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范文

时间:2023-02-25 03:28:06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范文第1篇

有一种花,你没有看见,却信它存在。有一种声音,你没有听见,却自知你了解。

生命是一项随时可以中止的契约,爱情在最醇美的时候,却可以跨越生死。

――张晓风

讲完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细看儿子已经垂睫睡去,女儿却犹自瞪着坏坏的眼睛。

忽然,她一把抱紧我的脖子把我赘得发疼:

“妈妈,你说,你是不是仙女变的?”

我一时愣住,只胡乱应道:

“你说呢?”

“你说,你说,你一定要说。”她固执地扳住我不放。“你到底是不是仙女变的?”我是不是仙女变的?――哪一个母亲不是仙女变的?

像故事中的小织女,每一个女孩都曾住在星河之畔,她们织虹纺霓,藏云捉月,她们几曾烦心挂虑?她们是天神最偏怜的小女儿,她们终日临水自照,惊讶于自己美丽的羽衣和美丽的肌肤,她们久久凝注着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华弄得痴然如醉。

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见了,她换上了人间的粗布――她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有人说她的羽衣被锁在箱子里,她再也不能飞翔了。人们还说,是她丈夫锁上的,钥匙藏在极秘密的地方。

可是,所有的母亲都明白那仙女根本就知道箱子在哪里,她也知道藏钥匙的所在,在某个无人的时候,她甚至会惆怅地开启箱子,用忧伤的目光抚摸那些柔软的羽毛。她知道,只要羽衣一着身,她就会重新回到云端,可是她把柔软白亮的羽毛拍了又拍,仍然无声无息地关上箱子,藏好钥匙。

是她自己锁住那身昔日的羽衣的。

她不能飞了,因为她已不忍飞去。

而狡黠的小女儿总是偷窥到那藏在母亲眼中的秘密。

许多年前,那时我自己还是小女孩,我总是惊奇地窥视着母亲。

她在口琴背上刻了小小的两个字――“静鸥”,那里面有什么故事吗?那不是母亲的名字,却是母亲名字的谐音,她也曾梦想过自己是一只静栖的海鸥吗?她不怎么会吹口琴,我甚至想不起她吹过什么好听的歌,但那名字对我而言是母亲神秘的羽衣,她轻轻写那两个字的时候,她可以立刻变了一个人,她在那名字里是另外一个我所不认识的有翅的什么。

母亲晒箱子的时候是她另外一种异常的时刻,母亲似乎有些好些东西,完全不是拿来用的,只为放在箱底,按时年年在三伏天取出来暴晒。

记忆中母亲晒箱子的时候就是我兴奋欲狂的时候。

母亲晒些什么?我已不记得,记得的是樟木箱子,又深又沉,像一个浑沌黝黑初生的宇宙,另外还记得的是阳光下竹竿上富丽夺人的颜色,以及怪异却又严肃的樟脑味,以及我在母亲喝禁声中东摸摸西探探的快乐。

我惟一真正记得的一件东西是幅漂亮的湘绣被面,雪白的缎子上,绣着兔子和翠绿的小白莱,和红艳欲滴的小杨花萝卜,全幅上还绣了许多别的令人惊讶赞叹的东西,母亲一边整理,一面会忽然回过头来说:“别碰,别碰,等你结婚就送给你。”

我小的时候好想结婚,当然也有点害怕,不知为什么,仿佛所有的好东西都是等结了婚就自然是我的了,我觉得一下子有那么多好东西也是怪可怕的事。

那幅湘绣后来好像不知怎么就消失了,我也没有细问。对我而言,那么美丽得不近真实的东西,一旦消失,是一件合理得不能再合理的事。譬如初春的桃花,深秋的枫红,在我看来都是美丽得违了规的东西,是茫茫大化一时的错误,才胡乱把那么多的美推到一种东西上去。桃花理该一夜消失的,不然岂不教世人都疯了?

湘绣的消失对我而言简直就是复归大化了。

但不能忘记的是母亲打开箱子时那份欣悦自足的表情,她慢慢地看着那幅湘绣,那时我觉得她忽然不属于周遭的世界,那时候她会忘记晚饭,忘记我扎辫子的红绒绳。她的姿势细想起来,实在是仙女依恋地轻抚着羽衣的姿势,那里有一个前世的记忆,她又快乐又悲哀地将之一一拾起,但是她也知道,她再也不会去拾起往昔了――唯其不会重拾,所以回顾的一刹那更特别的深情凝重。

除了晒箱子,母亲最爱回顾的是早逝的外公对她的宠爱,有时她胃痛,卧在床上,要我把头枕在她的胃上,她慢慢地说起外公。外公似乎很舍得花钱(当然也因为有钱),总是带她上街去吃点心,她总是告诉我当年的肴肉和汤包怎么好吃,甚至煎得两面黄的炒面和女生宿舍里早晨订的冰糖豆浆(母亲总是强调“冰糖”豆浆,因为那是比“砂糖”豆浆为高贵的)都是超乎我想像力之外的美味,我每听她说那些事的时候,都惊讶万分――我无论如何不能把那些事和母亲联想在一起,我从有记忆起,母亲就是一个吃剩菜的角色,红烧肉和新炒的蔬菜简直就是理所当然地放在父亲面前的,她自已的面前永远是一盘杂拼的剩菜和一碗“擦锅饭”(把剩饭在炒完菜的剩锅中一炒,把锅中的菜汁都擦干净了的那种饭),我简直想不出她不吃剩菜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而母亲口里的外公,上海、南京,汤包、肴肉全是仙境里的东西,母亲每讲起那些事,总有无限的温柔,她既不感伤,也不怨叹,只是那样平静地说着。她并不要把那个世界拉回来,我一直都知道这一点,我很安心,我知道下一顿饭她仍然会坐在老地方吃那盘我们大家都不爱吃的剩菜。而到夜晚,她会照例一个门、一个窗地去检点、去上闩。她一直都负责把自己牢锁在这个家里。

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只是她藏好了那件衣服,然后用最黯淡的一件粗布把自己掩藏了,我们有时以为她一直就是那样的。

而此刻,那刚听完故事的小女儿鬼鬼地在窥伺着什么?

她那么小,她由何得知?她是看多了卡通,听多了故事吧?她也发现了什么吗?

是在我的集邮本偶然被儿子翻出来的那一刹那吗?是在我拣出石涛画册或汉碑并一页页细品味的那一刻吗?是在我猛然回首听他们弹一阕熟悉的钢琴练习曲的时候吗?抑是在我带他们走过年年的春光,不自主地驻足在杜鹃花旁或流苏树下的一瞬间吗?

或是在我动容地托往父亲的勋章或童年珍藏的北平画片的时候,或是在我翻拣夹在大字典里的干叶之际,或是在我轻声地教他们背一首唐诗的时候……

是有什么语言自我眼中流出呢?是有什么音乐自我腕底泻过吗?为什么那小女孩问道:

“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呀?”

我不是一个和千万母亲一样安分的母亲吗?我不是把属于女孩的羽衣收藏得极为秘密吗?我在什么时候泄漏了自己呢?

在我的书桌底下放着一个被人弃置的木质砧板,我一直想把它挂起来当一幅画,那真该是一幅庄严的画,那样承受过万万千千生活的刀痕和凿印的,但不知为什么,我一直也没有把它挂出来……

天下的母亲不都是那样平凡不起眼的一块砧板吗?不都是那样柔顺地接纳了无数尖锐的割伤却默无一语的砧板吗?

而那小女孩,是凭什么神秘的直觉,竟然会问我:“妈妈?你到底是不是仙女变的?”我掰开她的小手,救出我被吊得酸麻的脖子,我想对她说:“是的,妈妈曾经是一个仙女,在她做小女孩的时候,但现在,她不是了,你才是,你才是一个小小的仙女!”

但我凝注着她晶亮的眼睛,只简单地说了一句:“不是,妈妈不是仙女,你快睡觉!”

“真的?”

“真的!”

她听话地闭上了眼睛,旋又不放心睁开。

“如果你是仙女,也要教我仙法哦!”

我笑而不答,替她把被子掖好,她兴奋地转动着眼珠,不知在想什么。

然后,她睡着了。

故事中的仙女既然找回了羽衣,大约也回到云间去睡了。

风睡了,鸟睡了,连夜也睡了。

我守在两张小床之间,久久凝视着他们的睡容。

张晓风经典散文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一方纸镇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它沉沉稳稳地驻在那块土地上,像一方纸镇。美丽凝重,并且深情地压住这张纸,使我们可以在这张纸上写属于我们的历史。

有时是在市声沸天、市尘弥地的台北街头,有时是在拥挤而又落寞的公共汽车站,有时是在异国旅舍中凭窗而望,有时是在扼腕奋臂、抚胸欲狂的大痛之际,我总会想起那座山。

或者在眼中,或者在胸中,是中国人,就从心里想要一座山。

孔子需要一座泰山,让他发现天下之小。

李白需要一座敬亭山,让他在云飞鸟尽之际有“相看两不厌”的对象。

辛稼轩需要一座妩媚的青山,让他感到自己跟山相像的“情与貌”。

是中国人,就有权利向上帝要一座山。

我要的那一座山叫拉拉山。

山跟山都拉起手来了

“拉拉是泰雅尔话吗?”我问胡,那个泰雅尔司机。

“是的。”

“拉拉是什么意思?”

“我也不知道,”他抓了一阵头,忽然又高兴地说,“哦,大概是因为这里也是山,那里也是山,山跟山都拉起手来了,所以就叫拉拉山啦!”

