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资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06:40:39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资源;种类;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资源也得到飞速发展,尤其是三件(硬件、软件、潜件)资源中的软件资源即CAI课件资源、网络资源、积件资源、数据通信等发展更快,在现代教育中它们的优越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会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重大变化,为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条件,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技术资源的种类

(一)硬件资源

硬件资源是指有形的、具体的信息转换的各种教学机器或设备。硬件资源在传播活动中本身不会改变受播者的认知结构,但却能促进传播活动的发生,加速或延缓受播者的认知结构的改变,实现促进功能。硬件资源通常是以实物的形态存在。硬件资源是开展教育技术的物质基础,没有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上存储的教育信息不能呈现,或不能完整地呈现出来。磁带、磁盘、光盘上的信息,学生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上的信息,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效地观察。

(二)潜件资源

潜件资源主要是指与教育技术相关的理论体系与方法等。潜件资源与硬件资源相似,它也是一种外部性的支持条件,研究它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教育技术的应用特点,构建一系列理论体系,从而帮助受播者快速接受信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育技术有它的理论基础,也有自己的专门理论。潜件资源是无形的,潜在的教育、教学的心理、信息、传播、控制等的理论构想、研究成果和实施策略。潜件资源是抽象的,观念形态的东西,是在教师自身学习、师生的教学活动或认知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在师生的脑海里逐步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可以使部分学习者的学习经验被迁移到另一部分学习者身上,减少重复性的摸索活动。因此说潜件资源主要体现了资源的迁移功能。潜件资源是进行教育技术的关键,潜件资源决定着硬件资源的选择、软件资源的编制、媒体的优化组合、恰当运用、控制教育的进程、信息的反馈、协调学生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三)软件资源

软件资源是指由硬件实施而设计的教材,是教育信息及其载体。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真正能够引起受播者的认知结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发生变化的就是软件资源,在资源中实现了改变功能。通常我们把软件资源看成是与硬件资源相应的供其使用的教材。软件资源蕴含着教育的具体内容,是实施教育技术的必要条件,没有软件资源,硬件资源的工作就没有意义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传递任何教育信息。软件资源包括常规软件资源、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源、网络资源等。

1、常规软件资源

常规软件资源主要是指记录有教育信息的“三片两带”,即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

2、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主要是指校园网、地区网、国家网、国际网等多层次远距离网上资源库。

3、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源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源主要是指CAI课件资源、积件资源和智能学件资源。下面只讨论课件资源和积件资源。

(1)课件资源

课件(Courseware)资源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资源。基本模式有操练与练习型、指导型、咨询型、模拟型、游戏型、问题求解型、发现学习型。无论那种类型的课件,都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处理策略两大类信息的有机结合。即向学习者提示的各种教学信息;用于对学习过程进行诊断、评价、处方和学习引导的各种信息和信息处理;为了提高学习积极性,制造学习动机,用于强化刺激的学习评价信息;用于更新学习数据、实现学习过程控制的教学策略和学习过程的控制方法。在构成教学活动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中,人(教师、学生)是核心。课件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理论密切相关,是编制者思想与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课件成品后不可修改,不能由教师和学生重组改造以适应自己当前的教学。适用于事先确定的特定的教学目标与具体的教学情境。有的课件完全与教科书配套,紧扣教学大纲,紧扣某版本中小学教材,按教科书章节安排课件内容。具有整体性、固定性、特定性和封闭性。课件的运用能够按照某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中能起到很大作用。但由于课件是事先由教学设计确定的、有固定程序的、定型情节的、模式化的、封闭的、整体型的,决定了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范围,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发挥,不适应千变万化的现实课堂教学,受到很大的局限。

(2)积件资源

积件(Integradleware)资源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这个系统是由积件库与积件组合平台的有机结合。积件组合平台具有无需程序设计、方便地组合积件库中的各类教学资源,面向普通教师易学易用。积件库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网上环境资源库(网上多媒体教学资料库、网上微教学单元库、网上资料呈现方式库、网上教与学策略库)、资料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五个部分。又可分五个层次:核心层、平台层、实库层(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虚库层(资料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环境库。由此可见,“积件”资源是一个大系统,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从它的素材库中调用自己所需的素材,然后利用便于操作的工作平台加以组合,也可以随时增加和完善素材库。积件资源只求问题解决,不象课件资源要做好一堂课。积件资源为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因材施教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比如就海岛而言,有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下面嬉戏着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大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好看的贝壳和巨大的海龟;密林中各种海鸟和遍地的鸟蛋等,总之你所想象到的素材都尽在其中。教师可以调用教学单元库中的习题,还可以通过联网调用网上信息。这样,教师对信息的利用简直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就能以不变(积件)应万变(教学实际)。如果制作出这样的积件,一定会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个积件单元是以解决一个问题为单位,而不是以整堂课或整章内容为单位,这样,不但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可以通用一个系统,就这一个单元也可以说明多个问题。如一段下雨的素质(图片、动画、电视)这一单元,不但可用在语文课中讲散文、古诗或作文意境,同样也可用在物理课中讲物态变化和落体运动,还可用在生物课中讲生态和地理课中讲气候的相关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积件的通用性,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二、教育技术资源的关系

教育技术资源是由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潜件资源等构成,它们都是学习资源。

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互相依赖,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通常是一起运用的。优秀的软件资源,通过优质的硬件资源,正确的操作,适当的环境,科学、清晰、完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都有实体形态,潜件资源是抽象的、观念形态的东西。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加大力度进行硬件、软件、潜件三件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进行潜件资源建设,使潜件资源建设有一套理论,有一个系统,有一个体系,要使潜件资源建设上水平、正常化、系统化。在潜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关系中,潜件资源是占主导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提高、改善教师和学生的潜件素质,进行教师的电教意识、理论与实践的培训,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课件资源和积件资源都属软件系统。课件资源是一个封闭的软件系统,课件资源的个性化特点使得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它的形式和内容完全由课件设计者固定下来,一个人自制自用而效果良好的课件,别人用起来效果不一定好,因为他搞不清制作者的用意。要从别人的课件中摘取自己感到有用的部分,集合成一个新课件,往往技术手段不够,因此教师自己不能加以重组改造。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多么优秀的教育专家和高水平教师设计的课件,也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教学情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实际。因此,课件资源的通用性不强,更难以产业化。积件资源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软件资源系统,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以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进行教学。积件资源是我国学校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新思维,它改变了教学软件资源的设计、开发与使用相互割裂的局面,使教师自己能方便地制作适合教学情境的CAI软件资源。积件资源是继第一代教学软件资源——课件资源之后的第二代教学软件资源,它不是教学资源库和多媒体著作工具的简单叠加,而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处理策略库与教学工作平台。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是积件资源的“两翼”。积件库中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微教学单元库、网上积件资源库、资料呈现方式库和教与学策略库为师生利用积件组合平台制作教学软件资源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来源,灵活易用开放实用的积件组合平台则是充分发挥师生创造性、能动性的有力工具。

三、结束语

加快实现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研究,真正发挥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其工作的主要内容正如1994年教育技术的定义所描述的那样:“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因此,教育技术的丰富实践,资源内部的矛盾运动,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现有教育资源的浪费,将促进教育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如果我们的教育改革有了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有了教育技术这样的教育资源的武装,就能胜利地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①黎加厚《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3期。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1―0060―05

一 问题缘起

我国有关教育技术的博士学位论文(专指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较高层次的研究现状,其研究趋势也将对我国未来的教育技术研究产生一定影响。对这些博士论文进行统计和分析,能够发现在该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预测未来走向,对于教育技术学科乃至整个教育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选取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库为数据来源(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论文尚未完全收录于中国知网,故须从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库中获取),对2000到2009这十年的教育技术博士论文进行统计(2000年之前教育技术博士论文数量极少,2010年博士论文至今尚未完全收录,故均不作统计),拟对以下问题进行回答:中国有关教育技术的博士学位论文主要的研究主题有哪些?涉及到哪些其他学科专业?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如何?通过调阅论文并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二 样本收集与整理

从CNKI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教育技术学”为“学科专业名称”,对2000-2009年的博士学位进行精确检索,得到论文85篇;分别以“教育技术”和“教育技术学”为关键字,进行精确检索,得到论文21篇和9篇;分别以“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为“主题”,共得到论文16篇和79篇。对这些论文进行处理,最后得到有关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共134篇。同时,从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库中共检索到75篇有关教育技术的博士学位论文。将此209篇论文作为样本,并按学科范围分为全部学科(包括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内的全部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教技专业)、其他学科等三部分,数量分布情况见表1。

同时,将这些论文(不含北师大的)按年份进行归类,得到各年份论文数量分布情况(见表2)。

三 研究过程

1 时间分布

根据表1,对全部学科中有关教育技术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134篇以及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博士学位论文82篇(不含北师大),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序,得到2000年-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数量变化曲线图(图1)

可以看到,国内教育技术的研究主要从2000年开始,无论是全部学科还是专业学科,论文数量均逐年增加,到2004年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开始接近10篇。通过考查这些论文的主要内容发现,从2003年开始,教育技术研究成果日益丰富。虽然2009年的博士学位论有18篇,稍有下降,但并未对十年来论文整体增长的大趋势构成较大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日益与人的生存密不可分,教育技术开始深入教学、深入生活,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对教育技术的研究依然会越来越深入,并将呈现一片繁荣的态势。

2 涉及院校

截止到2009年,全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点共有9个(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浙江大学)。这些学校中除华中师大和浙江大学尚有博士外,其他七所高校占据了140篇论文,约占总数的67%。其他学校(包括上海师大、上海外大、福建师大、哈工程大、河北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中国农科、中央民族、重庆大学、东北财经等),总数在69篇,约占33%。图2是2000-2009年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点院校博士论文数量分布图。

从图2可以看出,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所院校引领着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学术团队越来越壮观。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紧跟其后。其他大学虽不具有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仍对该领域的某些问题进行研究,为教育技术的研究增添了新鲜血液和坚固力量,为中国教育技术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宽阔的发展空间。

3 学科专业

从表1可以发现,有些教育技术方面的研究论文不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博士所作(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博士论文仅140篇)。也就是说,有很多非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博士也对教育技术问题感兴趣并做了研究。通过调阅论文所属学科专业,对学科专业进行了统计,结果见图3。

从图3可看出,教育学类专业约占总数的82%。其中,在非教育技术学专业中,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原理等专业对教育技术的涉及比较多,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等方面,如东北师大教育学原理专业伍正翔的《批判与超越》、西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钱旭升的《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文化取向研究》、华中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左明章的《论教育技术的发展价值》、河北大学外国教育史专业张立新的《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等。

理工类专业研究教育技术问题的论文约占12%,在非教育技术学专业中,仅次于教育学类专业。这些理工科专业主要包括信息工程类专业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如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欧阳杨的《教育语义网中基于本体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建模》、东华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刘晓强的《E-Learning知识共享与适应性应用环境研究》等。

分析表明,对教育技术问题的研究已渗入多个学科领域(约15个专业),很多人在关注教育技术问题,这无疑是教育技术的荣耀和幸运。这些非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员对教育技术的关注,不仅在学科基本理论方面,也在具体实践问题层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成为推动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4 选题领域

