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课范文

时间:2023-03-10 22:36:06

基础医学课

基础医学课范文第1篇

忽视基础医学教育,会给护士以后的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从疾病的发展规律来讲,在医院内疾病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所以在临床上护士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基本的常规护理以外,还要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病情观察,与医生讨论病情,制定治疗和护理方案,执行遗嘱等。片面的减少基础医学的学习,一味地增加操作,会使得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受到严重局限。

2基础课目前开设状况

2.1基础课受到挤压,课时数普遍偏少

中职及高职护理专业均是3年制,三年期间学生需学习思想政治课,体育课以及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同时还必需保证8个月的临床实习期。在繁重的教学计划的挤压下,留给专业课学习的时间明显不足。护士执照考试通过率是衡量医卫类学校教学质量的最直观标准,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率。在这样的环境下,基础护理课的学习时间必需保证,那么就只能压缩基础医学的课时。

2.2各个职业院校选取教材不统一

编写教材是教师们必需面对的一个问题,职称评定对老师有教材编写的要求,于是大量教师前仆后继地加入教材编写的大军,市场上出现了大量良莠不齐的教材。各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对于编写教师都有包销任务,使得教师们在选取教材时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不能选用符合教学需求的教材。

2.3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

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式良好,护理专业的招生优势让很多高职高专类院校大量开设护理专业,部分新开设的护理专业教学经验不足,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例如,在最新版的护士执照的考纲中将原本属于病理生理学的酸碱平衡紊乱这个教学内容放到了外科护理学,那么如果没有及时衔接的话,可能出现两个课程都讲述或者都没有讲述酸碱平衡的情况,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3关于基础课改革的几点想法

3.1课程之间的融合

现在基础课课程多且细,忽略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有效的课程融合可以节约课时,其知识连贯性能更好的保持。目前几种呼声比较高的融合方法有:解剖学和生理学合成为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合成为异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理学,病原学、微生物及免疫学一起合成为疾病基础学。

3.2讲述内容为临床教学服务,应适当取舍

高职高专类院校在教授基础课时,受到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时候不自觉的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度,而忽视基础知识要为临床教学服务这一基本原则。如解剖学的教学中,神经系统的内容即晦涩又难懂,尤其是神经传导部分,让很多学生头疼不已,但其实对于护士的临床工作作用不大,可以考虑将这一部分课时,用于与护士临床操作相关性强的内容。

3.3教师交叉授课,提升授课水平

教师多数只负责本教研室的课程,对于其他专业知识不甚熟悉,对于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和衔接不够。于是就有一些观点认为可以让教师交叉授课,提升授课水平,那么如何交叉呢?有些学校已经尝试基础课老师之间交叉授课,还有一些人提出可以大胆尝试让基础教师去兼上一门临床课,让临床课老师兼上基础课,促进临床和基础之间的联系。这样的交叉基础课老师更加能够理解临床课上需要哪些基础课的铺垫,以后再讲基础课就能更好的把握重点和难点,更好的为临床课教学提供扎实的知识铺垫。

3.4加强基础医学实验课的考核

基础医学多数属于实验性学科,通过实验强化对理论课的理解,是学好基础医学的前提条件,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完善的实验课考核制度,有助于真正发挥实验课的作用。

基础医学课范文第2篇

科研论文讨论是科研单位惯行的学术活动形式,讲解者在精读文献的基础上通过PPT来解读文献内容,通常包括研究小组简介、课题背景介绍、研究结果解析和讨论几个部分。在讲解中,通过不断提出科学问题,逐层深入地展示研究结果。幻灯要求背景大方,字迹清楚。

2文献专题选择

教学过程中经典理论教学与专题讨论课教学这两条主线需要相互配合,相得彰宜。因此,对于文献专题的选则应当把握三个原则:所选文献专题确系当今医学、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高于课本);专题与经典理论相联系(不脱离课本);专题内容为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较浓、质疑较多而课本讲授深度有限的内容(符合学生兴趣)。在一门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根据以上三个原则,由教学组全体教师共同拟定4-5个文献专题,而后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如《自然》、《科学》及《细胞》上就每一个专题选择近年来发表的5篇文献,并指定各专题的辅导教师。文献内容以能够体现该专题重要科学概念、里程碑式科学发现及先进的研究技术方法为标准。文献选定后,由学生依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就某一专题形成兴趣小组。经过一段时期的分组学习及教师辅导,最终由每个小组推选两名报告人,在本专题内选定两篇精读文献,以科研论文讨论的形式进行学生课堂汇报。例如在《分子遗传学》的理论教学中,讲授了 “表观遗传学”内容,但囿于课本内容的深度及课时数,仅介绍了其基本概念和发展简史。然而,学生在课后提问中表现出强烈兴趣,该专题也无疑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作者就这一专题选定了5篇文献,其中2007年12月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一篇题为《HistonecrosstalkbetweenH2B monoubiq-uitinationandH3 methylationmediatedbyCOM-PASS》的文章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并被选定为精读及课堂汇报文献之一。

