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范文

时间:2023-03-08 14:22:44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资源;配置

1我市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

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漳州经济不断跃上新台阶,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1扎实推进“双高普九”工作,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初中升学率稳中有升

我市开展“双高普九”整改工作的过程性监督,狠抓初中控辍,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有较大提高,各项指标稳中有升。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学率、初中升学率分别由2002年的98.63%、96.06%和40.6%上升为2006年的99.89%、104.35%和66.91%。分别上升了1.26、8.29和26.31个百分点。

1.2做大做强优质高中,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全市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协调发展

2006年,我市新创建4所省级三级达标校,使我市省级达标高中达39所,新办普通高中校7所,增强优质高中的招生能力。全市新增省级重点职校3所,省级重点专业1个,职业技能鉴定站9所,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2006-2007学年,全市高中完成招生66891人,其中,普高34700人,中职32192人,超出原计划1891人,当年初中升学率为66.91%,比2002年提高了26.31个百分点。

1.3专任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2006年,我市小学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有20363人,占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98.3%,比2002年的96.3%提高了2个百分点;普通初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2190人,占初中专任教师总数的96.6%,比2002年的95.4%,提高了1.2个百分点;普通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有3980人,占高中专任教师总数的70.8%,比2002年的56.5%提高了14.3个百分点。

1.4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

据统计,全市2006年度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补助资金共8979.4万元.同时继续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及特教学校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专项补助经费190万元已全部分解下达。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行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寄宿生生活补助,每生每年补助300元,现已拨付70多万元。接受免费教科书的贫困家庭中小学生及特教学校学生和享受生活补助的寄宿生共计21402人。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就业子女也全部免交学杂费,贫困外来务工就业子女均接受免费教科书,寄宿生均享受生活补助,其中,芗城区小学共接收外来工和经商人员子女近5000名就学,中学接收360名就学,龙文区小学接收973名,中学接收309名。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全市受惠学生达50万人,为农村百姓减免费用近1亿元。

2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但同时也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很多问题已经不是教育自身的问题,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综合反映:

2.1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不够协调,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仍较低

教育经费是指国家和各级政府及社会力量与个人直接用于教育的费用,是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质量的重要物质保证。财政预算内拨款是教育经费的主渠道。近年来全市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量以较快的速度增长。2002-2006年财政对教育支出分别为64256万元、66806万元、72556万元、75223万元和94673万元。但是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逐年减小,2002年至2006年,漳州市教育支出分别占全市财政支出的27.7%、25.3%、23.3%、21.0%和19.1%。占当年GDP的比重分别为1.54%、1.41%、1.31%、1.20%和1.32%,与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还有较大差距。

2.2生均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各地差距依然存在

2006年全市财政教育投入比上年增加19450万元,增长25.9%。然而由于目前漳州市及各县(市、区)财政收入总量偏小,生均教育经费水平仍较低。2006年,全市小学生的生均教育事业经费1061.17元,中学生的生均教育事业经费1114.39元。各县(市、区)生均教育事业经费参差不齐。各县(市、区)事业性经费支出中,小学生的生均教育事业经费最高为1657.24元,最低为605.52元,相差1051.72元,相差比率为74%;中学生的生均教育事业经费最高为2035.98元,最低为818.20元,差额1217.78元。其中的生均公用经费,小学部最高为356.00元,最低为0元,相差356元;中学部最高为335.65元,最低为0元,相差335.65元.

2.3办学水平不高,基础设施配备有待加强

(1)全市中小学生基础设施配备除小学生生均体育运动场面积位于全省第2之外,其他均处于中下游水平。小学生生均图书18.07册(位居全省第五),生均电子图书0.17片(位居全省第五),人机比28.39:1(位于全省最后);中学生生均体育运动场面积7.25平方米(位居全省第五),中学生均图书16.70册(仅高于宁德位居全省第八),生均电子图书1.16片(位居全省第六),人机比17.42:1(仅高于宁德位居全省第八)。

(2)虽然教育系统固定资产已形成规模,2006年全市小学固定资产总值93033万元,但其中仪器设备为6367万元,仅占6.8%;全市中学固定资产总值178489万元,但其中仪器设备为26311万元,仅占14.7%,说明这些教育资源主要是以场地化形式集中在校舍建筑物上。

2.4中学骨干教师流失日趋严重

近年来,随着民办学校的增多,沿海地区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致使教师外流现象日益突显,同时,由于欠发达地区从事教育工作收入低、福利差,许多新的毕业生不愿回本地工作。据调查,县级教师的待遇比不上市级,市级与沿海较发达地区存在更大的差距,导致农村教师向城区流,城区教师向沿海流。

2.5高中教育需求强劲,教育资源仍然匮乏

近几年城乡居民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普及12年中小学教育已大势所趋。2002年全市高中一年级招生22462人,初中升学率为40.6%。2006年这一数字提高到34929人,招生数有所增加,但该年初中升学率也仅为66.9%,远不能满足高涨的教育需求。

3对策建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强国,教育强市,是民心所盼。改善教育的现状,除了教育自身的改进与完善之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3.1多渠道增加投入,为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提高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关发展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基础教育。政府应加大公共教育支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普及教育支出,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社会效益高,受益面广的初等教育,必须为所有的孩子提供基础教育。尽管全市在提高儿童入学率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孩子的辍学率仍很高,因此,政府应进一步扩大对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资金投入,以使那里的贫困人口及孩子从国家教育体制及政府教育投资中真正受益。避免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造成教育差距,让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为“教育的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

3.2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

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人口出生率得到控制,学生生源越来越少,过去一村一校已不适应。为此,教育部门采取了措施,改变办学模式,撤并一些生源少、地处偏远的小学校,三四个村甚至七八个村设一所小学。初中办学也应打破一个乡镇办一所学校的框框,学校规模扩大后,有利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校规范化管理,节约了办学经费。

3.3稳住优秀教育人才

进一步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政策性调资政策,努力减少与沿海地区教师工资水平差距,参照沿海地区先进的教育管理,结合当地实际,出台激励政策,对有较大贡献的学科带头人、教育工作者等在职务提升、职级晋升、家属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县财每年切出一块奖教基金,重奖一批优秀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对那些长期工作在边远山区的教育工作者,应设立固定津贴、岗位责任奖、医药费专项补助等,并且在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适当的照顾,在山区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3.4扩大优质中学教育资源是当务之急

