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范文

时间:2023-03-14 10:10:55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范文第1篇

1.1课程体系开发理念与思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就业为导向,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以应用技能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人才需求,服务现代制造行业(企业),培养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完成机械加工、机床电气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自动化生产线的组装与调试工作的能力;主要从事机械零部件简单设计、加工与工艺编制、机床电气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操作与维修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课程的开发思路见图1。①通过企业调研,网上招聘调查及召开研讨会等方式了解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情况,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②对机电专业的职业岗位及岗位所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行分析;③结合机电企业、行业生产任务和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条件,提炼典型工作任务;④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即所学课程。围绕上述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机电技术领域和机电行业(企业)的工作任务的要求,参照机电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符合机电职业岗位的学习领域,确定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工作任务,设计若干教学项目,将相关知识、技能、素质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复杂融于各教学项目,通过对各教学项目的学习,实现知识、技能、素质同步提高,培养学生相关专业技能。机电一体化专业工作岗位及主要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1.2课程体系设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因此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是综合的,课程设置应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以就业为主导,设置六门左右的的专业核心课程,使学生通过学习专业核心课程,能熟悉本专业的培养方向,形成有特点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其中,一般专业课为学习专业核心课提供必须、够用的理论基础。专业核心课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技能课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通过《焊接与万用表组装实训》课程学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焊接技能,又可以让学生熟悉电子产品制作与调试的过程。通过顶岗实习,帮助学生将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素质拓展课主要是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为职业能力迁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专业课程改革

2.1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主要抓机电专业的特点,理论以够用为标准,少讲原理等枯燥的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且使学生的实践操作更接近企业的实际操作标准。例如将《电气控制技术》、《电力拖动基础》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课程整合为《单元电气控制电路分析与制作》。精讲常用的理论知识,以实践操作为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知识和能力。将《机械制图》和《AutoCAD》课程进行整合为《机械制图及CAD》,让学生在手工绘图的同时,学会计算机辅助绘图,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绘图更好地验证所学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将《电工电子技术》拆分为《电工基础》和《单元电子电路分析与调试》,不但加大课程实践操作课时,而且增加了学生电子产品制作的内容,使理论和实践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

2.2教学方法的改革

2.2.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单元电气控制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基础的电气控制电路设计能力、电气接线能力与电气线路故障查找能力,此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方法来教学。例如:对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老师先对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工作原理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学生根据基本的“三相异步电动机全压起动单相运转控制电路”来设出“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老师然后完善电路,学生根据设计出的电路现场实际接线,最后通过同组互检,没问题可以通电,检查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动方向变化情况。

2.2.2项目式教学方法[3]《械制图及CAD》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机械样图的绘制和识图能力,也是企业技术人员必备的一项技能。可以按照企业的工作过程,把课程内容拆分为几个项目,每个项目下可以有几个子项目———任务,主要项目见表3,项目由简单到复杂,知识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项目的合理性决定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效果。

2.2.3讨论式教学方法为了配合机电专业课改革,学校为专业课改革建立专业化教室,专业化教室的布置与传统教室不同,采用六边形课桌,每6个人一组。老师讲述基本理论后,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一名同学提交小组讨论结果,让全体同学再进行讨论,最后选定出优质的实施方案。

2.3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打破传统的考核方法,根据各门专业课特点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机械制图及CAD》是一门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课,传统的考核以期末笔试考试为主,学生平时不注重练习,缺乏画图的基本功,鉴于此,用分阶段考核,每个项目结束后,都要针对本项目以典型试题进行考核,期末再绘制一套综合性图纸,根据各项内容复杂程度综合评分[4]。由于《单元电气控制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密切相关,因此不再单独进行考试,以通过获取中、高级电工资格证书来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单元电子电路分析与调试》课程以笔试成绩和做仿真电路成绩同时考核,各按0.5权重计算,作为本课程的期末成绩。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范文第2篇

培养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是职教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要适应时展,迅速转变思想观念,分析了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措施,努力打造科学高效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机制。

关键词: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

1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

传统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严重滞后,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建设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所以,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目前,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就业难”,从而造成了“招生难”的局面。但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表面的人才饱和、过剩,恰恰预示着人才的短缺,饱和的是“大陆人才”的饱和,“特色人才”的短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改革,必然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更好更多的应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广,不受行业限制,可以从事与电有关的设备的生产、技术改造和维护,自动生产线的运行维护和技术改造、数控设备的运行维护和技术改造等工作。近几年来,各企业不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自动生产线,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需求越来越多,因此毕业生就业前景一片看好。

2建设目标

2.1培养适应机电设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深化校企合作教育,加强工学结合力度,将学生知识学习、技能提升、能力培养和素养形成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努力培养适应机电类岗位的职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

