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3:04:55

教育管理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提要论文】音乐学是一门研究音乐的学问,只有具备了较好音乐知识和技能、具备了较高中外文化知识和驾御中外语言及写作能力的人才能胜任。对于西方音乐学构架中的我国音乐理论教育要加以改革。音乐学的专业教育要从附中开始设置。音乐学的课程设置要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性,要求不同阶段的学习和教学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培养方向要有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训练手段。

【关键词】音乐学音乐教育音乐理论教育音乐学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徐元勇,文学博士。1964年8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阆中县。曾经先后学习、工作于四川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一、弁言

音乐学(musicology)是一门研究音乐的学问,来自于西方。萧友梅先生在建立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时,虽然引入了至今仍在延续的欧洲音乐教育体系。但是,音乐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是比较晚的事情。新中国建立之前几乎没有,即使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大部分专业音乐院校音乐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很晚。除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于1954年,中央音乐学院于1956年较早建立以外,其它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建立都较晚。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分别于1978年和1980年设立了音乐学系,武汉音乐学院于1986年成立音乐学系。而象天津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则都是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之后才逐渐挂牌成立了音乐学系。几所音乐院校的音乐学专业被批准为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授予点则是更晚的事情。1982年中央音乐学院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8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授予点是1982年获得的批准,博士学位授予点是1989年获得的批准。

在我们的西洋音乐教学、研究队伍中,有不少是在西洋文化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中受过熏陶的学者。我们在西方音乐学的传播、教学、研究等方面,也的确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说音乐学在我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也许一点也不过分,这一点也反映在我们过去,以及今天许多人对音乐学的认识中。譬如,我们历来要求学习音乐的人,一定要“底子好”、“基础好”。所谓的好“底子”、好“基础”,在多数情况下主要指的是“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且不论表演、甚至作曲等专业方向的学生,是否仅仅只是具备了“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的能力就够了这个问题。就音乐学为学习和研究方向的人而言,除了应该要求具备“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的能力之外,还应该有文史修为和写作能力的“底子”、“基础”,要具有音乐理论的思考能力。也就是说,对于从事音乐学专业工作与研究的人们来说,必须掌握音乐形态、音乐技能等音乐本体的知识,以及掌握中外历史、文学、语言、宗教、风俗、文献典籍等社科文化知识,要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功。对于这一点似乎大家早有共识,似乎也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在我国音乐学的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加以实施,至少做得很不够。而且,在我们还没有对原有西方音乐学领会得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又有许多其它西方音乐研究理论,以及一些音乐研究新领域、新知识不断为我们所认知,使得我国这门本来就很年轻的学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譬如,对于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世界音乐(W0rldMusic)、多元音乐文化(ManyMusicofManyCul

tures)等新学科、新概念的系统解读,以及与原有音乐学之间的关系;等等。

就目前国内音乐学的教学和研究现状来看,急需思考如何在借鉴西方音乐学学科体系、消化西方其它成熟音乐理论体系的同时,在所谓西方音乐学的构架中,建立符合我国音乐的发展历史、符合我国音乐文化生活存在的状况,以及符合我国音乐理论学习与研究现状的教育体系及教学体制等问题。也即,如何在我国现有音乐学的专业教育中,在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与训练中,无论是在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方面,在学制的设定和课程的设置上,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音乐理论研究的学科。

二、音乐学专业从附中开始设立的意义

音乐学的专业方向应该从附中开始设立,至少,在附中的高中阶段一定要设立音乐学的专业。要思考符合附中音乐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而且,对于演奏、作曲等其它专业也要补充音乐学常识方面的课程。从近二十年来音乐学发展的情况来看,如果在附中的高中阶段开始设立音乐学的专业方向,对于我国音乐理论的学习风气、研究水平等,都会带来很重大的意义。仅仅就在附中的高中阶段开始设立音乐学专业方向的教育意义而论,将会产生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观念上的意义。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样一个谬论:“学表演不行就改学作曲,作曲再不行就学理论。”除了可以认为人们缺少对音乐学以及音乐理论研究的认识之外,是否更应该对我们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检讨。

这个局面的形成,一方面,应该说与音乐学系历来的要求标准有关。音乐学系历来视附中其它专业被淘汰后进入音乐学系的学生为“嫡系”,并把其作为音乐学系的后备师资。然而,关键的问题是,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人并不喜欢音乐理论这门功课,不是把音乐理论视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来加以钻研。甚至,其中一部分人根本就瞧不起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其结果是可以想象的。我们不去妄断、怀疑许多人有从事教学与研究的能力,有着很高的智商。但是,遗憾的是他们确实没有什么研究成果刊布于世,没有几篇论文为同行们所知晓。我们知道,科研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的,没有科研水准和研究基础的教学水平,究竟又怎样就不得而知了。历史的原因,人为的认识,瞧不起音乐学专业的人士,大有人在。这已经成为一种人所共知的事情。甚至,一些在音乐学专业方面授课多年的教师,也常常讲自己曾经是学习其它专业,而羞愧自己如今从事的音乐学教学工作。因此,从附中开始设立音乐学的专业,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培养学生的志向,是一个立志的大问题。“立志”音乐学的学习与研究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大话,音乐学系不应该把其它专业被淘汰后进入音乐学系的生源作为培养的“嫡系”,不应该视有一点音乐技能,但并不喜欢音乐理论这门功课的人为“宝”。其实,表演学不好,作曲学不好,也就更不可能在音乐理论方面能够有所作为了。一些音乐学院今天在音乐理论教学与研究上出现的窘境已经作了充分的证明。如果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音乐学以及音乐理论研究的错误认识,要改变别人的认识,那么,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应该首先使我们的学生立志音乐学学习与研究。必须在附中阶段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使得我们的学生从进入音乐学院的大门之始就立志于音乐学的学习,就确立了一个大的研究方向。这样升入音乐学系的本科学生,从今天的自卑心理到立志音乐学的学习与研究,这是一个很根本的问题。

另外一方面,在当今发表的音乐理论论文里,的确有许多缺少对音乐本体进行的研究,让人们误以为音乐学的研究就是文字的工夫,认为音乐学的基本功就是背熟几本音乐史书。这也有其历史的原因,在目前音乐学的教学、研究,以及学习的队伍人员中,有许多人曾经学习的是其它专业,他们有的或是在外语,或是在历史、文学等方面受到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或在其它文化方面有较高的水平,较强的能力,等等。这部分人利用自我的优势从事了音乐学的工作,譬如,中文和中国历史专业方向的人,对中国古代音乐文献进行着辑录、校释,或从事着缺少音乐形态研究的中国音乐史的工作;而外国语专业方向或一些外语比较优秀的人,则从事着西方音乐文献的翻译,或从事着【清】毛奇龄在《竟山乐录》中所讲的“乐书不是乐,乐器不是乐”的工作。客观上讲,这类人中间的部分学者,为我国音乐理论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完成了许多音乐学基础性的工作。音乐学的研究需要其它文化学方面人士的加入,音乐学者也需要具备文化学方面的学识,只是不能过于偏颇。如今就有些“过”的现象,因此,使人们产生了对音乐学的错误认识。这也许是我国音乐学这门学科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二,本科生源数量和素质保障的意义。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音乐学的生源数量不足,学生的素质更是不尽人意。

一方面,为了扩大生源,大大降低入学标准,有的音乐院校甚至以缩短音乐学本科学习的时间来吸引生源。另一方面,许多音乐学的出题老师抱怨目前音乐学的试题过于简单,认为如今学生的素质差。试想,要让从来没有学习过音乐学理论的应届高中学生,应考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试题,其效果肯定不好,其水平肯定很低。即使是那些从小就接触音乐的“琴童”、“天才”等,对音乐学理论可能也是知之甚少。没有学习过的东西,不可能考出好成绩;没有成体系的音乐学的教育机制,也就没有生源量和质的保证。所以,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两方面的矛盾,必须从附中阶段开始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或在普通中学中协商选择一些学校,定点开设音乐学方面的课程。由于今天的许多考生没有进行过音乐学方面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在出题老师看来再简单的试题,对于考生也是难题,老师和学生都不好把握考试试题的深浅难易程度。如果从附中阶段开始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一来不仅能够使升入音乐学系本科的学生数量有所保证,使本科生源的数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更能保障这部分学生在音乐学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方面有一个较高的水平。如果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音乐学方面的常识,升本科的试题自然能够上一个台阶,自然有一个深浅难易的层次。

