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英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19:51:02

交通英语论文

交通英语论文范文第1篇

1、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英语课在高职学校属于基础课程,目前高职学校学制多为3年,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2年。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加强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压缩了基础课程,尤其是英语课程;2、大部分机械专业学生缺少学习英语的自信与兴趣,高职学校开设机械英语课的专业主要有轻机维修、数控、焊接、机电等。在这些专业的班级中,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而专业英语的内容一般仅涉及专业科技领域,大都是生硬的理论知识,内容枯燥,不像基础英语那样生动、有趣;3、机械专业英语特征鲜明,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两个阶段,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相比有自己的显著特点,专业英语(以交通工程机械英语为例),句子一般较长,且句型复杂,并列谓语动词多,定语从句、状语、过去分词短语也很多,使句子不但长且很凌乱,阅读困难。同时,专业词汇难以掌握。学生在长期的基础英语学习阶段,接触到的大多是日常的、社会生活方面的公共用词及语言表达,很少看到用到专业领域的词汇,因此专业单词看起来很生僻,对专业文章也很不适应。

二、对交通工程机械英语教学的几点想法

1.合理设置课程安排,专业英语在高职教育中是一门不可缺少的基础课。机械修理专业比赛中,也要求学生能操作国外进口的一些数控仪器设备,从事相关的维修检测工作。这些数控设备上的英文指令和专业术语及说明书等,就是对高职学生英语水平的最好考验。因此,为了给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提高职业能力打好基础,高职学校应更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在专业工种计划上合理地根据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基础情况,设置课程;2.合理巧妙地使用教材,本人所在的学校,正在努力编写《工程机械英语》教材。该教材的教学内容在涵盖专业基本知识的同时,也体现了机械专业的时代特征,课后有丰富学生知识的阅读材料,且专业词汇丰富,还有与课文配套的练习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合理、巧妙地分配好课时,利用好教材中文章简洁、图文并茂的特点,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并安排学生自学相关阅读材料,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翻译技巧。课后,可通过做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的重、难点知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3.积极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首先,由于机械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以及大部分学生基础较薄弱,本人认为,应先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语音教学的方法,从0(音标学习)开始,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利用一定的课时教会学生48个音素。通过掌握音标,使学生学会拼新单词,这使本来对英语一窍不通而现在却学会拼单词的学生,体会到自己能够用标准的英语发音并进行简单对话交流的乐趣和自豪感。这种神奇的感觉,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英语的兴趣,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其次,对于某一专业领域的单词及词组,不但难以掌握,而且其数量也是巨大的,多的可至几十万之巨。但我们学习某一专业的英语单词,是不必掌握其全部,也不是其大部分,而是只需掌握该专业较常用的为数不多的一些单词就可以了。齐夫定律指出:若将某一专业领域的单词按其使用频率的高低从小到大依次排序,则某单词的使用频率与其所排序号之积为一常数。也就是说,专业单词虽多,但序号排列靠后的单词使用频率极低,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掌握它们,在偶尔用到时查词典就可以了。英国牛津大学词汇编纂专家经过统计发现,某一专业领域最常用的1000个单词,其使用次数占所有单词使用次数的82%,最常用的2000个单词占到91%,最常用的3000个单词占到95%。由此可见,学习某一专业的单词时,我们只需掌握1000-3000个常用单词,就能较顺利地用英语表达或获取专业知识了。因此,我们学习专业词汇时,应重点掌握常用的单词、词组。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学习专业英语的工作量,也为同学们学好专业英语树立了信心;4.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第一要做到到实训教室进行实地参观与教学,第二做到教学方式多样化,第三做到丰富教师的机械专业知识。

三、结语

交通工程机械英语是现代国际技术交流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工具。随着近年来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大力发展,社会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而那些既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又同时具备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因此,为了迎合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这种需求,教育工作者应不遗余力地结合专业人才需求和办学特点,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达到工学结合的最佳状态。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魅力体现的基础,是学生信任的基础。因此,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机械专业知识。现实中,高职的英语教师有着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但机械知识较为欠缺,讲起课来对很多机械专业术语深感陌生,遇到学生提问相关的机械知识,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面对教学需要,本人认为,教师可以通过自学或多听其他机械专业教师的课,不断提高机械专业知识水平。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机械英语专业学科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教学中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发现并折服于教师的专业魅力和教学魅力。这样,学生才能佩服任课教师,喜欢英语课,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交通英语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土木工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H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5-0039-05

