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观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15:28:44

家庭教育观论文

家庭教育观论文范文第1篇

家庭教育观是家长基于对子女及其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对子女教育的看法和理解,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它包括家长的人才观,亲子观、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等方面的内容。

二、简述各阶段的家庭教育观念

作为一种观念,家庭教育观念的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各个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而且在各自内容上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趋于科学。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教育形式,但由于其诞生于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所以人们权衡教育质量时便带有浓郁的封建色彩。例如“三纲”“五常”教育思想在很多时候成为对个性的束缚和人性的摧残。但仍有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借鉴。例如“慈幼”思想,以及重视子女“独立、惜时”教育等,在如今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现在,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到了现代,家庭教育观念在批判封建礼教束缚个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理解、发展儿童个性的主张,很多观念已成为指导家庭教育较为科学的理论基础。近几十年来,沧海桑田,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家庭教育观念有了新的变化:1由成才教育观念转变成人教育观念;2由学龄教育观念转变为终身教育观念;3由灌输、体罚转变为兴趣引导的教育方式;4由学历教育观念转变为素质教育观念;家庭教育的质量因家长的教育观念的不同也是良莠不齐。从以上对现代家庭教育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积极的方面是主要的,但也有局限性。1缺乏正确的儿童观,使孩子成为了家长意愿的替代品和牺牲品;2家长的教育观还存在轻视劳动的旧思想意识;3家长对教育目标、方法、内容等问题的重要性问题认识不够;4未能对孩子形成全面的认识,没有尊重儿童发展的差异性。

三、未来家庭教育观念的发展趋向

首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心、以人的成长和发展以及潜能的开发为目标。在家庭教育中即强调家长要尊重儿童、关心、理解儿童、关注儿童的主体性和自由。其次,应树立竞争观念。“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要求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摒弃“与世无争”的思想。但这种竞争并非“弱肉强食、尔虞我诈”,而是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所以家庭教育要培养下一代正确的竞争意识,同时树立竟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的观念,提高竞争的自觉意识等。第三,树立开放的观念。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经济体制,而我国也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所以家庭教育也应树立开放的观念。对子女的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适应世界潮流。

四、综述及意见

以上对家庭教育观念的发展历程作了简单的梳理和归纳,并分析、总结了现代家庭教育观念的现状,并预测未来家庭教育观念发展的趋向。建议家长能够重新认识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取精华,去糟粕,适应时代的发展。形成符合时代特点的、正确的、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和人文环境贡献力量。

家庭教育观论文范文第2篇

(一)关于教育目标

传统的犹太教教义中并没有专门明确地论述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或章节。其中也没有一个系统的教育理论。但是,圣经原文中一些章节,反映了犹太教义中有两种基本的教育目标:

其一,教导孩子敬畏上帝。犹太典籍中多处提到了要对上帝报敬畏之心。例如“智慧的开端是对上帝的畏惧。”[3]“你应该全心全意地爱你的上帝,用你所有的心血,所有的精神,所有的力量。认真对待今天我告诫你的这些话。让你的孩子们也深深铭记住这些话语。”[4]

其二,应该教导孩子们学习圣训,按照圣训所说去做事。例如,有文章说“遵循上帝的指示,做正确而合理的事情”[5]。“对上帝的敬畏使人心情愉悦,这种敬畏之情带给人快乐和长生”[6]。相似的论述还有“没有比敬畏上帝更好的事,没有比遵从上帝的圣训更美好的事”[7]。

(二)关于教育内容、方法及要求

犹太教教育的内容,在教育目标中其实已经提到了,就是圣训。所谓圣训就是犹太人认为从上帝那里获得的两种启示录——手写的和口述的。概括起来就是:《摩西五经》、《先知书》、《神圣著作》、《塔木德》。

1、学习圣经是义务

犹太人非常重视学习犹太典籍,尤其是《圣经》。十二世纪亚里斯多德学派的哲学家和法律学家迈蒙尼德写到:“每一个犹太人都有学习圣经的义务,无论他是贫穷或是富有,是健康的或是生病的,是年轻富有活力的还是年老而虚弱的。即使一个人贫穷到靠施舍来维持生计或是挨家挨户地乞讨为生,或者一个人要养活一家老小,一天中他都有义务留出一定的时间来学习圣经。”[8]

2、枯燥的方法和内心热爱结合

犹太教义的学习方法非常枯燥,甚至很残酷,犹太人不以这种枯燥为苦,还把它视为上帝对人们的磨练。“每天的第四个小时,上帝在教孩子们犹太哲学——拉比哈姆比亚德(HaimBeyad)把这理解为折磨儿童”[9]。

犹太教强调口头传授,注重记忆就不足为奇了。《圣经》中多处提到记忆的重要,例如,“认真对待今天我告诫你的这些话。让你的孩子们也深深铭记住这些话语。当你在家和外出的时候,当你躺下和起床的时候背诵它们”。[10]

但同时,犹太教义也强调学习者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所学的内容。这二者怎样统一起来呢?从《圣经》中一些描述集体活动的故事,我们能找到家长怎样教育孩子的例子。例如《出埃及记》中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记载了祭祀礼仪法典的重新制度的过程、祭祀礼仪的每个步骤,还记载了父母亲和孩子就上述两个方面讨论的内容。孩子们见证了祭祀礼仪的过程,询问礼仪的意思,大人们就告知他们一些相关的故事。例如在逾越节时,人们要吃未经发酵的硬面包,当孩子们询问这是为什么,“……你应该解释给你的儿子听‘正是因为上帝为我做的一切,我才得以从埃及逃出来,恢复自由’”[11]。

在《塔木德》中说到“如果孩子不会提问,父母要教他们,要用孩子的理解能力能理解的答案去教他们。”[12]

因此,背诵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基础的,同时,还要参与公共实践活动,提出问题,寻求解答,在与家长的对话中丰富自己的理解,加深记忆。所以犹太人的教学方法中非常注重对话,他们认为上帝对亚当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问题“你们在哪里?”。[13]

(三)关于教育角色

1、父母亲都应承担教育的责任

家庭教育中主要的教育人员当然是家长,是父母亲。父母是年轻人们模仿的典范。希伯来语中“教师”和“父母亲”的词根是一样。在《希伯来圣经》中,有许多句子是要求父母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的训诫:

“最大限度地关注那些你自己的眼睛所看到而且没有遗忘的事物……把这些事物全都教给你的孩子和你的孩子的孩子们。那一天你在何烈山,站在你的君主——上帝的面前时,上帝说‘把人们召集到我面前来,我要让他们听到我的话,这样当他们生活在地球上的时候就能学着去敬畏我,并这样教育他们的孩子们。’”[14]

“认真对待今天我告诫你的所有这些话语。把这些话嘱咐给你的孩子们听,使他们能切实地遵守这个教义中所有的内容。”[15]

2、父亲有特别的责任

在孩子开始学习圣训时,父亲担负着特别的责任,例如,要介绍他的儿子们参加戒律的仪式。“询问你的父亲,他将会告知你。”[16]

3、父母有相等的教育地位

除了上述这些,教育孩子是父母双方的责任。这一点,我们在不忠诚的并反叛的儿子的例子中发现了一个暗示:

当某人有一个不忠诚的并反叛的儿子,这个儿子并不听从他的父亲或母亲,而且即使在惩罚他之后,他也不服从父母。他的父母就应该抓住他,在这个社区的公共场所,把他带到这个城镇的长者面前,并且对长者说“我们的这个儿子不忠诚而且反叛;他不听我们的话。”[17]

有先贤们探讨上文中为什么要用“不忠诚的”和“反叛的”这两个词,其实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已经足够了。答案是“不忠诚是指他对父亲不忠”,“反叛是指他对母亲反叛”。[18]换言之,在教育儿子时,父母双方分担着相等的责任,延伸到女儿方面也是如此。

由于这种连带责任,圣经中能看到要求孩子尊敬父母的命令:“尊敬你的父亲和母亲”[19],还有“你应该敬畏他的母亲和他的父亲”[20]。《圣经》强调母亲的教育角色和父亲是相等的:“我的儿子,听从你父亲的调教,并且不要忘了你母亲的教诲”[21]。

二、犹太人家庭教育的特点

从上述关于犹太教义中家庭教育思想近乎零散的论述中我们能概括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注重学习

为了让孩子热爱书,热爱上帝,据说在每个犹太人的家庭,当小孩稍微懂事的时候,母亲就会滴一滴蜂蜜在《圣经》上,让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22]

他们钻研犹太典籍,几乎一生都在学习。有人说“一个人要将他的一生时光分成三部分,其中三分之一时间学习《摩西五经》,另外三分之一学习《米示拿》,还有三分之一学习《犹太法典》”。还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学习《圣经》和《米示拿》的时间应该缩短,因为它们已经被包含在《塔木德》的学习中了。无论是哪种观点,总之,典籍的学习是贯穿人的一生的。

(二)注重思考和理性分析

从上文我们发现,犹太人的阅读量非常大,孩子们要记诵典籍,而典籍的覆盖面非常广,既有上帝的训诫,还有先贤圣人们对训诫的注释和理解,有流传下来的犹太法典,还有对法典的认识和评述。尤其是《圣经》和《塔木德》。以《塔木德》为例,它几乎是一部犹太人的百科全书,从宗教典礼怎么进行,到伦理道德、医学、魔术、星相、民间故事、公共事务、谜语、笑话、数学、生活饮食、穿着、宗教生活细节、教育、经商、法律、婚姻、神话、信仰以及社会责任等等,几乎无所不包。犹太拉比不断的对一个论点进行论证,和其他书籍不同的是,《塔木德》中很少会存在一个完全确定的单一的论点。例如当一个拉比说“医生的职业是崇高的”,会有另外一个拉比说“医生是罪恶的”,并举证说明。但《塔木德》最终不会告诉你,哪个论点会是正确的,而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也在这里:拉比们永远不会就一个论点达成一致。这给人一个感觉:世界上永远没有固守的东西,论点可能因为人的理解力和审视角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23]

通过阅读这样的文献资料,犹太人重视思考,不追求问题的唯一答案,而是强调说出自己的观点。拉比赖施(Rashi)在他对圣经的经典注释中提出:人们与生俱来就已经理解了圣经原文中的问题,他们要做的是说出自己的答案。[24]

(三)有家庭集体学习的氛围,父母是孩子学习的典范

公元前5世纪,以斯拉(Ezra)和尼希米(Nehemia)使《摩西五经》的公共阅读制度化,即定在每周一、周四和安息日为公共阅读时间。这种全家,甚至整个社区一起学习的氛围一定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圣经》还强调孩子从父母亲身上学习,把父母视为学习的典范。有些情况下,父亲甚至被视为或等同于神父。[25]

(四)父母共同承担责任,具有相同地位

犹太典籍中专门提到父母亲具有同样重要的教育地位。这使孩子养成尊重父母双方的习惯,有助于发挥教育的合力。

注释:

[1]佚名;“令人惊叹的犹太民族”;《犹太人的礼物》;/ijews_com/list.asp?id=172

[2]曲伟《以色列的启示》/ijews_com/list.asp?id=629,转载自《活力》2003年第5期

[3]《诗篇》Psalms111:10

[4]《申命记》Deuteronomy6:4-5

[5]《创世记》Genesis18:19

[6]《德训篇》Ecclesiastics1:12

[7]《德训篇》Ecclesiastics23:27

[8]TwerskyI.“LawsConcerningtheStudyofTorah”AMaimonidesReader.p64-65NewYorkBehrmanHouse.1972

[9]Pallaggi,I.(1873)ResoponseofHayyimBeyad.IZMIR:Raditi(inHebrew)

[10]《申命记》Deuteronomy6:6—7

[11]《出埃及记》Exodus13:18)

[12]《米示拿》MishinahPesahim10:4

[13]《创世记》Genesis3:9

[14]《申命记》Deuteronomy4:9-10

[15]《申命记》Deuteronomy32:46

[16]《申命记》Deuteronomy32:7

[17]《申命记》Deuteronomy21:18-20

[18]Finkelstein.I(1969)SifreonDeuteronomy;NewYork;TheJewishTheologicalSeminaryofAmerica(inHebrew)

