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体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4:27:38

基层体育论文

基层体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历史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各单位职工在个单位的体育需求受到限制,出现了自发性的以街道办事处牵头组织的体育活动,成立了街道联合体协。于是在天津出现了社区体育这个概念。进入20世纪90年代,政府开始重视社区体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制法规,主要有《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1997年后,社区体育发展迅速,随着国家对社区体育的重视,全国各个城市社区体育开展的轰轰烈烈,并在@一阶段以“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评定”为标志,推动了城市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

(二)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现状

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分会为代表的学术团体进行的体育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对城市发展战略进行研究,社区体育作为城市文化的研究对象,这时揭开了社区体育研究的序幕。真正深入开展社区体育研究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1991年国家体委在天津召开了“全国部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研讨会”,主要讨论社区体育的概念问题;在1993年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上,共7篇涉及社区体育的论文;到1995年《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出台,完善了社区体育的性质、功能问题;1996年举行首届全国社区体育工作会议,整个推动了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发展。在第五届体育科学大会全民健身专题论文报告会上、第二届全国社区体育工作会议上以及第六届体育科学大会群众体育专题报告会上,有关社区体育研究的论文达50%,标志着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已上升到一定阶段。

到了21世纪初,国家体育总局2000年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我国“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的构想与计划;2003年12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下发《关于创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试点的通知》。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加速推进了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研究和建设。

(三)国内各学者在社区体育研究中的表述

1. 李建国把社区体育当作群众体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主要特点为:活动范围的区域性特点,活动设施的公共性特点,活动组织的民间性特点,活动方法的服务性特点,活动指导的平等性特点;

2. 肖叔伦认为社区体育主要具有体育组织的民间性,体育活动的区域性,更加广泛的群众性和体育设施的共享性等4个基本特征;

3. 李明认为经济转型期社区体育有指向性、社会性、有偿性、经营性和经济性等基本特点;

4. 周晓东对福建省城市社区体育做了调查,内容包括组织管理模式,体育人才的培养,社区体育活动的类型,活动经费和场地设施到等等,同时提出了相应对策;

5. 刘明生在上海市社区体育组织现状调查中,发现目前社区体育组织中,以居民自愿参加、自发组成的组织最具有活性。

通过以上资料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社区体育存在着某些问题,具体可以总结为:社区体育发展不平衡、组织管理存在缺陷、发展社区体育的资源紧缺。

二、国外社区体育的发展状况

国外社区体育研究始于20世纪60-70年代,其原因与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改革有较大关系。从欧、美、日近年来的研究情况看,运用社会行动理论,对社区体育参与、社区体育组织结构、社区体育模式、社区体育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较为多见。

基层体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社区化服务;探讨

学校体育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形式,具有很多的优势,如:有专门的体育场馆、体育器材,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体育教师等。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完善体育场馆的管理制度,对体育场馆进行有偿性对外开放,不但可以解决教职工的福利问题。而且还可以解决体育场馆自身的维护费用。当今,国家把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为了改善教学环境和设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使学校的体育场馆条件不断改善,如果这些规范的场馆、良好的设备仅仅用于体育教学,那么它们的利用率就太低,是对资源的浪费,优良的体育设施应服务于全体民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它们的价值。

一、国内外关于社区和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研究

(一)国外社区和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研究

日本三好乔教授编著的《现代社区体育论》一书对社区体育的定义、构成要素等进行了研究,认为社区体育是指:居民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了加强相互间的联系和作用,产生和巩固社区感情而利用那里的生活环境和设施进行的体育活动过程和结果的总称。为了提高学校体育设施的使用率,为市民提供参加体育活动的便利条件,日本政府要求,公立学校的体育设施在晚上和节假日向公众开放。美国的家长普遍关心体育,每到节假日经常自愿到体育中心当义务工。日本在1976年颁布了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的法令,现有97.7%的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很好地解决了社会体育对体育场馆的需求和供给不足的矛盾。法国在《体育法》中明文规定“所有学校体育设施,应充分利用,向各类使用者开放。”在英国,1973年兴建的巴克州美地安娜中学不仅将餐厅、运动场向大众开放,甚至将大量教室开放,形成数理、科学、戏剧、语言等若干中心,方便附近居民学习。英国政府1982年制定的“社区使用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尽可能开放教育机构的体育设施,要求在学生放假或放学回家后,必须向社区开放,最大限度地使用体育设施。美国1927年就有32个州通过法律规定“社区可使用学校的建筑作为社区中心”。为了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政府与校方联合制定了计划,使学校设施尽可能多地向社区居民开放。

(二)国内社区和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研究

1 国内社区体育的发展及研究

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经历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性研究,管理和发展性研究三个阶段。第一,社区体育基础理论研究阶段(1990―1995)。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分会为代表的学术团体。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中科院的社会学研究所为首的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社区体育作为城市文化与战略措施成为研究对象,从而揭开了社会体育研究的序幕,但真正独立地对社区体育开展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0年我国学者编著的第一本《体育社会学》专著问世。1991年国家体委在天津召开了“全国部分社区体育工作研讨会”其主要内容是对社区体育概念做讨论。1993年11月举办首届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征集了7篇有关社区体育方面的论文,此后社区体育研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1994年6月中国社会学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福州正式成立。1995年《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出台,对社区体育性质、功能的研究有所加强。1996年底的首届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将社区体育作为发展和体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动了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发展。1997年体育社会学开始纳入国家社科专项研究,是体育界众多学术组织中的第1个。1998年,卢元镇的《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吕树庭等人的《体育社会测量方法》出版。2000年12月第六届体育科学大会上群众体育专题报告会上,有关社区体育的论文占50%,从而形成社区体育的研究热潮。第二,应用性研究阶段。主要包括社区体育管理,居民需求研究等。此外,研究多结合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为社区体育政策提供了大量参考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后,它与体育管理学、体育哲学、体育文化学等学科的交叉更是十分频繁,尤其与体育经济学相结合来讨论中国体育社会现象更是一个突出的特征。另外一些原来从事其他领域研究的学者转而研究体育社会学,还常常带有原来学科的痕迹,跨学科研究的现象也十分突出。第三,管理和发展性研究阶段。随着我国社区体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成熟及在社区体育中的应用,社区体育的发展方向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热情不断增长促进了社区的管理问题的研究。与此同时,我国现有的经济水平的制约,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与人民日益高涨的健身热情的矛盾,使我们不得不寻找解决社区体育设施的最佳的发展方向。

2 国内学校体育场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体育场馆设施分布情况如下;体育系统的场地占有量仅为全部场地的2.34%,而学校系统的占有量为67.17%,工矿、铁路、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占有量为16.5%,而中国有70.76%的城乡居民还是在自家庭院、公路、街道、住宅空地、场院等非正规体育场所锻炼身体。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群众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锻炼身体的迫切需求与体育场地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果能合理地开发学校资源,特别是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社会开放,将会有利缓解这一供需矛盾,更加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学校的这些场地设施除平时教学训练使用之外,周末和假期基本闲置,即使是平时上课期间,有些学校的场地设施也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白耀东在《体育预测学》中指出,我国未来体育将是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相互交融互为依存。当终身体育成为现实时,学校、家庭、社会,体育融为一体互为开放,为人们创造更为有利的体育条件,社会体育将依靠学校体育师资、场地、器材来发展,学校体育设施全天向人们开放,形成与社会体育设施共有、共用、相互开放,相百补充的局面。

二、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现实状况

(一)社区体育的现实状况

尽管我国基层社区体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管理系统尚未形成一个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协调有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推动整个系统运转的运行机制。随着各类基层社区体育组织的发展,标志着社区体育管理自主化程度的提高和组织基础的初步形成。虽然旧的“单位制”基层社区体育管理模式已打破,而新型的体制尚未得以确立,

使得各类基层社区体育组织的管理权限不甚明确,管理职能难以协调,管理手段不甚合理,特别是缺乏横向联系与合作,尚不具备独立运作的能力,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我发展的无序性。致使其在场地、经费、管理人员、指导者和较大规模活动的组织上,不得不依赖于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帮助与支持。在调查中发现社区的管理者基本就没有和学校领导者进行过接触,缺乏沟通联系,导致彼此之间的独立发展。

(二)学校体育的现实状况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拥有体育馆的数量比例很少,拥有的场馆设施的数量比较多。特别是在调查中发现每个学校都有田径场和篮球场,而且大多数的学校的田径场地又多是塑胶为主。而位居城市居民体育活动之首的是散步、跑步,这为学校场地的开放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学校体育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物质基础资源,是社区体育开展活动、培训、辅导最为理想的依托。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养护资金的来源,大多数都是国家拨款而且数量有限,根本不足以维持设施养护的最低支出。有些场馆由于年久失修,许多功能已基本丧失,国有资产被闲置、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又必须走“以馆养馆,以场养场”的道路。合理利用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对社会有偿开放,并把收入款项再投入体育场馆设施养护中,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也会有效缓解资金来源困难的局面。

三、结语

(一)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具备补充周边社区体育的有利条件

(1)不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学校具有非常优越的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其场馆设施可以满足学校的平时正常教学秩序,平常晚上放学后和节假日时间学校场地处于闲置状态。(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重视日常的体育锻炼,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与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居民的锻炼热情,社区体育需要学校体育场馆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予最大限度的补充。

(二)制约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补充社区体育的主要因素

基层体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全民健身计划;健身服务体系;方法规建设;乡规民约

中图分类号:G8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1-0017-04

A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ocal National Fitness Training

LI Jintian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theory that culture of principles, culture of materials, and culture of spirits are closely related, the research analyzed,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law, the problems of law and regulation of establishing small type national keepfit service systems.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consultation from experts, and formal discussions were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concept of the system, the function of system, and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the system. The research concluded that such system need to call for updated law and regul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cultures of principles, materials, and spirits.

Key words: WholePeople HealthBuilding Plan; fitness service system; the constitution of local laws and regulation; informal regulation

1 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侧重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系统综合分析法、专家咨询和座谈等调查法,尤其是在研究全民健身法规建设的现状与策略过程中,曾多次到经济发展较好,群体工作起点较高的小康地区,与资深群体干部作多轮座谈和面访,充分吸取了各宽裕型小康地区建设服务体系的实践经验。

2 全民健身法规的内涵与意义

2.1全民健身法规的内涵分析

2.1.1全民健身法规的概念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应包括:以体育活动为健身基本手段、具备群众性健身场地、有健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及章程、开展经常性群众体育活动的上下协调、左右纵横配合的基层社会体育组织模式。这一模式的组织网络、活动内容与场地,以及服务方式做到亲民、便民、利民、并力求符合时代的要求、反映时代的精神。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保证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全民健身法规的建立和健全。

全民健身法规是指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由国家机关依其立法权限制定或认可,并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调整各种全民健身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2.1.2全民健身法规体系建设的目标全民健身法规建设的目标是:在21世纪初,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以宪法为指导,以体育法为龙头,以行政法规为骨干,以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为基础,结构合理、层次衔接有序的全民健身法规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体育执法监督及法律服务体系。全民健身法规建设,强调要在全民健身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对全民健身有关法律法规实施与监督等各个环节上协调统一。

2.2全民健身法规体系建设的意义

2.2.1是完善国家全民健身法规体系建设的需要全民健身法规体系,是指国家机关和地方政府机关依法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各方面全民健身关系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专门法规所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作为体育法制建设中一个重要方面和相对独立系统的全民健身法制建设,同样面临着构建自身法规体系的任务。

建立全民健身法规体系是一个对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对体育法制甚至整个国家法制建设都有深远意义的大事。它有利于为全民健身工作提供完备的法规保障,有利于全民健身法规之间的协调配套,有利于全民健身法制建设的发展。

