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系实训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0 08:39:02

机电系实训报告

机电系实训报告范文第1篇

实训过程管理

严格的实训过程管理对实训质量起着一个监督、保障的作用。可根据实训内容、性质对实训环节分散或集中进行。如:机电产品认知实训中的讲座、企业参观等就可分散进行,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举行。为保证良好的实践动手效果,其他实训建议停课在实验室集中进行。实训过程包括以下环节:实训开题动员、实训专题技术讲解、学生集中设计和制作、实训验收答辩、实训论文提交等。在实训动员时具体告诉学生详细的实训时间安排、实训内容、实训检查、实训考核方式等,让学生完全进入实训状态。根据题目难易程度和学生能力可把实训专题讲解放在实训初或实训中。如电子技术实训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专业基础实训,那么最好在实训初给学生具体讲解一下每个题目的大致思路和实训报告的撰写方法。机械设计实训和检测与控制实训可让学生拿到题目后首先自行设计,在学生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再针对问题进行讲解。实训过程中相应地安排指导老师在实验室值班,负责学生考勤、答疑、指导和实验室管理等工作。在此期间,学生按班次、时间段到实验室分批设计和制作。一般,实训最后几天为实训验收或答辩时间。排好时间段,几位指导老师共同验收,根据学生做的实物进行提问。最后,学生提交实训报告。实训报告撰写方法原则上同毕业设计论文写法、格式相近。这也是为学生毕业设计的论文撰写奠定基础。

实训耗材的可持续利用

对机电类专业来讲,由于学生必须制作实物,因此实验耗材开支较大。如果每次实训都购买耗材,这将是极大的浪费。系统性的实训内容安排已为循环利用实验耗材做好保障。每一学期的实训作品都是下一学期实训的地基,犹如必须一步步做好底层才可以最后建造出金字塔来。如何在保证作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可持续利用实验耗材是实训管理中较难解决的问题。例如,从实训性质来说,电子技术实训和检测与控制实训主要让学生做电路板来实现一定的功能,这两个实训的主要成品都是电路板。可以在这两门实训结束后,由实训负责老师把电路板收集起来统一放在大纸箱里集中保管。机电产品认知实训部分内容,如电子元件识别、电路板焊接就可以使用这些保存的电路板让低年级学生练习,大大节省电子元器件的开支。机电产品认知实训购买的电气元件可以继续为电气控制系统实训服务。当然,实训中常用的各种电子、电气元器件可以由实验室早期统一购买,实训时到实验室领取并做好登记。不常用的,或有些特殊的,由学生提出申请,指导老师同意后方可购买。由于大学四年的实训内容是系统性的,如果严格做好实训耗材的进出管理,妥善保管好每一次实训作品,都可重复、循环使用实验耗材,为节约实训耗材成本提供保障。四结论本文提出的机电实训体系构建是根据我系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和理论课程设置总结出来的。实训体系的合理构建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满足社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要。我们将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根据各方反馈的信息加以调整和完善此实训体系。

本文作者:李静工作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机电系实训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机电专业;企业文化;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中职学校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同时要适应国家的教育改革形势,做好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的专业性与实践性,才能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改革现有的教学体系

机电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做好基础的理论知识储备外,还要注重实践的应用。

(一)增加机电教学的实训课

在机电专业中,实训课应该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在第一学年学会基础的理论知识后,就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到实训课应用与社会实践中。很多学校的实训课比重太少,增加实训课的时长,添加必备的实训应用设备,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人们生活离不开机电的应用,铁轨的焊接、管道的疏通、门窗的安装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机电的运用。若一味的口头讲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只会禁锢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可以借助实物模型并对之加以分析讲解来减少学生的理解难度,用直观的实物模型,来启发学生的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1]增加实训室建设的投入,加大实训课教学的比重,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利用实训室资源深入了解机电专业知识的魅力。

(二)引入生产应用的实践环节

机电专业课程的开展不应该单单的用头脑想象某些专业知识,只有让学生身处第一线,引入生产应用的实践环节,加强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才能更好的达到机电专业课程开设的目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应架空于实践,在生产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更能深刻的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中职学校在建立自己实训室的同时,还要多多组织学生参观工厂,第一时间接触并了解企业的需求和文化,在工厂的生产车间里体会机电专业生产的知识性,并在实际的观察过程中,深化所学到的理论知识。

(三)增加职业资格认证学习

近年来我国的企业十分注重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的实践经验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社会上对人才要求的标准也有所增加,各种专业证书已经成为每个学生求职的敲门砖。[2]学校开设的课程要与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挂钩,多多开设有利于职业资格培训的课程,鼓励学生考取机电专业相关的职业认证,也增加了学生选择企业的机会。

(四)注重学生的实践实习

深入基层的实践实习是十分必要的,学校要考虑机电专业的实践特点,为学生多多提供实践进工厂的机会,在完成基本的理论知识学习后,带领学生多多参与实践实习活动,组织学生集体实践学习,并鼓励学生自主实习,在基层的生产车间里学习机电的专业技能,更好地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与企业文化相适应。

(五)完善实践学习的考核体系

在开展实践实习的同时,学校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考核,建立全面的考核体系,提高实践实习的有效性。实践考核体系的制定要与学校的课程安排与教学任务相适应,明确考核目标、建立合理的考核结构,丰富考核内容,做全面的考核报告分析。

第一,实践考核要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相适应。机电专业主要是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实践考核体系的确定就要考虑学生的专业技能,鼓励学生多多学习实践技能,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全面的技术人才。

第二,实践考核体系的确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元化的模式。也可以引入企业的考核模式,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的要求,更好的融入企业。机电专业开设了很多不同的课程,每个学生擅长的科目和技能是不同的,不能只针对某一种技能进行考核。要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与能力,设置多重考核模式,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特点与优势。

第三,注重实践考核的评价功能。实践考核体系的应用是为了更好的检查督促学生的实践效果,因此,做好实践考核体系的同时还要注重及时的考核评价。在一定时期的考核结束后,要做好考核报告分析,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教育帮助,保证实践考核的实用性。

二、建立高质量的教师团队

教师对于学生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水平,因此,组建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对于机电专业的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组建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团结协作、有持续发展后劲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3]教师的学历、专业技能是学校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优质的教学队伍能够增加学校的教学业绩、提高学校的声誉,有利于学校更好的发展。中职学校的发展更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与学生分享学习的经验,带领学生向更好的方向进步。

三、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为教学核心

中职机电专业教育目标突出了职业岗位的重要性,旨在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4]职业教育的开设是为给社会提供专业的职业化人才,机电教学的改革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还需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与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全方位的职业人才,才能更好的为进入社会做好铺垫。课程的开设要符合职业培养的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能忽视个人能力的培养。除专业的实践技能培养外,学生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都要纳入到教学的改革体系中。改变过去单一的授课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结语

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为了使机电专业的中职学生能够在社会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十分重要的。要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增加实训室学习的比重,在基层的生产实践中更好的感悟机电的专业知识,注重个人职业资格认证的获取,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实践实习,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为教学核心,加强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出专业的机电人才。

参考文献:

[1]华春蔚.试析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

[2]蓝晓雨.对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5).

