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教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13:26:38

技能教程论文

技能教程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职业院校侧重专业技能而忽视写作能力的现象,从教学、教材、观念等原因着手,对中职写作教程与配套设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析。

一、职业院校忽视写作能力的原因

从隋唐科举时代开始,中国社会对人才的选拔,就强调“文经武纬”。几千年来,这种传统一直延续着。所谓的“文经”,就是书面表达的能力;所谓的“武纬”,即生产、服务、管理的技能。但目前我们的教育中出现了与现实(市场)对人才需要的脱节和误读,表现为仅仅只培养了具有“武纬”的学生,而忽视对“文经”——写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职业技术院校中,这种现象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观原因。

(一)写作课程教学的缺失

中等职业技术院校是伴随着经济增长方式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而出现的,属于新兴学校。缺少像本、专科院校那样厚重的文化积淀,人文学科教学缺少开创型的师资,写作课程也不例外,由此出现了只注重生产实践能力培养的偏向。

(二)教材的缺失

目前中职院校缺少具有针对性的写作教材,各学校大多以现成的教材,诸如《应用文写作教程》、《公文写作精要》、《实用秘书学》、《基础写作教程》等进行教学,而忽视了和专业的紧密结合。如数控专业和模具专业,都只教授说明文的写法,议论文的几大构成部分,记叙文的六要素等等,教学内容笼统,学生也缺少学的兴趣。

(三)观念的缺失

社会上对于写作人才的认识不足。各类中职学校应该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职业岗位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应用型”、“技能型”被狭隘地理解为操作车床、设计模具、机械制图等生产实践操作。没有意识到写作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认识并改造世界以及人类自身的通用工具和专项事业,也没有意识到写作是一个最能集中表达专业学习实绩,对学习成效进行集中考核的鉴定方法;没有意识到写作是对于生产实践经验成果进行书面传播的最有效途径。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目前中职院校的写作教学是比较薄弱的,亟待加强。我们要认识到写作课程教学影响和制约新型人才的培养。通过革新中职人才理念,我们可以转变人才培养观念;通过加强师资力量和文学社团建设,可以扭转写作教学的不利因素;通过校本写作教程及配套设施开发,我们可以为写作人才的培养提供物质基础。

二、开发校本教材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开发校本教材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对现有写作教材的比较研究,对中职写作教材建设的调研,以及对我校实际情况的分析,中职学校存在着校本写作教程开发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一)现有教师科研队伍担纲

以湖南有色金属工业技工学校为例。基础教研组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写作教研室,现有教研室主任1名,专职教师4名,校内兼职教师3名,教师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其中教研室主任赵元清高级讲师,长期从事师范写作教学,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教学经验,已有《乡村常用应用文教程》、《教育应用文写作》、《小小作文例话》等教材在省内外试用、推广。如果现有师资能更新理念,则完全具有开发和编写此教程的能力。

(二)引入学生推动教材的开发

利用学校已有的文学创作团队,挖掘学生中的写作人才,使之投入到教材编写的工作中来。由此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拉近教程与学生的距离,增强教程的实用价值。

(三)期盼务实创新

目前各类写作教程良莠不齐,体例单调,模式刻板;缺少针对中职教学的教程。开发的教程贵在吸收已有的写作教程成功做法,但关键在于锐意创新。由于职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我们不设置专门的实践课,而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穿行,互为补充。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互动活动,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信息,巩固理论知识。

(四)立足专业和实训的编写原则,对路适销

将课程理论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寻找各专业的不同点,凸现行业性和专业性。及时吸收新专业对写作的新需求。

综上所述,近几年来,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指导下,中职写作教程与配套设施开发工作迫在眉睫,功在当代,意义长远。

参考文献:

1、李云波.谈中职写作教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2、马爱青.中职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职教通讯,2004(10).

技能教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篇 文化因素 体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95-02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我国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英语的学习和教学也愈来愈重要。英语教材作为教学主要辅助工具对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共有六级,每一级分别有《读写教程》、《听说教程》、《综合训练》以及《教师用书》。该教材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放在首位,在内容结构上体现了以应用为本,听、说、读、写、译多位一体的教学理念。本文主要关于《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教材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简介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目前高校普遍选择的非英语专业教材。它是国内第一套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立体化大学英语教材,也是国务院批准的“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作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其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多渠道、全方位的资源。此教材进一步强化对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把读写教程视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练习册与教学课件设计等相关内容都主要围绕读写教程的内容而设计,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此教材内容涵盖语言、文化、习俗、伦理、信息、科学、社会焦点等方面,具有趣味性、 信息性、启发性及前瞻性于一体的特点。总体而言,该教材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基本上体现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热点,受到了众多教师和学生的赞誉和青睐,但该系列教材的读写教程也存在着某些不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必然能不断适应大学英语的授课及教学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

二、关于《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教材的三点思考

(一)分析语篇夯实英语基础知识

英语学习的提高是一项十分复杂和缓慢的过程,只有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学生的才能不断促进学生水平的提高。在英语教学中语篇分析比较注重扎实基本功训练和强化合作学习,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性,重视学生的主体、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语篇分析理论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非常有效的途径。总体而言,《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重点体现了接受性技能和产出性技能的结合,篇章结构分析在该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紧扣教材课文,给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该教材的第一册到第四册 Section A 部分的语篇结构主要出现了时间顺序模式、原因与结果模式、一般与具体模式、问题――解决模式与对比模式等几种常见的模式。例如,一般――具体模式作为最广泛应用的模式,有如下几种具体形式:先概括表明、陈述观点,然后通过所提出的原因来支持所阐述的观点和问题或者通过举例来论证事实、细节。在第二册第一单元“Time - Conscious Americans”一文的第三段中,作者先陈述了每个人都匆匆忙忙以及常常处于压力等关于美国人的印象,然后作者提供了各方面的细节来支持与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作者阐明美国人匆忙原因是因为他们太珍惜时间以及也不喜欢他人浪费时间。问题解决模式是最为普遍的形式。这类模式核心部分为“问题――解决”,一般是先说明背景、环境后提出问题,接着采取措施来回应或解决出现的问题,最后做出评价结果,有时根据需要可省略某些环节部分。如第三册第一单元“Love Without Limitations”一文在第四段和第5 段时,作者先提出了大脑受损吉米父母的去世给他带来无情的打击的问题,后面几段指出“我”对此问题的回应是帮助吉米适应没有父母陪伴的新生活。而第七段对其结果做出评价:关照像吉米这样一个深爱又感激的人任何东西都不能与之相比,因为它更加丰富了“我”的生活。实践证明, 语篇分析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对课文进行了语篇分析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通过语篇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引导和培养学生用英语理解和思考问题,运用语篇联结手段,使概要前后连贯,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另一方面,英语教师在语篇的基础上组织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词语、句子水平的语言基础训练。

(二)重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知识、因素

英语教材不仅是英语课程中的学习语言的重要材料,它也是传递文化知识的载体和重要媒介。英语教材含有深厚的文化因素,可以通过语言形式传递着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因此能直观地反映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状况。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授教材内容所涉及的文化信息进行简要的介绍等方式。学生只重视语言知识学习而忽视了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作用,因此,只是简单和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而没有灵活、恰当地运用一些教材中体现的文化知识,这种英语文化教学模式减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因此,可以在英语教学课堂中通过教材的使用来完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根据文章不同体裁灵活教学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选材广泛,体裁丰富多样,比如包括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描写文。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要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进行灵活教学。例如,就议论文而言,其开头通常是提出问题,中间部分是对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结尾一般得出相关结论。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在分析这类文章时要理清论点(区分主要论点和次要论点),列出赞成的论据和反对的论据, 找出分析论据和论证之间的逻辑关系。总之,在英语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说明文和记叙文、议论文之间的不同点,找出各自的写作特色,树立初步的文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陈明珠.教材之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A].大学英语教学论文集[C].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

[2]杜耀文,吴继尧.中国外语教考机制必须彻底改革[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5, (3)