我们经常争论是否让音乐学本科阶段的学生进行专业方向选择的问题,然而,如果在附中阶段设置了音乐学专业,学生们经过几年音乐学方面能力的训练,在进入本科阶段之后,通过第一学年的适应阶段,在第二学年中,完全可以进行有所目标的专业方向的选择。这样以来,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我国音乐学的教育、学习与研究水平获得一个真正的提高与发展。同时,这也给从事音乐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也提出了一个比较高的要求。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本身应该具有前瞻性,教学上落后,会使我们在音乐理论的研究方面更加置后。我们要按照上述标准来检验今天音乐学学人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经验,要求提高从事音乐学工作和研究的队伍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以前我们对于这一学科的认识不全面,对音乐学这门学科建设的思考也不多,特别是对音乐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更没有做深入研究。今后当尽快补上,不能让这种现象继续存在下去。

三、附中、本科课程的合理衔接与音乐学专业的层次教育

如果能够在音乐学院附中,甚至其它普通中学开设音乐学专业的课程,那么,这些课程要与本科招考的内容基本衔接。音乐学专业本科阶段设置的一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一定应该是附中及普通中学音乐学专业课程的延续。因此,课程的设置就十分的重要了。目前,在音乐学院的音乐学专业所开设的所谓专业课程,被认为就是音乐学的学习科目。它让本专业的学生一进入这门专业的学习后,就以为这些课程就是音乐学学科的学习内容。但是,这些音乐学学习的科目,是否真正体现了音乐学这个学科所应该包含的内容,这就很有讨论的必要了。仅从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与研究来看,今天音乐学课程中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这个科目,就需要添加许多的内容进去。譬如,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重构和建立,缺少的是文献学的基础,中国传统音乐文献学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能否建立的基础性工作。就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对于音乐文献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文献和书籍的了解是学习的前提,是基础的基础。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就很是欠缺这方面的内容。即或是以西方音乐为研究方向的人,可能也首先应该去了解“西方的文献学”,或“西方文献批评”类似的“学问入门”课程。目前的音乐学专业教育中这些课程也没有开设。而从中学阶段开始就开设音乐学的课程,则更加应该注意课程设置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层次性。除了中学阶段的音乐和文化的诸多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之外,还要顾及音乐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需要一个系统、合理的,符合我国音乐理论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这个体系延续到本科音乐学教育与教学的系统中去,要注意音乐专业与文化等各门课程的衔接。就是说,学生一旦在中学学习期间选定了音乐学的学习方向,那么,就应该学习在本科招考、录取时的一些基本课程和内容。譬如,现在每个音乐学院的音乐学系都开设有:音乐学概论、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和声、复调、作品分析、钢琴等课程。这些课程肯定不可能全部都从中学阶段开始开设,即使那些能够开设的课程,其内容的数量和程度也必须有所限定。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要广泛征求意见,还应该进行理论上的研讨工作。而且,这里一定要考虑本门学科所存在着的层次教育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学专业缺少层次教育。目前,我国在音乐学的升学考试中,仅就专业而言,所出考题的标准,在本科与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考试之间的差别不是太大。这与我国音乐学的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缺少层次有关?N颐敲挥醒刑殖鲆惶子泄乇究啤⒀芯可⒉┦可际钥颇俊⒛谌菁八蕉ㄎ坏牟馐员曜肌SΩ盟担杂谝衾盅ёㄒ档目纬躺柚谩⒉煌愦嗡降难芯浚唤瞿芄槐阌谥贫ㄒ衾盅ёㄒ笛难翱颇俊⒎较颉⒛谌莸龋遥苑且衾盅ёㄒ等嗣堑囊衾盅У难耙簿哂屑匾囊庖濉K裕颐鞘紫纫饩龅氖且衾盅ёㄒ档牟愦谓逃侍狻9赜谝衾盅ёㄒ档牟愦谓逃欠窨梢宰饕韵录父霾愦危?nbsp;一、音乐基础层次

二、专业知识、技能层次

三、文化修养层次

四、方法论层次

而不同的层次又必须要有不同的几个阶段,不同的阶段中要解决不同学科的课程、不同音乐学内容。因此,层次教育是与阶段性教育结合在一起的。

譬如,初级阶段:也许应该进行的是中西音乐概论性与感性知识的基础教育;中西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及音乐技能、技巧的基础教育;中西文史、文化、语言基础教育等。在第二个中级阶段则应该进行音乐学概论课程;其它音乐学各门学科概论性的课程。到了第三个高级阶段就应该进入所谓专业论题方面的研究,和专攻方向的研究,以及音乐学专业论文的写作阶段了。在这些不同的学习阶段中,哪些课程、哪些内容,以怎样的程度,针对哪些层次的学生又是很重要的问题了。譬如,强调音乐本体技能与音乐学基础能力并行、音乐专业课程与文化基础课程并重的中学阶段音乐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还必须把这些课程的初级性质考虑进去。也就是说,在对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能力和基本音乐技术、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要中外历史、文化知识、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我个人以为音乐学专业,毕竟首先是一门以音乐技术、技能,以及音乐文化为基础性质的特殊学科,因此,如果不是在音乐学院附中一直专门学习音乐的普通中学的音乐学基础教育,还是应该放在对音乐本体理论所进行的学习上。就音乐学专业方向的学生而言,首先应该具备音乐本体技术、技能、音乐学基础的基本功。对于音乐形态本身的不了解,今后很难深入进行音乐学的研究。今天,有许多没有经过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统学习的学生,可能在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上就要欠缺一些。譬如,今天,我们都承认那些毕业于师范大学音乐系,和其它艺术院校音乐系非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在综合文化知识和能力方面要强于音乐学院的学生。同时,也指出这些学生对于音乐本体了解的欠缺,音乐技能水平的低下,这的确也是事实。而且,这种情况也许还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存在下去。这正是我国音乐学发展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在进入硕士的研究生阶段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课程的设置上就要与音乐学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区别开来。这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大批非音乐学专业的研究生,特别是非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则需要补上更加需要音乐技能方面的课程。根据本科所学专业,实事求是的针对研究生的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名正言顺的加强音乐技能的补充学习。而且,由于能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比例并不大,所以,音乐学的主要课程和内容应该在本科阶段完成。特别是音乐技能和技术课程更应该在本科阶段完成,因为,对于音乐形态本身的不了解,很难深入进行音乐学的研究。一方面,如果音乐理论的研究论文,只是大量谱例的堆?挥械览砜山玻蚪驳亩际谴蟮览怼⒕傻览淼龋鞘遣恍械摹5牵硪环矫妫绻皇谴永砺凵稀⑽幕辖擦诵矶嘁衾值牡览恚荒芤砸衾值氖导世又髌涞览淼目蒲浴⒑侠硇裕踔谅畚闹辛芯俚囊衾掷踊蚯灼桌肫淅砺鄄幌辔呛希蚋尚ΑR虼耍⒁桓龌境商逑档摹⒂胁愦蔚囊衾盅Ы萄Э纬碳匾R韵钟械囊衾盅У慕萄Э纬躺柚媒械髡⒉钩洹F┤纾肥涤幸恍┦粲谝衾盅У目纬棠谌荩怯值娜防胍衾直咎灞冉显叮衾治南籽У木褪鞘粲谡庋囊桓隹纬獭R严低车囊衾治南籽У慕萄谌莘旁诟呒兜牟愦谓逃腥淌凇F涫担夜澄幕难芯恐校丫幸徽壮商逑档姆椒ǎ凶懦墒斓奈南籽啾冉希颐强吹皆谝衾掷砺鄣难芯恐校;咕啦谘芯康亩韵蟆⒎较虻任侍獾奶致壑惺呛苡字傻摹T谌鲜读宋南籽У幕痉椒ㄖ螅颐蔷筒坏貌凰伎既绾伟颜庵址椒ㄔ擞糜谝衾盅У难芯恐校绾谓⒁衾治南籽У任侍狻N南籽欠椒郏跹颜庵址椒ㄔ擞糜谝衾掷砺鄣难坝胙芯恐兄档盟伎肌?nbsp;即使在音乐的本体教学上,今天的音乐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也缺少一些重要的门类。譬如,不可缺少直接接触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就应该放在相应的层次里。在新的音乐研究思想和观念的指导下,以新的理念和手段开展民间音乐的采风工作。什么是新的音乐研究思想?什么是民间音乐采风工作的新理念和手段?那就是民族音乐学的思想和方法。今天社会音乐文化生活中的民间音乐,不仅仅指的是山野之曲,同时也包括了城市中的音乐文化。而且,在课程的设置中,还要有意识地注重中国音乐理论课程的设置。

