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经济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09:57:50

交通运输经济论文

交通运输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交通运输发展研究的重点对象是交通运输结构。赵一平[7](1993)自成体系地对交通运输结构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总结出交通运输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基础结构演变的规律。研究表明,经济上的“先行国”,其在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断演化是自发的,经济发展伴随着交通运输的演变,其中每一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演变都必需经历由最初的诞生到慢慢成长再到进一步发展成熟,由盛而衰最后至衰退四个阶段,相反“后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却出现特有的“加速”现象,这是受到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演变关系的实证研究

经济发展伴随着交通运输的演变,表明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应该在一定具体的经济发展背景下进行。关于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演变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张宁(2006)通过建立起来系统科学和有关现代经济科学之间的联系,根据其基本原理进行一系列的数理统计分析,进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演变的关系问题进行理论和经验研究。在以交通运输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交通运输所带来的外部负效应,如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陆化普(2004)通过分析交通运输业中所消耗的能源占总体上能源消耗比例的历年变化趋势,提出城市交通运输的构建要即能带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要实现交通运输对城市、国家的环境影响和能源资源消耗的最小化,并以此构建出能源消耗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约束下的交通运输结构优化模型。徐创军、杨立中和杨红薇(2007)提出建立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对各个交通运输方式对环境、能源消耗、运输量进行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比较和评价。这些研究都表明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随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这要求我国交通运输要朝着可持续、绿色和生态方向发展。

3结论性评论

本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有关交通运输业和国民经济关系的文献进行综述。从理论的发展来看,国内交通运输发展理论重视研究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与交通运输演变各个阶段相互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此提出对策,这是基于我国的经济背景下。然而国外的研究如格鲁贝勒基本上还只是把眼光过于单一地集中在运输业上,这样他就难以从更广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整个社会的基础结构演变过程。

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交通运输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要求我们做出一定的转变,应以交通运输发展效率为取向,研究对象也应该由有关宏观方面的对策研究转变为有关微观方面的交通运输发展机制的深化探究。

交通运输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一)加强对铁路交通运输的重视

各项数据表明,在等量运输下铁路、公路、航空等单位平均能耗数据显示铁路平均能耗最少。近年来铁路二氧化碳排放量直线下降,与15年前相比已下降22%,而公路则仅下降了8%,航空单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增加了5%。铁路的交通运输量占全国交通运输的50%,能源消耗却仅为交通行业的10%。不管在二氧化碳产生量、对环境的污染强度还是在单位运输周转量的环境成本方面,铁路运输都比其他交通运输方式低很多。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铁路的发展不仅长期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同时也落后于其他运输方式。基于低碳经济视域,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模式应与其他国家看齐,以铁路交通为主体。这就要求我国加强对铁路交通的重视,控制能耗和排放,在现有大通道和大枢纽的基础上,继续完善高速铁路建设。与此同时,还应对内河水运和管道运输重点发展,以促进以铁路为主体,水运和管道为主框架,公路和航空为辅助运输的低碳交通运输模式的尽快形成,环节交通运输施加于环境的影响。

(二)合理规划交通产业内部结构

我国交通运输业30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产业内部结构矛盾却日渐凸显。我国交通运输业能耗目前仍然较大,这一现象与不合理的综合运输系统内部结构是分不开的。从2004年到2014年,10年的时间内我国航空运输和公路运输方式迅速发展,而这些运输方式正是交通运输产业中能耗最大的几大运输方式之一,能耗相对较小的的铁路和管道运输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大发展。我国交通产业目前的内部综合结构与低碳经济无疑是相悖的,为改变这一现象,我国交通运输产业就必须对内部结构进行合理规划。针对越来越突出的交通运输业的结构性矛盾,我国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分别独立规划和建设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大力调整和优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通过综合竞争和组合促进能耗和碳排放量的降低,提升我国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能效。

(三)增加清洁能源应用,改变城市出行方式

混合动力汽车、压缩天然气等在降低能耗及碳排放方面,比传统燃油型汽车有明显优势。在全混合动力汽车的生命周期内,碳排放量可减少56%;在压缩天然气汽车的生命周期内,碳排放量则可减少55%。众多数据都已证明,清洁能源的应用可大大降低交通运输碳排放量。所以,我国交通运输产业发展应向低碳交通运输工具的研发、制造和应用方向重点倾斜,增加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比重,促进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的进一步降低。其次,我国现有交通运输方式还应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能力,构建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在智能化信息共享和交易平台的基础上,实现综合运输效率最大化及交通运输业低碳化发展。此外,在城市出行交通方面,应加大电能使用,大力发展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对轻轨和地铁路线交通网络合理规划,促进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城市新型、立体、低碳化交通网络的实现。

