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课程范文

时间:2023-02-25 11:02:20

技能课程

技能课程范文第1篇

护理护理技能训练 课程分析

一、课程分析

1.设置依据。教育当以育人为先,而技术是立足之本。高职高专护理教育需“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与护理行业的紧密对接。《护理技能训练》是护理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可使学生的技能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模仿到模拟,为培养高端技能型的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2.课程性质与地位。《护理技能训练》是一门以综合技能训练为核心的课程,是专业的工具课程,同时也是一门主干必修课。是学生打开社会的大门,进入护理行业的桥梁,它是学生社会化、职业化的前提,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和工作的基础。

3.课程目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修养,团对和作的精神、较强的法律意识、责任心和慎独的品质、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终身学习的习惯。

4.课程内容。根据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临床典型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和工作流程来设计情境,重构教学内容。把本课程设计成以“实训为中心”,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线的五个情境:即医院感染防治技术、生理需求照顾技术、病情观察监测技术、治疗给药护理技术、危重抢救配合技术。并根据技能在临床中的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把护理技能分为A、B两个级别,在训练和考核的时候有所侧重。

二、学情分析

学生特点:本课程开课对象是普通大专护理二年级学生,学生特点是:已经学习了医学基础知识,对护理专业及职业形象有一定认识,乐于动手,对老师如何组织他们进行本课程的学习充满期待。

学法指导:而其学习的特点是:注重独立学习,强调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间见习、实仿对照、视频观摩、角色扮演、资料收集等方法。

预计效果:通过学习逐渐养成一定的护理职业意识,这也正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资源保证了教学的顺利实施,本课程是纯技能综合训练课,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教师示范、学生练习,视频观摩、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能较轻松的掌握操作技能。

(2)教学互动单元举例。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一改“围着黑板讲护理”,而是以技能为中心把理论和技能操作融会贯通,真正做到教、学、作为一体化;重点操作从设计、备课、到实施都让学生全程参与,所以每一堂课都不是老师孤军作战,都是老师和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

下面就以“入院护理”为例陈述我的教学情境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综合技能训练强化入院护理的基本知识。能力目标:(1)能按护理工作程序对患者进行入院护理。(2)能掌握患者入院所涉及到的工作内容和操作技能(包括病床单位的准备、运送患者的方式、患者清洁卫生、生命体征的测量、入院介绍、入院的首次评估。情感目标:从而让学生能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工作过程中能尊重、关心、体贴患者,有良好的沟通技巧)。

教学重点:入院护理所涉及到的操作流程。

教学难点:护患角色的体验。

教学实施过程:

1.集体备课:课程组和学生代表集体备课,让学生查阅并收集入院护理的相关资料,观看入院护理的操作视频,让学生对本项目的教学设计有大致的了解。

2.案例分析:用典型案例导入本项目的学习。(1分钟)

门诊患者,女,78岁,因颈椎骨质需到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现行动不便,大小便失禁,你作为入院处护士和病区护士怎样对患者进行入院的护理?

提出问题:(1)入院护理程序有哪些?如何进行入院宣教和入院护理评估?(2)根据这个案例,请说出该患者可能涉及到的护理技能操作和知识。进行小组讨论,让同学们从讨论中得到启发。(5分钟)

3.项目说课:根据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结果确定了综合技能实施项目。进行项目的说课,告知学生本项目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1分钟)

4.综合训练操作示教:接下来教师进行综合技能训练的操作示教(38分钟),包括床单位的准备、患者的运送、患者身体清洁卫生、生命体征的测量。教学的方法可以用实仿对照、视频观摩、教师示范、教师指导、学生课堂课后练习、小组学习等方式进行。

5.学生综合训练:学生认真观摩,然后在老师指导下,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进行入院护理综合技能强化训练(3学时)。

6.综合训练后布置课后作业:(1)学生以寝室为单位去医院,收集患者入院介绍所涉及到的患者和家属需知晓的规章制度。(2)课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完成患者的入院护理,强化情景设计和交流沟通,以加深学生对入院护理的理解,并反复练习,做好项目考核准备。(3)完成实验报告。

7.综合考核:(2学时)通过反复练习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技能考核患,重点考核学生入院宣教和综合技能实施的能力。师生共同点评。

8.效果总结:通过这次综合训练,让学生掌握患者入院所涉及到的工作内容和操作流程,提高了护患沟通能力,并学以致用,不断努力提升人文素养,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

四、课程评价(根据无缝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评价我们也采取全程无缝式,既看重结果,更重视过程)

依据技能在临床的重要程度及学生学习特点,我们把课程评价分为三阶梯递进式进行。对于简单易学的B级技能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搬运、安置卧位等作为达标训练测试项目,在综合训练中通过师生共同发现问题以点评为主,对于难度较大的A级技能如无菌术、注射、输液、吸痰、导尿、CPR等列入综合训练测试项目,考核方法采取团队式综合考核,主要考核综合技能运用的能力、尊重生命的职业情怀和团队合作的态度,严格操作流程。临床最重要的操作如注射、输液、无菌技术则在期终还要集中考核,不管是哪种方式的考核,不合格者都要重新训练直到合格为止。

五、课程特色

《护理技能训练》是护理专业新开设的一门课程,我们的授课教师精心设计,努力实施。我认为本课程我们具有如下特色:

第一,融入创新理念,把课程上新。如按照护理岗位要求和职业习惯设计实训流程,融入真实的临床情景进行综合。改变考核的方式,加大人文素质和职业习惯的考核力度。

第二,始终融入美学理念,把课程上美。包括教师教学风度和教学艺术的美、教学环境的美、师生操作的美,让护理美学无限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人文素质。

第三,通过授课教师请进来,走出去,院校合作,使教学无限的靠近临床。这是我们走出去参加临床实践,提高双师素质,这是请进来实践专家对专任教师实践能力进行认证和考核,提高带教能力,开放式的教学从此改变了护理专业“闭门造车”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章晓幸.护理技能训练与评价.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技能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267-02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这种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用计算机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现代工程制图课程肩负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任务,需要探讨在这门课程框架下如何考核,才有利辩识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

一、现代工程制图课程教学需设置针对计算机绘图技能的考核环节

在对工程制图课程多年的教改实践中,得到较高认同度的课程结构改革的作法是,将“画法几何”、原“工程制图”(此处指未融入计算机绘图内容的工程制图课程,以下简称“制图”)和“计算机绘图”(CAD)整合成少学时的所谓现代工程制图课程,使其成为既有几何学理论,又有制图规则,还有计算机绘图实用技术的综合型工程图学新课程。鉴于“计算机绘图”丰富的教学内容,宜对学生相关学习情况单独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评价。然而平时绘图表现并不一定是真实情况的反映。“计算机绘图”由于课时少,学生多,故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难以对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准确掌握;学习是一个过程,一些入门慢和不善表达的学生,可能在最后阶段才展示出较好的学习效果,终极结果与平时表现有差异;平时绘图可借鉴资料或咨询对象较多,故平时表现不一定能反映学生的独立、快速完成绘图任务的能力;此外,有的学生平时上机的绘图成果有抄袭现象,使平时表现蒙上一些假象。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考试作为主要评价依据,更能体现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考试本身与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并不对立,科学地设计考核内容和方式,可引导学习方向、促进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形成,因此是有利学习的良药。