一、从“学”到“用”的硕士生专业英语内涵

专业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特指与某种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联的英语[1]。根据学习者的语言使用目的和语言环境,专业英语又分为职业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简称 EOP)和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 ,简称EAP)[2]两大分支。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术英语,学习目的一般可归纳为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及时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及加强学术交流(发表学术论文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下文章中所提专业英语皆为学术类专业英语。

专业英语作为通用英语(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简称EGP) 的变体,有两个基本特点:(1)专业英语具有独特的词汇、句法和结构模式。简要地说, 科技文体正式、客观,词汇以中性的技术与半技术词为多,语法以被动语态与名词化为主[3]。(2)专业英语具有明显的专业内涵,需采用与学习者关系最密切的语言素材来进行授课。对学习者而言,学习专业英语是为了了解专业英语的特

点,掌握相关的专业英语基础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在学习专业英语的过程中就开始积累和扩充专业知识,实际上这也是学习专业英语的最终目的。

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基本要求,以教育部颁发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为依据[4],上海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制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学生除了完成基础英语课程外,还必须修满36学时的专业英语课程(2学分)。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将专业英语定位为现代信息社会中土木工程人才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语言工具,通过应用这门语言工具可及时获取专业信息、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发表科研成果及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质量需要通过选择恰当的课程教学内容和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得到保证,而这一切必须符合专业英语的教学规律。学以致用不是一步完成的,从“学”到“用”英语是逐渐过度的[5],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即学习专业知识应当如何用英语表达。这里的专业知识涉及的内容应当是学生已熟悉的专业基础知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生积累专业词汇,熟悉专业文体。第二阶段“用”,即学生通过以英语为载体的书籍、期刊学习本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以及发表英语学术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

文章结合学校环境与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进行专业英语学以致用的探索。

二、“学”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及方法

“学”阶段学的是英语,“专业英语”一词中“专业”和“英语”的关系是学生通过已经习得的专业知识更快更好地学习英语在专业领域的表达方式,包括词汇、语句及语言风格。由于专业英语素材多、词汇多、语句晦涩难懂,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必须专业对口、难易适中,且为学生在本科阶段已基本掌握的专业知识。这是因为相关的背景知识是决定专业英语理解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学习了“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因此可以快速理解在“concrete(意为混凝土)”前加上“reinforced-”可以获得“钢筋混凝土”的英文,或在前面加上“pre-stressed”可以获得“预应力混凝土”的英文。又如,“workability of fresh concrete”对于无土木工程专业背景的学生来说可能意味着“新鲜混凝土的可使用性”,但对于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来说,它的含义显而易见,“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由此可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对于理解、掌握专业英语是非常有帮助。

在“学”阶段的教学中使用的专业英语教学资料取自多本国际知名土木工程专业系列英语教材,例如结构力学方面有R. C. Hibbeler编著的《Structural Analysis》经典教材,岩土力学方面有B. M. Das编著的《Principles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K. Terzaghi等编著的《Soil Mechanics in Engineering Practice》等著作。

鉴于专业英语安排的学时相对较少(2学时/周×18周,共36学时),为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做到突出重点、挈领提纲。对于选定的典型材料,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相关背景的知识回顾,使学生快速进入语境,应用专业知识进行预测性阅读,然后才进行关键段落、关键句、关键词的剖析及讲解。

“学”阶段的授课以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方式进行,使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并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通常对于一个典型材料,教师首先通过朗读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英语发音,然后通过原文翻译,讲解专业概念及语句结构。在目前的英语教育测试系统中,为了更好地达到公平公正,大量运用了客观选择题,导致学生缺失基本的语法、句法和语言应用能力,从而对内容理解不准确、更有甚者理解错误,因此教师在开始阶段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接下来是学生参与部分,训练学生的英文朗读与正确翻译原文的能力,从纠正词汇发音、纠正翻译错误着手,通过一定量的段落朗读及翻译练习来提高阅读英文经典教材及准确理解其含义的能力。

