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4 04:27:51

教学模式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1篇

1.教学观念的本源

“教学”这一概念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对于它的真正含义,学者却各执一词。对于教学的实质,离不开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而教学二者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毋庸置疑,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是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认识到共同分享再到共同创造的基本互动形式。单独而言,“教”的实质是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地吸收和掌握知识;而“学”的宗旨更加侧重于学生本身对知识的获得、吸收、融会贯通,并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反馈过程,促进教师主动改善教与授的本领和过程。

2.学生在新课标改革教学关系中的角色

与昔日学生处于被动受教的地位相区别,新课标背景下的学生地位,将是一种更加主动、更加积极的位置,与老师彼此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其实,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综合活动过程,沟通是合作的基础,通过沟通可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接触和联系到实际生活与现实社会,从而拓宽教学的视野,提高授学的质量。在课堂中、现实和探索发现中学习,并在合作交往中得到升华,新课标的科学背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倡导“从活动到体验”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穷无尽的,教师与其在每一节的课上填鸭式般被动地把知识教给学生,还不如更多地把搜索、获得和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和技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从内部自主生成学识结构和完善人生价值。

二、新课标背景下师生间和谐交互教学应为常态

1.以教学互动流程改良过去的单向传授模式

无论什么时空下的教学课堂,从幼儿园到大学,从过去到现在甚至不远的将来,首先发生的都是师生之间的接触、沟通和交往。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和交往引起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虽然这种作用或者影响不一定是积极的,但我们可以掌握和利用这种影响相互性的客观规律,对现今的教学模式进行合理和科学的改革。教师在教学中拥有毋庸置疑的决定权利和不由质问的权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行为发挥着难以摆脱的作用和影响,更有甚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学生的思想和观念。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单体中心地位必须作出质的转变,教师只有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才能真正体现“教”是为了教学双长。

由此出发,过去落后的单向式中学课堂教育必须得到更加贴合实际、接近科学的实际性改革。教师应该充分学习本次“新课标”改革的有关精神、实质和具体的细化规定,转变过去对学生盲目地传授知识、强迫记忆等观念,更加积极地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加到课程教育当中,积极思考,积极提问,积极以心中之疑问、所学之学识和课外主动掌握的要领与教师交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配合,主动引导,为课堂教育当中的学生主动性学习创造更多更合适的条件和环境。学生在中学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思考自发性和行为自觉性,此时此刻,如果还是完全把学生看成机器人具体实施每个既定程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所削弱,遇事无法作出合理的思考和判断,对父母、老师的依赖将难以克服,更有甚者,影响学生的心灵成长和成熟。

2.教学模改更应着重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模式内的主体包括学生和老师,而主体间的交流和合作主要是发生在师生之间、老师之间与生生之间。在一般情况下,教师之间都会互相沟通交流,分享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并累积的经验教训,分享有价值并具实用性的教学资源,故本次改革不太需要着重针对这一关系上的交流与合作,在今后,教师之间只需保持这种长效的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即可。

教师在给学生授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开头和结尾的部分。开头可以提起学生在学习之初的兴趣和主动性,结尾能够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供便利,也给他们指明哪些知识技能需要重视,哪些世界观、价值观需要遵循。另外,除了认真抓好一头一尾外,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还应该抓住重点,精巧传达并授予学生所需掌握的一切,同时,要注意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积极引导学生和自己进行交流沟通,充分调动学生们在本课程甚至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在不断的交流反馈过程中,调整教学层次、传授流程等细化方面,使教学模式形成一种充满活力性和创造型的环境。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基础和机会,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及课后的生活上,一方面要引导生生交流,并以小组讨论、分组任务等方式促成生生间的有效、长期交流合作。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做好学生间的互动辅导学习工作,以“一帮一”、“多帮一”等形式,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前提下,方便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能够得到优秀学生的辅导性帮助、心理性帮扶,两者之间共同影响,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1][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教学与发展[M].广东: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万云英.学校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4]李国文.情绪智商:人生的必修课[J].现代交际,2001,(6).

[5]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论文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2篇

1.1案例教学法简介

案例教学法是指根据所学的知识点,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为指导,编写真实的案例。然后以案例为依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和总结等活动,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任务驱动法简介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转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一个个的任务为教学载体呈现给学生来实践,更具有协作性、互动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更容易积极的参与学习,这种学习一种对理论学习的验证,更是对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探索。针对教师下达的任务,任何一名学生都可以通过思考,根据自身的理解来解决问题。而任务驱动法是把任务当作传授知识的主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作为主导者,学生是参与的主体。

2案例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异同

2.1共同之处

学生为主要参与者: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无论是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总结,还是把任务细分一一完成,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主要是案例和任务的设计者,完成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还有最后完成结束后的评价者。在这两种教学方式中,学生要独立的思考、探索、创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致的主动性:无论是案例教学还是任务驱动教学法,都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很有学问的人,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依靠临摹来学习,在这两种模式下都需要激励他们积极性,而学习也变为探究性的学习,不再是一种知识由外到内的传递和转移的过程,学生们完全独立的来进行思考分析问题和实现创新。比起传统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需要协作完成:在两种教学模式中,都需要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协作。无论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还是学生们相互之间都需沟通合作、讨论分析。在案例式教学中,同学们需要讨论,达成共识,再独立完成,最后通过总结找到不足,获取经验。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有时候需要分组完成,就需要组员之间的协作,而要分析任务的过程中也需要大家积极互动来共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同时也能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的意识,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

