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范文

时间:2023-03-04 06:52:40

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古代书院;以德育人;教育理念;人文精神

随着宋代书院的隆兴,中国古代教育进入一个空前的大发展时期,出现了官学、书院发展的鼎立之势,与此相伴随,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养之规”、新的教育机制应时并起。其中书院独树一帜的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更是成为了气势磅礴而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育思潮。

“以德育人”是儒家一贯倡导的教育理念,重视人的道德品性的培养是儒家的传统,自古已然。自从孔子提出“仁者,人也”而以道德属性定义人之后,儒家都把道德品性看作是人的本质,所谓立人、树人、教人归根到底即是培养和塑造人的道德人格和品性。孟子以为夏、商、周“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瞻文“乐上”》)。这就是说,“三代”设教立学无非是以人伦道德教化人,亦即是以人伦道德塑造人的道德人格。汉代大儒董仲舒明确指出:“古之王者明于此,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类似于董仲舒把人伦道德置于学校教育的中心,唐代儒者孔颖达亦曾提及。他说:“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学不可。”(《礼记正义·学记第十八》)古代学者以为,教即教化,学乃是接受教化。把教育看作是人伦道德的教化,这是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然而中国古代是以等级特权为其本质的社会,社会关系所有一切几乎都烙上了等级的印记。“学在官府”,教育是一种特权,各类官学的生员都有严格的身份限制,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享受这种特权。在人被等级化的社会,贵族子弟与他们的先辈一样,被认为是先天所注定的高贵,在理论上广为流传的“性三品”说即是对此的概括和肯定,到唐代明确地把人性划分为上、中、下三品,贵族子弟之类被认定是人性的上品,先天注定的高人一等,不存在教化问题,儒家关于必须对人进行道德人格的塑造,对他们是不适应的。质言之,儒家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在享有例外权的官学是行不通和不必要的,或者说被排除在官学之外。正是因为如此,儒家人伦道德教化,严格地说被看作是对下层民众的,所谓教化乃是一种社会教化,并未真正成为古代官学教育所必须实施的教育理念。

古代的以等级特权为本质特征的官学教育,到宋代立国时仍然如此,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并且在科举考试的刺激下,更是深深地烙上了官字号的印记,官学成为了科举的附庸,官学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官学”。它对教育带来的危害越来越明显,悖于社会发展的情势,成为教育发展的桎梏和障碍,特别是与宋代起于民间而正在兴起的带有平民化教育组织形式的书院形成了尖锐的对立。正如宋代儒学的复兴必须打破佛、道思想统治一样,书院的兴起和发展也必须革除官学弊端,破除官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在时代的催生下,南宋书院发展的高峰时期出现了史无首例地对官学批判的热潮,当时的理学家和书院大师都几乎参与了这场批判。其锋芒指向官学教育的种种弊端,涉及到官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举其要者言之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官学教育已成为一种“科举之学”,不是立学教人,似乎官学为应付科举考试而设,危害至深。朱熹说:“科举之学,误人知见,坏人心术,其技愈精,其害愈甚。”又说:“今日学校科举之教,其害将有不可胜言者。”((朱文公文集),卷58)学为科举而学,教为科举而教,官学成为科举的附庸,或者说工具,朱熹认为这不仅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材,相反的却“坏人心术”,造成了生徒应付科举考试的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

其二,作育人才神圣的殿堂变成了“声利之场”,学校变成了争名夺利的跳板和阶梯。朱熹说:“所谓太学者,但为声利之场,而掌其教者不过取善其科举之文,而尝得隽于场屋者耳。”(《朱文公文集》卷69)在此追逐名利的驱使下,“师之所以教,弟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本义,而无复先王之意”。虽堂而皇之曰太学,其实“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同上,卷73)。受教育者虽“有志于义理者”,希冀得到儒家关于做人的学问和经世致用的真学,但由于太学是“声利之场”,而若无所教,“而无所求于学”。尽管有月季考核的规定,但不但不能促成德行道艺的成长,相反“只以促成嗜利苟得,冒昧之心”。由此朱熹得出结论说:“殊非国家之所以立学教人之本意也。”(《朱文公文集》,卷69)学校失去了作育人材的历史使命。毫无疑义,必须进行教育改革。

其三,正因为官学教育成为“科举之学”,成为了“声利之场”,因此,它不是“储材之地”,不是人材的摇篮,而成为了“弃材之地”。事功学派的思想家叶适指出“今之学校,乃为弃材之地”(《叶适集》,卷3)。

类似以上对官学的批判,不只是当时的思想家和书院大师,宋代的重臣和大吏同样也有挞伐,与朱熹同时的朝廷重臣赵汝愚在上皇帝奏疏中对官学的弊病进行了横厉无前的斥责:“中兴以来,建太学于行都,行贡举于诸郡,然奔竟之风胜,而忠信之俗微,亦谁荣辱深沉,不由学校,德行道艺,取决糊名,工雕篆之文,无进修之志,视庠序如传舍,目师路如路人。季考月书,尽成具文。”(《宋史·选举志》)赵汝愚在此虽也批评了科举考试存在的一些弊病,但主要是批评官学的弊端,他认为宋代虽大兴文教,大力设置官学,然而所热衷的是应付科举考试的竞争,甚至为此不择手段,“忠信之俗微”。不仅如此,学校只专于技艺,即谓“工雕篆之文”,对进修之志、道艺德行却漫不经心。正因为如此,学校不象学校,“视庠序如传舍”,神圣的作育人材的殿堂变成了旅店驿站,师生不象师生,“目师像如路人”。自不待言,这样的学校达不到立学教人的目的,因此,同朱熹一样,赵汝愚急盼朝廷整肃。

赵汝愚同时代的兵部侍郎虞俦基于官学之弊,也上疏朝廷说:“窃怪近年州郡之学,往往多就废坏。士子游学,非图啜哺以给朝夕,则假以衣冠以诳言欲,而乡里之自好者,过其门不入。为教授者,则自以为冷官,而不事事。”(《续文献通考》,卷40,《万有文库本》)虞俦在此所指州郡之学多废坏不是单指学校设置衰败,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学校失去了立教育人的本意,生徒们“假衣冠以诳言欲”,不知礼仪,失去了斯文本色,以致洁身自好者,耻于入门。对此情形,掌教者则不闻不问,自以为自己是不被重视的“冷官”,所以听之任之。学校衰败情形正如南宋学者黄勉斋所针砭:“苟徒资口腹,谋利禄,漫不加意,则既失崇尚教育之旨。”((黄勉斋先生文集·南康军新修白鹿洞书院志)卷5)在宋代有识之士看来,宋代教育已出现了危机,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如何进行改革呢?岳麓书院主教、著名理学家张拭认为,宋代教育虽然弊病丛生,但归根到底是“不悦儒学,争驰功利之未”(《南轩文集》,卷1)。张拭为宋代教育变革指明了方向,要革除宋代教育的弊病,其关键是复兴儒学,质言之即是复兴或者说重新确立儒家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恢复学校已失去的立教育人的本意,使学校真正成为作育人才的神圣殿堂,为塑造道德人格和品性作出示范,使其成为道德教化的辐射源和基地。

如何复兴儒学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呢?儒学的教育理念体现在教育的各个环节,表现在思想和制度双重层面。但办学宗旨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最能体现儒学的教育理念。因此,复兴儒学最关键的是要使办学宗旨体现儒家的教育理念,正是因为如此,书院几乎普遍地提出了儒学以德育人的办学宗旨,其中尤以享有天下四大书院之誉的岳麓、白鹿洞、睢阳、嵩山书院成为复兴儒学教育理念先锋和榜样。岳麓书院主教张拭在对宋代官学教育弊端进行全面审视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岳麓书院的办学宗旨“侯(刘珙——按)之为举也,岂特使子群居佚谭,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材,以传道而济斯民也”(《南轩集·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卷10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张拭对书院的办学宗旨与官学教育的办学宗旨作了本质上的区别,划清了界线,其区别有三:其一“但为决科利禄计乎?”诚为前述,官学教育是以科举考试和士子进身官场为办学目的,书院教育则对此予以摒弃,提出“传道”而济民,把“明道”和“济民”作为办学宗旨;其二“亦岂使子习为言语之工而已乎?”事实一再表明,官学为了使士子们进身官场营造了一个阶梯和捷径,专于文辞技艺之工,书院教育则不同,它所关注的是生徒们的德行道艺的培养;其三官学把学校变成“声利之场”,而书院则恢复儒家立教育人的本意。如果把以上官学教育与书院教育的区别加以归结,那么这种区别即是教育理念上的区别,书院所坚持的是儒家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而官学所实施的仍然是等级化教育的办学思想,前者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后者则表现为对道德完满性漠视的一种等级特权思想。