由于目前只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青少年初中毕业,一般年龄只有15岁,不到就业的年龄,需要继续接受高中教育,既可以推迟和减轻社会场就业的压力,也可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这对农村更具现实意义,在农村由于基础教育落后于城镇,大量的农村人口只能得到初中教育,毕业后难以在城镇找到工作,只能在农村务农,难以离开土地。如果普及高中教育,将使广大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高中教育资源匮乏形成青少年继续接受高中教育的障碍。

教育资源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 资源 综述

资源主要是指:“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辞海》将资源解释为“资财的来源”且多指天然资源。

教育资源是一切能够支撑和拓展教育功能的事务的总称。能够对教育事业起到支撑和拓展功能的事务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等。

学生体质的下降除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家长不重视等原因外,体育人力资源起到很大作用。不可否定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的意义,也不能忽视良好的体育场地器材对于学生体育活动的作用。体育人力资源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起到巨大作用。

一、国外研究现状

由雅克・德洛尔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指出:“当前世界现有文盲8.8亿其中2/3为女性,将近1.3亿的学龄儿童失血,60%为女性。”可见世界范围内女性的教育配置情况存在着不公平性。

美国的科尔曼《关于教育机会平等性的报告》一文中指出:在美国白种人自称为上帝之子,他们蔑视和瞧不起黑种人,因此,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黑种人受到更多的不公平待遇,使教育资源出现配置不公平的现象。为了解决国内这种学校中歧视黑色人种的现象,美国于今年颁布了《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实现了中小学教育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的政策,不论是在学生的择校和学校的普通教学的开展、师生的关爱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黑种人都与其他肤色的人种一样享有同等待遇。

综上观点,当前国外对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更多的是关注教育资源的公平,强调让任何肤色任何性别的适龄儿童来接受教育,这其中更加关注失学的女童和肤色黝黑的黑种人。再就是更加强调教育资源的配置应该以市场为调节器,重视市场的选择,淡化政府的调节功能。国外这些研究方向也为我国今后的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课教育资源的研究,可大致分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教育资源的概念与构成的综述

岳怀玉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研究》一文中指出:“教育资源,一般是指保证教育活动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也称教育条件。

张素蓉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是缩小基础教育质量城乡差异的根本保证》一文中指出:教育资源主要由人力、财力和物力组成。其中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教学人员、行政人员、工勤人员等。

当前我国对于教育资源的概念研究相对较多,多认为教育资源主要涵盖人资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等等。仅仅是概念亦或是在理论角度来论述教育资源的概念与分类。对于教育资源的概念认识相对统一,但对于教育资源的分类方式的论述也相对统一,缺少对学校文化资源、社会对于对教育的希望等方面进行论述,仅仅是就教育资源而论教育资源,缺少与国家和社会的必然联系与衔接。

当前我国对于教育资源在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的认识相对统一,均对教育资源对于教育的作用给予较高评价,且在这的理论指导下很多学校纷纷加大教育投入,进行内涵建设,来丰富自己的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品牌以及教学质量,无论是国家还是学校有这样的认识,对于学校以及学生来说均是一件好事情,是能够推动教育事业进步的事情。

(二)农村小学的体育人力资源现状综述。

刘成,司虎克,莫兰加在《衡阳市高校体育人力资源优化整合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主要运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衡阳市高校的体育人力资源进行研究,指出当前衡阳市体育教师的师生比偏高,均值达1: 401,远远超过教育部规定的1: 120- 150比值要求;财力资源投资不足,学校的体育维持费在17- 40万元/年、生均14. 2- 20元/人。体育锻炼的场地与器材紧缺,生均体育锻炼场地每人不足3平米。

陈飞在《促进农村公共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一文中指出: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师资缺乏新鲜血液;财政拨款难以满足学校的发展;“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难以缩小农村性教育差距;学校的教学设施阻碍了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三)农村小学体育人力资源的合理化配置研究。

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人力资源多指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从事学校体育的教学、训练、管理、竞赛工作的人员。理论可以包括体育教师以及主管体育教学工作的校领导,其中主要是指体育教师。

郭彩琴,曹健在《教育公平:配置教育资源的合理化原则》一文中具体指出:实现教育公平的三条原则,分别是:教育公平的平等性原则;教育公平的差异性原则;教育公平的补偿性原则等。

三、结语

综上观点,当前国外对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更多的是关注教育资源的公平,强调让任何肤色任何性别的适龄儿童来接受教育,这其中更加关注失学的女童和肤色黝黑的黑种人。再就是更加强调教育资源的配置应该以市场为调节器,重视市场的选择,淡化政府的调节功能。国外这些研究方向也为我国今后的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当前我国关于农村地区,也可以了理解为对相对落后地区小学人力资源的现实状况的相对较多,多是通过调查得知当前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经济等原因人力资源的配置相对落后等结果,这些研究结果的得出对于提高我国相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由雅克・德洛尔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美]约翰・E・丘伯,泰力・M・默著.政治、市场和学校[M].蒋衡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教育资源范文第3篇

一、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意义

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是我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区的需要,也是推进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的需要。更是建设全省经济强区、文化大区的需要。推进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对于发展社区教育,构建和谐西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

(一)因地制宜原则。要根据街道(镇)的实际情况,建立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协调机构,制订相关制度,切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二)主动参与原则。辖区内的各企事业单位和居民要积极参与社区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社区教育健康发展,使社区教育受益面更加广泛。

(三)公共服务原则。要针对辖区单位和居民的公共需求,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通过公共资源和公共行动来支持和实施公共服务。

(四)互惠互利原则。街道(镇)和社区(村)要努力为辖区单位和居民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外部环境,争取辖区单位和居民对社区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要对积极把内部设施供社区共享的单位进行表彰和奖励,形成“共建双赢”的局面。

(五)服务社区原则。坚持“立足社区,面向社区,服务社区”的方针,鼓励支持社区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展活动,对资源利用和开发工作成绩显著的社区给予支持和奖励。

(六)社区公益性原则。社区教育资源的开放要以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为宗旨,追求社会效益,不以赢利为目的。

三、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基本类别

(一)社区场所资源

在遵守有关法律和法规的前提下,单位内部设施供社区共享,具体为:

1、辖区范围内的各办学机构中的教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房。

2、辖区范围内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及各街道、社区(村)的文化站、科技馆(站)、社区培训学校等文化设施。

3、辖区范围内的体育馆、运动场、游泳场馆、健身房等体育设施。

4、辖区范围内的会(礼)堂、多功能厅、老年活动中心等休闲娱乐设施。

5、其他可供教育用的场地、设施等资源。

(二)社区智力资源

1、机关和社区(村)干部是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积极倡导者。广大机关干部要率先投身到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主导者行列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广泛参与,积极行动,充分发挥榜样带头作用。

