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范文

时间:2023-03-11 21:42:54

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范文第1篇

随着国内基金业的蓬勃发展,基金经理的频繁更换已不是新鲜事。据统计,2008年,30%的开放式基金有更换基金经理的记录,与2007年相比有所降低。从细分类别看,股票型基金有70只变更经理,占股票型基金数量约32%,位居各类型基金更换之首。

寻找变动原因

导致基金经理变动的原因是多样的。

一是,基金业在国内人才短缺导致基金公司间展开人才争夺战。尤其对历史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来说更是“抢手货”。

二是,由于公司的安排或个人意愿进行内部岗位调整。例如专户理财业务的开启也分流了一部分投资人才。

三是,部分基金经理转投私募基金。一般来说,私募基金运作受限较小,基金经理容易发挥。另外,私募基金高比例的业绩提成也是吸引基金经理跳槽的重要因素。

四是,基金经理迫于考核因素被动离去。

五是,公司管理层的变动也有可能会动摇个别基金经理的信心,离开也为正常。

无论什么原因令基金经理离去,都会给基金持有人带来不确定性。此时,投资者该如何应对呢?

从依赖程度看业绩影响

毫无疑问,基金经理是基金业绩的核心组成部分,基金经理离去无疑会令人怀疑基金将来业绩的持续性。对此,投资者需要评估基金经理离职对基金业绩可能的影响程度,以便必要时调整投资策略。对这一影响的评估可以从基金业绩对基金经理的依赖程度的高低入手。

基金类型的不同对业绩的影响存在差异。主动型基金对基金经理在个股、行业配置上的能力和主动性要求较高,也因此增加了对基金经理的依赖程度。但对于以复制指数为主要投资策略的指数基金来说,基金经理变动带来的影响相对较低。它们在行业和个股比例的配置上受跟踪指数比例限制,对于主动投资管理的要求并不多。虽然这类基金中有些也增加了主动投资部分,即可参与投资新股IPO和增发、投资指数成份股以外的股票等,但比例偏低,对指数基金业绩影响最大的还是其跟踪指数的表现。

同时由两位或更多的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的基金,业绩受个别基金经理离职的影响可能不大。自去年以来,部分基金公司开始为旗下基金增聘基金经理。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业绩和投资策略的作用。同时,可以分担现任基金经理的职责,通过沟通和个性互补降低单一基金经理在投资时发生失误的概率。

目前,大部分基金公司都有对某只或部分基金采用双基金经理制,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上投摩根、招商基金、南方基金、交银施罗德等公司。但如果在任的所有基金经理在较短的时间间隔内相继离去,即使公司及时补充相等数量的基金经理也与单一基金经理制的基金经理变更没有太大差别。特别是投研实力不强或者规模偏小的公司,其影响可能较大。

部分类别(如配置型)的基金由于投资组合中由股票和债券两大资产类别组成而有分工的需求,基金经理的变更对其业绩会有一定影响。例如泰达荷银风险预算基金就聘请了两位经理分别负责债券和股票的投资。对于这类资产投资分工比较明确的基金,无论是负责哪一类资产管理的基金经理离任,都有可能对基金的业绩产生影响。除此以外,投资者也需要注意基金经理流动速度较快,或者在短时间内基金经理离职数量增多的基金公司。当然这并不代表基金公司正在流失人才,但对于基金持有人来说,人员的流动代表不稳定性,而这种不稳定性某种程度上为旗下基金带来不稳定性。

与公司其他基金相比较,评估更换基金经理的影响。如果某一基金表现远超同一公司的其他基金业绩,尤其在规模较小的公司中,反映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可能不强,该基金经理的能力与这只基金有极为紧密的关系,一旦基金经理出现离任,基金表现可能会受较大的影响。

持续跟踪基金状况

基金业绩对基金经理的依赖性高,并不代表更换基金经理后对基金会有负面的影响。投资者也无需即时出售手中基金,应该对基金经理变动后的策略和业绩进行持续跟踪。

一方面,要持续观察基金策略是否发生变化,可以从大类资产配置、行业和个股比例的配置、投资个股的风格等策略入手。基金经理变动前后的换手率变化差异也是新任基金经理对原来组合调整的反映。

历史数据显示,现任博时主题行业基金经理之一邓晓峰先生自2007年3月上任后便对基金行业配置作出了一定的调整。比较明显的是对金融保险业的比例大幅上调和对食品饮料比例的不断下调。当然,在没有对基金策略做大动作改动和令其后业绩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对于基金持有人固然是好事。但如果投资者遇到基金的风格发生根本性改变,例如由投资大盘股票转变为小盘股票投资会影响基金在投资组合中的角色,这样这只基金在投资者的组合中可能不再发挥原有的角色。

另一方面,投资者可以查看新上任的基金经理所管理的其他和过往的基金业绩表现情况。虽然这不能保证基金经理管理能力的持续性,但一定程度上也能为投资者提供参考和增加确定性。同时,投资者也要查看新基金经理以往所管理基金与现在的是否存在太大区别,例如在仓位的限制、股票投资方向、基金规模差异等方面。基金经理所管理基金的类型一般来说不会有大变化,如果用一位管理股票型基金的经理从事的是债券基金管理,其能否胜任债券管理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另外,若新上任经理并没有太多过往业绩记录,投资者也可以参考基金公司旗下其他基金的业绩,尤其是同类基金的表现。

总的来说,投资者在面对基金经理更换时无需恐慌,应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观察和分析后,再决定是否改变投资策略。

基金经理范文第2篇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93家纳入统计的基金公司离职人数已逾200人,2013年约140人,而2012年则为110人,基金业年离职人数的历史纪录被再次刷新。

而综观基金经理的去处,“私奔”(投奔私募行业)则是首选。基于最“简单粗暴”的利益考量,如果接下来的市场走势如愿成为一场新的造富运动的话,则这些基金经理在私募行业的收入,将远远高于公募。

而2014年陡然增多的公募基金经理选择“私奔”这条道路,显然是在对未来的下注中,他们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

倒戈

“与私募基金相比,无论是薪金待遇、工作环境、还是平台,或者投资理念,公募基金都输在了起跑线上。”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多位基金经理和业内人士道出心声:在牛市行情下,公募基金的收入与私募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据了解,广发基金、易方达等一线公募基金基金经理年薪约300万?400万元,已居业内前列,一般公募基金经理收入则在100万?200万元。而一般私募基金按业绩利润提取的业绩报酬比例是20%。以去年行情为例,50亿元资金按40%的利润率计算,盈利为20亿元,业绩分成也就是4亿元。这一数字分摊到每个基金经理或团队负责人头上,着实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去年大盘股经历了典型的转折行情,年中低迷,下半年企稳,第四季度突破,一些基金经理为了尽快赶上行情,也选择了尽快离职。”首创证券研发部总经理王剑辉说。

与此同时,业绩压力也让公募基金经理“压力山大”。南方基金某基金经理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如果业绩好,基金经理不仅会获得投资者的赞誉,身价也会大涨,各基金公司争相抛出橄榄枝;但如果业绩差劲,将面临黯然退场的局面。以南方基金为例,对基金经理有一定年限的考核期。在考核期中若业绩没有改善,该基金经理将被淘汰。因业绩的不同,职业生涯也会天差地别。在目前的行情下,明星基金经理能发20亿元以上的产品,普通基金经理只能募集到几个亿。业绩的差别,使得基金经理之间暗战激烈,大家都对各自的投资消息分外保密。”

另外,因为错过了2014年底的火爆行业,担心业绩排名垫底而颜面尽失才选择离职的基金经理,也不乏其人。

“过去几年蓝筹股一片萧条,基金领域一度盛传价值投资已死。2014年上半年公募基金仍以小盘股为主,对于下半年走势突变的大盘股公募基金经理心有疑虑,以至诸多基金经理业绩排名下滑,这也加速了很多人的离职。”王剑辉说。

除去薪金差异、业绩排名所带来的巨大压力,监管政策和公募基金公司的规则为公募基金套上了双重枷锁。杨德龙说:资管行业特别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但诸如“双十规定”、股票型基金仓位底限等诸多政策限定,加之多数公募基金公司中投委会对公司整体的投资拥有很大的发言权,基金经理备受束缚。”

此前,“公募一姐”王茹远从宝盈基金离职前说:“繁文缛节的流程成了提升业绩的桎梏。大家看到的结果可能是流程越严谨的大基金,业绩越赶不上趟。”

“换人如换刀”

公募基金经理纷纷“奔私”,一方面固然由于私募机制灵活、个人发展空间广阔,另一方面也与鼓励私募基金发展的政策大环境相关。

“监管层对资产管理的监管理念正在改变。2004年以来私募基金一直处于“灰色”地带,2014年私募基金备案制开启,‘游击队’转为‘正规军’,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创业。”王剑辉说。

“一个行业没有离职,说明发展已经停滞。离职潮正说明资管行业正在飞速发展。”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总监曾令华这样认为。

