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范文

时间:2023-03-16 02:41:16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 教学技术学 对话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89-01

教育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分化出许多不同的学科,教育学原理和教学技术学便是其中两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其中,教育学原理是一门十分基础且重要的学科,侧重阐述教育学的各种基本概念以及性质和演变历程,并包含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还有教育形式、手段等各方面内容。教学技术学则是随着教育学科的不断分化,各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学科与教育学之间的交融和渗透逐渐形成的。近些年来,不少学者都积极致力于研究教育学原理和教学技术学两大学科之间的内在关系。

1 教育学原理对教育技术的引导

1.1 引导教育技术学进行自身定位

长期以来,在具体定位方面,从教育技术学科自身出发,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定位。在以往的一些研究中,大多只笼统的将教育技术学视为教育学学科体系中的一各二级学科,缺乏具体深入的分析和界定。例如,对教育技术学在整个教育学体系中所处的位置等没有一个明确的描述。但是,教育学原理则可以很好的引导教育技术学进行自身的明确定位。在整个教育学体系中,教育学原理与其他一些重要的学科,例如教学论和课程论等位于同样的层次,并同样侧重于研究教育相关的活动和过程等。而教育技术学所涉及到的恰好是与各种教育活动和过程相关的技术应用问题。因此,通过学习教育学原理,可以更好的引导教育技术学找到自身的定位,并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技术优势。

1.2 对教育技术学进行科学的定义

在现有的一些定义中,大多利用行业化的标准对教育技术学进行定义,缺乏从学术角度的完整论述,并忽略了教育技术与教育学以及其他多个学科之间的重要关系。此时,我们便可以利用教育学原理中涉及到的各种教育学的相关的知识和原理等,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按照各种具体的教育形式和手段等,对教育技术学进行重新的定义。在教育学原理的指导下,教育技术学的定义将会更加丰满、充实、科学。于是,教育技术学定义不再只是一种技术层面的定义,而是更加紧密的和教育学结合在一起,并通过不断完善、提升各种教育形式和手段,有效的提高各种教育活动的水平和最终效果,促进教育活动效率的提高。

1.3 构建教育技术理论体系

通过分析研究我们发现,教育学原理具有十分完善、科学的理论体系。在整个教育学袁立忠,涉及到教育学各方面的诸多理论问题,并予以严谨的论述和合理的概括。教育技术学在理论体系方面显然不够完善,此时,我们便可以借助教育学原理完善的理论体系,不断优化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并积极的借鉴线管经验,以构建起完善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

在学习过教育学原理之后,我们更容易把握教育技术学的本质,并对其涉及到的各种研究对象予以定位。然后,在各种教育学原理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实践,不断完善自身的的理论体系。

2 教学技术学对教育学原理的促进和完善

各种教学技术应用与教学与活动中已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情况。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学的不断发展演变,教学技术学日益彰显出自身的强大影响力和重要作用,并积极飞对教育学原理的发展予以促进和完善。通过对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我们了解到,目前,在具体的各种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采用的依然是各种十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或者只有限的使用一些简单的电子设备,整体教学技术处于较为保守的状态。因此,教育技术学的出现,可以有效的增加整个教育活动的技术水平,予以技术层面的重大改革。例如,各种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都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教学活动中,并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基于各种教学技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对各种学习活动予以重新的思考,并增强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互动效果,从而找到最适合教学内容和目的等的,和教学过程最匹配的教学技术手段。因此,对于教学技术学来说,要注意积极的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并充分了解到具体教学任务的实际要求,做到技术服务于教育。从而在保证教学内容和任务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真正的技术性突破改革。而且,现如今,除了教师的应用之外,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利用各种电子设备来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自开展学习活动,已经成为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技术手段,并运用技术来进行学习,而不需要研究特定技术自身的情况。通过具体的应用,可以更好的理解教育学原理中关于教育活动的相关理论的理解。

3 教学技术学与教育学原理的交叉融合

教学技术学与教育学原理均属于教育学范畴,都包含了大量的教育学元素,因此具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因此,在具体的各种教育学实践过程中,压迫注意积极的将二者结合起来,实现教学技术学与教育学原理的高度交叉融合。尤其对我国来说,教学技术学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专业性不够强。因此,迫切的需要积极的和教育学原理结合起来,寻求更大的发展与进步。而对教育学原理来说,也要积极的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学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对自身进行完善。因此,我们要积极的将二者结合起来,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建设,以“大学科建设”为原则,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学科之间的高度交流。并进行连横,将教学技术学与教育学原理与其他多种学科联系在一起,例如教育心理学和课程教学论等。

4 结语

教育学原理为教学技术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积极的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们帮助教学技术学院找准自身的定位,以更好的发挥出自身的作用。而对教学技术学的研究,可以更好的服务与教育学原理,促进其进行自身的不断完善。二者同属于教育学领域,密不可分。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各自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具体教学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美凤,李艺.人文主义技术视角中教育与技术的“一体两面”―― 兼论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对话何以可能[J].开放教育研究,2008(1):22-23.

[2] 包国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学晋升一级学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体会[J].电化教育研究,2011(2):11-15.