技能教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写作教程;缺失;校本教材;配套设施

一、职业院校忽视写作能力的原因

从隋唐科举时代开始,中国社会对人才的选拔,就强调“文经武纬”。几千年来,这种传统一直延续着。所谓的“文经”,就是书面表达的能力;所谓的“武纬”,即生产、服务、管理的技能。但目前我们的教育中出现了与现实(市场)对人才需要的脱节和误读,表现为仅仅只培养了具有“武纬”的学生,而忽视对“文经”――写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职业技术院校中,这种现象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观原因。

(一)写作课程教学的缺失

中等职业技术院校是伴随着经济增长方式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而出现的,属于新兴学校。缺少像本、专科院校那样厚重的文化积淀,人文学科教学缺少开创型的师资,写作课程也不例外,由此出现了只注重生产实践能力培养的偏向。

(二)教材的缺失

目前中职院校缺少具有针对性的写作教材,各学校大多以现成的教材,诸如《应用文写作教程》、《公文写作精要》、《实用秘书学》、《基础写作教程》等进行教学,而忽视了和专业的紧密结合。如数控专业和模具专业,都只教授说明文的写法,议论文的几大构成部分,记叙文的六要素等等,教学内容笼统,学生也缺少学的兴趣。

(三)观念的缺失

社会上对于写作人才的认识不足。各类中职学校应该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职业岗位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应用型”、“技能型”被狭隘地理解为操作车床、设计模具、机械制图等生产实践操作。没有意识到写作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认识并改造世界以及人类自身的通用工具和专项事业,也没有意识到写作是一个最能集中表达专业学习实绩,对学习成效进行集中考核的鉴定方法;没有意识到写作是对于生产实践经验成果进行书面传播的最有效途径。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目前中职院校的写作教学是比较薄弱的,亟待加强。我们要认识到写作课程教学影响和制约新型人才的培养。通过革新中职人才理念,我们可以转变人才培养观念;通过加强师资力量和文学社团建设,可以扭转写作教学的不利因素;通过校本写作教程及配套设施开发,我们可以为写作人才的培养提供物质基础。

二、开发校本教材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开发校本教材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对现有写作教材的比较研究,对中职写作教材建设的调研,以及对我校实际情况的分析,中职学校存在着校本写作教程开发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一)现有教师科研队伍担纲

以湖南有色金属工业技工学校为例。基础教研组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写作教研室,现有教研室主任1名,专职教师4名,校内兼职教师3名,教师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其中教研室主任赵元清高级讲师,长期从事师范写作教学,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教学经验,已有《乡村常用应用文教程》、《教育应用文写作》、《小小作文例话》等教材在省内外试用、推广。如果现有师资能更新理念,则完全具有开发和编写此教程的能力。

(二)引入学生推动教材的开发

利用学校已有的文学创作团队,挖掘学生中的写作人才,使之投入到教材编写的工作中来。由此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拉近教程与学生的距离,增强教程的实用价值。

(三)期盼务实创新

目前各类写作教程良莠不齐,体例单调,模式刻板;缺少针对中职教学的教程。开发的教程贵在吸收已有的写作教程成功做法,但关键在于锐意创新。由于职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我们不设置专门的实践课,而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穿行,互为补充。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互动活动,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信息,巩固理论知识。

(四)立足专业和实训的编写原则,对路适销

将课程理论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寻找各专业的不同点,凸现行业性和专业性。及时吸收新专业对写作的新需求。

综上所述,近几年来,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指导下,中职写作教程与配套设施开发工作迫在眉睫,功在当代,意义长远。

参考文献:

1、李云波.谈中职写作教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2、马爱青.中职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职教通讯,2004(10).

3、新课程下开发校本教材的实践与思考[EB/OL].www.guangztr.省略/gztr/kcyj/kcjg/xbkc/xbjcsjsk.htm.

技能教程论文范文第4篇

1.(略)

1.1(略)

1.2研究对象留学生在初、中、高级三个阶段的汉语学习过程中,中级阶段是发展阅读能力、形成语体感最重要的时期。这一阶段学习者已学过汉语的基本语法,掌握了2000左右的词汇量,是发展汉语能力的“起飞”阶段。因而本文选取中级阶段较有代表性的3套阅读教材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语体属性。3套教材为:1)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2008年出版,陈纯贤编著的“中级汉语阅读教材”———《这样阅读》。该教材共6册,供两学期使用,“适合已学完基本语法、掌握2000常用词的学习者”。(陈纯贤,2007:1)2)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杨寄洲主编的“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之一的二年级《汉语阅读教程》上、下册。该系列教材的“阅读”专项语言技能课在一、二年级开设,其中一年级教材3册,二年级2册。二年级相当于中级水平。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周小兵、张世涛主编的《中级汉语阅读教程》,共2册。适合“在全日制学校学过1年(大约800课时)汉语的学生,基本学过《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的甲、乙级词,汉语水平达到3级的学习者。”

1.3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主要问题有:1)中级阅读教材中的语体类型;2)各类型语体在教材中的分布数量;3)阅读材料的题材、内容与语体典型性的关联。

2.中级阅读教材中的语体类型

2.1语体视角下的文体教学材料语体是比文体后起的概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体视角教学理念的提出,只是近20来年的事(金路,1988)。传统对外汉语阅读教材,其选篇和分布多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和文学作品的下位体裁为纲展开。3套教材也是以文体而非语体概念选材并结构教学材料的,因而需要将文体阅读材料作语体归类。多位学者论述过语体和文体的关系(李熙宗,1994:161-170;祝克懿,2000;郭杏芳,2000),本文不对此展开探讨。鉴于考察教材语体分布,在寻求两者之间的对应时,主要强调以下两点:1)语体作为语言体式,其特征由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话语结构呈现;而文体是文章体裁,除语言特点外,表现手法、内容、题材、主题、章法等都是其构成要素。2)以文体为纲选编教材,可以通过对体裁的感知,侧重发展文体写作能力。以语体为纲,则可以更多地感知因语境类型的不同,语言形式所发生的变异,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材料的语体分化(曾毅平,2008),以及如何得体地运用汉语上。

2.2中级阅读教材选文的语体类属语体的分类,尚有争议。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可根据需要采用3种分类体系(曾毅平,2009),本文以“领域语体多分体系”为描写框架。领域语体是开放的体系,带有列举性质,如:日常谈话语体、艺术语体、科学语体、政论语体、报道语体、事务语体、广告语体、法律语体等等,其内部也有层次关系。教材各领域语体内部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以科学和艺术语体尤为明显。科学语体有三个次范畴:科普体、大众知识小品、专门科学体。科普体具文学语言的生动性,是准科学体;知识小品平实,属中性科学体;专门科学体包括科研论著和专业教科书,最为典型。艺术语体也可观察到3个次范畴:准艺术体(如记人记事的一般记叙文)、中性艺术体(如通讯、报告文学等)、典型艺术体(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据上,本文将3套阅读教材中所涉及文体的教学材料,按以下对应关系归入相应的领域语体:需要指出的是,文体和语体毕竟各有其质的规定性,一种文体可能在多种社会语境中使用,对应多种领域语体;一种社会语境中的语体也可能归入多种文体。文体主要属文章学范畴,也不是所有语篇都能算作文章。本文正是基于其错综对应关系,逐一定性教材语篇,作语体归类后再行统计分析的。

3.中级阅读教材中的语体分布

3.1统计对象3套教材领域语体以单篇课文为统计对象,包含阅读技能讲解和训练、细读、通读、略读、查阅、“阅读知识”短文等。各套教材的阅读材料形式有所差异,北语版《这样阅读》课文形式有:细读、通读、略读、查阅4种;北语版《汉语阅读教程》分通读、略读、查阅、阅读知识、阅读技能5种;北大版《中级汉语阅读教程》每课第一部分介绍一种阅读“技能”,第二部分“阅读训练”配2~5篇阅读材料。

3.2领域语体分布本文对阅读材料采主观定性的方法确定其语体类属,逐篇标注,得各册教材领域语体分布数据如下:

3.3数据分析上表数据显示,中级阅读教材领域语体的分布呈现以下值得注意的现象:1)教材照顾到了语体的多样性,常见的领域语体,如科学、艺术、报道、广告、事务、法律、政论语体都有出现,但各体分布很不均衡。从折线图上可看到,各套教材各领域语体总的走向都是“W”型,表现出语体分布基本态势上的一致性。2)教材选文以科学语体和艺术语体为主体,其中科学语体占42%强,艺术语体占32%强。科学语体高于艺术语体10个百分点,主要是教材编写者无一例外,都注重安排阅读技能和语言文字知识的教学,这两大板块的阅读材料占了相当比重。柱状图(图2)清晰地显示了科学和艺术两种语体的优势分布:3)柱状图第二梯级上的是报道和事务语体。这两种语体都属实用语体,报道语体多从当代报刊或广播电视中选材,内容贴近现实生活,有助于留学生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风貌,体会中国国情。事务语体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文书,有通知、启事、列车时刻表、航班信息、便条、产品说明书、图书目录、路牌等等。这两种语体都选自社会生活中的真实语料,语言平实,很有实用性。4)广告、法律、政论语体有少量分布,但3种教材情况各异:《这样阅读》无广告语体;《汉语阅读教程》无法律语体,而《这样阅读》法律文本有6篇;《中级汉语阅读教程》、《这样阅读》未收政论语体,《汉语阅读教程》也仅见2篇。这几种语体的有无显示了教材选材上的些许特色。或广告、或法律、或政论,体现了编者选材的独特视角。5)科学语体的下位分体依语体特征的典型程度分3类统计。“典型科学语体”,主体部分是语言文字知识、阅读知识、文体知识、阅读技能的介绍,纯粹的专业论文仅选有1篇社会语言学论文,且作者语言个人风格还比较口语化。自然科学的专门科学体未收。居中的“一般科学体”主要是一些面向大众的知识小品文,内容以百科知识为主,其语言比一般教科书也要通俗。科普选文有一些形象化的文学语言,它实际上具有文学和科学交融的性质,作为“准科学体”,是最低位的科学语体。6)艺术语体的下位分体类似于科学语体,依其典型程度也可分选文为3类:占首位的典型艺术体占艺术体总数的40%,这里有描写性、情感性强的记实文学,也有最具典型艺术色彩的诗歌和美文。居第二位的是准艺术体,主要是一些具有一定的文学性的语篇,多是写人写事的叙述体语篇,占33%。一般艺术体的文学色彩比准艺术体强,但不像纯文学作品充满文学辞藻,且纪实性是其主调。#p#分页标题#e#

4.题材、内容与语体典型性的关联

4.1教材选篇的题材和内容

4.1.13套教材的单元主题分布《汉语阅读教程》和《这样阅读》两套教材为单元式结构,每个单元均有主题名。《中级汉语阅读教程》未以“单元”命名,但其以阅读技能为纲,“技能+阅读训练”的组块方式显示,每一课也就是一个单元。

4.1.23套教材的专业语篇

4.1.3教材的实用文书语篇

4.2教材选篇题材、内容与语体典型性的关联语体是在类型化语境中因语言社会功能需要产生的变异,主题、题材、内容是决定语体类别重要的外部因素,与语体典型性有着内在的关联:1)就表3所显示的单元主题看,以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婚姻家庭、风俗民情、趣闻逸事、文化体育为内容的篇章,主要是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面貌,写实性是教材编写者的有意追求,因而这类篇章都以本色的叙述和朴素的描写为基本表现手法,其语言手段多出自日常生活,而有别于纯文学以审美为追求,以超出生活的语言手段为基本构篇手段的文本。3套教材的文学语篇因而多是低位的艺术体。可划入典型艺术体的只有朱自清(《春》)、汪曾祺、王安忆等为数不多的若干作家的作品,以及数量很少的若干诗词。因而中级阅读教材的艺术语体以非典型性为特征。2)表4“专业板块”汇总了该板块篇名,内容有3部分:一是介绍阅读知识与技能、汉语言文字知识的篇章。这部分目的是向留学生传授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虽然内容有相当的专业性,但语言力求浅显明白、通俗易懂,不仅大异于专业论著,比面向母语使用者的一般教科书也更为浅白。可划入典型科学语体的,也只有汪平的1篇社会语言学论文及其他若干篇什。第二是语言学之外的百科知识小品,内容涉及面广,但其大众化知识介绍以及科普手法的定位,消解了它的科学语体的典型性。第三是法律法规,这部分以原版法律入书,是典型的专业语体。三部分内容占大比重的是大众知识体和通俗专业体,典型科学体很有限,可见中级汉语阅读教材的科学语体也是以非典型性为特色。3)表3和表4中反映中国当代社会生活、新人新事、新科技、新产品、新事物等内容的篇章,多来自报刊消息、深度报道,属于报道语体。这类语篇针对教学需要,作了一些篇章和语言手段上的改写,但与普通报刊语篇并无性质差异,其语体属性是典型的。4)表5“实用文书”板块,教学目的是让留学生接触并熟悉生活中真实、实用的日常应用文书,应付留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并能理解和使用汉语实用文书。这部分选材有书信、通知、产品说明书、各类广告、时刻表、影视节目单、收费单、价目表、图书目录、地图及旅游图、示意图、电话簿、各类指南、各类启事、注意事项等。这些实用文书原汁原味编入教材,形成事务语体、广告语体,其语体属性也是典型的。5)由于艺术语体、科学语体占了教材将近75%的篇目,且其绝大部分是非典型语体语篇,而具有典型语体色彩的报道、事务、法律、广告、政论等语体仅有25%左右的份额,说明中级汉语阅读教材的语体属性总体上是消解了它的典型性的。这与教材编写者追求“实用性”“可读性”“交际性”“当代性”以及“语料及词语、句式、结构、文章风格等在当代交际生活中通用”的编写指导思想不无关系。

5.结论

技能教程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英美文学与文化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种新的教学思路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本文从如何处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技能训练与提高文学、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出发,对新的教学思路就教学目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材编写提出了较为全面的构想。

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将大学英语教学同英美文学、文化教学相结合成为了教育界研究的关注点。对于将二者相结合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可行性,陈光乐(2004),段国重(2005),段慧(2007),谭晶华(2007)等作出了精辟的分析。但是,对于这种新的教学思路面临的核心问题—— 如何处理语言技能训练与提高文学、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并且就教学目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材编写进行全面研究的文章不多。本文拟从笔者所收集的有关资料出发,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一、 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仍然处于传统授课方式的桎梏之下,在教材的编写和授课方式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

(一) 教材编写

1、 读写译教程忽略了文学性。以外版《大学英语》精读教程为例,据初步统计,一至四册的40篇课文中,真正算得上文学作品的只有五篇,占总数的12.5%,而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正是这些作品。目前很多大学所使用的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教程》,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2、 视听说教程忽略了对学生语音的纠正与训练。目前没有一本视听说教程收录了完整的语音、语调方面的系统知识。该课程虽然搭上了网络自主学习的快车,但是发音方面的错误计算机无法有效地纠正,而且大班甚至是超大班授课,也使得教师无法对于学生的发音及口语作出个性化的辅导。

3、 网络自身的超链接性、非线性、海量信息等客观因素,学习者自身生理、心理和自身信息素养等主观因素,还有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有效监控缺失等其他原因导致了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中的信息迷航现象。因此师生不能迷信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技,如果想切实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必须踏踏实实地处理教与学的各个环节。

4、 无论是读写译或视听说教程都没有系统地介绍、输入目标语国家的人文背景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在语言输出方面的知识不足、能力有限,既无法写出生动、地道的句子,也无法滔滔不绝地与他人运用目标语进行交流与沟通。

(二)授课方式

1、目前读写译教程仍然使用填鸭式教学。由于教材的编写忽略了文学性与文化性,偏重于词汇、语法练习,教师不得不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大量地进行词汇方面的讲解与操练。

2、视听说教程使用话题授课方式,但达到的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效果。使用热门话题展开一个单元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由于教材对于每一个话题的讨论没有提供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学生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仍然感到自己的收获甚微。因此,对于以上的种种弊端,笔者深感有必要进行变革。

