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前沿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5 15:49:20

教育前沿论文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SSCI;论文;研究;文献计量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成果的国际化是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学界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成果走向世界的呼吁已有时日,但中国学者在国际高等教育研究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仍属凤毛麟角。[1]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国际化涉及的问题固然很多;在诸多问题当中,首要的是树立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意识,全面了解和掌握国际上主流的学术期刊和代表性成果的研究取向、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以下简称SSCI)普遍被认为是用于采集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代表性学术期刊和论文等数据的重要工具。在SSCI收录的某一学科领域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和水平基本能够反映该学科领域的国际化程度。[2]教育学为SSCI收录的一个重要学科(SSCI中与国内教育学这一学科类别相关的包括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Special Education和Educational Psychology),对其收录的教育学(含高等教育学)期刊和论文进行分析,评估和跟踪国际上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有助于促进国内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期刊的国际化进程。在这方面,已有学者作了有益的探讨。比如,李涛、姚云等学者从SSCI收录的教育学期刊出发,谈论我国教育学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路径问题[3];钟秉林等对2000-2006年13种国际知名教育类期刊中涉及高等教育的研究论文进行分析,揭示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问题[4];侯怀银等对英国《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1-2006年的论文选题、研究视角和方法进行分析,揭示21世纪初《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所关注研究主题的变化趋向[5];潘黎等对荷兰《Higher Education》1999-2008年的论文作者来源国家、关键词共词网络进行分析,描述《Higher Education》关注的热点领域[6]。这些分析和讨论增加了我们对国际上高等教育研究局部现状的了解,但对于高等教育研究的整体概貌,尤其是研究前沿、知识基础及其整体演变特点,以及高等教育研究对其他学科的影响情况等方面的研究还较缺乏。

鉴于此,本文以2001-2010年期间SSCI收录的10种高等教育研究期刊上的研究性论文为研究对象,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高等教育研究SSCI论文呈现什么样的形式特征?其演变特点如何?(2)高等教育研究SSCI论文主要关注什么样的研究议题?其研究的前沿领域、知识基础和演变过程如何?(3)这些论文对社会科学的哪些研究领域产生了影响?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一)样本期刊和论文的选择

最新数据显示,SSCI收录的属于教育学学科类别(包括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Special Education和Educational Psychology)的期刊有300种,其中高等教育研究专业期刊10种(美国5种,英国4种,荷兰1种)①。根据图书情报学的Bradford定律,某一学科的核心论文往往集中发表在少数顶尖期刊,这些论文基本上反映了该学科的整体状况;因此,本文选取这10种期刊作为样本期刊。从它们专注的领域来看,基本涵盖了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估、高等教育信息化、教育心理学以及评论综述等领域,能很好地反映国际上高等教育研究的整体状况(见表1)。在SSCI中,通过出版物名称(Publication Name)和出版年份(Year Published)两个字段同时进行检索②。初步检索的结果为3706条记录,其中研究性论文(Article)为2538篇,书评(Book Review)为1012篇,其他为会议摘要、社评材料、通讯、消息等等。完成上述检索后,剔除社论、消息、传记、会议摘要、书评等类型的文献,最终获取有效样本论文为2538篇。

(二)分析变量和工具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对高等教育研究SSCI论文的基本特征、研究前沿领域、研究知识基础、学科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分析。(1)对于论文的基本特征,本文选取样本论文的年度分布、国家/地区分布、研究机构分布、作者分布等变量,运用SSCI数据库的Online Analyzer进行统计分析;(2)对于论文的研究前沿领域,本文选取样本论文的作者关键词(在SSCI数据中为Author Keyword字段),运用Citespace软件③进行可视化分析,运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3)对于论文的知识基础,本文选取样本论文的参考文献(在SSCI数据中为Cited References字段),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运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4)对于论文的学科影响力,本为选取引用样本论文的文献(在SSCI数据中为Citing Articles字段)进行引文分析,揭示高等教育研究的SSCI论文对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的影响。

三、结果分析

(一)高等教育研究SSCI论文的基本特征

2001-2010年10种高等教育研究期刊SSCI论文总量为2538篇,其年度分布和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数据显示,这10年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论文产出量总体上保持逐年稳定增长,年均约254篇。这些论文分别来自66个国家/地区,呈现出向少数几个国家/地区集中的态势。排名在前10位的国家其论文共计2337篇,占总数的92.08%;其中美国占绝对优势,共有1031篇论文,占总数的40.62%(见表2)。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表2数据显示中国(不含台湾地区)以46篇论文位居第九位,但其中中国大陆作者所发表的论文仅为2篇(均为厦门大学),其它均来自香港地区。这说明,中国大陆地区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国际能见度和国际影响力仍然非常低,其研究水平不仅明显落后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而且与香港、台湾地区(18篇)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的障碍因素,可能是语言问题:英语在SSCI论文占了绝对优势,这些论文都是用英语进行发表的。此外,我国尚未有任何一种高等教育研究期刊被SSCI收录,这也极大地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走向世界的步伐。

某一学科领域代表性的作者群体状况集中体现了这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趋向。通过对代表性作者群体的分析,可以把握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表3数据显示,从研究机构所发表的论文数量排位来看,前10家机构中有8家来自美国的大学,表明美国在国际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表4数据显示,数量排在前10位的作者绝大部分也是来自美国,而且这些作者的论文产出量均在10篇以上。毋庸置疑,这些学者是美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领军人物,对其研究的促进和推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高等教育研究SSCI论文的前沿领域与知识基础

研究领域通常可以被定义为学术共同体所关注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和概念,而论文的关键词及其频次分布经常被用来揭示其研究的主题领域。[7]如果我们把研究前沿定义为一个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具体表现为最近若干年内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所关注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和概念),那么这些研究前沿的参考文献就形成了其知识基础。[8]因此,本部分通过统计和分析2001-2010年间的高被引论文及其参考文献的关键词,揭示高等教育研究的前沿领域、知识基础及其演变过程。

1.高等教育研究的前沿领域分析

经统计,2001-2010年间被引用1次及以上的高等教育研究SSCI论文共2061篇,占样本论文总数的81.21%;其中单篇最高的被引次数为136次。这2016篇论文共有7502个关键词(平均每篇论文有3.6个关键词),经过分类、归纳和整理,并且剔除higher education、education、university、college等对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而言无实质意义的词后,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具体而言,词频在50次以上的关键词见表5。进一步分析图2高频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发现,高等教育研究的前沿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研究,主要涉及大学生的学习(learning)、在线学习(e-learning)、课程经验(course experience)、学业表现(performance)、教育质量(quality)、财政资助(financial aid)、在学率(retention)、心理特点(psychology)、动机(motivation)、自我报告(self-reports)等方面;(2)以教师为主体的研究,主要涉及教学(teaching)、师生关系(students)、业绩表现(performance)、性别(gender)、歧视(discrimination)、薪酬(earnings)、教学质量(quality)、职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教育理念(conceptions)等方面;(3)以高校为主体的研究,主要涉及知识创造(knowledge)、办学观念(perspective)、营销推广(marketing)、教育政策(policy)、科研产出(productivity)、绩效管理(performance)、影响(impact)、压力(stress)等方面;(4)其他研究主要包括教育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教育全球化(globalization)、教育多元化(diversity)、教育公平(equity)、种族歧视(race)、性别歧视(gender)等问题。可见,国际上高等教育研究呈现出以问题为导向、侧重于微观应用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分析关键词的突变情况,发现高等教育研究的新兴领域或者某一领域的新发展方向:(1)尽管探究团体模型(community of inquiry)在2000年由Garrison, Anderson 和 Archer等人提出之后就广受关注[9],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在Web2.0虚拟环境下尤其是2008年后又兴起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并且主要发表在《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这一期刊上;(2)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自上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Bloom, Benjamin S.1968)一直是教学质量评估的焦点[10],在互联网尤其是社会化网络环境下,通过学生在线互动、反馈和参与进行的形成性评价成为了新的研究方向。此外,e-learning、international students、self-reports、engagement、feedback、identity等关键词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正向突变趋势。当然,这些新方向的出现也跟创刊不久就被SSCI收录的期刊《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的载文取向有关。

2.高等教育研究的知识基础分析

如上所述,2538篇样本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构成了其知识基础。因此,分析这些参考文献,尤其是被引用频次较高的参考文献,可以揭示高等教育研究的知识基础。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所有的参考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如图3-4所示。具体而言,被引频次排名前20位的研究者及其代表文献见表6。进一步分析,发现以下特点:(1)从代表性人物来看,Pascarella ET、Astin AW、Tinto V、Becher T、Biggs J等人的研究成果构成了高等教育研究SSCI论文的核心文献(表6)。(2)从研究领域和内容来看,这些知识基础涉及高校对学生的影响、课程设计、学科发展、教学质量、教学评估、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职业发展、教育多元化等方面。比如,Pascarella ET的代表作《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对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高等教育公共政策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成为了高等教育研究的经典著作(1991年版本被SSCI论文引用172次,2005年版本61次)。又如,Astin AW的代表作《What matters most in college: Four critical years revisited》也是论述高等教育对学生的个体特征、社会关系、学术成就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问题,成为了众多后续研究的重要引用来源(被引113次)。(3)从引用和被引用关系来看(图3-4),不仅仅这些核心文献被后续的研究者们重点关注,而且这些核心文献之间也存在着重要的学术传承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知识累积作用。(4)从文献类型来看,专著和学术论文,尤其是前者,对该领域的知识基础形成起着主导作用(以前20名为例,专著占80%;学术论文占20%)。