通过阅读样本论文,发现论文的选题范围广泛。通过查阅和归纳多个学校对教育技术学研究方向的划分,将教育技术相关研究划分为六个主要领域和十二个子领域。各领域论文数量见表3。

表3表明,近十年来教育技术主要集中于教育系统设计与开发、新技术新方法应用、教育信息化等研究领域,在新技术应用、网络教育、教学设计、教育系统开发、学科基本理论等研究方向给予了更多的思考,同时在学科哲学思考、远程教育、教育资源建设方面需要更多的关注。以北师、华东、华南、南师四所院校为例,各领域研究论文数量见图4。

图4表明,教育技术的关注点,因院校不同而存在着明显的汇聚和分散。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南京师大和华南师大,

新方法新技术应用、教育信息化等研究主要聚集于北师大和华东师大,网络教育、远程教育、教育系统设计和开发等研究相对比较分散。由此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研究教育技术学科基本理论的人越来越多(从图5可以看到,理论研究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这表明,教育技术发展到今天,面临着理论基础薄弱的现实,人们开始关注教育技术哲学、教育与技术关系问题等教育技术学科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以期为教育技术的学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图5同样可以看到,对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研究趋势并不是持续上升的,而是出现了几次低谷,也就是说,理论研究时而成为关注热点,时而被忽略,可以说是近年来教育技术的一个难点问题。

其次,教育系统设计与开发、新技术新方法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将是教育技术领域一个持久的焦点和热点问题。随着科技日新月异,教育技术作为教育中的技术手段,设计和开发的教育系统越来越人性化、智能化、普遍化,满足着教育对高新科技的需求,为教育现代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如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构建,以及虚拟现实技术、语义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系统科学方法、网络工程方法等新技术新方法,使教育技术在注重应用的过程中,不断从其他学科和领域中汲取养分,在改进和创新中前进。

最后,教育信息化和网络/远程教育作为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被一批学者跟踪研究,并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索(如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台中出现的难题、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阻碍等)。这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教育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

四 总结分析

教育技术研究在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得到人们普遍认可的同时,也一直存在着一些疑点和难点,并不断地形成新的研究热点、焦点和难点。其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教育技术研究关注点存在着明显的汇聚与转移,并生成新的研究一点和盲点。一种技术、方法,或者理念,能否进入教育技术研究者的视野,不是教育技术学科自然发展的结果,也不是由教育技术领域的一家所专长。研究者自身局限性以及功刹主义和唯技术主义的盛行,是影响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教育技术研究的发展历程是其学术观念随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是社会观念对教育和技术的选择过程,是在技术与教育的互动过程中,使技术与教育构成了一个整体,使教育技术自身演变为一种特有的社会身份的过程。教育技术仍然是个年轻的学科,需要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进和成熟。

第二,教育技术研究的眼光有待扩展。教育技术研究,只有认清了前进的方向,才能走向科学的发展,才能走得更远。从论文内容中可以感受到,还有很多研究者或者沉浸在技术万能论的狂热中,只顾钻研新技术、开发新系统,将自己迷失在技术的森林里;或者对技术嗤之以鼻,专攻理论思辨。这样的研究虽然会带给教育技术瞬时的激动,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教育技术的发展,长此以往,势必会将教育技术引入一个狭小的角落里,越走越窄。研究教育技术,就要以开阔的眼光,将教育、技术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关注现实,在聚焦与转移、冲突与反省的过程中不断前行。只有厘清教育、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认识教育、社会和技术中,塑造和利用技术来促进、引导教育的发展,才不至于在教育技术发展与社会互动的变迁中出现方向的偏移和问题的遗漏,从而合理地制定教育技术发展战略,促进教育与技术的良性互动。

第三,研究缺少文化意识。教育技术作为教育的二级学科,从属于教育,应该体现着教育的文化特色。纵观十年教育技术的研究,文化对教育技术的影响,一直少有人提及。教育技术发展带来的许多独特的文化结构(如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等),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关注文化对教育技术的影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技术的良性发展。

第四,教育技术研究缺少伦理学的视角。教育技术之定义,经过多次变革和发展,已普遍被人们接受为“是一种研究和伦理实践,且这种研究和实践是为了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这无疑告诉人们,要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教育技术的发展,并对教育技术的实践活动及研究进行适当的道德关切,确保教育技术要符合人和教育的发展规律,在真正意义上促进教育的发展。

总之,中国教育技术在健康稳定的发展进程中,充满着无数的尝试和挑战。中国教育技术一直在总结中不断成长、在反思中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刘美风,中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03,(10):9-15

[2]祝智庭,孟琦,从美国博士学位论文元分析看教育技术研究取向[J]电化教育研究,2002,(12):47-50

[3]吕巾娇,从美国博士学位论文的摘要看教育技术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f10):27-32

[4]任友群,理论实践方法-21世纪第二个10年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的趋势展望[J],电化教育研究,2010,(9):29-33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云计算; 研究现状; 文献计量; 社会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刘成新(1967—),男,山东邹城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信息化教育与网络文化传播研究。E-mail:。

一、引 言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技术,无疑会给互联网带来意义深远的影响,它是互联网基础设施架构的一项革命性变革,必然对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网格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其主要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和软件服务等三个方面的服务。至今它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云计算是面向服务的架构、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和虚拟化等多种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1]。刘鹏认为云计算是一种商业计算模型,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用户能够按需获取技术能力、存储空间和信息服务[2]。

近几年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尤为突出。我国教育技术界围绕云计算展开的研究已初具规模。如王康、廖汉文等结合云计算及其特征,分析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探讨城域教育云架构设计及云服务平台建设[3]。耿学华、梁林梅等探讨了云计算在高等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4]。黎加厚教授根据云计算的教育应用提出了“云计算辅助教学”的概念。针对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入到云计算研究的这一趋势,为从整体上把握其研究现状,本文通过对国内公开发表在教育技术领域有关云计算研究的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进行统计,采取文献计量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教育技术领域云计算的研究热点,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的数据样本全部来自于中国知网(CNKI),选取教育技术领域8种核心期刊,分别是《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开放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现代远距离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和《中国远程教育》,以“云计算”为主题,共检索到114篇文献,剔除有关研讨会、论坛、通知、广告和动态等与研究内容无关的文献,最终有效文献为107篇。学位论文的检索条件为“学科专业名称=教育技术学”并且“主题=云计算”,学位年度不限,共检索到28篇文献。保存以上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题录信息,以供研究使用。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研究。

在选择研究工具时,前期以 Excel 2003以及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工具 SATI 3.0进行数据统计与筛选,社会网络分析方面主要采用综合型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 及其内部集成的可视化分析软件NetDraw、NetMiner4等软件。

三、研究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

(一)论文的年代分布

某领域研究论文的时间分布能够从侧面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状况,揭示其研究发展的总体趋势。教育技术领域有关云计算的135篇研究论文的时间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教育技术领域有关云计算的研究最先出现在2008年,只有一篇研究论文。自此之后,每年发表研究论文的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2013年的回落是由于期刊网收录文献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因此不能真实反映这一年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说明国内教育技术界对云计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可以预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对云计算的研究会继续呈现上升趋势。

(二)论文作者分布

通过对研究论文作者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该领域的作者力量分布。考虑到学位论文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这里只针对学术论文进行统计。鉴于第一作者是论文的主要贡献人,对107篇文献的第一作者进行统计,共有98人。统计结果显示:在2篇及以上的有8人,分别是高宏卿3篇,高义栋、刘中宇、谢阳斌、陈巧、张怀南、曾明星、俞建华各2篇。其余作者均发文一篇,占作者总数的91.8%。美国学者洛特卡A.J.指出:作者数与数量之间具有一定关系,如果发表一篇论文的作者数与所有作者数之比低于60%的临界值,则该领域已形成核心队伍,反之亦然[5]。因此,云计算在教育技术领域的相关研究还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同时也发现该领域缺少长期深入的研究者。

(三)论文所属机构分布

通过对论文所属机构的研究,有助于发现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机构及团队力量分布。经统计,在3篇以上(含3篇)的机构共11家,如图1所示。这些学校基本上可以代表目前我国教育技术领域有关云计算研究的核心机构。其中发文数量最高的是上海师范大学,达到15篇。在这11所机构中,有8所师范类学校,凸显出它们对该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四、研究论文的社会网络分析

(一)构建共词矩阵

对检索到的135篇文献进行关键词统计,共得到原始关键词335个。删除对研究主题没有影响及过于宽泛的创新、应用、评价、对策、模式、影响因素等关键词,合并具有相同或相近含义的关键词,经过反复人工校对,最终确定了296个关键词,将这些关键词按照出现的频次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本文选取出现频次在2次及以上的前39个关键词作为高频词,如表2所示。

两两统计不同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章中共同出现的次数,形成一个39×39的共词对称矩阵(限于篇幅,这里只给出部分信息),如表3所示。

(二)社群图

理解社会网络的整体结构模式对完成社会网络的分析十分重要。将上述高频词共词矩阵导入UCINET软件中,使用可视化工具NetDraw绘制网络社群图,如图2所示。社群图是描述社会网络的一种方法,可以直观地反映共词网络的整体特征。在社群图中,每个节点都代表一个关键词,每一条直线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同一篇文献中共现,其中箭头表示关系的指向,连线次数即表示与之发生联系的关键词的数量。

我们发现:云计算是整个网络的核心,与其他关键词都发生联系。比较靠近它的关键词有云服务、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等,说明它们是云计算研究的重点,而处于网络边缘的一些关键词就显得比较孤立,缺少深入的研究。由于社群图中的点很多,点线之间的关系图形较为复杂,只能看到词与词间的大概趋势,很难看出其内部的子结构,因此需要进行深入分析。

(三)网络密度分析

密度表示的是网络内各个节点之间联络的紧密程度,从整体上反映网络的特征,是社会网络分析常用的指标之一。整体网络密度的计算公式Δ=m/(n (n-1))(m为已有的关系总数,n为节点总数)。在本文中,密度是指关键词之间发生的联系次数。一般认为,网络密度太低,不利于信息的传播,密度太高会使信息交流不具有针对性,容易造成信息泛化。

研究结果显示,该网络密度为0.2200,标准差为0.8108。与网络最大密度1相比,该网络密度较低,说明各关键词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信息交流与讨论不够深入,教育技术领域云计算研究的体系还不成熟。

(四)中心性分析

中心性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重点之一,它是衡量一个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和威望的重要变量。中心性分析通常包括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三个指标。

1. 点度中心度分析

点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是一个最简单、最具有直观性的指数。它表示在一个社会网络中与某个节点存在直接联系的其他节点的总数目。如果一个节点与很多其他节点存在关联,则表示该节点在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对整个网络的影响大。

利用NetMiner4软件绘制网络点度中心度分布图,如图3所示。点度中心度越大的关键词,离图的中心越近,与该点有直接联系的词也越多。

本文将点度中心度排名和词频排名的前20名关键词进行比较发现:点度中心度的前20名中有18个关键词也同时出现在词频排名的前20名中,相似率达90%,说明点度中心度和词频统计在揭示一个领域的研究热点方面比较相似。在点度中心度中出现的不同关键词充分说明它不仅考虑了词频数,而且兼顾了关键词之间的内部联系。