2、在职教师是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主要工作者。广大在职教师要从师德实践的高度来正确看待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从大教育的观念出发,为社区居民和单位服务,服务社会,服务居民。

3、广大社区群众是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热心参与者。在职、离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是社区教育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吸纳那些热心社区公益事业、有一定专长的居民或辖区单位员工参与到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当中,保证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工作顺利开展。

(三)社区信息资源

要运用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大量挖掘、充分利用社区内有价值的、可推广的各单位的专业信息、管理经验、居民需求、师资力量以及学习资料等信息资源,利用街道(镇)、社区(村)网上办公信息系统,实现社区信息资源共享。

(四)社区办学资源

充分挖掘辖区各类学校的教育资源,广泛参与社区教育;集中辖区医院、卫生院,科研、科普部门和街道(镇)老年学校、妇女学校、人口学校、法制学校、市民学校等各种培训力量,形成多位一体的办学格局。

四、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时间

在各单位自愿的基础上,以不影响工作为前提,在科学的组织、管理、指导下进行有序的资源共享工作。尤其要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晨间、晚上的时间,进行资源的错时利用。

五、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

(一)组织保障机制

由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领导、实施和协调工作,具体由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和评估。各街道(镇)也要成立辖区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协调机构,负责组织、利用、管理和协调具体工作。

(二)责任联动机制

以街道(镇)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为核心,召集本级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协调机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订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职责,实行分级管理。区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资源共享作为社区教育的一项重要考核评估指标,每年进行一次考核评估。

(三)经济补偿机制

坚持无偿服务为主和有偿服务为辅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开展无偿服务,对易损和服务成本较大的共享资源,可通过政府购买、单位补贴、适当收费等方式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要积极引导,发挥典型的导向作用,对在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要引入部分市场运作机制,保证社区资源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六、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操作方法

(一)辖区各单位和个人,均可申报可供社区共享的教育资源的内容,经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等级,在各社区教学站明显位置悬挂“社区共享资源告示栏”,并同时在西湖社区教育网站上设立“社区资源共享告示栏”,向社会进行。同时,街道(镇)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应主动联系和动员辖区单位的教育资源对社区居民开放。

(二)辖区各单位和个人,可向所在社区(村)提出申请使用社区教育共享资源。申请方应根据自身需求和提供方的实际,免费或付费使用各类资源。资源共享单位配合所在社区教育专干共同对社区居民进行登记,发放《会员卡》,并记录使用情况。

(三)社区共享资源开放实行会员卡制度,参加活动的居民凭本人有效证件(身份证、学生证等)向所在社区(村)或街道(镇)进行登记。社区居民应在开放时间内凭《会员卡》参加有关活动,严格遵守相关管理制度和活动规则。因不遵守管理制度和活动规则,造成人身伤害的,由违规者负全责;造成财产损失的,照价赔偿;造成严重后果的,取消会员资格,追究法律责任。

(四)提供共享资源方必须按申报和审批的等级、内容、时间无偿或低偿提供资源的开放,其中每半年应免费开放1次或有偿开放5次,开放情况作为评价其资源共享情况的重要依据。

教育资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优质教育资源 特征 稀缺性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已逐步走向教育大国,据2007年统计,我国拥有66万所学校,学生数为3.2187亿,教职工数达到1675万,教育人口比重为25.8%。面对如此庞大的教育规模,政府正在思考如何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供的六十条建议》中提到要使人人受高质量的教育,让城市支援农村,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等建议,这些建议无疑对促进区域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指导意义。但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是:义务教育全覆盖还没有完全达到,我们所达到的教育公平程度还只是低层次的,提升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还需经历很长时间。因此,要真正成为教育强国,必须在保证教育资源总量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创造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首先必须认识优质教育资源的本质及特征。

一、优质教育资源的主体构成

教育资源作为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社会资源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精英部分的优质教育资源是一般教育资源的提升与超越,与其他资源一样,都是由一定的要素构成,一般是指作为组织机构的优质学校,作为个体的优秀教师,以及作为媒介的各种高质量的教学设施、教材等。

二、优质教育资源的特征

作为教育资源的一部分,优质教育资源既具有一般教育资源的普遍特征,又超越其母体具有自身的个别特征。

(一)优质教育资源的时代性

时代性和前瞻性作为教育的两个重要特征,直接决定了教育资源要成为优质必须与时展密切联系起来。优质教育资源的时代性表明优质教育资源不是亘古不变的,它随着各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因素、教育内部评价标准的发展而改变。通常,我们评定教育资源是否优质之前,需要参照社会发展程度和需求来制定一个评价标准,只有当教育资源在符合此标准以后才可能成为优质教育资源。例如。在应试教育时期,我们倾向于结果取向的评价模式,评价优质学校的主要标准是升学率和考试分数,评价优秀教师的标准也是注重教师学历和学生成绩。因此,在社会学视野下,只要符合这两个标准的要求,它们就是优质的。如今,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相应的评价标准及取向也开始转变,升学率、考试分数不再是唯一评价指标,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社会对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增加,优质学校和优秀教师的评价标准也不断走向复杂,教育资源要走向优质、已成为优质教育资源要继续保持其优势地位,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要求。时代性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首要特性和教育资源的一般特征决定了其他的诸特征。换言之,正是因为其时代性,才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具有了发展的空间,才具有研究的意义。

(二)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

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是指优质教育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它不能满足所有受教育者的需求,只有少部分优势群体能够享有它。分析我国教育资源的分布状况,总体上是呈正态的,即优质和劣质教育资源占少数,一般教育资源占大多数,而且,这种正态分布的特征是恒定的。虽然政府一直加大教育投入创建了更多的教育资源,并通过适当政策鼓励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但是,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上,我们只能改变其峰度,使正态分布曲线趋向扁平化,缩小优质教育资源和一般教育资源的差距,而不能消除这种差距使曲线变成直线。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发展的差异,在我国1675万教职工中,成为优秀教师的数量只占少数。据统计,我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443104人中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人数是306953,占21.2%;普通初中专任教师3464296人中,中学高级职称人数为305047,占8.8%;小学专任教师5612563中,中学高级职称人数为34001,小学高级职称人数为2671043,比例分别为0.6%、47.5%。这些优秀教师一般分布在城市或重点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性使得大部分农村受教育者更加感觉到其稀缺的特性。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既源于外部因素(如政府投入),又是由其内部构成要素决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商和能力是呈正态分布的。因此,作为教师群体,必然存在着正态分布的特征,即优秀教师和不合格教师占少数,普通教师占大多数。优秀教师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又抑制了优质学校的数量,从而决定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更进一步说,教育资源因为其自身内在限度也成为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普及的重要因素。教育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最优秀的没有差异的个体,然而,我们在评价受教育个体时,总是以一种标准来衡量学生,从而,学生被分成了三六九等,相应的教师、学校也被内隐地划分出相应的等级。稀缺性作为优质教育资源基本属性之一,我们不应该考虑如何消除它,而是在承认稀缺性的基础上采取多元评价标准,重点支持一般教育资源的成长,从客观上来缩小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