2.2应具备的能力

(1)高等数学应用能力;阅读简单英语专业技术说明文件和简单会话能力;进行常见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能力。(2)具备分析与设计常用机电设备的基本能力。(3)具有从事家用电器与制冷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维护与管理的基本技能。(4)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实践技能,具备机电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应用能力。(5)具有在相关专业继续学习与深造的能力。(6)具有一定的自主创业能力。

2.3素质结构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2)懂得马列主义、思想基本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3)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劳动,勤奋学习,勇于实践,锐意进取,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

3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3.1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产品工艺流程为载体,以行业新技术为重点,保证建设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系统设计课程体系;以真实的产品工艺流程为载体,呈现机电企业生产场景中的操作过程,以新技术为重点,突出核心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及职业素养的训练,改革教学内容;以“工学结合、开放性、标准化、集成化、动态化、高效化、交互式”为原则,构建开放式平台,保证了建设内容的实用性。开发面向学生、企业工程技术员等不同用户、不同层次的新技术培训包。

3.2探索有效的教学形式

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形式,如教师讲授与高职生讨论相结合,布置专题,由高职生讲说,教师点评总结等,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激发高职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于高职生理解。定期举办相关学术讲座,开展学术交流,开拓了高职生的视野,培养高职生的创新意识;就本课程中某些重点难点问题,聘请专家举办学术报告,帮助高职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鼓励高职生走出课堂,自觉参加活动、练习,使高职生在实践中加深对高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理解,进一步提高能力。基于这样一条明确主线,学生的学习更具方向性和目的性,学习效果明显提高。而且,整个教案的内容组织注重引导学生探讨各种知识的内在联系,技术的引入背景,注重知识的理解,而非简单记忆。通过对相应职业岗位群及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应用机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充分考虑到应用机电技术专业技术特征,设计“普适性+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工作过程开发了应用机电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将知识传授与提高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切实增强设计能力。基本思路是:按培养形象感知、思想洞察、逻辑思辨意识和相应能力的架构组织教学单元,使学生了解教学宗旨,认识能力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学习与应用中的意义,以及培养训练的方法。然后选择相应的作品加以解剖,按照选定的角度,重点分析其主要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进行实践训练。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从其他课程习得的知识与理论,以及在课外阅读和业余生活中获得体验全部调动起来,共同促进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意识和能力的增长。

作者:刘美荣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过程导向;实训模式

现有的中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原因在于它没有很好地分析和研究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同企业提出的课题对接不上。由于针对性较差,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主要表现在所开设的各门课程独立纵向成线,缺乏彼此之间应有的沟通,没有达到教学为了生产实践服务的目的。同时,由于我们实训条件有限,实践环节严重不足,使得学生无法在实践方面达到生产实际的要求。

如何缩小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的差距,体现出就业导向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中职机电专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注重职业的生产过程和实际的要求,强调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之间的针对性,以职业岗位的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为此,需要构建起中职机电专业过程导向的实训教学模式。

一、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是要求我们培养出具有机电一体化全方位的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设计有关基础知识教育、实践能力训练、思想品德的培养等方案。这就要求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内容是不变的,但是我们所讲解的步骤发生了变化。我们在安排所学习课程的顺序时,不是按照其基本性质和内容来划分的,而是根据每个学生性格特点的不同来区分的,根据学生应该学到的专业知识、应该具备的基本实践能力来准备好课程。我们的课程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置了基础能力的教育、思想素质的培养两大方向,并以此来安排学生上课的体系。

其中有关思想素质课程可包括思想方面的,然后是基础文化知识的传输,还有身心素质教育等,使得我们的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各个方面的教育。这种全方位的教育与我们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关联性。我们单单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就可以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使得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这些对于学生们以后的积极向上,适应社会有一定的帮助。我们有关思想方面的教育是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一种积累的过程。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设立虽然不会立刻见到效果,但是有可能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帮助,是学生的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培养全能职业型人才主要就是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来获取尽可能多的效益,我们主要就是要培养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知晓怎么做以及知道怎样才能够把事情办得更好。因此,我们对于相关技术方面培养的教育课程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分为不同难度的、不同层次的职业基础能力教育课程、职业技术应用能力教育课程以及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教育课程等。在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得以提升、经验得以培养的同时,培养策略决策能力就成为其中的关键部分了。

