设过程中的经费问题。由于此次冬奥会秉持着绿色办会的思想,如何利用有限的经费打造完美的城市景观成为了建设工作中的关键问题;二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及现有景观对城市环境进行设计改造,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也是工作中的一个难题;三是城市环境设计如何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相互统一也是重要的问题。众所周知,北方属于缺水城市,如何利用好自然资源进行建设是一个难题。在景观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景观建设的质量,还要考虑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现实问题。围绕绿色奥运的核心思想,坚持生态设计、科学规划、应用科技手段打造一流的奥运城市形象。

2.2开展冬奥会景观设计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的建设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张家口作为冬奥会的举办城市,其城市建设及景观设计的示范作用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研究价值。张家口属于山地城市,地理环境上坡面较大,环境复杂,降雪丰富,冬季较长。冬奥会景观建设上要紧密依托自然环境因素,打造特色城市景观,营建特色的山地建筑、路桥设计、植被景观、水系景观等,兼顾城市的功能性和美观性,节约预算经费的同时打造出符合奥运主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同时,政府应当加大力度对景观建设过程和质量的监督,首先要对景观建筑进行统一规划,在合理使用经费的基础上最大化的改造城市环境。在城市建设和冬奥会筹办的过程中,一定要将环境保护作为首位,合理利用水源,合理增加景观设施,利用地理特点对城市景观、结构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并兼顾尊重使用者的要求。张家口冬奥景观建设是一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示范性工程,它关系到未来新型城市设计的方向,我们要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并重,重视实践成果的系统性、科学性及其社会效益的转化。

3.结语

景观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村规划;构成要素;规划内容;

乡村规划以现状农业资源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乡村景观和文化为主体,经济生产与景观观赏相结合,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合理配置,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巩固拓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切实提高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1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构成要素

1.1 乡村聚落性景观

乡村聚落景观是由乡居建筑和乡村生活环境组成,是乡村基础性的环境景观,保存完好,历史悠久的聚落具有非常好的观赏价值。乡村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原有的村庄肌理,尽可能少破坏原始的村庄形态,在这个基础上,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对村庄聚落的风貌和基础设施进行规划设计。乡村生活环境景观主要体现在庭院,街道,乡村的公共活动空间,比如广场,公园,户外体育、文化设施场所等等。这些环境是村民生活接触最密切的,优美的景观能给村民带来最直接的积极感受。

1.2 乡村生态性景观

植被、水系、自然保护区等构成乡村生态性景观,是乡村的不可建设用地,以保护为主,规划为辅。植被包括道路绿化走廊,森林绿地,生态防护林以及大面积的植被斑块,在保护作为前提下,景观规划设计应当将这些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统一的布局和设计,创造出宜人合理的开放空间,与乡村生活环境相协调。水系指的是河流、湿地等,通过对水系进行生态设计和规划布局,创造出优质灵动的水体景观。

1.3 乡村生产性景观

乡村生产性景观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的景象上,除了表现农村的生产景象外还包括农作物的生长景观。乡村的生产性景观构成是由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过程的自然体现,它的生产性质和生产过程决定了乡村的生产性景观特色。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农田可以看作一种斑块类型,它的设计内容有:大小、类型、数目、格局等,农田的整体风貌和农作物的生长景观,让乡村生产性景观兼具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

2 乡村景观规划的内容

为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突显特色产业园、休闲观光园、景观带、农家乐、景观节点等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美丽乡村景观,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托乡村自然环境、产业特色、历史文化,有针对性的提出各个乡村适宜的发展线路。

2.1 村落景观

村落,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生态、文化和村落形态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介于此处是在乡村景观宜游性的表达,将其定义为狭义上的村落景观,即乡村范围内具有较高欣赏价值,能够吸引旅游者,使之获得美的享受的景观资源,如古建筑、古树名木、街道、小品及民俗文化等,这些元素相互组合成不同的景观层次,从而形成“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的核心节点之一。形成村落景观的要素形式多样,若按照其构成物质的基本形态分,则可以得到点、线、面三种基本形态。

1)点

点在村落景观中通常是指比较集中、规模不大的区域。点虽小,但无论在村落布局上还是景观效果上会形成强烈的中心感,具有向心性和标志性,点可以是一栋建筑、一座古桥、一口井,甚至是一棵树,通过一系列的点状空间形成的村落景观是村落外部序列空间的目标点或结束点,是整个乡村外部空间区域的视觉焦点。通过不同节点的组合,形成丰富的村落景观,是“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的核心内容。

2)线

线是点运动的轨迹,又是面运动的起点,在形态学中,线还具有宽度、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由于线本身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表现性,在村落景观营造中,线性空间作为造景艺术的一个基本单元,不仅是决定空间形态的轮廓线,而且还可以刻画和表现村落内部的结构和组成。其中,道路、水系是乡村中最为常见的线性景观,在连接各景观要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村落景观的各要素都是沿着线性空间展开,通过曲直变化、动静结合,形成优美、丰富的村落景观。

3)面

面是点与线的集合,即点的扩大或线的累加,是景观中分布范围最广、连通性最好的景观单元。在一定程度上,它集合了村落景观诸要素的特征,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例如,乡村的色彩,色彩在不同历史条件和不同区域形式不同,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如江南地区传统的乡村建筑多以黑、白、灰为主,正是与当地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相统一。

2.2 农业观光园

乡村农业观光园是以休闲、观光为主题,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等高科技现代农业生产为基础,集休闲游乐、旅游观光、生态建设、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也是推动现代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发展的有效形式。农业观光园因其广泛的资源,多样的形式等,而吸引大批的游人观光,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将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使乡村现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使乡村特有的文化、民俗风情、技艺得以延续和传承。在观光园景观设计中,围绕农业生产,结合休闲旅游和乡村发展,充分利用资源特征,策划各种参与性活动,并以农产品为出发点,科技为支撑,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营建地域性人文田园景观,突出“绿色旅游”、“体验健康”、“享受自然”、“传承文化”等特色,使主题特色鲜明,构建生态环境好、文化底蕴浓、充满生机情趣的休闲农业园。

2.3 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规划

1)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咨询中心、餐饮、超市、医务室、电话充值点、公厕、停车场、加油站等,是指为游客在旅途中应对日常事件、突发事件,增加其逗留时间和消费的设施,此类服务设施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的特点,同时又是游客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的整体形象。因此,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上,可以采取统一规划布局的措施,根据乡村的游客量、需求量,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设置游客咨询中心、公厕、超市等,将各种服务设施遍及进行整个村域,构成完整的服务设施系统。

2)旅游标识系统

旅游标识系统主要是反映乡村的景观节点、服务点及道路交通等旅游信息,指导游客能够快速、便捷的找到理想中的目的地。因此,在乡村入口、道路沿线、重要节点附近设置指示牌、标识牌,增加特色鲜明的景观元素,加强标志性特色,便于游客及时获得相关的导游信息。在标识景观设计中,根据乡村所处的区位、资源、环境,充分运用当地的材料,设计具有乡土气息的景观设施。

3 结束语

乡村景观规划是一门多领域、多学科相融合的综合体。随着乡村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下引发了种种矛盾与问题,如何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解决乡村景观建设问题,处理好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景观建设的关系,一直是困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难题。同时,对于现有乡村,如何延续传统村落肌理文脉,使景观建设与文化建设同步和谐发展是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闫艳平,吴斌,张宇清,冶民生. 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防护林科技,2008,(05).