[3]李莉.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时空.2012(7).

机电系实训报告范文第3篇

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是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之二是通信功能的大大加强,一般除RS232外,还有RS485、DCS人格化。

当前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育状况

当前职业院校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置还偏于传统,教学效果也不太理想。主要体现在:机电专业实训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实训学时分散在各门课程之中,数量较少,在课程的成绩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且不少实训缺乏合理、完善的考核办法,期末以理论考试为主,导致学生对实训课很不重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依然普遍存在。伴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理论教学中已及时增加了这些新的内容,而机电实训教学却严重滞后,实训内容长期不变,内容上以理论验证为主要目的。有的则采用了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实训的方式,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机电一体化专业各科实训之间的关联性较差,未形成有机的联系,尤其是缺少工程实际案例,无法形成专业特色。实训教学缺乏相对的独立性与整体优化。专业实验的工程特征不明显,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CDIO教学体系的构建

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当前机电专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借鉴CDIO教育理论对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路。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分组时注意各小组间的能力水平相当,每一小组中让专业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小组长带领组员就工程项目组织组内成员进行分析、制定解决方案、完成项目分工。教师在充分研究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收集机电工程项目。整合学校的机电实训资源,以适应学生完成工程项目的需要。在项目化过程中,根据工程难度可将项目层次化。即一个大的工程项目可由N个小项目组成,几个小项目构成单元项目,由单元项目再组成系统项目。如某一物料分拣系统可由供料、搬运、分拣、包装等单元系统构成,每一单元系统可单独成为一个实训项目,学生在完成工程项目过程中实现对机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制定项目任务书,在任务书上提出完成项目任务的指导意见,明确项目技术要求,规定任务完成的时间。教师在工程现场的技术指导远比学生在课堂上的受教深刻的多。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因项目需要而惑,因惑而思、因惑而究。他们会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也会积极的查阅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带领学生参加工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看、学、做,熟悉完成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养。专业教师也应该多下企业,参与工程项目任务的完成,积累完成实际工程项目的经验,完成由专业理论教师到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工程专家。请机电工程一线的技术人员给学生做报告、开讲座、传经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机电专业发展状况,学习机电专业的新成果、新见解。同时,还可以引进一些工程项目作为实训项目,丰富教学资源。

完善工程项目完成评价体系

工程项目的完成需要用工程标准进行评价。除了对项目任务的功能进行鉴定以外,还要对团队的协作精神、项目任务的文本资料等进行考核和鉴定。项目成绩包括:功能分、工艺分、安全操作分、时间分、软件资料分等。评价的时候可以有小组内自评、小组间互评的形式进行。组内自评主要是组内成员对照任务书要求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记载。通过组间互评达到组间交流、沟通、和相互学习的目的。

结束语

机电系实训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机电;实践;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77-1

一、目前机电专业在实训教学中的现状

1.学习氛围不浓厚。当前的中职机电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特别是学生的理科成绩很差,对学习没兴趣,还有一定的厌学情绪,对动手操作的实践也没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感觉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不轻松,甚至轻视实训教学,好高骛远。

2.实训目标不明确。很多职业学校没有给出具体实训的目标,仅仅是笼统的三年总目标。这导致了学生缺乏动力,教师教学进度和深度难把握。教师如果能够针对每一学期实训要求制订出具体的目标,并根据目标制订出相应的实训课题和内容,在完成课题后再考核达既定的目标,使每个阶段的任务与目标都很明确,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实训效果。

3.理实与实际脱节。理论教学内容不能与实训课题有机结合。实训课题也没有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致使教学内容没有实用性。学校实行与企业合作后,学生知道了自己今后的工作岗位对专业的要求,了解专业上存在的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练习,做到理论联系实践。这也能帮助我们调整教学计划,避免出现教学与实践脱节的情况。

4.实训缺乏科学性。由于受教学设备的限制,学校还不能完全提供相应的实习设备。很多实训课不能在实习车间上课,使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的很明显,严重影响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在实训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如何科学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训,以提高实训效果。有人曾经在实训过程中尝试了项目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设备不足的问题。

二、对机电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措施的构想

1.转变实训模式。首先把企业产品引入实训过程中。例如我系的钳工班与县开发区金鹏轴承厂挂钩,在实训教学时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指导学生。实训指导教师要更多地了解企业的产品信息,让学生在进人企业前就能对企业的生产状况有更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把教学目标与企业生产联系在一起,使实训教学有内容、有效果,从而使学生对理论课和实训课有更大的兴趣。其次,实训场所应由学校向企业扩展。学校让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在实际岗位上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能够学到在学校所学不到的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技能和丰富学生的从业经验,起到了巩固作用,同时也解决教学目标与就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2.在课堂中训练。课堂训练包括现场教学、场景分析、交流讨论、模拟实训表演、写总结报告等形式。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训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实践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来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合并或撤消重复性实验,增加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训,以便于学生在毕业后进入用人单位适应快,缩短“实习期”。

3.走出校外实习。认知实习是对新生来说的,对新生进行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认知实习教育。选择与机电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如,冶金机械公司,通用机械等典型装备制造企业参观。通过参观、见习,使新生对本专业及相关行业有了概括的了解。顶岗实习是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学1年理论知识后到企业顶岗实习,校企双方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例如我系2010级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分别到开发区的大型机械企业顶岗实习。通过在校外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对企业的现代化设备、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等有了必要的了解,便于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缩短从学校到企业的适应期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我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

4.训练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对典型的机电设备控制系统的设计、生产工艺流程、金属元件的选择、机械设备说明的撰写等基本的设计方法的了解与掌握,提高了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训实习活动,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以实践技能方面的设计或技能竞赛活动为主要内容,如电子设计大赛、钳工大赛、计算机操作竞赛、实训技能表演赛、自动化生产线操作技能竞赛等,使学生在实践和竞赛活动中提高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创新实训模式。多数中职学校仍延用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开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创新没有开展。现代职业教育已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有5门专业课程可以采用项目驱动法来教学。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不受书本和课堂的制约,按照项目的要求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各小组之间分工协作,各自制定工作计划,最后由教师指导,再完成各自的项目任务。这种方法能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多角度地对教学中原有的课程体系、教材结构、教学模式、组织形式等进行校验。

6.建设实训基地。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训基地建设状况令人堪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多数学校按照实践教学体系和职业技能鉴定实施的需要进行了校内基地的建设,如自动化生产线、维修电工、电气控制等实训室,实训设备的技术含量和现代化程度与企业生产水平同步;面向社会实施开放式、多样化的培训,开展多元化校企合作、互惠互利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形成学校发展资源的多元结构和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局面;与特变电工、盱眙鼓风集团等企业,共同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训基地、研发中心,不断探索、创新工厂化办学新模式,试图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仲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职教论坛,2009.