我怎么会想起来用国语的字来解释泰雅尔的发音的?但我不得不喜欢这种诗人式的解释,一点也不假,他话刚说完,我抬头一望,只见活鲜鲜的青色一刷刷地刷到人眼里来,山头跟山头正手拉着手,围成一个美丽的圈子。

风景是有性格的

十一月,天气一径地晴着,薄凉,但一径地晴着,天气太好的时候我总是不安,看好风好日这样日复一日地好下去,我说不上来地焦急。

我决心要到山里去一趟,一个人。

说得更清楚些,一个人,一个成年的女人,活得很兴头的一个女人,既不逃避什么,也不为了出来“散心”――恐怕反而是出来“收心”,收她散在四方的心。

一个人,带一块面包,几只黄橙,去朝山谒水。

有的风景的存在几乎是专为了吓人,如大峡谷,它让你猝然发觉自己渺如微尘的身世。

有些风景又令人惆怅,如小桥流水(也许还加上一株垂柳,以及模糊的鸡犬声)它让你发觉,本来该走得进去的世界,却不知为什么竟走不进去。

有些风景极安全,它不猛触你,它不骚扰你,像罗马街头的喷泉,它只是风景,它只供你拍照。

但我要的是一处让我怦然惊动的风景,像宝玉初见黛玉,不见眉眼,不见肌肤,只神情恍惚地说: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他又解释道:“虽没见过,却看着面善,心里倒像是远别重逢的一般。”

我要的是一个似曾相识的山水――不管是在王维的诗里初识的,在柳宗元的永州八记里遇到过的,在石涛的水墨里咀嚼而成了痕的,或在魂里梦里点点滴滴、一石一木蕴积而有了情的。

我要的一种风景是我可以看它,也可以被它看的那种。我要一片“此山即我,我即此山,此水如我,我如此水”的熟悉世界。

有没有一种山水是可以与我辗转互相注释的?有没有一种山水是可以与我互相印证的?

包装纸

像歌剧的序曲,车行一路都是山,小规模的,你感到一段隐约的主旋律就要出现了。

忽然,摩托车经过,有人在后座载满了野芋叶子,一张密叠着一张,横的叠了五尺,高的约四尺,远看是巍巍然一块大绿玉。想起余光中的诗――那就折一张阔些的荷叶包一片月光回去,回去夹在唐诗里,扁扁的,像压过的相思。台湾荷叶不多,但满山都是阔大的野芋叶,心形,绿得叫人喘不过气来,真是一种奇怪的叶子,曾经,我们在市场上芭蕉叶可以包一方豆腐,野芋叶可以包一片猪肉――那种包装纸真豪华。

一路上居然陆续看见许多载运野芋叶子的摩托车,明天市场上会出现多少美丽的包装纸啊!

肃然

山色愈来愈矜持,秋色愈来愈透明,我开始正襟危坐,如果米颠为一块石头而免冠下拜,那么,我该如何面对叠石万千的山呢?

车子往上升,太阳往下掉,金碧的夕辉在大片山坡上徘徊顾却,不知该留下来依属山,还是追上去殉落日。

和黄昏一起,我到了复兴。

它在那里绿着

小径的尽头,在芦苇的缺口处,可以俯瞰大汉溪。

溪极绿。

暮色渐渐深了,奇怪的是溪水的绿色顽强地裂开暮色,坚持地维护着自己的色调。

天全黑了,我惊讶地发现那道绿,仍然虎虎有力地在流,在黑暗里我闭了眼都能看得见。

或见或不见,我知道它在那里绿着。

庭中有梅,大约一百本。

“花期还有三、四十天。”山庄里的人这样告诉我,虽然已是已凉未寒的天气。

梅叶已凋尽,梅花尚未剪裁,我只能伫立细赏梅树清奇磊落的骨格。

梅骨是极深的土褐色,和岩石同色。更像岩石的是,梅骨上也布满苍苔的斑点,它甚至有岩石的粗糙风霜、岩石的裂痕、岩石的苍老嶙刚、梅的枝枝柯柯交抱成一把,竟是抽成线状的岩石。

不可想象的是,这样寂然不动的岩石里,怎能迸出花来呢?

如何那枯瘠的皴枝中竟锁有那样多莹光四射的花瓣?以及那么多日后绿得透明的小叶子,它们此刻在哪里?为什么独有怀孕的花树如此清癯苍古?那万千花胎怎会藏得如此秘密?

我几乎想剖开枝子掘开地,看看那来日要在月下浮动的暗香在哪里?看看来日可以欺霜傲雪的洁白在哪里?他们必然正在斋戒沐浴,等候神圣的召唤,在某一个北风凄紧的夜里,他们会忽然一起白给天下看。

隔着千里,王维能回首看见故乡绮窗下记忆中的那株寒梅。隔着三四十天的花期,我在枯皴的树臂中预见想象中的璀璨。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原来并不是不可以的!

神秘经验

深夜醒来我独自走到庭中。

四下是澈底的黑,衬得满天星子水清清的。

好久没有领略黑色的美。想起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在舞会里,别的女孩以为她要穿紫罗兰色的衣服,但她竟穿了一件墨黑的、项间一圈晶莹剔亮的钻石,风华绝代。

文明把黑夜弄脏了,黑色是一种极娇贵的颜色,比白色更沾不得异物。

黑夜里,繁星下,大树兀然矗立,看起来比白天更高大。

日本时代留下的那所老屋,一片瓦叠一片瓦,说不尽的沧桑。

忽然,我感到自己被桂香包围了。

一定有一棵桂树,我看不见,可是,当然,它是在那里的。桂树是一种在白天都不容易看见的树,何况在黑如松烟的夜里,如果一定要找,用鼻子应该也找得到。但,何必呢?找到桂树并不重要,能站在桂花浓馥古典的香味里,听那气息在噫吐什么,才是重要的。

我在庭园里绕了几圈,又毫无错误地回到桂花的疆界里,直到我的整个肺纳甜馥起来。

有如一个信徒和神明之间的神秘经验,那夜的桂花对我而言,也是一场神秘经验。

有一种花,你没有看见,却笃信它存在。有一种声音,你没有听见,却自知你了解。

谢谢阿姨

车过高义,许多背着书包的小孩下了车。高义国小在那上面。

在台湾,无论走到多高的山上,你总会看见一所小学,灰水泥的墙,红字,有一种简单的、不喧不嚣的美。

小孩下车时,也不知是不是校长吩咐的,每一个都毕恭毕敬地对司机和车掌大声地说:“谢谢阿姨!”“谢谢伯伯!”

在这种车上服务真幸福。

愿那些小孩永远不知道付了钱就叫“顾客”,愿他们永远不知道“顾客永远是对的”的片面道德。

是清早的第一班车,是晨雾未稀的通往教室的小径,是刚刚开始背书包的孩子,一声“谢谢”,太阳霭然地升起来。

当我去即山

我去即山,搭第一班早车。车只到巴陵(好个令人心惊的地名),要去拉拉山――神木的居所――还要走四个小时。

《古兰经》里说:“山不来即――就去即山。”

可是,当我前去即山,当班车像一只无桨无楫的舟一路荡过绿波绿涛,我一方面感到作为一个人、一个动物的喜悦,可以去攀绝峰,可以去横渡大漠,可以去莺飞草长或穷山恶水的任何地方,但一方面也惊骇地发现,山,也来即我了。

我去即山,越过的是空间,平的空间,以及直的空间。

但山来即我,越过的时间,从太初,它缓慢地走来,一场十万年或百万年的约会。

当我去即山,山早已来即我,我们终于相遇。

张爱玲谈到爱情,这样说: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人类和山的恋爱也是如此,相遇在无限的时间,交会于无限的空间,一个小小的恋情缔结在那交叉点上,如一个小小鸟巢,偶筑在纵横的枝柯间。

地名

地名、人名、书名,和一切文人雅士虽铭刻于金石,事实上却根本不存在的楼斋亭阁都令我愕然久之。(那些图章上的姓名,既不能说它是真的,也不能说它是假的,只能说,它构思在方寸之间的心中,营筑在分寸之内的玉石。)

中国人的名字恒是如此慎重庄严。

通往巴陵的公路上,无边的烟缭雾绕中猛然跳出一个路牌让我惊讶,那名字是雪雾闹。我站起来,相信似地张望了又张望,车上有人在睡,有的人在发呆,没有人理会那名字,只有我暗自吃惊。唉,住在山里的人是已经养成对美的抵抗力了,像韦应物的诗“司空见惯浑无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而我亦是脆弱的,一点点美,已经让我承受不起了,何况这种意外蹦出来的,突发的美好。何况在山叠山、水错水的高绝之处,有一个这样的名字,是一句沉实紧密的诗啊,那名字。

名字如果好得很正常,倒也罢了,例如“云霞坪”,已经好得很够分量了,但“雪雾闹”好得过分,让我张惶失措,几乎失态。

红杏枝头春意闹,但那种闹只是闺中乖女孩偶然的冶艳,但雪雾纠缠,那里面就有了天玄地黄的大气魄,是乾坤的判然分明的对立,也是乾坤的混然一体的合同。

像把一句密加圈点的诗句留在诗册里,我把那名字留在山颠水涯,继续前行。

小的时候老师点名,我们一一举手说:

“在!”

当我来到拉拉山,山在。

当我访水,水在。

还有,万物皆山,还有,岁月也在。

转过一个弯,神木便在那里,在海拔1800公尺的地方,在拉拉山与塔曼山之间,以它54公尺的身高,面对不满五尺四寸的我。

他在,我在,我们彼此对望着。

想起刚才在路上我曾问司机:

“都说神木是一个教授发现的,他没有发现以前你们知道不知道?”

“哈,我们早就知道啦,从做小孩子就知道,大家都知道的嘛!它早就在那里了!”

被发现,或不被发现,被命名,或不被命名,被一个泰雅族的山地小孩知道,或被森林系的教授知道,它反正在那里。

心情又激动又平静,激动,因为它超乎想象的巨大庄严。平静,是因为觉得如此是一座倒生的翡翠矿,需要用仰角去挖掘。

路旁钉着几张原木椅子,长满了癣苔,野蕨从木板裂开的瘢目冒生出来,是谁坐在这张椅子上把它坐出一片苔痕?是那叫做“时间”的过客吗?

