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08 04:38:36

基层文化

基层文化范文第1篇

贺庄村举办一年一度的篮球赛已有40多年历史。据一位70多岁的“老球迷”回忆,上世纪60年代初,村民文化生活匮乏,于是,一些篮球爱好者决定组织篮球赛。为了解决设施、场地等问题,他们自己拉炉渣铺路,用挣到的钱购买了篮球架,然后经村委会同意,在村里的打麦场上建立了篮球场。从此村里掀起了一股篮球热,打篮球成为村里唯一的一项体育运动。每逢春节,村里还会邀请周边市县的村民来参加比赛,为春节增加了别样的喜悦气氛。随着时间的延续,该村独特的“篮球文化”唱响周边,激情奔跑的身影成为黄土地上一抹靓丽的风景。

1986年,国家土地政策调整后,贺庄村原来集体所有的土地分到各家各户,篮球场也由原来的打麦场,搬到了村中央。但是,由于村里没有专项资金整修运动场地,村民们便自发拿起铁锹,一块块地把场地打磨平,不久,一个简单而全新的篮球场诞生了。大家雀跃着,从此打篮球的积极性更高了。无论冬闲夏忙,还是春耕秋收,只要空余时间走进贺庄村,那腾挪弹跃的活力身姿一定会给你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现在,只要说起“篮球村”的称号,贺庄村人双眉神采飞扬。

看到篮球场成为男人们舒活筋骨的天地,妇女们也不甘示弱,自发组织成立了农民打鼓队,搭建了农民戏曲大舞台,勇敢展现自我。贺庄村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还带动了周边村子的爱好者,他们也纷纷成立了自己的打鼓队、戏曲团。近年来,贺庄村的农民文化社团小成气候,打鼓队已走出河南,远赴上海进行表演,戏曲团也多次应邀参加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豫剧比赛。

农民篮球队、农民打鼓队、农民戏曲团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团体,既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又杜绝了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不良陋习和风气的发生。贺庄村通过文化阵地建设,打响了基层文化品牌。同时,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为村民增收、建设新农村、社会稳定和谐打下了坚实基础。

基层文化范文第2篇

当前我国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体来说,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进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而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个过程中,作为我国体制中的基层单元——乡镇处于怎样的地位,应该如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镇具有怎样的实践意义?这个向度的思考,对于全国上下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让我们在远大目标的追赶中,没有忘却脚下最坚实的道路。意义:文化强镇是文化强国之基

党的十对文化强国战略作出全面部署,把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到又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既反映了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迫切愿望,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必然选择。

无论是当前从国家高度来重视文化建设,还是审视历史长河,过往的经验反复证明,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同样不能贫困,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力量往往会对物质力量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增,随着社会的快步发展,文化建设就成为当前的重任。文化强国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和标志性的概念,它主要通过国民素质的高低程度、文化事业的繁荣程度、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和文化体制的完善程度来体现,其具体标准理应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是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是否继承了本民族的文化精华;文化产业的规模和竞争力如何,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如何等。

乡镇是直接管理和服务农村与社区的机构。乡镇的体制、机构和职能,主要取决于国家体制和乡村发展。乡镇职能会跟随国家体制变革和乡村发展而演变。我国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乡村正在迎接和应对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与此相适应,乡镇跟着国家体制、机构以及职能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乡镇的管理和发展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县,并最终将会影响到市、省,直至国家。

因此,横向而言,建设文化强国,人民大众的文化自觉自信、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思想道德建设、人才队伍培养、机制体制完善、文艺精品创作、公共文化权益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等,都是必须的支撑。纵向而言,文化强省、强市、强县、强镇则是文化强国的支撑。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就像一个金字塔的构建过程,最底层的是文化强镇、文化强县,接着是文化强市、文化强省,最顶层是文化强国。只有文化强镇、文化强县基础打牢了,文化强市、文化强省才会名副其实,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才会最终实现。

路径:文化强镇也需要有文化战略

文化建设的重心在基层,文化创新的重点也在基层。近年来,各地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走出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强镇”“文化强县”“文化强市”“文化强省”“文化强国”已经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一致共识。

客观而言,宏伟目标并不能代表发展战略。从国际上各个文化强国的发展经验看,一个国家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首先要有宏大设想和方针,其次要有长远而系统的战略,再次要按照战略进一步制定规劃和政策,最后要按照规劃和政策有效地实施和执行。一个国家要有文化战略,同样,一个省、一个市、—个县乃至—个乡镇也应该有自己的文化战略。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在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乡镇是公共文化最直接的提供者和管理者。文化广场、图书馆、文化馆等大部分的公共文化设施都由乡镇统一建设管理,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也主要由镇一级文体部门组织。其次,以乡镇为单位的区域往往具有特色鲜明的文化元素。再次,乡镇具有一定的行政权属和辖区范围,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

要制定好的文化战略,必须转变观念。十七届六中全会文件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把公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开。人们富裕起来的今天,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种生活消费品,文化战略的制定就需要从这种新的角度看问题,而不能简单地用意识形态的眼光看待文化。长期以来,各级政府主要靠行政指令来实现对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而不是根据群众需求的市场导向来引导和促进文化发展。在文化领域,公益和市场属性界限模糊造成的结果是,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缺乏动力和活力;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缺乏闯荡市场的主动性和活力。

