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行业范文

时间:2023-02-27 22:16:19

节能行业

节能行业范文第1篇

我国节能行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现代节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我国节能技术整体发展始于“十一五”时期。经济总量的增长在各级地方政府长官和企业家目标体系中占有绝对比重。能源的使用,往往首先被定义为“首先要满足需求量”,没有总量控制的概念。在这种环境下,节能技术的发展历程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十一五”以来,国家重视环境与能源的协调发展,开始提倡技能技术的改造和应用,主要集中在高耗能行业节能技术的应用。节能产业的发展我国节能产业发展起步于“十五末”,标志是一批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诞生。“十一五”时期,节能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产业规模从47亿元增至840亿元;节能投资从13亿元增至290亿元,“十一五”拉动社会资本节能投资累计1800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从60多万tce增至1300万tce。节能服务公司已成为我国节能工作的重要力量。节能服务公司从2005年的80家增至2010年的800多家;从业人员从1.6万人增至18.0万人;节能企业的规模不大,但是有规模化发展的趋势。总体来看,我国节能企业处于行业的成长期,产业规模、企业数量爆发式增长。我国节能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一,政府和企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定位有待进一步优化。第二,对资源浪费行为缺乏有力的制约和惩治措施。第三,资源经济成本偿付机制未能成形。第四,缺乏系统、健全、常态的节能减排计量和检测体系。

加快我国节能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从全局高度对节能事业发展统一规划、统筹管理。从国家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出发,着眼提出完整、持续的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实施框架,包括目标的分解,跨行业的统筹规划,以及保障节能减排国策落实的法律、政策和机制体系。谋划建立职责清晰,协调高效的节能减排监管体系,落实监管主体和职权,完善管理手段,改变目前多头交叉管理下实质监管缺位的问题。创新节能政策管理体系,加大引导和激励机制建设力度,丰富引导用能者降低能耗的手段和方式。综合利用税收、进出口补贴、支持性财政政策等多种政策手段,创新节能减排政策和保障机制。加大政府直接投资的环境改善和减排技术推广项目建设力度。以垃圾回收和燃烧利用,废弃物综合治理为切入点,建立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加大在发电、交通等重点能耗领域的节能技术推广应用,降低总体工业发展的能耗水平。创新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加大对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约束的刚性和考核比重。加快建立基于可持续发展指数的绩效评价方式,改变过去单一GDP经济发展绩效主导的考核模式,增加对环境友好、能耗降低、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等方面的考量力度,引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在监督和考核过程中,发挥舆论和民众监督作用,推进考核的公开和透明化,进一步增强新型考核模式对政府施政过程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节能减排中的主体作用。在工业化进程中,企业既是资源消耗的主体,同时又是节能减排任务落实的第一主力。应该在为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升级提供扶持的同时,加大对于企业节能减排成效的监督、跟踪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档案,建立企业绿色发展的社会责任价值体系,并通过行业管理、排名等方式,逐步建立企业绿色发展的品牌价值和信用体系,营造有利于引导企业界主动追求节能减排的整体社会环境。激发社会公众在节能减排中的积极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消费领域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所占比重日益上升。在日常消费中,注重环保和节约理念,若真正能够得到有效的践行,则能够产生难以估量的资源节约效应。应该加强资源、环境和生存压力的宣传,引导民众意识到资源节约的紧迫性、必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大局观和危机意识。同时,加大对于节能生活和消费尝试的普及宣传,引导民众增强绿色消费的能力。

节能行业范文第2篇

目前,节能减排成了政府历年的工作重点,节能目标是否达成也成为衡量地方发展的重要指标。1994年,当亚太电效珠海有限公司进入中国时,带来了国外成熟技术和高品质产品性能,同时通过确立经销制来快速开拓市场。从没发生过因产品故障和技术问题导致的退货现象,亚太很快成了行业的标杆企业。

随着节能行业的热度逐年增加,加上行业低门槛导致进入者越来越多,而进入市场的杀手锏就是价格和吹得神乎其神的各类广告。其中不乏亚太电效经销商出身的厂家,生产的产品价格低得惊人却又缺乏严格的检测和验证,低廉的价格在市场上对亚太形成了巨大冲击,亚太的销售额也首次出现了下滑。但亚太电效此刻保持了清醒,企业成长必须依靠过硬的产品、技术和管理,单打价格肯定是走不长远的。事实很快给热火朝天的市场泼来了冷水,经销商很快发现,由于利润驱使导致商家对市场的定位就是卖产品,并不重视质量,用户购买了所谓的产品不但没带来应有的效果,还为此付出成倍的损失,经销商叫苦不迭。一时间“朝阳产业”成了“烈火产业”。

坚持全方位服务亚太赢得市场青睐

企业的竞争是全方位的,而对于节能行业,产品品质和服务不是一时而是长期的,因此,“专业的产品质量技术管理团队、先进的质量检测设备系统、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系统、严格的产品检测控制流程成了亚太制胜的四大法宝, 2001年,亚太电效陆续在全国30多个城市建立了全天候24小时响应的技术服务中心,通过建立有效的服务模式,结合企业的资源打造“急救服务+主动服务+增值服务”的3+服务模式。而这一步,为亚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大部分企业还在卖产品时,2008年,亚太悄然实现了节能行业的“软着陆”:一个改变行业发展方向和跨时代的产品“能联网”悄然而生,基于“能联网”技术开发的相关能效软硬件平台满足了政府和各耗能企业用户的实际需求,可使政府节能部门的检测成本、企业的节能效率带来巨大改变和提升,而对于经销商而言,全新的增值商业模式将为其带来更为长期的经济利益。坚持经销制、坚持走技术产业化道路,坚持不断创新用户侧能效平台推动节能产业发展成了亚太的方向。如今,亚太产品年销量突破万台,合作伙伴数千家,已经成为节能行业的领军者。

亚太电效系统(珠海)有限公司

电话:0756-3802888 18688160798

节能行业范文第3篇

宏观经济持续向好、市场资金面充沛和上市公司业绩高增长等因素将进一步支撑结构性牛市的延续。下半年的热点,将从低价和题材股转向有核心竞争力、有业绩支撑的绩优蓝筹股,同时资产注入和行业整合将贯穿行情的始终。

央企整合和资产注入

从净资产来看,整个工业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只占到整体工业公司净资产的14%,央企整合和资产注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央企作为中国经济运行的核心力量,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从2003年国资委成立以来,央企的经营稳步增长,2006年159家中央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81368.8亿元,同比增长20.1%;实现利润7546.9亿元,同比增长18.2%。从近几年来看,央企利润的增速都保持在20%以上,而同期上市公司业绩则出现大幅的波动,与宏观经济快速增长形成明显的背离,这说明央企更能代表我国宏观经济的增长状况(见图表1)。因此央企通过整合上市公司,将显著地改善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增强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对于中国证券市场来讲,这将是一个质的飞跃,让股市的资源真正能够反映我国经济增长的真实状况。从这个角度来看,央企整合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在上市公司的层面,它将极大提高股市在经济发展和宏观决策中的地位。

从国资委的目标来看,已明确提出到2010年,中央企业要调整和重组至80-100家。在过去三年,中央企业共有73家企业参与了38次重组,企业户数从196家减少至目前159家,按每年10家左右的速度整合。而目前,至少还有59家需要在4年内整合完成,平均每年要整合15家左右,整合的速度将明显加快。

央企最终实现整体上市是一种大的趋势,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资产的证券化,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才能最终实现集团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这是央企未来生存发展所必需要经过的道路。