2.2异同之处

不同的媒介:案例教学是根据知识点来设计,且符合教学目标,以具体的案例为媒介来开展教学。也就是把所学的知识点融入到案例中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媒介展开教学,它是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融入综合性的任务中,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达到巩固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的目标。不同的侧重点:案例教学遵循案例的呈现和展示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案例的总结和拓展案例教学的学习评价的过程,而案例呈现一般要一到两周后才让同学们开展讨论,同学们有自我消化的时间,偏重于独立思考和创新。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给出任务时,更偏重于让同学们表达自身见解、聆听他人意见的沟通协作过程。另外案例教学偏重知识点和案例的对应,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不能只考虑一个单一的环节,它的任务一般是综合性的任务,完成任务时需要对任务进行分解。

3案例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3.1案例教学法具体实施

(1)选取和呈现案例

在学习完循环语句的使用后,可以设计一个应用型的案例:输出一行文字,输出过程中变换颜色。

(2)分析和讨论案例

通过案例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并控制整个讨论的节奏,通过讨论,这个案例主要是实现输出文字并实现文字颜色的变换,输出文字比较容易,要让文字变换颜色需要同学们拿到案例后思考并找到合适的方法,这里要用到for语句来实现,并调用textcolor函数。在最后,可以给同学们提出的问题,textcolor是TC下的老函数,如果要用vc++或vs平台,如何来实现,在掌握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要求,让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体会学无止境。

(3)对案例进行总结

这是选取的一个小例子,比较经典的例子有很多,目的是通过案例让同学们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并对其进行拓展。通过选取输出文字颜色变换的例子,可以让同学们回顾循环语句中for语句的用法,让同学们知道有一部分函数可以由自己定义,有一部分函数是系统封装好的,可以直接调用;还要让同学们知道,我们可以用不同的环境来实现,但是由于操作环境的不同,可能要做出一些小的改动,所以调试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3.2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实施

(1)设计任务

假如让同学们设计一个柜台收银的程序,这个任务相对是一个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创设环境,这样同学们可以根据日常的了解,或者可以通过调查以后可以明确这个真实任务的执行过程,从而有所根据的编写程序。通过这种根据实际生活来编写程序,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可以积极主动的投入实践学习。在设计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同学们进行开放型或者封闭型的任务,如果较难可由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即开放型;较容易的一般由个人独立完成。这样,不仅可以验证同学们对上课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查看同学们有没有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

(2)分析任务

设计并布置任务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或者通过同学们之间互相讨论,对任务进行分析,了解任务的执行顺序,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联,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任务分析的这一环节,主要是确定各个环节要素之间的关联。在分析任务的环节,也许一些关键点会漏掉,这都是正常的,就像我们列提纲一样,列出大体的,但是可能不是太全面,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后,及时补充更正即可。同时也可能会碰到从没见过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引导同学们,从而让问题得以解答。在柜台收银这个任务中,我们分析首先要进行密码的设置,注册登录;其次需要对商品的编号(number)和商品的价格(price)进行设置;再次只有商品的编号和价格一致时结束循环,否则一直循环下去。在这里要用到结构体、选择结构、循环结构等。

(3)完成任务

学生在做任务时,可以把总任务细化。比如在柜台收银这个程序,首先设置第一个任务:确定密码设置、商品价格、商品编号、商品数量;第二个任务:如何用编程表达商品编号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一个商品编号对应一个价格,两者对应的话又该如何处理;任务三:分组讨论。在这个任务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建议:比如会员信息、商品信息可以设置结构体。

(4)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的作用主要是检验完成任务的情况,并让同学们通过任务的评价,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教师应该对学生完成的任务及时的做出反馈,并且根据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上理论课的时候全面的指导,这样才能让同学们根据评价及指导得到进步。评价任务时可以通过学生上课的态度、完成任务的效果来进行评价,比如迟到早退、语句是否正确、语法是否规范、布局合理、思路清晰,最终是否能正常运行。

4总结

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但在国内并不成熟。对于C程序设计这样的偏重实践的编程课,这两种教学方法都不失为比较好的方法,值得研究和借鉴。总之,要学好C程序设计,必须要实践再实践,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才真正能体现学这门课的意义。

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3篇

1.引言

随着国际医学技术相互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社会发展对英语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要学习国外治疗和护理的新知识、新技术,使用先进医疗器械,全面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必须学习和精通英语。因此,在我国所有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是一门必修课程。然而,随着大学英语改革趋势的加强及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确定,取决于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医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结合“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模块化分级教学进行研究,并结合教学模式要“朝着个体化学习、自主学习方向发展”的改革要求,提出以学生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互动写作教学模式,旨在从理论及实践上探讨一种适合于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为推动英语教学发展尽微薄之力。