(三)高等教育研究SSCI论文的学科影响

论文的引用情况可以用来评价一篇论文的学术影响力。本文对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的被引用情况进行学科类别的分析,以揭示高等教育研究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如上所述,2001-2010年间被引用1次及以上的高等教育研究SSCI论文共2061篇,占样本论文总数的81.21%。这些论文的引文达7022篇。通过分析这些引文所在的学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等教育研究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研究与心理学的交叉程度和相互影响程度相当高。其次,高等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也被商业与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社会学、图书情报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所引用。这一方面显示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影响领域较为广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现代社会科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特性越来越强。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对2001-2010年SSCI收录的10种高等教育研究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性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描述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文献,揭示了最近十年国际上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态势:(1)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以绝对优势主导着国际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我国大陆地区高等教育研究明显落后于国际研究水平;(2)高校学生、高校教师、绩效评估与管理、学习与在线学习、教育国际化与全球化、科研产出、教学改革、教育多元化等是近10年高等教育研究最为关注的研究领域;(3)国际上高等教育研究呈现出明显的以问题为导向、以微观应用为主的特点,注重研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而且具有较清晰的知识累积和学术传承路径;(4)高等教育研究对其他学科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表明了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通过与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状况的比较分析,发现以下现象和问题:(1)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能见度和国际化水平较低,在2538篇样本论文中来自中国大陆的作者的论文仅为2篇。尽管可能与期刊来源、语言障碍等因素有关,但关键在于研究本身的质量和水平问题。(2)国内高等教育研究往往采取较为宏观的视角,对高等教育的理念、功能使命、发展模式与运行规律等基础理论问题较为关注,这可能与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和宏观环境有关,但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具体实践问题研究有待加强。(3)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的成果简单重复者较多,理论创新者较少,呈现出明显的知识碎片化特征,对高等教育学科的知识累积和发展作用不够明显。要改变这种状况,亟需高等教育研究者们在关注中国具体情境的基础上,树立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意识,加强学术规范和国际交流,跟踪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努力提升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地位。

注释:

①http:///cgi-bin/jrnlst/jlsubcatg.cgi?PC=SS。

②检索式为SO=(J1 OR J2 OR・・・OR J10) AND PY=(2001-2010),其中J1~J10为10种高等教育研究期刊的具体名称。检索执行时间为2012年3月。

③Citespace软件为国际著名可视化专家陈超美博士开发的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可用于绘制知识图谱,显示一个学科或知识领域在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趋势和动向,揭示该学科的研究前沿、知识基础及其演进历程。参见参考文献[7]。值得注意的是,Citespace软件在本文仅作辅助分析工具,其目的在于将数据及其关系进行可视化;本文的分析结论主要基于运用SSCI的在线分析功能和EXCEL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参考文献:

[1] 姚云,康瑜.中国教育科研成果如何走向世界――基于对SSCI数据库分析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7(1).

[2] 刘莉,刘念才.1978-2007年我国SSCI的基本态势研究[J].情报科学,2009(10).

[3] 李涛.中国教育国际化战略中的教育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2011(10).

[4] 钟秉林,赵应生,洪煜.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基于国外期刊高等教育研究论文量化分析[J].教育研究,2010(1).

[5] 侯怀银, 郭芳芳.21世纪初国外高等教育研究的主题――对英国《高等教育研究》2001-2006年的文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10).

[6] 潘黎,乔冬.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热点探析――基于1999-2008年《higher education》刊载文献关键词共词网络的分析[J].教育科学,2011(3).

[7] Chen, C.(2006).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7(3), 359-377.

[8] Persson, O., The intellectual base and research fronts of JASIS 19861990.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94,45(1):31-38.

[9] Garrison, D.R., Anderson, T., & Archer, W.(2000).Critical inquiry in a text-based environment: Computer conferencing in higher education.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2-3), 87-105.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 物理学专业 实践教学 选修课 物理前沿 教学团队 科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南省教改课题“探索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新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湘教通[2011]308号)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62-02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实践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这已成为高等教育者的共识。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毕业论文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与其它实践教学比较,毕业论文有六大特点。第一,时间上的集中性。在时间上,毕业论文一般放在大学最后一年,即大学四年级某一段时间集中进行。第二,综合性。此时,学生学完了本专业所有的课程,要求学生对大学所学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具备检索筛选文献资料的能力,要求具备问题论证,论文写作和表述的基本能力,即:毕业论文要求学生综合利用知识,综合利用能力。第三,实践性。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完成四年教学计划最后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第四,地点分散性。组织形式比较自由,根据需要,可以灵活地在实验室、在教室、在网络上甚至在自己的家中组织教学和指导学生。第五,过渡性。学生毕业后,一部分走上工作岗位,一部分考取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在这种意义上说,毕业论文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起着桥梁的作用,充分利用这座桥梁,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鉴于毕业论文在培养人才发面具有重要意义,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工作。第六,创新性。学生创造性地进行科学研究,提出新方法,新方案,新观点,获得新结果。

一、现状分析

近些年,随着高等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稳中有增。同时,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及优质化对各类专业教育和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原来强调专业对口向懂专业、厚基础、强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转变。这给教学,特别是以毕业论文为重要内容的实践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此,加强以毕业论文为重要内容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适应社会需求已势在必行。对于物理学专业更是如此,因为物理学专业是基础性较强而实践性相对较弱的专业,它的缺点是学生就业面较窄;它的一个优点是:学生数理基础雄厚,适应能力强,可以从事与物理相关的工程技术和科研工作。

质量是毕业论文的核心,没有任何质量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目的就成为空谈,培养人才就是空话。当前,中国一些高校特别是985高校,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较高。这与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及科研资源丰富有关。对于大多数一般高校,尽管非常重视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但由于受到资源的限制和扩招的影响,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参差不齐,总体质量有待提高,并且出现了“是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大讨论。因此,对于一般高等院校,在现有资源的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为此,我们先分析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个原因是师生看待毕业论文的观念比较落后。对于学生,认为毕业论文不重要,积极性不高;对于教师,一方面,把毕业论文教学的地位看得较低。另一方面,认为一个本科学生做不了东西,不敢把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问题留给学生解决。作为指导老师,应该把毕业论文与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与专业联系在一起,站在高处看问题。同时,要认识到,尽管本科生的知识比不上研究生的知识,但是本科生有其优势,即:年轻、容易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因此,要大胆地把有意义的问题交给学生去做,指导学生解决。如果师生双方都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和意义,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第二个原因是教学管理方面的,对此,很多文献上有所阐述。第三个原因是教学过程和方法方面的。陈旧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

1.从学生选题方面看,往往比较盲目,对课题的了解不够,选择容易的课题。学生要自己找工作,而毕业论文的好差和工作全无关系。所以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再加上几乎人人都要找工作、实习、或考研、或出国等,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以至学生担心自己完不成任务,倾向于选择看起来比较容易的课题作为论文题目。

2.从课题的质量来看,课题陈旧,缺乏新颖性和时代性。科学在进步,物理学也在不断地进步。当前物理的研究前沿和热点是什么?理论方面,哪些是前沿的?应用方面,物理学在哪些新技术领域有应用,或在旧技术领域有新的应用?学生毕业论文的课题应该也要与时俱进,应结合物理学的发展趋势和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陈旧的课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从教学过程来看,指导教师单打独奏。我们放弃了以前的所谓精英教育,连续多年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采用跳跃式的发展。带来的后果是,教学和科研资源极度紧张。现在一个老师带十几个、乃至几十个研究生的事屡见不鲜。再加上每年还要带5至8名本科生做毕业论文。单靠一个人的精力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导致学生得不到及时的指导。

4.从结果来看,指导教师,毕业论文课题,学生三者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点。教师仅仅为完成这个教学任务(即: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而出题目,指导学生;学生也是为了能够拿到学分而做毕业论文。师生都为自己的方便而为毕业论文,双方都是被动的,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

尽管很多研究者对如何提高本科生的论文质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大多数研究局限于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方面,对毕业论文的教学鲜有讨论。少数文献虽然对论文的教学做了探讨,但仅局限于研究型大学,不适用于一般院校。本文中我们根据一般院校的实际情况,针对上面提到的第三个原因,结合物理学专业的特点,以选题和指导方式为切入点,探索物理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教学过程的新模式。

二、改革内容

1.毕业论文与前沿选修课的有机结合。

结合培养计划,开设具有物理前沿内容的选修课,为选题的前沿性奠定基础。当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学了其中的部分课程,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后,在做与这些课程内容相关的毕业论文时,就会得心应手,而不至于对题目中词汇感到陌生,为选题的可行性和专业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调查发现,教师很乐意开设与自己科研密切相关的课程,同时也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很好。例如,在前几届学生中,我们在大三开设了《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导论》,这两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属于物理前沿,特别是量子信息是当前物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在授课期间我们还适当加入了自己的科研内容和前沿内容。就课程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很感兴趣,开阔了知识面,教学效果良好。到大四,有很多学生选择该方面的内容作为毕业论文课题。学生选修了该课程,有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利用在该课程中学到的定义和方法,以及在必修课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就可以解决很多该研究方向的问题。从毕业论文的质量来看,学生不但能够独立完成课题规定的任务,论文质量较好,而且在开展论文过程,对前沿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考研的学生受益匪浅。这种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犹如高考中的开放题。尽管某方面的内容多,理论高深,我们知之甚少,但根据试卷中给出的新信息,我们就可以利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把问题解决。所以在该前沿方向中选择一些问题作为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不但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前沿性,新颖性和专业性,而且容易锻炼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正是毕业论文的目的所在。