二、新思路下如何处理语言技能训练与提高文学、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强调语言的工具性,着重于对学生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提高,英语学习成了五种技能训练,在教材上一般分为《读写译》与《视听说》两种,在学生大学一、二年级开设,每周3-4学时。如前所述,由于教材编写以及授课方式存在的种种弊端,英语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既不能满足学生对目标语国家文学与文化知识的强烈的求知欲,也不能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浓厚兴趣。因此,单纯强调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的工具性是不够的,还必须看到它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的教化力量。应该将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与提高其文学、文化修养结合起来,一方面打好基础,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

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就是将学生的语言技能与人文素养的提高相结合,在低年级打基础,强化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技能训练,高年级开设语言学、文学、翻译方面的提高性课程,二者相得益彰。

三、 新思路下的宏观教学安排

在借鉴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之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可以作新的调整,即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把技能训练与人文素养的提高结合起来,在一年级侧重技能训练,在二年级侧重人文素养的提高。

(一) 教学目的

新思路指导下的教学目的不再单纯地满足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技能,而是认为英语教学也能够发挥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格与品格、增强他们的人格魅力的教化作用。换言之,英语不仅仅是一门工具,还是西方文学与文化的载体。

(二)培养方案

新思路指导下的培养方案作重于第一年语音、口语、听力和阅读方面单项技能的训练,第二年作重于写作、英美文学欣赏以及英语国家概况的学习,旨在培养发音准确、口头及笔头表达流畅生动、通晓西方文化的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学生。

(三)教学计划

只有充足的语言与文化输入才能造就较强的语言输出能力。在借鉴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的同时,也可以模仿西方教学当中大量的阅读计划,它强有力地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新思路指导下的教学安排只是一种构想,大致可以做以下的勾勒。

在原有的学时安排之下,第一学期语音课一周安排两个学时,攻克语音关,听说课安排两个学时,听力练习融入口语课程,另外在课余布置一定量的英语简写本小说、报刊时事等阅读计划,并要求用英文撰写读书报告,定期选登优秀作品。

第二学期听说课一周仍然安排两个学时,阅读课安排两个学时,要求学生阅读各种题材与体裁的文章,在课堂上或回答问题或展开自由讨论,继续布置课外的其他阅读计划,并要求学生撰写读书报告。

第三个学期开设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每周两个学时,另外开设英语实用文体写作课程,语法问题在写作过程中解决,每周两个学时,继续布置课外阅读计划,要求学生在一学期内读两本英文原版小说,并撰写读书报告。

第四个学期开设英美文学欣赏与写作课程,每周四个学时,将文学欣赏与写作课程融合在一起,要求上文学课程的老师同时讲授写作课程,在学习完某种文学样式之后,要求学生进行模仿或创作性的写作或设计朗诵、戏剧表演等娱乐性活动。在课外外语系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如讲故事比赛、戏剧表演大赛、诗歌朗诵比赛、英语短篇小说比赛、英语国家背景知识竞赛,等等。

从以上的教学安排可以看出,以一学期16周为例,四学期共计256学时,比现有的学时增加40学时,同时要求以自然班(一般不超过50人)为单位上课,不使用分级教学,要求每个学生修满总学时。大量的课外阅读计划加上课堂内有效地指导,课堂活动和课外竞赛相结合,一定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学校师资不够,可以聘请高校在读的研究生授课,并给予适当的培训。

(四) 教材选择与编写

语音教材可以选择英语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教材,如果自己编写,可以从语音、语调、语速等各方面的训练着手,在选材方面,可以加进一些绕口令、小诗或幽默故事。

听说教材,可以参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现代美国口语》及1990年出版的《当代美国口语》,既提供文化背景知识,又罗列大量的口语表达,唯一不足的是听力方面的练习少了,最好自己编写能够达到这两种要求的教材。

阅读教材的编写可以侧重社会热点话题,一方面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另外一方面可以激发他们讨论及辩论的热情。

英语国家概况可以直接使用英语专业学生的教材,教师可以准备大量的图片,加深学生对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面的了解。

英美文学欣赏课程有别于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一是要精选文体,二是要精选题材,三是要精心设计恰当的写作内容。在授课内容方面不必系统地讲授文学史,而应该侧重于欣赏与模仿性写作或表演方面。

四、结语

本文从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其受传统教学模式桎梏的种种弊端,认为应该借鉴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和西方的阅读训练方法,对于教学目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全面的构想,希望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柏小青,段良亮.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2] 陈光乐.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4,(4).

[3] 段国重.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文化教育2005,(6).

技能教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论文 英文标识 翻译

1论文摘要的翻译

论文摘要高度浓缩了整篇文章的精华,是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文章内容、进行信息检索的最重要、最快速的方法。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家及个人合作交流频繁,信息和学术交流逐步全球化,为了与国际接轨及检索的方便。

1.1特点和格式要求

摘要是全篇文章的浓缩,具有短小、精悍、完整三大特点,它具有独立的概括性,不阅读全文,就可以获得全文的大意。摘要中包括数据、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引用。

书写格式:英文摘要格式与中文摘要格式相同,标题和作者姓名的格式需要注意,英文标题的第一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除了介词、冠词、连词,标题中所有的词第一个字母都必须大写,介词和冠词在标题开头时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作者姓名的姓和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

内容要求:第一句话不应与标题重复,按照标准删除不必要的词,如“In this paper”,“It is reported that…”,“This paper describes…”等等,不说废话,取消或减少背景信息,重点表达新的研究情况、内容和结果,使人一目了然。

1.2翻译的原则和标准

1.2.1内容忠实准确

鲁迅先生提出“宁信而不顺”,“一信为主,以顺为辅”。唐玄奘提出“求真喻俗”,“求真”就是译文要忠实于原作的内容。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消化原文”。这些翻译标准都体现者“内容忠实”的重要性。内容忠实,即为确切、完整的表达原文的意思。论文摘要虽然简短,但反映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在翻译中应做到切实准确,无添加、删减内容,做到忠实于原文。

1.2.2语言通顺流畅

论文摘要的内容是由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不通顺,表达就不清楚,从而就很难达到翻译的目的。论文摘要学术性强,翻译中需要正确使用英语修辞法,小到标点符号,大到词语搭配、构词方法都必须做到严谨,使翻译更加符合英语的语言规律和表达习惯,保证语言通顺流畅。

1.2.3文体风格一致

译文的语言要与原文的语言风格一致。其中包括词汇特色、语法特色、修辞特色和语体特色。论文摘要属于学术文字,所以译文风格应当尽量使用现代语言、书面语和学术专有词汇,用词准确、正式,风格严谨,逻辑性强,不要片面追求文采上的修饰,避免使用文艺腔、舞台腔。

1.3摘要正文的翻译

1.3.1选词方面

使用专业性术语: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术语具有表义精确、文体正式的特点,翻译需要选择对应的专业词汇。

1.3.2句法方面

汉语句子的完整性主要是通过语义确定的,而英语则十分强调形式上的逻辑完整性,其句子的完整性是由英语语法框架确定的。英语句子特别强调句子结构,绝大多数句子需要主语和谓语。

1.3.3时态方面

我们在进行摘要翻译时,常常对时态把握不当,或通篇使用一种时态,或各种时态错杂使用,使摘要译文表达不够清楚,容易产生歧义,因此,在论文摘要翻译时,正确使用英文时态非常重要。

1.3.4语态方面

英语表达习惯上倾向于使用被动语态表达正式、客观的含义,因为被动语态避免了提及动作的执行者,这与学术论文要求的表达风格一致,并且主动语态在结构上不利于不利于句子扩展,表达能力不够强大,因此,为了突出论文强调客观事物和过程的描述,使得整篇论文和学术活动符合科学性,表现可信性,论文摘要的翻译常常采用被动语态。

1.3.5译文的整体把握

任何文字的翻译都要进行通篇的把握,都要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就有可能误解了某一句话而造成全文内容的误译。

2论文标题、作者及关键词等的翻译

2.1论文标题的翻译

标题是全文的高度概括,在准确反映内容的前提下,标题字数应当越少越好,一般在12个单词以内,最长不宜超过16个单词。标题的翻译要符合英语学术用于规范,但不能按照汉语标题逐字对译。

