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03 06:03:26

基础医学教育

基础医学教育范文第1篇

《基础医学教育》(CN:14-1364/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基础医学教育》在山西医科大学和中国高等医院校基础医学教育学会的领导下,在广大作者和读者的支持下,历经多年的发展,学术影响力居同类期刊之首。恰逢国家绘制“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历史时刻,《基础医学教育》将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为促进我国基础医学教育的发展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基础医学教育范文第2篇

考试、考核是衡量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学完以后的掌握情况,他所获得的知识与其他学科无关,学校的学籍管理人员仅把某门课考试成绩作为一个依据,用来决定学生是否升级、毕业、获得学位和评优。对于学生本身考试仅仅是为了获得分数和学分,最终获得毕业文凭及学位证书,而不关心知识掌握情况,更没有考虑到这门学科在整个医学教育中起到什么作用。根据当前考试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1.1考试方式、方法比较单一许多高等医学院校,考试方法存在一些非定向形式。表现在,一是多闭卷少开卷;二是多理论考试、少实践考核;三是多笔试少答辩;四是多一卷定成绩、少考试综合评价;五是试卷单一,侧重教材,多考核知识的记忆、少评定能力的培养,缺乏科学性,限制创新能力的发展[1]。

1.2考试内容与其他学科无关传统的考试内容只限于学科教材,考试内容以客观题为主,多数是选择题,答案统一。而学科间的联系、病例分析、基础与临床结合的主观分析题较少,使学生难以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达不到新形势下的培养要求。有的学科划定考试范围,试题过于容易、题量较少,试题质量不高,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现象。

1.3考后试卷分析不够部分学校或教研室,考后不进行试卷分析,进行分析的也仅是任课教师对任课班级成绩做个简单的图表分析,查看一下学生成绩优秀率或及格率,很少分析本试卷中各章节知识点学生掌握情况以及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加强的内容。学生在考试后仅知道自己的分数,缺乏试卷信息的反馈。

1.4考试管理不健全,未能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考试管理制度是考试、考核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考试工作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它是保证考试质量,营造良好考风、考纪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有的高校对有关课程考试管理随意性比较大,虽制定了一些考试管理的规章制度,但执行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价机制,一些好的制度也难以落实和实施。教学内容、考核内容及方式多数由任课教师自己决定,教研室、院系、学校职能部门很少过问,很少执行“考教分离”和“考改分离”。

1.5考试题型标准化较多有的学科考试题型一成不变,即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试题占比例较多,而综合性分析、案例分析、实验分析等应用试题占比例较少。有的试题竟出现年年考、届届考,很少改动,使师生形成固定思维。更有的教师考前划定重点,命题无科学性,无法评价学生实际水平,使考试导向作用难以发挥,阻碍了教学目标和考核目标的实现。

1.6考试评价重视分数化学校对学生学业上的考核评价仍是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造成学生以取得高分、保证毕业为唯一目标。考试获高分是学生最大愿望,死记硬背获高分有之,找教师改分的有之,唯60分万岁大有人在,出现“高分低能”和“低分高能”现象,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2基础医学考试存在问题的分析

目前,我国多数的医学院校在考试目的、考试方式方法、题型、评价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照此下去,对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利,有可能反而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改革的进行,甚至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身心健康。在我院基础医学课教学和部分临床医学教学课程中,多采用旧的传统考试方法,表现在考试考核方式单一,以闭卷、书面考试的多,只注重记忆理解,忽视综合分析,各门课考自己的课程,根本与其他课程无关,难以做到基础与临床结合。闭卷考试成绩在总评中占比例较高(70%以上),有的把期终考试作为该门课程的总评成绩达100%,出现一卷定终身,完全注重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导致学生重知识记忆轻能力培养,同样造成不少学生考试不及格,部分学生出现考前焦虑症或考前心理负担过重,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阻碍学生能力的发挥。学生以学为主,考试是主体,为了了解学生对考试方式、方法和评价单一性,我们曾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6.9%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运用的考试方式和评分不够合理,83.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考试改革,89.6%的学生表示欢迎形式多元化、灵活、科学的考试方式,对于高年级课程应有基础和临床结合的思考题,以突出医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应用能力。

3国内外医学院校考试状况

在国外,尤其是西欧发达国家中的医学院校,在20世纪中后期对医学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4],主要着重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并实行对教学全程的考核,体现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环节,学生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而且考试多为开放性试题,许多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由学生自由发挥。在国内,一些重点院校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也对医学基础课程的考试实施了改革。例如,开展了课程设计报告、论文、实验操作、口试、答辩、闭卷或开卷考试、成果演示和在线测试等[2]。这些多样化的考核,给学生学习运用知识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培养了学生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考试改革与实践

2012年,我基础医学院生理教研室进行考试方面的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课程一开始,就宣讲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的重要性,并同时与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合作,以教研室主任为核心,要求教师积极参与考试改革中。通过教研室讨论,制定考试方案,树立统一思想,并把考试改革实施公示给学生,使学生做好思想准备,并上报学校考试中心备案。

4.1考试改革我们在2012级临床医学本科生生理学课程中进行,制定《临床医学本科生理学考试考核办法》,从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两方面的各个环节进行,开展互动式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修改教学大纲,根据教材、大纲的情况确定考试范围,对旧的考试模式进行改革,改革闭卷考试定成绩的局面,制定了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并运用于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课程考核中,新的考试成绩组成有:一是平时成绩,占期评成绩30%-40%,包括课堂测验(占平时成绩60%,进行3次)、学习小组讨论(占平时成绩30%,进行3次)、小组成员互评(占平时成绩10%,是考查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积极发言、最终决策、掌握程度、贡献大小)。二是自主命题知识竞赛,占期评成绩10%-15%,分为教研室命题竞赛和小组命题竞赛、先笔试通过一定分数的学生才能参加竞赛,这部分学生可获得另外加分,由教研室老师组织实施。三是期末考试,占期评50%-60%,以闭卷方式进行(实验课成绩并入机能学,不记入期评成绩)。

4.2实施后的效果我们这种改革改变了传统考试评价,教学特点:①理论课与实验课不同步,课程知识只安排理论课。实验课(机能学实验课程)教学推迟到下一学期。②开展以5-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的讨论活动,并在理论课教学中安排3次的个人课堂测试,开展以临床疾病案例为主的学习讨论活动。③学习期末开展自主命题知识竞赛活动,并把知识竞赛成绩与期评成绩挂钩。④采取多样化的课程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这种考试改革,把以往规定时间、地点只进行一次期末考试延伸至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形成不间断的评价,有利于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是教学改革所在。命题基本情况:①题型多样,有选择题A型题、B型题、C型题、X型题、案例分析题(A3)、简答题和应用分析题7种。其中案例分析为首次出题,客观题占75分,主观题占25分。本次命题与以往不同,命题难度与临床医师资格考试接近,理解与应用题目占绝大多数,且有少数题目超纲;②没有填空题和名词解释,增加了临床案例分析组选择题(即A3题);③命题考试着重是考查学生对生理知识的应用与分析能力;④客观题全部为选择题,占75分,每题1.5分,分值比以往高。试卷分析:试题难度在0.4-0.8之间占70.3%,0.9以上为7.14%,0.3以下为20.37%,说明本试卷有点偏难;区分度0.4以上占7.4%,0.3-0.39占22.22%,0.2-0.29占35.19%,0.19以下高达33.33%,说明本试卷区分度不算好,以后命题时应注意,争取区分度在0.4以上。全卷α系数为0.76,说明试卷命题重复测量的可靠性不错。