在分析央企整合究竟会给A股市场带来什么样的投资机会时,我们关注和思考的路径不同于国资委整合央企的着力点和思路。把握央企整合的投资机会,其难度远远大于基于上市公司基本面的价值投资。诸多上市公司没有现存的优良业绩作为评判投资价值高低的依据,其整合的方式也无法在事先有明确的说法,整合之后究竟能否产生协同效应,磨合期的长短等也难以确定。因此,如何从央企整合,进一步说,如何从并购整合中把握机会将是一项需要我们长期摸索的课题。

奥运经济将会给市场带来新的投资热点

从产业传导角度看,奥运经济主要包括前奥运阶段的投资拉动、奥运举办阶段的消费推动、奥运后的营销驱动三个层面。投资拉动,主要是基于奥运前的场馆及相关设施的投资所致,具有投资数额巨大、受益相对分散、持续性较差等特点;消费推动,主要体现在奥运会举办当年和其后的2~3年内的人流集聚与注意力经济所引致的消费需求。消费推动兼具短期性和持续性的特点,一般在举办奥运当年会形成短期的消费服务需求的高峰,在奥运会后次年可能形成低谷效应,但其后2~3年往往会因为城市形象的提升而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营销驱动,主要是基于奥运会的市场推广和开发计划,包括奥运TOP全球合作伙伴、赞助计划和奥运特许计划等三个层次,奥运会巨大的注意力经济效应将大幅提升其营销的效应,有利于品牌企业和龙头企业的迅速崛起。

奥运地产:前奥运阶段的大规模基础设施的投资将极大地改善北京整个城市的环境,交通、基础设施、商业环境等,房地产市场的价值将随之得到有效的提升。国内宏观调控对房价的压制,将延长由奥运带动的房地产景气周期,奥运地产相关的强势公司也将赢得更好的发展机遇。

奥运旅游:2008年奥运会将汇集200多个参赛国的16000名运动员、20000名记者、2000名赞助商、1800名IOC、IFC官员和志愿者,与奥运相关人员总共4.5万。预计奥运会期间北京至少要接待25万人次的外国游客和75~85万人次的国内游客,将引发3512.5万美元的外国游客的餐饮和购物消费。近20年来各届奥运会的规律是:外国旅游者的人数大概是参赛人数的25~40倍。北京2008年奥运会入境游客至少为60万人,直接旅游收入至少为50亿美元。

奥运物流:与奥运会直接相关的物流支出成本预计417.2亿元。

奥运购物:投资拉动就业,就业带动消费,旅游诱发纪念品和文化体育用品的消费,通过商业服务设施的改善能源来刺激消费。

奥运传媒:奥运期间大量的新闻、评论、广告等将极大地刺激文化产业的发展。奥运会的注意力经济效应将大幅提升传媒行业广告资源的价值,从而有利于数字电视运营商付费增值业务的推广和数字用户的发展。

奥运科技:对于国内运营商来说,在奥运期间投入运营3G,对于推广技术标准、培育增值业务、提升中国形象都有巨大的帮助,而且在目前技术条件已基本具备的情况下,这种可能性越来越高。

在过去11届奥运会中,主办国的股票指数在奥运年前12个月平均涨幅为25%。

1964年东京奥运会:60年代上半期日本经济增长很快但期间股市并没有大的起色,日本TPE Index在奥运前一年下跌9.11%,主要财富积累未到点有关?

1984年美国洛杉矶和1996年亚特兰大:美国两次奥运的前一年,即1983年和1995年都是美国经济新一轮景气的开始,故股市都从此开始上涨。1982~1984股指由100点涨到150点,1994~1996 股指由450点涨到600点。

1988年汉城奥运会:期间股市表现最为强劲,主要原因在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全球性的股市上涨阶段,催生了韩国的股市泡沫。1986~1988年间股指从200点上升到700点,其中奥运前1年KOSPI Index上涨42.36%。1990年股市开始回落。

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期间股市几乎无表现,主要原因是从1991年开始,西班牙全国因投资负增长出现衰退,直到1994年以后才逐渐恢复。整个欧洲在20世纪90年代初都出现了经济衰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逐渐恢复。

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澳大利亚股市呈现慢牛格局,奥运前后波幅不大,1998~2003股指由2600点涨到3300点,其中奥运前年上涨11.12%。

节能减排正成为宏观调控的重心

节能环保产业被称作“永恒的朝阳产业”,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随着我国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环保投入逐步增加,节能环保产业将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环保产业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有关专家预测,未来10年,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平均增长率将在15%~20%。

近日,《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出台,将会对这些行业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该办法构成了对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的重大利好,因为它解决了困扰新能源发电企业已久的发电并网的问题,而且是优先全额收购发电量,从而将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的盈利问题,由此将扩大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的投资热情。

对于电力设备行业,我们认为可以遵循两条投资主线:电网投资持续景气,输配电设备行业龙头企业必将受益,同时,我们也认为,电力设备的“发送配用”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各个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都应关注。

节能减排题材――对于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定位于战略高度,电力设备行业“发送配用”各个环节均将受益。我们倾向于选择那些“节能减排细分行业增速高,主营业务集中,存在替代因素”的上市公司,这些企业与所处细分行业共同成长,充分享受节能减排政策带来的盛宴。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下半年行业配置的主要线索包括:第一,人民币升值、内需拉动和产业升级。人民币升值会带来资产的重新估值,最主要受益的就是金融和地产。第二,此外是依靠内需拉动,内需拉动依然是经济成长的主要引擎,包括消费零售、交通运输、钢铁、石油化工。第三,通过技术进步和政策扶持加快产业升级,比如说机械装备业。

对于此前刚刚出台的一系列紧缩性货币政策,我们认为,宏观调控会减缓新增资金流入的速度。为了保持全年GDP的增长,实现经济运行“软着陆”,进一步拉动内需就成了政府首先要鼓励的,

节能行业范文第4篇

Abstract: From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energy sav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analyzes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energy saving industry. Combining with the reality,it puts forward the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nergy industry in China.

关键词: 节能行业;政策体系;低碳经济;节能技术

Key words: energy conservation industry;policy system;low carbon economy;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151-02

————————————

作者简介:杨尚东(1981-),男,湖南永州人,博士学历,高级工程师,高级研究员,IEEE会员,注册高级企业风险管理

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与管理、企业创新、电力技术经济。

0 引言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事关生态与环境保护、能源与水资源、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事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关心和重视。我国传统的能源生产消费模式难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加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加快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从节能与节能行业的特性分析入手,分析了我国节能行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国际主要国家和地区节能行业发展的实践,并进行国际比较,以及我国节能行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发现我国节能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发展节能事业的需求和产业环境,从政策和技术发展两个维度,提出推进我国节能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1 促进我国节能行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 节能行业发展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非常必要 2010年,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为68.0%。持续攀升的能源消费总量和“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2010年,我国二氧化硫、烟尘、二氧化碳排放分别达2185万吨、829万吨、79亿吨,均居世界首位。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必须依靠转变和创新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重视和强调资源节约型发展,节能首当其冲。科学发展观的要旨在于“全面、协调、可持续”。

1.2 在低碳经济模式下节能行业发展的任务非常紧迫

发达国家正在构建以低碳为核心的技术优势,带动产业链的革新升级。以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代表,加快构筑其技术和标准方面的国际领先优势。同时,国际社会对碳减排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国际能源资源的争夺和控制也日趋激烈,海外能源资源的开发、保护面临更复杂的环境。我国已经对国际社会做出庄严的减排承诺。与此同时,我国也把节能环保产业列为“十二五”及中长期战略型产业。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上升迅速、能耗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的可持续供给面临诸多问题。我国产值能耗较高。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费量快速攀升。我国能源瓶颈凸显。与此同时,我国在2010年,石油供给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能源安全供应问题已经凸现。