2. 中间中心度分析

中间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测量的是某个节点对网络中信息交流控制的程度。在本文中,如果一个关键词位于许多其他关键词之间的连线上,说明该关键词的中间中心度较高。这种度值较高的点在网络中往往成为沟通其他点的“桥梁”,充当中介角色。在共词网络中可以理解为其他关键词依赖中间中心度较高的关键词来传递信息。

使用UCINET软件计算各关键词的中间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值最高的为“云计算”,达到591.667,高于排在第二的“云计算辅助教学”的38.5,表明云计算在网络中扮演信息中介的角色是其他关键词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同时它的作用在网络中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研究发现,中间中心度为0的关键词达到16个,例如“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等,所占比例为41%。因此在网络中信息的垄断性很明显,这些关键词严重依赖于少数几个关键词进行信息流动。

3. 接近中心度分析

接近中心度(Closeness Centrality)是指网络中某个节点与其他节点的接近程度,即该点是否通过比较短的路径与其他点相连。路径越短说明节点处于核心位置,信息传递时对其他节点的依赖性较小。在共词网络中,描述的是某个关键词不受其他关键词“控制”的能力。

“云计算”的接近中心度值最小,在网络中位于核心位置,和其他度值较大的关键词相比,“教育信息化”、“云服务”这两个关键词在信息交流时的依赖性相对小一些。这些在共词网络接近中心度分布如图4所示。

(五)网络整体属性分析

1. 小世界效应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认为如果网络节点间的平均距离远远小于节点数,则该网络具有小世界效应。在共词网络中,平均距离反映的是网络中任意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平均路径长度。网络路径的长度与节点之间信息沟通的容易度成反比。网络路径越长,表示网络内节点分散,联系较少;相反,则说明节点之间的信息交流很频繁。

使用UCINET软件计算网络节点间的平均距离,得出目前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云计算研究论文的关键词网络节点平均距离(Average Distance)为1.927,说明该网络具有很好的小世界效应。

2. 派系分析

凝聚子群研究的是小团体内部的关系,目的在于发现网络中存在多少个子群体,有时也被称为小团体,它有多种分析方法,在这里选取派系分析法。

本文对关键词网络进行派系分析,可以揭示云计算研究中联系较为紧密的主题群。社会网络中的派系至少包含三个点,因此在派系分析时将最小派系尺度(Minimum Size)设置为3,派系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该网络中共有32个派系,其中成员为3的派系共21个,所占比例达到65.6%,成员为4 的派系只有11个。表明该网络还不够紧密,网络内子群的规模比较均匀,各关键词间的互动交流处于分散状态。这是由于云计算涉及的范围较大,相应各个关键词交流的范围也较大。

同时对派系的成员组成分析发现,“云计算”在每一个派系中都出现过,显然是派系活动中最活跃的成员。这说明关键词网络是建立在以云计算节点为中心的基础上,或者可以说,这些派系是云计算这个核心关键词对其他关键词间信息交流的引导而形成的研究主题。

五、总 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对教育技术领域云计算的研究作出如下结论与思考。

第一,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云计算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研究前景广阔。随着云计算的发展成熟及优点的显现,为扩大这种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势必会展开越来越多的研究,这符合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特点。同时,教育部在2012年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及国家拟在近期启动、组织实施的重大项目——“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都强调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这些政策都为该领域的研究起到了支持作用。

第二,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云计算的研究缺少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大部分只是尝试着从浅层次方面进行研究,缺乏深入性和连续性。研究机构和团队主要集中在师范院校,说明我国师范院校重视云计算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同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主要贡献。

第三,“云计算”在关键词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围绕它展开的一系列热点研究主题主要有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远程教育、移动学习、大数据、数字校园建设、教育云及云服务等。研究发现,云计算促使了云学习理念的产生,可以提供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技术支持,变革了学习方式。云计算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上存在明显的优势,它通过网络将资源存储在云端,使用者可以轻松获取需要的资源,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在云计算的研究中也不例外,如何更好地发挥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成为研究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远程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相当成熟,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云计算的运用到能够为远程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云计算的研究体系比较松散。在关键词网络中,各节点间的联系不紧密,关键词间都是稀疏连接的,信息交流较少。

第五,从纵向层面看,目前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对云计算的研究出现不平衡现象,即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缺少对中等、初等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这跟研究人员存在一定关系,因为他们所属机构大部分属于高等教育机构,而中小学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和科研人员。

第六,从高频关键词来看,目前云计算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应用技术的研究较少。大部分文献对云计算的定义、发展历史、类型、原理、特点、优势及不足介绍得比较详细,而具体到开发某个方面的应用技术却寥寥无几。

云计算的教育应用前景良好,应受到教育技术领域研究者的普遍关注。研究人员应加大研究深度,提高研究层次,并形成一些比较权威的研究机构与团队;加强云计算在高等、中等及初等教育的协同研究。要实现云计算带来的诸多高效、便捷和专业的服务,还应加强它在实践技术方面的研究,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Lamia Youseff,Maria Butrico, Dolma Da Silva. Toward a Unified Ontology of Cloud Computing[J].Grid Computing Environments Workshop,GCE, 2008,(24):1~10.

[2] 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 王康,廖汉文,张岩.云计算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3):5~9.

[4] 耿学华,梁林梅,王进.云计算在高等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与展望[J].现代教育技术,2012,(4):104~106.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内容分析法;统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1/03-0013-04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技术能力作为新挑战形势下合格教师的必备专业技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师范生作为教师队伍的后备主力军,培养其在信息化环境下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已成为首要任务。本文借助内容分析研究方法,利用SPSS软件,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相关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目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与相关研究内容,以此为依据,总结当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热点并进行思考与展望。

一、研究设计方法及设计流程

内容分析法,就是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的特征表现在明显、客观、系统、量化四个方面。?眼1?演在运用内容分析法时,首先建立研究目标,选取进行内容分析的样本,再确定分析单元,并依据分析单元内的实际内容设计分析维度,在此基础上分析样本并以数据形式表示,最终对数据进行评判和分析推理。

(一)建立研究目标

本文以2000-2011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关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中文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献数量、来源、关键词及研究内容等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掌握国内关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现状,并由此进行思考与展望。

(二)内容抽样

选取样本时采用“来源抽样”的方式,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于CNKI数据库。在CNKI中选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高级检索”选项,在“检索项”中选择“主题”,在“检索词”中分别输入“师范生”和“教育技术能力”,逻辑关系选择“并且”,时间范围“从2000到2011”,“精确”匹配,共检索到237篇文献,其中,期刊论文197篇,优秀硕士论文40篇。在检索到的所有文献中,依据学术性、无重复性及相关性原则对文献进一步筛选,最终确定有效的文献为142篇。

(三)确定分析单元

分析单元是内容分析法中所使用的最小、最基本的单位,本次研究以“篇”为分析单元,具体指研究样本中的每篇独立的文章。

(四)设计分析维度

本文通过研究论文数量及年代分布分析维度、文献来源分析维度、关键词分析维度和研究内容分析维度四个类目进行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侧重分析样本的研究内容。

(五)量化处理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论文数量及年代分布

文献数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水平和研究程度。将2000-2011年检索到的142篇关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文献按照年代分布(由于2003年以前没有检索到文献,故文中统计数据均从2003年开始),不同年份的文献数量分布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国内有关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期刊论文数量由2003年的1篇快速上升到2010年的32篇,硕士论文数量由2006年的1篇增加到2010年的7篇,虽然2011年论文数量略有减少,但仍能直接反映出我国有关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越来越多,总体发展呈上升趋势。2003年,冯奕 、李艺的《从记忆知识到创新能力的跃迁——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训练研究与实践》,比较早地分析了教育技术能力的内在结构和目标体系,该领域论文整体数量在2004至2007年间小步增长,从2007年开始急剧增加。

(二)文献来源分析

1.刊载期刊分布

根据量化统计,2000-2011年期间关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期刊文献刊载量是115篇,刊载论文涉及的期刊有82种,这表明有关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成果影响越来越广泛。其中,发表一篇的期刊有72种,发表2篇以上的有10种,将发表两篇及两篇以上的期刊归纳总结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以上十种期刊的载文量共43篇,占所有相关期刊文献总量的37.39%,其中,有三种属于中文核心期刊,分别是《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和《继续教育研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价值已经得到国内主流学术期刊的认同。

2.研究单位分析

通过对作者单位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了解某个领域的核心研究单位情况。本文对样本文献中的第一作者的单位进行量化统计,结果显示涉及单位97个,主要阵地集中在高等院校。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单位发文量最高的有10篇,发文量超过5篇的有4个,4篇的有4个,3篇的有3个,2篇的有3个,共计59篇,占总发文量的41.55%,表1中列出了发文量在2篇及2篇以上的研究单位,其中,期刊文献35篇,硕士论文24篇。此外,在作者单位的发文量统计中发现:发文量居前的学校如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单位基本上都是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点招生单位,这表明在整个教育技术领域内关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已经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值得深入研究。

(三)关键词分析

由于关键词可以反映某类学科研究的主题内容和发展趋势,通过分析关键词能了解该领域的研究主题和研究子领域。下面将2000-2011年间关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来反映国内学者研究该领域的热点。通过表2对关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发现2006年以前关键词反映出的文章种类单一,仅仅局限于教育技术能力本身的介绍。2007至2008年关于该领域的文献在篇数上较2006年以前有所增加,从表2中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领域也在逐步拓宽,涉及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教育技术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等方面。从2009年到2011年撰写关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文献占总文献的65.49%,从表2中可以看到,除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培养模式等还是讨论的重点,2009至2011年的文献还增加了教育技术能力问卷调查、教育信息化、教育实习等方面的研究。

(四)研究内容分析

根据研究目的及每篇文章的研究重点,对2000-2011年间关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全部文献建立了研究内容类目分析图(如图3所示)。

通过对142篇文献仔细阅读,将主要研究内容分成4个类目: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和信息化学习模式在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中的作用。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研究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重点是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两者分别是56篇、38篇,约占66.20%。下面根据实际情况将这四个研究内容类目划分出不同子类目进行详细分析。

1.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

为提高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我国师范院校逐步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随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颁布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际的发展,从不同程度要求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进行改革。笔者将有关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文献细化为4类:课程现状、《标准》、改革教学模式、课程资源建设。涉及课程资源建设的文献较少,主要研究方向是如何改革《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模式,此类文献占本研究类目的44.74%。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繁杂,包括基本理论、技术、技能等,而且教学对象的学科背景不同,在具体的改革中要明确课程性质,完善配套的教材体系;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环境,改革教学评价方式等。《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作为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主要途径,针对课程现状,就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评价等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将有助于提高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2.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

学校对教育技术是否重视,学生对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否感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和实践,因此,调查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十分有必要。有关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可分为现状分析、评价和影响因素3个维度,其中,有关现状分析的文章占81.48%,有3篇文章提到影响因素。目前,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学生认为教育技术能力很重要,但对教育技术基本知识、教学设计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较低,对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不理想,仅局限于能够使用常用软件和教学资源;随着年级的增长,对教育技术能力的掌握程度逐渐增强;理科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明显优于文科生;学生较少有实践的机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需要加强等。

