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14 01:28:10

基层管理

基层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层管理;公关意识;企业形象

基层管理者是企业中直接负责日常生产与经营活动的管理人员,与广大员工和顾客公众有着最直接、广泛的联系,是企业有效管理与企业形象建立的基础,更是管理层与员工、企业与顾客公众沟通的桥梁——企业基层“公关人员”。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形象的建立,员工对于企业目标和管理决策的理解都要通过基层管理者的工作来实现。企业基础管理的优劣也取决于企业基层管理者的水平。无论企业引进哪种国外的先进管理理论和模式,不重视基层管理工作,不关心基层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企业效率和企业执行力就无法实现。如果要真正提升基层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就不能单凭招聘阶段人才的选拔与有限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更要重视基层管理者公关意识的培养。

1公关意识在企业基层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公关意识,即公共关系意识的简称,它是公共关系的原理和公关实践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内化,包括形象意识、公众意识、传播沟通意识、服务意识、协调意识等。基层管理者不断增强自身的公关意识,(1)有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公众关系,有效实现基层管理目标。一方面,基层管理者肩负着企业管理层需求与员工需求实现的双重任务,也是二者沟通的中介和桥梁,基层管理者的公关水平高,就能准确理解企业管理层的任务与要求并圆满完成,也能将基层员工的需求通过多种途径向企业高层管理者及时传递。另一方面,基层管理者难免要经常与顾客公众交往,而当前市场的竞争性要求卖方必须以优质的产品、有竞争力的价格和良好的服务同买方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基层管理者忽视员工的服务意识教育,漠视与顾客的沟通,就容易使顾客不满意甚至引发危机。

(2)基层管理者如果具备较强的公关意识,就能将企业的战略目标与员工的个人目标有机整合,使员工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方向,让高层领导知晓员工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基层管理者良好的公关意识有助于树立企业形象。企业形象,就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综合评价后所形成的总体印象,它是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经营作风、管理水平、人才实力、经济效益、福利待遇等要素的综合反映。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让企业得到公众的肯定和支持,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发展机遇,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但企业形象的树立并非独属公关部的任务,企业每个部门、每个环节都是企业形象的塑造者。企业要把公关思想渗透到经营管理的各部门、各环节,开展全员公关,就必须先增强基层管理者的公关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指挥、协调和监督作用。

2企业基层管理者应具备的公关意识

2.1形象意识

形象是公众对特定组织或某个人的总体印象或综合评价。形象意识指在决策和行为中高度重视声誉和形象,重视形象的塑造和管理,将树立和维护良好的形象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基层管理者的形象意识主要涉及到个人、管理者群体以及企业三个层面的形象。

(1)个人形象。对基层管理者个人而言,塑造良好的形象对获得事业的成功至关重要。良好的个人形象使基层管理者更易赢得内外部公众的信任和好评,促进公众对其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关心。基层管理人员要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不仅应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与技巧,更应该遵循诚实守信、实事求是这一公关基本原则,对待公众客观、公正,工作中决策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正确处理员工之间、员工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这样基层管理人员就能充分展现其人格魅力,发挥其吸引力和凝聚力。

(2)管理者群体形象。基层管理者是企业管理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直接执行者,与员工和顾客公众的联系最为紧密。公众对企业管理层的印象往往是通过与某个或某几个基层管理者的直接互动形成的,不可能与每一个管理人员交流后再做出总体评价。因此,基层管理者的一言一行不光代表着他个人,也代表着企业管理层的群体形象。

(3)企业形象。所谓企业形象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环境下,公众对企业及其日常行为产生所产生的各种感知、印象、看法、感情和认识评价的综合体现。对企业而言,企业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转化为难以估量的无形资产,企业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和命运。而良好的企业形象源于企业良好的行为,它离不开企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需要较长时间的投入与积累。基层管理者是企业管理链承上启下的枢纽,是企业执行力的具体实现者,基层管理人员对企业形象的认识与理解不但影响着广大基层员工的认识,而且会通过其自身行为与基层员工行为进一步影响顾客公众对企业的看法和评价,最终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形象。基层管理人员不但要重视自身的形象塑造,还要教育引导每一位员工自觉重视企业的形象与声誉,时刻注意维护本企业的形象。

2.2公众意识

公众指与特定的组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的个人、群体和组织的总和,是公共关系的对象。公众意识就是指企业要自觉地将公众的意愿和利益作为决策和行动的依据,积极引导和影响公众,使企业与公众在长远利益上取得统一。公众对企业的评价取决于企业行为的好坏和公众需求的状况。为公众服务、让公众满意已成为任何一个企业存在的前提。企业要在竞争中发展,就必须获得公众的认可与支持,必须真正将企业的生存发展与自觉维护公众利益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为公众服务,让公众满意。

对于员工,基层管理者一方面要敢于按照规章制度、技术规范等要求他们,身体力行,把规定转变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共同遵守,并以自身高尚的人格、丰富的知识、精湛的技术和创新精神赢得下属信赖,根据上级领导的指导积极引导下属参与管理;因才用人,处理问题公正合理及时果断,有效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利益,不滥用权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从工作、生活等多方面了解基层员工的需要,尽可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支持他们继续学习和创新,以关爱之心帮助员工认识自我,改进不足之处,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

对于顾客公众,基层管理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消费者提供最好的产品与服务,能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并满足消费者随时变化、发展的需求,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还要及时关注顾客的特殊需要和困难,尽力帮他们排忧解难,妥善解决顾客的产品和服务问题,加深顾客对企业的信任和好感,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

2.3传播沟通意识

传播是个人、组织、社会之间信息的传递、接收、交流、分享与双向沟通的过程。传播沟通意识指企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与沟通方式,有计划地与公众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活动的意识。企业要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重视企业形象的塑造,必须通过与公众的双向沟通充分了解公众对本企业的评价,及时改进工作。因此,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与方式将本企业的目标、工作重点、宗旨、取得的成绩等信息,真实、准确、及时、全面地传递给公众,进行广泛宣传,让公众对企业及其行为有良好的认知;另一方面,企业还必须时刻关注公众需求、建议与意见的变化,建立定期的沟通机制,以监测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为企业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决策与社会环境发展的趋势预测提供依据。基层管理者肩负企业内部信息传递、企业与外部公众交流信息的重任,是否具备传播沟通意识关系到企业与公众互动的效果,并会进一步影响公众对企业的评价。传播沟通意识要求基层管理者重视与公众的沟通,不仅要有主动与公众交流的意识,还要追求交流的效果。

(1)对内传播沟通,形成企业内部融洽的工作氛围。公共关系传播的目的之一,就是沟通企业内部上下之间、成员之间的信息联系,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公共关系传播沟通是基层管理者与其部属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离开了传播沟通,下属无从了解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也无法了解员工。基层管理者与员工的传播沟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信息传播;基层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误解,也往往是由于沟通不足或信息失真造成的。对内传播沟通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层级传播和内部媒介进行,如会议、内部刊物、企业网站、内部广播、领导信箱、人际传播等方式,不但把管理层的决议、决定、计划等传播下去,而且要积极与员工交流,倾听员工的心声,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形成基层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融洽的关系,提升员工对管理者、对企业的认同感,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2)对外传播沟通,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孤立地存在,也即任何一个企业都要与外界发生方方面面的联系,如消费者、新闻媒体、社区邻居、合作伙伴、政府部门等。企业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具有现代公关意识的基层管理者,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就应着力运用公关传播手段和方式,与公众建立联系、交流信息,使外部公众了解本企业,获得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效果。