[2]邹志平. 安吉中国美丽乡村研究模式[D]. 复旦大学,2012.

[3]刘滨谊,陈威. 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 城镇风貌与建筑设计,2005,(09).

景观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园 植物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校园景观是校园物质环境建设的组成部分,又是校园精神建设物化的表现。校园植物景观对发挥校园环境的生态功能,创造各功能区景观空间,提高环境品质,塑造人文环境等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大多数校园各功能区的植物品种和配置比较单一,所以走到哪里都感觉似曾相识,导致了千校一面的现象。本文就如何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选择丰富植物品种,营造稳定的植物群落,在保持生态效益的情况下,提高校园的美景度,给新建或扩建校园植物景观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1.概述

植物景观是以园林植物为基本素材,运用园林艺术手法,根据植物的特性,设计者的思想创造出一个可以满足人们某方面需求且美景度较高的空间。校园景观是由建筑、街道、广场、树木、小品等基本物质构成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校园植物景观是为了满足校园师生的各种需求,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及校园文化,根据植物本身的特性,运用艺术手段,利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营造出一个具有意境美,具有教育意义及某种物质用途的空间。

2校园植物景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校园植物景观合理的规划

大多数新建或扩建的校园忽略了植物景观规划,植物景观总是作为建筑的附属存在。平面规划布置时,部分规划设计单位采取“建筑先行,绿化填充”的模式,引起的配置土地预留不当,或者二次建设时造成原规划破坏,从而导致校园园林植物培植的难度和敷衍了事。另外,建设和施工管理单位对植物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不够重视,存在着重景观、轻生态和重效果、轻过程的思想。

2.2植物选择尚不科学

植物景观讲究春花、夏绿、秋实、冬干。可是目前校园植被配置时,骨干树种以常绿树种为主,乔木灌木比例失调,地被植物选择单一,季相景观不明显,与建筑的实际使用功能、风格、色彩等不协调,导致反复配置、多次设计和设置、翻建等不科学的做法。

2.3植物多样性不够

园林植物种类单一,多样性相对贫乏。这方面主要表现在:校园常用绿化树种较为单调,树种间的配置模式单一,大量重复,特色不够鲜明;已有人工植被群落大部分结构单一,往往是大树加草坪,缺乏中层灌木和下层地被,达不到垂直层次的丰富性,绿地的防尘减噪效果也有所降低。对许多优良的园林树种未给予足够重视,应用的园林植物种类相对偏少,一部分适应性强、观赏性高的园林植物没有得到恰当的运用。

3校园植物景观建设对策

校园植物配置与建设总体上应做到有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理念、符合“适地适树”的种植、体现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植物的观赏特性。校园植物配置与建设应从提升校园环境品质的高度,在进行校园规划时预留面积的绿化场地,以供集中绿化配置。

3.1校园周边的植物配置

考虑校园周边交通的噪音,在校园靠围墙边选择种一些落叶或常绿的乔木,最好是本地普遍栽种的适应性较强的生长快的的植物。这些物种起到屏障的作用,把校园与城市相隔,形成相对密闭的空间,既要防尘、隔音,又要起景观作用。考虑防护种植上可以采用行植 1~2 行,在树种的选择上选用经济实惠的,比如小榕树、玉兰树等。另外绿植也可以对墙面美化,以藤类植物覆盖墙。为了实现与校园内景的景观过渡,在围墙内的防护带里种植花灌木,比如说大红花、鸡蛋花、剑麻等。

3.2校园道路的植物配置

校园道路主要用于人车流通行和疏散,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作为校园脉络的校道,在体现校园的文化性的基础上,道路树木要有主基调,要结合建筑物的位置和朝向配置绿植,增强景观空间的层次感。道路两侧的种植通常选用同等距列植的方式,结合校道边的建筑物的立面和色彩,选择造型和色调合适的植物。建筑离校道远的,以草坪为底色,则配置其他灌木,花坛等,考虑美观中间设置几组带状花坛,如大红花,再配以较低的常青灌木,利用植物色彩、高低形状对比,丰富景观空间层次。

3.3教学区的植物配置

教学区指的是教学楼、科研楼、实验楼、图书馆、行政办公楼等,是校园的核心区域。校园主要的景点都布置在这里,主要特点是人口密度大、活动比较集中、出入频繁,要求环境安静、保持良好的通风采光。在教学区周围应种植分枝高的大乔木,如木棉树、小叶榕等,落叶树夏季提供凉荫,冬季又不遮挡阳光,种在教学楼朝阳一侧,两种树取长补短,自由结合运用。教学区的门厅前方作为学校的中心绿地,设置中心花坛,四周铺设草坪,两侧种植四季花木和地方特色的树种如玉兰、海棠、桂花、棕榈、油棕、老人葵等,形成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校园景色。

3.4校内庭园的植物配置

此处是校园植物景观的最美的地方。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地方特色,选择多样的绿植的表现形式,达到“嘉则收之,俗则屏之”的效果。庭园内可设亭、廊、座椅等建筑和小品,从景观设计角度,局部采用单株大乔木,和低矮灌木结合形成围合空间。为了增加垂直绿化,花架、亭廊可采用藤植,夏季阴凉消暑,冬季枯枝缠绕期间。亭子一般可视为游园的主要景观,周围可以用不同的花衬托,美人蕉、桂花、月季等花团紧簇,再配绿色常青植物加强对比,使得莘莘学子走近自然,感受花香,使紧张心情得以放松。游园除路面和其他运动场所之外,应以草皮覆盖表面,选用耐践踏的草,如结缕草,草坪使游园更整体,活泼生动。

3.5学生宿舍区的植物配置

学生宿舍区批的是宿舍、食堂、礼堂等,是学生休息、生活的场所。该区域是满足学生的休息、交往等的地方,植被配置要求有利于学生心理、生理的健康,满足学生对环境绿化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该区域配置时应营造舒适开阔、休闲轻松的氛围。地面硬化相对较大,根据这种特点,绿植应采用小花坛的形式,花坛中用花宜选用多花性、开花时间长、花色亮丽、矮生性的品种,常用的有玉兰、银杏、马褂木、蝴蝶槐、金丝垂柳、月季等。再配常绿的观叶的植物,情趣盈然。

3.6运动场的植物配置

运动区较易形成尘土,因此在配置植物时要选择一些吸附尘土、净化空气能力都很强的树种,如夹竹桃、泡桐、榆树。为了防噪音,体育运动场区和教学科研区要有一定的绿化隔离带。运动区周围可种植高大遮荫乔木,如香樟、水杉、小叶榕等,尽量少种灌木,以便留出较多空地供人们活动。

4总结

植物因其无处不在,在景观中的位置十分突出,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如武汉大学的樱花,成为人们争相观赏和传颂的对象,所以植物配置也正在由注重配置方式延伸到既要从微观的形式入手,以人为本,符合学校办学理念,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结合美学原则和多样性原则,选择相应的配置形式,创建出高品位的生态型校园植物景观。