清楚(Clarity):在翻译论文标题时,译出的英文标题意义必须明确清楚,不能产生歧义或意义表达模糊。

准确(Accuracy):为使标题准确反映论文内容,在翻译时尽量避免使用非定量定性的、含义宽泛的词和短语,而应力求用词用词符合专业规范,有特定的指示性,或能定量定性的反映论文内容,比如使用Ultrasonic就准确表明了速度快,比用fast更精确和符合学术规范。

简洁(Brevity):英文标题最好不超过10-12个单词或100个英文字符(含空格和标点符号),尽量不使用两行表达,超过两行的标题会给读者留下不佳的印象。当然题目也不能过于简短,论文题目的简洁必须基于清楚表达信息的基础之上。

2.2作者姓名及单位的翻译

论文摘要的作者署名应符合GB7713的有关规定。依据GB/T16159,参照ISO690,并经国家语委认可,中国作者姓名的翻译采用汉语拼音,要求姓前名后,中间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应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姓氏与名均不缩写。

2.3关键词的翻译

关键词在摘要正文后另起一行,以“Key words:”作为标志。英文关键词一般由中文关键词翻译得到,应注意选择英文词汇时保证符合本领域的学术规范,使用名词或名词词组,切记翻译为动词形式。

3论文参考文献的翻译

(1)对文献中出现的专有名词如人名、著作名、期刊名、出版地名及出版社名等必须采用广为学术界认同的标准翻译法,只有在确定其没有标准译法的情况下才能自行根据翻译规则进行翻译。

如:英国杂志Science News为大家广为认同的中文翻译为《科学通讯》,翻译为《科学新闻》则不符合规范;再如美国著名出版社Hyperion Books应当翻译为赫伯龙出版社,不应自行对其名称进行翻译。

(2)按照对应原则将参考文献中的各个项目翻译后,还应该按照译文文字要求的参考文献格式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使之符合人文的格式要求。

总之,翻译参考文献最重要的原则是把握好中英两种文字对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不管是译成哪种语言,都必须把握学术标准,力求严谨、准确。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大学英语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 程永生.汉译英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 穆雷.英汉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技能教程论文范文第7篇

一、研究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是幼教,而幼儿园相关文件中明文规定“体育在教育行业、幼生的发展阶段有着主导作用,是幼生全方位发展教育的关键要素,是达成教育目标的核心工作”。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通常是以科目为核心开展教学工作的,仅关注体育技巧与学生需求,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性与表率性的特点,课程引导思维、培育对象、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方式与考评方式等方面有漏洞。笔者以具体疑问为着手点,融合若干年的教学历练,对学前教育体育教程创设与体系化构建给出了科学的意见,期待可以为学前体育教育领域供应有价值的信息。

二、研究模式

(一)文献材料法

检索知网、万方、维普等我国期刊论文库、我国优质博硕士学位论文参数库与网络搜集的有关材料与讯息。

(二)调研访问法

约定时间对教育行业的专业人士与幼儿园直接负责人、幼师等实施专访或电话访问,解读幼生在幼稚园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实施仔细的解析与选择材料,为本次研究累积材料。

(三)实践研究法

通过回顾过往的教学经历,探寻教学漏洞,研究解析、总结实践经验,对课程的创设与构建给出有价值的意见。

(四)问卷调研法

通过对学前教育本科学系的200位学生进行问卷测试,搜集参数并整合解析。依照研究需求,创设了高校学前教育学系“幼生体育”课程的专家问卷,包含“幼生教育”的定义明确、幼稚园需要、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创设、考评模式等层面的研究课题。问卷是在初次进行幼生教育课程创设预案的设计中,对有着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学生实施的问卷调研。

三、成果与解析

(一)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漏洞

1.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指导思想有错误课程指导思想是说课程内容、模式、方向的系统思想。体育教程的创设与构建应权衡到课程的指导观念。据调查体育教程与学前教育的融合状况仅为23.1%,状况堪忧。我国大多数学前教育学系体育教程以科目为核心完成教学,仅关注体育技巧与学生本身的需求,缺少与学生专业方向的纵向关联,并未将学生体育教学与以后的幼教职业相关联,并未开设特征明显的体育活动。

(二)人才培育与教学目标不明朗

培育目标是教程创设的立足点,目标的明确攸关教育的整个阶段,而教学目的是校园教育目标范围中的一类具象化的定义,其在教学阶段有着不可取代的影响,其是教学的切入点,也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其是教学的走势,也影响着教学的整个流程。而目前的学前教育的体育教程并未依照专才的需要创设目的性明确的培育目标。

(三)课程创设缺少可行性与专业针对性

课程内容是不是科学,是进行专才培育的重点。目前,教育学系体育教程仅关注了学生的锻炼需求与体育进步的需求,内容创设方面缺少针对性与普及性,总结其漏洞能够概括为下面的内容:1.锻炼的内容不多而且单调学校学前教育学系体育教程大部分是跑步、打球等教学活动。当中,健身教程也通常是健美操学习,没有或很少有时髦的瑜伽、拉丁舞、爵士等健身课程。而且也是着眼于成人健身的,幼儿运动中的体育健身游戏、幼儿基础体操、幼儿啦啦操与体育舞蹈等出现的几率小。2.缺少幼儿教育、健身教法的学习学前教育的学生不单要学习专业理论,还应学以致用,将所研究的理论与技巧用于教育中,幼生的生理特点会影响其肢体活动能力,学习的阶段与大学生学习特征是迥异的。目前,学前教育的体育教程缺少幼生体育、健身教法的研习,让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对幼教这一职业感到无所适从。3.缺乏与学前教育相联系的其它体育教学技能的培育学前教育学系的学生面对的是幼生,幼儿体育保健、幼儿运动学说、幼儿安全预防、幼儿受伤处置等学识,在教学编排中并未过多出现。4.课程设计系统没有体现全方位发展的理念目前,学前教育学系体育教程通常被界定为“公开体育课”,教程设立思维较为单一。5.教学形式滞后单调教学形式是达成教学目的的关键,是渠道、模式等的整体呈现。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形式通常使用滞后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较为滞后,学生参加实习的契机不多。6.教学考评系统不健全教学考评是维持教学均衡的前提,是对学生教程研习后的一类学习成果考评。当前,学前教育学系体育教程的教学考评系统并不健全,不能完整映射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考试模式通常以技巧考评、技能考评、测验分数与平日表现为核心,对学生的学习心态、进步潜力等没有进行考评。

四、学前教育体育教程的创设与构建

(一)课程创设观念与思维的构建

面对学前教育专业特征,除开在根据健身大纲的指导性文件下完成体育教程,满足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愿望并塑造“终身锻炼“的理念,还应根据学前教育的学习特征指导体育教学。教程既要强健学生的体魄,又要照顾到学生身心方面的需求,同时应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学生以后任教的幼师职业为核心创设体育教程,完整再现学前教育学系体育教程引导观念的多样性原则,让学生在体会到运动的乐趣的前提下,完成教学任务。

(二)专才培育与教学目标的设立

专才培育目的:学前教育专才培育目的是尽快解读教育进步态势,以社会需要为引导,凸显实践性与专业性,培育业务能力过硬、有着良好教师职业道德的、有着学前体育学系专业教学技能与管理才干的复合型专才。其教学目的是,学前教育体育教程教学目的不能只着眼于对学生的“身体锻炼、觉悟提升、能力发展、感情升华、适应社会”等五个版块的需求;还应培育学生自我健身技能、幼生教授技能、幼生日常管理技能、幼儿体育运动引导技能等。

(三)课程内容的科学化、专业化系统构建

因为学前教育有着师范性、职业性等特点,目前大学的体育教程不再单纯满足学前教育学系的学习,其应设计出独立的选修课。教程的内容应与日后幼教职业对接。如若不然,学前教育专才培育计划就得搁浅。因此,学前教育学系体育教程内容应与时俱进,持续更新,以为日后的幼教工作奠定基础。