二、基于低碳经济视域下的交通运输发展策略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要实现低碳模式,除技术和规划外,一定的政策限制和引导也十分必要。

(一)对新能源交通工具的研发和生产大力扶持

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对新能源交通工具的研发和生产大力扶持。可以在依托知名交通品牌的基础上,对由政府牵头、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新能源交通工具公共研发平台加以构建,估计公众积极消费新能源产品,对优先采用新能源交通运输产品的个人或单位,政府应给予一定鼓励,实施相关的优惠政策或奖励政策等,以真正推动新能源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早日实现低碳化,降低无效碳排放。

(二)深化铁路体制改革,加大铁路投资

国家应从政策层面上深化铁路体制改革,在立足“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加强国家财政对铁路的支持,加大对铁路的投资。也可以通过向国内非公资本开放铁路建设和铁路经营权等方式,拓宽铁路交通运输建设的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资金和力量投入铁路建设之中,以改善铁路交通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促进以铁路运输为主体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和低碳模式的早日建成。

(三)集中管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提高运输效率

在对交通运输业产业结构优化同时,我国应对综合运输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集中管理水、陆、空、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实现各个交通领域的市场信息和运输资源信息等的统一和准确对接,以使各种运输资源的整合更加协调、合理,与客货流实现实时的完美匹配,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实现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低碳、高效发展。

三、结语

低碳经济,是一种立足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经济,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生态经济。在当前的低碳时代下,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也必须立足生态经济,向低碳模式转变。只有这样,才能紧跟时代潮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交通运输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交通运输虽然不同于产品的生产部门,但是在资源的投入和废物的排放方面还是具有相似之处的,为了维持交通运输的正常秩序,交通运输部门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保证交通系统的运行,同时,交通运输与产品生产部门一样,在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上无法比拟的。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社会,交通运输管理必须树立循环经济理念,从而进一步缓解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创造绿色国度。从现实的发展状况来看,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各大企业减少成本开支、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必然出路,这也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2.循环经济视阈下交通运输管理的优化策略

2.1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要做到逐步完善我国交通运输相关法律、法规,让交通运输产业在发展的道路上能够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纳入考究范围。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市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环境污染纳入成本中。因为在运输过程中,经常有一些排量较大,不注重资源节约,废气污染严重等情形,基于这一现状,应该对于在交通运输中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和个人进行罚款或者征税,或者将环境污染的成本计入运输市场的价格中。二是通过技术革新、引进先进设备,创新交通运输管理模式,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让环境在所能承受的压力内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总而言之,就是对交通运输管理模式进行全面改革,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要灵活应用市场调节机制,以经济手段鼓励企业和个人注重环境的保护,用法律约束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对注重资源节约的运输方式给予政策倾斜,对于利用低能、环保设备的给予价格优惠,让人们形成生态保护意识。

2.2基础设施建设

在进行交通路线规划时,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进行合理的空间构建,不滥用自然资源,建立稳固、安全、环保的交通基础服务系统。规划时要协调优化交通运输各个环节,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综合考虑城市用地规划、国土规划等,确保各部分协调发展。除了要保障基本的道路设施,还应该重视各道路电子监控、信息传达、交通安全应急和环境保护系统等设施的建设。这些设施虽然不占主导地位,但是确实交通运输系统不可或缺的,局部的整合有利于交通系统发挥更大作用,从而最终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运输中产生的污染。

2.3交通结构的优化

交通结构式整个交通系统的骨架,不同的地区适用不同的交通结构,可以分为方式结构和网络结构。所谓交通结构的优化就是可以适应不同运输方式的需求,不同结构上进行紧密衔接,实现交通运输的便捷、快速流通,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优化体系,合理布置网络格局,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推动循环经济建设。

2.4加强技术创新

信息时代的科技技术日新月异,因此不断推进技术创新是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实践中,我国已经初步尝试利用沥青路面的再生利用技术,这一先进技术每年可以为我国节约近3.5亿元的资源,这无疑是契合循环经济所提倡的理念的。因此,我们亟待建立产、学、研一体的交流机制,加强合作进行新技术的共同研发,吸收转化引进的先进技术、加强原创力度、掌握核心技术,提升交通运输资源的再利用技术,用清洁的新能源替代污染严重的传统能源,开发环保的新材料,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

2.5注重交通环境保护

交通运输的污染源主要集中在道路上,其中汽车的废气污染时最主要的,汽车排放的废气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铅化物等。因此,必须有效的减少废气的排放,降低废气对环境的污染,笔者提出以下几个策略:首先,动态调整交通控制,保障上下班高峰期道路流通的顺畅,以显著的标志提示过度的噪音污染,提倡绿色出行,设置专门的绿色通道,减少车流量等;其次,限制废气污染及其严重的车辆的通行,政策鼓励改进汽车结构;再次,用优惠政策鼓励使用新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最后,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鼓励绿色出行,享受低碳生活。