[2]顾新平.中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职研究,2008(11).

机电系实训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高职教育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和改造,进行技术革新,工艺提高,这必将需要大批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大范围的技能型人才短缺无疑会制约整个国家经济的增长[1],因此,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现代使命。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整合相关专业,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育资源和实践资源共享,加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具备方案设计、材料选择和采购、零件加工、装配调试等相应工程实践能力。

1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

1.1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定位分析

高职院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所培养的学生能够胜任行业、企业里所对应的岗位,并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满足社会发展和技术革新的需要,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

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把岗位知识、先进技术、技术能力、职业素质的内容融入到教学全过程,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和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人才要求的对接。以岗位技术技能培养为主线,做到“三个结合,五个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问题,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学习和工作相结合,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为了培养出适合产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具备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工学交替,教、学、做相统一,学生前两年半在校内系统进行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技能,最后半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实现知识运用、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三位一体”综合培养和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2.1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原则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应基于学生全面提高,协调发展,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素质教育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优化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采用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注重学生工程能力的训练,通过校内、校外实训、校企的联合培养,以及各类技术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随着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对人才技术技能要求也就越高,培养体系必须不断完善和改进,从而适应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2.2构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2.2.1工学结合,课证融通

整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实训资源和教育资源,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合理衔接。如图1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针对工作岗位设置的培养体系,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后进行维修电工实训,掌握基本控制电路设计,熟知各类电器元件,同时开设电机与拖动技术课程,学生对控制类知识掌握一定程度后,学习可编程控制器应用课程,然后进行可编程控制器考证实训,其内容、培训过程、考核标准严格按照职业资格证书考证要求进行,同学期开展液压与气动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课程,此外,机械制图与实训、机械设计理论与实训也同期进行,使学生熟知机械传动装置,并能选择传动机构,最后开展综合性实训-简单机电系统制作,综合训练学生机构设计、传动装置选择、执行部件选取以及控制系统的设计等能力,初步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员岗位技能和专业素质,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在实际的工作岗位锻炼,整体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技术技能。学生在毕业资格也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考取2个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可考取普通车工初级证书、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中级证书、Pro-E/UG设计工程师证书、CAD中级证书和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高级证书等,且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获得2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方可顺利毕业,这样也促进“三个结合,五个对接”有效开展和实施。

2.2.2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校企合作能够有效解决高职学校教育、实训资源的匮乏等问题,能够为高职院校提供优质的实训场所和良好的师资,能够共同制订符合企业行业对人才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和实验实训指导书;校企合作可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如采取“订单班”“、现代学徒班”等形式联合培养学生,学校老师和企业有经验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学习和生产实践,教学资源相互补充,师资力量相互支持,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对人要求相一致,才能培养出企业、行业需求的,受社会欢迎的人才[2-4]。

2.2.3课外科技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是课堂教学有效延伸和补充,是学生成才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5]。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近几年在学生课外活动上加强引导和投入,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组建专业协会,如现代制造专业协会,机电产品营销协会等,协会为成员讨论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利于老生和新生之间的沟通,便于开展传帮带活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相互赶超的良性竞争,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厌学弃学的老大难问题[6];对创新设计有兴趣的同学组建创新班,课外开展创新知识专题讲座、组建创新团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依托江苏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发明杯以及挑战杯等赛事设置院级竞赛,鼓励学生参加校级技能竞赛,并在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配备专业指导老师。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过程中,只有在碰到自己团队不能解决的问题才向指导老师寻求帮助,这样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扩大学生知识视野。

3实践成效

3.1专业建设

2013年机电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成功申报无锡市职业院校重点专业群,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新增电火花线切割实训室、3D打印快速成型实训室、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可编程控制器考证实训室等,也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合理有序安排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根据麦可思《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近三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均高于江苏省高职院校同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且2013届就业率不降反升,就业率达到100%,比江苏省高职院校同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高9个百分点。第三方的调研报告较为客观的显示出通过校企合作、实践体系构建等有效提升了学生岗位技术技能,深得社会和企业的认可。

3.2校企合作

机电技术学院与多家企业进行了有效合作,如与无锡市信捷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信捷)持续有效的合作,根据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共同编写了项目驱动式校本教材《机电控制理论及实训》和《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实验指导书》,共建可编程控制器实验室,联合培养学生,学生经过系统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后,考取了可编程控制器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证书的获取也作为毕业资格一个重要条件,每年学校都和无锡信捷联合举办专业技能竞赛,对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鼓舞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锻炼,每年都有部分学生进行无锡信捷工作,得到无锡信捷公司的肯定。此外,与无锡市五金机电商会合作成立“无锡市五金机电学院”,与金鑫美莱克有限公司开展了“现代学徒班”,取得了学校、企业、学生多方的好评。

3.3科技创新

近几年,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学生完成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9项;在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学生在校获得专利20多项;在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上获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在“挑战杯”竞赛获江苏省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这些足以说明通过课外科技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学生素质及技能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也存在不足,一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训室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建立“互惠共赢”长效持久的校企合作机制,保证合作持续有效,真正成为双方发展的推进剂;三是结合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完善课外科技活动,扩大学生受众面。

作者:杜春宽 李正峰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祖明.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浅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4):92-44.

[2]葛俊杰,吴旭军,杨旭.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服务平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8):36-38.

[3]陈达美;邓秀芬;李正义,等.民办高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探索[J].教育探索,2014,279(9):84-85.

[4]李焱斌,黄玮,赵恒华,等.地方高校提升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9):165-169.

[5]郑志军,陈松茂,胡青春.结合课外创新活动提高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8):25-27.

机电系实训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机械类专业

就业质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183-03

机械制造业是国家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机械制造业一直保持着旺盛的人才需求,高职机械类毕业生普遍受到机械制造企业的青睐,就业率名列前茅。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部分机械类毕业生就业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本文通过对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届机械类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对就业质量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之策。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

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愿望的人参加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质量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实际工作经验,笔者认为,毕业生就业质量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工作收入、专业对口率、职业稳定性、个人发展前景和对工作的满意程度等五个方面内容。根据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要求,高质量就业是指收入较高(底薪在行业中处于中上水平),用人单位给员工办理“五险一金”;工作和专业相关度较高;毕业生有较好的个人职业发展空间;毕业生的职业稳定性较高,毕业生对所从事的工作满意度较高。

二、高职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分析

2012年1~6月,笔者对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2008届、2009届、2010届的毕业生中选取了315名学生进行就业质量问卷调查。调查对象的特征为: 2008届101人,占31.96%,2009届115人,占36.40%,2010届100人,占31.64%。专业为:焊接专业19.5%,数控专业18.5%,模具专业20.4%,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21.6%,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20%。