三、“用”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及方法

“用”阶段用的是英语,“专业英语”一词中“专业”和“英语”的关系是:(1)学生通过以英语为载体的学术论文、讲座、国际会议等形式获得本专业的先进科学知识及技术成果;(2)并且能够自己撰写英语论文、作演讲、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通过“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基本的专业英语单词、语句及表达方式,在“用”阶段的教学内容上可以提升词汇、句式结构的难度,并且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期刊论文作为专业英语教学资料。与土木工程英语教材相比,期刊论文对写作体例有更严格的要求,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和英国标准协会(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e)等国际或国家组织都对科技论文的写作体例做了规定,基本内容一般包括:Title标题;Abstract 摘要;Keywords关键词;Introduction引言;Material and method equipment and experimental procedure 材料与方法,设备与实验过程;Results结果;Conclusions结论;Acknowledgments致谢;References参考文献),有时还包括Discussion 讨论及Appendix附录。期刊论文与经典教材相比的另一个不同点在于教材上的专业内容多数已为学生熟知,学生通过专业知识背景来学英语;而期刊论文上登载的大多是最新的科学技术,部分为综述类文献,学生通过阅读期刊论文可以及时地掌握专业动态、获取专业知识。

为学校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选择的学术论文均取自土木工程方面的国际主流学术期刊,有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简称ASCE)出版的杂志期刊,以及联邦德国的施普林格出版公司(Springer-Verlag GmbH & Co. KG)、荷兰的埃尔塞维尔科学出版公司(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美国约翰・威利父子公司(John Wiley & Son, Inc.)等著名国际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期刊。这些期刊覆盖了土木工程的方方面面,包括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等。对于每本用于专业英语素材选取的期刊,都会介绍其主要涉及的学术领域及期刊的出版偏好,例如偏向基础实验、理论推导或工程实例分析等,使学生在今后选择期刊发表科研成果时可以有的放矢。

由上所述可知,专业英语在“用”阶段的课程内容安排上有两条主线:(1)第一条主线是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文献各部分的写作技巧与注意事项,包括摘要、引言、正文(分为试验研究型、理论研究型及试验研究结合理论研究型)、结论、致谢及参考文献等;(2)第二条主线是土木工程专业涉及的专业内容,包括地基基础、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结构、道路及桥梁等。在课程安排上,这两条主线并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如表1所示。表1学校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安排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从中可以看出,在专业英语课程的“用”阶段,每一个专业知识板块和文献写作体例所包含的内容是一一对应,相辅相成的。例如在讲解知识板块“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时,会挑选这方面的正文作为教学材料,又或在讲解知识板块“混凝土结构”时,会挑选这方面的引言作为教学材料,这样学生不仅能学习专业英语词汇及写作技巧,还能及时了解土木工程专业方面的最新科研动态。又例如

以某一期刊为例,从官网主页进入作者投稿须知界面(Guide for Authors),讲解该期刊对论文各部分写作格式的特殊要求,然后进入投稿界面,详细介绍投稿步骤直至投稿完成。

从表1还可看出,各个知识板块的学时并非均匀分配的,而是存在一定的灵活性,这主要是考虑到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任课教师本人最熟悉、背景知识功底最深厚的部分,作者在之前的学习工作中基本从事“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和“混凝土结构”这两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因此对该部分内容比较熟悉,授课时可以更生动、讲解可以更清晰。

在专业英语“用”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安排了内容1和内容2。内容1对应的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以英语为载体的学术论文、讲座、国际会议等形式获得本专业的先进科学知识及技术成果”;内容2对应的培养目标是“并且能够自己撰写英语论文、作演讲、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内容2的教学安排是由学生自由组合、选取适合的演讲题目、进行英语小组演讲,这部分内容主要训练学生在阅读理解专业英语文献的基础上,如何进行专业表达,提高英语的听、说能力。周奇和朱林菲[6]调查研究发现学生普遍希望增设听说环节。依据自身教学实践,要让小组演讲不流于形式应做到以下几点。

(1)演讲内容。必须取自近5年国际主流土木工程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强调“近5年”期限是因为科技文献的宝贵之处在于登载的专业理论及技术都是最新的,学生通过阅读近期文献可以了解符合时展、科技发展的专业学科方向。由于刚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对本专业的国际学术期刊不熟悉,一般会指定一些,例如岩土力学方面有《Géotechnique》《Computers and Geotechniques》《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等,岩石力学方面有《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等,结构、材料方面有《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等。