5考试后成绩分析

由于实施的考试题型改革,难度加大,最后期考成绩不太理想。参加期考总人数为701人,平均分为67.72±10.70分,及格(≥60分)人数为427人,及格率60.91%,学生对绪论、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感觉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等章节达及格以上,其他的章节没有达到及格。难度最大的章节是“尿的生成与排出”。值得高兴的是,本次期考首次引入临床案例分析组合选择题,考试成绩得分率为70.24%,分数仅次于A型单选题,说明开展以临床疾病案例分析为主的学习讨论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改革考试题型成绩不够理想,造成这一原因有以下的可能:①期考命题的定位过高,题目偏难,区分度不高;②理解与应用题目占比例较多,记忆题太少,学生对理解与应用不适应,分析能力不足;③命题的题型与旧考试题型不同,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新的接触,把握不准;④以疾病案例为基础的讨论模式,虽开展三次讨论课,但是第一次开展,教师经验不足,学生未能很好适应;⑤改革课程安排,首次把实验课与理论课分开,有可能造成理论与实验脱节,限制了学生思路,讨论时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⑥对生理学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表现为基础知识掌握不透,记忆能力不高,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解释、应用和分析能力。改革是一项艰辛的工作,我们认为只要坚持,不断完善,一定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归纳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基础医学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专业认证;基础医学;教学改革

在我国,本科临床医学属于一门医学的临床学科,它主要涉及处理以及研究临床中可能会出现的危重症状患者的发病机理和抢救护理方案,这是一门实践意义深远的学科。截至目前,我国许多医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授课时依旧沿袭以往古板的教学方式,即采用“医师授课+示范”的方式,以为将所应学的内容全部教授给学生,但却忽视教学模式的实用性、趣味。学生在课堂上也只能扮演接受者的角色,这样的落后观念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活力与想象力。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逐渐使得学生们对临床医学知识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而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多知识。而关于其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改革。我国在2004年初定的试行版《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是我国相关医学类专业认证最早的条文标准之一。并在2012年时已经在国内七所高校的相关专业进行认证。一般来说,这种专业性的认证标准保证了现代医学教育中较好观念的传承与创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学教育质量的可靠性,该研究在总结历年的临床医学教学经验之后,结合该《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来提出关于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建议。

1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该《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有提到,现代医学教育改革应当积极地开展横向以及纵向的整体课程改革,将教材以及课程中应掌握的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合,而对于医学的基础性课程,应当涵盖具有其特点的生物医学在内的许多内容。我国从古至今,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在延续着。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注重学科的专业型知识,注重书本知识以及课程大纲内容,但是很少注重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这使得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中,而学生就会体现出“前期知识容易遗忘,后期知识没有巩固”的特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空间也比较小。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被动学习不能够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医疗人才,也不能够满足上述《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的标准。而所谓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医学教育会议中较受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在教学上,可以按照器官所固有的认知形态规律,将与临床医学有关联的多门学科的知识用系统的方法来进行分组,进而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教授。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更易接受,学生会对其感兴趣随之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在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以往的教授方式(板书+老师讲解+教师操演)一方面有其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有着其系统优质的一面,临床医学这门学科涉及的方面很广泛,教师可以利用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的教学法授课,同时也要根据课程内容来适度适时的运用,从而达到课程讲解的最优化。切不可为盲目追求教学实践性而过度使用相关设备从而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这样反而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合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方面,使其最大效益化促进教学。利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法架设课堂与教学的桥梁的教学方式与以往截然不同,以问题为基础教学的同时老师要致力于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与学生交互式的教学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实践性以及厚实;另一方面,老师上课的时候运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影响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环,临床医学中的教学改革要灵活地利用这种交互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培养起其医学素养及良好的品质。

3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突出新颖教学方式

按照《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的要求,医学的院校应当积极地开展“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方式。而教学方法应当选取多种多样但适合学生的,例如问题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都是不错的教学模式[1]。所谓问题式教学法,是指通过问题展示、自我学习以及小组讨论、引导性学习等方式,并利用现代技术、网络资源向学生们用崭新的方式教授知识,问题式教学方式新颖,更具前沿性,也能较好地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方式而言,问题式教学法可以更好地将外科学中的知识整理得有秩序,而且比较前沿的医学(临床医学)资料也会让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也就是说可以更加广泛的提供不同的教学问题情境,而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谓交互式教学法,是指利用教师与学生、设备交互教学的教学方式,这与以往截然不同,老师要致力于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与学生交互式的学习教学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趣味以及厚实;另一方面,老师上课的时候与计算机多媒体等设备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环,临床医学教学要灵活利用这种交互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增加其对知识的掌握。

4优化基础医学课程情景教学体系

当前我国对于基础医学情景化教学的课程的重视还处在较低的程度,教师授课方式也大多古板陈旧。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在没有实际教材教学为基础的时候都只是空架子,所以要及时督促教师安排好教学的实践与计划,在保证教学内容质量的同时,最大可能地构设一个学习的好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情境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优质教学环境;再其次,医学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一些常用的情景教学模式熟稔于心,再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做出一些调整,以简单的、清晰明了的、富有趣味性的教学为主,如果教学的方式过于直白,而内容又相对来说较为艰深,学生很难去理解,更别说掌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心;而情景化教学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说等多感官的活动,而学习最需要的也就是积极性和好奇心相促使的结果。课堂的气氛将在较好的情境里得以调动,学生们逐渐产生学习的动力,并在学习和演示中得到整体素质的提高[2]。基础医学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临床医学专业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其教学目的一方面来说在于让学生记忆并且理解、运用课程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就是要带领同学们在情境中具体实践,以满足实际生活、工作中的需要。5加强学生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有要求,培养学生的医学以及科学素养、创新思维,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应当是引领学生进行适当的科学研究与实践。所以学校应当为学生创造切实有效的机会和条件,让教师和学生一同进行科研实验活动,体会并且领悟科学性的思维方式,另外,医学学校可以适当开设一些学术性的论坛、讲座,让学生们有地方去展示、探索。《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其中也要求要让学生多参加科研活动,以培养其创新能力。因此,除了上述创设情境去培养实践能力之外,应当支持并且大力发展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综上所述,在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一直都在延续着。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注重学科的专业型知识,注重书本知识以及课程大纲内容,但是很少注重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这使得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中,而学生就会体现出“前期知识容易遗忘,后期知识没有巩固”的特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空间也比较小。所以应当采取新的方式,一方面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另一方面也要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除此之外,学校以及国家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实验环境让学生充分的实践学习和科研。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等方式来创建更加新颖的教学方式。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提高,进而能够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医疗人才,也能够较大程度的满足上述《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的标准。

作者:杨函 单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王莞,宋高臣,张海峰,等.基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0):13-14.