教育学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4-0084-02

一、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

(一)满足和适应新形势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先后颁布《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其中《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是教育部颁布的第一个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师范生指明了方向。[1(]P.35-36)对教师教育素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这也就对教育学原理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学原理是师范院校和其他院校学生取得教师资格的一门基础和必修课程。近几年师范学生教育学原理等本性知识结构的缺乏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而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教育改革的成败。为了增强师范生教育学科素养,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教育学原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要

培养师范生的实践精神、创新能力是师范类院校一以贯之的精神。教育学原理本应是一门与实际联系相当紧密的学科,但在我国师范教育教学中,却存在着严重的理论和事件的脱节,几乎陷入了纯理论研究的误区。教育学的研究过于宏观、思辨,却忽视了向实践的贴近与转化。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从教育实践中提升教育理论或真正践行教育理论的能力。为更好地实现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教育学原理”的基础地位,教育学原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在以往的教育学课程的讲授中教师一直以“一纲一书一案”作为教学材料,按教材的知识结构来进行教学,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以讲主要原理为主,渗透案例,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合班教学为主要形式,授课方式仍然是教师讲授占主要教学时间。没有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机会,教育出来的学生貌似什么都懂,实际上是什么都不精。很多教师为了把教材讲完,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学生仍是被动接受讲授内容,从而使教育学失去了本身具有的鲜活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很难提升。

(二)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堂讲授缺乏真实性和生动性

目前师范院校中,讲授教育学原理课程的教师大多数是师范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几乎没有基础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不能把抽象的理论联系到具体的实际中去,无法将理论具体化,无法把枯燥的理论用鲜活的教育事例加以阐释。教育学原理理论知识系统性很强,但课时有限,以老师教授为主,这就导致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以语言来解释理论,枯燥乏味的理论解读,不能用生动的教育例子来阐释枯燥的教育学理论,不能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没有更多的收获。在工作后学校学的东西一般都应用不上,造成了教育的浪费,也偏离了教育培养的目标。

(三)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活动难以有效开展

教育学原理由于知识量较大、冗杂、生涩,再加上教师教学时间有限,一言堂在此门课程讲授过程中为主要教学方法,学生也习惯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缺乏思考。教育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合班教学,即使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但由于思维惯式,学生仍旧不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且受时间、场地、班额人数等方面的限制,很多教学方法很难有效地开展,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灵活式讲授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任务的要求,把以往的教育学知识(什么是教育学、什么是教育、教育和人的关系、教育和社会的关系、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教学、德育、教师和学生、班主任工作)按照知识的结构,提炼多本教材的核心先进内容,融合教师本人及他人学术研究成果转化的知识,和对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有现实指导价值的观点出发,把内容整合成四大部分:教育观;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法律、法规;德育。按照新的教材体系,在讲授过程中,遵循教材的知识结构,在情境的创设中,以学生的认识需要来灵活的进行教学。通过对知识的整合,每一部分的知识都是互相联系,为一个中心主题服务的。所以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的从知识的整体去分析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了解教育不是单纯的就问题谈问题的学科,要从总体上进行学习。

(二)观摩式见习

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视频、图片、去学校参观体验、请学校教师或者管理人员来课堂讲座等一系列直观性的手段,使学生全方位的了解学校、理解知识以及建立科学准确的实践认知。为学生精心挑选既包含着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客观事实,又含有丰富知识与学术信息的案例材料。努力创建相关的教学情境,把原本枯燥的原理性知识用图像、声音、文字等形式来呈现真实面貌的教育案例,并展现到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感性认识对事件构成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P.149-150)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更有效地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获得。通过案例教学,教师能够打破学生思维定势,拓宽他们的思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立场分析问题,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这都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思考式自学

师范生教育的重心应该侧重于“未来”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心态和教学素养的培养,也就是从形成师范生教育的“现在”到培养师范生教育的“未来”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培养师范生毕业后适合从事师范教育的程度和类型,即培养善于从教育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善于从宏观的高度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专业性教师。使得师范生教育更加切合现代化教育理念。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上,我们精讲可以为以后从事教师工作最实际的内容,而纯原理和意识形态的内容,老师可以留给学生问题,做读书指导,以及参考资料的指导。让学生带着思考去自学,锻炼自己的主动学习的习惯。可以通过自学后的思考在学校的网络平台和课堂中与老师交流沟通。

(四)创造式作业

本着学生主体的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我们精心设计了一些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的精当而有趣的创造性作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blackboard网络平台,形成多样的交流版块为教师学生搭建交互平台,作业通过学校网络平台上交,达到无纸化作业,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多媒体,使用网络的复合型能力。

(五)多元化评价

在传统的评价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管理的角度,他们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老师要怎么评就怎么评的被动局面,不得不接受评价结果的消极心理状态,对评价本身持一种否定态度。实践证明,任何评价如果没有被评价者的积极参与,很难达到预期目的。本着“以评带教,以评促学”这样的思想我们要重构教育学原理课程评价体系。加大平时实践考核的权重,期末考试紧扣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实行跟进式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用评价体系带动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评价中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在评价中,教师的职责是确定任务、收集资料、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渗透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共同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持续观察、记录、反思,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所取得的成绩等方面及时地做出发展性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3(]P.146-147)教育学原理的新型教学模式秉持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取向,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灵活式讲授、观摩式见习、思考式自学、创造式作业、多元化评价的一系列可操作、可监督、可评价的环节,达到了“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教育学原理课程变成真正有用的课程,让学生在课程的培养下建立坚实而稳定的教育观念,形成科学的教育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性认知。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际层面的操作评价,都有一定的创新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黎波,耿碧雪.基于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标准的教育学类课程改革标准[J].教育探索,2014,(7).

[2]李章琼,封信福.我国高校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探讨[J].大家,2012,(2).

[3]王艳.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中形成性评价体系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4).