3.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

针对上述现状,如何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成为热门话题。在笔者检索到的142篇文献中,关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策略的文献数目高达56篇,可见这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反思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具体到实践中的策略有:(1)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作为标尺来改革《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以《标准》中的四个维度规范教育技术公共课;(2)矫正培养目标,增加课程中的实验课,加强教育实习中教育技术的应用;(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4)将枯燥的教育技术理论原理通俗化、浅显化,重视学生信息反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反馈新知识等。

4.信息化学习模式在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中的作用

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直接影响到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是此类目中研究的主流,此外,基于混合学习模式、基于体验式培训、基于项目式培训等也略有涉及。基于信息化环境的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工、利用所学知识,在相对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可以为学生“量身制作”授课内容,还可鼓励学生之间交流协作,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等,这些优势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

三、思考与展望

(一)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研究热点,并且持续升温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利用好教育技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论文数量及年代分布维度和文献研究单位维度可以看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不仅是高校领域研究的热点,也受到了中小学教育研究者的重视。关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课题急剧增多,已经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

(二)未来展望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绩效技术:教育技术:绩效模型:绩效比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3)02-0073-07

一、引言

近年来,“绩效”一词越来越成为企业等各类组织的热议话题,是组织学习和人力资源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表面上似乎与教育技术学科无关。在近期,绩效、绩效技术、教育绩效技术、绩效改进等词汇在国内教育类核心期刊上频频出现。据中国知网检索,从2005年至2012年底,标题包含“绩效”词汇的各类论文有66858篇,标题包含“绩效技术”词汇的各类论文有207篇,标题包含“绩效改进”词汇的各类论文有94篇,标题包含“绩效技术”和“教育技术”词汇的各类论文有37篇。以上检索结果说明,国内学者近八年已经开始关注绩效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关联研究。2005年,中国学者梁林梅的博士论文《教育技术视野中的绩效研究》,从教育技术的视野审视了绩效技术的发展及其与教育技术之关系等系列问题。

据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尹睿博士的研究,在1998年至2007年的十年间,国外《绩效改进》、《绩效改进季刊》发表与绩效技术有关的论文分别是673篇和322篇,而同期国内《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发表绩效技术有关的论文分别是12篇和28篇。尹睿博士对以上论文研究内容进行比较,发现国内《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关于绩效分析的论文数为0,而国外《绩效改进》、《绩效改进季刊》关于绩效分析的论文数为176篇,占总比17.7%。在美国,绩效分析的研究已是绩效技术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前沿研究内容。然而在中国,绩效分析却还没有引起现代远程教育相关研究人员的足够重视。2011年,Anne F.Marrelli博士提出了人类绩效技术(Human Per-formance Teehnology,简称HPT)的通用绩效模型,分析了通用绩效模型的必要性,对1938-2010年人类绩效模型的实例进行列表分析,认为采用HPT通用绩效模型的时代已经到来,

国内现代远程教育开展30年来,已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现代远程教育技术领域也已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主要分支,电大系统作为国内现代远程教育的主阵地,一直比较关注着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2012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复在中央电大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也相继成立,标志着国内现代远程教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开放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如何使现代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国内开放大学的有效支撑,使接受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学生大多达到一个良好的学习结果和能力提升,这便需要具有绩效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有力支撑,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再一次被推向前端,成为国内教育技术部门人员和远程教育管理人员研究和探索的热点课题。

电大系统成立30年来,各级电大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目前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观念的落后,已成为制约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尤其对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电大系统各级领导无法体验到信息化带来的远程教育变革,直接影响到一些领导正确认识教育技术的作用和意义。

目前,国内各级电大信息基础设施投入仍然严重不足,东西部地区的市县级电大投入差距尤其较为悬殊。同时,国内各级电大的教学资源开发重复而分散,软件开发严重滞后于硬件建设,致使原本有限的投入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以上各种原因的叠加,导致全国电大系统教育资源的质量亟待提高,教育资源和教学平台的整合亟需加强。因此,如何利用电大系统已建立的软硬件环境为开放大学提供有效服务,以及如何提升现有的软硬件环境,已是摆在大家面前一个非常关键的课题。随着绩效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建设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型开放大学已提上议事日程,探索新型的、有绩效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绩效技术与教育技术的相关性分析

绩效技术作为研究和实践领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早期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延伸,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正式把现代教育技术理解为媒体教学技术、个别化教学和教学系统方法三个方面的整体教育技术的融合。从历史的角度看,大部分学者认同绩效技术与教育技术起源于同一个历史时期,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绩效技术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从学科分类上看,绩效技术是近几年在西方发达国家管理界发展很快的一种新兴应用学科,而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群体中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都属于新兴学科。从起源内容来看,绩效技术主要起源于程序教学和之后的教学系统设计,以后的认知科学、信息技术、组织开发、改革理论与实践等又将绩效技术内容加以丰富。综合以上三个视角的分析,教育技术与绩效技术应该是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的成长与发展。

绩效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关系基本清晰,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引入绩效与绩效技术的重要性还有些模糊,国内只有部分高校在教育技术学科引入与绩效技术相关课程,绩效的回归是教育技术适应时展的必然趋势和自身学科理论体系完善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自身发展中面临问题的必然途径与手段,更是拓展自身应用于研究领域的必要前提。因此,绩效技术与教育技术的相关性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下文从概念相关性、内容相关性和学科相关性三个方面,对绩效技术与教育技术的相关性进行较为深入的阐述。

据Ann J.Rush博士发表的论文,ISPI绩效技术过程模型被D.M.Van Tiem、J.L.Moseley和J.C.Dessinger等人发展为绩效改进/人类绩效技术模型,且其模型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完善。该论文中,Ann J.Rush博士对绩效分析阶段作了重点阐述,提出分析过程和结果图,认为组织、过程、顾客都应聚焦各种问题。2011年,John R.Turner提出HPT新的元认知模型,认为元认知可以促进绩效改进效果。2012年,Sunda V.Dierkes教授作为一位人力资源开发的专家,总结四年多人力开发课程的教学经验,对人类绩效技术模型提出了个人看法:人类绩效技术教学内容不适用所有专业学生,ISPI专家们应该提出一系列有效与可靠的标准绩效模型。

根据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绩效改进/人类绩效技术模型、HPT元认知模型和绩效技术前端分析模型,笔者构建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绩效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载体(终端形式)、学习风格(学习方式)、学习记录、自学能力(自主和合作)、交互程度(生生和师生)、资源利用、考核能力、学习结果(学习者能力提升程度)为八个维度的内容。

(一)学习载体(终端形式)

根据拉斯韦尔“5W”模式与传播理论,其中中间的“W”指的是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which Channel),引申出的内容就是媒介或媒介分析。另据“香农一韦弗”传播理论和模式,其中间环节就是信道,信道就是信息传输的通道。现代远程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传播过程,其核心是教育而不是距离。若没有信息通过载体进行传播的过程,就没有现代远程教育。与通常的显示终端相比。多数移动终端的屏幕大小、显示格式、数据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相对有限,原有的数字学习资源在这些设备上难以适用。因此,终端形式或学习载体是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绩效模型的一个重要维度。

(二)学习风格(学习方式)

据前面阐述的现代远程教育概念,远程学习者的“远程”学习风格本身就是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之一,他有别于面授教学、函授教学。至于远程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国内外远程教育专家早就高度关注。从已有的成果来看,对于远程教育的学习风格与学习绩效研究往往是侧重于单一方面。大多数的学习风格研究集中在对类型、模式、环境、教学、资源、设置等,特别是国内学者更偏重于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在2005年,陈丽教授和张伟远博士等在《开放教育研究》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对远程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进行细粒度分析,一篇论述了远程学习者学习风格特征的三维模型构建,另一篇论述了学习风格测量工具与远程学习者学习风格类型因素的关系。笔者把学习风格作为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作为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绩效模型的八个维度之一,应该是合理的。

(三)学习记录

据绩效技术定义,绩效技术是系统导向,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何衡量绩效,就需要一个复杂过程的再现,就是记录。对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绩效来说,其来源之一就是远程学习者的学习记录,反映远程学习者学习记录的内容有:浏览和下载网上提供的相关学习资源次数、在学习论坛讨论次数、所选课程的学习进度、在线学习笔记等。通过学习记录,进一步促进远程学习者主动学习,创造良好的远程学习氛围。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将被详细记录下来,通过学习记录统计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真实评价。

(四)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作为一个远程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远程学习能力,是必要条件,否则就无法进行远程学习,更谈不上远程学习结果。远程教育中自主学习理论大体在20世纪60-70年代获得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德林、魏德迈和穆尔等人。自主学习是一种教育与学习的哲学,概括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自主学习一直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育学领域,研究者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重点探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方法,在心理学领域,研究者侧重于考察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因素,以及自主学习发生、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

合作学习是美国人罗伯特,斯莱文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我国关于合作学习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合作学习的教育功能有:培养合作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培养竞争与平等意识,培养承受能力,激励主动学习。

(五)交互程度

现代远程教育若没有生生交互和师生交互,远程教育方式就变得极为简单,教育功能就会极大弱化。在许多组织机构制定的网络课程评价指标中,其中有一项重要打分指标就是交互程度或交互能力,现代远程学习主要是师生双向交互,信息的双向传递,学习者可以通过远程学习平台上的QQ、BBS、聊天室、E-mail、视频会议系统等进行实时或非实时交流。因此,远程学习者遇到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就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上的交流工具向同伴或教师请教,进而解决问题。随着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发展,师生之间的非实时交互次数和时间将远远大于实时交互,交互有效性将决定课程的学习效果,实际上,远程教育就是以网络为基本技术的开放教育,学生利用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与媒体界面、学习资源、学习伙伴及教师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六)资源利用

在现代远程教育中,远程教育资源主要指蕴含了大量的教育信息,能创造出一定的教育价值,利用各种信息传输和处理技术,以数字信号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传输信息资源。它包括多媒体软件、在线学习平台、在线讨论等。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资源的利用程度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消化,即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并能够经常上传自己对学习资源内容的见解、反思笔记等等。学习资源利用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进一步地说,这个利用过程也就是在新的学习资源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架构间建立连接的过程。从远程学习资源的利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从学习风格、学习记录、自学能力(自主和合作)、交互程度(生生和师生)、资源利用、考核能力、学习结果(学生能力提升程度)其他七个维度来看,基于固定终端的互联网远程教育系统、基于移动终端的互联网远程教育系统具有最好的绩效,基于IPTV的远程教育系统的绩效一般,基于有线电视的远程教育系统、基于卫星通信的远程教育系统的绩效最差。基于IPTV的远程教育系统的绩效还能达到一般,其主要原因是IPTV也是基于互联网传输信息。虽然表3采用八个维度对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宏观上的绩效进行比较,不一定全面,但基本上还是可以观其全貌。

综合以上相关数据的比较分析,基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只有基于互联网的各种学习终端,才有可能成为现代远程教育中学习终端的主流,学习效果也是良好的。目前,移动学习终端正成为远程学习终端的主流,逐步取代PC学习终端的主流地位,而未来的PC学习终端将成为移动学习终端的有效补充。