再往前,是更高的一株神木,叫复兴二号。

再走,仍有神木,再走,还有。这里是神木家族的聚居之处。

十一点了,秋山在此刻竟也是阳光炙人的,我躺在复兴二号下面,想起唐人的传奇,虬髯客不带一丝邪念卧看红拂女梳垂地的长发,那景象真华丽。我此刻也卧看大树在风中梳着那满头青丝,所不同的是,我也有华发绿鬓,跟巨木相向苍翠。

人行到复兴一号下面,忽然有些悲怆,这是胸腔最阔大的一棵,直立在空无凭依的小山坡上,似乎被雷殛过,有些地方劈剖开来,老干枯干苍古,分叉部分却活着。

怎么会有一棵树同时包括死之深沉和生之愉悦!

坐在树根上,惊看枕月衾云的众枝柯,忽然,一滴水,棒喝似地打到头上。那枝柯间也有汉武帝所喜欢的承露盘吗?

真的,我问我自己,为什么要来看神木呢?对生计而言,神木当然不及番石榴,又不及稻子、麦子。

我们要稻子,要麦子,要番石榴,可是,令我们惊讶的是我们的确也想要一棵或很多棵神木。

我们要一个形象来把我们自己画给自己看,我们需要一则神话来把我们自己说给自己听:千年不移的真挚深情,阅尽风霜的泰然庄矜……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水 程

清晨,我沿复兴山庄旁边的小路往吊桥走去。

吊桥悬在两山之间,不着天,不巴地,不连水――吊桥真美。走吊桥时我简直有一种索人的快乐,山色在眼,风声在耳,而一身系命于天地间游丝一般的铁索间。

多么好!

我下了吊桥,走向渡头,舟子未来,一个农妇在田间浇豌豆,豌豆花是淡紫的,很细致美丽。

打谷机的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我感动着,那是一种现代的舂米之歌。

我要等一条船沿水路带我经阿姆坪到石门,我坐在石头上等着。

乌鸦在山岩上直嘎嘎的叫着,记得有一年在香港碰到王星磊导演的助手,他没头没脑地问我:“台湾有没有乌鸦?”

他们后来到印度去弄了乌鸦。

我没有想到山里竟有那么多乌鸦,乌鸦的声音平直低哑,丝毫不婉转流利,它只会简单直接地叫一声:

“嘎――”

但细细品味,倒也有一番直抒胸臆的悲痛,好像要说的太多,怆惶到极点反而只剩一声长噫了!

乌鸦的羽翅纯黑硕大,华贵耀眼。

船来了,但乘客只我一个,船夫定定地坐在船头等人。

我坐在船尾,负责邀和风,邀丽日,邀偶过的一片云影,以及夹岸的绿烟。

没有别人来,那船夫仍坐着。两个小时过去了。

我觉得我邀到的客人已够多了,满船都是,就付足了大伙儿的船资,促他开船。他终于答应了。

山从四面叠过来,一重一重的,简直是绿色的花瓣――不是单瓣的那一种,而是重瓣的那一种――人行水中,忽然就有了花蕊的感觉,那种柔和的、生长着的花蕊,你感到自己的尊严和芬芳,你竟觉得自己就是张横渠所说的可以“为天地立心”的那个人。

不是天地需要我们去为之立心,而是由于天地的仁慈,他俯身将我们抱起,而且刚刚好放在心坎的那个位置上。山水是花,天地是更大的花,我们遂挺然成花蕊。

回首群山,好一块沉实的纸镇,我们会珍惜的,我们会在这张纸上写下属于我们的历史。

适 者

听惯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使人不觉被绷紧了,仿佛自己正介于适者之间,又好像适于生存者的名单即将宣布了,我们连自己生存下去的权利都开始怀疑起来了。

但在山中,每一种生物都尊严地活着,巨大悠久如神木,神奇尊贵如灵芝,微小如阴岩石上恰似芝麻点大的菌子,美如凤尾蝶,丑如小蜥蜴,古怪如金狗毛,卑弱如匍伏结根的蔓草,以及种种不知名的万类万品,生命是如此仁慈公平。

甚至连没有生命的,也和谐地存在着,土有土的高贵,石有石的尊严,倒地而死无人凭吊的树尸也纵容菌子、蕨草、蓟苔的木耳爬得它一身,你不由觉得那树尸竟也是另一种大地,它因容纳异己而在那些小东西身上又青青翠翠地再活了起来。

生命是有充分的余裕的。

忽然,我听到人声,胡先生来接我了。

“就在那上面,”他指着头上的岩突叫着,“我爸爸打过三只熊!”

我有点生气,怎么不早讲?他大概怕吓着我,其实,我如果事先知道自己走的是一条大黑熊出没的路,一定要兴奋十倍。可惜了!

“熊肉好不好吃?”

“不好吃,太肥了。”他顺手摘了一把野草,又顺手扔了,他对逝去的岁月并不留恋,他真正挂心的是他的车,他的孩子,他计划中的旅馆。

山风跟我说了一天,野水跟我聊了一天,我累了。在回来的公路局车上安分地凭窗俯看极深极深的山涧,心里盘算着要到何方借一只长瓢,也许长如钩子星座的长标瓢,并且舀起一瓢清清冽冽的泉水。

有人在山跟山之间扯起吊索吊竹子,我有点喜欢做那竹子。

经典散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朱自清经典散文;形容词重叠式;特点

中图分类号:I0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011-01

一、引言

形容词重叠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的语法现象,具有丰富的表义作用和语法功能,充分体现了汉语的灵活多样性。早在20世纪50年代,熙就对其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以后一直是语法研究的热点。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形容词重叠的类型、语法意义、语法功能等作了深入的探讨,但对形容词重叠式的特点很少有人作系统分析。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朱自清经典散文中的形容词重叠式进行全方位分析。首先据音节的多少把形容词的重叠式分为两类: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式和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式,再归纳它们各自的特点。总之,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的类型单一、简单,特点鲜明、清晰,而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式的类型繁多,且不少重叠式存在交叉现象,这给我们归纳其特点带来了诸多不便,但通过文中的语料和日常的词条仍可以窥探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式的诸多特点。

二、朱自清经典散文中的形容词重叠式的类型及各自特点

(一)朱自清经典散文中的形容词重叠式的类型及特点

笔者对朱自清先生的十篇经典散文中的形容词重叠式做了详细、穷尽地统计,把其中形容词的重叠式分为六类:

1、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其特点

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主要是AA式。据统计文中共出现66处,约占形容词重叠式的50%,具体情况如下:

斜斜、疏疏(4次)、阴阴(2次)、沉沉、密密(4次)、冷冷、静静(4次)、淡淡(7次)、清清、薄薄(3次)、轻轻(3次)、曲曲、光光、黑黑、远远(3次)、空空(3次)、油油、小小(6次)、晃晃、闪闪、细细、湿湿、松松、滑滑、弯弯、甜甜、腻腻、满满、慢慢(2次)、紧紧、肥肥、低低、嫩嫩、绿绿。

从以上66处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AA式,可归纳其特点:

(1)数量多,使用频繁,原式形容词A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

(2)原式形容词A多为性质形容词,表示性质的感知性较强的形容词重叠能力强。如:斜、疏、阴、密等(可看);冷、静、淡、薄、甜等(可感),他们重叠能力较强,重叠起来也较自然。

(3)从词义的附加色彩来看,可进入AA重叠式的A多为中性或褒义色彩,而贬义的形容词A一般不能构成AA式。这一点熙先生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也有过具体阐述。

(4)重复使用AA式的现象较普遍,统计如下:淡淡(7次),小小(6次),密密、静静、疏疏(4次),薄薄、轻轻、空空、远远(3次),阴阴、慢慢(2次)。

(5)在朱自清先生经典散文中AA式的儿化现象十分罕见。据胡明扬先生在《北京话初探》中调查了400多个形容词,发现其中的218个单音节形容词有115个可以形成儿化现象,占全部单音节形容词的52.7%,但在朱自清经典散文中66处AA式仅有一处使用儿化现象(空空儿),这可能与朱先生的散文风格相关。

2、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其各自特点

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较复杂,笔者借鉴熙先生的理论把双音节的形容词分为完全重叠式和不完全重叠式两种。双音节形容词的完全重叠式包括:AABB、ABB、AAB、ABAB,详细情况如下:

(1)完全重叠式AABB,文中出现22处,占20%。

(1)轻轻悄悄、伶伶俐俐、模模糊糊(3次)、朦朦胧胧、富富丽丽、嘈嘈叨叨、渺渺茫茫、迷迷糊糊、蓊蓊郁郁、曲曲折折(2次)、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稀稀疏疏、大大小小、方方正正、清清楚楚、高高兴兴、凸凸凹凹

(2)完全重叠式AABB的特点:

(3)①他们可以还原为原式双音节形容词AB。。

(4)②从构成AABB重叠式内部音节的意义来看,存在明显的界限:一类是重叠式AABB中的语素A、B在语义上相关或相反,如“轻轻悄悄、富富丽丽、远远近近”等;另一类是重叠式AABB的两个音节A、B在语义上具有整体性,即原式AB是一个语素,如“伶伶俐俐、模模糊糊”等。

(5)③重复使用的现象不多。

(6)(2)完全重叠式ABB,文中出现15处。

(7)碧阴阴、黑沉沉、郁丛丛,阴森森(2次)、热蓬蓬(2次)、黑漆漆、冷清清(2次)、峭楞楞、轻悄悄、软绵绵、热腾腾、白生生

(8)完全重叠式ABB的特点:

①多数的完全重叠式ABB存在原式AB,只有少数的ABB不存在原式AB,这也是把其看作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式的原因之一。

②由特点①可以得出结论:完全重叠式ABB不同于AABB,后者显然是源于形容词AB,而前者不同,因为它是由一个形容词语素后面附加叠音后缀形成。同一语素后附加的叠音后缀BB自由度很高,可不尽相同,如文中的“黑沉沉、黑漆漆,热蓬蓬、热腾腾”。

③少数的ABB存在形容词BA,如“黑漆漆”有“漆黑”一词存在。

(3)完全重叠式AAB,主要是“AA然”,共四处。飘飘然、茫茫然、森森然、欣欣然

完全重叠式AAB的特点:

①完全重叠式“AA然”存在原式形容词AB,如以上4例的原式分别是“飘然、茫然、森然、欣然”。

②在语义上完全重叠式“AA然”与原式形容词“A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AA然式的描摹性更具体形象,且整体的节奏感更强,这一特点符合散文文体的要求。