2.毕业论文与科研前沿相结合。

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让部分高年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毕业论文力求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依据科研项目的性质和需要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导高年级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室和研究所,以开放实验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形式,参与科研活动。实践证明,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不但可将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和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到专业教学过程中去,同时通过实际参加,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启迪了思维,开拓了视野,培养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培养了人才,也为进一步探索本学科领域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基础保障。另外,从学生选题的结果来看,科研性质的课题,深受学生的欢迎,选择的热情和兴趣逐年增加,这使得学术性、前沿性、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较强的课题有了较好的需求基础。

3.建立多个开放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团队。

考虑到各个教师学历层次和教学及科研方向的不同,我们分为以下七大指导团队:(1)大学物理及实验团队;(2)纳米电子学团队;(3)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团队;(4)光电子学团队;(5)空间物理团队;(6)凝聚态物理教学团队;(7)电子科学和技术团队。每个团队成员至少4名(例如空间物理),最多15人(大学物理及实验),并且每个团队都有带头人,起着组织协调的作用。团队内资源共同利用,学生统一管理,组织团队内学生与毕业论文相关的学术报告,论文写作交流,经验交流,集体答疑。组团的好处有:(1)大大提高了指导效率。学生和学生之间有正规交流,指导教师和学生有交流,指导教师之间密切协作,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大大提高了指导效率。(2)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团队内的学生各有所长,共同讨论问题,发现对方的长处,可以取长补短。(3)还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team work)的精神和领导才能(leadership)。这在国外是考察学生能力中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因为现代企业已经不是夫妻店了,往往是一个大的团队来解决一个问题。此外,有的学生在大二大三时就对教师的研究感兴趣,那么他就可以提前加入该教师的团队,也就是说,团队的大门对所有年级的学生都是开放的,不仅仅局限于做毕业论文的学生。

4.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适当分流。

由于学生爱好兴趣以及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各不相同,我们在学生选题的时候加以引导,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及个人意见,把每个学生划入到合适的指导团队中。进行分类指导。把学生分流,有利于发现人才,有利于人才的后续成长。例如,在2010届毕业生中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喜欢钻研,后来还考取了中科院的研究生。他开始选的论文题目较简单,我们结合他的特点和考取研究生后的科研方向,建议他选一个学术性和专业性强的题目。最后,该生听从了我们的建议,而且论文完成得相当好。与此相反,有的学生理论基础差点,但动手能力强,那么我们给他一个动手能力强的论文课题,最后该生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些事例表明,在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实行分类指导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培养。

总之,我们从培养人才的高度对待毕业论文,探索将毕业论文(设计)与选修课、物理前沿、科学研究和学生个性化发展融为一体的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模式。以论文选题和指导方式作为我们改革的切入点,在选题上我们以一个前奏(前沿选修课),两个融入(科学前沿和科研)为改革内容;在指导方式上以分类指导和建立团队为主要内容。通过对物理前沿选修课程开设,挖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易于提高学生兴趣,学生不但开阔了知识面和培养了学科前沿意识,而且为毕业论文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在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成绩,建立教学团队,对学生实行分类指导,使毕业论文成为集学习、探索、创新、个性化发展为一体的训练体。探索改变大部分高校大部分学生和教师对毕业论文不重视,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学生的潜能在毕业论文开展过程中没得到充分发挥的现状。

为了更加清楚,我们给出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流程图:

三、改革效果

通过以上改革,我们发现:(1)毕业论文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改革之前,总有个别学生不过关,总体质量也不高。改革之后,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增强了,论文质量大幅提高,并且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163名学生中有12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表了学术论文,其中6篇被SCI收录,1篇被EI收录,核心论文多篇,这在改革之前是难以想象的;此外,校级优秀毕业论文的数量有原来的平均每年1篇增加到2.5篇。(2)改革不但有利于论文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由郁闷变为兴奋,由被动变为主动。一些想继续深造的学生找到了自己的科研兴趣和方向,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3)改革具有示范作用。我们成功经验向其它理工科专业进行了推广,同样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我们提出将毕业论文与选修课、科学前沿、科学研究、组建团队和学生个性化发展融为一体的立体化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以论文选题和指导方式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在选题上以一个前奏(前沿选修课)和两个融入(科学前沿和科研)为改革内容,在指导方式上以分类指导和建立指导团队为主要内容。通过改革,我们发现学生的毕业论文不但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对培养人才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季民,马德刚. 建立毕业设计管理体系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 中国大学教学,2007(5).

[2]景志红,于晓红.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8(4).

[3]孟梅,范世东,陈永志. 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J].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1).

[4]刘秀玲.强化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指导.中国高等教育,2000(9).

[5]钱旭,吴淼,武晓华. 研究型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29).

[6]薛光辉,吴淼,余镇危. 研究型大学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

作者简介: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知识图谱 可视化技术 文献计量

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是显示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谱系,具有“图”和“谱”的双重性质和特征:既是可视化的知识图形,又是序列化的知识谱系。1964年,SCI设计者Garfield手工绘制了科学引文编年图谱,以期展示科学活动过程中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成就;1973年,Small采用知识图谱识别了科学范式的演进特征。上个世纪90代开始,知识图谱得到了迅猛发展。1998年,White通过知识图谱界定了70年代到90年代信息科学的十二个分支学科;同年,Noyons等采用知识图谱识别了90年代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的五个主要分支领域。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图谱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发展。2001年,Garfield等开发了Histcite知识图谱软件,并绘制了图书情报学和生物学领域的编年图谱。2003年,Steven Morris等通过聚类知识图谱分析了研究前沿和新兴领域。信息可视化新领域的最早开拓者之一,Drexel 大学的美籍华人陈超美教授2004年开发了当代最为流行的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并得到广泛应用。2010年,Ryosuke L运用共词分析方法,绘制了生命科学领域近30年的演进和前沿。 2005年,以刘则渊为首的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率先在国内命名并引入知识图谱,开启了我国知识图谱研究与应用的先河。在引入的最初三年左右时间里,国内知识图谱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主体,2006年,大连理工大学侯海燕教授绘制了科学计量学知识图谱,以期发现科学计量学领域的演化规律,较早地开展知识图谱实际应用研究。2008年,刘则渊教授等编著出版了《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是国内第一部关于知识图谱的学术专著。大连理工大学为推广知识图谱(尤其是CiteSpace)在国内的应用,举办了多期高级研修班,以至于2008年开始,国内知识图谱应用研究的论文剧增。2010年,秦长江基于共词分析绘制了人文科学知识图谱,分析该学科的热点主题(秦长江,2010)。2011年,郝韦霞绘制了我国能源材料知识图谱,以期发现该领域1999-2008年研究热点(郝韦霞,2011)。目前,知识图谱在图书情报学、科学学、管理学、医学、经济学和教育学已得到广泛应用,学者试图将知识图谱方法应用于预测学科前沿、揭示学科关系、探究学科历史、促进科研管理、明晰学科结构、描述科研合作、分析主题领域和进行科W评价等。

最近两三年,知识图谱分析已成为教育学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并且相比期刊论文而言,采用的方法更加综合化。中国知网调研显示,教育学领域的知识图谱应用研究硕士论文有4篇,博士论文1篇。在硕士论文中,梁莉(2013)以CNKI和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以共词分析法、共引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为基本方法,采用ROSTCM、Spss、Ucinet、CiteSpace工具,绘制了中外教育经济学研究热点、前沿和机构合作知识图谱;朱宏(2014)以《高等教育研究》1999-2012 年刊发论文为研究样本,基于科学计量学的相关研究方法,运用 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别从研究主体、研究热点、知识基础、研究前沿等方面描绘和梳理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研究进展;亢铭(2014)借助CiteSpace软件,以 SSCI、CSSCI为数据源绘制了文献共被引图谱、突变词演进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作者共被引图谱及其聚类图谱。在博士论文中,蒋菲(2014)以2000年至2012年的教育类核心期刊为数据源,运用词频分析、共词分析、共被引分析等方法,结合知识图谱绘制,分析了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学科范式、合作网络的发展等。

综上,知识图谱用于探测某一学科领域的整体状况已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在教育学领域也成为前沿方法被众多学者推崇。

参考文献

[1]Dehdarirad,Tahereh; Villarroya, Anna;Barrios,Maite.Research on Women in Science and Higher Education:A Bibliometric Analysis[J].SCIENTOMETRICS,2015,103(3).

[2]徐鹏,刘艳华,王以宁.国外增强现实技术教育应用研究演进和热点――基于SSCI期刊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6,(6).