3学生课堂汇报

学生课堂汇报安排在复习指导课之前1-2周,让学生在结束文献精读训练后,转而全身心投入复习考试过程。汇报课由主讲教师主持,学生代表依次上台,以幻灯为辅助进行汇报陈述,教研室主任、教授及教学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讨论,并给予点评。以上述表观遗传学文章为例,学生代表先介绍了完成该研究工作的美国研究小组,而后介绍了与课题密切相关的研究背景:组蛋白(Histone,H)泛素化与组蛋白甲基化,与理论课上讲授的基本概念密切相关。作者在《分子遗传学》的DNA结构中讲过,一个核小体由两个H2A,两个H2B,两个H3,两个H4组成的八聚体和147个碱基(bp)缠绕在外面的DNA组成。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中,组成核小体的组蛋白游离在外的N-端可以受到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等修饰,从而影响基因的转录活性。而本篇文献则重点讨论H2B泛素化与H3甲基化之间的关系。在对研究结果的讲解中,学生用逐步深入的科学问题作为逻辑主线,体现出文章作者的科学研究思路。作者首先根据H2B泛素化影响H3甲基化这一保守的生物现象,提出了三种假说:

①调节泛素化的Rad6复合物可影响调节甲基化的COMPASS复合物中Set1组分的活性;

②Rad6复合物可影响COMPASS复合物中其它组分的活性;

③Rad6复合物影响COMPASS复合物中各组分的组装、稳定性及活性。而后,作者采用酵母Rad6突变体与野生型相对照,利用色谱分析、蛋白双向电泳、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等生物技术,对三种假说依次进行验证和排除,最终揭示Rad6复合物通过影响COMPASS复合物中Csp35(而非Set1)这一关键组分与染色质的结合,实现H2B泛素化对H3甲基化的调控作用。通过文献精读,学生从表观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如组蛋白甲基化、泛素化)出发,进入到基本而又深刻的科学问题(如:泛素化与甲基化的相互关系是什么?),了解到上述确切的科学研究结论,以及寻找科学结论所需的生物技术方法。这个学习过程,在引申了经典理论知识的同时,教会了学生自主学习前沿知识的方法,有效地培养了本科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

4文献讨论、点评

在文献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动性与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以上述表观遗传学文章为例,H2B泛素化对于H3甲基化的影响不仅存在于第4位赖氨酸上(H3K4),也存在于第79位赖氨酸上(H3K79),而该文献的研究对象仅限于前者。有学生在完成文献精读后,就H2B泛素化对H3K79甲基化的影响机制提出了自己的假说。教师对于有独到见解,甚至能提出假说的学生给予高度赞扬,并鼓励其撰写科学假说论文,进一步锻炼自己的科研素质。在每一名学生的汇报及讨论结束后,教研室主任、教授给予点评,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问题通常表现在背景知识介绍不充分、逻辑主线不明晰、以及研究方法讲解不清等方面。通过点评,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文献精读的方法及需注意的问题。在整个教学实践中,通过方法讲解———实践———总结的过程,最大程度地使学生在掌握经典理论的同时,学会通过阅读科研文献汲取学科前沿知识,筑牢科研基本功。这一教学模式,可帮助医科学生适应基础医学高速发展现状,是对研究型本科教学方法的有效探索。

基础医学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建设

医疗行业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的行业,而基础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其知识获取途径更应受到广泛关注。随着网络课程的发展与推进,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逐渐成为获得基础医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但由于不同高校建设基础不同、师资力量参差不齐,课程质量也不尽相同。因此,分析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对合理的质量控制方案,并对其进行管理与完善,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1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存在的问题

自2003年4月《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以来,各高校积极响应,努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截至2011年4月,我国高校已建设本科精品课程14233门,其中部级精品课程442门,包括10门基础医学类课程[1]。这些课程向学习者提供了很多优质的教学资源,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1师资队伍质量差距较大

精品课程建设中优良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等级医学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和教学梯队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拥有同等数量的高级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也有所不同,且很多院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在只能勉强完成正常本科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强行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不仅给教师造成很大负担,也严重影响精品课程质量。一门优秀的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必须由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担任负责人,带领一批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思维活跃、责任心强、理论扎实、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着力研发,培养年轻教师,不断推陈出新,保持精品水平。

1.2教学资源与精品课程建设脱节

医学院校专业性很强,基础医学课程教师基本都是医学或医学相关领域出身,缺少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医学教育的人才,课程资源远远满足不了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很多医学院校即便拥有很好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经验,其基础医学精品课程也不能将课程体系、发展前言、教学大纲、课件、重点、难点、案例、习题以及学习资料、参考文献[2]等内容完美呈现。因此,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建设向教师提出了很大挑战,要求其不仅具有较高教学能力,同时精通课程建设所需的软硬件操作,能够依据课程建设需要,灵活地将所教授课程表现出来,发挥精品课程的优势。