伴随着能源生产利用过程中的大量环境污染,能源行业发展带来的环境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显。“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任务艰巨,需加快发展节能事业。从节能目标来看,《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提出:到2015年,全国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869tce(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tce下降16%,“十二五”期间全国累计实现节约能源6.7亿tce。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分别下降8%,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比2010年分别下降10%。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任务艰巨,需要加快发展节能事业。

2 我国节能行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2.1 发展现状概览

2.1.1 现代节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我国节能技术整体发展始于“十一五”时期。经济总量的增长在各级地方政府长官和企业家目标体系中占有绝对比重。能源的使用,往往首先被定义为“首先要满足需求量”,没有总量控制的概念。在这种环境下,节能技术的发展历程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十一五”以来,国家重视环境与能源的协调发展,开始提倡技能技术的改造和应用,主要集中在高耗能行业节能技术的应用。

2.1.2 节能产业的发展 我国节能产业发展起步于“十五末”,标志是一批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诞生。“十一五”时期,节能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产业规模从47亿元增至840亿元;节能投资从13亿元增至290亿元,“十一五”拉动社会资本节能投资累计1800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从60多万tce增至1300万tce。节能服务公司已成为我国节能工作的重要力量。节能服务公司从2005年的80家增至2010年的800多家;从业人员从1.6万人增至18.0万人;节能企业的规模不大,但是有规模化发展的趋势。总体来看,我国节能企业处于行业的成长期,产业规模、企业数量爆发式增长。

2.2 我国节能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政府和企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定位有待进一步优化。第二,对资源浪费行为缺乏有力的制约和惩治措施。第三,资源经济成本偿付机制未能成形。第四,缺乏系统、健全、常态的节能减排计量和检测体系。

3 加快我国节能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加强顶层设计,从全局高度对节能事业发展统一规划、统筹管理。从国家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出发,着眼提出完整、持续的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实施框架,包括目标的分解,跨行业的统筹规划,以及保障节能减排国策落实的法律、政策和机制体系。谋划建立职责清晰,协调高效的节能减排监管体系,落实监管主体和职权,完善管理手段,改变目前多头交叉管理下实质监管缺位的问题。

3.2 创新节能政策管理体系,加大引导和激励机制建设力度,丰富引导用能者降低能耗的手段和方式。综合利用税收、进出口补贴、支持性财政政策等多种政策手段,创新节能减排政策和保障机制。加大政府直接投资的环境改善和减排技术推广项目建设力度。以垃圾回收和燃烧利用,废弃物综合治理为切入点,建立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加大在发电、交通等重点能耗领域的节能技术推广应用,降低总体工业发展的能耗水平。

3.3 创新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加大对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约束的刚性和考核比重。加快建立基于可持续发展指数的绩效评价方式,改变过去单一GDP经济发展绩效主导的考核模式,增加对环境友好、能耗降低、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等方面的考量力度,引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在监督和考核过程中,发挥舆论和民众监督作用,推进考核的公开和透明化,进一步增强新型考核模式对政府施政过程的监督和引导作用。

3.4 充分发挥企业在节能减排中的主体作用。在工业化进程中,企业既是资源消耗的主体,同时又是节能减排任务落实的第一主力。应该在为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升级提供扶持的同时,加大对于企业节能减排成效的监督、跟踪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档案,建立企业绿色发展的社会责任价值体系,并通过行业管理、排名等方式,逐步建立企业绿色发展的品牌价值和信用体系,营造有利于引导企业界主动追求节能减排的整体社会环境。

3.5 激发社会公众在节能减排中的积极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消费领域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所占比重日益上升。在日常消费中,注重环保和节约理念,若真正能够得到有效的践行,则能够产生难以估量的资源节约效应。应该加强资源、环境和生存压力的宣传,引导民众意识到资源节约的紧迫性、必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大局观和危机意识。同时,加大对于节能生活和消费尝试的普及宣传,引导民众增强绿色消费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贾华强主编.发展经济学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4月.

[2]贾华强主编.循环经济学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4月.

节能行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元宝曲线;价值创造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企业如果在价值创造、追求利润的过程中,注重于在产业链或价值链的某个环节获取竞争优势,走专业化发展之路,那么它在设计,生产,营销等一系列环节中的附加值就会形成“微笑曲线”或者“倒微笑曲线”,其特点是价值分布点唯一,业务的盈利点单一。如果我们试着把“微笑曲线”和“倒微笑曲线”相叠加,就得到了另外一条曲线,称之为“元宝曲线”,“元宝曲线”兼“微笑曲线”和“倒微笑曲线”之所长,实现了集成专业化和制造专业化的价值共生,使得企业盈利模式多样化,盈利点和价值分布点增多,从而克服其他俩种产业模式的不足,实现了企业价值最大化。

中国目前30%左右的能耗来自建筑,拧一下大酒店的空调开关各个房间里就热气腾腾,不少城市住宅楼的走廊灯光也在无人时长期处于点亮状态,建筑节能产品的空间显然十分巨大。如果企业能够牢牢抓住核心技术研发设计、专业化垄断生产以及品牌、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走多样化发展道路,就一定能够在日趋竞争的同行中脱颖而出。

一、拥有核心建筑节能技术

高新技术是建筑节能行业的核心,如何减少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或者开发利用新型可再生能源,都是技术需要解决的难题。目前在这些方面比较成熟的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而我国建筑节能行业起步较晚,技术欠缺,因而开发潜力也是巨大的。企业除了加大在研发部门的投入以外,还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贸易、合作、合资、直接投资等手段实现跨国技术转移,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只有具备了建筑节能行业的优势核心技术,才能使企业赢得“倒微笑曲线”中段部分的附加值,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二、新的研发设计理念

面对全球能源环境问题,企业应当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设计理念,如在建筑规划和设计时,根据大范围的气候条件影响,针对建筑自身所处的具体环境气候特征,重视利用自然环境(如外界气流、雨水、湖泊和绿化、地形等)创造良好的建筑室内微气候,以尽量减少对建筑设备的依赖。这些都要求建筑师从整体综合设计概念出发,坚持与能源分析专家、环境专家、设备师和结构师紧密配合,在合作的过程中思想不断碰撞交融,从而诞生新的设计理念。这些全新的设计理念构成了“微笑曲线”左端的附加值部分,稳固了企业的价值。

三、品牌营销与服务

品牌营销与服务是“微笑曲线”右端的附加值部分,也是企业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中国目前建筑节能市场缺乏专业精英的介入,还没有形成具有号召力的品牌,建立知名的节能品牌显得十分必要,这也给企业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节能市场各方应该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节能意识的营销,唤醒对建筑节能服务的需求,与此同时,建筑节能服务的营销应当不仅仅局限于满足客户需求,也应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强调企业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统一,充分利用“绿色文化”的理念,使节能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林左鸣.后现代管理时代的“元宝曲线”[J].管理学家杂志,2010(15).

[2]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人民出版社出版.

