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03-15 18:16:55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思考方法;解题效率;解题思路;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就要炼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得到良好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学生在这样科学化的数学教学中,得到全面的锻炼,为后的数学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着重锻炼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和技巧,重视基本数量关系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考方法,提升解题效率,通过多样化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下面就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策略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在教学中重视基本数量关系的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基本数量关系的教学,学生要学会运用未知数的式子,用其表示数量关系。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这样表示数量关系,甲数为X,乙比甲的2倍还多5,那么乙数是多少?又比方植树队要植树2000棵,一组每天植树m棵,二组每天植树n棵,两个小组同时进行植树几天可以完成植树任务?两个植树小组共同植树3天,还差多少棵树没有植完?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学生要学会结合实际的数量关系,将已知数和未知数进行联系列出代数式。例如:一条丝带长10米,用这条绳子系了8个蝴蝶结以后,还剩下6米的丝带,平均每个蝴蝶结要用X米。通过以上的描述,使学生列出相应的代数式:1.系8个蝴蝶结要用多少丝带?2.一共还剩下多少米丝带?

那么,在以上的训练中,我们也可以将其反过来进行。学生可以结合代数式表达出数量关系。例如:小明家和小华家相距4000米远,小明和小华同时从家里出发,两人相向而行,12分钟以后小明和小华相遇,小明每分钟走200米,小华每分钟走X米。通过以上的阐述,要求学生说出12X表示什么?200+X表示什么?(200×12+12X)表示什么?(4000-12X)表示什么?(4000/12-X)表示什么?4000/(200+X)表示什么?

二、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考方法,提升解题效率

在数学应用题中主要采用的思维方式是逆向思维,那么,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是采用顺向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思考方法上属于一次重要的挑战。因此,一定要重视小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这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同时对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后评析可采取一题一评析的策略,可先让一位学生汇报结果或上讲台作解答,并要求其作适当的讲解,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补充不同的解法,方法可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讲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三、通过解题思路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的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应用题的主要难点就在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数学应用题的学习固然具有一定难度。但是,学生学习困难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小学生缺乏相关的锻炼。在实际学习中,当学生遇到难题时不会运用正确的解题方法,在问题面前学生束手无策。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应用题就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从而锻炼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这样的学习现状,我们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在多样化的解题方法中,突破应用题的教学难题。教师要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就可以将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变成具体的步骤,学生根据这个步骤进行解题,这样不管遇到再难解的题,学生也可以通过解题步骤对其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找到突破口。

首先,在接触一道题前,要进行读题。通过读题对该应用题进行初步的了解,抓住题中的主要条件,将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区分开来,同时找到主要的信息,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信息是起到误导作用的,读题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对整个应用题的大意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就要对其进行标注,将重点和有用的信息进行标注,从而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之后要结合题中已知的数量及关联,运用画图的方式将其直观地表现出来。最后,在对应用题的分析过程和解答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其进行阐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该题的理解和解题的过程,还有在解题的中的逻辑思维。通过这样具体化的解题步骤,使复杂的应用题变得简单具体化,学生在这样的解题方法中,通过读题、做标注、画图、讲道理,将应用题进行一步一步的具体划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科学有效的锻炼,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有效地方法,使教师和学生达到数学学习中的双赢。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习中的重难点,一直以来困扰着教师和学生。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在数学应用题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培养学生的思考方法,提升解题效率,训练学生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蒋红英.浅谈列方程解较复杂应用题的策略[J].亚太教育,2014(02)

[2]易耀明.浅谈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J].抚州师专学报,2000(04)

[3]应翔敏.优化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的策略[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作者简介】

教学策略范文第2篇

第二节 教学策略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策略

“策略”最早见于军事领域,后应用于教育。一般讲,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在此意义上,教学策略同义于教学方法。但从广义上讲,教学策略不仅用来表示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手段或方法,而且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序列计划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艺术。它的内涵较为广泛。教学方法这一概念就侧重在指教学过程的横向结构,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材等教学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组合方式,它的实质就是具体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

教学策略包含多个方面的含义,包括目标的设立、媒体的选择、方法的确立、活动的组织、反馈的方法、成绩的评定等等。所以,从系统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

(一)教学策略的特征

1.目的性和适用性

目的性是指教学策略对于实现教学目的的适合与有效程度;适用性是指教学策略对于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过程及其规律的契合与适宜程度。随着教学改革,新的教学活动产生了新的教学策略。例如小学识字教学就有分散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部件识字等多种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适用程度取决于其反映教学过程规律的程度,取决于它遵循正确的教学原则要求的程度。

2.共性化与个性化

教学策略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教学的共性。教学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环境都会影响教学策略的选择。所以,我们难以发现完全一模一样的教学实践过程。每个教师都能在学习、借鉴、加工、吸收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所处环境,发展和创造出带有鲜明个性化色彩的教学策略。例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就是在借鉴外语情境教学的同时,结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吸收中国占典文论中“境界”学说进行的创造性的改造、加工,从而形成的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策略。

3.稳定性与灵活性

教学策略一旦制定,即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学的多变因素需要教学策略的不断调节来适应其变化,以求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4.思想性与技巧性

教学策略首先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转化为方式、程序、手段等具体行为来体现的。所以说,教学观念是教学策略的前提和方向,而教学技巧是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保证和“推进器”。只有教学技巧的设计没有教学理念的指导,教学就会迷失方向,只有教学理念的支撑没有教学技巧的配合,教学就会剩下空洞的躯干,成为一具“僵尸”。

(二)教学策略的四个基本因素

1.指导思想

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指导,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灌输式和启发式等教学策略就基于不同的指导思想。

