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美文范文

时间:2023-02-24 09:58:24

经典美文

经典美文范文第1篇

《经典美文》杂志是一本以优美文章和名篇名句为主题的文学杂志。该杂志的出版背景可以追溯到人们对美文、名篇名句的喜爱和追求,以及对文学素养和人文关怀的需求。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表达,优美文章和名篇名句承载着文化的积淀和生命的体验,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在现代时代,虽然人们的阅读方式、文化传播途径等方面发生了巨大改变,但优美文章和名篇名句依然充当着人们情感交流和文化交流的媒介和纽带。

《经典美文》杂志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精品的优美文章和名篇名句,让读者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生命的厚度。该杂志涵盖的内容有严选出版的翻译文学、名家精品、名篇名句、诗歌和散文等内容,力图给读者带来一个多元化、深入阅读的平台。杂志也关注优美文章和名篇名句背后的故事和创作历程。通过专访、特写和文学评论等栏目,介绍作家的故事、文学创作的心得和文学旅程,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文章背后的故事和文学历程。

该杂志注重深度和品质。编辑团队由一批有才华和经验的文学编辑及作家组成,他们对文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鉴赏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杂志中的文章从创新、性格、情感、细节等方面来进行策划和选择,力求展现出文学作品的优美、精致和流畅。

总的来说,《经典美文》杂志的出现旨在传承和推广优美文章和名篇名句,以提升读者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通过推介和展示优美文章和名篇名句,它让读者感受到文学的美感和文化的深邃。同时,它也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与发展,给广大作家和读者提供一个精神寄托和良好的阅读氛围。希望通过该杂志的努力,能够成为广大读者文学阅读的优质指南和精神家园。

经典美文范文第2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实现从“知识型”向“专业型”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国家、社会、学校构筑起良好的适合发展的外部环境,而经典美文赏析是提高教师强烈的人文精神、完善的自主意识、高尚的师德水平、深厚的专业素养、理性的反思精神的内在动力,是感性经验与理性设计、自觉反思与开拓创新的有机结合,这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命线,是教师打造自己强有力的“职业品牌”的关键,也是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重要手段。2009年9月4日,总理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进行调查研究时指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更要不断地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强调了教师不断学习的重要性。教师的主动学习是适应社会的进步与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不但要有系统全面、扎实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精通、掌握在传统基础上不断更新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普通理论及研究领域的新成果,更要从人的特性出发,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经典美文赏析中展开教育教学实践,培养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储备、人际交往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批判性反思知识等多方面素质,提升教师对教育理论领悟的有效性、对专业知识运用的准确性、对教育目标心理的针对性、对教育情境感知的敏锐性、对教育问题解决的果断性、对教育手段应用的灵活性、对教育情景反思的深刻性。教师在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的同时,指导学生在知识的交融和思想的碰撞下产生深刻的文化内涵,开拓学生的思路及思维的变通性、独特性和创新性,努力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育人资源和学习资源的开发者,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构建新的科学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社会体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以往人类各方面的社会生活。马克思曾经说,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历史的发展,在创造中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勇敢、灵巧、力量等伟大品质。以经典美文中的中国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方智慧,建构了传统精神资源的动态稳定和有序平衡的社会架构,为形成教师修身为本、自尊爱人、自省慎独、敬业乐群的君子人格,创建有文化品位的文明校园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世界文明的道德、伦理资源中,也有类似于“己立立人。已达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并被视为“金律。”1993年《世界伦理宣言》仍肯定了这一“黄金规则”。孔子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了仁爱之心,又注意到人我、群己的权界,其间蕴含的宽容平和与绝不强加于人的心态,恰恰是人类的个体之间、社群之间、文化之间、地域之间,乃至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处之道,相互尊重,共存共生,这正是最具有现代意识的宇宙伦理、社群伦理和人道原则。《诗经·大雅·文王》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人们常以“旧邦”喻指古老的祖国和中华民族,以“新命”喻指现代化的伟业。“旧邦新命”表示我们古老的文明、灿烂的文化在现代的重光。正是在这一语境中深刻理解了先贤的智慧,说明了我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念仁、义、礼、智、信、廉、耻等仍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在“生命”与“道义”两者不可并存之时,宁可舍弃生命以坚持正义。明王守仁《传习录》:“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说明培养品德,要从思想修养这个根基上着手。明于谦《北风吹》:“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恃。”以柏树的坚定卓立,比喻人的情操贞节不移,表明了执着的信念和乐观的情绪。宋欧阳修《赠学者》:“轮曲鞣而就,木直在中绳。坚金砺所利,玉琢器乃成。”强调了只有刻苦磨砺,才能立业成材。屈原《九章·橘颂》:“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告诫人们自我修养,谨慎从事,终究不会有过失;赋有无私的品德,可以顶天立地。《淮南子·缪称训》:“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强调有道德的人不认为小小的好事不值得去做而舍弃它,因为小小的好事积累起来就成了大的好事。教师在崇德、尚节、磨砺、慎行、正己、待人、守廉方面修身养性,把人性中的善良、崇高品德发扬光大,对人性中的丑恶、卑劣加以抑制,促进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同时,传承传统道德价值的精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和做人的基本准则,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又是一幕丰富多彩的立体生活画面。历史学科再现了语文等其它学科的发展轨迹,语文教材在介绍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作家时,总是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挖掘不同时期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对作家、作品的影响,帮助学生得到完整、准确的历史知识,揭示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在生动形象的艺术享受中得到教育和启迪。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药》、《阿O正传》等经典作品,反映了特有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战斗性。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引用经典美文中的名言佳句,往往更能将教材中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揭示出来,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辨别是非荣辱、善恶美丑的标准,成为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同时,还能强化学生对“文史相长”重要性的认识,开启学生的心扉,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在知识、思想见解的多向交流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颇有裨益。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从而发挥经典美文赏析在净化灵魂、提高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宝藏。卷帙浩繁的古诗文名篇就是这些丰富宝藏中的一掬,体现了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在历史中的融合与发展,是一代代人在每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不断理解、创造而成的,是一种过去与现实不断交融、逐步升华的过程。历史上无数杰出人物的伟大壮举,对今天民族精神的弘扬、高尚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抗金将领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国既不国,家何能存”的抗日英雄杨靖宇,等等。这些杰出人物的光辉业绩,使我们深刻感受到人的价值和人格魅力,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催化剂。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握时代的脉搏,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发展,赋予传统美德以新的生命力,让古老的精神文化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浩瀚的历史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学知识,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艺术佳作。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典故,吟诵诗词,能使活生生的人的形象与人的思想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活灵活现,使抽象的概念生动具体,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同志的许多诗篇,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真实写照,是不朽的光辉史诗。在《七律·长征》一诗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人们描绘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壮举的恢弘的历史画面,创设了生动、形象的历史情境,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复原”,烘托气氛,寓教于情,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下主动学习。在《七律·人民占领南京》一诗中的“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将人民西起湖口、东至江阴,在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解放南京的壮阔历史画卷展现得淋漓尽致,突出了历史教学的科学性、形象性、凝练性、情感性等基本特征,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和参与意识,在知识传播、思维引导、认识提高、能力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经典美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书香校园; 经典美文; 精神发育; 励志底色; 民族归属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48-001