2.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方向

通过对国内外医学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学好英语有助于专业学习和研究,及时准确地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动态,以及今后的求职和继续深造。还有很多学生对英语语言及英语文化感兴趣。他们希望了解西方世界,加深对其文化内涵的了解。但是即使笔试成绩很出色的学生,依然不能较流利地阅读有关英语文章和书籍,听不懂外籍专家的英文报告,不能进行正常的英语交际和语言的使用。由此可以看出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不足。因此,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教育部(2004)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通过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三方面的调整和改革,旨在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个体化、多样化、立体化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全面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实用能力。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其中,《课程改革》提出大学英语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此外,吴启迪强调要改革现在的教学模式,将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改变为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运用的个性化、主动式学习模式上来。为适应这一改革要求,构建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势在必行。

3.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的主要内容

这种新模式的建立主要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医学院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及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进行英语教学的新途径与方法,其主要内容如下:

1)、模块化分级教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我们有必要按照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各专业的特色实行分级教学。与此同时,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对大学英语模块化分级教学进行进一步研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更符合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以便有效地提高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2)、人机互动合作教学:在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如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不受时空限制,朝个性化学习,自主式方向发展。结合医学生英语学习特征,力争建立一种互动、互补性的“人机互动协作教学模式”。“人机互动协作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的实施不仅仅是由于采用了多媒体技术而引起的教学手段的转变,而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教学理念的一场革命。它改变了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将确立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教学模式,这对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有很深远的意义。超级秘书网

这种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并结合医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分级教学和人机互动协作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代表了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为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可借鉴的经验。

4.结语

对于在医学院校开展和推广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不仅能培养出一大批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强的优秀医科大学生,同时,还能打造一批教学过硬、科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两用型教师队伍,为今后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研究及“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解决目前外语师资日益紧缺的矛盾,为扩大教学规模,提供了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1]戴伟栋,刘春燕.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外国语.2004,(4):10-17.

[2]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J/QL].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林丽兰.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87-88.

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4篇

我们针对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议论文难学、难懂、抓不住主干知识等问题,汇总老师们的教学经验,依据教育建模的理论形成:中学议论文 “结构”教学模式。所谓“结构”教学模式就是以议论文所特有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为主要教学内容,并以三要素形成基本教学结构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模型。其主要教学步骤为“找论点―理结构―析论据―得认识”。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能够简化教学活动、突出重点问题、促进议论文的教与学活动的开展。

一、找论点

论点是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是一篇议论文的核心,它对一篇文章起到统领的作用。论点是作者在根据客观事物的存在,通过自身的经验与判断形成的认识,是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因此作者必须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能模棱两可。所以论点必须是陈述性语句。

在议论文的学习中应首先抓到议论文的核心,找到作者所要论述的观点。对于如何找到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我们介绍以下几种方法。

(一)重视文章标题 文章的标题可以说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的高度凝缩,想要迅速了解一篇文章的主要思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看标题。在议论文中,有的标题直接就是中心论点,有的则能起到对中心论点的提示作用,这样既醒目又鲜明,让读者一读标题就知道作者所要论述的主要观点。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等文章,其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标题虽然不是中心论点但是却对中心论点的寻找起到了提示的作用。如《六国论》就提示了中心论点是在讨论六国,《谈骨气》提示了中心论点应该是和骨气有关系。所以在议论文的学习中,标题是不可忽视的,它对于中心论点的寻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留心文章开头 议论文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结构的文体,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是一种常见的论点提出方式。如苏洵在《六国论》的一开篇就鲜明地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下来围绕这个观点举例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第一句话作者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紧接着围绕这个观点展开论述。

(三)注意文章的尾段 文章的末尾往往是作者对全篇文章的总结,对全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议论文中,很多作者喜欢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因此,在议论文论点的寻找过程中需要注意尾段总结观点性语句。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作者在前文进行了大量的举例论证,最后总结前文的论述,点出了自己的观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仔细辨析论据 有时候作者会在同一篇文章中提出两个相近的观点,一个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另一个是在中心论点的基础上深化出来的结论。学习者会对这两种观点难以把握,这时候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辨析论据,因为论据是证明和支撑论点的材料,所以论据支撑证明什么观点,什么观点就是中心论点。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学习者就很难确定中心论点,到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中心论点还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呢?这时候,只要稍加分析论据,便可得知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在这个论点的基础上作者所要表达的最终目的。

总之,一篇议论文无论怎样写,怎样谋篇布局,它都有鲜明的观点。要学习议论文,必须要首先弄清作者所要陈述的观点,灵活选择以上方法并加以运用,定会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判定有所帮助。

二、理结构

所谓“理结构”就是弄清作者的论证思路,也就是文章的论证过程。在第一步中已经找到了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接下来我们就要理清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来论述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一)把握论证结构 议论文主要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无论是立论文还是驳论文都是作者依据自身的逻辑组织运用材料阐明自己观点的过程,所以说对于结构的把握只须弄清材料与材料,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即可。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作者先分别举出了一系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是分说,最后总结分析事实得出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典型的总分式结构。

(二)掌握论证方法 作者要运用各种材料对自己的观点展开论证必然涉及到论证的方法,由于作者的逻辑不同以及客观事物的纷繁复杂,论证的方法也就多种多样。在中学阶段对于论证方法的辨别可以说是学习的重点。主要涉及的论证方法有:

1.举例论证。也就是通过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使文章的观点真实有说服力。如在《谈骨气》一文中,作者举了文天祥、闻一多的例子,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