1.3教学方法运用不够灵活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网络授课和技术掌握的局限性,很多教学方法在精品课程中无法体现,导致现有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件及学习资料为辅,达不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改革宗旨。此外,很多教师在录制精品课程时较为紧张,课堂气氛过于严肃;而基础医学又是概念性强、内容枯燥的课程,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致精品课程建设流于形式,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精品课程建设中应该对教学环节多加设计,增加师生线上互动、学习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3]。

1.4精品课程网站更新、维护不及时

教育部将精品课程推进作为教学发展的重点计划,几乎全国医学高校都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然而部分学校功利性太强,没有体会到精品课程建设的精神,在通过精品课程评审后就止步不前,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甚至停滞,导致“精品”变“次品”。为避免出现上述情况,教育部于2004年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中要求,每一门国家精品课程的网上内容要进行年度更新(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应建立一套精品课程网站更新体制评价系统,详细记录每次更新的内容、时间及维护人员,并成立精品课程专家小组,定期对更新数据进行评价改进,维持精品课程的生命力,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2基础医学精品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基础医学精品课程仍处于发展阶段,有许多需要改进与完善的地方;各学校网站设置与建设方案也不尽相同,导致课程质量存在差异。因此,针对课程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十分必要。经过大量文献检索和调查研究,发现精品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为学校、院(部)、团队三级课程质量管理机构,并最终体现在输入、实施和输出3个环节上。

2.1质量保障管理机构

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大多由医学院校基础医学部建立,承办单位为相关医学院校,主要负责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支持工作以及政策引导、财政拨款、技术支持等,起到宏观掌控作用;主管部门一般为学校下设的基础医学院或基础医学部,主要负责组建优秀的课程团队、对课程进行评估与审核,发挥着课程团队与学校间的桥梁沟通作用;具体课程建设由相关精品课程团队负责,其职责是制定课程细节、更新维护网站及与学生互动交流。三者相互依存,共同保障基础医学精品课程质量。

2.2教学质量保障环节

在确定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后,细化精品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设专人负责、严格把关,保证各环节顺利进行,保障精品课程质量。输入环节主要包括课程教学体系建设、课程内容设置以及教学方法设计等;实施环节包括学生学习、师生互动及作业练习与反馈等;输出环节主要是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程度及最后的成绩表现。只有3个环节完美契合,才能建设出一门高质量的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

总之,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向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医疗事业服务。通过质量保障体系来解决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管理和完善精品课程,这是一项系统而繁杂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

参考文献:

[1]吴炎.部级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研究[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13.

[2]姚恩全.“三位一体”的精品课程建设范式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6):56-60.

[3]马静,杜振宗,彭慧.以医学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推动教学创新[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41-42.

基础医学课范文第4篇

1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存在的问题

自2003年4月《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以来,各高校积极响应,努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截至2011年4月,我国高校已建设本科精品课程14233门,其中部级精品课程442门,包括10门基础医学类课程[1]。这些课程向学习者提供了很多优质的教学资源,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1师资队伍质量差距较大

精品课程建设中优良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等级医学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和教学梯队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拥有同等数量的高级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也有所不同,且很多院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在只能勉强完成正常本科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强行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不仅给教师造成很大负担,也严重影响精品课程质量。一门优秀的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必须由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担任负责人,带领一批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思维活跃、责任心强、理论扎实、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着力研发,培养年轻教师,不断推陈出新,保持精品水平。

1.2教学资源与精品课程建设脱节

医学院校专业性很强,基础医学课程教师基本都是医学或医学相关领域出身,缺少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医学教育的人才,课程资源远远满足不了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很多医学院校即便拥有很好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经验,其基础医学精品课程也不能将课程体系、发展前言、教学大纲、课件、重点、难点、案例、习题以及学习资料、参考文献[2]等内容完美呈现。因此,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建设向教师提出了很大挑战,要求其不仅具有较高教学能力,同时精通课程建设所需的软硬件操作,能够依据课程建设需要,灵活地将所教授课程表现出来,发挥精品课程的优势。

1.3教学方法运用不够灵活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网络授课和技术掌握的局限性,很多教学方法在精品课程中无法体现,导致现有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件及学习资料为辅,达不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改革宗旨。此外,很多教师在录制精品课程时较为紧张,课堂气氛过于严肃;而基础医学又是概念性强、内容枯燥的课程,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致精品课程建设流于形式,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精品课程建设中应该对教学环节多加设计,增加师生线上互动、学习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3]。

1.4精品课程网站更新、维护不及时

教育部将精品课程推进作为教学发展的重点计划,几乎全国医学高校都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然而部分学校功利性太强,没有体会到精品课程建设的精神,在通过精品课程评审后就止步不前,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甚至停滞,导致“精品”变“次品”。为避免出现上述情况,教育部于2004年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补充规定的通知》中要求,每一门国家精品课程的网上内容要进行年度更新(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应建立一套精品课程网站更新体制评价系统,详细记录每次更新的内容、时间及维护人员,并成立精品课程专家小组,定期对更新数据进行评价改进,维持精品课程的生命力,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2基础医学精品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基础医学精品课程仍处于发展阶段,有许多需要改进与完善的地方;各学校网站设置与建设方案也不尽相同,导致课程质量存在差异。因此,针对课程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十分必要。经过大量文献检索和调查研究,发现精品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为学校、院(部)、团队三级课程质量管理机构,并最终体现在输入、实施和输出3个环节上。