一、孩子们的心灵需要经典美文的润泽

早在2003年3月,苏州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同志就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了“书香校园”的概念。他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的阅读水平。”2011年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可见,建立书香校园,营造阅读氛围,已成为新时代办学的需要。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双重黄金成长期,学生的精神发育需要得到主流文化的熏陶,学生的精神世界需要得到经典文化的滋养。而传承人类文化的最主要载体就是经典作品。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曾经说过:“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精神原创性、源泉性的东西,它们都应该进入国民教育。中国有《论语》和《庄子》,儒家和道家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构成。假如我们把这些民族的原创性的东西全部清除掉,中华民族的个性、中华民族的根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阅读经典,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经典。我们有义务让我们孩子的精神世界在经典与传统的阅读中得到润泽,成为一代具有民族个性和灵魂根源的中国人。”

二、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是,目前小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

1.急功近利,过多地关注分数的短期成效,无视阅读的重要性和长期的积极影响。都说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学习时间长,作业像山一样地压在孩子身上。事实上,很多孩子都被动地成了那棵被拔的小苗。有些家长,给孩子提供的课外书就是各种辅导手册,练习卷,他们认为这样能在短期内提升孩子的成绩。殊不知这样的急功近利式的教育,既扼杀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又抢占了孩子大量的阅读时间,真是得不偿失。

2.现代传媒抢占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电视机和电脑游戏给了孩子们娱乐和消遣,但也耗费了他们太多宝贵的时间。特别是对于缺乏自控能力的孩子来说,更是长时间沉迷其中。这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更会在很大程度上束缚孩子的思维发展,不良传媒更会在思想上误导孩子。再加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宽带已进入了不少家庭,社区中不少不规范网吧的存在,也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得孩子的阅读时间更是少之又少。

3.学校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少正确有效的引领。由于课外阅读的个性化特点,虽然老师们都知道开卷有益的道理,也会提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但对阅读什么书,该怎样进行有效的阅读,如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从经典美文中汲取养分,这些老师极少会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领,而是由着学生自由选择任意阅读,或者是囫囵吞枣地浏览,以至无法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要教给学生在不同的年龄要懂得选择阅读适合自己的好书,这才是正确有益的做法。

4.家庭、学校未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很多学生家庭藏书极少,甚至有些家庭根本就没有藏书。许多家长自己的娱乐活动占据了他们大量的业余时间,以至于有的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学生在家的阅读缺乏督促关怀,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而学校,虽然有图书馆,但阅读氛围不强,时间也少,所以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很难形成。

因此,营造书香校园,让学生得到经典美文的润泽,已成为当下的急需。

三、让学生在经典美文的书香环境中学习,可以促进小学生精神发育

何为经典?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经典作品是主流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精髓的体现。

何为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指人的精气、元神,表现出来的活力。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精神,有意识,有思想思维。试想一个精神发育不健全的人,他也是一个不健全的人,他的所作所为恐怕会多多少少回归到动物性,人性特质将会是不健全的。如果我们的学生精神发育不健全,那么我们是在为这个社会培养危险品。目前国内大、中、小学生的精神状态表现早已不容忽视。

何为精神发育?精神发育的概念相对身体发育。现在每个孩子的生活宽裕,不缺吃穿,普遍身体成长发育良好,甚至出现营养过甚的现象。但相对于身体而言,孩子们的精神成长不容乐观。信息是精神成长的食粮,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书本、媒体和社会本身。而只有健康安全的信息,才能促进孩子健康的精神成长发育,反之则害之。这和身体发育的规律是一样的。如今进入信息时代,学生每天接收到的全方位信息是没有筛选和过滤的,如果信息接收渠道缺乏控制和引导,学生的精神发育就得不到健康安全的保障。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开展阅读活动,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达到纠正并促进小学生精神发育的目的。

让学生在经典美文的书香环境中学习,就是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精神的家园,让孩子幼小的灵魂在丰富充沛的精神滋养中发育成长,让经典文化引领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一点点地健全人格。

四、给灵魂打上经典的人文底色

经典美文的阅读不仅有利于孩子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内化语言,带动语感体系,更能在记忆深处给人生打上一层经典和传统的人文底色,为一个人一生的品味提升打下基础。同时,一个在民族的原创性经典中熏陶过的灵魂,会更具有民族个性和归属感,这样的人也更能抵抗各种不良文化对心灵的侵害。

再有,阅读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激励学生的志向。好故事,再加上老师的引领,学生的精神世界会得到微妙而快乐的成长,会在零碎的阅读中慢慢形成一个完整的“三观体系”。

优质良好的精神发育,是为孩子迎接青春期的到来而必须要作好充分的准备,也是送给孩子一生自由驰骋最好的“护身符”。

参考文献:

经典美文范文第4篇

一、文学鉴赏作用

经典美文最主要的艺术特点就是艺术形象的生动性与文笔的优美性。故此,阅读教学经典美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用视觉去触摸与感知充满童趣的艺术形象“我”、善于编造美女蛇故事的艺术形象长妈妈、教给“我”雪地捕鸟技巧的艺术形象闰土的父亲、略带迂腐却严厉且是“本城极方正,质朴,博学”的艺术形象寿镜吾先生。其次,引导学生用诵读的方式品味“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等句式的整齐美、节奏美、音乐美等。再次,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品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等语言的生动美、形象美等。然后,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中“扫”、“露”、“支”、“撒”、“系”、“牵”、“罩”的用词准确等。最后,引导学生启动丰富的联想思维与审美思维等诱发其特定的审美情感,以此达到激发学生愉悦的审美体验之目的。

二、素材积累作用

素材是构建文章的基石。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诸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经典美文,不仅是作者对美的事物、美的情感的追求与作者聪明才智的结晶,还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极为丰富且非常适合初中学生写作的素材,如此,正好弥补了初中学生在写作训练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素材不足的缺陷。 笔者认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至少为学生开展写作训练提供了下列诸多写作素材:1.课文第二段中提供的描写夏天景物的素材:“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2.描写充满儿童生活趣味的素材:在百草园翻断砖捉蜈蚣与斑蝥、用手指按住斑蝥的脊梁迫使其放屁与喷出烟雾、因为想拔到像人样的何首乌根而弄坏泥墙、摘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的覆盆子”、夏夜里听长妈妈讲赤练蛇的故事并由此感到“做人之险”、冬天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等。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在其后面的园子里“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画画儿等。对于上述素材,同学们只要在阅读时加以内化,写作以“夏景”或者“童趣”为话题的作文时,便可以直接移植到作文中。