[3]陈瑶,胡旺,王娟.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6,(9).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置体系;学科前沿;团队

作者简介:李春先(1977-),女,湖北黄冈人,长沙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讲师;王成志(1974-),男,山东潍坊人,长沙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讲师。(湖南 长沙 4101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改课题“探索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新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批准号:湘教通[2011]308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77-02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以下简称“毕业论文”)是学生在系统学习完本专业的基础课后,按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规范化的研究进程,系统完成一项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科研活动。它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总结、消化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毕业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创见性,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科领域中不太复杂的问题,立论要科学,观点要创新,论据要翔实严密。由此可见,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实践环节,但近年来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的下滑,并引起了学术界关于毕业论文是否有必要存在的争议。因此分析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探索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方法与措施,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应是当前高校教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之一。[1]近几年,毕业论文课题组把毕业论文的改革与课程设置体系的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几届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显著提高,在学校检查中名列前茅,并且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分别在《物理学报》[2-5]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这些成果不仅为学生进一步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说明只要改革得当,研究的质量会显著提高,产生高水平的成果是可能的。以物理学专业为例,下面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做法和体会进行阐述。

一、 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大力开设前沿选修课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

根据教师科研方向,把教师划分为六个科研团队:分子器件科研团队、光电信息物理科研团队、凝聚态物理科研团队、空间物理科研团队、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科研团队、电子信息技术科研团队。在传统必修基础课的基础上,大力增加前沿选修课,规定每个科研团队开展1~2门具有前沿性且与科研相结合的选修课,例如“石墨烯分子器件物理基础”、“光电检测技术”、“太阳能电池”、“光信息处理”、“凝聚态物理前沿专题”、“空间物理现象的物理基础”、“量子光学导论”、“量子信息基础”、“电子设计和制作”等选修课,一般为48个课时。由于选修课具有新颖性和前沿性,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

对于这些选修课,在教学方法上与传统基础课不同,采取讨论和探索式教学的方式,手段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针对物理课概念性强的特点,在讨论中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形成了“勤于思考,乐于探讨”的学术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只讲解要点,其他内容和相关问题留给学生。把学生分成几个组,给予每组相应的内容和问题,几个人一组通过查找文献完成给定的任务,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答案。另外,课程的内容和要求要与该课程的相关科研手段和方法匹配,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学到了与该课程相关的科研方法和手段,为今后的毕业论文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该前沿方向中选择一些问题作为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不但具有可行性、前沿性、新颖性和专业性,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正是毕业论文的目的所在。

二、选题是提高毕业论文的基础

选题就是指导教师确定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一个好的选题,要充分锻炼学生利用本专业知识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选题是毕业论文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毕业论文的基础。课题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题:

第一,与本专业相结合,即在本专业范围内选题。

第二,与科研结合,与学科前沿结合,做到选题新颖。将本学科的前沿、热点问题融于毕业论文之中,把科研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毕业论文的课题。只有题目新,才能有创新的空间,只有内容新,才能有新的结果和结论。从学生选题来看,学生对科研型题目的选择热情逐年增高,使得这些题目具有较好的需求基础。特别是计划考研的学生很愿意接受一次科研训练,从而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

第三,可行性。选题难度要适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学识水平,又要考虑学生潜能的最大发挥。前沿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只要选题得当,本科生同样能对学科前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例如,量子相干态两个正交分量在相空间的几何表示是椭圆,但教材和文献上没有给出系统的证明,但是只要理解了《量子光学基础》的一些定义和物理意义就可以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给出完整的证明。

第四,实行双向选择。指导教师把题目放在网上,实行双向选择。在过去,选题方式一般由教师给学生单方面定题,学生缺乏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进行的课题缺乏了解,在选题方面存在被动接受的情况;在选题过程中,留给学生选题的时间过少,普遍存在着“指导教师报题随意、学生选题盲目”等问题。目前教师把题目、内容和要求详细显示在网络上,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选。在选题的过程中,师生可以通过网络充分交流使学生对课题有充分的了解。在教学网络上学生确定题目,然后出题教师与选定该题目的学生进行面试或者交流,双方满意即可确定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这样既避免了选题的盲目性,也有利于因材施教。

三、指导方式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

为了加强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可实行团队指导。如前所述,有六个科研团队,研究方向相同的学生归到相应的团队内,实行分类指导和团队指导。团队内的资源共同利用,学生统一管理,集体答疑,定期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答疑和检查,了解和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提出每一阶段的要求和任务,确保论文的质量和进度。共同组织针对选题的学术讲座、学术交流会和论文写作交流会,组团可大大提高指导效率,节约成本。指导教师之间密切协作,充分利用了教师资源,大大提高了指导效率,节约了资源。团队内的学生各有所长,共同讨论问题,发现对方的长处,取长补短,还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四、学院和教研室强有力的管理与监管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保障

根据学校的有关精神,实行学院、教研室两级管理,学院制定制度和措施,教研室负责具体执行。

1.成立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及答辩领导小组

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负责全院毕业论文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包括拟订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向全院教师布置毕业论文任务、选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组织毕业论文题目的审定并报学校审批。

2.物理学专业教研室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小组

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负责毕业论文的具体工作,包括组织毕业论文题目审查、确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并报院审核;组织学生选题;组织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向学生下达任务书;负责毕业论文进行过程的管理、检查并及时整理有关材料;设立毕业论文答辩小组,具体负责各组的论文审查、论文答辩。

3.课题实行两级审评制度,严把课题关

物理学教研室组织指导毕业论文丰富的教师对所报题目进行审批,不符合学校和学院要求的题目要撤掉,或者通知出题者进行修改,直到满足要求为止。教研室把评审符合要求的题目汇总,交给学院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评审,检查是否有不符合要求的课题,合格的课题方可进入选题系统供学生选择。

4.对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和监控

组织指导教师开会,明确指导教师的任务。指导教师需提出论文应达到的目的与要求;介绍主要参考文献;指导学生制订论文撰写计划;检查学生论文撰写的进度质量,并给予及时指导帮助;指导学生修改论文初稿;审阅毕业论文并提出论文答辩资格及给出成绩评定建议;参加论文答辩;撰写指导总结。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勤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的培养。教研室在整个毕业论文期间担负着管理和监督的职责,应进行严格管理,组织毕业论文中期检查或抽查,并对检查工作进行认真总结。

五、结束语

近几年采取把毕业论文的改革和课程设置体系的改革有机结合、把科研前沿融入毕业论文中、团队指导、强有力的行政监管等措施对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进行了初步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论文质量大幅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增强,不仅使本科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论文,而且得到了学校主管部门与学生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姚明仁.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8,(8):147-148.

[2]梅龙伟,张振华,丁开河.单壁碳纳米管电子输运特性的稳定性分析[J].物理学报,2009,58(3):1971-1979.

[3]胡海鑫,张振华,刘新海,等.石墨烯纳米带电子结构的紧束缚法研究[J].物理学报,2009,58(10):7156-7160.

[4]赵启迪,张振华,邓小清.低偏压下单层碳纳米管的输运特征[J].物理学报,2010,59(11):8098-8104.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实践探索

作者简介:高文波(1964-),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副处长。(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15-02

武汉大学是全国首批招收、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高校之一,目前工程硕士招生领域数已达到22个,涵盖水利、电力、测绘、机械、建筑、环境、计算机、电子通信、制药、物流等,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为社会、行业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适应社会需求,创新工程硕士教育理念

随着我国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才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的转变,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迫切需要转变教育理念,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大力培养各行各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长期以来,武汉大学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导,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应用、重视工程实践,开放办学”的工程硕士教育理念,为社会、行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1.树立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在培养规格上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工程硕士是一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它按工程领域设置,以专业实践为导向,侧重实务和应用,强调实用性和综合性。在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尤其要重视工程硕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之需。

2.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工程硕士教育必须学习和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先进经验,必须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和创新培养模式,完善培养方案,大力改革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工程硕士教育水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多层次、多领域、多方向、模块化、开放式的特征。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3.树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着力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面向行业实际,侧重实践,将理论学习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体现强化能力、突出实用、结合工程的特点,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确立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其身心特点、兴趣和个性特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不断获取知识。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对其思维方法的熏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职业素质的提升,使工程硕士研究生在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资料的收集、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调整、研究结论的得出和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中体现出较强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

5.树立“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

“大工程观”是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思想道德与工程实践融为一体,具有实践性、整合性、创新性的教育理念。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需要亟待改变狭隘的学术教育观,树立“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重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

二、面向行业实际,探索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在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战略过程中,武汉大学秉承“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始终抓住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这一核心,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初步构建形成了以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与行业紧密联系为根本,包括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三大环节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工程硕士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与行业紧密联系。

1.课程教学环节

增设“行业前沿讲座”课程,大力推进案例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行业前沿讲座”。为了使工程硕士研究生尽早接触行业、贴近行业,增进学生、教师与行业专家的密切接触和交流,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激发他们对于行业前沿重大应用问题的研究兴趣。我校把“行业前沿讲座”作为一门课程进行规划、建设,选定相关讲座内容,定期开展讲座,并保证讲座质量;聘请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了解产业发展需要、熟知行业发展动态的行业专家开设前沿讲座。近年来,学校对各培养单位邀请行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专家来校开设“行业前沿讲座”进行资助,每年都拨专项经费予以支持。

(2)案例教学。为了借鉴国际一流大学先进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我校在工程硕士课程教学中大力推行案例教学。近年来,我校坚持抓案例课题申报和案例库建设,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专业实践环节

通过加强专业实践的组织与实施以及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强化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其职业素养,通过专业实践锻炼,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1)专业实践。我校通过制定《专业实践手册》,严格按照实践手册要求完成整个专业实践过程。主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内容:实践计划制订;实践阶段小结与自我鉴定、指导教师阶段成绩评定;所有实践阶段完成后,专业实践学结报告;导师组给出专业实践最终成绩。