3.结论

交通运输时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是最基础的服务产业,对于国家的整体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大源头之一。想要实现交通运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交通运输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从目前来看,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是许多中小城市在公共交通运输管理方面,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并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1.城市规划缺乏系统系统性科学性

部分容易堵车的城市大多是总体规划缺乏必要的功能分区,没有能够充分考虑工、商、农、学及居民出行等因素,造成城市人流跨区出行,行程较远,形成交通量增加。同时在一些中小城市,住宅小区和临路的商业街的细部规划中,部分商业门面直接面向主要干道,经营者占道经营,人行道上违规停车,造成行人走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走快车道的现象。再有就是主城区停车场规划过少,私家车大多靠路边停车,出现了道路越修越宽,行车也越行越堵的局面。堵车的现象导致了能源消耗的增加,交通运输效率低下。交通拥堵,停车场地缺乏等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交通运输的快捷性,违背了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

2.交通管理职责不统一

目前城区车辆管理单位涉及到交通、交警和城管。交通管理部门负责营运车辆的资质和营运行为管理;交警负责所有车辆的驾驶人驾驶资格、车辆户口及行车行为管理;城管负责城区停车场管理。城区车辆管理职责分散,造成城区交通几个单位都管,又都不管的局面。打游击”、“躲猫猫”,车辆违章行驶和停车的行为屡禁不绝。

二、低碳经济下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对策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对于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环境,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二是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及行政管理制度,加强交通管理,提高交通效率,减少公共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三是要引导人们积极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在公共交通运输管理中,要想真正实现低碳运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加强城市科学规划,减少城区通行拥堵

要重视城市综合规划,通过合理科学规划,实现城市交通运行快速通畅,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首先城市的总体规划中要对城市合理分区,区域内合理规划商业区、住宅区以及医疗、教育、农贸等功能,减少城市内人流跨区域流动。其次是科学规划城市道路,城市主干道与支线道路交叉,采取辅道引入的方式,尽量减少红绿灯交叉口;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时,应该加强与交警、电力、通讯等主管部门的沟通和交流,预留各种管线铺设功能,建设上要一步到位,避免重复建设所造成的交通拥堵;城市主干道两边,不得建设临街门面。合理规划城区停车场,要增加老旧商业区、住宅小区停车场数量。在城市四郊要规划建设一定数量停车场,郊区和外地车辆进城时停靠郊区停车场,城区内出行使用地铁、公交或出租车等公共交通。科学规划建设综合交通枢纽站和公交首末站,实现公交与铁路、公交与出租、公交与班车等便利换乘。在主城区,要提高停车收费标准,限制城区使用私家车出行。

2.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同,吸引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合理规划公共交通资源,综合协调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保证公共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首先是帮助出租车公司加强电子商务建设,引导出租车公司利用网络组建电召平台,市民可以利用电脑、手机等上网,通过网络预定车辆,或即时打车,方便群众出行。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公交的投入,将老旧公路、出租车逐步更新为油电混合、油气混合及纯电动车等节能环保车型。同时,增加车辆的密度和班次,合理规划路线和换乘中心,扩大公交覆盖面,方便乘客转车,使市民坐公交车出行更加便捷舒适。第三,提高车辆的舒适度和客运服务水平,购置舒适性更高的公交、出租车,提高乘客乘坐的舒适性,同时,加强对公交、出租车驾驶员的培训,提高司乘人员的服务水平,使市民出行愿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3.合并城市公共交通管理职责,提高交通管理效能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应该重视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从城市实际情况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和考核办法,加强部门履职情况考核,提高交通管理效能。将分散在交通、交警和城管等部门的公共交通管理职能,统一合并到交警机构,这样可以更加明晰部门职责,有利于加强交通运输管理。因为交通警察既可以管理车辆又可以管理驾驶员,既可以管理营运车辆,又可以管理非营运车辆,既可以管理驾驶员,又可以管理非驾驶员,其管理的力度和方式更加有力。合并职能后,将营运汽车的营运证功能合并到行驶证内,驾驶员的从业资格证功能合并到驾驶证内,也大大减少了车主和驾驶员的负担。

4.大力推进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高公共管理效率

要想保证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需要构建完善的信息采集和管理系统。城区公共交通基本情况、城市交通运行状况等信息是政策主体制定正确的政策、执行政策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保证信息的完备性和通畅性,直接影响着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交通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引入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发展ITS智能运输系统,提高对交通信息的全面掌握和综合利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成为新世纪交通管理体系的主要发展方向,公共交通运输与管理应实现智能化、社会化和信息化。最近几年,我国一些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都陆续从发达国家引入了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和道路监控系统,也展开了对于相关系统的自主研发力度,取得良好效果,应该在中小城市的公共交通管理中加以借鉴和推广。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强化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工作,是实现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途径,需要交通主管部门的重视,针对公共交通运输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实现低碳运输,推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交通运输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20世纪上半叶 河南省 烟草市场运销格局