2.4服务意识

公关意识中的服务意识,就是要真心实意地为公众服务,替公众着想,让公众满意,并以此为企业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及时调整、改进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服务意识是企业赢得公众长期信赖,密切与公众关系,树立企业形象的关键,也是企业在竞争中形成自身优势,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基层管理者要做好公众的服务工作,一方面,必须增强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关注外部公众,尤其要引导员工重视顾客公众的需求与困难,尽力帮他们排忧解难。

员工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本细胞。他们每天要与许多顾客打交道,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他们在工作中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蔼可亲的微笑都会给顾客留下美好的印象。因此,员工在企业生存与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搞好员工关系,基层管理者就要力争了解员工多方面的需求,尽可能满足员工合理的需求。首先要重视员工的物质需求,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增加员工收入,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使员工及其家属的生活有保障。其次,要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通过完善企业内部的信息网络,让员工共享有关企业的信息,唤起并强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让员工参与企业决策,肯定员工价值,使员工产生归属感;通过鼓励员工参加培训、继续教育,帮助员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能力,不断适应新的技术、工作的需要。

顾客公众是企业最重要,最不稳定的公众,也是基层管理者经常接触的一类公众。顾客的多少与评价,决定着企业的存亡与兴衰。由于商品的不断增长与同类企业竞争的加剧,顾客真正成为市场的真正主宰,充分享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由此,要让顾客满意,有效吸引顾客,基层管理者就必须让员工充分理解“顾客至上”的理念,即除了货真价实、物有所值外,无论在何时,都要真诚服务、细心周到,满足顾客的需求;使员工知晓顾客教育的重要性,使其盲目消费变为自觉消费;还要妥善处理各种纠纷,及时、认真、耐心、诚恳对待顾客投诉。

当然,除了顾客公众,基层管理者还有可能会与媒介公众、社区公众、政府公众产生联系,也要尽可能满足这些公众的需求,正视他们的批评。对于内容属实的批评表示感谢,并迅速查明事件真相及其原因,及时上报企业高层,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对于失实之处,应诚恳地向他们提供真实情况,澄清事实。

2.5协调意识

协调意识即企业充分认识到维护公众利益的重要性,千方百计通过调整自身行为,以协调企业与公众的关系,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由于企业与公众在利益和目标追求上总是存在差别,导致企业与公众之间出现矛盾与隔阂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公众对企业的理解与支持是一种相对理想的状态,只有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能实现。对于公众的需求,企业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让公众牺牲自己的利益,应该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对环境和公众的适应性,缓解双方矛盾,以较小的代价实现共同协调发展。

基层管理者要有效地开展工作,就必须善于协调与公众的关系,使企业内求团结、外求和谐发展。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关系善于运用公关策略,按程序与上级有效协调,对员工之间的矛盾恰当处理,与其他管理者要经常交流,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与员工开诚布公地讨论建议、意见,从而达成企业内部的共识,增强凝聚力。另一方面,对外部公众,要实事求是地传播企业相关信息,出现危机时,应坦诚说明事实真相,宣传企业的处理措施,引导公众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企业。

参考文献

[1]张克非.公共关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纪华强.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谢玉华.公共关系教程[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4]马海娟.市场文化建设中的公关意识[J].商场现代化,2006,(9).142.

基层管理范文第2篇

基层应急管理

再过二三个月,台风季节又将来临。家在温州市鹿城区矮凳桥的王磊却并不担心。他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从街道到社区,各种应对预案都准备好了。”

我省地处东部沿海,兼有平原、山区和海岛,地形复杂,经常遭受台风侵袭,加上经济发达,开放程度高,人员流动频繁,存在各种公共安全风险和隐患。其中,基层公共安全问题更为全社会所关注。

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高度重视基层应急体系建设和管理工作,把它作为建设“平安浙江”的重要方面。

2004年5月,省委在《关于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定》中,强调要求建立健全快速反应系统,有效动员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社会力量投入应急行动;2005年2月,省政府下发了有关意见,对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作出具体部署。省委、省政府领导还多次就一些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置提出具体意见。

在成功应对了多次在基层突发的公共事件后,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形成共识: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必须加强基层,突出重点,狠抓薄弱环节。近年来,在浙江,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实际,积极推进应急管理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的“四进”工作。去年4月12日,我省公布了《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体系呈现了“一案三制”的格局: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

省政府各有关部门已编制48项专项预案和应急保障行动方案,124个部门预案;11个地级市均颁发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还颁发了406个专项应急预案,681个部门预案;全省各县(市、区)总体应急预案达90个,还颁发了2259个县级专项应急预案。

如何建立基层预案体系,省级有关部门均作了具体要求:省防汛防旱指挥部下发了《浙江省沿海地区乡(镇)政府防台风工作要求》,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和措施,组织基层沿海街道(乡镇)编制防台预案,把安全管理和群众转移责任落实到基层;省教育厅等6个部门下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防御山洪与地质灾害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山区中小学防御山洪与地质灾害提出具体要求;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则加强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在此基础上,一张全省“基层应急预案网”初步形成,管着各种基层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并且不留死角:

社区和农村是信息采集的最前沿,应急处置的第一线,应急管理工作最急迫。目前全省34641个社区(村)已制订应急预案12266件,这些预案覆盖了老百姓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突发公共事件。

各类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的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特别重要。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604家制订了应急预案,共制订应急预案1157件;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有16849家制订了应急预案,共制订应急预案19766件。

学校属于重点单位,是国际公认的应急管理重要部位。目前,在全省学校中,94所普通高校制订了253件应急预案;2211所普通中学制订了5068件应急预案;400所职业中学制订了849件应急预案;4068所普通小学制订了7775件应急预案;7274所幼儿园制订了10662件应急预案。

预案要具有可操作性,进行演练就必不可少。2006年全省基层单位举行各类演练达3868次,这些演练涉及突发公共事件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4个领域。“从中,我们达到了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教育公众的目的。”省政府应急办负责人说。

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群众积极参加,各种创新不断出现:嘉善、海宁、鄞州等地在基层设立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生产监督员、协管员和公共安全信息员,改善基层应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多方位进行监控和预防;诸暨市则坚持“枫桥经验”,拓宽应急管理领域,加强预防和应急准备工作,增强基层和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建立了2000余支应急管理队伍,有近3万名人员参加,一双双警惕的眼睛时刻防范着可能出现的各类公共安全隐患……

基层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施工现场;管理;效益;原则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727-5123(2010)02-002-02

施工现场是建筑工程营造生产的场所。它既包括生产前方的作业场所――工地,又包括生产后方各辅助生产的作业场所。其中,施工现场的基层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所谓施工现场的基层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对施工现场的各种要素,如人、机、料、环境资源信息等,进行合理的配置和优化组合。通过各种管理职能,来保证现场预定的目标。企业管理中许多问题都是从现场反映出来的。作为建筑企业最基层的基础工――施工现场管理,它一方面是维持现场秩序和保证文明施工的文明管理;另一方面,他要及时解决现场出现的各种生产、技术、质量和安全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做好施工现场管理是生产管理首要任务。

1现场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建筑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层、大跨度、复杂性的建筑愈来愈多。在建筑施工中,技术、材料、工艺、设备的日新月异,对建筑工业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建筑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向市场提供质量好,造价、工期合理的建筑产品。要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施工现场管理水平高低是建筑企业市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体现。当前建筑市场的竞争日益激励,用户在招标时,不仅审查施工的资质条件,还考察施工现场的形象问题。例如某项目在去年分别通过了“省级文明工地”和“扬子杯”。这在无形中为该项目部增加了很大的竞争力。