总之,对于作者的论证过程需要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作者的论证方法。

三、析论据

论据是证明和支撑论点的事实或道理。从论据的概念可以得出论据是论点的佐证材料,它只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仔细辨析论据能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思想。

(一)寻找论据 依据概念可知论据分为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事实就是从古至今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能证明作者所陈述观点的既成事实。道理指的是人们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包括定理、公理、名言警句等。无论是事实还是道理,他们必须都得是佐证作者观点的材料,所以说寻找论据主要看它是不是原始材料。

(二)辨析论据 论据是证明作者观点的材料,我们要在理清材料关系的基础上辨析论据。论据不是简单的事实或道理的堆砌,它须通过事实或道理的内涵来分析出作者自身的观点,所以对于论据我们在把握表面意思的同时要理性分析。

四、得结论

所谓得结论,就是学生在学习完一篇议论文后,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新的反思和认识。议论文是一种说理性文章,充满着思辨的力量。有的学生学完文章后会认同作者的论证,从论点的提出、材料的组织以及在辩证的逻辑思维过程中学到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和如何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说辩论证。有的同学也会不赞同作者的论证,会结合生活知识和实际体验提出与作者不同的观点,举出例子或道理来反驳作者的观点,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总之,无论是支持作者还是反驳作者,都是学生在议论文学习后所获得的认识,这种认识既有利于学生对议论文相关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独立健康思想的形成。根据中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实际情况我们介绍以下几种得结论的方法。

(一)抓住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即议论文的灵魂。抓住议论文的三要素就抓住了议论文的主干知识。上文中介绍了如何抓住议论文的三要素,在此不再赘述。抓住了议论文的三要素就会解决议论文学习中的困难,掌握学习议论文学习的方法。

(二)结合生活认知 学生在学完议论文后,可以根据作者对论点的论证并结合自己的生活认知,重新得出结论,或与作者产生共鸣或与作者相论辩。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会从议论文中得出更加深刻的结论。

议论文是一种说理性文章,其语言较为抽象、枯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议论文“结构”教学模式,以议论文所特有的结构特点为主线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抓住议论文最基本、最核心、最主要的知识,学习起来显得简便,且可操作性强。但这毕竟不是一把万能钥匙,也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学实践中应灵活选择运用。

――――――――

参考文献

①唐焕毅、张清艳:《中学语文议论文、说明文教学模式》,载柳思俭、淳于家新:《实用中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101页。

②伊道恩:《中学语文教学建模》,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8-60页。

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5篇

笔者收集了2000―2009年音乐类核心期刊声乐教学模式论文共16篇,发现探讨区域主要集中在高师教学模式上,如列表:

数据显示:高师授课方式文章数量最多,占该类论文总数的75%,是该类论文中的焦点问题,也是争议最多的部分。归纳起来主要是就高师声乐课到底是该采用“一对一”“一对二”?“小组课”“集体课”?还是混合起来使用的问题展开的讨论。梁峻岭的《谈高师声乐小课教学模式改革》(《人民音乐》2000年第3期)认为:高师声乐小课采用“一对一”的形式弊多利少,而“一对二”则更为可行,并总结了该形式的五大特点,来支持论点。观点类似的还有刘长瑜的《高师声乐课教学方式亟待改革》(《黄钟》2000年增刊),这篇文章在建议采用一对二的教学形式的同时,还论述了在本科“大三上”和专科“大二上”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科学性,比前者更为具体。持不同观点的:钱正钧的《如此声乐教学改革只能使声乐学习质量直线下降》(《人民音乐》2000年第11期)。80年代末,全国高师音乐专业面临改革,当时的改革是在“全国高师音乐专业有盲目向音乐学院看齐的不良倾向”(大意如此)这样一个前提下进行的。很多高师院校为了突出“师范性”,文章就将“一对一”小课改为小组课的举措,进行了批判,认为该举措造成了声乐学习质量剧降的恶果。认为声乐教师在上小课的基础上,可以对班上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作大课讲解,也可以小课与适当的小组课相结合,但绝不可用小组课代替小课,从而取消小课。王文玲的《高师声乐教学浅议》(《中国音乐学》2000年增刊):郑颜文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培养与高师声乐教改刍议》(《人民音乐》2003年第9期)等,都认为应采取以“一对一”“一对众”“小组课”“集体课’几种形式交叉进行授课,教学效果会更好。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小组课在高师课堂上占绝对优势,提倡高师采用小组课的形式。以上三种观点,笔者赞同第二种,即几种形式交叉,或分层教学最为合理,每种形式都有其优势所在,一对一个别课可针对学生逐一进行歌唱发声的指导和训练,为提升歌唱技能开发其潜在的音乐表现力,小组课为师生互动、培养教学能力营造客观教学环境,集体课为声乐学习与教学奠定理论基础知识。三种形式相结合,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目前,我国多数高师音乐教育(音乐学)专业的声乐教学,都广泛采用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选择(简称“声乐双选”)的模式来分配或安排师生,一些高师还将它发展成为一种制度或规定。声乐双选模式是新生事物,实际操作中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怎么选”“谁先选”的问题。张晓钟与卢清丽华南师大两位教授合作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双选模式――探讨》(《人民音乐》2009年第3期)对双选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是一篇颇富价值的文章。