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有了正确观念才有正确战略。要制定好的文化战略,还要充分认识和开发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要注意保护好文化资源,同时注意多方面关系的平衡,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平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平衡等。样本:东莞塘厦文化强镇的实践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镇是实现全社会共享城市文明成果的重要举措。文化强镇对于文化强国的作用和意义,如果寻找一个具体的实践样本来透析的话,东莞塘厦镇便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一个。

东莞市塘厦镇位于珠江三角州中部。早在2004年时,国家统计局对全国近2万个小城镇的测评中,塘厦镇居全国千强镇第5位。也正是这一年,塘厦镇开始了文化大建设。几年来,塘厦镇在经济、城市、生态、社会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文化建设也有了长足进步。

塘厦镇的决策层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镇是提升塘厦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推动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在加快经济社会双转型的过程中,必须把文化建设融入行业发展之中,丰富品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文化价值。特别是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打造更多的具有文化竞争力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企业家,推动产品升级,促进塘厦镇由产量大镇向品牌大镇转变,由塘厦制造向塘厦创造转变,全面提升塘厦的文化形象。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强镇建设的最基本任务。过去10年里,塘厦镇委、镇政府立足长远发展文化,以超前的眼光谋劃文化,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劃和科学布局,高起点规劃50年不落后的文化基础设施,夯实文化发展根基。今后,塘厦依然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全面构建镇、社区“十里文化圈”,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最近几年,塘厦文化建设硬件和软件并重,成功推出了“越唱越红”歌唱大赛、打工歌曲创作基地、音乐剧创作基地等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文化品牌。接下来,塘厦将借助国内国际先进平台,做强品牌,锻造更多文化艺术精品,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为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推出更多更好文艺作品,塘厦镇还将出台和完善文学艺术创作奖励办法,力争在文学艺术、新闻出版、文艺品牌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成功创作出一批在全省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叫好又叫座的文化艺术精品。

塘厦镇不仅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也全力开发文化产业资源,通过政府直接投资经营、出台政策支持鼓励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等举措,全面推广原创音乐、音乐剧、油画等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壮大,已初步形成产业链。目前,歌舞娱乐、印刷复制、高尔夫、网吧等四大市场蓬勃发展。2011年,全镇文化产业总产值超过6亿元。

在社会主义文化强镇建设当中,塘厦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因地制宜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劃,把文化产业规劃列入城市总体规劃中,加大力度推动创新文化生产和产业升级。

基层文化范文第3篇

近年来,我省以“文化民生”为先,构建文化阵地,激活基层文化“细胞”。截至去年,我省公共文化投资力度达到150亿元,建成图书馆169个、文化馆205个、文化站4586个、村文化室29845个、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81个、乡村基层服务点5.2万个。以此为基础,我省构建起了全国数量最大、战线最长、网点最多、服务人口众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并全部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

四川省委、省政府强推“文化强省”发展战略,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已成为主要的途径。四川如何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普遍性,均等化?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如何……且听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的解答。

问:四川是如何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普遍性均等化的呢?

答:目前,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由单一重视硬件建设转向软硬件并重。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不少地方缺乏配套资金,文化设施从建设之初就不达标,有地方还没有博物馆、非遗展示馆。四川省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实现从领导重视到制度保障的转变,从单向投入向政府系统投入的转变。文化投入从最需要、最落后的地方破局,加大扶持力度,缩小地区之间的文化发展差异,缩小数字鸿沟。坚持公共文化发展思路,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资源向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倾斜,缩小城乡公共文化差距,实现文化服务均等化。

问: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影响着一方的发展高度和深度。那么,四川省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如何?

答:四川文化紧紧抓牢灾后重建机遇,完成文化产业投资15.5亿元。加大整合力度,加快转化速度,推动优势文化项目与优秀文化资源的对接,提高文化旅游发展的潜力,使灾区富集的文化资源,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积极推动政府的文化管理创新,遵循文化产品生产和市场供给的规律,促进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提升四川特色和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其次,四川通过灾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资源集聚与重组,培育了一大批依托文化遗产资源的文化旅游、依托名城古镇的休闲娱乐、依托非物资文化遗产项目的艺术品生产项目等。 另外,四川大力扶持新型业态,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促进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壮大。

问:四川省文化发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是如何发展的?

答:推动文化资源与高新技术结合,孕育新的创意产业形态,形成新的文化产品类别。促进文化遗产保护范围扩大和手段创新,帮助转移农村人口,促进农民增收,促进生态农业建设。通过挖掘丰厚的文化资源内涵,促进文化资源的旅游化转化,提高旅游的品位和竞争力,增强文化影响力。

基层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层文化 自觉创新 文化研究

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在解决了根本的物质需求之后,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表现的日益强烈。从大众化的角度来说精神文化生活的渠道比以往更加的丰富多彩,以传媒来讲,不仅仅是以往的报纸、书刊、电视以及广播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以电脑、手机等等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传媒手段也是普及度越来越高,我们可以更加方便、直接、快速的了解自己所需要的社会生活信息,也能够更加便捷的实现沟通与交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技术的发展并不能完全的解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所有需求,因此,基层精神文件建设就显得即为重要了。无论是以居住地域为单位还是以性别、年龄、职业等等为单位的基层文化活动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人们以文化追求、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以及其他的志同道合的相同点为契机聚在一起,不仅仅丰富了自身的文化生活,也在这样的基层文化生活中提升了整体基层生活的文化修养。我们可以看到,在各个基层单位,人们不局限于固有的文化娱乐模式,群策群力,大胆创新,开创出了一系列的极富民族、地域、文化气息的基层文化新模式,这体现了自觉创新意识在基层文化中的普及和应用,反应了人们对追求精神文明的自主性,也为我国基层文化创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一、基层文化自觉创新的主要特点