节能行业范文第6篇

关键字:民用建筑;节能;中国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一、中国民用建筑特点

中国的建筑主要分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其中工业建筑指的是各种附属用房等建筑,而民用建筑具体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居民建筑主要包括集体住宅等建筑,公共建筑主要包括商场、体育馆、机场等建筑[1]。我国的能源现状主要表现为总量虽多,但是人均占有量不高,且主要以煤炭为主,新能源不多。

二、中国民用建筑的节能进展

中国民用建筑的发展历史首先从80年代初以来,中国开始着手建筑节能的相关工作,之后随着我国民用节能建筑的不断发展,使其在业务范围和领域内不断拓展,民用建筑节能的产量也在不断增加,并且中国民用建筑节能始终以快速的发展势头前进。同时,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出现以及太阳能的不断被人们所利用,其在建筑领域内也得到了广泛应用[2]。

纵观近二十年来中国民用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很容易看出中国的民用建筑节能工作获得了非常多优秀的业绩,总结为如下几点:

1.颁布并制定民用建筑节能的相关规划、法规以及政策[3]。

为了顺利开展中国民用建筑节能的相关工作,中国也很快制定出相关管理规定以及政策来激励此行业的快速发展,例如1998年中国的建设部还出台了《城市建筑节约能源管理实施细则》等,同时1991年中国国务院了《2010年规划》以及《建筑节能“九五”计划》。

2.颁布并制定民用建筑的节能规范、规程以及标准[4]。

自从我国1986年出台的首部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以来,中国之后还颁布并制定了有关民用节能建筑的很多有关规范、规程以及标准等,促进了我国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建筑节能开发技术[5]。

为了保证中国民用建筑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不管是地方还是国家都对民用建筑节能的相关技术投入了大量的科研人员以及科研单位还向很多地方投入巨大科研资金,所以导致目前我国民用建筑节能方面不管是在开始对材料的研发以及技术还是后期对门窗的高效节能研发等方面都取得了举目的伟大成绩。

4.民用建筑节能产业发展[6]

随着国外有关民用建筑节能技术的不断出现以及国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引有关技术,再加上近年来中国有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中国消费群体对节能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也使得中国的民用建筑节能产业发展迅速。

5.国际合作不断增多[7]

可以说,民用建筑节能是全球都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国外一些国家对民用建筑节能方面的开发比较早,所以都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先进的技术,同时还有很多银行和基金机构也在大力倡导建筑节能工作,如环球基金以及世界银行。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民用建筑节能还与国外的民用建筑节能具有很大差距,要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就必须加强与国外有关民用建筑节能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中国的民用建筑节能发展。

三、中国民用建筑所存在的问题

因为民用建筑节能行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再加上受居民以及企业的利益驱使,同时政府还制定了很多有关民用建筑节能行业的规范以及执行标准等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不断刺激并引导民用建筑节能行业的发展。但中国人民的建筑节能意识相对淡薄也并未对该行业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扩散。

总体来说,中国民用建筑节能行业并未达到自身设定的的目标。在2002年底能够达到民用建筑节能行业的设计标准的建筑面积还不足建筑总面积的1%,这些在城市已有的居住建筑中占5%左右,然而大多数的新建筑还是高能耗型建筑。

其民用建筑节能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 对民用建筑节能行业的设计标准较低。

2. 民用建筑节能行业的发展过程比较慢,建立的相关技术体系并不全面。

3. 由于中国能源结构涉及设计不合理,在民用建筑节能行业中对可再生能源的的利用率较低。

4. 对民用建筑节能行业缺乏建筑能耗体系。

针对民用建筑节能行业所存在的问题,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法规对民用建筑节能行业的制约不够。

民用建筑节能的市场机制失灵,如果只是单纯地根据市场机制并不能推动民用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对法规进行制约。及时最近中国制定了《中国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同时还对建筑建造以及节能设计做出了相关规定,但其未考虑到操作性,可操作性不强;而后来我国建设部所制定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将其当做部门规章,但是我国对民用建筑节能行业的推进还不足够。

2. 缺乏相应的经济激励政策,国家未对其进行引导和扶植。

3. 民用建筑节能行业和墙体材料相分离,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

4. 民用建筑节能行业信息不对称,扩散渠道不畅。

5. 对民用建筑节能行业的投入比较少。

四、民用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

几年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各个气候区的公共建筑以及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进而为民用建筑节能的设计标准提供了有力依据,同时严格的审查工作也使得民用建筑节能工作越来越规范,逐渐提高民用建筑节能工作的质量。最后做到所建造的每一栋新的民用建筑都是根据严格的涉及标准而建成的。

五、结论

中国的民用建筑节能行业首先应该根据民用建筑的特点不断发展该行业,但在发展的同时不要忽略国外先进民用建筑节能领域的国家,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以及丰富的管理思想,不断改善中国的民用建筑节能行业。虽然中国政府民用建筑节能给与了大力支持,民用建筑节能行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与国外的一些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希望中国的民用建筑节能行业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和政府的鼎力支持根据高标准,使用先进技术,建造出高质量的民用建筑。

参考文献

[1]涂逢祥,21世纪初建筑节能展望,建筑节能,2001,33:3-8

[2]叶如棠,实施跨越式发展建筑节能战略,施工技术,2000,1:1-3

[3]许俊民,以性能为本的建筑标准的发展,建筑节能,2002,40:22-26

[4]杨寿麟,德国建筑节能措施,时空互动,2002,1:49-50

[5]戚秀玉等,对建筑节能几个具体问题的探讨,建筑・建材・装饰,2002,l:44~45

[6]聂玉强,国内外建筑节能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建筑科技,2002,7:39-4O

节能行业范文第7篇

整治违法排污企业,加大市场化机制推广力度,增强企业节能减排内生动力。

2013年上半年中国工业节能效果好于全年预期,节能减排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显著提升。随着下半年节能环保产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工业能源消费量增速将趋缓,但部分地区工业节能减排的形势仍不容乐观。

就整体而言,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工业生产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上半年工业能源消费量增速平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较快。

上半年共用电148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比去年同期增速提高了0.9个百分点,低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0.3个百分点。2013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预计下降7%左右,超额完成了年度下降5%的预期目标。在标准煤消耗方面,预计2013年6月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达到1.60吨标准煤,比2010年的1.92吨标准煤下降了16.7%。

而钢铁、有色、化工和建材等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量仍然呈快速增长态势,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仍然保持下降态势,但下降速度趋缓。不过,从四大高载能行业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来看,四个系数均小于1,说明用量的增速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速结构上是合理的。

与此同时,部分高载能产品产量同比快速增加,乙烯、水泥、平板玻璃、粗钢和10种有色金属产量全面超出去年同期产量,产量快速增长将使污染物减排压力增大。

此外,由于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赖工业重大项目,已建成的一批煤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项目产能在2013年正逐步释放,这带来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导致西部地区节能减排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1~5月,西部全部省份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全国9.4%的平均水平,其中以15.5%的增速排名第一。在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西部地区也加大了能源消耗量,新疆、青海、云南和甘肃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超过10%,远高于4.9%的全国平均水平,节能减排面临严峻的挑战。

长效机制取得成效

好消息是,随着中国在节能减排机制方面的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上半年国内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取得成效。

2013年上半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通知,逐步调整销售电价分类结构,更大程度发挥价格信号调节能源市场供求的作用。国家能源局也取消和下放了一批涉及能源领域的行政审批事项,这将有利于通过市场机制吸引能源生产领域投资,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工业和信息化部了《再生铅行业准入条件》和《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规范了重污染行业准入门槛,推动行业绿色发展。

与此同时,国内主要污染物减排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2013年上半年,《“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和《“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陆续,这些政策措施为“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此外,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终端用能产品在节能减排方面有了新进展,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显著提升。节能家电是消费品领域主要的终端用能产品。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国家对空调、平板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五大类节能家电实施补贴推广政策。节能家电补贴推广政策实施以来,成效显著,节能家电市场份额大幅提升,家电等消费类产品能效水平显著提高。

锅炉、电机和内燃机则是工业领域主要的终端用能产品。2月份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加强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意见》,加强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开展电机能效提升计划,推动电机能效水平提升。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就提高锅炉系统运行效率、建立合理燃料供应体系、提高热能管网系统效率等开展有关工作。通过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整体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的提升。