二、现代工程制图课程对计算机绘图的考核常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工程制图课程中嵌入的计算机绘图教学,首先需进行“纯”计算机绘图技术学习,例如掌握基本的绘图、编辑命令,设置绘图环境参数等。然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这些“纯”技术以及“制图”知识来绘制出工程图样的能力。与此对应的考核,应既评价学生对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基本掌控情况,还要评价学生应用计算机绘图软件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然而一些考核常存在三种问题:①未很好体现计算机绘图技能的实践性,仅有笔试题;②过多依赖“制图”,若“制图”不过关则殃及计算机绘图根本不能过关;③考核不全面,不利于区分学生之间的水平。现代工程制图课程中的计算机绘图,着眼于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绘图软件绘制工程图样的实际能力,对这种能力的考核只能通过学生上机操作来实现;计算机绘图与“制图”既有关联,也有相互独立的一面,不能将计算机绘图与“制图”完全捆绑在一起。计算机绘图技能是由对绘图软件指令掌握情况、绘图手段优化选配技巧、绘图环境调控能力等方面构成的。若仅上机完成一两道较繁杂的工程图样绘制试题,很可能因重复性绘图动作多而导致涉及的绘图技能面小。此外,若仅以最终绘制结果作为考核依据,则无法比较绘图过程的优劣,这不利于区分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看来,探讨对现代工程制图课程中的计算机绘图技能的科学、全面考核很有必要。

三、现代工程制图课程中的计算机绘图技能体系构成

为了使现代工程制图课程中的计算机绘图技能的考核内容合理化,需界定这个技能体系。在绘图软件为AutoCAD且学时少的条件下,可认为该体系由两部分共8项技能构成。该体系可表述为:第一部分,绘图软件操控技能:①绘图环境的调控:用户界面设置、视图控制、图层设置、创建布局等;②基础操作的掌控:各种坐标输入、选择集的构造与使用、特征点捕捉、极轴追踪等;③二维绘图与编辑:基本二维绘图和编辑命令的应用、多段线编辑、特性匹配等;④尺寸标注与文本书写:样式的设置、尺寸的标注与编辑、文字的输入与编辑等;⑤块与面域的应用:块的创建与使用、面域创建及作图;⑥三维绘图与编辑:基本三维绘图和编辑命令的应用。第二部分,绘制工程图样的综合能力:⑦绘图软件的综合操控能力(第一部分各项技能的全面掌握、异常的原因判断与状态恢复、绘制对象时方法和步骤的优化选择等);⑧工程图样的出图能力:图样的布局与调节、“制图”规范的实现、视图的快速绘制等。第一部分以涉及“纯”绘图技能为特征,第二部分则是对各“纯”绘图技能以及对整个现代工程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体现。教师设计的一套考题,应是这个技术体系的浓缩版。考题应确保:唯有真正具备上机操作能力,才能正确完成;对“纯”计算机绘图技能也能作出评价;评价计算机绘制工程图样的综合能力不能缺失。

四、计算机绘图技能考核试题的组织与设计

如前所述,计算机绘图技能体系是由8项技能构成的,要实现全面考核,8项技能缺一不可。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对有些技能的考核可以隐含在对其他技能的考核中,对第3、4、5、6和第8项技能的考核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第1、2和第7项技能,因此不必对这三项技能单独设题。再对第3、4、5、6和第8项技能的特点进行分析,可知对前4项考核能细分学生“纯”计算机绘图技能水平的高低,而对后1项技能考核能直接检验学生绘制工程图样的综合能力。设计的考题,无论是要求绘制图样还是笔答,都必须通过上机实际操作才能完成。

对第8项技能的考核,可以通过要求绘制一个简单零件的零件图来好检测学生的综合绘图能力。学生需要考虑视图的选择、排布,需要调动、搭配绘图指令,当然还得考虑绘出的零件图要符合制图规范。对第3、4、5、6项的考核,则应注意体现绘图技能的独立性。下面给出两道与“制图”知识关联小的试题范例,虽然是笔答的填空题,但需要上机绘出图形才能填出正确数据。例题1:图1(a)所示齿轮状图形的面积平方毫米。例题2:图1(b)所示碗的材料体积是立方毫米。碗的总高40毫米,内表面为半径37毫米的球面,碗壳厚3毫米,底座为直径40毫米的圆柱。例题1主要考核阵列命令及面域作图,例题2主要考核三维建模。两题均涉及AutoCAD查询工具的使用。这样的试题可实现考“纯”计算机绘图技能的目的。设计和组织这样的针对计算机绘图技能体系各项技能的试题,达到了对现代工程制图课程中的计算机绘图技能的科学、全面考核的目的。

技能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考试模式 岗位技能 教学改革

岗位技能课程一般在学员毕业前的一个学年开设,其目的是使学员掌握相关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然而,根据多年教学实践,这类课程目前普遍存在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差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现场科目考试模式”和“分段综合考试模式”,目的是通过改革考试模式,以考试为牵引,促使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调动学员学习岗位技能课程的积极性,提高这类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岗位技能课程考核现状

岗位技能课程一般分为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实践课程。当前的专业理论课程考核一般采用试卷考试的形式,专业技能实践课程的考核则采用课尾抽考模式,即当课程结束时,学员按照训练时的分组随机抽取一个科目进行考核。其突出的问题是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实践课程的教学相脱节,没有起到互辅互助的作用。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一般以教员在课堂上的理论讲授为主要形式,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抽象,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好。而专业技能实践课程则一般结合具体装备进行操作训练。由于训练时间少、之前的理论基础学得不扎实,训练效果不佳。因此,目前的考核模式不能起到有效牵引教学的作用。

“现场科目考试模式”和“分段综合考试模式”

针对现行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我们对毕业学员的岗位任职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合岗位技能课程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参考其他院校在岗位技能教育上的经验做法[1],提出了专业理论课程的“现场科目考试模式”和专业技能课程的“分段综合考试模式”。

1.“现场科目考试模式”

“现场科目考试模式”指以完成规定科目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新型的考试模式。该考试模式综合了闭卷考试和技能考试的特点,将专业理论课程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点设置成若干个科目。每个科目由理论知识模块和操作技能模块组成。考试时,学员从科目库中随机抽取一个科目,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结合装备进行讲解、操作及示范。考官由教员和学员共同组成,集体实名制打分,现场统计并宣布评价结果,保证考试的公开、公平、公正和透明。

2.“分段综合考试模式”

“分段综合考试模式”指学员在分组训练时,每完成一个科目即进行考核,由教员和学员组成的考官组集体实名制量化打分,作为该小组所有学员在该科目上的分段成绩。考核的内容包括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两个模块。操作技能考核由学员按照操作流程自行组织实施;专业知识考核采用口试的形式,由学员从完备的口试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若干个试题进行回答。整个训练结束后,对每名学员所有科目的分段考核成绩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综合,即为该名学员的最后考核成绩。

新型考试模式的教学实践

“现场科目考试模式”能够充分发挥考试的抓手作用,突出“以学员为中心”的教育理念[2,3],实现了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由以理论讲授为主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转变,激发学员学习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除了难点由教员重点讲解之外,其他教学环节包括备课、讲课、成绩评定等都由学员自己设计并组织实施。通过“装备进课堂、教鞭进库房”,充分结合现有装备,灵活采用现地教学等方式进行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

“分段综合考试模式”通过将教学训练与考核评价相结合,做到了即训即考、全程全要素评价。把学员平时的学习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实现了从课终一次性评价向教学全过程评价转变;把教学组、学员的评价结合起来,实现了从单一评价模式向多元评价模式转变;采用现场讲解、操作、示范及回答问题的无纸化考试形式,实现了从以考试检验学习效果为主向以考试促进学习为主转变。

结束语

针对岗位技能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了专业理论课程的“现场科目考试模式”和专业技能课程的“分段综合考试模式”。现场科目考试模式以在装备现场设备考试科目为主要考试形式,能够保证考试的公开、公平、公正和透明,促使教学方式的转变,突出学员的中心地位,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有效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素质。分段综合考试模式将教学训练与考核评价相结合,做到了即训即考、全过程全要素评价,有力地促使了以考试检验学习效果为主向以考试促进学习为主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军队院校优秀教学成果选编[M].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2009.

[2]李培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变[M].第二炮兵工程大学:教育教学参考,2012:16-19.

[3]朱邦芬.关于培养杰出人才的一些想法和做法[M].第二炮兵工程大学:教育教学参考,2012:20-25.