(二)基于在线课程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绩效比较与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精彩纷呈。如电视机在远程教育的应用,就有数字电视、交互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型电视的出现。从乔布斯提出微创新的思想后,微革命在世界上刮起一股技术改革的浪潮,教学视频正演化为微视频或播客,教学课件和网络课程演化为微课程,博客演化为微博。而盛行近十年的E-learning(数字化学习),发展出M-learning(移动学习)、B-learning(混合学习)、U-learning(泛在学习)。SNS的出现,又标志着社会化媒体改变世界的到来。因此,有必要在在线课程视角上对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绩效进行比较分析。

根据Kaufman的组织元素模型理论、Checkland的SSM评估方法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绩效模型,结合国内电大系统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实际情况,对电大在线学习平台、移动在线学习平台、视频点播系统、微视频、网络课程(课件)、微课程等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进行绩效比较,如表4所示。限于篇幅,本文不对基于互联网的其他新兴远程教育技术应用平台进行比较分析,如博客、微博、Wiki、QQ、电子书、虚拟社区、教育游戏等。

首先,对电大在线学习平台和移动在线学习平台的绩效进行比较分析。经实际测试,电大在线主要应用在PC或PAD的Windows操作系统上,但在PAD或智能手机的安卓系统上兼容性有些问题,部分页面的浏览器控件调用出错。因此,在终端形式上,电大在线学习平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据台州电大在线2009-2011年的学生点击数记录,2009年约为21万次,2010年约19万次,2011年约13万次,而三年的开放教育学生数基本平衡。可以看出,电大在线学习平台的资源利用率低,已是影响开放学生学习结果的一个原因之一,而移动学习平台的资源利用率可以达到很高,这提高电大系统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市民“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终极目标,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将是必然的选择。

其次对视频点播和微视频的绩效进行比较分析,经网上调查,从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到地市级电大,绝大部分都有视频点播系统,教学视频数量很多,每个视频一般在30分钟以上。大部分点播系统没有用户登录功能,基本都有点击率记录功能,但点击率明显不高。在一段时间,很多电大拼命录制教学视频和三分频课件,似乎只要把教学视频挂到网上,学生就会蜂拥而至。实际上,结果却恰恰相反,几乎无人问津。国内远程教育界学者对教学视频的应用,一直在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或许,微视频的出现,就是答案。所谓微视频,泛指时间很短的视频短片,一般大于30秒钟,但不超过20分钟。2011年,中国手机微视频还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艾媒咨询(iiMediaResearch)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手机微视频领域市场规模为0.25亿元,预计201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0.74亿元,增长率为196%,到2015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7.65亿元。应该看到,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中,微视频技术必将占据重要的地位。

最后对网络课程(课件)和微课程的绩效进行比较分析。从传统课堂到网上视频,从三分频课件到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对课件制作的标准、思路、设计理念、呈现方式、技术应用等方面,国内相关人员一直在不断探索过程中艰难前行。如中央电大进行了多年的课件比赛,浙江电大进行了多年的课件项目全省招标和校内精品课程建设。实际上,网络课程(课件)的使用情况一直非常不理想,甚至有人对网络课程(课件)存在的必要性及可用性提出质疑。或许,微课程的出现,是消除质疑声的良方。

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因此,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中,微课程也必将占据重要的地位。

通过以上相关实例的比较分析,基本上可以得出移动在线学习平台、微视频、微课程能使学生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电大在线学习平台、网络课程(课件)只能达到一般的学习效果,而视频点播系统的学习效果则较差。

五、结束语

21世纪以来,新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不断涌现,绩效技术与教育技术有了进一步融合的趋势,现代教育技术正在倒逼现代远程教育的变革。随着国内开放大学的相继成立,正为新的教育技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使现代远程教育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已经成为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持续增长点、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 人力资源 培训

1999年我国研究生开始大规模扩招,我国从研究生教育小国逐步跨入了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另一方面就业形势“一岗难求”的局面也日趋严峻,人们对高学历也开始了盲目的追求,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从2009年起连续4年增长超过10万人,仅2012年一年的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就达到了51.7万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有着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物理学、传播学等学科背景掌握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技能,“万金油”就业方向口径宽。但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打破了金饭碗、铁饭碗的传统观念与局面,就业方向由教育行业逐步转向了企事业单位。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毕业生选择在公司、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相关工作。

本文总结教育技术学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方面的有利因素,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公司中人力资源的培训方式,提出目前教育技术学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教育技术学在人力资源中的应用。近年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方面取得了整体性的进展,但实际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怎样进一步推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的发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主要课题。本论文是对目前教育技术学应用研究文献的一种充实,是对高校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就业的一种积极的探索。

1 教育技术在学科建设中已为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储备了能力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目标以能力为导向,符合企业挑选员工以能力为导向的需求。位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华南、东北、西北、西南,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具有学术和地域代表性的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南京大学八所高校。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目标中都明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利用多媒体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进行组合教学设计的能力,能够参与企事业单位或培训机构中的管理工作。

2 教育技术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中的应用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人力资源培训,可使教学更加接近工作实际。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中用现代教育技术思想为指导,能提高HR充分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远程教育还可实现即时培训和终身培训的无缝结合,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能为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1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创造令企业员工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使之获得与环境相互体验的虚拟世界,形象生动地表现企业培训内容,让HR培训经理能更生动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教育技术人员还可利用VR技术根据不同的企业培训要求,按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和市场运行价值规律以现代教育技术思想为指导,创建模拟市场让企业员工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体验、发现、探索利用,巩固员工的专业知识,培养员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2.2 利用计算机仿真实训软件,如: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仿真实训软件、商业大亨软件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模拟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企业技术培训实训环境,问题解决情景设计等,让员工通过输入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实训操作方法、问题解决的方法,由计算机仿真系统运行生成各种评价结果,通过人机互动模式,让员工体验在特定的环境中,不同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或问题处理方法所带来的不同运行结果,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实践能力。

2.3 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运用实践性的研究方法,解决企业培训过程中的教学与员工实践的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内在联系达到和谐统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的具体措施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方案实施、培训效果评估。这与的传统教学方法不约而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因行业、职业而变得多种多样,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方式方法也应切合转变,才能培养出“用得成”的人才。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将培训“形而上”的理论引导与“形而下”的实践研究相结合,将教育技术深厚的教育学、传播学、教学设计、媒体技术与人力资源培训开发进行深度结合,厚基础、重实践,讲效率,人力资源培训将会事半功倍。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3.1 教育技术的专业教育更专注于本专业的知识,在课程设置中几乎没有人力资源方向课程,人力资源知识基础薄弱;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也鲜见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这为下一步两个学科的深度结合与研究埋下了隐患。

3.2 企业对教育技术学了解不多,很多人将教育技术理解为“教育的技术”,教育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不断被泛化和分化,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甚多。无形中减少了教育技术学学科研究者到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部门深入研究的机会,同时也减少了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到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朱红春.教育技术人员能力结构与培训研究.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 (ETT)

[2]赵登攀.关于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的探讨[J].企业观察.2011(2)

[3]陈韩梅.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15)

[4]邱立姝.现代教育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中的应用[J].北方经贸.2013(5)

[5]胡海燕.基于就业能力调查的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8.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教育技术;在线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5―0051―03

引言

伴随着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电子杂志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巨大变化。由90年代初期传统杂志的简单数字化,到数字媒体的杂志化再到现在的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已经形成了三种形态并存的局面。[1]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一经问世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形成了以XPLUS、ZCOM、POCO等为龙头的一大批专业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平台,市场注册资金不断涌进,杂志订阅和下载人数月月攀升。如开发了POCO的广州数联软件,“2005年2月获得IDG2000万美元的第二轮注资”,[2]“该杂志2007年已有超过3000万注册用户,其旗舰杂志POCOZINE就有570万读者”。[3]然而在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目前国内的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多是非学术类杂志,主要是以时尚、消费类杂志为主。学术类杂志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当然我国教育技术界也曾创办了《教育技术通讯》、《信息化教育通讯》等一批电子杂志,然而,此类电子杂志仅仅刊登一些传统杂志上的论文,或者刊登一些传统杂志上通不过的论文,其学术价值和教育意义有很大的局限性,与传统杂志的互补作用也很有限。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曙光,事实上在教育技术界创办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不仅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等优越条件,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及其特性

目前,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正处于不断发展和成熟阶段,业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定义,笔者结合有关文献资料[4],给出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是指以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视频等多媒体为创作手段,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载体,可以在计算机及其他终端设备(包括PDA、手机、数字电视机等)上进行阅读,并能实现传者和受者之间互动的电子出版物。

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具有以下特性:

1 多媒性

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中的“论文”是多媒体形式的,与传统杂志和以往形态的电子杂志相比,在创作手段上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于一体,“论文”创作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吸引读者注意力。在杂志表现形式上,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通过FLASH动画、背景音乐、超链接等传播手段,更加注重杂志的视听效果,使读者的阅读更具有美感和艺术性。

2 在线性

在线特性是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又一重要特性。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传播,阅读者只要登录互联网,就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器或发行方提供的阅读器进行免费阅读,也可以将杂志下载到电脑上进行阅读。在线特性使得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传播范围远远超过传统杂志。

3 互动性

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可以实现创作者与读者之间互动、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读者通过杂志中的留言和评论功能即可对杂志“论文”发表看法,并与其他读者展开交流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体会。如果创作者也在线,还可实现与原创者的直接对话。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读者还可以通过交互按钮和超链接等形式实现与杂志的动态交互。一些杂志甚至还允许读者对杂志中的文章直接进行修改,实现与杂志内容的直接对话。

其他特性如传播及时快速、发行门槛低、传播受众广、免费或低成本阅读等,笔者不再详述。

二 我国教育技术界创办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可行性

1 具有数量庞大、专业水准高的创作群体

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以创新改革为专业灵魂,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专业应用特色的新兴专业,自专业创办以来,已经形成了本、硕、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师范院校、理科院校、工科院校、医学院校、军事院校、综合大学等各类别、各层次院校大都设有教育技术学专业,30年的风雨历程使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队伍日益壮大,从业和研究人员分布在社会各个领域,且大多数人员都具备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专业素质,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实现从传统论文写作到多媒体论文写作的转型,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提供“论文”素材。

2 具有数量庞大、分布范围广的读者群体

首先,我国教育技术界的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读者群体;其次,在中小学基础教育、远程教育、企事业单位等教育技术的服务领域也有为数众多的读者群,仅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学刊物读者群就数目惊人;第三,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逐步推进,以及国家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全民学习氛围的日益浓厚,客观上都推动了社会对教育技术类知识的迫切需求和日益庞大读者群的形成。

3 制作和发行成本低、教育及社会效益高

首先,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制作和发行成本较传统杂志低,随着读者群的日益壮大,个人消费成本甚至可以少到忽略不计;其次,教育技术类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主要服务于文化、教育领域,带有很大的公益性质,因而杂志的创办必然会得到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广泛支持和赞助;第三,我国近年来开展的校校通工程、网络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一系列规模浩大的工程,已经使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建设初具规模,然而资源建设尤其是优质资源尚显匮乏,而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这支优质资源活水必然为其注入活力,因而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创办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益;第四,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网上易得、免费服务社会,服务教育且优质高效的阅读体验必然会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从而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 我国教育技术界创办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意义