中图分类号: K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11)04-44-50

烟草是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经济作物,其“自海外引进后一二百年间即风行全国,在作物引种史上实属罕见。”[1]烟草“原产中、南美洲,1620年我国始有直接进口,栽培之法,遂愈传愈广。”[2]据蒋慕东、王思明先生研究:“广东、福建、辽宁是明代中国烟草种植的三个中心……康熙年间烟草已基本传遍中国”[3],清初,烟草已在河南农业生产中占据一席之地。20世纪上半叶,随着新式交通运输方式的出现和市场需求的激增,河南烟草生产更出现了高度区域化、商品化的趋势,在豫中地区形成了以种植烟草和出售烟叶为主的烟业经济,进而对河南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术界有关烟草生产的研究成果并不鲜见[4],但对20世纪上半叶河南烟草的生产及其运销格局的研究十分稀少,鉴于此,笔者希望通过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拟对20世纪上半叶河南烟草生产格局的变化、烟草运销和集散市场的特点等问题进行探讨,以就教于各位方家。

一、烟草生产格局的变化

20世纪肇始,随着外来新品种的传播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方式的出现,再加上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旺盛,河南的烟草开始出现大规模种植的趋势。

1、烟草类型的改良――从晒烟到烤烟

河南烟草种植,首先是明末从东南沿海地区传入河南南部的邓州一带,当时烟草的调制方法都是晒制或晾制,通称为晒晾烟。乾隆之后“北地烟叶大盛,种植面积广达数百万亩。”[5]许州晒烟曾被评为清代河南农产品之一(许州烟草、豫省小麦、光固稻米、开封花生、太扶棉花、郾城芝麻、郑荥瓜子、怀庆山药),其制品曾远销京、晋、鄂、皖等地。其属县长葛“于明万历年间亦开始种植晒烟,到乾隆年间已成为大宗商品。”[6]由于种烟占用了大量的膏腴良田,黄河流域五省种烟,“所减之粟米,较之烧酒所耗,亦十之六七。”[7]清政府为了维护粮食供应,曾降旨禁止民间种烟,但未能生效。清朝末年,随着政府禁止鸦片种植,而使烟草种植急剧扩大。农民种植晒烟,为农家重要经济来源。光绪二十四年,“邓州纵横数十里,皆烟田,而伏前所晒者色微白,销路甚广,上至山西,下至粤省及吕宋;三伏后晒者微黄,则销湖北大小口岸”[8],此时邓州的晒黄烟“邓片”也曾驰名全国。

20世纪肇始,随着国内外卷烟业的不断发展,而晒烟无论色和味,均不能达到制造卷烟所要求的标准,晒烟的改良遂迫在眉睫。这时传入中国的美种烤烟经过科学培育,其质量远优于晒烟,为制造烟卷提供较为优质的原料,满足了卷烟厂的原料需求。民国六年,英美烟草公司在襄城县颍桥试种烤烟成功以后,烤烟开始成为河南烟草生产的主要类型。“试验结果甚佳,烟棵繁盛,叶大味美,种之者多获利,故效之者日众,以致现在襄城全县产烟竟达300车,许昌约200车,禹州150余车,郏县100余车。”[9]随后,“豫中的长葛、许昌、临颍、郾城、禹县、郏县、襄城、叶县等,均大量种植美种烤烟,面积、产量与质量,均居全国之首。”[10]此后,河南省在烟草种植面积、产量、品种上都有显著变化,其种植范围迅速发展到许昌周围的十几个县,到1933年,许昌烟区已成为烤烟生产原料基地,与山东青州、安徽凤阳并称全国三大烤烟产区,当时许昌烤烟产量且居全国第一位。与之相比,到20世纪40年代,河南晒烟则由少至无。

2、种植区域的集中――从豫西北到豫中

明末清初,河南烟草种植主要集中于豫西北的邓州、襄城、博爱一带。乾隆年间,大别山区的新县一带也引进了烟草,继后烟草在豫西的襄城县、郏县和禹州等地也较快发展起来,豫西烟草产区以邓县最为突出,清末时期,邓县的烟草种植面积曾发展到万亩左右,有“看不过邓州烟”[11]的评价,与襄城、清化(属博爱县)并列为河南省三大土烟种植区域[12],可见,有清一代,河南烟草种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一带。