2.2.2是完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地方全民健身法规体系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法》的颁布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出台,只是解决了一个有法可依的问题,只是实现了全民健身法制建设的第一步目标,而怎样加强和完善从上至下全民健身法规协调配套建设,使全民健身工作全面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却是体育立法过程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因此,加快地方全民健身法规建设的步伐,对全民健身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2.2.3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基层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一般来说,体育由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三个领域组成。由于前两者的社会竞技性、教育性和有组织性,呈现出指令性和明确的规范性特征,而得到重视。而作为三个基本方面之一的“群众体育”一直呈现个人余暇性的基本特征。直到 1995年,在全国人大通过的《体育法》中,把我国体育事业的三分结构(或三领域)的该部份定名为“社会体育”。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社区建设的扩大化,对上述我国体育事业三领域之一的同体异名的部份,已有学者、专家建议改称为“社区体育”。但是“社区体育”的基本特点仍然具有完全的个人余暇性特点[2],呈现高松散性、低竞技性、重自愿性、轻规定性、投入性小、随意性大的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其物质和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社区体育”逐步凸现出重要地位,1995年才由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4],提出了全民健身的“目标与任务”、“对象和重点”、“对策和措施”等,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但在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的法规保障,而没有真正让《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落到实处。因此,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过程中极需加快其相关法规的建设,特别是各级地方相应法规的配套建设。这是因为文化学和现代社会学业已研究证明的理论[5];起决定和支撑作用的中层制度文化和起主导作用的内层精神文化(思想意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由某种社会关系、组织、制度的建立健全引发的技术和设施等外层物质文化的发展将强化和扩展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意识观念等内层精神文化,这三层文化总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

3 地方全民健身法规建设的现状分析

3.1地方全民健身法规建设的现状自1995年国务院颁布第一个权威性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带动了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全民健身的政府文件、规章、条例和办法[6],它们对促进当地全民健身的广泛开展起到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笔者对现有全民健身法规性专门文件进行了广泛收集和整理,并把这项不完全统计资料[7-11]列入表1。从数量方面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汇编》(上)收编的北京市等地方立法为94份(部)[12],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地方性文件共103份(部),除国家部委(局)的文件之外,各省、市平均约3件。在24个省、市、自治区的统计数目中,以湖南省(15件)、广东省(13件)、宁夏区(9件)较多,其它省份数量不多。

3.2对各省市现有全民健身地方法规建设的分析从不完全的统计结果看,1) 地方全民健身法规数量偏少,特别是基层法规文件相当缺乏;2) 不规范,很多是地方的规定、暂行办法、意见和通知等,还没有上升到地方法规的层次;3) 操作性不强。很多规定都是原则性的,表现为理念多,要求少,没有具体的操作办法;4) 无特色,大多是国家文件的翻版,内容相差无几,大面积宏观指导多,小区域规范少,无地方特色。

由上述分析可见,全国大部份省、市级均有配套性政府规范性文件、以及规章、制度等相关规定,全民健身法规建设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但是全民健身法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不平衡,更欠深层次、精细的规范,现有出台的地方全民健身地方性法规,多数停留在省一级,顶多在地、市一级政府规范文件的层次上,它们的时效性和地域性均较差,小地区、地段、地域的基层全民健身法规、制度、章程,以及小集体公约等乡规民约在期刊文献报导中很难发现,在本课题专题的社会调查中小区域性法规也甚为罕见。要使全民健身工作持久地开展下去并有明显的成效,必须加强全民健身的地方性立法,进一步建立全民健身的法规保障体系。

4地方全民健身法规建设的研究结论

1) 根据社区体育的外、中、内层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相互依存、互为促进与支撑的密切相关的理论;在分析社会成员参与社区体育的个人余暇性基本特点的基础上,为避免和克服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随意性、松散性、不稳定性等负面因素,急需加快制订和健全相关法规,完善全民健身法规体系,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百余件全民健身专门性制度、法规的基本状况是“五多五少”,即理念性多,可操作性少;原则性多,具体要求少;一般号召多,奖罚细则少;抽象条款多,法规效力少;大面积宏观指导多,小区域规范少。

3) 由于省级的大行政区域全民健身法规的全局性、统一性和规范性与全民健身运动的个人余暇性的矛盾,使现行的地方全民健身法规建设与小区域的全民健身活动脱节。因而研究小区域的相应配套法规建设,将有利于规范社会最基层的全民健身活动。因此,应多提倡制定生活小区的体育法规及其乡规民约。

5 完善地方全民健身法规的建言

5.1提高地方性全民健身法规的层次性,保证地方性全民健身法规的权威性

目前,在全民健身的制度建设方面,多数是行政主管部门,如体育局下发的方案、规定、暂行办法、意见和通知等,还没有上升到依法定程序制定的权威性、普适性的地方性全民健身规范性文件,因此,各省、自治区、市政府应该依据国家《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建立和完善适应本地区的权威性、普适性的地方性全民健身方面法规,并在全社会普遍实施,发挥出其效力,才能使全民健身活动在规范法规保障的前提下健康发展。

5.2地方性法规建设与小区域制度建设同步进行,制定适合地方的全民健身法规体系

全民健身法规建设的难点,首先是大行政区政府的高度统一性、规范性与社区体育、全民健身运动分散的个人余暇性的基本矛盾。其次是该项成效性检验――成年人体质监测难以强制推行,其效应或作用难于短时间公认;再次是筹建社区体育服务机构受诸多因素影响与制约,难以推行统一模式的统筹措施,也难于明确和落实。

然而,在小范围的基层、自然地段或区域、社区中的居委会、农村中小村庄里,上述法规建设的难点却不成为其难点,甚至可衍变为易突破点。因为在几千万人的大行政区里要制定十分具体可行的“全民健身条例”、或“全民健身工程实施办法”,很难在锻炼者的组织、场地安排、经费投入、咨询指导等管理要素方面做出操作性强的安排。可是,在几十人至千人左右的小区域的群体中构建健身服务体系,拟订建设方案,在组织人员,确定练习时间、选择场地器材、社会筹集和自筹经费、聘请指导、咨询人员等方面就容易突破上述大行政区、大范围的相关难点,成为容易办到的事。

5.3通过法律规范形式赋予群众“健身权”,通过法规来保障社区体育的规范性

当前,步入宽裕小康阶段的地区,只要找准项目、选准捐赠对象、看清群众需求,瞄准时机,组织中、小型的群众体育赛事己非罕见。通过制度法规形式规范社区体育活动是促进全民健身活动持续开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应该把群众体育工作管理中比较成熟、稳定、带有规律性、周期性的原则、方法和方式用法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法规延续和保障群众体育活动的长期积极性。为此,一方面寄希望于通过国家立法形式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转变为《全民健身条例》,同时把老百姓的“健身权”写进法规[14];另一方面需要地方法规,尤其是社会基层的规章制度加以配套和完善。

基于上述社区体育、全民健身运动的特点、以及制定全民健身法规的难点,为提高在小范围的社会基层实施该项法规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建议这类法规的拟研、制订宜小不宜大,多提倡制订小群体及其个体成员自愿遵守的能维系、聚集、联络、督促他们的民间规程、群体公约等乡规民约,这是解决基层全民健身活动的一个有效途径。

总之,依据中层制度文化与外层物质文化、内层精神文化相互依托与互动的结构理论,地方体育法规的创新和完善是解决全民健身活动在基层高效开展的有效方法,这样才能体现国家政府的心愿、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并使全民健身有法可依,从而促进我国全民健身活动持续、健康、稳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N].中国体育报,2002,1.

[2] 王锋.城市社区体育基本及衍生特点的认识[J].西安体院学报,2002(1):39-40.

[3] 许仲槐,王国辉.体育原理讲义[M].广州: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1985:81.

[4] 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S].新体育,1995(8):6-7.

[5] 林炳熙,等.文化结构的整合功能与文化结构的改革[J].广州研究,1988(1).

[6] 王忠信.全民健身法规研究[M].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全国群众体育论文报告会论文汇编,2000,1:576.

[7]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全民健身计划文集[M].(二~八)2001.3.

[8]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全民健身工作情况[M]. 2002.

[9]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全民健身计划文集[M] .(九~十),2003•4-2004•6.

[10] 中国体育年鉴编辑部,中国体育年鉴[M].1996、1999:299.

[11] 网上资讯.

[12]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中外群众体育信息[C].2003-2004.

基层体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 概念 多元化 发展历程 特点

1998年我国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通知规定:1998年7月30日停止福利性分房,全面实行住宅商品化。我国城镇居民的居住形式因此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单一化街道或单位社区变为街道、单位、商品楼社区共存的形式,因此社区体育由原来单一的街道社区体育发展成为多种形式并存。本文主要对街道社区体育、学区体育,以及商品楼社区体育进行分析研究,取其优、弃其短,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多元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社区体育概念、发展历程

1.社区体育概念

我国对社区体育概念的界定主要有:肖淑伦认为:“社区体育就是以基层社区为单位,以社区成员为主体,实行政府部门支持、体育部门指导、社区部门参与、为社区成员提供社会保障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吕树庭在《论社会视角下的社区体育》中提出:“社区体育的定义和社区体育行政与社区体育的计划研究,明确了制订计划的前提与实施注意重点。”卢元镇提出:“社区体育是指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就近地开展的区域性的社会体育。”

2.社区体育发展历程

社区体育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主要是由街道办事处牵头,成立体协,就近开展体育活动。

王凯珍在《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中指出城市街道社区体育发展的三个阶段:自发形成阶段(80年代后期至1995年),由街道办事处牵头,组织体育活动,成立街道联合体协,组织辖区单位和居委会就地就近开展体育活动;政府倡导阶段(1995年至1997年),国家陆续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文件,体现政府对社区体育的认可和重视,政府开始倡导发展社区体育;加速发展阶段(1997年至今),1997年国家体委颁布《我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评定办法(试行)》,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召开“城市社区体育经验交流”,2004年总局对《全国城市先进社区评定标准》进行修改,推动了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

二、我国城市社区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随着家庭收入和余暇时间的增多,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也愈发强烈,为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我国社区体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区体育理论的研究在1985年以后也逐渐增多起来,至今国内对社区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体育基础理论研究、社区体育的应用性研究和社区体育的发展性研究等。

在社区体育理论基础研究方面,主要是对社区体育的概念、特点、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社区体育应用性的研究,主要是对社区体育管理、社区体育组织、居民需求等方面进行研究;社区体育发展性的研究,主要包括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研究,社区体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社区体育的研究不能仅限制在基础理论、单一的应用性和发展方面的研究,更加应该结合当今社区体育发展的模式和特点,把其多元化并存的社区体育结合,吸取不同社区体育的优点,使社区体育能更好地发展。

三、多元化社区体育的形成及社区体育的特点

我国街道社区体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主要是由街道办事处牵头,成立体协,就近开展体育活动。随着我国街道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单位体育逐渐显现,开始主要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学校,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改制,国有企业的单位体育逐渐退出,而学校单位体育的发展则日益蓬勃。1998年我国取消福利分房制度,商品楼成为人们居住的主要形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商品楼住宅小区社区体育配套设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部分开发商在楼盘的建设中更是融入了体育锻炼理念,配备了比较完善的体育设施,形成了新型的小区体育。因此,目前我国社区体育主要由街道社区体育、单位体育和商品楼住宅小区社区体育组成。

1.街道社区体育的特点

街道社区体育由街道办事处直接管理,在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时,需要层层报送审核,管理层次太多,许多街道都是为了完成区、市政府下达的任务,才开展社区体育活动。街道社区属于传统社区,由于市区地域的因素,可用作设施建设的地少,因此体育设施少且落后,主要是一些健身路径和一些基础的体育设施。在居住人群看,街道社区主要居住的是工薪阶层,体力劳动者居多。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许多街道社区的居住人群也发生了变,许多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居住,他们收入相对较低,大多数人不愿意花钱去参与有偿体育运动,因此也影响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2.单位体育的特点

单位体育的管理主要由工会直接管理,在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时,环节相对简单,许多单位在“五一”、“国庆”、“三八”、“教师”等节日都会开展体育活动。

单位体育目前主要集中在学校,因此设施齐全,学校的场馆数量多,种类齐全,有利于单位体育的发展。单位居住人群主要是单位职工和家属,收入相对稳定,部分单位还规定场地在某时段对职工及其家属免费开放,在有偿开放上对职工及其家属也有优惠政策。

3.小区体育的特点

小区体育的管理主要由物业公司直接管理,管理的模式上最简单直接,经费上主要是自筹,许多大型的楼盘,每年都会举办一些大型的体育比赛和一些单项的比赛。小区体育的场馆建设主要有开发商建设,许多开发商在建设楼盘时,把体育锻炼的理念嫁接到商品楼的开发中,因此许多楼盘的体育设施比较齐全,而且许多设施是传统街道和单位没有的设施。商品楼居住的人群主要是一些中、高收入阶层,人群的因素决定了社区有偿体育的发展,大多数人能接受有偿体育锻炼,也愿意支付费用来参与体育锻炼。

四、结语

目前我国多元化社区体育,在场地设施、管理体制、居住人群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社区体育的开展不均衡。特别是在场馆设施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有偿体育的发展也受到不同居住人群的限制。因此,我们在发展社区体育时,要注重不同社区体育的特点,充分协调和利用好不同社区体育场馆资源、完善管理制度、政府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使我国多元化社区体育能协调发展。本文主要对我国多元化社区体育的特点进行研究,建议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应该要注重多元化并存,为我国社区体育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肖淑伦.关于社区体育的几个问题[J].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国家体委群体司,1993.11.