[19]《出埃及记》Exodus20:1,《申命记》Deuteronomy5:16

[20]《教义记》Leviticus19:3

[21]《箴言》Proverbs1:8;6:20;23:22

[22]佚名,《犹太人认为教师比父亲更重要》;来自《文汇报》;本文从互联网摘录;/ijews_com/list.asp?id=173

[23]佚名,《我眼中的犹太法典“塔木德”》;犹太网

[24]Melamed,E.(1978)BibleCommentaries.Jerusalem;Magnes(inHebrew)

[25]《士师记》Judges17:10;《箴言》Proverbs6:20

摘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犹太人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近现代,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方面更是取得了超越其它所有民族的非凡成就。本文试从作为犹太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犹太教教义中探索犹太人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思想和特色。

家庭教育观论文范文第3篇

一、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的概念

丁湘认为,民族幼儿家庭教育是指在民族地区,孩子出生前父母为孩子做的一些准备活动和孩子出生后父母向0~6岁的民族儿童实施包括德、体、美、劳等方面的抚养和教育。在论文中,笔者同意丁湘老师的观点,但认为民族幼儿家庭教育更应该强调少数民族文化因素的作用,即民族地区人们根据各自民族文化特点,以民族地区特有的方式对0~6岁的儿童实施的一些教育活动。

二、20世纪80年代至今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现状

1978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1980年“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的成立引起学者们对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的普遍关注。随着家庭教育研究的蓬勃发展,民族地区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也日趋成熟,并取得很大成就。回顾20世纪80年代至今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的变化:

(一)研究视角的变化

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我国80年代至今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研究视角呈现由宏观的概述到微观的详述再到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多角度展开,主要分为以下三阶段:

第一阶段(1980-1989年)的研究主要从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风土志、民族简史和风情录等民族整体的宏观视角出发,介绍一小部分关于民族家庭教育的内容。从学科角度剖析,主要是从历史学、社会学和民俗学角度来研究。由于这一阶段人们对少数民族历史和风俗有整体的把握,而对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的认识不太深入,因而处于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1990-1999年)的研究主要从特定民族生育信仰和生育习俗、幼儿家教内容等微观角度涉及生育文化和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内容。从学科角度剖析,主要侧重于人口学、民俗学、宗教学和教育学角度。在这一阶段,学者开始关注胎教和幼儿出生后的家庭教育问题,但并未将幼儿家庭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是研究的迅速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2000至今)主要从民族教育学、教育人类学、生态学、心理学等角度探讨,研究视角更为多样,既有宏观的概览,又有微观的详述。同时,出现了跨学科的研究,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处于繁荣时期。

(二)研究内容的变化

随着研究视角的变化,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内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对民族家庭教育的整体研究,到对特定民族生育文化、幼儿家庭教育相关内容的研究,再到民族幼儿家庭教育内外部因素的多内容研究。

第一阶段(1980-1989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少数民族的家庭教育研究方面,大多数研究在民族历史调查和民族风俗中穿插小部分民族家庭教育的内容,概括指出民族生育习俗、家教内容和方法在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具体表现,但没有详尽阐述。1988年,由张劲松和谢基贤编写的《古今幼儿习俗》是最早对少数民族幼儿家庭教育内容进行研究的一部著作,它主要对少数民族生育观念、生育禁忌与保胎、孕妇生产、婴儿保育和早期教育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这些早期的调查成果和理论分析为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1990-1999年)主要集中于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和特定民族生育文化和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韩达、方铁、丁湘、赵进德和李汝兰等。这一阶段,出现了一部系统研究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的专著,即韩达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它收录了回族、朝鲜族等11个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并从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目的等方面作了具体阐述。同时,学者们也注意到生育文化和胎教在民族幼儿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方铁的著作《传统文化与生育健康》共收录了31篇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和生育健康的论文,主要论述了白族、彝族等九个民族的生育观念及行为、生育禁忌、生育礼节对妇女健康生产和幼儿健康发育的一些影响,并指出应对生育文化中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助于生育现代化的实现。此外,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关于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理论层面的研究,如丁湘的《浅析民族幼儿教育》一文首次对民族幼儿教育进行界定,并提出民族幼儿教育内容由保育和教育两部分组成。赵进德和李汝兰的《白族幼儿家庭教育初探》对白族“竹子趁小握”的幼儿家教观念、以故事为主的教科书及有效手段和“严而有格,爱而不腻”的幼儿家教原则进行了具体说明。这些著作不仅从宏观上对民族家庭教育的概念和内容进行明确把握,而且深入到某个民族,从民族幼儿家教观念出发,对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进行细致分析,标志着我国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研究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的迅速展开。

第三阶段(2000年以后),大量硕士、博士论文和期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研究呈现多视角、多内容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和家庭教育的关系、生态学理论这些外部因素和民族幼儿家庭教育内部的因素这两个层面。从外部因素来看,关于社会变迁和家庭教育关系方面,主要有孟兰兰的《达斡尔族社会变迁与幼儿家庭教育———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滕克乡后霍日里屯教育人类学田野调查》和谭忠秀《布依族社会变迁与家庭教育研究———贵州独山县中安村教育人类学个案研究》。这两篇论文主要通过回顾民族社会的历史变迁总结民族幼儿家庭教育发生的一些变化,以理论分析为主,辅之以实地的田野调查,并对达斡尔族和布依族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关于生态学理论方面,如赵亚霞的《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白族农村地区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研究———以云南省大理市七里桥镇为个案》。

从民族幼儿家庭教育内部的因素来看,包括家庭结构及教育观念、生育习俗及喂养方式、教育内容及方法等方面。关于家庭结构方面的研究,丁湘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从一般的理论概述到对特定民族考察后的详细说明。在《民族教育学通论》中,她对原始氏族“大家庭”的幼儿教育和一夫一妻制家庭的民族幼儿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概述。之后,她的博士论文《云南宁蒗县永宁纳西族(摩梭人)母系家庭幼儿传统养育文化研究》通过实地的田野调查,对纳西族摩梭人母系社会中的婴幼儿传统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及其对幼儿身心的影响进行系统阐释。在教育观念研究方面,高慧的《人类学视阈下的城市蒙古族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研究》不仅对城市蒙古族传统家教内容、家教观念和文化变迁进行概括,而且通过主客位研究总结当前城市蒙古族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新特点,并提出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一些举措。从生育习俗及育儿习俗来看,陈长平和陈胜利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生育文化》是一部对55个少数民族生育文化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不仅有对幼儿出生前的生育习俗和生育器物(接生工具)的描写,而且还包括幼儿出生后抚育幼儿的一些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详述。