三、写作示范作用

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下水作文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难免会出现粗制滥造等不尽如人意之处。而入选语文教材中的诸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经典美文则可以为学生直接提供文质兼美的示范资源。故此,我们如果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课堂写作示范有机结合起来,则会起到极好的作文训练效果。比如,我们可以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写作范本,从下列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1.景物描写类的仿写:主要仿写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对百草园夏季景物的描写。可以将仿写的话题换为“春景”或者“秋景”或者“冬景”等。

2.句式仿写:引导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造一个句子,体味这种句式所蕴含的丰富内容。

3.人物动作仿写:主要仿写冬天雪地捕鸟一段,学习动词的准确运用。

4.人物肖像描写:学习文中对寿镜吾先生外貌、语言、神态等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主要描写班级中某个老师或者同学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文中不准提及被描写者的姓名,写好后依次在班上大声朗读。被同学们猜中所写之人者即为佳作。

5.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技巧:将文章内容按时间顺序分为二个部分,中间用过渡段承上启下。

笔者认为: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接触到的诸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经典美文,均能给学生提供文学鉴赏、文学审美、写作素材积累、写作示范等机会,是我们提高学生文学艺术修养与写作技能的宝贵资源。故此,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经典美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其具备的上述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以此充分发挥其巨大作用。

经典美文范文第5篇

一、向经典美文学细节描写

我们的课本里有很多优秀的细节描写值得我们去学习,在课内学习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写作的范本,并布置相应的作文训练题,可以使学生的作文得到极大的提高。尊敬的叶圣陶老先生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也就是说,教科书里的文章就是选来给我们学会阅读和写作的,所以我们千万别浪费教材提供给我们的学习写作的好机会和训练写作的好材料呀!

如学习了《济南的冬天》之后,在课堂上孩子学到了老舍先生写冬天的济南时是如何细致地写济南的小雪和清澈透明、充满灵气的水的,以此表现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见《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56页。)

老舍先生先点出济南冬天的特点,再从山上写到山尖,再从山坡写到山腰,把一个雪后小山的“妙”字描绘的淋漓尽致,从水藻的绿衬托出水的暖和、富有灵气,从而写出了济南冬天山水的美景,这深深地吸引感动了我所教的学生。有学生回家就在每天的读写本上模仿着写下了自己的《湘西的冬天》(魏朗峰):对于一个在湖南待惯了的孩子,像我,如果那里冬天不下雪、只刮风,一定是个百年奇迹。没错,湖南的严冬是寂静的,只有雪花静静地飘下,偶尔刮一两声风。冬天,如果能感到温暖,就更奇怪了。湖南的冬天是恶劣的,一天到晚无情的雨雪下个不停,让人在外面有点害怕。可是,古老的凤凰,栈道多么窄,城多么大,坡上卧着山庄,每家屋顶上积满了雪。雪花像一位年轻的小姑娘,悄悄地落在你的身上,多么文静;又如大地是一位慈母,她非得下来不可。空中、半空中,白茫茫的一片。天有时如一块蓝宝石,多么温晴;有时又大发脾气,黑漆漆一片。那里的山不同其他的山,坚强、有骨气。它们一个个独立半空中,顶风立雪,毫不动摇,一点儿也不娇气。这使我天天不断地沉思:“明天是春天了吗?”因为只有春回大地,才有那生机勃勃的一面。这,便是家乡的冬。语言虽还有可圈可点之处,但饱含感情的景物描写透露出的是小作者对于美丽的故乡凤凰的由衷赞美之情。

二、向经典美文学习人物的动作描写

朱自清先生著名的《背影》中有一段描写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艰难翻越铁道的情景,让学生也用系列的动词写自己父亲或母亲的背影,有的同学写得非常棒(陈穗斌):我望着父亲的背影,看到他在人群中慢跑着,这时我才发现父亲比我上一次看他时消瘦了很多,我居然都不知道,我真恨我自己,平时为什么不去多关心他一下。紧接着,便看见他有点吃力地爬过栏杆,可能是因为他有吸烟的习惯,平时又比较晚睡觉,所以他爬得很吃力。那刻,我有点紧张,看见他消失在人群中时,我的心跳得更快了。突然,我又在石台前看见了父亲,只见他双手撑着石台,吃力地爬上去,然后他便跳下去消失了,不久,他又迅速地拿着一袋东西吃力地往回撑着石台翻回来。

虽然,比起朱自清先生的原文这篇作品明显稚嫩,但是,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中的父子情深完全不输于名家大师,对于一个初二的学生来说,已经难能可贵,表明他从名家名篇里学到了一些写作的方法,能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了。我们语文书里的教材就是个例子,让学生习得大家的写法,这难道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吗?

三、向经典美文学修辞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选入了著名诗人流沙河的一首哲理诗《理想》,在这首诗里,有集中运用了比喻、顶真、排比等修辞的句子,使诗作结构严谨,读起来又朗朗上口。学生学习诗歌之后,就有了跃跃欲试的写作欲望,可以让他们模仿第一段来写一写。

《理想》(流沙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学生仿写一:学习是砖,敲开知识之门;学习是门,通往文明的堂;学习是堂,装载朗朗书声;学习是书声,读出智慧的灿烂。

学生仿写二:春天是风,吹燃新生之火;春天是火,送来温暖真情;春天是情,播洒人间友爱;春天是爱,让世界更加美好。

学生仿写三:希望是雨,滋润辽阔大地;希望是地,孕育灿烂之花;希望是花,铺满幸福之路;希望是路,引你走向光明。

学生的作品显而易见是可圈可点的,还有待改进,但作为当堂学习后立刻即兴的作品,这对于从小学六年级刚升入初一学习的孩子已是不易,令人欣慰的是,教材达到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让学生学到了修辞的综合运用,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能写出完整的高质量的一首诗来,以后能在自己的作文时用上这样的排比、比喻、顶真句就可以为文章增色不少。

教材里的经典美文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也很多,又比如学习了七上的《第一次真好》,这篇文章篇幅短小,选材视角清新,开头和结尾都以排比句增强气势,十分容易模仿,学生可以模仿着写一写自己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学游泳、第一次做饭等等的经历和感受,学习以排比段抒情结尾的写法。

经典美文范文第6篇

一、 广泛阅读,培养语感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在这里他们可以自在地漫游童话王国,参观未来世界,可以随时与伟人见面,和英雄交谈……从而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恨,悟到人生的真谛,插上理想的翅膀,获取奋斗的力量。阅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 ,没有阅读也就谈不上语感。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气氛览精读,犹如蜜蜂采蜜。他们与书中的主人公同欢乐,共忧思,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奥妙,认识语言的情趣,把握语言的精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也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大量浏览和精研各种文体的经典美文,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二、 反复吟咏,体会语言