基础医学教育范文第4篇

1.1大课教学与小课辅导相辅相承

在基础医学(临床前)阶段,杨璐琳医学院的理论课主要有两种方式:大课(Lecture)和辅导课(Tutorial),每个学时1小时。大课教学时,一个阶梯教室的学生人数可达到300人(一个年级的全部学生),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教学方法;辅导课上,一位教师带领10余位学生,以PBL或CBL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根据不同学科,实习课有所不同,如生理学课上,教师利用仿真人模拟教学,用基础医学原理解释临床疾病;病理学课上,教师给每位学生不同的病案资料,让学生先思考、发言,教师做评论、总结。从一年级开始,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传授临床知识,培养临床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临床前课程的讲授与临床病例相结合,辅导课上,教师提问、点拨,学生讨论、回答。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启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逐步开发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如,在解剖系的陈列室,学生们不但可以看到正常的人体器官标本,还可以看到少量精心挑选的临床病例照片及其显微病理照片;在生理学的辅导课上,利用模拟人(Simulator)Harvey,教授让学生们先听正常的心音,并用手模拟节奏变化,进行评论,然后让学生们听典型肺动脉瓣狭窄时出现的杂音,用手模拟节奏变化,与正常心音进行对比。教授讲解完毕后退到旁边,让学生们自由讨论,让学生们学会合作。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强烈地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持续2小时的课程没有学生走神、打磕睡。在操作中不但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未来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2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人性化的校园设施相结合

信息技术部为师生提供了完备的信息支持。每次大课都进行同步录像,并于当天上传到校园网,高效更新网页。学生课后可以及时收看教学录像或下载MP3,反复学习。第二,医学生主动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拓展知识面。上网端口遍布校园,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校区,方便学生随时上网查询资料。信息技术部实时统计各教学部门使用网络的情况并进行分析。如果某部门不经常使用校园网,信息技术部就会派人了解情况,再根据反馈意见及时改进。从而提高了校园网的利用率。同时,校园中的桌椅大多数相对而设,学生们可以围座在一起,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协作、沟通能力。

1.3医德、医风教育融于学科教学

从进校开始,就在日常教学中和风细雨地培养医学生的敬业精神。新加坡把儒家道德思想融入现代教育,其德育教育的“忠”包括忠于职守,恪守职业道德[3]。利用模拟人Harvey作为教具时,教授告诉学生们,你们要把Harvey看作真正的病人,今后5年的学习都要依靠它。所以,温和地对待它,轻巧地体检。然后他先示范,再让学生们模仿。这样,既保护了教具,又使学生学会仁爱地对待病人。培养学生与病人沟通的能力。教授的言传身教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人性化、责任心和利他主义等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对待医学工作的正确态度。

2.灵活多样的评价工具

杨璐琳医学教育部以Bloom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法为评价指南,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形成性评价实时反馈教学效果;总结性评价向下一学年的教师反馈教学效果,如,一年级老师向二年级老师反馈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相应任课老师就会关注学习成就较低的学生,促进他们思考,帮助他们进步。在具体操作时,多种评价工具综合应用。例如,日常进行的多项选择题、小组讨论、轮流课堂陈述与微型临床考试(MiniCex,miniclinicalexamination)、实习技能定向观察、基于病例的讨论等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就。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2011年10月27日,国立大学名列《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评定的世界前五十所临床、临床前、卫生大学(Top50Clinical,Pre-ClinicalandHealthUniversities)。如今,每年都有2000余名新加坡本地高中毕业生和800余名海外学生竞争仅300个学习机会,学校可以精挑细选,保证了生源质量。

3.教师培训及信息交流

每过一段时间,医学教育部主持教师培训和讨论会,向老师们介绍最新的医学教育动态,及时把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应用于医学教学;医学教育部根据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实行针对性调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例如5年前,教师们普遍使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而现在,他们已经开始尝试为学生提供与医院相似的培训环境和经验学习环境,把教学和临床紧密结合,把教学模拟中心按医院模式办,使学生得以在一个近乎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必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

4.思考与启发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和谐社会,开拓进取的国民精神促使新加坡经济、社会、文化快速发展。虽然国立大学已经是亚州著名学府,仍坚持以开放、创新的精神不断完善教育策略。十年前,他们的教学模式强调全面出击,课程设置要求学生掌握每一门医学课程。经过多年的反思和研究,他们转而推进目标导向的教学模式。正是他们开放的、勇于改革的理念,让国立大学不断进步。我国医学教育体制源于苏联,为建立、建全我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医学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2010年12月14日,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在世卫组织与美国总统艾滋病救济紧急计划(PEPFAR)联合举办的关于彻底改革医学、护理和助产教育协商会的开幕词中提到:“真正站在第一线的卫生人员如果接受的是过时的、只适用于20世纪的教育和培训,我们就无法打赢本世纪独特的卫生战役”。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我国部分地区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或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把潜能转变为实际价值。云南地处西南,与东南亚国家接壤。民风民俗相近,容易得到周边国家国民的认同。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改革,将吸引留学生到云南就学,同时也将推动我们的医学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改革过程中,既坚持中国医学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坚实的基础理论,也要与时俱进,引入世界最新教育研究成果,与国际医学教育平稳接轨。

(1)坚持以目标为导向的、开放、重视能力及素质教育的培养理念。近十年来,世界著名医科大学在教学中更加重视解决具体问题,并侧重多学科团队学习。在低年级引入临床医学教育并把基础医学的学习延续到临床学年的教学,这已经成为医学教育的大趋势。以系统问题为基础,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多学科教学单位合作教学。

(2)课后PBL学习,课堂轮流陈述。由于大班制理论课教学,学生数量多,教师无法顾及每个学生。因此,每个大班随机选择一个小班布置PBL任务,要求学生协作学习并把分工情况上报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后,到课堂上轮流介绍自己负责的部分并回答全班同学提出的问题。儒家传统文化造就了亚洲学生勤奋好学,职业期望值高的特点。通过抽样小班的示范作用,刺激全班大多数同学思考问题,达到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

(3)把德育贯穿于基础课。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经济实力还有所欠缺,不可能完全照搬杨璐琳医学院的教学模式。但是,我们可以在学习先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我们的教学条件。例如,在动物实验前,给学生们讲动物福利;在微生物实验前,给学生们讲灭菌培养基的制作程序,让学生们体会教师的辛勤劳动。点滴灌输培养医学生的爱心,产生对未来卫生服务的热忱。