“私募2.0时代”已然来临。业内人士指出,私募基金公司人员构成简单,一般不超10人,而其管理的资产规模基数较低,在未来资产管理大时代,私募增速肯定是最快的。

在爆炸时代即将来临的前夕,“投身私募基金,明星基金经理的号召力非同一般。”杨德龙说:“一些老牌私募公司可能要在过去的数年里才积累到百亿元的资产管理规模,明星基金经理辅之强大的营销支持,能在短期内募集几十亿元资金。普通基金经理也能募集几亿元的基金。”

王茹远在2014年11月注册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至12月下旬,她所管理的资金规模已经接近100亿元,而其稍早前通过券商募集的某私募产品,1天时间就募资16亿元。

业内人士陶楚波感叹,如果私募基金门槛全然放开,公募基金有可能面临灭顶之灾。当前,离职潮对公募基金所带来的影响已渐渐显现。

Wind数据2014年统计的93家基金公司中,基金经理离职人数最多的三家公司均为老牌基金公司,依次是华夏基金10人、易方达8人、大成基金7人;其他离职较多的基金公司也多为大中型基金,如交银施罗德6人,而博时、富国、嘉实、南方等离职基金经理人数皆为5人。

曾令华用“换人如换刀”来形容基金经理离职的影响:“投资经理不同,所带来的投资预期必然不同。短期内基金经理、尤其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将激发投资者对基金公司的不信任,进而会影响到基金公司的新发规模和持续申购。”

而这种影响主导下的竞争格局已经开始变化。以交银施罗德为例,其团队的频繁动荡使得多只基金产品受到牵连,管理资产规模也屡屡下坠并跌出前20名。而广发基金60亿元资金也因元老级基金经理刘明月的离职而遭赎回。数据显示,广发基金在2014年四季度规模比三季度减少近187亿元。有业内人士测算,刘明月的离职使广发基金一年至少损失6000万元管理费。

资历越“丰厚”的基金经理,撤离的步伐越快。数据显示,548只普通股票型基金中,基金经理从业年限达到10年以上的只剩下7位,职业年限达到5年以上的只有90位,有184只基金经理管理基金的年限在2年以下。

制度困局

既然是一个智力密集型行业,人才的重要程度自然毋须多言。财大气粗后台硬的公募基金,怎会坐视自己的“摇钱树”纷纷倒戈?

自2013年开始,中欧基金、前海开源、天弘基金、招商基金等多家公司先后试水股权激励、事业部制等相关激励措施。

不过,效果却未必理想。

“公募基金公司股东多为国企,多是银行、保险、证券,这使得整个公司以整体趋稳的体制运营,激励机制不灵活。”曾令华认为:“前海开元基金2013年成立,年限较短,利益格局尚未形成。在白纸上画画更容易,而在他人画好了框架的纸上再作画,无疑更难。中欧基金实际控股方为外资方、而天弘基金为民营基金公司,显然在外资、民资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推行员工持股计划更为顺畅。”

在股权激励领域,老牌公募基金公司也在试水,但采取的是绕开母公司股东方利益的方法。2013年6月,广发基金和易方达基金同时获批成立基金子公司,并引入股权激励计划。广发基金的董、监、高人员以及其他从业人员出资持有子公司瑞元资本的30%股权。而易方达基金部分高管及员工、子基金公司高管及员工共持有子公司易方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60%的股权。

杨德龙评价:“广发、易方达仅是以子公司股权作激励,原有股东主要持有的是母公司的股份,母公司并没有稀释股份,加之子公司业务规模尚小,股份价值不高,批准难度相对较小。基金公司可以效仿这一模式,但是否能顺利贯彻,取决于母公司的态度。”

显然,推行股权激励,道阻且长。陶楚波说:“当前,国家鼓励国企改革。但这要取决于国企改革的整体推进速度。而且,即使不进行股权激励,公募基金公司也能正常运转。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数颇具国有色彩的公募基金公司无疑会放慢前行的脚步。”

“实行股权激励要股东批准,他们是否愿意主动割舍‘奶酪’是最大的障碍。”曾令华也道出另一隐情:“股东激励稀释了股东的权益,部分公司将其视为国有资产流失。而在操作层面,如何处理公募基金大量的存量资金,如何进行人才的利益分配?都是重大挑战。”

“相较于股权激励,或许事业部制更为可行。”杨德龙说,“南方基金选择将事业部制提上议程。事业部制将以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作试点,开始将仅针对个别的优秀基金经理,实验成功后,再进一步推广。”

杨德龙解释说,事业部制提供的是业绩提成,不涉及股权分配问题。相比于股权激励,该方案更容易被股东接受。

基金经理范文第3篇

千方百计为投资人挣钱,这是基金从业者的天职。而要掌控数以亿元计的巨资在证券市场中搏杀并大有斩获,基金经理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有区别于常人的心态――钢丝般坚强的意志与果敢透着缜密的个性。

无人会否认基金经理在基金业中的绝对权威,哪怕是在那些推崇团队投资的基金管理公司中,基金经理在发言权、决定权方面所拥有的筹码,也是他人难以匹敌的。在海外,一个明星基金经理就是该基金最招摇的广告。

步入正轨以后,中国的基金业至今走过了6年,现在拥有了一只由145名基金经理组成的专业队伍。然而,全中国的基金经理仅相当于美国基金经理总数的2%左右。显然,基金经理作为一个金领职业在中国还是只雏鹰,但它的成熟与发展却已上关国富,下系民强。为此,数字财富开始关注并剖析基金经理这一独特人群,并在本期隆重推出《中国基金经理报告》,试图勾勒国内这一特殊职业群体的概貌特征。

2003中国金领人标准像

杜书明 杨里亚/文

基金经理有何特点?何原因导致他们频繁变动?在基金管理中作用几何?

随着证券投资基金业在中国的落地生根,特别是开放式基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基金经理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正在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一些“明星基金经理”更是受到投资者的追捧而成为公众人物。在普通大众眼里,手握几十亿甚至上百亿重金的基金经理,不但是一种财富与力量的象征,更是一种智慧与地位的象征。而在证券投资界,基金经理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能够实现“名利双收”的金领职业。

据统计,自1998年3月我国最早发行两只封闭式基金以来,包括现任基金经理在内,前后共有201人曾担任过基金经理。作为投资界的精英人士,中国基金经理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频繁变动?他们在基金管理中的作用如何?本文将从描述统计的角度对中国基金经理进行首次全面、深入的分析。

“金领”像貌特征

截至2004年4月底,包括9只尚在募集期的开放式基金在内,我国共有136只证券投资基金(系列基金子基金被视为独立基金计算),其中封闭式基金54只,开放式基金82只,这些基金共有145位基金经理,人均掌控资金量接近20亿元。

■ 34.6岁

我国基金经理的年龄分布呈现出一种典型的“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即我国基金经理的年龄大部分在30~40岁之间,只有为数不多的基金年龄在30岁以下或40岁以上。

从114位具有出生年份信息的基金经理的年龄看,我国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龄为34.6岁。年龄最大者是现任招商现金增值的澳大利亚藉基金经理高亚华,现年56岁;年龄最小者为现任南方增利、南方宝元的基金经理陈键,现年27岁。

目前,197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基金经理已取代60年代出生的基金经理而成为基金经理中的中坚力量。

30~40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这个年龄段的人无论是在经验、学识,还是在人生阅历、精力上都占有很大优势,他们成为基金经理职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人群不足为奇,符合基金公司对专业投资经理的要求。

美国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年龄为44.2岁(Chevalier and Ellison 1996),年龄最小的基金经理为26岁,年龄最大的基金经理为80岁。Chevalier(1996)的研究表明,年轻基金经理的表现要远远好于年老的基金经理。相比之下,我国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龄较低,这主要与我国证券市场、基金市场发展时间较短有关。但随着基金业的发展,基金经理会不会也趋于不断“老化”,尚待进一步观察。

■ 男 性

从性别结构上看,与海外基金市场类似,我国基金经理市场也基本上是男性的世界。在现任基金经理中,男性基金经理的比例高达93.8%,女性基金经理的比例只占6.2%,女性基金经理的人数只有9位。

Richard T. Bliss 与Mark E. Potter (2001)的研究表明,与传统看法不同,女性基金经理所经理基金的风险水平比男性基金经理所管理的基金的风险更高。女性基金经理所经理的基金的绝对表现平均而言要好于男性基金经理的表现,但在进行风险调整后,二者的投资表现并无差异。国内目前尚没有基金经理性别与基金投资表现之间关系的研究,但女性基金经理能够在强手如林的男性基金经理世界中获得立足之地,说明其能力至少受到所在公司的认可。

■ 硕 士

我国基金经理的学历水平较高。现任基金经理全部具有大学以上的教育背景,90%以上的基金经理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其中5.5%的基金经理具有博士学位,只有7.6%的基金经理拥有学士学位(参见报告图3:中国基金经理的学历结构)。这种学历状况说明,要成为基金经理,硕士学位将是必备条件之一,大学毕业生很难在基金经理职场立足。而作为操作性较强的工作,拥有博士学位者要么被公司定格为不“适合”担任基金经理职位,要么是他们自感担任基金经理有些“大材小用”,所以“博士”基金经理现阶段仍无法成为基金经理群体的主流。