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所包括的多数是某一专业最基础的知识和能力,这是需要我们学生来掌握的、技能能力的训练就需要严格要求规范,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职业技术有关能力应用课程就泛指必须在某些实际专业岗位落实能力应用方面的课程。中职院校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技巧,同时必须根据岗位与岗位群必需的能力为主线来设置课程。这类课程大多数是技术相对独立的课程,在教学实际讲解过程中需要重点从控制系统观念的角度把握这些课程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联系,把我们所讲的知识的重点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统一到一个系统的层面上来,可以由若干的能力训练组合来组成,实用型人才主要就是靠这一方向课程的讲解与实际训练来加以合成的。这一大类课程的实际应用,各方面的全力配合,能够培养出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全能型人才。

职业技术综合应用方面能力教育课程就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以及系统掌握的基础上,将那些不在系统以内的相对独立的某些职业技术加以系统的应用,控制系统的观念在这些教学过程中会得以充分的展现,我们可以规划出多个各个方面的典型的系统来作为学生们的教学对象。比如,典型的某些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其所产生的故障的诊断与维护、柔性加工生产线的安装调试、机电故障的诊断与维护等等,通过我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相互配合来大大提高学生的整体掌控能力。从而培养学生从控制系统的角度来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工作过程方面的课程开发

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专业应用能力课程的体系是在我们工作的过程中,对于各种课程加以筛选,取长补短,在考虑到学生自身、社会、家庭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的情况下,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满足市场经济对于我们全能型经济人才的需求,其主要表现在:

1.必须保证足够的经验,能够掌握牢固的理论知识。不能有知识大于一切的思想负担。

2.我们所设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操控能力为主,再配合实践能力的训练,整体迎合我们课程的安排。

3.按照我们要达到的职业技术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测评的整体要求来设计课程的安排。

我们有关职业技能培养新课程的安排完全摆脱了旧式系统的束缚,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标准来要求,其具有以下特点:(1)能够直接接触到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2)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专业能力的训练;(3)对于新知识、新课程更加重视;(4)在我们新标准、新理念安排课程的学习下,我们的全能型专业人才更加优秀。

三、课程考核的原则

关于中职机电课程考核是对于我们学生所学知识、实践能力的一项指标,适时适量的考核可以检测学生们的学习成果,还可以从考核中找出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对于我们教学方面的改进有很大帮助。

(1)需要从基础知识入手,充分理解、掌握及合理的运用。

(2)我们要尽量全面地考核,考核的宽度、深度、范围可以无限地拓展,尽量挖掘出学生的潜能。

(3)我们的答案是不一定的,鼓励学生充分发挥。

(4)我们的考核制度可以分批、分时,这样对于学生的进步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记录,实施全程化的跟踪考核。

(5)我们的基本技能考核要求要严格,同时鼓励创新,在熟练掌握基本技巧后加以进步。

每一个学习领域中的项目课程,都是被细化和固化成这样一种环节:课程的属性;参考课时、总的学分、课程目标、设计思路;项目的训练内容;技能考核时的要求;实施建议;教学条件;学习评价等等。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而且职业教育的教学成本、教学资源的投入相对比较高,因此,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实施这些项目教学时,项目产品不可能和实际产品或者服务完全的一致。为了便于项目课程教学的开展,完成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学习领域目标要求,还要把教室设计成理想现实一体化所要求达到的实际或者是模拟的机电企业环境,突出机电专业的教室综合能力的专业功能,充分体现出项目教学法的双重

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彦国.构建中职机电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教学模式[J].河北师范大学,2013(14).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形成性考核;机电一体化;体系;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243-02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普遍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现有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终结性考核方法。然而,传统的终结性考核只是对教学效果的结论性评价,在目前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情况下,采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无益于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文从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探索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设计,分析形成性考核体系对促进课程教学的意义,并以机床电气控制课程为例,说明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具体构建形式。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设计思路

设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体系,主要目标是有效监控教学过程管理,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有效评价其学习状态和效果,保证教学任务的如期完成,贯彻落实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需要明确的是,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对于建立完善的学业评价体系而言,缺一不可,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基于上述考虑,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设计并非完全排除终结性考核,而是以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并重作为行动指导原则。

设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体系,重点是要在原有考核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形成性考核的比重,丰富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创新形成性考核的形式。

二、考核体系的内容和形式

遵循上述设计思路,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体系主要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其中,形成性考核比重从原有的20%-30%提高到40%-50%,相应降低终结性考核的比重。

1.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和形式。成性考核内容涵盖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素质和技能方面,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其中,学习态度主要指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能力主要指学生选择学习资源、学习媒体、学习方式与方法进行课程学习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水平;学习效果主要指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课程学习内容、课程作业、课程实践环节的数量及质量。