(四)课程系统创设

本文的课程系统通常由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构成。必修课包含公共基础教程、专业基础教程、实践教程组成。公共基础教程设立的内容包含:体育知识、幼儿体育保健、形体塑造、健身专项能力打造等。实践教程设立的内容包含:幼儿体育教法、幼儿健身操教学法、幼儿操的编排、游戏的布置、幼儿户外运动、亲子竞赛、体育运动预案创设实践等。选修课通常以体育健身运动与学前教育两个环节为核心,旨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开发自身的潜能。笔者的意见是,将有特定困难度的健身运动作为学生选修的项目,不强迫学生学习,迎合学生的不同层级的需要。

(五)教学方式构建

教学方式有着引导实际工作、培养能力、提升学习功效等功能,在教学任务与目的中有着上联下通的作用。所以,创设可行度高的教学模式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点。

(六)教学考评系统构建

教学考评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判定,考评系统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公平考评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教师应从以下内容健全考评系统:(1)身体素养考评。对学生实施年度体能考评,通过《中国成人体质测定标准手册》来完成考评。(2)学习心态考评。教师应留意观测学生在教学阶段的表现,例如用功程度、出勤率等,对这部分表现予以评分,并归入期末分数考评,完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类考评。(3)理论学识考评。对学前教育学系学生的体育运动学识、幼生体育保健、安全保育技能、幼生肢体与运动受伤应急处置等环节实施考评。(4)教程内容考评。每个学年度每个教学时段,参考讲授内容的差异,有差异的部分使用相异的考评模式。例如幼生健身操、体操、武术等都使用技评的模式进行。结束语综上,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进步与否,第一步要考量的就是培育的专才是否与社会的需求是吻合的。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程根据四个特征实施调节,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技能教程论文范文第8篇

一、市售通用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简介

目前市售英语论文写作教材主要有胡庚申的《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陆效用的《研究生英语论文及应用文写作》、戴福林的《英语论文写作教程》,以及胡友珍、何小平和王志芳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程》。上述写作教材针对所有研究生,在语言水平和专业材料的选编上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另外,由于传统教材一般将各项规则和常用语句罗列在文中,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引起疲劳。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各院校一般自编教材,提高专业和语言水平的对应性,如俞炳丰的《科技英语论文实用写作指南》面对的就是本校制冷与空调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选用的示范及练习材料均为制冷与空调专业材料;而陈苏、黄彦的《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则针对材料化学化工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用于作者所在的南京工业大学相关专业。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军校没有专为博士生开设的用英语讲授的论文写作课,且由于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往往没有合适的市售教材,因此,相关院校一般也是按照学校专业的设置,自行编写适合本校使用的英语论文写作教材。

二、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方法

(一)理论依据。

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1.高原现象。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和抽象的归纳能力成为语言水平的体现。在高级阶段,语言水平的进度明显放慢,此称为高原现象。心理学家将学习划分为六个阶段:无进步阶段、迅速进步阶段、学习速度逐渐减慢阶段、高原阶段、再次缓慢进步阶段、进步再次减慢并临近极限阶段。博士生英语水平大致位于第四阶段,即高原阶段。到硕士阶段,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正式、书面词汇,并以英语知识的形式保留在学生记忆中,但并没有固化为学生的语言技能。这些英语知识正是博士阶段英语论文写作中需要大量运用东西,如果在博士阶段没有及时、足够地应用,这些知识将很快遗忘。

2.写作过程中的知行结合通变律。路德庆认为,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必须结合起来,将词汇和写作知识综合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最终将语言知识转变为真正的技能。写作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是一个逐渐积累提高的过程。

3.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迁移。根据二语习得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母语规则,以避免对目标语的学习造成影响,此为母语负迁移;如果母语固有的语音、词法、句法与目标语相同,学生就可借助母语顺利进行目标语的学习,此为母语正迁移。

(二)实现方法。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方法有:

1.克服高原现象。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不再进行单一的知识灌输和条框罗列。本教材每一课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由若干task组成,通过这些task的练习,学生由被动方转为主动方,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在练习过程中有很强的成就感,学习乐趣和教学效率都得到很大提高。

2.根据写作教学规律进行教材内容设计。笔者根据知行结合通变律和写作活动的四个特点,在设计练习时环环相扣,逐步提高。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大量操练,对科技论文的结构、常用句型有了较深刻了解,可积极运用学到的知识写出合格的英语论文。

3.利用母语正迁移,克服母语负迁移。博士生对汉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型已有大致了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对照英语论文范文进行语篇结构的构筑。范文材料全部选自权威期刊,语言简洁准确流畅,一些常用语句,如文献综述、论文结构叙述、研究结果的表述和结论部分的常用句型,可在范文中找到对应段落,对学生掌握英语论文结构和以上部分语言表述十分有利。另外,中国学生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很容易受到汉语的影响,在题目翻译、摘要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学生推敲、评判和改进。这些批判性材料全部选自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具有语言错误比较典型的特点,可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

三、根据以上理论所编教材的特点

(一)实用性。

本教材根据

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写作规律理论,参照国家教委《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大纲》的要求,在语言上符合非英语专业博士生的外语水平,适合课堂应用。

(二)专业针对性强,具有鲜明的军事特点。

本教材所选材料覆盖了本院博士生各专业,对于学生熟悉本专业论文结构和常用句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符合写作课程教学规律,针对中国人学习英语语言的特征设计练习。

本教材选材精细,学生可通过阅读范文较快掌握英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法,并接触大量的专业词汇。另外,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推敲、评判和改进,可让学生在今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避免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四)理论讲述和练习不枯燥。

本教材用大量的引导性、适应性和提高性练习克服了传统写作教材的沉闷枯燥,学生通过练习熟悉了写作理论,强化了成就感,提高了学习论文写作的兴趣。

结语

技能教程论文范文第9篇

本文梳理了国际贸易实践教材建设的现状,在分析其他专业实践教材设计中可资借鉴的特色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国际贸易实践教材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

教材;实践;国际贸易

党的十提出,未来几十年要把我国建设为贸易强国,特别是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设想,对国际经贸人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素质等有了更高要求。实践运用能力国际贸易人才对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实践运用,是国际贸易人才所需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其强弱直接影响职业生涯的发展前景。诸如新客户的开发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对外谈判能力、处理贸易纠纷的能力、渠道的管控能力等,均需要国际经贸人才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加以锻炼。

一、国际贸易实践教材建设现状

教材反映和传承学科的规则和习惯,是一种制度,其作用在于,为学习者建构相似的知识背景、话语体系和思考路径,上承课程思想,是课程思想的物化表现;下接教法设计,对教法的策略、技能、技术和手段具有限定作用。实践教学教材的编撰,基本形成了所谓得术、得法和得道三种模式。得术模式下,实践教学教材体系的应用性体现为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简明扼要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框架或基本模式,一般兼具教材与工具书功能,国际贸易实践教材主要集中在这一类;教材内容上,通常具备详尽的进出口业务背景知识介绍、流程描述、模式及案例分析,有的依托诸如SimTrade等外贸实习平台软件。这类教材的作者往往与产业联系紧密,有丰富的阅历与经验,其教材编的写从商品选择、市场行情、开发客户、建立营销渠道、价格的核算、贸易融资、商务礼仪、接机饭店服务、商务谈判到国际贸易合同的起草与执行、船运安排、海关报关、办理保险和国际结算、外汇结汇和核销业务、出口退税、外贸单证、外贸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等,覆盖外贸行业的各个业务领域。我国现有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的优秀教材或原创性教材。例如,中国商务出版社的《国际贸易操作与核算》、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国际贸易合同实践教程》(双语教材)、《国际贸易实战操作教程》、《国际贸易实训教程》、《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学习指导书》、《国际贸易单证实务习题集》、《国际贸易谈判实验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的《国际贸易业务实训教程》、《进出口贸易仿真综合实习教程》、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的《国际贸易业务模拟实践教程》、首都经贸大学的《新编国际贸易单证实务》、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的《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国际贸易实习教程》等。这类教材内容离散,容易导致学科内涵的经验化和外延的碎片化。