教育学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 教学改革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57-01

教育学原理是一门重要的教育学基础课程,通过实践教学,可培养学生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巩固综合能力水平。目前,教育学原理在我国开展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较多学生没有充分了解该学科目标任务,无法提起学习兴趣。还有些学生感到教育学原理教学内容的单一枯燥性,无法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就教育学原理教学如何科学改革探索,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实践策略,对提升教育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教育学原理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教育学原理实践教学中,较多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该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存在认识层面的一定误区。虽然教育学属于一类实践性学科,然而其同样需要科学理论的有效引导,因此,学生不仅应注重教育实习,更应注重实习前期强化理论重视,方能避免盲目教学实践。当前有关教育学原理的学科教材种类丰富,呈现出数量达标、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缺乏经典优质教材的不良问题。一些学校则普遍存在选用教材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无法突出个性的弊端。为快速紧跟教学改革实践步伐,一些教材仍然持续应用老教材体系框架,仅仅对少量章节内容进行略微修改。而一些教材则借鉴多本教材进行内容的单一拼凑,欠缺科学逻辑性及丰富层次性。再者,较多教育学原理编制教材欠缺现实性,基于教育学是一类实践教学课程,且教育实践丰富变换,为此,教育学理论相关研究应跟上实践发展步伐,方能体现良好的实践性以及时代性特征。当前,我国较多学校开展教育学原理仍停留于理论教学层面,教学形式则多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学习,虽然提升了教学效率,却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之信息化时代,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教学,没有注重同学生的良好互动,令教学质量无法实现良好提升。从教学评价层面来讲,则存在形式单一的不良问题。一些学校仍旧采用闭卷考试单一评价模式,令学生过分注重应试技能锻炼,形成了考前突击学习、考后快速忘记的不良问题。

2 教育学原理教学实践改革策略

2.1 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针对教育学原理实践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强的现状,应由思想层面提升学生重视性,虽然真理的检验需要依靠实践来完成,然而,由于在校学生通常欠缺实践教学丰富经验,对教学存在认识理解误区,应用教学理论往往过于理想化。为此,加强理论学习可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优质的理论引导,杜绝盲从实践弊端问题。理论学习还可令学生正确理解教育内涵,树立科学教育目标,掌握教育家精髓思想意识,明晰教育历史并通过教育现象客观明确教育问题。实践教学较为复杂,包含较多不确定性。青年教师在应对棘手教学问题阶段中,如何做到机智、灵活,形成实践智慧,理论学习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育学原理教学阶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明晰该学科学习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一类科学的实践参考依据,扩充其教育视野,进而全面提升学习积极性,基于教育学原理指引学生前进方向,为其教育实践提供优质的借鉴范例。

2.2 注重教材的优选以及核心内容的良好提炼

优质教材可确保高效良好的教学实践,因此,我们应科学做好教材精选。针对当前丰富多样的教育学原理教材,教师应就不同版本学科教材进行全面对比,科学通晓。通过仔细斟酌,依据学校发展定位、专业学生综合特征做好优质选择。同时教材精选并不代表唯一性,各个教材均有其重点研究内容与闪光之处,为此课堂教学可将一本教材作为主导,课后则可令学生多参考基本学科教材。令其通过丰富的教材阅读、实践学习,深化问题认识,提升批判精神。另外,教材选择不应仅仅限定在教科书范围内,网络资源以及期刊文献也可作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中,针对较多教材进行观点罗列的状况,教师可进一步丰富学生视野,为其提供最前沿的学科理论,最独特的学习视角,令学生接触针对同一问题的各类不同视角观点。还可锻炼学生评判教材局限性的实践能力,促进其自学能力的优化提升。再者,教师实践教学阶段中,应有效跨越书本内容,引入自己对教育学原理内容的独到见解,进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优化教学效果。

2.3 多元化应用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

(1)基于案例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教育学原理教学应科学应用案例教学方式,通过案例令学生掌握教育学相关理论与原理知识。案例应涉及当前教育阶段中包含的问题,并涵盖多元化学科知识与先进性学术知识。教师则应做好案例选择,并引导学生实施案例分析,掌握研究技能,促进案例分析、研讨同理论学习的有效结合。(2)积极组织小组讨论。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随机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小组,组内成员则可就教育学理论知识抒发自身理解,展开互相评价。学生则可在听取同伴观点的基础上丰富视野,扩充理论知识,并畅所欲言,抒发观点,进而优化学习、再创造以及全面训练的学习提升过程。(3)开展探究式教学,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教育学原理教学阶段中,教师可为学生设计编制不同课题,令其在课后利用网络信息工具自主查阅文献,并通过报告模式进行课堂展示。该类教学方式可全面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与独立探究综合能力,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4 丰富开展教学评价,优化教学效果

考试并不应该是单纯的教学评价模式,否则,将会令学生形成为了考试而考试的僵化学习模式。为此,应创建多元、丰富的教学评价模式。例如,教师可设计编制一个教学主题,并令学生围绕相关内容主题,形成报告、编写学术论文,依据其完成综合质量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还可将平时成绩、出勤率、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实习能力等作为教学评价手段,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考查学生变通、总结、自我创新能力,进而真正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学习水平。

3 结语

总之,针对教育学原理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教材优选、应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丰富开展教学评价,方能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水平,并培养出全方位发展的学科人才。

参考文献

[1] 詹小红.新课改背景下现代文学教学改革初探――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1):245-247.

[2] 何芳.高师《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初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11(4):92-94.

[3] 茹宗志.教育名言警句教学―― 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文教资料,2007(17):37-39.

教育学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学;理论和实际;前沿性

对于“教育学原理”的概念,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一书中的解释:“教育学原理就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它的起源、发展和变迁,本身就显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态势。在经历了漫长的探索道路之后,中国走出了一条探索——改革——实践——创新的发展道路。在顾明远看来,教育学的兴起,是很有必要的,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好好参悟。

《教育学原理》以教师发展需要为基本立场,为教师提升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素养,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解读中形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看到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服务。书中主题与内容的选择以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变革为核心,以体现此书时态上的当代性、空间态上的本土性和校本性。此外,在这本书阐述中渗透着编写者近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持续了十多年,且还在深入进行的“新基础教育”研究。

在本书中,对教育学提出了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第一,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套教材是根据在职教师的特点专门编写的,既重视教育理论的介绍,又重视研究教育实际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把教育实际中的问题提升到理论上来阐述,可以提供学员的认识。教师学习理论是十分必要的,老师只有在充分认识教育规律后,才能去创造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理论的学习,就是要提高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提高教师的理论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创造。