和一些成熟市场相比,国内基金经理人的学历也比较高。David R. Gallagher(2001年)针对澳大利亚基金经理的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基金经理中,大部分基金经理只有大学或大学以下学历,其中只有15%的基金经理拥有硕士学位,拥有博士学位的基金经理只有3.3%。

众所周知,作为基金公司是有海外留学背景人士的重要集中地之一。各基金管理公司在聘用基金经理时,是否非常重视“海归”因素呢?据统计,目前中国基金经理中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或工作背景的基金经理已达15人,占目前基金经理总数的10%,其中更有两名具有海外国籍的基金经理任职基金管理公司。这种情况说明,随着中国基金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海归”背景已日益成为基金经理职场中的一个重要竞争因素。

■ 7.7年

整体看来,中国基金经理普遍具有较长的证券从业经验。据统计,中国基金经理的平均证券从业时间为7.7年,其中证券从业时间最长者为现任招商现金增值的澳大利亚藉基金经理高亚华,证券从业时间长达25年,但证券从业时间最短者只有3年的从业经历。不难发现,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证券从业经验是能否担任基金经理的最重要的竞争因素。

与海外市场相比,我国基金经理的证券从业经验仍较“短”。例如,David R. Gallagher(2001)的调查表明,澳大利亚高级基金经理的平均从业时间在16年以上,投资分析员、基金经理助理的平均从业时间也在9年左右。

■ 专业投资者

基金经理的原始出身无外乎两种出身:或者是研究出身,或者是做投资出身。基于我们的分析目的,我们将现任基金的“出身”按4个来源进行了划分:由其它基金的基金经理转任、由基金经理助理提升、由研究人员或投资人员出任。基金经理、基金经理助理以及投资人员均可被视作具有“投资方面”的经验的专业人士,不难看出,是否具有投资方面的“实战经验”仍被视为能否出任基金经理的重要条件,直接从研究员出任基金经理者所占比例并不高。

■ 并非“一对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基金管理公司都会为旗下基金指定一名或多名基金经理负责基金的投资管理。尽管如此,我们并不能将其投资决策模式归为“基金经理制”或“多基金经理制”模式,因为我国基金管理公司在投资决策上普遍采用的是“委员会制”,基金经理只能在“委员会”或投资部门的指导下进行投资决策。据统计,目前共有30只基金有两名以上的基金经理。

尽管我国基金管理公司在投资决策上普遍采用的是“委员会制”,但各个基金公司在对基金经理的任用上仍表现出诸多不同。

系列基金由1个或多个基金经理统管多个子基金:招商基金管理公司、景顺长城基金管理公司、嘉实基金管理公司等对旗下系列基金的管理就属于这种情况。

对基金经理实行“轮岗制”:即基金经理会轮流担任不同基金的基金经理。华安基金管理公司即采用此模式。

基金经理“相互兼职”制:在易方达公司旗下此现象比较突出。

同时,一名基金经理管理或者参与管理多只基金的现象在我国也比较普遍。基金和基金经理人之间很多时候都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金领”职业动荡

根据KHORANA(1996)的调查,美国股票型基金经理的平均任期在5年左右。据Bill Ding 与 Russ Wermers(2004)的最新统计表明,在1985~2000年期间离职的基金经理,其管理1只基金的平均时间为4.9年。另据叶银华、邱显比、张铭煌(中国台湾)对我国台湾地区基金经理更换情况的研究,我国台湾地区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期限只有14.66个月。

在中国内地,基金经理变动频繁,任职时间普遍较短,已成为中国基金业的一大显著特点。

我们的统计表明,历任基金经理担任1只基金的平均时间只有18个月,其中任职不到1年就被更换的基金经理占到更换基金经理总数的35.2%。据统计,不包括2003年以来设立的基金,目前85%左右的基金已更换过基金经理,两换、三换基金经理者并不在少数,更有3只基金已是4换基金经理,使这些基金前后有了创记录的5任(届)基金经理。

随着基金数量的不断增多,2003年以来中国基金经理更是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基金经理调整、更迭,共有55只基金调整了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变动情况与基金设立时间的长短存在密切关系。设立时间越早的基金,迄今为止平均更换基金经理的次数越多,设立于1999年以前的基金已全部更换过基金经理。

另一个可以用来反映基金经理变动情况的指标是年度基金经理更换率指标。以上一年度年末基金数量为基数,计算上一年度基金在下一年度被更换的数量,可以得到不同年份基金更换经理的更换率。

1999~2003年年度基金经理的年度平均更换率为48.1%;也就是说,每年大约有一半左右的基金会进行基金经理调整。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很难将基金经理与所管理、经理的基金的业绩进行“标签”式的联系,投资者很难通过对基金经理的认识而对基金的操作风格进行预测。

现任基金经理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是基金天元的基金经理李旭利。他自2000年3月担任此职以来,任职时间已超过4年,成为目前最为“长寿”的基金经理。2002年末71只基金中,只有26名基金经理管理旗下基金的时间超过1年,比例为36.6%。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注意到,一些基金管理公司在基金经理变动信息的披露上并不严格,导致统计资料存在一定“失真”现象。失真原因有如下几种:

■ 一些基金经理可能已经离职多时,但还戴着基金经理的帽子;

■ 一些基金管理公司对1只基金会安排多名基金经理,基金经理的头衔更多地被作为一种名誉或资历加以利用(这也可能是基金经理小组制的情况,几名经理之间的分工不同);

■ 一些基金经理则名不副实,被公司作为“花瓶”或“摆设”,实际的投资运作则由他人负责。

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基金经理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但可以肯定的是,基金经理这一职业虽是“金领”阶层,目前却很难保有。

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基金经理的频繁“换将”?为什么中国基金经理任职1只基金的时间普遍较短?根据我们的分析以及调研的情况,基金经理的更换行为主要受到以下4方面因素的影响:

(1)基金业绩。从有限的信息披露情况以及我们对业内情况的了解来看,更换基金经理的首要原因是业绩因素。业绩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尤其是对于开放式基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改善市场形象,增强投资者信心,基金管理公司一般会在基金年度排名出炉的每年年末或年初,对过去一年表现不佳的基金经理进行调整。

(2)换岗。基金换岗有多种多样的情况:有的是基金管理公司放弃“一管多”(一名基金经理掌管多只基金)之后由经理助理转为基金经理,有的是从封闭式基金转入开放式基金,还有一些是基金经理转任行政职务了等等。

(3)股东变动。一个从去年才开始出现的更换基金经理的重要原因,就是有关基金公司股东的变动,并由此产生了基金管理公司领导层的变动,进而连带出了基金经理的变动。

(4)大量新基金及新基金管理公司的成立,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基金经理人才的紧缺状况,使具有投资管理经验的基金经理常常被调任经理新基金,或被新的基金管理公司高薪挖走,从而引起了一些基金经理的流动,造成基金经理的任期普遍偏短。

基金经理频繁变动,任期普遍偏短,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基金经理的短期投资行为,加大基金组合的风险,降低基金经理的责任心,增加基金投资风格变动风险,给投资者的选择造成更多的困难。

在基金经理的实际作用大多数处于不透明状态的情况下,为了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我们认为,投资者可以将一个基金经理转任其它基金的次数以及基金经理任职时间的长度作为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因为这种信息代表了信息知情人――基金管理公司对基金经理的评价。■

(本文数据的整理得到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基金研究中心周郑、李田、许会芳的帮助,特此致谢)

从形式走向实质 ――中国基

金经理人作用解析

杜书明/文

基金经理的作用主要会受到基金投资管理模式的影响。从基金投资管理的模式看,主要可以分为“委员会制”、“基金经理制”以及“多基金经理制”三种模式。“委员会制”模式下,基金的投资决策由集体议决,基金经理个人的作用被淡化;在“基金经理”模式下,基金经理个人的作用则被凸现出来;而“多基金经理制”则类似“承包制”,多个基金经理各负责一部分资金的运作,基金被“分而治之”。

上世纪50年代之前,在投资决策上,美国基金大部分采用的是“委员会”模式,但60年代以后,“基金经理制”大行其道。目前,美国83%的股票型基金都实行“基金经理制”。不过目前在中国,仍以“委员会制”为主。

即使同样是“委员会制”,基金经理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果基金管理公司在公司文化上比较注重发挥基金经理个人的作用,基金经理的作用就会大一些;而另一些基金管理公司比较注重发挥团队的作用,这时基金经理可能只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基金经理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基金管理公司给基金经理个人的授权。

一些成立时间较长的基金管理公司,在投资管理上已形成明确的专业化分工,基金经理的专业地位会受到尊重;而一些新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由于管理资产较少,投资决策权则会主要集中于公司最高决策层,基金经理就难以发挥大的作用。

目前,尽管在招募说明书中基金管理公司会对基金经理的情况与基金管理公司高管的情况一并介绍,并在基金经理变动时公告,但我们发现,无论是刚刚实施的《证券投资基金法》,还是监管部门的其它信息披露文件,都未对基金经理的变动与基金经理的职责进行明确规定。

