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范文

时间:2023-03-10 08:56:48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范文第1篇

一是阶段目标不明显,或是越位,或是不到位。比如,默读本是中高年级要着重训练的一种阅读技能,而有的一年级老师却定下了“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的目标。又如,高年级学生应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可有的老师还是“让学生领悟熟字带生字的学习方法”。

二是单元训练重点不突出。一个学期里所有课文的学习目标几乎相同――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句子意思,体会文中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是表述结果不清楚明确,笼统含糊。学习生字新词是每位小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基本目标,可不管什么年级,许多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第一条里都是写“学习生字新词”,至于在具体的一篇课文里究竟要认识哪些生字,会写哪些生字,理解哪些新词,读者肯定不明白,甚至有的执教老师也说不清楚。

四是概念混淆,将“教学目标”写成“教学目的”。

五是教学角色分辨不清,“使学生……”“让学生……”是老师们表述目标时常用的句式。

六是缺乏独立思考。编写教案、导学案与教学设计时,不是先钻研教材,而是翻开《教学参考书》与身边的教案集、学案集,一股脑地抄下来。殊不知,虽然内容相同,但学情不同,教学目标也应有所区别。

什么是教学目标?怎样才能制订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如何准确表述教学目标?本文谨结合个人经历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什么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教学人员对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所以它也叫行为目标。它为每一门课程、每一单元或每一节课的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规定了明确的方向,在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说到教学目标,我们有必要了解与之相关的一个概念――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提出的概括性要求。它与教学目标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在通常情况下,教学目的是系统的整体目标,较为概括和不具体。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一个领域、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个课时之后的学习成果的具体陈述,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从教学目的到教学目标是有层次的,具体关系如下:

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由此可知,我们平时为课堂制订的是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学目的。

二、怎样准确制订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指南,有的放矢,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师生轻松;无的放矢,教学自然是事倍功半,师生疲劳。如何准确制订教学目标?

1. 认真研读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语文课程的基础。它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和学生各学段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提出了语文教材编写、教学与评价的建议。不同板块、不同学段的目标就是小学语文教师制定每一个单元、每一课书及每一课时的纲领性基础。

2. 深入钻研教材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毫无疑问,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怎样钻研?下面我以课文为例说说看法。首先,要放下“教师”身份,以普通读者身份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思想情感、叙述顺序与写作特色,理解每个词语、每个句子、重要标点的意义,弄清课文内容所涉及的百科知识,积累优美语言。其次,以学生身份阅读,想想哪些地方能读懂,哪些地方读不懂。最后,以老师身份阅读,弄清哪些内容该教,哪些内容不需要教。

3. 关注“单元导读”

不管是哪种版本的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页面的导读内容。“导读”一般由两个自然段组成,前一个自然段用优美的语言(排比句较多)介绍本单元主要内容,后一个自然段说明单元训练重点。单元训练重点,就是本单元课文教学的重点。“情暖人间”是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本单元有五篇课文(《古诗三首》《穷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永生的眼睛》《船长》)。“单元导读”里明确指出“阅读时要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写来表达人间真情的”,这就是说“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是本单元训练重点,这一重点正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目标。

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教材编者通常会在课文后面编写相应思考题,在“语文百花园”的“拓展与交流”栏目也会强调这一思想。

4. 关注课后生字条与词语花篮

目前,不论是哪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后面都有生字条,双线条中的生字是会认字,方格里的字是会写字。会认、会写相关生字就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词语花篮”是语文出版社所编语文课本中的一个内容,其中的词语均来自本篇课文,一般为常用的成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及其他俗语,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课文应着重理解、积累的词语。

5. 关注课后思考练习题

纵观课后思考练习题,不外乎这些内容:朗读课文,默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优美语段,复述课文内容或重要情节;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给每部分加小标题,回答与体会文中思想感情相关的问题;读读写写含有本课会写字的新词,品味文中关键词句,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相关片断的写作技巧、方法及作用。细细琢磨这些练习题,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些思考练习题就指向着学习本课的目标。

6. 关注“语文百花园”里的“理解与积累(运用)”“拓展交流”栏目

“理解与积累(运用)”“拓展交流”栏目是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语文百花园”中“温故知新”板块的小栏目,前者指向的是理解、积累词句的方法与技巧,后者指向的是本单元课文里所渗透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所有这些正是学生学习的目标。

7. 充分考虑学生实情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是教育的宗旨,学生实情是教学的起点,是准确制订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在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前提下,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都应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制订目标时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8. 整体考虑重点突出

一篇课文可让学生学习的点很多,制订教学目标时,要根据文本、学情全盘考虑,重点突出,切不可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否则,什么目标都落实不了。

三、如何准确表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陈述一般可分两类:一是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式,即明确规定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知识与能力”领域。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二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域。如“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穷人桑娜与丈夫的善良,体会作者对穷人的同情与赞美”。

无论是结果性目标还是体验性目标都是行为目标。一个完整的行为目标含有“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个要素。

行为主体是行为目标描述的对象,即解决“谁”的问题,从上述目标可以知道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因此,表述教学目标时,句子主语应是“学生”(通常情况下可省略)而不是教师。