参考文献:

[1]梁永基,王莲清. 校园园林绿地设计[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12

[2]胡译文, 王瑞辉. 浅谈校园绿化中植物材料的选择[J]. 企业家天地,2008(2)

[3]王英姿,陆海芬.校园绿化中植物配置实践的探索[J].中国园林.2002(2)

作者简介:1.邱锡寅,男,广东茂名人,硕士,园林工程师,从事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

景观建设范文第6篇

大学校园景观是校园环境的精华所在,对外,它是学校面向全社会的特殊名片;对内,它多方位地展现了学校的发展历史、校园文化特色及时代特征,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校园景观包括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人文景观,不但具有实用性、观赏性、功能性和艺术性,同时还处处包含和展现校园文化,直观地向学生展现其本身承载的文化内涵。北大的未名湖,满载灵性的水;清华的荷塘月色,折射的是现代文人的执着;武大古典的建筑和浪漫的樱花,最具争议的文化碰撞……这些校园景观的精品,无一不体现着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有着86年办学历史的水利院校,因办学需要,于2014年底整体搬迁至新校区。新校区占地70.8hm2,本着“体现水利职教特色,构造山水生态校园”规划建设理念,主要建设4个功能区:教学核心区———由教学楼、实验实训楼、图书馆和行政楼等组成;运动娱乐区———由体育馆、运动场和山地公园等组成;师生生活区———由学生公寓、食堂、教职工生活区和后勤服务区等组成;研发及生产性实训区———由研发中心楼和生产性实训楼等组成。本着继承、发扬、实用、美观等原则,景观设计者们力求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将新校区景观建设与校园文化高度融合,打造融水文化特色于其中,展职教特色的山水校园。

1注重历史传承,延续老校区景观

历史无法原样再现。学院始建于1929年,1956年迁址永安,原校址建有圣非亭、礼堂,建于1963年,系水校师生自行设计、施工和建造)、李冰楼、大禹楼等纪念性建筑物。以“圣非亭”为例,“圣非”二字是学校老校长林兆麟(1935年7月至1937年6月、1947年7月至1958年10月任校长)的字,林校长在学校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在学校发展的困难时期,只身前往海外,募捐办学。建“圣非亭”是为了纪念老校长及他对学校发展的贡献,在新校区重建“圣非亭”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纪念,它还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并借以教育现在的师生,牢记校史,为水院的明天而努力。老校区的一草一树都曾是几代水院学子记忆深处那抹不可替代的绿色,古朴的香樟、火红的枫林,碧绿的翠竹,年复一年的欣欣向荣,虽不能完全复制,但是作为一所山水校园,必定将因地制宜,再现老校区的绿色景观。在搬迁过程中,学校已移植部分树木至新校区,或可在新校区的公园“移植”翠竹园(老校区原有的一处纪念性景观)等,还可沿师生必经之路,建设校史长廊,激发学生对历史追忆和感怀,搭建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2密切结合水元素,彰显水文化精神

纵观诸多名校,许多道路的命名均与本校的历史和人文精神紧密结合,如北大的五四路,浙大的求是路等。作为福建省唯一一所水利类高职院校,福建水电人才的摇篮,校园景观设计和命名必然离不开“水”元素。老校区的两幢主教学楼以“大禹”和“李冰”命名,直观而又含义深刻。新校区的道路、楼宇群、景观等,可以福建乃至全国主要水系命名,彰显“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水文化精神。例如,主干道可命名为“长江路”或“运河大道”,楼宇群可命名为“闽江园”,广场以中国水资源和水利工程分布景观为主等。校园主要雕塑是校园景观的精髓,几乎所有高校无一例外设置雕塑美化校园,提升景观文化内涵。如人大的孔子塑像,湖南大学的像,北大的蔡元培像等。塑像的题材虽广泛,但是都与学校的发展史和办学特色密不可分,这样才能发挥塑像本身所凝聚和体现的精神,以此鼓励和启迪后人。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一承水脉,将水元素融于雕塑、石刻、景观石之中。可沿校园主干道,学生生活区,或是结合大门的建设,在雕塑群上雕刻大禹治水故事、李冰与都江堰等,在石刻、景观石上镌刻水利至理名言等,例如“无水无生命”、“善上若水、厚德载物”等。这些景观就是一本立体“教科书”,既能默默无声地向学生输入知识和信息,又能潜移默化地激励全体师生。

3追求“精求技能”,打造职教文化特色

不同类型院校的景观设计和建设有着很大的区别。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设置水利、电力、信息、建筑、机电等五系,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精求技能,崇尚文明”是学校校训。根据这一目标要求,新校区力求打造成区域分工明确,各实训场布置合理,实训场与景观相结合的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教学实训区。各教学实训中心因专业而分布,结合自身特色,打造教、学、做一体的实训场。同时依据各专业特色精心布置雕塑小品、宣传栏。例如,中心景观的两个湖泊和叠水景观区,可结合水土保持实验园区或水利专业实训场的建设,寓教于景观,让师生在欣赏景观的同时,增长专业知识。

4鼓励多方参与,强调以人为本

学校是我家,建好靠大家。校园景观设计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鼓励多方参与,集思广益,采用征集设计方案和征求意见等方式,让全校师生都参与到校园景观的设计和命名中。为了培养学校师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激发师生的创作热情,完善新校区内涵建设,把新校区东大门建设成学校标志性建筑,学校就此举办了新校区东大门概念性设计大赛,评选出了最佳设计作为东大门设计的初稿。通过类似活动,大家付出了心血,自然就产生了情感,对景观的关注度大大提升,当然也就能使广大师生更用心地去欣赏和爱护它们。学校还可鼓励校友以捐赠的方式参与学校校园景观建设,既联络了感情,又增强了校友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例如,新校区的体育教学馆就是福建路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金星(学校84级优秀校友)捐赠助建,并冠名“路港体育教学馆”。“本”,木之根也。若无根,树必枯死。早在春秋时期,就形成了“以人为本”的观念。《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今天,科学发展观更是以此为核心,校园整体建设和景观设计也应将人本思想贯穿始终。新校区合理地划分为教学、运动、生活、实训四个主要功能区,并相对分开,避免了相互影响;运动区位于生活区和教学区之间,距离相近,便于学生运动。在道路设计上考虑人车分流,充分保证了学生行走的安全。同时,新校区主要景观(包括湖泊、文化广场、公园)大多分布于教学、运动和生活区之间,方便学生在学习之余,更好地休闲、娱乐。