这种情况说明,无论基金经理在基金的实际运作中有多么大的作用,基金经理都是从属于基金管理公司的。如果基金经理在实际运作中所负责任及投资权限不甚透明,要将基金的业绩与其基金经理对应起来,实际上面临很多问题。

从实际情况看,在我国当前的基金公司管理体制下,我们认为,我国基金经理在投资管理中能够发挥出的作用总体上看还比较有限。

首先,目前我国基金管理公司在基金管理中大多建立有由总经理、副总经理、相关部门的部门经理等中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投资决策委员会,基金投资管理中的重要投资决策都要通过委员会的讨论;

其次,多数情况下,基金经理只是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部门的一名高级员工,他们的工作要受到投资管理部门的指导;

再次,我国基金管理公司在投资管理上目前比较倾向于集体决策和注重发挥团队的作用,较少强调基金经理个人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基金经理个人作用的发挥。

尽管如此,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基金经理的作用和地位正在迅速上升。

随着开放式基金的快速发展,我们首先注意到,为了新基金的营销,已有越来越多的基金管理公司强化了对旗下基金经理的宣传力度,将明星基金经理推到前台,一些优秀基金经理更是被转任为新基金的基金经理。

同时,随着基金数量的增多,基金经理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一些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在市场上的身价正在提高,日益成为其它基金的“挖角”对象。

此外,基金经理作为职业经理人,随着自己日益成为公众人物,出于对自己职业声誉的珍惜与维护,他们自身也开始要求明晰责、权、利,这将会大大提高基金管理公司的专业化水平。

最后,基金经理作为基金形象化的代表,基金经理的作用与地位的提高也会成为基金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基金经理范文第4篇

1.

本文报告所依据的数据及资料主要来自各基金《招募说明书》、年报、基金经理调整公告等公开资料,以2004年4月底作为截止日期。

2.

基金经理数据由杜书明博士带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生部4名研究生,历时两个月进行收集、汇总。他们查阅了自1998年3月到2004年4月期间121只基金(含9只系列基金)的全部招募说明书及159条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并与国内现有基金经理数据库进行了核对。一些缺项数据则直接由基金公司补齐,保证了基金经理数据库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3. 该报告由国内基金业资深专家――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杜书明博士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基金研究中心杨里亚主笔完成。

【报告・上篇】中国基金经理市场现状分析

年龄分布

从114位具有出生年份信息的基金经理的年龄看,我国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龄为34.6岁。

性别结构

在现任基金经理中,男性基金经理的比例高达93.8%,女性基金经理的比例只占6.2%。

学历结构

现任基金经理全部具有大学以上的教育背景,90%以上的基金经理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其中5.5%的基金经理具有博士学位,仅有7.6%的基金经理只拥有学士学位。

“海归”因素

目前中国基金经理中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或工作背景的基金经理已达15人,占目前基金经理总数的10%,其中更有两名具有海外国籍的基金经理任职基金管理公司。

从业经验

中国基金经理的平均证券从业时间为7.7年。

出身分析

如果把基金经理、基金经理助理以及投资人员被视作具有“投资方面”经验的专业人士,不难看出,是否具有投资方面的“实战经验”仍被视为能否出任基金经理的重要条件。

管理只数

目前共有30只基金有两名或两名以上的基金经理。17名基金经理管理着2只或多只基金。

【报告・下篇】中国基金经理变动情况分析

平均任期

历任基金经理担任1只基金的平均时间只有18个月,任职不到1年就被更换的基金经理占到更换基金经理总数的35.2%。

更换情况

设立于1999年以前的基金已全部更换过基金经理。

更换频率

1999~2003年年度基金经理的平均更换率为48.1%。

经常换班子的基金

63只基金更换过基金经理,其中36只基金由3个以上基金经理经管过,大成价值、国泰金鹰、基金景博、基金泰和、基金裕华是基金经理“换班”最多的5只基金。

最“长寿”者

基金经理范文第5篇

基金业绩滑坡自然是有多方面原因,但急速扩张之下的人才短缺,特别是有经验基金经理的短缺,给了诸多不靠谱的基金经理登上舞台的机会。

“一拖多”:新手瞬间变大拿

2012年公募基金数量已迈进千只门槛,而注册的基金经理数量仅为600多人,基金经理的抢手状况一目了然。以华夏基金为例,在其刚刚变更基金经理的6只基金中,就有5名基金经理是新人,人才缺口可见一斑。

虽然说基金经理都是从新人走过来的,但让一位没有任何基金管理经验的行业研究员,一上来就成为三只基金的基金经理,会不会给这三只基金的投资者带来些许惊吓?

江国华,2006年12月至2008年6月在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分析师,从事数量化研究与风险管理。2008年7月加入民生加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金融工程研究员,兼任煤炭、电力、汽车、电力设备行业研究员。自2011年12月20日起,江国华担任民生加银精选、品牌蓝筹、民生内地三只分跨混合、股票、指数类型的基金经理。

截至2012年3月13日,江国华掌舵的民生加银精选和品牌蓝筹,任期回报分别为5.34%和5.43%,均跑赢同类基金。从业绩来看,江国华的能力和经验得到了民生加银公司的认同和信任,不过在此之前,他并没有任何掌舵基金的经验。江国华此次的业绩收获,正赶上大盘触底发弹的一波上涨,今后业绩能够持续,还很难说。

Wind的统计数据显示,民生加银基金目前基金经理只有4个人,掌管着8只基金。其中,乐瑞祺和蔡锋亮也都是“一拖三”,乐瑞祺独立掌管民生加银增强收益A、民生加银增强收益C,并与蔡锋亮、吴剑飞共同执掌民生加银景气行业;蔡锋亮独立掌管的基金为民生加银稳健成长和民生加银内需增长。

相同情况出现在去年5月,工银瑞信的何江同时接管包括工银深证红利ETF及其联接基金、工银沪深300和工银上证央企50ETF在内的4只基金,他在此之前同样未担任过基金经理一职。

去年股市大跌,基金业少了前几年的景气,可无论大小基金公司依旧热衷发出新产品,提高公司规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分析师认为,公募基金经理兼管多只基金的情况,反映行业人才极度紧缺,尤其小基金越来越像阳光私募,规模小的公募基金对行业人才吸引力不够,只能从自家锅里挑食。

跳、跳、跳:基金经理更换率过半

人才的紧缺,行业的快速扩张,加速了基金经理跳槽的步伐。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475只主动型偏股基金,有300只基金的227位基金经理发生了更换,而管理这些基金的基金经理才423人,更换率超过50%。

截至今年3月4日,已有69只基金发生基金经理变更。相当于每天都有一只基金发生基金经理变更,比去年频繁许多。银河证券基金研究员Vivian Lee说:“在美国,基金经理的平均工作年限为4.8至4.9年,在中国只有1.68年。”

近年来,基金业流动率过高已经不再是新闻,有基金公司频繁更换基金经理,也有基金经理个人追求,频繁跳槽,受绝对收益的驱使,一些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进入基金专户和私募基金。

据wind统计,现任基金经理中,嘉实基金周期优选基金经理詹凌蔚以跳槽4家基金公司位列第一,而有25位基金经理跳过3家基金公司。虽然从跳槽过频,但这些基金经理的表现有好有坏,跳槽过频的基金经理业绩是否稳定应引起投资者重视。

80后:初生牛犊不怕虎

“80后”基金经理其实早已不是新鲜事。但80后的基金经理由于进入行业太晚,基本没有经历过股市“牛-熊-牛”的整个牛熊转换周期,所以不可能不受到质疑。

2008年1月,1980年出生的倪明就任大成创新成长的基金经理,成为国内首位“80后”基金经理。自此,“80后”基金经理从“大浪淘金”的市场中脱颖而出,陆续登上基金业的大舞台。

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数据,在已披露出生日期的235名现任基金经理中,共有17人属于“80后”,除倪明和王超是博士学位外,其余15名均为硕士学位。这些“80后”基金经理的证券从业经历都不长,但基金公司对他们的任用却非常大胆。

除吴印、温胜普与其他经理共同管理基金外,“80后”基金经理均独挑大梁,万家基金的邹昱更是单独掌管5只基金,成为单独管理基金最多的80后基金经理。1983年出生的长盛基金冯雨生和中邮基金方何成为基金界最年轻的基金经理,并各自单独管理一只基金。

股票型基金中,银河行业基金经理成胜、齐东超管理的汇添富民营活力、汇添富成长焦点去年业绩排名已经进入同类基金前一百,超越了不少“60后”、“70后”的老基金经理。博时平衡配置基金经理皮敏,任期汇报-24.9%,跑输基准11.83%,成为目前业绩最差的80后基金经理。

从基金公司方面来看,虽然一些公司大胆起用新人,但也有一些公司担心投资者排斥“80后”而没有披露基金经理出生年月。事实上,翻阅新基金经理的任职公告后发现,还有一些“80后”隐藏其中。换言之,目前在任的“80后”基金经理远不止统计数据显示的17名。