这就指出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理论联系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也要坚持这一理论。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理论,而忽略了实际,或是只是注重实际,而忽略了理论知识,都是非常有害的。

案例分析:如教一年级的学生识字。如果生硬地教给学生那些生字,可能对于刚接触的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如果在理论中联系一点实际,那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收效更大。可以播放一点轻音乐,创造一种氛围,运用多媒体演示“实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过程。然后老师讲述:由于劳动和生活的需要,他们要把看到的东西、遇到的事情记下来,可是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是富有智慧的,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看见“船”就把“船”记下来。(屏幕上以动画形式依次出现由实物图变成象形字的过程。)然后为了便于书写,后来,人们就在这个象形字的基础上,又造出了现在的这个“船”字。这样,就把所要学习的汉字“船”给讲出来了,而且也便于学生记住,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加深印象。

第二,重视学科的前沿性。编写的教材尽量能够反映学科当前发展的新成果,注意吸收国际上新的教育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使老师学习了这些课程后能够理解该门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了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新趋势。这不仅能够使教师学习到最新的教育理论,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有利于创造他们自己的新经验。

案例分析: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面对这样两种不同的回答,老师应该在肯定小方回答正确的同时,更要对小明的回答进行赞赏和鼓励,因为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很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以老师应当给对小明的这种创新思维进行鼓励。

综上所述,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主要以对教育学提出了三个问题:一、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第二、重视学科的前沿性;第三、重视研究。学习《教育学原理》仅仅是学习、消化和吸收,而不是一种明确的操作,套用叶澜教授说的一句话:“原理不是明确的操作性规定,原理只有滋养了人的心灵才会有真实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4.

[2] 顾明远,教育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7.

[3] 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9.

教育学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舞蹈创作教育;表现力

舞蹈是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对于舞蹈的创作,既有一定的形式要求同时其内容也非常重要。好的舞蹈作品可以在舞蹈形式以及内容的结合作用下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感受到舞蹈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因而舞蹈这门艺术来说,创作教育非常重要。教育学原理通过理论研究来探究舞蹈创作的规律,可以为我国的舞蹈创作教育提供有用依据。

1.教育学原理概述

教育学原理也被称为“教育基本理论”,主要研究教育学中的一般规律和原理等基本理论问题,其研究成果是教育理论不断发展以及进行教育改革的基础。在教育学范围内,教育学原理属于基础性学科,因而舞蹈教育学就是站在教育学的角度,通过教育学中的规律和原理来探索舞蹈教育方法的学科,是舞蹈学与教育学的有机结合,其根本意义就是为了实现舞蹈教育实践。高师舞蹈教育的目的是既能从事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进行舞蹈创作的复合型人才,将教育学原理应用其中,可以加强舞蹈创作实践与教学活动的协调性,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也提升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由此可知,在舞蹈创作教育中,教育学原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进行舞蹈创作的必要条件

2.1 基础舞蹈知识

创作是一项综合性活动,是对已掌握知识的整体把握和运用,在整合过程中实现创新, 因此相应的基础唔到知识是创作的最基本条件,具体包括舞蹈美学、舞蹈流派、舞蹈语言、舞蹈史论等。基本舞蹈知识的掌握可以让舞蹈创作人员更充分地认识到舞蹈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了解舞蹈艺术。

2.2 生活体验

艺术来自生活,必要的生活体验是舞蹈创作的基础。生活经验的积累可以帮助舞蹈创作者提升对舞蹈情感的认识。对于艺术创作来说,直观感受对其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生活阅历的增加可以让舞蹈创作者更深刻地感受各种情感,加强对生活的感悟,进而将这些感受通过舞蹈这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因而对于舞蹈创作者来说,生活体验也是进行舞蹈创作的必要条件。

3.教育学原理对舞蹈创作教育的干预

舞蹈创作过程离不开教育学原理的指导,其是学生在舞蹈创作实践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依据。对于舞蹈创作来说,如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高雅的创意、新颖的动作设计的结合来体现舞蹈的艺术美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学生需要通过鲜明、准确、生动的身体语言来塑造角色和反映生活,进而达到吸引人、感染人甚至影响观众思想感情的目的。在这样一项复杂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历很多遇到问题并不断寻求最佳解决方法的环节,因此对于舞蹈创作来说,创作教育的地位至关重要,只有利用好教育学原理中关于舞蹈教育的相关规律,舞蹈创作才能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在教育学原理对舞蹈艺术的种种阐释以及剖析下,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以及创意对相关舞蹈材料加以运用,创作出带有个人思想与灵魂的独特作品。

具有创作精神的舞蹈家,都会特别注意通过身体语言的创新来增强舞蹈的表现力,比如《丝路花雨》,其是以敦煌壁画为原型创作出的舞蹈艺术作品,在敦煌壁画舞蹈形象的基础上通过新颖、独特舞蹈动作的改编而创作出的优美舞蹈,让我国的民族舞蹈宝库更加丰富。而《奔月》则是将戏曲舞蹈作为创作的“动机”和“元素”,以体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作为创作出发点,通过对元素的分解、变形以及嫁接让舞蹈的主题――奔月得以体现。而在教育学原理对舞蹈所做分析的基础上对舞蹈元素的分解以及嫁接可以有效提升舞蹈的自身表现力与艺术魅力,让舞蹈所塑造的后羿、嫦娥以及逢蒙等艺术形象更加生动、更具有艺术美。

此外,学生在运用教育学原理进行舞蹈创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从整体进行把握舞蹈的框架和所要表达的思想,然后在舞蹈创作教育的引领下以情感为主线确定整体风格,之后再根据舞蹈艺术美感的需要进行细节的修改以及润色。站在舞蹈创作教育的角度,舞蹈是通过特殊的舞蹈手段来刻画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因此舞蹈的形式歧视是依附内容而存在的,为舞蹈内容以及情感的表达服务。对于好的舞蹈创作来说,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让舞蹈的形式服务于舞蹈内容以及思想才是关键。