《文化与生育行为》一书主要对基诺族和佤族妇女生育制度及抚育儿童的不同方式进行对比。还有很多学者对儿童的育儿方式进行了研究,如姜晓丽的《瑶族村寨中的育儿习俗———金秀大瑶山的个案研究》。从教育内容及方法来看,此阶段出现了一系列关于少数民族婴幼儿家庭教育传统研究的硕士论文。如王晓庆的《彝族婴幼儿家庭教育传统研究》、徐曦的《广西忻城县都乐村壮族婴幼儿家庭教育传统研究》等。这些文章从少数民族传统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理念出发,对婴幼儿家庭保育和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并归纳幼儿传统家教中的有益经验以此为民族地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曲木铁西教授撰写的《少数民族传统教育学》中对少数民族传统家庭教育的内容有所涉及。

(三)研究方法的变化

家庭教育观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大学新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大学新生是大学生中尤为特殊的组成部分,因为其正经历着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身份转变,从对家人完全依赖到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转变,这必然会产生众多不适应因素,其中心理上的不适应凸显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如果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那么很有可能导致休学、退学甚至自杀的惨剧发生。有传统观念认为,学校应负责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健康的发展,却忽略了家庭教育作为人生第一课堂,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一、大学新生适应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部分新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

大学新生从高中生变为大学生,这种身份的转换必然会使其对自身的认识发生变化。部分学生认识到大学的同学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而曾经优秀的自己现今相比之下也变得普通了,部分学生会因为曾经的优势不在而变得自卑,也有一部分学生会觉得优势还在,自己依然优秀。这种思想上的变化,都是学生的自我认识。学生能否全面、客^、正确的认识自己,关系到其对自身的定位,关系到其人格的完善。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对自己有相对准确的认识,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会过高或过低的看待自己,出现自我认识的偏差。如果没有外力对其加以正确引导,常会导致学生出现各种心理上的问题,进而难以进行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二)部分新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新环境

大学新生面对的新环境包括新的校园环境、交往环境及自然环境等。对新环境的不同认识,将会影响学生对待新环境的态度,从而影响其思想和行为。很大一部分新生面对新环境,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面对新的校园环境,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被父母强迫填报的或是被调剂到该学校的,与自己期望的学校相差甚远,从而产生严重的排斥心理;面对新的交往环境,部分学生由于长期进行单一的学习,而忽略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从而引发交际障碍;面对新的自然环境,部分学生会有水土不服、身体不适的情况发生,很多时候都会将这些不适的情绪宣泄到对校园的不满上,从而降低对学校乃至对专业的认同感。

(三)部分新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制定新规划及目标

大学新生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一大部分新生在高中时期,受家长及环境的影响,将考上大学作为自己的唯一奋斗目标。在真正进入大学校园后,由于自身缺乏自主学习及规划的能力,再加之家长的松懈或者难以指导等客观原因,而会失去奋斗目标,将本应精彩的大学生活过成了“混日子”;部分新生在进入大学后虽有自己的小目标,但由于不能进行正确的规划,及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其目标与计划常发生变动,既定的目标也常常难以实现。

二、家庭教育对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教育观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观念,是父母对子女学业、就业的期望,以及对子女价值观培养等方面的基本认识。父母的教育观念作为家庭教育的指导因素,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影响到对子女行为养成、性格塑造、品格建立等方面。父母所选择教育观念的对错,将会直接影响到子女心理能否健康的发展。如果父母的教育观念不正确或者落后,便会严重影响到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是在家庭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父母对子女进行教育时所采用的通常做法,家庭教育方式有多种,本文从以下三类比较典型的方式进行分析。

一是权威型教育方式,在该类型的教育方式中,父母占绝对领导地位,对子女的教育多采取命令、要求等形式,从而严重压制了子女能动性,使得在这种单调、枯燥、紧张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很难适应社会生活、特别是在步入大学,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时,会表现出较差的适应性。

二是放任型教育方式,该类型教育方式与权威型正好相反,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干涉甚少,任由孩子自由发展,这会使得该类型的孩子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而缺少家庭教养、任性、固执。在步入大学校园后,由于习惯性的以自我为中心而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会面临较大的障碍。

三是民主型教育方式,较之于前两种教育方式是最为和谐融洽的一类,父母给予子女充分的理解与尊重,既加以教育引导,也会营造出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使子女可以充分的发挥自主性。在该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情绪稳定、坚强乐观、独立合群,更容易适应新环境,并能在其中发挥积极的效应。

(三)家庭教育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长期稳定、家庭和睦的家庭结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结构,在该种家庭中教育成长的学生由于长期受和谐温馨家庭环境的熏陶及教育,会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充满爱心,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单亲、重组、寄居等特殊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由于家庭结构遭受破坏,父爱或母爱的缺失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影响,其心理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强迫性格和抑郁情绪,对身边人的态度和行为也更为敏感。由此可见,该类家庭结构中进行的家庭教育会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消极的抑制作用。

三、通过家庭教育提升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健康水平的路径分析

(一)树立正确意识,重视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是教育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家庭教育引入大学教育中,可以使对学生的管理,从传统的“两级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变。因此,要正确认识家庭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将家庭教育置于合理的地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学校也可以通过对家长培训,使家长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本身也需要通过营造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利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等多种途径,积极配合学校引导学生解决在初入大学阶段的各种问题,尤其面对心理上一些校方难以知晓的变化,更需要家庭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

随着社会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过去家庭所持有的对孩子“只养不教”的观念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因此,家长需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自觉性,改善家庭教育质量。家庭教育在大学新生入学前的近三个月中可以充分发挥优势。该阶段,高考已结束,家长可以将对孩子的培养从单纯的学习方面拓展到综合能力方面。首先,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全面了解现实的大学生活,使其做好思想和心理准备,降低期望值,缩小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其次,要努力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其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同时培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孩子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最后,要着重努力提高孩子的心理调适能力,密切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