(三)优质教育资源生成的长时性

任何一种社会资源都是生成性的,而且在生成的时间长短、过程简繁等方面存在差异。优质教育资源生成的长时性是因为:教育资源从产生走向优质首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其次是优化的过程,再则是接受检验评价从而最后成为优质的过程。毋庸置疑,优质教育资源的产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缓慢过程。正如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从新手型教师成长为熟手型教师再变成专家型教师,在理想状态中,至少需要10年时间,我国普通初中专任教师群体中具备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年龄结构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

作为个体的教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反思教学实践,而且需要以培养出社会认可的优秀学生或取得同行认同的优质教学成果来实现。然而,这一切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必须依靠长时间的积累。作为一所优质学校,发展历程同样是漫长的。因此,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不仅是―创造的过程,更多的是―个接受社会检验和评价的过程。教育自身的滞后性也决定了区分和创造优质教育资源的时间不是短暂的。由此我们知道,正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生成的长时性,我们才倍感其稀缺的特征。优质教育资源生成的长时性启示我们在教育规划中,要注重前瞻性,合理制定投人计划,切实把教育作为优先发展的社会事业。

(四)优质教育资源的非独立性

优质教育资源的非独立性是就教育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的关系而言,优质教育资源的产生需要获得其他资源的支援。一所普通学校要发展成为优质学校,必须依赖于所在区域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

等,没有政府的财政投人,缺乏优秀教师的支撑,完全依靠学校自身的发展,很难成为优质学校。同样,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外部的指导,只依靠自身的不断探索,其成长历程也是缓慢的。因此,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需要依靠其他资源的增长,特别是经济资源的影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分布状况,不仅城乡差距显著,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地扩大,就很说明问题。总体而言,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不仅需要优化内部结构,更需要依靠社会各种资源的支持,缺少了任何一种资源,都不能和谐地发展。伴随着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要创造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必须在优化自身结构的同时争取更多社会资源的资助。

(五)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性

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性主要是指优质教育资源在空间上不是总聚集在一个地方,而是动态变化的,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师层面上。在我国,教师流动的趋势大致为农村的优秀教师往城市学校流动,城镇学校的优秀教师流向优质学校或大中型城市,这种单向流动与其说是受外部诱惑所影响,不如说是人的先天本质决定的。随着优秀教师的流动,优质学校也开始逐步向城镇和大中城市转移。本来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性对于教育均衡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这种单向的流动性不但促进不了教育均衡发展,反而造成了教育资源之间差距的拉大。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于教师队伍的质量,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对农村学校的发展是致命的,由于得不到新的优秀教师的补充,学校竞争力急剧下降,直接造成生源质量和数量显著降低,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发展进入不良循环的怪圈。然而,获得优秀教师的学校却走人良性循环,逐步走向优质的顶端。如今,我们强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建立优秀教师流动机制,正是为了转变优质教育资源单向流动的状况。

三、优质教育资源特征之间的关系

优质教育资源的五个特征具有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首先,从优质教育资源的时代性来阐释,作为其首要特性,如果它不具有时代性,那么就不可能有发展的空间,超越了时代性,优质教育资源只是一个固定的不可改变的资源,既然我们不能改变它,那么,分析它就没有任何实践价值。所以,这一首要特征决定了其他四个特征。其次,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既是客观事实,又是一种主观体验,如果教育资源都是优质的,那么就不存在这种比较的状态,自然就不会有稀缺的性质。优质教育资源生成的长时性也是对稀缺性的一种解释,同时也决定着稀缺的特征。换句话说,如果优质教育资源生成时间短暂,易于创造,就会与稀缺的特征相矛盾。因此,这两个特征既相互独立,又存在某种必然的内在联系。优质教育资源的非独立性是前三个特征的具体化阐述,如果优质教育资源的独立性很高,完全依赖于人类,那么人类想拥有多少就可以创造多少,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也就没有那么激烈。正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不仅依赖于内部因素,更需要得到外部其他资源的资助,所以独立性很低,我们也就不能很容易的创造出来。最后,我们从空间层面来描述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性,如果一种资源不具有空间流动性,那么我们只能依赖其生成的地理位置,此时,人类的教育活动便会受到制约,教育过程也会很被动,因此,从实践层面上,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性为人类分配优质教育资源提供可能。总之,优质教育资源的五个特征之间既有内在必然联系,外在层面上又相互独立。

教育资源范文第5篇

然而,教育资源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资源静态,内容良莠不齐。在资源建设初期,最快捷的方式是将教学所需的素材库、课件库、积件库、教案库、网络课程和文章资料库等放在服务器中供下载使用,由于工作量大且人员缺乏,特别是缺少有经验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参与和资源审核者的队伍建设,造成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只重量而不重质,即使外购的商业性资源库也存在类似现象。

另一方面,所搜集的教案库由于没有及时更新,其中的内容难免观念陈旧或过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偏离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需求,因而所形成的只是缺乏吸引力与亲和力的、应用无法普遍开展的静态“教学材料仓库”,反成鸡肋。

第二,产品雷同,缺乏有效资源。由于市场需求与政策鼓励,爆发了教育企业的资源大战,各种资源产品层出不穷,资源库光盘产品可谓炙手可热。很多学校、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购买了资源库之后都非常兴奋,而资源库光盘也确实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课件、素材,给备课带来了一定的便利。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教育机构渐渐发现,虽然资源产品众多,但是由于提供教育资源的一线教师数量有限,加上版权意识薄弱,这些资源库内容几乎大同小异。而且,资源中心里面很多资源是或者过时或者未必用得着的,真正有效的资源非常匮乏,即使有,在庞大的资源数据库中要找到也是费时费力。这就严重打击了教育机构用户的积极性。

第三,资源分散,无法集中。现在网络上有很多提供资源的个人网站,也有各地自建的一些资源中心。但是教师个人建设的教育网站规模小而分布散,各学校的教育资源不能够充分交流共享,国内大型公司和各级政府机构少有为教育服务的专门的教育网站,国家基础教育网站建设则刚刚起步。各种各样的资源散落在网络的角落和四周,无法集中,不能为人所用,从而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有效性。