(2)专业实践基地。专业实践基地是实现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保障,也是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平台,对于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实践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校正在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管理办法》,思考怎样选取实践基地、怎样建设和管理实践基地等相关问题。实践基地一般应建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有行业代表性,应具备一定的软硬件条件(如食宿条件、实践场地、实践项目、指导人员等)。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主要依托行业企业开展。

3.学位论文环节

学位论文环节对学位论文选题、学位论文形式以及论文评审与答辩都做出了相关规定。要求论文选题来源于生产实际,有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要在专业实践中选题;论文形式根据选题,可以多样化;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工程/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论文评审与答辩必须有行业专家参加。

三、强化过程管理,提升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培养方案制定后,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十分明确,但是要让目标成为现实就必须强化培养链各环节的过程管理,保证培养质量。

1.课程教学过程管理

为规范课程教学管理,我校通过加强教师资格审查、课堂教学检查、考试及成绩登录等各个环节的监控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1)课程学习是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工程硕士研究生获取本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长期以来,我校坚持课程教学选派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授课,同时聘请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来校讲课。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之前要编写好课程教学大纲,严格按照大纲实施课程教学。

(2)课堂教学的规范和效果是评判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此,我校加强了课堂教学检查与督导工作,聘请学校研究生教育专家组成员到课堂听课,选派课程信息员到课堂查课,引导研究生在网上评课,从而对讲课教师的上课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督。

(3)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知识获得的一种有效形式。我校要求课程考核按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注重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并要求上课教师及时将成绩录入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各培养单位将考试试卷等相关材料存档备查。

2.专业实践过程管理

专业实践环节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增长实际工作经验、获取学位论文选题和素材、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也是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环节。

为了保证专业实践的顺利完成,我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建立了大批专业实践基地,并组织学校教师和行业企业高级专家共同指导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同时学校还专门制定了《专业实践手册》,明确专业实践内容及应达到的目标、详细的专业实践计划和实践考核办法,及时对专业实践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定期检查、评估专业实践实施情况,较好地保证了专业实践质量。

3.学位论文环节管理

学位论文不仅是检验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工程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体现。

我校要求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来源于生产实际,有明确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要在专业实践中选题;论文形式根据选题,可以多样化,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工程设计、产品开发、工程/项目管理、应用研究等多种形式;论文评审与答辩必须有行业专家参加,论文评审按程序进行。同时狠抓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审、预答辩和论文答辩等环节,切实加强论文各环节管理,严把论文质量关。

四、结语

随着工程硕士教育的不断发展,还需在招生体制改革、导师队伍建设、质量保证体系和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创新,真正将工程硕士培养与工程领域各行业紧密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以期满足社会、行业需求。

参考文献:

[1]林蕙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

[2]高文波.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

[3]文冠华,姜文忠,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15.

[4]熊玲,李忠,赵伟.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研究生培养目标及相关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15.

[5]张笑燕,宋茂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

[6]秦丽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定的探索与制定[J].科技信息,2009,(31):5.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实践探索

武汉大学是全国首批招收、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高校之一,目前工程硕士招生领域数已达到22个,涵盖水利、电力、测绘、机械、建筑、环境、计算机、电子通信、制药、物流等,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为社会、行业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适应社会需求,创新工程硕士教育理念

随着我国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才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的转变,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迫切需要转变教育理念,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大力培养各行各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长期以来,武汉大学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导,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应用、重视工程实践,开放办学”的工程硕士教育理念,为社会、行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1.树立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在培养规格上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工程硕士是一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它按工程领域设置,以专业实践为导向,侧重实务和应用,强调实用性和综合性。在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尤其要重视工程硕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之需。

2.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工程硕士教育必须学习和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先进经验,必须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和创新培养模式,完善培养方案,大力改革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工程硕士教育水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多层次、多领域、多方向、模块化、开放式的特征。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3.树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着力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面向行业实际,侧重实践,将理论学习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体现强化能力、突出实用、结合工程的特点,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确立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其身心特点、兴趣和个性特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不断获取知识。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对其思维方法的熏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职业素质的提升,使工程硕士研究生在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资料的收集、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调整、研究结论的得出和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中体现出较强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

5.树立“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

“大工程观”是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思想道德与工程实践融为一体,具有实践性、整合性、创新性的教育理念。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需要亟待改变狭隘的学术教育观,树立“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重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

二、面向行业实际,探索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在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战略过程中,武汉大学秉承“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始终抓住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这一核心,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初步构建形成了以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与行业紧密联系为根本,包括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三大环节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工程硕士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与行业紧密联系。

1.课程教学环节

增设“行业前沿讲座”课程,大力推进案例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行业前沿讲座”。为了使工程硕士研究生尽早接触行业、贴近行业,增进学生、教师与行业专家的密切接触和交流,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激发他们对于行业前沿重大应用问题的研究兴趣。我校把“行业前沿讲座”作为一门课程进行规划、建设,选定相关讲座内容,定期开展讲座,并保证讲座质量;聘请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了解产业发展需要、熟知行业发展动态的行业专家开设前沿讲座。近年来,学校对各培养单位邀请行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专家来校开设“行业前沿讲座”进行资助,每年都拨专项经费予以支持。

(2)案例教学。为了借鉴国际一流大学先进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我校在工程硕士课程教学中大力推行案例教学。近年来,我校坚持抓案例课题申报和案例库建设,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专业实践环节

通过加强专业实践的组织与实施以及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强化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其职业素养,通过专业实践锻炼,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1)专业实践。我校通过制定《专业实践手册》,严格按照实践手册要求完成整个专业实践过程。主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内容:实践计划制订;实践阶段小结与自我鉴定、指导教师阶段成绩评定;所有实践阶段完成后,专业实践学结报告;导师组给出专业实践最终成绩。

(2)专业实践基地。专业实践基地是实现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保障,也是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平台,对于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实践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校正在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管理办法》,思考怎样选取实践基地、怎样建设和管理实践基地等相关问题。实践基地一般应建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有行业代表性,应具备一定的软硬件条件(如食宿条件、实践场地、实践项目、指导人员等)。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主要依托行业企业开展。

3.学位论文环节

学位论文环节对学位论文选题、学位论文形式以及论文评审与答辩都做出了相关规定。要求论文选题来源于生产实际,有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要在专业实践中选题;论文形式根据选题,可以多样化;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工程/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论文评审与答辩必须有行业专家参加。

三、强化过程管理,提升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培养方案制定后,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十分明确,但是要让目标成为现实就必须强化培养链各环节的过程管理,保证培养质量。

1.课程教学过程管理

为规范课程教学管理,我校通过加强教师资格审查、课堂教学检查、考试及成绩登录等各个环节的监控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1)课程学习是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工程硕士研究生获取本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长期以来,我校坚持课程教学选派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授课,同时聘请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来校讲课。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之前要编写好课程教学大纲,严格按照大纲实施课程教学。

(2)课堂教学的规范和效果是评判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此,我校加强了课堂教学检查与督导工作,聘请学校研究生教育专家组成员到课堂听课,选派课程信息员到课堂查课,引导研究生在网上评课,从而对讲课教师的上课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督。

(3)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知识获得的一种有效形式。我校要求课程考核按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注重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并要求上课教师及时将成绩录入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各培养单位将考试试卷等相关材料存档备查。

2.专业实践过程管理

专业实践环节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增长实际工作经验、获取学位论文选题和素材、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也是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环节。

为了保证专业实践的顺利完成,我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建立了大批专业实践基地,并组织学校教师和行业企业高级专家共同指导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同时学校还专门制定了《专业实践手册》,明确专业实践内容及应达到的目标、详细的专业实践计划和实践考核办法,及时对专业实践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定期检查、评估专业实践实施情况,较好地保证了专业实践质量。

3.学位论文环节管理

学位论文不仅是检验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工程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体现。

我校要求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来源于生产实际,有明确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要在专业实践中选题;论文形式根据选题,可以多样化,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工程设计、产品开发、工程/项目管理、应用研究等多种形式;论文评审与答辩必须有行业专家参加,论文评审按程序进行。同时狠抓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审、预答辩和论文答辩等环节,切实加强论文各环节管理,严把论文质量关。

四、结语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基地建设;课程建设计划;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12-02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要求,实施研究生创新计划,构筑适合我校的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加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步伐。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崭新时代中,更好地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同时,积极探索研究生创新模式,充分利用高校的优质资源,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一、研究生教育现状

我校拥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2个二级学科(方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9个二级学科(方向)硕士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并在17个工程领域招收培养工程硕士。现有博士生指导教师78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204人(学术指导教师683人,专业学位指导教师521人),在校研究生达到3539人,其中全日制博硕士2331人,在职工程硕士1208人。

二、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的组成

(一)研究生基地建设计划

1.省级研究生创新基地。我校依托矿业工程和安全工程等优势学科,以项目研发和创新团队建设为基础,以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我校先后与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能源化工研究院联合申报获得2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每项获得100万经费资助。

建设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有利于实现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攻关、协同创新;通过双方合作,提高科研能力及水平,培养研究生在各个多领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充分利用基地的资源优势,为研究生提供科研创新实践平台,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

2.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适应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增强研究生实践创新和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主要包括面向博士和学术学位硕士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面向专业学位硕士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截止到现在我校建成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13个、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27个和“专业学位实践示范基地”5个。