技能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技能培训;课程需求;用电检查;需求分析

企业进行培训课程开发的目标不是单纯完成学习或培训,而是要提高员工的岗位胜任能力,真正转变工作行为,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基于行为转变的培训课程,以结果(行为转变)为导向来进行课程开发,学习转化率高,培训的正迁移大大增加。需求分析是基于行为转变的培训课程开发的首要环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通过准确合理的需求分析,才能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以达到培训的最佳效果。课程需求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课程质量。[1]

为此,本文以用电检查专业为例对培训课程需求分析方法进行了介绍,根据岗位胜任能力以及工作任务为导向去提炼并升华流程步骤和方法工具。

一、培训课程需求分析步骤

课程需求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后边课程开发,收集需求信息,重点分析对企业绩效影响,目标学员情况等,选准课题,为进行组织经验的提炼定好方向,做好准备。收集好需求信息,就是按照绩效影响、任务名称、学员定位、任务描述等内容进行收集。课程需求首先要从企业绩效为出发点,结合岗位要求和个性要求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定位,决定课程开发的目的、范围、学习对象和内容等,如图1。

课程需求分析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收集信息

始终要考虑:涉及的工作是什么?如何完成工作?如何掌握工作所需技能?如何改进工作?如何提高工作积极性等问题。收集信息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收集渠道多;信息数量多;靠近信息源。

2.分析信息、数据和资料

将收集到的资料与期望进行分析,根据资料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由于收集到的资料信息量大,关联复杂,因此,在分析需求信息时应该把握事物的本质,从知识能力、态度、或组织、职务等多角度分析收集的信息。

3.找出原因,得出结果

得到资料分析的结果后,还要进一步确定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次数,培训学时等,在最终确定培训需求时与培训对象沟通,以达到纠偏的目的。

二、需求分析方法和工具

确定了需求分析的步骤后,就可以按照步骤进行分析。在此之前要选择合适的需求分析方法,见表1。

在进行需求分析过程中,会用到许多需求分析的工具,常用工具表格如表2:

以下介绍了填写需求信息表格的模板,见表3。绩效影响即培训目的,内容填写格式为通过培训,提高相关绩效指标,降低相关绩效指标,相关绩效指标可参考广东电网公司本部各部门岗位指标库;任务名称栏填写课程名称;学员定位即培训对象,内容填写格式为班组以及学习计划,如用电检查员岗前班;任务描述栏简述课程内容。通过绩效影响、任务名称、学员定位、任务描述等内容的收集就为案例的选择和组织经验的提炼提供了目标,做好了准备。

三、培训课程需求分析实例

下面以营销技能序列用电检查专业的培训需求分析进行说明。

1.收集数据

本次信息收集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一对一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问卷调查结构化地呈现前期的研究结果,便于系统地从岗位职责到培训内容进行梳理。

在访谈前,被访谈人员熟悉访谈目的、调研问卷以及岗位职责分解表。在访谈时,被访谈人员填写调研问卷。在访谈中,访谈内容包括:

(1)请被访人员对照自身岗位能力要求确认岗位职责分解表,看分解表中的细分工作任务及培训内容是否符合岗位要求。另外,了解被访人员日常具体负责的事务是否全部都包含在岗位职责分解表中,如果没有包括完全则进行相应补充。

(2)主要针对培训实施、培训需求、培训计划、培训考核等方面进行现场访谈。

2.分析数据

形成了40份调研问卷,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通过现场访谈有效引导被访者针对岗位具体工作情况进行总结,便于补充结构化问卷的缺漏之处。结合问卷调查和现场一对一访谈两种方法的成果,根据调研问卷结果、岗位职责分解修订表以及访谈补充要点,形成岗位培训规范。

3.解决方案

通过收集数据和分析,得到培训课程需求信息表,见表4。

三、结语

为了适应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新发展,建设一体化培训课程体系刻不容缓。要获得好的培训效果,必须要有好的培训课程需求分析。[2,3]分析、收集培训课程需求,收集过程便于操作和实现,提高了技能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收集需求信息,重点分析对企业绩效影响、目标学员情况等,选准课题,以提升员工岗位胜任能力为根本,提炼培训课程需求,课程需求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课程质量,只有通过准确合理的需求分析,才能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以达到培训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俊娟.培训课程开发实务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2]张义辉,张海燕,于棚.“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9).

技能课程范文第5篇

贵州省交通运输业取得了长效进展,2014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7.91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4006.81公里,79个县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里程突破5100公里,成为西部第一个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份,基本实现十二期间的规划目标。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将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建成环贵州高速公路,形成省内“六横七纵八联四环线”高速公路网络,加大国省干道改造养护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向县以下延伸,实现村村通沥青路或水泥路、村村通客运。因此,十三五期间是交通运输业继续建设和有效运营的大发展时期,需要强化综合运输枢纽、多式联运、内河航运、智能交通、城市公交等关键技术研究应用。而如何培养适应贵州省交通运输业发展需要的运管专业人才,已成为高职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解决的问题。

二、对接道路运输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旺入淡出,工学交替”培养模式。贵州省公路运输行业发展迅速,周期性变化明显,对公路运输产业人员需求大,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使学生能够满足道路运输业的发展和需求,并且能够在运输繁忙期间以顶岗实习的方式参与贵州省的公路运输工作。经过贵州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进程如下:第一学年在校期间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寒假(一月至二月)和暑假(七月至八月)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掌握候车服务、检票、行包业务、问讯咨询等专业技能;第二学年在校期间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寒暑假进行就业前的顶岗实习,掌握办理许可、运政稽查、运政案件办理等专业技能;第三学年,进行“顶岗实习预就业”,撰写毕业论文,组织毕业答辩。

第二,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与顶岗实习运行管理保障机制。为了保证顶岗实习的有效运行,提高实习质量,必须制定相应的顶岗实习运行管理保障机制,明确企业、学校、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顶岗实习发展氛围。因此,学校需从校企合作制度、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的评价标准、校外实习基地管理规定等几个方面出发,在企业的支持和配合下,建立“旺入淡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顶岗实习的长效运行保障机制。

三、基于运输工作任务,对接职业标准,强化学生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核心技能的对应

第一,强化技能训练,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近年来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为运输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汽车客货运站务管理人员、道路运政管理人员、交通运输稽查员、运输安全管理员、汽车运输调度员等。各岗位要求学生具备运输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客货运输站场管理能力、运输生产安全质量管理能力、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能力、道路运输行政执法能力等专业核心技能能力。

第二,基于运输管理工作过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公路运输管理实际工作项目任务主要分解为汽车运输企业管理、道路运输行业管理、汽车客运站务管理、汽车运输安全管理、运输车辆调度等。根据对以上工作项目的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及职业能力分析,构建以《汽车运输企业经营管理实务》《汽车客运站务管理》《道路运政管理实务》《道路运输安全管理》《道路运输组织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汽车运输企业经营管理实务》培养具备运输市场调查与预测、运输经营策略分析和经营方案编制、运输企业市场营销策划、运输企业经济效益分析、运输企业服务质量安全管理、公路客货运输作业等专业技能的运输企业管理人员。《汽车客运站务管理》培养具备汽车客运站务服务、客运站务安全管理、售票、行包快运、客运车辆调度等专业技能的汽车客运站务管理人员。《道路运政管理实务》培养具备、运输经营行政许可、汽车客运市场管理、旅游客运管理、汽车货运市场管理、交通运输稽查等专业技能的运政管理人员和交通运输稽查人员。《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培养具备驾驶员安全管理、车辆安全管理、运输安全检查、道路交通事故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分析、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等专业技能的运输安全管理员。《道路运输组织技术》培养具备运输线路分析的汽车运输调度员。

四、结束语

贵州省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对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学生要求不断提高,因此需要加强学生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定期拟派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实现“旺入淡出,工学交替”的运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应将专业核心技能贯穿于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之中,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不止要完善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技能的学习培养模式,更要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抓好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惠红.广东省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保障机制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

[2]尚润玲.顶岗实习管理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2013(04):92-93

[3]傅雪映.高职公路运输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97-99.

[4]潘杰.高职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准企业式2+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68-72.

[5]吴毅洲,王芳.高职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22-26.