2施工现场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地组织施工现场中的各种生产要素,并优化配置,使之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生产系统,并经常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达到优质、低耗、高效、安全和文明施工的目的。施工现场管理任务,决定了施工现场管理的内容:即对施工过程中各个生产环节的管理。它不仅包括现场施工的组织管理工作,而且包括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在施工现场的落实和贯彻。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施工现场管理的内容也将更加丰富,多样化,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掌握,以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例如近几年增加“农民工业余学校”和“工会台帐”。

3施工现场管理的原则

3.1效益型原则。效益是一个企业的经济命脉,效益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效益如同水份,而企业如同树木,一旦没有水份,树木就变得萎靡不振,树上的一切:叶子及动物也就不存在。公司的效益不好,伴之而来的便是“人去楼空”,久之,企业难以生存。

施工单位的基层管理――施工现场管理必须树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管理思想,要克服只抓施工形象进度,片面地强调提高生产效率而不顾质量和成本的单纯生产观点。在施工过程中,处处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做到少投入、多生产,做到标准化、定型化,做到环保节约,达到多次循环使用。这是提高经济效益最直接方法。有很多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差,甚至亏损,其主要原因就是现场管理不善造成的。在有施工现场脚手架扣件随地乱放,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有的则是大量的模板钢埋入土中,现场物品丢失。还有的则损坏、浪费等。一个工程下来就损失10~20%。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施工现场管理的潜力是很大的,所谓向管理要效益,首先向施工现场的基层要效益。

现场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都要通过基层管理才能实现。如果现场管理混乱就难以保证高质量和高效益。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具有一致性,是成正比关系的。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必定会引起经济效益的增加,经济效益的上升刺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又会促进管理水平的进步。在施工现场,只有狠抓基层管理的标准化,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才能使企业具有更强的活力,无限的发展空间。

3.2科学性原则。施工现场是一个人员比较集中,文化、素质、教育极不平衡的地方。一些老施工人员没有太高的理论知识,多半工作是凭积累多年的经验,难免会出现在工作上的失误。有些工人,特别是在农民施工队伍中,对施工中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还不理解,不清楚。如戴安全帽的问题,他们总认为是个人问题,这就需要对基层管理人员及工人进行再学习和再教育。

施工现场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有很多常规工作可以改进和完善。例如工人的操作方法和施工工艺是否合理、各种材料的利用是否经济、有效、施工现场布置是否合理、人员的积极性是否得以充分调动、工人的安全问题是否得到保证等。这些问题都涉及规范化管理论和方法。我们要利用农民工业余学校加强工人多方面教育,加强培训,科学化管理,定岗定位定制度与效益挂钩。总之,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按科学规律办事,一个施工单位如若没有正确的科学的管理方法为指导,可想而知,它将不复存在。

3.3规范化原则。施工现场必须施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施工,现场施工是由许多人共同进行的协作劳动,又是多工种,多单位的立体交叉作业。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协调地进行施工作业,劳动者必须服从施工的统一指挥,严格按照规定的施工流程、作业方法、质量标准和规章制度办事,如若不然,不仅不能完成施工任务,而且会造成严重的安全质量事故。只有坚持规范化管理,才能有利培养工人们的大生产工作习惯,才能有利于提高现场的生产效率和管理工作效率,才能有利于建立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

3.4服务性原则。现场管理的服务性是指企业管理的领导机构各职能科室为施工现场服务的原则,就是要求企业管理部门要明确“现场第一”。到现场去,了解现场情况,掌握第一手信息,采取有效的对策,稳定和改善现场的施工秩序,为施工现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四项基本原则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经济效益以科学性原则、规范化原则、服务性原则为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经济效益的提高又促进了其它三项原则的顺利实施。

在施工现场管理中,应注意到建筑产品本身的特点:在空间的固定性、建筑产品的多样化、建筑产品的体积庞大性。另外,由于建筑产品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具有自身的特点:建筑产品生产的流动性、建筑产品生产的单件性、建筑产品生产的地区性、建筑产品生产的露天作业多、建筑产品的高空作业多,以及协调单位多。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除了要研究建筑产品生产的特点外,还应考虑施工现场管理本身的一些特点。例如:施工现场管理的系统性、群众性、开放性、动态性等。只要掌握施工现场特点,才能充分理解施工现场管理的含义,并为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基层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病案管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328-01

病案是病人在就医过程中,医务人员对其疾病进行诊疗的系统记录。它客观、完整、连续地记录着患者的病情变化及诊疗经过,是临床进行科学诊断的基本资料,也是医学科研的档案资料。它包括各种诊断文字、图表、实验室检查和其他特殊检查报告等材料。病案还是评价和衡量医院管理医疗文书和技术水平的重要依据。随着国家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铺开,患者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病案资料作为一种法律依据的机会越来越多,病案已不仅在医疗科研、教学、卫生管理、医院管理、医疗统计、社会咨询的过程中起作用,也成为了处理医疗纠纷、伤残鉴定、保险业务、交通事故、司法办案的法律依据。病案复印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要求复印人员的复杂性、复印目的的多样性增加了病案复印的工作量和难度。一定程度上也给基层医院的病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医院现有病案管理工作的状况

1.1、病案管理条件及设备落后

目前病案室的建设一般未纳入医院建设规划,多数是旧病房、旧办公楼或地下室做库房、集办公、阅览、病案存贮为一体,缺乏总体设计,多数是开放式库房,没有防火、防盗、防潮设备;没有防尘和湿度、温度控制设备;在设备方面有的医院的病案室只有一台旧式电脑,没有复印机、打印机,新的技术如条形识别码、计算机光盘、存贮、缩微技术就更不用说了。

1.2、 病案管理人员不足、业务素质不高

随着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实现,住院病人越来越多,病历数量也越来越多,病案管理人员明显不足,致使病案管理人员仅能忙于应付日常工作,无暇顾及病案信息的开发利用。而且我国在病案管理教育方面落后,设置此专业课程的高等院校很少,目前的病案管理人员大多由其他专业改行而来,虽然这些病案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医学或护理专业理论,但缺乏一套系统、规范的病案管理知识和技能,不利于病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1.3、对不合格的病案难以拒收

医疗档案管理是一门专门科学,是医疗工作中每一个环节产生的大量信息资料,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编号、登记、编制各种分类索引和存贮的过程。这个过程犹如一条“生产线”,而医疗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只对“成品”,承担的也只是“亡羊补牢”的角色,无法对医疗档案产生的过程实行全流程监控。

1.4、 管理层重视不够

目前大多数医院为了提高自身的竟争力,在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了很多经费,而在病案管理建设方面却不肯投资,很多医院及领导对目前的病案管理状况知之甚少,殊不知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好处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病案的利用来得到完成的。医院管理层对病案管理的冷漠在很大层度上决定了病案管理的现状。

2 加强基层医院病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2.1、 强化病案信息管理在医院发展规划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医院管理层要改变对病案信息的“重管轻用”的传统思想,做到管用结合,充分发挥病案信息管理在医院经营活动中的价值[1]。 医院的发展离不开病案统计信息的支撑,病案管理的任务是对病案中大量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系统收集、分类加工和统计分析,进而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对病案统计信息的分析,为医院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服务。运用各种统计指数反映医院管理工作现状,反映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找出影响医疗质量和医疗制度执行情况的因素,为决策层制定人才培养、科学发展、技术引进等长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决策层的失误。提高病案管理需要医院层层级级领导达成共识,各部门共同努力、分工协作、齐抓共管。