形成性考核的形式不仅包括纪律考核、课堂表现考核、作业考核,还包括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完成指定任务考核、阶段性测验考核、实践环节考核。纪律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出勤情况及是否遵守纪律,特别是实训室的规章制度;课堂表现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回答问题是否积极、是否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并与老师沟通;作业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模块的某一个或几个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指定任务考核分小组进行,每组4-5人,综合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阶段性测验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某一模块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环节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核过程中注意考核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在指定任务考核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小组互评、组内成员互评、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过程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学生主动性,弥补传统评价体系中以教师评价为主的不足。

2.终结性考核的内容和形式。终结性考核仍采取期末试卷考核的形式,考核内容以学习效果为主,对具体内容进行更为合理的设计。按照最新制定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标准对于知识点的要求,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终结性考核所涵盖内容的80%~90%均为掌握的内容,是指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其余10%~20%为理解的内容,此类考核内容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体系设计本着全面性和科学性的原则,便于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实施。体系内容便于量化,并考虑到考核主体的多元化。以机床电气控制课程为例,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设计如表1所示,其中实践环节考核要点及评分标准如表2所示。机电一体化其他专业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体系设计可参考表1进行。

三、结语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设计,旨在增强形成性考核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并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的考核机制,有效解决目前专业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过程重视不够,出现旷课、不按时交作业等现象;实践环节依赖于小组中的其他同学,自己不亲自动手操作;学期末为了通过终结性考试,出现作弊现象等等。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设计,将有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对教学标准的理解、认知和掌握;引导教师在形成性考核分析报告的基础上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动态,调整教学方案;同时学生可以借助形成性考核工具动态评估学习效果,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形成性考核体系中,专业课教师需要作为考核主体全程参与到考核的各个环节当中(如表1所示),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建立相应的考试管理制度是保障形成性考核体系顺利实施并全面推广的关键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葛梅.如何建立职业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指标体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9):45-47.

[2]曾瑾,李翠英,向征,等.寄生虫学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设计与构建[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8(1):96.

[3]操君.形成性评价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5):117-121.

[4][美]Ellen Osmundson.理解课堂中的形成性评价[J].何珊云,王小平译,全球教育展望,2012,41(4):3-6.

[5]丁科,罗迎社.在教学中开展形成性考核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5):65-68.

Design of a System for Formative Assessment of Mechatronics Curriculum

SHI Yan,ZHANG Tie-bi,LIU Wei,JIA Xin-li

(Electric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Hebei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ing,Cangzhou,Hebei 061001,China)

Abstract:The system of curriculum assessment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assess the knowledge,ability,behavior and attitude of students. On the basis of the design thinking,the specific contents,form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mative assessment system of Mechatronics curriculum was discussed.The results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ormative assessment of Mechatronics curriculum.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范文第5篇

1.1课程知识未能得到及时的更新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机械、电子等新技术也一直处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状态中。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的学习的目的就是应用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中,新技术不断出现,但未能及时加入到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这就使学生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上学习的内容与企业应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有着较大的出入。而真正具备机电方面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却极少会参与到专业课程内容的编写中。多方面的原因就导致了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内容不能及时得到更新,技术知识落后,不适用于当前的社会。

1.2部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离

一方面,在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的大部分都是高学历低经验的专职教育教学工作者,这部分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教师自身就没有实践另一方面,虽选用的有具备实践经验的来自企业的专业课程教师,但学校中又没有与之所具备的实用机能相对接的课程,能让教师对实用性技能进行讲解,最终课堂教学内容还是以理论知识作为重点。理论与实际脱离,学生的学习动力受挫的同时也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水准的应用型人才。

1.3传统的教学结构已经不能适应

社会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专业技术在不断的革新中,而传统的学科结构大都不是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来设置的,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了主要以知识结构来设置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后,只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却不具备独自实际操作的能力。传统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还存在着新技术没被纳入到教学结构中,而已有的教学结构中出现诸多的知识内容重复的问题。从上述描述的我国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看出,当下,必须将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放在首位,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束缚,果断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理论知识,对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以期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有用的技术实用型人才。

2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2.1从教学内容上对课程进行改革

针对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完善。专业课程自然要以专业知识技能的获取为中心,紧抓机电专业所具备的特点,以理论知识够用为标准,少讲多练,将知识和技能的学力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的教学力度,将提升学生的独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并规范学生的实践操作,使之更接近企业对机电产品的生产标准。对于有内容交叉重复较多的课程,可以通过对几个课程内容脉络的梳理和整合,将之融入成一门条理性和综合性更强的课程。对常用到的理论知识进行精讲,以实践操作为主,让学生在机电一体化的专业实践课程中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融会贯通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对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而对于另外一些内容复杂且内容脉络繁杂的课程可进行科学的拆分,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容易掌握理解这部分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大实际操作课的课时。使理论和实际在这种高效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中更加紧密有机的结合起来。