四、结语

在西方音乐学构架中的我国音乐学的专业教育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等都不完善,

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班主任要能够深刻地认识到,不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就不会全面地了解学生。因此,首先不论上课或下课,都要经常走进他们的宿舍、教室、实习车间,多与他们接触,勤与他们交流,注意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以及思想动向,对于他们不良的生活习惯或不文明的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并教育。其次要多思考,学生之间交往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每次出现,班主任都要认真全面地了解情况,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同学关系等各方面的因素找到适合的方法来解决,最重要的处理方法是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再次要多与家长联系,勤与家长交流,通报学生在校的表现,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征求家长需要老师改进的地方、需要学校改进的地方,让家长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往往这个效果是最好的,因为他们会及时反馈给学生,间接地在学生心中树立了学校和老师的形象)。第四要勤动手,班主任要经常查看学生的作业,帮他们讲解疑难问题,尤其在实习教学中,要不断变化教学方式,例如做一些工艺品,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最后,勤谈心、多与学生感情交流,时刻提醒他们注意安全、树立远大的理想、学习的目的,并加强品德教育,使其尊重师长,孝敬父母,时刻让学生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推心置腹地与他们谈学习、谈生活、谈理想、谈就业,倾听对班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

二、做好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为了使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学生往往只害怕班主任,对任课教师的批评教育不容易接受,更有甚者还会当众顶撞老师,因此在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班主任的协调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它是融洽师生关系的剂。班主任要想在任课老师和学生中起到桥梁纽带作用,首先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交流,虚心听取他们对班级学生情况的反映,采纳意见和建议,使任课老师能融入到班级大家庭中,要深刻地认识到在一个愉悦、轻松的环境中,任课老师的教学效果会更好。在对学生的管理方面更要经常与任课老师取得联系,对学生的要求要做到宽严适度,尽量一致。任课老师如果遇到学生棘手问题应避免正面冲突,应及时交予班主任处理。其次,班主任要时刻在学生中维护老师的形象,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积极评价任课老师的教学效果,正确引导学生尊重任课老师的劳动成果,全面展现任课老师对班级的贡献。还可以开展一些活动,让任课老师深入其中,使老师和学生之间加深了解,增进友谊,焕发学生对任课老师的尊敬之情。最后,班主任还要经常教育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尊重老师的工作,以感恩的心态去接受老师的教育。这样齐抓共管,效果会非常好。

三、善于引例,引起共鸣

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现阶段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叛逆。这与他们的年龄段有关。正处于青春期,他们不论与家长谈话还是与老师交流,无时无刻都有一种抵触的情绪。在他们看来自己已经成为大人,什么事都懂、什么事都知道,家长和老师的管理是对他们的干涉。好点的学生表现为表面不说话,内心抵触;不好的学生甚至顶撞父母和老师。对于这种现象,班主任的做法就是多举事例,避免正面呵斥,让他们自己辨别是非。比如可以说在网上有消息:某某学院的一名学生在网吧上网时间过长导致猝死,长时间的辐射造成面容憔悴、脸色暗黄,由于空气流通不畅,导致浑身散发异味,这样间接暗示学生经常上网对身体不好;一群校外人员去宿舍向不认识的学生要钱,一名打水经过的同学突然灵机一动,在楼道大喊一声,别抽烟啦,班主任来查宿舍了,这一喊吓得那群校外人员赶快溜走。讲了案例之后学生心中都会有一杆秤,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遇到事情,怎样想办法处理。正因为学生是可塑的,所以无形之中,案件中的事他们会深思。这比直接要求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更有说服力,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件复杂的工作。对于当今的学生来说,做好一名班主任确实不容易。只要我们心中充满对学生的爱,信守教师职业道德,从点点滴滴抓起,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用爱去感动,用心去管理,笔者相信我们会找到更好的教育和管理学生的方法。

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近年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之一的学校体育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区差异,这种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体育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体、音、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此外,乡村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位思想活跃、又有一定体育爱好和体育素质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孩子们安排几节体育课;反之,孩子对体育活动的渴望也就成了奢侈品,这对于无数渴望运动、爱好体育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2.体育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体育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据对某县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仅有73%的中学和45%的中心小学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在全部体育教师中,毕业于相关专业的又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3%,即使这一部分人,为考核工作实绩及晋职评优的需要,又有近半数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体育只是兼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体操棒、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

4.教学不规范

不少乡村教师,尤其体音美老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等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体音美等"副课"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生活在广阔农村的乡村学生,时时处于大自然这一活动大空间内,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城市学生所不及的,一些乡村民间体育活动更是锻炼身心的独特"武器"。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此外,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间聘请教师,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件的体育教师,集中轮训。在此带动下,在岗体育教师更应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让校园内你呼我喊,你追我赶,处处出现体育氛围。

3.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铁环、"山羊"、轮胎等)。

此外,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应和其他学科平等地进行教学、考核,使得体育教育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以至全社会都重视起来,为使学生进入自发、自由的体育锻炼境地而努力。

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家长送子女上学主要是为了使其获得谋生的本领,他们关注的更多的是考试的成绩及能否考入大学,以便在日后激烈竞争的社会中获得最佳的位置;学生被身不由己地卷入知识与技能的理性训练之中;教师或主动或不情愿地充当着应试教育的帮凶……

长期以来,社会、家长、学校、教师的目光集中在了少数——在个别学校也可能是多数——“成功”学生的身上,而那些被遗忘的失败者只有带着沮丧的心情忐忑不安地走上社会,那不甘的“升学情结”便会变本加厉地追加在下一代的身上。教育对于受教育主体——学生的意义到底应在当下的教育过程中展开,还是应放在尚未触及的未来实现?如果说那些“成功”的学生虽然失去了很多,但毕竟也算成功了,而那些处于我们视线之外的学生,他们得到了什么?

受应试困扰的基础教育如此,那相对自由的高等教育如何呢?

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背景下,作为直接面对就业市场和生产并传播知识的大学,浮躁之风日渐盛行。教师忙于科研疏于教育,学生也急于投入社会一显身手,没有硝烟的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专业化知识的加深,使人文知识相对贫乏,“快餐知识”却炙手可热。各种资格证书漫天飞舞,人格证书却难觅踪影。先天不良,后天欠补,难怪有人惊呼,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太贫乏了。不知是应试教育的惯性使然,还是为了使迷航的心灵得到慰籍,投身新一轮更加实际的功利性追求成了大学生消除迷茫的必然选择。

我们不妨再换个角度来看一下今天的教育。

随着人力资本理论和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和实践,教育活动本身已经逐渐成为知识要素和人力资本的生产性活动。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权与使用权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使专业化知识更显示出了其优越的经济价值。由于知识本身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受到重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更加密切和直接。

于是乎,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呼声日渐其高。教育成了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领导也抓住了挽救教育补给不足,促进教育规模发展的救命稻草。市场经济的概念和运行方式冲进了校园,仿佛一夜之间,学校、教师、学生都裸地置身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市场了。教育的经费来源、办学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招生分配、内外部管理体制等开始转向了经济的要求,学校创收、开发不得不列入学校的主要工作日程。盲目的扩招、合并、设立分校成了某些部门、某些人追求经济利益的合理的运行方式。教育的这种功利性追求不但在形式上得到了体现,同时也更深入的影响着教育的其他方面。

由此,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在教育与社会诸关系中正超乎寻常地凸现出来,教育的功能被狭隘地以经济上的功利主义所涵盖。正在膨胀的功利性追求越来越模糊和遮障着人们审视教育价值取向的视线。仅在教育与经济关系圈内争论的,经济决定教育还是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无异于置身庐山而欲辨其本来面目,其结果是进一步强化了教育对经济的依附,使教育沦为经济的附庸,从而使教育丧失了其在建构人的精神上的主体独立性。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得不服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并受制于不健全的社会需求及评价,从而导致教育的裂变。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教育的举办和发展正在以片面地追求和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主要目标,经济意识和经济行为日益渗透到了学校教育活动中。在教育的诸功能中,过分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相对忽视教育的其他功能的经济主义倾向已经出现。