行为动词,即要求的目标行为内容,如背诵、积累、记忆、默写等词语。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理解、可评估的,尤其是“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更是如此,如“背诵并默写文中三首古诗”。

行为条件,表示学习者完成规定行为时所处的环境,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是否使用手册或辅助手段,如“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中的“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说的就是行为条件。二是提供信息和提示,如“在给出的名人名句中,解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的意思”。三是完成行为时的情景,如“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中的“在交谈和讨论中”说的就是行为情景。

表现程度,就是所要求的行为完成的质量、数量水平。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说的就是行为质量。“会写闰、捏、柄、胯、匾、缚、稻、猬、谓、汛十个生字,理解一柄、所谓、潮汛、一望无际、无穷无尽、稀奇事八个新词的意思”中的“十个生字”“八个新词”说的就是达标数量。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们能认真钻研教材与《语文课程标准》,真正明白编者意图,真正考虑学生的现有基础,就一定能够制订出清楚明确、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效益自然会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范文第2篇

从价值层面关注有效教学的问题,除了关注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之外,还应关注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和过程的合理性,确认教学目标的实现方式和实现过程是否有教育意义。如果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和过程是反教育的,那么即使实现了合理的教学目标,也很难说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相反,它很可能是低效教学或无效教学,甚至可能是负效教学或有害教学。

比如,有教师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某个环节中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能组词,会造句,没有错别字”。应该讲,这是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教师直接让全班学生按照教师的规定统一组词、统一造句,每个字统一组两个词,每个词统一造两个句子,抄下来,有错别字的统一订正,然后再记熟,背下来。考试时,学生既能组词,又能造句,也没有错别字。事实上,一方面,教学目标实现了;另一方面,这个目标本身也是合理的。但是,当我们把这个教学过程展开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用“统一组词、统一造句”这样的教学方式,来实现“能组词,会造句,没有错别字”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本身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是封闭性的,是收缩性的,它会不断地把学生置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把教学引入一个怪圈:教师越强调“统一组词、统一造句”,学生就越依赖教师,就越不会自己“独立组词、独立造句”;学生越不会“独立组词、独立造句”,教师就越要代替学生而去“统一组词、统一造句”。而且,这个圈会越划越小:学生最初是没有机会“独立组词、独立造句”,到后来逐渐演变成没有能力“独立组词、独立造句”,再后来就可能是麻木了,连“独立组词、独立造句”的意愿和冲动都没有了,甚至把教师替学生“统一组词、统一造句”视为当然,更不要说享受“独立组词、独立造句”的成功和快乐了。

长此以往,教学就可能发生根本性的逆转,变得越来越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在学会一些知识的同时越来越依赖于教师,越来越不会自主地学习,越来越把学习当作一个外在于自己的包袱了。至此,整个教学过程蜕变成教师直接授予结论性知识,而学生直接记住结论性知识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和一定阶段之后,它的危害性就会逐渐显露,而且影响深远,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习惯、能力和快乐逐渐萎缩和丧失,学生的发展会越来越没有后劲,教学过程也会因此而变得越来越困难。因为,“如果学生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还是学不到什么。”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教师在接手一个新的考试成绩似乎不错的学生或班级时,却发现很难教下去的重要原因。

第二,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

对于实现教学目标,绝大多数教师都是非常熟悉和自觉的。许多教师认为,给我一个教学目标,我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实现了这个目标,我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我就是优秀教师。如果站在教学技术的立场来看,这样的教学观念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如果站在教学价值的立场来看,仅仅从技术层面来探讨有效教学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要确认教学是否为有效教学,必须首先关心和回答的是这样一个前提性的问题:我们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本身合理吗?如果教学目标本身不合理,那么即使实现了这个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也不能称作有效教学,而很可能只是一种低效教学或者无效教学,有时甚至可能是一种负效教学,是一种有害的教学!

比如,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有的地方,有的学校,有的教师,热衷于“五年目标两年内完成”,把小学五年级的目标提前在小学二年级实现,然后作为有效教学的成果加以宣示。事实上,如果只是站在单项、单科的教学立场来考虑和实施,这样的教学目标确实是能够实现的。可是,它忽视了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即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对于所有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样的教学目标究竟合不合理,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争论,但如果对这样的问题不关心或认为不需要关心,不集思广益地去认真探讨和研究,甚至想也不想一下就只顾着去从技术上着手于“五年目标两年内完成”,那么就至少回避了有效教学的价值层面的问题了。

如果关注教学价值问题,就会首先去思考、论证和回答“这样的目标究竟合不合理”的问题,并根据这样的认识成果和价值判断来指导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关注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问题是从价值层面上探讨有效教学问题的重要议题,是有效教学得以开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否则,只会死记硬背一堆僵化的书本知识,这样的教育系统及其所培养出来的人,越来越不能适应和迎接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和挑战了。

所以,从价值层面上来考察有效教学的问题,既要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更要关注教学目标本身及其实现方式和实现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目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目标 功能 分层教学目标