2.2从教学方法上对课程进行改革

将教、学、做有机结合来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依照目前的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来看,其教学方式依旧沿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坐在原位听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没有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机会。大量的时间都被没有进入实用阶段的理论知识所占据,这样实际操作的时间就少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针对这种情况,在确定了新时期的新的教学目标后,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将教师教和同学紧密联系起来并进一步融入到由教师指导的实践操作中,以保证一个高效的学习效率和较好的教学质量。这种方法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自主操作能力也大有裨益。与普通的专业学科相比,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学习的过程更为注重。原因在于学生有关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都是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的。因此,在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中,可以将合作学习的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融入到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合作学习为学生之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创造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总的来说,合作学习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上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在一个平等交流的环境中,进行自主的、积极的思考,学会与人协作共同去解决问题。同时对于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作用。

2.3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积极提升教师实际操作技能

与一般的学科不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在于培养出一批能够进入到实际工作中的技能型人才。很显然,在我国一直沿用至今的传统教学观念并不符合机电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故而,教师应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把学生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学习的主体,做好教学过程中的讲解、引导和辅导工作。同时摒弃以往以专业理论为重的观念,积极投身到机电一体化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学习中,加深自己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了解的同时,可以更多的为学生传授真正的机电一体化操作经验,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关注机电一体化最前沿的技术的发展,及时根据现实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和技能。

3结束语

对于机电一体化这样专业性和实践操作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的教学,要积极吸取各方的经验,及时关注机电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据此对专业课程及时做出调整,才能保证学生在经过对课程的学习后成为一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实用型人才。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典型产品 课程体系 机电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61-01

1概论

自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制造业进入一个发展停滞、缺乏活力的萧条期,几乎被人们视作夕阳产业。90年代以后,计算机等电子技术在该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制造业注入了生机。如今,机电技术应用产业以其特有的技术带动性、融合性和广泛适用性,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此背景下,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社会对机电一体化方面人才需求很广,但只有少数学校能够培养出达到企业要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主要问题在于专业定位较为模糊,课程体系设置过于求全,学校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教学方法需要创新,教材内容需要跟上时代的变化,培养出的学生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1]

2课程体系改革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有“机”和“电”组成,培养的方向分为机械加工方向、控制方向、产品设计方向及机电产品营销方向。但实际上机械与电子本身各自为两大学科,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让一名高职高专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系统地掌握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不现实的,也没有这个必要。前述的理想化定位,往往造成“机不太懂、电也不太通”的尴尬局面,失去了该专业应有的特色,达不到培养目标。由于许多机械类专业如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一般也强化了电子和计算机等方面的应用,使它们没多大差异,体现不出自己的特色,实际上行不通。因此,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应定位在“以电为主、机为辅,机、电、计算机三足鼎立”为宜。[2]

如何把机、电、计算机三者有机联系起来呢?可以通过完成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仿真、加工制造和调试,将相关的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建立起关联性。比如在《机械设计基础及课程设计》中,让学生设计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机械结构,如遥控小车的机械部分。在《CAD/CAM基础》中,完成该小车的三维造型的设计和二维工程图,并在三维图中完成小车的结构分析和动作模拟。在《金工实习》的普车加工中,完成该小车机械部分的加工。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完成该小车的加工工艺方面的设计。在《机床电气PLC》或《单片机及接口》课程中完成其控制部分设计,最终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中完成该产品的调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把相关的专业课程通过一个企业的典型任务串联起来,让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清楚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具体用在什么地方,如何解决实际的问题等。

3教学方法改革

在传统教学中各个课程之间关联性不强,并且传统教学中以老师讲课理论性太强、说教为主,使学生感觉很枯燥。争取把各个专业课联系起来,采取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方法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解决实际工程问

题的能力。整个课程设置不讲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3]

课程建设的具体改革方法:会根据具体课程采取具体的措施,比如《单片机及接口》课程,可以选择如图1所示的理实一体化教室授课。首先,在“理论教学区”讲授该项目所需基础理论知识,当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后,给学生布置该次课需要完成的项目。然后,让学生分成小组到讨论区和资料区讨论研究该项目的解决方案。最后,到操作区完成该项目的操作。

在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时,需要2名教师,一名主教,一名辅教。主教负责理论教学、控制教学进度、指导学生和评价学生成绩。辅教主要负责指导学生,解答学生问题,并可以向主教提出评价学生的建议。

4总结

在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教学体系的改革需要每位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配合。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技能或者换新教材,要到企业一线实践,选择典型的工程项目进行教学,同时,教学方法也要从讲授式转变为互动式和指导式教学,这对教师都是极大的考验。同时,学校也要给予一定的配合,比如提供教学场地、理实一体化教学设备,师资人员的选拔要根据系部的需要,尽量聘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教师等。