2.实施程序

教学策略是针对一定教学目标而组织的程序化设计,虽然没有定式,但不管如何都得考虑怎样合理安排程序促进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化:(1)把他人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2)把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活动方式转化为个体的认知能力;(3)把蕴含于知识经验中的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

3.行为技术

制定出明确、易行的操作要领是实施教学策略的有效保证。

4.效用评价

通过评价,可以检测、调节甚至校正教学策略实施的结果和途径。评价标准在于它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与教学对象的沟通性、与教学情境的协调性、与教学过程的同步性等。

(三)教学策略的六个方面

1.教学准备策略

包括教学目标的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组织形式的设计等。

2.教学行为策略

包括呈示行为策略(如讲述行为、板书行为、声像呈示行为、动作呈示行为)、教学对话策略(如问答行为、讨论行为)、指导行为策略(如练习指导、阅读指导、活动指导)等。

3.辅助行为策略

包括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课堂交流的有效组织、课堂强化技术的运用、积极的教师期望等。

4.管理行为策略

包括常规的建设、问题行为的调控、管理模式的设计、时空管理等。

5.教学评价策略

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

6.指导学习策略

教学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特教数学;听障学生;课堂教学;策略实施

教学活动是师生交流互动的重要载体,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育学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讲解知识内涵要点、传授探知活动方法策略、师生情感观念碰撞的重要途径和载体。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教学活动中,听障学生准确的掌握数学知识,科学的解答数学问题等等方面的技能,都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和锻炼起来的。但在现实特教教学活动中,部分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时,特别是在教学策略的使用时,不能紧扣教材,紧贴学生,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新实施的特教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课堂教学主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根本目标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策略的优化,学习效率的提升”。在这一大背景下,创新教学方式,活化教学策略,已势在必行,成为提升课堂教学效能的重要“出路”和途径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师为主、先教后学、课后训练、集体教学、个体学习、目标单维、面向过去”的传统模式,建立“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个性教学、合作学习、目标三维、面向未来”的新型课堂教学策略。本人根据特教数学课标要求,结合特教数学课堂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有效运用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效能。

一、情境教学法,营造融洽氛围,让听障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情感

儿童心理学指出,小学生对身边的事或物充满“亲切感”,能够产生能动的学习认知情感。课堂教学内容教材内容,更离不开现实生活。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工作者都将数学内容通过生活性、生动性、现实性的事例进行展示和呈现,以此引发小学生积极学习的能动潜能。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特教数学教师应利用情境教学的现实性、激励性以及生动性,紧扣住特教数学课堂教学内容,设置出贴近听障学生生活内容,展示数学生活特性的生动事例,让听障学生在“感知”生活性的教学情境中,吸引学生有意注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情感。

如在“分数加法和减法”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上,就抓住了数学学科的生活特性,利用分数加法和减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性,设置了“一杯果汁分给三个小朋友,第一个朋友分了这杯果汁的1/4,第二个小朋友和第一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剩下的全部分给第三个小朋友,这个小朋友分得了这杯果汁的多少?”、“一个绳子,第一用去了全长的1/5,第二次用去全长的1/2,这时还余下全长的几分之几”等生活问题,让听障学生在生活性的教学中探知问题;在积极心态中,学习潜能得到有效激发。

二、问题探析法,指导探析过程,让听障学生领悟解答问题的策略

听障学生由于听力障碍,影响了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导致解答问题的能力很弱。这就需要特教教师长期、有效的引导和指导,听障学生才能逐步掌握和理解解答问题的精髓和策略,从而获得解题能力的提升和进步。而这一过程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和完成的。问题探析法,就是特教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解题技能,提升学生解题效能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针对性的数学问题,注重学生解题过程的指导和解题策略的归纳,实现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获得解题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层次教学法,有的放矢教学,让听障学生实现同步发展的目标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听障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方法的选择上也应面向全体学生。但听障学生个体之间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就决定了特教数学教师制定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策略,不能“同一样式”、“统一标准”,而应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实施层次教学,让不同学生群体获得锻炼时机,实现学生在层次性的课堂教学中同步进步和同步提升。如在“小数加减法应用题”教学活动中,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就根据不同类型的学习群体学习实际,在共同进步的大背景下,设置了“小明爸爸买了一瓶色拉油,连瓶共重3.4千克,用去一半油后连瓶重1.9千克,你知道这瓶油原来有多少千克?瓶有多重?”、“前楼中心小学四年级男子平均身高122.8厘米,三年级男子平均身高比四年级矮14.2厘米,吴浩然是三年级二班的一名男同学,他的身高是1.26米,问吴浩然比三年级男子平均身高高多少?”等由易到难的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活动,这样,不同类型的听障学生都能得到解题的机会,得到展示学习风采的机会,有助于“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之,新课改下的特教数学教学活动策略多种多样。特教数学教师要紧贴学生实际,紧扣目标标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让听障学生在有效教学策略活动中获得学习技能和学习素养的双进步。

教学策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篮球运动 体育教学 投篮

随着技工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篮球项目由于集对抗性、娱乐性于一体而受到师生的喜爱,篮球运动教学是技工院校体育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因此,探讨篮球训练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篮球运动教学的主要内容

1.身体素质

许多体育老师在传授篮球时,主要集中教学篮球技能方面,忽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训练,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实际上,学生身体素质才是学生篮球成绩提高的关键所在,只有学生身体素质高,才能在激烈、高强度的篮球对抗中完成一系列技能操作。因此,在篮球训练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作为篮球教学训练的重要内容。

2.篮球技能

篮球技能包括运球、传球、投篮等环节技能。其中,运球技能主要是培养与提高学生控制篮球的身体协作能力;传球和投篮技能是篮球运动配合进攻的主要纽带,也是篮球技能训练时主要教学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篮球技能,体育老师可以对学生分组,轮流进行进攻与守势,以加强他们的篮球技能,条件成熟时组织双方对抗比赛。