5崇尚山水人天然合一,构建园林式校园

人类不自觉地亲近山水,寄情山水,是因为山水能静心怡情。新校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依山傍水,西靠省级森林公园,东临贯彻市区的巴溪河,设计者将山、水、人和谐统一于景观建设中,在乐山、乐水与育人中找到完美的结合点,于有形无声的山水、景观建筑中,最大程度地给人以美的享受。首先完整地保留森林公园,并相应在各区之间,建有公园和湖泊。例如,在运动区和教学区之间,本着“新校园、老林子、原生态”的理念,保留原始的树木,建原生态公园,宛如一天然氧吧,令人身心愉悦;在综合楼和运动区之间,保留一片原始竹林,即翠竹园(沿用老校区“翠竹园”之名),让师生在紧张的学习工作和锻炼运动之余在此有一个放松休闲的空间。有山就要有水,无水无灵气,湖光山色总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叹。学校因地制宜,在原鱼塘旧址上修建中心主湖,并将湖中之水通过东大路一侧的叠水景区延伸至学校东门。在教学区和运动区之间建有一湖,在森林公园西侧也修有一湖,未来将沿湖修建学术交流中心,依山环湖,徜徉于山水间,令人心旷神怡。众所周知,学院的老校区绿树成荫,树木种类繁多,拥有被列入保护范围的百年以上树龄的香樟18株,还有近百株几十年树龄的香樟和高达30多米的红枫,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在广大师生的脑海中留下永不磨灭的记忆。现如今整体搬迁新校区,建设一个绿色环保园林式新校园,是广大师生对新校区景观建设目标的又一项基本要求。新校区背靠省级森林公园,又从老校区移植了80余株树木,校园绿化有了一定基础,但是离园林式校园还有很大差距。绿化工程是一项长远的生态工程,要在保护和利用现有的自然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规划和建设。例如,结合不同功能区的划分,合理建设绿化区域带。主干道两旁以高大常绿乔木为主;生活区可以低矮树木与花草相搭配,错落有致;运动区周围以爬藤植物绿化墙为主。在植物和花卉的选择上要注意优化和搭配,以保证校园常年见绿,四季花开。在绿化过程中,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校园绿化与水土保持项目紧密结合是新校区建设的重要特色之一,校园内设有省水土保持实验园区,对开挖土地、山坡、湖岸进行综合治理,形成具有水土保持实验、教学和观赏相结合的科教园区。但愿若干年后校园不仅是学子们求学的殿堂,也是绿色的家园。

6结语

校园景观不但体现了校园环境的精髓,更是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砌,而应通过多种途径将校园文化和精神融于其中。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的景观设计和建设既传承了历史,又巧妙地将景观与水文化、职教文化深度融合,精心打造了以人为本的山水园林式校园,营造良好的、独具特色的育人氛围。

景观建设范文第7篇

关键字:绿地景观;绿地系统;分类;原则;

Abstract: Landscape planning to create a good living space important factor. Landscape design from the green landscape system classification of start, strictly abide by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grasp the main contents of design.

Key words: landscape; green space system; classification;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言: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多,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的同时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不断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的设计,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城市绿地合理规划的重要性,合理的城市绿地规划不仅代表了城市的形象,更是关乎民生的大事。

1.绿地系统分类及组成

城市绿地是指城市用于绿化或者规划的特殊用地,它涵盖多种类型,规模不等,是城市中多种绿地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的统称。城市绿地包含植被、水体、土壤等基本要素。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景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绿色植被为主要存在形式的。是一个相对来说开放的空间,并且具有相对同质性。通常来说城市绿地系统被认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种重要的景观元素。但是城市绿地系统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可以分成城市公园绿地、城市街头绿地、城市廊道、城市风景绿地、城市生产绿地、庭院绿地等几个分系统。

城市是一个以人工系统为主的,由基质、景观、廊道、边界、斑块等构成的城市景观空间格局。城市绿地斑块、城市绿地廊道、城市绿地景观边界、城市景观基质等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的景观体系。

1.1城市绿地斑块

城市绿地斑块是指城市景观中一切的非线性的城市景观绿地。城市绿地斑块的类型、规模、形状、空间格局等都在城市绿地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生态作用。根据绿地斑块的功能以及景观类型的多样有以下几种分类:公园绿地、广场绿地、街头绿地以及小游园、生产绿地、单位以及居住区附属绿地等。

1.2城市绿地廊道

城市绿地廊道是指城市景观中线状或者带状的城市绿地。城市绿地廊道对是城市中得绿地斑块中得斑块,矿物质等得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通常来说,绿地廊道可以根据景观类型的不同分为绿道和蓝道两种类型。

1.2.1绿道:绿道是以自然的植被和人工的植被为主要存在形式的线状的绿地。绿地通常有三种形式包括道路绿地、游憩绿带、非滨水的防护绿带等三种类型。其中绿带主要是由相对来说比较自然稳定的植物群落做成的。因此具有生物多样性高,类型多样性高等优点。

1.2.2蓝道:蓝带就是所谓的河流廊道,它包括河道、河滩、高地区域和河岸等类型。一般情况下根据廊道的用地性质不同我们可以将蓝道分成滨河绿地和河道防护

2. 绿地景观设计的意义

绿地景观的优劣,既对当地的居民是否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有反应了地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发展程度,同时它还是地方的整体形象和精神面貌的体现,因此绿地景观设计的的好坏对地方的建设意义很重要。

2.1绿地景观的居住效能。

良好的室内外绿化不但可以减少噪声、清洁空气,保持健康持久的生活环境,还能有效的调节居住环境的温度湿度来适应居民的需求。

2.2绿地景观设计的生态效能

合理的绿地景观设计,不但可以充分的利用和开发自然界的风、光、热等能量,还能有效地保护地方的生态环境。并且绿地景观设计也是维系繁育地方生物资源的有效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生态系统的手段。因此生态的维持与维系中绿地景观设计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3绿地景观设计的文化效能

巧妙的绿化设计,可以保护小城镇原有激励和空间形态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的景观特色,组织创造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新景观。在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在景观设计中突出风土人情,维持地方生活,将现代文明有效的融入传统文化中去而不改变原有的生活模式,是绿地景观设计的至高境界。

2. 4绿地景观设计的艺术效能

和其他的设计一样,绿地景观的设计也是一门艺术,它能充分的调动和组织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生态关系,是艺术美表达再现生态美的表现。景观绿化设计是通过对形象和空间环境的创造,以象征、比喻、拟人、仿生、隐喻、暗示等手段去体现人文关怀和对生态的重视。它也是对人与生态关系的一种协调剂。当人与自然处于一种最佳状态时艺术的创作价值也开发到最大的状态,此时的生态质量也是处于最佳状态的。

3. 绿地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

3.1整体优化原则景观是由生态系统组成的,是具有一定的结构与功能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个系统,因此在景观的规划中应该是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的,而不是一个某一个要素或者某一个局部考虑。只有整体的规划与考虑才能保证整个整体达到整体的最佳状态,才能实现整个景观规划设计的最优设计,细节服从于整体是景观设计的必要条件。3.2异质性原则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景观宅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原则。3.3 多样性原则景观多样性是描述生态镶嵌式结构拼块的复杂性、多样性,可以采用多度、均匀度、渐嵌度和连通度等加以描述。3.4 景观个性原则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它景观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这是地域分异客观规律的要求。3.5遣留地保护原则即绝对保护自然保留地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3.6 生态关系协调原则指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的人为结构与自然结构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网的协调。

3.7 综合性原则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我们在绿地景观建设中可直接借鉴这些原则,为景观的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当然,这些原则并不是在每一个景区的建设中都能得到体现,不同自然资源地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兼加考虑、应用的生态学原则也必然有所不同及侧重。

4.绿地景观规划的主要内容

绿地景观的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主要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空间结构和模式。城市绿地景观规划包括以下的内容:

4.1绿地系统基础资料的调查与收集

资料的收集包括:自然条件的收集,社会资料的收集,原理绿地资料的收集,技术经济资料的收集,植物物种资料的收集,绿化管理资料的收集等。

4.2绿地景观分析与评价

4.2.1多样性指数是反映景观类型的多少及所占比例的变化。多样性指数越大那么表明监管的信息含量也是越高的,这样的景观不但类型丰富,各类型之间还具有较高的均匀性和协调性。

4.2.2优势度指数是说明景观多样性对最大多样性的偏离程度的物理量,它所描述的是少数几个主要景观类型对景观整体的控制程度。优势度指数越大那么说明组成景观的各景观类型中主景观所占有的比例较大,反之则表明,各景观类型比例是均匀的。

4.2.3景观的破碎度,在大尺度的研究中,景观的破碎化指数是很中央的属性,它反映了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生物的存在都是需要一定的空间的,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增大,用地的紧缺,绿化景观不断的被人的生存空间所分割破裂,因此绿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日益加大,绿色缀块的面积不断的缩小,这样的变化对城市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很不利的。因此研究绿色景观的破碎度对城市的绿化景观的保护是很重要的,是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生态发展的重要指标。

结束语:

绿地景观的设计与建设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很重要,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我们应该遵循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从景观规划的主要内容着手进行景观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生态设计的大趋势。创造更适合于我们居住生活的空间。

参考文献:【1】刘立民,刘明;绿量——城市绿化评估的新概念[J];中国园林;2000年05期

【2】李春涛;试论城市带状绿地的发展与功能[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5期

景观建设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城市;绿地;生态城市

论文摘要: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本文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建设绿化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绿地景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让市民亲近绿地,保障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

1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

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仅仅作为视觉的欣赏对象,还应满足城市绿化的外在形象美观。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城市生态绿化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因此,城市生态绿化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同时参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其思路包括:在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能有效协调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在此区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应被保留、维护或模仿。

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在城市的生态绿化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在目前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的一片呼声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城市新区绿地的开辟,城市中心区绿化、老城区绿化缺乏应有的关注目光,新、老城区绿化建设的“两极分化”也由此而生,“最需要绿的地方反而最缺乏绿色”。针对此现象,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城市公共绿地在新区与市民聚居的中心区、老城区之间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发展。

2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西方国家常以野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来衡量城市绿地和生态环境质量,这对于我国也有借鉴意义。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半自然”是指人类干扰之前保留自然植被痕迹的地方,但又被人类深刻改变,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如遗留的林地、湿地、草地以及废弃的深坑、水库和人工湿地系统,它们是水生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自然生境的丧失。生态公园是模仿自然生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理想途径,如伦敦中心城区的海德公园、中山市的歧江公园,都是较好的例子。中国大多数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与外部大自然断绝联系,但通过划分城市的生态功能区,构建城市的“绿楔”、“绿廊”以及“绿网”,能够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特别是在草地生态、森林生态、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交换关系,不仅要求是水平向的而且应该具备垂直向的承载条件(如自然坡岸、湿地、攀缘面等)。城市在引入自然群落运行机制时,宜划分正常生态区、过渡生态区、变异生态区、半自然区等不同区域,确立各级生态功能区之间、城市生态区之间与外部生态区之间的生境通道和生态走廊,为不同丰度、不同干扰承载力的生物群落之间的基因系统和调节创造条件。

绿地群落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的过程。生态绿化应改变绿化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改善种植结构,提高绿地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生态绿化所用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资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维护费用。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形成绿化植物-病虫害-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把握地带性群落和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充分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被,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应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而优美的城市自然景观。

3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城市生态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要求我们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认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还应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这与对绿化植物的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或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使适应性强、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遭冷落;“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导致慢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花木的植物被随意抛弃和轻易否定。又如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生长良好,生态效应高的植物,像华南地区的幌伞枫、秋枫、海南蒲桃、野牡丹等优良植物品种乏人问津;而南洋杉、海枣、红刺露兜树等滥用;大王椰、台湾草、黄金榕铺天盖地。由于我们对植物生存环境特性缺乏了解,出现了将一直生活在阴凉环境的罗汉松大树千里迢迢移栽在干热的岗顶上,结果只能是枯萎死亡。在城市绿化中,我们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目前城市绿化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出绿地的生态效益。在统计学上,大片草坪的绿地率很高,但并不见得比大乔木下硬质铺地的绿化形式更符合城市人居的需要。而立体三维绿化能大幅增加城市的三维绿量,降温除污减噪效果显著,却不能纳入城市绿地的统计中。生态绿化不仅要提高绿地率,最主要的是提高绿地的叶面积指数。鉴于此,我们应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群落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连接感;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能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吸附和同化作用,降低城市污染,促进城市生态平衡。

景观建设范文第9篇

广场是城市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不但可以满足城市空间构图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为市民提供一个交往、娱乐、休闲和集会等活动的公共场所。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广场能为市民献上一分宁静与恬暇;在拥挤的都市水泥森林中,广场能为市民守住一片绿洲与舒朗。而且,城市广场及其代表的文化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它作为城市的客厅,可以集中体现城市的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并能增强城市本身的内聚力和对外吸引力,进而可以促进城市的各方面建设,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

正是由于上述优点,使广场成为当前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热点。在这股广场建设热潮的推动下,各地城市纷纷建成了一批广场,但由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及管理维护的技术水平方面存在着差异,使得各广场的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城市(如大连等)在广场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但还有一些城市的广场在建成后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从而暴露出一些问题。

1尺度过大

目前国内的一些广场,特别是地县一级城市的广场,有许多在规划阶段就没

注:虽然按使用功能来划分,广场有交通集散广场、市政广场、纪念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等多种类型,但本文着重议论的是游憩广场,也就是一般常说的“市民广场”。

有科学地界定广场的尺度,导致广场尺度过大。广场尺度过大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1、势必会造成人力、物力及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城市其它项目的建设。2、势必会使广场产生空旷的感觉,使广场不具备亲和力,在广场中游览的人也会觉得很累,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造成广场尺度过大的因素不外乎有以下三个:1、当地行政官员盲目追求形式,追求所谓“气派”的长官意志。2、一些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规划设计人员没有科学地引导业主,而是一味地迎合业主的意见。3、地县一级城市中的地价也相对于省会城市及直辖市较低,这方面的因素也在无形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些县市的广场面积达到了10hm2,还有的甚至超过了30hm2。按广场用地1m2/人的规划指标结合当地的人口来算,明显超标。再者,在城市中建广场也不宜把所有的广场面积指标都集中在一个大广场中,而应适当分散,建成一个广场系列,扩大广场的服务半径,提高广场的利用率。并且使每个广场依据其功能都有一个合理、宜人的尺度,使广场更具亲和力。

需要指出的是,广场空间并非单纯的尺度问题,它是由活动内容、布局分区、视觉特性、光照条件、容积感与建筑边界条件等因素共同制约的。同时也与相邻空间的相互对比有关。如当人们走在一个狭小的仅有3?/FONT>5m的长街中,突然走入一个有20?/FONT>30m的开阔带,就有步入广场之感。如果广场实际面积并不大,却缺少可供活动的设施和休息的依靠,也会使人产生“广而无场”和“大而不当”之感;相反,在大的广场中如有详细的活动分区和相应的设施,也会使人感到很丰实[1]。