开展基层文化不仅仅是为了丰富人们的娱乐和精神生活,它更是基层劳动人民对于文化创造的一种精神诉求,反应了人们对于提高精神修养的本质需求。基层文化创新是相对于自发创新而形成的一个更深层次的文化理念,基层文化的自发创新是指人们在认识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文化创新规律的状态,是文化创新的开始阶段,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文化的自觉创新则是人们在掌握文化创新这一规律之后的一种创新活动,它充满了科学和理性的光芒,能够较好的把握文化创新的发展方向的发展目标。基层文化的自觉创新具有一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基层文化自觉创新的主动与方向性

自觉创新反应了人们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创新规律之后,出于对更高的精神文化境界的追求而开展的文化创新活动,它首先体现了创新者们的主动性,即一种对于文化生活的高标准和高追求,其次,这样的自觉创新往往高产,而且极具特色,这正是由于这样的文化自觉创世市一中厚积薄发的文化创造力的爆发,是人们在某一精神生活领域的经验和诉求的集中体现,因此,它也具有极强的方向性。

2、基层文化自觉创新的本色性

基层文化往往没有承载过多的精神诉求,而是人们在开展精神活动时对于现有的精神生活方式的一种不满足,而自觉进行的文化探讨,因此,他首先是体现了自觉创新者们的精神文化的追求方向。其次在这样的文化积淀之中提炼出的文化精髓,则是直接体现出了文化植根地的人文特色,不改本色。

3、基层文化自觉创新的可融合性

基层文化往往具有极高的生命力,历经时间长河而经久不衰,往往还能在新时代爆发出更强的时代感。我们从传统文化的新时代改进中可以窥见端倪,正是由于基层文化的这种强烈的大众情怀和草根情节,使得基层文化的自觉创新也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特征,在于其他的文化载体的融合中表现出了极强的可塑性。

二、基层文化创新的发展建议

正是由于基层文化创新的具有以上这么多的发展优势,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大力发展基层文化自觉创新的决心和信心,在加大基层文化创新投入的基础上,也要为新时期基层文化的自觉创新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发展建议:

1、基层文化的自觉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

基层文化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因此,基层文化建设也是承载着发扬时代精神的时代使命,在开展基层文化的自觉创新时,要重视对基层文化中民族性的、传统文化精粹的保护和进一步挖掘,使得他们在新时代绽放出新活力。同时对于过往精神文化中的一些不适应时展需求的文化糟粕,要敢于正视对待,要立足于进步创新,基层文化建设理应成为人类文化建设的一个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基层文化的自觉创新也应该成为人们表达观念、阐述观点的一个重要的展示舞台,要发扬文化的自由性和原创性。

2、基层文化的自觉创新要注重贴近群众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在基层文化的自觉创新活动中,首先要做到贴近群众,从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去感悟、去提炼、去升华,挖掘出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东西。在实际创新活动中要开拓视野,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去,做到百花齐放、各有所得。对于后面这一句则是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我们要基于文化创新的理论基础,去挖掘去总结文化创新的基本规律,总结经验的同时,要深入提高整个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队伍素质,完善基层文化自觉创新的管理机制,保护和发扬基层文化自觉创新的理论成果。

三、总结

基层文化的自觉创新反应了在新时期的发展前景下,广大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热烈追求,本文在分析了基层文化自觉创新的主要特点之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善基层文化自觉创新效果的几点建议,为进一步发展基层文化自觉创新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杨建新.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J].今日浙江,2011(1)

基层文化范文第5篇

一、城镇化的发展,为基层文化创作提供了新鲜的素材和资料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主要是指把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从农业产业转变为工业和服务业,人口有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调整、职业岗位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我国倡导的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这种城镇化不以牺牲三农的利益为代价,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城镇化的含义可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改变了以往农村地区的环境、人口结构、产业结构,这些必然会对基层文化的创作提供新的素材和资料。城镇化的发展肯定会与以往的农村在各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别与比对都会对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能多数是积极的影响,单位名称也不排除一些消极的影响,这些都会成为基层文化创作的切入点。基层文化的创作本来就是基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写照,只是通过语言描述的形式表达出来罢了。新型的城镇化带来的生活环境的变化、工作环境的变化、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的变化、人们行为认知、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人们心理状态的变化等都将成为基层文化创作的备选材料,由此可见,新型的城镇化确实丰富了基层文化创作的素材与资料。

二、城镇化的普及,优化了基层文化创作的环境

城镇化的发展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提供了便宜,各类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在计算机网络、通讯、有线电视等方面开展了普及,这些都将成为基层文化创作的有力媒介,也必将优化基层文化创作的h境。在以往的基层文化创作中,很多的素材都是依靠民间的传唱、歌谣的记载、传说等,有些资料可能在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了偏离,出现了各种版本,也会对基层文化的创作带来一些误导性的影响。而城镇化的发展老百姓可以通过多种现代化的媒介来记录正在发生的事情,为子孙后代的基层文化创作提供精确的素材,比如现在的刻录机、录像机、甚至是手机的存储功能等,在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下,老百姓都会掌握这些常见的生活辅助工具。新型城镇化条件下,基层文化创作人员的创作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开始使用打印机、电脑等创作辅助工具,为文学创作和修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也节省了很大一部分的开支,实现了既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城镇化的发展也为基层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城镇化下人们生活的公共场所越来越多,各类广场、书店等遍地开花,随着网络的普及,也加速了基层文化创作的网络化,加快了基层文化的传播速度,提升了基层文化的影响力,这些反过来又都会促进基层文化的发展。