声乐分级教学同师生双选模式一样,也是新生事物,它是对高师传统声乐教学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和客观评定后的选择,新体制的形成与完善的过程是认识探索与思想发展的过程,它触及传统教学的弊端、教育实践的规律、声乐教学的法则及教学评价等问题。张晓农的《声乐分级教学的探索与思考》(《黄钟》2001年第1期)就是对这一新生事物的研究,文章从声乐教学体系的完善、声乐教育目标的实现、规范化声乐教材的形成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上两种模式探讨对于声乐教学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帮助的,遗憾的是,似乎很少受人关注,因为每种模式仅发现一篇文章。

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新课程理念要求“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明确要求教学要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以高品质的有效教学带领学生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因此,在新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合作互动,共同构建新知;信息提炼,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能力;创新反思,及时总结和升华知识的化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新课程理念要求“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明确要求教学要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以高品质的有效教学,带领学生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因此在新的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探索出了如下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堂情境的设置可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等多种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引起联想,启发思维。就情境创设的方式而言,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育对象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或用现代技术手段再现化学场景,并辅之以生动的语言描述,让学生置身于化学氛围中,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或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创造悬念,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自主探究各种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等。

通过分析《化学》可以发现,教材通过选取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社会经验、实验事实、有意义或有趣的事实、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等四个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素材来创设学习情景(依次为经验情景、实验情景、事实情景、问题情景或综合性情景)。这些情景可有力地激发学产仁的探究动机和探究兴趣,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明确探究任务,为进一步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起到定向作用。例如,在学习《分散系及其分类》一节中关于胶体的性质时,课本首先提出问题:“有些液态胶体也是透明的,用肉眼很难与溶液相区分,用什么办法能够将它们区分开呢?”接着通过“科学探究”的三个实验活动,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通过设置问题来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产生疑问,能够很好地激发开展后续探究的兴趣。

二、师生合作互动,共同构建新知。

在新的理念下,师生间己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知识的“授”“受”关系,而是能动的、平等的合作者。师生双方都是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参与者,其直接作用就在于促成学生的主动;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动性,是自我发展的探索者、建设者和参与者。化学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自主、协作、探究相交织共同构建新知的过程。在合作互动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解决化学问题为纽带形成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这种联系中可以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合谐氛围中促成学生学会学习和人格的健康成长,同时在合作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如,在学习《化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化学实验安全时,利用“思考与交流”—根据你做化学实验和探究的经验,想一想在进行化学实验和探究时应该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将注意事项写在不同的卡片上,与小组同学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在班上交流。你能举出经历过或所了解的发生安全问题的例子吗?很明显。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在于学生明确实验安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实验和探究的经验,归纳总结目前所学的和以前实验与探究中遇到的“实验与探究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师生互动,共同完成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三、信息提炼,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选一些化学材料,指导学生选择判断,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加工,提取有效信息。从收集文献资料到运用逻辑方法进行判断和推理,到构建论据得出结论,使学生的阅读判断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研究能力都得到有效的训练。所以信息提炼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取新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过程。

四、创新反思,及时总结和升华知识。

“创新”是对所学知识重组和改造,以内化成学生新的认知结构:是学生依据有关资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化学事件和现象作出富有个性的认识和判断;也是在己经学到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知识的升华。“反思”是师生对课堂行为进行的总结,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个能动的认知加工过程。教师的反思能够有意识地将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过程作出评判,从而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

新课标教材中“思考与交流”是所突出的栏目之一。“思考与交流”内容的设置不仅大大丰富了教材的内容和视野,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效的条件。“思考与交流”栏目设置强调学生自行思考,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有效条件。而且栏目强调通过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同伴进行交流与讨论,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同时又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所思所想作出反思和评价,如反思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确?是否全面?有哪些不足之处?不足在哪里?如何改进等。而且还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与反思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作出调整、改进和完善。

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模式创新

论文摘要:结合生物化学教学实际,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双语教学和创新性实验等,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生物化学是介于生物与化学之间重要的边缘学科,是物理、化学等理论与技术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所产生的交叉学科,是一门集理论与实验为一体的专业基础课程,在相关学科的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具有知识密集、信息量大、内容复杂、记忆性强、实验技术更新快等特点。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和生物专业学生分配就业时所遇到的困难,本文针对传统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生物化学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为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奠定基础。

1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的发展规律,教师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培养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

1.1结合学科发展前沿,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现代生物化学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介绍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实时更新内容。讲到基因表达时,可介绍我校主持的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的研究进展,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家蚕基因组研究方面已居世界领先地位,这是建立21世纪“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里程碑。并把有关基因组草图的基本知识介绍给学生,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1.2理论联系实际,拓宽学生知识面

生物化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讲授理论课时,可通过联系周围的生命现象和生活常识了解生化问题,激发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如脂类代谢部分,可以介绍目前世界肥胖人数已超过16亿,肥胖易引发心脑血管类疾病,已成为全球第一死因,再结合脂代谢机理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饮食平衡营养控制肥胖。另外,可以通过设问方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为什么短跑后人会感到小腿酸痛?为什么不能常吃生鸡蛋?为什么加卤水可以制豆腐?为什么多吃糖会发胖等等。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既使学生掌握了所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拓宽了学生在生物化学领域的知识面,又促进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1.3灵活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生物化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量成倍递增,涉及的许多概念及反应过程非常抽象,尽管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仍然感到概念模糊和难以理解。多媒体是以计算机为载体,集声、像、动画、音乐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信息容量大、视觉效果好、简明生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等优点。