技能课程范文第6篇

1、内容的选取和组织

根据临床护理岗位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所需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参考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以护理学基本技术为核心,整合、归纳和选取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急救及重症监护技术的重要知识点、技能点。通过设计典型临床病例,依据临床护理工作路径划分模块,采用岗位导向模式组织教学,在强化学生护理操作技能的同时,加强临床思维、人际沟通和解决临床工作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岗位的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能力。“妊娠高血压疾病护理”是一个以病人入院到出院(经过治疗—抢救—手术前—手术—手术后护理)的时间发展为横轴划分教学模块,按病房和手术室护士(主班护士、治疗护士和责任制护士以及器械护士、巡回护士)的岗位任务为纵轴进行情景设计的典型教学案例。

2、教学的条件和实施

(1)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模拟化病房模拟病房是保证教学顺利完成的基本条件。模拟病房最好能够配置智能模拟人,利用模拟病房的空间、布局和设施,通过模拟护理工作情景,引导学生遵循护理程序,练习各种操作技能,观察病人治疗效果和病情转归,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从而达到综合实训的目的。

(2)教学过程

①分配任务:以每班50人为例,10人为一组,共分5组,每组承担1个模块的工作任务。各组的角色任务包括编剧(写脚本)、导演(安排角色和排练)、剧务(物品准备)、病人、家属、医生、主班护士、责任护士、治疗护士等。每组选出1位组长,并配备一位指导教师。

②资料准备:教师课前及时下发病例、相关模块材料及任务要求。学生按要求积极准备,并通过网络、图书、见习等方式解决问题、收集材料。

③课前排练:按照模块任务和要求,各组组长组织编写脚本、分配角色、准备物品、进行排练。

④小组展示:每个模块的情景教学均安排在模拟病房/手术室进行。每个模块平均4学时,前2学时全班集中进行小组成果展示,授课教师和其他学生观摩。

⑤课堂讨论:小组组长对整个准备工作和演示过程进行说明和自评,再由教师和其他各组学生进行点评,点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仪表着装、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应变能力及人文理念等方面,最后任课教师就本模块及拓展内容进行提问和总结。

⑥分组练习:在展示、点评、讨论和总结后,全班学生5人为一组,分为10小组进行练习,参与本模块展示的10位学生,分别进入各小组进行指导。

⑦总结汇报:每个模块教学任务完成后,学生上交实训报告,教师进行教学总结,所有文字材料交教研室存档。

(3)考核方法和形式

全部模块完成后,进入考核阶段。学生以小组(5人)为单位进行综合实训项目考核。考核前一天抽取病例,每班考核安排4学时,每组平均20分钟。考核分数按照理论提问,单项操作技能,医疗文件处理,综合职业素质(包括仪表着装、服务态度、沟通能力、临床思维、健康宣教、团队合作、应变能力及人文理念等方面)的权重进行计算。

二、特色与创新

临床护理综合技能应用课程的病例设计独特,教学组织形式新颖。为全面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际工作能力发挥了以下积极作用。

(1)依据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经过治疗—抢救—手术前—手术—手术后护理的过程划分教学模块,与护士真实的工作路径结合,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2)按照病房/手术室护理岗位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情景,是行动导向高职教育模式在课程中的体现,通过对学科体系的解构和行动体系的重构,提高了实训教学的时效性和完整性。

(3)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组织情景教学和进行综合技能考核,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合作性,对锻炼他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原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网络以及提高职业能力和素养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本课程通过一个典型临床病例从诊断、治疗、护理,再从病情变化到转归的模块化设计,加入各种护理岗位所需要的全部基础护理以及专科护理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在实习前短时间内综合和强化了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了职业能力,同时也解决了高职院校因为学生多、课时紧、实训条件不完善等原因不能满足广泛开展综合实训的难题。另外,考虑到临床各科疾病的复杂性和独特性,每类教学模块可发挥自身特色、自成系列、单独使用,这种设计理念使课程具有不断提升的空间,不仅适合学校学生使用,还适用于临床低年资护士的培训和考核。临床护理综合技能应用课程设计理念及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体现了教学与临床无缝对接,符合职业教育的方向和要求。希望在今后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教学案例,满足护理高职教学实践的要求。

技能课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案例;课程综合化;中职钳工;技能课程

基于课程综合化的中职钳工技能课程的研究,是以中职钳工相关技能教学为研究对象,以适合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为出发点,结合中职相关专业“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在中职钳工技能的课程上可以适当地添加钳工技术、车工技术、铣工技术的相关内容,把这些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新的钳工技能课程,以综合化技能项目为参照点贯穿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以综合化技能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综合化情境中完成学习的完整工作过程,并获得相关工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化技能项目课程理念。

一、中职院校强化钳工技能实训的实践意义

在中职院校课程综合化的改革中,钳工技能实际训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意识

在钳工制造技术中,必须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具体的实践技能,从而在毕业之后可以有效地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在钳工技能中经常涉及到的概念如基准线、检验方差、准确度、精确度、尺寸公差等,这些概念要在具体的实践中才可以理解具体的涵义,最终才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意识。

(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

岗位意识的培养必须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才可以,钳工技能的学习与锻炼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在上岗之前要熟练掌握岗位职责和岗位职责的评价方法,通过实际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岗位意识的培养。

(三)可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安全是钳工技能中最重要的原则,不论在什么时候,安全意识的培养都要放在首位,一方面是保护自身的安全,另一方面是保护钳工设备的安全和工作环境的安全。

(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经历是分不开的,通过实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事物的理解程度,不仅提升了具体的操作技能,还激发了创新意识。

(五)加强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

情感意识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投入程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自信心。

二、目前中职钳工技能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的指导方案》,就是要探索符合中国制造业教学的课程开发方法,这是为了更好地把职业资格研究和课程开发方法进行课程综合化,通过吸取一些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开发适用于我国国情的课程教学方式。目前在中职钳工技能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是课程的综合性不高,不能很好地把学生的综合技能发挥出来,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其次是课程的功能性欠缺,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培养,钳工的技能课程都是以典型零件的加工为例,不是一个完整的作品,仅仅是体现了钳工的精度和难度;最后是钳工课程的趣味性不高,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钳工教学中都是一些枯燥的机械零件,教学过程也是简单地把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进行传授。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课程综合化的改革。

三、基于课程综合化的中职钳工技能课程教学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目标

中职钳工技能课程的综合化研究,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在钳工的教学改革中加强课程的建设,推进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激发出学生学习钳工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爱好,改善原有的课程中存在的钳工课程综合性不高、功能性不强,教学乏味等缺点,从而实现和提高中职钳工技能课程的综合化水平,让教学内容更加动态综合化,教学方法更加一体化,使得学生更好地学习到钳工技能,同时也让教师队伍更好的与企业进行对接,从而培养出实用性更强的学生,为企业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中职钳工技能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让其课程综合化,必须要以钳工的核心技能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同时要与企业的需求保持紧密联系,把二者结合起来,然后制定课程综合化的中职钳工技能课程的教学标准、校本教材的开发、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网络课程平台的开发等5个方面的内容。在这些课程内容上,重点还是要把学生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要能够培养起学生的综合技能、综合职业能力,要及时把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体现。在钳工技能课程中,还要体现出钳工的技能项目要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由单一的钳工工种转为更加职业化和全面化,达到钳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技能综合化项目课程。

四、基于课程综合化的中职钳工技能课程教学与实训的主要特点

(一)教学的主要特点

根据目前在钳工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内容,基于课程综合化的中职钳工技能课程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是钳工技能课程的综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钳工技能课程的综合化要设计得更加合理,要避免一些没有必要的重复内容,如脚手架的使用、极限与配合的知识等。这样可以节约技能课程的课时,让知识更加地具有连贯性和技能的整体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二,是钳工技能课程的功能性有了大幅的增强。钳工技能课程的教学过程要以整个的典型产品为主线,而不单单是典型的零部件。这样就可以把涉及到钳工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整合在一起,学生学习的就是整个产品,综合了多个工种和多项技能,让课程产生更强的功能性。