(2)演讲形式。由学生自由组合形成4~5人为单位的演讲小组,对所选择的演讲题目按照内容简介(Outline)、引言(Introduction)、内容主体(main body)、结论(conclusions)进行解说,每位组员都必须上台演讲,总用时控制在13~15分钟。

(3)提问环节。在每组演讲完毕后,其余小组进行提问,演讲组可指派任何组员进行回答。

(4)评分标准。演讲得分由教师打分(权重40%)和学生打分(权重60%)共同决定。学生打分成绩由除演讲小组外的其余小组给出,取平均值,评分标准如表2所示:(a)演讲长度直接关系到组员是否对演讲内容熟悉、组员之间是否有排练及配合;(b)PPT应尽量避免大段文字,要以标题、图、表为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不是机械性地重复PPT上内容;(c)演讲内容必须符合国际发展动向的土木工程学科最新科研成果;(d)演讲者需使用专业、流畅的语言进行演讲;(e)回答问题环节考核学生是否真实掌握演讲内容,以及是否查阅相关参考文献获取相关专业知识。

在专业英语课程的“用”阶段,学生进行专业演讲,提高专业听、说能力是难点。为了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除了精心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和采用合理教学方法以外,还进行了课外拓展。学院土木工程学科一直与国外知名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有紧密交流合作,仅2015年就有两位上海市教委“海外名师”项目入选外籍专家来到学院作短期访问交流(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研究所所长Rafig Azzam教授和澳大利亚卧龙岗环境、土木与采矿学院的Cholachat Rujikiatkamjorn教授)。在此期间,专家们给研究生做了若干次专题报告,都是目前国际上土木工程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听报告及提问,既获得了专业知识,又学到了作演讲报告的技巧,提高了听说能力,有助于较好地完成小组演讲。

四、考核方式

进行一定方式的考核是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手段之一,同时也为任课教师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果、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供依据。在学院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课程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1)平时成绩(10%),该部分成绩参考出勤率和课堂参与程度。

(2)小组演讲(30%),由教师和学生的权重打分决定(参见上一节内容)。

(3)期末考试(60%),包括翻译(Part 1 Translation)和写作(Part 2 Writing)两部分。其中翻译包括中译英、英译中的词汇及段落翻译,要求译文忠于原文、语句通顺流畅、表达正确无重大语法错误。写作部分要求学生对所给图片或表格进行专业性英语描述,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准确,符合专业文献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

综上所述,对考核方式进行了优化设计,避免了专业英语测试中经常会遇到的尴尬问题,即专业英语考试等同于翻译考试。从考核结果和评教系统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这样考核方式较为合理,被大部分学生所接受,同时也达到了全面测试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效果。

五、结语

科学技术创新离不开科技信息的及时获取与利用,因此专业英语能力的重要性在现如今信息国际化的时代越来越突出。文章从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着手,对从“学”到“用”英语的两阶段教学进行了探索。经过专业英语课程的训练学习,硕士研究生初步具备了利用专业英语及时获取专业信息、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发表科研成果及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能章. 从专业课教师的视角探讨专业英语教学[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8(2): 17 - 22, 27.

[2] 李亚东.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3] 林秋华. “科技英语”教学方法初探[J]. 高等教育研究, 1995, (1): 29 - 30, 36.

[4] 蔡坤宝, 谢红, 许可. 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与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 19(3): 95 - 98.

[5]李小红. 高校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 28(2): 33 - 34.

交通英语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词串;词串教学

1.前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国内越来越多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国家也把全民学英语上升到新的高度。可是我们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学英语,一直学到大学,学生的英语的水平和投入相比,并不能令人满意。于是人们开始从新的视角,对英语教学来进行新的尝试。

在英语研究中发现,多词词序的运用和外语学习者的外语流利程度有很大关系,因此多词词序的的研究引起了语言学界学者们的兴趣。由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不同,学者们对多词词序的定义也不同,如词汇短语(lexical phrase),固定表达式(fixed expression),套语(formulas),惯用语(routines)等。虽然定义不同,但是心理语言学家Wray认为它们都在描述同一种语言现象。词串(lexical bundles)是一种特殊的多词词序,英语词串的掌握和熟练运用有利于英语学习者英文水平的提高。