朗读是对语言文字由外而内的吸收,语感是对语言文字吸收内化的感受。朗读训练与语感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能直接感受到语言的节奏,领略到语言的优美、文章的韵味。因此,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朗朗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

在学习《小小的船》时,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语调,先一字一顿地读,后充满激情地读,读后让学生分辨哪次读得好。学生回答:“后面读得好听。”于是,全班小朋友学着老师的语调顺畅地朗读,学生边读边欣赏,对于课文中叠词的理解也同样采取对比的读法,使学生从语调中感到“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要比“弯的月”“小的船”“闪的星”“蓝的天”好听,因为这样写“月儿”“船儿”“星星”“天”更美。从声音上去吟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用不同的语调、节奏,在朗读中思考,在吟诵中品味。显然,这是单纯讲解语文知识不可能收到的效果,而语感培养自然也在其中了。

三、 展开想象,入境明理

经典美文是形象性很强的文学作品,以生动、活泼、感人的具体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因此,训练语感,需要与具体形象联系起来,才能领会其丰富的内涵。想象是培养语感的翅膀,想象的过程不但是引发学生生活体验和调动知识储备的过程,而且是学生感知作品内容的过程。在教师启发性的提示下,学生顺着文章的内容合理展开联想,凭借想象使具体事物在脑子里重现,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在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中感悟语言背后的深奥与美妙,进入一个摸得着、看得见、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

比如,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如果简单地进行教学就比较枯燥,应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立即会在眼前浮现出粉墙上挑着红花的杏枝、园内姹紫嫣红的春色,还有诗人驻足抬眼的神态,迅速感受到诗人欣喜的心情和爱春惜春的感情,进而获得美的享受,接受美的熏陶。除此之外,更能由“红杏出墙”生发“幽香浮动”“临风摇曳”等诸多联想。这样就能更好地悟出诗句所蕴含的情理,更让学生在心灵上与诗人产生共鸣,进一步感受文学语言形象性的特点。

四、 读写结合,强化语感

柳斌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语文课实现。”新课标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就是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写结合,强化学生语感。

教学《荷花》一课以后,我安排了写景作文,让学生凭借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把最近到公园或郊外游玩观察到的美丽景色按顺序写下来。写后凭借语感自行修改。有的学生在游览完河滨公园后写道:“河滨公园的桃树造型真是美丽极了,一棵棵桃树千姿百态:有的像长颈鹿,在翘首遥望;有的像孔雀,向人们展示它美丽的羽毛,笑迎来宾……”这一系列的排比句和比喻句,把河滨公园中那千姿百态的桃树造型描写得真可谓惟妙惟肖。写使学生在运用语言时,既能够仔细推敲词句,调动自身的语言积淀,又促进了语感的形成。

每一篇经典美文,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的,妙不可言。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

经典美文范文第7篇

尝矜绝代色,复恃倾城姿,犹记得去岁,人间芳菲尽的四月,春日迟迟,草长莺飞,你我曾于茫茫网海中有过惊鸿一瞥。青笺薄字,稚嫩颜词,不过是些为辅新词强说的愁意罢了,你留言相赠,惊叹绝伫灵素,少回清真。末了笔锋一转,三言两语便直指心底说中了我隐于莲子的心事。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我寻香而往,瞧着了你的鸳书锦词,一笺《倾城怨》墨香淋漓,荡人心魄,让人不由自主的跟着婉儿和秦玉桀之间的聚散离合揪心断肠。许是怕自己生涩的笔触惹了旁人笑话,故未着一言翩然离去。你瞧,旧时我曾也有那宛如水莲花不胜凉风般的娇羞,怀着满腹的清邪娇憨,带着满眼的好奇钦慕,小心翼翼的在这个有着漫漫古典情的世界溯洄从之,溯游从之。那时的我定然预计不到,有朝一日,如果可以,我宁愿不要什么诗不要什么词不要虚伪的画作无情的书墨……

本来无一物,何必惹尘埃。不要山水不要院落,不要相逢不要相思,我不要歌不要字不要楼阁,什么都可以置之不理,唯有那青衫淡笑,放不下的唯一。曾经以为古风,文字,花草,诗词,小说,便是命中注定的蒹葭。而蒹葭,恰是离爱情最近的蔓草。如一直不写文字,做个锦心品墨,素手端汤的女子,闲看落花静听雪,许就不会凭空生了这些个惹人心疼的美丽哀愁吧!当然,更不会遇见那一场该死的让我心痛心酸心伤心碎心冷也让我至今无悔的尘劫。我只是想念,想念旧时光里那个被唤作蔓蔓唤作语恬的女孩。不写清词不写诗,有那么多的人疼她宠她呵护她宝贝她……那是多么纯粹的快乐呵,融融其乐,如今想来也是暖入肺腑。后来开始在一纸青笺上描绘自己星子般的些许遐想,与风月谈情,同草木说爱,何求有人折,梅花无论开在几月何地,都不会如荷花与日般相映相亲。

佛言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若是有缘,人生何处不相聚呢,譬如你我,婉柔清?,梅晗清颜。许因尘缘未到,匆匆一访,再见,已然是雪塑冰封的十一月。应友人相约,涉足于清尘雅居,去后方才知晓,此处的主人,竟然是你,那个一面之缘后令我寤寐思服的幽然女子。如今想来,仍有些许遗憾,因为这次的相遇,依旧犹如一道浮光掠影。不可否认,人淡如菊心似水的程英式女子我素来钦慕。但也不愿掩耳盗铃,那种骨子里的从容淡定是古灵精怪的我学不来的。我是贪心,若是相恋,便要写作长相守两不疑;若是相惜,定也要若相惜拂我弃。且,定争朝夕。霜华染白衣,从你的清居盈盈路过,黯然低眉心事掩,雾浓云深偏殊途。一转眼,便飘渺了彼此的清踪。但我坚信,数次擦肩,都只为后来更为隽永的相聚相知相惜相怜相伴。

穷思回想,你我真个结缘,乃是时隔初见一年后的今春。不是疏于回顾,而是每回念及此处,都禁不住靥漾桃红,羞不自胜的“夺路而逃”。“一遇公子终身误,不遇公子误终身”洛清尘与许承逸,终究是,这样,结束了。山未无棱,江水未竭,天地未和,也未闹得惊天动地,也未吵得海枯石烂,只是从此相见做不识罢了。洛清尘,许承逸。逸,许诺清尘,承诺清尘;墨漓,漓尘。莫离尘。任时光轻擦,霍然惊觉,原来许承逸也可写作许成忆,此情只可作追忆,只因当时皆惘然。伤而不哀,哀而不恸。一切自知,一切心知,说不上终身误或者误终身,雪花恋上梅花,再抵死相爱,也逃不过逆不了雪融花残的天命。只是心底,终究做不到释然。尽管,自己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呕心沥血,换不回挖不去一个曾经。物是人非事事休,本就是最寻常不过的交替更换。