目的是人类活动的出发点,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作为教师对教学的期望,产生于教与学的过去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客观与主观的之间。教学目标为教师提供方向,指导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指引着教师“为什么教”、“教之后,学生到底得到什么”、“教什么”、“使用什么教学策略”等课堂教学问题。教学目标也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它一旦转变成现实,它就变成评价的标准,需要一项一项地比较检查,看期望的差距是否已经被填补,教学的效果是否已经达到。教学目标在指引教学方向、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激励学生的学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的功能

有效的教学目标能够给教师提供最明确的教学方向,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活动朝着产生最大教学效果的方向发展。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所起的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

1.导向功能。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是指可以把教学活动导向一定的方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良好的教学目标能使教学活动不至于陷入盲目的状态,有助于教学活动的自觉进行;其次,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学活动集中于有意义的方向,而避开无意义或者不符合预定方向的事物,因此有助于有意义的结果的达成;再次,教学目标能够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使教学活动做到事半功倍。

2.指引功能。教学目标的指引功能是指可以帮助教师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目标制订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以实现该目标,并且对不同层次和特点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3.评价功能。教学目标的评价功能也可称为教学目标的测量评价功能,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可以测量教学效果,评价教师的教学;同时教学目标也是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最好的标准,通过教学目标检测、评判学生是否达到了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相应的预期的目标。综上,教学目标是对教师教学效果评判及学生学习结果评价的最好的标准。

二、以《背影》为例的分层教学目标

分层教学是指就是在一个班级内,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等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使各类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获得提高。分层教学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适应学生水平及能力的参差不齐。

教学目标针对的都是学生的普通的、一般的标准要求,是一个泛化的标准,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在教育实践中把这个泛化的标准―教学目标与分层教学相结合,创设出分层的教学目标,就可以把分层教学的优点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使教学效果得到优化。

以语文教师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为例。这篇文章讲述了1917年冬天父子二人在南京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景况。在文章的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篇文章构思精巧,开篇点题,通篇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作品去单单抓住人物外貌去描写,文章最突出的便是细节的描写。为了让理解能力、阅读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够与作者深层次对话,那么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可按照教师所掌握的本班学生的阅读水平将学生分成三个不同层次,当然对于这三个层次教师可不必告知学生,以免对学生造成心理的负影响。对于基础层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教学目标:找出文章中的几次“背影”并体会作者的感情,相应的提出这样的问题进行引导:文中有几次写道“背影”一词?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作者在此时的情感。对于普通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教学目标:找出并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相应的提出这样的问题:找出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并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而对于提高层的学生,可以提出这样的教学目标:总结作者隐含的思想表达。这三个问题是针对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渐深入的提出的教学目标,并且提出相应层次的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其中也不乏一些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问题,如第三个问题就属于拔高层次的,一般学生只能体会到文章中作者与父亲之间浓浓的父子之情,而在教师介绍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之后,一些学生能体会到文章的悲剧意识,能看到字面背后作者与以父亲为代表的旧传统之间恩恩怨怨,而这不仅是作者一个人遇到的困境,也是那一代知识分子遇到的困境。通过教师这样的目标及提问,层次低的学生能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逐渐深入文章,而层次较高的学生则能够在理解作者表达技巧的同时深层次感受到作者心中淡淡的悲剧意识,使每个学生通过思考,通过与教师与作者的对话理解能力阅读能力都能有所提高。

分层的教学目标实现对班级中每个个体的平等教学,并且使学生学得好,在自己的学习中获得自信心,关键在于使学生好学乐学,还在于使其在自己的学习中获得成功和进步的体验,使这些成功和进步的体验变成为其学习的内部动力,而要在于语文教学中实现这些目标,则要求教师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任务,因材施教的设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起点上获得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 L・W・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简缩本)[M].皮连生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黄莉.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3]毛景焕.班内分组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策略[J].教育研究与验.2000(4).

[4]八年级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教学目标范文第4篇

因为:一、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在学习能力、智力、个性等方面是参差不齐的。目标教学理论认为,只要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规定的目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起点、教学内容是统一的,重要的是,教学时间是统一的。这样,对某些学生来说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达到目标。因此,让程度、能力、学习速度参差不齐的学生在同一时间达到同一目标是不现实的。

孔子说,“因材施教。”其“材”不一,其“教”也不一。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水平不同,所以为所有的学生制定同一个目标,势必会使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差等生吃不了。

在英语教学中,教学项目一般分为语音、词汇、交际用语以及对课文的要求。教学目标一般为熟练、理解、四会要求等。如在人教版初中二年级课本第86课中,教学目标为熟练应用词组和交际用语6个,理解、熟悉课文。这些教学目标应在一课时内完成。而英语的特点是熟练和记忆,其过程都需要时间,因此,在45分钟内按此目标来规定学生,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充分利用一课时是可以达到的,对学习能力差些的学生来说,即使完全利用一课时,要完成所有这些目标也相当困难。在达标过程中这些学生往往会因要顾及的东西太多而最终无一能够达标。一旦这些学生忙碌一节课之后无所收获,将会使他们丧失信心,长此以往,将丧失学习兴趣,甚至彻底放弃。