年轻基金经理的集中上位,暴露出行业的人才困局,经验欠缺的基金经理,怎能让投资者放心。眼下对于“80后”基金经理职业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时机,短期的业绩靓丽也不能说明什么,苦修内功才是当务之急。

高换手率:为基民打工还是为券商卖命

全球咨询服务公司韬睿惠悦,对国内2011年以前成立的360只偏股型公募基金换手率研究发现,除2008年大熊市换手率较低外,2006年到2011年上半年,平均换手率在250%~350%之间。这意味着平均每3到5个月就会将全部持仓更换一次。相较美国股票型基金经理平均每年60%~80%左右的换手率,中国基金经理在该指标上超过美国同业的四倍有余。

天相投顾对2011年上半年基金半年报分析,市场震荡下跌,A股市场整体股票周转率为121.89%,所有披露中报基金的股票周转率为109.58%,低于A股市场整体股票周转率水平,同时低于2010年上半年的113.62%和2010年下半年的142.64%。但是,部分中小基金公司去年上半年股票换手率大幅提高,最高超过了500%。

具体来看,2011年上半年,382只开放式基金平均股票周转率为109.98%。从基金公司来看,华富基金股票周转率为531.52%,在所有基金公司中居首位,万家、农银汇理位列其后,且股票周转率都高于400%。

有媒体统计,去年上半年换手率高、业绩又较差的最典型8只基金分别是:华富价值郭锋、华富策略精选崔健和季雷、天弘永定成长徐正国、华富成长趋势陈德义、诺德中小盘向朝勇、华商产业胡宇权、金鹰红利朱丹、民生加银稳健成长蔡锋亮,它们的平均换手率为500%。

最能折腾的是华富基金经理崔健和季雷,他们管理的华富策略精选,基金的资产规模目前不足1亿元,但上半年卖出股票共计6.8亿元,买入共计6.7亿元。上半年换手率高达666%,而基金业绩为-17%,同期上证指数仅跌1.6%。崔健和季雷共同管理的华富策略精选上半年换手最为频繁,业绩却不理想,最终两人任期内回报-13.84%,跑输同类基金。

在华富基金公司中,除了崔健和季雷折腾了半年,不赚反而大赔外,同门的华富价值优选基金经理郭峰,换手率也高达684%,该基金上半年却亏10%。截至今年3月16日,其任期内业绩回报为-23.63%,跑输同类基金。

通常情况下,在单边上涨或下跌的市场中,大部分基金经理会保持较低的换手率,而在震荡市场中,换手率较高。这种管理方法可能更有利于提高基金的业绩。这是因为,无论是单边上涨还是下跌,频繁操作均不利于基金的业绩提高。唯有在震荡市场中,有一部分基金经理能随着市场的节奏,通过高卖低买获得超额收益。

但并非所有基金经理都能掌握好恰当的换手率,往往不是高了就是低了,而让投资者最难忍受的就是高换手率折腾了一大圈,支付了不菲的交易佣金后,还是没能为基金带来利润的基金经理。换手率高的基金如果不能给基金的长期收益率带来帮助的话,那么交易成本就会成为其中长期业绩的巨大负担。

韬睿惠悦认为,国内基金整体换手率较高具有一定的新兴市场特点,同时也是基金经理投资理念和方法的体现。虽然换手率高低并无好坏之论,根据韬睿惠悦对基金的换手率与其相应业绩的研究,无论是以两年半(2009年到2011年上半年)为周期,还是以五年半(2006年到2011年上半年)为周期,长期保持高换手率的基金中,几乎没有业绩领先者。投资者对换手率高的基金要保持警惕。

挂羊头卖狗肉:你所买的不是你想买的

大盘基金买的全是小盘题材股,蓝筹基金持的是创业板股票。投资者总会发现一些基金,他们的实际投资和当初招募说明书承诺的投资风格八竿子打不着边。这样使得投资者就不能直接通过基金的名字来判断其真正的投资风格,从而使自己的投资组合风险产生偏差。

众所周知是王亚伟的华夏大盘精选,名为大盘精选实则王亚伟买的都是中小盘题材股居多,跑出了远超大盘基金的骄人业绩也不足为奇。但若一位厌恶风险、追求稳定的投资者买个某某大盘基金,在熊市大跌之下,却突然发现该巨亏的基金持仓都是中小盘,这样其规避风险的初衷就打了100%的折扣。

同样不乏打着中小盘股票的旗号却热衷买大盘股的基金。广发小盘基金的陈仕德和国联安小盘基金的刘文动、巩怀志对掌管的这两只基金偏好重仓大盘蓝筹。两只基金的招募书中都明确提到,专注投资于中国A股市场上具有成长潜力的小市值股票或者小盘股。实际情况来看,与依据流通盘和总股本占比的选股标准早已出现问题,虽然资产配置表面上没有违反基金合同,但是已经和事实的现实情况出现了落差。

基金的名字体现出基金的风格,体现出与其他基金的区别,让投资者根据基金简称做一个初步的筛选,更加详细的内容可以深入到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中去研究,如果名实不符,就有误导的嫌疑。当基金投资范围与基金名称不符合,对投资者理解基金经理风格增添了不小障碍。这样的实例,也在告诫投资者千万不能只看名字就决定买基金,还要看看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和重仓股,是否如名字那样鲜亮。

此外,基金公司“缺人”逼迫基金经理干起“兼职”,在部分基金经理一拖多的事例中,甚至出现一个基金经理同时管理“成长”与“价值”两类风格迥异基金的情况。

招商基金周德昕现任招商中下盘精选基金经理一职,同时在2010年7月至2012年1月期间兼任招商大盘蓝筹基金经理基金公司,可谓是大小盘通吃。招商大盘蓝筹在周德昕任职期间回报-17.25%,跑输同类基金。

无独有偶,东吴基金行业轮动的基金经理任壮,擅长挖掘蓝筹周期股同时也兼任了另一只以“新产业”为主题的基金经理。任壮回应媒体同时驾驭两只风格反差巨大的基金时表示,新产业主题在其看来不仅涵盖了战略性七大新兴产业类上市公司,还包括未列入此范围的其他新兴产业类上市公司。“在投资品种上,我们坚持‘能源+资源+金融’的投资方向,关注煤炭、有色、金融等‘大资源型品种’,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投资机会”。

基金经理范文第6篇

但随着大盘从去年四季度调整开始,基金的业绩也快速下滑,基金认购的火爆场面难再,基金变身为滞销商品。随着业绩的下滑,基金经理也走下了神坛,以往的牛气烟消云散。

基民困惑

面对基金净值的大幅缩水,基金持有人深感痛苦与困惑:“为什么基金不早点减仓,基金经理出众的市场判断能力哪里去了?”基金经理对此也深感不安。“一季度市场形势转变之快和跌幅之深,均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基金经理坦言,“大盘和个股的走势只有在事后才知道,在事前是很难预测到的。”

其实,去年的业绩虽然亮丽,但与沪深300指数相比,跑赢指数的基金凤毛麟角,大多数主动型基金仍然未能战胜被动型基金,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并没有达到完美境地。不仅在中国,美国的共同基金收益率在大牛市期间也严重滞后于指数,仅有1/6的股票基金收益率超过了市场回报。

“基金经理把握市场的能力一定要经过牛熊的双重考验。也许只有经过一轮熊市,才会知道谁是真正的市场领跑者。”一位基金公司投资总监说。

因此,基金经理在牛市中无论多么牛,也只是暂时的胜利,而面对去年四季度以来股市的大跌,基金经理还能表现出超凡的管理能力吗?

在这轮下跌行情中,基金净值全线缩水,基民大多被套,基金业绩表现出现较大分化。从短期看,基金经理的市场判断和操作能力对基金业绩有较大影响。

一味追高

由于多数基金经理始终坚持牛市思维不变,在市场大幅下跌后,仍然认为市场趋势未变还会继续走高,并保持高仓位。5000点上方追高、3500点下方杀跌的基金行为遭到了市场的质疑:基金的“专家理财”为何不灵了?