[2]吕树庭等.社会学视角下的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概论[J].北京:体育文史,1993,(3).

[3]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基层体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社区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活动和新的社会体育形态,在我国城市管理和社会体育发展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开展的状况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社区文化氛围,同时也影响着社区建设。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带动了郑州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城市社区 社区体育 社会发展 影响

一、社区体育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我国社区体育实践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首先以“区域性单位横向体育联合体――街道社区体协”的形式出现。1991年,群众体育管理部门(天津市体委群体处,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的同志开始对“社区体育”下定义。1993年11月,国家体委在南京召开的“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首次将社区体育研究作为征文内容,在会议上肖淑伦、王凯珍、李建国3位同志报送了3篇社区体育方面的论文,他们三人都对社区体育下了定义,后来吕树庭、任海、卢元镇也对社区体育下了定义。

根据我国学者对社区体育所下的定义,作者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将这几位学者的定义概括后得出:社区体育是:

(一)区域性体育,区域范围相当于基础居民社区(街道办事处辖区的基层社区);

(二)面向全体社区成员;

(三)以社区的体育设施和自然环境为基础条件;

(四)是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目的,就近就地开展的群众体育。

我国学者王凯珍、李建国、吕树庭、任海、肖淑伦、卢元镇等,他们对社区体育构成要素分别进行了研究。作者根据他们对社区体育构成要素的分析,总结得出:社区体育组织是社区体育的主导要素;社区成员是社区体育的活动主体;场地设施和经费是社区体育的物质保证;管理者和指导者是联系社区体育各要素之间的纽带;社区体育活动是社区体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直接目标。

二、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兴起的背景

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兴起的背景主要是;社会体育需求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郑州市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经济实力得到改善,人们的体育需求和健康意识日益增长,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必然结果,社区体育也主动去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体育社会化是社区体育兴起的促进因素,逐步完善的社区管理体系是社区体育发展的适宜条件,社区老龄人口增多,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体育需求增长和居民参与意识增强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催化剂。

(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必然结果

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的兴起是社会体育发展适应郑州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对于体育来说,单位再也不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占用工作时间来组织本单位和本行业跨地区的各种体育活动,制度化的“单位体育”受到了单位专业化功能限定,单位经济压力等方面的制约,这一系列的变化冲击了以往的“单位社会化”现象,单位的许多职能正在分给社会,由社区承担起来,一向以“条条管理”“单位管理”为主的社会体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而人们的体育需求却在不断的增长,其体育利益取向开始由单位转向社区,于是20世纪90年代初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应运而生。

(二)逐步完善的社区管理体系是社区体育发展的适宜条件

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对郑州市基层社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多的社会服务职能分离到社区,加强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以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紧密相关,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质量与居民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关系日益密切,尽快建立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的社区管理体制已是众望所归。社区体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区文化和社会生活,它对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加强人际关系的交往,培养社区感情,增强社区凝聚力,强化社区意识,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社区老龄人口增多,对体育需求增长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动力

随着我国离退休制度的建立,大批的离退休人员涌向社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人们的健康意识的提升和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人均寿命的逐渐增长加快了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据有关资料报告,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人口约1.8亿,我国已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同时为了扩大青年人的就业机会以及企业改制,大批的中年人提前退休扩充了这支队伍。老年人拥有大量的空余时间,而且还有迫切的健康长寿愿望,体育活动正好是他们保持健康,消除孤独与寂寞,延缓衰老,打发闲暇时间的理想途径,老年人对体育的热爱,推动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四)体育社会化是社区体育发展的促进因素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人们对体育锻炼需求的增长,政府一家办体育已不能适应居民体育发展的需要,必须走体育社会化道路,体育社会化要求全社会都要关注体育,重视体育,支持体育事业。社区体育既是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体育社会化的产物。

三、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对郑州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内需,带动了居民的消费。居民不管是参与哪一种体育锻炼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本身就带动了郑州市经济的发展。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就必须有相应的场地和器材,所以,社区居民的要求就是政府需要服务的领域,政府把这些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调动各方面的资金去建设,这种基础建设,也是促进郑州市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城市居民参加各种社区体育活动,就需要购买体育服装用品和器材,这种体育消费,也是促进郑州市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将会更加注重娱乐性,健身性,达到效果的全面性,社区体育对郑州市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二)对郑州市文化发展的影响

城市文化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意识形态,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也更加注重精神文化,而社区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还可以让他们在锻炼中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社区体育文化已与社区居民息息相关,对人们日常生活有较大影响。社区体育文化表现出大众化、生活化、本土化。社区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抵制不良文化,还可以发扬本土优秀文化。郑州市在发展过程中常常伴随着一些不良文化现象的泛起,迷信、赌、黄、毒等,给一些居民的生活方式带来不良影响,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有关部门除了运用社会强制手段之外,还利用社区体育活动在健康本质精神上与这类现象对立形成的有效控制手段,借助于体育手段铲除其存在的根源,再进行一定程度的遏制,促使居民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改变一些居民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让他们从物欲的沉迷中解放出来,获得身心上的健康,从而排斥了不良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发挥本土化的优势,河南省是武术传统之乡,少林寺,塔沟武校等武术训练基地都集中在郑州市郊县,传统的习俗对居民的影响至深,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对武术,太极的热爱,带动了这项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

(三)对郑州市社区居民的影响

根据作者的调查,近80%的居民都不同程度的参与了社区体育活动,他们也肯定了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对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社区体育活动调节了人们的情绪,提高了人体各个系统器官的机能,消除了人们在工作中的疲劳,提高工作效率,使居民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可使人们从中获得重要的基本经验和感性认识,通过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使居民在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的不愉快能够得以快速发泄。居民开始走到一起来,由不认识到认识,再到熟悉,形成一个社会文化交往的圈子,通过参与轻松愉快的体育活动,体验自我存在和自我实现的快乐,懂得了互相关心,支持和配合,促进居民相互交流与合作,使居民对社会责任和道德价值观有了进一步认识,从而获得身心健康发展。社区体育活动对建立人们之间新型社会关系和融合家庭与家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有益的休闲娱乐健身活动,吸引众多的居民参与到其中,善度了居民的闲暇时间,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抵制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社区体育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属于精神文明范畴。社区体育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全面开展的社区体育活动使社区居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还加强了社区内部居民的交流,发展了社区经济,改善了社区环境,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社区的稳定繁荣,社区的功能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政府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高度关心,更是积极倡导人民群众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社区体育作为连接政府与社会、居民与居民、政府与居民的纽带,在融洽情感和凝聚人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活动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凝聚力,发挥了社区的纽带作用,加强了社区体育建设,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明的和谐发展。

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推动了社区建设,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调节了居民的情绪,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使居民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加强了社区的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社区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在满足居民体育需求的同时,对促进社区整合、增进社区居民沟通、规范人们行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有着很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体育的功能也在日益增强,它已成为精神文明和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在力量,促进了社会和人全面和谐地发展。

基金项目: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青年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 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 顾渊彦,李明.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 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 任海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J].体育与科学.1998(2).

[5] 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6).

[6] 周传志.新时期社区体育的机遇与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6).

[7] 卢红梅.河南省城市社区群众体育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12).

[8] 王凯珍,阮云龙.新世纪中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

基层体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体能是构成公安队伍战斗力诸因素的基础,对公安队伍战斗力产生直接的制约作用,体能训练在警察各项素质培训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近二十年与警察体能训练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我国警察体能教育训练的研究现状进行分类、归纳及总结,对其研究的不足之处及研究趋势进行探讨,为完善我国的警察体能教育训练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警察 体能 训练

一、引言

体能是警察最基本的职业素质之一,良好的体能状况是警察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和提高警务效率的重要保证。当前,随着公安工作的深化发展,警察体能教育训练越来越受到我国各级公安机关的重视,只有通过科学的体能训练,才能全面提高警察身体机能综合运动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以确保提高公安队伍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完成各种艰苦、复杂、激烈、紧张的公安工作。因此,对警察体能教育训练的研究很有必要。

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北京警察学院图书馆,以及进入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龙源搜索等渠道,检索和收集到1994年至2012年国内相关警察体能训练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13篇;参考期刊近200篇;警察体能专著10余部。从不同方面对我国警察体能训练进行了研究。

二、对于警察体能训练概念的研究

(一)警察体能概念及内涵

关于警察体能的概念,很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不同的诠释。宋万年等将警察体能定义为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警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警察的基本身体素质、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能力三个方面。郑卫民和姚春玲认为:警察体能是指人民警察有机体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在警察日常工作中表现为警察的身体素质、基本技能和对复杂公安工作的适应能力。田文学则把警察体能定义为:“警察在先天具有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经过训练形成的身体有形能力和无形能力共同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相对独立而有机的内稳态自组织系统结构。是由身体形态结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智力、心理、适应能力、健康状况等部分组成的复杂而有机的内稳态自组织系统结构”。王海源认为,警察体能是指警察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身体素质(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性等)、基本活动能力(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和支撑等)、运动能力,是衡量警察体质强与弱、健康与非健康的重要标志。陈博在《论体能与警察体能》一文中,对于警察体能给出了相对全面客观的概念:“从广义上讲,警察体能是指警察在先天具有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经过训练形成的身体有形能力和无形能力共同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相对独立而有机的内稳态自组织系统结构。即由身体形态结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智力、心理、适应能力、健康状况等部分组成的复杂而有机的内稳态自组织系统结构。从狭义上讲,警察体能是指警察在日常生活、工作、训练和执法中所表现出来的身体活动能力。从警察职业的社会属性上讲,警察体能是警察在工作、训练及执法中有机体在长时间、高强度、短间歇的大负荷工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动员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机能,抵抗疲劳、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工作的身体能力”。

(二)对于警察体能训练的认识

基于警察体能概念的基础上,王加伟指出:“警察体能训练是人民警察根据科学的训练原则、训练方法,有计划地、系统地为提高身体素质和机能水平而进行训练的全过程”。陈博认为:警察体能训练是通过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自身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能力。曹超把“警察体能训练”解释为:是采用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改善警察形态结构、功能,增强警察执行职务所需要的潜在行动能力以及适应外界环境的综合运动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质的训练。

三、国内研究现状

(一)香港警察教育训练现状

香港警察有完善的教育训练体系,警察晋升职务与所有新入警的人员一样是在香港警察训练学校进行的。在警察学校警员要接受为期24周的教育训练,督察接受36周的教育训练。教育训练内容包括法律、警务及法庭程序、社会科目、控制反抗的策略、使用及处理枪械、体能训练、急救、拯溺、战术、步操及普通话训练等,其中实训课程占有多半的比重。香港对在职警察和警察学校学生的体能训练十分注重,体能不合格的警察将被停职强迫训练,不能限期达标的,将被开除警察队伍。

(二)内地警察教育训练现状

我国内地现行的公安教育是普通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模式,警察的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均在公安院校进行,公安部及各省、市、自治区分设公安院校,全日制学历教育以本科(含第二学士学位)、大专为主,辅以研究生教育。公安部专设主抓警察体育工作的中国前卫体协,各院校均开设警察体育教学训练课,主要含体能、擒拿格斗、射击、驾驶、查缉战术、基本队列等课程,一年级学生开设体能课,课时通常不超过90学时。近年来,国内有一些关于一线警察的体质、体能的相关研究,但关于公安本科院校学生的体能训练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故体现在公安教育等期刊和警察体育论文交流中的相关文献也不多,说明公安本科院校学生的体能训练无论是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显得比较匮乏,进而表明我国公安院校目前对预备警察的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还较低,院校弱化学生体能考核并缺少淘汰机制。