3.团结对抗意识的培养

篮球是一项团队对抗性体育运动项目,培养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以及集体对抗意识至关重要。团队成员配合与合作,一致对抗另一方才能为赢球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对抗意识,对于学生将来学习与工作也具有积极作用,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技工院校篮球训练教学策略

1.传授比赛规则,培养团结对抗意识

篮球运动训练中,篮球运动理论知识是实战的前提。为此,体育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篮球理论知识教学,让学生熟知篮球运动比赛规则,并且在平常训练中灵活运用。体育老师应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说明一些不允许出现的动作,比如推拉对方球员,阻击对方球员向前运球时出现不正常姿势等。总之,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应该着重向学生说明比赛规则和处罚措施。同时,体育老师应该坚持培养和提高学生团结对抗意识,不断增强学生在比赛过程中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2.加强技能训练,提高篮球运动技巧

(1)运球训练。篮球运动中,运球技能是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运球质量高有助于实现摆脱拦截、快速助攻以及快速投篮得分。老师在运球训练时,重点在于训练学生的运球手法。没有专业学过篮球的人一般是手腕用力运球,并且在运球过程中,总是用眼睛看住篮球。这些行为都要在运球训练中加以克服。体育老师可以多安排体侧运球、急停争起运球等活动,让学生掌握运球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2)传球训练。传球质量影响篮球比赛团队进攻性。体育老师在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传球减少丢球情况的发生,训练学生传球线路安排,训练接球手法等。传球训练可以从简单到复杂。另外,在传球训练过程中,还要训练学生传球脚步动作等。等学生传球技能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安排干扰对抗环境下传球训练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传球能力。

(3)投篮训练。篮球运动训练过程中,投篮进筐是比赛得分的唯一方式,是所有运球、传球,双方攻守的终极目标。提升学生投篮技术,促进学生投篮命中率,是篮球比赛胜利的保证。投篮包括单手投篮与双手投篮两种姿势,相对而言,单手投篮比双手投篮要少消耗0.1~0.3秒,因此,在高强度激烈篮球比赛中更为有利。因此,在培养学生双手投篮的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单手投篮。另外,体育老师在训练学生投篮过程中,着手训练学生投篮姿势,从持球到球出手的身体姿势、力度把握、弹跳等动作协调,提高学生篮球运动技巧。

三、重视战术训练,培养学生战术意识

篮球运动是集体性体育项目,要获得篮球比赛胜利,仅靠个人力量是不行的,而是依靠团队之间的协调配合。为此,体育老师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战术训练,向学生讲解攻守策略、战术意图,培养学生相互配合与协作的能力,克服学生单枪匹马的个人主义战术。总之,通过长时间的战术强化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相互配合的战术意识。

参考文献:

[1]郝佳.探索提升高职院校篮球教学质量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4(6).

教学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介词 虚词 对外汉语

一、引言

虚词虽然在汉语词汇中占有很少的部分,但是却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虚词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因此更难以把握。也就凸显出它的重要性,虚词不仅对留学生来说是难点。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同样也是很难清楚、明确掌握的内容。而介词作为虚词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我们的重视。不仅是本体研究,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各方面的内容我们都应该进行详细的研究。本体研究虽然可以推进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但是两者适用的范围是不一样的。

下面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介词”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内容进行一些探索,然后以对针对韩国学生学习“在”为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二、宏观角度

介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的数量是有限的。要进行有效的教学,首先应该学习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都需要用到的。因此对介词的范围确定和分类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范围

作为最权威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在词汇大纲中,甲、乙、丙各个不同等级考试中所包括的介词有:按、按照、把、被、对、朝、趁、冲、除、打、当、给、从、从……到、从……起、跟、关于、和、将、叫、经过、就、距、距离、离、顺、随、通过、同、往、为、为了、向、依照、以、由、由于、与、在、照,一共四十个。因我们可以以此为参照,确定介词教学的范围。

(二)分类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的不同,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每个年级的学生所学习的介词和语法点都是不同的,因此将介词分类也是很有必要的。初级水平的学生需要掌握的介词不太多,主要集中在“把、被、比、在、从、跟、和、对、给、为了”这些词上。

三、微观角度

从微观上来看主要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本文在借鉴很多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六点教学建议:

(一)陆俭明先生提出

虚词在语言中起着“经络”的作用。因此对于虚词的讲解不能只考虑到类的观点,比如介词,从语义上看,介词的作用在于引出与动作相关的对象(施事、受事、与事、工具)以及处所、时间等。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对于常用的介词应该一个一个的讲解。

(二)具体到单个的介词讲解应该遵循从形式一意义一语境这一过程

邢福义先生提出对于语言现象可以从表一里一值来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大量例子从形式上做总结,然后从意义着手,探讨它的使用具体语境。

(三)大量的练习,在掌握了这一介词的使用特点以及环境后,进行练习,然后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找出偏误,与其母语进行对比,对干扰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

(四)注意介词的搭配使用,从整体上把握其框架,训练具体使用时的语感。介词的功能主要是: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词短语,整体修饰谓词性词语,表示跟动作形状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对象等等。介词在前,其它词语在后,介词所介引的对象放在中间,形成“介词框架”。

(五)避免已学知识和新知识的互相混淆和干扰。由于介词的用法都不是单一的,因此存在不同的知识点之间的处理问题。

(六)在每学期末对所学的相近类的介词进行重点的辨析、讲解。如表示对象、范围的一组介词“对”、“对于”、“关于”、“向”等。对象类介词“给”、“为”、“替”等。

四、对韩国学生的介词“在”教学策略:

韩语和汉语是差异非常大的两种语言,韩语隶属于阿尔泰语系,是一种黏着语,主要靠添加词尾等来表示语法意义,而汉语是孤立语。汉语中的介词在韩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类。但也不是完全绝对,其中的关系错综复杂。

(一)归纳法在初步接触这一介词时,应该先通过大量例子,从结构上把握它的使用情况。

(1)我在高中的时候学习非常用功。(2)在当时问题还不算严重。

(3)晚上我在家里看电视。(4)在黑板上写字。

(5)她在我所有的朋友中是最聪明的。 (6)他在医学方面是个专家。

(7)在她的帮助下我的汉语进步很快。 (8)在艰苦的条件下他完成了所有的工作。

(9)在我看来,这个题目很难。(10)这种生活在他已经十分习惯了。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将“在”的结构归纳为五种情况:

A 表时间。“在……时候”等等,语义清楚比较容易掌握。

B 表处所。典型的格式是“在+处所+vP”。

C 表示范围。

D 表示条件。构成“在+动名词短语+下”的格式。

E 表示行为的主体,这种用法比较少用到。

(二)演绎法在总结出机构、意义等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举例,巩固其用法。练习的时候要注意训练介词结构的语感。一般是介词在前,其它的方位词等在后,中间是介引的成分。

(三)偏误分析通过学生的练习发现难点,在做题和举例的时候更有针对性,也更能准确的把握学生掌握情况。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韩国学生在使用介词“在”时主要出现的偏误有如下几方面:

1 遗漏偏误。

(1)表示处所时,处所前的“在”经常遗漏。如“我家里看电视”。这主要由于母语的干扰。在韩语中表示“在+处所”这一状语时,是用格词尾来表示的。

(2)丢失或者错用了结果补语中处所词语之后的方位词。这也是由于母语的负迁移。韩语中是没有补语的。因此在这一语法上经常出现问题。

2 误加偏误。在不需要介词“在”的方所名词前加上“在”。如“在夏天武汉非常热。”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将目的语语法规则过度泛化的原因,受到了“在+处所/时间+VP”的影响。实际上汉语中一般方所、时间词语作主语前面是不需要加“在”的。

3 误用偏误。

(1)表现在方位词语选择上。如“我们住在地球里”。这个地方将“上”误用为“里”。这都是因为对方位词把握不准确。

(2)不恰当地将动词与后面的“在”误认为是一个词。如“我们住在的地方没有暖气”。这个句子将“住在”看成了一个词。

4 错序偏误。

(1)状语后置,将整个作状语的介词结构放到了句子末尾。如“回国后和朋友喝酒一起。”出现这个错误主要是由于受母语的影响,韩语中状语位置相当灵活,既可以放在句首、句中,甚至放到句尾。

(2)定语后置,将本应该修饰中心语的成分放到了句子后面,并且缺失了“的”。如“现在我已经是一个大学生在外国留学。”

教学策略范文第6篇

学生特点 教学策略 课内外学习活动 艺术化 总结反思

在我校,一个班级里占绝大多数的都是中、高考线下生。因而,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未来的幼儿教师,我们的英语教学直面巨大挑战,结合学生实际,千方百计,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空谈为实干,主动地运用了我们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我在指导学生幼师英语学习活动的两轮实践中,有如下体会:

学生的受教育活动,包括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其活动目的只有一个: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性,使活动艺术化,并通过班主任教育手段艺术化,作用于学生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素质。

美国的布卢姆(B.S.Bloom)等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只要采取恰当的教育策略,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95%的学生都能达到教育的。”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正是受教育的年龄,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运用我们的智慧,就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而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给他们足够的教育活动时间,并设法使其活动艺术化。因为艺术化就是创造、就是新奇、就是美、就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要比现实更具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及活动。这既是重要的美学原理,又是重要的教育学原理。因此,策略可分两步走:

一、课内学习活动的艺术化

学生课内学习活动的艺术化,与教师教学活动的艺术化的表现和要求有所不同。在课堂上,学生最主要是在教师的感染和熏陶下,在精神上、心理上能进入艺术界,能按照教学的高难度要求进入学生角色、交际角色、欣赏角色、忘掉自我、投身自然,并达到一切艺术创作和表演都需要具备的心境。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真正进入所要求的学习角色,就要使学生不以学为苦,而以学为乐。为此,教师就要通过大量的实际活动,如:我们采用“三S”心理控制法:surprise,suspition and satisfaction使学生感到学习活动充满了新、奇、乐。再加上美化老态、美化语言、美化板书,运用简笔画、运用图片、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会话,又使学生消除了学习活动中心理的消极暗示,如“笨”“拙”“不是学习的料”“外语难学”等等。而且,教师在教学中还要进入教师的角色,对学生,对教学,对所教内容、教得投入,教得生动,教得动人,学生便会身不由己或情不自禁地进入真正的学习角色。

二、课外学习活动的艺术化

由于课外学习活动有其固有的特点,即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娱乐性、挑战性和创造性,因此,其艺术化的特点总是寓于各项学习活动之中。

(一)会话小组活动

旨在训练“听”“说”的能力。人数常控制在十人一小组,以保证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内容以感兴趣的事或新身经历为主,设计会话的场合和情景应多样化、艺术化。

根据学生所学句型编写的对话,学以致用。如:问候、介绍、购物、谈论天气等。

根据课文改写的对话,会令学生耳目一新。

看图或投影讲故事,使学生兴趣盎然。

开展会话游戏,学生备感活动气氛之热烈。

命题或即兴发言,富于挑战性和创造性,并提高和美化了学生的口语能力。

(二)阅读小组活动

旨在一方面通过大量,有效地阅读,巩固,扩大学生词汇,增强其语感;另一方面,艺术化的阅读活动,可使学生从各种读物中猎取更丰富的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英语文化素养和学习兴趣。