2空间围合感不强,建筑形式欠协调

广场的围合有四面围合、三面围合、两面围合与单面围合四种形式,其中以前二者封闭感较好,有较强的领域感(见附图一)。围合广场常见的要素有建筑、树木、柱廊和有高差的特定地形等,其中以建筑围合较好。目前国内的一些广场有不少都是用道路围合,或只在广场的一侧到两侧布置建筑,容易使游人在行为及心理上产生不安定的感觉,至使游人在广场内停留的时间缩短,降低了广场的内聚力及吸引力。

广场围合图解

在研究广场空间时,不妨也提一提“阴角”空间。所谓“阴角”,以容器“升”为例,是指其内侧凹进去的空间,所谓“阳角”是指其外侧凸出来的空间(见附图二)。在外部空间中,这种“阴角”空间实际是在领域上包围广场,将其包含于内侧之中。当沿着棋盘状道路布置广场时,全都成了“阳角”空间,形成要把人挤出去似的非人性城市空间。相反,用“阴角”空间可以创造出一种把人拥抱在里面的温暖、完整的城市空间。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多保持转角的“阴角”空间能为城市增添美丽而吸引人。

有的广场周边的围合建筑在立面造型及体量上也缺乏统一,破坏了广场的整体性,其原因就是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没有统一规划或是新建筑没有与旧建筑相统一。广场周围建筑布置手法有三种:1、向心式布局。这种布局方式会使得广场的围合感及整体性都非常好。如合肥的明珠广场(见附图五)。2、轴线式布局。这种布局方式多用于矩形广场,能获得一种特殊的肃穆气氛,尤其适合于政治性、集合性广场。如成都的天府广场(见附图六)。3、特殊式平面布置。在广场平面不规则的情况下,新建筑可以采用寻求以旧建筑在布局上的共性特征为媒介,借助这种“特征”与旧建筑布局“对话”的手法,使广场建立起一种内在的秩序,以达到统一协调的效果[3]。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见附图七)。

3对地方传统文化体现不够

当前的广场建设越来越多的呈现出向地域性、文化性发展的趋势。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非常重要,它或以丰厚的历史沉积为依托,使人在闲暇徜佯中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如南京的汉中门广场棗见附图八);或以特定的民俗活动充实之,加强人们的参与性(如意大利锡耶纳广场举行的赛马节)。这时候广场的地域文化内涵最能得到充分的体现[4]。

千人一面、一哄而上是当前广场建设的最大弊端。一些建设者只是照搬外地建设成功的广场的表面形式,而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明显不够,广场建设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缺乏理性地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及所谓“后现代”化的造型,使得广场的内容远看似有、近看却无,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

在广场设计阶段应因地制宜、强化地方独有特色,如同天安门是北京的标志,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一样。顺应地方文脉,反映地方特色,以形成“来此必游”的社会效益。

4大草坪的弊端

4.1可接触性不强

国内一些新建的广场喜欢在其中布置大片装饰性草坪、工整的修剪图案,在重视观赏性的同时造成了单调和机械,不仅缺乏空间立体层次的变化,也不符合游人行为的舒适要求。当前,绝大多数的广场草坪四周都立有“禁止践踏”的标牌,一片融融的绿意却将游人拒于其外,可视却不可达,不免令人索然。而且会造成广场很大,视觉空间开敞,但游人只能在路面和局部硬质铺装上活动,游人容纳量小的矛盾。国外的一些地区在处理草坪的使用与维护问题时,把大草坪分成若干块,在一个时间段内只对游人开放其中的一块或几块,从而把这对立的二者巧妙的统一了起来。这既养护了草坪的生物机能,又增强了草坪的可接触性。这些成功的处理手法可供我们借鉴。

在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除了保障公共行为的实现外,也要做好领有空间的设计。能否保障半公共行为和私密行为的实现,这既是社会对人的态度的体现,也是广场设计品位高低的反映[5]。但是,在漫无遮挡的广场平面空间中,游人的私密行为又怎能得到保障?那些依依的有情人又能在哪里说悄悄话?这不禁使当前的一些广场失去了应有的人情味。所以在广场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广场的空间层次、游人行为的多样性及广场内容的可接触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广场的领域化倾向正是反映了人们的生理、心理需求,有人提出“小就是美”确有道理。领域性的创造可运用植物、建筑小品及铺地等多种手法,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及开敞空间,创造出富有特色、层次丰富的广场空间环境。

4.2对不同季节处理重视程度不够

不同的季节呈现出明显不同的景观特色,在广场设计时理应考虑到这些因素。可是,大草坪这种单一的景观处理手法实难与各季节的景观特色相协调。在炎热的夏天,由于广场内缺少高大的遮阴乔木,使得游人无处躲避烈日的烘烤;在生物萧条的秋冬季,草坪都已枯黄,这时广场呈现给人的将是一片荒凉与衰败的景象。这些不利的影响将会大大降低广场的吸引力及重游率。所以广场设计应结合不同季节的特色做相应的植物配置及景观处理。在南方城市棗如深圳新建的一些城市广场,可以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地种植一些常绿植物及一些不同花季的花卉,使广场一年四季均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景象。在北方城市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使得冬季植被比较单一,但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处理。如哈尔滨的建筑艺术广场,在冬季就举办冰雕、雪雕等展览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5广场内的服务设施不够完善

广场作为一个兼有多种功能的生活服务性场所应尽力满足游人多方面的行为需求,使游人在广场内就能得到便捷的服务。在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对重庆人民广场调查分析报告中曾体现了一些受访群众的意愿:他们希望广场应多设置美观耐用的固定长凳,设置必要数目的电话亭,设置一些挡雨设施等[6]。这反映出目前广场中存在着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的问题。这样会制约广场服务功能的全方面发挥,减弱广场的舒适性及吸引力。在广场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游人的各种行为需求,在不妨碍广场整体景观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美观耐用的服务设施,以体现广场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6管理及维护水平滞后

有些广场在设计时及建成后,均达到了较高的标准,但后期管理及维护水平却没有与之相匹配,广场中部分景观及设施的损坏没有及时得到修复,以至造成广场整体景观的破坏。更有甚者,有的广场几乎已经沦为乱放车辆的停车场。

广场在建成后应立即建立一个完善的物业管理机构,时刻监控着广场内的各项设施及景点,发现损坏应及时修复,保障广场的服务功能及整体景观。对于在广场中随意停放车辆的现象,应严加限制。所有城市广场的建设项目应由规划主管部门独立归档,以便定期跟踪检查,对于违规行为应立即予以处罚。在另一方面,拥有大量高素质的、积极参与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管理和维护工作的使用者,也是高质量环境的重要保证。有了他们的参与,我们的城市建设将更富生机、更有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柯,夏健,杨新海.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48,75.

[2](日)芦原义信,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44—45.

[3]梅洪元.东北地区城市广场改建中建筑创作手法与途径[J].建筑师,29.

[4]王建国.现代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J].规划师,1998,1.

[5]余柏椿.城市设计感性原则与方法[M].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101.