(三)增加联动机制,学校和家庭齐发力促进大学新生心理健康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沟通合作,将学生的最新情况让双方知悉,才能更好的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家长应将学生入学前的基本情况、成长背景及特点、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家长的基本期望反映给学校,同时学校也应及时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基本表现、情绪波动等了解到的近况反馈给家长,以此保障学校和家长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特别是针对新生心理状况不稳定的特殊情况,更需要学校与家长密切沟通,对新生的思想波动加以积极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环境认知、明确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种值得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大学新生,在入学初期会面临各种心理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需要家庭在平时教育过程中注意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进入大学后,将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尽量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进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海水:《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初探》,载《中国培训》2016年第10期;

[2]石丹妮、冯亚利:《家庭教育对大学新生适应期影响》,载《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3]王丽芳、王志波:《父母婚姻关系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载《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第7期;

[4]文毅:《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2013年西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康立方:《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与对策》,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家庭教育观论文范文第5篇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教育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科学管理,努力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家校联系,广开社会育人渠道,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跨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要点:

1、定时间、定内容,对家长进行家长学校讲座,结合创建文明城市,共创和谐社会,创建和谐学校。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宣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

2、宣传*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宣传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明确为国教子的责任和义务。

4、传授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指导家长科学教子的方法。

5、帮助家长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加强法制教育,规范家长自身的教育行为,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6、形式多样性、开放式,提倡家长共同参与,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帮助家长克服“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的倾向。

三、工作措施

1、家长委员会管理扎实有效。

2、落实"家长学校"的上课时间。

3、保证"家长学校"的学员的参与率。每次上课前一周以内,发出书面通知,并及时信息反馈,家长可提前请假或调休,保证出勤率,并加强签到和点名制度。为进一步推进家校联系,开家长会时,下发调查问卷,来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评价与建议、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

①本学期初,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及工作的连续性,周密制定好教学计划,做到有序实施。

②按计划认真实施。能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来加强调查研究,进行客观分析,并将改进措施落实到以后的工作中去。

6、抓好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家长的家教理论水平。

组织家长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校事故处理意见》等,向家长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使家长了解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新形势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当今的孩子有哪些迫切的需要,从而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从家庭教育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四、活动安排

九月份:

1、制定家长学校活动计划;

2、与家长委员会成员取得联系,确定本学期活动安排;

3、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尊重能力、促进发展。

十月份

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孩子生活在一片希望中(和家长谈谈成功教育)

十一月份:

1、家长优秀论文比赛;

2、家长知识讲座:安全教育系列。

十二月份:

1、家庭问题问卷、咨询;

家庭教育观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质量家庭教育因素

一、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不仅来自于学校和社会,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例如,有资料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所以家庭收入水平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家庭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对低下。其结果就是城镇家庭有能力对受教育者进行更多的教育投入。随着城市与农村家庭收入差距或是教育投资的拉大,将会有更多的家庭因为缺乏购买能力或是缺少家庭教育投资认识而无法实现学生对教育的需求。

2.家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1)“全面发展观——利用各种因素促进动态生成;与“成绩至上观”

“全面发展观”即德、智、体、美、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要进行智育,而且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受教育者形成来那个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美育,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杜威曾言:“教育历程本身以外别无目的,它便是自己的目的。”蔡元培也在他的教育著作中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农村的一些家长不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对受教者的期望过高,把考上大学作为受教育者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将分数教育、比较教育、择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教育无用观”与“教育有用观”

“教育无用观”是在大学扩招以后才逐渐流行,并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几年来的大学扩招使大批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就业困难,毕业论文答辩。大学生就业困难状况确实存在,但也应该看到教育对于社会发展,民族素质和自身发展的深度影响,不能因噎废食。

(3)“女子无才便是德”与“教育平等观”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观念在中国存在了数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更被封建家长奉为圣言。然而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一些农村这一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许多家庭教育者仍然不愿意将太多的金钱投入到女性受教育者身上。引用龚继红,钟涨宝的“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直接投资的影响”调查资料就能清楚的看到家庭在各项事务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家庭男孩的教育。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农村长期以来积淀的思想观念是不无关系的,以男为重、重男轻女的行为常常是不由自主的发生的,团体核心凝聚力的打造。“教育平等观”与之相对立,许多城市家庭是独生女,他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接受了男女平等观,并且在教育中实践了教育平等观。

3.家庭教育者自身状况

家庭教育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者来实施。因此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地位等因素也会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家庭教育者自身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因素

家庭教育者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上直接发生,而且职业习惯也影响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2)文化因素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家庭教育者的教育经验不仅来源于前人的教育经验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还需要从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各类刊物中汲取经验教训,论文范文素质拓展活动在高职学生干部培训中的运用实例,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而很多农村家庭教育者文化素养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这就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MPA,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3)与学校合作态度

教育合力的形成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合及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合作态度。这种态度影响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参与程度。家庭教育者与学校不合作,就不能得到反馈信息,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家庭教育,进而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通过改善农村家庭教育来提高中小学学校教育质量的建议

1.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这些错误观念不转变,家庭教育将难以有大的发展。“成绩至上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教育无用观”等观念的存在使得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必须使家庭教育者转变这些错误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2.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

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来说还处于较低水平,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很多农村家庭的收入甚至已经赶超了城市家庭,只是在思想上农村家庭教育者还没有家庭教育的投资意识。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投资的意义,量力对家庭教育增加投资。

3.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多为严厉型或放纵型两个极端。在这样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下家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积极改善教育方式,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积极引导但不可过于干预,包容其个性发展但不可过于放任,促使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4.建立一个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

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家庭教育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现在的农村家庭教育多是处于自发的、比较随意的状态,还没有科学、规范化的教育引导机制,特别是实施这种教育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无论是在领导、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经济方面的保障上都还存在薄弱环节。长效机制能帮助家庭教育者了解家庭教育功能,指导家庭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促进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家庭教育者多途径获得教育信息和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家庭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

参考文献:

[1]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4.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10.

[3]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4]龚继红,钟涨宝.农村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J].亲年研究,2005,(3):19.

[5]关颖.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天津:天津社会科学,1994.(4):107-108.