联合培养基地使校企之间具有较好的合作培养研究生或共同开展科学研究的工作基础,拥有一定数量实践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每年为进入基地开展专业实践或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所必需的教学条件、科研设备,承担有一定的研究项目或技术开发类项目,满足进入基地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工作需要,注重培养其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研究生课程建设计划

1.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为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文件精神,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实施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精品课程建设主要以研究生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核心,充分考虑学科特色与专业分布特点,紧密结合科研与教学,着重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研究生掌握学科特点和发展前沿,提高国际竞争的能力。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教材选取、教师队伍和教学研究等方面,我校共建成46门研究生精品课程。

2.研究生双语课程。为加快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提高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实施研究生双语课程建设计划。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双语课程建设,规范研究生双语课程管理,提升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研究生双语课程建设以研究生国际化和开放教学的理念为指导,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通过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构建研究生自主型、创造性学习模式,力争建成一批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研究生双语课程,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国际化进程,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近三年共建成12门研究生精品课程。

3.研究生课程案例库。案例教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案例库建设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强化以案例为教学手段,全面深化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改革,提高研究生教学水平,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切实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实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近三年共建成31门研究生精品课程。

(三)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计划

1.优博培养基金。为加强博士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和支持具有前沿性、交叉性、创新性的学位论文选题,培育高质量、高水平的博士学位论文,制定了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设立“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项目”(以下简称“优博基金”)。

为培育高水平优秀学位论文,2011年启动了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项目,目前已有6名博士研究生获此资助。我校获得河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60篇,其士7篇(有一篇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硕士53篇,我校共有2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校级博士学位论文,274篇硕士学位论文获得校级硕士学位论文。

2.创新性成果奖励。研究生完成的科研成果情况是反映科学研究能力和担负专门技术能力以及认定其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为进一步规范学校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审核工作,确保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2012年实施了《研究生创新性成果奖励办法》,对提升研究生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发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今年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1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2篇(SCI-1区3篇、SCI-2区25篇、SCI-3区19篇、SCI-4区35篇);EI检索论文95篇(期刊检索59篇,会议检索36篇);各类专利124项(发明12项,实用新型112项)。

(四)研究生创新资助计划

1.教育教学改革基金。为落实强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指导思想,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启动了研究生教改基金,目的是转变教学观念,创新培养模式,改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教学体系,规范教学管理,实施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点资助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新颖的教学内容、新型的教学方法、优质的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反映学科前沿研究成果的课程建设;跟踪世界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讲义编印;在教学使用中反映好、适用面广、通用性较强的教材出版;结合我校研究生教育实际,突出研究成果的时效性,重点支持学科前沿类课程和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近5年共资助61项。

2.研究生学术活动。为了加强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高学术水平。2012年创办了研究生“知行讲坛”,通过邀请校内外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就有关学术前沿和研究生普遍关注的国内、国际问题作专题报告,从而使研究生树立正确目标、端正学术风气、提高综合素质。讲坛每两周举行一期,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受到研究生的普遍欢迎,已经举办50期。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园为研究生做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教育活动专题报告。已经形成了“研究生学术论坛”、“博士生讲坛”、“研究生学术之星”“研究生知行讲坛”、“研究生英语活动月”等一系列的研究生学术品牌活动。

3.研究生国际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究生培养合作,不断探索合作培养机制;选派优秀研究生到国内外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访学研究,联合培养,建立研究生访学制度,推动学术交流和优质资源共享,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研究生访学、短期交流、参加学术会议,支持与境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提高研究生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先后派送研究生去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韩国釜山大学、英国朴茨茅斯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日本室兰大学、美国孟菲斯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澳大利亚Curtin大学等多所国外知名大学家联合培养研究生,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或攻读博士学位。为研究生营造出国学习的机会,接受先进的国外教育理念,共有32人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

[1]杨栋,宁晓钧,等.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效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6).

[2]张光胜,王伟超.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03).

[3]丁亚红,张春生.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J].中国电力教育,2009,(16).

[4]石中英.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造就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3).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6-0045-06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进步有目共睹。那么,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中,研究热点和前沿是什么?研究了哪些领域?研究水平如何?其主要研究力量的分布如何?根据国际经验,某一研究领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要进一步有所突破,就需要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回溯与展望。本文主要从文献计量和信息可视化技术的角度,以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普遍性成果为对象,借助CiteSpace软件和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对发文量、高影响力作者、研究机构、突现率、引用频次、关键词共现等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将我国近24年来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总体样貌以数据形式呈现,并结合重点文献的内容分析,描绘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结构网络及演进关系,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为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方法

(一) 样本选择

为了更加精准有效的探讨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成就及发展动态,本文采用一致性抽样。一致性抽样一般在研究目的是重点关注一个具体的带有一致性的子群体的情况下使用 [1]。因此,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样本框,选取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数据库,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学科限定为“职业教育”,收集1992-2016年期间的相关文献,通过人工筛选、去重、删除不相关的文献后,得到有效研究论文9404篇,作为本文综述性研究的基础,基本涵盖了24年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主流和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题录中包含了分析所需的主要字段,包括论文的题名、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分类号、发表期刊、发表时间等信息。

(二)Citespace工具介绍与设置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5.0.R2软件来绘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该软件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所在团队开发的基于Java编程语言的应用程序,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知识图谱软件之一,它能够直观地展现科学知识领域的信息全景,识别某一科学领域中的关键文献、热点研究和前沿方向。CiteSpace软件开发的目的是根据论文中对学术文献所做的选择来作为我们自己鉴别学术文献潜力的基础[2]。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分析某一研究领域不同阶段的研究前沿以及研究前沿与知识基础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研究人员可从科学文献中识别并发现该领域的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3]。本研究时间区间为1992年至2016年,单个时间分区长度设为1年,阈值为前20个高频词,设定(c,cc,ccv)值分别为(2,2,20);(4,3,20);(4,3,20),词类型选择名词短语来绘制知识图谱。

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计量学分析结果

(一)文献研究时间分布

从文献发表时间来看,研究者对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这一领域越来越关注,文献量较多,根据年度发文量,绘制出论文数量分布曲线,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从发文量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萌芽阶段(1992-1997),年量为3-37篇;起步阶段(1998-2004),年发表数量为41-180篇;迅速发展阶段(2004至今),年量252-893篇。

(二)文献研究核心机构分布

对发文机构的分析,可以了解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作者群体的地域分布,从而为深入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提供有力参考。在CNKI数据库收录的1992-2016年间的9404篇文献统计中可以看出,从数量上来看,在机构发文前15位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机构较多,如表1所示(暂列举了发文量前15 的机构)。机构发文最多的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次),然后依次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102次),天津大学(85次),天津职业大学(69次),北京联合大学(63次)。在前15位中,发文机构的类型都是职业院校,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也充分说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开展教学的同时,也在深入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工作,逐渐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职教之路。同时,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也有部分非职业院校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如天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

从文章的被引情况来看,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所在该领域的文章被引总数比较大,明显超出其他大学。但从篇均被引数目来看,华中科技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分列前三位。因此无论从被引总量还是篇均被引数来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机构在该领域的研究具有较高水平。

(三)核心作者分布

一般地说,对核心作者确定可以帮助发现该领域的“知识地图”,并也会对该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有一定促进作用。为此,借鉴综合指数法对发文量和被引频次两个指标来确定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核心作者。

1.筛选核心作者候选人。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确定核心作者的方法是根据普赖斯定律计算公式:M=0.749(Nmax)1/2(其中M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篇数,Nmax为发文最多作者的发文篇数)。通过CiteSpace软件统计分析后可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周建松教授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发文最多,共发表90篇论文。通过核心作者的计算公式可知M=9.49,即核心作者最少发文量为10篇。根据Citespace软件分析数据发现,共有13名学者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群体的核心作者候选人。

2. 测算核心作者候选人的综合指数。第一步,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后发现,13名核心作者的平均发文量为20篇,平均被引量为184次;第二步,对核心作者发文的各项指标进行折算指数计算,其公式为:发文量折算指数=候选人发文量/候选人平均发文量×100,被引量折算指数=候选人被引量/候选人平均被引量×100;第三步,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分别对发文量指数和被引量指数赋以0.5的权重,则最终的综合指数计算公式为:综合指数=(发文量折算指数+被引量折算指数)×0.5[4]。

3. 确定核心作者。根据综合指数计算公式,得到前13位发文较多作者的综合指数,见表2,其候选人的平均指数为99,最终将综合指数大于平均指数一半的作者确定为核心作者。由此可知,当综合指数大于50时,就可以确定为核心作者,共9人。其中尤以周建松、王明伦和顾坤华等3位作者最突出,其综合指数均在100以上。

(四)期刊来源分布

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高等职业教育”后发现,论文出版时间分布在1992-2016年间,共有341种期刊发表过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题的文献,发表量前10位的期刊见表3。前10种刊物合计发文量为7576篇,占总量的82.89%。同时发现,在所有被引期刊中,职业教育类核心刊物均位居前列,《职业技术教育》发表的相关论文量最多,为2139篇,同时还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内容大部分都发表在《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和《中国成人教育》这5种期刊中,占比达到70.77%。

三、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热点前沿的可视化分析

利用CiteSpace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词绘制科学知识图谱,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演进,并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中突变关键词的演变,追踪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前沿和发展趋势。