初见如梦,午后暖阳照过素裳,映衬着白玉般的素颜,偷偷爬上屋外的栏杆,草色青青柳色黄,篱笆外的桃花或浓或淡,开的正好,几声鸟鸣,一盏清茶,静谧而美好。就是这样一个清朗无垠的下午,一缕余晖染红了脸颜,第一次主动同你说话,隐秘婉约的话语,吞吞吐吐的道尽了女儿家迂回百折的小小心思。小心翼翼的告诉你,我喜欢上了一个男子,一个卓尔不凡的男子。且那人与你私交甚笃,极为熟稔。我不是长袖善舞的女子,一向生人勿近。拙劣的用清傲孤冷掩饰着自己的自卑,与你的初次交谈,却是酣畅淋漓,没有一丝陌生与隔阂。许是神交已久吧,况且我的好友中也不乏你的故交,皆为性情中人吧。不知你是故作不解,还是明知故问啦,反正你欣然追问了啦,不许辩解啦,你看人家都丢盔弃甲,缴械投降,被逼无奈,最后老老实实从实招来了啦。

双清女子,一朝相聚便不离。踏花拾锦年,我庆幸遇着你,今生来世,姊妹情不变,可好?墨碾紫玉浣秋裳,漓水扶滨映海棠,你见证了我这一生中,最醉人最纯粹最美好最清然最诗意最无奈最纠结,最柔肠百结最缠绵悱恻最刻骨铭心的天旋一梦。无奈故人日已远,窗下尘满琴。坐对一樽酒,恨多无力斟。沉月说,“你看,我爱你的这些年,青春正好年华无限。可惜作为那个棋逢对手的人,你却早已是湮没在时光深处遍寻不见”那么我是不是该合指庆幸,他不在的这些个失了颜色的日子,曾陪伴我们半路走来的你还在身边。其实是该写作我和他的,毕竟我们早已不再是我们。我仍是不相信会真的生分至此,他很好我也很好,我们不好。也许不是不相信,是心有不甘吧。他的淡漠我的清傲,素来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的清颜女子何时可以学会释诺淡定的微笑……

浮生未歇,思绪如蝶,回忆不止。有人告诉我,鱼的记忆只有7秒,7秒之后它就不记得过去的事情,一切又都变成新的。那么我宁愿是条鱼,7秒一过就什么都忘记,曾经遇到的人,曾经做过的事,都可以烟消云散。可我不是鱼,无法忘记我爱的人,无法忘记牵挂的苦,无法忘记相思的痛。一样极喜清字,一样多情又无情,一样的“胡思乱想”,一样的心如琉璃,一样的敏感细腻,一样的易伤任性,一样的痴傻执着,还爱上了,一样的男子,淡泊出尘,清逸拔俗。真个只是一个缘字作解么?相逢何必曾相识,但使相逢便相知,他常言你我二人心性如出一辙,而旧时光里你也曾将哥哥与他误做一人。他二人的言谈举止,就是如今的清颜,仍是辨不出孰是孰不是。怎能忘却,浮华瞬变,你与哥哥的相望不得执手,我与他的相惜轻辞做陌路,这,皆为天道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真个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吗?爱已成殇,不堪回首,偏又忍不住频频顾望,如燕儿之言“那种感觉好像是,我们给自己建了一个牢,逼迫自己永不见天日。”心是一扇结满蛛网的雕花窗子,凭借网隙间挤透出来的一罅微光,读着人间的温暖。怆然回首,于他而言,这或许不过是一段无关痛痒抽身即忘的曾经,于我则是竭力躲避又避无可避的尘劫一场,是我此生最美好的遇见。殊途同归,最温暖可心的相遇,是遇见你们,你,竹子,小燕儿,沉月,还有醉清楼的许多仙妖神魔人。请原谅,我没有用你这个字。我们不是彼此的唯一又承载着彼此的唯一美丽,这种感觉,你懂。适才看着安心紫蝶写给你欢言挚语,无声凝噎,热泪盈眶,有感动有释然有艳羡更深的是欣喜。为你这个傻丫头欣喜着,有如此知心解意,乐天灵慧的姐妹伴着,多愁哀婉如你,定会等来一个属于自己的晴天。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别无他事,便袅袅行至书架,取下被束之高阁的《诗经》散漫翻阅。安说,诗经如彼岸花,就算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对于安的许多言论不敢苟同,唯此句,深得我心。情如饮水,甘苦自知,读至郑风《野有蔓草》篇时再度念起这个如烟如月如诗如梦的姑娘。忍不住以指击筑轻声吟哦,“野有蔓草,零露?`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恍惚间似见绿野风烟外一女子广袖紫衣,抱琴而来,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眼始红……不由喟叹,清?,出水青莲,绝尘女子,有哪个男子,能有幸得此佳人?清?,情深似海,无怨无悔,有哪个男子,能承担这样的痴情?人世间最美的事莫过于在自己最美的年华与那个人邂逅相遇,且能“适我愿兮”最终“与子偕臧”吧。

只因情字太苦,情深的人,容易错足。笑我一卷在手,却拢不来一寸物我两忘的清幽。深了会洇散,淡了不知足,“情深不寿,慧极必伤”我不要也定不会让这八字谶语于你我身上应证。婉约如你,清然如我,从未惧怕千疮百孔疮痍满目疤,唯舍不得心心念念的那个人伤了分毫。偏生情到深处难自抑,不惜以剑先伤自己七分,再伤他人七分……若痴语恬言皆过往,伴我拣一处幽僻的去处,共残莲一道,守着卑微的一泓微温,可好?指尖微凉,想起幼时不甚明了的一首歌,“我们都是好孩子,异想天开的孩子……”涩然一笑,纷杂尘世,何处静谧幽绝之地?只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能学会平静地接受现实,学会对自己说声顺其自然,学会坦然地面对厄运,学会积极地看待人生,学会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阳光就会流进心里来,驱走恐惧驱走黑暗驱走所有,清浅从容的走过这婆娑红尘。

今年夏末,你俟我于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合肥。浅碧衣裳,柔丝垂肩,神情清和,眉眼温婉,只是那瘦削的双肩让我看了忍不住心疼,你一向明事晓理,娇小的身躯承载了多少不愿启齿的委屈酸楚?少了乌篷落了梨花没了星斗,炎炎烈日一样把你怀拥百合顾盼流离的模样深深烙在我心上,用清扬婉兮巧笑倩兮来形容一点也不足为过。我们,可以说得上是一见如故吧。可笑见面的前夜我还凭白的担忧了许多。你看你看,不知何时起我就成了这样一个流于世俗谨言慎行的姑娘。“庐州月光、洒在心上,月下的你不复当年模样。”庐州,既合肥。许嵩歌里那个乘一叶扁舟随风入景的地方。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心情。许嵩唱“太多的伤、难诉衷肠,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而你我则是有太多的知心话,时间太短,来不及诉尽衷肠,火车已经吹响了告别的笙歌。