1 有利于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教育技术知识、服务社会

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能够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教育技术知识,服务社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在线免费特性,使其受众面相对较广,传播受众将会是传统印刷杂志的几倍、几十倍,甚至国外感兴趣的人同样也可以通过点击鼠标轻而易举地看到我们的杂志;其二,传统杂志中的学术论文都是文本形式表达的,专业性较强,其知识往往不易为普通读者或基础较差的读者看懂,从而流失一大批读者。而多媒体形式的论文由于集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形象直观、深入浅出,较易为普通读者所理解,可以吸引和培养大批读者。比如,建构主义理论,我们通过几幅“鱼牛的故事”的图片就可以很直观地表达出其理论涵义,而比单纯的文字表达更易被人理解。其三,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往往采用动画、音乐等表现手段,制作精美、声画一体,使阅读恰似一次视觉盛宴,容易吸引更多读者的注意力。

2 有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创新和发展

黎加厚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提出:“创新是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灵魂”。目前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在我国学术界尚不多见,因而创办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在我国教育技术学术界可以说是一种“创新”,它的成功创办不仅可以发挥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业特长,提升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科形象,而且可以为其他学科创办此类杂志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参考。教育技术界“首创”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在一定程度上将引发学术界其他学科创办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浪潮,形成社会对电子出版人才的大量需求,对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降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门槛,促进作者与读者群的共同成长

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不高,影响了其在传统杂志中的发言权,使其智慧和才识得不到表达,不为别人所见。而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降低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门槛,给了他们一个应用多媒体表达观点的机会。如生活中书面语言表达不流畅、但动画做得很好的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采用图片、动画、文本语言相结合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自我观点和智慧,创作具有一定学术性、教育性的论文。甚至可以通过视频让一些人用口头语言表达自我思想和观点。另外,在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中还能很方便地实现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从而在一个主题下广泛地集中众多人的智慧,开阔彼此之间的思维和视野,促进作者、读者群的共同成长。

四 对我国教育技术界创办多媒体电子杂志的几点建议

对我国教育技术界创办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积极寻求国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难免会碰到艰辛和困难,因而教育技术界在创办带有公益性质的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上要积极寻求国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使在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作者能享有与传统杂志作者相同的学术地位,并使初始创刊中需要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能得到妥善解决。

2 形式要多样化

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在内容和形式上要多样化。在以多媒体论文为主的情况下,也可以吸纳一定数量的多媒体作品、传统论文、专家访谈录像等。对于多媒体动画、电视短片等只要具有一定的学术性、教育性就可以适当收录,甚至于中小学一线教师自制的优秀多媒体课件包括PPT等也可以考虑少量收录一些。总之,杂志形式要多样化、多元化,使杂志办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3 读者定位要“大众化”

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在定位上要面向教育、面向社会,既要考虑教育技术高层研究人员,也要照顾到一般的教育技术读者群,使其更趋“大众化”,成为教育、技术领域内各个层次的研究和从业人员都看得懂、喜欢看的电子杂志。要更多地与传统杂志寻求互补,更多地吸引传统杂志流失的读者,充分挖掘社会各阶层的读者,使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更广泛地传播教育技术文化知识。使其在中小学一线教师、教育技术一线工作者,以及对教育和技术感兴趣的人群中产生影响、激发共鸣。

4 内容应短小精悍

相对传统的书本杂志,多媒体阅读会占用大量的注意力资源,而读者的注意力耐性相对有限,因此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中的论文作品要短小精悍。多媒体论文所占版面要少,多媒体作品也要短,访谈录像既要短更要精。杂志论文、作品总量上也不能过多。可以采用出旬刊、周刊的方式增加杂志内容。

结语

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以其多媒化、在线免费、可互动等特性,在未来必然与传统杂志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丰富我国的图书杂志领域。笔者认为: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在学术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育技术学界创办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既是理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新时期增进教育技术界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必然趋势。笔者希望本文能引起学术界更多同仁对创办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关注,并尽早在教育技术界创办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

参考文献

[1] 熊艾华.我国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 向轶丹.多媒体网络杂志横空出世[DB/OL].

[3] 吴乃群,史耀军.多媒体网络互动杂志的发展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12):172-174.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培训;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技术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3000304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教育技术能力逐渐成为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和技能。教师学习教育技术、掌握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信息技术时代不可逆转之势。同时,教育技术在教与学中也发挥着独特作用。教育技术培训是由教育部及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进行的培训,是培养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提高其教育技术能力及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提升的有效措施和途径之一。但国内教育技术培训开展十余年来,现实状况怎么样?发展趋势如何?培训及其研究中存在哪些问题?

对此,本研究以CNKI为平台,使用SATI和Excel工具对近十年国内教育技术培训文献题录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利用Ucinet软件进行共词网络分析,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献内容展开研究,比较深入地分析了近十年国内教育技术培训及其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教育技术培训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1 数据来源

为了全面分析近十年国内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搜索平台,时间限定在2002-2011年,以题名为“教育技术and培训”作搜索字段,排除非学术会议、通知等文献后,共得到606条有效信息,如表1所示。

由于606篇文献来源于210种期刊、37所高校,分布广泛,为更全面深入地分析国内教育技术培训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本研究选取分布较为集中、与教育技术相关的中文核心以上期刊和硕博论文进行文献内容分析,如表2所示。

2 现状分析

本研究从基于CNKI的数据分析、文献关键词分析和文献内容分析3个角度对近十年国内教育技术培训现状进行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量化分析。

2.1 基于CNKI的数据分析

(1)文章数量、类型及层次。由表1、2可以看出,检索到有效文献总量为606篇,其中期刊466篇,硕博论文117篇,相关会议论文21篇及科技成果2个,文章分布类型较广,且以期刊、硕士论文为主。从调查数据可知,近十年的606篇文章分布于210种期刊、37所高校,相对比较散乱,中文核心期刊以上文章仅一百多篇,教育技术顶尖期刊《中国电化教育》和《电化教育研究》分别为23篇和13篇。可以看出,文章的数量和层次还有待于提高。另外,硕士论文共115篇分布于33所高校,南京师范大学17篇、华东师范大学10篇、河北大学10篇、山东师范大学9篇、东北师范大学8篇,其次是曲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分别为6篇,首都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分别为5篇,西南大学4篇,其余为1~3篇。博士论文共2篇,分布于东北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科技成果各1个。可以看出,目前教育技术培训仍处于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阶段,不同的研究机构和研究者以期通过不同的途径、方法为教育技术培训作尝试和努力。

(2)年份文章数量分布。由于考虑到2012年的文章还没有完全收录,2002年之前相关的文章较少,因此本研究主要对中国知网2002-2011年间检索到的文章进行数量统计,见表3。

将表3统计数据绘制成折线图,如图1。可以看出,国内教育技术培训近十年整体处于不断上升趋势。国外早在1998年推出了《国家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此后又进行了不断的修订和完善。而国内,2000年12月教育部高教司下达的“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通知”,决定从2001年开始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5年4月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并同年7月印发了《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投入大量资金。图1可以看出,2002-2009年,文章数量一直处于不断上升趋势,是培训迅速发展期。尤其是2006-2007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文章数量大幅度上升,从54篇增至87篇。2007-2009年,文章数量略有上升,但上升幅度有所减低,至2009年达到近十年的最高点。

至2010年,文章数量有减少趋势,由2009年的99篇减少到2010年92篇。进入2011年,文章数量继续减至87篇,虽然幅度不大,但是一直处于减少的状态。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启动实施的“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大了教育技术培训力度,也以期扭转培训的整体形势。从近两年的文章内容看出,经过近八年的快速发展期后,多数研究者逐渐开始反思国内培训的绩效及前景,试图寻找新的突破口,将教育技术培训落到实处。

2.2 文献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为反映文献主题内容、满足文献检索需要而从文献中选取的词或词组,能够揭示文献的主题信息,是对文献核心内容、思想观点和论证方法的提炼和概括,是论文的精髓所在。通过分析文献中的关键词,可以把握前沿研究,找出热点研究,更深入地了解研究现状。本研究利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对606篇文章关键词进行统计,得出关键词频次表,生成共词矩阵,见表4和表5,用Ucinet软件得出共词网络图,将调查结果可视化显示,如图2。

由图2可以看出,处于网络最中心的是本研究的主题词“教育技术培训”,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等处于网络图的中心,与其它关键词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的次数最多,联系较为紧密,是研究的核心;处于网络图中间位置的是绩效技术、培训效果、培训内容、评价体系、培训策略、案例教学、网络培训、远程教育、农村教师、学习环境等,是联系核心与边缘的桥梁,也是逐渐被关注的研究内容;专题学习网站、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专业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培训平台、远程培训、绩效管理、体验式培训、任务驱动、现状、对策、问题等,处于网络图边缘,通过中间节点与核心节点建立联系,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培训的范围逐渐加大,由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扩散到高职及中职教师、农村教师,而且开始关注网络培训、专题培训、培训绩效,反思培训存在问题及对策。另外,寻求有效的培训模式、关注教育技术能力提升仍是研究的重点;培训内容和绩效、探索网络培训途径及方法、面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近期教育技术培训研究的热点。

2.3 文献内容分析

对表4、表5中所示的关键词及网络结构,进行归类总结,得出内容分析研究类目为培训模式、培训课程、网络培训、校本培训、效果评价、现状反思、培训策略、其他,分析对象选取为文章分布较为集中、教育技术相关中文核心以上9种期刊和硕博论文,见表2,以1篇文章为1个分析单元。不同类目的文章数量分布由表6可以看出,243篇文章位居首位的是培训模式,占据25%,如图3,可以看出目前还没有统一固定的培训模式,不同的研究者在尝试构建有效模式,其中体验式、混合学习、参与式等应用模式研究较多;培训课程占7%,包括培训教材、内容研究,以及生成性课程等;网络培训占10%,其中利用Moodle、Blog、Wiki促进培训的较多;校本培训共11篇文章,占总数量的4%,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寻求最佳培训效果,也是一种提高培训绩效的途径,但目前研究还不多;17%是效果评价,该部分研究内容主要为绩效技术应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效果影响因素分析、过程性评价及EPSS相关研究等;图3中占据11%的是现状反思,关注培训现状,进行现状调查,并对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对策研究;培训策略研究占7%,从不同角度对教育技术培训展开相关策略设计及其他研究。另外,其它部分研究占据19%,研究内容分布较为散乱、不集中,同时也可以看出,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在为教育技术培训做探索。

3 存在问题

通过现状统计与结果量化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培训在研究与实践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培训目标不明确、内容针对性不强。目前仍有部分教师对培训目标及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给培训带来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通过教育技术培训,使受训教师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只有明确认识培训的目标,才能在较短时间内接近甚至达到培训目标。而现有培训内容大致趋同、针对性不强。培训课程的设计要以教师教育技术素养、能力的提高为主线,以提高教师进行创造性地课程整合及指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创造性地学习的能力为目标。针对不同对象,培训内容及资源应不同,课程计划、方案也应具有地域性,从而更大程度地发挥培训的价值。