结束语

综上所述,舞蹈教育学是在舞蹈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指导舞蹈创作的总论以及抽象理论,也是舞蹈创作教育的依据。在舞蹈创作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好教育学原理对学生创作过程所带来的启发作用,让他们在基础舞蹈知识以及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发挥出自己的创作才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达到为国际哦培养优秀舞蹈创作人才的目的。(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萍.中国舞蹈著作权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04)

[2]吴翔.教育学原理在高师舞蹈创作教育中的运用[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12)

教育学原理范文第6篇

在本科学习教育学的时候,我们开设了教育概论这门课程,当时选用的教材不是叶澜教授编写的,但是对于她的书是早有耳闻,后来真正的接触到她编写的《教育学原理》是在准备考研的那一年。因为叶澜老师的《教育学原理》是全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参考教材。教育学科班出身的我本以为这本教材又会和其他教育学专业书一样,是一本很枯燥乏味的书。读过以后,我的想法完全变了,叶澜教授清晰的思路,明确的观点,毫不含糊的总结和比较和对教育领域研究必要性的社会,历史和理性的分析使我深受启发。

该书立足于教师发展需要,为教师提升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素养,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解读中形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看到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服务。书的前言中就曾提到,要在同类教材的基础上再出一本,当然,这是有很大难度的。在教育学教材繁荣的今天,这本书能在众多的教育学教材中脱颖而出,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用书,在我看来,它的特色在于以下几点。一,它是作者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享受”教师之旅的结晶。我们知道,实践出真知,认识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叶澜教授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在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及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改革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正如她在书中所说,“教师的人生之旅,兼有精神之旅和身体之旅”,诚然,这本《教育学原理》就是叶澜教授教师之旅的结晶,是多年实践的产物,是作者做研究“做”出来的。20世纪80年代末,她在提出教育学要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自我意识的“上天”工程的同时,就提出了注重实践的“入地”工程,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她已出版了《教育概论》、《“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等;撰写并主编的丛书与研究报告有“教育学科元研究”丛书、“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系列丛书、“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系列丛书、“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系列丛书、《中国教育学科发展年度报告》等。以培根、皮斯库诺夫、乌申斯基等大家之言谈教师的教育学之旅,进而讨论元教育学和教育学元研究,从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到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变革,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儿童生存状态的影响,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重建,课堂教学的原理与策略,学生组织建设的原理式透析,这些无一不是作者将近20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系统反映。二、该书一条主线,首尾呼应,内容全面,层次分明。本书是从教师的需要出发,提升教师的教育学基本素养,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给予其指导。所以本书始终围绕教师这一条主线,从教师的教育学之旅(第一章)开始,谈教育学的来源,在东西方的发展历史,以及教育学与教师的发展智慧,又在书的最后一章以学校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为中心讨论教师理想角色的重建,新型教师的基本素养以及如何在学校研究性变革中实现教师的发展。这样首尾呼应,环环紧扣,更加突出了本书的中心――教师的发展。该书不仅涉及了教育学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三个范畴的每一个方面,也相应的处理了教育中的三对关系,即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教育中人与人的关系。注意到了社会变革对学校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讨论了当代社会转型,如家庭结构形态、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形态对儿童生存状态的影响,提出了要求改变那种实际上把学生当做可按标准件去制作的“物”的形而上学的僵死看法,还学生以生动活泼、需要并具有发展和主动性的多姿多彩的生命体的真相的新的学生观,正确对待学生非正式群体,积极引导学校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的重建,又回归课堂,指导教学,比较国内外的教学策略研究,给出内容性、方法性,综合性教学策略等以作参考,涉及了教育的方方面面,给读者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具体行文方面,也是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特别是在列举一些教育家,如夸美纽斯的教育贡献时,都是经过精心总结的,避免了观点的杂乱无章。三,关心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是具体成就人的实践活动,是直接以人的具体生命内涵为旨归的活动过程。“关注生命是教育学的基本品格,也是教育学的智慧源泉,同时也构成了教师伦理的核心。”“生命”概念是从不同角度被引入中国教育学的,因此,与生命相对的参照物或者问题也不止一个。教育将要直接面对的是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鲜活的生命,如果将人作为一种纯客观对象,为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客体,人也就只能作为诸如生理人,心理人,经济人等存在,那么作为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以及存在意义的和价值的教育活动也将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视为可无之物,这在教育中的表现是以对待物的方式对待人,教育便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基于这样的现实,叶澜教授领衔创立了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当然,这是基于他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的《教育概论》),提出了由三个层次十个观念组成的“新基础教育”观念系统,其中第二个层面就是关于学生观的,要求学生成为“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也即是要求发掘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关注学生生存状态和生命质量。“对于生命成长的阅读和欣赏,是教师行走中的主要方向,但是,这样的阅读常常可能会迷失方向,因为生命成长的道路不时有生命之雾飘荡,迷雾中的行走似乎也因此成为教师之旅中的常态,这样的旅程可能会成为迷离之旅。通过这种恰当的比喻,作者突出了该书的写作目的,即“从阅读生命成长到阅读关于生命成长的思想。教育学原理就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在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教育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三种教育关系中,作者更是指出他们所共有的问题是“如何促进人的生命主动的成长与发展”。在重建新的学生观方面,本书主张教师将对学生的爱转化为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欣赏能力和发掘能力。认识学生成长的可能性与主动性,学生作为生命体,其与生俱来并不断发展着的,是其成长的可能性;认识学生的具体性,每个学生都是有自己生命追求与生命尊严的价值主体,不容他人代替他作出人生的价值选择.