如果说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在批量地生产着“技术理性工具”的话,那么,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却在更高层次上快节奏地生产着“知识理性工具”。如果说教育的社会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忽视着个体的人的话,那么,教育的经济主义倾向则把所有的人拉回到了“经济人”的樊篱之中。这样的教育不但违背了为社会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初衷,长远地看,也未必会对健全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既然,知识已成为了一种经济因素而通过教育再生产和传播,那我们就更应重视另一个古老的话题: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促进完整的人和健全的社会全面发展的知识最有价值。能克服单面的人和单向度的社会产生的知识最有价值。能引领人求真、求善、求美而不致于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迷失自我的知识在今天看来更有价值。

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1.1临床资料:选取自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244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2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78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范围在25岁~70岁之间,平均年龄(39.8±10.6)岁;患者骨折部位分别为:62例为上肢骨折,60例为下肢骨折;住院时间范围在7天~25天之间,平均住院时间(12.8±5.7)天;观察组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47例,年龄范围在21岁~72岁之间,平均年龄(38.7±10.4)岁;患者骨折部位分别为:58例为上肢骨折,64例为下肢骨折;住院时间范围在8天~26天之间,平均住院时间(13.3±5.9)天;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较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其主要内容有:一方面,患者入院后即将院方规章制度、护理收费情况、抽血检查的注意事项、医德医风承诺书以及病房环境、检查时间等告知患者,同时将以上内容的常规健康教育便签发放给患者,让患者做到心中有数,以减少因陌生环境产生的恐惧、紧张心理。另一方面,住院过程中医患者治疗为安排依据,责任护士可通过口述的形式将住院期间的饮食、手术前后的配合、支具固定的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对于功能锻炼方法可进行动作示范;第三方面,出院指导,出院当天可将指导便签发给患者。护理人员需对患者所掌握的锻炼方法进行了解,以评估情况为依据进行指导。护士长及质控员每周实施一次效果评价。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由主管护士进行护理,当主管护士上夜班或休息时,由代管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掌握患者的训练方法,再以评估情况为依据对患者进行训练指导。

这时在主管护士上班时可向代管责任护士询问患者情况,从而进行下一环节的功能训练指导。每周由护士长及质量控制员对其进行效果评价。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施加健康教育管理单,责任护士每天都要和患者交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情况、护理重点、功能锻炼要求等落实到纸面上,自制成健康教育管理单,其主要内容有[2]:患者姓名、住院号、住院日期、联系电话等基本信息;患者皮肤情况、诊断既往病史、阳性指标等;入院须知、手术前后注意事项、饮食指导、功能锻炼要求及护理要点等;护士长每周一次评价;出院日期、复查时间以及随访时间等。

1.3统计学方法:文中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骨折患者治愈后出院。在此期间对其健康教育效果进行分析对比,得出结果为:观察组的健康教育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性(P<0.05)。

3讨论

相关主管人员在看到健康教育管理单后能够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进展情况了如指掌,并由此为依据制定护理计划,对患者的护理疗效做出切实的评估。同时,质量控制主管可以周围单位对患者护理康复的效果进行评价,在以评估结果对教育不足的地方加以补充,防止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出现失误。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骨折患者都希望在出院后得到具体的康复训练指导。这时护理人员将健康教育管理单作为回访依据,同时制定后期康复计划,避免了患者在家中出现问题后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如此一来,健康教育就会融入到入院、出院、康复,形成有机的整体,确保了康复工作的全面性及持续性。

健康管理单的应用,不仅避免了护理工作的遗漏点,也是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骨折患者在出院后需要进行康复锻炼,责任护士就可利用健康教育管理单上的对应信息进行回访,再以患者的病情为依据进行功能锻炼指导,该指导主要以居家锻炼为主,如果患者存在问题,护理人员也可依据健康教育管理单进行指导回复[3]。

在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的同时,有效的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责任护士需将患者病情评估情况真实的记录在管理单上,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对患者实施指导,这些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医患之间良好的沟通。传统方法中,责任护士需将锻炼内容及方法告知夜班代管护士,再由代班护士对患者进行指导,大量的重复工作,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又使得工作更加繁琐杂乱;而本文中责任护士只需负责8个左右患者,囊括护理、教育、观察病情等,在责任护士夜班或休息时只需一个护士代为负责即可。

此外,很多刚入行的年轻护士由于刚入行,缺乏经验、技巧和相关知识,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容易出现失误,遗漏了患者病情或造成工作上的失误。资历较浅的护士在工作中就要仔细阅读健康教育管理单,对患者日常行为、饮食、训练情况及皮肤等进行观察,严格按照管理单的内容操作,从而实现全面无误的指导患者。部分调查显示,当骨折患者常与护理人员交谈、沟通,会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当患者与护理人员交谈很少时,就会降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因此,采取健康教育管理单,护士每天都要与患者进行沟通,增加了两者的沟通时间,也将两者之间的关系拉的更近、更紧密。本文研究显示,采取健康教育管理单护理的观察者患者在护理满意度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合以上叙述,健康教育工作在骨折患者的护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给予患者持续、完整的健康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让医护人员及时掌握患者对健康教育的了解程度、功能训练情况,找到护理重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减少重复性工作的发生,可有效的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生活质量。

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一、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的课题之一。

《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初中思想政治课要在小学的‘五爱’为中心内容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教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社会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

把心理品质教育纳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在初中一年级开设以心理品质修养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既是对学校的德育教学体系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又能使学校德育更具针对性和富有实效性。

首先,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客观需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为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把心理健康提高到人的必备素质的高度。这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

其次,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通过对随机抽取的3万余名中小学生科学检测,发现约有32%的人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另有一则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仅只有17%。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不完全合格。所以,在基础教育中重视和加强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再次,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把它纳入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是加强和提高思想政治课实效的重要措施。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近年来,一些大中城市学生中由于焦躁、偏执、自卑、孤僻、懦弱等心理障碍造成出走、自杀等事故的比例有所增加,不少学生有学习恐惧心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干部、教师必须意识到,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成当务之急。我们要使思想政治课“入耳入脑”和“深入人心”,就必须努力做到深入学生的心理品质中去,把心理品质修养教育作为提高思想政治课和整个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应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

心理品质修养,是指改善和发展人的内心世界所展开的一系列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运用心理的知识去认识、分析和解答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从而掌握自己和他人心理发展的规律性,达到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目的。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有其特点,但是,不能因此就把它拒斥于德育课程之外。从我国中学德育工作和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应该把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使它成为思想政治课中的一门课程。这至少有以下四点理由:

第一,心理品质修养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德育的内容,二者本来就是合一的。以意志品质的教育为例。它既是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基本教育内容之一。这是因为,意志教育是具有鲜明的社会倾向性的教育,在阶级社会中是一种有着阶级倾向性的教育。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是空前伟大和艰巨的事业,需要我国各族人民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团结奋斗,这本身就是政治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二者合一的教育。

第二,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殊的矛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相互结合来解决。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知”与“不知”、“信”与“不信”、“知”与“行”三对特殊的矛盾。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当然要懂得道理,“明理”才能“践行”,所以要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可是,在解决这对矛盾的同时和解决了这对矛盾之后,还面临着另外两对需要特别地加以对待和解决的矛盾:一是需要解决“信”与“不信”的矛盾。社会主义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课程,是一门德育课程,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的特点,因而影响教学过程和教育效果的因素,就比其他学科要复杂得多,再加上学生年龄、阅历、知识水平的限制,就会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和不信的矛盾。二是需要解决“知”与“行”的矛盾。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这对矛盾,关系到学生能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即关系到学生思想、信仰、品格的塑造,因而从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从知到行的转化,达到知和行的统一过程,其中间环节要多得多,也复杂和困难得多。正是因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要解决的矛盾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就特别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信念、意志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因而把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程中去,就显得特别地重要了。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品质修养作为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如,一个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素养的人,总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人;相反地,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人,缺乏优秀的心理品质,是难以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素养的人的。显然,在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心理品质修养的课程是必要的。