挥一挥手,作别彼此,看着你的素影渐渐隐没于熙攘的人潮,泪水盈上眼睑,最终什么都看不到。拂却烟尘,带着满心的欢喜以及未能尽兴的遗憾奔赴着回家的路程。红尘多婆娑,婆娑,既是遗憾吧,现在想来,那日那时,那时那情,那情那景,都仿若昨日,历历在目,触手可得。是自己太自以为是么?当一个人背负着两个人的回忆活着,连路过的风景,都自行为他而赏。很多我以为昨天才发生的事情,原来已经过去了那么久;很多我以为还会再见的人,原来已经消失不见;很多我以为还有转机的事情,原来都成了镜花水月。挽起地长发,淡雅地妆容,还有对着镜子演练了千百次的微笑……对自己说,你已不是孩子,再抗拒还是会长大。必须具有敏锐开阔地视觉,清晰睿智地思绪,清然从容地处理人情世事。责任,义务,良知,恩怨,纠葛……摒弃哀绝幽郁,留一颗善良之心茕然十丈红尘。

只是还是忍不住的质疑,曾经对上的瞬间,难道是一种错觉,那些流逝了的就永远都不会复现?许嵩在素颜中浅唱低吟,“当年素面朝天要多纯洁就有多纯洁,我怀念,别怀念,怀念也回不到从前。”支离了,破碎了,美好铭心,遗憾刻骨,任我再努力也挽不住铭心刻骨的那一天。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呵。想当日的你我笑语清谈,约素挽袖,同游逍遥。你车马劳顿,只为顷刻的相见。我风尘仆仆,赴一场佳人之约。碧水蓝天,紫陌红花,电话里的浅怒薄嗔掩藏不了唇角眉稍的盈盈笑意,沉浸于你与他给予的宠溺之中,颠倒神魂。以为接下来的日子会顺理成章的丰盛甜美,不然为何那日连苍穹之上一向游移无依的白云都幻化成了可爱的棉花糖模样。我以为,下一次再见,一定是我们四个人的,青衫碧裳,白衣紫衫,西子湖畔,黄鹤楼旁……

问世间情为何物,不过一物降一物。也许不遇见他,这一生我都会冷清自持的活着,在合适的年纪遇着一个合适的人安放感情。是安放,不是身受。不管是不是内心欢悦里外明澈。但是遇着了他,我愿意轰轰烈烈一次,没有其他过多的理由,只因,我愿意。冬雪未落,心已凝了一层薄薄冷霜。不足致命,只是教人生死徘徊解脱不得。想我待旁人也是倨傲矜贵的女子,如何落了此般田地?反思溯求,想要找回那个娇憨娃娃或是那个清邪的清尘女子,奈何是所走甚远,前尘路迷。答应写给你的字,也由于工作及琐碎杂事耽搁至今。我有太多的以为与自以为是。比如我以为我们会理所应当的两心相契共白头,执君之手同黄发。在此后的细水长流中如他欣然允诺的那般我看小说他翻页我吃苹果他吃皮。轻裘温酒,醉偎桥头看烟火,江水静流数雪飘……

千里相隔,一心相系,思绪走了太远太远,席卷了太多前尘旧梦。悲欢相错,回肠九曲,离那宠辱不惊四字始终是棋差一着而失之千里。顺其自然,各循天道,理所当然的让人无所适从偏偏又找不到一丝挽留的借口。请原谅,未能写出那一段纯粹的关于你我的滟潋回忆。念及你,脑子里浮现的,总是泛着淡淡青色的三个人时光。这篇耽搁再三的文字,虽未想过斟酌修葺,临近结束时真个是不尽人意。搁笔轻叹,有微微的惋惜,属于你的那一段在我笔下摇曳生姿令我笔墨生香的时光就这样错落于世情俗事。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你是如莲一般的女子,谁能走进你的心房,采下一朵莲,读懂你风干于唐诗宋词上的那些莲的心事?今夜,心情幽微,你着紫衣娉婷而来。有镯,为灵犀。我缓缓褪下一只,戴与你手。轻轻抚平你眉尖最后一蹙愁痕,抬眸,倚于门扉,窗外清风朗月,竹林碧黑,我知,我们一样,所思在远道……

月下落梅胜雪,远远有萧音幽幽落下,淡远寂寞,盘旋缭绕,传入耳畔,湿了脸颊。仔细听来,得此一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大雨将至,谁是予她。

经典美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荷花淀》 《芦花荡》 女性成长 抗日力量 美的化身

文学大师孙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擅长抒写女性的作家。1945年,他在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上发表的“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和之二《芦花荡》,不仅描绘了白洋淀天连水,水接天,荷香无处不在,芦花无处不飞的水乡景色,并且还塑造了一群生于斯、成长于斯和战斗于斯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在党的领导下女性成长和抗日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必然过程。孙犁自己曾说:“我最喜欢我写的抗日小说,因为它们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我的这一组作品,是对时代和故乡人民的赞歌。”

白洋淀是位于河北省中部的一个大湖,荷花淀是其中的一部分,芦花荡是其中的另一部分。全淀“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交错,足有两三千条……”(《孙犁传》)。走进这片广袤无垠的水域,走进孙犁“白洋淀纪事”姊妹篇的小说文本,我们可把作者对女性的抒写分为两组:一组是成年女性,以《荷花淀》中水生嫂等几位年轻妇女为代表;另一组是未成年女性,以《芦花荡》中大菱二菱两个小女孩为代表。既然是“花开两朵”,那我们就“各表一枝”吧。

先看成年女性。打开《荷花淀》,“月亮升起来”,扑入读者视野的是一个编席女人的形象。你看,“柔长修滑的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不久,在她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人便是水生嫂。她编着席,等待着丈夫归来。水生嫂本来是想等丈夫归来一同共进晚餐,一起共度良宵的,但残酷的战争环境却打破了她这种温馨的期待。

当她从丈夫之口知悉淀里的形势严峻,今夜丈夫还要代向参军战友的家属告别时,水生嫂就不再编席,也不考虑如何才能把“银白雪亮的席子”运输“出口”,如何才能把“花纹又密又精致”的白洋淀席送到“各地的城市与村庄”,而是忙着为丈夫赶制包裹:“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就这样,一夜之间,战争成了年轻妇女们生活工作的背景。当我们读到“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时,所有读者的心都感动了。小苇庄这七个参军青年的妻子,她们赶制衣物的速度是惊人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秦风》)作者这种以虚显实的艺术处理,使我们分明看到这些年轻们不知疲倦连夜加班缝衣纳鞋不息劳作的倩影,同时也感悟到她们寄予丈夫临阵要同仇敌忾奋勇当先多杀鬼子的美好希望和衷心祝愿。