③整体看来重叠式AA然数量少,使用范围较窄。

(4)完全重叠式ABAB,文中只出现1处:雪白雪白

由于文中的ABAB式较少,要归纳其特点,须结合其他的具体事例,笔者搜集了几个典型:火红火红、血热血热、笔直笔直、油亮油亮、粉红粉红、碧绿碧绿、焦黄焦黄、滚烫滚烫等。

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特点:可以把完全重叠式ABAB看成是原式形容词AB重复而来,它们的原式AB也有明显的分类:一类是比喻式的形容词AB,这一类都有“像A一样B”;另一类是在语义上语素A和语素B紧密相关,或语义相近(“碧绿碧绿一类)或前一语素修饰前一语素有“很、非常”之意(“滚烫滚烫”)一类,当然也有其他情况,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双音节形容词的不完全重叠式

要为“A里AB”式,这种形式只出现两次:罗里嗦、龌里龌龊,且在同一个句中,虽出现频率小,但有其独特性:

①不完全重叠式A里AB数量上可以穷尽,且较口语化,为人们所熟知。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常见的不完全重叠式A里AB只有十几处:傻里傻气、马里马虎、糊里糊涂、慌里慌张、邋里邋遢、神里神气、流里流气、妖里妖气、土里土气、洋里洋气、老里老气、小里小气、古里古怪、冤里冤枉、鬼里鬼怪。

②在词义的附加色彩上,不完全重叠式A里AB多含贬义,刘月华等主编的《使用现代汉语语法》提及这一点。

③不完全重叠式A里AB较之于原式形容词AB的贬义色彩更为委婉。

综上,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式总体上较复杂,但特点较明朗。

三、结语

以上,对朱自清先生经典散文中形容词的重叠式作了详细梳理:从表格中可以清晰看出它们数量上的差距。再者,总体说来,单音节的形容词重叠式使用较普遍,研究已较深刻,细致;而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式的情况较复杂,且学术界对其重叠形式的意见也不尽一致,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又结合朱先生经典散文的具体情况把文中出现的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式归纳为五种:AABB、ABB、AA然、ABAB、A里AB,同时归纳出了各自特点,其中定有不妥之处,还望多多指教。

参考文献:

[1]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胡明扬.北京话初探[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7.

经典散文范文第3篇

世界上只有两种可以称之为浪漫的情感

一种叫相濡以沫,另一种叫相忘于江湖

我们要做的是争取和最爱的人相濡以沫

和次爱的人相忘于江湖

也许不是不曾心动,不是没有可能,只是有缘无份,情深缘浅,

我们爱在不对的时间

回首往事的时候,想起那些如流星般划过生命的爱情,

我们常常会把彼此的错过归咎为缘份,其实说到底,

缘份是那么虚幻抽象的一个概念,真正影响我们的,

往往就是那一时三刻相遇与相爱的时机,

男女之间的交往,充满了犹疑忐忑的不确定与欲言又止的矜持,

一个小小的变数,就可以完全改变选择的方向

如果彼此出现早一点,也许就不会和另一个人十指紧扣,

又或者相遇的再晚一点,晚到两个人在各自的爱情经历中

慢慢地学会了包容与体谅,善待和妥协,也许走到一起的时候,

就不会那么轻易的放弃,任性地转身,放走了爱情

在你最美丽的时候,你遇见了谁?

在你深爱一个人的时候,谁又陪在你身边?

爱情到底给了你多少时间?

去相遇与分离,去选择与后悔?

不是不心动,不是不后悔,但已经没有时间再去相拥,

如果爱一个人而无法在一起,相爱却无法在适当的时候相遇,

如果爱了,却爱在不对的时候,

除了珍藏那一滴心底的泪,无言的走远,又能有什么选择?

要在时间的荒野,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

于千万人之中,去邂逅自己的爱人,那是太难得的缘份,

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在彼此不断地错过,

错过杨花飘风的春,又错过了枫叶瑟索的秋,

直到漫天白雪,年华不再,

在一次次的心酸感叹之后,才能终于了解——

即使真挚,即使亲密,

即使两个人都已是心有戚戚,

我们的爱,依然需要时间来成全和考验

这世界有着太多的这样那样的限制与隐秘的禁忌,

又有太多难以预测的变故和身不由已的离合,

一个转身,也许就已经一辈子错过,

要到很多年以后,才会参透所有的争取与努力,

也许还抵不过命运开的一个玩笑,

上帝只在云端眨了一眨眼,

所有的结局,就都已经完全改变

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幸福

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悲伤

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声叹息

在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无奈

回忆的花瓣掠过心湖,泛起片片涟漪,

爱不是千言万语,也不是朝朝暮暮,

经典散文范文第4篇

一、在涵泳中拓展经典的宽度

在新课程背景下,在提倡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尝试带领学生进行“先秦诸子散文之经典导读”的拓展学习,通过阅读经典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首先,用讲故事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兴趣,我曾讲过《论语》对涩泽荣一的影响的故事,听完故事,学生感触很深,认识到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还影响邻国的进步。其次,我利用PPT展示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让学生通过诵读,激发探究的欲望。教师营造阅读氛围,建立整体阅读系统,帮助学生认识经典是智慧的设计者,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实践活动设想为有目的的活动。

二、在涵泳中体悟经典的深度

我带着学生涵泳经典,与经典对话,教导学生耐心聆听先贤教诲。学生通过经典学习,认识到经典名句看似简单易懂,却是人类智慧经验的结晶,具有丰富内涵;学生通过感悟经典,对生命有了新体悟,对自我有了新认识。学习名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时,学生在记诵中感悟老子的辩证思想,认识到事物之间具有对立统一、互相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变,最后归于统一。学生在诵读中陶醉着,在诵读中收获着,明白了“以德养道”的真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建立辩证的思维方式后,学生意识到,可以利用教育和成熟的自然过程训练自己的偏好,将这些过程看做是学习目的,做到学以致用。

三、在诵读实践中修身养性

1.在反复诵读中指导涵泳

在课堂上导读时,在具体操作中,我注重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自我领悟、自我建构知识。在导读的同时,还带着学生深化、拓宽知识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在涵泳中与文本融为一体,提高阅读效率,升华人格内涵。

2.在专题研读中教导涵泳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是孔子一生为学的写照,完整地叙述了孔子一生进学的历程,对青春期学生人格的形成帮助巨大。学生在诵读后能熟记句子,但对句子的理解流于形式,没有整体领会内涵;学生对“志”的理解简单,仅解释为“立志”。我就带领学生进行拓展探究,从细微处入手进行理解,使学生明白“志”是“三十而立”的前提,“志”理解为在心里“以圣人为志”,在外就是“学”,学习圣人。我引导学生从“学”入手,模仿圣贤言行,感悟内涵,确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这样通过运用习得的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古代文化内涵,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在模仿比较中树立以圣贤为榜样的行为准则。教师通过对拓展性经典的导读与精讲,让经典走进学生内心,使学生在涵泳中寻找开启先贤智慧的钥匙,感悟阅读快乐。

四、在涵泳典中走向快乐阅读

通过涵泳经典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也拥有了丰沛的人文情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能够独立思考,精确表达。在“先秦诸子散文之经典导读”的拓展中,学生学会了“面对面”学习方法。“面对面”和先贤交流情感(散文朗诵比赛);“面对面”和教师交流阅读感受(学―习得)。在“现场感”中训练培育阅读的自觉体验,多读书、肯思考、勤交流蔚然成风。经过多年努力,我欣喜发现,学生将在语文学习中的习得化成人生经验的习得,在涵泳中收获的是先贤的智慧结晶。涵泳经典活动真正成为快乐阅读活动。这就是我从先秦诸子散文入手涵泳经典的点滴尝试。

参考文献:

[1]田利民.潜心涵泳,曲径通幽――小学经典诗文教学的探索[J].学周刊,2013(24).

经典散文范文第5篇

那里来的。

这些日子以来,痛苦和欢欣都如此尖锐,我惊奇在它们之间区别竟是这样的少。每

当我为你受苦的时候,总觉得那十字架是那样轻省,于是我忽然了解了我对你的爱情,

你是早春,把芬芳秘密地带给了园。

在全人类里,我有权利成为第一个爱你的人。他们必须看见你,了解你,认识你而

后决定爱你,但我不需要。你的笑貌在我的梦里翱翔,具体而又真实。我爱你没有什么

可夸耀的,事实上没有人能忍得住对孩子的爱情。

你来的时候,我开始成为一个爱思想的人,我从来没有这样深思过生命的意义,这

样敬重过生命的价值,我第一次被生命的神圣和庄严感动了。

因着你,我爱了全人类,甚至那些金黄色的雏鸡,甚至那些走起路来摇摆不定的小

树,它们全都让我爱得心疼。

我无可避免的想到战争,想到人类最不可抵御的一种悲剧。我们这一代人像菌类植

物一般,生活在战争的阴影里,我们的童年便在拥塞的火车上和颠簸的海船里度过。而

你,我能给你怎样的一个时代?我们既不能回到诗一般的十九世纪,也不能隐向神话般

的阿尔卑斯山,我们注定生活在这苦难的年代、以及苦难的中国。

孩子,每思及此,我就对你抱歉,人类的愚蠢和卑劣把自己陷在悲惨的命运里。而

令,在这充满核子恐怖的地球上,我们有什么给新生的婴儿?不是金锁片,不是香摈酒,

而是每人平均相当一百万吨TNT的核子威力。孩子,当你用完全信任的眼光看这个世界的

时候,你是否看得见那些残忍的武器正悬在你小小的摇篮上?以及你父母亲的大床上?