相反,在第89课中,教学目标为四会生词3个,三会生词2个,熟练掌握句型1个。这个目标对能力差的学生而言一课时基本可以达到,而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一课时就很富余了。长此以往,将产生轻慢心理,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发掘学生的潜力,失去培优作用。

综上所述,我认为,为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并学有所得,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不同的目标。我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为依据,将全班分为强、中、弱三组,在课堂上明确告诉三组学生他们应该达到的目标。

如上述第86课,我要求强组学生完全达到所有目标,中组学生熟悉课文、四会生词6个,弱组学生只要求三会所有生词,理解课文大意。这些不同的目标对不同的学生来说用一课时都可以达到,时间既不局促,也不很宽裕。这样,不同的学生可以明确自已能够达到的目标,不会产生畏难心理,并且会因教师的理解和信任而产生学习动力。第89课,我为强组学生制定的目标不仅是生词和句型,还要求他们能够自已造句,做出类似的句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潜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有所得,努力之后有所收获。所以制定教学目标时不妨按学生的能力适当提高或降低,使大部分学生能够感受到耕耘收获的快乐,从而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版权所有

按以上观点,课堂教学的结果是每个学生都完全有效地利用了45分钟,从而达到了各自不同的高度,但并非每个学生都达到了教材和大纲要求的目标。那么,对于能力差的学生,是否其它层次目标不再要求呢?不是的,可以利用作业和课余辅导使他们尽可能达到更高一级的目标。

教学目标范文第5篇

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目标不明确的教学是糊涂的教学,没有重点目标的教学则是低效率的教学,目标错误的教学是害人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有导向作用、调节作用、评价的作用。目标对学生有激励作用,对教师则有管理的作用。一堂成功的课是目标明确、妥当、主次分明的课,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能够善于确定有效目标,也能有效完成目标,并且善于用目标来激励学生,用目标引导教学展开的教师。而一个善于学习的学生也必定具有目标意识,并具有不达目标决不放弃努力的决心与意志。

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公式来表示:目标导向×教学效率=教育效果。该公式表明:目标导向如果是正确的,刚取得正向教学效果;如果目标导向是错误的,取得负向教学效果。在前者情况下,教学效率越高,则教学效果越好;在后者情况下,教育效率越高,则越是帮倒忙。这表面目标具有导向作用,因此,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首先得选对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必须坚持教育方针,必须坚持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具体表现,从根本上说,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务必做到以人为本,以满足学生正当学习需求为前提。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长远目标与眼前目标的关系。如果不顾整体盲目选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样也是不正确的。从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上。应试教育是偏离教育方针、课程标准要求,以追求升学率为最终目标,以提高应试技能为教学目标的教育。而素质教育则是贯彻教育方针、坚持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标,以知识、情感、觉悟三位一体为教学目标的教育。因此,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教学并不是目标不明确的教学,而是偏离正确目标的教学,其负面效果就是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目标不仅有导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它起着激励的作用。目标的实现就是需求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是多层次的,知识的增长、技能的习得、情感的满足、观念的形成、个性的发展都是学生的需求。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实时,要兼顾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有差异的,有的人偏爱知识的积累,有的人喜欢技能的提高,而有的人希望有探究的过程,还有的人则想常有表现的机会。因此,对等不同的学生,教学目标的测重点是不同的,既要满足学生偏爱的目标需求,又要引导学生需求、激发学生的需求,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用目标的全面性来激发学生,目标越明确越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目标具有方向性,但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考虑完成目标的操作性。一般来说,问题的解决、习题的训练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最主要的环节。而讲解、对话、讨论则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的方法。把目标细化成问题、练习,使学生有了具体的操作方式,攻破一个问题、做对一道练习,就进行表扬、鼓励,就能实现目标的激励功能。

目标的导向是优化教学的前提,目标的激励使优化教学不断生成,而对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进行评价,通过反思、调整、完善,才能真正使优化教学得到实现。长期以来,教师只是努力地去完成教学目标,因为这是自己的任务、自己的责任。但很少教师能对自己的课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优化教学的实现只能在动态中实现。这个动态不仅仅指在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而是指教师的课一堂比一堂课更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同样适用于教学。没有努力是不可能更好的,认真地备课,有激情地上课是一中努力,但要使自己的课不断增值,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每一堂课,反思每一堂课,才能明确下一堂课应改进的地方,也能使自自己做得更好。这个评价、反思的过程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教学目标应该是什么?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实现得怎么样?没有完成教学目标的原因在哪里?这个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的过程是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前提。也是使优化教学在动态中实现的必要环节。