家庭教育观论文范文第7篇

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教育家长,转变家长观念,只有教育观念现代化了,才能谈得上教育行为的现代化;只有家长从思想上认识到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性,他们才能积极主动的想方设法去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我们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家长家庭美德建设观念的转变、提升:

1、举办美德知识专题讲座。邀请专家来园作有关家庭美德建设方面的讲座。使其认识到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性,了解家庭美德建设的内容,理解家庭美德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增强家庭美德建设的意识和自觉性。讲座后再与家长做进一步的沟通,帮助其进一步认识到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性,让家长意识到家长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榜样作用,以期转变有的家长言行粗鲁,不重视文明举止行为,让家长自觉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

2、充分利用家教宣传栏进行家教知识的宣传。结合家庭美德建设的内容、典型事例,适时推出每期的家教宣传栏,使宣传栏成为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阵地。

3、加强集中学习,使家长能够较为系统地接受家庭教育培训。把家庭美德教育纳入家长学校的必修课程,结合省编家长学校教材,定期开展活动,使更多的家庭能够了解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明确家庭美德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注意自身言行,合理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不定期的推出重点讨论话题。针对家庭美德建设中存在的普遍误区,及时推出讨论话题,让家长带着自己的美德建设心得和困惑参加,在讨论中明确事理,在经验交流中,学人之长,纠正错误做法。

理解源自于沟通,沟通工作做好了,才能使家长与教师、家庭与幼儿园相互了解,相互支持。

1、在原有利用早晚接送孩子的间隙、上门家访、电话家访、家园联系册等沟通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完善网络沟通渠道,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工作群、各班建立了qq群,建立了幼儿园网站,通过这些有效的沟通渠道,家园共同探讨培养孩子传统美德的必要性和方法,让教师了解孩子在家里的生活情况,清楚家教方式和家长的教养态度;让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在园表现,双方对幼儿的情况都心中有数,消除误解,达成教育一致。

2、办好家园通讯,为家长及时提供信息,输送养料。与移动公司合办的家校通使与家长的沟通变得更加快捷,通过家园通讯向家长宣传相关的法律知识、先进的家教理念以及幼儿园新风尚等,以此逐渐渗透正确的教育观念,提升家长的整体素质,寻求家长教育观念和幼儿园教育观念的协同发展,有效避免教育观念的分歧,更好地形成家园合力。

(一)家庭互助,榜样示范

1、发挥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榜样作用。开展家长工作时往往都是老师讲,家长被动的接受,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互动。老师既不是家庭教育的权威,也不可能了解所有家庭的特性。所以,开展家长工作时,应该避免老师一言堂的做法,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而且说服教育的效果,远不如现身说法更深入人心。定期召开家长经验交流会,在家长中树立典型,成立优秀家长讲师团,让家长来引领家长、帮助家长,鼓励家长把自己的好经验、好做法讲出来,发挥家长互相学习、相互影响、共同提高的作用,也帮助家长及时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教训。

2、 发挥家长对幼儿的榜样作用。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很多时候,孩子的不良品质正是在家长的娇纵下形成的,可以说家长的模范作用不容忽视,有些家长行为不文明,对家中的老人不够尊重,不孝敬,,在一定程度上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还能指望日后孩子能孝敬你?!要想孩子做的好,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

(二)利用文学作品,学做道德典范

1、充分挖掘利用传统美德故事。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美德故事、传说、儿歌等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孔融三岁让梨、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等等,都是老幼耳熟能详的经典教材,通过这些教材的挖掘利用,促进家庭美德建设。例如:开展尊老敬老美德教育,要求家长和幼儿共同搜集有关尊老敬老的故事,一来可以让幼儿在搜集的过程中学习古人的敬老美德,二来也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突破现有资源的局限性,让更多幼儿分享古代尊老敬老故事的精华。通过搜集故事,一些典型的教育小故事也让大家受到深刻的教育。历史上许许多多展现美德、令人感动的小故事,件件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也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从伟人、名人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正是他们以及许许多多平凡人的闪耀着美德之光的平凡小事,汇集成了传承中华美德的巨大洪流。

2、鼓励幼儿创编美德故事、儿歌。要求幼儿和家长一起尝试创编有关文

明美德的故事、儿歌,小朋友和家长也都乐此不疲,相继创作出了许多有趣又有意义的儿歌。例如家长和孩子一起创编的《回家歌》:妈妈下班回到家,

进家门,问声好,

拿拖鞋,歇歇脚,

搬椅子,快坐下,

端水杯,把水倒,

妈妈妈妈辛苦了!

通过创编,琅琅上口的儿歌不仅让幼儿在传诵的同时深受教育,也激发了大家的文学创造力,增强了家庭成员的文学修养。

1、开展书香型家庭评比活动。重视书香型家庭建设,每学期开展一次书香型家庭评比活动,倡导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在全园开展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书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和家长之间互相推荐好的篇目进行分享阅读,促进教师和家长共同提高。“倡议每个家庭读一本美德故事书,讲一个美德故事,每天做一件文明美德事”的三个一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大家的家庭美德建设意识明显增强,幼儿的文明礼貌行为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2、开展优秀家庭美德建设论文评选活动。向广大家长征集家庭美德建设论文,组织有家长代表、教师、专家组成的评比小组进行评审,评选出的优秀家教论文,予以表彰。作为每学期评选优秀家长的条件之一,激励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做好家庭美德建设工作。

3、开展文明之星评比活动。先是对幼儿父母进行评选,通过老师平时搜集到的家庭信息对家长家庭美德事迹进行评选,以此来促动家长的积极性,从而带动孩子一起讲文明,讲美德;最后我们再评选出文明之星优秀宝宝,对他们的事例进行表扬和宣传以带动更多的家长和小朋友加入到讲文明美德的行列中来。通过评比活动,文明美德的氛围越发浓烈,形成人人讲文明、人人争做文明人的风尚。

家庭教育观论文范文第8篇

有媒体曾经报道过,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一位研究生,因为考试得零分、做研究不会写论文等学

>> 从《劝学》看荀子的教育观 从民族习俗看仫佬族教育观 从知识观的角度看康德的教育观 从曹冲谈神童现象 从知识论的视角看康德的教育观 从神童走向顶尖数学家 从“乐坛神童”到“国际琴师” 从“英语神童”到“世界CEO” 张亚勤:从“神童”到神话 从爱因斯坦教育观中看小学数学教育 “神童”教育的困惑 反对“神童教育” “劝退差生”有悖教育公平 “神”管“形”不管 神童父母培养神童 神童教育之我见 警惕“神童教育”的陷阱 打工父母和“神童作家”流浪记 从《当幸福来敲门》看美国人的教育观念 从学校绩效考核细则的修订看教育观念的变化 从后现代教育观视角论师生关系重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从“劝退神童”看父母教育观 从“劝退神童”看父母教育观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李蔚红")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一