第三,是教学的趣味性较传统的教学有了很大的变化。中职钳工技能综合课程的教学由于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选择了更加合适的方式,既能具备相关的技能标准,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使用功能。这样的综合化课程让教学的趣味性更好,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在教学过程增加现场制作《迷你千斤顶》这样趣味性的教学案例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

(二)实训的教学特点

钳工技能课程的实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要做好钳工技能的实际训练,把钳工的手工加工的技能如錾、锉、锯、划、套、刮、检、装、修、焊等几个方面的技能要全面掌握,同时还要加强机械加工操作的部分,两个部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实训的效果。对于一些复杂、难以操作的部分,教师要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辅导。

其次,对于钳工加工比较复杂的工艺设备,要提高学生操作的准确性和精确度,经常用到的一些工具和设备要保持装配性能的完整性。对于实训教师的要求则更高一些,这主要是取决于钳工技能教学的特点而决定的,教师的技术要过硬,不仅要在课程中具备开发能力、整合能力和设计能力,还要对实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在组织学生进行实训的时候,要做到管理的有效性和安排工作的周密性,及时解决实训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实训的顺利进行。

再次,在实训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学习相应的钳工机械制造的常识和金属材料的相关知识,教学组织程序要合理的安排和设计,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和理解。通过实训可以让学生掌握到相应的钳工知识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

最后,钳工技能的实训过程是非常枯燥的,劳动强度也非常大。教师要合理安排实训的时间和内容,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最后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

五、小结

基于课程综合化的中职钳工技能课程的研究,主要是整合了传统的钳工课程单一教学的方式,让更多的技能课程可以相互的关联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通过对基于课程综合化的中职钳工技能课程教学的深入研究,可以改变目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陈冰.基于课程综合化的中职机加工技能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风,2013,(22):170-170.

[2]史文龙.项目教学在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钳工技能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55):120-121.

[3]周如俊.基于多元整合视角的中职学校课程设置问题、原则和对策――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 2012,(5):49-53.

[4]郑小勇.基于综合学分制的中职数控专业校级技能达标与鉴定的研究与实践[D].浙江工业大学,2012.

技能课程范文第8篇

山西省是我国煤炭、焦碳、冶金、重化工基地,作为区域性建设需要山西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大量具有新形势下人才关键能力(个人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的、从事工业建筑施工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始建于1956年,在多年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中,初步形成了以冶金建筑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以冶金建筑施工为专业服务方向的专业特色。2007年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示范专业,通过企业调研、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论,进行了基于施工生产工作过程系统化新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通过邀请企业专家座谈,企业调研,分析职业(执业)岗位任务,明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范围,主要涉及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中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领域、建筑专业化公司(地基与基础、土石方、建筑装修装饰、混凝土、钢结构、工业构筑物、工业炉窑砌筑工程等)生产与管理领域、房地产开发及建设工程咨询等领域,而且50%以上的毕业生将从事施工员岗位的现场技术服务工作。

二、当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

1.专业能力培养不全面山西省设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技术学院,绝大多数专业培养均以民用建筑施工为主,涉及工业建筑施工的院校寥寥无几。而作为煤炭、焦碳、冶金、重化工基地的山西省,工业建筑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较大,需要大量从事工业建筑施工的技术人员。而且全国8所设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冶金类高职院校中,以冶金建筑施工为专业方向的较少,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不能很好的适应冶金建筑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需求。2.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不利技能的培养现行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从学科建设目的出发,实行理论与实践的“二元”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也脱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执业)岗位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领域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

三、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1.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实践“工学交替、三岗实训”的5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将三学年划分为8个学期,其中5个学期为职业人所必需的职业素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校内教学,3个学期为“识岗”、“顶岗”和“上岗”的企业教学,形成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职业教育过程。校内教学:前两学期的校内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基础能力;后三个校内学期,紧紧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进行专业领域的学习;通过利用新建的4个校内实训车间,采取学做一体的学习模式,达到建筑工程施工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的提高,为“三岗实训”的实施奠定基础。企业教学:“识岗”教学即通过熟悉施工现场环境,增加感性认识,解决对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类型、建筑施工工艺、建筑设备机具等的认识和理解,树立专业思想,培养职业意识。“顶岗”教学即学生在施工生产第一线的施工、监理、咨询等岗位上改变学生身份,进入学徒角色,直接参与工程生产,在施工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实实在在进行技能训练。“上岗”教学即学生在第3学年的最后一个学期,到预就业单位提前上岗进行工作,以企业准职工的身份,提前完成工作见习期。2.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和方法论,构建以施工工作过程行动为导向及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例如,按照正式施工阶段各岗位所需施工测量能力、施工现场管理能力、主要工程基本操作能力、施工质量控制能力、施工安全管理能力等,开设《建筑工程测量》、《施工组织设计实务》、《施工管理实务》等相关学习领域。同时,改变传统《建筑结构》与《施工技术》课程的内容分置,基于施工工作过程系统化,针对性地设置《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结构施工》、《砌体结构施工》和《建筑功能性工程施工》等学习课程。随着山西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支柱产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从事工业建筑施工的技能人才,特别是冶金行业以“重、大、笨”为特点的厂房和构筑物建筑,更需要有一批精通冶金建筑施工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时调整课程结构,突出以冶金行业建筑人才需求为专业服务目标,以冶金建筑施工为专业建设特色。将《房屋建筑构造》、《建筑制图》与《建筑CAD》整合成《建筑工程施工图识读与绘制》,其中加大了工业建筑施工图识读与绘制;新增《工业构筑物认识》、《冶金炉窑砌筑》等学习课程,并在其它专业核心学习课程中加大工业建筑部分的比重,形成以冶金工业建筑为侧重点的专业特色课程结构。同时继续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课程标准、企业用人标准、职业资格考核内容相融通,并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实现“证考合一”。

四、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活动设计的改革

技能课程范文第9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新课程;运动技能;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102-0092-03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实施后,体育新课程的课程性质、价值、目标以及重要的理念已深入广大基层体育教师心中,但由于对《课程标准》强调的“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偏差,在实践中不知道如何进行运动技能教学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造成在实践教学中出现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健康发展。其实,这也是体育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世界上任何一种改革都是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纠正、再实践而完成的。所以,体育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认识偏差和问题是必然的,关键是发现问题后如何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 对运动技能的再认识

《课程标准》中将运动技能定义为:“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在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协调工作的能力”。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定义是:“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有学者认为,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特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完成某种技术动作的能力[2];运动技能本质是运动行为的潜能及其强化,基本特征表现为专门性、程序化和练习性[3]。据此,可以对运动技能进行如下理解:运动技能是通过身体的练习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活动方式顺利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一种主观经验的表现,是以一定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为基础的,主体对特定运动技术的掌握和表现。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离不开思维,离不开大脑对运动技能的分析和综合,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动作表象才能转化为动作概念,学生才能掌握动作要领并进行有效运用。

2体育新课程中的运动技能目标

对运动技能进行尝试性学习和深入学习是体育教学主要目标之一[4],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内容,作为运动技能学习领域的主要内容[5]。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新课程对运动技能学习的要求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运动技能学习是体育新课程主要学习内容,新课程并没有说淡化运动技能学习。相反,是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来体现体育新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性质。

(2)新课程运动技能学习的价值具有整体性。运动技能学习是体育新课程的根本,没有运动技能的学习,我们所说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就无从谈起。同时,运动技能学习目标的设置也是最基础的,是全体学生通过学习都能达到的,这一点和传统的体育课少数人能完成的运动技能也不相同。

(3)新课程运动技能学习内容具有多样性。新课程运动技能学习内容比传统的学校体育中的运动技能内容有较大的拓展,过去所说的“二三基”中运动技能专指单纯的运动技能,体育新课程的运动技能不仅包括单纯的运动技能,还包括“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和“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4)新课程运动技能学习内容体现健康性。传统的体育课强调的是竞技化的运动技术系统的掌握,体育新课程更重视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实际生活的相联系,突出对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重视基本运动技能对终身体育广泛的迁移价值和促进作用。