20世纪之前,河南中部种植烟叶的地方,只有襄城、叶县两处。1913年许昌英美烟草公司成立之后,先后发给农民英美种籽,传授其肥料的改良、熏烟的方法,并最终形成了以豫中许昌为中心辐射周围12个县的烤烟主产区,故河南烟草有“许州叶”之称。豫中地区“这时除了佃农、雇农以外,几乎每家必种烟叶”。[13]1923年邓州、许昌、襄城一带烟叶产区年产量为“邓州何家庄840担,许昌颖桥52000担,襄城巴家庄28600担”。[14]20世纪20年代“烟叶,沁阳亦产出数万斤”。[15]30年代豫中地区的烟草种植仍是河南烟草的主产区,“许昌、禹县、襄城、郏县、临颍诸县,为著名的产烟区”。[16] 1936年“河南产烟县份39个,年产量总计为75万余担,其中襄城、禹县、临颍、长葛、舞阳、许昌、郏县、鲁山等豫中八县所产烟草合计为35万余担,约占总产量47%。”[17]

据上表一显示:第一、1935年河南省19县共种植烟草面积41.918万亩,占河南全省总种植面积84.5万亩的49.6%,全省一半的烟草种植都分布在豫中地区,且商品化程度较高;第二、当时豫中烟叶总产量2450.7万公斤,占全省总产量5620万公斤的43.6 %,其产量也是居于全省总产量的大约1/2,由此可见,豫中地区是20世纪上半叶河南烟草的集中产区,河南烟草生产空间格局呈现出“中心团式”的分布特点。

3、商品化程度的增强

河南烟草生产“在20纪最初的三、四十年间所经历的商品化程度,至少相当于过去的三个世纪。”[18] 20纪以前,河南许昌、襄城一带,农家种植烟草的面积微不足道。在1919年后,由于种植烟草具有高额的经济收益,豫中地区烟草种植面积迅速扩张,“现在(1934年)种烟的各区中,差不多有24%~40%的耕地都种植烟叶”[19]。有的县份种植烟草的比例更高,“襄城农村中,种植烟叶之农户比例高达63.7%。”[20]据相关资料统计,1933一1936年间,河南烟草平均总产量为3650×104,占全国总产量44.4%,1937―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年尚产2900×104,1946―1947年,平均总产量占全国61.4%。[21]烟草是商品化比率最高的经济作物,[22]农民所获烟叶,除运往市场销售以外,别无出路。因此,烟草产量逐年迅速增加即意味着烟草商品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根据上图数据显示,可以得出:第一、从1916~1937年,河南烤烟产量总体呈不断增长趋势。二十多年间河南烤烟产量竟然增加了28倍,从最初的250万磅增加到最多时的7000万磅。第二、烤烟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作物,其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20世纪上半叶河南烤烟商品化程度之深。

二、烟草运销格局及其市场结构

19纪末期以前,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河南农民所生产的经济作物大都仅流通于农村附近的集镇市场圈,在性质上仍属于小农业生产者彼此间的互通有无,其“真正进入长距离贸易网络,流向国内市场者,至为有限。”[23]

1、烟草运销格局的变化

20纪之后,河南烟草运销的迅速扩张,主要得益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1906年平汉铁路通车,1909年陇海路汴洛段完工,这两大交通干线纵横交会于河南境内,使河南烟草运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平汉铁路未通之前,许州及襄城、叶县、长葛等县的晒烟及烟丝产品,主要集中禹州销售,“平汉路通车后,……周围四十多县的商品供销在此中转,(许昌)一度为闻名国内外的烟叶市场。”[24]20纪上半叶河南烟草除部分供本省卷烟公司自用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被运往上海、汉口等通商口岸及国外市场。“河南烟叶行销外省以上海为最多,汉口次之,但是均由汉口输出,因东部烟叶产地多在平汉路沿线,有铁路为之运输,西南部如内乡、邓县等地近汉水,则由水道转运汉口。”[25]与棉花运销相比,20纪上半叶河南烟草的运销网络比较简单,“河南农民运入市场的烟草绝大多数均由中外各卷烟厂所收购,再经铁路运至汉口及上海等处加工制造。”[26]