2.2、 提高病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病案管理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边缘学科,病案管理人员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保管者,而应该是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研究病案管理专业新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的病案管理研究人员和科技工作者,一方面要培养一批既懂医学知识,又懂病案管理和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对现有在岗人员的培训,使病案管理人员掌握病案管理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另外,作为病案管理人员,除了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还要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熟悉和掌握《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规范》、《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熟悉病历复印的审批手续,病历可以复印的范围,并正确认识病历在“举证倒置”中的法律作用,以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2.3、 加大对病案管理的支持和投入 由于病案管理信息资源利用由面向医院服务扩展到社会,病案室已经成为医院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2]。为了保证病案管理与医院同步发展,医院要加大对病案管理的支持和投入。

2.4、 加强病案质量管理。病案是反映医疗护理工作的全过程,是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保险报销、医疗纠纷中司法取证、裁定医疗事故的重要证据材料,它的真实性、准确性、科学性不容忽视,一份有缺陷的病案复印后,必将产生不良效果,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是决定病案质量好坏的关键,医院要定期组织临床医务人员认真学习《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认真书写病案,保证病案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完整性。各临床医务人员不仅要做好检查、诊断和治疗,而且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及时、准确、全面、规范地书写病案。上级医生和质控员必须严格审核每一份病案资料,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改正,做到甲级病案率95%以上,坚决杜绝丙级病案,切实抓好病案的源头管理,促进病案质量的提高。

2.5、 加强病案信息的开展与提供。病案信息是医院的宝贵财富,病案只有被有效的使用,才能产生效率,体现价值[3]。开发利用病案信息资源是病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医改方案的实施推进了病案管理向卫生信息化发展。病案利用率在不断提高,使用对象不再单纯的是医疗、教学、科研、医院领导等,而是扩大到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公检法等,病案在法律程序中起到的是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医疗事故鉴定和责任认定的有力依据,病案已被各行各业更多的人们关注和利用,病案室作为病案信息的中心,病案管理人员要从繁重的机械操作中解脱出来,由以往的被动转向主动,积极主动地与临床及相关部门沟通,及时地为医院及相关人员提供相关信息,为科、教、研等医疗卫生事业作出贡献,为医院改革发展服务,为医院管理者、决策者提供信息支持,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董虹 新形势下的医院病案管理探讨[J] 医院管理论坛 2010.27(4):62-64

[2] 潘宜敏 李寿玲 李秀艳 病案信息利用再认识 [J] 中国病案 2010.11(6):11

基层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基层医院; ICU; 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3-53-02

Management of Primary Hospital ICU Nursing

HUANG Yonghong HUANG Jiju HU Yulan

Sichuan Province Guanghan City People's Hospital,Guanghan 618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anagement mode of the primary hospital ICU care. MethodsAll patients in ICU from 2008 to 2009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and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n in hospital,the accidental extubation rate and the number of nursing de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The nursing management of the year 2009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2008. ConclusionUse of ICU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suitable for primary hospital characteristics is the primary hospital ICU nursing management direction.

[Key words]Primary hospital; ICU; Nursing management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不少基层医院已拥有自己独立的重症监护病房(ICU)。在影响ICU危重病人救治成功的众多因素中,护理工作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因此,探索基层医院ICU的护理管理,对提高病人护理质量,提升护士专业水平,从而提高危重病人的救治成功率十分必要。

我院ICU于2007年9月19日正式开业,共有9张病床,在最初的一年里,由于护理人员配置太少(最初只有14人),且大多没有经过ICU专业培训,所以护理质量不尽人意,病人和家属投诉较多(主要表现在对护理人员不放心,对某些护理措施不理解),护理缺陷发生也比较多(比如血液制品未及时输入,病人意外拔掉气管插管、胃管等管道,造成一定的隐患)。针对这些状况,我们不断加强护理质量管理,逐渐增加护理人员至16人,强化护理人员三基三严的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护理质量明显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别选取我院2008、2009年度入住ICU的所有患者,对照组454例,男297例,女157例,年龄8~103岁,平均(58.92±18.04)岁;观察组383例,男240例,女143例,年龄10~97岁,平均(60.86±18.04)岁。入组标准:(1)入住ICU的所有患者;(2)把2009年度作为观察组,2008年度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性别构成上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以2009年1月实施全方位的ICU管理为分界,将2008年1~12月入住ICU的病人作为对照组;2009年1~12月入住ICU的病人作为观察组。通过回顾性研究,总结两组在院内感染率、意外拔管率、护理缺陷发生例数方面的差异。院感发生率数据来源于我院信息科的统计数据;意外拔管和护理缺陷发生例数来源于科室的原始记录。

1.3 统计方法

统计分析运用SPSS17.0统计包处理后输入“临床医师统计学助手”软件自动计算。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

2 结果

详见表1 ~ 3。

3 讨论

3.1 加强院内感染管理是ICU护理管理的重要措施

重症监护病房是集中收治危重患者进行病情监测和治疗的单位,其侵入性诊疗措施较多,是易感人群和感染因素集中的场所,属于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1]。近年来,控制ICU院内感染发生,防止院内感染暴发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以下综合防控措施,ICU院感率明显下降,未发生院感暴发。

3.1.1 加强气道管理和口腔护理等措施,减少HAP(医院获得性肺炎)和V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对气道开放的病人,严格无菌操作,尽量使用封闭式吸痰管,减少气道感染机会;同时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口腔定植菌移位致下呼吸道感染;机械通气者使用一次性呼吸回路并及时更换;加强物表、空气的消毒,减少室内细菌浓度。

3.1.2 加强导尿管管理,预防泌尿道感染 保持引流系统密闭通畅,防止尿液逆流;保持尿道口清洁,每日用0.5%碘伏消毒尿道口2次,温水冲洗会阴1~2次;大便后及时清洗,防止大便污染尿道口而致逆行性感染。

3.1.3 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抵抗力 根据医嘱给予静脉营养或肠内营养,保证热量的供给,改善全身营养状况以增强自身抵抗力。

3.1.4 加强医务人员管理,防止交叉感染 坚持手卫生制度和标准预防制度,减少或避免由医务人员的手作为媒介导致病人之间的感染。

3.2 加强管道护理,防止意外脱管

3.2.1 妥善固定管道 对照组气管插管脱管和胃管脱管的病人,有1/3属于固定不牢所致,我们改进了固定方法,将气管插管和胃管用高强度胶带固定在面部后再用棉带固定到枕后,使管子不易被拔出。

3.2.2 适当约束病人 躁动、不合作的病人最易意外拔管,特别是在夜间,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患者心率、呼吸频率降低,肺泡通气不足,CO2潴留,患者出现头痛烦躁幻觉的精神障碍,易导致意外拔管[2]。因此,夜班护士评估病人后有效约束病人的双上肢,同时加强巡视,警惕病人意外拔管或及时发现意外拔管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病人安全。

3.2.3 镇静与镇痛 根据医嘱适当使用镇静、镇痛措施,也是防止病人意外拔管的措施之一。

从表2可以看出,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观察组在气管插管和胃管的脱管率上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 加强护士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培养,强化核心制度的落实,加强护理质量控制,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