在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节能减排领域仍有问题不容忽视。

首先,工业结构重化造成重工业能源消耗比重偏大。从2012年8月开始连续10个月保持重工业同比增速快于轻工业。而在1~5月份,重工业用电量占工业用电总量的比重为83.5%,重工业能源消耗比重依然偏大。短期内重工业同比增速仍可能快于轻工业,工业结构重化的趋势仍在继续。

其次,产能过剩可能导致部分行业能耗水弹。上半年,国家加大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的治理力度,但部分高耗能行业如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峻。严重的产能过剩不仅极大地浪费资源,也使得产业结构调整困难重重。同时,产能过剩导致企业开工不足,企业的能源消费总量分摊到较少的产量上,使得单位产品能耗水平可能出现反弹。

目前,在工业品价格下行压力不减且需求难以大幅回升的情况下,工业企业整体利润改善空间有限,尤其是钢铁、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利润水平较低或呈下降趋势,工业企业尤其是高耗能行业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内生动力不足。

缩紧高耗能行业

鉴于此,今年下半年的工业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

受经济增速回落和工业生产增速放缓的影响,工业能源消费量增速将趋缓,预计2013年能够完成全年节能目标。但是,随着部分地区大批工业项目陆续开工投产,将带动地区能源消费快速增长。中国部分地区节能形势依然严峻。

目前,在有效需求依然不足的情况下,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等高耗能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仍在进一步显现。尽管相关部委已经明确下达淘汰落后产能任务,但执行的情况并不乐观,中国高耗能行业投资还在不断加快,产能过剩的风险仍在累积。随着高耗能行业的高速发展,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增大。

不过,一个利好消息是,节能环保产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国务院关于加强内燃机节能减排有关意见的落实,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绿色专项行动的展开,必将促进中国内燃机、电机和工业锅炉能效水平的提升。为提升重点行业减排技术水平,环境保护部组织制定并了水泥、钢铁、硫酸和涉挥发性有机物等产业的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文件。上述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实,将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也将带动工业节能减排技术水平的提升。

针对目前节能减排领域存在的问题,首先应遏制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扩张,继续严格新上项目的能评环评。其次要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整治违法排污企业,加大市场化机制推广力度,增强企业节能减排内生动力。

节能行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耗能行业;可持续发展;供给管理;需求管理

[作者简介]李岚红,山东政法学院经济贸易法学院讲师,硕士,山东济南250001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7-0007-05

统计表明,高耗能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整体上远远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并且该行业的经济效益整体略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由此可见高耗能行业在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都缺乏优势。因此,单从节能角度来说,控制高耗能行业规模、提高该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对于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至关重要。但是,如果考虑到经济增长的需要,对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措施则要慎重了。高耗能行业是我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行业提供的产品大多是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能源、原材料,因此,该行业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特别是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经济增长方式决定了经济增长对高耗能行业的依赖在未来较长时间仍将持续,可持续与发展的矛盾在高耗能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因而制定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措施必须在科学务实的基础上,以战略眼光作出统筹安排。

一、经济增长对高耗能行业的依赖

(一)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高耗能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从长期来看,一国的能源消费水平与该国在发展中所处的不同阶段有关,对此可以用能源的“库兹涅茨曲线”描述。所谓能源的“库兹涅茨曲线”是描述单位GDP能耗与人均GDP关系的曲线,这条倒扣的钟形曲线反映了这样一个规律: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每个国家都要经历一个资源消耗和单位GDP能耗的“爬坡”过程;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单位能耗又会向合理水平回归。一般说来,人均GDP在1万美元之前,人均能源消费增长较快;在人均能耗达到4吨标煤后增速变缓。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在人均GDP达1万美元时,韩国人均能耗4.07吨标准煤(1997年),日本4.25吨标准煤(1980年),美国8吨标准煤(1960年)。目前,发达国家已越过“拐点”,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在艰难地爬坡。

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2007年的人均GDP只有18934元人民币,即使按照购买力评价法计算也仅合5345美元,按照能源的“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也应处于高峰阶段。但是从图1中单位GDP能耗曲线和能源弹性系数曲线的走势来看,已经明显呈现出该曲线所描述的“倒扣钟形”的形态,这与发达国家的经验不尽相同。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能源的“库兹涅茨曲线”是基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数据描绘出的轨迹;反映的是上个世纪国际背景下这些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能源消费所呈现出的趋势特点。而中国当前所面临的环境和能源的国际局势,迫使中国不得不在工业化进程中同时采取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就意味着,相比西方国家在上个世纪的工业化进程,中国的发展之路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矛盾更加突出。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能源消费增长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都在2003年和2004年达到高峰;2005年之后,由于国家一系列节能降耗措施的落实,这两个指标都明显下降,直至2006年和2007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均达到1以下。由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比率,因而能够准确地反映出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之间的矛盾与协调关系。例如在2008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GDP较2007年下降明显(从1.9%降至9%),但是因为节能降耗政策的落实取得明显效果,2008年能源消费增速的降幅更大(由6.6%降至4%),所以最终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继续稳步下降,达到0.4%;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府采取了大规模投资建设的经济刺激措施,能源消费增速明显高于2008年的4%,达到6.3%,而GDP增长却略低于2008年,因此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出现反弹。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消除,经济增长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的压力还会有所增加,要实现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双重目标,必须寻求更加科学有效的途径。

总之,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经济在很多方面还较为落后,当前正处于赶超式的发展阶段,被国际社会称为“新兴经济体国家”。要实现对先进国家的赶超,就必须保证经济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有持续稳定并且相对高速的增长。我国经济这种赶超式的发展又要求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完成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的工业化进程,同时紧跟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的信息化进程,进而实现全面的超越。由此可见,无论是赶超式的经济发展阶段,还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都决定了工业特别是高耗能行业还将在经济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而高耗能行业的产品需求也将保持持续旺盛,这意味着经济增长对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

(二)现有经济增长方式对高耗能行业产品的旺盛需求仍将持续

众所周知,我国是典型的以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导的增长模式,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据世界银行统计,2002年世界各国的消费率平均为80.1%,高等收入国家为81%,中等收入国家为74.3%,低收入国家为80.7%,而我国则为58%,到2006年,我国平均消费率进一步下降到47.7%。由于消费率太低,过多的产能只能通过投资和出口来消化。而投资率过高会直接增加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并且国际经验还表明,靠投资拉动最终会导致投资效率下降。从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来看,发达国家在1~2之间,即每增加1元生产总值,投资不超过1~2元;而目前我国却要4元左右。投资效率的下降又会进一步地导致投资的继续增加。2004年我国的投资率已经达到43.9%,比2002年世界各国平均投资率高24个百分点,比低收入国家高24.2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高20.5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高24.9个百分点。2007年中国的投资率更高达45%以上;2009年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预计这一比率还会有所增加。在出口方面,国际分工体系中我国目前基本位于低端,在出口结构中,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制造业仍然占据重要位置,这样的出口结构也不利于节约能源;特别近年来中国逐

渐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基地,号称“世界工厂”,出口制造业对能源、原材料、机器设备等工业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