(一)工资收入处于中等水平,大部分毕业生办理了“五险一金”。月收入是指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所有的月度现金收入,“五险一金”是指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问卷调查显示,80.28%的毕业生办理了“五险一金”。2008届毕业生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41.36%,月薪在2000~3000元的占42.67%。2009届毕业生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35.44%%,月薪在2000~3000元的占47.57%。2010届毕业生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30.65%,月薪在2000~3000元以下的占50.38%。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1647元,三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3823元,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66.1%。从数据上看,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毕业生月均收入和全国平均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是整个行业收入水平较低以及部分毕业生就业地为广西地区,而中新网财经频道统计,广西2011年月平均工资为2848元,全国倒数第三名。

(二)工作和专业相关度较高。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受雇全职工作并且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人数/受雇全职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工作和专业相关度为78.71%,高于全国高职高专水平(《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后工作和专业相关度为57%)。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工作和专业相关度较高,这得益于机械制造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机械类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三)职业稳定性较差。职业稳定性可以通过离职率来反映。离职率是指有过工作经历的毕业生有多大百分比发生过离职。离职率=曾经发生离别行为的毕业生人数/现在工作或曾经工作过的毕业生人数。离职可分为主动离职和被雇主解职两种类型。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离职率为70.23%,接近全国高职高专水平(《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内离职率为80%)。毕业生离职主要原因是薪资福利偏低、岗位技术含量低、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工作压力大、不适应企业管理制度、求学深造、想改变行业或职业等。

(四)职位晋升比例不高。职位晋升方面,由在职的毕业生回答是否获得职位晋升以及获得晋升的次数。职位晋升是指享有比前一个职位更多的职权并承担更多的责任,由毕业生主观判断,包括不换雇主的内部提升,也包括通过更换雇主实现的晋升。调查结果显示,有42.23%的毕业生获得过职位晋升,低于全国高职高专水平(《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内职位晋升比例为62%)。职位晋升比例不高主要原因是部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不够高及制造企业管理人员需求相对较少。

(五)毕业生对所从事的工作满意度较高。就业满意度方面,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由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就业现状进行主观判断,选项有“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共四项。其中,选择“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的毕业生属于对就业现状满意,选择“不满意”的毕业生属于对就业现状不满意。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82.89%,高于全国高职高专水平(《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后对自己就业现状满意度为31%)。毕业生的满意度较高,综合反映了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职业指导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提升高职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措施

高职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关系到机电类高职院校的发展,乃至关系到中国制造业发展,所以机电类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并且努力提升机械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学生等因素,下面主要从学校层面提出提升就业质量的一些措施。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提高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必要途径。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围绕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和广西“14+4”千亿产业升级,坚持特色办学,不断调整办学思路、更新办学理念、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普遍认可,学院声誉和办学影响力不断扩大,可以说是广西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面旗帜。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确定以数控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机械类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按照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进一步加深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行业企业合作,加大工学结合力度,建立具有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成立,是学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学院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计划骨干院校建设单位的一项重要建设内容;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跨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更是学院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的有益探索。目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桂林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桂林正菱第二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十家机械制造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共同培养更多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机械专业人才。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机械教学团队是提升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力保障。高职院校机械专业群应建设具有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机械专业教师队伍。在机械专业教师队伍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应达到80%以上,兼职教师应从机械制造企业聘请一线高级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师、能工巧匠等,专兼教师比例应达1∶1,建立实践课程主要由企业技术人员来传授的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以机械专业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每年选送一批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参加培训、交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高水平的机械专业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鼓励机械专业教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有计划地安排机械专业教师到机械制造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机械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教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按照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研究、教学质量、实践环节管理等方面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量化指标体系,促进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化课程体系。高职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打破传统模式,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对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应加强实用性和针对性,加大实践环节比重,使实践环节学时占专业总学时的50%以上。近年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机械制造企业合作,由专业教师、制造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建设小组,共同进行课程的开发、建设和改革。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时,针对机械各专业的特点,在学生低年级可开设各专业基础理论课,让学生有较宽的理论基础,这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理论基础课教学活动中。通过实践教学方式,学生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基本方法和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在专业技术课程设置时,以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工作为出发点,结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根据实际工作中典型任务(或项目)的工作流程,分析工作任务,将行动领域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内容。

(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相对文科类专业而言,工科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而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是由校内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组成。高职院校应围绕职业化人才培养要求,按照教、产、培、鉴、研五合一的功能定位,突出“实用性、职业性”的特点,建设校企实现双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学习职业技能,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为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和提供技术服务为契机,按照集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就业于一体的思路进行校企共建,同时抓住顶岗实习这个核心环节,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的管理机制。一直以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机械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现有焊接实训中心、数控实训中心、模具实训中心、CAD实训中心、设备实训中心、机加工实训中心等实训基地,为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操作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多年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用人企业的充分肯定。

(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加强职业指导。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摇篮,应该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高职院校应该采取具体的、有效的措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鼓励大学生创新。为此,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立足于实际,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各项活动。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单一的课程考核模式,可以采取撰写学术论文的形式作为课程考核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大赛、设计大赛、撰写学术创新论文等创新活动;创立创新奖学金,设立创新学分等措施,表彰和奖励有创新能力并取得创新成果的学生。

总之,高职生由于缺乏就业经验和职业意识,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对自我、企业认知不足,以致适应职场能力较差。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在校生的职业指导,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职业指导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掌握求职技巧,了解就业形势,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0

[2]汪晓红.试论高职机械专业课程设置[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作者简介】韦家旭(1977- ),男,广西上林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机电系实训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办学理念 内涵建设 企业顶岗 企业文化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2013年7月,我参加了由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2013年全国高职高专骨干教师(企业顶岗)(湖北黄冈)专业培训班,我们从以下几个模块进行了培训:

模块一高职教育的教学现状及改革的趋势;

模块二机电一体化技术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

模块三机床电气安装、调试、故障诊断及维修

模块四三维造型设计、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机电一体联调

模块五企业顶岗培训,熟悉相关行业企业先进技术、生产工艺与流程、管理制度与文化、岗位规范、用人要求。

一、 机电类专业培训班承办单位简介

机电类专业培训班由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承办。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是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的教学单位之一,专业设置齐全,共开设有机电一体化技术(含电气自动化技术方向)、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制冷与冷藏技术、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供用电技术等七个专业,在校生3000余人。其中,拥有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1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的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正在建设2个省级实训基地,建设了4门省级精品课程,聘请了2名楚天技能名师,获得了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和1项部级教学成果奖。

机电学院注重实践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校内实训中心设备总价值2000余万元,建筑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正在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制冷与冷藏技术两个专业省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其中拥有实训室50余间,理实一体化实训室30间、创新实训室3间、TCL实训室1间。实训中心与深圳市博宝科技有限公司在校内建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中心软件、硬件建设先进、齐全,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校外,与湖北彤鑫发动机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加工技术实习工厂,与三环气门驱动(湖北)有限公司、TCL空调器(武汉、中山)有限公司、芜湖欧宝机电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专业共建基地,与富士康科技集团、上海美维、深圳赛意法、格力、美的、正泰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实习就业基地,校外实习就业基地达120余家。