把教育变革聚焦在复兴儒家的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宋代的书院大师几乎都如此,与张拭同时并是挚友的朱熹便是突出的代表。朱熹把书院办学宗旨直接地规定为以忠孝道德教育人和培养人。他说:“学校之设,所以教天下为忠为孝也。”(《朱子语类》,卷109)朱熹认为以忠孝教人自古已然,这是儒家的教育传统。首先,他指出自古以来所奉行的是一种“有教无类”的平民化教育,换言之,学校教育并不是为生徒寻找和提供做官的捷径和跳板。“古者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其民,由家及国,大小有序,使其民无不入其中而受学焉”(同上)。这就是说,古圣先贤设学立教,为的是民众普遍地受到如何作人以及如何使人在家和国、社会关系中定位的教育。再次,朱熹认为古代教育是人伦道德教育。“而其所以教之之具,则皆因其天赋之秉彝而为之品节,以开导而劝勉之,使其明诸心,修诸身,行于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而推之以达乎君臣上下人民事物之际,必无不尽其分焉”(《朱熹集》·卷78)。这说明学校教育要秉人性,以道德去开导和劝勉生徒,对生徒全面地灌输人伦道德思想,使其内化为主体的意识,外化为道德实践,行于五伦之间,推之于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一言以蔽之,要形成一种稳定而一贯的道德品性。朱熹认为以上既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也是先王古圣所设学校的目的。古圣先贤如此,当然接续圣道的儒者便应追踪继轨,更应该如此。所以朱熹紧接着说:“先王学校之官,所以为政事之本,道德之归,然不可以一日废焉者。”(同上)这就是说后继者要牢记古圣先王设学育人的教诲,象古代的“学校教官”一样,把此看作是“政事之本”和“道德之归”,一日不可废焉。

众所周知,办学宗旨决定着办学方向,决定着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书院以德育人办学宗旨的确立,无疑是宋代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它必然带来教育上的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大到教育体制,小到具体的教学环节均有所表现,如形成了书院与官学的双轨教育体制,又如在教学内容上由重视五经转而重视《四书》的教育等等,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教育上涌现了一大批直接而集中体现儒家教育理念的规制,或者说具体的教育条规,这是以前官学教育所没有的。如白鹿洞书院把办学宗旨具体化为书院的《揭示》,公诸生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鹿书院揭示》。在此《揭示》中,首先提出了“五教之目”,“父子有情,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对生徒实行“五伦”的严格教育。其次,在《五伦》的基础上,制定出具体可操作的“三要”的行为准则,规定生徒必须遵守“修身之要”、“处事之要”和“接物之要”,把生徒的言行置于“三要”的监督之下,要求生徒在修养方面,要做到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严格自律。在处事中要做到正其义,不谋其利,要先义后利,要克己节欲。在接物之中要有关爱人的胸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诸求己。总之,《白鹿书院揭示》既是一种条规,更是书院的办学宗旨,体现了以德育人和对道德完满性关怀的一种人文精神。

类似于白鹿洞书院把办学宗旨具体化为校训和学规,著名的岳麓书院也是如此。张拭主教岳麓书院期间,把书院“明道”和“传道”的办学宗旨概括为“忠孝廉节”的四字校训,并请朱熹亲书于书院讲堂墙壁昭示生徒,成为“教养之规”垂千年之久。不仅如此,清初在“忠孝廉节”四字校训的基础上制定出著名的《岳麓书院学规》十八条,从“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举止整齐严肃”和“气习各矫偏处”及“行坐必依齿序”,全面地把“忠孝廉节”的校训条规化了,成为生徒的行为准则,进而变成为操守。似此在书院涌现出的校训、学规、学箴等等,都是儒家教育理念在书院确立以后所出现的一种教育新景象,是对官学教育批判和对教育变革的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在宋代教育变革中,岳麓、白鹿、睢阳、嵩山四大书院起了旗手的作用,成为了办学的榜样。南宋学者王应麟对此作出了很高的评价:“古者乡有庠,党有序,间有塾,里居有父师,少师之教,是以道德一而礼义明。书院之设,意犹近古,睢阳、白鹿为称首。若周、程、朱、吕治教之地,文献尤盛,天典民之统记,赖以不坠。”(《深宁先生文钞》,卷1)王应麟在此所指的“书院之设,意犹近古”,有其特定的深刻含义,意即是说书院恢复了古代儒家的教育传统,换言之,在办学中复兴了儒家的教育理念。正因为如此,所以王应麟认为这是一个了不得的大事,其意义超过了创建理学的大师周敦颐、二程、朱熹和吕祖谦的贡献,书院使道统接续,人伦道德连绵,所以王氏说“天典民之统记,赖以不坠”。其实书院的贡献还不仅是传承了文化,发明了圣道,最重要的一点是,书院教育真正成为了作育人材的神圣殿堂,革除了官学教育的弊端,使宋代教育走上了时代的轨道,极大地促进了宋代教育的大发展。

著名史家马端临对书院教育所起的促进作用作出了积极评价:“后来所至,书院尤多。”(《文献通考·学校考》)宋代书院的发展大大超过了官学,成为教育的一支生力军。据不完全统计,宋代已形成书院发展的大潮,其数量达到408所。书院的出现既促进了学校量上的扩张,更引起了质的变化,显示了骄人的魅力,王应麟说:“教养之规,往往过于州县学。”(同上)书院成为各级学校效法的榜样,“盖皆仿四书院云”(同上),即都以岳麓、白鹿、睢阳、嵩山为办学榜样。

为什么书院教育对宋代教育有如此大的魅力和吸引力呢?从根本上说书院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代表了教育发展的趋势。首先,儒家教育理念的复兴反映了宋代儒学复兴整体要求,是宋代儒学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教育理念的复兴,显而易见适应了宋代儒学变革和发展的趋势,可以这样说,宋代儒学的复兴和宋代书院的隆兴是同步的,都是时代催生的产物。反过来说,没有宋代儒学的复兴,不可能有儒家教育理念的复兴,不会出现由书院带动的宋代教育变革。其次,宋代兴起的新的教育组织形式的书院,需要有一种有别于和取代官学等级化教育的新的理念。儒家早期的“有教无类”和以道德塑造人的教育理念正好与兴起于民间而具有平民化的书院的要求相合拍,由等级化的官学教育到书院平民化教育的出现,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大势,必然引起各类学校效法。再次,诚如前述,书院是起自民间的非等级性的平民化的教育组织形式,生徒无任何身分性限制,平民子弟均可入学,儒家“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对书院任何人都适应,无论什么生员都必须进行道德人格和品性的塑造,不存在任何例外权。人伦道德教化不仅是社会教化,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理念,书院的兴起为儒家以德育人教育理念的复兴提供了可能和赖以实施的载体。如果说书院的崛起是对古代等级特权教育制度的挑战与否定,那么儒家的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的重新确立和复兴则是对人性等级化的批判,前者显示了平民化的教育精神,后者因为人人都必须受道德的洗礼而体现了某种人性的光辉和人文精神。历史已经证明,书院历千年而不衰,在古代社会具有生机与活力,究其根由在于它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德育人教育理念的人文精神。

教育理念范文第2篇

1重视综合技能与应用素质的教育

美国大学广告教育的主力是本科教育,今天的美国大学广告本科教育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美国发达的广告业及其他传播业未来的从业者提供综合技能与应用能力的教育和训练。这一办学理念贯穿于美国许多大学广告专业的教育体系之中。