介绍图书(读物),是一种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既简单又有效的学习活动。它可以是墙报的文字形式、谈话式的内容简介或书评,也可以是精彩段落,像泉水叮咚般地朗诵。

设图书角,是一种促使学生阅读和培养读书习惯的好活动。采取大家捐书,专人进行管理的循环机制。教师要在尼项活动的量和时间上做明确要求,并可不定期地组织故事会、演讲会等,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即便搞写作竞赛,这样的活动,学生也会言之有物,而且得到再创作的艺术享受。

(三)表演小组活动

旨在大大渲染外语学习的气氛,特别是音乐、表演与学生的情感息息相关,对其吸引力极大。此活动艺术化的开展,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能力培养,对丰富其想象力,提高其思维和记忆力,都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唱英语歌曲。若安排得当,会使它在教学中发挥非凡的效力:课前唱首欢快的歌,可振奋学生学习情绪;上课之中唱首含有action words的歌,边唱边做动作,可驱除学生学习的疲劳;课后唱首教学内容改编的歌,其艺术化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忘掉自我,犹如陶醉在学习活动的“仙境”之中。

角色和短剧表演。表演,既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有很强交际性的言语实践活动。此活动的艺术化,旨在符合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和喜欢交际的特征,同时也是适应英语教学的需要。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此项活动中施展其表演才能,并借助天然景物、简易的道具、巧妙的化装、适当的音乐配置、通过身临其境的艺术角色的表演,去领悟各种语言情景、去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表达的作用、去实践和锻炼自己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教学策略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自主、合作”教学 学习方式 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育界,人们达成共识:“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群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正是在相互合作中得到发展。”北师大主体教育、发展性教育实验室更是从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的高度,提出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并把合作学习的目标定位为:“通过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主体合作与交流,促进学生主题性发展和学生社会化进程”。

语文新课程目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在我国,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渗透在各科教学中,如“启发式”、“讨论式”等教法也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合作、学生间的互动。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有主动求知的欲望,有积极探索的精神,有创新行为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个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在此我就多年教学经验详述了有效实施“自主、合作”教学的策略。

一、更新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精神的基础和前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学生是个性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学会发展”的教学思想也时刻提醒我们,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世纪,不会自主学习的人将无异于文盲。作为素质教育主阵地的课堂,应该从仅仅是一个知识传播的场所转变为师生生命活力、生命价值得以充分体现的精彩舞台。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应该从一个简单的知识拷贝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接受知识本身的同时体验到获得知识的乐趣、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些命题,较之我们以往常说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更加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的内涵可以通俗地概括为“想学”“会学”“能学”。语文学科是有代表性的人文学科,更应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先贤孔子曾经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又强调:“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说明了彼此切磋琢磨、交换心得,有助于个别学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年龄相当的儿童更可能由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内互动、增进成长。另外,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而且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非认知品质的发展,特别有利于责任心、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评价者,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确立全新的正确的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主、合作”精神的学生,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二、确定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精神的灵魂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目标,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有效的直接依据。

1.教学目标要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许多行动都可以用目标指向来解释,目标对人有激励作用。其原因有三:第一,目标能指导人的注意,使之集中精力去完成当前任务;第二,目标能激发人的努力,“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第三,目标能增加人的持久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教学目标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者的认知内驱力,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确立满足学生需要的学习目标,势必会让学生的学习效果迅猛提高,事半功倍。

2.教学目标设计要能吸引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习者对语文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并吸引他们注意,在设计内容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应用多种表达方式。通过采用文字、图象、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呈现知识,以此来培养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第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同时与学生的需要和生活相贴切。第三,应该不断更新学习资源。一成不变的内容会使学习者产生厌倦。第四,学习目标应大众化。如:每堂课的目标中,行为主体是不是学生?行为条件能否真正影响学习的结果与“自主、合作”精神的培养?目标是不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所有这些,都直接有效地影响着学生“自主、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改革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精神的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师生共同学习,提高、创造的重要场所。可以说,任何一个学生,在学校期间80%的知识与技能是在课堂积累、形成的。因此,改革课堂教学,使之符合“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上学期,我曾做过以下几组合作实验。

例:1.每组5人,各组中有1个尖子生,2个中等生,2个学困生,男女搭配。

2.每组3人,层次分开。分别为:尖子生、中等生、学困生、男女分开配组。

3.每组2人,自由组合,男女不限。

实验结束后,通过对比学习目标的完成效率,得出以下结论。

1.个体的基本条件要均衡(即:分层组合,尖子生、中等生、学困生相互对应)。

2.目标应一致(即:不同层次的学生,目标应有所差异,同一层次的学生,目标应相同)。

3.合作伙伴应相对稳定。

4.人数以3人为宜。

5.男女搭配。

6.个体要有一定的交往意识与交往技巧。

四、教师的有效组织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有效组织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这个结论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教师组织不当,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尽管表面上看是分了若干组,但小组里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运行却没有。问题是教师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能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呢?

第一,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信任,相互交流,教学相长。具体说,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心情愉悦、轻松自主地进入学习状态。第二,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尤其要使学生大胆探索、乐于学习。第三,教师要组织好教学秩序,使学生既生动活泼又有纪律地进行学习。第四,教师要根据学生输出的大量反馈信息来及时调控教学活动,使信息传输始终达到动态平衡,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五,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对科学与真理热烈追求和探索的精神。

当然,除了全新的教学观念与高超的组织能力,有效的“自主、合作”教学还取决于教师渊博的知识和对所教学科体系的洞悉。另外,教师还应以宽容的悟性对学生作积极的启发、诱导,促使学生的各种思维高度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向斌.合作学习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教学与管理,2000,11.