四、国外研究现状

(一)俄罗斯警察教育训练的现状

俄罗斯警察教育起步较早,具有制度健全、组织机构完备、教育训练自成体系以及侧重实践教学等特点。在警务技能训练方面,各级警察院校非常重视射击、自卫术、摔跤等技能训练,在民警培训中心的课程中警察技能训练及体育和军事训练占总课时的45%。在4年制高等警察院校中,体能、技能训练课达900课时,每年要进行500发实弹训练。在职警察每年需进行180小时的警察体能、技能训练。莫斯科警察大学是俄联邦内务部直属的综合性高等警察学校,是能够代表俄罗斯警察教育水平的综合性大学,该校十分重视师资培养和教学法研究,该校运动和实用体育教研室规定,专业教师每年要有3次教学法集训,每次2天,集训期间邀请州内务机关的专家参加指导,还经常聘请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警体专家和代表团到校实际指导,以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

(二)澳大利亚警察教育训练的现状

澳大利亚警察教育强调“精英从警”,新警培训宽进严出,淘汰率高达入学学员总数的85%左右。具体来说,新警培训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函授的形式进行为期3周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培训。这个过程中,学员可以选择在家或者住校学习,只要通过考试就行;第二阶段是业务知识和警体技能培训。其中,业务知识培训占60%,警体技能培训占40%;第三阶段为实习阶段。凡是通过前两阶段考试的学员,都会被分配到有关的基层警察局担任巡警,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工作。警局根据各实习学员的表现和完成任务情况,进行体、工、德等的综合性考评,淘汰率达到25%左右。凡合格学员即成为正式警员,被分配到相关的警局。其中,如果学员入学前没有大专学历的,结业时警校同时给其颁发国家承认的大专文凭。

(三)法国警察教育训练的现状

法国警察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誉,法制统一、指挥统一、社会治安控制能力强、警察素质较高。在法国的警察中有60%左右的人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可见该国十分重视警察的教育与训练,警察和警官全部来源于警察院校的毕业生,另外,法国还建有各种警察专业技术培训机构,之中就有国家警体培训中心。法国警方对警察身体状况要求非常高,他们每周都必须到健身房锻炼,每月至少去一次射击场进行射击训练。里昂圣西尔高级警长学校是法国最早建立和层次最高的警察学校,学校开设基础课、专业课和军体训练课,在1000学时的课程中涉及身体训练的体育课时为95学时。

(四)芬兰警察教育训练的现状

芬兰警察招募考试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体能测试、书写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测试、笔试、心理测试四个环节;第二阶段包括小组活动、面试、第二次心理测试;第三阶段进行体检。警察招募考试主要是考察应征者文化、身体、心理方面的素质。通过招募考试后,应征者就成为警察学校学员,可参加警察基础学位培训。培训时间为2年半,共110学分。培训课程主要由战训、交通管理、犯罪预防、法学、警察礼仪与交流沟通五大块组成,所占比例分别为28.4%、12.0%、19.0%、20.3%、20.3%。这些课程全面讲授了初级警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巧与能力。学员培训合格,就可获警察基础学位,并成为正式警察。

(五)美国警察教育训练的现状

美国警察制度不同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警察制度,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复杂、最独特的一种警察体制。在美国,新警录用的标准在全美各警察机构中千差万别,但对身体条件的标准基本相同,同时警方把进入警校学习作为入警的条件,在警校里,警察必须通过若干体能测试,在大学四年制的警察教育课程中设一年的体育课程。美国联邦调查局学院始建于19世纪30年代,是全美部级执法官教育和科学研究中心,据统计,该校每7名毕业生中就有一名担任警察局局长,学院除了建有先进的图书馆、法庭科学技术试验室等设施外,还拥有一流的警体训练条件,入学者必须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够承受大运动量的身体训练和警务技能训练。

五、趋向预测

目前,根据国家公务员改革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国家公务员必须设定在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不能存在国家公务员。全国公安院校改革出现实质性的变化,在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转入公务员系列后,北京人民警察学院也转入公务员系列。在进行今后公安院校的发展方向的讨论时:借鉴军队国防生培养途径,以“4+1”或“3+1”的模式解决好“依托地方普通高校开展基础教育,公安院校集中精力加强公安专业教育”的问题。所谓“4+1”就是地方院校大学生在地方院校完成四年本科学习,再到公安院校学习一年的公安专业,这一年公安专业的学习算见习期。“3+1”的模式就是在全日制大专或者大学学专毕业,再到警察学院学习一年的公安专业知识。应该说,这两种模式比较好地解决了公安部提出的“入学即入警”问题,这种说法在当时也几乎在全国公安教育界达成共识。

经过几年的探讨摸索,公安部于2009年02月06日转发了《关于做好2009年公安民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有关准备工作的通知》,指出在今后招录培养公安民警工作中,除委托部属公安院校代为培养部分高层次人才外,原则上各地所需补充警力主要由所属公安院校培养。没有公安高校的省份可委托其他政法公安高校培养(需提前报部审定)。实行按需招生,合理编制各类招生计划。由公安部正式下达招录计划分配方案、编制分省分校分专业来源计划指标,解决过去公安教育中“入学即入警”的公务员指标问题。但是,在接收干部、录用司法院校毕业生和招录特殊人才(大学毕业生)补充警力的原则下,培训教育工作仍然需要借鉴发达国家警察队伍建设的经验,进行尝试性改革的重要方面。

在公安教育发生重大变革的过程中,经过六年停止办学的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再次恢复学历教育办学,各地方警察教育单位继续升办本科学历教育,公安院校办学体制的改变与回归,是根据公安执法实践工作发展的需要,符合警察职业教育培训规律的选择,同时也代表着公安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建立新型警察体育教学培训模式对公安院校提高教学培训质量,实现新形势下的警察体育教学培训目的、任务具有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万年.警察体育概论[M].北京: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82.

[2] 田文学.我国警察体能评价体系研究[J].政法学刊.2008.25(6):123-125.

[3] 陈博.警察体能训练与测试评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基层体育论文范文第7篇

对于陇南市中小学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来讲,“什么样的内容是最有价值的”?也就是说培训课程设计应秉承什么样的理念和原则是落实好培训工程的关键。因为,“培训课程”一头紧系着“培训工程”的美好愿景,一头关乎着广大教师的业务提升、专业成长和推动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与发展,因此,关键在于扎扎实实做好培训课程的价值定位和设计工作。这就要求课程设计从价值定位到目标构建再到内容选择等,一方面要紧扣参训教师的工作实际和个人实际———这是“立地”,另一方面要体现积极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态度、理念、模式、方法等内容一一这是“顶天”,即应紧密结合“培训工程”的宗旨并结合参训教师的实际,是实施好“培训工程”的内在要求,也是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和推动教师向更高更专业的方向发展作用的体现。纵观陇南市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他们的成长途径主要有二:一是由班主任、部分体育爱好者或有一定体育特长的教师,通过长期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反思提高的循环发展,目前,占体育教师比重较大;二是少数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或当地体校毕业生组成的师资队伍;三是部分学校或领导有目的的培养,通过优秀教师的传帮带、外出参加培训、研修再加上自主学习、反复锤炼而成长为体育教师。三者看似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些共同点,即反映了陇南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成长规律:热爱教育事业;长期实践,反复锤炼;优化人才资源,传、帮、带;层次不同,逐级提高;进修培训,加速发展;优胜劣汰,时时更新。具体结构可通过表1(参训学员结构一览表)进一步了解。通过表1中参训学员信息,可以看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为:男女比例不平衡,以男教师为主;学历层次以专科为主,中专生仍占一定的比例;职称以中级为主,高级较少,几乎没有;年龄结构合理,但遗憾的是每期的50岁以上者,基本是以完成培训任务为主;体育师资以语文、数学、英语等非专业学科教师为主体,并且近三分之一参训教师没有承担体育教学工作,申请参加体育课程培训,一方面认为比较轻松好过关,另一方面觉得可以锻炼身体等。整体上看专业师资队伍规模不大,层次不高,素质急待提高。长期以来,陇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专业提升缓慢,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结构不均衡,整体存在专业发展学习动力不足和研讨氛围不浓,教师主要职业活动受限于学校的狭小天地,加之领导重视不够和继续教育投入少及缺少制度保障等原因,使得体育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和培训机会较少甚至缺失。因此,培训课程设计的核心要素应充分考虑参训教师的特点与需求及课程特性,既要考虑到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又要考虑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前瞻性、连续性和可发展性。

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课程目标和内容

课程目标和内容不仅指参训教师缺失的教育教学、学科教学和教研知识、方法、技能及能力的建构和提高,更要关注和发掘蕴藏在农村骨干教师身上的“闪光点”、优势和潜能。不同的课程定位产生不同的课程目标体系,进而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也不同。综合相关研究表明,英法德美日各国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定位大致有两种:一是为了取得资格或学位,二是旨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在课程内容上前者偏重于理论性,而后者立足于实用性③。从陇南市“培训工程”的宗旨来看,应属于后者,那么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就是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一)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课程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的,通过开展培训通开课程和专业课程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国家关于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政策、法规,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了解体育课程发展与演变的基本趋向,为丰富和开辟校本课程拓宽思路,积极开发学校所在区域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开设学校特色体育课。2.养成实施新课程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质量观,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的自觉性和胜任力;3.掌握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和经验教训,研读所任学科的课程标准,探讨有效教学的方式方法,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学科教研能力;4.强化教师教学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课程内容通过分析上表可以看出:在培训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主要以“实践取向”为主体,进行了系统、灵活、前沿、分层分类等特征,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全面性。首先,在培训课程理论与实践内容比重的选择上以实践为主体,这是与参训学员的结构特点和需求相一致的,是对体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补偿培训;其次,培训课程内容共分三大模块,涵盖了近现代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与变迁、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形势、2010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调研结果、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与变迁等5个专题讲座,另外还包括2大模块共8个课题的体育教学能力培训以及教学观摩与评价,每个专题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围绕体育教学对教师进行学科知识培训和学科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新趋向的引领;第三,专业课与学校综合培训课程方案紧密结合,在内容体系的构建上形成了分层、分类设计,既反映教育教学的知识和能力,又重视思想、情感、意志、个性品格等内容,并在内容组织实施上体现实践的特点。同时,又紧密结合“培训工程”总课程方案内容,如教育政策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新课程理念及实践、学科教学理论实践与研究、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教学简笔画、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文化素质提升、专家引领等课程,以促进教师对课程作用的价值判断能力、将资源转换成课程的能力、系统化构建课程内容的能力、有效组织与有效实施的能力和自我评价与自觉调适的能力。

三、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是培训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训目标达成与否和内容习得的活动方式,它对培训效果和质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对老师们进行培训时,既要关注他们是成人的学习特点,更要注重通过培训课程学习让他们体会到被关怀、被接纳、成就感、存在感、胜任感及自信心的提高等心理因素,从而激发和维持后续专业发展行为。通过交流和访谈得出:他们最喜欢体育课程培训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最害怕纯理论的“一言堂”和培训者的强势灌输,他们认为在富有平等和谐交流的活动中,更能发挥激励、支持和释放个人优势、拓展和维持个人良好人际关系及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因此,统筹每位教师个人优势、所在学校及社区优势和培训单位自身及环境优势,进行有效培训活动方式的选择和组织,为教师培训提供较为理想的活动方式,值得培训者潜心探究④。通过几年承担培训课程实践,结合“国培计划”的有效方式和手段,认为培训的有效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讲座+案例+研讨”式。该模式适合于通识理念或专业课程研讨类的专题培训。具体实施办法为,教师讲解导入呈现案例培训者和受培训者之间或受培训者相互之间运用新理念对案例进行研讨教师归纳总结。以上为一个循环,可以视其内容和研讨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循环。