3.3.1 加强重点环节监控 强调护士在输液、输血、特殊治疗等操作环节中的查对制度的落实,避免差错事故发生。

3.3.2 加强重点时段的监控 中午、夜间、节假日是护士容易疲乏或松懈的时候,护士长或护理质控小组成员不断提醒、督促护士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强化交接班制度的落实,同时采取弹性排班制度,抢救病人多、护理任务重时适当增加护士人手,以保证护理安全。

3.3.3 加强心理护理,满足患者和家属的心理需求,避免护患纠纷发生ICU收治的都是各种危重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病情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3]。因此ICU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护理特别重要。我们的做法是对清醒病人随时沟通,减少其对入住ICU的恐惧和对没有亲人陪伴的孤独感;对患者家属则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合适的心理安慰和支持,理解他们对患者的担忧,告诉他们ICU护理工作的内容和流程,让他们相信病人在ICU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疗和护理。只有我们的工作得到患者和家属的认可,才能融洽护患关系,避免护患纠纷。通过我们的努力,护理缺陷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

3.3.4 建立无责上报制度,及时发现护理缺陷或隐患 基层医院ICU护士由于工作任务繁重,每天面对的都是病情复杂多变的危重病人,工作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都很大。由于种种原因,有的护士出了差错不敢上报,导致相同的错误在科室里重复发生。因此我们在强调严格管理的同时,也给护士一个宽松的工作氛围,对待发生护理缺陷的护士,不以处罚为目的,而是首先从管理上找原因,再和当事者一起分析是个人能力不知还是认识方面的偏差,从而帮助她们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尽管ICU护理工作又脏又累,目前还没有一名护士主动要求调换科室。

作为基层医院ICU的护理管理者,ICU的护理管理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将不断努力,尽快摸索出更适合基层医院ICU的管理模式,以提升医院护理品牌。

[参考文献]

[1]陈洁莹.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情况分析及预防措施[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35):22-23.

[2]谢彩娟. 气管插管患者意外拔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6):556.

[3]陈献,李立平. 综合护理干预对ICU患者家属焦虑状况的影响[J]. 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1):14-16.

(收稿日期:2010-03-09)

基层管理范文第6篇

【摘要】目的:探讨基层民营医院护理管理的特点及对策。方法:稳定护理队伍,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打造护理服务品牌;规范护理操作,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结果: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护理服务品牌逐步形成。结论:想方设法稳定护士队伍,提高护士素质,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提供超值护理服务,才是基层民营医院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民营医院;护理管理;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医院应势而生,它以一种新兴的管理机制为医疗行业注入了活力。但是,面临竞争日趋激励的市场环境,面对与公立医院并存的利益格局,民营医院如何独辟蹊径,确保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使之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而护理管理作为民营医院整体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以满足病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则是护理管理工作者所要探索的新课题。笔者所在单位是一所县级民营医院,且全县民营医院数量众多,规模各异,其发展轨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结合工作实践,就我县民营医院护理队伍现状以及护理管理工作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1、 我县民营医院护理队伍现状

我县是一座新兴的海港城市,县域面积1915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20万,辖15个镇(区)。于2002年实行医疗体制改革,开始建立民营医院,之后民营医院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现有民营医院15所,公立医院17所。目前,民营医院拥有床位总数约600张,是公立医院的二分之一,而护理人员总数约210人,不到公立医院的三分之一。且与公立医院相比,护理队伍无论在学历、职称、年龄梯次结构,还是业务素质、工作经验、管理能力上,都有一定差距,护理服务与护理管理工作面临的压力大、任务重,急需寻求有效破解之策,才能走出困境,实现护理工作质量的整体提升。

2、 我县民营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特点

2.1 护理队伍不稳定。护理人员流动性大是民营医院所面对的比较普遍的问题,此问题的存在,关系到护理人员的学习、教育、培训以及护理工作计划的落实、护理服务质量的考核、护理管理目标的实现等多个层面,严重影响整体护理质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部分护理工作者对护理职业认知不足,颇感地位低下,工作无保障,无归宿感,对未来感到担忧;二是认为护理工作太辛苦,压力大,待遇低,生活缺乏保障;三是民营医院之间无序竞争,互挖人才,造成部分护理人员频繁跳槽;四是少数护士业务水平低,因工作出现严重失误或差错而被辞退。

2.2 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全县15所民营医院的护理队伍中,除极少数护理人员因特殊原因而从公立医院辞职受聘到民营医院外,绝大多数是从四面八方招聘来的,她们当中,普遍存在“三低”现象,即学历低、职称低、业务水平低,工作经验缺乏,操作流程不熟,实践技能良莠不一,专业知识参差不齐,严重影响整体护理工作质量。

2.3 护士长管理经验缺乏。民营医院的护士长大多是初次从护士岗位推举产生的,因而管理经验欠缺。而且,因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不重视、医院自身问题等多方面的原因,民营医院的护士长在继续教育过程中也很少有机会接受管理知识的培训,因而管理理念跟不上,管理思路不开阔,管理措施不到位,导致护理工作质量上不去。

2.4 护理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有不少民营医院或因运行时间不长、制度建设滞后,或因医院领导对护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或因护理管理者自身管理水平的局限等原因,护理工作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使得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低下。加之缺乏切实可行的监督激励机制,没有根据各岗位的风险大小、责任轻重、操作难易以及知识含量等决定分配原则,形成做多做少一个样,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致阻碍着护理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

3、 提高护理管理水平的对策

3.1 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稳定护理队伍,提高护理队伍的战斗力。

3.1.1 第一,实行“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人才管理模式。首先,管理者要经常深入护理工作第一线,与护士们沟通交流,了解她们的工作困苦,掌握她们的思想动态,帮助她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特别是对医院工作有看法或有辞职想法的员工,要细心询问原由,并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其次,管理者要通过采取绩效考核、护理之星评比等措施,激发员工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激励他们不断在工作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品位,培养员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再次,按《劳动法》的有关规定给员工购买各种职业保险,消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并按人事部门的职称晋升调整工资级别,真正让员工得到实惠。

3.1.2 第二,对员工实行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优秀的团队离不开优秀的人才。首先,要严把护士准入关。招聘护士时,要求应聘者必须是正规院校护理专业毕业,具有《护士执业证书》;招聘程序上,先行面试,再进行理论考试及技能操作测试。严格遵守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择优录取。其次,管理者要把员工的内在需求作为一种工作追求,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通过文体活动、演讲竞赛、参观学习等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员工的协作精神,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再次,培养员工“自律”、“慎独”品质及评判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员工独立完成工作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才能少出差错或不出差错,确保护理工作质量。

3.2 实行护士长竞聘上岗制度,提高护士长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护士长的表率作用。

基层管理范文第7篇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深入推进全国应急管理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为切实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基层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目标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决策部署,依靠群众、立足基层、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力争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相关法规政策进一步健全,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广大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普遍提升,基层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显著提高。

二、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做好隐患排查整改。基层组织和单位是隐患排查监控工作的责任主体,要结合实际,对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和因素以及社会矛盾纠纷等进行全面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要认真进行整改,并做到边查边改。对短期内可以完成整改的,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对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改的,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限期整改,同时做好监控和应急准备工作;对自身难以完成整改的,应当及时向县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报告。要建立有关隐患排查信息数据库,并根据有关应急预案规定的分级标准,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和动态监控。