[2]朱宁波.新课程中教学开放性和创造性.人民教育,2002,12.

[3]陈怡农.倡自主 树精神 求务实――读“从均衡发展到特色发展”有感.人民教育,2010,2.

教学策略范文第8篇

随着现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更多的人逐渐从物质追求迈向精神层面的追求,对于艺术的追求也愈发强烈。加之现代教育观念的变化,更多的家长不再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更关注孩子的精神文化、艺术修养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孩子身心的均衡发展。基于此,我国儿童钢琴教育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学习钢琴。为促进儿童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探讨儿童钢琴教学策略尤为必要。本文就儿童钢琴教学的价值和具体策略加以论述,期于儿童钢琴教学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

儿童;钢琴教学;策略;审美

人们生活水平提升、教育观念转变提升的同时,更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幼儿早期教育、综合素质的培养,随之更多的儿童进入艺术培训课堂,儿童钢琴学习亦为选择热门。然而,鉴于儿童尚处在成长的初级阶段,而钢琴弹奏无疑是极具专业性且复杂度较高的艺术表演形式,不少儿童对此产生畏难兴趣,更难以保持钢琴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习成效较低。因此,教师钢琴教学的策略至关重要。

一、儿童钢琴教学的价值

(一)有利于儿童记忆力提升

在儿童钢琴教学过程中,乐谱的识读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1]。而乐谱识读要求儿童在识谱的同时进行钢琴弹奏,这一过程对儿童而言无疑较为繁复,稍有疏忽则容易出现错误。因此,在乐谱识读的过程中对儿童的记忆力有一定要求。实际上,识谱的过程,本即是一个儿童记忆力开发的过程,尚处于成长之初的儿童,通过对乐谱的识读和判断,逐渐在脑海中形成符号化认识,且逐步将这些具有抽象意义的符号转换为记忆[2]。此外,儿童在钢琴的演奏过程中,不难发现不少钢琴作品中存在结构重复的部分,这些相似部分的内容往往只有微小调整,这就需要儿童通过自身的记忆力进行有选择的甄别、记忆。通过对不同旋律特征、乐句、力度速度的思考,逐渐形成记忆,进而能够在演奏过程中依循自身记忆和感知对这些相似内容实施正确的处理。钢琴教育是对儿童直觉、视觉等感官的全面调动,而各个环节的练习和进步,无疑均对儿童记忆力提升有极好效用[3]。

(二)有利于儿童创造思维培养

音乐是充满魅力和创造的艺术,通过音乐学习,能够逐步实现儿童审美能力、想象力的提升,进而激发其创造力。儿童钢琴的学习过程,实质上也是欣赏音乐、体验音乐的过程,他们在音乐中收获情感体验,激发对音乐的联想。优美的旋律入耳,抽象的音乐符号呈现出形象的画面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丰富的想象力恰是学生创造的动力。具体在儿童钢琴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好的领悟乐曲情感和思想,提升弹奏水平,儿童会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体验对音乐内容进行想象,在此基础上竭力呈现钢琴作品的内涵,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思维均得到了良好锻炼。

(三)有利益儿童智力开发

科学结果研究显示,人类左右两侧的大脑,分别由身体的左右侧器官支配,且分别负责理性思维、感性思维[4]。钢琴演奏过程,也是儿童大脑、全身肢体的协调运动过程。钢琴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儿童双手弹奏能力的训练,在提升儿童手指灵活性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两侧大脑的同步发展,有利于儿童智力开发。此外,识谱以及各种演奏处理方式,有利于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演奏过程中音乐美和意境的领略及感受,能够增进儿童的感性思维体验,有利于儿童左右两侧大脑的均衡发展。经相关研究统计呈现,学过钢琴的儿童,在入学后,他们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创造能力都会高于一般的学生。因此,钢琴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开发作用是非常显著的[5]。

二、儿童钢琴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激发儿童的钢琴学习兴趣

儿童处在成长的初级阶段,他们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很难对某项事物和活动保持持久的兴趣,且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6]。他们好奇、多动、这固然是儿童天性的体现,然而却加大了教育管理的难度,不利于钢琴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钢琴教学中,教师需要尽可能的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用契合儿童身心的方式激发儿童的钢琴学习兴趣。此外,此外,钢琴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关注科学的教学用语和心理学知识,以之逐步引导儿童的学琴兴趣。对儿童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应以积极、肯定的语言予以激励,使之对钢琴学习具有信心。还应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同儿童的兴趣特点和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个性的儿童,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耐心督导,通过游戏教学、作品鉴赏等各种途径挖掘儿童内心的钢琴学习动力,进而促进其对钢琴的持久热情,并逐步将这种兴趣爱好内化为终生习惯,利于儿童成长。

(二)科学的选择儿童钢琴教材

纵观现今市面上的各种儿童钢琴启蒙教材,我们很难在繁多的教材中甄别出哪些教材更为适合儿童钢琴教学。不同的教材各有侧重,如何选择科学、适宜的儿童钢琴教材同样是儿童钢琴教学中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儿童钢琴教材的选择应充分突出儿童兴趣爱好、生理特征,而后才是对技术性的考虑,违背儿童身心特点的钢琴教材,和儿童的心理特点背离,儿童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效果自然事倍功半。选择科学、适宜的教材,契合儿童身心特点,能够让儿童在接受钢琴专业训练的同时,得以音乐知识、品味的逐步升华,进一步激发他们对钢琴学习和演奏的欲望,促进儿童的自主学习。此外,教材的选择上还应关注教材内容的逻辑性,对儿童的教材内容应是由简而繁,从易到难,逐步提升,让儿童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步提升钢琴水平,教材内容上应具有一定规律,兼顾儿童的兴趣和技巧型,内容编排上尽可能的具有多元化特色[7]。选择适宜、科学的教材对儿童钢琴教学,乃至今后的学琴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拓展丰富的艺术实践平台