得法模式认为,具体业务领域的操作之术是无法穷尽的,是教学双方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无法负担的;好的实践教学教材,应探索一种不受时间限制和更为全球化的方法,使学生在面对国际贸易的实际问题时,为其提供系统的思考和方法,学生的学习重在得法而不在得道。只有习得了方法论体系这一撬动应用的杠杆,学生才能专业化地应对未曾经历的产业事实、产业转型和产业新动向,也只有围绕这一方法论,学科才是理性的和凝练的,实践教学才可能有效展开。这类教材的作者往往有着良好的一级学科教育背景,在实践教材编撰过程中,意图突显方法论的杠杆作用。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的《国际贸易实务研究:实践与决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国际商务谈判•理论案例分析与实践》、中国实务出版社的《联合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教程》、《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习题与实训指导》、《国际贸易会计实务》、《进出口税费核算实务》、《外贸企业会计实帐演练》、《国际贸易实务(葡萄酒方向)》等。该类实践教材以论文集或与理论教学教材结合的形式出现较多,较易陷入管理学、市场学等工具性学科,虚化专业本位,使教材呈现工具性知识加一些国贸专业知识的两张皮现象。得道派超越过程描述和定理总结,讲求对专属学科特定的领域和特有矛盾的探索。其理想中的实践教学教材,绝非工具性技术和工具性学科在专业领域的殖民,而是通过发掘专业学科现象的本质属性,构建学科的本体论系统。编撰过程中,这类教材超越从业人员和相关企业应用的层面,从社会性存在的高度,突破部分性和限制性视野,把国际贸易当作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去理解其自身结构和功能,通过对因果关系和数量关系越来越科学的认识,建构以知识为基础的平台,从手足操作型的应用升级到形式逻辑平台和数理逻辑平台上的应用。例如,科学出版社的《国际贸易新发展:理论、政策、实践》。但这类教材在使用中,更偏向于理论教学而不是实习实训。

二、其他专业实践教材建设的启示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为适应多样化的实践情境,其教材的设计也是多样化的。下面是对其他专业实践教材设计色化、多元化的归纳总结,对国际贸易实践教材的建设有着可资借鉴的启示。1.以项目贯通的任务型实践教程无论是哪个专业哪类人才的培养,都需要培养他们具备某些专业技能、技术的应用能力。事实上,不少专业核心技能、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是按照讲授课程的知识点或知识体系进行内容组织的。但有些专业的综合应用能力最能反映在一些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上,例如,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最能反映在软件项目开发上,需要综合运用很多技术,又要锻炼应用软件总体设计的大思路和大局观,还要同时培养良好的管理决策、团队合作、交流和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等工程素质。为此,其实践教材的设计基于项目任务,在充分考虑学习者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和技术的整理与挖掘,形成实践教学案例,提出多个学习型任务,出版有《软件综合开发案例教程》、《C#程序设计实践教程》,其中包含股票软件实现案例分析与实践等项目。再如,某校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自动化专业,与企业高管和工程技术人员合作,把实际工程中的概念、案例、项目、企业定岗实习等整合到实践教材中,编写了《虚拟仪器项目实战》、《物联网技术应用与开发》等实习实践教材,指导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研究、联合攻关等。2.以信息化融合各实践模块的立体化教材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有些专业开始探索立体化教材的开发,以实现各实践课程模块的融合、资源共享和师生互动。立体化教材建设一般包括主教材、多媒体课件、实验实习录像片、网络实践教学资源平台等。主教材是符合实践基本要求和大纲全部知识点的教学信息的载体,例如,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习主教材,就选定其专业特色的实习基地某电厂,概述电厂基本结构、电厂烟气处理及污水处理原理及实际运行时的重要参数、主要设备的实物图片及设计图纸等;多媒体课件则利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更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同时,信息量大、人机交互性强,能迅速展现课程资源;实习网站则涵盖厂区概况、平面布置、工艺流程等可实时更新的实习内容,并有在线答疑等师生交流环节。3.学生可自主选题或设计选题的分级、分层次实践教程这种实践教材的设计,形式上是任务书式的,内容上体现多层次、分级别,实践选题包括基础型、设计型、综合型等不同类型,可由学生自主选题甚至自主设计选题,教材的运用上强调指导和引导,其分级设计尤为有特色。例如《电工技术实验导航》,其基础性等效电源定理的实验分级,包括第1级仿真实验(用仿真软件设计电路,1学时)、第2级设计验证(对等效电源定理进行验证,1.5学时)、第3级创新应用(利用实际电路实测电路的等效电源模型,2学时)。这类教材变灌输为启发引导、研究讨论,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方面培养其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国际贸易实践教材建设的思路

1.教材的建设应建立在国际贸易实践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之上针对目前实践类教材内容离散,容易导致学科内涵的经验化和外延的碎片化的问题,实践教材的编写应从国际贸易实践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着手,发掘专业学科现象的本质属性,构建学科的本体论系统,探索一种不受时间限制和更为全球化的方法,使学生在面对解决专业实际问题时,能有系统的思考和方法。只有习得了方法论体系这一撬动应用的杠杆,学生才能专业化地应对未曾经历的产业事实、产业转型和产业新动向,也只有围绕这一方法论,学科才是理性的和凝练的,实践教学才可能有效展开。实践教材的编写应力图集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之术、应用之法和应用之道,通过发掘专业学科现象的本质属性,构建学科的本体论系统,反映和传承学科的规则和习惯,为学习者建构相似的知识背景、话语体系和思考路径,上承课程思想;下接教法设计。

2.教材的建设应以履行实践教学目标为首要任务实践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充分把握专业实践要求,顺利而有成效地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专业实习实训,因此,实践教材的编写在意图突显上述方法论的杠杆作用时,为免陷入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等工具性学科,虚化专业本位,使教材呈现工具性知识加一些国贸专业知识的两张皮现象,其编写应从市场对工科背景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实践技能出发,以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5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外销员、国际商务师等外贸工作人员职业技能鉴定相关标准为主要依据,联系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实际,使实践体系的理论指导在其应用性上体现为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简明扼要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框架或基本模式。教材内容上,应具备详尽的流程描述、模式及案例分析,其框架、流程、模式和案例,可通过模仿创新方便地应用到对应的专业领域;在教材的表现形式上,要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教材的建设应力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之术、应用之法和应用之道的融合为集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之术、应用之法和应用之道,实践教材的编写应积极探索实践课程的模块化或项目贯通型的教学,采用立体化教材,将工科类背景应用性国际贸易人才的实践技能体系划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和综合拓展技能三大层面融汇贯通,各三个层面的技能突出各自核心能力培养同时,也反映技能之间的相互渗透、逐层推进,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技能体系。基本技能包括计算机、商务英语等应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市场调研和预测能力等,该模块的实践环节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社会实践、生产型实践、专业模拟大赛等。专业核心技能包括进出口合同执行能力、国际电子商务能力、国际金融、应用财务知识的能力、运用国内外经贸政策的能力等,该模块的实践环节适合采用模拟型实验实训教学、认知实习、专业定岗实习、毕业实习、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等。综合拓展技能包括跨文化沟通、拓展新业务、建立及维护客户关系、日常商务管理能力等,该模块的实践环节适合采用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题研究、商务谈判模拟大赛、社会实践、国际贸易模拟综合实验等。尤其要重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始终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力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参考文献

[1]王强.新形势下卓越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问题的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7):237-238,127

[2]曹国新.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课程——教材和教法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09,23(1):67-73

[3]蔡建平.计算机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教材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215-218,221

[4]李亚,彭海云,李骞,刘辛,李靖,王洪峰.基于认知规律的程序设计类实践教材编写[J].计算机教育,2013(12):108-110

[5]施云芬,孙萌,王旭辉,魏冬雪,杨锐.环境工程专业立体化实习教材建设[J].山东化工,2012,41(10):96-97,100

[6]付兴建,刘小河,陈雯柏.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实习教材建设探讨[J].大学教育,2015(8):7-8

[7]宁涛,李国国.浅谈电工电子实践教程编写设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专刊):206-207

[8]白孝忠,何艳.轻工特色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化教学探讨——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10):173-176

技能教程论文范文第10篇

本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高师和声理论与教学研究,除此以外,作曲技术理论的其他方面也有广泛涉及。

一、关于和声及其他作曲技术理论

1.高师和声到底应该教什么?――是重理论,还是重实践?