根据表二资料显示:总体来看,20纪上半叶河南烟草运销网络已经初步形成,从产地集散市场,再通过便利的水路运输,最终可达需要烟草的终点市场。具体来说,还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20纪上半叶河南烟草集散市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豫中地区,尤其是以许昌为中心的集散市场已经形成,其他地区集散市场分布不明显。许昌、襄城“烟草,每年约六、七千吨,由铁路输出约二百余车。”[27]第二、20纪上半叶河南烟草的运输路线主要以铁路运输为主,辅之以水路运输,便利的交通运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烟草运输的速度,增强了河南烟草市场与通商口岸的贸易联系。正是由于平汉铁路的通车,才促成河南烟草运输线路的改变,形成了以许昌为中心的集散市场。据统计,“1934年,河南仅从铁路运出的烟叶就大约有80,000,000磅。”[28]第三、20纪上半叶河南烟草运输的终点市场是上海、汉口等通商口岸,表明了河南烟草主要是为通商口岸和国外卷烟工厂提供原材料,形成了烟草生产在河南、烟草加工在外的畸形农业发展状况,不利于河南烟草的长远发展。河南烟草“每年产量约达2100万至2600万磅左右,为汉口市场的主要供应来源。”[29]同时,“许昌所产烟草销路以英美烟公司为最重要,约占总数80%,烟叶较次者,才销售考城、杞县、太康、陈留等县。”[30]

2、烟草集散市场层级结构的形成

20世纪上半叶河南烟草的迅速商品化活跃了农村商品经济,烟草集散市场的层级结构开始形成。如许昌位于京汉铁路线上,具备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煤炭资源,可以确保烤烟所需要的燃料;因此,附近县份的烟草以及英美烟公司、华商和烟行大都将收购的烟草运到许昌,集中用铁路销售到外地,逐渐形成了以许昌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烟草集散市场。许昌“附近广大地区的烟叶,多在许昌聚集后,运往汉口或转运上海”。[31]

据表三所示,按照施坚雅模式,20纪上半叶河南烟草集散市场可分为三个层级:第一、河南烟草集散市场的中心市场主要有禹县南关、许昌两处,因为二者都在“在流通网络中处于战略性地位,有重要的批发职能。它的设施,一方面,是为了接受输入商品并将其分散到它的下属区域去;另一方面,为了收集地方产品并将其输往其他中心市场或更高一级的都市中心”[32]。“中部许昌、禹县、襄城、郏县、临颍诸县,为著名的产烟区;各县所产烟叶,都从许昌出口。”[33]“30年代,乃许州烟的黄金时代,上海各烟草公司,均派人专程来此收买,每月收买烟草约10万。”[34]第二、河南烟草集散的中间市场主要有石固镇、冢头镇、长桥镇、漯河镇等,这些集镇“在商品和劳务向上下两方的垂直流动中都处于中间地位”[35]。第三、河南烟草集散的标准市场或基层市场主要有土城堡、水冶、阜城、颍桥镇、王洛镇、繁城镇等集镇,这些集镇是烟草生产的产地市场,也是烟草输出的起点市场。许昌附件产烟区大都距离许昌火车站五六十华里之外,产烟区内各镇因之成为烟草集散中心。

三 、余论

由于近代卷烟工业的进步和烟草市场的需要,河南烟草生产出现了区域化和商品化的发展趋势,烟草品种由晒晾烟向烤烟方向发展,并且成为全国三大烤烟产区之一。20纪上半叶烟草生产及其运销格局的形成,扩大了河南农业经营的范围,在豫中地区形成了以种植烟草和出售烟叶为主的烟业经济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河南农民的经济效益,活跃了河南的农村市场,推动了近代河南的社会转型。

首先,国内外市场需求加快了20纪上半叶河南烟草生产的扩大,打破了河南传统过于单一的农业种植结构,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甚至对于新中国建国后全国烟草的生产格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光绪三十一年,邓州一带“土产以烟叶为大宗……所收五谷不敷民食,中稔之年,尚仰给外境。”[36]南阳县境则“罂粟、淡芭菰或连阡陌,故谷贵,鲜蓄积。”[37]郏县物产“以烟叶、桑为最”。[38]阌乡县“烟草,今种者益多,以收获之利数倍于谷也”。[39]“河南烟叶产量占全国第一位,占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40]。对河南农民来说,种植烟叶不失为一项重要的收入。“许昌县城西50华里的石固镇,……羡慕襄(城)地烟利厚,遂停种杂粮,改种烟草。”[41]1928年4月27日英美烟公司在致国民政府的函件中称:“许州烟叶,每年出产之价值,约在四、五百万元左右,大英烟公司每年所收买者,平均约及半数,农民借此以谋生活者,为数甚众。”[42]这也反映出了烟草种植在近代河南农业中占居的重要地位。