2.1质量保障管理机构

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大多由医学院校基础医学部建立,承办单位为相关医学院校,主要负责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支持工作以及政策引导、财政拨款、技术支持等,起到宏观掌控作用;主管部门一般为学校下设的基础医学院或基础医学部,主要负责组建优秀的课程团队、对课程进行评估与审核,发挥着课程团队与学校间的桥梁沟通作用;具体课程建设由相关精品课程团队负责,其职责是制定课程细节、更新维护网站及与学生互动交流。三者相互依存,共同保障基础医学精品课程质量。

2.2教学质量保障环节

在确定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后,细化精品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设专人负责、严格把关,保证各环节顺利进行,保障精品课程质量。输入环节主要包括课程教学体系建设、课程内容设置以及教学方法设计等;实施环节包括学生学习、师生互动及作业练习与反馈等;输出环节主要是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程度及最后的成绩表现。只有3个环节完美契合,才能建设出一门高质量的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

基础医学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验课网络教学;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可行性

近年来,科研仪器设备突飞猛进地发展,活细胞成像技术日趋成熟。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是一套将细胞成像和微孔板检测融为一体的设备,同类产品在多家公司均有生产,目前正面向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热销。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的诞生是为了满足科研工作的高要求,但如果能够用于当下的实验课网络授课,则会使实验课线上教学成为可能,并且还能够大大提高实验课线上授课的教学质量。2020年伊始,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国家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1-3],各大高校及中小学在各级政府的号召下,“停课不停学”,一律采用线上授课的方式,保证了本学期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但部分特殊学科的实验课网络授课遇到了障碍,尤其是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实验课,遇到了诸多问题,目前尚未普遍推行实验课的网络授课[4-7]。有部分高校利用观看视频的形式完成实验课线上教学,但效果不佳,学生仅能观摩实验过程,对于实验所要验证的理论还达不到“眼见为实”的教学效果。本文将深入分析传统方法进行实验课网络授课所面临的困难和局限性,并且结合以往对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的应用,阐述将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引入实验课网络授课的可行性,为实验课网络授课的实施提供新思路。

一、实验课传统教学法应用于网络线上教学面临的困难

实验课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不可缺少的一个实践、验证的环节。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学生能够通过直接观察到的现象,更为深刻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所以,客观可靠的实验结果是学生在实验课中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最为有利的“证据”。如果开展实验课网络教学工作,那么实验技能的学习及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就可通过拍视频的形式完成线上示教,这时就只有实验结果的展现为实验课网络教学的最大障碍。以何种形式将实验结果展现给学生,不仅是学生对实验结果认可与信任与否的关键环节,更是实验课教学的“灵魂”所在。据了解,目前开展线上实验课教学的高校,实验结果也仅仅是以图片或文字说明等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也只好强行接受,失去了传统实验课中亲眼看到、亲手操作得到的实验结果与数据。

二、应用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开展线上实验教学的可行性

(一)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功能。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特点如下:将全自动数字显微镜和方便灵活的多功能微孔板检测仪整合于一台仪器之内,非常适合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应用;为细胞分析而量身定做;温度控制可达45℃,轨道震荡模式,可控CO2/O2气体通入,延时分析技术;双光路设计,全波长吸收光检测和荧光发光检测整合。总而言之,该系统能够呈现出细胞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细微变化的快进视频资料。例如: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的实验项目,小白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实验,通过体内吞噬法,检测小白鼠腹腔中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如果借助于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我们可以将颗粒抗原与小白鼠腹腔中巨噬细胞混合温育后,将巨噬细胞吞噬颗粒抗原的过程以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不仅能够让学生观察到巨噬细胞吞噬颗粒性抗原之后的形态学特点,而且还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巨噬细胞吞噬颗粒性抗原的过程。那么实验课的质量将会是翻天覆地的改变,不仅不会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反而还会产生优于传统实验课教学的教学效果。传统实验课现场观察的是最终巨噬细胞吞噬颗粒抗原结果的静态图像,而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能带给大家整个吞噬过程的视频资料,这对于实验课的质量无疑是质的改变。(二)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优势。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是定位于科研水平的比较高端的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动态变化观测系统。该系统的诞生,初衷是服务于科研工作,为基础医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更为科学可靠可信的实验数据与影像,能够将细胞在一段时间内的细微变化,以视频的形式展现给科研工作者。但通过深入思考,结合以往的实验教学经验,我们认为如果将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用于网络教学,将显示出该系统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不仅能够使实验课网络教学成为可能,而且在一些特殊实验项目中,更能够显示出传统实验课所达不到的意外效果。该系统用于实验教学,在医学院校的使用范围至少包括如下课程:形态学实验、免疫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等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形态学观察的实验课。这些课程中,尤其是医学免疫学和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应用该系统开展实验课网络教学最为适合。(三)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性价比分析。前文已经提过,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是为科研打造的一款高端细胞信息采集系统,用于实验教学,会不会“大材小用”,埋没了设备的使用价值呢?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计算一下教学成本。无论是传统实验教学所采用的普通生物显微镜,还是所提到的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我们姑且认为他们的使用寿命是相同的,那么只需要计算全班实验课的设备成本即可。传统实验课所使用的生物显微镜大约7000元/台,小班实验课班型一般为30人,那么,生物显微镜的实验成本约为21万元。这仅仅是一个班型的基本配置。各个高校招生规模不同,对于实验室的需求量也不一样。以辽宁中医药大学为例,医学相关专业均开设医学免疫学实验课,而开展免疫学实验课至少需要配备3个以上实验室才能够使实验课正常运转起来。而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目前市场售价为25~30万元,根据配置不同,价格有小范围浮动。而如果将该系统应用至实验教学,最低配置也是能够满足要求的。也就是说,一套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能够替代所有生物显微镜的功能。平均下来,国家评估系统中的“生均设备投入”指标反而会降低,这就降低了大量的教学成本,更好地为实验课教学服务。因此,按照“性价比”计算,该系统用于实验课教学,也并不是什么“奢侈”的事情,相反,还能够“增效”。