事实上,股指突破5000点后,市场看空者认为,市场风险已经积聚,市场估值也在高位。“中国A股股票太贵了。”境外投资者发出感叹。但仍有基金经理认为,中国是新兴市场,估值高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中国经济增长快。他们没有看到中国经济存在减速的可能,因此继续采用多种营销手段,忽悠投资者购买基金,以此扩大基金规模,造成源源不断的新资金进入,在股指高位时更推高了指数。特别是在营销基金时,很少有基金对投资者充分揭示市场风险,而往往以过往的业绩暗示基金的辉煌还会延续。

职业道德缺失

如果说,一些基金经理缺乏经验,操作上的失误是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基金经理违反职业道德,建立“老鼠仓”就难以让人谅解了。中国证监会于4月21日公布了对基金管理公司从业人员唐建、王黎敏“老鼠仓”案的处理决定:在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各处罚款50万元外,还对两人实行市场禁入。这是证监会对基金“老鼠仓”开出的处罚第一单。

“老鼠仓”基金经理利用其在基金公司所任职务的便利,利用非公开的基金投资信息,先于有关基金买入同一公司股票,为自己及其亲属牟取私利。通过利用投资者的资金拉升自己个人已经买入的股票,是对投资者利益的损害。很多人相信,基金“老鼠仓”不会仅有这两起,只是有的没有被发现而已。

机制需要完善

无论是追涨杀跌还是“老鼠仓”问题,无不说明来自市场运行机制的缺陷将会给市场带来更大的风险。

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规模迅速扩张,已经占据了接近50%的流通市值,如果计算特定的蓝筹公司中基金的持股相对集中的情况,这种持股比例集中度将更高。如有的上市公司的持股结构中,基金持股比例超过90%,这种结构实际上会放大市场的波动幅度,在市场上涨的阶段放大市场的上涨幅度,在市场调整阶段放大市场的下跌幅度。

这种状况对于监管者也提出了挑战。如何监管基金公司的流动性风险,防止在可能出现的市场调整中有个别基金公司出现流动性风险而难以满足赎回的要求。如果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可能就是整个行业的风险,而不仅仅是单个基金公司的风险。基金公司面对流动性风险时,在现有的金融体系中,是没有一个像银行体系的中央银行一样的最后贷款人角色的。现在部分基金公司的持股集中度相当高,特别是一些新的公司,管理的资产迅速膨胀,投资上也相当激进。如何管理资产快速膨胀中的流动性风险,是整个基金行业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而对于“老鼠仓”,按国内现有刑法无法追究责任,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甚至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也有可能建“老鼠仓”,也一样难以追究其刑事责任。如果单靠行政处罚,而没有法律制约,就很难对“老鼠仓”形成震慑作用。

经济学家巴曙松指出,从国际经验看,教育中小投资者当然重要,但是基于中国的基金群体的快速扩张,以及日益增大的市场影响力,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者教育更为重要。当前中国的基金公司中,基金经理团队学历高,专业素质也提高很快,从总体上为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十分优秀的、有号召力的优秀基金经理。但是也有不少基金经理缺乏完整的市场经验,不少基金经理所管理的资产,动辄数百亿元,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大型企业的负责人管理流动资产的规模。如何以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手中管理的资产,不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放大的散户,是机构投资者教育的关键内容。

优秀基金经理是极少数

话说回来,基金经理也仅仅是在高效率的市场中运作的人而已,人们不能对基金经理抱有太高期望和太多苛求,投资者要寻找到出色的基金经理是不容易的。正如美国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所说,基金经理人中绝大多数属于以下类型:心智平平的基金经理人、愚笨迟钝的基金经理人、懒惰懈怠的基金经理人、溜须拍马的基金经理人、懦弱犹豫的基金’经理人以及各种各样盲目从众的随大流者、因循守旧的老顽固、死板照抄毫无主见的模仿者等。

基金经理范文第7篇

研究基金经理的“跳槽”路径及在不同公司中的表现,形成两大榜单:“基金公司主动股基经理任职稳定排行榜”和“基金公司吸纳人才排行榜”。它们分别体现基金公司自力更生培养人才的能力,以及吸引并留住外来人才的能力

在“稳定榜”中,富国、广发、易方达、嘉实等知名基金公司排名前十;东吴、华富、宝盈、金元惠理等公司排名倒数前十

在“吸引人才榜”中,嘉实、银华、工银瑞信等海纳百川,又留得住人才,排名前十;申万菱信表现较差,来了四个走了仨

葛优在电影中有句台词广为流传:“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这句话放在基金公司身上,同样恰当。基金公司是智力密集型企业,培养人才、争夺人才,拥有最好的基金经理,才能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那么,在现任的930名股基(含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基金经理中,有多少是自己培养的?有多少是“跳槽”或者“挖角”得来的?《投资者报》统计发现,832名基金经理是各公司自己培养的,还有108名是有过跳槽经历的。统计这些人的经历,可以提供一个窗口,来对比各家基金公司培养、留住,乃至于“挖角”基金经理的能力。

我们用基金公司主动股基(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经理任职稳定排名榜单(见表格1:基金公司主动股基经理任职稳定排行榜),来对比留住自家土生土长基金经理的能力。选择主动股基而非全部基金进行对比,原因是管理这类基金,最能体现基金经理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基金公司对这类产品收益排名考察也最严格。经理管理产品时间越长,说明基金经理任职越稳定;反之,任职时间短,原经理不再管理这只基金,反映出经理更换频繁、流动性大、稳定性差。在这个榜单中,富国、广发、易方达、嘉实等知名基金公司,稳定性最好,排在前十名内;东吴、华富、宝盈、金元惠理更换频繁,排名垫底。

用吸纳人才排行榜来对比各基金公司吸引其它公司人才投奔而来的能力(见表格2:基金公司吸纳人才与留下人才简表)。这些跳槽而来的基金经理,多数带着经验而来,不用培训直接上岗,能独当一面,基金公司实在是求之不得。经过统计,嘉实、银华、工银瑞信等留住外来人才能力靠前,排在这一榜单的前十名之列。最不留人的是申万菱信,4人从其它公司跳槽而来,其中3人任职一段时间后,继续跳到其它公司。

据《投资者报》统计,工银瑞信引进来的6位“外援”,有5位目前还在公司担任基金经理角色。而工银瑞信之所以成为基金经理“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基金公司,则是因为公司独特的人才管理组合拳机制。工银瑞信总经理郭特华告诉《投资者报》,“工银瑞信有着自己的基金经理能力分析系统和360度考评系统,这些系统使得工银瑞信既能帮助旗下基金经理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强项,然后针对性地从事自身最擅长、最专业的工作;这也给了基金经理们一个公平公开的晋升途径,谁能给投资人以持续稳定的业绩回报,谁就能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详见P9附文《“来了就不想走”的魅力 工银瑞信,人才、业绩、规模齐头并进》)

除了从公司层面考察人才流动情况外,《投资者报》还从基金经理自身角度来看问题,哪些人在不同的公司表现都出色,不论到哪里都是牛人?哪些人又都低劣,到哪里都是“衰人”?

我们统计出那些在任何公司管理基金的业绩都能胜过行业平均水平的人(见表格3:在各公司排名都领先的牛人榜)。也统计出那些在任何公司都不灵的人(见表格4:在各公司排名都落后的衰人榜)。这样的基金经理,今后各基金公司吸纳人才时,最好还是躲开为好。

富国广发自力更生培养经理挺稳定

富国位列主动股基经理任职稳定排行榜榜首。在这个榜单中,有14家公司的基金经理平均管理主动股基时间超过3年,其中行业内一流大公司广发、易方达、嘉实、南方,在这一项上都超过了3年。人均管理4年(1460天)的公司只有富国一家。人均管理时间不够1.5年的公司有华富、东吴等公司。

从研究员晋升为基金经理,其成长也需要在市场牛熊转换中历练,需要时间。当上经理后,管理数十亿的资产,仓位调整、持股调整,学会顺势而为,也需要时间。基金公司过分看重短期排名,达不到要求就换人,会加速人员流动,未必能达到提升基金业绩的愿望。

在这个榜单中排名靠前的公司,旗下都有知名主动股基,都是基金经理长时间管理的结果。例如,朱少醒从2005年11月管理富国天汇精选成长,达3135天(8.59年),他管理这只基金期间,基金年化回报在同类180名中排名第9。刘明月管理广发新经济1827天(5.01年),基金年化回报在153只中排名第11。

对比广发与华富的例子,最能说明稳定性的重要。

广发旗下纳入统计主动股基经理16人/只,人均管理主动股基1305天(3.58年)。华富有7人/只,人均管理只有530天(1.45年),华富人均管理时间短到不及广发一半,业绩也有巨大差距。

广发方面,冯永欢管理广发稳健增长2315天(6.34年),年化回报15%,同类基金排名19/69,前1/3,比较强悍。陈仕德管理广发小盘成长3422天(9.38年),年化回报14%,在同类基金中排名64/651,位列前1/10,非常厉害。

华富旗下主动股基经理变动频繁,每人平均任职年限不超过两年,各基金经理任期内排名,垫底者居多。如吴圣涛管理华富成长趋势558天,任期同类排名在121只中倒数第4,较差;季雷管理华富价值增长559天,同类155只中倒数第3,更差;鞠柏辉管理华富竞争力624天,同类141只中倒数第2,最差。每个悲催的业绩背后,固然有着经理管理期间的失误,但基金公司是否给经理留出纠错的机会,也是个因素。换人不得法,只能得到业绩越差越换、越换越差的恶性循环结果。

其实,华富基金经理个人能力未必差。有的从华富跳到其它公司,业绩就能领先。同样是吴圣涛这个人,从华富离职后到了东吴,从2010年4月到2012年8月,管理东吴新经济,同类排名前1/4。

自己公司培养出土生土长的基金经理,对公司忠诚度高,认可公司文化,是现在各家公司基金经理的主要来源。如果人手短缺,有其它公司现成人才愿意加盟,也是美事一桩。对于跳槽而来的基金经理,哪家公司更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更会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这也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嘉实银华、工银瑞信吸引人才很有道