由此可见,这种靠投资拉动、靠出口消化的经济增长类型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有所转变,即提高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是也要看到,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不是仅仅依靠经济措施就能实现的,它不仅涉及到我国居民的储蓄和消费习惯,更重要的是与国家的收入分配制度、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和教育制度以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等多方面的深层次改革和建设密切相关。总之,从近期来看,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消退,外贸形势趋于好转,出口仍然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政府为应对危机所推出的巨额投资刺激方案也需要一个建设实施的过程,不可能立即退出;而拉动内需政策的实现难度更大,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其他各项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所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会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在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对工业特别是高耗能行业的依赖还将持续,因此仅仅出于节能减排的需要而压缩高耗能行业的做法,是与经济增长的现实需要相违背的。可以设想,如果仅仅考虑能源消耗的因素而压缩高耗能行业的发展,其结果必然是伴随着高耗能产品供给的相对下降而引起供求矛盾进一步恶化以及价格的持续上涨,随之产生的将是该行业更加强烈的投资冲动。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07年由于资源类产品的国际价格大幅上涨,当年前10个月,我国建材投资就增长了53.5%,石化投资增长了46.9%,化工增长了38.1%,有色增长了33.4%,钢铁增长了14.5%,上述行业带动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5个百分点。所以在政府的管理措施上仅仅强调减少项目审批和压缩投资规模,其结果往往是违规建设和管理盲区的增加,这将使得政府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实现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双重目标,不能简单地压缩高耗能行业,而是要通过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两方面相结合为高耗能行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二、高耗能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需求管理之路径

对高耗能行业的需求管理是指逐步降低国民经济对高耗能行业产品的总需求,主要途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业升级和出口结构升级,从而降低经济增长对高耗能行业的依赖。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启动内需是中国发展的必然方向,科技与创新也是在国际分工体系中谋求有利地位的必经之路,因此,对高耗能行业的需求管理是该行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只不过对高耗能行业的需求管理不是在行业内部所能实现的,必须要依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宏观政策的实施,需要经历较为漫长的过程,因其具体方案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故把论述的重点放在高耗能行业的供给管理方面。

(二)供给管理之路径

对高耗能行业的供给管理是指通过国内和国外两个渠道的合理安排来保证产品供给的政策思路。供给管理相比于需求管理,更能够在短期内有效地改善高耗能行业的能源利用状况,同时不影响经济建设对高耗能行业产品的需求。我们知道,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下,产品的需求可以通过本国生产和对外贸易两个途径来满足。所以,高耗能行业的供给管理也包含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

1、对内的结构调整措施。主要是对国内现有行业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实施兼并重组,结合产品差别和区域布局,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资金、技术和规模优势的大企业,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产品齐全、生产先进、兼具规模和效率优势的产业布局。

目前,国内企业的规模差距是造成我国平均单品能耗高、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例如小型企业与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吨钢综合能耗相差200千克标准煤;水泥立窑年产量占水泥总产量的75%,每吨小水泥能耗是先进高效回转窑水泥能耗的1.4倍;发达国家合成氨企业生产能力大于30万吨/年,我国5万吨/年以下的小型合成氨企业还占总产量的55%,与大中型合成氨企业相比,每吨产品综合能耗相差300千克标准煤左右。这些情况已经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国务院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对重点能耗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关停并转、淘汰落后产能、项目审批严格执行“上大压小”以及所有新建项目都严格实行节能评估制度等。国家发改委还与大型耗能国企签订责任状,数次下发关于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的通知,禁止落后淘汰设备在区域间转移;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启用“区域限批”政策;财税部门调低甚至取消有关“两高”行业的出口退税,提高部分产品的资源税,并全年对700个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进行奖励。几年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2006年至2008年共淘汰低能效的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焦炭6446万吨。截至2009年底,共关停小火电5500多万千瓦时,提前完成“十一五”关停小火电的目标任务。2009年全国总计关闭小煤矿约1000个,煤矿个数下降到1.5万个;2010年全国计划继续关停小火电机组1000万千瓦。高耗能落后产能的淘汰,大大提高了设备技术水平,降低了单位产品能耗,2006年至2008年3年间直接节能近1亿吨标准煤。据有关机构测算,“十一五”前半期,工业节能贡献率在80%以上。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2009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工序)单位能耗同比持续降低。2009年1~11月,年综合能耗万吨标准煤及以上重点用能企业纳入统计的53项重点产品(工序)单位能耗指标中,50项指标同比降低,约占总数的94.3%,单位粗铜综合能耗、单位氧化铝综合能耗、吨水泥综合能耗等21项指标同比下降6%以上。

虽然取得了以上成绩,但是要完成“十一五”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仍然艰巨,除了保持政策执行的连续性,还要特别防范经济回升造成能耗反弹。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回升,能耗也在高速回升。2010年三季度在规模以上工业中,6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同比增幅分别比二季度和一季度加快11.7个和13.9个百分点。11月份,重点耗能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同比增长22.4%;全国用电同比增长27.6%。按照这样的势头,2010年能源消费增长会是比较快的,这给节能带来一定困难。从目前情况看,2009年和2010年单位GDP能耗只有年均降低4.4%左右才能完成“十一五”降低20%左右的目标任务,这无疑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行业内的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还需要继续加快步伐。

此外还要看到的是落后产能的淘汰具有不可持续性,今后每5年都保持“十一五”期间的节能减排幅度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一方面需要不断地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还要依靠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逐步降低高耗能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来实现。此外,必须抓紧启动供给管理的另外一条战略措施,即高耗能行业产品的进口和海外投资生产的布局。

2、对外的贸易替代和海外投资措施。既要降低高耗能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又要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对高耗能行业产品的需求,向海外寻求产品供给的来源成为必然而又迫切的选择,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来实现:

第一,贸易替代措施,即通过进口来补足一些重要能源、原材料的国内生产缺口。但是贸易替代措施也存在一个重大的弊端,即重要资源类产品存在国际价格波动风险,需要提前作出安排加以防范。为化解由此给我国经济建设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必须同时采取资本扩张的方式加以风险防范,即有目的、有步骤地收购、参股国际上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企业,通过内部控制来保障供应,通过股权收益来抵消价格波动损失。

节能行业范文第9篇

一、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

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突出抓好高耗能行业中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是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的重要措施。2006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能源办、国家统计局、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下发了《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一年多来,在各地方、有关部门和千家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取得了积极进展。

去年以来,围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全面部署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对千家企业节能行动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明确了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并公布了千家企业名单。去年10月,我委在全国范围内分五个大区(沈阳、济南、昆明、长沙、石家庄)召开千家企业节能工作会议,组织各地节能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企业负责人和能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参会,对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围绕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加强节能管理等内容进行培训,共2200多人次参加了会议。

二是实行节能目标评价考核制度。按国务院要求,我委把“十一五”万元GDP能耗降低指标分解到各省(区、市)。受国务院委托,我委与30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14家中央企业签定了千家企业节能目标责任书。各省(区、市)政府分别与本地所属千家企业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对节能目标进行了层层分解,并加大了考核力度,有的实行了问责制。如山东省政府前不久对103家企业2006年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了通报,对未完成节能目标的5家企业给予通报批评,不得参与年度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绝大多数企业分解落实了节能目标,并加强考核。如宝钢将国家和上海市下达的节能目标分解到23家分(子)公司,明确把节能指标作为分(子)公司负责人的业绩考核指标和关键经营指标,每季度进行评价考核,并制定实施股份公司《节能环保激励办法》,对取得节能环保效益的分(子)公司进行奖励;华能集团要求一把手作为节能减排第一责任人履行责任,对没有完成“十一五”《小火电机组关停责任书》和《节能目标责任书》年度各项目标和要求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制”,即对没有完成任务的责任单位,取消当年工资增长额度,取消领导班子申报“四好班子”的资格和已获得的称号,取消华能授予的各种荣誉称号。