叶澜教授的《教育学原理》是我们在创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学”过程中的一个成功的典范,作为一个教育学人,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来审视问题,不仅需要智慧和远见,更需要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读好的书才能办好的教育,我们共同努力,打造中国教育的美好明天!

教育学原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4-0084-02

一、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

(一)满足和适应新形势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先后颁布《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其中《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是教育部颁布的第一个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师范生指明了方向。[1](P.35-36)对教师教育素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这也就对教育学原理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学原理是师范院校和其他院校学生取得教师资格的一门基础和必修课程。近几年师范学生教育学原理等本性知识结构的缺乏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而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教育改革的成败。为了增强师范生教育学科素养,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教育学原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要

培养师范生的实践精神、创新能力是师范类院校一以贯之的精神。教育学原理本应是一门与实际联系相当紧密的学科,但在我国师范教育教学中,却存在着严重的理论和事件的脱节,几乎陷入了纯理论研究的误区。教育学的研究过于宏观、思辨,却忽视了向实践的贴近与转化。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从教育实践中提升教育理论或真正践行教育理论的能力。为更好地实现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教育学原理”的基础地位,教育学原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 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在以往的教育学课程的讲授中教师一直以“一纲一书一案”作为教学材料,按教材的知识结构来进行教学,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以讲主要原理为主,渗透案例,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合班教学为主要形式,授课方式仍然是教师讲授占主要教学时间。没有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机会,教育出来的学生貌似什么都懂,实际上是什么都不精。很多教师为了把教材讲完,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学生仍是被动接受讲授内容,从而使教育学失去了本身具有的鲜活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很难提升。

(二)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堂讲授缺乏真实性和生动性

目前师范院校中,讲授教育学原理课程的教师大多数是师范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几乎没有基础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不能把抽象的理论联系到具体的实际中去,无法将理论具体化,无法把枯燥的理论用鲜活的教育事例加以阐释。教育学原理理论知识系统性很强,但课时有限,以老师教授为主,这就导致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以语言来解释理论,枯燥乏味的理论解读,不能用生动的教育例子来阐释枯燥的教育学理论,不能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没有更多的收获。在工作后学校学的东西一般都应用不上,造成了教育的浪费,也偏离了教育培养的目标。

(三)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活动难以有效开展

教育学原理由于知识量较大、冗杂、生涩,再加上教师教学时间有限,一言堂在此门课程讲授过程中为主要教学方法,学生也习惯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缺乏思考。教育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合班教学,即使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但由于思维惯式,学生仍旧不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且受时间、场地、班额人数等方面的限制,很多教学方法很难有效地开展,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灵活式讲授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任务的要求,把以往的教育学知识(什么是教育学、什么是教育、教育和人的关系、教育和社会的关系、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教学、德育、教师和学生、班主任工作)按照知识的结构,提炼多本教材的核心先进内容,融合教师本人及他人学术研究成果转化的知识,和对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有现实指导价值的观点出发,把内容整合成四大部分:教育观;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法律、法规;德育。

按照新的教材体系,在讲授过程中,遵循教材的知识结构,在情境的创设中,以学生的认识需要来灵活的进行教学。通过对知识的整合,每一部分的知识都是互相联系,为一个中心主题服务的。所以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的从知识的整体去分析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了解教育不是单纯的就问题谈问题的学科,要从总体上进行学习。

(二) 观摩式见习

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视频、图片、去学校参观体验、请学校教师或者管理人员来课堂讲座等一系列直观性的手段,使学生全方位的了解学校、理解知识以及建立科学准确的实践认知。为学生精心挑选既包含着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客观事实,又含有丰富知识与学术信息的案例材料。努力创建相关的教学情境,把原本枯燥的原理性知识用图像、声音、文字等形式来呈现真实面貌的教育案例,并展现到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感性认识对事件构成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P.149-150)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更有效地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获得。通过案例教学,教师能够打破学生思维定势,拓宽他们的思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立场分析问题,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这都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 思考式自学

师范生教育的重心应该侧重于“未来”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心态和教学素养的培养,也就是从形成师范生教育的“现在”到培养师范生教育的“未来”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培养师范生毕业后适合从事师范教育的程度和类型,即培养善于从教育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善于从宏观的高度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专业性教师。使得师范生教育更加切合现代化教育理念。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上,我们精讲可以为以后从事教师工作最实际的内容,而纯原理和意识形态的内容,老师可以留给学生问题,做读书指导,以及参考资料的指导。让学生带着思考去自学, 锻炼自己的主动学习的习惯。可以通过自学后的思考在学校的网络平台和课堂中与老师交流沟通。

(四) 创造式作业

本着学生主体的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我们精心设计了一些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的精当而有趣的创造性作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blackboard网络平台,形成多样的交流版块为教师学生搭建交互平台,作业通过学校网络平台上交,达到无纸化作业,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多媒体,使用网络的复合型能力。

(五)多元化评价

在传统的评价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管理的角度,他们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老师要怎么评就怎么评的被动局面,不得不接受评价结果的消极心理状态,对评价本身持一种否定态度。实践证明,任何评价如果没有被评价者的积极参与,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本着“以评带教,以评促学”这样的思想我们要重构教育学原理课程评价体系。加大平时实践考核的权重,期末考试紧扣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实行跟进式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用评价体系带动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评价中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在评价中,教师的职责是确定任务、收集资料、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渗透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共同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持续观察、记录、反思,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所取得的成绩等方面及时地做出发展性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3](P.146-147)

教育学原理的新型教学模式秉持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取向,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灵活式讲授、观摩式见习、思考式自学、创造式作业、多元化评价的一系列可操作、可监督、可评价的环节,达到了“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教育学原理课程变成真正有用的课程,让学生在课程的培养下建立坚实而稳定的教育观念,形成科学的教育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性认知。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际层面的操作评价,都有一定的创新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黎波,耿碧雪.基于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标准 的教育学类课程改革标准[J].教育探索,2014,(7).