教学目标范文第6篇

但在实践层面看,人们对上述的分类与标准却并不认同。一些毕业学生也许能够演奏技巧复杂而繁难的大型乐曲,而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却深感所学并非完全能够致用,用人单位也不满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其中的原因,据我个人的调查分析,不是出在钢琴教学方法、钢琴技巧的训练上,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没有从高师钢琴教育目标这个基本点出发,忽视了教育对象自身的需求与发展。现代教育提倡终身教育,提倡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高师钢琴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怎样使学生认识钢琴学科并学会钢琴自我学习的能力,而这一问题最终被落实到教育对象上。此外,这一问题的提出,还说明许多钢琴教师还不能科学地看待钢琴学科的本质。钢琴学科有着不同一般学科的学科结构与能力,教学方法与过程都必须符合学科的基本科学性;高师钢琴的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体,教的艺术源于学的特点;在强调学生的主体价值和在教学中的应有地位时,也必须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两方面都要强调,强调的最终结果必须落实在科学的钢琴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具体教学过程之中。为了某种目的,突击、拔高,明明是299的程度,偏偏费尽心力,花费半学期的时间练格里格的g小调钢琴协奏曲。如此,当然会发生一些毕业学生也许能够演奏技巧复杂而繁难的大型乐曲,而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却深感所学并非完全能够致用。但在对毕业生回访中,我们也发现在校钢琴学习成绩平平,但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弹完车尔尼599、849、299钢琴练习曲的学生,却因为拥有较扎实的钢琴基本功,以及良好的和声和其他理论修养而成为教学单位的骨干,既能上课堂,又是地方演出积极分子。根据这一现象,我们曾进行过热烈讨论,最终得出结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钢琴教学角度看,超越学生接受能力与学习阶段的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不可取的,教学必须符合、遵守钢琴学科的基本科学性。对钢琴教学而言,设立学生适宜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对钢琴保持必要的兴趣前提下,不以降低学习难度为代价,是钢琴教师终生要研究的课题。

从高师钢琴教学目标出发,教师要认真地对待钢琴教育的现象。除考虑学生主体因素外,更重要的教学参照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对高师音乐教育的现实要求。由于后者是一个变动的因素,所以高师音乐专业教学必须时刻关注大教育对音乐教育的要求,在遵守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必须以大教育的发展要求来审视、拓展高师钢琴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概括地讲,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对高师钢琴教学的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为歌曲伴奏的能力。它既要求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又要求钢琴视奏能力;二是为各种活动担任辅导或伴奏的能力。三是钢琴独奏的能力。能胜任重大活动中的表演需要。这三种能力中,前二者最重要。没有一定的钢琴技巧,就无法进行正常的音乐教学。但仅有演奏技巧,而无音乐创编能力,也是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因此,从学生能力结构分析,钢琴教学除去钢琴技能及伴奏训练之外,还应增设钢琴音乐写作课程。

其次,必须关注从普通音乐教育第一线传来的消息,钢琴教学要贴近实际教学需要。比如在以往的练习曲、乐曲的学习之外,开设选修、必修课,以增加学生快速视谱能力、给歌曲配伴奏的能力、迅速转调的能力等等,针对普通中小学对钢琴的实际需求与高师在校学生的实际,丰富钢琴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实验;物理教学;三维目标;课改

实验课不好上,这是理化教师的一个共识。因为学生要通过自己和小组成员用现有的器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之所以说难,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要对器材的使用要熟练。二要对探究的问题要明确,且熟知实验方案。三要有坚实的实验探究能力,如观察、总结、分析、概括等。它要求学生具有的综合能力很高。因此,每次实验的目标都很难让半数以上的同学完成。所以,每次对实验我都是抱着极大的希望而来,却带着遗憾而归,对此很是郁闷。前两天在做“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实验中,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们只有从学生成才的角度出发,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使他们真正掌握知识。

按传统观念该实验也很失败,但我从中看到了成功。实验课上,我布置了两大任务、四个主题。

任务(主题)一: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任务(主题)二:探究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主题三:连接串联电路并观察其特点连接并联电路并观察其特点。主题四:分别将电流表接入电路的不同位置,测出对应的电流值分别将电流表接入干路和各支路中,测出对应的电流值。

实验过程与以往一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的不会连电路,有的把电流表并联,也有的把电流表反接了也不知道,还有的电流表量程选大了也不知道换……一节课下来,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将所有的任务完成,有三分之二的同学只是将串联电路的电流测出来,所有的同学都把任务一中的主题一完成了。

这次实验又深深地触动了我的神经。我总想设法改变这一现状,但这节课却没有一个完美的结果,难道这只是一种理想?

之所以我自己觉得很失败,还要从教学目标观分析了。从课改任务、课标要求看,我们教学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去设定,这在每位教师的心目中都扎下根,也被教师所接受。这是十几年课改的成果。但不能否认,教师接受是接受了,但要完全达到课标、课改要求,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原因是教师的知识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虽然教学中也设定了三维目标,但知识与技能仍然占有主导地位,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核心仍然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处于被动地位或是知识与能力的衍生品。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还与当今教学评价、评估方法与课改要求的相对滞后,仍以知识与能力考查为主有关,这就使得知识与能力的主导地位得以不断地加强与巩固。所以,教学中对目标达成度的考查仍以知识与目标为主。在上面的实验中,由于学生没有完成对“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这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完成,就使我有了开头的感叹与困惑。