景观建设范文第10篇

蓬莱是现代化海滨生态风景旅游城市,全市面积1128.5平方公里,46万人,城市规划以蓬莱城区为主体、东部开发区、西部西城临港工业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城市发展格局,旅游业、葡萄及葡萄酒业、港口型工业、汽车改装与零部件加工业为蓬莱经济四大支柱产业,2003年全市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6.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5亿元,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8661元,年度综合考核在烟台市排名第二,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百强县中,排名第57位,两年内上升了31个位次,是山东省位次上升最快的城市。

二、蓬莱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蓬莱位于胶东半岛最北端,坐落渤黄二海分界线,拥有蓬莱阁、蓬莱水城、戚继光故里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百个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蓬莱阁景区首批加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行列。旅游业作为蓬莱市的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观光旅游已经达到成熟期。特别是近年来,旅游业已经成为蓬莱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据统计,全市年均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年均超过10亿元,占全市GDP的10%以上,对地方财税贡献率达到30%以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长点。不仅如此,蓬莱旅游在整个烟台旅游业中也已经成为主角。据统计,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蓬莱市仅蓬莱阁、八仙过海口和刚开业不久的蓬莱海洋极地世界三个景区的门票收入就达到2000多万元,占烟台市所有景区收入总和的一半以上。

(一)蓬莱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蓬莱旅游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优势。一是神仙文化。蓬莱阁景区神仙文化特色鲜明,有仙神、道神、俗神、佛神,还有以丹崖、海岛、海市为内容的仙境,是典型的神仙文化集大成的景区,是蓬莱旅游的重要优势。以丰富而完善的神仙文化内涵为主,蓬莱阁、龙王宫、天后宫、八仙渡海口等系列景点,进一步突出了蓬莱阁“神”与“仙”的主题。二是港口文化。蓬莱水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海军基地,浓缩了我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军事价值。投资5亿元的蓬莱水城保护利用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2005年内即可完全恢复明代水城古军港原貌,同时增加水城内旅游活动内容、展现我国古代海军要塞雄风及发展史、再现和活化古代水军训练和生活场景等工程。三是精武文化。民族英雄戚继光祠堂及牌坊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完成了戚继光故里景区开发建设,整修、恢复了牌坊街、戚家大院、戚继光兵器馆,再现了戚继光故居风貌。这一项目的开发成功,不仅新增了一处高品位的旅游景点,也成为一处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国防教育基地。四是海洋文化。蓬莱拥有65公里的海岸线,有天然的海水浴场,3S优势极为明显,蓝天、碧海、沙滩及与其相连的田横山寨、田横环海栈道、黄渤海分界线座标、蓬莱阁西苑、兴瑞生态绿色庄园、海滨观光大道、文化广场、在建的投资4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最大的海洋世界项目等滨海景观,构成了蓬莱宝贵的旅游资源,加上近年来蓬莱将仙境历史人文景观与长山列岛的海岛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实现了与长岛强强联合,联手打造出“仙境之旅”精品旅游景区项目,开发了蓬长一日游、二日游项目,极大地丰富了蓬莱海洋文化内涵,较好地打造了这一山东乃至全国著名的黄金旅游板块。

(二)蓬莱观光景点众多。经过多年的建设,蓬莱已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部级风景名胜区,蓬莱阁景区首批加入全国4A级景区行列。目前,蓬莱正在充分发挥特有的海滨、海洋、海岛和山岳等优势,全力推进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旅游转变。

当前,观光热点主要有蓬莱水城、蓬莱阁、戚继光故里、八仙渡海口、蓬莱海洋极地世界、兴瑞生态庄园、田横山寨、蓬莱阁西苑等景区(点),在建的景区(点)有妈祖文化公园、分时度假村、蓬莱村、艾崮山脉生态谷、瑞事临酒葡萄酒庄园、南王山谷葡萄酒庄园等项目,从而以蓬莱为中心,汇集烟台、龙口、长岛等众多特色旅游景点,加上渤海南岸绵延百里的海岸线和固有的山海自然风光,自然形成了一个驰名中外的“人间仙境”海滨度假黄金旅游品牌。

(三)蓬莱区位优势突出。蓬莱处于国家环渤海经济圈南中端,系山东半岛城市群重点建设城市,属烟台规划的200公里沿海产业带最中心位置,各种资源富集,产业特色鲜明,交通四通八达,区位优势明显,具有中心旅游城市的潜质。境内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陆路交通十分发达,威乌高速、同三高速连接市区东西横过、南北贯通,并行有206国道、牟黄公路等,新建双向八车道的烟(台)蓬(莱)旅游观光大道将烟台到蓬莱通行时间缩短到30分钟,东到烟台机场仅用40分钟,南到青岛仅需2小时,西到济南仅用3小时。山航旅游机场已投入使用并有飞往大连旅游线路。沿海有中心港口4个,其中,蓬莱水城古称登州古港,与泉州、扬州、明州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港,蓬莱民港是蓬莱与长山列岛连接的旅游专用码港;蓬莱新港、栾家口港被国家批准为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打通了胶东半岛到辽东半岛距离最短的黄金水道--蓬(莱)大(连)、蓬(莱)旅(顺)客滚运输航线,与日本、韩国等世界大多数国家通航通商。黄(骅)烟(台)铁路从市郊通过,市区、开发区、西城临港工业区均设有站点,预计2006年内即可通车,为蓬莱海滨度假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四)蓬莱外部环境优良。蓬莱旅游业经营发展长达二十多年,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拥有深厚积累,特别是近几年,为了改善旅游服务环境,蓬莱投巨资倾力打造“人间仙境”旅游文化,全面加快“国际和平城”旅游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电力充足,通信发达,教育先进,文化进步,设施齐全,社会稳定,秩序良好,民风纯朴,风气高尚,发展海滨度假旅游得到了政府的全力支持和社会群众的积极响应,形成了热情、浓厚的海滨度假旅游发展氛围。同时,蓬莱在国内外也享有较高的声誉和良好的形象,正在通过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山东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旅游协会、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等主办的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倾力打造“人间仙境”和“国际和平城”两块品牌。

(五)蓬莱旅游产业特点明显

纵观近几年来蓬莱旅游产业发展情况,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旅游投资呈现多元化。近几年,我市积极拓宽发展思路,面向社会,借助外力和民营资本合力开发旅游资源,做大旅游产业。先后邀请2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100多名专家教授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了研究论证,制定了《蓬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论证包装了70多个旅游资源开发项目,集中向外推介。继民营企业开发八仙过海景区一炮打响之后,我们又支持民营资本投资4.6亿元建起了国内最大的“蓬莱海洋极地世界”。目前,我市旅游业共吸引社会资金60多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投入的60%。

二是旅游形式不断创新。旅游业要保持吸引力,就必须不断创新,推动传统的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蓬莱阁西苑景区推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游园主题,让游客在大自然中尽情放飞心情;兴瑞庄园的海上水寨及农业产业园集休闲与观光于一体,受到喜好近郊游的城市居民的欢迎;蓬莱海洋极地世界的建成,更是对丰富我市冬季旅游市场,延长游客滞留时间,实现淡季不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是旅游格局日趋完善。除水城保护开发、新天地生活广场等数个投资过亿元的旅游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外,我们还配套引进了利群超市、滨海假日酒店、肯德基快餐连锁店、经典西餐等服务项目,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大旅游格局。