二、高职办学理念、教学方法、人才培养质量

(一)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7月8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熊发涯副校长做了“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题的报告。报告围绕“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深化校企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校企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科学规范管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其中,我对“深化校企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印象最深刻。熊校长从“建立三层合作、四方共建、互利多赢”的办学体制机制,践行对接“十百千万”的老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思路;深化 “三双”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多元互补”的教学质量共同评价与持续改进新机制四个层面进行了阐述,报告中提到“与十县对接、与百村共建、促万户致富”让我觉得黄冈职院真正做到了校企合作,很好的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真正做到了为社会服务。

(二)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探析

7月9号,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院长助理夏学文教授做了“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探析”的报告。夏教授首先引入了高职教学存在普遍的问题 ,即“生源数量减少,学生素质较低;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师努力的教,学生茫然的玩;教师教了很多,学生学到很少;学生学了专业,就业却是转行”,“讲了不一定清楚,清楚不一定记住,记住不一定理解,理解不一定行动”。 为了让这些问题得以解决,夏教授从“大学生成才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和“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及启示”两份材料中给我们展示了学习情境的构建和任务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夏教授通过实际情景的设置向我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如站位法、辩论法、小组讨论法等,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次讲座使我受益匪浅,启发了我的教学思路,对我以后的教学起到指导作用。

三、机电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

(一)宇龙机电控制仿真软件的应用

“宇龙机电控制仿真软件的应用”由黄卫庭老师主讲。机电类专业是高职教育中一个分布面广、在校生规模大的专业,机电控制中电气线路设计和实践中有各种短路、过载等潜在危险,设备昂贵、更新快等特点。宇龙机电控制仿真软件的应用能很好解决机电控制中电气线路设计不合理而引起的各种短路、过载等潜在危险,也不用购买昂贵的设备供学生实训,可有效的降低教学成本,使教学更直观、形象,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职业教育应跟随时代的脚步,以信息化带动机电专业职业教育现代化,机电专业的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黄老师的讲解,我感受到了机电专业职业教育的巨大变化,如果条件允许,在职业教育中推广仿真教学能很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二)CAD/CAM先进制造技术

CAD/CAM先进制造技术结合了当前先进的3D打印技术进行讲解,充分体现了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紧密结合,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3D打印技术: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简单的说就是把一件物品剖成极多的薄层,3D打印就是一层一层的把薄层打印出来,上一层覆盖在下一层上,并与之结合在一起,直到物件打印成形。3D打印通常是采用数字技术材料打印机来实现的。过去常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现正逐渐用于一些产品的直接制造,已经有使用这种技术打印而成的零部件。

四、企业顶岗锻炼

(一)按照日程安排,我们来到了三环气门驱动(湖北)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姜部长简单介绍公司概况,生产制造先进技术,全自动数控热敏锻挤压技术,等离子氩弧焊,摩擦焊接,感应淬火,盐浴软氮化,钻深孔和充纳技术。气门制造方面三环在全世界遥遥领先,2007年至今员工人数增加300多人,而产量提高近2倍,这一切归根到底都是得益于设备的改造。

首先,姜部长带我们参观了工厂,先参观实验室,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很多自己学校也有的实验设备,可以测出零件的强度、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疲劳强度、冲击韧性等。然后又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参观了各分厂。

接下来,我们听取了企业技术行家做的报告:三环气门驱动(湖北)也有限公司沈伯利做了设备管理的讲座,包括:运筹、后勤工程、可靠性工程、人机工程、行为、统计技术、管理逻辑等,从维护体制的发展史、设备管理发展的背景、设备管理的业务、设备管理的困惑、一级二级保养、设备点检等做了具体讲解,总之,设备管理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学科。

气门生产改造技术是三环气门生产中的先进技术,罗总给我们介绍了气门生产中锥面加工的改造。

夏部长介绍了企业生产模式发展方向及设备改造,设备改造主要有机床的部件或动作改造;手动机床的数控改造;数控机床的自动上下料改造;通用机床专机改造。并介绍了三环改造设备配置,设备改造人员配置;机床的组成及MV21改造案例 。

通过学习,我收获颇丰,特别是夏部长介绍的德国真空连线的引进与应用,在短短半年的时间,能够利用15万的成本让德国的真空连线生产线在三环建成并投入使用,让我们都很震撼。

去车间顶岗锻炼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能安全操作,很好的完成任务,我们都按规定着装,姜部长把我们分成了3个大组,我分在机械改造车间,通过改造之后的专用机床,自动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生产效率由原来了三个人操作一个工序。变成一个人可以操作两个工序。产品合格率,产量都得到提高。

(二)我们第二站来都了芜湖欧宝机电有限公司,在这里,我们受到了公司领导的热情接待,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带领我们观看公司纪录片,了解公司文化和公司发展历程,随后带领我们参观了厂区和生产车间,又给我们安排好了顶岗实习岗位。

我们就在装配车间、加工车间、壳体车间不同的岗位上完成了预定的顶岗计划。通过顶岗锻炼,我觉得收获真的很大,不光增长了实践方面的知识,也拓宽了我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领域,开拓了视野。

五、结束语

为期46天的培训结束了,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我们提供了高效周到的服务,各项安排井然有序,让我们,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在这里,我结识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良师益友,我们坦诚的相互交流中建立了深刻的友谊,为以后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搭建了桥梁;在这里,我见到了很多先进和实用的实训平台与设备,学到了许多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这是我要带回去和同事分享的成果。学习企业顶岗是辛苦的,收获的却是甜蜜!

机电系实训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开放性实验;开放性实验室;实验教学;验证性实验;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41-02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在高职院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进程中,一般是第三阶段的教学任务,此时学生通过在第二阶段对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汽车底盘机械系统检修和汽车电气系统检修等专业课的学习,己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由于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专业课自身特点,在实验教学和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难度大大增加。如何保证学生在学习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专业课时必须掌握的实践技能,使之符合企业的要求。是每个专业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专业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专业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有:实训时间偏少、实训设备和实训工位的不足、学生对专业课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降、学生实践能力不高等。

(一)实训时间偏少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应实操时间偏少。从教师对相关实训课题进行形成性考核的结果看也证实了这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学生未掌握或基本掌握教师针对相关实训课题所要求应掌握的基本慨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实训课为例,主要表现为:①对发动机电控系统中相关传感器、执行器的检测方案(工艺进程)制定不全;②检测时,对检测仪器的选择及检测方法存在不足;③对相关传感器、执行器在发动机电控系统所起的作用理解不深等。造成学生实操时间偏少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学时(学分)的限制。在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体系中,不论是通识课程、通用技术课程还是专业核心课程,每门课程的学时(学分)是一定的,或者说这个学时在一定时间及较长一段时间是不变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实训课时间进行优化。