三、城镇化条件下,基层文化的创作更具有活力和生机

城镇化与农村最大的不同就是出现了明确的分工和精确的劳动时间,这些都为基层文化的创作提供了时间保障和人才保障。在以往的农村,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工作时间不固定,杂事较多,一天忙来忙去的根本抽不出多余的时间,这就直接导致基层文化的创作人员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创作。而城镇化的发展,农民转身变成工人,每天有固定的工作时间,除此之外他们就是自由的了,他们完全有经历投入到基层文化的建设上来。另外,城镇化发展中的专业化分工,也使得一部分人开始从事专门的基层文化创作,这部分人在长时间的基层文化创作中对基层文化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与全方位的把握,自然在创作的过程中就会有优秀的文化作品出来,比以往那种兼职性的创作更有效果和更有质量,这样在基层文化创作的工程中,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城镇化的发展,丰富了基层文化创作的内容与形式

城镇化的发展,也丰富了基层文化创作的内容与形式。在创作的内容上,通过上述的分析,在素材上越来越多,可以是城镇化与农村之间的对比、人们生活状态的变化、人们认知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点滴、人们的心理状态等。在创作的形式上要比以往的农村基层文化更加多样化,有民风民俗的宣传、反映基层生活状态的小品、对老百姓日常生活进行写照的小说、书籍等、也可以是比较流行的网络小说、游戏、歌曲、字谜等,这些基层文化创作的形式要比以往更加多样和丰富。城镇化条件下,人们更加突出对基层原汁原味文化的追求,可以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实地调查和汇总分析,为基层文化的创作提供了规范化与科学性。

基层文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两个文明现状策略

一、基层群众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基础部分,并且决定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面貌和走向,是由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

基层群众文化在时代的呼唤中脱颖而出,走上前台,成为中国两个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最核心的动力是“三个代表”的提出。“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由此开辟了有关文化价值和功能的新的阐释空间。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也趋于共识,重视指数明显上升。文化部曾提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基层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不断发展的实际与时俱进。

基层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建设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层文化。先进性,成为当代基层文化的闪亮的徽章。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思想上的一面旗帜;对国家来说,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团结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绝大多数人的文化权利和根本利益的组成部分。

二、基层群众文化在提高群众文化层次和政治素质的作用不可忽视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一个国家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取决于民智的开发和人文的开发。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基层文化工作者当仁不让,也就不可能在这两个战略的实施中“缺席”,文化工作者也越发清楚的认识到,科教兴国,文化工作责无旁贷。特别是县、乡两级的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和农村的文化大院,这些年来实际上是普及科学技术的主课堂、对成人进行后续教育的大学校。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构建起与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生活方式,使经济的发展植根于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深厚基础上,其中心环节是提高人的素质,离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不可思议的。

在我国十二亿多的人口,九亿在农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因此,农村文化工作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重点工作。近几年,各级政府都程度不同的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文化行政部门和基层文化单位坚持“二为”方针,每年都组织专业人员编排思想进步、宣传科学、内容健康、寓教于乐、群众喜欢的文艺节目,下乡演出,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好评。文化下乡一是送戏下乡,二是培养基层文化骨干,三是在基层吸收艺术上的营养。这些年坚持下来,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在“文化下乡”的过程中培养“乡下文化”,不只是“送文化”,而且要“种文化”,改变文化下乡单向传播的模式,努力形成乡下文化的再造机制。文化单位每年都走出去,下基层,深入到厂矿、村镇辅导,培训基层文艺骨干,指导演出技巧,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注入了活力。不仅拓宽了文化阵地,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文化活动,使基层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文化层次和政治素质,培养了他们关于改革开放、搞活农村经济的意识。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地纷纷推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各种活动。这不仅有力的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几年以宣传企业产品、塑企业形象的企业文化;以活跃校园生活,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兴趣的校园文化;以宣传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文化;以丰富群众生活,自娱自乐、健身强体的广场文化;以展示民族习俗、民族风情、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和地域特点相结合的旅游文化,以及各种节日庆典文化已经开展的蓬蓬勃勃、轰轰烈烈,并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层群众文化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三、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空前提高,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第一推动力

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其需求面之广,量之大、质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的。群众的文化需求成为当前群众文化勃兴的最重要的内驱力,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第一推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风云,基层文化在群众的积极参与下,经历着选择、裂变、融通和创造。这是一片被文化激情燃烧的大地。当前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不断引发了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兴趣,从而造就了当前基层群众文化的“召唤结构”。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及其他各种重要的社会生活形态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一切都对群众提出了以各种方式参与学习的要求,引发了他们不断接受再教育的潜在动机。物质生活的改善,不仅给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也激发起他们新的文化欲望。另外,工作节奏的加快需要文化娱乐调节身心,人际关系的松散需要共同的文化娱乐以满足群体需求。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可以令居民感到快乐,也能达到让陌生的人熟悉起来,让劳累的人轻松起来,让疏远的人亲近起来,让困难的人得到关爱,让奉献的人得到尊敬这样的目的。