三、蓬莱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旅游季节性强。受区位影响,蓬莱冬季时间太长,约占全年的1/3,旅游季节性太强,冬季大量设施闲置,致使投入、产出严重不成比例。

2、旅游产业要素发展不均衡。一是在旅游业“六大要素”中,“购”、“娱”落后于“吃”、“住”、“游”,六大要素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差;二是信息化程度低;三是旅游接待设备设施陈旧,升级换代的任务较重,缺少高档次的星级宾馆,与发展休闲度假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四是旅游企业无底线的竞争激烈,盈利空间越来越小。

3、观光型景点多,参与活动少。蓬莱业已开放和在建的旅游景点不少,但大多是观光型产品,静态的展示多,吸引游客参与的少,特别是能够产生巨大吸引力和震撼力、促使游客全身心投入、忘却自我、激起游客无限遐想和无限乐趣的参与性活动较少,产品结构较为单位。

4、市场结构畸形。境内游客占游客总量的95.6%,境外市场只占非常小的份额,发展很不平衡,在境内市场中,外省游客占90%,省内游客只占10%,开拓海外市场和组织本省人游蓬莱的促销工作做的还很不够。

四、开发建设北部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意义

1.可促进烟台地区旅游资源的结构优化,整体打造优质旅游产品。烟台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大旅游的发展战略,各种投资主体纷纷投资旅游业,旅游业发展迅速,原有的旅游产品升级换代,一批新的旅游产品应运而生,旅游经济的确有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但体现烟台旅游整体形象的产品一直不是很鲜明。北部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开发建设,可以串起以烟台、蓬莱、长岛、龙口、莱州、招远等为主的烟台地区主要旅游精品,并延伸周边的旅游区点,为烟台旅游整体形象的打造发挥积极作用。

2.可促进烟台旅游形象的整体包装,利于宣传。旅游发展靠宣传,旅游形象靠包装。但宣传要讲究整体定位,整体包装,才能出形象,出效果。北部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形成,可以较好地促进烟台旅游产品的整体包装。用这条旅游线,包装起烟台的主要旅游精品,在国内外进行宣传促销,烟台旅游的整体形象必将日渐鲜明醒目,更有利于宣传促销。

3.提升烟台旅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旅游经济的大发展。近几年,烟台旅游业虽然发展很快,但与全国旅游形势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为了站稳市场、提高竞争力,北部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开发建设,对于树立胶东半岛旅游整体形象,体现“魅力烟台”的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五、开发建设北部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建议

1.要注重做足滨海景观旅游线的含金量。一是要保证旅游线上精品量大,品质精良。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对不够丰富的县市,或是虽然景点不少,但影响大、内涵丰富的精品少,旅游精品相对不多的地方,需要在规划、设计、定位等方面全力打造。二是芝罘、蓬莱、长岛、龙口等几个支点县市区要真正起到支撑作用,利用各自的旅游资源特色,搞好定位,成为这条旅游线上的亮点。比如蓬莱的定位应牢牢打在“人间仙境”和“国际和平城”这两张牌上,挖掘历史文化的底蕴和现代文化的魅力。尤其在历史文化挖掘方面,比如在蓬莱水城的保护开发方面,应进一步加大挖掘力度。芝罘、长岛、龙口等地也应根据各自的旅游资源情况,科学规划,高点定位,打造精品。着力打造好这几个环节,我们的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一定会成为一条著名的各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有力地促进烟台地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并辐射全省旅游业的大发展。

2.要注重整体包装,整体宣传,组合促销。线路的打造,就是要将线路上的旅游精品连接起来,形成整体的形象,统一对外宣传。如果还要像以往搞单打独斗,就失去了打造滨海景观旅游线路的意义。滨海景观旅游线路上的9个县市区,尤其是芝罘、蓬莱、长岛等几个支点城市,更要联合起来,捆绑式组合,统一宣传。在各种宣传活动中,宣传品的制作,旅游说明会的宣介等,不仅打出一个地方的旅游品牌,同时要将线路上的其它主要旅游精品都加以宣传,以整体形象,制造轰动效应,提高影响力。从整个烟台市的角度来看,不仅要就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路进行整体宣传,整体造势,而且,各地在旅游活动的宣传促销中,更要注重打整体牌,打破地区界限,以整体的形象优势推向市场。光靠某一地的实力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要联合促销,实现多赢。同时,在宣传费用的使用上,各地也应树立一盘棋思想,克服各顾个的狭隘观念,集中有限财力,统一用于线路的精品宣传上。

3.要注重对滨海景观旅游线打造效果的动态研究,跟踪调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加以解决。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打造,目的是树立烟台旅游的整体形象,在旅游市场上树立品牌,但实际的效果如何?是否真的收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加强对线路的跟踪调研,了解其实际成效。一是可以在主要旅游区点发放问卷,征集游人的意见。二是可以征求作为推出线路的主要力量的旅行社的意见,了解该线路的实际运作效果。三是要召集相关专家对此做进一步研究,查问题,找对策,使滨海景观旅游线的定位更科学、更合理。

4.要注重相关配套设施的跟进。虽然滨海景观旅游线路上的交通、通讯、电力以及住宿设施等各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础,但随着旅游精品的推出、旅游热线的升温,以及旅游接待人数的不断增加,各种配套设施也应注重及时适应和满足旅游热线的需要。否则,热线热了,配套设施跟不上,反而会制约旅游业的发展。所以,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一定要跟上打造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步伐,不能成为绊脚石。同时,还要注重打造北部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与树立“魅力烟台”形象的紧密联系。打造北部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目的,不仅在于整合和优化旅游产品,更重要的是推出"魅力烟台"的旅游形象,所以,在宣传推介时,应注重两者的内在联系,联合推出,不能割裂两者的关系,他们具有整体性,缺一不可。单拿出任何一点,都是不完整的。

5、注重联合,广域开拓。要确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做好胶东大旅游文章,号召各旅游景区(点)联手开拓旅游市场,进行整体促销,共同促进旅游业区域性发展。建议上级部门抓好烟台、青岛、大连、威海、长岛、龙口等胶东地市旅游区、旅行社、旅游饭店的团结和联系,依托环渤海的有利区域,大力开拓旅游市场,促进区域间的行业合作和共同发展。特别是长岛县,海岛旅游环境独具特色,是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之一,但交通不便,接待设施较差,开发资金短缺,严重影响了度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建议成立跨区域度假旅游协作区,实行资源共享、信息共享、资金共享、市场共享、利益共享,从而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进一步做好“大旅游、大发展、大市场”的文章。

6、拾遗补缺,逐步完善。蓬莱旅游在胶东已经发展为“领头羊”位置,但是旅游淡旺季明显,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客观问题。建议从两方面进行解决:一是立足现实,加强蓬莱度假设施建设。尽快形成区位度假优势,上级部门实行政策倾斜,集中力量打响某一块海滨度假品牌,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掀起全省海滨度假旅游新高潮。二是要探索适合当地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请专家设计出内容丰富、四季适宜、填补淡季、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和度假设施。

上一篇:改造工程范文 下一篇:经济史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