根据教材内容,采用多种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如用ChemOfficeUltra8.03绘制氨基酸或核酸的三维立体结构,录制视频介绍几种层析法等实验性强的理论知识,运用Flash动态画面模拟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以基础知识为主线,遵循内容精简、版面简洁、色调清晰,动画科学,切忌将它制成电子黑板。在图文并茂、视听一体化效果的渲染下,配合教师的讲解,可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微观图像宏观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和质量。

1.4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施引导式教学,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对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讨论,然后以答辩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或者教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开展课堂交流。

在课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教参阅览室、视听阅览室、网络图书馆等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自学,或通过网络与同学、教师相互交流。

2开展双语教学,培养复合型科技人才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4号文件)的精神,逐步推广和实行本科生教育中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双语教学,已成为培养新时期我国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和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开展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是现阶段我国高等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条件。在生物化学的双语过程中,首先处理好现阶段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的关系,其次提高教师的双语执教能力。我校为了提高教师的口语,组织教师到英语国家培训。另外要选择合适的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教材,采用循序渐近的教学方式,实现双语教学目的。

3开展创新实验,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

当今世界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谁具有一流的人才,谁就可站在科技的制高点。开展创新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有效手段之一。

3.1加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之一。如安排学生参加实验准备工作,使学生熟悉整个实验环节,从试剂配制到实验的预试及分析均由学生完成。学生动手又动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2开展综合型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由于课时和经费限制,很多学校主要开设验证性或演示性的实验,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挥。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设探索性和综合性的实验至关重要。如设计“鸡蛋清SOD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鉴定”实验,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酶的性质、酶的分离及纯化关键技术、酶的鉴定方法等知识。

3.3全面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学生可自行设计的探索性实验,在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并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利用开放性实验室进行预习实验,对预习实验出现的问题及时查找原因,研究改进措施。另外实验室对所有学生开放,当高年级学生有创新的灵感也能及时到实验室来验证,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提高综合素质。实现以人为本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色彩构成教学模式色彩设计

l色彩构成的概念

在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教学中,论文其构成教学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即所谓三大构成。而色彩构成是继写生等架上绘画训练之后又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认识色彩理论,掌握色彩形式法则的艺术设计专业独立的基础科目。它是探讨色彩物理、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调整色彩关系(对比、调和、统一等)以获得良好色彩组合的学说。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构成体系之一。

色彩构成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审美的判断能力和倡导创新的变革精神。色彩构成的学习和掌握直接关系到今后设计作品中色彩修养和创意水平的高低。

2传统色彩构成教学模式及存在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我们从香港和日本引进了色彩构成课(也有人叫它装饰色彩课)。其色彩构成理论猛烈地冲击了传统的图案色彩教学模式,使我们的色彩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色彩构成教育体系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但与我国的设计实践领域相比,无论观念还是手段,色彩构成仍是一个不太受重视的领地,处在停滞不前的边缘。目前的色彩构成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和单一。通常是教师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授课。学生在你讲我听的方式中接受教学内容,再通过手绘训练,以作业形式呈现出来,最终由教师进行品评。作业过程中,学生将大量精力放在色彩的临摹及颜料调配上,不注重色彩设计意识培养,缺乏创造性,同时还困惑在颜料调配不均等表现力差等现象中。整个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完整性,注重对色彩理论的试验分析,偏重已有理论成果的再现,不注重对色彩运用的感性分析;不明确色彩构成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对色彩的认识、审美、整合和表现的创新能力。学生深感课程枯燥、乏味。当课程结束后,如云里雾里,形成临摹容易创作难的现象,为日后的专业设计设下了障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讲授色彩原理时,教师往往以字代色,致使两种或多种色彩的对比及调和效果,学生只能通过联想加以比较,直观性较差。尤其对一些色彩感觉较弱、对色彩知识了解也较少的学生,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学生在后期的实际应用中,很难把构成中的色彩知识自觉地应用于创作中。出现了临摹不成问题,创作却难上加难的情况。有的学生甚至要求再重新讲解相关的色彩知识。这些都说明前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

3改革措施

3.1注重色彩设计配色能力的培养

色彩,它能改变我们的心情,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心理感觉。毕业论文一组成功的色彩配色与设计,将是传递设计师对作品的设计理念和对色彩的理解,直接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而现代社会所需求的是高效率、高品质的设计作品。由此对设计师来说,无疑是一种配色与设计对审美的挑战。配色与设计,既要考虑传统文化的影响,又要符合个人心理结构的印象。因此,色彩与设计,对设计师一个作品的成功,具有无法抗拒的亲密程度,几乎到了难舍难离的地步。设计配色和个性配色,在设计中的地位,又如何评点呢?一件成功的设计作品,必须具备三个基本元素一个结构,即色彩、图像、文字和构成三个基本元素连接的设计构成。而三个元素中尤为重要的是色彩。因为色彩的敏感,是对首次接触一件设计作品,最先攫取注意力的视觉印象。那就是作品的色彩配色。其次是图像,最后才是文字和整个作品的设计构成。