再看未成年女性。《芦花荡》中叙写的则是冀中区过来的两个女孩子,“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一个多月来,她们相濡以沫,有时“一晚上不知要过几条汽车路,爬几道沟。发高烧和打寒噤的时候也没停下来”。是夜,已经“发着疟子”的这两个小女孩却要穿越敌人的封锁线,目的是要到大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吃吃药,尝尝大米和鲜鱼的味道。

——并蒂菱花一淀香,童年遭际实堪伤。据考,敌人对大菱二菱的家乡冀中区实行了“极端残酷的'三光政策',散布鼠疫,地道放毒”,“造成'无村不戴孝,处处闻哭声'的惨状”(见《中国革命史讲义》)。此时,“冀中抗日名将吕正操将军”率领的部队已转入外线作战,所以她们才一路辗转来这里“寻找队伍”。可是,当她俩乘坐着小船,在一个老水手的护送下,正向苇塘深处行进时,竟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

夜幕下的白洋淀,正是长夜难明、魔怪横行的时候,不免使人感到压抑,感到郁闷,尤其是大菱的负伤使每一个具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都出离愤怒了。那位负责护送的老头子,更是感到懊丧内疚自责,誓要血债血还。那么,这位自信的老水手是怎样为大菱报仇的呢?孙犁说过,他“喜欢写欢乐的东西”,还是让我们按照老头子与二菱的约定,跟随作者在《芦花荡》中移步换景,把目光投向日照下的白洋淀吧。

日照下的白洋淀,天气非常闷热。“有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老头子从“荷花淀”里撑出一条载有莲蓬的小船来。他就“站在船尾巴上”,“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大又肥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果然,鬼子们经不住这莲蓬清香的诱惑,都吆喝着追了上来。通过几番周旋,敌人终于上了“钩”。开始,一个鬼子被“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大腿,尖叫着蹲下水里去了;别的鬼子四下一惊,又四处一蹿,那替大菱报仇的“钩子”全都找到敌人的腿肚子,“鬼子们痛得鬼叫”却动弹不得,但见老头子举起竹篙猛砸“鬼子们的脑袋”。——苇塘的边缘,用苇叶遮掩着身子的二菱,目睹了老头子“不用枪”就能为大菱报仇的英雄行为,无不受到很大鼓舞。

无独有偶。作者在《荷花淀》的描写中,也是在白洋淀晴空万里的晌午,同样展开了一场消灭日寇的战斗。战斗源于小苇庄的几个年轻妇女对她们丈夫的牵挂。虽说战争是残酷的,但女人的爱情,决不是残酷的战争所能隔断得了的。在几个年轻妇女看来,“淀水清且浅,相去复几许?”于是她们一合计,便划着小船“到对面马庄”打探,结果丈夫没寻着,却偏偏碰上日本鬼子的运输船。为了不让敌人捉“活”的,她们拼命往水浅的荷花淀里摇,原以为“一准要死了”的女人们,没想到丈夫所在的队伍就埋伏在这里,而视她们为囊中之物的鬼子又遭到了灭顶之灾。

这里写的是一场伏击战,场面确实写得很欢快,颇富节奏感。战士们步调一致,先是响起一排枪,继而投出手榴弹,接着冲出荷花淀,再就是“打捞战利品”,包括敌人的枪支、子弹带、一袋一袋的面粉和大米、还有装着饼干的纸盒子,等等。

日照下的白洋淀,在孙犁笔下无疑是老英雄和游击队袭击敌人的战场,同时也让女人们感受到“打仗”也没什么“出奇”的,从而产生强烈的奋发为雄的愿望。

孙犁是一位具有诗性特质的作家,“对女性有一种特殊的偏爱,他认为,女性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优秀品质,是美的化身。”诚然,孙犁笔下的女性,无论是的还是未成年的,她们都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经历磨炼,在打击日寇的有效战斗中经受考验而成长起来的,在抗日战争中的岁月里表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

大菱和二菱“在家乡的道路上急行军”,一直“在敌人的炮火里打滚”,其间,大菱负伤却“没有叫一声也没有哼一声”,足见其意志坚强。至于《荷花淀》中水生嫂等几个参军青年的妻子,她们探夫遇险,不仅凭“衣裳”就能辨清敌人,而且深谙“水浅”大船开不过去的道理,尤其在经历了“伏击敌船”的战斗之后,更是感触良多,正如其中一个所言:“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另一个则说:“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是的,孙犁笔下的女性,不光“水式”比男人好,而且“智慧”也比男人高,在他的另一篇《采蒲台的苇》中所写的女性,随机应变能力甚至比“干部”还强。在采蒲台,有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了。这时“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在这里,是女性“用朴素而伟大的感情与男儿们一起搭筑了一条坚强的民族长城”。

此外,孙犁笔下的这些女性是决不“夹一些儿尘滓”,容不得半点瑕疵的。《芦花荡》中二菱,由于长时间的奔波,致使脸上涂满了“厚厚的泥和汗”,可一旦有了片刻的安静,哪怕是过敌人的封锁线,她也不忘用“手”舀水洗脸,除却面颊上的污垢的。这当中,要数荷花淀中几个青年妇女们与丈夫邂逅时的那一瞬间形象,描绘得最为灿烂。她们一个个从水淀中“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一个“露”字,实现了人花意象的动态融合,这种的女性本色的天然展示,恍若一首“芙蓉出水诗”,又似一张“美人沐浴画”,更像一幅“荷花盛开图”!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孙犁文集·自序》说,我一直“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在《荷花淀》中,孙犁不仅写她们个个是编席子的能手,缝衣物的里手,划快船的高手,继而还写她们成立了队伍,加强了训练,“学会了射击”。特别是在“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又写她们为“配合子弟兵作战”,“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这就标志着中国女性作为一支不可或缺的抗日武装力量,已经开始登上时代的战争舞台,“男女并驾,如日方东”,在妇女解放史上,它宣告了一个新的时代来临。

经典美文范文第9篇

我们学校经过慎重研究,决定组织教师自己编写校本教材《六德文集》,围绕“仁、义、礼、智、信、公”这六项品德修养,组织经典文章,把品行教育、习惯养成与阅读传统经典文化三者结合起来。

一、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

这套教材主体内容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事准则。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思想,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知义明耻”、“和为贵”的思想等等,这些都是国学精粹,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把“国学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深入持久地开展。通过“国学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和优秀的中华文明,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激发同学们爱国主义热情,树立爱国报国的思想,学习和领悟国学精粹,为今后一生铺垫正确的道德基础,厚积人文底蕴,激发民族精神。经过三年多的编写和阅读实践,这套教材利用传统经典文化对学生心灵的滋养初见成效:我校学生家长和老师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少教师讲,诵读前校园中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自私、任性等不良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而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大部分家长反映:如今孩子们懂事了,懂得为父母端茶倒水;主动帮忙搞家务了;对师长的礼貌也多了。