(二)观摩+模仿+点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各种体育教学技能内容的培训。具体实施办法为,参训教师直接参与模仿练习体育教学技术,或教师观摩示范课(可以是视频资料,也可以是实践类示范课)培训者和受培训者共同点评示范课内容,学习示范课中的教学理念和技术受培训者运用学到的理念和技术做示范课,其他受训者和培训者共同点评,重新设计和完善、组织实施教学。

(三)“展示+自评+他评”模式。在培训后期,每个受训者必须进行一轮说课训练,或者提供一节自认为满意的“优质课”,向培训者和其他受训者展示,并在自评基础上接受培训者和其他受训者的点评,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好的建议进行改进和完善,再次展示,循环实施⑤。

(四)培训评价方式培训评价是一定时期培训任务完成与否的衡量标准。对以陇南为主体的体育教师来讲,培训评价也应分层、分类予以实施,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考核评价模块一:重视其体育教学基本动作技术的规范性,如体操教学中全国第三套广播体操、武术基本动作、正确的田径运动技术及不同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等。针对参训学员的特点,在培训技术与技能考核与评价层面,我们要求承担体育教学任务的参训教师必须“学会一操,练会一拳,熟练一项”,即至少学会一套最新的广播体操,学习掌握或规范一套武术小套路,如五步拳、少年拳等,熟练掌握某项运动的基础知识、技术与技能,包括场地规格、画法及规则要求等,因为大部分参训学员不是体育学科的专业教师,他们对体育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以及技术动作均需进一步提高;没有承担具体体育教学工作的参训老师可以了解、欣赏和评价相关运动知识或教学比赛。考核评价模块二:应考虑到成人学习的特点,对理论内容的了解和学习可以通过撰写体育论文,单元或某一运动技术教法创新,具有特色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展示,培训心得体会,体育器材制作方法与经验交流等方式灵活进行,将学、练、评、反思融为一体,讲求应用性,重视方法和技巧的掌握;针对部分非专业参训学员,可以就自己所代课程或熟练专业[注释]按要求完成相关培训考核与评价等。

四、结语

通过参与组织、承担陇南市“万名教师培训工程”工作,深切体会到“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它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教师知识、视野及业务能力提升,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培训课程作为培训工作的主体,在制定和设计时应充分遵循培训方案的宗旨以及在参训学员的内在需求的基础上,以实践为取向,分层、分类进行科学、合理构建。当前,在“国培计划”和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普及的影响下,各级各类师资培训铺天盖地,对基层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有不少学校和教师忙于应对各级各类的培训,也使得不少教师产生了消极怠工、不情愿参加培训的职业倦怠倾向,甚至于在有的学校和老师中出现了明显的为完成培训任务的功利倾向。众所周知,再完美而又科学合理的设计都必须经过有效实施才能实现,如果实施过程中的参与者责任感不强、认识上消极、热情减退、甚至存在片面、功利思想,势必会严重影响课程设计的目标和质量。我们衷心期望,我国的“教师培训”能向法制化、常规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与职前培养紧密联系,建立健全一体化教育机制,更希望当前实施的各级各类培训,不要仅仅针对教师层面开展,部分教育机构的领导和学校领导的管理理念、治学方法更需要必要的培训和提高。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精心设计,努力实施好“培训工程”。牢固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思想,跟上时代前进和知识发展的步伐,更好地胜任复杂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在教育教学理念、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手段、科研水平、实践能力等各方面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我,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提升教师品德修养,为教育事业贡献毕生力量。

基层体育论文范文第8篇

有识之士都清醒地看到面对21世纪飞速发展的形势,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在充分总结、研究以往的工作经验或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借鉴国内外的培养中学排球运动员的经验,逐步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中学排球运动员成才体系,这已成为当务之急的任务。

多少年来,广大中学基层教练员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体育工作,在普及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的基础上,为迅速提高我国的体育运动水平而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抓好校级运动队的训练工作,努力把运动员培养成才。但不可否认随着社会上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影响,给带运动队的工作开展造成很大的阻力。如能对运动员成才的主要因素作一科学分析,充分地发挥优势,克服转化劣势,开拓科学的成才之路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

二、研究方法、对象及情况分析

研究方法:调查法(、面访)、统计法、总结法

研究对象:上海市六十四中学79、80、82三届毕业的排球运动员(20人)及参照对象(同界其他学生)

位育中学(92年-2000年9届毕业排球运动员(30人)及参照对象同校9届其他学生

情况分析:64中学为“大而全”的普通完全中学,多年来招分线一直处于徐汇区的下限线,学习风气不浓,教学质量低,从以下毕业生统计表可以略为说明情况:

表一

大学中专技校参军毕业后待业毕业总人数

79届15人(2.4%)84人(13.5%)26人(4.2%)499人(79.9%)624人

80届13人(2%)90人(14.0%)22人(3.4%)524人(80.6%)649人

82届17人(7.7%)74人(3.3%)3人(1.3%)128人(57.7%)222人

总计45人(3%)248人(16.6%)51人(3.4%)1151人(77%)1495人

当然64中学的三届毕业排球队员也属上述的范畴,但通过因材施教、德智体的全面培养,特别是排球队的积极作用,因而使他们的成才情况产生了明显的变化,试看表二:

三届20个队员的去向统计表(表二)

表二

大学(专业队)中专技校参军毕业后待业毕业总人数

79届2人(28.6%)2人(28.6%)1人(14.2%)2人(28.6%)7人

80届1人(20%)2人(40%)2人(40%)5人

82届5人(65.2%)2人(25%)1人(25%)8人

总计8人(40%)4人(20%)4人(20%)4人(20%)20人

以表一与表二对照一下

大学(专业队)中专技校一般参照毕业后待业毕业总人数

运动员8人(40%)4人(20%)4人(20%)4人(20%)20人

一般学生45人(3%)248人(16.6%)51人(3.4%)1151人(77%)1495人

提高百分数37%3.4%16.6%-57%

显而易见同类学生通过排球队训练后成才的情况要理想的多位育中学是徐汇区的区重点学校,在市里也享有一定的声誉。我校的从92届-2000届共9届32名运动员其中虽然80%的人是通过运动员降分特招的,但毕业后百分之百地进入高校(包括王晨进入市队)。其中本科为28人(其中一本23人包括交大5人,同济8人,复旦1人,二本5人),大专3人,因而进入大学的情况也比同类学生进入学校率(历年来93%-97%)要高一些。

因而我认为运动员通过严格、科学、系统的训练后有利于他们的成才。

何谓成才呢?我认为不能狭义地认为只有朱建华、孙景芳、郎平、沈富麟、汪嘉伟等这样的冲向世界、为国争光、名扬四海的人才是人才,而应该广义地理解,从普通中学的排球队队员来说,凡是能充分地发挥一个人潜在的积极因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一定作用的人就也能说成才了。如能成为体育专业队的新兵,体育院系的新生,理为成才之列。另外通过打球的特长而进入高等院校成为体育骨干也能成为运动员成才的特例,另外对于其他较次的队员也应尽量地在他毕业后就安排各种出路,使他们人尽其才。

三、影响中学排球运动员成才的因素

本文将成才因素分成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二部分来论述

(1)内部因素

主要从体质、兴趣、性格、文化素养、目的、动机、意志等方面来论述

(1)体质:体质为人体的各部分的机能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①身高:排球运动员的特点是身体高大、所以运动员的身材越高越好。一个人的身高基本上是由遗传因子所决定,普通中学成才的排球运动员一般在1.85米以上。因此在初一招生时一般男运动员要在1.65米左右,另外对于某些高个子运动员,哪怕反应差、接受能力差也应试着仔细耐心的培养,以防止人才的浪费。

②素质:是指运动员速度、灵敏、协调、力量、耐力的水平。排球运动为激烈、瞬息多变的运动,要求全面的身体素质,是掌握排球技术的物质基础。在初一年级中招收男生新队员一般可以以表三为参照因素。(表三)

60米立定跳远双手头后抛实心球(2kg)纵跳

7.5秒2.15米9米60厘米

体质、形态、机能直接影响到排球技术的掌握和形成,也是成为优秀排球运动员的必需的物质条件,也是决定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在青少年时期打下扎实的素质基础。

(2)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具有兴趣时,他就把自己的注意力经常集中和趋向于某种失误,同时也会对该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任何一种竞技运动离开兴趣是很难很好地掌握的,兴趣对激发一个人参加某种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起积极的推动作用。64中学三届20个队员中进入中学时对排球有较大兴趣的有12人,占60%,兴趣差者1人占5%,毕业时20人对排球运动均有强烈的兴趣,79届队长王在座谈会上说几天不摸排球手就痒。哪怕在紧张的高考复习阶段或毕业后的业余时也常会到校打排球进行积极性休息。

但兴趣受环境影响,教练员应注意正确诱导和逐步培养。体育运动是一种富有乐趣的社会文化活动,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引起强烈的兴趣,使学生学会一种终身体育的本领,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3)性格:

性格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性格分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另可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排球运动员理想的性格应为意志型或理智型而且表现为外倾型,外倾型的人比较开朗、活跃,善于交际,这样能活跃队员,有利于队伍的团结,增强协同作战的能力。意志型的人往往定了一个目标后能较持久地坚持下去,在困难的条件下也会顽强奋斗。当然青少年的性格可塑性较大,应注意向理想的性格培养。

(4)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指一个人掌握和了解的知识程度和范围。在当前知识爆炸的世界中没有文化寸步难行,排球运动是一门科学,有其严密的科学规律,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是很难掌握的。人所掌握的知识越多,了解的面越广,对周围的事物的认识就越充分,接受能力就越强,能在理解技术原理的基础上掌握排球技术,从而易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和创造出独特的新技术。如96届的队长不仅球艺好,并以499分考入交大并担任交大排球队队长。所以,我们应克服只抓训练,只看比赛名次的倾向,要注意关心队员的文化学习,做好以下几点:

①在训练和比赛时期,多关心运动员的作业完成和考试情况,对全体队员的文化成绩要心中有数;

②在假期集训时,要抽出一部分时间对队员进行文化辅导;

③在考试和比赛同时进行时,更要统筹兼顾两者的关系;

④对个别成才有望或成绩特别差的队员,应与教导处联系,适当开些小灶;

(5)目的动机:

行动从思想来,一个运动员的运动目的和动机直接关系到一个运动员的成才问题。当然目的动机不是一下子就正确完备,而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步确立,一旦目的动机正确,就会成为训练比赛成才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中学排球运动员的正确目的动机应如下:

①促使自己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用之才;

②为推动学校排球普及活动出力,为校争光;

③做好祖国的强大后盾,争取为提高祖国排球运动水平而直接努力;

总之,应目标远大,壮志凌云,目的愈崇高,就愈能动员起人的意志力量,去克服困难,精益求精,百尺竿头,更上一层。当然提出的目的必须符合科学,切合实际,否则心有余力不足,势必半途而废。

(6)意志: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特点:有意识有目的,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以随意行动为基础的。意志能加深运动员对事物的认识情感过程,意志、认识、情感三者辩证统一。

意志品质是意志的具体表现,意志品质在体育活动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成为一个组成部分。良好的意志品质主要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勇敢性、自制性、顽强性等。

中学排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的培养:

①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动机;

②在训练和比赛中必须经常持久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将教学训练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把意志品质列为体育教育训练的固定内容;

A、建立复杂和困难的条件,教学、训练接近比赛,如打让分赛、二分赛等;

B、让运动员掌握心里自我调整的各种方法。如自我激励、自我说脱、自我命令及自我暗示等消除各种不利情绪的影响,动员自己的意志努力来克服;

C、教练员的严格要求和身带言教;

(二)外部因素

主要从体育政策、学校领导、教练员的业务水平、训练方法手段、社会环境、比赛观摩等六方面论述:

(1)体育政策:

体育政策决定体育运动在社会的地位,为运动员和教练员行动的准则,能大幅度地调动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能为成才广开道路,也是开展体育活动的有利依据。

近几年来的输送人才奖、名次奖、破纪录奖高考加分等一系列政策都对运动运的成才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使运动员拼搏有望,干劲倍增。

(2)学校领导:

学校领导是校运动队的直接领导,对运动员的成才起直接的影响。学校领导应正确透彻地理解德智体三方面的关系把运动队工作真正地放在议事日程上,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根据学校、学生、教师的情况,认真考虑建队的级别和运动员的特招政策及今后的领导工作;

①建队后加强对运动队的领导,在政治、经济、时间、场地诸方面给于保证,队员名单教导处要编册备案,必要时进行整理,多深入训练比赛现场了解情况;

②对有成才希望的运动员要特别关心,在文化知识上要重点培养,促进成才,对特别差队员也要尽力教育帮助;

③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变外行为内行,真正地了解队员的成才情况,不能以比赛胜负而认英雄。

(3)教练员的业务水平:

教练员的一言一行对运动员起重要的作用,应成为队员的表率,教练员业务水平的高低,将决定训练的科学程度和训练的成果。优秀的教练员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刻苦地钻研排球业务,精通业务,有扎实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

②训练有科学系统的多年计划步骤,认真备好多年、全年、阶段、周、次训练教案;

③全面了解队员的各方面情况,善于与队员沟通,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A、对有些技术素质好、学习差的队员应该特别注意,抓好他们的文化水平和道德品质的学习

B、有些素质反应、接受等能力强,但不刻苦,随机大的队员,要启发他们的训练自觉性,特别注意意志品质的培养;

C、对训练刻苦但协调性差,接受能力差的队员要注重于协调性的培养,不应急于求战。不断激励队员,过分斥责,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4)训练方法手段

优秀排球运动员成长的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该阶段中的身体素质、技术、战术、作风等方面的基础训练将决定运动员一生的发展。

我们应该按照青少年求知欲强,好奇心强,可塑性大,持久性、顽强性差及骨骼生长发育快于肌肉、内脏器官的生长发育,爆发力强,耐久力差等心理生理的特点探索训练的特点和规律,培养他们成才。

以下谈谈技术训练中应抓好的三个环节

①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

正确的技术动作符合人体机能活动的一般规律,符合排球运动的客观要求。排球运动就有很高的技巧性,必须有全面熟练准确的技术动作作为保证。

另外,达到技术动作规范化,定型化的最好时机是青少年时期,因为青少年的神经系统处于逐步完善的发育过程之中,大脑皮层的兴奋优势灵活性好,可塑性大,故接受能力也强,容易建立起条件反射和技术动作的定型。可是,由于动力定型的固有惰性,假如一旦建立起错误的定型,想再纠正是相当困难的,我们在对青少年的训练中就必须十分重视技术动作正确合理的要求。

在技术训练中,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基本要求(可参照体院排球教材)。因为排球运动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要在瞬息之间完成各种技巧动作,因此要求运动员不仅合理掌握各种基本技术,还必须在快速的对抗中仍能完成,由此排球技术的基本功概念是合理的动作结构以及运动状态中对正确动作掌握的程度的总和。

具体教学:对新队员应安排一个学期时间进行基本功训练,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行技术规范要点的讲解,直观教学采用徒手练习及辅助练习,使队员在理性和感性上均有一个较正确的概念;

第二阶段:一般为一个月左右,结合球的练习,要求循序渐进,在动中完成,针对出现的错误,及时指出纠正,强调各动作之关键,由简入难,区别对待,因势利导,在强调合理技术的基础上是个人的特点同时得到发挥,有利于形成独特的技术。

②提高技术的相互连贯的能力

排球运动对技术衔接的要求是由排球运动的特殊规律,技术的多样性所决定的。这些技术往往是由个人和多人串连完成的。如一般规律,拦—防—传—扣(吊),单一技术是不行的,否则基本技术掌握再好,比赛时6人的劲使不到一块,无法发挥威力,造成败局。

因此在训练中首要的是培养运动员比赛时,配合全场做好本分工作,为集体战术创造有利条件。

具体做法时,几次技术的结合,如二人一组,一垫一传一扣,或三人的扣—垫—吊等简单易行的训练,提高动作之间衔接的能力。在训练同时,要贯彻循序渐进,由易入难等训练原则。要注意更好地调动和激发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提高全队的训练精神状态。

③战术意识的培养

排球的战术意识是运动员在球场上运用技术的心理过程的反映,是培养运动员在瞬息万变的激烈对抗中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及时地反映和采取相应动作,做到知己知彼,以己之长攻其所短,出其不意地进攻对方。但这些意识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学会的,而应贯穿在平时的技术训练之中逐步培养,如发球的找人、找点战术及传球和扣球的隐蔽掩护战术,交叉跑动扣球战术等,技术战术有机结合。

除以上三个环节外,在训练中要注意技术的相互干扰和教学顺序,如托球和垫球,虽作用有相似之处,但毕竟有独特之作用,故不能忽视难学的托球技术教学,应先学托球再教垫球。强攻和快攻扣球,强攻动作是扣球的基本功,应在掌握强攻的基础上再学快攻,决不能走捷径,图眼前效果,而造成错误的动力定型。如沪光中学75届身高1.94的彭同学就因过多过早进行快攻训练,而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后虽进上海青年队也难以纠正。还有发球和扣球技术,如教练员不强调动作上的不同之处,往往会造成混淆。

所以,技术训练应目光远大,重点打好基本功训练,为多出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5)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运动员的成才起着重要作用。如队员季,力量、弹跳、协调等素质很差,技术上进步慢,但家长主动来校联系,要求教练布置回家锻炼内容并做好家庭教练,最后进入师大体育系。家长的支持和勉励会使运动员在困难的情况中得到力量。另外在思想上也很稳定,持久性也强;反之,有些运动员往往因家长的坚决反对而被迫停止运动训练。其次,亲戚、朋友及兄弟学校队员的成才也往往会起榜样作用,激发运动员的积极向上的热情,我们应对每个队员的社会环境有所了解,及时地做好思想工作。

(6)比赛、观摩:

比赛是对运动员的技术战术、思想意识的全面审核和进一步的培养,通过比赛进一步促进对内的协同作战的能力,每次比赛应做到有目的、有准备、事前开好运动员准备会,赛后及时总结,取长补短,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观摩也是一种直观教学。可使队员加深对动作技术、战术的理解,有助于队员的成长。观摩时应要求队员重点看自己所需的动作、技术和战术,不要过多的去关心分数。

(7)小议:

上述成才的诸因素,我们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加以剖析,不能孤立机械地分析某一因素,因为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阻力通过引导也会变成一种动力,所以我们应全面理解成才的各方面因素,发扬光大好的一面,克服转化坏的一面,争取多出人才,快出人才。

四、普通中学排球运动员成才之路

归纳上述因素及结合历届毕业队员的统计数据,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条成才之路:

(1)直接培养成才:

针对身材高大(1.95米以上)身体素质好,动作技术、战术好的队员,除了扎实抓好技术、战术、身体训练外,要重点抓好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地向省、市、部队、体育院校、专业队输送。如79届的陈军同学就是这里类型,通过多级输送最后进入北京部队青年队,98届身高2.02米的王晨同学输送到上海体工队,另外79届陈天伟特招进师院体育系等均为此例。

另外,身体较高(1.85米以上)素质技术较次,文化成绩尚好的,应在加紧技术、战术、身体训练的同时,重点加强文化知识的培养,(可上报教导处吃小灶,多加关心,有条件的教练员自己也应进行辅导)争取进入体育院系。

(2)改行输送:

针对有些队员素质较好,排球技术较差,意志品质好,能吃大苦耐大劳的队员,可向划船、摔跤、举重等运动队积极输送,如82届的戚金国,进上海青年划船队,获全国皮划艇第一名为此类型。这类型队员应重点加强素质训练。

(3)向普通大学排球队输送:

针对学习成绩好,身体、技术、素质尚好的队员重点加强文化学习,利用高考向对口项目的普通大学运动队积极推荐,我培养的运动员有65%以上的队员属此类。当然我们的理想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队员。如96届巢骏、97届赵晔、杨家栋等均以500左右的高分考入交大、复旦、同济,这样的队员占20%左右。

(4)向部队输送:

针对身体好、技术、身体一般,文化成绩差的队员,重点进行政治思想、意志品质的教育,征兵时队员积极报名,如:张、贺、郑、冯4人参军,其中三人是二级身体(近几年来中学生已不再征兵),参军后也成为体育骨干。

(5)有些技术水平高,通过降分招收后的运动员,要注重文化思想教育,积极向大学推荐,这进大学余科班类运动员占16%左右。

(5)小议:

同一类型的学生,通过排球队训练和不训练的同学对比起来(前有数据),其成才率相距甚大,关键是通过训练,使德智体等诸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促进。我们应该对不同类型的运动员的前途有所估计,力求有的放矢,有重点地进行培养,使运动员有广阔的前途。

五、归纳小结:

当前各基层中学抓排球运动队,运动员成才机率不高,为更多、更好、更快成才,我建议几点措施:

(1)中小学排球项目对口,因为排球运动员是一项动作较复杂、内容众多的项目,一般以小学三、四年级开始训练为佳,这样既能提高中学的排球运动水平,也能最大幅度地提高个人的排球技术;

(2)加强教练员的专项培训,要求达到一定的要求,并发与业余教练员的证书,以加强训练的科学性,提高运动员成才的机率;

(3)教练员应系统全面地了解运动员成才诸因素,努力在各因素上创造优势,由量变引起质变,培养出优秀人才;

(4)创造良好的外因条件,根据“体学结合”的精神,借助体委的技术优势,发挥学校的文化学习优势,强强联手,创办高水平二线队伍,使运动员能有优先的去向,而消除后顾之忧,专心从事排球运动。

成才的问题甚为重要,涉及面广。我在此作了些肤浅的分析,仅想起到抛砖引玉之目的,望更多的人来研究成才问题,为快出人才、多出人才而开创新局面。

主要参考资料:

学校体育论文报告会全国体育科学学会

大学心理学、运动生理、排球教材体育院系通用教材

基层体育论文范文第9篇

大家好!

*乡教育管理中心成立一年来,在县教委的正确领导和各学校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依靠广大教职员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工作,全面完成了年度各项工作任务,开创了我乡教育新局面。现就我任中心主任一年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了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

(一)师德师风建设

1、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管理中心充分利用例会、集会等时间,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的思想学习,学校再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了解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使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意识。

2、加强教育法律法规学习。认真组织教师对《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新教育法》等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和学习,帮助教师提高了依法从教的意识。

3、建立了完善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各校充分认识到依法从教的重要性,通过法律、纪律和道德的手段维护师德师风秩序,并辅之以“倒查、互评、榜样”等机制,杜绝了有损教师形象和教育原则的言行发生,以身作责,率先垂范,塑造了教师的良好形象。

4、建立了全乡师德师风督察机制。管理中心设立了师德师风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定时或不定时对学校教师上班或不上班期间的言行进行检查,着重检查教师和上班不坐班等现象;每学期末,管理中心还组织进行了专门的师德师风专题调研,并形成书面材料,下发各校。在今年,针对实际情况,主要整治了教师在课堂上接打手机、抽烟、体罚辱骂学生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取得了较好效果,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二)干部队伍建设;

1、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在今年,加强了领导干部管理素质和领导艺术的培训,学习形式主要采取了外派学习和自学。

(1)三所学校校长参加教科所组织的普通话学习培训,并全部合格;

(2)三所学校校长参加技管中心组织的网络环境下的电子化办公培训,全乡各校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3)三所学校少先队辅导员全部参加团县委组织的培训班,提高了学校少先队工作的水平;

(4)高峰小学的副校长唐洪成,由于工作认真肯干被推荐参加了县教委组织的后备干部培训班学习。

通过这些培训和学习学校领导干部的领导和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程度提高。

(三)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市、县、片区的各种学习和培训,为教师的健康成长搭建了更宽、更好的平台,教师的教学思想得到更新,业务素质都大大提高,为新课程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2、加强了新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带头人的乡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年轻有活力的教育科研队伍。

3、全面加强业务指导。以教导处、教研组牵头,以骨干教师为核心,以检查、督导等形式对教师们进行全面的业务指导,促进了全乡整个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教育、教师形象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得到了人民群众和各级领导的肯定。

二、狠抓“两基”工作,认真准备迎国检

今年全县“两基”工作将迎接国家检查,教委把这项工作定为了今年教育系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们也对这项工作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认真的准备。