总之,高职高专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需要克服很多困难,需要教师个人努力、学校管理层的协作、企业的配合、政府的指导,才能真正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金宝,张晓亮.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7.6

[2]周志宏.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专业改革与实践.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6.1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教学做一体化

制造业的高速发展给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对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显得尤为迫切。

1存在的问题

高职特色不够鲜明、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制造业对人才培养要求等不足,主要表现在:

1)课程设置尚未完全摆脱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

我国的高职教育经历了10余年的高速发展,但很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仍然受到高等教育的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课程体系的构成在名称上改为“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技能训练课”3个模块,但实质上课程设置还明显存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倾向,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没有真正向“能力本位”转变,部分教师仍然习惯于学科体系的思维方式。

2)部分课程设置相对独立,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

部分课程的选择过多考虑知识点的完整性,对整个课程体系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安排,导致个别课程显得相对独立,同时也造成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现象。例如,“电路分析”“电机拖动基础”“工厂电气控制设备”3门课程中有关电机学的知识有重复。“气动技术”和“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2门课程气动教学内容有交叉。实践性课程的安排受校内实训条件的限制,岗位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

2开发思路

笔者对中国航空一集团、二集团的部分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归纳出本专业领域的岗位需求、典型能力和主要工作任务。以典型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务,找出对应的职业能力。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共同制定新的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出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重新构建与整合,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以及湖南省机电一体化技术技能抽查标准,将典型工作任务及岗位能力要求融入课程内容。

3实施过程

3. 1组建校企联合的专业建设委员会

专业建设委员会是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构建的组织机构,也是教学实施及教学效果的指导、评价机构。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由本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成都飞机制造厂、陕西飞机制造厂、株洲南车时代电气有限公司、安徽江淮仪表厂等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组成。

3.2企业调研,确定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

通过对株洲南车时代电气有限公司、昌河飞机制造厂、空空导弹研究院、成都飞机制造厂、株洲钻石刀具厂等企业调研,跟踪本专业毕业生近3年来的就业情况,归纳出本专业的典型就业岗位群。

初始岗位群为: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销售和管理。发展岗位群为:通过3 ~5年的工作锻炼,可从事机电控制系统的设计、编程、调试、故障处理,机电一体化设备的高级维修、管理、改造升级及技术支持与服务。因此,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航空机械制造类企业,培养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一般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维修与调试技能以及智能化技术、PLC技术等相关知识,能够胜任企业生产、质量管理、技术开发、产品营销和技术服务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 3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归纳本专业的基本工作任务。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其未来职业主要有3个发展方向:1)维修电工,主要从事机械设备电气系统线路及器件的安装、调试、维护与修理。2)机床操作工,主要从事普通机床或数控机床进行零件加工。考虑到择业的不确定性,在教学中应兼顾2个方向的内容。因此,我们确定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框架由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和职业能力核心课程3个层次构成。在新课程体系中,职业基础课程为:形式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实用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就业指导等;职业技术课程为:机械零件图样识读与绘制、电气安装规划与实施、零件的手动工具加工、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使用普通机床的零件加工等;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为:使用数控机床的零件加工、电机拆装与维修、机床电气检修、液压与气压系统的安装与调试、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维修等。

3.4针对核心技能,开发项目课程

项目课程是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为基础,根据工作任务所包含的知识点、技能点,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规律划分为若干个单元项目,再由若干个单元项目组成的课程。本专业8门职业能力核心课程全部采用项目课程形式开发,在设计每个单元任务时,以“理论知识与生产任务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为原则,使每个单元任务中都包含必需的理

论知识、基本操作、设备安装、调试或维修技能等,其最终目标是:每个单元都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来完成,或制作一个产品,或排除一个故障,或进行一项试验,或完成一项维修。如“机床电气检修”课程中,设计了5个单元工作任务,分别是低压电器的检测与维修、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普通机床电气系统检修、起重机电气系统检修、数控机床电气系统检修,使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 5推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对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打破了原来理论+实践(实验、实训)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驱动,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不仅明确了“要做什么”,也清楚了“为什么做”、“应该怎样做更好”,在学习中体验了实际工情景与工作过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结束语

经过实践,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根据市场需求、岗位能力重新进行了专业定位,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推行了教学做一体、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得到了强化,而且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拓宽了毕业生就业口径,提高了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8,12.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技术;学习领域;课程设置

一、专业课程设置流程

此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根据高职院校此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工作的调查,从而进行分类和比例分析,在工作岗位的基础上规划出其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分析此专业从业人员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划分其行动领域,从而转化为在校学生的学习领域,确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该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技能和不断提升的综合素质能够与就业单位实现零差距对接。其课程开发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1 课程开发流程