我们不能不承认差异的存在,特别是实验动手能力上更是差异很大,因为有些同学需要慢慢地反复地练习才能掌握。这使我想到了美国的传奇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创造的神奇的56号教室的故事。雷夫老师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被《纽约时报》尊称为 “天才与圣徒”。在第56号教室里,雷夫老师独创的阅读、数学等基础课程深受孩子们喜欢,他们如着迷般每天提前2小时到校,放学后数小时内仍不愿离去。

雷夫・艾斯奎斯来到中国后给中国教师的建议是:教师的价值要看学生10年后!这很耐人寻味,教师的教学效果不要只是看眼前,要看长远,看自己的教育对学生长远的影响。再回到上面的实验,我觉得每个学生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能力,那就是成功的。这些成功实际上是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上的成功。在实验中,一部分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一些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了一段时间内困惑自己的一些问题……这对他以后的学习成长是有帮助的,这就是成功的实验。

所以,在实验目标设计上要有所考究,要分层,要有基本目标、任务目标、终极目标。这样,学生就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完成自己能力段的目标,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可能有些学生开始只能完成基本目标,任务目标和终极目标目前没能力完成,这没有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能力的不断提升,他们会逐渐完成任务目标和终极目标的。

从实验目标使我想到了教学目标。实验课只是物理的一种课例,那么在其他课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是否存在类似的情况呢?教师在准备教学设计时,往往从“可能考什么”上去设计的。这就脱离了学生实际和课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知识是基本目标,能力的培养是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是通过教师的活动设计让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已有的知识、能力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能力不可能通过做几道题或教师的讲座就可以形成的,而是学生自己在不断探索中不断得以提升的。

实际上雷夫・艾斯奎斯的做法正是我们课标所预期的理想状态。雷夫・艾斯奎斯依据“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引导学生的人格成长,他所提倡的“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不正是我们课标所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吗?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非智力因素,它在我们的学习上或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要想完全落实课标要求,教师还要继续解放思想,要消除急功近利的功利思想,要有大局观,要有长远观。同时,教师要走好教学的每一步,扎扎实实,循序渐进,要把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放在首位。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能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促进能力的增长,才能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素养,从而真正成才。

参考文献:

[1]彭征.浅谈初中物理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J].中小学教学,2006

(12).

[2]吕付丽,张伟.浅谈“加强物理实验教学”与落实新课程目标的

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6).

教学目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1教育目标及相关概念辨析

通过比较《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教育心理分册),以及《教育学辞海》等多家看法,归纳其一致之处,教育方针就是由国家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其依据是政治、经济的需要,为的是实现教育目的;教育目标等同于狭义的培养目标,即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培养要求或培养标准;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即教育想要大大的结果。三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1.1 三者的区别

教育目的比较抽象,实际上是理论术语,不由国家或政党来规定,而要由理论界探讨以求共识,因而具有不可操作性。

教育方针高度概括,是工作术语,由国家和政党规定,体现国家和政党的意识,直接面向教育实践、面向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操作性,但无直接的衡量指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和分解,也是工作术语,由国家规定,并具有更进一步的可操作性,有直接的衡量指标,如人才培养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结构目标等等。

1.2 三者的联系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理论表述,实际上就是确立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直接理论前提,教育目的的任何不科学、不完整必然带来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不科学和不完整。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操作定义,它本身取决于教育目的的深度和广度,而它的实际操作将产生对教育目的的反馈。

教育目标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相对来说是教育方针的操作层面,更是教育目的的操作层面,其具体执行结果有助于直接检验教育方针是否切合实际,判断教育目的是够正确科学。

基于以上辨析,我们认为,无论是从时间跨度还是从国家跨度上,对教育方针的比较都比对教育目标的比较更加宏观、有效,更具有反思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2课程目标

2.1 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是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它期望一定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素养等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它是现代课程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介于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之间,起着桥梁转换作用。

2.2不同科目间课程目标的比较(见表1)

分析原因:

(1)生物、物理与化学三门学科都隶属于自然科学,在课程改革后其课程总目的是更加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和化学这两门学科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实验,在科学方法、问题判断、文化素养素质方面得到训练。所以物理和化学的课程目标在三个维度上是: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物科学虽然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课程目标或课程目的上当然也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但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从现象到本质,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所以,生物学课程目标更多的是要求学生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所以在高中阶段更多地关注学生在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和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而非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这点值得注意。

(2)生物学科学习的内容大都是生物学现象和事实,生物学概念(包括原理法则规律、理论等),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和能力,并形成一些至关重要的观点和态度。所以,对于生物科学的学习时课程标准对于知识这一维度更多的要求是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能力方面要求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3教学目标

3.1教学目标的概念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计划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时所期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教师教的目标和学生学的目标的统称。是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实现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障。

3.2教学目标的功能

其一,导向功能;其二,控制功能;其三,激励作用;其四,中介功能;其五,测度功能。

3.3教学目标表述的方式

表述教学目标时一般要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教学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因此行为主体是学生。

(2)行为动词:具体教学目标应采用可操作、可测评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认出”、“说出”、“背诵”、“辨认”、“描述”、“解释”、“说明”、“拒绝”等词,使其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

(3)行为条件:教学目标需要在表述中指明行为的条件,即影响行为表现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根据地图”、“不靠帮助或参考书”、“在十分钟内”、“利用网络环境”等。对条件的表述包括四种主要类型,即允许或不允许使用参考资料或辅助手段、是否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行为完成的情境。

(4) 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4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一旦确定后,基本是静态的、不变的,而教学目标要依据学习情景、学生水平及个性差异不断进行调整。教育目标的实现要通过每门具体的课程,而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更加具体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何宝安.“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区别和联系[J].江苏教育研,1992(4).