如美国西肯塔基大学(WesternKentuckyUniversity),其设在新闻/传播学院的广告专业的办学理念是“最好的学校、最好的专业、最好的工作!”(“TheBestSchool,TheBestProgram,TheBestJobs!”),其具体培养学生的目标就是通过该广告专业最佳的技能素质教育。并使毕业的学生能够“为其广告的真正客户进行工作并获得报酬;在被雇佣期问,能充分展现这些学生的优秀表现及销售和设计技能。”同时,学校将为毕业的学生“建立一个具有深刻影响的庞大完整的人际网络;并可到芝加哥、亚特兰大、纽约和辛辛那提(美国俄亥俄州西南部的一个城市)去访问那些成功的广告公司。”

美国西部的圣乔治州立大学(SanJoseStateUniversity)设在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的广告专业同样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务能力。它的广告教学理念非常简洁:“在实践中学(Learnbydoing)”,因此,在它所开设的10门广告主修课程中,非常重视学生到业绩良好的广告公司实习的实践课程及有关信息环境与新技术应用的必修课程,而且规定所有的主修课程一律由电脑授课。同样,美国罗斯福大学fRooseveltUniversity)设在传播学院的广告专业的教育理念与上述的西肯塔基大学、圣乔治州立大学几乎一样,即它将向选读该校广告专业学生“提供灵活的课程,包括平面设计、照相、印刷等最新的技术课程,以满足传统和非传统学生的需要”。

再如,南密西西比大学(UniversityofSouthernMississip-pi)大众传播,新闻学院广告专业所确立的教育理念则比上述几所大学更为明确清晰:学生应该“实践从未有过的广告和公关,创建一个强有力的学术基地,努力学习获得成功所需的应用技能。并积极参与AAF(美国广告协会广告分会)和PRSSA(美国公关研究协会)的实践活动。”

而德克萨斯基督教大学(TexasChristianUniversity)设在新闻系的广告与公关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则是:“在美国最有活力的媒体市场上,你能够获得广告与公关硕士学位,同时,你也能够在美国第7大媒体市场追踪你的广告与公关生涯。”2加强理论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前所述,美国许多传统广告专业的教育理念偏重于实务和注重技能。但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传统教育理念受到了现实世界的严峻挑战,由此,从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的广告学界就对当时美国高校广告学偏重于职业技能培养的理念与模式提出了质疑,2001年的美国广告教育峰会的报告中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我们将通过何种方式使学生取得最大的进步?”这一命题。而在美国广告专业于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归属于新闻/传播学科、并提高了广告专业的理论性与学术性之后,美国许多一流大学广告专业在强调职业化训练重要性的同时,已将培养具有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广告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

如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ofFlorida)设在新闻,传播学院的广告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战略性传播领域里的领导角色(leadershiproles)”,为此,佛罗里达大学提出“尽管我们坚信自己能够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但我们更是营造一种环境,激发强烈的学习自觉和学习欲望。成功取决于学生以下能力:1)批评性思考。有效地用语言文字方法沟通,3)对建设性批判的积极接受和反应,4)对自己的行为的负责。”他们把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反应能力培养作为广告教育的主要导向。

对于偏重新闻学的密苏里大学来说,他们的教育目标与佛罗里达大学相同,“我们培养未来具有战略沟通能力的业界领导者”(theindustry’sfuturelerdersinstrategiccon—munication),其具体目标是: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是美国“未来的艺术主管、公关专家、平面造型艺术家、市场主管、创意开发者、广告文案者、财务经理、研究者等等。”⑨

同样,霍华德大学(HowardUniversity)新闻学院广告专业的教育理念是“培育明天的广告与公关界的精英们”(Ad-vertisine/PublicRelationsIndustryLeaders)。而美国唯一一所具有广告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著名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TheUniversityofTexasatAustin)广告系的教育目标则是:“一贯被公认为美国顶尖广告学专业之一的德克萨斯大学广告学专业在授予学士,硕士,博士的各阶段,我们都实践融汇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教学策略,”“我们强调的重点是帮助有着聪明头脑的学生们能够发挥他们的特长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他们将专注于广告创意、设计和媒介方面的学习”,因此,“我们的学生无论在广告知识的深度上还是在广泛创意的培养上,德克萨斯大学都是美国最好的大学”。

二、美国学界对高校广告教育的期望目标

2001年4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T)举办的广告教育峰会(AdvertisingEducationSummit)上,与会的学者明确提出了对美国高校广告本科教育的两项目标要求。

一是要求高校广告专业加以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它包括4项具体的内容:1、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写作技能(solidwritingskills);2、要使学生具有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演讲技巧(speakingandpresen—tationskills);3、要让学生毕业时具备广泛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Broadbaseofknowledgeandskills);4、要教会能使学生终生受益的技能(Teachskillstolastalifetime)。

二是要求高校广告专业特别注意对学生的个人修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它包括3方面的内容:1、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workinteams);2、激发学生对专业领域的研究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3、向学生教授广告的原理,策略和理论知识(principles,strategies,andtheory)的同时,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abstractthinking)。

同时,该次峰会的与会学者也明确提出了美国高校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加强对他们的理论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具体要求有8条之多:1、指导和鼓励研究生们在读期间发表专业论文;2、强化研究生独立思考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IndependentthinkingandCriti-calthinkingskills);3、培养研究生具有跃居世界领先地位的专业实践的能力(Abilitytoleapaheadofprofessionalprac-tice);4、要教育研究生懂得他们的事业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的知识深度(depthofknowledge)6、鼓励研究生积极表现他们的领导才能(leadershipskills)7、教会研究生有能力处置复杂的问题(tomanagecomplexissues)8、需要研究生懂得市场营销、预算编制、投资(understandmarketing,budgetingandinvestments)

上述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既代表了绝大多数美国大学广告教育者的理想,也凸显了美国广告业界对未来广告人才基本素质的急切期望。

自然,美国学界在对高校广告教育提出期望目标的同时,也对广告教育的师资提出了与其教育目标相一致的要求,早在1978年的美国4A中心区会议上,J托马斯如瑟尔就提出:“在教授学生们广告学的工作中,我们(教师)到底需做什么样的工作”的这样一个命题。因此他提出了广告教育工作者同样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学术修养与创新能力:1、教授们是否会定期与学生交流:2、专业教职人员是否是当地的广告社团机构的成员;3、专业教职人员的思想是否与时俱进?他们是否得到鼓励去进修,参与暑期教员实习。或是积极地定期参加广告商业活动;4、课堂教学内容是否与广告公司实践结合起来,以便营造一个真实的广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环境(arealisticadvertisingsituation)。

美国高校广告专业积极倡导的综合技能与应用能力、理论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是美国长期以来重视广告教育与其发达的广告(包括传播)产业互动发展的结果

摘要美国发达的广告产业有着相应的广告人才培养的理念、机制和方法。了解和借鉴美国的广告教育理念,对于我国蓬勃发展的广告教育事业和广告产业,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教育理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 理念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215-01

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平民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春秋时代已经有相当于目前高等教育的太学,孔子开办的学校比太学的层次低,但不属于启蒙型的初等教育,应该相当于中等教育。据考证,其学生年龄均大于十五岁,基本上都是成年人,最大的学生子路小孔子九岁。学生地域分布比较广泛,涉及到鲁国、卫国、陈国、吴国等,相当于现在的山东、河南、江苏一带,但还不是全国性的学校。其教学规模在100人以内,平均学习时间1年以内,除了孔子外,应该有类似助教的辅教学人员,多由其学生兼任。招收学生没有录取标准,也没有毕业考核,应该属于来去自由型的“本期学不会下期免费再学”的中等职业培训学校。在此基础上,我们讨论一下孔子的主要教育理念。