二、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设置研究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六要素的相似性,机电一体化专业地铁机电设备维护方向的行动领域可以化为地铁机电设备的操作和地铁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管理、故障诊断与排除两个行动领域。在此基础上,将其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方案的出台,使得职业院校学生能够将企业需要的技能系统的在学校来完成。学习领域的确定更加重视分析能力形成的各种要素,如智力水平的提高、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正是基于能力观而进行设计的。

1、学习领域的设置原理

学习领域的设置以地铁机电设备工作岗位为基础,同时是学习情境设计的前提。其设置时需要考虑前后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2 学习领域方案设计原理

2、学习领域的确定

学习领域的确定要基于地铁机电设备维护方向的工作要求,从教学的角度分析学习领域要考虑学习的当前意义、未来发展意义、学生知识接受程度、学生能力提升成都、课程理论结构。同时要考虑是否满足学生从事地铁机电设备维护方面的能力要求。学习领域确定如下表1:

表1 学习领域的确定

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

地铁机电设备的操作 地铁机电设备的应用与维护

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故障诊断与排除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

单片机应用

电工电子技术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

液压与气压传动应用

制冷与空调

自控原理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应用

低压配电技术

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

三、学习领域的实施

地铁机电设备维护方向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学校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对学习领域的实施做符合实际条件的调整。其学习领域实施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其一,必须以地铁机电设备维护的就业为导向。其二,要为学校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纲要和制定规范。其三,要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学生所学知识能为以后可能的继续学习提供基础。实施中应该符合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专业的原则。可以按照下图的原则来实施。

图3 学习领域的实施

四、结语

在企业用人和高职院校培养脱节的情况下,本文以就业为导向,在工作岗位确定的基础上,给出了学习领域设置的思路,针对地铁机电设备维护方向确定了学习领域需包含的内容,对地铁机电设备维护方向学习领域的实施给出了合理的方案,符合该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就业要求,对促进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申文缙.基于“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德国职业教育教学大纲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作者简介】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中职机电一体化 专业建设 职业技能

随着我国科技发展和劳动力市场转型,以及世界范围内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标志着经济发展已开始由传统的对自然和资源掠夺式的工业经济时代向对知识和人才资源竞争的知识经济时代转变,人才资源的质量及合理的人才结构成为衡量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机电、机械制造等制造业需随产业结构的转型而升级,但目前本专业教育方式与产业对人才要求有相当的差距,本专业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方面急需改革与创新。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没有构建出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

在对机械产品及生产自动化控制起着重要作用的各类机械装备的核心技术(电子―液压、电子―气动、PLC、传感器、人机交互界面、现场总线技术,过程监控系统)中,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没能很好地综合“机”与“电”两学科的知识点,无论是机械方面,还是电子方面,单方面偏重都不利于专业发展。现行的培养方案中各门课程之间是独立的,知识未能相互渗透和融合。

2.“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目前在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仍只占一小部分,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由于某些因素的限制,教师缺少接触当今科技前沿的渠道和机会,导致教学知识结构落后,对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有着严重的限制。

3.教学实验设施陈旧,实际训练水平过低。

各中职院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虽然拥有教授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师资和实验训练的条件,但通常都是进行一些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缺少综合大型性实验和实训课程,这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改革与课程体系构建

1.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知识面广、动手性强,发展快、更新快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两大突出特点。由于中职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创造性地实施设计、规划、操作,因此应把机械结构的原理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重点,突出电气化控制和计算机运用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上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核心,灵活地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和职业岗位变化情况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构建课程体系时应紧随区域发展情况,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从而满足区域对对口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模拟生产实际情况,培养学生能力。

2.做好专业实验室与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校必须有足够的实训设备和场所满足实验、实训需求,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技术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增加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和实习的机会,开设与实际项目紧密结合的课程,增加、强化实践环节,多与企业、科研单位联合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多让学生到企业中实习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搜索信息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

3.提高教师队伍的工程技术能力。

师资力量是决定专业建设效果和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必要前提。为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应调整专业师资队伍中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教师除掌握充足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拥有出色的工程应用能力,即前文中提到“双师型”教师。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提高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组织教师参加由教学主管部门开设的各种技术培训班;让教师进入企业中进行实地培训,融入到企业中,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掌握真正的生产技术能力;进行校企合作,让教师参与到企业经营项目的研发中。

4.建立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逐渐总结出符合中职教育特点和要求的一系列教学管理方法,依此管教,依章管理,保证教学稳定有序进行。建立校企联姻合作,教学质量反馈渠道及评价机制,以此达到对整个教学中各环节的有效监控和反馈,跟踪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和工作情况,根据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保证教学改革方向的正确性;对教学环节和教学质量及时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21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现代制造业的中心,先进制造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优势学科方向将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这将需要大量掌握先进制造技术,能从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及其他机电一体化设备和产品的设计、开发、编程和操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抓住发展机遇,紧紧把握适应人才需求的趋势,准确定位,按照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养计划,使教学紧随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趋势发展变化,培养出真正满足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实际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鹏飞.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76-77.