四、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

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近几年来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总体上还不相适应。文化不能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这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文化滞差”现象。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也不例外,基层文化建设更是当今文化事业链带中的薄弱环节。在部分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生活还很贫乏。

而且,文化的真空地带是没有的,健康的文化活动开展不起来,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就会在这里徘徊。有的地方基层文化建设十分脆弱,经不起不良文化的消解和颠覆;有的地方基层文化曾经崛起过、辉煌过,但由于缺乏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后续义撑,迅速衰落下去,成为当地群众记忆中的“流星”。文化式微,则经济不兴,扼住当地社会的发展命脉。曾在全国各地传播、漫延,给社会、给人民造成极大危害,许多无辜的生命成为的牺牲品。这一桩桩惨痛的教训都说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不去占领阵地,反动的、迷信的、腐朽的文化就会乘虚而入。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步伐加快,成绩显著,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重视是关键。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没把它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不重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一是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软目标”或“缓事缓办”的任务,其他事情—忙,就把文化工作给冲了;二是表面上看中文化,但只是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和短期效应,虽然热闹几天,给老百姓恶补几天文化大餐,但这种“做秀”给基层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有些基层文化单位由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工作举步维艰,时时陷入困境。一些地方的社会方面对基层文化的漠视也令人心忧。

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基层文化工作者困于“守摊子”;基层群众文化设施工作难以立项,有的进入施工了又成为“胡子工程”;乡镇文化站基础薄弱,许多站是“一块牌子、一枚章子、一张桌子、—间房子”的“四—式空壳站”;文化专干待遇不落实,专职人员调换频繁,人才流失严重而且得不到补充,青黄不接,出现严重断层;管理体制没理顺,有的乡镇文化站形同虚设。目前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活动阵地短缺,而且公共活动文化场所常被占用。文化活动缺乏经费保障,影响活动的展开。社区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单一,档次低下,对群众吸引力不大。个别地方文化市场违规现象严重,特别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群众反应强烈,严重阻碍了两个文明建设。

直而这些尖锐而迫切的问题,我们要补偏救弊,起衰振弱,扛起时代文化中的这份沉重。更何况,我们正处于一个雄视阔步、昂扬进取的年代,加之《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各种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基层文化建设的大好局面正在形成,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风帆已经升起,基层文化工作完全能够完成它对时代、对人民的伟大承诺。

基层文化范文第7篇

一、文化活动形式单调和活动内容简单,缺乏创新,缺乏吸引力。基层文艺骨干的缺失、各单位组织活动的力度不同,造成基层文化活动的不平衡,需要继续加大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明素质的力度。

二、由于采油工作的相似性和职工工作的习惯性,部分队还没有对本单位的工作进行更好的总结提炼,还没有凝练出自己的团队精神。

创建基层家文化建设示范点

一、体现持续创新性。基层家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创新和持续提升的过程。基层干部职工在家文化创新过程中创造的新资源,一方面在内容上表现为,家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无论是团队精神和文化理念的总结提炼,还是岗位责任制的修订完善,都能够体现油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形式上创新,能够借助某些载体形式或礼仪活动,像春节那样,大力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改造等群众性创新创效活动,把基层家文化建设绩效在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中体现出来。

二、发挥示范导向性。基层家文化是深化基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动力源泉,通过创建学习型团队,提升学习力;通过创建基层家文化,提升文化力;通过创造过硬的经济技术指标,提升竞争力。尽可能地做到细化、硬化、量化,使之能够进行评价和考核。同时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总结创新做法和先进经验,为胜利油田和石油石化行业的基层单位提供模板和借鉴,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推动基层家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

基层家文化建设的实施

一、改善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家文化是建设在“家”的基础上的,如何让职工对基层团队产生“家”的感觉,首先要建设家。近年来,我们对基层加大了硬件的建设,从队院到宿舍、从电视到图书,从空调到微波炉,全面维护改造基层建设。由于建矿较早,部分采油队计量站设施陈旧,工作条件较差,为解决这一问题,采油矿积极协调,争取资金,对全矿计量站进行了维修防雨,更新设施,对部分计量站进行了重建,同时,为全矿的化验室配备了样桶清洗机、改造了通风系统,极大地改善了职工工作环境。在生产过程中,为了减轻职工的劳动强度,通过多种渠道引进了镀锌抽油杆、永磁电机、自动量油装置、自动遥控装置和压力报警等一大批新技术、新设备,减少了职工的体力劳动工作量,受到了职工的欢迎。为改善职工在采油队的居住环境,采油矿以油田改造基层队硬件为契机,逐步为采油队加装了彩钢房顶,每个宿舍安装了空调,配备了太阳能热水器、液晶电视、净水器等设施,有序推进硬件改造,职工生活环境焕然一新,整体工作也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凝炼各具特色的团队精神。我们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做好基层家文化建设,创新文化品牌,在采油厂的各项工作检查中,站排头,创一流,取得可喜成绩。文化是引领、凝聚团队的内在动力。我们以“聚情爱家、聚力建家、聚心管家、聚智兴家”作为基层家文化的共同理念,引领和规范基层家文化建设。积极发动员工参与团队文化建设,向员工发出“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每人一句话”活动倡议,结合团队精神和中石化《员工守则》,精心培育具有各具特色的团队文化,确立了愿景目标,提炼了团队精神。各队通过定期组织员工包饺子、设立文化墙等形式,增进交流,拉近感情。