第四,产品与产品不能共享。目前,不少地方的资源建设一般通过自上而下的征集方式进行整合,因此目前全国的资源建设形成以校级――地区级――省、部级三层共建的模式,资源的建设常以地区自主开发及商业购买相结合。由于部分地区缺乏对本地师生的相应现代教育技术及理念的培训,导致知识共享及开放资源的观念未能普遍形成,各地往往只限于本地城域网共享使用,不少人仍不愿意共享个人资源。

在上述的问题中,尤以前三者为甚。因为如果没有大量的、有效的、集中的资源,又如何谈互联、共享与标准?而要有大量的、可用的、经常更新的资源,只依靠一小部分特级教师,依靠IT企业都是行不通的。

因此,出路在哪里?出路就在于务必要采取一种有效的资源建设模式,要找到一种合理的发展资源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建设资源的积极性,让教育资源源源不断、流水不腐。所谓有效的资源建设模式,就是要充分考虑目前分布存储于各个学校或区域内资源站点的资源,选择一种能进行有效管理的机制,能够共建共享,解决教育资源集中和分布的两难问题。所谓合理的发展资源机制,就是要从根子上激发起教师开发资源的积极性。通过合理配置和流动、产权约束与产权激励等手段的运筹,实现资源在教育和经济价值上的等价互换,在互换过程中保证作者的合法权益和运营的合法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推动知识产出和价值增值最大化。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无可避免,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因为只有产业化的运营机制,才可能实现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并保证教育资源运营的规范化和高效性。

我校承担了国家“十一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重点课题《基于校园网环境下中学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就是想改良这些弊端。首先从高中物理组试点进行分布式存储和统一管理,逐步建立一个学科体系完整、知识内容丰富、查询浏览方便的分布式大型综合性信息资源仓库,供学校、家庭、社会使用,做到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我们对教育教学资源上传要求是:

1、上传的资源不能有任何政治错误和黄色内容。要做好资源备份,上传之前要进行杀毒检查,杀毒软件的病毒库要及时更新。

2、上传的同一资源如果是由多个文件组成,要统一打包压缩,并使用 ZIP或RAR压缩格式或自解压文件。

3、为了方便使用和管理,上传的文件名要使用中文名称,并填写资源的相关描述信息,如果相关描述信息填写不齐或填写错误,将不能成功上传。

4、进行文件更新时,由于资源管理平台对上传相同文件名的文件进行重命名,所以要先删除原文件后再上传新文件。

由于学科教育资源建设主要由学校教师完成,资源的适用性、优质性、针对性都较强。目前已初具规模,高中物理教师备课、教案、学案、试题、课件等等常用素材可以迅速快捷的在我们的平台上完成。

教育资源范文第6篇

Google公司首席执行官EricSchmidt于2006年首次提出“云计算(CloudComputing)”概念。云计算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技术而是一种计算机组织模式,一种基于Internet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动态易扩展的虚拟化资源的计算模式。云计算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1]。

二、云教育资源构建的具体实现

云教育资源的构建首先建设基础设施,能够提供“按需分配”、“易于获得”的资源环境,根据NIST的权威定义,云计算有SPI[2],即应用软件(SaaS)、开发平台(PaaS)和基础设施(IaaS)三大服务模式。

1.云教育资源基础设施(IaaS)建设。我们首先在现有的服务器的基础上实施“虚拟化”操作,虚拟技术功能性十分强大,建设相应的资源池,即通过虚拟技术可以实现对网络数据资源的存储、编辑、通信及平台等多种功能,支持多种硬软件需求,构建成运算资源池和存储资源池,在资源池中,这种能力可以被灵活地分配、使用与调度。在云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初期,我们先建立小规模云,完成数据中心部分业务向云计算环境的迁移,积累云计算运营的经验。将来根据云教育资源应用的使用情况,适时扩大云系统的覆盖范围,即可无限扩展。

2.云教育资源平台(PaaS)开发。PaaS平台在云架构中位,其上层是SaaS,其下层是IaaS。PaaS平台就是指云环境中的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为软件应用提供运营平台的服务。将软件研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用户。

3.云教育资源软件(SaaS)应用。在SaaS服务器上统一部署应用软件,通过浏览器传给云中用户,向用户提供基于Web的应用软件,并可以提供在线的软件SaaS服务。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资源之一,而教育资源的构建是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影响。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仅是安全存储,更重要的是为广大师生提供共享与传递,大大提高学校教学效果的核心竞争力。云教育资源是在互联网普及、IT技术深入学校、个人存储云的实现等许多因素共同促进下的必然产物。教师可以在任何校区、任何教室通过网络直接访问到自己的资源和教学环境。避免遭遇病毒感染、U盘无法读取、动画无法播放等尴尬局面。学生也可以在任何时间访问到学习内容。云教育资源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视频教学、课件共享、综合测试、课外科研、病例讨论、在线答疑等多种教学功能;在线学习、资源下载、在线提问、参考文献、相关网站等多种学习功能。

三、云教育资源构建的优势

1.云教育资源规模庞大。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不断涌现出来。各种图片、视频、课件、电子教案等庞大的教育资源,在管理与存储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以往的U盘、移动硬盘已经不能适应其发展。Google公司的云计算已经集成了百余万台的服务器,云计算能够为用户提供超乎想象的计算能力,具有前所未有庞大的规模。云计算技术具有巨大的存储能力,可以满足教育资源的存储,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2.云教育资源低成本与高利用率。使用云计算技术进行教育资源的建设,初始设备投资少,充分地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将计算机接入互联网,创造虚拟的资源池,其他方面可以由云服务来完成。通过统一的操作界面,管理员能够高效地、同时维护多台服务器,降低了维护成本。云计算可以按照当前访问量确定投入软硬件资源的多少,可将闲置的服务器投入资源池中提高效率。云计算有更低的硬件和网络成本,我们可以按需购买相关资源。

3.云教育资源构建使教育资源安全可靠。云计算使用了多种硬件和软件来保证服务的高安全性的数据存储,在云端的各个节点上分散地存储着教育资源的各个数据块,并且云计算有完善的备份机制。假如教育资源遭到了病毒的攻击,在云端其他节点有备份,因此并不会影响到教育资源的完整性,不用担心数据丢失等,教育资源的安全性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4.云教育资源可以无限扩展。当云计算中的资源需要进一步丰富时,将新的硬件资源放入资源池中,能够及时按需动态地进行扩充,可以满足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和共享的要求。