(4)构建丰富多样的学生评价体系。通过笔试成绩判断学生的学习成就简单易行,但也有缺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我们要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考察他们的技能和行为态度。如果在现行评价体制下适当改变成绩组成比例,可以引导医学生不但重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更重视对知识的整合应用和对未来职业的热爱。例如,最终成绩中,笔试成绩占60%,平时理论课成绩占10%,实验课成绩占30%。增加实验课考试,考核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对待他人劳动、对待动物等的态度。引导学生不但学习知识,也要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

基础医学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专业认证;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2(b)-0156-03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教育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高校内部的自我质量保障是核心,外部的质量保障也必不可少。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专业教育和专业人才的跨国流动日益频繁。20世纪末,高等教育专业认证作为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有效手段以及人才国际化的重要保障被引入我国[1-2]。

医学类专业认证最早开始于2006年。《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于2004年初步制定,2008年颁布,并于2006年首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进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截至2012年底,有7所高校的临床医学专业通过认证。普遍认为,专业认证很好地促进了现代医学教育观念的传播与更新,促进了内外结合、多元主体参与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模式的构建与完善,促进了医学院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校整体的发展[3-4]。鉴于此,本文对《标准》的有关内涵进行剖析,对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进行探讨。

1 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标准》提出,“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对生物医学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应包括体现这些生物医学内容的整合课程等形式的课程”[5]。

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强调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很少注重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教授时间相距较远,前期知识容易遗忘,需要重复讲授的内容较多;教学时数过多,教师、学生负担较重,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很少;前期教学不是以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和解决临床医疗问题为主要目的,学习内容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种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医疗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满足《标准》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推荐的课程模式之一。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按照“形态功能疾病药物治疗(药理)”的认知规律,将组织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学科的内容按系统重组为若干个模块,采用模块式教学,如心血管系统模块:心血管系统的正常结构(宏观和微观结构,包括解剖学和组织学)正常功能(生理)异常结构(病理)异常功能的形成(病理生理)治疗(药理)。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按照系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授课学时,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需要克服的困难是:缺乏合适的优秀教材;需要打破现有以学科划分的教学单元—教研室,增加了教学准备和组织管理的难度;需要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6-10]。

2 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标准》要求,医学毕业生“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5]。

现行五年制临床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周学时为20~30,平均每天4~6学时,再加上学生的业余活动,学生很少有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只需要被动的接受,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居于较次要地位。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力求涵盖书本的全部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有限学习时间,很少留给学生自学时间。非常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显然,这与当前医疗行业对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与《标准》的要求、与人才国际化的要求都是不适应的。而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前提是要给学生学习时间。因此,必须修改课程计划,减少讲授学习,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可以结合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进行,减少不同学科间重复内容的讲授。修改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主要由教师讲授。当然,自主学习不是教师放任不管,而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设定学习目标和灵活的考核方式,教师做好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启发式教学

《标准》要求,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于教学方法,鼓励应用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等启发式教学模式[5]。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有一致的要求。

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从古到今,在各行各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也不例外。然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只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还要有创新思维和自我发展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医生也不只是凭经验、依赖实验室检测结果为患者诊治疾病,还要具有与患者、家属及其他医务人员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以及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能够结合临床实际,独立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良好的医患沟通在患者身心恢复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当前,主要的教学改革有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资源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和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等[11-13]。这些模式各有特点,但共同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各院校、不同学科可根据实际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4 优化基础医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认证的关键在于专业教学是否满足学生毕业后进入该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否符合该专业资格证书或执照的申请条件。《临床专业标准》教育计划要求具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课程计划中明确实践教学环节。对医学基础课的要求是“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量的生物医学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为学生学习临床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5]。

显然,基础医学主要是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打基础,一方面,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要从事基础医学教学、科研工作。而培养实践能力,满足工作要求的主要办法就是加强实践教学。在基础医学实践教学中,通常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不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应该不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同时要注重基础学科之间以及基础与临床之间内容上的密切联系。因为一个实践问题的解决,往往涉及到多个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课程的知识。近年来,打破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的学科界限,设立机能实验学就是很好的尝试。在教学中,学生能够充分运用这三个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既要合理设置不同类型实验的比例,又要打破学科界限,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5 加强学生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标准》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提倡教师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当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组织科研小组等,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5]。这说明,《标准》要求学生多参加各种与医学有关的科研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除在教学实验中安排设计性实验外,还应鼓励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申请有关基础医学的学生科研项目,或参加基础医学教师的科研活动,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思维、方法和道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医学专业人才。但在参加科研活动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关注科研过程,关注科研能力的训练,而不是结果,毕竟学生的精力、基础有限,而且学习重点并不在于此。当然,对于学生的科研也应该有激励机制,否则,学生缺乏兴趣,培养目标难以实验。

总之,专业认证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经之路。现行基础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吸收国内外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建立新的课程体系,采用启发式教学,优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临床医学教育发展道路,通过常规化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国际化医疗人才[14]。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12]4号.

[2] 袁东敏.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发展之路径选择—基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 12(4):86-89.

[3] 吴云,付丽.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专业认证的现状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207-209,220.

[4] 陈敏,邱伟华.美英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比较[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1):92-96.

[5] 教育部,卫生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S].教高[2008]9号.

[6] 杨诏旭,何伟,路程伊,等.器官系统融合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65-67.

[7] 冷圣伟.趣味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3):138,141.

[8] 周新文,曹福元,晏汉姣,等.器官系统课程体系改革中基础与临床桥梁课程的设置和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252-253,272.

[9] 雍晓荣.多媒体教学法在五官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0):128.

[10] 何云,周晓帆,郝嘉.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例浅谈器官系统教学模式的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1057-1059.

[11] 赵万红,龚应霞,蓝星莲,等.药理学PBL教学实践与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8):997-1000.

[12] 蓝星莲,潘龙瑞,于龙顺,等.药理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与比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27-29.

[13] 祝侠丽,贾永艳,田效志,等.《药剂学》案例式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5):138-139.

[14] 徐万宇.新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下的医学教育模式改革探析[J].时代教育,2012,(11):175.