我生你于这样一个世界,我也许是错了。天知道我们为你安排了一段怎样的旅程。

但是,孩子,我们仍然要你来,我们愿意你和我们一起学习爱人类,并且和人类一

起受苦。不久,你将学会为这一切的悲剧而流泪——而我们的世代多么需要这样的泪水

和祈祷。

诗诗,我的孩子,有了你我开始变得坚韧而勇敢。我竟然可以面对着冰冷的死亡而

无惧于它的毒钩,我正视着生产的苦难而仍觉做然。为你,孩子,我会去胜过它们。我

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热爱过生命,你教会我这样多成熟的思想和高贵的情操,我为你而献

上感谢。

前些日子,我忽然想起《新约》上的那句话:“你们虽然没有邮过他,却是爱他。”

我立刻明白爱是一种怎样独立的感情。当油加利的梢头掠过更多的北风,当高山的峰巅

开始落下第一片初雷的莹白,你便会来到。而在你珊瑚色的四肢还没有开始在这个世界

挥舞以前,在你黑玉的瞳仁还没有照耀这个城市之先,你已拥有我们完整的爱情,我们

会教导你在孩提以前先了解被爱。诗诗,我们答应你要给你一个快乐的童年。

写到这里,我又模糊地忆起江南那些那么好的春天,而我们总是伏在火车的小窗上,

火车绕着山和水而行,日子似乎就那样延续着,我仍记得那满山满谷的野杜鹃!满山满

谷又凄凉又美丽的忧愁!

我们是太早懂得忧愁的一代。

而诗诗,你的时代未必就没有忧愁,但我们总会给你一个丰富的童年,在你所居住

的屋顶上没有屋子这个世界的财富,但有许多的爱,许多的书,许多的理想和梦幻。我

们会为你砌一座故事里的玫瑰花床,你便在那柔软的花瓣上游戏和休息。

当你渐渐认识你的父亲,诗诗,你会惊奇于自己的幸运,他诚实百高贵,他亲切而

善良。慢慢地你也会发现你的父母相爱得有多么深。经过这样多年,他们的爱仍然像林

间的松风,清馨而又新鲜。

诗诗,我的孩子,不要以为这是必然的,这样的幸运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的。这个

世界不是每一对父母都相爱的。曾有多少个孩子在黑夜里独泣,在他们还没有正式投入

人生的时候,生命的意义便已经否定了。诗诗,诗诗,你不会了解那种幻灭的痛苦,在

所有的悲剧之前,那是第一出悲剧。而事实上,整个人类都在相残着,历史并没有教会

人类相爱。诗诗,你去教他们相爱吧,像那位诗哲所说的:

他们残暴地贪婪着,嫉妒着,他们的言辞有如隐藏的刀锋正渴于仗血。

去,我的孩子,去站在他们不欢之心的中间,让你温和的眼睛落在他们身上,有如

黄昏的柔霭淹没那日间的争扰。

让他们看你的脸,我的孩子,因而知道一切事物的意义,让他们爱你,因而彼此相

爱。

诗诗,有一天你会明白,上苍不会容许你吝守着你所继承的爱,诗诗,爱是蕾,它

必须绽放。它必须在疼痛的破拆中献芳香。

诗诗,也教导我们学习更多更高的爱。记得前几天,一则药商的广告使我惊骇不己。

那广告是这样说的:“孩子,不该比别人的衰弱,下一代的健康关系着我们的面子。要

是孩子长得比别人的健康、美丽、快乐,该多好多荣耀啊。”诗诗,人性的卑劣使我不

禁齿冷。诗诗,我爱你,我答应你,永不在我对你的爱里掺入不纯洁的成分,你就是你,

你永不会被我们拿来和别人比较,你不需要为满足父母的虚荣心而痛苦。你在我们眼中

永远杰出,你可以贫穷、可以失败、甚至可以潦倒。诗诗,如果我们骄傲,是为你本身

而骄傲,不是为你的健康美丽或者聪明。你是人,不是我们培养的灌木,我们决不会把

你修剪成某种形态来使别人称赞我们的园艺天才。你可以照你的倾向生长,你选择什么

样式,我们都会喜欢——或者学习着去喜欢。

我们会竭力地去了解你,我们会慎重地俯下身去听你述说一个孩童的秘密愿望,我

们会带着同情与谅解帮助你度过忧闷的少年时期。而当你成年,诗诗,我们仍愿分担你

的哀伤,人生总有那么些悲怆和无奈的事,诗诗,如果在未来的日子里你感觉孤单,请

记住你的母亲,我们的生命曾一度相系,我会努力使这种系联持续到永恒。我再说,诗

诗,我们会试着了解你,以及属于你的时代。我们会信任你——上帝从不赐下坏的婴孩。

我们会为你祈祷,孩子,我们不知道那些古老而太平的岁月会在什么时候重现。那

种好日子终我们一生也许都看不见了。

如果这种承平永远不会再重现,那么,诗诗,那也是无可抗拒无可挽回的事。我只

有祝福你的心灵,能在苦难的岁月里有内在的宁静。

常常记得,诗诗,你不单是我们的孩子,你也属于山,属于海,属于五月里无云的

天空——而这一切,将永远是人类欢乐的主题。

你即将长大,孩子,每一次当你轻轻地颤动,爱情便在我的心里急速涨潮,你是小

芽,蕴藏在我最深的深心里,如同音乐蕴藏在长长的萧笛中。

前些日子,有人告诉我一则美丽的日本故事。说到每年冬天,当初雪落下的那一天,

人们便坐在庭院里,穆然无言地凝望那一片片轻柔的白色。

那是一种怎样虔敬动人的景象!那时候,我就想到你,诗诗,你就是我们生命中的

初雪,纯洁而高贵,深深地撼动着我。那些对生命的惊服和热爱,常使我在静穆中有哭

泣的冲动。

经典散文范文第6篇

一何谓文学经典?这是一个首先需要辨析的问题。在古今中外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积累了大量的精神财富,文学经典无疑是这笔财富的集中体现,要让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浩如烟海的文学著作中有选择地阅读作品,经典无疑应该就是他们首要的阅读对象。尽管文学经典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具备经典的过程中,它本身的本质特征决定了经典的存在。文艺理论家刘若愚先生归纳出经典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首先,经典应该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其次,经典应该具有实质的创造性。再次,经典应该具有时空的跨越性。最后,经典应该具有可读的无限性。 文学史家黄曼君则从思、诗、史三个方面来把握经典的“本质特征”。他认为,第一,在精神意蕴上,文学经典闪耀着思想的光芒。第二,从艺术审美来看,文学经典应该有着“诗性”的内涵。第三、从民族特色来看,文学经典还往往在民族文学史上翻开了新篇章,具有“史”的价值。总之,经典具有恒久的魅力,常读常新。 作为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阅读经典本应该是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但是,在目前互联网、手机、游戏、QQ等与学生亲密接触之后,学生大量的阅读时间被占用,纸质经典愈来愈远离他们。 笔者曾给大三的学生开设《散文创作》的专业选修课,我在上第一次课时就曾抽样调查过学生对小说、诗歌和散文作品的阅读情况,得出的结果确令人沮丧。他们对于古今中外作家的文学作品确实读得太少。一些在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重要事件以及现状等知之甚少。这让我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在日益信息化的社会中,文科学生如何才能抵住网络的诱惑,回到文本?按我个人的理解,文学专业的学生在选择阅读方式上,就应该与纸质的文本面对面。尽管现已有大量的电子图书面世,但对纸质图书的阅读仍应该成为文学专业学生的主要载体,传统的纸质阅读仍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一次课的摸底让我明白了学生的阅读现状,我也试着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对纸质作品的热爱,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在我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下,“阅读纸质经典”竟然在班上掀起了一股热潮。这里我简要介绍自己的一些举措,以飨同道。 二按现行中文专业的教学计划,大一大二还更多地是在学习文学史。分文类的学习从大三才开始,主要采用选修课的形式。比如我院就为大三学生开设了《诗歌创作》、《散文创作》、《小说创作》和《戏剧创作》四门专业选修课。就我的课堂抽样调查表明,学生在大一大二的阅读主要以小说最多,诗歌其次,散文第三,戏剧最少。所以,散文类作品尽管接触较多,但由于没有系统性地介绍和讲授,学生对古今中外散文的情况还没有一个总体的轮廓。所以,只能在选修课上加以介绍。在以“我心目中的《散文创作》课”为题,我又要求每位同学写出自己希望在这门课中学到那些内容,我对他们希望的内容做过详细的分析和统计,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散文历史、现状、理论的系统性了解;二是如何欣赏经典散文;三是如何写出自己满意的散文。 应该说,完成学生要求的第一点很容易,只需要对古今中外散文的发展历史、源流、现状加以描述,使学生对散文的前生今世有一个大致的轮廓就可。但要完成第二点和第三点难度就很大,这是学生预期的能力,而且是体现在学生身上的看得见的能力。所以,针对学生的要求,我提出了“热读散文经典”的口号。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在我看来,要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水平、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必须首先建立在大量地阅读经典散文之上。只有从经典中感受前人的语言运用能力、构思能力、感情调配能力,然后才能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所以,我在《散文创作》课上具体作了以下几个方面。 尽管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对学生来讲,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由于学生对散文文类知识的系统性欠缺,他们对经典散文作品的接触并不多,所以,我先是对域外的散文经典进行了介绍。从蒙田、培根开始,波特莱尔、纪伯伦、梭罗等代表作,每位散文家的作品的风格也给予了介绍,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一些指定作品的阅读,鼓励写阅读笔记。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欲知其文,先知其人。在这样的前提下更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这一点,我花了大量时间查找散文作家的传记资料,把他们毕生的一些有趣的故事介绍给学生。比如我介绍波特莱尔的生平、经历之后,学生们原只知他是诗人,对其散文所知不多,现反而想看看他的散文。对于中国古代、现当代作家的生平那就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如我在讲述《我所知道的康桥》时,我是先讲徐、林之间的恋爱,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背景,从这一背景下去理解徐志摩的这篇散文效果会更好。 此外,每堂课课前的五分钟,我主要用来介绍自己最近阅读的散文作品,以现身说法来引导学生去选择性阅读经典散文。如我介绍了《庄子》、《史记》、《世说新语》《浮生六记》、《野草》、《谈龙集》等散文作品,每一次课介绍两部散文经典作品,并谈自己的阅读体会。事后,许多同学都去图书馆借阅这些作品读,有的同学还认真写下了读书笔记。当然,一部分同学能跟上我的节奏,但是一部分就显得不够用力。所以,适当的考评也是一个有效的措施。由于选修课的考查方式比较多样化,而我把学生阅读经典散文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评内容,奖励读得多、读得认真的同学,鼓励中间学生,批评落后学生。经过这个引导措施的推行,一个学期下来,我班同学中读得最多的有50余部,最少的也有10余部,基本上达到了我的预期目标。此外,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可知,他们不但大量阅读了散文作品,就连小说、诗歌、喜剧等也读了不少,这让我十分满意。 #p#分页标题#e# 在《散文创作》课上,我力图追求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注重与学生的沟通,课堂讨论是一项重要的措施,也是我了解学生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我上第二次课时,我就布置了讨论题目:什么是好的散文,好的散文到底有无一个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位学生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写出自己的看法,或举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这个讨论任务一布置,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讨论课时,几乎每一位同学都写了发言提纲,发言很踊跃,同学之间因看法不同还引起了争鸣,他们在争鸣中还引用了一些名家观点、名家作品来左证自己的看法。在我看来,一次讨论课的收获远比听老师的长篇大论大得多。 按这门课的课程要求,每位同学都必须针对一个作家的散文或一篇散文写一篇赏析。事实上,大多数同学都有眼高手低的毛病,从别人的散文中,他能隐隐感觉到一些精彩之处,但是要行诸文字,这一个飞跃过程还是颇有难度。所以,我对同学的要求是,赏析文章不要太长,只要短的,精练的,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中期以后,学生们提交上来的作业,赏析部分都很短,但这些短的文字大都有学生们自己的阅读感受、体悟,说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给人以启发。后在我的推荐下,我班学生有散文在《南宁日报》上发表散文6篇,在《辽河文学》上发表小说1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三在我看来,21世纪的中文专业的教学既面临困境,又是一次难得的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机遇。这些80、90后学生尽管在中文基础知识、人文素养、知识的结构等方面不尽人意,但是他们视野开阔、熟练掌握信息、快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思考问题能力等是他们的强项。如何在实践教学中使他们的优势发挥出来,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并主动去克服,这是每位中文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传统的中文教学更多停留在老师的讲与学生的听的单向灌输模式。现在看来,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当代学生的效果越来越差。就大学而言,只要有图书馆、丰富的网络资源,这就犹如放在学生面前的一座金山,但是学生们如何进去,如何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才是最为关键的。老师的任务更多是引导、告诉学生这座山上各种生物的分布,告诉他们那些是值得他们去探究、发现,那些是只需要他们了解,而那些又是需要他们长期浸淫在此。在我上《散文创作》课时,就明确告诉学生古今中外的散文浩如烟海,但是“阅读散文经典”无疑给学生指出了一个方向。而我每次课坚持给学生介绍近期自己的经典散文阅读体验无疑是更为具体的引导。其他小说、诗歌、戏剧领域的教学莫不可以推而广之。学生如能循着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去阅读,这些文学史上经典就一定能俘获他们的心,而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自然会产生。兴趣是学习的先导,调动学生的兴趣至为关键,只要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兴趣被调动之后,效果将是令人欣喜的。总之,只要老师引导得法,学生不但能跟上老师的节奏,而且学生只要全身心投入,他们的学习效果真可是立竿见影。师生之间要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教与学之间信息的及时反馈,教师教学策略的及时调整等,这些都需要加以改变。所以,21世纪的中文教学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挑战。