(一)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分析

关键词在一篇文章中虽然只有3~5个,但却代表着一篇文章的核心和精髓,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因此,关键词常常被用来确定研究热点,如果从文章中提取的关键词在某一领域的多份文献中反复出现,那么此关键词就能代表本领域研究的热点主题。

本文将1992~2016年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9404篇文献数据经过处理后导入CiteSpace,以关键词为节点,以1年为一个时间分区,节点阈值为Top=20,即可绘制由关键词和名词短语组成得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热点聚类知识图谱。经过CiteSpace处理后共得到158个关键词节点和349条连线,其结果以可视化图谱的形式展示出来,如图1所示。

从图1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领域,每个圆形的节点代表关键词,大小各异的圆环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节点越大,这个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就越多,越能代表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热点。圆环最外层的紫红色年轮表示中心性,中心性与年轮的宽度呈现正相关,当中心度越大,说明这个关键词在共词网络中的影响度也越高[5]。从数据还可以看出,频次与中心性不一定正相关,比如图1中节点“高职教育”的频次较高,为956,中心性为 0.1;而节点“专业设置”的频次为451,但是其中心性高达0.22,是中心性第二高的节点。

根据CiteSpace处理分析后发现,关键词共现会出现频次的大小和中心度的高低两种分类标准,频次越大代表关键词出现次数越多,说明该研究主题重复地出现,关键词中心度越高说明其中介作用越强,说明该关键词对其他关键词的影响就越大。因此,对于研究热点的判断,应该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它的中心度大小综合判断才会更加全面,也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高频词与低频词的界定主要是根据多诺霍提出的公式:T=[-1+(1+8I)1/2]/2,I为关键词个数,由此公式就可以得出1992-2016年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中高频词与低频词的界分阈值(T=[-1+(1+8*13921)1/2]/2=166.36),即出现频率在166次及以上的关键词是高频关键词,一共出现13次,如表4所示,前几位分别是“高等职业教育”(4122次)、“高职院校”(1183次)、“高职教育”(956次)等。同时,根据相关资料可知,当中心度大于0.1以上,说明此关键词为研究热点,表5汇总了中心度大于等于0.1的15个关键词,它们基本能够反映出近24年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领域。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许多关键词多意思相近,如高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它们主要表明了文章的研究对象和所属学科领域,并不能真正说明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热点情况,因而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等高频关键词代表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热点主题。

(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演变分析

为了更好的了解不同时间段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演变的情况,Citespace5.0.R2软件中的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可以清晰地表达出研究文章的更新和互相影响情况。时区视图是将节点放在二维坐标系中进行分析研究,然后根据结点出现的时间而被放在不同的时区中,随着时间的延长,其所放位置的高度也依次增加,这样就得到一个从左到右、自下而上的知识演进图[6]。因此,通过对关键词时区图谱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了解节点之间的共现关系,而且能够了解该研究节点的时间,从而为发现某一研究的演变过程提供有益的帮助。参数设置同热点研究中citespace的设置,选择图谱可视化对话框中的Time Zone,显示菜单下的关联强度,节点显示采用“聚类类别”,绘制关键词时区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同样,图中圆环大小反映的是关键词词频大小。

由图2可以看出,研究热点演变表现出集中聚焦到多样关注。为了进一步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在不同时间段演变的情况,通过软件分析后数据得到关键词共被引聚类情况,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近24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的受关注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媒体融合――教学资源库――职业教育研究――高职师资――高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专业技能”。

通过时间为序排列后,可以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历史演进情况:

(1)起步期(1992-2000年):以“专业技能和高技能人才”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在这一阶段里,高等职业教育重点是培养专业人才,在培养标准上,实施双证书,同时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从关键词词频来看,“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职业资格证”等具有较高词频。如杜怡萍认为技能教学必须加深对技能和技能教学的认识,应该提高技能教学的效率,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7]。

(2)成长期(2001-2012年):在这一阶段中,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关注的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从词频来看,“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持续发展”“校企合作”等具有较高词频。在培养模式研究上,王前新认为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较大部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模式,缺乏较为统一的观念,因此,在参考国内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重新对高职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予以构建[8]。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方面,高艳等认为产学结合,建立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9]。

(3)繁荣期(2013-至今):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全面推进。在这一时期,词频排在前位的关键词为“教学资源库”“工匠精神”和“创业能力”等实践色彩较强的高频关键词。这是因为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发生较大变化,比如提倡教学资源库的使用。在教学资源库研究方面,童卫军等认为在资源库的开发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打造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专业教学资源库作用[10]。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后,大大提升了高等职业教育创业能力的研究。比如张晋认为培养创业者能够有效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题应该建立健全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11]。马长世等人也认为创业教育在创业与就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内容[12]。

(三)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分析

1965年,为了描述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本质,普赖斯(Priee D)提出了研究前沿概念[13]。同时,陈超美教授认为,研究前沿就是一组突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与一般的高频次关键词相比,突现术语更适合探测学科发展的新兴趋势和突然变化[14]。所谓突变术语,是指较短时间内出现的术语或者使用频次突然明显增多。通过CiteSpace软件中的自带的膨胀词探测(burst detection)技术和算法,探测出频次变化率高的关键词,从而来描述某一领域的研究前沿和趋势。运行Cite Space5.0软件后,得到169个膨胀词,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图见图3,并根据软件生成的统计信息,列出近24年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各年最大突现度22个,以此来展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前沿及发展动态,见表7。

从表7可以看出,1992-2016年间中国高等职业研究突现词分布于其中22个年份,除1992、1993和2009年没有突现词出现外,其它各年均有不同数量的突现词出现,比如1995年共出现28个突现词,说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潜在研究趋势较多。1992年,高等职业教育文献研究开始出现,该关键词出现频次达到4122次,在1994和1995年左右带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热潮,其突现词分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和教学计划,其突现度分别为43.52和52.9,为历年突现度最高值。而在2015和2016年,突现词分别为“现代学徒制”和“创新创业”,这必将是未来几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持续关注的重点领域。

四、结论

本文运用 CiteSpace软件对国内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中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文献进行了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了解了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在1992年到2016年间的动态发展情况,从整体上描绘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和前言趋势。研究结论如下:

通过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计量学分析中的文献量变化发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年均研究文献量达到360篇,在开展教学的同时,也在深入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工作。

通过对发文机构和核心作者分析后发现,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所在该领域的文章被引总数比较大。其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机构在被引总量和篇均被引数方面都名列前茅;周建松、王明伦和顾坤华等3位作者对高等职业教育有很深的研究。

在1992-2016年间,共有341种期刊发表过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题的文献,《职业技术教育》发表的相关论文量最多,它和《教育与职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中国成人教育》的相关发文量占比达到70.77%。

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热点后发现,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等高频关键词代表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热点主题。

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演变后发现,其历史演进情况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以“专业技能和高技能人才”为核心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起步期,到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成长期,再到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的繁荣期。

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前沿趋势后发现,“现代学徒制”和“新创业”是未来几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持续关注的重点领域。

总而言之,通过绘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发现,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1992-2016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主题较多,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看,成果丰富。同时,随着国家对大众创业的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创业教育研究还处于探索过程,这也会促使学者们不断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中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参 考 文 献

[1]威尔斯玛(Wiersma W.)(Jurs)[美]朱尔斯[美]S.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3-14.

[2]Chen, C.,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3):359-377.

[3]悦,陈超美,等. 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李宗红. 利用发文量和被引量综合测评期刊核心著者――以《农业图书情报学刊》为例[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0):161-163.

[5]马晓晴. 2010年我国“高职教育”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11(28):26-30.

[6]姜春林,张立伟,孙军卫.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国外同行评议研究进展[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12):29-36.

[7]杜怡萍. 如何优化财会专业技能教学[J]. 职业技术教育,2000(28):48-49.

[8]王前新.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2003(10):20-22.

[9]高艳,荆静,高丙云. 高职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03(25):34-36.

[10]童卫军,姜涛. 高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6(1):107-110.

[11]张晋. 创业型社会中的高等职业教育[J]. 职教论坛,2010(16):46-49.

[12]马长世,温贻芳.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3):71-74.82.