围绕和声到底应该教什么,本次研讨会上高师作曲理论作曲学会会长杜晓十教授在专题报告“在理论与实践间徘徊――近三十年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和声教学述评”①中,首先对我国近百年的和声教学进行了简要的回顾,然后对我国和声教学近三十年的历史,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通过对大量和声著作或教材以及研究论文的评述和分析。他指出,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过程中,“有的更偏重和强调学科基础,强调和声的完整性和学术品格,属于‘偏理论型’;而有的则更看重师范的客观实际,更强调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属于‘偏实践型’”。杜晓十将过去的和声教学总结为“在理论与实践间徘徊”。然而,到底是应该重理论,还是重实践呢?杜先生提出“高师和声教学首先属于和声学的子项目,因此必须遵循和声学的基本规律才有可能找出自己的特点,按照客观规律开展教学。”显然,杜先生认为,高师和声教学首先应该是理论,但也不能不顾实践。

杜先生对过去和声教学的总结恰如其分,然而笔者认为,还需要深入探问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这两种倾向?

笔者认为,形成这种分歧的主要原因在高师音乐教育自身,即高师音乐教育究其本质是“高师”的职业属性和“音乐”的专业属性的结合体,在这两大背景下进行的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当然就有了二重属性,即专业性与职业性。正如杜先生所言,高师和声教学首先应该是和声学的子项目,即专业属性是音乐――作曲技术理论,而师范性则主要体现在这门课程如何为教师职业教育服务,进一步说就是作为音乐专业教师的从教技能中所必需的专业技能。当然,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到底应该是什么,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无论如何,强调音乐专业属性的,必然重视和声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强调师范职业属性者,必重视师范教育的从教技能训练,也就是更加重视和声学的实用性。

在我国存在这种专业与职业相叠加的大学教育,是有深刻历史根源的。中国的现代学校教育体制是20世纪初才开始形成的,而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更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开始在一些大学里逐渐建立起来,如“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1920年)、“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②(1922年)等,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并没有专业音乐教育和师范音乐教育之分。关于和声学理论,从1904年曾志朐凇缎咽ā飞戏⒈淼摹逗蜕略意》③第一次撰文介绍西方和声学理论开始,到1914年高砚耘编译的第一本和声学的译作《和声学》④,再到1920年萧友梅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编纂的第一本教材《和声学纲要》⑤,这些都不是专门为音乐学院或师范学院编写的,都只是纯作曲技术层面的。这就是说中国的现代音乐教育,从诞生伊始就是一个天然的专业与职业相融合(或称模糊)的混合体,这就给以后的发展预埋了许多值得争议的问题。

1950年代以后,我国的教育体制全盘苏化。1957年朱世民翻译了杜波夫斯基、斯波索宾等四人合著的《和声学教程》,此后,这本教程统治我国和声教学几十年,直至1980年代都没有什么大变化。

198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明确规定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中等学校和校外机构的音乐教师”。于是,关于如何体现师范性的问题,开始逐步引起专家和学者们的思考,焦点问题是高师和声的内容体系究竟该是什么?

与此同时,我国专业音乐学院的和声教学开始有了自己的教材,1982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桑桐的《和声的理论与应用》,这是一本加入了中国元素的“供理论作曲专业学生用的和声学教程”⑥,其专业性毋庸置疑。随后各种与师范教育挂钩的新和声教材陆续出现,可以说,每一本新教材都有一个新的内容体系和一套新的教学设计,但就其实质,偏理论型的和声学著作都没有突破斯波索宾的和声体系,“还是杜波夫斯基、斯波索宾等《和声学教程》的改编本”⑦,只是内容深度上有所不同,教学方法上并没有也难有什么大的改变。而大量的键盘和声或与即兴伴奏相结合的实用教程,由于过于重视实用,其理论性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很难成为科学的体系化的教程。

总之,中国高师和声教学无论是偏理论,还是偏实践,其结果必然在理论与实践间摇摆,造成这个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必须顾及专业(音乐)与职业(教师)两个方面,这是中国高师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教学的不可逾越的发展之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使只考虑音乐专业,和声教学也必然是一个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活动,这也正是“技术”“理论”学科特性之所在。

2.高师和声应该如何教?

围绕和声到底如何教的问题,很多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上海音乐学院甘璧华教授的专题报告《21世纪中国传统和声教学的问题与应对》,面对当下和声教学内容多时间少、理论多实践少、传统相对到位而现代相对缺位等三大问题,分别提出了通过“精简内容、滚雪球式叠加、从难从严训练”等方法以克服内容多时间少的问题;通过“激活学生天生的音乐灵感,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音乐,写作、键盘、分析与音响相结合”的综合训练法,将理论与实践充分联系起来;通过引导学生“在传统中见现代、在现代中找传统”,在传统和声学习结束的时候打开现代和声的大门。

甘教授的报告与教学实例展示赢得了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但许多代表也指出甘教授的所思所作仅适合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的和声教学,而不适合高师的教学,因为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实施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都存在很大差异。

另外,浙江师范大学赖朝师在《再论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改革》中提出高师教学应该以《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内容为依据,通过对《新课标》和中小学现状的调查,提出了与部颁《多声部音乐写作与分析教学指导纲要》有较大不同的较切合本地实际的《教学纲要》,显示了把部颁《指导纲要》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努力,这恰恰是每一个实施具体教学的老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

四川师大的李德隆从人文思考的角度对和声的文化内涵作了解读,提出“和声教学不能忽视其美学价值和历史的文化品格,……要与社会生活、其他文化艺术、美学思潮的演变等等联系起来,即从自然听觉本能的接受与社会文化的接受来看音乐作品的接受”。

3.关于其他作曲技术理论研究

本次研讨会的获奖论文中有以作品个案为研究对象的,有以某个理论课题为研究对象的。如荣获一等奖的论文杭州师范大学王旭青的《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的主题发展及其音乐叙事》以及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郑刚的《音色旋律的发展与变异――“踏板旋律”技法研究》,后者从对音色旋律和点描法的分析研究后,提出一个全新的命题“踏板旋律”,并将三者进行了比较,进一步指出“踏板旋律与点描法都是音乐创作中的阶段性成果,体现的新思维是20世纪管弦乐创作中音色观念的发展延续,是音乐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关于艺术歌曲创作

本次研讨会征集艺术歌曲作品,旨在推动高师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与实践。经过专家组的严格评审,共有11首作品获奖。

荣获一等奖的有广西艺术学院曾海平教授的《我要去》。值得一提的还有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张飞的女高音独唱《对月说》,该作品采用自由调性(泛调性)手法,将徐志摩的诗情画意和曲作者个人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展现了曲作者对现代作曲技法熟练运用的能力。

哈尔滨师范大学方智诺教授用“欣慰”、“遗憾”、“展望”六个字对参评作品进行了点评,既有对作品的艺术性和学术性较高的欣慰,也有对参评作品数量少的遗憾,更有对高师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教学美好明天的热切希望。

三、高师作曲理论教学的出路及其他

中国的高师音乐专业――现称音乐学(教师教育)――历史不过百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开始的全盘西化到逐渐与本土结合,最近二十年又基本完成了从九十年以前的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历史嬗变,专业与职业相嫁接的观念已广为接受。高师作曲技术理论教学的学科定位,必须面对西方特定历史时期发展完善的“共性写作时期”这个历史归属,必须面对“西方-音乐-作曲技术理论”这个专业归属,本身就兼具理论与实践二重性,更不得不面对“教师教育”这个职业属性。

根据这个学科定位,我们可以有一个相对的参考标准――《教学指导纲要》,但很难规定一个恒定的内容体系,更无需一定的教学法,只要抓住了“技术与理论并存”、“专业和职业共融”这两个关键,充分发挥和尊重教师个人以及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的理论偏向与教学特色,就能够达到该学科的既定任务。

①⑦杜晓十《在理论与实践间徘徊――近三十年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和声教学述评》,第九届(2010)全国高等学校理论作曲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以下所引除特别注明外,均出自该论文集。

②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第51―52页。

③④陈聆群《曾志搿―不应被遗忘的一位先辈音乐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

⑤同②,第57页。

⑥桑桐《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上、下),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前言》第2页。

上一篇:模拟电子论文范文 下一篇: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