经典散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经典文化;经典阅读;小学语文教学

一、经典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方式

1.组织阅读

组织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阅读活动开展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显著特点就是组织性。所谓的组织阅读主要指的是由老师进行组织,然后学生进行经典作品的阅读,在这种方式下,阅读的内容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而且组织阅读更加方便学生的交流,也有利于老师的从旁指导,所以学生对于经典的掌握会更加深入。在组织阅读的开展过程中,一般老师会将学生进行小组分配,这样,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质量会有所提高。从目前的经典阅读现状来看,组织阅读的方式利用较为普遍,但是此种方式有一个突出的弊端就是阅读理解的统一性比较强,这是因为老师的指导一致性较强。

2.个体阅读

个体阅读也是经典阅读的有效开展方式。这种方式的开展和组织阅读不同,其具有更大的随意性,而且学生的理解空间也更大,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联想性会更强。一般而言,个体阅读这种方式主要在课后开展,也就是说在教学内容完成之后,为了扩展学生的认知范围,老师会进行相应阅读任务的布置,而其内容就是经典阅读。在个体阅读中,虽然老师布置了任务,但是对于内容的统一控制力并不强,所以学生对于经典的选择空间更大,阅读的趣味性也更强。简而言之,个人阅读更符合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所以在开展经典阅读活动的时候,个人阅读的受欢迎程度更高。

二、经典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方法

1.选读

选读是经典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的一种重要方法。选读主要指的就是将经典内容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进行节选,然后让学生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方法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非常的普遍。从教学实践来看,之所以进行选读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课时有限,而经典的作品往往篇幅较长,所以课时安排不够。利用选读既能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又可以调整课时上的矛盾。第二是小学生的理解水平有限,而经典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要通过选读的方式来进行基础知识的灌输。

2.精读

精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阅读的另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理解阅读内容的意义帮助十分的巨大。精读是将阅读内容进行逐字逐句的阅读和理解,从而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经典的精读并不多,偶有涉及也多是散文类的阅读内容。之所以散文类较多,一方面是散文的篇幅比较短,适合课程安排,另一方面是散文蕴含的情感相对较为单一,小学生可以理解其内涵。如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春》,都是在小学语文经典阅读中比较适合进行精读的内容。

3.简读

简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阅读的另一种主要方式。这种方式讲究通篇阅读,但是在具体的内涵理解上,却又存在“不求甚解”的现象。简而言之就是简读这种方式,强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全面掌握,但是在思想的内涵深入上却不做强求。也就是说此种阅读方式不似精读那般咬文嚼字,也不似选读那样要求把握重点,其阅读的目的就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为简读的跳跃性比较强,所以这种阅读方式在目前的小学课外阅读当中被广泛使用。

经典阅读在阅读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为经典阅读的内容蕴含着经典文化的内涵。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审美规范和标准,而经典阅读的经典文化正好符合这种需求,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吕沙东.外国文学经典解读与小学教育专业文学教育[J].文学教育(下旬刊),2015(3):46-49.

经典散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英语散文 写作能力 经典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92-02

散文,是一个熟悉而难于笼统下定义的概念。对其定义,黄源深教授认为散文根据其所包含的内容有三种划分。“一是广义的‘散文’,英语中的prose,包括除诗歌之外的一切体裁;二是较广义的‘散文’,它在英语中找不到一个相对等的词。如果把广义的散文中的小说与戏剧划出去,余下的部分即为较广义的散文所包含的内容;三是狭义的‘散文’,即英语中的essay。从内容上来看,essay既指那些由一件小事生发开去,信笔写来,意到笔随,揭示出微言大义的“随笔”,也指“议论时政、评价文学现象的气势宏伟、洋洋洒洒的政论和文论”。①

本文所指的散文,就是第三种划分,即通常意义上的“随笔”,它具有题材广泛,文章短小精悍,结构严谨,用词精炼,说理性强等特点。英国文学史上,培根等人的随笔堪称佳作中的典范,他许多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在英语学习者中广为传诵,他的散文简洁流畅,论述精辟,重点突出,富有哲理。

一、读英语散文的作用

一般来说,大多数英语散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风格迥异,可读性强。阅读英语散文能够增长智慧,还可以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写作能力

阅读散文对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写作水平非常有益。目前,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写作对于他们来说,一直是听说读写这四种语言技能中难于掌握的一项内容。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书面英语表达能力,已成为广大英语教师关注并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摆在他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到了大学阶段,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已经有了相应的提高。针对给定话题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似乎不成问题。可事实证明,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写作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写的文章虽然成型,但是语言平淡,内容空洞,几乎找不到内涵丰富的词语。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二是部分学生对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掌握得还不到位,写作中没有养成用英语构思的习惯,多数按汉语的思维方式去写作。还有个别学生的英文写作几乎就是中文的机械翻译,通篇中式英语频繁出现。平时习作出现的这些问题也直接反映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之中。一般说来,6000字左右的毕业论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观点不够明确,结构松散,语言表述不够凝练,描述性的句子较多,而分析论证的方法和力度明显不足,说理性不强,材料的堆砌罗列比较常见等方面。

如何弥补写作中出现的上述不足引起了广大英语教师或研究者的关注,大家提出的许多方法富有成效,但笔者认为,比起阅读其他文学体裁,阅读散文不失为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语言要有输入才有输出,只有大量的输入才能确保一定量的输出。只有经典语言的输入才能保证输出语言的质量和品位。经典英语的输入、模仿、内化是提高英语习作水平的根本途径”。②散文中词语的选择,篇章结构的布局,排比、对比、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某一话题客观冷静的分析,独特的文体风格等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李赋宁说:“我的英语表达能力从这些浅易的英文作品里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帮助我形成了通畅、明晰的英文文体。”③诸多前人以其亲身经历证明了自然流畅的英语散文阅读对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效果显著。

(二)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的提高可以有许多途径,但大量成功的教学案例表明阅读英语散文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首先,阅读英语散文有利于英语学习者领略英美文化的魅力。散文形式自如、形散而神不散,它所阐述的道理能给读者提供借鉴或启迪。其次,阅读英语散文有助于提升英语学习者的兴趣。散文中贴近生活的内容,真挚情感的抒发,都能激发学习者的阅读兴趣,拓宽其视野,提高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最后,散文阅读能够让学习者感受英语语言的美妙。散文语言优美流畅是其他文体所不能替代的,仔细品读散文中的经典语言,感悟其中深刻的寓意,耐人寻味。

二、阅读英语散文的方法

(一)选取经典散文

了解英语散文对英语学习的作用之后,需强调的是英语散文的选取也是一门学问,阅读材料选好了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散文的阅读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文本,如对人物传记感兴趣,可以选择像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这类的英语散文范例;如果侧重谋篇布局、论证的方法和精炼的语言,培根的《随笔集》非常有帮助,尤其是他的《谈读书》。无论哪个版本的英国文学教材,该随笔都被收录其中。其中有许多关于知识、关于人生的名言警句,大多数学习者都耳熟能详。除此之外,英语散文阅读文本的选择还要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难度的英语散文。对于语言基础较差的学习者来说选择较高难度的文本,无疑会打消其阅读的积极性。