一、关于教师素质和能力

孔子提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教师的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并加强自身修养。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其中的“仁”在辞海中的解释为以“爱人”为核心,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等内容。第一,告诉学生一个事理,即在仁义的面前,老师也没有特权,有了过错,你们不要迁就、谦让,要大胆、勇敢地站在仁义一方,对老师的错误加以抵制、批评,仁义高于师尊。第二,表明一种态度,即孔子是一个开明的教诲者,而不是一个压制学生的专权者,给学生话语权的广阔空间。这种气度更显示孔子的高尚品格及科学的教育理念。第三,有趣的是大约孔子这些话约百年之后,在希腊也有人说过相似的话。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因与老师柏拉图意志有分歧,他说:“吾爱老师,吾更爱真理。”所不同的是,孔子主动向学生说出这话,亚里斯多德是以学生的角度,近于被迫说出这话,应当说孔子的见识更高人一筹。

孔子是一位自我要求极为严格的老师,注重身教重于言教,并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保证了较好的教学质量。

二、关于教学内容

孔子的志向是推行他的治国理念,因此他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公务员考前培训”,德智并重,以德为先,可以归纳为“文行忠信”。文是指历史文献如《诗》《书》《易》等可称为有字三书,学了文可增加各种知识;行是指社会实践即通过对外界――自然、社会、人的观察、分析、综合来获得知识,这属于读无字之书,“文行”仅两个字就把获得知识的两个重要途径都包括其中了;忠是指尽职尽责、以诚相待,信是指诚信守法。德育为先主要体现为志向教育,教育学生要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育学生将“文行忠信”有机结合在一起。

三、关于教学方法

首先,孔子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法。其次,是群体教学与个体教学相结合,孔子不仅是教师更是导师。上述方法的集成就是因材施教,在对学生透彻了解后进行一对一的启发式教学。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是“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向他讲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与他讲高深的学问。”这是孔子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学方法的深切体会与经验总结。从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第一,基于对每个学生的深刻了解,老师能将学生分出等级差别,可见孔子作为一个育人者的敬业精神。第二,人的水平、悟性有别,一般可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中等为合格的标准。对三种不同等级的学生,要传授与其水平、悟性相应的知识、事理。第三,对中等以上(包括中等)要讲最高的学问,使中等以上的人在学习上要超前而行,具有积极向上的施教原则。第四,学生等级不是固定不变的,知识的积累、悟性的提高每个人都可以依次升入上一等级。第五,对中等以下的人是暂时不讲,待他们升入中等水平以上后再讲授。由此可知孔子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加以育人的良苦用心,当今的育人者应深为借鉴。

四、孔子的教育理念对当今的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

第一,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职业教育夹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社会重视程度不高,比如当前的“蓝翔技校风波”,反映出职业教育诸多缺陷。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之一,就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二,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教学内容要紧凑,各个方面要高耦合性,知识体系完整,使学生掌握之后立即学以致用,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三,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各个高校现在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是走向因材施教的一步,职业教育不像高等教育那样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的教学管理虽然比基础性的义务教育要宽松,但是比高校要严格。

因材施教最终体现在教师身上,孔子在这方面一直是为师楷模,正因为如此,孔子才成为享誉古今中外的伟大教育家。

【参考文献】

教育理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教育理念;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02-01

会计学专业作为技能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几乎成为培养"有用机器"的基地,与计算机、外语等技术性专业一道被列入招生培训广告宣传之中。不可否认,会计学专业具有技术性的一面,但毕竟是管理学、经济学范畴的专业,具有浓重的管理学、经济学属性,会计信息及会计工作具有强烈的管理后果、经济后果、社会后果,会计教育不仅仅是技能教育,更在于管理、经济、思维、创新、伦理等方面的教育,梳理和完善会计教育理念已经成为现代会计教育中一个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1.会计教育目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冲击和影响日益明显,高校应改革会计教育目标,完善现有教学内容,使培养的学生都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对会计人才的挑战。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强调:"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不单纯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实际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人际交往和公共关系能力等。会计实践活动千变万化,会计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并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2.会计教育基本特征

2.1根据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我们在会计教学中应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自身特点来进行教学,从基础开始,打牢基础,同时使其具备较为扎实的营销学的基础。通过三年学习,一旦毕业,就能够在一般的会计岗位任职,解决一般的会计难题,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以适应未来日趋复杂的会计工作需要。

2.2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创造能力和更重要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当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为企业处理纷繁的事务。要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联系实际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来进行实际分析,以为将来进入企业从事会计工作做准备。

2.3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密切联系。传统的会计教育许多年来一直沿用相同(似)的教学模式,近年来教学内容虽有较大变更,但从总体上讲仍然偏重于照本宣科式的传授,而在如何与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结合方面做得还不够。各地的学校应本着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思路,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或讲座,为学生今后更快地融入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使学生的适应性得到大大提高。

3.教学改革的基本设想

3.1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应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动因,以实际问题为基础,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以往的教学,绝大部分是面对面的教授,在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要他们提出相关的需求,这无疑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我们在每一门课程开始之前,应先给学生一个整体认识,然后再分部分讲解。比方说,在学生已有一定专业基础时,第二学年先开设为期二周的"计划"课,在会计实验室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设想自己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描述自己的新产品,进行企业与市场分析,制定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策略,并作出书面与口头的报告。通过这个短课程,既可以使学生了解职业界对会计人员能力的要求,以及自己对会计课程的要求,又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在此基础上,可开设中级会计、市场营销、现代商务等课程,让学生针对自己两周时间内所发现的问题快速补充"营养"。当然,这种短课程的开设并无参考教材或范本,在学生整体减负的趋势下,也不允许在这上面花太多的时间,所以,更为现实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做一些企业的调查实践,到一些企业去实习。作为教师,则在授课时多结合一些实际的案例,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另外,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使授课变为学生直接面对真实的事件,进行真实的记账、核算、决策,而教师在其中起到一种中介作用。这样,学生的学习将会变成一种主动的自发的要求,而不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可以尝试利用国际互联网络、电子邮件或闭路电视来进行远程教学。这些做法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又可以大大增加学习时间的机动性。这与我们目前实施的有关学籍管理办法中的学分制是相统一的。

3.2会计课程设置的改革。首先,适当加大基础课程(尤其是《基础会计》等)的课时数,并强调学生利用节假日外出实习,专业基本理论与方法应作为教育的重点之一。其次,应根据会计结构的新变化、实际工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全面设置相关课程,加强会计工作实际问题解决方法的介绍,学习和加强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在具体操作上,可通过开设专业讲座的形式来完成上述内容的学习。第三,会计教学不仅需妥善运用资讯科技,同时亦需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相结合,使学生具备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以适应实务界的需求。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相结合,使学生具备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以适应实务界的需求。

4.会计实践教学实施难点及对策

有效利用案例教学。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会计教学实践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达成共识。教师自己要明确什么是案例教学法,如何进行案例教学,教学目标、重点有哪些;事先布置学生准备,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从而乐于主动去做,并为其提供一至二周的时间准备。

5.结语

总之,不论会计教育改革的方式如何,其理念始终应该与会计教育的需求为依托,使其能确实与实际企业会计工作相联系。使学生通过三年会计学习成为会计核算型人才和会计事务管理专业人才,这不仅关系到整个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未来的发展和前途,同时对整个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劳秦汉。会计文化学概论。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李仁真,陈学敏。研究型大学教育理念初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

教育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瑞吉欧方案教学 幼儿教育 启示

瑞吉欧教育体系帮助我们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家长、教师的责任和角色。与此同时,瑞吉欧教育理念也向我们展示了每个幼儿都是自我建构和社会建构的产物,不仅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而且要有效地将儿童的发展纳入符合社会文化规范的轨道。近二十多年来,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引起了全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令人印象深刻的重要特色就是方案教学,也称方案活动或项目活动。

一、什么是瑞吉欧方案教学

对方案教学的描述性解释:“方案是一个或一群孩子针对某个主题所做的深入研究。”“方案教学不只是教学法、学习法,也包含了教什么、学什么。就教的角度而言,方案教学特别点出教师要以合乎人性的方式,鼓励孩子去和环境中的人、事、物产生有意义的互动;从学的观点来看,方案教学强调孩子要主动参与他们的研究方案。”当儿童正在通过自身的经验认识世界的时候,真正的教育应能涵盖其整个成长过程中的心灵,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