2.词串的定义

Biber在他的《朗读英语口笔语语法中》,将词串定义为“在某个语域中每百万词中至少出现10次”,而且必须出现在5个不同文本里,以保证它不是某个个人的语言特点。

Biber的词串有三个主要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频率即经常反复出现。第二个特征是习语性即词串不是每个词的意义累加。第三个特征就是固定性,词串是按照词串提取软件设定的频率提取出来的,如果不符合频率,也不能算作词串。

对于我国英语学习者来说,即使学习多年英语,很多也不能表达出流畅的和地道的英语。其中,缺少英语词串的掌握是一重要原因。通过对国外英语论文的词串分析,可以掌握国外大量的地道的词串。因此,熟练地运用和掌握这些词串可以提高英语学习者英语表达的流畅性喝地道性。

3.词串的相关研究

随着计算机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学者们发现英语的交流不仅仅依靠词汇和固定短语。成功的英语交流更多的依赖于多词词序。

早期有关多词词序的研究中,Nattinger and DeCarrico认为词汇短语是存在于词汇和句法两极之间的多词词汇现象。

Moon认为“短语词位”是那种由于语义、词汇语法和语用等种种原因看作整体单位而不是简单的字符串,其中包括成语、谚语、明喻和暗喻等。

Wray认为“套语”是一种预制的连贯或不连贯的词或其他意义单位,它们整体存储在记忆中,使用时直接提取,无需语法生成和分析。

1999年,Bibber对多词词序这种现象提出了词串。Biber在他的《朗读英语口笔语语法中》,将词串定义为“在某个语域中每百万词中至少出现10次”,而且必须出现在5个不同文本里,以保证它不是某个个人的语言特点。其中biber采取频率设定方法和实证研究,来提取特定领域中重复出现的多词词序。对于四词词串来说,他设定的最小频率是每百万字要出现十次,另外这些重复出现的词串必须重复出现在同一语域中五篇不同的文章中。对于,五字词串和六字词串,设定的最小频率是每百万字必须出现5次。从上面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聪不同的角度对多词词序做出了不同的定义。

2004年,BIber的同事Cores比较分析了在历史和生物领域已经被发表的和学生学术散文中的词串。在她的研究中,已经被发表的学术论文中运用了大量的词串,但是这些词串很少在学生的学术论文中出现。即使学生的学术论文中有和被发表的论文中相同的词串,但是这些词串在使用上与已经被发表的论文也有很大不同。这说明学生还没有掌握专业学者在学术论文中常用的词串。

2007年,Biber和他的同事做了另一项关于词串的研究。Biber&Barbier做了关于大学中口语和书面语中词串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在非学术性语域中词串的数量要远远多余非学术性语域中。

4.国内关于词串的研究

就词串而本身而言,我国对词串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少。

2008年,朱青菊以朗文语料库中的高频词汇作为研究对象,从句法,语义和交际功能角度对这些高频词汇做了认知分析。这项研究旨在加深人们对词串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引导人们充分利用词串知识来改善英语的流畅性,准确性和地道性。

2011年,杨华根据Hyland对词串的功能分类,对中国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学生学术论文摘要和和国内有经验的学者的论文摘要中的词串做出了功能分布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学生过度使用和不当使用了某些词串以及这些词串的功能。

2013年陈夏对在大学口语和书面语两种语域中的词串研究的文章做了文献评论,并呈现了他的具有评论性的文献回顾,怎样合理的选择材料和对以后对相关研究的建议。

5.词串教学的意义

由于英语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学习英语的队伍当中,我国也将学生学英语上升到新的高度。可是在传统的英语教学环境下,即使学了多年英语的学生,很多也不能说出地道的英语。随着词串理论的出现,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因为词串是作为整体储存在学习者的记忆中,在特定环境下,学习者根据语境可以直接提取和使用,即能增加了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流畅性还能增加英语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词串意识,让学生积极地学习和记忆地道的英语词串,并学生学习合理运用这些词串来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6.结语

本文介绍了词串的定义和相关研究,以及词串对英语教学的意义。词串是一种多词词序,合理的运用词串可以增加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准确性和地道性。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词串知识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英语词串学习意识。(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Biber,D.et al.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Nattinger,J.R.&DeCarrico,J.S.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3]Wray,A.Formulaic language in learners and native speakers.Language Teaching[J].Language Teaching.1999,32(1):213-231.