[2]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课程标准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走进新课程丛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 朱正威.教学设计重在“学”的设计[J].生物学通报,2011,46(11).

教学目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学目标;提高;效率

一、目前的教学活动目标不合理

1.目标大、虚、空

首先是把学段目标当成单科目标,如“培养学生理解文字的能力”,而“感受课文丰富的内涵和人物优秀的精神品质”“体会人物的感情”等太虚。教学目标的大、虚使学生感觉教学活动的空洞。

2.目标不全面

教学目标包括了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行为、学习的习惯等方面的要求。教学目标不仅要有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内心情感,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在实际制订目标时,往往不全面、不到位。

3.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混淆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内容有组织、有步骤、有策略地展示,而达到的一种行为变化的结果。而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的。

4.学生是教学目标的主体

学校的主人是学生,教学的主体也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老师没有认清教学目标主体,因而教学目标也含糊不清。

二、如何优化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强化教学目标不能流于口头行动,要落实于行动,要在教学流程中加强科学管理。以下是笔者归纳出的一些切实性的办法:

1.深入研究教材,把握三大目标的关系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老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率与质量。教学的三大目标即重点目标、基础目标和一般目标,只有紧紧把握三大目标,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重点目标是中心目标,如果没有把握重点目标,教学活动也将失去重心。基础目标是研究课后习题,明确选题,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一般目标是老师根据教材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有针对性地制订学生的一般目标。重点目标、基础目标与一般目标三者的关系如同红花与绿叶的关系,只有三大目标相得益彰,互相依存,才能把握教学目标。所以深入研究教材,把握三大目标的关系,才能优化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2.合理分配课时,制订小目标

有了三大目标,就必须制订小目标,而小目标的制订就是合理分配课时。一堂课应该讲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又是重点,在课堂上学生又必须掌握哪些内容,课后又是怎样的安排,这些都是小目标。所以合理分配课时,制订好小目标,教学活动才能循序渐进,学生才能得到能力的提升。三大目标要分课时解决,应试教育是超负荷教育,是不科学的教育,有悖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注重反馈,注重教育目标的评价

教学目标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的,而教学活动的好坏取决于学生是否能接受,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才能制订完善的教学目标。反馈的路径有两条:一是由学生学习效应显示,由学生主动向老师反映;二是由老师根据学生的输出信息等到反馈评价。反馈要注重三点:(1)在反馈前就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得到反馈时要合理安排,不可因小失大;(2)得到反馈信息,要及时调整,针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反应;(3)反馈是检验教学计划合理与否的重要因素,不仅要老师积极参与,更要得到学生的支持。

三、优化教学目标的原则

1.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的统一性

教学目标不是随意的胡乱制订,它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依据,再结合学生的情况制订,根据大纲要求制订总目标,然后深入研究教材制订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只有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的统一,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它既是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

2.大目标与小目标的相关性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我们只有一步步实现小目标,大目标才能离我们越来越近,而小目标也是为大目标做铺垫。教学活动亦是如此,大目标靠小目标实现,小目标靠大目标统一,这是目标整体教学的原则。假如大目标是大海,那小目标就是汇入大海的小溪,它们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没有教学的大目标,课堂教学活动不知道围绕什么来进行,会显得杂乱无章。只有大目标,没有每部分的小目标,教学活动会显得空洞。只有把握好大目标与小目标的关系,教学活动才能有条不紊,教学效率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保证。

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是知识的传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传递的知识越多,学生吸收得越多,而是与效率有关。而教学活动的效率是教学目标的体现,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活动也会杂乱无章,更没有效率可言,所以优化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关键。

实际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目标没有清楚的认知,使得教学活动与预期效果偏差,或违背教学活动的宗旨,教学活动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教学活动的随意性、盲目性日益增强。所以优化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活动质量的保证,增强效率的动力。优化教学目标,首先要把教材研究透彻,把握三大目标的关系;其次是小目标的制订,大目标是小目标一步一步实现的;最后是反馈信息,只有不断地反馈,才能不断地完善,而反馈的参与不仅是老师,更要学生的支持。优化教学目标,培养更多综合素质强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谷秀娥.科学课程目标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1.

[2]蔡建东.高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河南大学,2001.

[3]蒋琦亚,周伯炎.试论中学教师的基本功[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80(3).