瑞吉欧教育体系通过对象征性表达方式的系统运用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鼓励儿童通过各种可“表达的、交流的和认知的语言”探索他们周围的环境并表达他们自己,家长、教师和儿童之间建立起合作、互动、共同学习的伙伴关系,通过孩子们的共同探索和成人间开放性的思考和讨论,教育成为一项公共活动和文化的共享。

二、瑞吉欧方案教学倍受欢迎的原因

1.顺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考虑教育培养目标时,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社会的需要。未来社会是怎样的?它对我们提出了怎样的要求?要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生存,人们就必须“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习如何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而教育必须做的是帮助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瑞吉欧方案教学向我们展示的就是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幼儿不断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然后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进行理解、表达和创造,最终解决问题。幼儿的学习和生活总是处在不断面对挑战的动态过程中。

2.顺应世界幼儿教育改革的趋势

世界幼教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就对六七十年代以“智力开发”代替早期教育的倾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1985年在日本召开的日、欧、教峰会批评了早期教育中将幼儿的发展等同于智力发展的错误倾向,呼吁教育从“智育中心”转向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幼儿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总的来说,世界幼儿教育共同的目标是追求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培养“完整的人”;主张发展儿童的个性,发展儿童的自信、主动、关心、参与等,让其好奇好动创造的宝贵天性永远保持下去。瑞吉欧教育体系的目标正与此相一致,即使幼儿发展成为完整的、主动积极的、合作的、有创造精神的人。

3.为我国幼教界提供了较理想的教育方案

在我国幼儿教育理论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在思考:怎样使幼儿教育既顺应幼儿的自然发展,又能有效地将幼儿的发展纳入符合社会需要的轨道。这是一个两难问题,也是东西方幼教工作者逐渐趋同的一个倾向。以方案教学为主要特征的瑞吉欧学前教育系统融合了能反映当代学前教育新理念的各种思想和观念,较好地解决了这一两难问题,使教育应具有的两种功能,即为社会服务的工具和为人自身充分发展创造条件的功能得以较为完善地结合。

同时,瑞吉欧的教育工作者通过观察、对幼儿的活动过程及多种表征方式进行的记录,为世界各国的幼儿教育实践工作者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教育案例,也为我国幼儿教育实践工作者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样板。

三、教育形式的借鉴与教育观念的转变

1.从瑞吉欧方案教学借鉴什么

近些年来,学习瑞吉欧方案教学之风在世界各国兴起。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我国的幼教实践中,学习、探索、研究的风气非常浓。然而,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又非常严重。幼儿园似乎已成了各种理论的“实验田”,似乎形式新就代表一切,然而每一种活动背后所隐含的教育理念是什么,教师们往往很茫然。我认为,无论学习什么新的东西,不在形式的模仿、搬用、套用,重在对其理念的把握。学习瑞吉欧,也是如此。我们不得不思考:瑞吉欧这个高质量的教育系统所代表的是一种精神,还是一种方法?我们究竟要向瑞吉欧学习一些什么,是理念还是形式?

瑞吉欧方案教学有其文化和历史的渊源,所以它在文化上和地域上有其独特性。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不可能把它的一整套课程完全照搬过来。由于幼儿和教师生活和学习的背景和经验不同,而且方案教学是极具情境性的课程,教师的灵感和幼儿的直觉都有可能改变活动的方向,因此,我们最需要借鉴是在瑞吉欧方案教学中所体现的瑞吉欧精神,它的幼儿观、教师观、学习观、教育观等,这些近乎理想状态的教育理念,正是我们在幼儿教育中所欠缺和困惑的,同时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教育目标。

2.瑞吉欧方案教学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对比瑞吉欧,反思我国的幼儿教育,我们会发现在我国的幼教实践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如何借鉴、吸收瑞吉欧呢?这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另外,我们还必须清楚的是,不管瑞吉欧的教育经验本身多么理想,它毕竟属于意大利瑞吉欧这一特定的文化环境,不能把它原封不动地移植到我国来。事实上,我们只能通过跨文化的交流,学习、吸收其教育的理念而不仅仅是形式的模仿,这样瑞吉欧才能对我国的幼教实践真正产生启示与影响。

瑞吉欧方案教学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共同建构型的课程理念。我们要打破以往教师满堂灌和一言堂的局面,消除儿童只是消极配合者的不正常现象,摆脱课程活动设计与幼儿无关的思想,将幼儿的主动建构放入课程设计中加以考虑并且优先关注幼儿的需要与兴趣,将其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依据瑞吉欧模式,每个主体都是自我建构与社会建构的产物。要树立儿童也是课程开发者的观念,师生一道共同构建。

(2)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瑞吉欧模式告诉人们:教学中不尊重儿童的要求与权利就不能促进儿童主动和健康地发展。因此,只有树立儿童是课程建构者之一的观点及教学中师生双方平等的观点,才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3)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和社会性能力。我国幼儿园以独生子女为主,由于家长的不良教育,容易导致独生子女们形成自私不合群等不良倾向,而主体性的形成又离不开自我学习与社会建构。借鉴瑞吉欧以小组方式进行的方案活动,我们注重培养儿童的协作、分享、接纳、欣赏别人的行为,在集体互动中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共处能力。

参考文献:

[1]Edwards,C.Gandin,IL.Forman,G.The Hundred Language of Children[M].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98:81-82.

[2]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0.

教育理念范文第6篇

一、精准教育的理论基础

选择:按照多元智能的理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培其优还是养其弱,要做出选择。就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专多能是理想;选择长项一俊遮百丑、选择弱项补其短是常态,选择不同发展不同。

唤醒:是促使还在沉睡的自然阶段性属性,发挥其功能。尊重学生智能的自然阶段性属性。教育是建立在人类大脑这个物质基础上进行的,人的大脑有一个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不可超越物质发展规律。

开发:按照赞可夫最近发展区理论,人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一个最近发展区。开发就是在自然阶段性属性的最近发展区提供适时的帮助,促使学生适时向更高水平发展,而不是消极的自然发展。开发不可超过临界点,否则,拔苗助长,适得其反。人的一生有许多关键期、黄金期,错过了再难寻觅,人生没有后悔药,学生个体的千差万别,在承认差别、发现个性差别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协调发展是精准教育的第一要义。

体验:按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人的认知或思维方式、观念最能对行为产生根本的影响。人的认知或思维方式、观念的形成是通过人的内心体验来完成的。目前,学生仍处在完成外显的可测的成绩目标,同时使绝大多数学生形成“我不如人”的消极体验之中。我们目前强调的多元评价,其目的就是要给更多的孩子形成“我行”的积极体验。精准教育正是强调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开发,促进更多的孩子体验到“我行”。

二、精准教育理念的内涵与解读

精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协调发展。具体解读如下:

精准教育倡导的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协调发展,是根据儿童个体的具体特点,人类现阶段的研究成果,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E・P・塞利格曼曾说:“成就和幸福的核心在于发挥你的优势,而不是纠正你的弱点。第一步是识别你的优势。”按照多元智能的理论,人类的智能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而每种智能又受多项因素制约。如,数学逻辑智又受个体的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特点、个体的判断、推理能力、个体的情感特点、个体的行为习惯、个体的生活、学习经验等因素影响。我们要找到其特长项,进行开发,促进更加出色,发展某项智;或补其弱项,促进学生各项智能协调发展。我们面对影响人发展的诸多要素,只有对不同的人施加不同的精准影响,对不同的要素施加不同的精准影响,才有可能得到预期的结果。

三、精准教育的实施策略

精准教育的实施策略:一是找准“病因”;二是定位、唤起、强化;三是养成自信。

1. 找准“病因”。人们常把教师比作“园丁”,把学生比作“花朵”。一朵鲜花要盛开,园丁知道什么时间浇水、什么时间施肥、什么时间喷药……鲜花才能绽放。作为教师,我们要知道什么时间对学生进行哪方面的智能开发、什么时间对学生进行哪方面的情感培养、什么时间对学生进行哪方面的性格影响……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 定位、唤醒、强化。精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协调发展。因此,实施精准教育,一是要准确定位,找准要发展的方向,明确发展的目标;二是唤醒头脑中沉睡的自然属性,教育者适时提供相应的帮助促进学生在最近发展区适当向前发展;三是强化学生改变的愿望。通过小目标的不断实现,促使学生不断的体会自己的进步,不断努力,再不断前进。