三、应用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开展线上实验教学的推广

前文,我们仅探讨了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用于实验课网络教学的可行性。当然,网络教学形式比较特殊,采用网络教学也是有其特殊的原因,比如在疫情期间,网络教学就能够很好地解决防控疫情和教学两不误的问题。对于高校来讲,还是传统现场实验课授课的形式比较普遍。那么对于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能否走进传统的现场授课实验课堂,我们也进行了分析。目前,各高校实验室内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基本上已经普及,多媒体教学系统与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的有机结合,就为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用于传统实验课教学提供了平台[8-12],使该系统用于传统的现场实验教学成为可能。如果开展传统实验课教学,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平台将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中的影像资料展现给学生,达到比普通生物显微镜更佳的教学效果。因此,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的应用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实验课网络授课的可行性,还能够提高线上实验课教学的教学质量,并且,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的广泛应用,无论是网络授课还是传统面授,都将使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发生一个质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冯增喜,于军琪,韦娜,等.疫情期间网络在线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17).

[2]杨璐,唐寅,魏强,等.肺炎期间医学网络教育方式调查及探索[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0(2).

[3]李玲玲,兰泉,查正根,等.有机化学实验线上课程之扬长避短教学设计与实践篇[J].大学化学,2020(5).

[4]刘燚,张辉蓉.高校线上教学调查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20(5).

[5]赵蕾,朱婷玉,周爱东.防疫期间化工原理实验部分内容在线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大学化学,2020(5).

[6]魏灵灵,徐玲,魏恒伟,等.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线上实验教学的策略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20(5).

[7]赵卫光,关英.有机化学实验线上教学对科研素养的培养(一)———兴趣、“家中实验室”与化学思维培养[J].大学化学,2020(5).

[8]周丽云.疫情背景下游戏化在《金融计量学实验课》在线教学的应用研究[J].高教学刊,2020(17).

[9]李晨英,陈华林.疫情下本科基础化学实验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思考[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0(3).

[10]马莹,张恒,宋其圣,等.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助力实验课在线教学[J].大学化学,2020(5).

[11]李影,钱爱东,胡桂学,等.显微成像系统在动物微生物实验课教学的应用[J].畜牧兽医杂志,2009(1).

[12]格桑,李永红,张建国.显微成像显示系统在组织学实验课中的应用[J].四川解剖学杂志,1998(2).

基础医学课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地方综合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华北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院校,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亦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就业难问题[1-2]。出现基础医学研究生就业不畅的问题与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不无关系,如研究生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陈旧,授课方式单一;导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与临床实际结合少;学术交流不活跃等。因此,为了使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上一个新台阶,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构建有特色的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笔者就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1培养目标

基础医学(BasicMedicineStudies,BMS)是现代医学的基础,是医学教育与研究的基石。它的主要内容为探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揭示人类个体的结构功能及生命过程;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等[3]。本学科要培养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级科技人才。通过学习及科研训练,使学生最终成为具有较强事业心及团队精神、身心健康、博学多才的优秀人才。同时,通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学生要充分掌握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到高校、科研院所、公安司法机关从事教学、科研或司法鉴定等工作。

2课程设置

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以突出学术和应用兼顾为原则。经过反复探索、尝试,目前开设了实验技术、常用仪器和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等特色课程。另外,不同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在入学第一年还要学习与自己研究方向和内容密切相关的临床课程,使自己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有更高层次的认识,这无疑会增强研究生科研的目的性,也会于无形中提升基础医学研究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工作的使命感。