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即使我们企图通过各种色彩对比来培养学生的配色能力,如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但基本上都是临摹已有的各种色彩对比,而且未加重配色在色彩设计中的教学分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忽略了配色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重配色能力的培养。通过典型实例,运用色彩学的理论分析,讲解色彩配色原理,使学生亲身体验不同色彩搭配带来的不同效果,体会优秀作品配色的奥妙,提高色彩在各类设计中的巧妙搭配,如服装设计色彩配色、包装配色,又如网页设计的10种基本的配色设计:无色设计、冲突设计、单色设计、分裂补色设计、二次色设计、类比色设计、互补设计、中性设计、原色设计、三次色三色设计等能力。另外,通过配色训练,使学生掌握配色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3.2注重色彩在设计中的应用能力培养

自然中、生活中、文化中、美术中、商业中、社会中,优美的色彩俯拾皆是。它呈现着一种未经安排而又像经过安排的秩序之美。而色彩设计,则是指与广泛而普及的生活色彩、自然色彩铺陈有所不同的用色技巧。应用色彩设计,使人类除了领受自然中丰富的色彩外还能致其精髓来创造生活中更精致、更有组织、更符合需要的人工色彩。这不但丰富了原有的色彩世界,也拓展了人类历史、文化领域之美,更进一步地幻化出理想、缤纷的人类新秩序之美的环境。因此,色彩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色彩设计运用培训的很少,尤其在基础课中,导致学生在实际的设计中色彩运用能力非常差。针对此种情况,在授课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强设计用色能力的培养首先,将色彩设计应用贯穿于色彩的基本理论中去。留学生论文如在色相环中,设计成12色或24色同图案不同色相的对比(可以对图案进行各式的设计);或从现实中的生活提炼出基本图案,将明度对比、色相对比、纯度对比、色彩推移运用到图案中。

其次,讲授各种不同设计中的用色原则和技巧。如广告设计中的色彩设计、企业表观色彩设计、产品色彩设计、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设计、建筑的色彩设计、服饰设计的色彩设计等。

3.3紧随时代步伐。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教学效益

在信息化、多元化的高科技时代,电脑辅助设计的日益普及,数字化色彩的建立及网络的出现,使我们要重新拟定教学目标,增添新的教学内容,不断在教学上推陈出新,从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色彩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研究为主的互动的教学新秩序。因此,电脑时代新技术新观念是催化剂。

我们应充分利用其对色彩构成教学完善发展的刷新作用,将传统构成教学与先进的多媒体工具相结合,职称论文为传统色彩构成教学体系注入新鲜血液,产生新的活性因子,催化出更加合理和艳丽的教学奇葩。

教学中,我们可借助于计算机这一媒体更加直观地讲解色彩构成的基础知识,充实课堂的学习内容,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轻松地掌握色彩规律。这是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用文字表达、学生靠联想去感受所达不到的境界。以《色彩知觉的视觉残像》这一节为例。如果用我讲你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完全不明就里。而教师把色彩视觉残像的现象借计算机这一媒体制作课件,把现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有了一点头绪。然后他们会带着疑惑,再通过对色组的长时间注视实验,实验结果有了,那么色彩视觉残像现象就一切尽在不言中。学生不但轻而易举地透彻理解了色彩知识,而且在一瞬间也发现了色彩构成的学习原来可以在乐中获取,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而言,表现的手法不再局限在传统的手绘训练上,避免了因把精力放在画面的精工细做上、技法的表现上,而忽略了对色彩关系的研究与探讨,从而削弱了观察、思考和创新等思维方面的训练提高等不良倾向。因此,可以借助一些绘图软件,如AdobePhotoshop(它作为影像处理软件,在色彩的使用及调控方面有着强的优势,快捷的填充,灵活的色彩更换方式。每一项都简便易学)。把Photoshop应用于色彩构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屏幕对色彩间的复杂关系进行形象的讲解。学生通过真实的色彩表现,轻松掌握了色彩搭配规律,在作业的制作上,可免去手工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涂色不均等问题,并可衍生出多个方案,便于比较,扩大练习范围。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除了教师的课堂讲授外,更多地需要借助大量深入而又系统的色彩作业练习去理解色彩原理,磨练色彩感觉,精纯表现技巧,提高自身的色彩修养,为以后与色彩相关的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新时代新技术赋予我们新观念。色彩构成教学必然要与诸多新兴技术和知识发生关系。而快捷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推陈出新的教学思路是实现创新目的重要保障。电脑作为现代高科技处理信息的工具,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摄取、存储和处理视觉形象的功能,为色彩构成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表现形式和巨大的艺术潜能空间。

参考文献

[1]吴卫.从表达色彩介质的转变反思色彩构成教学改革[J].株州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学报,2004(9).