3. 培养自信感。精准教育倡导的养成自信是强调儿童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自信、自尊,进而认识自我,形成自我控制,得到积极情感体验,为通向人生的成功奠定基础。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知识、技能、经验、方法、信念、情感体验……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你的十几年影响孩子的一生。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漫长的。追求事业有成是人的需要,影响今后发展的终生相伴的是成功心理素质的养成,而未来成功的心理素质是在学习的活动中首先得到养成和强化,它来自于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自信。对千差万别的个体给予千差万别的个性化成功体验,才有可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教育理念范文第7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教育理念;终身教育

一、知识经济与当代教育理念的形成

(一)知识经济

所谓知识经济,指的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其主导因素是知识,核心是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199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与社会学教授贝克尔曾指出:发达国家的资本75%以上并不是实物资本,而是人力资本。知识经济归根到底还是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国力的竞争就是经济竞争,经济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的素质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其核心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竞争,学校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创新能力可因教育教学而发展。

(二)终身教育理念

关于教育理念, 也有许多说法。诸如:“坚守‘人必须获得自由、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1)“新的人才理念, 是指适应21 世纪社会发展的, 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全球性竞争与合作, 并珍重国格、胸怀大志, 能够适应、积极推进、甚至引导社会发展的大学生。”(2)终身教育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无论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还是国外的古典教育思想都有这类主张,但把终身教育作为理念来认识和实施,还需要个过程。

1. 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及发展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在7-14岁接受的教育,就足以应对以后40年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在工业经济时代,接受教育的时间延长到5-22岁;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则要终身受教育。终身教育理念由然而生,具体一点说,终身教育理念是人类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的大背景下,在传统的学校教育已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社会变革的需要的时候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尽管我国传统文化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古训,古希腊古典教育思想中也有“需要教育的各种年龄的人都应受到训练”的主张,这些朴素和自发的终身教育理念都充分体现了教育应该是一个持续的终身的过程,但尚缺乏理性知识,更缺乏对现代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如何发展终身教育的研究、理解和把握。世界上首次对终身教育理念进行系统理论阐述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官员、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朗,他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首次提出终身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应当贯穿于人的一生,成为一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他批评了社会把人的一生机械地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尖锐地指出:“前半生的时间用来积累知识,后半生则一劳永逸地使用知识,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保罗・郎格朗对终生教育理念的诠释及其对终生教育理念实施的倡导,揭示了终身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一个教育原则,而且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把这种教育理念和原则转化为教育实践,也就是教育理念的实施。

1970年,保罗・郎格朗完成了他的重要著作《终身教育导论》一书,突出了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重要性。1972年,以埃德加・富尔为首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完成了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研究报告,把终身教育理念的实施同创建“学习化社 会”结合起来,并把终身教育作为“学习化社会”的基石。这一报告被誉为终身教育理念的奠基工作。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把终身教育列为该报告的原则之中,强调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站的钥匙。这三步曲的问世,使终身教育成为指导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主流理念。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或构建国民教育体系框架时,无不以终身教育理念作为支柱,并将实施终身教育理念作为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公民素质提高的战略手段。

2.新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学

课程是教学活动中内容与实施过程的统一,因而实施教育目的的手段,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课程质量的高低等都直接关系到人才的质量,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人们常说课程居于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事业的心脏。课程又是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没有这个中介,一切教育目的、思想、观念、宗旨都得不到落实。面对知识经济时代,要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优化课程设置首当其冲。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的构想及技术更新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宗旨的创造性课程,必将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方向,创造性课程与认同性课程主要区别在于课程的出发点及学习的心理水平的不同。创造性课程将学生学习由感知、记水平提高到想象的高度,主要特征是学生在课业学习过程中创新意识、态度及创造性的掌握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创造性课程并不否定对知识掌握的必要性,但却不止于认同式的掌握,现代社会知识激增,各行各业变化加剧,掌握一门技术能一劳永逸的传统逐渐被打破,要解决知识无限膨胀与学习能力有限的矛盾,要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就必须掌握最基本的、系统的、方法的知识,因为只有这些知识才具有更强的迁移能力.而且比这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理念。同志说:“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学校要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教育等多种功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要加强相互间的衔接与沟通,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多次受教育的机会。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综合上述观点,依据我们的分析,我们认为,知识经济的核心是人及人的智慧,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是人本教育,是人终身学习的教育,是人终生获得发展的教育,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教育;接受教育获取信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慧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这就是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教育理念,也是我们当代的教育哲学思想。

二、信息化社会时代的教育理念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化的浪潮以不可抵御之势席卷全世界,与知识经济有同等影响的信息化社会来临了,信息技术本身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引发教育革命,但信息技术成为引发这场革命的必要条件,使终身学习、构筑学习社会成为可能,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意义无异于蒸汽机的发明对于工业的意义,信息化时代必然形成与之相应当代教育理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谁能把握信息,谁就能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信息化的社会里,信息技术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它是信息社会的基础,走向知识经济的2l世纪,是学习的世纪,终身教育成为新世纪教育的起点,而终身教育最根本的基石就是作为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与有关教育理念的融合。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第一、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学习手段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为教育平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多少年来人人向往的教育平等、教育大众化理想成为一种可能。

第二、信息技术使学习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学习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信息处理加工、创造和表达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出现,对学习者提出了全新的能力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有握信息的能力,包括:A、恰当选择信息的能力;B、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C、采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三、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手段的合理应用,本身就要求同时变革人的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合作性以及相信人固有的强大学习潜能的全新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取而代之。

(二)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包括两个含义:一是以学生的个性为本,学校教育不能花匠摆弄盆景那样,按自己的意愿去剪裁学生。关于发展个性的重要性,曾有过精辟的阐述,他在给秦邦宪的一封信中说:“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3)的文章,写得那么有创造性,特别是他的诗词,写得那么精彩,就是充分体现了他的个性; 二是以全面发展为本,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不应让学生像野花那样“自然成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新的视角里又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这一崇高事业。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合格人才,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同时,现代教育更关注人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它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国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体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微观上,它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信息时代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并全面发展,学习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环境中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意义建构,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传统的知识权威、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与组织者,师生关系便成为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对话关系。

三、全球化趋势与当代教育理念

当今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人是各国都面临的重要课题,世界往成为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我们的视野不能再局限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而应以一种全球化的心态和境界来关注世界。一些全球性的问题,比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南北差异问题、区域战争问题等等,都需要全人类携手共同解决,我们必须具有一种国际的、全人类的、全球的立场,以生命、和平、安全为价值取向,认同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和创造性,这是中华民族进入世界并不断进步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的民族素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但要培养现代化的中国公民,而且要培养熟悉国际事务熟悉他国的历史文化地理,对不同类型文化的尊重与包容,能够站在全球化的高度审视世界和自身能用流利的世界语言进行交流的“地球村公民”。

国际性与民主性的内在统一,应该成为我们当代教育的最重要的教育哲学理念,我们的教育应该具备:国际意识、和平意识、民主意识、人权意识。这些意识必须成为我们各级各类学校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综上所述,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进而推动了全球化趋势,这三大时代特征对当代教育理念产生了根本影响,我们的教育又一次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的教育应该树立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协作能力和科学素养。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是人本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我们的教育还应该具备国际意识、和平意识、民主意识、人权意识,并以此来应对时代的挑战,使我们的教育走出传统教育理念的误区,并迅速完成与当代世界教育的接轨,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石。

注释:

(1)北京师大海威教育集团. 造就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报国之才. 中国教育报,2000年6月8日