在基金公司吸纳人才排行榜中,嘉实吸引了8名、银华吸引7名、工银瑞信吸引6名,位列各公司吸引人才榜首。再看留住人才(以下简称“外援”)的数量,嘉实依旧排在榜首,留住8人。大成、工银瑞信、银华、招商都留住了5人。申万菱信招来4人,只留下1人。

嘉实基金规模、实力位居第一梯队,是结果。能有这个结果的原因众多,除了自己培养基金经理,吸引别家公司人才并留得住是重要原因之一。嘉实现任基金经理共计31人,其中8人是外援,占比接近1/4,管理资产规模占比超过1/3,外援在公司中举足轻重。

这8人,分别是从长盛来的王茜、刘斌,建信来的高茜、银华来的李海滔,这些都是同在北京的公司;从上海来的万家杨宇、汇丰晋信刘辉、银河丁杰人;从深圳来的南方基金公司万晓西。

从万家跳到嘉实的杨宇,基本一人管理嘉实旗下股债指数基金,现在共管理14只基金、规模超过300亿元,一人管理规模超过市场上众多小型基金公司全部产品之和。招来一位有经验的基金经理,立刻能将公司一大块业务一肩挑,一本万利。

同在北京的银华基金,留住人才数量也挺多。

银华基金留住了5人,分别是从华商来的郭建兴、益民的邹积建、天弘的周可彦,还有大成的倪明、光大保德信的于海颖。

其中邹积建最为显眼。此前他任职的益民,是多年长不大的小公司。2008年7月到2009年8月,在益民管理一年基金之后,邹积建就加盟银华,从2011年11月开始管理银华内需精选,之前这只基金业绩非常糟糕,当年在同类基金倒数第一。他受命于危难之际,管理第一年,将排名提高了88名;第二年,再度前进130名,此时已经冲进了前40%;今年再次向前,冲进了前30%。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招来人,却留不住的公司。申万菱信就是如此。

有4人跳槽至申万菱信,3人先后离开。从长信来的王成,现任职于上投摩根;从万家来的李源海,现在到了南方;从融通来的徐荔蓉,现在投奔了国海富兰克林。

基金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辛辛苦苦从别家公司招募人才,也要有所选择,目的肯定是挖来个牛人,如银华招募的邹积建、嘉实招募的杨宇,但一不小心,也会挖到在各公司都垫底的衰人。

三牛人,家家领先;俩衰人,只只垫底

基金经理流动,任职过两家或两家以上公司,给人们打开了一个窗口,来比较他们在不同公司的业绩表现情况。如果在家家都领先,说明这位基金经理能力突出,堪称牛人。如果在家家都落后,定是衰人,说明不仅仅是基金公司平台的问题,而是基金经理要从自身找原因,如果不能迎头赶上,早晚将被淘汰。而对这样的人,其它公司再招聘时,应当格外小心。

经过《投资者报》仔细研判,3位牛人分别是现任职建信的万志勇、东吴的程涛、浙商的陈志龙。3人都先后任职于两家公司,任期内所管产品都超越市场平均,多数都在前30%。这确实需要有两把刷子。

万志勇在银华任职,管理两只产品都在前30%。之后到了建信基金,开始管理建信内生动力一直到现在,任期回报在同类中排名前30%,管理建信双利策略主题,排名前20%。(见表格3:在各公司都领先的牛人榜)

有牛人就有衰人。比如,华安基金吴丰树、纽银梅隆西部基金傅明笑。

其中,吴丰树管理产品最多,业绩也较差。在华宝兴业时,管理华宝兴业先进成长接近两年,收益在同期同类产品排名后1/4。离职后去了华安,管理4只产品,最好的一只排名刚到市场平均,最差的一只排名后1/10,实在是难以向公司交待,更难以向持有人交待。

没有最差,只有更差。

基金经理范文第8篇

公募基金经理进入私募基金并非一片坦途,公募基金经理需要一个适应期,虽然不用面对公募基金的排名压力,但面对的业绩压力可能更大。

基金经理离职潮暗涌

继工银瑞信投资总监江晖、长盛基金投资总监闵昱等离职之后,公募基金经理们再次涌动离职潮。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个别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近期都出现基金经理离职的问题。进入2007年以来,基于对公募基金的赎回压力以及强调短期排名的不满,越来越多的明星基金经理开始转战私募基金。

基金经理炫目的光环背后,是年均30%左右的淘汰率和年均54.3%的变动率。近年众多明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更使基金经理的流动性为投资者所关注。每年基金经理离职人数不断增加,平均任职期限不长于一年半。在美国,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期一般超过5年。

2000-2006年的7年间,职位更换最频繁的基金经理,是现任信达澳银基金管理公司的信达澳银领先增长的基金经理曾昭雄,自2003年4月起,他曾先后任职于泰达荷银、景顺长城、招商等3家基金管理公司的8只基金。

从基金分类看,66只基金中,封闭式基金11只,其余均为开放式基金。在开放式基金中,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变动率相对较高,有22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发生变动,占40%。此外,货币型、混合型、保本型和债券型基金经理的变动率分别为24%、22%、7%、7%。

“金钱”和“游戏规则”导致离职

分析人士认为,基金经理抛弃公募基金原因较为复杂,但其中公募基金关于基金经理收入分配制度及个人投资限制是无法回避的一个原因。

调查显示,公募基金经理在收入上属于当之无愧的“金领”。国内基金经理现在的收入因所在公司规模大小而有所不同,规模较小的公司,基金经理年收入数十万元;规模较大的公司,基金经理收入可能超过100万元。但这样的高薪酬也并不能让基金经理满意。去年以来,随着基金规模的井喷式增长,基金公司提取的管理费也与日俱增,可公募基金经理们并未获得更多的收益,这使他们创造的价值与得到的回报显得不成比例。

与公募基金封顶的年薪制相比,私募基金的激励机制更为灵活。由于不受仓位比例限制,也不披露投资状况,私募基金在去年的市场行情中通常能获取2~3倍的收益。如此一来,私募基金惯用的收益分成模式,把公募基金经理远远甩在了身后。

此外,公募基金经理个人不能为自己买卖股票、基金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无法开展、基金经理不能购买自己管理的基金等,这些限制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对基金经理的个人价值的货币实现构成了障碍。于是,不少公募基金经理只得通过私下建“老鼠仓”来堤内损失堤外补。然而,“老鼠仓”也让人胆战心惊。越来越多的公募基金经理在积累了一定名气或客户资源后,选择了转入私募基金,甚至自立门户组建私募基金。

事实上,公募基金经理目前坚定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增长,中国资本市场制度性变革和中国经济的强大增长潜力使他们相信,这一轮牛市是自己一生中难得的机遇,因此希望抓住时机尽快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而私募基金个人参股或者按比例分红的分配制度,最契合公募基金经理的心理,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公募基金经理集中投奔私募的原因。

当然,金钱并非是基金经理“出走”的唯一理由。公募基金业绩考核的残酷众所周知,短期排名的“游戏规则”让众多基金经理感觉时刻如坐针毡。

由于公募基金公司追求的是相对收益,基金经理只要跑赢基准指数和大多数同行,就可以称之为成功,而基金公司又是以收取1%左右的管理费为盈利模式,所以拼命做大基金规模成了基金公司的经营目标,客户盈利的最大化就退居其次了。因此,才有了每周每月每年的基金经理排名,排名靠前才能为下一次基金发行吸引更多资金申购,才能收取更多的管理费。而一些新基金经理只要一个季度或半年业绩排名不好,公司老总就没耐心了。

这种排名机制迫使基金经理不能按照一个中长期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和进行操作,更难以坚守自己的风格,而每个基金公司几乎雷同的股票池,也限制了基金经理投资智慧的发挥。

在这一点上,私募基金就灵活许多。私募基金永远追求绝对收益,收益越高越稳定越能吸引客户,未必需要很大的资金规模,管理几亿元的私募的收益不亚于管理几十亿元的公募的收益,而且收益大部分都属于私募基金经理所有,付出与回报成正比。

“公”转“私”的日子并不好过

公募基金选择批量离开,多位基金公司投资总监表示是制度使然,但对于公募基金经理的杀入,一些私募基金经理的看法却大不相同。

已经“公”转“私”一段时间的张旭扬认为,公募基金经理进入私募基金并非一片坦途,公募基金经理需要一个适应期,虽然不用面对公募的排名压力,但面对的业绩压力可能更大。

张旭扬解释说,绝大多数私募客户都是追求高回报的,他们不会考虑市场是在高位还是低位,资金随时都可能交给你,投资期也有长有短,或者3个月,或者一年,这些都是操作的难点。但大多数客户并不关心,他们只关心两个问题,一是最终能赚多少钱,二是你用多长时间赚了这些钱。张旭扬表示,适应这些都需要时间,去年那种单边上扬行情很难重现了,而客户的思维却依然停留在暴利的记忆中,说服他们降低预期很难,让他们长期投资同样很难。