基础医学教育范文第6篇

对于经典的PBL教学法而言,是一种模式类的课程,在实际的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有着自身的独特教学组织的形式以及教学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综合性的课程安排的类型。在实际的对于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将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联系以及结合,帮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得到相关的知识。PBL教学法在实际的进行实施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于问题的解决,对于知识的获得反而并不是排在第一位的。学生对于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就能够较好的对于知识进行吸收,同时也能够了解到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如何对于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对于学生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仍然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使用PBL教学法的过程中,对于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根本的目的,而是一种载体,通过使用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有着较为完善的临床思维以及推理思维,并能够对于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交流以及自学等能力进行较好的培养。而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PBL教学法只有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较好的使用才能够体现出其中的意义。

2、在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的PBL教学方法

在进行基础医学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基础医学教育的特点,在实际的进行PBL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可以使用如下的方法进行。首先设置学习小组,一般7名同学为一个小组,一个小组需要配备一名导师。通过导师的指引,学习小组可以在一个个学习周期中的相关教学课程进行相应的完成。在一个学习周期中,可以将一个问题进行呈现,这个问题需要注意到描述在基础医学知识领域中能够引人注意的问题,同时导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同时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将这些问题中的真相进行挖掘,因此能够将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解决。通过对于学生实施PBL教学法的过程中,能够较好的帮助患者能够理解到在实际的进行治疗以及护理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对于相关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解决。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对于相关的基础医学的知识进行解决,因此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对于基础医学知识进行相关的解决[1]。而由于PBL教学法的特点,在实际的对于学生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对于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进行相关的文体教育的形式。在实际的分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着重的注意到帮助学生能够了解到问题的关键点所在和这些问题和理论知识之间的关系,因此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教学的方法对于理论知识进行更好的了解,同时学生也可以避免认为理论知识枯燥的情况[2]。

3、目前基础医学教育PBL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1目前在使用PBL教学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1.1传统教学理念仍然根深蒂固对于较多的教师而言,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对于PBL教学法的认识仍然不深入,同时对于常规的教学方法在心理上会出现一种亲近感,因此在实际的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即使目前极为提倡使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但是常规教学法仍然根深蒂固,无法较好的保证PBL教学法能够得到普及[3]。3.1.2评价体系并不完善对于PBL教学法而言,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评价体系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在目前对于学生实施考核的过程中,仍然是使用常规的考试评分的放肆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这种方法无法较好的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客观的评价。3.1.3教学资源缺乏在实际的进行PBL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极为大量的资源,例如需要较多的馆藏以及数据库等,同时也需要有着较多的教材以及硬件设施。但是对于这一类的设施而言,在我国的较多学校中其实并不具备。

3.2对于在进行PBL教学法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方法

3.2.1对于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对于PBL教学法而言,其中包含的专业知识等显得较为复杂,因此为了帮助PBL教学法能够更好的进行,可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增强教师对PBL教学法的认识,因此在实际的对于学生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使用PBL教学法。3.2.2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通过PBL教学法的形式学习到较为完善的基础医学知识,则需要对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帮助学生能够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因此能够更好的对PBL教学法进行实施。3.2.3对于学校进行教学资源的完善针对在学校中出现的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国家可以为学校进行拨款,帮助学校能够拥有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器材等硬件设施,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更好的对学生实施PBL的相关教学活动。综上,PBL教学法是目前对医学生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方法,对于医学生的知识掌握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在目前仍有较多的教师对PBL教学法的认识并不清晰。因此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完善PBL教学法,并普及PBL教学法,对于医学生的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基础医学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医护专业;基础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目前,国内很多高职都开设有医护专业,但是,并没有及时的在医护专业展开基础医学教育,所以,我们认为高职医护专业应加强基础医学教育,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必由之路。

二、基础医学概述

基础医学(英语缩写BMS),属于基础学科,是现代医学的基础。基础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其所研究的关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及其规律为其他所有应用医学所遵循。

基础医学包括如下几个内容: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分子生物学和流行病学。

三、基础医学教育的好处

1、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语言知识等。在学习医学基础专业课时,有很多专业知识需要借助其他人文知识加以印证,才能学透、学活。如《解剖学》中人体的动态发展、局部与整体统一、形态与功能相联系等认识观的提出,明显受到哲学中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基本原理的影响。同样,其他医学基础课程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性、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例如《医学免疫学》在讲述“动物免疫血清”时,动物免疫血清既是“抗体”又是“抗原”,既能“治病”又能“致病”;《药理学》在讲授药物的治疗作用与副作用时,药物对机体的“利”与“弊”等等。

2、人文关怀

人体解剖学史的内容决定了它与医学生人文关怀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在观察和解剖尸体时,应给予尸体标本充分的尊重。在机能学动物实验中,善待动物,尊重生命,对于今后临床工作中尊重和爱护患者将起到极大而有益的促进作用,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在《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中通过对各种生命现象的探究,会情不自禁地感受到生命的伟大、神奇和美妙,通过对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解读,潜移默化地揭示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内涵,多一份对生命的敬畏情感,多一份对生命的人文关怀,从而最大程度地化解社会上存在的漠视生命现象对自身的不良影响。

3、科学素质与科学精神

基础医学课程在发展过程中凝聚着科学家们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在《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史中,一解剖学家通过解剖观察,提出了肺循环学说,但因违反了教义而被反动教会活活烧死。这一实例有利于培养医学生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生理学》中,学习循环系统时得知英国医生哈维(Harvey,1579-1657)如何发现心血管系统是封闭的管道系统,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的人体血液循环学说;学习神经系统时得知18世纪瑞士生理学家哈勒(A.V.Haller)是如何通过实验得出了“脑通过神经接受信息,并通过神经传送引起反应”的结论。这些重要事件和对著名生理学家为人处事的了解,不仅可以启发自身的科学创新思维,而且可培养医学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四、教育案例分析

某院高职护理专业共开设基础文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12门,包括政治(含中国革命史、邓小平理论、哲学、政治经济学)、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社会学荃础、公共关系学、医学关学羞础、法律、医学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基础医学课程8门,包括解剖学、遗传学、组织胚胎学(组胚)、生物化学、生理学、徽生物与免疫学(徽免)、病理学、药理学;临床专业课18门,包括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概要、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皮肤病及性病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传染病护理学、精神病护理学、老年护理学、医院护理管理、五官科护理学、急诊护理、社区护理、健康评估、康复护理。总授课学时为3756学时(不含第五学年临床实习及体育课)。其中羞础医学课占总课时数的17.7%,明显低于其他2类课程的学时数;每门课程的平均学时数也低于其他两类课程;墓础医学课程的实验课程所占比例与专业课程相当(见表l),但如果将第五年临床实习时间纳人专业课程中,则基础课程实验课的比例显著低于专业课程。另外,三类课程实验课所占比例均不足30%。

2成级分析(见表2、3)

由表2可见,荃础医学课程平均成绩显著低于其他两类课程,而其不及格学生人次明显多于其他两类课程。进一步分析发现,8门基础医学课程的成绩(分值)不呈现正态分布,按Kruskal一Wallis单因素秩方差分析,结果组胚和解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的成绩显著低于遗传学、徽免、生理学(P

3、讨论

长期以来,我国护理教育相对滞后,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也已将护理专业列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专业。虽然在过去几年中各层次护理教育相继出现,招生比例也有所调整,但目前中专学历的护士仍占85%。有学者建议我国目前应稳定中职招生规棋,大力发展五年制商职护理教育,适度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护理教育,逐步提商高层次护理教育的比例l:l。因此,国内高职护理教育将有较大的发展,护理专业队伍的学历层次结构将逐步得到改善。

我院2001年开始试办初中起点的高职护理专业,首届五年制学生中有66人完成学业顺利毕业,就业率为100%,反映出高职护理专业的良好前景。回顾他们的在校学习成峨,分析讨论教学计划,有利于今后的教学改革。