(二)加强信息报告和预警。基层单位是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基层单位要及时向有关单位和救援机构报告;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按照要求向上级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报告,紧急情况可同时越级上报。要畅通信息报送渠道,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要建立和完善24小时值班制度,居(村)委会及社区物业管理企业要加强值班工作。要建立基层信息报告网络,重点区域、行业、部位及群体要设立安全员,并明确其信息报告任务,同时鼓励群众及时报告相关信息。要建立完善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息、电话、宣传车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预警信息;各地区应急平台中的预警功能,要通过公用通信网络向街道和社区等基层组织延伸;要着力解决边远山区预警信息问题,努力构建覆盖全面的预警信息网络。

(三)加强先期处置和协助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立即组织应急队伍,以营救遇险人员为重点,开展先期处置工作;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故,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要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疏散、转移,做好安置工作。基层群众要积极自救、互救,服从统一指挥。当上级政府、部门和单位负责现场指挥救援工作时,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积极配合,做好现场取证、道路引领、后勤保障、秩序维护等协助处置工作。

(四)协助做好恢复重建。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善后处置、物资发放、抚恤补偿、医疗康复、心理引导、环境整治、保险理赔、事件调查评估和制订实施重建规划等各项工作。同时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组织群众自力更生、重建家园。要特别注意帮助解决五保户、特困户和城市低保对象等群众的困难,确保灾后生产生活秩序尽快恢复正常。

(五)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社区和乡村要充分利用活动室、文化站、文化广场以及宣传栏等场所,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教育,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生产经营企业要依法开展员工应急培训,使生产岗位上的员工能够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有关防范和应对措施;高危行业企业要重点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宣传和培训。有关部门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推进应急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把公共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三、全面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县级人民政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要明确领导机构,确定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工作。街道办事处、乡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可根据实际情况,明确领导机构,确定相关责任人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将应急管理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基层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是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属地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积极探索跨行政区域的单元化应急管理模式,完善相应的组织体系,明确相关责任。

(二)完善基层应急预案体系。要进一步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力争到*年底,所有街道、乡镇、社区、村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基层应急预案要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并根据需要不断修订完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制订编制指南,明确预案编制的组织要求、内容要求和审批程序;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加强基层应急预案编制、衔接、备案、修订等管理工作。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组织和单位要针对本区域、本单位常发突发公共事件,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预案演练。

(三)加强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建设。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要组织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物业保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和志愿者等,建立基层应急队伍;居(村)委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可根据有关要求和实际情况,做好应急队伍组建工作。要充分发挥卫生、城建、国土、农业、林业、海事、渔业等基层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有相关救援经验人员的作用。基层应急队伍平时加强防范,险时要立即集结到位,开展先期处置。要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配备必要装备,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严明组织纪律,强化协调联动,提高综合应对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加快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有关要求,加强基层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乡镇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区域;加强抗御本地区常发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设备、设施及避难场所建设,提高乡村自身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公用卫生设备设施建设,防止农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城市社区要严格功能分区,特别是城中村、人口密集场所和工业区等高风险地区,要加强消防、避难场所、医疗卫生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按要求配备应急器材;电信、天然气、自来水、电力、市政等主管部门或单位要加强公共设施抗灾和快速恢复能力建设,做好日常管理和巡查;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终端与区县的应急指挥平网,有条件的社区,可布局一批电子监控设备,随时掌控辖区的安全状况,实现信息、图像的快速采集和处理。学校要结合隐患排查整改,重点做好教室、宿舍、集体活动场所等建筑、设施的安全加固工作,有针对性地储备应急物资装备;按照有关卫生标准要求,加强学生食堂、宿舍、厕所等卫生设备设施建设;加强校内交通安全标志和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各类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强安全生产装备及设施建设,有关单位应当定期检测、维护其报警设备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

(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出台后的贯彻落实工作,研究制定配套办法,并加强对基层组织和单位的宣传培训工作,逐步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有关部门要尽快完善应急管理财政扶持政策;建立完善应急资源征收、征用补偿制度,研究制定保险、抚恤等政策措施,解决基层群众和综合应急队伍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不断探索利用保险等各种市场手段防范、控制和分散风险;研究制定促进应急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鼓励研发适合基层、家庭使用的应急产品,提高应急产品科技含量;研究制定推进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和规范社会各界从事应急志愿服务;研究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捐赠,形成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社会风尚。

四、加强领导,保障基层应急管理工作顺利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县、乡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将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把应急管理融入到防灾减灾、安全保卫、卫生防疫、医疗救援、宣传教育、群众思想工作以及日常生产、生活等各项管理工作中,并将有关费用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范围;平时组织开展预防工作,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要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主要领导负责应急救援指挥工作。要不断总结典型经验,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有利于推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基层组织和单位的负责人要加强对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应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建立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县、乡级人民政府要充分整合本行政区域内的各种应急资源,组织建立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基层组织、基层企事业单位以及上级救援机构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明确应急管理各环节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及其职责,实现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同时,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社区业主委员会等组织及志愿者在基层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基层应急管理的合力。

(三)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抓好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责任制的落实工作;各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建立主要领导全面负责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并逐级落实责任。要制定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估体系,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县、乡级人民政府和基层单位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内容。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奖惩制度,对不履行职责引起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对预防和处置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

基层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情绪 情绪管理 合理认知 有效沟通 社会支持系统

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可以使你精神焕发,也可以使你萎靡不振;它可以使你冷静理智,也可以使你暴躁易怒;它可以使你安详从容的生活,也可以使你惶惶不可终日。它可以加强你,也可以削弱你,可以使你的生活充满甜蜜与快乐,也可以使你的生活抑郁、沉闷、暗淡无光。这种能使我们的感受产生变化的神奇力量,就是情绪。

1.初识情绪与情绪管理。情绪是个体的内心感受和主观体验,是人各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环境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生理反应以及行为表达方式。情绪好的时候,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工作效率高。在情绪低沉的时候,会思路阻塞、动作迟缓,效率很低。《礼记》中把人的情绪称为“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情绪具有双面性: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

2.基层公务员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烦恼就是来自于: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爷的事。要轻松自在很简单: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别人的事”,不操心“老天爷的事”。可是,当前基层公务员的状态是:不仅要妥善打理好自己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事;还要管理好别人的事,秉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基层公务员要及时妥善处理群众间的各种冲突和矛盾;更要操心老天爷的事,久雨防洪、久晴防火、久雪防冻、刮台风防台等一系列老天爷的事都跟基层公务员紧密相关。新形势下,基层公务员面临脱贫攻坚等一系列重点工作,压力更大,妥善管理好情绪已经成为工作中的必备能力之一。

3.基层公务员情绪管理方法初探。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绪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基层公务员负性情绪来源众多,包括工作压力、生活忧郁、预期恐慌、沟通焦虑等,通过一系列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总结出以下有针对性的基层公务员的情绪管理方法:合理认知,有效管控情绪、自我调节,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疏导减压,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有效沟通,促进人际关系良性互动。

3.1合理认知,有效管控情绪。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情绪ABC理论: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合理情绪疗法的目标:自我关怀、自我指导、宽容、接受不确定性、变通性、参与、敢于尝试、自我接受。庸的心理体验漫画“一个女人的跳楼全过程”直观的再现了情绪ABC理论。作为基层公务员,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突发性事件和一些未知的困难,形成合理的认知才能有效管控好自身的情绪,避免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或者形成心理阴影。

3.2自我调节,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基层公务员可以在认识自身情绪的同时建立恰当的心理防御机制进行自我调节。

3.3有效沟通,促进人际关系良性互动。沟通的主要功能: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沟通能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沟通需要从心开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有效的沟通维系。基层公务员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既能满足上行、平行、下行沟通地需求,又能促使自身心态平和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民族出版社,2012:343.