有媒体曾经报道过,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一位研究生,因为考试得零分、做研究不会写论文等学习问题,被劝退学了。

但他在此之前曾被称为神童。从两岁起,他就被母亲曾学梅施以独特的教育,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8岁进入了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退学以后,他开始调整自己,踏上社会,寻找工作,恋爱结婚,养育孩子……一步步地拥有了正常美好的生活。

而在他被中科院劝退,陷入失学、羞愧、沮丧的困境,最需要安慰、鼓励与适应时,一直以他为骄傲的母亲,竟然脸色陡变,由什么家务也不让他做,甚至给他一口口喂饭的“慈爱”母亲,变成了凶狠无情、喊出了“你去死”的母亲,她甚至指着一所学校的大楼,让儿子去跳楼,指着公路,让儿子去撞车。

什么样的母亲会有如此的行为呢?

曾学梅只接受过中学教育,是一位普通的商店职工,她将心血和期望倾注到了儿子身上。儿子被劝退后,不再成为她的骄傲,反而成了她回避的话题,她便感觉是从天上掉到了地下,心中生出了强烈的怨恨,并且把这种怨恨发泄到了儿子身上……从这些行为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母亲有着多么狭隘、偏执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正是她的这些观念导致了不良的教育观念与对待孩子的极端态度。

“神童”被退学后,我走访了中科院他的一些老师、同学,他们比较中肯地认为,“神童”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他的生活能力,而是他的学习方法与知识结构,他是很聪慧的,但对小学、中学的很多知识,他都只是会背记一些概念和机械地做题,而很少理解深刻的原理,因为没有系统、深入地学习过,缺乏全面、坚实的基础知识,又没有很好地领悟各种原理,所以他难以进行逐渐高深的研究学习。这就像没有打好坚固的地基,是盖不成高楼大厦的。这与他母亲急功近利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 二

在我这些年的家庭教育调查、研究案例中,不乏这样的父母和孩子:

有的父母,让两三岁的孩子光着柔弱的身子在冰天雪地里奔跑;让本应该接受正常小学教育和与同伴尽情玩耍的孩子去学琴、练体操。

有的父母,让刚会咿呀学语的孩子背诵他们一点都不理解的《百家姓》《三字经》,只为了夸耀孩子的能力。

还有一些父母,把尚未成年的孩子送去异国他乡留学,不知道这个年龄的孩子更需要家庭生活中亲情的养育与传承。

这些父母把孩子当成了实现他们人生观念、价值观念与生活愿望的工具。他们自己人生观念、价值观念是偏执、错误的,这些偏执与错误,导致了不良的家庭教育。

这些父母忽视了每个孩子的发育、成长都遵循着基本的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并且他们身心能力的开发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感情以及与人交往、处理生活中的事情等等,而不单单是某一方面的技能。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发现,几乎所有身心健康,生活美好,事业成功的孩子,在他们的教育上都幸运地会遇到好的引路人,有的是父母,有的是老师,有的是他们的朋友,有的可能只是大自然的一个特殊环境。而所谓“失败”的孩子则一般是由于各种类型的粗暴者、偏执者、不快乐者、有劣行者所导致的。他列举了下面几种孩子早期遇到并且影响了他们生活的人,让我们也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是属于孩子遇到的哪一种父母?

1.对教育不懂而又缺乏同情心的父母

2.对孩子成长急功近利的父母

3.严厉而刻薄的老师

4.凶猛而无知的同学

5.俗气、愚昧又贪婪的父母

6.已经变坏的兄长

7.长年不得志、内心阴暗的老师

8.粗暴、武断的长辈

9.有遗传的精神变态家庭

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娇嫩、可爱的小天使,可以说,他们的命运基本上都是由父母引导与决定的(就是基因,也是由父母给予的)。所以,父母可以是物质生活贫穷的,但不能没有家庭生活的快乐、温暖、亲爱;可以是劳碌、艰辛的,但不能怨恨他人、贪婪不义;可以没有读过很多的书,但不能不通情达理,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

家庭教育观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着名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描写了四个家庭母女间的故事。在当前中美两国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分析作品中体现的家庭教育观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谭恩美是近几年来一位备受瞩目的美籍华裔小说家。她的成名作《喜福会》包括16个相互交织的小故事,体现了中国移民母亲与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从相互冲突到相互理解的过程。家庭教育始终在人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本文分析作品中四位母亲的家庭教育观,中国移民母亲和美国女儿虽然由于文化差异而有了众多冲突,但女儿们最终还是理解了母亲的爱,并从母亲那里获得了精神的力量。

一、望女成凤

吴宿愿相信自己的女儿能成为最优秀的人,最初她渴望女儿成为中国的秀兰·邓波儿。美国女儿们在开放和平等的环境中长大,无法理解父母的这种做法。因此吴晶妹一直不停地和父母作对以追求自己的个性。在故事快结束的时候,吴晶妹开始逐渐理解母亲,明白母亲只是望女成凤心切,其实是真正爱自己的。母亲去世后,吴晶妹给钢琴正音后重新弹奏了天才表演会上的那个曲子——《求情的孩子》。最后,她带着母亲的希望去中国看望双胞胎姐妹,回归到母亲的道路上。

二、期待效应

钟林冬是一个聪明而又坚定的女人,她的个人经历让她明白女人必须学会运用无形的存在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她巧妙地摆脱旧式婚姻的牢笼。她把这种力量教给女儿,而女儿钟韦弗利把母亲这种不露声色的战略运用在下棋中,结果屡战屡胜。但是当女儿最终失去母亲的期待,下棋时便“不再拥有那份极强的自信心”,母亲的言行犹如魔咒,失去母亲期望的韦弗利失去了下棋的天赋,变得平庸了。

这一现象可以用“期待效应”来解释。期待效应又可以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此效应源于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一个实验。他们从六个年级中分别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实验,并告诉老师哪些学生的智商较高,潜力很大,而这只是随机的名单。八个月后,他们重新对这些学生进行测验。测验的结果非常令人吃惊,被告知智商高的孩子明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这些结果说明期待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信和兴趣是智力活动的动力系统,这两者可以推动学习进程,从而产生神奇的效应。小小的插曲并未影响韦弗利,最终她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税务经济人,并且收获了一段较为美好的爱情。