1、健全了领导机构。成立了以中心主任为组长,学校校长为副组长,管理中心人员和学校副校长为成员的“两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杨国华为主任,把责任落实到了具体的人,形成了具体的“两基”工作方案,制定了奖惩措施,保证了两基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

2、加大对贫困生的救助力度,保证学生入学。通过家访、资助等形式保证了每一个孩子按时入学,保证了每一个孩子不因困难而辍学,达到了“两基”工作要求。20*-200*学年,我乡小学正常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残疾儿童入学率100%,小学辍率为0,小学毕业率100%。

3、保证了“两基”经费的投入。通过各种渠道引入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使各个学校硬件都达到了“两基”工作要求,基本满足了学校的教学所需。

4、保证了“两基”工作的各项经费开支。各学校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安排了部分资金来添制各种教学设备设施,软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立卷。

5、管理中心和学校安排了专门的人员负责“两基”资料收集、整理。管理中心安排杨国华为全乡总资料员,全面负责管理中心及学校的“两基”资料,高峰小学副校长唐洪成为高峰小学总资料员,全面负责高峰小学的“两基”资料;天宝小学副校长莫方奎为天宝小学总资料员,全面负责天宝小学的“两基”资料;*小学的副校长谭元洪为*小学总资料员,全面负责*小学的“两基”资料;经过他们一年的努力管理中心及学校的各块资料都做到了数据准确,归档科学,立卷规范;

6、成立了“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周详的迎检方案,以确保今年“两基”国检过关。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全面加强管理,立足课堂,不断优化教学过程,狠抓教育科研和适合本土的教学研究,改进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人生观、教学观,高举质量的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全面落实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管理中心认真督促学校按新课标的要求排课,教师按新课标的要求上课,随时检查新课标的执行情况,做到了认真领悟新课标,全面实施新课程,努力推进新课改。

2、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督促教师常规工作入格到位。今年,管理中心共组织了四次常规检查,并做好规范记载,用于学校的目标评估。在每次检查后,均写出总结,下发学校,作为学校教育专题讨论、整改的依据。通过实实在在的踏实工作,各校的常规工作完成情况优于以前,从而也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搞好常规工作的重要性,教育教学成绩得到了全面提高,特别是*中心小学在这一年的检查和成绩抽查与以前相比有了极大提升。

3、加强视导,并使之落到实处。在本学年度里,管理中心多次到偏远的玄顶、月台等村小进行重点视导,深入了解了学校的管理、师资建设、办学水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师生生活等情况,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帮助解决困难,不但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教法,给教师传递教育信息,还召开座谈交流会,听取基层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群策群议,共谋学校的健康、和谐、稳定发展。

4、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为了真实地考出学生成绩,实施有效的质量监控,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本学年度里,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按教委的要求认真组织毕业班考试。

(2)认真做好4、5年的成绩抽查。

具体采取了全乡统一组织考试,各学校交叉监考,集中阅卷,全乡评比的办法,让各个学校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找到了薄弱环节。

四、认真开展教研活动,全面提高我乡教育科研水平

1、加强教育科研小组的建设。各校在管理中心的统一指导下成立了以教导主为核心的教育科研领导小组,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2、认真开展丰富多样的教研活动。

(1)管理中心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利用远程资源教学的说课活动”,并选出天宝小学的韩湫,高峰小学的陈思源参加片区的比赛;

(2)组织教师们参加了县教委组织的“村小教师基本教学技能培训”,

(3)组织教师举行“上课”“说课”“评课”活动;

(4)组织教师参加龙岗片区的“英语赛课”等活动。

(5)组织教师参加龙岗片区、县教委所组织的“班主任基本功大赛”;

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教师们教育科研水平,为教学的提高和创新打下了基础。

3、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

(1)天宝小学与中敖镇小学结成“手拉手”学校,

(2)月对村小学与巴蜀小学结成对子(正在衔接当中)。

通过这些活动把优秀教师请进来指导,把自己学校的教师送出去学习,为教师们创造了很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特别是为年轻教师的成长打下了良好基础。

4、派出骨干教师到外面去参加市县组织的各种活动,去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并带回来为自己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服务,我们一般采取的形式都是教师参加活动回来后,都要搞一个讲座或上一节汇报课之类的,从而带动所有的教师们去学习提高,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

5、组织优秀的教师参加县级各种比赛并获得可喜成绩。

(1)我们组织教师参加了“小学各学科教育故事、教学案例、论文”比赛,小学体育论文比赛,

(2)管理中心杨国华参加大足县第一届电教成果评选活动,论文《浅谈优质的教育资源如何与农村的教育实际接轨》获得到了县“二等”;

(3)*中心小学教导主任谭鹏程论文《新教学理念下的数学评价》,副校长谭元洪论文《试话数学环境的创造》参加市里面的数学论文比赛分别获得市“二等奖”和市“三等奖”。

(4)高峰小学教师舒文颖参加县“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获得县“二等奖”;

(5)高峰小学教导主任陈思源,天宝小学大队辅导员韩湫参加县“利用远教资源上课说课”活动分别获得县“二等奖”。

五、远教、信息技术、“班班通”工作开展有声有色

借全县实施远教工程的东风,在原有基础上认真搞好远程和班班通工程,努力提高教师们的信息技术水平,现在全乡这方面工作开展有专声有色,已经引起了县教委技管中心的高度重视,并有意要把高峰小学建成我县西远程教育基地。

1、加强教师新教学技能的培训和指导。从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和远教资源运用能力等方面入手,引导教师充分利用远教资源进行教学,并并努力做到把资源用好,用活,既丰富的课堂教学,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目前全乡95%的教师都能熟练运用远教资源进行教学,另外的5%主要是老教师,特别是村小学校的老教师(其中玄顶2人,月台2人,一是年龄太大马上就将退休;二是一直在村小学校工作不具体经常性指导条件);

2、高峰小学、天宝小学各投入4万余元完成了班班通工程建设;

3、月台村小学和玄顶村小学经过不懈的努力办学条件和水平不断提高,准备配合技管中心的工作完成“班班通”工程建设。

4、远教、班班通与教研活动相结合,各学校开始了丰富多彩的说课、赛课活动。同时结合县远教说课活动,还开展了*乡第一届远教说课活动,选出天宝小学韩湫,高峰小学陈思源参加片区选拔赛,成绩优秀出线参加县比赛,均获得县“二等奖”。

5、高峰小学远教工作开展出色,校长副校长多次参加技管中心组织的经验交流活动,学校获得了20*年远教工作县“一等奖”,高峰小学校长蒋奎获得了县远教工作“先进个人”。

六、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今年,管理中心与学校一起加强与各界的协调,加大了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1、硬件设施。

(1)重庆大学mba房地产同学会筹20余万元完成了*中心小学围墙、活动场地、校园绿化美化等工程;200*年“六一”还获得了四万多元的体育器材和图书的捐赠,并捐款两元余元成立了一个基金用于对*小学教师的培训;

(2)投入1.5万元给学校打井,以供教学之用,彻底解决了师生用水难的问题。天宝小学投入4千元,*中心小学投入3千元,月台村小学投入2千元,瓦店村小学投入2千元,茨竹村小学投入2.5千元,玄顶村小学投入2千元;

(3)玄顶村小学引资1.5万元,配制的全新的课桌凳和教师办公桌椅,并完成了校园文化建设,修整了花园,做好了文化墙。

2、校园文化建设。

(1)高峰小学投入4万元做了新的旗台、花台,种上了花草,打平了操场的石头,平整了操场,整修了围墙,做了文化墙,宣传栏等,完成了校园的绿化美化;

(2)玄顶村小学投入5千元重做了花台,种了风景树,做了漂亮的文化墙,完成了学校的绿化美化;

(3)月台村小学投入8千元重做了花台,种了风景树,做了文化墙,完成了学校的绿化美化;

通过多年的努力,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学校变漂亮了,特别是村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年九月莫主任到我乡检查开学工作,来到偏远的玄顶村小学,看到学校环境优美,教学秩序井然很感动,对玄顶村小学校的工作进行了高度表扬,并于200*年4月份在玄顶召开了全县村小工作现场会,把玄顶村小学的办学经验作为典型向全县推广。

七、困难学生帮扶,确保了学生入学

1、关注留守儿童。*经济落后,老百姓没有经济来源,家庭收入全靠出门打工,经调研,全乡90%的家庭父母都出去打工,子女留守在家由公婆带,形成隔代教育,8%的孩子跟亲戚一起生活,另有1%的孩子一个人独自生活。这群孩子缺少关爱,任性,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我们通过班主任入手,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心理和健康教育,并对他们进行特别的关心和帮助,让他们体会到社会的温暖。

2、关心贫困学生。由于家庭贫困,没钱上学,生活困难,我们主要采取了寻求社会资助和教育系统内部资助两个方面来对他们进行帮助,确保了每一个孩子不因贫困而辍学,失学。今年社会资助这一块共有128名学生,受资助金额达1.5万余元;教育系统内部资助共有425名学生,受资助金额达6万余元。

八、安全工作到位

按照县委、县府、县教委安全稳定工作会精神,确保了我乡教育系统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1)加强领导。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对安全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专人分管、专人检查、及时汇报、及时解决,坚决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中。

(2)认真采取措施,防范于未燃。管理中心和学校认真制定了各种安全预案,以应对突发的安全事故。

(3)*小学在今年获得了县安全工作“三等奖”。*小学谭元洪,教师谭鹏程,高峰小学的周正国,天宝小学的陈健获得了县安全“先进个人”。

八、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

今年,积极响应县教委的号召,认真完成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

1、织各校圆满地完成了危重病人的捐助工作,教职工共捐款2500元、学生共捐款1265元,助残捐款600元。

2、组织各校圆满完成了慈善捐款工作,教职工捐款*080元,学生捐款1432元。

3、及时上交教委各科室所需要的各种表册。

4、认真完成了教辅资料及报刊杂志的征订工作。

九、认真履行支部书记职责

今年接受教委的安排还担任了*小学支部书记,我在上级党委和党支部集体领导下,配合学校行政主要负责做好了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党支部工作。

1、积极宣传和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保证上级党委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在本校贯彻执行;

2、组织教职工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挡的基本知识,加强思想政治领导了解掌握教职工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培养骨干,抓好典型,表扬先进,深入细致地做思想政治工作;

3、抓好,抓好共青团工会妇女少先队等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个群众组织的作用;

4、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和健康,深入教学第一线,认真调查研究,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即使总结交流经验,不断改进工作;

5、加强廉正建设,教育全体党员奉公,自觉抵制补正之风的侵袭。

十、今后打算。

1、学校硬件设施已经完善,以后将协助学校搞好软件投入和软环境的建设;

2、抓好教师教学新思想、新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3、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一个优美的,和谐的育人环境。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但同时也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需要我去认真思考,去努力改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继往地与广大教职员工一起,大胆创新开展工作,为我乡教育新的腾飞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基层体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大家好!

xx乡教育管理中心成立一年来,在县教委的正确领导和各学校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依靠广大教职员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工作,全面完成了年度各项工作任务,开创了我乡教育新局面。现就我任中心主任一年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了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

(一)师德师风建设

1、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管理中心充分利用例会、集会等时间,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的思想学习,学校再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了解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使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意识。

2、加强教育法律法规学习。认真组织教师对《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新教育法》等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和学习,帮助教师提高了依法从教的意识。

3、建立了完善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各校充分认识到依法从教的重要性,通过法律、纪律和道德的手段维护师德师风秩序,并辅之以“倒查、互评、榜样”等机制,杜绝了有损教师形象和教育原则的言行发生,以身作责,率先垂范,塑造了教师的良好形象。

4、建立了全乡师德师风督察机制。管理中心设立了师德师风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定时或不定时对学校教师上班或不上班期间的言行进行检查,着重检查教师和上班不坐班等现象;每学期末,管理中心还组织进行了专门的师德师风专题调研,并形成书面材料,下发各校。在今年,针对实际情况,主要整治了教师在课堂上接打手机、抽烟、体罚辱骂学生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取得了较好效果,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二)干部队伍建设;