教学目标范文第10篇

一、合理制订教学目标,具体分配教学任务

(一)教学目标的制订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期效果。这一概念非常宽泛,但具体到每个教学阶段或每一堂课,其目标则又是具体的,它要求教师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制订。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制定课程目标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就是首要注重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高中语文的基本特点。”并把语言教学目标规定为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高中语文必修课包含两个方面的目标,即“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而每一个教学阶段乃至每一堂课的具体目标,都是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而要达到的阶段性具体要求。

教师在预设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站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高度,从语文课程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要求出发来预设,不要把教学的视点狭隘地局限于具体的一节课或一篇课文。其次,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求、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自身的教学风格,应以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终极标准。再次,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要具有灵活性与弹性空间,以便为学生(或其它偶然因素)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把教学过程引向偏离或背离预设目标的情况留下余地,并能使教师因势利导,确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适应学生个体语文素养形成与提高的差异性、动态性与不确定性。

(二)在实施中的完善和生成 语文教学过程非常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文本与教师、学生的对话。在这种群体的对话进程中,各种意见会相互碰撞、交流,学生的提问、质疑、反驳或批判,必然会形成对同一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的多种多样的理解。真正的教学目标应是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在丰富的互动与对话中,通过对预设的教学目标的调整,不断地完善、发展和生成;它以课前预设的目标为起点,但又不拘泥于这个预设目标。如一位教师在上鲁迅的《故乡》一文时,先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以问题导入:“小说中的我这次回故乡的感觉如何?”他的教案准备的标准答案是:“感到故乡的萧条和冷落,正和我的悲凉的心情一样。”但学生的回答却是:“我认为小说中的我此次回乡最深切的感受是故乡变了。”这位同学的回答正是他对作品的整体感知的结果。于是,这位教师改变了既定的教学步骤,以一个“变”字为解读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分别从故乡的人(闰土、杨二嫂等)变了、故乡的景物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了,指向对小说情节、人物、结构等方面的解读,整堂课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目标任务的分配 一个完整、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应包括:教学对象、学生的行为、确定行为的条件、程度,如:复述课文内容(条件),学生(对象)的口述(行为)要具体涉及事情的时间、经过、结果(程度)。在分配任务时,应达到:科学(符合逻辑)、严谨(让每一个学生都处于动手或动脑的状态)、灵活(随机应变,包括意外事件,学生的意外思考和意外提问等)的要求。有的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往往是不完整的,如:“体会课文的美”,“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等。“课文的美”指的什么?“写作方法”又是哪些?什么样的方式可检验学生“体会”了、“学习”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比较模糊,任务不明确,很难验证课堂效果。学生在经过某个学习阶段后,应获得怎样的知识和能力,态度情感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以至于能有特定的术语来加以量化,从而减少教学的不确定性。教学成功与否,教学效益高低,其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无变化,而非教师完成目标任务与否。

二、以合理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来实现目标

学形式和方法的优选是最优化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所谓“优选”,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需要、师生特点和教学条件,选择针对既定目标最合理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一)建立起教学程序、方法、内容与目标之间清晰的逻辑关系 首先在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即先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语文是一门最富有开放性的课程,对文本的解读,常常存在着诸多可能性,高中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更多地反映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方面。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实际上是在进行文本意义的再构建,会对文本做出自己特有的分析和判断。教师应接受学生鲜活的富有原创性的解读,而不要把现成的结论端给学生。其次在教学方法和目标的关系上,教师要从“授课者”转变为课堂的引领者和参与者。如有位教师在教授《陌上桑》一文时,与学生一起讨论“各种人物都不约而同地观罗敷,说明了什么”,一个学生回答“好色”,引起课堂的混乱。这位教师则因势利导,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出发,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艺术效果。我们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正是要把关注的重点从教师的教学过程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上来。最后,在教学内容与目标的关系方面,要把内容看作是服务于目标的手段和材料,跳出书本,而不应局限于书本赋予的教材。教师要把所有合适的材料当作道具,引导学生以不同角色参与教学过程这台大戏;一幕终了,每个人都会在各自角色中有所感悟;而教师除了“导演”之外,其本身最重要的角色还应该是演员、剧评和一名出色的观众。

(二)抓住课文的起点、难点、重点,让课堂精彩起来 起点要亮,用以旧引新、以新知激趣、以直观演示吸引等方法使学生对课文感兴趣,使学生乐学。难点要清,教师根据课文的实际、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难点;对于难点,既不能绕道走,更不可马虎行事,在清楚、清晰上下功夫。重点要突出,使课堂上高潮迭起。当然,课堂要精彩起来,远不止抓住课文的起点、难点、重点,但抓好这三个环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三)增强师生互动,采取丰富多彩的交往、合作教学方式 师生互动,既是课堂教学过程与任务的一个外在方面,更是新课标中“人文化教学”的一项内涵。在实现互动的基础上,师生在课堂内外积极的对话和交往有利于创造求知氛围,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之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在课堂上,教师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成为学生的知己和朋友,这样就可以大大缩短师生的距离,而使讨论交流能够持续深入。广泛而深入的多向交流,就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与互动,大家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展和深化自己的认识,在合作中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多元认知的能力。

上一篇:教学计划论文范文 下一篇:教学评价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