三、开展文化活动丰富职工生活。在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占领职工的业余文化阵地,陶冶职工的思想道德情操。在完善基层队“活动室”、“阅览室”建设的基础上,为基层配备了流动图书箱,充实了管理、科技、专业技术、文化艺术等各类图书,定期配备文体娱乐器材,为职工参与文化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为活跃职工文化生活,采油一矿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连续15年举办了“和谐杯”职工篮球赛,坚持以基层为主、丰富活跃职工文化生活的原则,分别在“三八”、“五一”和“十一”等节日前举办趣味运动会、篮球联赛,“安全在我心中”演讲比赛等群众参与性强的活动。积极组织职工参加采油厂举办的文体活动。在采油厂国庆文艺汇演中选送的2个节目分获歌舞类和语言类一等奖。

四、注重生活上的关心让职工舒心。采油矿党委在干部党员中建立“民情日记”制度。重点记录对职工思想状态的了解、思想问题的解决及思想动态的分析,发挥了掌握民情、解决困难、促进和谐的作用。全矿党员干部与厂级贫困户、遗属、患大病职工、协解人员结成帮扶对子,定期上门服务解忧,有效解决了职工的潜在矛盾和实际困难,形成了紧密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建设基层家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汲取传统文化营养的基础上必须根据职工不断变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做到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基层家文化也只有做到了与时俱进,才能充满活力进一步发挥出凝心聚力、推动和谐发展的作用。

基层文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基层文化;现状;对策

基层文化建设即是农村的文化建设,基层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壮大文化队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更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捷径。

一、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提高全民文化素质都离不开文化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村经济指数不断攀升,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开始从数量的满足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从被动欣赏向主动参与迅速转变,新的消费观念,新的文化需求新的娱乐方式不断冲击着农村文化事业的巩固和发展,广大农村的文化发展相对还比较滞后,文化产品和服务更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已经成为我们当前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二、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多样化,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我国目前文化建设发展的不平衡,多数地区特别是广大偏远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主要问题:一是现存的群众文化生活的覆盖面比较窄,群众参与不够普遍,各方面投入不少经费举办的晚会演出等,基本上是你演我看,你唱我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参与的问题。二是一些文化体育场馆和文艺团体没有充分发挥直接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有的地方建立了一些阵地也名存实亡,忽视甚至放弃组织、指导、服务群众文化生活的职能。许多基层文艺团体常年不演出。三是在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上存在着城市化倾向,一些人把少数较高支付能力的文化消费需求当成普遍需求,一味追求文化娱乐设施的豪华与铺张,令广大群众望而却步。四是缺乏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和载体缺少活动场所,多以群众自发为主,题材比较狭窄,反映工人农民群众的生活作品较少。

基层文化建设尚未适应农民多元化的需求,随着人民群众知识结构的改变,目前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已从过去单纯的兴趣爱好变为现在的广泛的“求富、求知、求美、求乐、求新”的多元化需求,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提高,由原先的被动逐渐成为基层文化建设发展的主体。目前我国基层文化总体上与这种需求相距较远,难以适应部分地区基层文化工作,手段落后文化活动内容和方法过于陈旧,大部分群众闲暇时间被打牌搓麻将看电视占据,文化真正的教化功能弱化。文化的真空地带是没有的,健康的文化活动开展不起来,落后腐朽的文化就会在这里徘徊,有的地方基层文化建设十分脆弱,经不起不良文化的消解和颠覆,对于低文化水平的群众的服务少之又少,尤其老年群众比例渐渐升高,农村老年越来越成为文化生活的边缘群体。也有的地方曾经辉煌过,由于缺乏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后续支持迅速衰落下去,成为当地群众记忆中的“流星”。另有的地方基层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统一,对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还有不少认识上的偏差,首先领导中不同程度的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没有充分意识到文化对农村发展的双重重属性的极大作用,缺乏做文化工作的积极性,“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其次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追求现代文化发展忽视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掘,导致目前部分乡镇村落一些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濒临失传,农村文化管理后继人才较为缺乏,农村外出就业人口逐年增多,农村基层文化骨干相对较少,乡土文化人才培养缺失后劲,部分村民尤其是下一代青年对于本镇村的历史人文、名胜典故、风土人情制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易造成新文化建设出现断层。在有的地方基层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乡镇文化基础薄弱,许多文化站是一块牌子,一枚章子,一张桌子,一间房子的“四一式空壳站”;文化工作人员待遇不落实,专职人员调换频繁,人才流失严重而且得不到补充,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管理体制没理顺,有的乡镇文化站形同虚设。文化活动缺乏经费保障,影响活动的开展。有的地方文化市场违规现象严重,特别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群众反应强烈,严重阻碍两个文明的建设。

三、基层文化建设的对策

1、提高认识,加大财政投入

基层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是农村文化,也是农民文化。在新农村建设循序向前推进的时候,政府决不能忽视乡镇文化站建设。要想把乡镇文化站建好,形成规模,各级政府就应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创建农村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将文化站在编在职人员经费与活动经费纳入预算,解决其后顾之忧。目前,我国颁发了社会主义新农的《意见》,农村文化建设有了政策保障。因此,乡镇政府要因势利导,乘势前进,抓住时机,把自己的文化阵地做好做大做强。