二、经典诵读,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养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我校通过近三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可以大幅度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识素养。以我班为例,我觉得国学经典诵读给学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就是语文能力的提高。说简单点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飞速提高。本学期,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大部分同学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读课外书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一些儿童版的文学名着更是成了同学们的至爱。课余,名着中的各种人物自然就成了同学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一部分平时不善言谈的同学也渐渐参与到对名着的讨论中来,口头表达能力也渐渐得到了提高。我感到自己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来激活低效的语文教学的愿望实现了。特别是习作方面,以前一到作文课,同学们就害怕,现在,全班学生几乎没有怕写作文的,每周都是盼着写作文,有的还不时提醒老师这周还没写作文呢?因为“言为心声”,他们想通过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当然,这里面的水平是不一样的,但态度是积极的乐观的。读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了其语言表达能力。有时候我会被遍地开花的真情习作感动不已。

三、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学校、家庭的和谐

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为贵”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人自我内心的和谐。可以说,和谐是国学经典的主旋律。现今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和谐社会”等,基本都能在传统国学中找到渊源。我校经典诵读给孩子们带来的学习上的成功,使得国学教育从学校唱独角戏,逐步演化成了一个“小手拉大手”的全民文化工程,经典诵读活动在广大家长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影响下,自觉地加入到了国学经典的学习中来。学校的传统文化氛围更浓了,学生对学校的感情更深了。

四、国学经典诵读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武器

马来西亚着名经典学教授钟积成先生指出,经典教育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文字经典:即教育孩子大量阅读、背诵古今中外经典诗文。另一方面是美育读经:即经常让孩子观看古今中外着名的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品等,经常聆听世界古典音乐,歌剧等经典音乐。让孩子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最终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只有这样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才会更加有望。的确,历史上我们中华民族曾数次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国,靠的是什么?现在仔细想想,我们不难得出,靠的就是我们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经典文化。是她们教会我们中华民族海纳百川、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由此看来,诵读国学经典,传承国学经典的确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最强、最有力的武器。

经典美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外国经典美文 特点 方法 师专生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092-01

阅读是对世界和人生的一种间接体验,好的文章会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陶冶和启迪。在学生时代,如果能够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静下心去感受文字的魅力和所蕴含的哲理,对于培养独立人性、提高语文修养有极大的帮助。

师专生不仅要多读中国经典美文,也应该多读点外国经典美文。外国经典美文展现的是异域的风情和文化,对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学生来说,更广泛的阅读无疑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拓宽视野,博采各家所长,兼收东西文化。

外国经典美文中,不同国度的作品体现着不同国度的文化意蕴,不同的风土人情。比如:《英国乡村》介绍的是19世纪以前英国乡村纯朴自然的风俗人情,描绘的重点却是英国人的民族性格。对英国乡村所代表的古典道德与生活方式体味颇深。再如:美国作家赛珍珠《中国之美》,通过对中国、美国不同风光的描绘传达出了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底蕴、不同的民族性格。

外国经典美文有着区别于中国经典美文的独特特点。

外国经典美文介入时代,介入社会,介入人生,大处着眼,小处着笔。比如:丘吉尔的《我与绘画的缘份》讲述的是自己一段学画的经历与感悟,但写作的重点并不在于如何掌握绘画技巧,而是重在描述自己学画的感想心得。写出如何把自己的苦闷升华为高尚的精神追求的过程。“买一盒颜料,尝试一下吧。惠儿不费,独立自主能得到新的精神食粮和锻炼,在每个平凡的景色中都能享有一种额外的兴味,使每个空闲的钟点都很充实,都是一次充满了销魂荡魄般发现的无休止的航行。”再如:法国作家蒙田的文章,正像世界文学评论中所说:“蒙田的随笔有如一道风景,左边一座山,右边一条河,前面一排树,后面一坡草,分开来看是山河树草,合起来看是一片完整的风光。”他谈自己,可以通过谈自己而谈到了人类和世界。

中国人思维方式经常有意会性,而西方人思维方式经常是直观性。因此,在语言运用上,中国经典美文在说明问题时会用比喻、暗示的方法,让人产生联想。而外国经典美文大多用明确的具体的词来表达。比如:印度作家泰戈尔的《情人的礼物》中这样描写了爱情。“如果我拥有了天空中的所有繁星,以及世界上无穷的财富,我还会要求更多的东西;然而,只要她是属于我的,给我地球上最小的一角,我就心满意足了。”再如:英国作家罗素的《我为何而生》,开头直接表达了自己为何而生的三种感情。“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外国经典美文用幽默、优美的文字表达了西方人做人做事的核心价值、思维观念。然而,现阶段,师专生阅读经典美文尤其是外国经典美文的现状却大不如人意,造成这种不如意现状的原因很多,这里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对西方国家地理文化了解不多。因此,文章中出现的词语对我们而言比较陌生化,有阅读障碍所以就不感兴趣。

(二)外国经典美文包含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他们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视野和做法。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毕竟存在着不同国度、不同民族文化与心理差距的问题,极易造成文化接受上的阻隔或排斥。

(三)在中学阶段,考试中外国美文涉及较少。因此,学生不重视这些作品的积累。同时,因为疲于应试,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不光外国经典美文,其实,中国的经典美文读的也很少。

(四)进入高校,学校所开设的外国文学专业少,缺乏经典范本和教材,包括外语系的学生也仅把外文当工具来学习,过分强调了语言的工具性,而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容被忽略了。

基于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认识、品味外国经典美文,培养师专生良好的阅读外国经典美文的习惯。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接受外国经典美文,体味其中精华之所在。教师如何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好呢?

(一)教师在课堂上多介绍西方各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作家、作品相关的史书、传记。

孟子曾说:“知人论世。”学生只有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才能读透反映西方风土人情的经典文章。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该读哪些经典美文”。学生因为对西方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了解不多,读作品具有盲目性。所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各国优秀的美文。这些美文文质兼美,其语言经过千锤百炼,优美典范,让学生在阅读中先积累,再慢慢消化、吸收,文章中巧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深厚的感情可以经过学生的品味、理解、记忆,逐步体会其精妙所在。这样,就避免了他们阅读的盲目性。

(三)安排“外国经典美文赏析”的赏析课。选择各国各家名篇,从作家的介绍、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叙述方式、立意等各方面具体赏析一些优美的文章,以导读的形式让学生找到阅读经典美文的方法。

(四)开展外国经典美文读书会,营造美文阅读的氛围。开展经典美文诵读,是对学生进行品德与审美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教师提供给学生诵读的读物、给学生诵读的时间,让学生逐渐养成读经典的阅读习惯。

上一篇:竞聘演讲范文 下一篇:金秋十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