即使遇到了一个大客户,他愿意长期投资,也只是初步成功。在私募基金圈内,有一种情况时常会发生,就是私募基金经理为客户赚了大钱,但对方却不按谈好的条件支付管理费。因为钱在客户账户上,他可以说是自己操作的,即使你去告他,私募基金这种形式也不受法律保护,多半赢不了官司,他去年就有一个账户从400万做到了1200万,结果一分钱没拿到,最后也只有不了了之。

在许多关于基金经理弃“公”投“私”的原因分析中,报酬较少是公转私的重要原因。但相当多人士持“私募公募的薪酬根本不能相比较”的观点。“两者的制度相差太远,很多私募基金的管理人是拿了自己的钱出来的,和投资人的钱放在一个锅里投资,也就是他自己也承担投资风险,更不要说还要负责管理费用这些固定开支了。”

据称,虽然同样是做投资,“公转私”也并不是外界想象的那么水到渠成,由公开募集转到私下募集,能否吸引到足够的资金,这是不少拟“转私”基金经理关心的焦点。

一位两年前就考虑过转做私募的基金经理分析,私募的风险还不仅仅在要承担投资风险上。今年以来,转投私募的人多起来,这是2006年行情催化所致,早两年行情清淡的时候却没有人敢跨出这一步。原因很简单,行情不好的时候,投资人纷纷收回投资款,私募基金无米下锅,只有喝西北风的份――这是一些公募基金经理迟迟没有下决心离开公募基金的原因之一。

可以看出,私募基金的所谓高报酬符合一个最简单的投资法则“高风险高收益”,而公募基金基金经理则有旱涝保收的优势。不过,相对于私募基金的“高风险高收益”,公募基金的“低风险低收益”的特征还表现得不明显。有知情人士非常坦白地说,就是以现在的行情,一些公募基金经理也不见得比私募基金的管理人挣得少。现在好多公募基金经理在外面都管了一些资金,也就是俗称的“老鼠仓”。这些资金给基金经理带来的收益堪比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伴随股市与生俱来,由于资金来源渠道的不同,以及相关法规未予以正式确认其地位,在行业间将私募基金始终认为是灰色地带,同时由于前些年的做庄行为、操纵股市等,私募基金的名声并不太好。市场上关于私募基金“转正”的声音也此起彼伏,但是私募基金阳光化之路还很漫长。

基金经理范文第9篇

在国内,公募基金行业面临基金经理年轻化趋势及换手率高的现状,但我们仍然可以发掘一些资历颇深的基金经理,他们经历牛熊市的洗礼,创造了长期良好的管理业绩,并形成稳定的投资风格,至今仍坚守在基金经理的工作岗位上。普通投资者不妨从基金的业绩、风险等指标以及基金经理日常的工作报告中寻找他们稳健长跑的秘诀。

王亚伟:基民眼中的明星经理

王亚伟自1998年4月加入公募基金行业以来,曾管理过基金兴华和华夏成长。目前,他主要管理华夏大盘精选和华夏策略精选。借助其灵活的投资风格,他管理的大盘精选和策略精选已打上基金经理的个人烙印,2008年以来,该基金在沿袭过去精选个股的基础上,及时减仓回避了市场整体的下跌风险,该基金一直处于关闭状态,较小的基金规模有利于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运作,截至2008年12月31日,该基金2008年净值跌幅为34.86%,2008年12月晨星两年和3年评级均为五星。基金经理在选股上偏重未来成长性有望超预期而估值相对合理的品种,晨星展示其投资风格长期处于中盘成长型或小盘成长型,见表1。

尚志民:业内资深专家

尚志民目前是公募基金界从业较早、投资经验较为丰富的基金经理,之前他曾担任基金安顺、基金安瑞和华安创新的基金经理,目前除了管理华安宏利,他还管理基金安顺。尚志民的资历颇深,历史业绩较好,其管理的基金安顺曾获晨星2004年度大规模封闭式基金经理提名奖,并在2005年成为晨星大规模封闭式基金经理奖获得者。开放式基金中,华安宏利获得晨星2007年度股票型基金奖提名。虽然华安宏利目前取双基金经理制,但尚志民对组合仍起到关键的作用。截至2008年12月31日,华安宏利上年回报在股票型基金中表现居于前1/3,较为抗跌。该基金目前的投资风格是中盘成长型,基金经理擅长精选个股,其投资风格相对积极主动,见表2。

陈志民:优选个股、长期持有

陈志民一直在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麾下担任基金经理,2001年6月开始管理基金科翔,而后管理过科瑞、科汇。2004年9月起至今一直担任易方达积极成长基金经理,也是基金业内从业时间较长、管理经验较为丰富的基金经理之一。该基金在强调主动进行资产配置的同时、更加注重遵循自下而上的选股策略来构建组合,重点是超速成长的公司股票,这也契合了陈志民擅长精选个股的风格。基金经理在决策过程中注重基本面研究,优选成长性好,定价合理的超速成长公司,并坚持长期持有。这种投资思路也使得基金的股票换手率在同类基金中长期处于偏低水平,也为持有人节省了潜在的交易费用,见表3。

孙延群:稳定任职成就不俗业绩

没有“元老”基金经理那样深的资历,但任职稳定,投资的风格也有助于基金形成良好的业绩持续性。以孙延群为例,2004年6月开始管理景顺长城内需增长,虽然做投资经理的时间相对较短,但在任职期间业绩良好,同时在上投摩根阿尔法基金上任职稳定,阿尔法基金在股票型基金中处于波动幅度和下行风险较小的群体。基金经理有丰富的股票投资经验,对该基金运作有关键影响。从投资风格看,个股配置保持相对均衡。是其波动幅度控制较好的原因之一。

基金经理范文第10篇

对于不少基民而言,过去的2、3月都是收益微薄。基金跑赢大盘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更多的情况是基金出现滞胀,经不起大盘的震荡。更有甚者,大盘指数上涨,不少基金净值却在下降。

这些都让基民很寒心,认为基金公司没有认真办事,拿别人的钱不当钱。更关键的是,基民已经听到了很多来自股民的风凉话,很多股民都开始笑话基民没有技术含量,更是嘲笑基金经理都非常,挑不出好的股票。很多基民都在怀疑基金公司是否真正尽到了代人理财的职责,是不是里面又潜藏着不可告人的黑幕。

中国资本市场上一向不缺乏具有破坏力的坏消息,甚至有人说第一批证券公司的老板只有三种出路――服刑、自杀加上外逃。而在很多人看来,想调控中国股市,最简单的办法不是用升息这一在西方世界百试不爽的工具,而是政府表态要规范市场,加大监管力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投资者在“处处有黑幕”的语境暗示下艰难地拼搏,越来越警觉,也越来越失去耐心。投资就想着要迅速回报,稍不如意就张嘴骂娘,这样浮躁的心态,又怎能健康地理财。

在赚了钱的股民看来,基金经理不会买股票。但这些股民好像都忘了,一般的股民,花的都是小钱,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对股票价值波动基本没有影响。在股市上,这点小钱可以随波逐流进出自由,而机构掌控的大量资金则必须推波助澜稳健操作。盘子在十亿左右的小盘股,个人可以很轻松地杀进去,跟着庄家赚上一笔。但在任何机构看来,进去之后就是和庄家殊死搏斗,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股民嘲笑基金经理,但如果要将这样的股民换到基金经理的位置上,他照样还得买蓝绩优,照样还得把目光盯在中石化、工商行这样的股票上。

而基金经理除了要选好股票之外,更大的难题在于要不停选股。只要有投资者买了基金,基金经理就要把这笔钱花出去,不能像股民一样,机会不好就不做。在很多时候,在局面不明朗的情况下,很多基金都会关闭申购、转入,不放新资金进场,简化基金经理的判断,以便在市场时机好的时候选股吃进。

像开放基金领域近期一直净值排名第一的华夏大盘基金,从1月19日起就停止了基金的申购、转入和定期定额投资。规模从募集时的19亿降到了现在的不到9亿,但净值却上涨超过30%,在近期频繁震荡的股市,跑赢了上证指数(但输给上证180和沪深300),不能不说是一种策略上的成功。而另一方面,在华夏大盘的带动下,华夏其他几只基金的规模都在不断扩张,销售业绩非常不错,堤内损失堤外补足。

可以看到,如果让基金经理降低一点操作难度,他们花大钱的能力肯定还是要强于普通股民,即使内部有什么黑幕,也基本会对投资者有个交代。而基民的怒气,更多地来自基金输给大盘太多的实际情况。而从年后股市急挫后,市场向3000点迸发的过程就是偏股逐渐走强、而基金重仓股逐渐回暖的过程。行情还没有真正到来,这才是一切问题的关键。

对于基民而言,这样的时刻还是以等为主。股指期货推出、交行上市,乃至中国移动回归国内上市,都会对今年下半年的股指有重要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奥运概念股也到了重新升温启动的时候,如果基民没有时间和能力去花好小钱,就可以继续相信基金经理们一回,牛市不言顶,花大钱的人比谁都盼着股市涨起来呢。

上一篇:创新工厂范文 下一篇:基金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