2、因地制宜抓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地区文化特点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条件。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要根据乡镇农村人口布局、地域特点、经济条件有计划地创建一批有实用价值的文化设施,结合民间文化和文物保护活动,促进民间文化的繁荣发展,根据地区文化特点,保护好名胜古迹,古文化的传承,提高农民保护和传承传统的民间文化意识,发挥地方特色的文化,并逐渐推广,利用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农民挖掘农村已有的在自己身边的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村民提供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在保护挖掘乡镇村落历史文化的过程中使村民得到乡土知识的教育,引导乡土情结、弘扬地域文化,提升特色文化品位。

3、基层文化站建设要形成氛围

在政府出钱建好文化设施的基础上,接着就是规划、设计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项目和内容,首先在文化站形成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然后逐步在全乡镇产生文化影响,影响各个村组及文化个体户,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让他们自觉参与基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形成政府、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文化氛围。这样一来,既弥补了政府的不足部分,也调动了全社会办文化的积极性。

基层文化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路径;分析

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而言,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送,它担负着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凝聚共识、提高公民素养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对城镇化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全面加快基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并且对知识以及文明进行传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全面提高人们群众自身的文化品位,创建现代化公民品格,让基层文化建设成为城镇化发展形象的主要推动力。

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基层文化惠民工程和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不足

对于服务型政府部门来说,能够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其最重要的职责,在实际中,政府部门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目前,我国中央、省、市、县地方财政部门对文化建设的配套投入在全面的增加,“十二五”规划要求,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十三五”开局之年,更要求全面提高对公共文化的投入。文化部要求,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应占财政当年增长支出的1%,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和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经费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然而在实际运作中,欠发达地区很少地方能够达到这个标准。就拿遵义市来说,在推进遵义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的进程中,中央、省、市、县财政对文化的投入确实在逐年增加,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等一大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在持续推进,但遵义市有15个县(市、区),目前建成的图书馆只有12个,三个区未建图书馆;建成的文化馆只有11个,有两个文化馆正在建设中,还有两个区文化馆还未纳入计划,我市的很多乡镇文化站也只是在镇政府内设一间办公室而已;文化体育广场建设也在增加,但仍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财政收入好的乡镇,村村都有乡村舞台,但仍有大部分乡村农民没有活动场地;大多乡镇的农家书屋形同虚设,没有采购新书,更新报刊,不能真正吸引群众看书看报。由此可见,各级政府对文化的不够重视,公共文化经费投入不足,使基层文化阵地文化馆、图书馆、文体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老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2.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供给渠道和方式不完善

现今,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创新方面依然存在着不足,并且服务的方式也较为落后,没有能够建立起以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的供给方式。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是多样化和多层次的,但是基层文化服务机构对群众所需的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服务并没有给与充分的满足,已经严重忽视了对文化表现方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导致供给文化服务的总体能力提高受限。对于文化供需之间来说,依然具有着较大的结构缺陷,导致了大众的基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制约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发挥出自身作用。例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艺下基层等服务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对于百姓需求的调研、考察,使策划播出的栏目、组织演出的节目、出版的报刊等文化供给服务时有欠缺,老百姓有怨言。

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少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

基层各级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文化主管部门对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所开展的文化活动内容、形式和效果等方面缺少监管。尽管有公共文化服务供出评估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水分,且评估标准还欠科学化、制度化及相关有效的理论基础数据。同时在评估的主体上,科学的评估本就应是强调内外和上下的互动,但是目前的评估仍然是以政府作为主导,这种“上评下、内评内”的方式缺少着开放性,直接导致了绩效评估通常被扭曲,并且没有办法能够对公众的文化需求进行真实的反应,此外,也没有能够建立起一个完善的问责机制。

二、提高基层公共服务文化水平的措施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保证基层公共文化经费的投入

对基层地方党委及政府而言,通过其对公共文化的重视、关心程度,全面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力度上。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建设,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撑。因此,把公共文化建设中党委和政府的主导责任提高到了“政治责任”的高度上,将文化建设视同经济建设一样,作为评价地方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每一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做出了相应的考核。在我国公共文化建设的中,政府部门不仅仅是责任的主体,同时也是供给的主体,因此在公共文化投入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必须要承担起相应的主体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工作报告,党委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协同推进、宣传文化部门组建专门工作力量重点突破,把文化建设归入经济建设的发展进程中,自上而下合理制定制度化、标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指标和问责机制,就能确保公共财政在全面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上大有作为,从而在基层形成城乡一体、纵横贯通、资源共享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人民群众能共享文化体育广场、文化活动场馆、体育健身场馆、读书看报、广播电视、游艺娱乐、艺术培训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2.形成公共多样化服务供给机制,激发基层公共文化活力