由于近年来一直强调护理教育不仅要注盆医学荃础知识,还要注宜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信息科学和行为科学等知识,各高校正不断进行课程改革,设了人文科学、预防医学、健康教育等课程,并增加了人际沟通技巧的学习和训练,更好地突出了护理专业的特点。

五、未来高职医护专业基础医学教育教学重点

1、优化课程结构,组建新的课程体系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十年来,国内绝大部分医学院校都完成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从培养学生的综合医学知识和应用能力出发,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打破学科界线,将传统分散在各个基础医学课程中的实验课内容,进行了融合与优化,尽管各校进行的方式不尽相同,但都组成了涵盖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的五个方面的实验教学课程模块:即人体解剖学、形态学、机能学、分子医学、病原学课程。各实验教学课程模块根据教学目标重新制定了实验教学大纲,编写实验教学指导,减少验证性实验,组成以综合性实验为主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加强了形态与功能、基础与临床、教学与科研的联系。

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基础与临床的联系

将基础课和临床课有机结合起来,是医学基础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近年来一些医学院校在基础医学教学阶段,将解剖学、组织学和病理学等形态学课程以及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机能学课程分别组合起来集中授课,授课中有目的地渗透临床医学内容;在后2年的临床医学课程教学阶段,又再次联系组织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基础知识来学习,以加深对疾病发展和转归的认识。在与临床联系比较紧密的基础医学课程(如解剖、病理、病生、药理等),适当邀请临床教师讲授某些章节是有必要的。

六、结束语

在今后高职医护专业的教育中,一定要重视基础医学教育的实施,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的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蒋沁蓓.专业教学中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08,15(2):49-50.

基础医学教育范文第8篇

1数码互动系统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1.1数码互动系统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数码显微镜、图像系统和语音问答系统的功能,共享各电脑终端的图像资源,加强师生互动与交流,进行实验全程的实时监控。

1.2数码互动系统在实验考核中的应用

①利用数码互动系统的图像处理功能对组织切片或病理切片进行拍照、储存,在期中或期末时使用这些照片进行读片考核;②在数码互动系统中安装考试软件,应用此考试软件进行随堂考试,也可进行形成性考试,由考试软件系统随机出题,成绩直接生成并储存于计算机。

1.3数码互动系统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中的应用

1.3.1建立基础医学课程数据库利用数码互动系统的计算机设备,在主机安装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图片数据库,同时储存各基础医学课程的电子教材和教学课件,每个学生用电脑终端均可随时调阅这些资料。

1.3.2教学对象随机选取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4个班级,其中两个班级为实验组,共60人,另外两个班级为对照组,共62人。4个班级均使用数码互动系统进行实验教学,其中实验组在使用数码互动的基础上实施课程整合式实验教学,而对照组使用常规的教学模式。

1.3.3形态学实验课的整合教学实施方案①开课前,教师指导学生熟悉数码互动系统的各种功能,遇到问题时如何从数据库中查询相关学科知识,如何通过综合分析多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②学习病理切片时,教师提出与疾病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数据库资源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要求注重“以疾病所涉及的器官为中心”综合利用相关学科的知识,促进学生形成以“疾病器官为核心”的整体性医学知识框架;③淡化对画图的要求,不将画图做为实验课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而是以学生积极讨论问题和回答问题做为实验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依据。

1.3.4临床病理讨论会的整合教学实施方案①临床病理讨论会(clinicalpathologicalconference,CPC)开课时,利用数码互动系统展示案例和图片资料,并提出系列问题;②学生分组学习讨论,要求学生密切合作,利用数据库资源搜索知识点,通过整合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以解决问题;③每组派出代表陈述各自的分析过程和答案;④教师对学生进行再次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到分析问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进行再次的综合分析。

1.3.5统计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考试成绩的比较分析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考试成绩比较分析采用组间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教学效果评价分析:根据学生参加形态学实验课和CPC课程的认知情况,共设计5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实验组问卷回收率为100%,对照组回收率为95%,使用PearsonChiSquare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应用效果分析

目前,国内很多医学院校正在使用数码互动系统,但其使用范围主要局限在形态学实验教学和考核方面,而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实验教学方面的应用却很少被提及,下面主要对牡丹江医学院近年利用数码互动系统实施的整合实验教学进行效果分析。本科生完成病理学结业考试后,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为86.5分,对照组的平均成绩为78.2分,统计分析表明实验组的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两年后对正在进行临床医学课程学习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将两者的结果进行比较(如表2所示):实验组的评价分析表明,96.7%的学生当遇到问题时能够熟练地运用教材和图书馆资源查阅资料;88.3%的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78.3%的学生认为参加整合实验课后整体医学知识思维显著增强(P<0.05);另外,93.3%的学生认为增强了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70%的学生认为逻辑思维能力有所增强,但与对照组比较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3.1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通过实验课程整合方案的实施,成功地培养了普通本科生课程整合的理念和意识,促使学生形成“以器官和疾病为核心”的整体医学知识思维,而整体医学知识思维的形成有益于学生临床阶段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然而,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虽然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整体思维,但是完整的整体知识框架形成仍会受到后期学习阶段的教材和教学模式影响。其次,学生独立查阅资料能力和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这得益于数码互动的数据库资源和教师的引导,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很有帮助。此外,问卷调查分析表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结合实践能力也有明显提高,但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这可能是CPC教学属于案例教学的缘故,常规的CPC教学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结合实践能力。

3.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整合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涉及多个基础医学课程,要求授课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因此,对授课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7]:只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才能承担授课任务;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该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业务学习,课前要细致地备课,认真地设计高质量的问题;要求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善于引导学生,严格执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核心教学理念;注重促使学生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意识到仅用单一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是不够的,多学科知识的整合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通过实验教学课程整合的实施,教师的自身素质显著提高,教学方法更为多样化,教学技巧也得到迅速提升,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

3.3数码互动系统有利于整合实验课实施

数码互动系统数据库所提供的教学资源使得整合课程改革计划可顺利实施。一方面,数据库的使用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查找资料不便的问题,相比传统实验课没有足够的书籍和材料,数码互动课堂上学生可以方便地查找资料;另一方面,数据库资料所提供的知识点可以被学生利用为讨论课堂上论断的论点,增强小组讨论的氛围。此外,数码互动系统的图片、动画和文字处理等优势也有利于整合教学课程的实施。

3.4不足和改进之处

①数码互动系统数据库的更新和维护较为困难:数据库的维护需要安装公司和基础医学院各教研室的共同支持,如数码互动系统的病理学、组织学和病原生物学等图片库的更新需要新的资金投入,而新版本教材投入使用后需要各教研室提供新的课件和电子教材;②培养方案需要调整:整合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在课堂上查阅资料和讨论问题,导致所需课堂时间大量增加,而目前的教学时数明显不足,只能通过压缩看切片和画图的时间来补充,这需要在重新修订培养方案时进行调整。