[13]PRICE D S. Networks of scientific papers[J]. science, 1965,149(3683):510-515.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研究生 创新能力培养 国际经验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到了转型的关键时期,过去靠高投入、高污染、低成本、低收入的生产方式难以维系;通过市场换技术,即通过模仿或引进技术的模式又很难使技术获得实质性提升。因此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必然也难以获得较高的利润率。为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依赖于具有创新意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否则自主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研究生阶段教育就是高层次科研人才培养的摇篮,但是研究生是否有创造力还取决于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日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经验

从世界范围看,我国的发展阶段与日本上世纪80、90年代的情况基本相似,都是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日本通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大大提升了该国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故本文选取日本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改革作为国际经验的来源之一。再者,美国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最为成功的案例,也是美国经济一直以来引领世界的原因之一,美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经验当然是我国研究生培养学习的榜样。因此本文将探讨日本、美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经验,以期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所启发。

(一)日本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经验

日本在上世纪80、90年代,为适应经济发展对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对研究生教育进行了改革,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有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大研究生基础课比重,并注重追踪科学前沿。

日本在新一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中,十分重视基础课程授课,加大了基础课程的比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研究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研究方法;而个性化的课程需要可以通过适量的选修课程达到。作为研究生,通过阅读大量外文文献形成文献综述能力和加强国际、国内学术交流而达到追踪科学前沿的目的,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因此,通过教授基础课程,阅读外文文献,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等办法,研究生既能掌握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又能追踪到科学前沿,从而为创新活动奠定基础。

(2)开设跨学科人员和企业人员主讲的讲座。

日本大学通过开设跨学科人员主讲的讲座,拓展了研究生的思维空间,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推动本学科的研究。企业人员主讲的讲座更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活动与实践相结合,更能体现现实社会的需求,从而使创新活动更具社会意义。

(3)研究生制订科研计划,学校设立研究生科研项目。

日本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规定了在学期间研究计划应早于选修课程的学习,这点类似于我国博士培养的模式,有利于学生更早开展自己的研究活动。一方面设立研究生科研项目可以为研究生科研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其科研团队合作意识与运作经验。

(二)美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经验

美国的教育体系已经趋于成熟,并在不断地改进中,以适应不同时期社会的需要。因此参考美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经验,也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1)招生环节注重研究生科研潜力。

美国在研究生招生环节类似于国内博士生招生,注重研究生的科研潜力。美国研究生招生不仅看个人的TOEFL、GRE成绩,更多的是从学生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自我的陈述和教授推荐信等方面较全面地考察学生的科研潜力,避免了只通过考试这一单一方式考查学生科研潜力的弊端。

(2)培养阶段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美国研究生培养阶段,与日本研究生课堂教学类似,美国在课堂教学环节通过重视基础课程、跨学科交叉课程授课,启发性课堂教学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此外,美国研究生培养还要求学生定期报告研究进展情况,从而更好地追踪学生的学习科研情况,以便了解学生的科研进度,督促学生按时按质完成科研任务,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产学研相结合能更好地促使学生的研究与实际需要相结合,也能为研究生科研提供动力和资金支持。

(3)注重研究生个性化培养。

首先美国的大学各具特色,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是领头羊,相应的学科处于领先地位。由于各大学这种定位的差异,为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的大学提供了可能,也为研究生个性化培养奠定了学科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美国大学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个性化培养会更为便利。

二、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生招生环节

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招生基本还是采取以考试成绩为主,面试和撰写研究计划等为辅的形式,这种招考方式的优点在于便于操作和控制,更多的是注重形式上的公平和公正,能较大程度上防止道德风险,也适应了目前我国从小学开始到高校的人才培养缺乏个性的实际。但其考查科研创新潜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不能从个人兴趣出发,选择符合本校要求的学生,最终研究生教育沦落为就业的跳板。

(二)传统的授课方式

要实现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转变,通过一定的启发性课程学习必不可少;课程学习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起到了引导和激发作用。我国研究生教育一般学制为2-3年,其中课程学习的时间占去了一半左右。然而,在这近一半的时间里,这些课程的绝大部分是以传统的授课方式,即以教师讲解为主,缺乏课堂讨论,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与本科阶段的教学类似,对创新能力启发作用不大。造成这种课堂教学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师生关系,即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习惯于听讲学习知识,而不是平等地参与到课程讨论当中,即使学术沙龙也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研究生撰写毕业论文和

毕业论文作为检验研究生是否完成学习任务最重要的指标,也是检验研究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的指标,历来受到研究生培养机构的重视,不少学校对毕业论文的要求都较为严格,如采取校内外匿名评审制度和邀请校外人员参加论文答辩等。但在实践中,由于在国内研究生毕业论文是否通过涉及其导师的面子,同行又相互熟知,部分匿名评审和答辩老师降低毕业论文尤其是对硕士论文的要求,对不合格论文采取放任的态度,影响了这种淘汰机制的效果,从而也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与毕业论文相似,是通过外界标准来检验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从实践中看,发表一定的学术论文还是有必要的。然而,现阶段部分学术论文都是导师撰写的,挂上学生的姓名,从而皆大欢喜;此外,部分学术期刊论文审稿不严,只要交了钱就可以发表,成为创收的工具。的要求仍然不能成为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办法。

(四)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

研究生适当地参与导师课题研究不仅可以训练课题研究的方法,如分解课题任务、调研、总结结论及撰写等,也可以促使学生掌握学科前沿和当前社会的需求情况。然而,我国很多研究生参与的课题对其创新能力培养并不大,只是重复劳动,成为“苦力”;导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成了“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当然部分学校正在尝试设立研究生科研项目和研究生科研机构,这些尝试起到了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作用,然而,老师们的考核机制决定了其参与这些项目和科研机构运作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故其效果也大打折扣。

三、提升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为提升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借鉴日美的经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一)实施启发式课堂教学和开设学术讲座

如上所述,启发性课程学习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起到了引导和激发作用。在目前无法改变权威型师生关系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办法还是可以达到一些启发性效果:如教师可以在开学初布置一些主要讲授内容,每次课前半部分由学生讲解,老师最后点评。这种办法可以促进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或做实验,准备讲课的内容,从而达到较好的启发效果,是培养科研创新能力较好的途径之一。学校作为讲座的主办方,应严格把好讲座的质量关,或者根据学生的需要由学生提出应该请来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避免讲座成为政绩工程,没有多大实际效果。

(二)研究生须撰写外文文献综述

阅读外文文献的原因在于目前各学科的学术前沿一般都在国外,国内专家、学者更多的是追随国外的学术前沿,因此我国研究生只有通过阅读外文文献才能更好地了解其所在学科的学术前沿,站在该学科的前沿。为了检验研究生阅读外文文献的效果,撰写外文文献综述是个良方。为了检查外文文献综述的质量,学校可以查看文献综述报告或者学生在公开场合讲解其文献综述的内容。

(三)构建双导师制与产学研相结合

我国高校大部分研究生导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其他行业的从业经验,虽然积累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但对现实社会的运作情况不熟,因而造成很多知识和经验脱离现实。当然部分导师通过课题研究,积极参与到社会,对现实社会的运行较为熟悉。为弥补校内导师在社会经验和社会认识的不足,更好地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与社会接轨,构建“双导师制”势在必行,即引入校外导师参与到研究生的培养中来。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也是为了达到以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四)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

加强与国内、国外同行的交流能获知别人在这个领域内研究的深度,获得最前沿的科研动态;也可以传播自己的思想和研究成果。在学术交流中很快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产生变革的联想,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文利等.创新能力的培养——二十一世纪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日本问题研究,2008,(2).

[2]方丽等.美国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分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9.

[3]吴金昌等.美国研究生教育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第10篇

十天的学习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前三天由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组织进行通识培训,后七天主要由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组织进行学科培训。在这十天的学习中,有许多的专家与教授对我们进行精彩的讲座,蒋平教授的《阳光心态与幸福生活》讲座既充满趣味又富有内涵,许锡良教授的《人性、人权与教育》讲座让我们大开眼界,王红教授的《中美基础教育的考察与思考》让我们认识与了解了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美国基础教育,刘良华教授《教育研究与教师写作》既有激情又非常实用,左双文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的前沿问题与研究》、张庆海教授《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论问题》让我们了解了历史研究的前沿,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宋德华教授《历史研究论文写作方法概论》让我们知道历史研究论文的选题、规范、有效,黄牧航教授《历史教师从职业化走向专业化》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上对我们进行指导,让我们知道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专业化的教师。现将十天的学结如下:

一、接受了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停前行。同样,教育教学理念也应与时俱进。埋头苦干是必须得,但抬头望头也是必要的。一味埋头苦干会迷失道路,偶尔抬头望天才能看清方向。特别是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很多教育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地暴露,这时候更需要理论的指示与专家的引领。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次培训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不仅对理清新课改中的种种关系有帮助,而且对突破新时代教育教学中一些“瓶颈”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与方法。

高广方教授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讲座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们的教育为的是什么?她提出了四个观,即:生命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从几方面对中学教学提现了新的发展方向,最后得到结论:正确的教育理念是育人教书。此报告无疑是对当下教育弊端的一次警钟,更是对一线教师理念的一次纠正。

二、完善了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了解了历史研究的前沿问题

教师是一个永远新的职业。这里讲的“新”主要指知识的更新与教学艺术的更新。作为历史老师,应是始终站在科学知识岸边的摆渡人,传承知识与文化;他应是学生灵魂的塑造师与精神垃圾的清道夫。所以,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时时保持充电的状态,此次培训无疑是一次良好的机会。经过培训,就我个人而言,不仅在学科知识方面得到一次全面的补充。尤其是左双文教授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前沿讲座,让我们有种全新的认识与了解,张庆海从一些新的角度对历史进行重新解读,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三、学习如何成为了一个专家的型的教师

中学教师应该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还应该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而这一点正是当今我们大多数中学教师所不具备的,我们更多的是实践,但不会总结,将这些实践形成文字,变成论文只更是我们所不善长的,这次培训有三位教授对这个问题进行专门的阐述,分别是刘良华教授,宋德华教授,黄牧航教授,通过这些教授的讲座,使我们了解了论文的选题、论文的写作准备、写作的基本步骤、写作的基本要求、论文写作的常见的问题与纠正。黄牧航教授则对中学历史教师的基本课题研究进行专题讲座,让我们了解中学教师如何进行一些相对实用的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四、认识了全省的一些同行

此次培训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参加培训的都是全省教学一线的精英、名师,对教育教学都是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此次培训又是一个非常好的相互学习的机会。同时,还是建立友谊的纽带,平时只能在报刊杂志见到名师的老师,通过此次机会,终于可一睹尊容,亦为乐事。

上一篇:教育研讨论文范文 下一篇:儿童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