对于各级政府部门而言,通过设置市(县、区、镇、乡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物、体育等公共文化机构在多元文化公共主体中发挥出较为重要的作用。文化主管部门指导、监督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方面的服务。对于每一级的文化机构而言,需要能够适应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同时也需要能够将传统单一的服务改变成为多元的、综合性的文化服务,不断的创新服务的内容以及方式;重视人才培养,变“送文化”为“种文化”,通过培训吸纳基层文艺骨干和文艺积极分子进入文化志愿者队伍,使其成为基层文化志愿服务的主力军。以文化馆活动为例:“三下乡”演出不能为完成任务凑几个节目走过场敷衍了事,必须根据群众的需求,进行供给侧改革,把“选择权”和“点播权”交给群众,按群众的“口味”送文化下基层,并逐渐形成常态;节日文化活动,注重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根据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确定传统文化活动的表现方式,如民间戏曲、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活动,通过互动参与,并融入生活化、时尚化吸引观众。同时也需要建立起公共文化需求的表达和信息反馈等方面的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以及网络化,逐步推进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化,提升活动品牌的影响力,吸纳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能。创新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形象,有效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3.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一是需要明确绩效评估原则以及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根据保障公民文化权益为目的,并且供给文化服务是需要能够满足公众的需求,所以考核评价也需要突出需求作为导向。在考核评估的过程中,必须要能够突出以往评估主体的单一性,同时建立起一个开放性的评估体系。针对于开放性的评价体系而言,政府部门和公众评价组织是公共文化评估、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机构。然而在我国基层农村公共文化绩效评价系统之中,大众主体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是需要建立起根据群众满意程度作为其导向的绩效评估体系,从而有利于我国公民文化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并且也有利于解决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间所存在着的供需失衡的问题。二是需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绩效评估关键主要是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同时也需要引入现代化的评估理念,对运行评估机制进行完善,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在评估指标的选择过程中需要提高能够反映出文化反作用的隐形指标,建立起更加科学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在具体评分的方法中,可以借鉴综合评分方法的基础上借鉴平衡计分的框架,立足于我国公共文化机构评价的要求以及评估体系的设计原则,引入“顾客导向”的管理及评估机制,形成有着系统性和关键性的统一评价体系。

三、结语

通过对上述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可以得出,构建和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必须要进一步的去明确“责任在政府以及关键在投入”、重点在监督管理的理念,从而能够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保障基础公共文化设施设备的投入经费,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经费。此外,也需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建设领域之中,全面提高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效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作者:唐兴琼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文化馆

参考文献:

[1]刘若实,张乃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问题及路径分析——以安徽省阜阳市为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24)120-124.

[2]梁立新.转型时期基层组织公共服务:现状、制约因素及提升路径——基于温州市调查的实证研究[J].探索,2012,12(24)147-151.

[3]吴跃先,吴蕴聪,张静,韩春秒.县级广播电视台纳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路径分析——以河北省县级广播电视台发展为例[J].中国广播,2016,12(24)105-108.

基层文化范文第10篇

同时,由于根植于执法和监管,“严管”文化在基层海事反而更容易扎根、发芽并繁茂。从海事处现场监管的职能定位上来看,“严管”文化建设正当其时。

“严管”文化是什么?

“严管”是广东海事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严管”的内涵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关于海事中心工作,即水上安全监管要严起来,要筑牢水上交通安全监管防线,持续加强现场监管,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形成严管、严控、严查、严罚的局面,严管的主要对象是船舶船员,目标是让他们”不敢违章、不能违章、不想违章“,确保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其二,是关于内部正风肃纪,即纪律要求要严起来,干部职工要遵守党纪国法,政治规矩,严管的主要对象是干部职工,特别是海事处现场执法人员,目标是在全局筑牢底线和红线,积极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在“严管”过程中培育起来的文化,要外化于形、固化于制、内化于心。

基层海事处为何提“严管”文化?

维护水上交通安全是海事部门的重大使命。广东海事局辖区点多、线长、面广,基层海事处作为全面、正确、高效履职的前沿阵地,担负着繁重的现场监管和应急处置任务,工作理念要靠海事处来实践,工作举措要靠海事处来落实,工作承诺要靠海事处来兑现。基层海事处也是海事服务社会和社会了解海事的重要窗口,每一名海事执法人员都是海事部门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形象代言人。海事加强政风建设,提高社会满意度的重点指向自然就在基层海事处,在一线海事执法人员的言行,尤其是现场执法中的每一个行为。当前,广东海事局正全力推进“三化”、“五精”海事处建设,同时,广东海事文化建设也要由顶层设计到基层海事处落地开花,因此,培育和践行“严管”文化,对基层海事处发展是当务之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可以说,“严管”文化是海事“三化”的基本要求;是构建广东海事文化大厦的厚重基石;是“五精”海事处建设中“精美”文化的重要内容。

严管文化怎么走?

对于基层海事处如何培育和践行“严管”文化,笔者建议必须在以下三方面下足工夫。

一是抓好宣传教育。要把宣传教育工作贯穿于培育和践行“严管“文化的全过程,让“严管”在海事处一线干部职工中真正“入脑”、“入心”,把“要我严”的被动接受变成“我要严”的自觉行动。坚持从强化干部职工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觉悟入手,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各基层党组织和其他群众性组织的作用,注重基层海事干部职工的人文关怀,激发爱岗敬业的热情。引导干部职工认清岗位风险,警醒自律,依法从政,正确履职,做一名合格的公务员。

二是抓好制度执行。培育和践行“严管“文化,必须加大严格执法和正风肃纪力度,对于出现的违法违纪问题,必须“不护短”、“不手软”、“动真格”。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流程,强化执法监督,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和海事形象的突出问题。严格执行《广东海事局海事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形成责任分解、监督检查、倒查追究等完整链条,深入开展海事处廉政年活动,全面推进“365廉政养成计划“,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上一篇:小学科学范文 下一篇:生态经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