第四,心理品质修养为德育过程扫除心理上的障碍。在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来自学生方面的心理障碍,最为常见的是这样或那样的逆反心理,从而造成了教学和教育过程中的“顶牛”现象。这种状况,既不是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的问题,也不是他们的道德品质问题,而往往是属于心理状态的问题。毫无疑问,心理上的症结,只能靠通过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来解决,企图通过简单的说教、训斥去解决问题,是行不通的,是无法达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和教育目的的,甚至还有可能产生新的负面作用。

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心理品质修养,同心理学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但二者是不能相等同的。心理品质修养课是把中外优秀文化中的人生哲理、生活智慧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提倡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融化在心理品质修养知识之中,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生动、浅显的心理品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初步的心理知识,并使之内化为实现人格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以及掌握心理品质修养的方法,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达到提高品德修养的目的。简单地说,心理品质修养课的宗旨,应该是教导学生做人和做怎样的人,所以,它是以德育的目标为目标,从思想政治课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由此可见,心理品质修养课是德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顺理成章的。

三、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内容和框架

《课程标准》规定,作为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课的心理品质修养教育,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学生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这门课重在心理训练和行为指导。它从德育的角度入手,以非智力因素的品质修养为主,集学习心理知识和培养能力于一体,全部内容包括绪言和三个部分(十二课)组成。

“前言”部分:着重于说明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意义,以及怎样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要求和方法,使学生初步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学习的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课和第二课。这是本门课程的导论部分。

第一课“正确看待自己”,以个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切入,使学生懂得个人是在不断地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地成熟。正确对待社会影响,是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正确认识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调控能力,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第二课“锻炼心理品质”,使学生初步理解心理健康的内容内涵,知道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意义,了解锻炼良好心理品质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方法。

第二部分:从第三课到第十一课。这是本门课程的实体部分,对学生具体地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各个方面的教育。

第三课“善于调节情绪”,从学生最熟悉的心理现象入手,针对初中学生的情绪特点——冲动、易变、肤浅、强烈、不协调、不成熟,指导学生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地渲泄自己的情绪,以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情。

第四课“磨砺坚强意志”、第五课“能够承受挫折”、第六课“勇于开拓进取”,主要是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指导学生自觉磨练意志,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勇敢面对挫折的考验,积极地对待挫折,提高对于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具有积极进取、不畏惧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

第七课“增强自尊自信”,引导和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训练学生逐步具备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尊重、相信自己和自强不息的观念和精神。

第八课“塑造良好性格”,使学生知道良好性格和内涵及其对个人成长的意义;通过了解性格的可塑性,努力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性格品质,发扬自己性格中积极的方面,克服和改造消极的方面。

第九课“寻求真挚友情”,力求在人际交往方面给予学生以正确的指导。使学生知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保持健康心理的意义,友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注意培养和发展同学间的真挚友谊。

第十课“陶冶高雅情趣”和第十一课“培养爱国情操”,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内容的展开。使学生懂得生活情趣有高雅和庸俗之别,要在生活中培养和发展有益的正当的兴趣爱好;知道情操是高尚的道德情感,热爱祖国是高尚的情操,要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做坚贞的爱国者。

第三部分:第十二课“增强自律能力”,可以说是本门课程的总结部分。诸多心理品质的修养,都是为了达到完善自身,而个人心理品质的完善又必须注重个人的自觉修养,养成自律的习惯,具有自律的能力。

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所谓科学方法,是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般规律性理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有:一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的教育;二是物理学习方法的教育。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在完成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和指导,有利于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培养科学的态度,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了物理知识本身,而且掌握了研究和学习物理的方法,以及探索物理的精神。

一.指导阅读课本,培养自学方法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科书,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读书掌握物理的科学语言;二是通过反复读书,使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系统、准确;三是通过读书提高自学能力,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么,怎样正确指导读书呢?

(1)基本概念、基本定律要着重读,对其中的重点字母要深入体会、准确理解。因为这些字句或揭露了事物的本质;或指出了事物变化的范围和条件;或反映两个事物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把这些重点字句“抠”出来搞清楚、弄明白。如功率的概念中把“时间”限制为“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而不能简单说成“功率等于功跟时间的比值”。又如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阻碍”的含义不是“阻止”,它是指:原来磁场增强时,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反向;原来磁场减弱时,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同向。在教材中“这段”、“该点”、“某时”、“某刻”、“任意”、“总是”等字眼很多,切不可轻视。要养成“抠”字眼的习惯,正确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

(2)指导学生识图、读图、画图。物理学上的图形很多,如速度图线、振动图线、

波动图线、交流电的图线、气体状态变化图线、电力线、磁感线、电路图、受力图等,是用来描述量与量之间关系或变化规律的,是最简单的物理语言。学会识图、读图、画图是一种基本功,决不能忽视。通过对图形的理解,可以提高空间想象力,增强物理综合能力。

二.在物理知识的教学中渗透方法教育

科学方法教育既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也需要有目的的训练。脱离物理知识对中学生大讲科学方法,则犹如建设空中楼阁;埋头讲物理知识而不注意方法教育,则犹如给学生一堆砖瓦。因此,科学方法教育应渗透在物理知识教学之中,只有根植于物理知识沃土之中的科学方法教育,才会结出丰硕的智慧之果。在物理知识的教学中,处处蕴涵着科学方法。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建立常常运用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数学和推理、理想化等科学方法。如在概念教学中,将电势能和重力势能类比,学生很容易接受;在洛仑兹力教学中,由安培力演绎出洛仑兹力。在牛顿第二定律、玻—玛定律、楞次定律等规律的教学中,常采用观察和实验、数学推理的方法来研究。如“电磁感应”的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好例子,可将教学过程组织为较完整地体现科学研究一般方法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具体做法如下表所示:

研究方法

教学活动

(1)初步的观察实验

观察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回路中产生电流的现象

(2)提出猜想

介绍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分析、猜想变化的磁场才能产生感应电流

(3)再次实验验证

按教材完成实验

(4)总结规律

再次分析上述各个实验,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感受科学方法在建立概念、发现规律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自觉的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三.重视物理学史,体会科学方法

物理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把科研人员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早一些对学生进

行培养和训练,使教和学的思路去尽量接近科学家认识的思路。这就要求我们将物理教学和物理学史结合,当然教学过程不同于科学研究过程,但在必要时,结合重要的物理史料用模拟科学认识过程的方法进行物理教学,这也是物理教学实质性改革的途径和方向,是实现上述教学目的,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模拟科学认识过程的方法,就是让学生遵循前人科学发现和发明的思路来学习,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将物理学史溶于物理教学之中,将科学方法教育溶于物理学史教学之中。具体地讲就是善于把学生推到若干年前,让他们从当时的科学背景出发去重温科学家们在什么问题上、什么环节中、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和思路作出了科学发明和发现,从而把这些关键的步骤联系起来。

在“自由落体”教学中,首先应阐明:历史上,伽利略首先通过落体佯谬的思想进行实验,否定亚里斯多德的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结论;然后运用数学工具得出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S/t2=常量;进而用斜槽实验验证物体从光滑斜面下滑的运动是符合s/t2=常量的规律;最后将斜面实验推广,得出结论: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伽利略之所以敢于首先用一个理想实验批判亚里斯多德的学说,是因为他此前已进行过长期的实验研究,他曾多次观察过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的轻重不同的物体(如两个球体或两块石头等)的下落情况。伽利略认为自然界“总是习惯于运用某种最简单最容易的手段”这一哲学思考,使他大胆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运动,他的关于落体的全部研究都是为了确证这一猜想而进行的。他的研究方法是观察---假设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他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这就是“抽象思维,数学推导,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科学研究起到了重大的启蒙作用,极大地推动了物理学发展,是人类物理思想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然后引导学生重做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加深对方法的理解。

四.加强物理实验,体验科学方法

观察与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物理学的所有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也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六个方面的实验技能:一是掌握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能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二是掌握中学有关实验的一般原理和实验方法;三是会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进行运算和分析,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四是了解误差概念,并学会初步的误差计算和分析;五是会写一般的实验报告;六是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爱护仪器、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和尊重实验事实的习惯等。例如“用温度计测温度”的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下述方法论的教育:(1)平衡原理:温度计与被测物体达到热平衡,温度计的液柱不再变化时的示数即是被测液体温度;(2)转化原理:把被测液体的温度转化为温度计内液柱的高低,是看不见向看得见的转化;(3)放大原理:温度计内径做得应当小些,以便观察的现象明显,能表现出温度微小的差别;(4)使用所有有刻度的仪器仪表都需首先观察刻度盘刻度和每小格的读数。