(2)于洋. 新世纪呼唤新的人才理念. 光明日报, 2000年6月29日

(3)作家文摘, 1999年7月日30

教育理念范文第8篇

1.全民性教育理念。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强国兴邦不可能只靠少数精英,而是要通过提高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来实现。素质教育的全民性,保证了国民整体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和提高,促使中华民族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变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对于学校教育来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进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人的兴趣和志向的多样性和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使课堂成为一个和谐的环境,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充分地挖掘和发挥其潜能,促使每个人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最大可能地发展,从而实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2.全面性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全面发展三个层面涵义:①提高其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创造,要把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构筑为三维教育质量目标。②健全其知识结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正确对待各学科知识的教与学,构筑学生健全合理的知识结构。③发展其个性和特长,抛弃整齐划一的标准和平均发展要求,立足学生个体差异,在坚持全面提高其基本素质和优化其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因材施教,保护和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扬长避短,发现并发展学生潜在或显露的天赋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3.统一性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必须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与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和谐统一;知识技能养成与智力能力开发的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品德陶冶的和谐统一;智力因素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和谐统一;全面素质提高和个性特长发展的和谐统一。

4.民主性教育理念。师生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真诚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精神是在健康、良好的人际交往中耳濡目染、逐渐养成的。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精神、渊博的文化知识、精湛的业务能力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相待,让学生处于融洽、愉快的人际环境中,人格受到尊重,个性得以展示,潜能得以发挥,真正使授知与育人完美结合。

5.系统性教育理念。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体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条件。学校教育居于教育体系的主要地位,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社会教育扩展了教育领域,应协调三方面的关系,使其目标一致、时空衔接、功能互补,形成整体优化的育人环境。在这教育体系的形成运作中,政府是第一推动力。首先,教育模式的改革涉及宏观教育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必须由政府决策和调控;其次,推行全民素质教育,确定教育目标和标准,调整教育格局和要求,创造实施条件和机制,必须由政府统筹和协调;再次,素质教育的评价和督导,必须有政府的参与和保障。改革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决定了政府在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教育理念范文第9篇

关键词:自然教育;以自然为师;顺应天性;追求幸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274-02

当前,在城市幼儿园,当教育早已突破分科模式,出现多种课程模式并存的局面时,农村的大部分幼儿园还在沿用分科教学;当城市幼儿园注重生态教育,提倡让幼儿走进大自然,带领幼儿体验大自然、感悟大自然时,农村幼儿园却忽视了自己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学着城市幼儿园开辟种植角、植物园;当城市幼儿园走向生成化、生活化时,农村的幼儿却被关在小小的教室里,按着固定的作息时间与课表上课,没有活动,更没有游戏。[1]幼儿既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幼儿身心发展的稚嫩性决定了他们是社会化不充分的人,导致幼儿更倾向于自然的本性,所以有“儿童是自然之子”的儿童观。幼儿对大自然有着天生的喜爱与探索欲望,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正是培养幼儿主动性、探索性,增进幼儿知识经验,培养幼儿良好情绪情感的活教材,是免费的课程资源。因此,结合农村实际,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幼儿进行自然教育成为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利用自然资源对幼儿进行自然教育的理念主要有:以自然为师,尊重幼儿的天性以及追求幼儿的幸福。

一、以自然为师的教育理念

“儿童是自然之子”,幼儿是大自然的宠儿,与大自然与生俱来的保持着一种亲密感,大自然是幼儿生命的摇篮,赋予幼儿无限的生机活力,幼儿是在大自然中成长的。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卡普杰列夫曾经提出:“儿童应该尽早而且长时间地投身于大自然中,从中吸取对它的印象,体验大自然在每个人的心中激起的思想和感受,儿童需要亲眼看到太阳的起落和月亮,一句话,必须与自然界形形的现象融合在一起。”[2]上个世纪由于受技术理性和科技理性的影响,人开发、控制大自然的力量被无限制的夸大,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也在迅速恶化,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自然教育、环境教育的意义,开始发现环境保护的责任感源于亲近自然的感情,在幼儿天性中与生俱来的对自然世界万物生命的认同和同情心,却被驾驭自然、改造自然的教育所淹没。[3]自然是幼儿获得知识的源泉,幼儿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感知形成的知识是其进行任何一种认知和活动的基础。大自然所具有的新奇、形象、直观、可感知的特点是与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一致的,自然界的绚丽多姿以千变万化的形式展现在幼儿眼前,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吸引着大自然之子去发现、去探索、去感悟。因此,农村利用自然资源对幼儿进行自然教育要以自然为师,让幼儿在大自然中通过与自然地接触感受神奇的大自然,在大自然母亲的怀抱中感受母亲的博怀和乐趣,并释放幼儿与生俱来的天性。

本文倡导以自然为师,是要倡导幼儿应该先接触自然,在自然中通过感知觉获得知识经验,培养探索和思考的能力和欲望,而不是首先学习书本知识、抽象的和现成的理论。幼儿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幼儿教育要把理论性、抽象性的知识转化为幼儿可以理解与接受的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关的内容,幼儿的知识获得是通过探索经验得来的,经验的积累主要来自幼儿与环境的接触,“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愈多。”因此,幼儿教育要从幼儿的生活环境出发,开发环境资源,利用环境资源,自然环境才是幼儿获得经验的直接源泉。幼儿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会令他们着迷。自然界中四季的更迭变化以及随之变化的花草树木、各种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变化莫测的雷雨冰雹、绚丽多姿的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都是幼儿知识的宝库。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教师可以随时生成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可以让幼儿在大自然中走进生活、走进生命,用他们的慧眼去发现世界、探索世界、认识世界。

提倡以自然为师,这里的自然是让幼儿接触真实而非人造的自然,不仅仅是指种种的花草树木、野兽家禽,“要让幼儿在细雨中尽情的奔跑……让幼儿光着脚丫在充满露水、湿润的草地上奔跑;让他们在树荫下静静的打盹休息;当清晨的阳光唤醒他们时,让他们叫喊,让他们欢笑。”像鸟儿需要回归大自然一样,幼儿教育也需要让幼儿回归自然,幼儿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会更加的生机无限。

二、顺应幼儿天性的教育理念

天性是指人的先天本性,是人类身上固有的自然本性和生长发展规律,它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自然法则。幼儿期在人类的发展中具有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幼儿教育要达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首要的前提就是要遵循幼儿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顺应幼儿的天性、了解幼儿的天性、利用幼儿的天性。面对幼儿的天性,教育所能做的就是发现、了解和引导。

幼儿是其自我的主体,教育者不能代替幼儿的发展和成长,因此要顺应幼儿的天性必须为幼儿营造身体和精神的自由生命活动空间。幼儿教育应该让幼儿自由表现他们的游戏、涂鸦、探究与好奇等,给幼儿一个完整的生活。众所周知,动物孵卵只需要给予适当的温度,受精卵便可以再适宜的温度中完成一系列复杂的胚胎发育,直至破壳而出,孵卵者只是通过适宜的温度温暖着后代,耐心等待,不离不弃,而不是越俎代庖,揠苗助长。孵卵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生命个体的发育自有其内在的规律与结构,教育者应该敬畏这个规律。学会等待,尽量减少功利性。

顺应幼儿天性的教育必须与幼儿发展的进程保持同步,学会耐心等待,在教育活动中为幼儿留下足够的空白,让幼儿自己去填写涂鸦,让幼儿尽情的跳跃、嬉戏,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顺应幼儿的天性,意味着要给予儿童足够的自由。自由是人的天性和天权,是本性自然的流露,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由不需要教育,自由式人性的自然展开,就如同本真的大自然无需保护,我们之所以要保护大自然,是因为我们破坏了大自然。同样,自由不需要教育,但历史上之所以出现自由教育,恰恰是因为教育中存在着对自由的践踏,研究者提出教育要保障自由,就是要排除对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干扰、控制和奴役,使幼儿回归自由。教育自由不是过程中幼儿一种单纯的有天赋的自然权利,而是一个人走向可能生活过程中必须履行的义务,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责任。

三、追求幼儿幸福的教育理念

幸福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也是人类生活所追求的最高目的。人生的一切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这是普遍的,具有共性的,具有绝对的权利,是一种自然权利的本质。对于教育特别是幼儿阶段的教育而言,并不是单存的追求知识的过程,这个教育过程应该是幸福的,以追求幼儿的幸福生活作为幼儿教育的终极目的,没有任何东西比幼儿的幸福更重要了。追求幼儿幸福的前提在于尊重幼儿的生命,生命是幸福的基础。幼儿教育是建立在幼儿生命个体基础上的活动,离开了幼儿的生命,教育将会失去其承担者。现实中,当任何事物与生命发生矛盾时,都必须把生命作为最高价值,这是毋庸置疑的,每个幼儿的生命是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和展开的基础,教育只有扎根于幼儿个体生命的基础上,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完成教育的使命。

为了幼儿的幸福发展和成长,教育必须尊重幼儿的生命,尊重幼儿的兴趣、选择和发展的权利,让幼儿的生命之花在教育过程中、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自然的绽放,这样才可能结出幸福的果实。

参考文献:

[1]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21.