实践是对学习成果检验的最佳方式,同时也是促进儿童钢琴水平提升不可或缺的环节。儿童的钢琴教学,课堂教学对于儿童是隐性的提升,而将之呈现到舞台,展现儿童的钢琴水平,既能促进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同时也有利于儿童的经验积累,并在演奏过程中发现自身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努力构建和拓展丰富的艺术实践平台,儿童能够有尽可能多的展现机会,通过舞台表扬展现学习成果、丰富经验,而成功的喜悦和体验,更是促进幼儿坚定钢琴学习目标和动力的关键。此外,还可以是通过钢琴演奏比赛的形式,让儿童公平的平台中展示自身钢琴演奏水平的同时,观摩其他学生的演奏,总结优点,相互学习。也可以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钢琴艺术展演,使之领略钢琴的魅力,提升他们的艺术品位和体验。实际教育中并不限于上述形式,教师应注重艺术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体验、反馈的过程中不断得以钢琴演奏水平的提升和学习热情增加,奠定扎实的钢琴学习基础。

三、结语

儿童的钢琴学习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感知美、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的审美心理过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儿童钢琴教师应当在基于儿童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探索适合合同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的教学方式,竭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之在快乐的体验中收获知识经验,而这也有待于广大该领域人士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沙莎.浅议儿童钢琴教学中家长的陪练观念及方法[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02:102-104.

[2]姚丹.儿童钢琴教学刍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04:148-149.

[3]马丽丽.试论幼儿钢琴学习兴趣的培养[J].歌海,2008,06:98-99.

[4]李红梅.提高儿童钢琴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探析——基于儿童心理学的视角[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08:97-98.

[5]骞舟.浅析儿童钢琴教学中的“视、唱、听”[J].艺术教育,2009,07:87+97.

[6]张晓瑶,李涛.浅谈当代儿童钢琴教学[J].亚太教育,2016,13:271.

[7]方霁.浅谈在儿童钢琴教学中教师与家长的配合[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20:8.

教学策略范文第9篇

一、成语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小学生的思维具体、形象,这一特点决定了成语教学必须坚持直观性原则。因此教师在实施成语教学时,要把成语含蓄凝练的内涵,生动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积累。如欢天喜地、高歌一曲等,可以直接通过图片、动作、表情来形象地帮助学生内化。

2.情景性原则

有些成语的教学可以借鉴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成语。这一原则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具体文本,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从而生成体验。

3.生活化原则

一位外国教育家指出:“我们要带领孩子深入取之不尽的知识的源泉――大自然中去,在果园里、森林里、河边、田野,跟孩子们一道学习词语……”是的,只有让成语教学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成语才具有生命的气息,才能吸引我们的孩子。

二、成语教学特点

1.主动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不能抽象、理性,成语教学更是如此。不能落入“读读、查查、背背”的老套子,必须走主动性、趣味性的教学之路,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这一特点。创设情景,虚拟空间,开展活动,通过多姿多彩的预设,引领学生主动探究,亲身感受成语,使成语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2.多元体验

体验就是用心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物的过程。当前的成语教学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接受,而忽视精神的构建;注重知识的积累,而忽视情感的体验。我们必须除去这一陋习,借体验把生活融进教学,把多元感受融进教学,促进学生主动体会,深刻感受成语的博大精深,从而形成学生学习成语的内驱力。

3.交往互动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参与者,当前的成语教学缺少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依然停留在传授―接受的层面,课堂气氛不好。因此,交往、互动应该成为成语教学的一大亮点,一大特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注重师生角色转换,从而打造成语教学的活力课堂。

三、成语教学策略

1.感受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是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因其丰富而生动,只有在生活的背景下,在自然的氛围里,让学生感知成语,学生才能对所学的成语产生强烈的兴趣。苏教版教材中所安排的成语组块,成语与成语之间都有内在联系,如金风送爽、天朗气清、风吹草动、雨过天晴等是对大自然气象的描绘;旗开得胜、马到成功等是对成功竞争、追求的表达;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都是寓言故事的浓缩;料事如神、胆大心细等是对人物风格的描摹……因此,将成语放到生活场景里,成语就会焕发生命光彩,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

2.体悟生活,加深学生理解

“语言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并发展。”因此,我们只有将成语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理解、感悟,才能真正领悟成语的真谛。以第二册练“读读背背”为例。首先,我们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自然生活中体验这四个成语。而后,我们安排了“畅谈春色”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说说他们是如何在大自然中感受到“春暖花开”的,如何欣赏“春光明媚”的,怎么知道“春意盎然”的,有没有捕捉到“春色满园”的镜头。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学生自然有话可说:有的说,春风拂面没有了夏天的炎热,冬天的寒冷,我们体验到了“春暖花开”;有的说,春天到处鲜花盛开,阳光灿烂,天蓝蓝,水蓝蓝,让人感到是那样的舒服,我想这就叫“春意盎然”吧;有的说,星期天到公园玩,发现公园里到处都是鲜花,我想这大概就是“春色满园”吧;有的说,他听到了花开的声音,小脸上洋溢着发现者的兴奋光芒……这样的设计,使孩子们在交流中,加深了对成语的理解,成语教学从简单到多元,促进成语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世界。