[2]姜余.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色彩构成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3]朱介英.色彩学:色彩设计与配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4]视觉设计研究所.七日掌握设计配色基础[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当前,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它集图像、声音、文本、图片、动画、影视等多种媒体为一体,用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向学生展示学习内容,使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它使教学手段多样化、教法灵活多变,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为学生积极探索新知提供了多个“触角”,为实施探究式、互动式、开放式教学方法提供了契机。

一、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

单一教学模式即采用传统教育媒体开展的教学模式,常常被狭义地认定为课本、讲义、黑板、粉笔.随着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教育媒体的种类也不断地扩大.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媒体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多媒体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多媒体教学模式应对素质教育的适应性。

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引入对应的实践环节.加强实践环节学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目标中占有同样的比重.每门学科最终是为了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所以理论必须与社会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对此,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践型教育模式是一种最为有效的途径.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实践型教学阶段往往和其它教学阶段在时间上相割裂,而且,由于教育经费的紧缺和教学机构的设置限制,使其难以保证应有的教学效果.(2)建设多媒体课件网络化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的网络化主要是指各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不能仅仅局限于独立使用和完成某一单一的任务,而是要连成一个整体,形成四通八达的网络,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空间,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这样,首先,各教学科目之间要进行链接,使学生能够在多学科之间自由转换,提高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在每一学科内各知识点与资料库之间建立链接,使学生在学到某一知识点时能够找到与之相关的各类资料,有利于从多个角度理解所学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下实际上有较大的困难.

(二)多媒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改革关系的探讨。

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点正好弥补了目前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冲突和不足.作为一种媒体技术,它所承载传输的信息形式是多种类的,覆盖了教学系统的各种要素,具有全面性和形象性;它提供了各个部门、各类人员、各项工作、各个环节和各种要素信息之间联系的信息通道,具有多向性和交互性.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充分、形象地模拟教学环境,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以最经济、最直接的方式达成学习目标.

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它不仅把计算机技术运用到课堂上来,也把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引入到课堂,使得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过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意识。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吸引着学生去思考,去从事活动,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多媒体手段的应用,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充满新鲜感、生动感和时代感的空间,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能使单调的书本知识形象化,抽象教学知识变得直观化,而且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获取知识。(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有关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有关知识保持的实验研究资料表明,人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的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而自己既看得到又听得到内容的50%,如果把自己接收到的信息再用讨论的方式表达出来则可以记住信息的70%。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则可以同时获得视觉和听觉的信息,同时又可以通过计算机的交互作用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达到对知识信息的巩固和保持。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对教学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教学信息的组织结构有线性结构、分支结构和网状结构等形式。传统的文字教材、录像教材和录音教材的组织结构是线性的、有序的。然而,人的记忆是网状结构的,这种线性的结构在客观上也就限制了人类联想思维的自由发挥。由于多媒体一般都采用超文本的方式来管理教学信息。所谓超文本它是一种新型的信息管理技术,是收集、存储和浏览离散信息,以建立和表示信息之间关系的技术。他以节点为单位,在节点与节点之间通过表示他们之间关系的链来加以连接,形成网状的信息结构,正适合于人类联想思维的特征,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建构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学习即不是外部事物的简单呈现,也不是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展开,而是人与外部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对外部事物进行的意义建构。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构成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即强调学生在一定的意义情境中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针对某一主题的不同任务进行分工协作,通过会话讨论各自完成任务的经过和所遇到的问题,使每个学习者的研究成果在学习集体中共享,以明确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只要能够摆正学生教师多媒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点,扬长避短、合理利用,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课堂,从而开创教育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杨喜权,吕英华,韩毅.多媒体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10篇

1.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扩展知识。虽然大学英语基础教学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高年级的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无论是在英语教学方面还是商务知识方面,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学习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对于金融院校的商务英语学生来说,商务知识包括外贸、外事、金融、会计等多学科的专门知识,而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堂中只能传授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而对于大量的专业知识和随着时代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是无法传授给学生的,这势必造成学生在涉猎专业知识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2.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商务英语系毕业的学生大多从事外贸等方面的具体工作,这些工作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时代的发展也需要人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否则将被历史所淘汰。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达到对知识的掌握。使用网络的学校也只是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源,或将网络作为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的工具,并没有将无限的网络资源充分进行利用,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以传统方式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传统的应试教育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那就是考试成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和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这种思维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是同时具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牢固的商务方面专业知识的高科技人才,对学习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落后的评价机制已阻碍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以LBL为主,PBL为辅扩展专业知识。商务英语专业主要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和商贸专业知识。以金融院校为例,学生必须掌握英语方面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以及外贸、金融和财会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于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来说,LBL教学法的优势明显,所以在传授基础知识的时间分配方面,以课堂传授为主。为了扩展学生的英语和商务专业方面的知识,教师还应该根据所学的内容,提出关于金融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借助图书馆和网络查找资料,通过论文、讨论、演讲和做PPT课件等方式完成作业,从而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

2.将LBL和PLB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准备不同的问题,并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问题。同时,教师应在课堂教授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对于将要解决的问题的深度和难度有一定的了解。每个小组应按照合理的步骤,既选择问题、提出计划、执行计划、总结成果、交流经验、作出评价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不仅提高了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还巩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3.建立以考试为主,多种评价机制为辅的评价机制。传统的考试着重考察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但是对于学生能力的掌握存在很大的不足。利用PBL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设定多种评价机制。教师可以再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取自评、小组成员互相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和教师对各种定期评价的方式进行。将考试和形成性评价方式统一起来,最后形成对学生的最终评价。

上一篇:课程与教学论范文 下一篇:英语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