3培养模式

当前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取单一导师制培养模式[4],即采取“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方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中,基础医学研究生主要是在基础医学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和论文写作。这种培养模式适合培养从事基础医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才,显然已经不能解决现阶段我国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就业难问题。为此,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开始提出基础与临床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分为3个阶段来完成。

3.1理论课学习阶段

理论课学习阶段的目标是为后续的科研和论文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阶段的学习是在本科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性更强的学习,授课教师均为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学生在学习更深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增加现代医学和学科进展方面知识的学习。此阶段充分利用高校多学科并存、交融的优势,举办各类相关讲座,紧跟时展步伐,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3.2临床见习阶段

基础医学研究生在进行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穿行临床见习。临床见习时要根据不同的导师和学生,安排不同的临床见习科室。例如:我院基础医学专业有4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神经系统疾病、肺纤维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导师共同为每名研究生制订培养计划,在基础医学导师和临床医学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选题、课题设计及实施。同时,必须保证每名研究生进入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临床科室调研、见习或实习。如: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临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肺纤维化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呼吸内科;糖尿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内分泌科;心血管疾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心内科等。通过研究生前期的临床实践,其可以找到更有临床价值的选题方向,使研究生对自身课题的研究更有成就感,科研动力得以提高,也就更有利于研究出好的科研成果,亦可为自己未来工作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3.3课题完成阶段

各教学单位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成立以导师为组长的论证小组,指导研究生结合自身实际,做到兴趣和专业要求相结合,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科研实践、收集病例、论文撰写等工作。导师组有责任和义务对每名研究生进行辅导,安排专人就毕业论文的内容、质量等进行指导、审核,确保研究生熟练掌握基本要求,达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水平。

4结语

评价一名研究生的能力和素质要坚持综合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不能简单地看的数量和规格,更要看其独立解决科学问题以及与临床相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莹,陈学飞.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0-75.

[2]张玲.研究生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0):13-15.

[3]李红枝,毛建文,陈宏远,等.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8):213-214.

[4]义燧.研究生教育辞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基础医学课范文第7篇

为临床医生和实习生提供基础医学理论支持某一科室的临床医师可能熟知与本专业相关的医学知识,而对基础学科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有所淡忘或相对生疏。让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从整体上给予解释,让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另外,临床上有正在实习的学生,基础课教师可以与临床医生联合指导他们对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学习,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

促进基础课教师和临床医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基础医学教师不接触临床,无法从临床实践中获得思路,提出问题。所做的课题研究虽有很多与临床相结合,但这些研究大多在动物模型上进行,所获成果离临床实际应用一般都很遥远。让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可以促进基础医学教师与临床医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可行性

1制度保证医学院校的任教老师每年都有接受继续再教育的任务。以我院为例,每年需完成72学时的继续再教育学习。为了完成任务,许多教师包括本人在内,参加一些与医学关系甚远的公共课程如知识产权公共教程等的培训。因此,可以将基础医学教师的临床见习纳入继续再教育学习范畴,规定一定的学时量。这样一来,既提高教师临床见习的积极性,又增加其继续再教育的实效性。

2时间允许基础医学教师有寒暑假和节假日等课余时间,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统一的部署。就本教研室教师而言,因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其他各门基础课和临床学科的基础,承担的教学任务相对较多,每人年均工作量约两百至五百多课时不等,大概折合为50-100天的上课时间,应该能够腾出去临床见习的时间。

3场所具备各医学院校均有数家附属医院,有充分的临床资源加以利用。以我院为例,院直属附院弋矶山医院迄今已有120多年历史,现为卫生部首批三级甲等医院,是安徽省皖南及皖江地区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急救为一体的省级医学中心和医学技术指导中心。另外,还有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宣城地区人民医院等数家三甲和三乙的附属医院。

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注意点

1建立交流互动机制临床科室很多,且基础医学教师不仅有教学的任务,还要肩负科学研究的重担。因此,要整合整个教研室老师的力量,每人每年在一个科室见习一个月,同一年不同教师去不同的科室,各科室轮流分配。每年定期在教研室内作出临床和基础结合的心得体会的总结报告,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促进基础医学教育的发展。

2根据各医学基础学科特点制定见习方案各医学基础学科都有各自的学科特点,要各个学科区别对待。根据其学科特点安排其教师见习的具体模式,到与本学科结合紧密的临床科室。

3建立相关考勤和考核机制让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要建立和健全相关的考勤和考核制度,以避免走形式,切实保证这一方式落到实处,在运作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规范管理制度。可以让临床医生积极参与进来,采用临床医师负责制等以落实计划,齐抓共管,建设出素质优良、迎合现代医学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

基础医学课范文第8篇

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华北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院校,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亦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就业难问题[1-2]。出现基础医学研究生就业不畅的问题与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不无关系,如研究生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陈旧,授课方式单一;导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与临床实际结合少;学术交流不活跃等。因此,为了使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上一个新台阶,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构建有特色的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笔者就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1培养目标