[2]牧之,张震.心理学经典名言的智慧[M].新世界出版社,2010:123.

基层管理范文第9篇

一、在思想理念上要和合,树立与践行和合管理理念与方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近年来,我们先后引进与运用学习型组织、流程再造、风险管理、内控管理、质量管理、专业化管理和绩效管理等管理理论与方法,有效地提高了税收工作的科学管理水平。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各种理论、制度、方法林立,自成体系而且重复交叉,影响了各自效用的发挥。

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多元的时代,需要和谐合作。和合管理理论秉承了中国传统“和合”管理思想,推崇和谐共生、合作共赢的目标追求,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符合党的“十”精神,也体现了时代要求,更符合理论方法融合、机关部门合作,基层对工作整合融合,构建和谐税务的实际需求。“和”就是要和谐、和睦、和平、中和;“合”就是要合作、联合、结合、融合、组合、整合。和是前提与基础,也是目标归宿;合是根本要求与工作方法。和合管理理论不是简单的理念方法的“物理叠加”,而是互相融合产生“化学反应”,达到乘数效应。其应用步骤:首先,寻找短板。其次,理念融合;第三,团队合作;第四,和谐共赢。2012年以来,我们引入和合管理理论,就是运用“和”“合”的理念方法,促进各种理论、制度、方法的有机融合,组合,优化部门合作、工作联合以及资源整合,实现组织和睦、内外和谐、合作共赢、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有力地推进了税务现代化建设。为了整合系统资源,减轻基层负担,提高服务效率,解决工作中不融合、不整合、不合谐问题,提质增效,增强组织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现和谐发展、合作共赢的目标追求,更好地服务基层,扫除“”问题。我们认为全局、全员要积极引入并正确运用和合管理的理念方法,树立“和合人”意识。让“和合”成为组织和个人的思维习惯、口头禅;使和合管理理论应用四步骤,成为思考问题、推进工作的自觉行为。

如何做好和合,我们认为:一要摒弃本位主义,任何一项工作,首先是全局工作的一部分,其次才是部门或个人的全部。尤其在当前,税源管理要求高,纳税人、政府对我们的要求高,各项工作头绪繁多,工作量大,更需站高一层,看远一点,不能自顾一块,要有全局观念。二要看到共同点,如对外部企业开展的核查审核、风险应对、评估约谈、税务稽查等,都是对纳税人的调查核实,多次或重复对同一个纳税人的事项;而对内部基层进行的执法检查、岗位考核、综合评价,都是对已经发生的工作进行检查、验证,重复的内容很多。三要找到差异,上述工作各有侧重,或侧重对过程的检查,或侧重对结果的检查;有的在格式上有固定形式,有的在内容上有规范要求。但是,过程与结果、形式与内容恰恰是互相依存、互为影响的。所以,全局、全员在思想理念上要“和合”,以开放为取向,以共赢为方向,克服与转变由于职能分工过细,分类出击、单兵突进、各自为政的局面,树立与践行合管理理念与方法,求同存异,加强务实合作协同。

二、在制度建设上要融合,重点建立“六合一”新型全面质量管理制度

当前基层反映的一个具体问题就是系统各种管理制度较多,执法管理、风险管理、内控管理、专业化管理等制度存在交叉重复的情况,基层需要融合。因此,按照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的整改要求,当前要突出制度融合,积极引入与运用和合管理的理念方法,通过“寻找短板”找出现有各种理论及其制度存在的不足,通过“理念融合”吸纳合并各管理理论及其制度,对相同与相似工作制度进行综合,通过“协同推进”在不同环节侧重不同理论及其制度的运用,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出现理论、制度、方法内容相互重叠带来的部门、工作、资源的分割与浪费,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防范制度执行中不融合问题,实现税收管理理论、制度、流程的“六合一”。具体的就是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主线,在全系统研究制定将流程再造、风险管理、内控管理、质量管理、专业化管理和绩效管理等“6个”管理理论、制度、方法融合的新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促进全局税收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高。用“六合一”的制度融合的减法,获得基层与纳税人满意的加法。如我们在2012年出台综合监督检查制度,将经济责任审计、考核巡视检查、惩防体系建设情况检查等9项实地检查制度办法融合在一起。并规定:凡已经接受综合监督检查的单位,当年相关部门不得另行组织类似的检查和考核。上级单位和部门布置的临时性专项检查,相关部门在接到通知后,应及时报告相关领导,视情进行“动态整合”。综合监督检查结束后,形成了“1+4”工作报告,既符合综合监督检查制度的要求,也满足各专项工作的要求。综合监督检查制度的实施整合了资源,形成了合力、提高了质效,实现了机关与基层的双赢。

三、在工作组织上要整合,建立与完善工作协同机制

随着税收管理专业化、扁平化、集约化管理的深入,各部门分工越来越细,需要整合,增加正能量。实践中我们要把握税收管理工作规律,按照和合管理理念,进一步健全与完善“上下结合、左右联合、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协同:一要组织协同,即要进一步打破职能部门分工过细、单打独斗的现象,通过组织协同达到多位一体的工作格局,推动各部门之间的开放与交叉,各项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坚持总体设计、整合融合、统筹推进,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二要人才培养与团队运作的协同,即要鼓励骨干加入团队,提高业务骨干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本领,寓教于团队,寓教于项目,既增进人才的才干与组织归属感,又促进组织建设;三要团队运作与体制机制完善的协同,发挥不同部门职能功能优势,完善与创新各种合作机制与工作机制,充分激发组织和个人的活力;四要个人与组织协同,个人要自觉地融入到组织各项工作中去;五要加强与省局、市委市政府工作的协同。总之,应当将协同推进作为常态化的工作运行机制。通过协同,形成系统内外良性互动,行政与业务相互协调,人员与组织同步发展。当前重点要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健全与完善市局重点工作项目组,加强联合与合作,对相同与相似工作事项进行综合,牵头处室统一整合后下发。整合联合开展税收检查核实,将目前分散在市局各业务处室、基层税务部门、各级稽查部门的税收检查核实任务进行合并,使一次检查达到几种效果,并规定由征管科技部门统一扎口管理,未整合审批不得开展检查核实工作,杜绝多头下发税收检查核实任务。建立全局相关工作信息共享平台,各单位要主动融入,与平台对接,将每年的纳税评估、行业性调查、服务性调研、税务稽查等工作计划、实施情况融入其中,便于全市各职能部门资源共享,避免重复下户及重复检查问题,减少对纳税人的打扰。要整合精简会议,坚持少开会开短会,提高会议效率。要进一步加强任务下发前的分析工作,减少无效数据下发。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一步整合各管理系列、各部门的工作团队,推进资源共享。加强机关处室实体化运作力度,进一步完善与基层单位的联系机制,增强服务基层的主动性,加强对基层单位工作的指导,帮助基层增强防范重大税收风险的能力。在各项考核评比上,要反对形式主义,业务与非业务、务实与务虚的工作布置要寻找有机的结合点,切实为纳税人和基层税务干部减负增效。

我们认为,“和合”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必须以提高基层满意度为出发点,既要集中力量打攻坚战,又要坚持不懈打持久战,持续改进我们的管理理念、制度与方式方法,以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的作风,盯住问题不放,切实扫除“”上存在的问题,实现组织和睦、内外和谐、合作共赢、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基层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军队 基层 财务管理

基层连队是我军战斗力的基础,搞好连队财务管理对于提高我军凝聚力、战斗力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搞好基层连队财务管理有利于保证基层连队干部、战士生活稳定,有利于贯彻落