4小结

“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已引起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8],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是基础医学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9-10]。普通医学院校由于本科生数量多、教学任务重,难以开展大规模的教育模式转变,利用数码互动系统的优势开展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整合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创新。虽然实验教学课程整合与真正、彻底的课程整合存在差距,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整体医学知识思维的形成,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开展局部课程整合的探索是有意义的,但在未来的实践过程中仍需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完善和改进。

基础医学教育范文第9篇

医学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决定了基础医学课程在全部课程中的比率不可能多(约占20%~30%),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学时完成教学任务,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将本科课程的“压缩版”用于医学高职教育,存在学科分类过细、理论与实践脱节、基础与临床分离等诸多弊端。由于没有明确的工作过程展示,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感到乏味而难于理解和记忆,临床课基础医学知识点的重复,消耗了本已很紧张的学时。医学高职教育课程整合势在必行。通过课程整合,以生命过程或临床工作过程为主线将相关课程系统化,一方面增加了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减掉不必要的重复,更有效的利用有限学时,完成教学任务。

2国内外医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思考

2.1国内外医学课程整合现状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外多所医学院校即开展了整合式教学改革。1952年美国西储大学医学院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organ-systembasedlearning,OBL)模式”,按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1969年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提出“以问题为引导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模式”,围绕临床问题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到本世纪初以英美等国为代表的国外著名大学的课程整合主要可概括为两种形式:其一是保留学科系统,但在课程实施时相关学科同步或穿插。如在组织学学到消化管的微细结构时,会在前后1~2周之内在解剖课上学到前腹壁的大体结构,在生理学课上学到胃肠道运动、分泌和吸收的机理。同时聘请临床医生参与教学,安排临床相关的专题讲座,讲述与骨、血液、神经组织、肌肉组织及循环、淋巴、消化、泌尿和生殖系统相关的临床内容。另一种融合是构建符合认知科学规律的跨学科的模块化课程计划,以病例为驱动,以器官系统为单位,从宏观到微观,将基础与临床密切结合,如“肌肉骨骼医学”包括解剖、影像、组织病理、药理和病理生理学;“医学神经科学Ⅰ”包括神经解剖、组织病理、神经生物、影像、药理和病理生理学等。两者均强调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与医学科学之间的结合。国内高职课程整合的探索开始于本世纪初,目前大体有两类:一类是把“结构与机能”整合,按器官系统“正常与异常”分类,如“正常人体结构与机能”,“异常人体结构与机能”;另一类是对医学基础课程知识点范围进行重新界定,并根据临床所需进行课程设计,形成如“人体形态学基础及护理应用”、“人体机能学基础及护理应用”等学科,以达到基础与临床的融合。作者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经过大量临床需求调研,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医学遗传学和病理生理学整合为“疾病学基础”。从病原生物、免疫、遗传等不同角度,从分子、细胞、组织、系统不同层次阐述了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及诊断与防治原则。教学反馈显示,学生普遍感到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逐渐能够整体地、多因子地、辩证地认识疾病的病因、发展与转归的机理,并能使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易于接受。

2.2课程整合现状的分析与思考比较国内外医学课程整合的现状,提示课程整合即应考虑到基础医学课与临床课的有机结合,也应考虑到“结构与机能的适应性,群体与个体的变异性,正常与异常的相对性”,还应适应高职各专业学生的基础条件。将“结构与机能”整合,使学生从静态到动态多视角理解生命过程及结构基础,此点值得借鉴,但从正常到异常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过程,“正常与异常”截然分开易于产生误导,此种整合存在改进和完善的空间。应充分借鉴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OBL模式。将疾病发生的病因、发展与转归整合为“疾病学基础”可以使学生整体系统的初步认识疾病,适合于医学基础课程学时较少的(如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但究竟应该精简哪些内容,由于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和网络性,需要不断探讨研究。建议成立由基础与临床医学课程教师组成的课程整合课题组。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分析完成工作过程需求的知识点,剖析各知识点并将其系统化设计课程内容。整合不是各课程的叠加,而是被整合的各学科逐渐合理融合。课程整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学生就业的岗位群及其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授课或讲座使学生建立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一般规律概括的整体认知。随后再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模块式课程。即课程的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结合进行。

3结语

课程整合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课程整合是课程发展的方向,但不是所有课程都需要整合。课程整合是关系到医学高职教育质量和生命的工程,必须努力做好。(本文来自于《重庆医学》杂志。《重庆医学》杂志简介详见.)

基础医学教育范文第10篇

2.激发成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学习兴趣的体会徐维祯,王燕,李迪,谷鸿喜

3.提高医学免疫学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体会秦娣,卢春,QINDi,LUChun

4.生理学立体化教学模式实践叶红伟,李正红,关宿东,高琴

5.改革医学影像学专业病理学教学的设想与尝试张琼,甘怀勇,刘德纯

6.导入式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李明凯,罗晓星

7.CBS与LBL在解剖学教学中的结合应用探索潘学兵,涂腊根,林小珊,叶坤棠,钟翠芬

8.如何保持解剖学授课激情的探讨冯宇鹏,张富兴,李辉,李云庆

9.点面式和PBL教学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韩彦龙,孙凯,卜晓波,宋洁,王春涛,邓代千

10.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交叉与衔接探讨傅奕,周晓霞,朱网娣,FUYi,ZHOUXiao-xia,ZHUWang-di

11.八年制学员卫生毒理学教学体会陈宏莉,柏桦,张伟,王钊,彭洁,海春旭

12.问题教学法在自由基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秦绪军,柏桦,刘瑞,王钊,彭洁,海春旭

13.积极开展航空疾病教学,丰富军事医学教学内容罗勇军,周其全

14.集体备课在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中的作用张海锋,李嘉,冯娜,刘文冲,迟素敏,周京军,王跃民,裴建明

15.精品课程建设在医学教育改革中的实践及体会郑敏化,张瑞,冯蕾,秦鸿雁,韩骅

16.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探讨陈志瑾,丛延广,胡晓梅,黎庶,朱军民,熊坤,饶贤才

17.医学细胞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何志颖,訾晓渊,朱海英,谢东甫,苏娟,胡以平

18.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王晓霞,解军,张悦红,程牛亮

19.生物化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体会付晓红,彭家和,何凤田

20.探究式学习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初探金凤,徐尚福,邓江,李利生,高杨,陆远富,聂晶,杨丹莉

21.临床免疫学与检验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郭术俊,钱中清,马华

22.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危晓莉,林海燕,姚根有,WEIXiao-li,LINHai-yan,YAOGen-you