基础医学(BasicMedicineStudies,BMS)是现代医学的基础,是医学教育与研究的基石。它的主要内容为探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揭示人类个体的结构功能及生命过程;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等[3]。本学科要培养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级科技人才。通过学习及科研训练,使学生最终成为具有较强事业心及团队精神、身心健康、博学多才的优秀人才。同时,通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学生要充分掌握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到高校、科研院所、公安司法机关从事教学、科研或司法鉴定等工作。

2课程设置

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以突出学术和应用兼顾为原则。经过反复探索、尝试,目前开设了实验技术、常用仪器和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等特色课程。另外,不同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在入学第一年还要学习与自己研究方向和内容密切相关的临床课程,使自己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有更高层次的认识,这无疑会增强研究生科研的目的性,也会于无形中提升基础医学研究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工作的使命感。

3培养模式

当前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取单一导师制培养模式[4],即采取“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方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中,基础医学研究生主要是在基础医学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和论文写作。这种培养模式适合培养从事基础医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才,显然已经不能解决现阶段我国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就业难问题。为此,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开始提出基础与临床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分为3个阶段来完成。

3.1理论课学习阶段

理论课学习阶段的目标是为后续的科研和论文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阶段的学习是在本科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性更强的学习,授课教师均为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学生在学习更深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增加现代医学和学科进展方面知识的学习。此阶段充分利用高校多学科并存、交融的优势,举办各类相关讲座,紧跟时展步伐,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3.2临床见习阶段

  基础医学研究生在进行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穿行临床见习。临床见习时要根据不同的导师和学生,安排不同的临床见习科室。例如:我院基础医学专业有4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神经系统疾病、肺纤维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导师共同为每名研究生制订培养计划,在基础医学导师和临床医学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选题、课题设计及实施。同时,必须保证每名研究生进入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临床科室调研、见习或实习。如: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临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肺纤维化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呼吸内科;糖尿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内分泌科;心血管疾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心内科等。通过研究生前期的临床实践,其可以找到更有临床价值的选题方向,使研究生对自身课题的研究更有成就感,科研动力得以提高,也就更有利于研究出好的科研成果,亦可为自己未来工作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3.3课题完成阶段

各教学单位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成立以导师为

组长的论证小组,指导研究生结合自身实际,做到兴趣和专业要求相结合,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科研实践、收集病例、论文撰写等工作。导师组有责任和义务对每名研究生进行辅导,安排专人就毕业论文的内容、质量等进行指导、审核,确保研究生熟练掌握基本要求,达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水平。 4结语

基础医学课范文第9篇

1.1实施对象医学检验专业121班30名学生。

1.2优化教学内容构建知识体系以学校2010应用型人才医学检验专业培养方案和基础医学概论1教学大纲为依据,对基础医学概论1教学内容全盘把握,对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做到恰当地联系和衔接,对各章节知识点进行梳理,找准教学内容改革的突破口,把握与临床常见化验指标密切结合的知识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淡化学科界限,强调人体整体意识的原则,大胆调整,科学整合,形成一组织(基本组织)、三系统(运动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四模块(血常规、尿常规、常规、肝功能检测)的知识体系。

1.3组建学习团队培育团队合作精神遵循团队成员知识技能互补,担任不同角色,承担共同目标,保持负责的相互工作关系的原则,最大效度地发挥成员的交互作用和群体效应。以学习团队为形式,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3.1“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根据学生各自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团队,5-6人一组。一般以异质为主,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同时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各组间的竞争。

1.3.2“指定组长,双向选择”原则教师指定好各组组长,让组长和组员之间进行双向选择,便于小组管理,增强合作学习的效能,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1.4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临床常见化验指标为主线,根据不同知识模块,采取基础与临床、课堂内外结合,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专业知识为主,课外知识为补充,实施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教学模式,注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达到由“教师如何教”转化为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学”,培养学生全面、多维的思维方式,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多元化考核注重培养综合能力从考核方法、考核内容、考核形式上改变以往课程评价基本上以卷面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50%)与终结性评价(50%)相结合。过程性评价(50%)包括实验报告(10%)、实验能力考核(10%)和团队评价(30%);团队评价(30%)包括个人评价(10%)、团队互评(10%)、教师评价(10%),形成以能力为导向的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

2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采用盲法检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效果,设计调查问卷,课程结束后对实施班级进行无记名调查,作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效果检测的一项指标。共发放30份,收回30份,回收率100%。调查结果表明,83.3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表示赞同。采用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专业知识为辅助,课外知识为补充。以学习团队为单位,为共同目标相互学习,分工合作,最终达到了促进个人学习、大家共同提高的目的。85.71%团队有明确计划,团队会议能按照计划进行,得到满意的结果。73.33%的成员明确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能积极独立、按时地完成团队分配的任务,尽最大所能完成学习目标(50%)。围绕课程目标任务,成员们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研讨,自由表达、质疑、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乐趣,学生主体价值得到了发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获得成长;同时教师的主导和主体价值得到了展现,有利于教师高水平完成教学任务,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促进、激活思维,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标和“授之以渔”的目的。