(2) 缺乏有效的培训模式。目前培训多数没有照顾到教师的学科差异性,采用集中面授作为培训方式的较多。但是不同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教学经历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果只采用传统的集中面授,培训效果就会不显著。从图3可以看出,培训模式的相关研究占据总数目的25%,多数研究者在尝试探索新的培训模式,虽然已有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教育技术培训的发展,但目前仍没有使用广泛、效果显著的模式。

(3)培训效果不显著。从文献关键词和内容分析可以看出,近几年研究者开始反思培训绩效,对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EPSS及培训模式的时效性展开相关研究,同时也说明目前培训绩效还有待于提高。另外,从图3可以看出,有部分研究者关注不同省份、地区培训的现状调查与情况反思,提出培训策略,以期通过现状调查及策略设计来提高培训的绩效。

(4)评价形式单一。目前,多数都采用简单的评价方式,即培训考试,但教育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使用。培训评价不应仅仅停留在相应技术操作和书面考试的层面。从标准中可以看出,教育技术能力的考核需要多个维度,应采取多维度、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教师的各个能力层面进行评价。目前以提高培训绩效为出发点的总结性评价研究还很少,缺乏合理的评价制度和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4 相关对策

针对目前国内教育技术培训存在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促进我国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1)积极探索有效的培训模式。在信息技术时代,可以将传统面授、网络培训、效果培训结合起来,采用更多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发挥教育技术优势,提高培训绩效。针对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中职教师等不同的培训对象,仍需积极探索面向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针对性、效果显著的培训模式,一方面提高培训绩效,另一方面也利于将教育技术运用到实处,达到开展培训的真正目的。

(2)重视评价多样化,提高培训绩效。培训机构应完善评价标准、发展多样化评价,如进行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多维评价等,对受训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多角度、多方面评价,并及时有效地反映给培训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便于培训教师及时调整培训进度等,应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培训效果。另外,合适的培训环境、管理和行政支持及适当的激励机制等,对提高培训绩效也非常重要。

(3)强化管理措施,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是保证培训顺利、有序进行的基本保障。培训资源管理、受训教师的信息管理及评价结果管理,能促进培训科学、合理、有序的进行。标准化管理和完善服务,可以提供一个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受训教师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培训绩效的同时,也体现出教育技术在学习环境设计方面的优势。另外,应该发挥网络优势,拓展网络培训,加强网络平台建设、网络资源管理及支持服务系统的应用。

(4)加强资源建设,提供持久的后续服务。教师教育资源复杂多样且层次属性不同,培训资源建设是否完善,影响到教师积极性及培训质量。建设符合教育技术能力要求、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的培训资源,对培训绩效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操作便捷、动态开放、内容丰富的实用型培训资源库建设,注重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促进网络培训的开展与实施。另外,完善的资源建设,也便于教育技术人员及时解决学员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持久的后续服务,让培训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耿志杰,朱学芳,王文鼐.情报学领域关键词同现网络结构研究\[J\].情报科学,2010(8).

\[2\] 徐娟,宋继华.高校新型教育技术培训课程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6(6).

\[3\] 马玉慧,郭炯.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范文第9篇

本文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构建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研讨主题的新型网络交流平台。分析构建此交流平台的原因,并阐述构建其目的、原则,探究网络交流平台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分类,提出“分层次”“模块化”的平台设计框架,以此设计该新型的网络交流平台。

关键词:

网络交流平台教育技术学交流

1构建新型网络交流平台需求分析

1.1专业建设的需要

何克抗教授指出:“教育技术本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应用技术手段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基于对教育技术本质的理解,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需要掌握两方面能力: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也要有过硬的实践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走向社会后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在这个平台中,会有与教育技术学专业相关的各个模块,帮助同学们找准自己的目标,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来说,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仍集中体现在以下业务范畴:各级各类学校、电教中心、培训机构、广播电视、相关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从分析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就业市场来看,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创新人才,简而言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设计教学系统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和评价教学媒体以及设计和开发媒体资源等能力。而该平台所开设的多个模块都可以帮助同学们加强能力,让其拥有提前步入社会的能力。

2构建新型网络交流平台的目的、原则

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新型交流平台主要是指借助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以网络环境为特定背景,开展的一系列交流活动。而本次研究的主题是构建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研讨主题的新型网络交流平台。

2.1构建原则

该平台应保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主题、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动力的原则来进行。其目的是要使学习者越发便利地学习专业知识,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应遵照以下原则。

2.1.1页面设计简洁

在设计界面的过程中,要在不妨碍其完整性和规律性的基础上做到简练、实用,使学习者越发便捷、直观地得到想要的资料。而如果在网络平台中出现太多无关的信息,则会使学习者无法简明扼要地获得所需资料。

2.1.2交互性

在网络交流平台中应重点设计和实现两种交互方法: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专家之间、学习者与学者之间可进行在线的实时互动交流,也可以进行非在线的交流互动,保证在同时或未同时在线情况下都能够进行真实有效的互动。

2.1.3开放性原则

网络交流平台应体现开放性的原则,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在时间、空间、内容、方法、样式等方面实现合理的学习与交流,提高网络交流平台的使用率。同时,也为多媒体视频、课件等提供平台,在这里,也会进行学术交流、主题研讨等,使得更多的学习者受益。

2.1.4模块合理原则

在本网络交流平台中,是通过各个模块向学习者提供内容信息来实现平台的合理运行,所以模块里的资源必须是专业的、合理的。只有保证资源的真实无误、精确有效,才能将网络交流平台合理的使用。设置合理的功能模块,完善各个模块的内容信息,才能建成一个高层次、重前沿、资源共享度高、交流合作性强的一个新型网络交流平台。

2.1.5安全稳定原则

在平台的运行过程中,应安全平稳。若是平台的运行出现问题,那么即便界面再精练、功能设置再有效、学习资源再丰富,都无法达到本平台的目的,那么这个平台就会失去价值。因此,系统和信息安全问题、网络平台平稳运行问题应重点关注。

2.2研究目的

基于以上的研究背景及原因,可了解到该平台的主要目的是为促进本专业的学生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合作、资源共享、知识建构、专业发展等方面做一点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1)有利于在校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锻炼专业技能。(2)促使在校大学生了解并熟知社会的创新以及创业的前沿信息,使其能更好地跟踪市场动态,为以后的就业、创业打好坚实的基础。(3)为部分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遇及考研最新动向等信息,缔造更优质的社会实习环境。(4)有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能够让社会各界人士更好的认识教育技术学专业。

3新型网络交流平台的设计阶段

平台对于交互的重要作用在于它能够将各类多媒体组件有机集成起来,实现多方面的交互,可以提高使用者获取资源、参与交流的兴趣。那么,如何将交互性实施到最大化呢?即探究网络交流平台功能模块的设计。

3.1设计模块

对于网络交流平台,本研究将其分为模块,依次为专业介绍、动态导航、知识解析、实践教程、学术论文、专家风采、基础教育资源以及主题论坛。各个模块的功能如下。

3.1.1专业介绍

由于一部分初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对本专业了解甚少,因此让学生更加了解本专业的学科性质与发展过程显得格为重要,引导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也是开设这个模块的目的之一。这个模块包括“发展历程”和“未来前景”两个子分支,旨在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目标,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动态导航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讲,考研与就业的相关信息尤为重要,所以这个模块划分了三个分支———“前沿资讯”“考研指导”“就业导航”。“前沿资讯”,在这个模块里会实时更新资讯,包括各国举办的与教育技术学有关的论坛、讲座、国内外重大学术交流活动信息,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最新理论、实践成果以及社会市场的最新发展动态等前沿资讯,使其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考研指导”,这一模块的目的是让已经准备考研的学生能够准确找到所需要的资源,主要包括近五年的考研学校排名、考研的国家线、各高校的考研初试、复试的科目、考试科目所包含的专业书籍以及相关推荐等,为考研的同学提供有效的指导。“就业导航”,为使毕业生顺利就业,在该模块中会详细讲解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所能够从事的行业,并且为在校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也会及时更新一些就业信息,以供毕业生选择。

3.1.3知识解析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应由理论方面、技术方面、教学实践方面三个部分构成。该模块主要是探讨知识结构中的理论方面,根据大学课程的修习类型来分,将课程的总体结构分为:专业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则“知识解析”模块也按这三方面来划分。总结各本书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并对一些难以理解、掌握的知识以视频的方式呈现,使学生能够透彻地学好各门课程,充分地利用该模块提高专业学习资源的获取效率。

3.1.4实践教程

“实践教程”这个模块则是探讨知识结构中的技术与实践教学方面,主要是针对软件类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具体划分为五个分支:精通office、网络编程、摄影天地、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技术的学习不同于理论,它需要的是学习者不断的操作和练习。因此,整合知识资源,建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践教程体系结构,存在其必要意义。

3.1.5名师答疑

高校学生已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仍有对高校可使用的学习资源、需培养的专业能力不够详解、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不知向谁求助等问题。特此开设“名师答疑”模块。在这个模块中,会介绍各位专家、学者以及高校教师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育技术学专业一笔隐形的财富,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更加高效的学习。

3.1.6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模块包括教育技术学论文、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百家观点、英文文献、资源收藏、论文下载七个子分支。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研究涉猎广泛,但专业知识在网络上的整合度不够,使得学习者在查找论文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难度,这个模块主要是解决此问题,便于学习者的使用和下载。

3.1.7基础教育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教案大全、课件大全、试题大全、素材大全以及其他大全五个学习模块。学习者可以利用模块已有的资源来满足其学习的需求。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习资源是紧随着科技的脚步在变化的,这就要求及时更新专业资源,而且能保证随时下载模块中的自己所需的知识。

3.1.8主题论坛

这一模块主要为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以精选的研讨主题为中心的交流互动平台。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通过模块留言、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互动。组织各地专家和学者围绕教育技术学的热点话题,在论坛中进行在线讨论交流,可以获得较好的远程即时互动交流效果,也可以通过非实时交流解决学习者的学习困惑。在该平台中,学习者可将自己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等出来,任何人都可以看到,并可以为其答疑。

3.2平台设计框架

通过对组成教育技术学专业新型的网络交流平台各组成要素的分析,可以得出新型网络交流平台“分层次”“模块化”的平台设计框架,通过该框架图使得各个模块清晰可见。构建新型的网络交流平台是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所需资源的进一步细化,可以使资源、信息等越发清晰地展现在学习者面前,学习者通过对各个模块的访问,能较迅捷地找到所需资源,同时也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的基石。

4总结与展望

研究结果表明,该新型网络交流平台具有实时互动、节省时间等优势,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获得好的交流效果。该新型网络交流平台的构建,可以为各地教育技术界的朋友提供交流的机会,增进了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业界人士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期为本专业的学习者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该网络交流平台仍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本研究还存在平台整合度不够,后续交流不够深入、学习资源尚不充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作者:孙佳政 赵艳 于松萍 张奇 李爽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物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贾志斌.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析———以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9.

[2]杨文.教育技术学之专业学习环境[D].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13.