2.实训设备和实训工位的不足。从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开设了的汽车相关专业在实训设备投入和硬件建设的现状看,总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汽车相关专业在所属高职院校中是非重点专业或不被列为重点建设专业的,另一类是汽车相关专业在所属高职院校中是重点专业或被列为重点建设专业的,前一类的实训设备投入和硬件建设较少,而后一类实训设备投入和硬件建设较好,显然这种比较是相对的。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前一类还是后一类,都会面临实训设备和实训工位不足的问题,这是因为在高职院校中每班学生人数与实训设备和实训工位设定之间所谓的最佳配置是不可能实现的。虽然,我们有许多优秀的教师在各自的岗位上,根据本校的实际,为了让学生有较多的实训时间和参与时间,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许多有意义改革和探索。例如:同时开出不同的实训课题,增加实训工位的数量;通过组织学生现场观摩、过程参与和本人实操练习等环节,使学生能在课程规定的学时分配时间内掌握或基本掌握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即便如此,因实训设备和实训工位的不足造成的学生实操时间偏少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二)学生对本专业课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认知不足

专业课的理论知识既是学生形成技能的保证,也是学生未来综合能力发展的基础。尤其在高职院校,专业理论课的地位是区别与各中职技工学校及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生对本专业课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实验课的学习质量,特别在检测方案(工艺进程)制定及相关传感器、执行器在发动机电控系统所起的作用理解等方面显的尤为突出。

(三)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降

近几年由于整体生源下降,进入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难度大大增加。客观严肃的讲,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大学学习期间混时间的学生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针对这个问题,高职院校通过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降的问题给正常教学带来的困扰仍应是我们每个高职教育工作者需认真面对和正视的问题。从实践教学的角度看,这些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大学学习期间混时间的学生,也严重浪费了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资源,从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学生反应实操时间偏少的问题,学习态度端正,想学习的学生反应更加突出。

二、开放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室对专业课实践教学补充作用

高职院校中,开放性实验应是一种新兴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开放性实验室应是学生在完成正常学分外的一个提高自己独立操作、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平台;开放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室是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补充。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专业课实验课题的主要特征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导,例如相关传感器、执行器的单件检测和在车检测等。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应是通过对相同或不同的实训课题进行反复练习,掌握正确的对相关传感器、执行器的单件检测和在车检测的步骤与方法,通过对检测结果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分折,进而强化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打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是需要实训设备和时间作为保障的,通过分析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专业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知,实训设备和时间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是难以保证的。而开放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室对上述的不足能够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在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实验课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讲授指导为主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以接受实操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是打好专业课基础必需的。但对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引导也是相当重要的,而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提高自己的上述能力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应该指出的是,学生在开放性实验室做实验练习,此时的主体是学生,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也是很有帮助的。

三、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专业课开放性实验的具体做法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专业课开放性实验的具体做法归纳为以下六个环节:学生拟定实验课题任务工作单―专业任课教师审核―学生填写实验申请单―开放性实验室管理部门认定―学生完成实验课题―撰写实验课题报告―专业任课教师评价。

1.拟定实验课题任务工作单。开放性实验内容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本次开放性实验中是否得到锻炼,是否有所收获。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专业课实验课题的主要特征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导,综合性实验为拓展。所似拟定实验课题应验证性实验为主。专业实验课学生在拟定实验课题任务工作单时应包括:实验课题名称、实验目的、实验所需的设备、实验的步聚与方法及撰写实验课题报告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2.专业任课教师审核。学生拟定的实验课题任务工作单,专业任课教师应认真审核,这是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本次实验课题内容的重要保证,在审核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主体性,以讨论的形式来补充完善为宜。审核后的实验课题任务工作单由专业任课教师签字,学生提交至开放性实验室管理部门。

3.填写实验申请单。实验申请单其内容包括实验项目、实验所需的设备、申请实验时间,承接实验室的确认时间、专业任课教师签名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签名等,并且还要留下申请者的联系方式。实验申请一式两份,实验室和申请人各执一份,实验时学生凭实验申请单进入实验室。学生需按确认的实验申请时间按时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应有专职教师在实验室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指导。

4.完成实验课题。学生在按要求完成上述工作后,应认真按专业任课教师审核后的实验课题任务工作单及实验室的相关规定完成实训课题。

5.撰写实验课题报告。认真撰写实验课题报告,认知自己在动手能力、理解和分折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哪些提高或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6.教师评价。由于本文把开放性实验定义为新兴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把开放性实验室定义为学生提高自己综合能力的平台,所以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口头或书面表达交流探究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重点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结果可记入本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综合成级部分。

四、目前高职院校开放性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知的问题。开放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室在高职院校中是把它定位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平台以及作为正常实验教学的补充的这个层面,还是把它定位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个层面,还是有很大讨论的空间。因为他与普通本科院在学生结构、所开设专业的特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较好的实践能力、较高的综合享素质和基本符合企业用工要求的技术工人)及实验课题属性(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等)等方面都不同。本文认为第一种层面的定位较为合理。

2.实验室管理问题。与传统实验室相比,开放实验室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实验时间不确定、实验对象的多层次和多专业等许多问题。开放实验是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相对较为分散,这样给实验室的安全、有效管理带来了新问题。与此同时,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存在较大差异,而开放实验中指导教师直接参与指导或引导的力度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更易造成仪器设备的损坏,使得对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任务重、难度加大,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量大大增加。因此,有必要重新制定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低值消耗品领用办法、开放实验室安全使用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确保实验室运行的安全性、有序性和高效性。

3.实验过程中的指导问题。学生在开放性实验过程中可能随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对实验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教师应具备更多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实验操作技能。基于此,要求实验指导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以全面提高自身的实验技术水平。此外,还涉及到指导教师的酬金问题,由于实验过程的开放时间一般为课余时间,不占用正常的教学时间,实验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因此应适当提高实验指导教师的报酬,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实验室开放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五、结论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专业课的开放性实验是要求学生在牢固掌握教师所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到开放性实验室这个平台中运用和验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锻炼其独立操作、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本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兴趣,因此在正常的实践教学中有作重要的补充作用。鉴于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专业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开放性实验室管理的难度,这项学习活动可以先从学习态度端正,想学习的学生开始,循序渐进,不断的总结经验,使这个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平台逐渐被广大学生接授和积极参于,这对营造学院良好的学习氛围及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王少刚.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9).

[2]陈子辉,王泽生.国内高等学校实验室开放情况调查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8,(5).