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实现互动学习的平台和机会,是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开阔思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有利于营造一个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素养的环境,在与他人交往的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使学生学会与他人的交流沟通和协调,强化其团队意识。调查结果表明,93.33%的学生很喜欢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对学习过程(73.33%)和学习效果(66.67%)表示满意,8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学习效率和团队意识,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3.33%);通过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50%)。有的学生写道:“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一改以往灌输性教育,让我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上课所讲解的知识,而是让我们以团队的形式去合作探究化验单中所反映的问题及其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知识点”。“通过教学改革,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了,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锻炼了我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了我们协同合作、相互沟通、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受益匪浅,并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类似的改革”。

3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点

3.1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教学新模式立足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三个一致性”,即课程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课程与培养方案的一致性;课程与全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资格考试的一致性,凸显医学检验专业特色。

3.2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教学新模式以“临床常见化验指标”为主线,形成“一组织、三系统、四模块”的知识体系,注重“三结合”,即基础与临床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与人文结合。

3.3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教学新模式以学习团队为单位,实施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提供了基本保证。

3.4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教学新模式以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资格考试为导向,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其与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资格考试相协调,对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就业率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突出医学检验专业特色对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进行改革,是深化医学检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合理地进行课程内容整合与优化,把握与临床常见化验指标密切结合的知识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化基础医学知识在临床上的实用性,为学生尽早参加临床实践环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开辟新的空间,为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探索一条新途径。

基础医学课范文第10篇

高级护理人才应该不仅掌握护理操作,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需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将所有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够具备认同感,增强护士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基础医学是培养高级护理人才的必备内容。

2忽视基础医学教学的结果

忽视基础医学教育,会给护士以后的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从疾病的发展规律来讲,在医院内疾病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所以在临床上护士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基本的常规护理以外,还要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病情观察,与医生讨论病情,制定治疗和护理方案,执行遗嘱等。片面的减少基础医学的学习,一味地增加操作,会使得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受到严重局限。

3基础课目前开设状况

3.1基础课受到挤压,课时数普遍偏少

中职及高职护理专业均是3年制,三年期间学生需学习思想政治课,体育课以及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同时还必需保证8个月的临床实习期。在繁重的教学计划的挤压下,留给专业课学习的时间明显不足。护士执照考试通过率是衡量医卫类学校教学质量的最直观标准,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率。在这样的环境下,基础护理课的学习时间必需保证,那么就只能压缩基础医学的课时。

3.2各个职业院校选取教材不统一

编写教材是教师们必需面对的一个问题,职称评定对老师有教材编写的要求,于是大量教师前仆后继地加入教材编写的大军,市场上出现了大量良莠不齐的教材。各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对于编写教师都有包销任务,使得教师们在选取教材时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不能选用符合教学需求的教材。

3.3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

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式良好,护理专业的招生优势让很多高职高专类院校大量开设护理专业,部分新开设的护理专业教学经验不足,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例如,在最新版的护士执照的考纲中将原本属于病理生理学的酸碱平衡紊乱这个教学内容放到了外科护理学,那么如果没有及时衔接的话,可能出现两个课程都讲述或者都没有讲述酸碱平衡的情况,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4关于基础课改革的几点想法

4.1课程之间的融合

现在基础课课程多且细,忽略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有效的课程融合可以节约课时,其知识连贯性能更好的保持。目前几种呼声比较高的融合方法有:解剖学和生理学合成为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合成为异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理学,病原学、微生物及免疫学一起合成为疾病基础学。

4.2讲述内容为临床教学服务,应适当取舍

高职高专类院校在教授基础课时,受到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时候不自觉的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度,而忽视基础知识要为临床教学服务这一基本原则。如解剖学的教学中,神经系统的内容即晦涩又难懂,尤其是神经传导部分,让很多学生头疼不已,但其实对于护士的临床工作作用不大,可以考虑将这一部分课时,用于与护士临床操作相关性强的内容。

4.3教师交叉授课,提升授课水平

教师多数只负责本教研室的课程,对于其他专业知识不甚熟悉,对于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和衔接不够。于是就有一些观点认为可以让教师交叉授课,提升授课水平,那么如何交叉呢?有些学校已经尝试基础课老师之间交叉授课,还有一些人提出可以大胆尝试让基础教师去兼上一门临床课,让临床课老师兼上基础课,促进临床和基础之间的联系。这样的交叉基础课老师更加能够理解临床课上需要哪些基础课的铺垫,以后再讲基础课就能更好的把握重点和难点,更好的为临床课教学提供扎实的知识铺垫。

4.4加强基础医学实验课的考核

基础医学多数属于实验性学科,通过实验强化对理论课的理解,是学好基础医学的前提条件,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完善的实验课考核制度,有助于真正发挥实验课的作用。

上一篇:医学免疫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专业课学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