3.运用生活,实现学生积累

成语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生活的升华,经历了历史的沧桑、时间的打磨,至今仍具有勃勃生机。因此,在成语教学中,我们应不断撷取生活资源,使学生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感受成语的生命活力,从而学会运用成语。如教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熟记成语”这一课时,教师在学生理解成语的基础上出示课件要求:看生活风景画面,用今天学过的一个或几个成语说一段话(画面有家乡的民居图,有桂林山水图等)。孩子们一下子从成语的学习中“跳”出来,融入了对家乡、对生活的赞美之中。有的说:“随着家乡经济的发展,瞧,那一幢幢居民楼,真是鳞次栉比,分外引人注目。”有的说:“当您走进我们社区,那里的亭台楼阁,那种古色古香,一定会使您心旷神怡”……在对现实生活的赞美中,学生感受到了成语表达的魅力,实现了积累成语的目标。

教学策略范文第10篇

“留学生”

文/高 静

不同的班级会有不同的班级文化!有的班活泼,有的班沉稳,“留学生”策略便是通过学生跨班学习,进行“跨班级文化的交流”。让同年级但是不同班级的学生更换班级,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留学生涯”,如A班的学生比B班发言积极,可以让A班的学生到B班“留学”,让A班的学生为B班做一个示范;也可以让B班的学生到A班去“留学”,学习A班的文化。

风险与对策

案例:我们班里的“留学生”

我和朱月丽老师合作搭班,朱老师是一年级1班的班主任,教两个班的语文;我是一年级2班的班主任,教两个班的数学。

开学不久我们便发现,1班的同学做事认真,语言表达条理性强,但是胆小、表现欲不强。2班的学生整体思维活跃,学生表现欲强,但是做事不认真。

在1班上课时我就想:要是1班的孩子上课时再大胆一些就好了。在2班上课时我又想:为什么2班的孩子回答问题就不像1班那么有条理呢?过去,我会在1班讲:2班学生思考问题多么积极;我也会在2班讲:看1班的孩子做事多认真呀!但是学生没有切身的体会,教师的语言显得苍白无力。如何让学生体会?一个念头突然闪过:能不能换班上课呢?于是,“留学”制度产生了。

我们首先通过选举的方式,产生了首批“留学生”:有学习好的,有反应快的,有善于表达的,当然也有调皮的。但相同的是他们都代表自己的班级去考察与影响另一个班级!

菲是第一批外出的“留学生”,菲“留学”期间,发现新同学书写都很认真,字也漂亮,回来后我发现她的书写比原来认真多了;强是第一批来我们班的“留学生”,他回答问题非常积极,强走后我们班不少学生发言也积极了起来。“留学”的孩子有变化,“留学”也给班级带来了变化,“留学”的效果真不错!

悄悄话

文/慈 艳

“悄悄话”是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深入小组,以“悄悄话”的方式与学生对话:学生将自己的理解悄悄告诉老师,老师也悄悄地帮助他完善。然后再让他们集体交流。

风险与对策

案例:悄悄话的故事

学生开始合作了,我发现了游离在组外的学生。于是,我叫停了小组合作,神秘地告诉学生:“今天的汇报用‘悄悄话’告诉我,你们准备好了吗?”

小家伙们手举得老高准备汇报全组讨论的内容。而我叫了个刚刚没有参与讨论的同学。

没有参与讨论,他非常拘谨。我走到他身边,低下头,他对着我的耳边,悄悄地吱呜着,可半天没有说出来什么。我趴到他耳边悄悄地告诉他:“老师看到你的表现了,你下次可要和大家一起讨论啊!听一听其他同学是怎么汇报的,这一次老师给你保密!”

我叫起了另一位同学,他汇报得不错,我接过孩子的话:“刚才这个同学汇报得非常好,他认真倾听了每一位本组同学的发言。不过他们组落掉了一位同学。通过‘悄悄话’我已经知道他们组讨论的情况了,希望下次讨论的时候小组要做到一个也不能少。”

接着,小组讨论又开始了。发现不注意的学生,我便与他们“悄悄话”交流。孩子们的小脑袋聚拢在一起,效果好多了。我知道我的“悄悄话”起了作用。

安静角

文/陶凌云

在教室一角,贴上大大的“安静角”三个字,这便是安静角,当需要安静时,教师便站于此处,学生就会安静许多!如果个别孩子一直安静不下来,也可以请其到安静角“安静安静”。

风险与对策

案例:安静角

课堂教学中,往往觉得“放得快,收得慢”,比如:小组合作后、自由读书后,在短时间里很难让学生收回注意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和学生有个约定: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安静角”――多媒体展示台的右侧。每当老师站到那儿的时候,说明老师希望大家能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听老师下一步的要求。

刚开始实施的时候,学生们并不能很好地达到要求。但是总会有一些能看到老师走到“安静角”的学生,他们会立刻坐好,并提醒周围的同学:“嘘!安静!老师在安静角!”一个、两个、三个……渐渐地,全班就安静下来了。和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约定,达成一种默契,这种悄无声息的行动,往往比琐碎的叮嘱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时尚抽奖

文/赵 彦

奖励是为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丰富、有趣、时尚的奖励方式对于实现这个目标是非常有帮助的。“时尚抽奖”是一个策略,学生积累到一定数量的奖项时,便可以有一次抽奖的机会,所抽的奖项(金牌)会非常新鲜:免作业奖、加分奖、特赦奖……

风险与对策

案例:我的时尚奖励

课可以上得很“时尚”,因为很多时尚的东西往往可以帮助教学。我曾和孩子们一起过足了抽奖瘾:免作业奖、加分奖、特赦奖(孩子们叫它“免死金牌”)等,这些都是孩子们自己想出来的并且最受他们欢迎的奖项!

只要他们在听、说、读、写方面完成得好,他们就有机会抽取以上的奖项,完成得越好,抽奖的次数也就越多。每月的最后一节英语课是孩子们抽奖的时候,也是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刻,时尚抽奖也让我的英语教学充满了时尚!

上一篇:物理化学教学范文 下一篇:道路运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