机电系实训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21-02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与其他技能型人才培训机构的区别在于,高职院校更注重系统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厚技能而非轻理论,培养的学生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机电实验室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场所,是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实践训练场所。机电实验室管理与运行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管理工作,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提高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与运行水平,创新机电实验室管理与运行模式,对推动高职院校机电人才的教育发展将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与运行现状,提出改革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思路。

一、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特点与运行现状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知经历了从了解、模仿、探索到特色发展的曲折过程。与体系日趋完善的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尤其是实验实训是高职院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相对薄弱的环节[1]。我国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目前有如下特点。

1.实验室规模日益扩大。几年来,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下发后,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成为各级领导的共识。高职院校也根据自身的实际不断加大对实验实训的投入,建立了具有服务课程、专业、技能模块等功能的各类实验室。机电实验室作为重要的技能训练场所,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PLC、单片机、电力电子等实验设备装置。机电一体化布局日趋完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质量有所提高。实验室技能培训容量从过去的数十人到上百人,投入资金从数百万元到数千万元。机电实验室投入和规模的增加,有力促进了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

2.建设模式多元化。目前,机电实验室通常采用分散型、集中型以及分散型和集中型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所谓分散型模式,是指基于课程设计的实验室建设模式。如机械测试实验室,实验设备是根据课程教学要求,配合课堂教学和验证课堂理论而提出。而集中型模式是基于学科层次提出的实验要求,通过组合多种实验技术条件而建立的,或者为满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需求而建立[2]。集中型模式可满足多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还同时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以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要求。机电实验室作为综合实验室,除了完成机电传动课程的实训外,还可以进行机电结合的实训。分散型和集中型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是基于多个实验室的功能组合,通常情况下各实验室在科学规划前提下按照分散型模式建设,但各实验室在学科提出的实验要求下,又可集中相关的功能块,提供集中型模式的训练要求。该模式灵活机动,增加了实验实训中心的利用效率。

3.多种管理模式并存。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在经历了过去的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管理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基础上,逐步转变为院、系(部)两级管理的管理体制。这种调整,对于整合实践教学资源、节省投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有些高职院校,为了加强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仍然延续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是一种补充,但也带来了实验设备重复购置、管理人员增加、大型设备使用率的矛盾。

4.职业性和技术性特点日渐突出。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经从过去的迎合、适应社会需求向引领地方产业发展的方向迈进,如新型加工技术的革新,基于三维打印技术的零部件加工,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职业性和技术性特点日渐彰显。基于实践教学设计的各种部件、模型等实训作品,表明高职院校的机电实验室逐步向职业化方向发展。教师参与的各种课题试验及研发,使机电实验室技术特点越来越明显。

二、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存在问题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机电实验室建设及管理体制仍然沿用上世纪50年代苏联的模式,即按课程设置实验室,并依附于教研室管理。尽管教育部在实验室评估条例中已经明确规定,实验室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但实际上不少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建设及管理仍然按三级管理模式运行。在这样的管理机制下,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缺乏统筹协调管理,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由于采用三级管理模式,实验室实际上仍然隶属于教研室。各实验室为了满足课程需要,追求“配置到位、自成体系”的目标,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部分仪器和加工设备的重复购置,浪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同时,实验实训需要的一些大型加工设备无法添置,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各实验室一般采用封闭式管理,由于缺乏统筹协调,大大降低了一些仪器的使用效率,造成了资源浪费。

2.实验室多元化开放程度偏低。实验室开放是实验室生命力的源泉。这里指的开放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实验项目、实验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两个层面。良好的开放环境对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开发项目、增强学生实验参与度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总体来讲,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多元化开放程度普遍较低,主要有如下几个因素:一是实验教师或能够操作固定仪器设备的教师数量匮乏,缺少教师现场指导,难以满足开放的需求;二是实验室容量有限,在应付实验教学需求外,没有足够的实验设备或空间;三是没有建立实验室开放的激励机制,教师缺乏积极性。

3.信息化管理水平亟待加强。要提高机电实验室的管理水平,离不开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机电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是实验室管理优化的重要保障。实验室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实验室制度、实验教学资料、实验设备资料、实验教学资源与安排以及仪器使用和维护等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系统平台,教师、学生可以动态了解或申请实验项目,学校管理人员也便于管理、监督和控制。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试行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水平上。实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验报告、仪器的使用和维护仍由实验教学教师个人掌握,延续传统的封闭型管理模式。

4.安全培训措施不力。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小而全”的建设布局,给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带来不利因素。机电实验室安全隐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验财产安全;二是学生人身安全。动力线布置不合理、用电负荷的增加、大型复杂仪器设备维护不规范、操作使用不当、防范措施不配套等都会导致仪器设备的损坏,造成财产损失。学生操作不当、防护面具和防护服穿戴不正确、事故处置培训不到位等,往往成为人身安全的隐患。加强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已成为亟需高度重视的问题。

三、改革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思路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运行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对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管理提出以下几种改革思路。

1.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强化系部管理职能。尽管高职院校逐步放弃了三级管理模式,但教研室本位主义及部分教师依赖实验室独自开展课题的原因,使教研室三级管理体系依然存在。因此,强化系部管理职能是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的当务之急。系部实验室建设要从长远规划和整体发展的思路出发,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专业带头人,统筹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改善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投资分散、各自为政的局面。有条件的系部可建立实验中心,统一调配系内设备,协调实验人员的交流,统筹实验耗材,整合实验内容,以降低教学成本,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2.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水平。采用信息技术管理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是规范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室运行效率的根本保证。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有利于学生网上查询实验室、申请实验、预习实验、提交实验结果等,仪器设备、实验室人员、教学档案、安全等均实行标准化管理,以信息管理替代人工管理模式。

3.加强多元开放,提供实验室运行效率。传统机电实验室采用固定时间、固定设备、固定对象的模式开展实践教学,不利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和毕业设计以及教师的综合性、设计性试验项目,降低了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因此,科学合理的多元开放是提高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可采取的开放方式有:(1)基于学生开放,可在课程实验、各类大赛以及毕业设计时,实行完全开放,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基于专业教师的开放,在教师课题、综合实验设计、兴趣小组以及“青蓝”工程等方面及时开放,满足专业教师的业务需求,发挥实验室的功能作用;(3)基于管理人员的开放,实验室定期向院系实验管理人员、督导开放,不断加强管理交流,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4.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尽管诸多机电实验室配备了安全设施,建立了安全管理制度,但在安全管理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以下方面值得深入关注:一是设备运行与维护台账的建立,可以直接或间接了解设备状况;二是设备的增加应考虑线路的承载能力;三是设备的布局对设备之间、对学生操作有无干扰;四是学生实训前有无充分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五是极端条件下安全措施的预备方案;等等。总体来讲,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是机电实验室最重要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林陈彪.高职院校机电类实验实训管理运行体系建立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1,14(6):292-294.