四、云教育资源构建的意义

云计算技术在教育资源中的广泛应用,是高等教育的一大创新,给教育改革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云教育资源构建在教学中所显现的优势是由其本身的功能性实现的。

1.改革教学模式。云计算技术为教育教学带来变革,将引领教学模式的改革。云计算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高校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由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换成学习过程中的教育规划、组织指导、咨询引领、资源管理者。教师可以依托自己的空间利用云端进行个性化、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建设,开展探索式、讨论式、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云端教学可以激发出教师教育改革的创新激情。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换成主动探索知识。学生也可以依托自己的空间展开个性化学习、主动性学习、建设性学习。师生依托各自的空间,认识、学习他人的资源,并将自己的作品、创新成果上传到网络,完善、补充教育资源,三校共建的教育资源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征。师生既是教育资源的使用者,也是教育资源的创造者、完善者、者,将极大地提高资源的更新速度,从而使教育资源成倍增加,教育资源共享与创新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教育资源拥有了更多的智慧资源。云计算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促进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学和学习的双向创新,对教学模式的影响意义深远。

2.改善教学方法,创新实验手段。近年来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呈现一种多元化、虚拟化、服务化的趋势。在医学教育中应用该技术,能够改善实验教学方法,使教学知识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更准确地理解抽象的知识。云计算技术不仅能够实现资源存储,还能够对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因此,能够大大改善教学环境,引用动画、视频、模拟等的实验手段,充分发挥云计算技术的优势,从而提升医学教育教学整体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在医学教育实验教学中应用云计算技术实属必然,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创新了实验教学,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借助云计算技术的多重优势,对医学教育教学进行深化改革。

3.三校教育资源构建达到优势互补。通过云计算技术模式,广州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三校都将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加入云教育资源中,三校具有的教育资源各有千秋。云计算可以实现各学校之间的数据应用与共享,无论教师在哪个校区,只要进入云端,就可以同时访问和使用同一份数据,达到校校之间无界限的共享,互通有无,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给提高教育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结语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将再次带来教育上的大变革,未来基于云计算的一个个开放、便捷、多彩的学习、研究、探索的一体化平台正向我们走来。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构建与共享,不仅仅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也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创造与学习的激情。资源的共建共享使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未来我们要在建立优质的云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整合并研发适合于各个专业学生的教学云应用系统平台,以各个专业教学云为基本,构建高等教育的云教育资源,服务于教育事业。云计算对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必将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教育资源范文第7篇

记 者:首先感谢您接受我刊专访。您在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领域颇有研究,在您看来,什么样的资源堪称“优质教育资源”?

李玉顺:自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颁布以来,大家对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话题愈发关注。谈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前提是我们要对“优质教育资源”有明确的界定。不同的教育资源,服务对象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对象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首先是教师资源。一直以来,尤其是在中小学领域,教师资源一直以课件、教学设计、教学视频等为主,而真正能辅助教师专业发展的优质教育资源却十分匮乏。《规划》中提出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就是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方方面面。而只有教师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原理、掌握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方式,才能有效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常态化发展。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我认为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才是优质的教育资源。

其次是学生资源。在我国教育资源建设前期,主要以教师教学应用的课件、教案等资源为主,而学生的学习资源较匮乏。学生资源包括学生的日常学习资源和能够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资源。在如今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利契机下,全社会都在共同推动育人机制的创新实践,在新时期、新阶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认知目标,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能力的资源,才是优质的教育资源。

再次是家长资源。我国目前的教育环境是理论上的素质教育,实际上的应试教育。这种教育环境、教育体系导致我们的学校、教师去做应试行为,而这种行为将制约学生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下,要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就必须通过优质的家长资源将信息化思想渗透给家长,辐射整个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能够适应教师教育教学应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能够满足学生成长、健全学生人格,能够帮助辐射家庭、社区直至辐射社会的教育资源才是真正优质的教育资源。

记 者:作为教育资源建设领域专家,在您看来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如何?

李玉顺:根据国内资源环境,可将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分为三个层面,即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和社会层面。

首先,以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为例,从该平台可以看出,国家对资源平台建设的推进力度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在该平台新改版之后,更加体现了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例如,新平台中增加了知识点资源、探究性资源等模块;在技术角度上更加适应教师的应用需求……此外,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国家精品课程网、高校资源网、大学视频公开课等平台,都汇聚了大量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优质教育资源。所以从顶层设计上看,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架构是完整的,并且已经形成了基本态势及一套完整的体系。

其次在地方政府层面,北京教育资源网、北京高校特色资源网、北京数字学校、开放大学等,广东名师网络课堂,深圳、湖南、江苏、上海等地的“学习资源超市”,无不说明了地方政府对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关注与重视,并且都形成了各自稳定的发展机制与体系,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如火如荼。

再次是社会层面,新浪教育频道、百度文库等社会教育平台已聚集了海量的教育资源,众多商业平台也将注意力转移到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领域,如中学学科网、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等,为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当前我国的教育资源可以说是海量的、丰富的,国内各级、各方面对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认识是十分清醒的,所以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

记 者:请您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谈谈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建设还面临着哪些问题,并有哪些对策?

李玉顺:一是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整体架构问题。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正处于从无序化向有序化转变的过程中。我认为国家、省市不需要身体力行参与到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中,而是要代表国家、政府根据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规律形成合理的整体架构、机制和体系。

二是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要建立正确的协作关系。政府要将建设经费投入的重点从硬件建设向实践应用转移,向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延伸,建立常态化机制。学校要积极共享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发展。

三是对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应注意对教育资源的合理规范,形成资源“圈子”,为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按需推送,建立良好的资源服务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应用。此外,还可以通过积分、货币等交易机制,使平台具有商业和共享双重属性,形成良好的、能够促进政府、学校、企业协作的环境。

四是资源建设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多元化需求。优质教学资源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教师想得到一些与教学、备课相关的资源,而学生希望得到更全面、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但目前的教学资源建设设计的对象一般处于同一水平层次,不能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记 者: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愈发引人关注,那么我国现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建设趋势如何?