[2]陈萍.机电一体化专业与课程建设及改革[J].科技致富向导,2013,11:153+170.

[3]刘美荣,聂建文.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20:129-131.

[4]褚元娟.浅议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J].科技资讯,2006,20:134-135.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范文第10篇

TAFE课程职业能力课程改革机电一体化技术

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即技术与继续教育的简称,是澳大利亚建立在终身教育理念基础之上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组织。澳大利亚TAFE课程一般定义为“在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下,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行业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为满足行业需要而设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并重,且多数是以技能培训为主的一组结构严谨有序的科目组合”。首先,从其定义可以看出,TAFE课程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把职业能力作为其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当然这里的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其次,国家认可的培训包是TAFE课程开发的主要依据,培训包不会过时,根据社会的发展、行业企业的需求每3年就会更新或者修订,能力标准和资格证书都包含在培训包的国家认证部分中。

政府的高度重视、行业企业的引领制定职业标准、全国统一与工作岗位相对应的教育和培训证书体系、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等是澳大利亚TAFE课程的特色。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近年来也越来越被重视。大力开展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结合我国国情,建设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一、借鉴TAFE课程,做好机电一体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机电一体技术专业是武汉市品牌建设专业,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借鉴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培训理念,解构和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专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1.企业调研及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我国目前还没有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中的类似TAFE培训包。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各高职院校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相关文件要求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探索。

机电一体化技术涵盖面较宽,是多种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针对高职主要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特点,以“武汉・中国光谷”为核心,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部级开发区为重点,对武汉及周边地区的机电类典型企业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企业进行调研,通过问卷、访谈、研讨等方法,了解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提供的岗位。机电一体化技术目前主要应用在两类企业:机电一体化产品制造企业和利用机电一体化设备生产企业。第一类企业需要做好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装配、安装、调试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第二类企业要求完成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和设备的保养维护等。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情况各有不同,综合如表1所示。

通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位群中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对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并归纳,基于职业能力来构建学习领域课程。

2.课程体系构建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是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处理,使其符合高职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技能系统,来建构学习领域课程,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机电一体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构建如表2所示。

3.做好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机电―体化技术专业从事岗位,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并以项目为引领确定本课程的结构,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确定本课程的内容,对相应的课程按项目化思路进行建设。现以“可编程控制器技术”课程为例阐述课程如何建设。“可编程控制器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改革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考核与评价等,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1)课程教学内容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课程内容涵盖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培训及国家职业标准考核大纲内容。由三个项目引领,项目中设有典型学习任务,以“任务目标”“任务描述”“任务实施”“任务检查与评价”“知识链接”“巩固与拓展”六段式贯穿于每一个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融合,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内容如表3所示:

(2)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教学模式的改革,使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变为“导”,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坚持行动导向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师布置项目任务,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咨询和决策,并借助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教材等查阅学习资料,制定完成项目任务的计划、步骤,教师对学生决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随时答疑,即“做”中“教”。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全程参与了教学活动,通过各个项目任务的实施,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学会了合作、沟通的能力。

(3)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

改变“知识型”期末理论考试定成绩的考核模式,转变为对学生技能、综合应用能力、职业素质的考核与评价。在“可编程控制器技术”课程中推行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能力评价与素质评价相结合、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的考核与评价体系,重点突出了考核与评价的过程化和多元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如“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工电子应用技术”“生产线控制系统维护”等,也做了类似的课程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成效

学习了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将这些先进理念融入到了具体专业建设改革中。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也算是小有成效(如下为近两年):

专业核心课程如“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改革教材被教育部立项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专业学生多次获得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二等奖的好成绩;专业教学团队25余篇,申请省市级课题12项,企业技术服务8项,专利7项;专业实训基地被立项为武汉市属高校实训建设基地等。

借鉴澳大利亚TAFE课程,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易操之过急,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这样才能让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秀丽,李金涛.澳大利亚证书框架体系对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2,(09).

[2]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探究[J].职教论坛,2011,(14).

[3]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培训发展研究课题组.我国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应用企业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J].中国培训,2010,(11).

[4]何琼.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03).

[5]何琼.可编程控制器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6.

[6]李月芳,将庆斌.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

上一篇: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范文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