(5)新课程运动技能学习内容具有选择性和差异性。新课程运动技能目标的设置,是根据学生不同水平的实践情况,分别设置了不同目标,使运动技能学习目标符合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实际,有一定的层次性,更能体现体育新课程的人性化,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

3新课标理念下运动技能教学策略

3.1运动技能学习定位要准

体育新课程重要的理念是“体育为健康”,倡导运动是手段、健康是目的。在新课程进行运动技能教学时,首先要树立大运动技能观。正如上面所述,体育新课程运动技能学习内容不完全只是“三基”中运动技能,而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和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同样是运动技能领域学习的重要内容。观念是行动的前提,只有在体育新课程运动技能学习中树立大运动技能观,才能指导运动技能学习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体现和渗透大运动技能观。

其次,在运动技能学习中要分清是为了单纯学习体育运动技能,还是为了学习运动技能而达到育体、育心的健康目的。在体育教学中不教技术的高度、远度、难度,而是通过教技术使学生掌握健身的方法和手段…‘。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有效避免淡化运动技能现象。比如,学习“单杆、双杆”时,不仅要像过去那样注重学习单杠、双杠的运动技能,更要在技能学习过程中向学生传授通过单杠、双杠练习提高身体力量素质的多种方法及练习中的安全问题等。再如篮球教学中,树立通过篮球技能学习是为了增进学生健康的观念后,进行教学时,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只强调运球、传球、投篮等运动技能掌握,而是强调各种篮球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运用过程中对心理、社会适应、身体健康的促进。

3.2依据学生差异进行运动技能教学

体育新课程坚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在肯定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共同规律的同时,也承认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同时每个学生又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方面各不相同,也就造成在技能学习过程中会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同一个运动技能。

过去在的体育课教学中,过于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与完整,传授的方法过于竞技化、成人化、训练化,评价的统一的规格、统一的标准,其结果是致使大部分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失去兴趣。新的课程标准关注学习运动技能,更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既要重视运动技能在相应的水平阶段学到什么程度,又要关注同一水平阶段,甚至同一班级学生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运动技能学习内容,有选择地进行运动技能教学。做到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又符合课标的要求。例如,过去常说的跳高设置不同起跳高度、篮球教学比赛中技术最差的同学为“5分手”、按性别体能分组等等。通过创设不同的技能学习难度与进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

技能掌握以后的成功快乐。

3.3运动技能教学要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知识、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通过学习体育获得的技能,已经不再是为人们谋求生存和劳动所必须,是现代人更重视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表现。要使学生清楚认识到体育是提高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与保证,也就使学校体育技能学习必须要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生存经验。

传统的运动技能教学最大的缺点是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在学校体育界也曾经有过“教不教铅球”、“生活中有多少人用跨栏的方式跨越障碍”等方面的讨论,最后形成的共识是不否定铅球、跨栏在体育课学习中地位和作用,关键是如何进行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的处理。这也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运动技能学习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例如,水平二投掷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求用纸飞机尝试各种投掷方法――集体交流――指名示范――教师纠正示范一一学生总结――学生投掷比赛,学生一堂课下来技能掌握情况良好,更重要的是通过贴近生活实际和经验的体育课教学,让学生尝试了合作交流,技能的归纳总结,并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而这些都是围绕技能展开的,也是通过技能传授最终达到全面发展身心的目的。

3.4实施民主化教学,提高运动技能学习的效果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不是改教材,而是突出课堂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主动的、创造性的自主学习,同时又造就学生健全人格。对于体育课程来说,由于课堂教学具有其独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参与、主动学习,提高运动技能学习的效果,让所有学生达到体育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就要努力实现课堂民主化。

实施民主化教学要做好以下几方面:首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并重视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民主,始终将学生生动、全面发展放在首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新课程体育课堂民主化教学期待的过程是学生“既练了,也会练了”,期待的结果是学生“课上练,课后也练”。其次,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给学生学习的自由,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新课程充分强调知识技能的构建过程,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应给以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自主体验运动技能,合作、交流学习运动技能。第三,注重学法指导,正确评价每个学生。要让学生始终主动参与学习,掌握运用运动技能并获得一定的成功感,必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从教育人,培养人的角度看,学校体育教学应更鼓励每一人在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奋斗过程,积极参与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一种胜利。为了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掌握并运用运动技能,应努力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根据新课程标准应以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更合理。

3.5有效开发与利用体育运动技能资源

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是体育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要根据运动技能领域学习目标,合理开发与利用体育运动技能资源。在体育新课程中的运动技能资源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学校现有的体育新课程教材内容,根据学校的体育设施设备情况、学校体育传统、教师的情况、学生情况等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二是对现代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应根据教材化的要求加以选择和改造;三是对于地方民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体育游戏、体育活动项目,进行加工和处理,增强其运动技能学习:四是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情况、校园情况和周边自然地理条件进行开发利用,可以进行教材化整合,成为培养学生生活技能的主要手段。如校园内外的定向运动,以地震、火灾、交通事故、绑架等安全主题教育。这一点是体育新课程运动技能领域学习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们体育新课程资源开发的亮点。

3.6技能学习评价要突出发展性和过程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都是以技能学习的结果为主要依据,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技能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发展情况。体育新课程提出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倡导发展性评价和“以学论教”的评价理念[7],强调通过技能学习的过程对学生发展作用,不再只评价学生对运动技能掌握情况,更加关注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的掌握运动技能的方法,以及这个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情况。

技能课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研发;实施;标准化中小学生

长期以来,因为中小学实习课堂教学的缺乏,在高师教育中存在着教师核心技能形成难问题。由荷兰学者提出的“临床教育学”,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作为新兴边缘学科的临床教育学,是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教育理论综合起来,根据临床教育实践需要,开拓出作为真正实践性的教育学新领域。[1]在实践教育学理论指导下,开设出专门训练高师生核心技能的临床课程,可以较好地解决高师院校大面积增强教育实践技能的难题。

一、研发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意义及可行性

(一)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内涵

有研究者认为核心技能“是指所有职业都要掌握的核心的、重要的技术内容”[2]。由于高师教育以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为己任,而中小学教师又是以学科教师、班主任的身份去完成日常教育工作的,其学科门类较多,班主任也因小学、初中、高中阶段不同存在着操作技能上的差异。因此,只能从中小学教师完成岗位任务需要的核心技能,来确定高师临床课程的训练模块。笔者借鉴医学领域临床课程定义,参照中小学教师完成岗位任务所需核心技能,构建出培养高师生核心能力的方案和资源系统,将其作为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它是借助高师实习基地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研发出应用性处方理论和操作技术,由高师生扮演各类中小学生,利用中小学生课外辅导、在线辅导等,组成虚实结合的中小学仿真课堂,在高师校园内大面积实施中小学课堂教学核心技能实战训练的课程。其突出特点是,将高师独立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课程论、班级管理等教育理论,与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课程的相关知识点融合,开发出能直接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的规范化教师技能分类训练教材,形成教育理论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的技能训练课程。

(二)研发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重大意义

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取向不仅被写进了课程标准,而且成为教师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识。根据Merrill的观点,“学习的本质唯有当知识被应用于现实生活世界时才会被体现”[3]。就高师生实践能力形成而言,只有在具体工作情境中引导高师生努力建构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才能有效培养高师生的教学能力。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教师课程实践取向方法的探索不遗余力,国外由于高师院校规模小,其附属中小学多而且联系紧密,可以基本满足高师生经常性的实践教学需要。由于国内高师规模庞大,中小学与高师院校分属省市不同的管理体系,合作松散,没法照搬国外一体化的教师专修学校来开展教育实践。因此,一些师范大学探索出“政府-师大-地方中小学”GUS联盟之路,在教学上探索出微格教学、计算机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实践者研究等多种方法来指导师范生学习。但是,由于缺乏利益捆绑机制,联盟之路难以深入;案例教学、微格教学等方法,只是截取教学实践的局部画面,很难与真实的中小学课堂对接,致使高师教育课程建立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得不到实现,“以未来教师和教师教育者的生命体验为内容”[4]的教育实习流于形式,大面积提高师范生实践教学技能依然是制约高师教育深化改革的瓶颈。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研发,设计出由中小学生和高师生扮演的“标准化中小学生”参与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环境,从“定型化的教学”转型为“情境化的教学”[5],让高师生以中小学课程决策者、实施者身份,进入基于教学体验、关注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临床实践训练之中。这样不仅可以直接提高教育实践技能,而且有助于其尽早熟悉今后的生存环境,掌握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形成良好的从教态度和教师角色心理,增强当好中小学教师的自信力,养成勇于实践、乐于实践的品行,从而大面积提高高师生实践教学技能。