三、主体意识觉醒

罗丝最初从母亲那儿学会的就是将一切放在心里。在婚姻生活中,罗丝最初习惯于在背后默默支持丈夫,。但是沉默的最终结果是丈夫看不到她的存在,甚至提出离婚。母亲希望能藉自己让女儿明白自己应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声,讨要自己应得的权益。而罗丝最终也确实醒悟了,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拒绝从自己喜爱的房子中搬出去。中国父母非常明白“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查自己的人格”。中国教育的原则之一就是以身作则,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当安梅发现女儿的沉默会让她无法得到应得的权利之时,马上给她讲述自己母亲的故事。故事给予了罗丝力量,对她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力,让她变得大胆和坚强。

四、中国式母爱

琳娜相信母亲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因为母亲曾说:“你剩下一个饭粒,你将来的丈夫脸上就有一个麻点”。想起自己曾经在饭碗里剩下的众多饭粒,琳娜害怕极了。成年后,面对婚姻,琳娜最初是忍耐甚至放弃自我。女儿的软弱让母亲映映十分担心,因此她大胆掀翻摇摇晃晃的大理石茶几,鼓励女儿向丈夫要求平等的权利。映映用这种方式来激发女儿的老虎气质,让女儿重新思考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和价值,这是映映爱女儿的一种方式,通常也是中国母亲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她把自己的精神传给了女儿。

总之中国母亲虽然和美国女儿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长大,但中国母亲深爱着自己的女儿,她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她们的爱意,虽然一开始美国女儿们无法理解甚至排斥母亲的教育,但是最终都从各自的母亲那里吸取了力量,变得更加勇敢和独立。随着各国联系不断加强,我们可以多多借鉴西方的家庭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方法,提高我们家庭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Scarlet Cheng. Your Mother is in Your Bones[J]. Belles Letters,1989,(4):4.

Amy Tan. The Joy Luck Club[M].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89.

家庭教育观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着名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描写了四个家庭母女间的故事。在当前中美两国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分析作品中体现的家庭教育观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谭恩美是近几年来一位备受瞩目的美籍华裔小说家。她的成名作《喜福会》包括16个相互交织的小故事,体现了中国移民母亲与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从相互冲突到相互理解的过程。家庭教育始终在人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本文分析作品中四位母亲的家庭教育观,中国移民母亲和美国女儿虽然由于文化差异而有了众多冲突,但女儿们最终还是理解了母亲的爱,并从母亲那里获得了精神的力量。

一、望女成凤

吴宿愿相信自己的女儿能成为最优秀的人,最初她渴望女儿成为中国的秀兰·邓波儿。美国女儿们在开放和平等的环境中长大,无法理解父母的这种做法。因此吴晶妹一直不停地和父母作对以追求自己的个性。在故事快结束的时候,吴晶妹开始逐渐理解母亲,明白母亲只是望女成凤心切,其实是真正爱自己的。母亲去世后,吴晶妹给钢琴正音后重新弹奏了天才表演会上的那个曲子——《求情的孩子》。最后,她带着母亲的希望去中国看望双胞胎姐妹,回归到母亲的道路上。

二、期待效应

钟林冬是一个聪明而又坚定的女人,她的个人经历让她明白女人必须学会运用无形的存在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她巧妙地摆脱旧式婚姻的牢笼。她把这种力量教给女儿,而女儿钟韦弗利把母亲这种不露声色的战略运用在下棋中,结果屡战屡胜。但是当女儿最终失去母亲的期待,下棋时便“不再拥有那份极强的自信心”,母亲的言行犹如魔咒,失去母亲期望的韦弗利失去了下棋的天赋,变得平庸了。

这一现象可以用“期待效应”来解释。期待效应又可以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此效应源于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一个实验。他们从六个年级中分别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实验,并告诉老师哪些学生的智商较高,潜力很大,而这只是随机的名单。八个月后,他们重新对这些学生进行测验。测验的结果非常令人吃惊,被告知智商高的孩子明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这些结果说明期待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信和兴趣是智力活动的动力系统,这两者可以推动学习进程,从而产生神奇的效应。小小的插曲并未影响韦弗利,最终她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税务经济人,并且收获了一段较为美好的爱情。

三、主体意识觉醒

罗丝最初从母亲那儿学会的就是将一切放在心里。在婚姻生活中,罗丝最初习惯于在背后默默支持丈夫,。但是沉默的最终结果是丈夫看不到她的存在,甚至提出离婚。母亲希望能藉自己让女儿明白自己应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声,讨要自己应得的权益。而罗丝最终也确实醒悟了,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拒绝从自己喜爱的房子中搬出去。中国父母非常明白“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查自己的人格”。中国教育的原则之一就是以身作则,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当安梅发现女儿的沉默会让她无法得到应得的权利之时,马上给她讲述自己母亲的故事。故事给予了罗丝力量,对她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力,让她变得大胆和坚强。

四、中国式母爱

琳娜相信母亲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因为母亲曾说:“你剩下一个饭粒,你将来的丈夫脸上就有一个麻点”。想起自己曾经在饭碗里剩下的众多饭粒,琳娜害怕极了。成年后,面对婚姻,琳娜最初是忍耐甚至放弃自我。女儿的软弱让母亲映映十分担心,因此她大胆掀翻摇摇晃晃的大理石茶几,鼓励女儿向丈夫要求平等的权利。映映用这种方式来激发女儿的老虎气质,让女儿重新思考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和价值,这是映映爱女儿的一种方式,通常也是中国母亲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她把自己的精神传给了女儿。

总之中国母亲虽然和美国女儿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长大,但中国母亲深爱着自己的女儿,她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她们的爱意,虽然一开始美国女儿们无法理解甚至排斥母亲的教育,但是最终都从各自的母亲那里吸取了力量,变得更加勇敢和独立。随着各国联系不断加强,我们可以多多借鉴西方的家庭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方法,提高我们家庭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Scarlet Cheng. Your Mother is in Your Bones[J]. Belles Letters,1989,(4):4.

[2]Amy Tan. The Joy Luck Club[M].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89.

上一篇:任职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刺绣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