[4]Xia Chen,A Critical Review of Lexical Bundles in University Spoken and Written Registers[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2013,54-55.

交通英语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材;发展历程;现状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59-03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工具。内容合理、体系完整的教材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也有利于教师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大学英语教材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目前我国用于大学英语的教材有十多套,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相较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大学英语教材的研究远远少于前者。笔者认为,只有使用高质量的教材,才能真正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的发展历程

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从1961年到20世纪90年代可分为3个时代(董亚芬1991)。第一代教材以《理科英语》和《文科英语》为代表,出现于1961年~1966年5月前。此时大学英语教材采用“以课文为中心,以语法为刚要”的传统模式。第二代教材出现于1979~1985年,主要有复旦大学的《英语》(文科用)、北京大学的《英语》(理科用)等,大体沿用第一套教材的教学模式。第三套教材出现于1986年~90年代中期(《教学大纲》修订前),此时的大学英语教材开始进行分级、分册。主要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合编的《大学英语》、上海交通大学编写的《大学核心英语》等。第四代教材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陈珍珍2010),国家对原有的文科和理科两个《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了合并、修订,我国大学英语教改进入了新阶段,教材开始配备光盘和学习软件系统,从纸质平面教材向多媒体网络教材方向发展。此期间具有代表性的教材有《新编大学英语》、《21世纪大学英语》等。蔡基刚在2005年提出“第五代大学英语教材”的概念,提出大学英语应具备“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实用性”、“主题性”、“内容化”、“以学生为主”、“有利于任务型教学法实施”、“立体化”、“多样性”原则(蔡基刚2008),此后不断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大学英语教材,如《新编大学英语(第三版)》、《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新标准大学英语》等。

二、当前大学英语教材存在的问题

20世纪以来大学英语教材不断更新换代,但仍面临不少问题,造成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不高、无法很好地将英语这一交际工具应用于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当前大学英语教材存在的问题。

1.与高中英语不衔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2)提出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须具备3500的词汇量。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生要掌握4500个词汇。据调查,大学英语教材里有相当一部分新词与高中课本重复。此外,教材中大部分的语法和单元主题也与高中相近。知识重复率高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重复而缺少新知识的内容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习兴趣,产生学习懈怠感,不利于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2.课时的设置与内容不协调。目前全国高校的大学英语课时一般为每周2~4课时,时间短、任务重,教材的许多内容在课上无法完成,而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课外也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在剩余内容上,使得这些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资源浪费。此外,由于时间有限,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有开展丰富教学活动的意愿,却受制于有限的教学时间无法进行。

3.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率低。现代大学英语教材往往配备学习光盘、教学光盘、网络教学管理平台、配套试题册等网络教学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但由于多种原因,如学校硬件设施缺乏、教师素质不高、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等,造成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率较低。很多教师“不清楚”或“不会使用”网络教学资源,更无法指导学生使用。而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使课后的“自主化学习”流于形式,造成了教学资源浪费。

4.缺少文化底蕴。当前英语教学最大的问题之一在于“有语言、没文化”。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查明建曾做过一个实验:让英语不错的学生和外国留学生交流,每个人用10来分钟来讲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等,结果很多“英语尖子”竟说不了几分钟,交流无法进行。以《新编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为例,10个单元中,只有Unit9 Holiday and Special Days涉及到了西方文化,其余内容都与文化没多大联系。没有文化的交流是空洞的,大学英语课程不应仅仅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而应是一个以语言为载体去了解多元文化的课程。

5.应用性不高。我国大学英语长期以来坚持以打好语言基础为目的,忽视了学习者的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很多在英语考试中获得高分的学生却不具备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如用英语交流、收听英语广播、阅读英文报刊等。更无法轻松地查阅本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撰写英语论文。蔡基刚2011年对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的学生调查显示:69%的学生表示在今后有“用英语读本专业的文献和文章”的需求;56.5%的学生表示今后会“选修全英语或双语课程”;79.3%的学生认为“能够用英语写摘要、文献综述、实验报告、小论文和研究非常重要”。可见大多数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增强英语交际能力,用英语为本专业服务。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使用比语言欣赏对学生更有实际应用价值。