[2]李章琼,封信福.我国高校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探 讨[J].大家,2012,(2).

教育学原理范文第8篇

【摘 要】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重要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把握教育学的整体内涵,对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以便在今后的实践中展示出更强的能力。文章针对教育学原理学科发展的需求,提出了几条教育学原理改革的途径。

【P键词】教育学原理 发展需求 改革途径

一、教育学原理学科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和教学科目都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积极提升教学能力,改变教育学原理学科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学原理学科,顾名思义,这一科目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如果教师仍然运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就无法激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教育实践的教学目的相背离。因此要对教育学原理学科的教学进行改革。教师在进行这一学科的教学时,要避免枯燥的讲解,可以从教学示范方向入手,利用一些教学案例,让学生在案例讨论中调动学习积极性,并通过案例来进行理论知识的总结。此外,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教育学原理的发展需求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教育是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学习教育学的学生都知道,教育学原理是所有教育学课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门课程,它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就目前教育学原理学科的教学情况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学观念陈旧

大学的教师大多是拥有一定资历的老教授,他们还保留着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讲授是最好的教学方法,“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接收到更多的知识。殊不知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渴求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的创新,只有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所以,教师如果缺乏教学创新,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就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无法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无法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评价机制不合理

由于教育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应该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考核评价方法上。那样只会导致一些学生上课不认真,考试通过临时的死记硬背来获取好的成绩,同时也会打击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导致全班学生对于教育学原理学科学习的积极性降低,甚至是产生厌学情绪,阻碍学生继续深入学习这一门课程,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法较落后

教学教育学原理学科的一些教师,本身又承担着一些科研项目,这就导致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还有一些教师把精力放在评职称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简单地应付课堂教学,导致原本枯燥的教育学原理课程更加枯燥,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睡觉的情况很常见。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在考试前直接给学生划重点,更加助长了学生不劳而获的心理,导致学生学到的只是教育学原理的皮毛,无法将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四)教学工具不更新

新时代下,科技不断发展,促进了教育的进步,教学工具变得更加先进,同时也更符合学生的需求。但是在大学中,大部分教师的年龄偏大,不太愿意接受或不适应新的教学工具,仍然沿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无法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教育学原理教学的改革途径

(一)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教育学素质,就需要进一步提升教育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教育学理论知识水平。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最后达到提高教育学原理学科教学效率的目的。

1.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对于教育学原理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花一定的心思,选用的教学方法不能没有互动,并且还要有一定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

案例教学法是当前很受欢迎并且很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讨论,在讨论中更加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对所给出的案例进行收集和整理,并总结出案例中和本课所学知识相关的观点和结论,最后教师再进行相应的补充和总结。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组织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引导他们进行案例讨论,在讨论中自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能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案例的选择,案例既要满足课程需要,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和时代性。其次,在案例选择后,教师要设计相应的教学计划,圈出教学重点,也要留意学生易忽略的地方,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得出关键结论。再次,教师还应当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并制定好解决和处理的措施。最后,教师要进行案例的总结,结合本课所讲述的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

2.分组教学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做到因材施教。首先可以把学生分为两个大组。例如按照学习效率分组,可分为掌握知识快速组和掌握知识较慢组;按照学生性格进行分组,可分为活泼组和安静组。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能得到有效增强。分组结束后,教师可以对不同组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别记录,对于一些偏离教学内容的要进行引导。然后对各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特别是要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和纠正,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今后遇到类似的案例时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案例进行分析,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认真听其他同学的解题方法,对于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疑问,然后小组共同探讨更好的解题方法。

(二)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开始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能够更直观、更生动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明确自身引导者的身份,充分做好引导工作,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达到教育学原理的教学要求。

(三)建立全新评价机制,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改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中,评价标准单一,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差只能通过考试这一种方法进行检测。这种看似公平的评价方法只能够了解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却无法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进行评价,容易打击那些平时学习积极而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自信心,严重的会使学生对教育学原理产生厌学心理。所以在新课改下,教师要制定出全新的、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机制,从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结果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认可,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教育学原理课程的信心,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四、结语

当前,我国的教育学原理教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以便学生能够运用教育学原理知识更好地解决实践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教育学原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制定全新的评价机制,鼓励和认可学生,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为教育学原理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国领.浅谈学习教育学原理的感想[J].课程教育研究,2013(30):160.

[2]胡翁.教育学原理学科发展需求及改革途径探讨[J].科教文汇,2014(06):44-45.

教育学原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育学;理论和实际;前沿性

对于“教育学原理”的概念,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一书中的解释:“教育学原理就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它的起源、发展和变迁,本身就显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态势。在经历了漫长的探索道路之后,中国走出了一条探索——改革——实践——创新的发展道路。在顾明远看来,教育学的兴起,是很有必要的,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好好参悟。

《教育学原理》以教师发展需要为基本立场,为教师提升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素养,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解读中形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看到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服务。书中主题与内容的选择以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变革为核心,以体现此书时态上的当代性、空间态上的本土性和校本性。此外,在这本书阐述中渗透着编写者近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持续了十多年,且还在深入进行的“新基础教育”研究。

在本书中,对教育学提出了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第一,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套教材是根据在职教师的特点专门编写的,既重视教育理论的介绍,又重视研究教育实际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把教育实际中的问题提升到理论上来阐述,可以提供学员的认识。教师学习理论是十分必要的,老师只有在充分认识教育规律后,才能去创造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理论的学习,就是要提高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提高教师的理论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创造。

这就指出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理论联系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也要坚持这一理论。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理论,而忽略了实际,或是只是注重实际,而忽略了理论知识,都是非常有害的。