(二)注重篇章结构

在英语散文的阅读中,把握文章整体结构很重要。通常认为结构是文章的“骨骼”,用黄源深教授的话说,有的散文呈蛛网状,有的呈辐射状,有的呈直线型,有的呈圆形。无论哪一种类型的散文都有其对应的篇章结构,英语学习者阅读时应把握作者的思路,注意文章开篇如何引出要阐述的问题、中间如何承上启下、结尾是如何总结上文,点明主题等技巧。英语学习者要善于辨别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作者对相关材料是如何进行精心的组织和周密的安排,文章如何做到首尾呼应等。只有对上述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方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进而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有全面充分的理解。

(三)学习论证方法

英语散文在说理论辩方面别具一格。阅读英语散文时,要认真领会散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因为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往往是英语学习者相对薄弱之处。散文主要通过描述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方法来阐明主旨,增强说服力。阅读时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对学习者的英文写作有很大帮助。以“通过对具体例证或实据进行分析讨论,概括总结出一般性结论的逻辑推理”的归纳法为例④,这种方法运用于英语散文创作通常是先引出话题,进而展开论述,最后水到渠成,概括总结全文。阅读时需注意散文不同的论证方法,在写作时就会避免出现诸如段落之间的衔接,缺乏过渡语言,逻辑性不强,层次不够分明等问题。

(四)模仿背诵经典句式

在阅读英语散文时读者还需注意对一些经典的句式进行有意的模仿,必要时可以做笔记,记下优美句子,并记忆内化。模仿经典句式有益于锻炼学习者的篇章策略,所谓篇章策略是指“篇章作者在篇章生产中根据交际目的对篇章所作的总体决策和选择,是作者判断选择以何种方式,在什么程度上最好的服务于语言交际目的所做出的自觉的、理性的、有目的的权衡和取舍”⑤由此可见,阅读散文时,经典句式的模仿、理解和内化对学习者英文写作有很大作用。长此以往,写出符合英语思维习惯的英语文章便不再是一件难事,而且写出来的文章往往也是一气呵成、浑然天成。

(五)学习散文中的修辞手法

为了增强文章的说理性和感染力,抑或是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所阐述内容,作者经常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效果。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应该是比喻,以培根的《谈读书》为例,“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在这句话中,作者把读书比作进食东西,强调有些书只须读其中的某些部分,有些只须大体涉猎,而少数则须全读,该比喻非常生动形象,而且说理性很强。英国18世纪塞缪尔・约翰逊博士在《致吉士菲尔德伯爵的一封信中》中有这样一段话:“The shepherd in Virgil grew at last acquainted with Love, and found him a native of the Rocks.Is not a Patron, my Lord, one who looks with unconcern on a man struggling for life in the water, and, when he has reached ground, encumbers him with help?”第一句话既是一个典故,又是一个暗喻,喻指伯爵铁石心肠,对作者当初的求助无动于衷;第二句讽刺了伯爵当初拒绝资助作者编撰辞典,然而当作者的辞典即将问世时,他却希望作者承认他是辞典的赞助人。因而作者说“当有人落水,他袖手旁观;当此人上岸时,他却伸手相助。这样的人,还堪称恩人吗?”作者用这样一个反问句,以及微妙的类比,笔锋犀利地讽刺了伯爵的虚伪自私,发泄了自己的悲愤。诸如此类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很常见,阅读时应引起注意,这也是写作中值得借鉴的方法。

综上所述,英语散文以其在语言、结构、文体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所喜爱。阅读英语散文能够提高学习者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语篇的驾驭能力。但是由于思想观念、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同,对待英语散文我们要进行批判性阅读及客观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具备这种甄别能力;其次,透过散文来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和增强文化素养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要持之以恒方能见成效;再次,模仿背诵经典句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要勤于思考,着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多写,才能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增强语感。总之,高效率的散文阅读要求学习者不但有阅读散文的意识,而且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散文材料,更要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攻克听说读写这四种语言技能中最难于掌握的一项内容――英文写作,进而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能力。

注释:

①黄源深.英国散文选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②刘可红.基于经典英语模仿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最简策略[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05):67.

③陈羽纶.识途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49.

④张爱卿.大学英语写作漫谈[J].大学英语学报,1999.

⑤姚明发.篇章特征与英语写作教学[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08).

【参考文献】

[1]郭鑫.基于合作W习理论的英语散文课程教学[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5).

[2]蒋显文,王玲.评点英语散文培养英专学生的思维和论证能力[J].怀化学院学报,2012(01).

[3]王海啸.大数据时代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3).

[4]姚春树.英国散文概观[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4(03).

经典散文范文第9篇

然而好的散文却绝不是散乱无章文字之堆砌,前人所谓“形散而神聚”是对散文较为客观公正的界定。刘勰说“结体散文(行文),附物切情”更是可做散文最好的注脚。或如海,或碎小如芥,都会凝结于一个核心,蕴结出一种情味。七情动而五味起,精气凝而文章生。所有的散文都是这种精气神的聚合体,将作家情感之激变,思想之机巧,熔于一炉,炼成一篇荡气回肠、回味无穷的大手笔,击响万代,芳流千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应该属于当代最具这种精气神的神圣之作。贾平凹的《丑石》是上乘美文,毋庸置疑;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是禅味的奇葩,亦无可厚非;刘成章的那篇《安塞腰鼓》笔意锐利,气势雄浑,也堪称壮阔手笔;而《我与地坛》则将贾平凹的淳朴灵动,林清玄的哲理禅思,刘成章的壮阔大气尽皆吸收,史铁生在他残损的躯壳内锤炼锻造,用自己对生命的睿智思考,写就了这样一篇殊为另类的长篇散文,不见斧斫,浑然天成。

可以说,这部作品之所以荡气回肠,关键在于其文字里行间的那种凌越于个体本身之上的彻悟与超然。我们总是对得道者尊崇备至,得道者的至高境界则在于他能拥有一颗平常心。面对万事万物的纷扰嬗变,泰然恬静,是说到容易做到难的。所以我们总是远观得道者敬之,近接得道者则常常鄙之的缘故。道不高深,难在付诸行动。世上的人,以宣教扬名者居多,以力行流芳者鲜有。究其根本,在于达不到境界。所以我们说追求浮名者,利禄纠结其心,永远不能成圣;而淡然处世者,心行更远,苦茶野菜裹腹,冶心炼性,关注众生而终成大我。轮椅上的这个生命,如是。

一座封建帝王顶礼膜拜的地坛,沦落为一座被高楼大厦湮没的荒园。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之下,它无辜的就像是一只待宰的羔羊。病后第一次进入地坛的史铁生,就在带着疾病对灵肉双重的折磨中,悲壮地进入了这个园子,那种感觉,就像是翘首以待的老妇等待沙场归来的儿子。史铁生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儿子。地坛本身的命运因历史的沧桑而厚重沉郁,荒草颓墙虫鸣鸟叫在见证历史的同时也在无形左右着一个人脆弱的灵魂。直到那个一直闪躲于丛草树荫的老妇,用她的爱与坚韧燃尽了生命之火,史铁生才觉得,自己也是那个妇人的儿子,也承继了她大部分的品质。一座古园历史的变迁与一个生命悲喜的反差推动了这个生命主体的升华。就在这座游离于都市罅隙里的地坛,史铁生用他的静默独思完成了灵魂的救赎与精神的涅槃。

史铁生没有停步于个人的世界,他透过文字告诉我们,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历史之间,生命与古迹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是他通过自己的灵魂窥察地坛所内蕴的命运本真所获得的。他让这种生命的顿悟,在细腻缠绵的文字流淌中,沁入每个读者的心灵。所以说,《我与地坛》并不是一篇简单意义上的散文。你走进文字,就会在一个自己生命中也有其影迹的荒园里,捕捉到自己心灵的脉动,聆听到造物的声音。

真正超越时代的鸿篇巨著就是让读者在这样漫漫扬扬的文字挥洒中不觉其繁琐,在平淡无奇中不觉其乏味。掩卷闭目,内心必有所得。史铁生的生命与灵魂,融于这座曾经的荒园中,也凝于这篇必将流传下去的经典散文中了。

作为一篇经典散文,《我与地坛》已成一部文学的神话。解读这篇散文,我们就能够洞悉经典散文具有的特质。

即使是这个散文作品遍地开花的时代,能够称得上经典的散文依然屈指可数。大部分的作品要么局限于抒发个人的不平之鸣,要么思想局限于利益层面,带有鲜明造作的意识形态标签。而经典的散文则能突破这些局限,能用千锤百炼的语言来沉稳从容地走入人心,直面灵魂,剥开禁锢思想的硬壳,解放思维的翅膀。由诗性的语言传递理性的光芒,冲击每个读者的灵魂。

卓越的散文是一种超越文体而存在的精神呈现方式,立足于作家本体的生命体验,注重于精神思想的解剖,着眼于对生命群体的思考。惟其有内在如此之深邃,才有其文辞意蕴之隽永。不媚俗不标榜,不追求文化消费的功利,固守散文保有理想弘扬精神呵护心灵的本色,能在不显山不露水之间,取得给读者的生命导航、引导社会的价值取向的效果,这就是经典散文超越历史的思想价值之所有来。

阅读这样的散文,读者才会在文字的漫溯中,领悟到作者的精神寄托,接受其思想的熏陶,开启自己的心扉,升华自己的灵魂。而这样的散文也才在读者的认可与咀嚼中得到生命的永恒。读者与作者,在散文文本所织构的思想家园里共鸣了,也永生了。这也就是史铁生所说的“众生度化了佛祖”。

经典散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改编经典;阅读教学;教学指向;价值重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5-0023-03

【作者简介】钱发华,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澄学校(江苏苏州,215122)教科室主任,一级教师,苏州市青年教师“双十佳”,苏州工业园区语文学科带头人。