三是强化千家企业节能管理。各省(区、市)节能主管部门加大了对本地区千家企业节能管理的跟踪、检查和指导。一些地方将千家企业列入本地区节能重点监测监察的范围,对企业能源利用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和抽查。绝大多数企业加强了能源管理制度建设,强化节能组织机构,完善三级计量仪器、仪表配备,对各项能源消耗均制定了控制指标,并将能耗控制纳入管理体系,严格按照生产要求监控各项能源消耗流程,促进了节能工作的开展。千家企业中95%以上的企业建立了专门的能源管理机构,配备了相关能源管理人员。太钢设有专门的能效水平对标管理办公室,2007年确定公司级能源对标指标10项,厂级对标指标18项,基本涵盖了能源工作的各个方面,通过围绕关键指标开展攻关,一项指标居行业第一,四项指标进入行业前三名,其余指标均超过行业平均水平;莱钢把各项能耗指标细化分解到工序,每天公布有关指标日考核结果,节能减排工作占月度经济责任制百分考核的25分,设立工序能耗否决指标,完不成指标者不得参评任何先进,并视情况扣减领导班子的奖励年薪;贵州开磷实行以能源消耗定额为核心的经济责任制,将水、煤、电、油等能源消耗直接与员工工资挂钩,实行节奖超罚,每位职工都能从能源消耗考核日结日清公开栏中直接看到自己前一天能源消耗的奖罚数额,调动了职工节能降耗的积极性。

四是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和编制节能规划。这是“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基础和保证。在各级节能主管部门的组织和领导下,从2006年第四季度开始,在千家企业中开展了能源审计及编制节能规划工作。河南省颁布实施了《企业能源审计方法》地方标准,扩大了能源审计的适用范围,对全省400多家企业进行了能源审计,并要求凡上报资金申请报告或申请财政节能奖励资金的项目,必须同时提供能源审计报告和节能规划。山东省成立了“1+17”(省中心+17市中心)的能源审计队伍,要求能源审计做到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统一报告格式,通过能源审计,发现节能潜力630万吨标准煤,全部实现后可为企业节约能源成本30多亿元。

2007年上半年,千家企业基本完成了能源审计和编制节能规划的工作,各省级节能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能源审计报告集中进行审核,对不合格的报告要求企业进行整改,审核情况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截至8月31日止,己收到30个省、市、自治区提交的能源审计报告967份,节能规划836份,分别占应收总量的97%和84%。其中数据资料较为齐全可用于统计汇总的报告942份。我委立即委托相关机构组织专家对报告进行评议和汇总分析。

经过专家评议,千家企业能源审计报告质量,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报告较完整,符合要求,占32.5%;第二类是报告基本符合要求,但需作适当补充修改,占50.7%;第三类是报告不符合要求,需作较大修改完善,占16.8%。总体上看,已提交的能源审计报告大部分基本符合能源审核指南的要求,少部分报告编写质量较差,反映出在我国工业企业第一次大规模开展能源审计存在着经验不足、对能源审计的理解有差异、报告编制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

从地区分布看,上海、甘肃、宁夏、北京等地的能源审计报告总体质量较高,报告的规范性、完整性、科学性较好。从分行业情况看,钢铁、电力行业的能源审计报告编制较为规范,内容相对比较完整,数据处理与相关指标的计算较为准确,提出的节能措施切实可行,反映出这些行业能源管理基础较好。从企业状况看,凡是能源管理机构健全,制度比较完善的企业,能源审计报告大多符合要求。从能源审计方式看,由企业和各级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大专院校、专业咨询公司,以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的报告,质量总体情况较好,所编制的报告较为规范,提出的节能措施更具可操作性。除少数企业外,由企业自行进行能源审计并编制审计报告的,其质量与审核指南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通过开展能源审计,一是摸清了家底。审计获得了企业能源消费总量、构成,能效水平,管理现状,装备情况,节能潜力等大量宝贵资料,为企业实施节能措施,为政府加强节能监管提供了依据。二是培养和锻炼了队伍。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能源审计工作是由各级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协会及有关节能服务机构完成的,监测中心也为此次能源审计做了大量的监测工作,锻炼了队伍,增强了能力。三是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地方节能主管部门通过推广千家企业能源审计的经验和做法,带动其他重点耗能企业也积极开展能源审计和编制节能规划。四是节能意识得到普遍提高。企业通过对主要能耗指标与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平均水平的对比,深入挖掘节能潜力,找到了差距,明确了节能方向,从思想上、行动上把落实节能目标作为一项当前紧迫的工作内容,推动了企业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

五是积极推进千家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以来,国家加大了利用国债资金和预算内投资对千家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各地区按照国家要求,也加大了对千家企业的支持力度。千家企业通过节能技术改造,提高用能效率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原油加工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火电、电解铝、合成氨、电石、烧碱、纯碱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指标好于国内平均水平,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六是以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带动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各地区牵住工业能源消费的“牛鼻子”,在积极落实《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的同时,加强了对其他重点耗能企业的跟踪和管理。绝大多数地区组织了本地区“千户企业节能行动”、“双百企业节能行动”、“百家企业节能行动”等,推动本地区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管理。如辽宁省对能源消费量超过3000吨标准煤的963户重点用能单位全面开展能源审计,根据审计结论,督促企业及时调整用能结构和方式,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山西省选择占全省能耗65%的200户重点耗能企业,实施“双百企业节能行动”;江苏省开展了“百家企业节能行动”,对2005年年耗能6万吨标准煤以上的126家企业参照千家企业加强监管,并作为省内节能和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河南省组织实施高耗能行业“3515节能行动计划”,即通过抓好300家年综合能耗5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实现“十一五”节能1500万吨标准煤的目标等等。

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千家企业节能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节能工作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部分企业认识还不够到位;一些企业仍在使用应淘汰的落后工艺和设备;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滞后;激励政策和监督机制不完善。

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向纵深开展

一要进一步提高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重要意义的认识。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映强烈。从资源禀赋上看,我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贫国。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和4.5%。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消费总量大,加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发展难以持续。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当前一项紧迫任务。

实现“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万元GDP能耗要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如果GDP年均增速为7.5%,按环比计算需节能5.6亿吨标准煤。GDP年均增速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节能量需增加1500万吨左右。如果“十一五”GDP年均增速为9%或10%,分别需节能5.8和6亿吨标准煤。2006年,千家企业能源消费量为8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占工业能源消费量的50%。通过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十一五”期间可实现节能1亿吨标准煤,占到“十一五”节能目标所需技术节能量的40%左右。

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千家企业节能潜力仍然很大,从2006年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可以看出: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千家企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仍然偏高,如火力发电供电标准煤耗高17%,单位纯碱生产综合能耗高22.3%,单位乙烯生产综合能耗高23.6%,吨水泥综合能耗高10.8%。大力节能降耗,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

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今年以来,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升温,围绕气候变化的国际斗争日趋尖锐,我国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化石燃料消耗为主。只有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才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措施;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

二要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要求,企业必须严格遵守节能和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落实目标责任,强化管理措施,自觉节能减排。对重点用能单位加强经常监督,凡与政府有关部门签订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的企业,必须确保完成目标;对没有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企业,强制实行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各地区和千家企业领导都要高度重视,认真履行承诺,自觉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分工,将节能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国家发改委根据国务院要求,研究提出了《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施方案》,把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省级人民政府领导班子政绩和重点耗能企业负责人业绩的重要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省级人民政府对评价考核结果为超额完成和完成节能目标的重点耗能企业,将予以表彰和奖励;对评价考核结果为未完成等级的企业,将予以通报批评,一律不得参加年度评奖、授予荣誉称号,不给予国家免检等扶优措施,已取得相应资质的,取消资格,新建高耗能投资项目和新增工业用地要暂停核准和批准,并对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国务院国资委对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评价考核结果为未完成等级的,予以通报批评,其考核结果作为确定业绩考核级别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要求考核结果为未完成等级的千家企业,应作出原因解释并提交整改方案,由省级人民政府责令其限期改进。考核结果为未完成等级的中央企业,由国务院国资委责令其限期改进。在对千家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进行评价考核时,实行“一票否决”制,即节能量为否决性指标,只要未完成企业与政府签订的节能目标责任书规定的年度目标,考核结果即为未完成等级。要将考核结果及奖惩情况向社会公报,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