[3]窦荣军.在线学术交流环境设计与研究———以“e-Learning大讲堂”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

基金项目: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对2000年至2009年,教育技术5种主要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统计结果表明,有关教育技术管理文章数仅占1.85%教育技术管理及其研究未能得到应有重视,与观念混乱、教育技术管理的独特性有关。而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更新观念,端正认识,确立教育技术管理应有地位;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以有效指导教育技术管理实践;认真分析教育技术新特点,借鉴新理论、把握新动态、确定新任务,重新架构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技术管理学科体系。

一、研究背景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 1994年的定义将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界定为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等五类,而最新的aect’04定义则给出了三个:创设、使用、管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管理一直被认为是教育技术领的主要研究范畴。在我国也不例外,早在20世纪80-90年代,电化教育专业建立初期,《电化教育管理》即被作为主干课程,其理论也是我国电化教育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技术管理是教育技术系统的各级管理人员,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等一系列的方法、手段和制度来调度所有资源、协调各种关系,以便有效地达到既定目标的教育活动过程。它对整个教育技术工作起着计划、决策、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的作用,是提高教育技术各项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保证,是推进教育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教育技术管理在该学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那么,教育技术管理的发展现状怎样?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又将如何?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通过对主要几种教育技术专业学术期刊2000年一2009年10年间所发表的有关教育技术管理方面的文章进行分析,展开探讨。

二、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与方法

通过对教育技术管理近10年来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揭示该范畴研究与实践、乃至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探求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应对策略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内容分析法和文献法。内容分析法旨在对特定研究对象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科学、系统的量化,进而对量化结果进行多维度统计、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本研究将着重开展特征分析与比较分析。

2数据来源

为了准确把握教育技术管理及其研究的现状与特征,本研究遴选教育技术学科内5种主要学术期刊《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作为数据源,从中筛选出有关教育技术管理的文章作为分析对象。

3类目划分

传统的电化教育管理研究内容包括基本理论、组织管理、人员管理、设备与器材管理、电教教材管理、教学与科研管理、电教用房管理、电教评估等。而 aect" 94定义将教育技术管理的研究内容界定为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传送系统管理、信息管理。在科技不断进步与社会加快发展的今天,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更加明显,教育技术管理的研究内容也在发生改变。鉴于此,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基础上,本文将教育技术管理的研究划分为本体理论研究、软件资源管理研究、硬件环境管理研究、教学教务管理研究、知识管理研究、其它管理研究等7个方面,作为分析的类目。其中,本体研究主要是对教育技术管理学科自身的研究,如:关于教育技术管理的目的、任务、本质、性质、过程、原理、方法、模式等理论研究。知识管理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与教育技术的信息管理接近,一经出现,很快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热点,因此单独列为一类。其它研究类包括较多方面,有项目管理、网校管理、组织管理、人员管理等。

4获取数据

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一cnki系列数据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首先,用篇名=“教育技术管理”,匹配方式:“精确”,在整个库中检索,得到20条记录,其中出于上文所述5种期刊的只有6篇。看来这种方法不能获得全面的数据,因为大多数相关文章不一定在篇名中完整包含“教育技术管理”。于是,我们扩大搜索范围,用诸如篇名=“管理”and刊名=“中国电化教育”、时间为2000年到2009年、匹配方式为“精确”来检索,并逐一检查,剔除其中的公告、资讯等文章,最终得到以下结果:《中国电化教育》69篇、《电化教育研究》57篇、《中国远程教育》70篇、《现代教育技术》24篇、《开放教育研究》25篇(参见表1),再按照年份进行统计从而得出如表2所示的研究文章数量在不同年份的分布情况。其次,对搜索结果按照上文所划分的类目进行分类并统计,结果如表3。

三、现状分析

1发展趋势分析

用表2中“合计”栏数值建立折线图(参见图1),借此可反映近10年有关教育技术管理研究文章数量的变化情况。总体上呈平稳发展的态势,在2000年到2007年之间一直处于低位上下波动、停滞不前的状况,2007年到2009年文章数又重新呈上升趋势。仔细分析得知,《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远程教育》文章数的波动十分相似,均是在2007年形成低谷;而且所占的比例也十分相近,分别是28.16%, 23.27%和28.57% 。《开放教育研究》则一直比较平稳,但是占比较低,只有10.2%这是由于它是双月刊的缘故。而《现代教育技术》自2007年开始关注教育技术管理研究起,发表该领域的论文数量逐年上升,虽然占比只有9.8%,但这只是三年的贡献值,可见,相对而言其对教育技术管理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度。

其实,虽然图1真实地反映出了2000-2009年间业内对教育技术管理的关注度变化情况,但并不能反映出在整个教育技术研究中有关教育技术管理研究的状况。我们初步统计发现2000-2009年间上述5种期刊总的学术论文数(剔除了广告、通知等)分别为《中国电化教育》3161篇、《电化教育研究》2739篇、《中国远程教育》4628篇、《现代教育技术》1575篇、《开发教育研究》1119篇,而关于教育技术管理的文章数所占比例分别只有2.18%, 2.08%, 1.51%. 1.52%. 2.23%,总平均占1.85%。可见,总体来说近10年中教育技术管理的被关注度是非常低的,这也与孙祯祥的研究结论完全吻合。

2子领域研究状况分析

就教育技术管理子领域研究的情况,我们透过表3即可看出存在一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对教育技术管理本身的研究(包括相关的基本理论研究)文章数最少,只有8篇,占比为3.3%,说明业内对教育技术管理的基础研究缺乏热情,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尚待开垦的荒原”。究其原因,笔者以为除了观念问题外,与教育技术管理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不无关系。我们知道,教育技术管理是普通管理学在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具体应用,而这种应用的层面又特别广泛,因此研究的范围就显得十分繁杂。大的维度方面包括理论研究、要素研究、过程研究、应用研究;要素方面包括人、财、物、事、信息、时间的研究;具体方面包括研究组织、人员、事务、软件资源、硬件资源、教务、项目、知识管理及评估等等。这就要求涉足该领域的研究者必须具有与其他教育技术人员“不一样”的学术背景,而且还特别要有广泛的教育技术实践经验。

第二,信息化教与学的管理、教务管理是最受关注的领域,其研究文章共66篇,占27%,这是令人欣喜的现象。其中多数是针对远程教育、网络教学中学与教的过程、模式、质量、评价等管理研究,及其学籍、考试、身份认证等管理研究。《中国远程教育》在这方面的贡献值最大,共29篇文章。

第三,文章数排名第二的是其它类研究,这也是非常特别的(因为与常理不合),这与前文曾提到的教育技术管理应用范围十分庞杂有关。其中远程教育、网络教学项目管理占据较大比例,此外包括: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领导与政策、管理模式、管理体制、时间管理、风险管理、服务管理等等。

第四,知识管理及其应用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统计显示自黎加厚的《知识管理对网络时代电化教育的启迪))(上) (下)(《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8, 9期)和张屹、祝智庭的《知识管理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第3期)的陆续发表,很快掀起了一个研究热潮。实际上,教育技术领域中的知识管理己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信息管理的范围,更多地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知识的类型、产生、表达、传递、创新等机制、原理与方法,以及基于知识管理的各种应用,如应用于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等。

第五,对软件资源建设与开发管理的研究重视不够。人们常说,教育技术就是“拍片子、做课件”的,虽然失之偏颇,但也反映了软件资源的建设与开发一直是教育技术的重要工作之一。而其中如果缺乏管理、缺乏管理研究是很不正常的,应引起我们的警觉。

四、问题与反思

1存在的问题

在上述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教育技术实际的考察,我们认为,2000-2009年间教育技术管理及其研究的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认识不清,观念混乱。在教育技术行业内,有一些人认为管理只是做一些琐碎的事情,属于实践应用范畴,理论性不高:也有一些人认为,管理的道理非常浅显,没有多高的学术价值:还有一些人认为,管理只是领导者关心的事,与普通教师关系不大。诸如此类的偏见导致了教育技术管理没能被引起足够重视。实际工作疏于管理,理论研究忽视管理,这是一种十分令人不安的状况。二是理论研究严重滞后,远远不能满足对教育技术管理实践的指导。上述的文章数统计结果表明,关于教育技术管理的理论研究是很贫乏的,不仅表现在文章的数量上,而且更表现在研究内容与质量上。如何将普通管理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有效地应用于教育技术,并形成一整套具有特色的教育技术管理理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三是重新奇,轻基础。这几乎是在教育技术整个行业都或多或少存在的现象。勇于创新、追求新颖固然必要,但轻视基础研究也不可取。

2反思与建议

鉴于教育技术管理及其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措施,以期扭转目前不良局面。

第一,更新观念,端正认识,恢复教育技术管理应有地位。2000-2009年间,教育技术管理不被重视,有逐渐被边缘化的危险,这至少从下面两个方面得以看出,一是2002年新一轮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规定的8门主干课程不再包括《教育技术管理学》;二是上文所述近10年的相关研究文章只占总数的1.85%。为什么会出现了这种情况?是不是教育技术管理真的不那么重要?实际上,不论是从aect’ 94定义与04定义都将管理界定为教育技术的重要范畴,还是我国教育技术实际工作多性质、多层面的复杂性使然,管理都毋庸置疑地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后科技时代”的今天更加明显,正所谓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鉴于此,首先应恢复《教育技术管理学》主干课程的地位,当然这不一定非要自上而下发通知/文件来规定(当然这样做更好),更主要的是各院校教育技术系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强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培养,并自觉地将教育技术管理的原理、方法应用于本单位实际工作中,以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有效推动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其次,教育技术的学术期刊要给予大力支持,增设管理栏目,增加管理类文章的录用数量。最后,在业内各种学术会议、科研项目、论文征集等活动中给教育技术管理的论题以一定的空间,关注并促进其发展。

第二,认真分析形势,把握新动态、新特点,确定新任务,架构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技术管理学科体系。先前的《电化教育管理》等教材虽然在特定时期内对我国的教育技术管理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增加了新内容,呈现出新特点,客观上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理论为指导。目前该课程建设严重落后,教材出版举步维艰,数量寥寥无几。因此,应尽快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革旧增新,重新厘定课程内容,组织撰写新版的《教育技术管理学》教材。在新版教材中应系统地增加以下内容:国内外管理思想与理论、项目管理、信息与知识管理、软件资源管理、硬件与环境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质量管理等等,同时应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注意结合教育技术特点来阐释管理原理、方法的实践指导作用。

第三,进一步加强教育技术管理理论研究。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肯定会发生改革,但改革需要相应的管理理论来指导。如果没有相应的理论研究作为指导,改革也可能会出现偏差。可见,加强对教育技术管理思想、管理原理、管理方法、政策法规、管理对象、管理过程、管理模式等的研究,不仅是建构科学、系统的管理学科体系的前提,更是顺利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的基本保障。

第四,兼顾全面,突出重点,有效提高教育技术管理水平。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虽然很快,但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硬件环境的利用率偏低,软件资源开发周期偏长、软件产品实效性、适应性低,教育技术应用过程缺乏有效控制,等等。解决的根本办法之一就是要加强管理,在充分落实常规管理任务(如实验室管理、人员管理等)的同时,突出重点,进一步强化工作立法和制度化建设;重视软、硬件资源建设与使用管理:研究以网络平台为代表的新型教学系统运行特点与规律,探索管理新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加强业内交流,促进外部沟通,协调各种关系,实现优势互补;注重工作计划性、规范性,提高教育技术工作实效。五结语

上一篇:药物制剂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合同纠纷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