实践表明:只要我们能从众多的实验中总结出共同的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时注意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就可让学生掌握某种仪器的使用方法,而且使学生学会如何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法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教给学生观察与实验的方法。

五.巧妙设计习题,训练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也表明:教师生动精辟的讲述,学生对于知识只能达到理解的水平,要达到运用的水平,就非要经过学生本人参与分折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不可。因此,教师要创设情景,强化习题教学和训练,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使学生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在习题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主要是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站在科学方法论的高度,认真研究题型、分析归类、精选典型例题和习题,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局部思维与整体思维、类比思维与联想思维等专项训练。在教学中有些习题明显要运用科学方法来求解,教师要点明这种科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的应用。如习题:一半径为R的光滑竖直圆轨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并与水平地面相切,小球从轨道上距离桌面h(h《R)高处由静止释放,求小球经过多长时间到达轨道的底端。这个题要和单摆相类比,用单摆知识来求解时间。在教学中要点明此题用类比方法,让学生在解题中体会到方法的重要性。又如习题:斜面A放在水平地面上,物块B放在斜面上,有一水平力F作用在B上时,A、B保持静止。A受到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f1,B受到A的静摩擦力为f2,现使F逐渐增大,但仍使A、B处于静止状态,问f1、f2大小怎样变化?此题讨论f1的大小变化时要用到整体思维的方法,讨论f2的大小变化时要用到局部思维的方法。

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一、本册安排的新的训练内容和要求

1.本册有22篇课文,其中看图学文2篇,讲读课文15篇,阅读课文5篇。有17篇是现行教材中的保留篇目,新选的5篇课文是《马踏飞燕》、《菩萨蛮·大柏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梅花魂》和《延安,我把你追寻》。这些新选的课文内容丰富,富有教育意义,体裁也多样。《马踏飞燕》介绍了东汉时期的一匹铜制骏马,配有这一珍贵出土文物的照片;《梅花魂》通过梅花的秉性,表达了海外华人眷恋祖国的心情;《菩萨蛮·大柏地》是主席写的一首古体诗词,“菩萨蛮”是词牌的名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七言律诗;《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赞颂延安精神的新诗。

2.本册课文编排以重点训练项目为核心,兼顾内容上的联系,分成6组,每组有3—4篇课文和1个“基础训练”。新安排的读写训练项目有4个:“分辨事物和联想”、“展开合理的想象”、“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分辨事物和联想”、“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侧重于读的训练,“展开合理的想象”、“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侧重于写的训练,读的训练和写的训练互相对应、穿插安排。这些训练项目都是在前几年读写训练基础上的深化和提高。

上述4个重点训练项目分别安排在第二、三、四、五组。这几组的课文都按照训练项目的要求编排,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注意落实训练项目的训练,每组课文后面有一篇“读写例话”,对该组的重点训练项目作概括说明和归纳小结,然后再通过“基础训练”中的阅读和作文练习对重点训练项目进行复习,使学生逐步形成能力。

3.本册教材继续重视预习能力和预习习惯的培养。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提示,预习要求比前几册略有提高,重点要求是通过预习能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在预习中练习圈圈画画、作简单的批注。全册要求圈画、批注的有16篇,其中要求画出重点内容的7篇、要求简单写写预习后的初步感受的2篇。这样的安排,旨在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学习写会议记录,这是教学大纲规定的五年级的教学要求。学写会议记录安排在“基础训练3”,先通过实例和简单的说明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会议记录和怎样写会议记录,再让学生练习写一次会议记录。会议记录有简单记录和详细记录两种,简单记录只要记下讨论的问题和通过讨论形成的决议,详细记录要把发言人的发言内容全部记录下来。要求小学生学习的是写简单记录。

5.本册要求掌握生字100个,分散安排在2篇看图学文和15篇讲读课文中。这样,小学阶段的10册语文教材共计安排生字2,500个。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所学的生字应该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大部分会运用。

二、进行全面、系统复习的具体安排

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应该对小学五年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系统的复习,教材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复习作了具体安排,为教师指导学生复习提供凭借。

1.结合课文的学习进行复习。

每一篇新课文的学习,既可以获得新的知识、训练新的语文基本功,又必须运用过去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所以,结合课文的学习进行复习是语文复习的最重要的途径。为了便于教师利用课文指导学生系统复习,编写教材时,根据各篇课文的不同特点在思考练习题中有计划地作了如下安排。

(1)阅读理解能力和复习方面,安排了较多的理解词句、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的练习。

(2)说的能力的复习方面,安排了练习详细复述(复述“负荆请罪”、“武松打虎”的故事)、简要复述《齐天大圣》、创造性复述《黄河象》。

(3)写的能力的复习方面,安排了缩写《灯光》、续写《穷人》。

(4)常用字的复习方面,每篇看图学文和讲读课文的“读读写写”练习都适当增加了分量,使较多的常用字得到复习巩固。

2.通过“基础训练”安排系统复习。

全册教材共有6个“基础训练”,每个“基础训练”分“字·词·句”、“听话·说话”、“阅读”和“作文”四个部分。这几部分的具体内容,既注意体现本组的新的训练项目,又对小学阶段所学的主要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安排了系统复习。

(1)汉语拼音方面,复习了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的书写规则、整体认读音节,练习读准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轻声,练习熟练认读音节。

(2)字、词方面,复习了辨析多音字、形近字、近义词和一词多义,复习了按音序、按部首查字典的方法和从字典中选择恰当的解释,复习了反义词和成语。

(3)句子方面,练习了缩写句子和扩写句子,用变换句式的方法复习了“把”字句、“被”字句、反问句和感叹句,用举例体会的方法复习了对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的认识,用填写关联词语的方法复习了几种常见的简单复句,还复习了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修改用错的标点、修改表达不清楚的一段话。

(4)听话方面,安排的3次听说训练分别是:介绍自己喜爱的图画或邮票,讲自己最看不惯的现象,练习主持讨论会。这几次听话训练都是让学生练习即席发言,训练学生能当众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把大家的意见作简单的归纳小结。这是一个小学毕业生的听说能力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5)阅读方面,在6个“基础训练”中安排了6次阅读练习,系统复习了各项阅读基本功,主要有:查字典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理解结构复杂或含义深刻的句子、给自然段分层、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等。

(6)作文方面,复习了写简单记叙文和写常用应用文。6个“基础训练”中安排了3次写记叙文,分别是写喜爱的物、印象深的人和难忘的事;3次写应用文,分别是写建议书、读后感和写信。

3.在6组课文之后附了4篇供综合复习用的材料。

这4篇阅读材料是:冰心奶奶给小朋友写的信《三寄小读者》,歌颂孔繁森无私奉献精神的散文《高原红柳》,讲述乱砍树木就要受到大自然惩罚的寓言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介绍风向袋制作和实验过程的说明文《风向袋的制作和实验》。附这4篇材料,是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复习提供方便,减轻教师选择和印刷材料的负担。所附的4篇材料都编有练习题,练习的形式多样、复习的面比较广,既有侧重阅读理解能力和读懂词句、读懂自然段、理清课文条理、归纳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等,又有侧重表达能力的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写感想。如《三寄小读者》有一题“读了冰心奶奶信,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还有要求学生按照课文内容动手进行制作和实验的,如《风向袋的制作和实验》有一题“按照文章介绍的方法做一个风向袋,再实际观察一下”。

4.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提供了2套综合练习题。

为了便于教师进行质量检测、通过检测了解学生的实际再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我们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安排了2套综合练习题,也就是2套质量检测题。第一套与上半学期的教学内容有较多的联系,可供期中复习检测用;第二套综合性更强一些,可供期末复习检测用。这两套练习题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检测比较全面,有的是对课本上所学内容的检查复习,如听写词语、默写课文等;大部分是检测学生对所学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能否灵活运用。在“综合练”中还安排了一项听话练习:先认真听老师读文章,听完后回答问题。通过听后回答问题,检测学生听读文章是否认真、仔细,是否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在综合练习中安排这样一道题,目的是引起师生对听说能力复习检查的重视。