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历来有很多古今中外的经典文本。经典文本的教育教学意义非比寻常。然而对教材中选入的部分经典文本的改编,引发了诸多争议。改编后的经典文本现实存在,原文藏于课文之后,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此类文本,具有探索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改编的争议:课文好,还是原文好

(一)被改编的经典类型

当下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改编经典作品的情况不在少数。所涉文本类型众多,有中外名著、古代名作、现当代名家名篇、古代作品的白话翻译,外国译作等。体裁以小说、散文为主。改编的方式有删改、节选、翻译等。在变动程度上,有些文本只涉及个别字词句的修改,相对原文改动较少,而从长篇著作中节选删改的,变动略多。还有不少名家经典特别是篇幅较长的散文,或删或改,变动程度最大,引发争议也最多。

理想的选文应是专门为教学创作的,然而现实不尽如此,因此,语文教材只能从现成的文章中选。如果说始于《昭明文选》的古代选本只选不改,体现了对经典的敬重,那么新时期语文教材改编的现象越来越多见,原因何在?第一,从语言的发展和规范化即语言教学的角度出发对个别文字进行修改。第二,为更加适应教材编辑和教学实施的需要而修改。教材编写必须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有课文长短难易循序渐进的考虑,有学生年龄特点阅读能力的考虑,也有教学目标和阶段、字词学习、人文熏陶等方面的考虑。第三,为了全面把好教材政治关、理念关和科学关,将原文进行改编在所难免。如果单从语言学、文章学、文学的角度对经典文本的改编进行批评,而不从课程论和教学论的角度去考察编者改动的原因,极有可能误会教材的编辑意图。因为原文一旦作为选文,变成课文,必然融合了作者本意、编辑意图和课标精神。

(三)被蒙蔽的教学价值

改编经典文本自然带出了“课文好,还是原文好”的争论。有人认为,改编经典文本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文的原汁原味,不利于学生感受文字、文学魅力。也有人认为,经典原著一旦进入教材,就有了独特的课程和教学功能、价值,对其进行一定的改编无可厚非,否则,教材编写意义何在?至于改什么、怎么改,改成什么样才适合于教学,要因文而异,就文而论。

教材中的经典文本,是一种“课文背后有原文”的特殊文本,其特定的教学价值值得开掘,不能也不应被蒙蔽。与其争论改编的“得失”,不如多论教学的“优劣”,因为原文也罢,改编也好,不过是个“例子”。如何针对经典原著改编的教材文本特点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才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二、教学的指向:向课文,还是向原文

(一)“只见课文”的教学

1.主旨改换与文学教育缺失。

经典文本的主旨如因编者的断章取义或解读偏颇发生改变,是对原作的不公,也会造成作品语文教学价值的贬损。如苏教版四上课文《珍珠鸟》立足“信赖”主旨,而作家冯骥才的原文《珍珠鸟》主旨则是作者在“”后经痛苦思索开出的一剂拯救这个“已经怕人”的世界的良方。主旨改换,导致文学教育的缺失。再如苏教版六上《草原》,删除了原文中作为时照的“人的生活改变了,草原上的一切都也随着变”一段,便给学生理解文本为歌颂新时代新气象,鼓舞人民昂扬斗志的主旨造成了障碍。

2.特征改变与文体教学遮蔽。

不少改编自经典作品的课文的文体特征被改变被弱化,这会给教学制造障碍甚至误导学生。如苏教版四上《桂花雨》改编自作家琦君原作《故乡的桂花雨》,仅从题中删除的“故乡的”即可看出,散文个性化情感表达的文体特征被弱化。教学中,教师若“只见课文”,不知或不看原文,就极易造成对作者的思乡情观照的忽视,或是需花费更大气力才能完成“乡愁”情感的体味与熏陶。再如苏教版五下课文《水》,其原题《饿水》,删除仅一字,却削弱了这篇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给主旨的把握及其教学徒设了障碍。

3.文字改动与语言品悟忽视。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作为作品外在表现的语言文字。苏教版四下《黄河的主人》第一自然段非常像演讲词,原因是删改破坏了作家袁鹰原文《筏子》中散文化语言跌宕起伏的节奏。而整w删除原文第二自然段“宕开的一笔”,更是破坏了跌宕起伏的内容。再以苏教版四下《燕子》首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与《海燕》原文“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相比较,课文失却的岂止是散文语言的节奏与变化,更有作者“那样可爱的”里所蕴含的深情。

(二)“原文至上”的教学

1.对选文类型鉴别不够。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将选文类型鉴别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类,认为不同类型的选文,承载着不同的课程功能,发挥着不同的教学价值。改编及教学问题讨论的前提,同样是将选文类型鉴别清楚。如苏教版四下《燕子》,改编自作家郑振铎的散文名篇《海燕》。有人诟病改编:原文是充满乡愁的散文,课文却成了“生物挂图”般的小动物说明文。是非对错,鉴别方知。如果是作为“定篇”教学,改编是失败的,因为不再是原汁原味的经典,学生便很难“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教者更无法用“文化、文学学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来使学生了解经典的丰厚内涵。而如果是作为“样本”教学,只着眼于文章本身是写什么、怎么写等方面,这种改编则未尝不可。

2.对改编意图认识不足。

课文是编者借助原文的意图表达。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改编意图加以辨析。如苏教版五下《月光启蒙》改编自诗人孙友田的原作《月光母亲》,其最大改动是突出母亲对“我”的文学启蒙,因而删除了开头有关母亲患老年痴呆症的一段,删减与课题是一致的。基于儿童立场和基础定位,编者的意图不言自明:“文学启蒙”更适合当下儿童,“生命沉重”不一定非得儿时体味。再则,原文一经选入教材成为课文,其在单元、年段中的课程功能都应予考量。

3.对儿童素养把握不准。

对于改编经典的教学有两种倾向:或因迁就学生,一味降低标准,教师囿于教材,不作创新;或因误把名师的“概念教学”当作家常便饭,无限拔高要求。

其实,通过审核的教材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标的要求,而“原文至上”的教学,对经典价值的开掘或许充分,但难逃越俎代庖,“干了中学活儿”的嫌疑。小学生的理解、感受与审美水平,适合纯粹从原文文本出发的教学吗?教师的解读适合全盘教给小学生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三、价值的重塑:用课文,还是用原文

(一)改编经典文本教学的设计原则

1.平衡的智慧。

改编经典文本教学是用课文教妥当,还是用原文教更佳呢?如《燕子》教学,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应以课文为重点,但考虑《海燕》更丰厚的人文内涵,又要倾向于用原文。挑战的适当,难易的控制,方法的拿捏,考验的是教师关联彼此,有效平衡的智慧。

2.联系的视野。

改编经典文本教学时自然会联系到对原文甚至是更多相关文本的阅读,节选的课文还能牵扯出整本书的阅读。如教学苏教版五上《林冲棒打洪教头》,林冲这个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不是简单围绕课文文本展开阅读、讨论和学习可以领悟的,如能适当联系《水浒传》中林冲的其他典型事件情节,如“误入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等,或许可以对林冲“忍让”的性格有更深感悟,再回观课文,也能更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联系带来的融会贯通和深入浅出,延伸了学习触角,让教学拥有了宽度和深度。

3.比较的方法。

改编经典文本因为有了课文和原文的区别,自然“比较”就成了基本的阅读视角和教学方法。是非对错,精彩缺憾,往往一比皆知。如教学苏教版六下《三打白骨精》,可将课文语言与原著相应原文进行比较式阅读,课文的“山势险峻,峰岩重叠”是多么概括,而原文中的诗句描写又是多么形象并为下文妖精出没埋下伏笔。课文中只说村姑美貌,而原文中对其美貌的描写不但更加详细而且还以唐僧和猪八戒两人不同的视角进行,值得玩味。

(二)改编经典教学的实施策略

1.目标定位时的“三维考量”。

文本解读有普通读者、学习者、批评家、教育者等多重视角。不同视角,所见固异,加之学术界对许多经典的解读本就多元而暂无定论。因此,要发挥改编经典的教学价值,首先要跳出“用课文,还是用原文”的二元对立思维,而应站在更高层面上去解读教材和定位目标,至少要从文章W、课程论和儿童立场三个维度来进行综合考量。文章学维度主要是考量关于经典的相对权威的解说,课程论维度主要是开掘作为教材的文章所担负的教学意义和价值,而儿童立场维度是站在年龄特点和素养提升的视角来确立“现在何处”“欲往何方”的问题。

2.内容研制中的“二次取舍”。

编者改编原文是第一次取舍,教师研制教学内容,重新考虑课文中未能体现的文字句段、写作背景等,可谓“二次取舍”。如苏教版五下《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作家萧红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其中的凄婉部分被编者删减了,园子的自由、童年的快乐构成了课文的主色调。原文中“呼兰河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埋着我的祖父”的悲情文字是否需要重新补回?舍,或许是基于编辑意图和学生学情的考虑,因此教学止于“自由与快乐”;取,许是基于“一篇带一本”的名著导读的需要,意在激发学生阅读《呼兰河传》的兴趣。

3.方法运用中的“四重对话”。

2011版课标在作者、教师、学生三者对话的基础上,加上了编者,构成“四重对话”理念。尤其在改编经典教学中,与编者对话,能给学生不一样的深刻体验和阅读收获。如苏教版六上《草原》的教学,可基于课文和老舍先生的原文,兼顾作者的写作动机和编者的编写意图,围绕文本的景美、人美、情美引导学生和作者、编者、教师之间展开有效的对话。既体会到改动的好处,如“表示我的愉快”改成了“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情感更强。也体味到原文的妙处,如“就像没骨画那样”和“柔”字的呼应,甚至“迂回的,明如玻璃的一条带子”中的“逗号”,都能体会散文的节奏和作者内心的情感。

改编经典文本或许有无奈,但也因此留有了空间,给了教学更多的可能。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基于课文,关联原文,行走在课文与原文之间,才是对改编经典文本教学价值的更大发现和发挥。

上一篇:冰心散文范文 下一篇: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