1、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在今年,加强了领导干部管理素质和领导艺术的培训,学习形式主要采取了外派学习和自学。

(1)三所学校校长参加教科所组织的普通话学习培训,并全部合格;

(2)三所学校校长参加技管中心组织的网络环境下的电子化办公培训,全乡各校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3)三所学校少先队辅导员全部参加团县委组织的培训班,提高了学校少先队工作的水平;

(4)高峰小学的副校长唐洪成,由于工作认真肯干被推荐参加了县教委组织的后备干部培训班学习。

通过这些培训和学习学校领导干部的领导和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程度提高。

(三)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市、县、片区的各种学习和培训,为教师的健康成长搭建了更宽、更好的平台,教师的教学思想得到更新,业务素质都大大提高,为新课程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2、加强了新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带头人的乡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年轻有活力的教育科研队伍。

3、全面加强业务指导。以教导处、教研组牵头,以骨干教师为核心,以检查、督导等形式对教师们进行全面的业务指导,促进了全乡整个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教育、教师形象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得到了人民群众和各级领导的肯定。

二、狠抓“两基”工作,认真准备迎国检

今年全县“两基”工作将迎接国家检查,教委把这项工作定为了今年教育系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们也对这项工作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认真的准备。

1、健全了领导机构。成立了以中心主任为组长,学校校长为副组长,管理中心人员和学校副校长为成员的“两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杨国华为主任,把责任落实到了具体的人,形成了具体的“两基”工作方案,制定了奖惩措施,保证了两基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

2、加大对贫困生的救助力度,保证学生入学。通过家访、资助等形式保证了每一个孩子按时入学,保证了每一个孩子不因困难而辍学,达到了“两基”工作要求。2006-200*学年,我乡小学正常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残疾儿童入学率100%,小学辍率为0,小学毕业率100%。

3、保证了“两基”经费的投入。通过各种渠道引入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使各个学校硬件都达到了“两基”工作要求,基本满足了学校的教学所需。

4、保证了“两基”工作的各项经费开支。各学校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安排了部分资金来添制各种教学设备设施,软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立卷。

5、管理中心和学校安排了专门的人员负责“两基”资料收集、整理。管理中心安排杨国华为全乡总资料员,全面负责管理中心及学校的“两基”资料,高峰小学副校长唐洪成为高峰小学总资料员,全面负责高峰小学的“两基”资料;天宝小学副校长莫方奎为天宝小学总资料员,全面负责天宝小学的“两基”资料;xx小学的副校长谭元洪为xx小学总资料员,全面负责xx小学的“两基”资料;经过他们一年的努力管理中心及学校的各块资料都做到了数据准确,归档科学,立卷规范;

6、成立了“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周详的迎检方案,以确保今年“两基”国检过关。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全面加强管理,立足课堂,不断优化教学过程,狠抓教育科研和适合本土的教学研究,改进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人生观、教学观,高举质量的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全面落实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管理中心认真督促学校按新课标的要求排课,教师按新课标的要求上课,随时检查新课标的执行情况,做到了认真领悟新课标,全面实施新课程,努力推进新课改。

2、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督促教师常规工作入格到位。今年,管理中心共组织了四次常规检查,并做好规范记载,用于学校的目标评估。在每次检查后,均写出总结,下发学校,作为学校教育专题讨论、整改的依据。通过实实在在的踏实工作,各校的常规工作完成情况优于以前,从而也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搞好常规工作的重要性,教育教学成绩得到了全面提高,特别是xx中心小学在这一年的检查和成绩抽查与以前相比有了极大提升。

3、加强视导,并使之落到实处。在本学年度里,管理中心多次到偏远的玄顶、月台等村小进行重点视导,深入了解了学校的管理、师资建设、办学水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师生生活等情况,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帮助解决困难,不但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教法,给教师传递教育信息,还召开座谈交流会,听取基层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群策群议,共谋学校的健康、和谐、稳定发展。

4、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为了真实地考出学生成绩,实施有效的质量监控,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本学年度里,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按教委的要求认真组织毕业班考试。

(2)认真做好4、5年的成绩抽查。

具体采取了全乡统一组织考试,各学校交叉监考,集中阅卷,全乡评比的办法,让各个学校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找到了薄弱环节。

四、认真开展教研活动,全面提高我乡教育科研水平

1、加强教育科研小组的建设。各校在管理中心的统一指导下成立了以教导主为核心的教育科研领导小组,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2、认真开展丰富多样的教研活动。

(1)管理中心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利用远程资源教学的说课活动”,并选出天宝小学的韩湫,高峰小学的陈思源参加片区的比赛;

(2)组织教师们参加了县教委组织的“村小教师基本教学技能培训”,

(3)组织教师举行“上课”“说课”“评课”活动;

(4)组织教师参加龙岗片区的“英语赛课”等活动。

(5)组织教师参加龙岗片区、县教委所组织的“班主任基本功大赛”;

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教师们教育科研水平,为教学的提高和创新打下了基础。

3、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

(1)天宝小学与中敖镇小学结成“手拉手”学校,

(2)月对村小学与巴蜀小学结成对子(正在衔接当中)。

通过这些活动把优秀教师请进来指导,把自己学校的教师送出去学习,为教师们创造了很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特别是为年轻教师的成长打下了良好基础。

4、派出骨干教师到外面去参加市县组织的各种活动,去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并带回来为自己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服务,我们一般采取的形式都是教师参加活动回来后,都要搞一个讲座或上一节汇报课之类的,从而带动所有的教师们去学习提高,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

5、组织优秀的教师参加县级各种比赛并获得可喜成绩。

(1)我们组织教师参加了“小学各学科教育故事、教学案例、论文”比赛,小学体育论文比赛,

(2)管理中心杨国华参加大足县第一届电教成果评选活动,论文《浅谈优质的教育资源如何与农村的教育实际接轨》获得到了县“二等”;

(3)xx中心小学教导主任谭鹏程论文《新教学理念下的数学评价》,副校长谭元洪论文《试话数学环境的创造》参加市里面的数学论文比赛分别获得市“二等奖”和市“三等奖”。

(4)高峰小学教师舒文颖参加县“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获得县“二等奖”;

(5)高峰小学教导主任陈思源,天宝小学大队辅导员韩湫参加县“利用远教资源上课说课”活动分别获得县“二等奖”。

五、远教、信息技术、“班班通”工作开展有声有色

借全县实施远教工程的东风,在原有基础上认真搞好远程和班班通工程,努力提高教师们的信息技术水平,现在全乡这方面工作开展有专声有色,已经引起了县教委技管中心的高度重视,并有意要把高峰小学建成我县西远程教育基地。

1、加强教师新教学技能的培训和指导。从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和远教资源运用能力等方面入手,引导教师充分利用远教资源进行教学,并并努力做到把资源用好,用活,既丰富的课堂教学,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目前全乡95%的教师都能熟练运用远教资源进行教学,另外的5%主要是老教师,特别是村小学校的老教师(其中玄顶2人,月台2人,一是年龄太大马上就将退休;二是一直在村小学校工作不具体经常性指导条件);

2、高峰小学、天宝小学各投入4万余元完成了班班通工程建设;

3、月台村小学和玄顶村小学经过不懈的努力办学条件和水平不断提高,准备配合技管中心的工作完成“班班通”工程建设。

4、远教、班班通与教研活动相结合,各学校开始了丰富多彩的说课、赛课活动。同时结合县远教说课活动,还开展了xx乡第一届远教说课活动,选出天宝小学韩湫,高峰小学陈思源参加片区选拔赛,成绩优秀出线参加县比赛,均获得县“二等奖”。

5、高峰小学远教工作开展出色,校长副校长多次参加技管中心组织的经验交流活动,学校获得了2006年远教工作县“一等奖”,高峰小学校长蒋奎获得了县远教工作“先进个人”。

六、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今年,管理中心与学校一起加强与各界的协调,加大了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1、硬件设施。

(1)重庆大学mba房地产同学会筹20余万元完成了xx中心小学围墙、活动场地、校园绿化美化等工程;200*年“六一”还获得了四万多元的体育器材和图书的捐赠,并捐款两元余元成立了一个基金用于对xx小学教师的培训;

(2)投入1.5万元给学校打井,以供教学之用,彻底解决了师生用水难的问题。天宝小学投入4千元,xx中心小学投入3千元,月台村小学投入2千元,瓦店村小学投入2千元,茨竹村小学投入2.5千元,玄顶村小学投入2千元;

(3)玄顶村小学引资1.5万元,配制的全新的课桌凳和教师办公桌椅,并完成了校园文化建设,修整了花园,做好了文化墙。

2、校园文化建设。

(1)高峰小学投入4万元做了新的旗台、花台,种上了花草,打平了操场的石头,平整了操场,整修了围墙,做了文化墙,宣传栏等,完成了校园的绿化美化;

(2)玄顶村小学投入5千元重做了花台,种了风景树,做了漂亮的文化墙,完成了学校的绿化美化;

(3)月台村小学投入8千元重做了花台,种了风景树,做了文化墙,完成了学校的绿化美化;

通过多年的努力,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学校变漂亮了,特别是村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年九月莫主任到我乡检查开学工作,来到偏远的玄顶村小学,看到学校环境优美,教学秩序井然很感动,对玄顶村小学校的工作进行了高度表扬,并于200*年4月份在玄顶召开了全县村小工作现场会,把玄顶村小学的办学经验作为典型向全县推广。

七、困难学生帮扶,确保了学生入学

1、关注留守儿童。xx经济落后,老百姓没有经济来源,家庭收入全靠出门打工,经调研,全乡90%的家庭父母都出去打工,子女留守在家由公婆带,形成隔代教育,8%的孩子跟亲戚一起生活,另有1%的孩子一个人独自生活。这群孩子缺少关爱,任性,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我们通过班主任入手,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心理和健康教育,并对他们进行特别的关心和帮助,让他们体会到社会的温暖。

2、关心贫困学生。由于家庭贫困,没钱上学,生活困难,我们主要采取了寻求社会资助和教育系统内部资助两个方面来对他们进行帮助,确保了每一个孩子不因贫困而辍学,失学。今年社会资助这一块共有128名学生,受资助金额达1.5万余元;教育系统内部资助共有425名学生,受资助金额达6万余元。

八、安全工作到位

按照县委、县府、县教委安全稳定工作会精神,确保了我乡教育系统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1)加强领导。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对安全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专人分管、专人检查、及时汇报、及时解决,坚决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中。

(2)认真采取措施,防范于未燃。管理中心和学校认真制定了各种安全预案,以应对突发的安全事故。

(3)xx小学在今年获得了县安全工作“三等奖”。xx小学谭元洪,教师谭鹏程,高峰小学的周正国,天宝小学的陈健获得了县安全“先进个人”。

八、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

今年,积极响应县教委的号召,认真完成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

1、织各校圆满地完成了危重病人的捐助工作,教职工共捐款2500元、学生共捐款1265元,助残捐款600元。

2、组织各校圆满完成了慈善捐款工作,教职工捐款*080元,学生捐款1432元。

3、及时上交教委各科室所需要的各种表册。

4、认真完成了教辅资料及报刊杂志的征订工作。

九、认真履行支部书记职责

今年接受教委的安排还担任了xx小学支部书记,我在上级党委和党支部集体领导下,配合学校行政主要负责做好了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党支部工作。

1、积极宣传和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保证上级党委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在本校贯彻执行;

2、组织教职工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挡的基本知识,加强思想政治领导了解掌握教职工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培养骨干,抓好典型,表扬先进,深入细致地做思想政治工作;

3、抓好,抓好共青团工会妇女少先队等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个群众组织的作用;

4、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和健康,深入教学第一线,认真调查研究,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即使总结交流经验,不断改进工作;

5、加强廉正建设,教育全体党员奉公,自觉抵制补正之风的侵袭。

十、今后打算。

1、学校硬件设施已经完善,以后将协助学校搞好软件投入和软环境的建设;

2、抓好教师教学新思想、新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3、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一个优美的,和谐的育人环境。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但同时也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需要我去认真思考,去努力改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继往地与广大教职员工一起,大胆创新开展工作,为我乡教育新的腾飞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语文课堂提问论文范文 下一篇:设计技巧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