三、对使用第十册教材的几点建议

五年制小学五年级的第二学期已经临近毕业,搞好这一学期教学的关键是排除“应试教育”的干扰、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使用第十册语文教材,希望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正常的教育秩序,凭借教材进行教学和复习。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毕业班的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复习迎考,匆匆忙忙地把课文教完,留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复习,让学生做各种各样的练习。这样做,不仅影响了毕业年级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感到语文学习枯燥无味。我们编写五年制第十册教材的一个想法,就是希望改变这种违反教学规律的状况,使毕业年级和其他年级一样正常地进行教学。根据这样的思想,这册教材把新课的学习和系统的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一个小学毕业生在语文能力方面应该达到的各项基本要求,课本中几乎都安排了复习。所以,教师只要扎扎实实地按课本进行教学、认认真真地完成第十册的教学任务,也就带领学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复习。希望老师不要为了赶进度而提前结束课程,不要丢开课本另加许多其他的练习材料。

2.依据教学大纲,全面、准确地把握语文教学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都要加以重视,不可有所偏废。第十册语文教材中对听、说、读、写诸方面的教学和复习都作了具体安排,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一得到落实。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学各项要求的把握,必须也只能以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决不能跟着测试卷和各种练习册走。在我们所见到的测试卷和练习册中,偏离大纲要求的题目为数不少,例如让学生给汉字注音,这就超出了大纲的要求,大纲只要求“能够准确、熟练地拼读音节”;再如让学生区分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甚至要学生写出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这些也都超出了大纲的要求。对小学生,不要求掌握语法、修辞方面的名词术语和有关知识,只要求通过具体的实例从感性上认识这些语言现象。所以,第十册教材对于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的复习,采取的都是引导学生具体感受的方式。在许多测试卷和练习册中,也有一些题目低于大纲规定的要求。例如,教学大纲中对小学毕业生查字典的要求是“能熟练地查字典,养成使用字典的习惯”,而一般对查字典的考查,只是要求学生填出查哪个部、查哪个音序,这仅仅是考查了查字典的知识,并没有考查出学生查字典的实际能力。第十册教材对查字典的复习,采取的是实际操作的方法,要求学生动手查字典,查到要查的字以后再填写这个字在字典的哪一页、该选字典中的哪一条解释,而且还让学生比一比谁查得快。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准确地体现大纲提出的“能熟练地查字典”这一具体要求。这类例子还很多。希望教师在钻研和使用第十册教材时注意对照大纲、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各项训练要求。

3.注重指导学生自学自练,使学生在自学自练中提高语文能力。

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自练的过程。从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看,教师分析讲解多、繁琐提问多、学生自学自练少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这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各个年级都应注意克服这种弊端,在使用第十册教材时更应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因为在这一册中,新的训练点不多,主要是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复习。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学自练,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前几年学到的语文知识来阅读新的课文、完成新的作业。通过反复运用,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更加巩固和熟练。

教学第十册的课文,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布置学生按照预习要求进行预习,在学生预习以后认真地进行检查;二是参照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布置学生自学理解,在学生自学理解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交流,酌情加以指导;三是多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主要是各人自由朗读。教学第十册的“基础训练”,也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布置学生看清题目要求,试着独立完成;二是检查交流,并针对发现的问题酌情指导;三是督促学生认真订正、修改。

在指导学生自学自练时一定要讲求实效,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走过场。为此,要注意三点:一是教师提出的每一项任务都应明确、具体,使学生知道该怎么做;二是要让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读书、思考、做题目,能够从容地把课文读完、把题目做完,真正经历自学自练的过程;三是讨论交流时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同时也保护学生自学自练、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4.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尽力使每一个学生的每一项能力都达到标准。

小学阶段所要培养的各项语文能力都是最基本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进入初中继续学习的必备基础。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把这个基础打扎实。在第十册教材中,许多重要的训练点只复习了一次,而且是通过一两个题目来复习的,所以教师要重视每一道题的练习,使每道题都训练到位,以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

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2003年10月,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认识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党在执政理念上的发展和进步。”[1]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也就会引导和推动着发展的实践朝着一定的方向前进。因此,发展观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可以大致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到全体人民。”[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也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有了新的升华和创新。因此,对于成人教育的管理工作、管理创新来说,必须坚持这一原则。

二、科学发展观对成人教育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1.科学发展观对成人教育管理发展指明了方向

成人教育管理发展与创新务必要基于深刻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脱离科学发展观谈成人教育管理的发展与创新就失去了导航。同时,我国发展成人教育管理创新的根本方针也在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开展成人教育严格遵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就是要使成人教育能健康的向前发展。成人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必须要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趋势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必须符合并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这是科学发展观发展的必然规律,全面性、人本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是发展所应具备的特性,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内在动力,也是对发展成人教育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

2.科学发展观对成人教育管理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最终目标。成人教育要实现长效的生态发展,就必须立足于科学发展观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特色,从而及时调整和完善自己走出普通教育模式的误区,早日构建成熟的成人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成人教育自身的特长和优势。这就要求成人教育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化成人教育管理的质量,不断改革成人教育管理方法与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性教学步骤,增强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技巧、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建立起符合成人特点和岗位需求、灵活多样、开放的培养模式,更尊重每以位学生的个性需求,根据学生的能力特长和兴趣爱好积极主动地建构个人知识结构。”[3]“实际、实用、实践、实效”是成人教育获得全面发展所必须一贯坚持的原则,其追求目标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和人才市场发展所需的职业型、技能型的专业型人才。

3.科学发展观对成人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提供了重要保证

长期以来,我国成人教育管理通常是轻视实践注重理论、轻视能力注重文凭、忽视社会发展需求而一味重视灌输知识。当今成人教育管理发展缓慢以至停止不前其原因就在于这种传统的成人教育管理理念,以往守旧的管理理念必将会被“以人为本“的全新教育管理理念所取代。因此,基于此种条件,科学发展观为成人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成人教育管理必须要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既不能忽视实践环节的培训,又要在必要的知识、理论基础之上做到重视培养各类成人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满足不同成人学习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成人教育必须要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来促进社会的进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更新成人教育传统理念的第一步。新形势下成人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引,做到以人为本,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成人教育创新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同时也是其必由之路。

4.科学发展观对改善成人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有指导性意义

目前我国成人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是:①目标异质化。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入,功利主义在成人院校的管理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可以说追求经济利益成了他们的首要目标。在这种目标的影响下,成人教育学校在招收学生时往往只从盈利的角度考虑,完全不顾及自身教育资源的承载和分配;同时,在学员作业、辅导等具体环节的管理方面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往往走过程,做形式。②过程机械化。纵观当前我国成人教育管理现状,不难看出尽管社会需求在不断变化,但成人教育管理并没有因此而作调整,改善自身所形成的各种关系。这种机械化的管理方式以及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不符合当今时展的要求,更为严重的是阻止了成人教育自身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对改善成人教育管理过程中以往存在的多种问题具有指导性意义:可持续发展要求成人教育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开放办学、招生的目标市场;全面优化成人教育管理过程,优化资源配置,是整个管理过程总体最优化。

三、成人教育管理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原则的策略建议

1.成人教育管理创新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

成人教育的对象是能够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成人,他们具有了独立思考的思维模式,因而其管理创新模式就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从社会广大成人的学习需求出发来谋划成人管理方案,制定出适合于所有社会成人、有利于所有社会成人积极参与学习的规定和办法,以调动全社会人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以课堂讲授的方式为主是传统成人教育的首要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和即时参与往往被忽略了。这种教学方法的自上而下性,成人学生只是被看做了一个没有情感的客体,十分欠缺人文关怀的考虑,成人学习者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通常被湮灭了,这就完全偏离了“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鉴于此,就一定要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变革与创新成人教育传统的育人方式与方法,用以学生“学”为主取代以往的教师“教”为主,把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与锻炼成人学习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与路径的能力,从而不断适应与应对新形势下变化发展需求。