教育资源范文第8篇

义务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教育资源是教育活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总资源的配置是获取教育资源的前提,资源经济学认为,人类资源是稀缺的,而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多种多样的。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为满足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必须对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配置。

二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现状目前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呈现的差距较大,尤其是2001年以来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实施以来,使本来薄弱的农村教育发展更加雪上加霜。笔者将以2005年为例,对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从教学条件、师资等方面做简要的分析。1.教学条件。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趋于老化。2005年罗新云在对湘南B区城乡中小学师资调查中显示,城市教师中35岁以下的占43%,而农村仅有30%,51岁以上年龄的教师中,城区仅2位,占城区教师的11%;农村中有476位,占农村教师的36%。农村中小学教师与城区教师年龄结构的差异,反映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城区教师结构的差异。[1]开县中小学专任教师队伍中,50岁以上的教师占了17.1%。其中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46岁以上教师有2591名,占小学教师总数的40.7%。他们的进取激情相对不够,职业倦怠明显,难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这部分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强,主动学习的动力不足,课余抓业务自修的少,搞休闲娱乐的多。[2]教师的年龄结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教学质量。

三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差距的原因分析

1.城乡二元体制。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源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我国长期以来“城市优先发展”策略使教育在城乡间进行了事实上的分割,形成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二元管理模式。农村教育经费主要是农民来负担,而城市教育则由国家财政来承担,当城市学校致力于创建文明校园、示范性学校时,农村学校还处于解决无危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入学率的起点上。

2.现行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主要不是来自政府的财政支出,而是依靠收取学杂费和教育附加费来维持,义务教育投入使乡镇财政不堪重负。随着基础教育管理层次的逐渐下放,乡镇政府承担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近年来,由于农村义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加之一些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乡镇政府财力薄弱,难以支撑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育困境,使教育资源在县城区域内得到配置。但农业税取消后,县乡镇收入减少,教育经费所占财政比例增加,有调查显示,县乡镇赤字和负债严重,偏远和落后地区尤其如此。[3]

3.教育资源分配操作中的“权力效应”和“政绩效应”。边际效益理论认为,市场中的经济实体为追求最大的利润,多次进行扩大生产,每次投资所产生的效益都会与上一次投资产生的效益之间有个差额,这就是边际效益。但在教育领域与此不同的是,教育效果具有滞后性,即教育成绩可能会在投资后的几年或十年后出现。城市较为优质的学校,本身教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环境较好,与农村学校相比教育效果更显著。在教育资源分配过程中,掌握教育分配权力的领导者为维护其自身的利益,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条件较好的优质学校。对优质学校的投入能更容易的体现教育部门和政府的政绩与形象。城市学校不管在区域位置还是在学校条件上都占有优势地位,因而能更容易的在经费投入、课题申请等方面取得农村学校不能或很难享有的机会。

4.“城市取向”的教育资源配置观念偏差。长期的城乡二元制经济使得教育资源配置忽略了农村特点,体现出典型的“城市取向”。教育资源配置过去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决策的制约与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教育也秉承了这种思想。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观念指导下,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城市学校、重点学校,而牺牲了更多的农村学校、普通学校的发展。在课程设置与教材安排上,城市取向严重。教学大纲、教材根据城市学生能力和特点编排,忽视了农村和地区的差异性。多项调查表明,教学难度高,学生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是仅次于经济负担的第二位辍学原因。城市取向的规则使农村学生输在了起跑线上,是教育不公平最大的不公平。

5.教育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来源单一。按照国际惯例,教育总投入应来自政府、家庭、社区和其它相关机构。但我国教育系统相对封闭,社区和家长很难参与到学校中来。学校教育的封闭性也固化了社会和家长的“办学是政府的事”的观念。尽管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入逐年增长,仍然无法满足大幅度增长的教育人口的实际需要,期望国家短期内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并不现实,只有发动社会力量,充分调动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办学的积极性,广开财路、多方筹资,才能增加全社会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变政府包揽办学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4]

四总结

教育资源范文第9篇

首先,学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教育的核心环节,各种教育资源都在课堂教学中被整合、利用。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这一主体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学生的学习也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我们过去的“哺乳式”和“填鸭式”的教学已经渐失优势,现在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互动的整体,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将空乏无力,也将很难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所以说学生也是教育资源。

其次,学生能在受教育过程中生成教育资源。现在的师生之间是平等、互动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我教你学”的主次关系。我们的教学也已不再是一个完全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共同探讨、研究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行为、学生思维的灵性与火花,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我在教学《风筝》一课时曾经让学生解释“大惊失色”这个词语的意思,有一个学生就做了一个大惊失色的表情,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同学们就这在欢笑声中理解了该词的意思。这位学生的创造性表现不正起到了教育资源的作用吗?

其三、学生也是教师学习的对象。课堂上没有永远的老师和永远的学生,因此也没有“绝对权威”与“绝对听从”的主仆关系。向被教育者学习,应当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和行为。把自己的见解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条,其实是相当可悲的。善教的老师,是把多种结论提供给学生参考,成为引发学生思维风暴的“一池活水”,绝不会让自己的思想成为抑制学生的“紧箍枷锁”。向一切有见识的人学习,不耻下问,包括自己的学生,这是教育者懂得教育的一种风度与大气。这是因为,教师不是万能的、全通的。而现在的学生,由于身处信息时代,接受外在的东西已不限于传统的课堂。网络的应运而生,使他们在客观上拓展了了解世界的渠道;物质条件的改善,使得他们的生长发育处在优越的环境中,智力发展有所超前成为可能。况且,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便是还没上过学的幼儿,多彩的现实生活,本身就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许多蕴含教育意味的东西。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并使之成为一种教育资源服务于教学。

再次,教师能引导学生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学生学习的过程除了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还是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探讨及实践行为,不也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吗?新课标就力倡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与探究。我在教学中也经常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机会,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展示自己的能力,而小组内的学生可以相互引导、相互启发、相互借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我还积极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相互配合、相互学习,此举深受学生的喜欢,也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只要善于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教育的资源。

教育资源范文第10篇

关键词:RSS;ASP;教育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6-11740-03

辛迪加源于英文syndicate,原意指联合组织,后来马克思将其发展成一种垄断组织的定义。目前,在互连网上也出现一种资源聚合的技术――RSS。简单的讲,RSS技术是在不同站点之间实现内容共享的一种技术。由于RSS发展的历史原因, RSS的英文全称解释则较为复杂,大致有三种:“Rich Site Summary”(丰富站点摘要)、“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简单聚合)和“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Site Summaries”(RDF站点摘要)。无论哪种解释,都共同的体现着资源的共享、聚合。用户可以借助RSS阅读器,在不打开网站内容页面的情况下时事阅读网站相关内容。