(三)研发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可行性

首先,具有政策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新标准规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和基本要求,明确了其学习领域,提出了开设对应课程模块的建议,为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领域划分和资源包构成提供了依据。新课标规定了教育实习和见习时间共为18周,从时间上为临床课程开设提供了保障。其次,许多高师院校建立了附属中、小学实习基地,为教师核心技能训练积累了系列“临床”经验,为高师生扮演各类中小学生提供了资源。高师生惟妙惟肖地扮演各类中小学生,不仅是准确掌握中小学生心理的需要,更是组成仿真中小学课堂,大面积突破教师实践技能训练瓶颈的关键。最后,笔者在广西和岭南师范学院的实践,有力地证明开设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具有现实可行性。笔者于2005-2008年带领广西师范学院15人在南宁八中高2005级2班经过三年的临床跟班实习,让高师生从帮助高中生解决学习问题中,习得解决“自习无”问题的辅导技能。2015年9月至12月,本项目组主研深入湛江16小五一班课堂,引领小学语文和数学实习教师,积极开展电子书包教学新模式探索;每周二晚上开设32学时的《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选修课。笔者亲自负责“标准化小学生”角色扮演训练,由师范生扮演“标准化小学生”,组成仿真实训课堂。临床课程实训中,笔者主要借助小学新课标和教师核心技能形成规律进行现场指导;实习领队教师针对学科教学、学生分类辅导与管理问题,以大课堂形式训练实技能,从而大面积提高了实习教师备课、说课、试讲、制作课件等核心技能。

二、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研发

(一)研发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理论依据

临床教育学,突出从批判现实教育中发现问题,诊断出问题的实质和存在问题的病理,再从教育实践的现场性和实践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将其归纳为“实践性”、“病理性”、“问题性”三个维度,从三个支柱上予以展开研究。[6]这就为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维框架。根据临床教育学的分析思路,首先从批判现有教师教育课程现状中,我们发现高师教育缺乏综合多学科课程的临床课程。其次,诊断出师范生核心技能缺失的病理在于缺乏中小学生组成的课堂教学实训现场。最后,形成了解决临床教学问题的处方理论和策略。借助带实习生的实践,我们在处方理论上形成了针对中小学教师岗位实践技能模块的训练包,提出了培养“标准化中小学生”组成中小学课堂,开展大面积实施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训练策略。

来自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和技能属于缄默性知识范畴,既不能依靠高校教师以教育课程方式予以传授,又很难让高师生在有限的时间探索获得。只能将高师原本独立的教育课程知识与对应的专业学科知识、中小学对口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有机结合,形成针对中小学教师岗位的核心技能训练模块,再按照智力技能分阶段形成的理论予以训练。尽管教师核心技能蕴含了教师智慧和创造力,但最终需要课堂教学行动予以实现,仍然属于智力动作技能的范畴。因此,适合以加里培林五阶段智力技能理论为基础,按照冯忠良教授改造后的智力技能三阶段理论予以研发。[7]以此为指导,笔者结合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研发实践,提出“观摩教学-模拟操作-技能创生”的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三阶段开发理论。首先,需要提供观摩优秀教师完成岗位工作程序的技能展示过程,对其关键程序进行解剖和点评,让高师生形成整体映象。这一阶段中的解剖和点评,本身就是教育课程、学科课程、中小学教学经验融为一体的整体应用,这里的关键是需要有“三维一体”融会贯通的培训师。其次,提供一步步操作的教学程序训练。其关键是由教育理论基础扎实、中小学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予以现场指导,将操作细节放大、慢放、回放,指出可能存在的错误或多余动作,以此训练高师生掌握操作要领。最后,设置概括化教学情景,引导高师生对优秀教师的教学流程,进行切合自身实践的创造性加工。这是训练高师生课堂应变技巧和形成教育智慧的最后阶段,关键是需要变化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从多变的仿真课堂情境中,掌握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能根据课堂情景的变化创造出适合自身需要的教学技能。

(二)划分临床课程领域,确定核心技能训练模块

有研究表明,学科教学、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人际交流等技能,成为比较公认的教师教学专业核心技能。[8] L・S・舒尔曼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确证PCK(学科教学知识)是最能区分高成效与低成效教师的一个知识领域。因此,学科教学知识技能的形成性训练,就成为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重要领域。中小学教师完成岗位任务需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人际交往技能理应成为其课程领域。班级组织与管理始终伴随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因而是中小学教师必备的核心技能。教学评价和反思研究,是教师岗位技能得以不断提升的动力。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教师的核心技能。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了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和学习领域,并在课程设置“建议模块”中指出,开设“有效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课程。这就为开设“学科教学、班级组织与管理、教育信息技术、人际交流、教师反思研究”五类核心技能临床课程,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相应的理论课程基础。

根据教师五类核心技能的研究成果,参照教师新课程标准,结合笔者12年中学教师、10年实习指导教师的经验,设计出五类临床课程的模块如下。①32学时的学科教学技能临床课程,包括研习新课标、研习教材、了解中小学生认知准备、教与学的策略、课堂教学技能五个模块。研习新课标和教材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基础;学生认知准备是确定教学的起点;教与学的策略是教师备课设计的关键;课堂教学技能是前述技能的综合体现。五个模块相互联系,缺一不可。②16学时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技能临床课程,包括组织策略、问题学生处置、教学监控、班级管理四个模块。组织策略教给高师生完成任务需要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问题学生处置能力,既是高师生顺利推进课堂教学的前提,又是其深入实施个别辅导所必需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对高师生实现整个教学活动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班级管理能力既是当好班主任的需要,也是提高高师生组织教学的核心技能。③16学时的教育信息技术临床课程,包括获取和加工信息的技术、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技术、在线交流与办公技术、攻克教学难点的研发技术四个模块。借助网络获取信息是扩大高师生眼界、提高其专业化水平的有效路径;信息加工则是将教学思路立体呈现,将教学设计课件化所必需的核心技能。在“三网合一”的今天,在线交流与办公技术,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必备技能;许多教学难点的攻克,需要借助可视化、动态化教育技术予以展示。④16学时的人际交往技能临床课程,由人际交往策略、人际障碍处置、标准化学生扮演三个模块组成。这些都是师生交往取得实效的核心技能,是人际交往领域的核心要素。⑤16学时的教学反思研究技能临床课程,包括常用教研方法、学科教学研究、教学行为反思技能三个模块。教育科研方法是教师开展学科教学研究的前提,学科教学研究又是教师专业化取得突破的关键,而课堂教学反思技能则是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三)研发高师临床课程资源包的协同机制