[2]易健.人的诗化与自然的人话[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0:21.

教育理念范文第10篇

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当树立关注生命的发展这一理念,从而让教育体现出生命真谛并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真谛。在此过程中,生命教育的目的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教育应当为生命的发展奠定基础。教育活动应当以知识为载体来唤醒学生的生命潜能,因此教育应当发挥出推动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学习和终身发展的作用,并重视动态把握学生的生命历程,即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出对学生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关照,使学生在生命发展中具备知识能力基础以及思想道德基础,从而让学生学会掌握知识、学会做事以及学会做人;二是教育应当推动生命意义的生成。学生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同时也是人生中最宝贵、最具可塑性的阶段,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并不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包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内的许多内容都处在逐步形成的阶段,这一阶段是生命中的潜力时期,具有着很多的发展可能与发展需求。因此,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以及对生命意义的实现能力,都是教育阶段所影响和决定的,所以,教育应当以推动学生生命意义的生成为重要目的。由此可见,在制定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的生命感受,从而使教育活动突破知识教育的局限。同时,生命的多样性以及独特性不仅应当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同时也应当当做教育活动开展所追求的目标,这对于推动知识教育向生命教育转变,将教育目标从认知领域向生命领域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通过这种转变,可以指导教育活动突显出生命内涵,并让学生的生命换发出更大的活力与色彩。

2生命教育中的学生观

在教育理念的创新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地位与需求做出重新的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生命形态具有着差异性,并且每位学生都具有着强烈的精神盼望与生命企求。首先,学生追求生命的完整与全面。生命是精神与物质、情感与理性的整合,对于一个生命个体而言,这些因素缺一不可,而也正因为如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希望自身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的需求,并希望自身能够成长为健全的人;二是学生追求生命的个性美。每个生命个体都具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这是生命独特性的体现,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学生的在爱好、兴趣以及天赋方面的不同。教育教学活动应当承认并尊重学生生命的差异,并致力于满足学生的生命个性美发展需求。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承认学生生命具有独一无二和不可替代的特点,并认识到发展学生生命个性美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生命所具有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并感受到自身生命所具有的意义。并且教师要将塑造个性生命和陶冶学生个性当做教育中的重要目标,这是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中重要的要求与方向之一;再次,学生具有体验生命过程美的需求。学生的生命发展需要经过逐步成熟的过程中,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个性化以及社会化的过程。生命所具有的过程中体现为生命的平等性与自由性以及生命个体对幸福的渴望。因此教育活动应当让学生体会到自身生命所具有的力量、价值以及魅力,同时体现出教育所具有的生机与活力,从而让教育活动成为学生体验生命过程美的重要组成内容与重要手段。

3生命教育中的教师观

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具有着紧密的关系,在生命方面的师生互动,对于推动学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来体现生命与感悟生命具有着重要意义。这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同时要关注教师对自身生命意义的发掘与发挥,从而更好的推动学生对生命真谛做出感悟。这要求教育活动能够对教师通过教学所体现出的劳动价值进行尊重与肯定,为教师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提供空间与时间,使教师能够将教学研究以及教学活动当做自身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要求教师能够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来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简而言之,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让教师在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的同事,体会到教学工作为自身带来的快乐与满足,从而使教师能够认识到教育活动的开展在自身生命中所具有的价值,并努力实现这种价值。在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是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活动,虽然教材以及教育大纲的编织着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教师进行自我发挥的空间,但是教师并不能对这种空间和权利做出透彻的领悟。事实上,教学活动应当是开放的,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对自身的创造精神进行充分的展示与自由的发挥,只要能够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发展,教师就没有必要被教材所限制,也没有必要专注与对教材开发者思想的揣摩。因此,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展现自身的价值观与个性来展现自身的生命,同时通过树立学习意识、开展创新创造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从而实现自身生命的发展。

4生命教育中的课程观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以及对生命真谛的感悟都需要通过课程来完成,因此教育过程中课程的设计是否合理、课程内容能否体现出与生活以及生命的联系,世界影响着学生能否对生命真谛做出良好的感悟。因此,在教育理念的创新中,学校以及教师应当以推动学生感悟生命真谛为出发点来对课程进行设计。良好的课程设计应当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从而满足学生在生命发展过程中的追求。同时,课程内容要体现出对生命的关怀,这要求教育内容需要体现出与生活的联系,并体现出对社会、对学生特点的适应性以及时代气息,即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教育的基础性、学术性、知识性以及科学性,同时也要重视教育的发展性、生活型、实践性以及人文性,从而为学生基本素质以及人文素质的提高构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学生生命意义的生成。另外,在教育过程中,学校以及教师应当重视构建综合额课程,综合课程的特点应当体现为课程内容取材于生活,通过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来突显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对学生所具有的自由创造精神进行良好的培养,并使学生在接受课程教育的过程中通过课程内容来体会到教育对生命的重视,并体会到教育与生命的融合。

5生命教育中的教学观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并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以及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虽然这种教学观对推动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具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知识教学内容的传递者与阐述者,学生也知识教学内容给的吸收者与接受者,因此教学过程中也会由于欠缺创新而显得机械死板,学生所具有的主体性以及主观能动性也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教学理念的创新中,教师有必要对自身的教育观做出创新,从生命教育方面来看,教育过程应当是教师以及学生开展个性化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生命成长与完善的过程。教学需要师生的互动、交流与启发,因此,教师与学生要重视对批次的知识、经验作出分享,同时要对自身的观念、体验以及情感进行交流,并在对教学内容作出进一步扩展的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从而确保教学过程表现出生命活力。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强调对学生的关注,而非对学科的关注。学科本位论在当前已经显然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学科本位论的缺陷主要体现在重视认知教育、忽略情感教育,重视知识传授而忽略学生发展,由此可见,学科本位论欠缺对申明存在与发展的关怀,因此,在教学观的改革中,人本理念、关怀理念以及服务理念是必不可少的。这要求教师首先要体现出对每位学生的关注,认识到学生不仅是独立的、不断发展的,而且是有尊严的和有生命的,在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绪生活给予关注。即要求教师能够使教学过程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良好的情绪;在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与道德生活。这要求教师能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各类道德因素进行挖掘,同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发展与道德表现,从而让教学过程转变成为一种良好的人生体验,并对学生的生命发展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

6生命教育中的评价观

在传统的教育评价工作中,学校以及教师都强调对学生所开展的选拔与甄别,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主体地位被忽略,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评价指标相对单一,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过于关注,对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欠缺了解与重视。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下,教育评价中的学生出于被动的地位,对于学习工作只能够机械完成,并且仅仅将考试分数当做对学生做出衡量的唯一标准,所以,学生已经被标准化与固定化,学生的创造力以及生命力所具有的活力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现、发挥以及培养。针对这种情况,在当代教育过程中,教育评价需要突显出对学生发展的引导性,从学生的生命发展需求出发来对学生的发展目标作出规划。这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知识水平和治理的发展,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纯洁心灵、健康体魄、豁达态度等良好的品质,从而打破传统教育评价中静态、固定的模式,并对学生的发展潜能进行激发与挖掘。同时,教育评价要体现出对生命个性特性的尊重,如学生生理、认知水平、认知能力、情绪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从而确保教育评价的公平性,并推动学生获得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

上一篇:会计信息化教学范文 下一篇:企业信息化战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