23.实验教学改革中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探讨张海元,夏鹏,何小兵,班静

24.诊断学实验的教学设计与思考范爱华

25.七年制医学生神经内科临床实习教学方法实践与思考杨宇,孙欣,吴江

26.PBL教学模式在胸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徐鉷,闫小龙,李小飞,汪健

27.肿瘤学临床教学的探索李多杰,李红伟,彭开桂,沈学明,江浩

28.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与思考包杰,曾方银,张鹏,熊石龙,郑磊,王前

29.病例分析试题的改革与探索邓宏军,,罗志刚,汤永红,宁文锋

30.留学生人体寄生虫学双语实验教学探索与思考陈金铃,朱丹丹,秦永伟,段义农

31.医学留学生病理学教学初探龚晓萌

32.生物化学专业英语教育初探郑君芳,李硕,贺俊崎,ZHENGJun-fang,LIShuo,HEJun-qi

33.病理学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甘怀勇,张琼,刘德纯

34.我校人体解剖学教师的职称学历及学缘初探熊克仁,侯良芹

35.青年教员教学能力培养的探讨罗教华,舒为群,陈济安,邱志群,曾惠,黄玉晶

36.医学教育后期回归基础的研究探索王秀国,潘模英,朱志红,WANGXiu-guo,PANMo-ying,ZHUZhi-hong

1.病例导入法在医学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王雪梅,方强,夏惠,WANGXue-mei,FANGQiang,XIAHui

2.将科研融入医学遗传学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马长艳,刘丽,MAChang-yan,LIULi

3.组织学与胚胎学双向互动式整体思辨教学改革分析袁新初,周乾毅,张伟,程桂荣,袁世锦

4.护理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体会许朝进,张军明,雷亚宁

5.改革病理学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思考王爽,赵亮,周军,丁彦青

6.以系统科研培训为体系,开展生理学第二课堂活动夏建霞,易维京,熊加祥,胡志安

7.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生理学教学模式白晓洁

8.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课堂教学方法与技巧探讨包金风,马行,邢淑华,BAOJin-feng,MAXing,XINGShu-hua

9.八年制医学生医学统计学PBL教学法的实践张彦琦,王文昌,刘岭,伍亚舟,易东

10.山西医科大学七年制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分析研究汤艳,陈培刚,秦小兵,闫慧锋

11.学导式教学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翟爱霞,李玉军,付英梅,考文萍,钟照华,张凤民

12.药理学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任平,蔡飞,欧阳昌汉,闵清,吴基良

13.改革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田元新,谢宝平,刘利红,张勇

14.医用有机化学分子模型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张建,孙体健

15.武汉大学动物实验技术平台建设的探讨与实践李湘东,唐志佼,孙理华,LIXiang-dong,TANGZhi-jiao,SUNLi-hua

16.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探讨杨艺,隋建峰

17.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内容改革徐莉春,贺珍,许爱芹,张美荣,邵继红,覃朝晖

18.病理学研究生临床病理技能培养的探索和体会史永华,顾霞,SHIYong-hua,GUXia

19.提高进修生肾脏病理学教学质量的实践和体会黄云剑,赵景宏,聂凌,卫静,张璟

20.牙体牙髓病学实训课教学模式优化与实践林媛,余擎,邝容,吕海鹏,孙汉堂,倪龙兴

21.素质教育下的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探讨赵彬

22.临床路径教学法在实习医师带教中的应用司文,王文杰,王铁军,牛国盛,江坤,吴瑞岳

23.医学寄生虫学的过渡-浸没式双语教学的几点体会彭鸿娟,杜华,王春梅,陈晓光

24.病理学全英文教学中的难点及其解决方法刘凯珊,LIUKai-shan

25.对南亚留学生生物化学全英语实验教学的探索周静华

26.南亚医学留学生卫生学教学探索吴冬梅,倪春辉,张绮,张正东

27.研究生单克隆抗体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丁天兵,扈国栋

28.药用植物学双语教学初探晁志,梁镇标,宋建武,张宏伟,刘传明,陈兴兴,马骥

29.基础医学双语教学分级模式的构建向丽,王光西,叶迎春,XIANGLi,WANGGuang-xi,YEYing-chun

30.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在法医病理学中的应用高彩荣,郭相杰,孙俊红

31.物理诊断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体会陈卫强,黄亚渝,梁蓉,丁杰,欧阳海峰,郭长存,刘娜,程何祥

32.实验诊断学数码互动虚拟教室系统的建立洪俊,李艳,HONGJun,LIYan

33.多媒体教学在临床检验脱落细胞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苗小艳,贾莉

34.临床医生课件制作体会王江,耿召华,李楠,高峰,祝善俊

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焦炳华,冯伟华,黄才国,缪明永,王梁华,黄平,钱峥,何军,许金廉

2.传统教学法与PBL教学相结合在医学微生物学中的应用赵芳芳,刘勇,刘婷婷,闵红林

3.微生物学及免疫基础课堂教学问卷调查分析与研究张宏方,环诚,张怡敏,李卫中

4.医学寄生虫学教学改革探讨周书林,高锡银,唐小牛

5.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的探讨柴立辉,刘瑞敏,刘峰涛,白慧玲,马远方

6.建构主义理论在神经科学基础教学中的运用王曦

7.细胞与组织培养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余晓玲,蒋建利,陈志南

8.诊断病理学特色课程教学体系的思考与构建杨景,郭乔楠,卞修武

9.在生理学教学中注意大学生的科研素质训练李珍,王烈成,LIZhen,WANGLie-cheng

10.改革生理学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盛慧,倪鑫

11.创建优质课程,促进生理学精品学科发展刘亚莉,周京军,李嘉,迟素敏,裴建明

12.医学生物化学中多元教学模式的实践殷冬梅,沈勤

13.药学专业药剂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申强,李建伟,李囡囡

14.医学院校分析化学课程体系重构的设想张莉,张惠静,郝敦玲

15.医用有机化学教学中辩证思想的应用王莉,王龙,李争卫

16.案例教学法在卫生法学教学中的应用程景民,覃凯,李佳,薛贝

17.公共选修课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初探何崚,黄丽仪,黄树林,HELing,HUANGLi-yi,HUANGShu-lin

18.通过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对医学遗传学的兴趣孙海明,张学龙,徐丽丹,陈峰,白静,傅松滨

19.改革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冯蕾,秦鸿雁,郑敏化,张萍,梁亮,魏亚宁,韩骅

20.精选医学细胞与遗传学实验项目,深化教学改革韩彦龙,宋洁,卜晓波

21.提高生理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张淑苗,毕辉,殷玥,李娟,郭海涛,裴建明

22.牵张反射模型的制作张咏梅,祁友键

23.药物化学实验境内外学生分流教学改革的探索郭嘉亮,孙平华,陈卫民,GUOJia-liang,SUNPing-hua,CHENWei-min

24.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的创新教学探讨汪应灵,晁淑军,刘振岭

25.消化内科医师加强医学分子生物学继续教育探讨刘娜,张鹏,杨艳,张宏博

26.内分泌研究生教学中引入心理学课程的探索吴静,吴良燕

27.以教学评估为契机提高骨科学教学质量于哲,郑联合,周勇,郭照江,范清宇

28.NCCN指南在肿瘤学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吴德华,董忠谊,罗何三,王剑,邹金金,曾钦

29.输血医学教学改革初探胡兴斌,穆士杰,张献清

上一篇:技能课程范文 下一篇:基础医学课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