其次,在20世纪上半叶,烟草加工工业的对原料的迫切需求也对河南烟草生产和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并促进了河南烟草的品种改良;同时,烟草市场的集散也刺激了河南金融业的发展。英美烟公司为了获取廉价的原料烟草,通过调查华北各地种植烟草的状况,发现河南地区尤其是许昌一带具有适宜烟草生长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和低廉的煤炭等燃料资源。英美烟公司开始输入美国烟种,“指导农民种植方法,结果第一年便获得200万磅烟叶的重大收获,农民获利甚厚。于是邻近地区的河南农民亦争先停种杂粮,改种烟叶。”[43]许昌因烟草种植而促进了金融业的兴盛,“迨至民国四年改种烟叶以来,申帮烟号日渐来许,设庄采办,当时因需用现洋,埠际汇兑困难,各烟号复限于本身经济,不得不用申埠期票,向就地商号贴现,汇水高大,利息优厚,乃始有正式钱业之创设。除尽量购买上项期票外,并兼营小额信用放贷,惟因上项期票有时间性,故多于本业外,兼营其他副业,如纱、花、盐、烟叶等项。至民国二十年钱业公会成立,始各致力于本业之开展,及市面金融之调剂,故频年钱业界,均有盈余。”[44]即许昌随着烟草大面积种植,1918~1933年开设了8家银号。

最后,20世纪上半叶河南烟草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河南的城镇化进程,对烟草集散城镇内部空间格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烟草的生产和集散在许昌城镇内形成了一条烟行街。今许昌西关的东、西烟行街,就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英美烟公司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带动下,许多烟行集中在此开设烟行的结果。[45]烟草的集散,带动了许昌转运行业和金融业的兴盛。“现许昌共有转运公司23家,代客收买,代客运输……烟行与烟客均利赖之。许昌有中国银行、河南农工银行、本地金融机关等,烟客来自外埠携带汇票,皆可在此地通融,内地襄禹郏三县烟行皆仰许昌为金融中心,可以通融其外来顾客之大批汇兑。”[46]许昌石固镇也是一个因烟叶而兴盛的城镇,“镇内房屋多砖瓦制,商店亦多,有粮店、百货、客栈、酒馆,尤其让人触目的是收烟叶的烟行,不下50家,路上往来人颇多,亦一具体而微之都市也”。[47]可见,烟草生产加快了近代河南城镇化的步伐。

20世纪上半叶,河南烟草在经历过短暂的辉煌之后,开始走向衰落的边缘,其衰落原因是复杂的。第一,20世纪上半叶河南烟草经济是较为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经济形态,其烟草生产主要是为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提供廉价而充足的原材料服务,烟草种植面积的扩大是以粮食播种面积的下降为代价的。禹县“柏礼、临颖三川里,几於无家不种,无种不多,……小农至罄其田以种菸。”[48] “河南烟草生产和市场多为英美烟草公司和买办商人垄断和操纵。”[49]第二,20世纪上半叶河南烟草生产的繁荣只是昙花一现,随着国民政府取消对英美烟的限制,面对英美烟公司的压制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政府对烟草税收政策的遏制,加上自然灾害频繁、战乱不断、土匪经常骚扰共同制约了河南烟草业的进一步发展。剧烈的市场波动对河南烟草产区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葛县和尚桥亦为烟叶种植区,1929年时烟叶价格高昂,每担达80元,农民见大利所在,纷纷改种烟叶;及至1931年,烟叶生产过剩,加以景气不振,烟价狂跌,每斤仅值数分,尚乏雇主,农民亏累不堪,因而自杀者日有所闻。”[50]当时许多民族卷烟工厂倒闭,有的迁往外省。到1936年,“河南省只有烟厂34家,职工3022人,卷烟机109台,年产卷烟56017箱。”[51]第三,种植烟草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也是“内卷化的农业”,其所需的劳动单位、成本均高于其它农作物,还常常受到高利贷的盘剥,因此种植烟草风险性大,稍有不慎,农民辛辛苦苦一年不仅不能赚钱,而且赔钱,因此“农民对于种烟,已如惊弓之鸟,不敢再为尝试了”[52],由于种烟的农民,在烟叶收获以前需要较多的资金,因此“高利贷的势力在许昌一带特别猖獗”[53]。第四,烟草生产技术条件和烟草经营模式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仍然保留传统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这也是20世纪上半叶河南烟草经济衰落的重要原因。“河南烟草之种植虽极发达,但产烟地区并未出现新式的耕种方式及大规模农业经营。”[54]

河南虽然地处封闭落后的内陆腹地,但其渴望近代化的尝试并没有停止,因地制宜发展起适合自己省情的经济作物,烟草就是显著的例子。20世纪上半叶烟草在河南的种植和运销,反映了近代华北农村社会的具体变迁:近代华北农村社会的商品经济不仅得到了迅速发展,而且其融入世界市场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对近代华北农村社会的带动作用也比较明显,这一切都是华北农村社会近代转型的鲜活事实。

参考文献:

[1][台]王达:《我国烟草的引进、传播和发展》,《农史研究》,1983年第4辑,第43页。

[2]林是镇:《江西省之烟草》,《农商公报》第53期,1918年12月,第25页。

[3]蒋慕东、王思明:《烟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中国农史》,2006第2期。

[4]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王建堂:《河南烟草种植区域的初步研究》,《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0年第1期;陈松峰:《河南烤烟始种时间及地点新考》,《中国农史》,1985年第1期;李令福:《烟草、罂粟在清代山东的扩种及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3期;史全生:《英美烟公司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之争》,《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8第3期;林仁川:《明清福建烟草的生产与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3期;陶卫宁:《明清之际烟草在国内的传播和引种》,《农业考古》,2006年第1期。吴俊范《 近代中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1期。沈世培:《试论近代时期安徽凤阳美种烤烟的种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梁四宝:《明清时期曲沃烟草的生产与贸易》,《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3期。[台]张瑞德著:《平汉铁路与华北的经济发展(1905―193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台北:1998年版。李伟中:《对近代中国商品化农业发展历程的再审视――邹平棉作农业与许昌烟草农业的比较研究》,《晋阳学刊》,2008年第1期。

[5]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0页。

[6]长葛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长葛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7][36]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3、473页。

[8]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南省志•农业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81页。

[9][46]南秉方:《河南省产烟叶区之调查报告》,《农林新报》第12年第6期,1935年2月21日。

[10]行政院新闻局:《烟草产销》(内部本),1937年,第7页。

[11]乔星壁:《河南烟草史话》,《中州今古》,1987年第4期。

[12]杨国安:《中国烟叶史汇典》,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4页。

[13]明:《英美烟公司和豫中农民》,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中国农村动态》,第1、2页。

[14]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26页。

[15]林传甲:《大中华河南省地理志》第四篇《第45章农业》,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第90页

[16]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页。

[17]河南省政府秘书处:《河南统计月报》1936年第2卷第8期。

[18][美] 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4页。

[19]希超:《英美烟公司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侵蚀》,转见中国经济情报社编:《中国经济论文集》,第1集,上海生活书店1934年,第96页。

[20]陈翰笙著:《产业资本与中国农民》(英文版),美国纽约1940年版,第22页。

[21]李嵩震、马中仁、侯文华主编:《河南烟草栽培》,1997年10月版,第6页。

[22][日]天野元之助:《中国农业经济的诸问题》下卷,东京:技报堂,昭和28年,第41页。

[23][26][台]沈松侨:《经济作物与近代河南农村经济,1906~1937――以棉花与烟草为中心》,《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史论文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1989年12月,第340、363页。

[24]武斯作著:《中原城市史略》,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140页;另可参阅:民国《许昌县志》卷四《财政》,第46页。

[25]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烟叶》,长沙: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九年(1940),第111~112页。

[27]刘景向总纂:《河南新志》卷四《物产•农产》,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国十八年)1988年印,第191页。

[28]陈翰笙著,陈绛译:《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页。

[29][42]上海社科院经济所编:《英美烟公司在华企业资料汇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0、257页。

[30]姚晓艇:《许昌县农业概况调查》,《中华农学会报》第121期,民国23年2月,第167页。

[31]民国《许昌县志》卷六《实业志》,民国十二年宝兰斋石印本。

[32][35][美]施坚雅著:《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33][53]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页。

[34][41][47][50]郑佩刚著:《平汉沿线农村见闻杂述》,陈伯庄:《平汉沿线农民经济调查》附录,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32、31页。

[37]光绪《南阳县志》卷二《疆域志》。

[38]林传甲:《大中华河南地理志》第131章《郏县》,商务印书馆1920年,第261-262页。

[39]民国《新修阌乡县志》卷九《物产》。

[40]李润田主编:《河南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98页。

[43]陈亦:《中国卷烟工业的过去和现在》,转引自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四辑上卷,第438页。

[44]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全国银行年鉴》,汉文正楷印书局1936年版,第63页。

[45]李耕五:《许昌烟行街》,《河南文史资料》,1994年第4辑,第142页。

[48]民国《禹县志》卷七《物产志》。

[49]邵文杰总纂:《河南省志》第二十五卷《农业志•经济作物》,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页。

[51]河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南省志•烟草工业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5页。

[52]陈伯庄:《平汉沿线农村经济调查》附件1,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31页。

[54]张锡昌:《河南农村经济调查》,《中国农村》第1卷第2期,1934年11月,第48页。

A study on the tobacco produc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Henan Province on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Ding De-chao

(The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

Abstract:The tobacco is a major feature of economic crops of Henan province on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in this perio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bacco production in Henan Province, its cultivation expanded, forming a tobacco growing regionalization of produc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changed the planting of a single Henan Agriculture struc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tobacco production in Henan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more so as to meet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demand for tobacco processing industry; On this basis, resulting in a number of important tobacco distribution center, which also occurred in the tobacco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major changes, which had more far-reaching socio-economic impact in Henan province.

上一篇:欧洲经济论文范文 下一篇:体验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