机电系实训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高职;信息化环境;“机电+管理”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066-03

1 信息化环境下“机电+管理”复合型人才备受企业青睐

复合型人才顺应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 随着产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装备制造业正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制造业企业在生产系统中大量采用CNC、DNC、机器人以及CAD、CAM、FMS、CAPP等先进技术,云制造、绿色制造、敏捷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随之而来,企业要求员工具备综合应用机械、自动控制、计算机等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运用ERP原理、MRP原理等建立起计算机管理系统,企业的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价值流等,都转变成各种信息流并入信息管理系统中。与此同时,零缺陷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码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越来越多地得到企业重视和应用,JIT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CIMS生产方式等生产方式极大地推动了管理的发展和企业效益的大幅提升,企业呈现出先进制造模式与先进管理模式交叉融合的局面,具备机电专业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的“机电+管理”(以下简称“机管”)复合型人才顺应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机管”复合型人才就业竞争力强 随着现代生产系统自动化、智能化、生产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对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企业调研和毕业生毕业信息反馈,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生产管理人员大部分来自企业一线技术工人,一个完全不懂技术的管理人员很难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很难将管理理念和方法落实到位;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具有管理知识背景,并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毕业生能迅速适应企业环境,融入企业文化,就业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

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符合高职办学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目前“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所谓复合型人才,其核心仍然是“人才”,而复合型人才与其他人才的本质区别在于“复合”二字。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复合”是指不同的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合成,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又称为综合型人才和全面型人才[1]。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面对装备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先进制造模式与先进管理模式交叉融合的局面,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在广泛调研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结合学院自身办学条件,跨专业构建“机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 跨专业构建“机管”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机管”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跨专业人才培养是指具有教学内容相关、技能学习相关的几个专业,通过研究,将专业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学生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跨专业合作培养过程中,并不是模糊学生原有专业的培养目标,而是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能胜任专业领域岗位工作的基础上,发展相关专业的管理、操作和其他技能,从而达到为学生职业发展、职业成功服务的目的[2]。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机管”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为主,兼顾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现场管理等内容,构建“机管”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使学生能从质量成本控制的角度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工艺流程规划、产品数控加工;能应用因果分析法、分层法、统计分析表法等方法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能从一个企业管理者角度对企业生产制造过程提出创新性建设和意见。

机电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含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等专业方向,毕业生的初始岗位主要集中在工业自动化设备操作岗、工业自动化设备装调与维护岗、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装调岗、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运行与维护岗;发展和晋升岗位主要集中在机械产品开发和设计岗、车间生产管理岗、品质管理岗。针对专业群面向的岗位群,对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梳理相对应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方法等引入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相应课程,构建融职业能力、管理能力、职业精神于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图1)。

构建五层次的管理能力训练体系 依据职业教育规律和大学生认知规律,构建五层次的管理能力训练体系,如图2所示。在公共素质课程模块中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路径,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专业群平台课程中开设专业入门与职业探索课程,让学生了解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将来主要从事的工作内容,以及管理素养和职业能力在岗位升迁或岗位迁移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

在专业技术课程模块中,通过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编制与实施、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自动线安装与调试等实践性项目化课程,融入生产过程组织、生产计划编制、生产作业统计等知识,让学生亲身体验管理知识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产品设计方案、加工工艺、生产计划安排、生产过程控制等关键环节,将会对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经济效益起到什么作用、有多大的影响,做到心中有数;在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中开设车间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课程,讲授车间管理、现场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等基本知识,以及先进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应用案例;在综合实践课程模块中,通过暑期实习、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等企业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理念,在实践过程中增长管理知识,提升管理能力,把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团队意识等内化为学生的自主意识。

依托多种平台,建立学生管理能力提升体系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现有的江苏省机电生产性实训基地平台,鼓励学生协助生产性实训车间的现场管理,让学生在车间生产管理实践中掌握目视管理、定置管理等科学的管理方法;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实训室新建或扩建工作,将企业的

“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

(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e)、学习(Study)”8S理念用于实训室建设,培养学生区域规划设计、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能力。

依托江苏省数控机床研发中心、泰州市新型发动机配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医疗手术机器人研发中心等多个省市级研发中心平台,组织吸收学生积极参与科技项目研究与实践,让学生在跟着教师做项目的过程中,了解项目质量控制、项目不同阶段的质量管理与项目质量保证、项目管理过程模式等内容,掌握项目管理的方法。

依托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省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平台,鼓励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培养学生项目组队、责任划分、市场调研、项目策划、成本核算、零部件采购、工作计划与组织、质量控制、设备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多种平台提升学生管理能力体系,如图3所示。

3 “机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

跨专业组建教学团队 具备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和机电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团队是进行“机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保证,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学团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机电类专业专任教师、机电类专业兼职教师、管理类专业专任教师、思政部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部分教师。

机电类专业专任教师中有25%来自企业,他们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一定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开发、教学模式改革、实训室建设、项目指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承担专业入门与职业探索以及专业课程教学任务。

机电类专业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企业车间主任、高技能人才、项目经理等,他们有着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和操作技能,在校企合作、教学内容改革、教材编写、资源库建设、实训室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承担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任务。

管理类专业专任教师管理理论知识丰富,了解企业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主要承担车间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思政部和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教师有着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以及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和大赛的经验,主要承担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大学入学教育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跨专业共建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 复合型人才培养因学时短、内容多,必须通过加强优质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扩充学习内容、建立“机管”复合的知识体系。资源共享和重组是实现跨专业共建优质数字化资源库的最佳途径。一方面充分利用管理类现有的教学资源库,如管理基础、采购管理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与企业兼职教师、管理专业教师共同完成企业现场管理实录、教学标准、校本教材、教学方案、技术标准、专家讲座、在线测试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资源重组和开发。

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创新教学模式 学生在三年学习期内,完成机电和管理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时间紧、任务重。一方面依靠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较高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学习平台,创新教学模式,打破时空限制,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1)现场教学:以泰州乐金电子冷机有限公司为主要的现场教学点,聘请企业管理精英,针对企业现场的生产管理模式进行讲解,让学生在生产现场感受企业文化、管理方法及管理过程,了解管理所产生的效益,亲身体验先进生产管理模式下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员工的工作状态。

2)视频教学:根据校内相关生产管理课程讲解的需要,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或课题组成员到企业拍摄典型的现场生产管理过程,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加深对相关管理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3)体验式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自动机安装与调试、维修电工等综合实训的机会,将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融合,将专业实践和生产管理实践融合,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人,认识到管理对提高生产效益、产品质量的重要性,逐步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

4)网络教学:建设含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专家讲座、视频教学等内容的网络课程,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专业的操作技能和生产管理的相关理论,掌握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泰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教学建设、教学运行、检查评估、信息收集与反馈、质量改进与提升的闭环运行,实现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通过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质量标准;通过教学信息化大赛、学生评教、教学常规检查、教学巡视等途径,完善教师自评、学生评教、督导员评教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共同参与考核评价,完善以岗位技能考核为核心的“多元考核、用户评价”的考核评价体系;利用状态数据平台分析报告、麦可思报告、质量报告、专项调查报告等,提出质量改进意见,建立质量改进与提升机制。

4 总结

“机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不同专业的相关学习内容融入个体发展需要中,实现专业间的交叉融合;知识结构的优化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不仅能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而且能在日后复杂的岗位发展和变迁中,满足学生的自我转岗、换岗、跨行业就业的多元化需要,使职业发展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学院声誉和品牌建设。“机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是简单地在原有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入几门管理类课程,而是将两个专业内容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形成新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应对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法。高职院校只有通过跨专业或跨学院办学,加强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资源共享、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才能真正实现“机管”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倪志梅.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9):27-28.

上一篇:高尔夫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办公室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