RSS作为一种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比如很多在线学习系统,都已提供RSS服务,学生在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获取到最近更新的知识;很多教师也利用RSS实现学生作业提交,教师利用RSS把所有学生作业聚合阅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而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大力推行教育信息化,各种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与整合逐步得到完善,教育资源也日益增加。然而,伴随着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和整合,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海量的教育资源会使用户产生资源迷航,资源库间的资源信息共享缺乏,造成资源的重建和浪费……这对教育资源库服务的便利性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在教育资源库建设过程中,提供资源信息共享和聚合功能,以解决资源库间的资源信息互通问题。利用RSS技术则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

1 RSS技术基础

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定义所有RSS文件必须遵循XML1.0规范。一个RSS文件必须以.xml扩展名保存,它以rss为根元素,用version属性来声明RSS文件遵循的RSS版本。RSS2.0 文件中的rss元素定义为。RSS主体内容由hannel元素及其子元素组成。channel元素用来定义频道内容,子元素title、、link、description等用来对频道的信息进行描述,子元素item构成频道的内容项,可重复出现,因此通过对频道及所含资源的描述,可实现对作为资源集合的网站的描述。下面对channel元素的一些重要子元素进行简要阐述:

(1)title是频道的标题;

(2)link是与频道内容对应网页的地址(URL);

(3)description是对频道内容的简要描述;

(4)image指定了频道的图像;

(5)ttl描述频道的更新周期;

(6)cloud用于需要及时更新内容聚合的情况,描述了具体注册站点、协议和端口等信息;

(6)textinput用于呈现一个HTML表单以便用户输入;

(7)items指定频道中的一个内容项,比如资源的标题,它的超链接将指向具体的资源链接页面。items元素包含的子元素title、link、description、source 、enclosure、category、pubDate、author等用来对具体资源信息的标题,链接,内容简介,来源地址,附带图片、音乐等文件,类型,日期,作者进行描述。

2 RSS和ASP技术实现教育资源提供

可以利用RSS技术在教育资源建设的同时增加RSS Feed(RSS种子),从而提供RSS服务。由于资源的更新速度快,如果为每一个资源都制作一个RSS Feed既复杂也浪费人力和时间,因此需要采用动态网页技术自动实现RSS Feed的更新。这样,在建设资源库时,则自动更新了RSS Feed。我们在这里采用ASP+ACCESS方法实现,ACCESS是一种小型数据库,它的优势在于简洁、方便,但它对大型数据库的支持较弱,所以在真正的应用中,数据库可以选择一些大型数据库(如SQL Server,Oracle等),但数据库设计和程序实现基本相同。

2.1数据库设计

增加RSS Feed功能并不会产生数据库的巨增,这是因为大部分RSS Feed所需的必备数据与原始资源库的数据是相同的,例如RSS Feed的元素(items)的标题(title)、内容简介(description)、类型(category)、日期(pubDate)、作者(author)等,都应该是原始数据库中必须的字段。因此只需要对原始数据库稍加扩充就可以实现RSS Feed,下面给出一个增加RSS Feed后扩充的数据库实例。

表1 资源项表

2.2程序实现

设计好数据库后,就可以用ASP动态生成RSS Feed文件,其算法流程图如图1。核心实现代码如下:

图1 RSS Feed生成算法

dim Connstr,DbPath

DbPath="db1.mdb"'数据库文件的位置

Set conn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Connection")

Connstr="Provider=Microsoft.Jet.OLEDB.4.0;Data Source=" & Server.MapPath(DbPath)

Conn.Open Connstr'打开数据库连接

Set RS=Conn.Execute("SELECT Top 50 * FROM Res ORDER BY R_pubDate DESC;")'从资源库中选出最新的50条记录,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出适量记录,甚至可以选出某时间段的资源。

3 RSS和ASP技术实现教育资源获取

运用RSS技术实现资源提供后,用户必须在本机上安装RSS阅读器(如新浪点点通阅读器),并且将提供的RSS Feed添加到新的频道,就可以获取资源库的最新信息。为了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我们必须提供资源获取的服务,使得用户可以下载资源,而不仅仅是提供一个表面友好的链接。其核心实现代码如下:

dim xmlDoc ,http

dim root,ItemList,ItemNode,ItemNodeChilds,ItemNodeChild

Set http=Server.CreateObject("Microsoft.XMLHTTP") '创建XMLHTTP对象

http.Open "GET",".cn/news/marquee/ddt.xml",False'获取远程xml文件

http.send

Set xmlDoc=Server.CreateObject("MSXML2.DOMDocument") '创建DOMDocument对象

xmlDoc.Async=False

xmlDoc.ValidateOnParse=False

xmlDoc.Load(http.ResponseBody)

set root=xmlDoc.documentElement

set ItemList=root.getElementsByTagName("item")'取出item元素

if ItemList.hasChildNodes then'如果xml文档含有子节点则执行

for each ItemNode in ItemList'对所有的子节点遍历

if ItemNode.hasChildNodes then

set ItemNodeChilds=ItemNode.childNodes'取出item的所有子对象

for each ItemNodeChild in ItemNodeChilds'对所有的item子对象遍历

if ItemNodeChild.TagName="title" then title=ItemNodeChild.text'取出资源标题

if ItemNodeChild.TagName="link" then url=ItemNodeChild.text'取出资源链接地址

next

response.Write(""&title&"

")'输出超链接

end if

next

end if

%>

4 实现教育资源的定制

资源定制是根据用户需求,建立用户检索文档,自动搜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并将其传递至用户指定的“地点”,如用户邮箱中。教育资源库网站在提供RSS Feed 后,用户可以定制个性化服务,即资源库站点提供资源信息的定制服务。可以采取EMail的定制方案,这主要是因为这种方案可靠、方便、简单且经济。教育资源库站点的RSS Feed提供的资源信息定制模型如图3所示。通过资源信息服务的定制服务,使得一个用户可以同时获取多个教育资源库的更新情况,真正达到教育资源库的聚合,使得教育资源的建设更具有意义,利用率更高。

5 结束语

采取以上模型和程序方法,就可以非常简单的实现教育资源库的RSS服务。利用RSS技术建立的教育资源共享,是一个主动意义上的共享:用户一旦定制了某个教育资源库的RSS服务,教育资源库的更新会主动推送至用户的桌面。RSS技术是当前信息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运用RSS技术为教育资源库建设服务,值得教育信息技术学者们研究,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谢强.RSS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N].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1).

[2]易晓阳.RSS含义、本征与应用[M].图书馆学研究,2006(8).

[3]詹青龙.RSS技术及其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M].教育信息化,2005(10).

[4]萨支斌.RSS技术研究[M].情报探索,2006(9).

上一篇:高职教育技术范文 下一篇:就业导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