从临床课程内涵及其领域、模块构成中可以看出,临床课程的研发需要高师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反复探讨,才能形成高师核心技能的训练资源。这样的课程资源,既是对中小学教师原有岗位技能的改进和经验的概括提升,又实现了教育理论知识点与教师岗位技能操作要点的对接,能产生高师教师、基地中小学教师、实习生三方协同的整合效应。因此,临床课程需要协同三方力量予以开发,这就需要建立三方协同开发的机制。实践表明:针对中小学教师核心技能的不同性质,由对口的高师学校二级学院牵头研发学科教学技能临床课程,教育技术学院牵头研发教育技术临床课程,教育学院和教师发展中心牵头研发其他领域的临床课程,是专业化研发的有效路径。二级学院根据负责研发的临床课程,将需要研发的课程模块以教学资源包形式,向学校申请教改项目立项,争取每个资源包资助3~5万元,让高师教师和基地中小学对口学科教师联合申报、完成;要求其项目组成员必须由对口专业高师理论课教师、中小学对应岗位教师、实习生(最好由优秀实习生或中小学新手教师)组成。根据三方人员的特长,做出各类知识技能训练模块开发的分工,组成中小学教师、实习生、高师教师对口课程模块开发小组,以“资源包”项目形式下发研发经费。整个运行机制,按项目申报评审,经费分期划拨,按时验收课程资源包,形成多方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

(四)研发核心技能临床课程资源包的步骤

按照国家教师技能标准,对高师临床课程五类模块进行研发。借鉴澳大利亚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包的开发方式,在第一部分阐明课程模块标准、结业要求及考核指南。第二部分,开发临床课程模块的训练内容及程序。第一步,探究支撑每一技能训练要点的相关理论,作为技能训练的分析工具,形成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开发的处方理论。第二步,开发中小学特级教师公开课视频、班级管理录像、各类中小学生典型活动视频等,从若干同类型的教育活动中,提炼出常规教育情景中核心技能的训练程序和要点,作为临床课程的基本训练材料。第三步,由中小学教师根据岗位实践经验,对训练程序、各环节要点、检测标准等进行逐条修改,补充完善相应的内容。组织中小学教师和实习生进行现场示范,强化正确的动作要领,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及其纠正办法。第三部分,开发临床课程训练的细节突破要点,进行技能攻关训练。总结专家教师的成长经验,对比实习生进步中的问题所在,分别从技能形成的技术构成、技能形成中的易错点上,分侧面展示出掌握教学技能训练的程序,以分步的视频演示、指导教师解说、纠错训练的可视化方式,形成攻克核心教学技能的细节展示训练,开发关键环节的细致化、放大化、立体化陪练和纠错练习视频。第四部分,开发实训小结与讲评总结资源。提升实习生总结出的现场经验,根据其演示动作,再一次强化训练的连贯程序和各个环节需要掌握的要点。让被训者对相关环节的价值进行评价,明确其在教师核心技能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操练过程进行重新组织,修改其中的教学环节和细节,形成适合实习生个性化的教师核心技能。最后,组织高师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师和优秀学生,进行三维动画处理。将各个操作环节配以动作要点的图解和音频说明,使临床课程资源更加条理化、清晰化、形象化。

三、多方合作协同实施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

(一)依靠“双师”团队训练好标准化学生

在课程实施的研究中,“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提到了教师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9]。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是高师教育理论见诸于中小学教学实践的课程,要使其获得预期实施效果,就需要挑选一批“双师型”教师。一方面高师院校需要精选一批动手能力强、能将中小学教学经验与高师学科教育理论融合的“一体化”双师,参与到临床课程的实施中。另一方面,还需聘请大批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临床实训师,以便师范生有机会深入中小学课堂见习和试讲。笔者多年实习领队的经验表明,依靠中小学提供大量课堂训练是不现实的,临床课程实施必须在高师院内进行。开课前,必须先训练出大批能准确扮演各类中小学生的高师生,这样才能将技能训练置于仿真环境中。医学临床课程中的标准化病人,“是指那些经过系统培训后,能够恒定、逼真地表现患者真实临床情况的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或病人”[10]。根据这一定义,从教师掌握中小学生心理特征和形成仿真班级环境的需要看,主要是让高师生扮演好优、良、中、差四类学生的学习动机、基础状况、心态特征、课堂言行、学习习惯、作业状况等。经过与对应类型的学生及其原班教师讨论,制订出标准化中小学生角色扮演的检测依据。按照中小学生类型及其检测标准,在高师院校内开展扮演标准化中小学生的技能训练,就能为大面积实施临床课程提供现实条件。

(二)高师临床课程实施“步步高”训练程序

根据加里培林智力技能五阶段形成理论[11],笔者将高师临床课程的实施程序分五步展开。第一步,高师核心技能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使高师生了解中小学课堂教学原样,从而建立起调节动作执行的定向映象。首先,把所要形成的核心技能“外化”为一定的物质形式,使高师生了解这种动作原样的实际内容。比如,将标准化中小学生的典型言行进行录像,作为模仿操作的榜样。其次,以学习者能独立审察和独立完成为原则,把标准化中小学生的动作原样划分为若干组成部分,建立起高师生易懂、易于操作的训练程序,让高师生形成连贯训练需要的整体印象。第二步,将原始材料或录像动作化阶段。这一步,需要凸显中小学教师施教关键技能的细节部位,引导师范生突破核心技能训练中的难点。第三步,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让高师生用自己便于理解的操作性语言,准确叙述中小学名师的操作要领。第四步,内部言语动作阶段。为了促进高师生核心技能的定型,需要鼓励其经常在头脑中将正确的操作方式“过电影”,进行反思概括;还要不断变更教学对象和情景,使其教学行为方式得以概括。第五步,完成综合动作和补偿训练阶段。高师核心技能是一种综合技能,前面四个阶段完成的只是单项或局部技能训练。因此,需要连贯地综合技能训练,并借助高师生的自主反思探究出纠错、补偿的方法。这样的五大步骤,从实施路线上确保每个课程模块训练收到“步步高”之效。

(三)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实施结果评价

临床课程模块开发中高师与中小学合作的“双元性”、实施方法的情景性、标准化中小学生角色扮演等特殊性,决定了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评价具有多元主体和多途径的特性。从评价主体看,需要高师和中小学指导教师、相关中小学生、高师生本人,对教师核心技能课程的实施现状做出多元综合评价。从评价的目标指向看,需要根据各临床课程领域,进行分类的针对性评价,而不只是对实习教师进行综合性模糊评价。尤其在扮演中小学生角色的评价中,更需要根据多方面的感受,对高师生“像中小学生”的程度,从心态、言行、完成作业状况等方面予以评价。从评价的途径看,既可采取对中小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笔试,对高师生现场技能检测等评价方法;也可以提问“标准化中小学生”,检测试讲教师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效果,结合参与现场辅导的中小学生作业测评,实现虚实评价途径的有机结合。从评价方法看,试教课堂中教师提问和中小学生课业状况,一直都是作为评价实习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在大面积的高师仿真临床课程实施中,由于是“标准化”的中小学生替代听课,因此只能参照在线或临时招募的中小学生对提问和作业的反馈,结合“标准化中小学生”的临场反应,实施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形成性评价。高师和中小学指导教师,则分别从其设置的课程目标和积累的中小学教学经验出发,对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实施情况,做出客观测评与主观感受结合的评价。最后,是受训师范生自我反思和总结性评价。参与临床课程培训的高师生,结合亲身感受和技能指标达成情况、中小学生对自身试教的反应,做出自己的综合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地改进建议,这是确保临床课程实施富有实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武鑫,马云鹏.日本临床教育学与教育病理学对中国教育理论的影响[J].外国问题研究,2013(2):89-92.

[2]吴建设,丁继安.高等职业教育核心技能培养:意义、现状、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57-59.

[3]郑晓梅.意义建构: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12(5):18-22.

[4]王加强.从“制度文本”到“传记文本”:教师教育课程的范式转换[J].教师教育研究,2012(6):46-51.

[5]李召存.课程知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总序):2.

[6]钟启泉.从巴赫金的语言哲学看“临床教育学”――日本教育学者浅沼茂教授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07(9):8-12.

[7]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40-445.

[8]李玉峰.论教师教学专业技能的核心成分及其养成[J].中国教育学刊,2007(1):74-77.

[9]黄小莲.教师之课程身份:一个尚需深入研究的课题[J].教师教育研究,2011(4):33-37.

[10]王晓戎等.中医临床课程中开展标准化病人教学的体会[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4):87-88.

上一篇:医学本科生范文 下一篇:基础医学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