案例分析:如教一年级的学生识字。如果生硬地教给学生那些生字,可能对于刚接触的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如果在理论中联系一点实际,那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收效更大。可以播放一点轻音乐,创造一种氛围,运用多媒体演示“实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过程。然后老师讲述:由于劳动和生活的需要,他们要把看到的东西、遇到的事情记下来,可是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是富有智慧的,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看见“船”就把“船”记下来。(屏幕上以动画形式依次出现由实物图变成象形字的过程。)然后为了便于书写,后来,人们就在这个象形字的基础上,又造出了现在的这个“船”字。这样,就把所要学习的汉字“船”给讲出来了,而且也便于学生记住,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加深印象。

第二,重视学科的前沿性。编写的教材尽量能够反映学科当前发展的新成果,注意吸收国际上新的教育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使老师学习了这些课程后能够理解该门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了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新趋势。这不仅能够使教师学习到最新的教育理论,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有利于创造他们自己的新经验。

案例分析: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面对这样两种不同的回答,老师应该在肯定小方回答正确的同时,更要对小明的回答进行赞赏和鼓励,因为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很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以老师应当给对小明的这种创新思维进行鼓励。

综上所述,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主要以对教育学提出了三个问题:一、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第二、重视学科的前沿性;第三、重视研究。学习《教育学原理》仅仅是学习、消化和吸收,而不是一种明确的操作,套用叶澜教授说的一句话:“原理不是明确的操作性规定,原理只有滋养了人的心灵才会有真实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4.

[2] 顾明远,教育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7.

[3] 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9.

[4] 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

5,8.

教育学原理范文第10篇

(一)概念的辨析和澄清离不开哲学思维的运用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看作是一项待建的工程,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就是施工建设的地基。而相关概念的形成,尤其是对于基本概念与核心概念来说,则更需要借助哲学思维来实现。从某个角度来看,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可以说是一种哲学性的研究,这一结论是经过前人的验证而得出的。大部分研究学者都是将基本概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开始,之后才对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范畴的体系进行建设。

(二)观点的概括和提炼离不开哲学思维的运用实际上,大部分的原理体系都是由多种观点或某种定理组成的,但是,对这些观点进行提炼或概括,从而使其具有规范性,则是原理体系建构过程中的基础内容之一。这一基础内容仍然需要依靠哲学思维来完成,这是因为哲学思维具有非常好的抽象概括功能。有些事情从表面来看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如果用哲学的思维来思考,其内部的复杂性就表现出来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所有的基本观点,不论是定理,还是最终得出的结论,都能够借助哲学思维进行思考,从而深入提炼。

(三)体系的建构和论证离不开哲学思维的运用将已有概念与定理整理、建构成一项完整的建筑工程,离不开系统性的思维与全面的眼光,同时,也离不开较强的学术能力。对于这一问题,哲学发挥出了自身所独有的特点,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并非分析某些细小事物的哲学派,而是一种广阔思维的世界观。要想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研究,就必须了解教育,同时,还要了解基本的政治与哲学,这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的建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把握好运用哲学思维特别是哲学概念的度

(一)哲学思维应用不足站在哲学思维应用不足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存在不少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它拥有诸多相似的概念,包括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等,但是,这些概念的具体含义、具体边界以及理论定位等问题都十分模糊。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中,广义与狭义共存,不仅如此,还有更广义与更狭义的范畴。因此,必须设立过渡与转换的临界点,在两个甚至多个层次中随意转换是不被允许的。就拿对“思想政治教育”下定义来说,很多研究学者都称其为“一定的阶级和社会集团所具有的东西”,由此可见,这是一种广义的定义。然而,在之后的研究与表述中,研究学者未经任何过渡地声称:“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显然,这种说法并没有考虑到其他阶级与社会集团对培养目标所给出的定义。

(二)哲学思维的运用缺少原则性正如以上所说,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时不能缺少哲学思维,并且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哲学思维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有些学者在提炼关键论题时,并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当作源头,更没有以历史经验为探寻对象,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中生搬硬套,并冠之以“思想政治教育”,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关键提要。从浅层次上来看,这一现象是由学术繁荣造成的,然而,实际上却是毫无意义的争论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需求而构成的经院哲学。这种行为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建构做出贡献,甚至还加大了原理建构与教材编写的难度。

(三)哲学思维应用过多由上述内容可知,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论题的提取不能在哲学原理中生搬硬套,还要注意哲学概念的运用,应尽可能地遵循“少即是好”的重要原则。哲学思维与哲学概念有着很大的区别,不能将两者等同。在运用哲学思维的过程中借助哲学概念是可行的,但要尽量降低哲学概念的使用频率。专业的哲学研究往往会非常频繁地使用哲学概念,但是,当哲学运用到其他领域时,如果运用过量,就是不妥当的。不仅如此,过度依赖于哲学概念,从某一角度来说,就显示出了哲学思维的愚昧。精细、系统的哲学思维应该是运用于无形的,同时,还是在解决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是不可或缺的分支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涉及到多领域的内容,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学科群。因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群中理应分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学科,但是,它们还是有不同之处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区别实际上,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理论抽象层次更高,我们才说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研究重点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中的哲学问题,还包括实践中遇到的哲学问题,尤其是基本概念问题,通常情况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依据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问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等。在发达国家的教育哲学发展过程中,值得一提的就是道德教育哲学,它提出了非常多的具有价值的论题与观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而非完全背离的。原理的阐释必然会涉及到相应的“元问题”,也会依赖于“元理论”的某些研究成果。所以说,上述两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内提取出来的。其次,当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哲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之后,所得出的结论,尤其是比较成熟的结论,将被“名正言顺”地归纳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有时也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之间的相对分离与互动,会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推向高峰。

四、总结

将哲学思维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之中是必然的,它能够解决后者研究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但是,必须掌握好运用哲学思维的度,既不能运用不足,又不能运用过量,否则都达不到应有的最优效果。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范文 下一篇:幼儿急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