实党和国家的财经方针、政策和法规,有利于完成保障任务。

一、基层财务管理的特点

基层财务是基层单位对经费、物资实施管理与核算的经济管理活动及其体现的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基层财务的保障范围限于军队财务保障系统的最低层组织单位,主要包括基层连队和舰艇、飞行大队及其相当的基层单位,还包括食堂、建制旅团(含独立营)生活服务中心以及军以下非经营性质的招待所。

基层连队财务是我军财务工作的起点和基础,是我军基层连队后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属于预算性质的财务。基层连队财务除了具有一般财务的特点之外,还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有四:

一是综合性。连队的财务管理既没有建制的财务机构,也没有专职的财务人员,只是由司务长对本连队的财务进行综合管理,主要包括伙食费、农副业生产管理等,是生财、聚财与用财“三位一体”,综合性很强。

二是民主性。基层连队的经费大多和广大基层干部、战士的切身利益相关,敏感性很强,民主管理有利于维护广大基层干部、战士的切身利益,有利于提高连队经费的使用效益。其主要表现是连队的军人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经济民主组这三个群众性组织在基层连队经费开支、使用中所起的民主监督作用,并且连队实行经费开,要公开账目,按月公布经费收支情况。

三是简便性。为有利于平战转换,基层连队的财务主要是为广大的干部、战士提供面对面的财务保障。连队的经费开支大多是现金,结算方式简单,涉及科目较少,财务报表简单,种类也少。

四是直接性。基层连队的开支主要是小额的零星现金开支,其结算对象也基本上是个人,所以经费的开支主要是现金直接支出。

二、当前基层连队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一)基层财物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军队基层财务工作不断适应形势发展,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在经费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立足“吃皇粮,不经商”,较好地保障了部队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基层生活设施日渐配套,农副业生产稳步发展,官兵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对稳定部队,提高部队战斗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1.基层主管理财能力弱,官兵依法理财意识淡薄

新的《基层建设纲要》和《后勤管理条例》已经颁布了好几年,但有的单位在工作中不能完全按照《基层建设纲要》和《后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一是部分基层主官在财务管理问题上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二是基层官兵往往认为自己只要搞好训练,保证政治合格就行了,财务管理是干部的事,自己无权过问,也懒于过问。

2.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彻底,财务正规化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经费开支缺乏周密计划。二是现金管理不严格,现金管理堪忧。按照规定,连队库存现金的限额按供应实力保持3-5天的菜、柴金,可有的单位库存现金数额多达数千元,很难保证不花过头钱。有的单位为照顾干部特殊情况,用感情代替制度,未经批准擅自将公款借给个人,公款私用;有的单位在购买大宗物品时,不是按规定进行银行转账,而是直接使用现金,为个人捞取好处打开方便之门。三是实物验收制度流于形式。 四是公杂费、给养器材费、俱乐部活动费(以下简称“三费”)超支严重。五是经济民主制度坚持得不够。 六是连队农副业生产比较混乱,有的连队效益较差,不能正确处理效益与自给的关系,片面追求数量,搞形式主义。七是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缺乏应有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影响了司务长工作的积极性。

3.基层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发展后劲不足

现在基层单位的司务长大部分由各个军区司训大队毕业的学员担任,还有一部分由士官担任。由于他们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时间较短(学习一年,实习一年),理财能力不强。有些单位司务长缺乏财务管理系统知识和专业素质,不能很好地起到参谋和助手作用。有些司务长不注重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对政策法规、财经纪律和业务知识掌握不够,理解不深,执行不力,对不合理及违反规定的开支不敢抵制。有些司务长不安心基层财务工作,混日子的思想比较严重。

(二)基层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分析基层财务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法规意识不强,思想不重视,缺乏“主人翁、当家人”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受此影响,部分官兵价值取向发生了偏移,无私奉献的精神有所淡化。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我军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受到了严峻挑战。

2.标准经费偏低,与实际需要有差距

今年元月份,党中央、中央军委从搞好伙食保障,增强官兵体质出发,提高了伙食费的标准,各类区平均增幅达到了20%,基层伙食大为改善。相比这下,基层连队公杂费、给养器材费和俱乐部活动费标准则明显偏低,按照现行标准,一个100人左右的连队一个月“三费”标准只有500元左右。目前,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都有了明显提高和变化,基层连队都配备了vcd、卡拉ok机、电脑等现代化设备,俱乐部都挂有各式各样高档精制的标准制度和工作制度广告牌,出版报也不再只是几支彩色粉笔能应付得了的,总要有一些现代化的装饰材料和宣传用品。

3.现行基层财务人员管理培训体制不健全

司务长作为连队的“后勤部长”,在连队后勤全面建设和发展上,只能作为“列席支委”参与连队支委会会议。权利义务不对等,难以发挥参与决策权,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不敢管、不愿管的现象十分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现行的司务长管理体制存在着弊端。一方面,司务长行政管理隶属于所在单位,个人的成长进步都由单位领导说了算,这样,让司务长产生“理财一任,造福领导”的想法,在后勤法规和领导指令面前,往往迫于领导压力而按指令行事;另一方面,司务长的业务管理又从属于机关后勤部门,受机关后勤部门指导。二是现行的司务长培养体制还有待改进。

4.“两个中心”运作效率较低,服务意识较差

由于一些单位把“两个中心”当成是创收盈利单位,给中心下达创收任务指标,迫使“两个中心”对供应产品放弃“保本”供应,实行加价供应。一些“中心”服务意识较差,采购时不是选择价格低、质量好的生产厂家和副食基地直接签约,而是利用批发市场和直销市场购买,一些品德不良、私欲膨胀的采购人员趁机与市场人员勾结,少买多报,低买高报,造成“中心”供应物品价格偏高,侵害了广大官兵的利益。

三、如何加强基层财务后勤管理

财务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中队必须加强领导,坚持财务管理原则,执行财务标准制度,严格财经纪律和财务监督。

(一)加强领导,经济民主基层中队党支部要把财务管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经费开支由分管后勤工作的警官统一审批;除伙食费外,100元以上开支须经党支部讨论决定。党支部应加强对司务长、给养员的管理,教育他们清正廉洁,遵纪守法,不以工作特殊而放任自流,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使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计划开支,合理使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全面落实计划开支、合理使用的制度。对伙食费的使用,每月要有计划安排,应根据供应的标准,就餐的人数、自产副食的数量、市场供应和本单位家底情况,照顾生活习惯,考虑不同任务和季切的需要,做到精打细算,先算后吃;瞻前顾后,细水长流;合理调剂,留有余地,使生活既有所改善,伙食费又略有节余。

(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中队的经费开支,一定要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在伙食费开支中要控制高级食品的购买,防止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对包干到中队的经费支出,事事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点滴做起。要发挥自力更生精神,自己动手,开展自修、自制活动。

(四)健全制度,严格遵守财经纪律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搞好财务管理的先决条件。基层中队应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计划、经费领取、审核报销、经费换算、现金保管、帐目公布、财务交接、实物验收等制度。对这些制度,要采取措施逐条逐项地加以落实,及时堵塞管理中出现的漏洞。

参考文献:

[1]司务长.2004-2005.

[2]茹谦本.陕西省消防总队.消防中队财务工作教材,1997,6.

[3]茹谦本.财务管理.公安消防部队财务教材,2001,6.

上一篇:混合教学范文 下一篇:茶叶经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