2.成人教育管理创新要体现出全面发展的观念

“成人教育管理创新要体现全面发展的观念,就是要在制定办学规划、方案时,以经济建设的需求为中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允许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办学,尤其是要重视发展农村、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成人教育,以满足全社会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不同学习需求,促进成人教育的全面发展。”[4]全面发展既是成人教育发展与创新的根本出路,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具体体现在:第一,服务目标全面。广泛的教育服务对象必然要与之相呼应的多样性和广泛性的培养目标。终身化、多样化和社会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民参与与终身学习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从而满足不同类型的社会成员的教育需求;第二,为培养对象提供全面化服务。全体社会成人都应是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既应包括在职的从业人员,也应包括待业的非从业人员;既应包括拥有学历的人员,也应包括非学历人员;既应包括城市人员,也应包括农村人员,对这些人进行再教育不仅是满足其自身的学习需求,也是成人教育发展与创新的需要;第三,服务类型多样化。这就要求成人教育要拓宽办学渠道,发展学历与非学历教育都应遵守多层次、多类型和多规格的办学准则,从而满足成人自我提升和完善的不同需求,这就给成人教育增添了繁重的使命与任务,即既要迎合大众化学历教育的需要,又要服务于以更新、补充新知识、新技术为需要的学历后继续教育;第四,服务内容全面,即教学内容的非限定性与广泛性,就是要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教育服务过程的中心地位,以提升个体能力和培养人格取代传统的知识传授。在成人教育的课程开发和建设上,应突出强调内容的广泛性,注重尊重人的个性、培养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以及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3.管理创新要体现协调发展的观念

成人教育管理的创新要全面做到协调发展,即在制定发展方案与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乃至国际的成人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从而促进成人教育各个方面的协调与整合发展。“成人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协调发展,起码要保证两个方面:一是成人教育与外部社会的协调发展。[5]与社会实际需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是学校办学的目标,也是学校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体现。不断深入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成人教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进而产生质变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始终保持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就成为了成人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巨大动力,这是成人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全新使命,也是其获得长足发展的出路所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学习将成为个体最大程度地开发自我潜能、提升生命品质的一项崭新的生存活动,以此来适应社会的各种挑战。成人教育作为成人学员的服务者,应准确定位成人学员的学习需求以此作为教育服务的核心内容,紧密连接学员与成人教育学校之间协调发展的纽带,以实现学员与成人教育的共同进步、彼此成长、和谐发展的共同目标。二是成人教育院校内部的协调发展。成人教育院校内部的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类型和层次协调一致,这就要求大力扩宽成人教育的服务类型和办学层次;在服务类型与办学层次上应不断协调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广泛性,成人院校不断追求办学层次的延伸与服务类型的拓展是满足个体、社会和其自身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同时,平衡投入与产出也是成人教育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教育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体,数量是经济效益的基础,质量社会效益的根本,成人教育依赖经济效益来获得发展的物质资本,视社会效益为其生存与发展的社会资本,只有在好的质量和好的效益的基础上成人教育才能求得好的全面发展与创新。

4.成人教育管理创新要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管理创新要体现出可持续发展观,就是要在制定管理规则时,要充分考虑到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长久发展,不能只管一时或眼前利益而影响或损坏长远利益,应注重培育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新的增长点,进而来保持、稳定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成人教育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人的持续、全面发展为客观依据,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所应坚持的首要原则,针对成人教育而言,成人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是首先要关注的环节。同时,对于成人教育管理来说,可持续发展也可视为其生命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成人教育必须要做到:一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自我审视与完善。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于不断与时俱进地协调与完善自身内部。成人教育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成人教育要不断与时俱进地调整教学内容、办学目标、结构类型和培训项目等。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学员服务。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所以,要强化成人教育服务理念必须做到把学习者放在核心地位。“结构类型要多样化,服务于不同程度的学习者;全方位准确定位目标,服务于不同追求者;弹性化管理,服务于不同条件者;多项目培训,服务于不同需要者;考核方式人性化,服务于不同特点者。”[6]三是深入熟悉市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成人教育办学的所在地是成人教育赖以生存的土壤,要想从这片土地上有所收获,就必须要为它付出艰辛的努力。成人教育的最大价值体现在大力提升地方经济在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服务于地方建设,始终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保持一致,从而最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做足功课,班情熟知

新辅导员要提前与原辅导员、学院领导、学生的任课教师、学生干部等进行深入细致的沟通,了解班级的实际情况,掌握每一个学生的详细信息,做到班情熟知,并做好学生信息登记表、学籍卡片、奖惩情况、活动资料等文件的交接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信息登记表上的照片大都是以前的,与学生现在的模样可能有些不同,甚至相差甚远。新辅导员可以让班干部提供同学们的近照电子版,命名为本人的姓名,存在电脑里或者手机里,利用空余时间翻看,用最快的时间记住每个学生的样貌,争取在见到学生的第一眼时,就能准确地叫出他的名字。这样会让学生感到辅导员很用心、很负责,对自己很关心和重视,并在心底里对辅导员产生敬佩和信服之情。

(二)树威信,立形象

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了首因效应,他指出,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新辅导员应高度重视第一印象的作用,在与原辅导员的交接大会上,树立自己的威信和形象,为人师表,把真诚、全面的自己展现给学生,既要肯定原辅导员的工作方法和业绩,也要体现自己的思路和特色,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抓好两头,辐射中间

“两头”中的一头是指学生骨干,如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品学兼优学生等,另一头是指学业、家庭经济、心理等方面有一定困难的特殊学生。对于学生干部,我们要本着“培养中使用,使用中培养”的原则,帮助其认清职责,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如果原先的学生干部认真负责,工作能力强,则可以继续培养使用,如果他们在工作能力和方法上有欠缺,则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指导,必要时可以进行调整更换,选用新任学生干部,满足大多数学生渴望改变的心理需要。对于学生党员,要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他们在思想、学习、卫生、纪律、活动等各方面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积极配合、协助新辅导员的工作,做好其他同学的榜样。对于品学兼优学生,辅导员要通过与他们谈话,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保持优良成绩,并积极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发挥自己的榜样引领作用和聪明才智,帮助、带动其他同学提高学习成绩,争创先进班集体。对于在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有困难的特殊学生,新辅导员要对其进行一对一的谈话,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引导他们通过自己和外界的力量来逐步解决。针对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辅导员要帮助其找到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如学习方法不当、基础差、自制力差等,并对症下药,督促其做好规划,改变现状。针对家庭困难学生,新辅导员要尽快熟悉他们的信息,尽可能地关心和帮助他们,并将各项资助信息、政策公开,引导家庭困难学生放下心理负担,自立自强,勤奋学习,健康成长。针对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新辅导员要建立动态分层的“特情学生库”,做好危机预案及预警机制,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通过与他们谈心谈话或引导他们到学校心理咨询室接受专业心理咨询的方式,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惑;对于心理问题严重,有神经症甚至精神分裂症倾向的学生,辅导员要第一时间与学生家长联系,告知他们这个学生的心理现状和问题,必要时转介到心理医院接受诊断和治疗。在抓好学生骨干和特殊学生这“两头”的基础上,辅导员要逐渐将关注点辐射到中间学生身上,让全体学生都感受到辅导员的关心和爱护。

二、以“情”感人,夯实基础

辅导员的更换难免会引起学生对原辅导员与现任辅导员进行比较,因此,辅导员的个人作风和魅力在二手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意义重大。在工作中,新辅导员要满怀对学生的爱,用耐心、关心、细心、责任心来对待每一个学生,以真诚的情感来感染学生。当学生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有问题和困惑的时候,如果辅导员能够及时给予其解答和帮助,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向师性,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标。此外,辅导员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按照考研、就业等类别对学生进行分类,帮助其制定具体明确、可行性强的目标规划,并为其提供个性化指导。如准备考研的学生在学习环境、考研方向选择、学校选择等方面会遇到困难,如果辅导员能够为其争取到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其明确选择,坚定其考研信心等,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会对辅导员以后的工作开展大有裨益。

三、“理”“法”结合,提升飞跃

无规矩不成方圆,教育管理必须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上,以法为则,以理服人。因此,辅导员对于二手学生的教育管理必须依靠完善的规章制度,用制度来约束、管理学生。在对问题的处理上,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无论是谁,照章办事,规范班级的运行状态,为班级良好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奠定基础。此外,辅导员还要引导学生为自己的班级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如争创先进班集体、红旗团支部等。无论哪个目标,只要是学生主动、愿意做的,辅导员都要给予其指导和鼓励。当学生慢慢积累起信心,并认同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作风时,班集体提升的目标也会逐步实现。

上一篇:生态环境论文范文 下一篇:体育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