三要采取综合措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高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严格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重点加大能评和环评审批。对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实行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对违法违规的在建项目,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停缓建。继续清理和纠正一些地方在电价、地价、税费方面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优惠政策。调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行业项目进入。落实限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

解决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的问题要与淘汰落后产能有机结合起来。国家正在研究制定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分地区、分年度具体工作方案,适时公布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名单,明确责任主体,接受社会监督。坚持上大必须关小,把“上大”和“关小”有机结合起来,对未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严格控制国家安排投资或核准的项目,对淘汰落后产能进展严重滞后的地区实行“区域限批”。针对淘汰落后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加快建立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淘汰落后产能给予适当支持和奖励。

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千家企业、中央企业要带头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在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发挥表率作用。

四要开展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要求,“今年要启动重点企业与国际国内同行业能耗先进水平对标活动,推动企业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节能管理水平”。在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充分挖掘企业节能潜力,对促进企业节能工作上水平、上台阶,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节能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认真组织重点耗能企业开展与国际国内同行业能效先进水平对标活动,中央管理企业和千家企业要带头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对标活动要坚持以企业为实施主体、行业协会加强指导、政府指导推动的原则。通过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实现重点耗能企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重点工序能耗大幅度下降,部分企业能效水平达到同行业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行业能效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在实施对标活动时,一要分析现状,确定对标主题;二要选准标杆单位;三要比照对标找差距,制定改进方案;四要开展有效的运行控制;五要制定下一阶段能效水平对标活动计划,调整对标标杆,进行更高层面的对标,将能效水平对标活动深入持续地开展下去。各重点耗能企业要明确能效水平对标活动组织机构和职责,制定对标阶段性目标,及时提出阶段性的改进要求;企业领导要引导和激励全员参与,注重不断创新和持续改进,不断超越,实现可持续发展。各行业协会要及时收集本行业国内外工艺技术装备和能效先进水平等信息,协助政府做好节能技术推广、宣传培训、信息咨询和行业统计等工作,帮助和指导企业开展对标活动。各省(区、市)节能主管部门督促企业及时并如实报告对标指标和分析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根据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评估结果,对能效水平对标活动业绩突出、能效指标先进的企业及组织指导成效显著的行业协会和地方节能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同时,总结推广先进企业节能降耗的典型经验,制作案例,强化信息传播,发挥对标先进企业的典型示范和辐射作用。

五要加大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力度。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节能重点工程的要求,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今年8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印发了《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给予适当支持和奖励,即实行奖励资金与节能量挂钩,对完成节能量目标的项目承担企业给予奖励,多节多奖,以确保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实际节能效果。今年中央财政新增70亿元,主要用于支持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工业锅炉(窑炉)改造、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等重点节能工程。根据《暂行办法》,对完成节能量目标的项目承担企业按标准给予奖励,东部地区节能技改项目,按节能量200元/吨标准煤奖励,中西部地区按节能量250元/吨标准煤奖励。对符合《暂行办法》规定的节能技改项目,由企业提出节能奖励资金申请报告,经企业法人代表签字,报所在地节能主管部门,中央企业可直接报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根据奖励标准确定项目奖励额度,并下达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实施计划。财政部根据实施计划,按照奖励金额的60%下达预算,项目完成后,根据节能量审核机构出具的节能量审核报告与省级财政部门进行清算。对于节能量的核定,采取企业报告、第三方审核、政府确认的方式,使节能奖励建立在科学、严格、可核定的基础上。国家对千家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国家开发银行也明确表示,如果千家企业在开展节能技术改造方面遇到了资金困难,愿意为符合条件的节能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加大对节能项目的支持力度。千家企业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把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作为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的根本措施来抓,加大节能技术改造投入,用足用好国家的优惠政策,促进企业生产工艺的优化和产品结构的升级,加快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节能和结构节能。

六要强化节能管理。千家企业要设立或明确专门的节能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节能管理人员,健全节能管理制度,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要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结合能耗指标对标活动积极开展车间、班组竞赛,促使企业上上下下自觉查找差距、改进不足。能源计量与统计是能源管理的基础,也是进行能源审计的基础,千家企业要严格按要求配备合理的能源计量器具、仪表,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按照要求如实填报能源统计报表,定期报送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国家每年都要公报千家企业能源利用状况。建立和完善全国联网的千家企业及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数据的网上直报系统。对31家没有按规定提交能源审计报告的企业,我们将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进行强制能源审计。这次会上,我们印发了《千家企业能源审计工作报告》,各级节能主管部门和千家企业要认真对照检查,不断改进工作。同时,还免费下发了企业能源审计软件,准备了九个高耗能行业能源审计报告和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的范本,供千家企业参考,希望千家企业都能使用好这些辅助工具。

今年全国人大在节能法修订中提出,国家拟先将建立能源管理师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引导重点用能单位优先聘用具有能源管理师职业水平证书的能源管理人员,逐步过渡到若干年以后实行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管理师制度。有条件的企业,要率先实行能源管理师制度。修订稿中还提出要强化节能监察。各地方要按照国务院《通知》要求,抓紧建立节能监察机构,并依法加强对千家企业和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工作的监督检查,包括重点设备能效状况、投资项目履行节能评估审查情况、淘汰落后产能进展情况等。各级节能主管部门每年都要制订重点耗能企业(包括千家企业)节能监测监察计划,重检查、求实效,对在千家企业中发现的违法行为要进行公开曝光,加大处罚力度。

七要积极开展节能减排企业行动。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职工是节能减排的主力军。节能减排企业行动是节能减排全民行动九个专项行动之一,中央企业和千家企业要在全民行动中勇当先锋,全面推进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活动。明年下半年,将根据企业上年度评估结果和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比较,在千家企业中评选出“百家节能企业”和“百名节能个人”的双百活动,对他们进行表彰、奖励和宣传。各地区也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好表彰、奖励和宣传工作。通过加强对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宣传,弘扬节能先进典型,曝光弄虚作假行为,引导企业不断创新,营造全社会讲节能的良好氛围。

节能行业范文第10篇

2013年3月7日,上海创新节能促进中心联合多家参编单位组织召开了上海节能改造工程服务标准研讨会。此次会议得到了众多节能企业的积极响应,纷纷申请参加。

会议主旨在征求企业、专家对于《上海市节能改造工程服务规范》的合理建议,共同制定出可行性强的地方标准来规范行业发展,此项标准是国内首创性以服务角度来规范节能市场,具有极强的突破性,《服务规范》的出台将对规范整个节能改造工程服务行业,以及指导业主单位对节能改造工程实施者的服务进行监督与评价起到推动和引领作用。

编辑组表示,“标准”的制定过程十分严谨,经过参编企业与专家几个月的探讨,其中就标准内容一项就经历了8次研讨会审。目前,《上海市节能改造工程服务规范》已大致趋于完善,标准已列入上海市质量监督局的年度计划中。与会企业和专家学者就目前节能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探讨,纷纷表示“规范”的出台将为节能行业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将使节能行业的服务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和专业化。

上海创新节能技术促进中心旨在为节能行业的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政策和融资的服务与支持,此次《上海市节能改造工程服务规范》的创建也是为了节能服务市场良好有序的发展,提供更加规范化的指南,同时更好的保护节能产业各方的利益。中心也希望更多的企业能积极的参与到标准的编制中并提供各种宝贵的建议。

上一篇:节能方法范文 下一篇:电机节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