三、对于大学英语教材建设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提到的几点问题,笔者对大学英语教材未来的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交通英语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英语专业 学年论文 写作特点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大学生的英语水平的逐年提高,作为大学生的初步学术训练,在我国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开设学年论文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学年论文虽然在英美国家大学早已是常规科目,但在我国毕竟才刚刚起步,所以,对于这门课程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本课程的性质、特点等,尚不十分明确,有必要作一番深入的探究,从而使这门课更加富有建设意义。

先来看看中国大学英语专业学年论文的性质,这其中包括论文题材范围、论题的选择、篇幅的大小等问题。众所周知,我国英语专业的归属,按教育部颁布的通用教学大纲,属于外国语言文学类,因此,它所研究的范围,应该是外国语言文学。更加确切地说,应该是英语国家的文学文本,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说,不仅仅是文学,还可以是对文化、翻译和语言学的研究,这种范围的考虑,基本和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是一致的。

方向虽然一致,但是论文的字数、题目却有较大的不同。考虑到做学年论文的学生还处于大三阶段,他们的语言与知识与毕业生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应该将题目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字数也不宜过多,一般1000字左右较为适宜。此外,论文所选的研究对象不能太复杂,一般只选择一篇英语短篇小说、一首短诗、一个翻译问题或一个语言文化问题进行讨论问题。从研究的角度来看,研究的话题选择一般也不能非常复杂和深入,而是对于一种对课程中所涉及的某个问题作较为仔细的分析而已。例如,不能写“论《警察与赞美诗》的艺术创新”,而最好写“论《警察与赞美诗》的幽默特点”,不能写“论《雪夜林边人独立》的哲理深度”,而最好写“论《雪夜林边人独立》的作者的踌躇”,等等。

目前,中外一些研究者对于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如有的研究者认为:“论文的题目不宜太大,论述的问题不求过深,篇幅也不宜太长。”(杜兴梅,06:8)对此董华等人也持同样的看法(董华,2000:6)。有外国的学者指出:“主题论文(这里即指‘学年论文’――笔者按)通常作为一门课程的主要部分,用论文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完成。它不要求学生用课程以外的研究资料,实验室的实验结果,问卷分析。它与正式的研究论文有所不同。它通常只是一种要求学生进行有创意性思考或评价性训练的论文。以英语课程的主题论文为例,它可能要求学生对一篇课文,一篇短篇小说的写作进行仔细研究,或者仅仅是对一些课外阅读的总结。(The thesis paper is usually a paper assigned as a major part of the course requirement.If it does not require the use of outside sources,laboratory experimentation,or questionnaire analysis,then it does not a research paper.It is,then,generally a paper that may require a student to do some original thinking or evaluation.In English,for instance,it might be the close study of a text or the writing of a short story or simply a summary of some outside reading.)(德蒂鲍尔姆:6:2005)”

以上是确定了学年论文的性质,紧接着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就是作为中国大学英语专业学年论文,究竟有什么特点呢?虽然在一些外国写作教科书里,我们可以看到较为明确的关于学年论文的写作指导、步骤分析、专题研究、理论探讨,等等,但那毕竟是为英美学生而作的,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英美学生的语言表述、背景文化知识而量身定做的,如果将其照搬到我国的英语专业课堂肯定行不通。所以,应该结合中国学生的写作特点来考虑问题。那么,中国学生的写作特点有哪些内在因素呢?

笔者认为,最大的特点是思维方式问题。当学生下笔做任何一篇文章(其中当然包括学年论文)的时候,他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从总的思路出发该怎么写。根据笔者对学生的观察,中国学生总是喜欢先从各个方面去讨论问题,然后再在文章的末尾(多是最后一段)进行归纳总结,在思维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归纳法”。这体现在篇章结构上,就是不在文章的开头摆出文章的主题句而在文章的结尾营造主题句。笔者曾布置学生做一篇题为“论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的幽默特点”的文章,发现80%的学生在文章最后出现主题。国内外英语研究者对此都有所研究,如Matalene(1995),Scollon(1991),Connor(1996)和胡文仲等人都证实,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在文章的开头是蜻蜓点水,一直在外面团团转,迟迟不肯进入主题,观点要到结尾才明朗。王希墨等(1993:63)也对此作了量化的研究。陈建平(2001)对中国大学生的作文的语篇模式的调查结果更加强有力地证明了学生作文的惯用思维模式,如下表所示:

中国学生在写学年论文的另一个思维特点是缺乏方法,或称为模式单一。根据林燕平(2006)等在其专著《英美文学教育研究》的研究,中国大学生用英语欣赏、撰写英语论文时,至少应该掌握四个方面的研究方法:一是作家研究系统,包括如精神分析研究法、原型分析研究法等方法;二是作品研究系统,包括形式主义研究法、新批评研究法、结构主义研究法等;三是读者研究系统,包括解释学研究法、接受美学研究法;四是社会历史研究系统。这些方法显然是搞文学研究所必须的,正如杨自俭(24:1994)所指出的:“方法论的水平是人的理论思维能力的体现,因此应把方法论建设的过程当作培养理论思维能力的过程,不应只当作单纯学习研究方法来看待。”然而,中国大学生写文章之前对上述方法几乎一无所知,所以提起笔来根本谈不上什么方法,只是抒发随意所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有些学生也知道一些社会历史研究系统的知识,但运用起来总是以这个方法的皮毛做文章,即机械呆板地用所谓的社会变化来剖析作品人物。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也可以说是贫乏,因此,大学生的小论文不能够称为论文,这样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学年论文是对于大学生进行初步学术训练的这个重要目的。

中国学生在写学年论文还有一个特点,即不懂得应该引用本行业的业内人士,如专家教授、文学研究者、文学批评家等的研究成果,他们往往以为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就可以了,殊不知这是非常错误的。毛荣贵(1997:23)的研究证实:“许多中国学生的文章充满了陈词滥调和陈旧的引语,中国学校还在教这一套,在美国人看来,这是非常可怕的习惯。(Many Chinese students fill their essays with so many clichés and shopworn quotes that I am beginning to think that the patterns of the Imperial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essays are still taught in Chinese schools.To the American reader,this habit is atrocious!)”有的学生即使引用了业内人士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英特网上下载后却往往不加以注明,即不懂得通过以论文注释的格式来表明自己文章的出处来源,以为像中国人引用孔子、孟子、唐诗宋词那样,不注明人家也自然明白。这种做法,其实也从本质上同做论文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因为做论文是在搞科学研究,不注明文献的来源出处,往小了说说是在否定自己的科研过程和论文的学术性,往大了讲是一种不道德的剽窃行为。

总之,由于上述学年论文的性质和中国学生做论文的这些特点,高校教师应该在制定教学大纲、编撰教材和确定教学方法的时候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地教授学生,而不是一味照搬英美学年论文那一套,或对于学生做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从而避免降低教学效率,不能真正实现英美文化教育的重要目的的失误。

参考文献:

[1]杜兴梅.学术论文写作.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2]德蒂鲍尔姆.怎样写主题论文.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

[3]董华.大学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

[3]蔡基刚.英汉写作修辞对比.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林燕平.英美文学教育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杨自俭.英汉语比较研究.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

交通英语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军事院校 研究生英语教学 尝试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军和外军对外交流增多和互访频繁,因此,对研究生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英语教学是在本科之上的更高的教学过程,它不仅是语法和词句的学习,还包含英语技巧的训练和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研究生自身专业学习的需要,研究生还应用具备撰写论文摘要、英语论文,以及能够与国外专家交流,从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但目前研究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总体还需要进一步地提高,军事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需要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一、教学背景

(一)研究生生源复杂

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与以往相比,研究生的生源更加复杂,包括应届毕业生,国防生和在职研究生,研究生英语基础差异大,吸收和消化能力不一样,为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研究生整体素质提高

从过去几年的情况来看,研究生英语的整体水平较以往有大幅度提升,同时,研究生思路开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有很强的学习动力,如何科学、有效地安排课程,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研究生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研究生教学与军队建设

作为未来的高级军事技术和军事指挥人才,军校研究生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专业领域前沿的信息,同时还应当学习国外新的军事作战思想。研究生英语教学就必须站在国家和部队建设的战略高度,以贴近研究生学生的需要,贴近部队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体系

在完成本科阶段的英语学习后,研究生的学识和经历更丰富,对事物的理解更为独到、深刻。“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符合当代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为此,英语教研室结合自己学科特点,建立了以阶段侧重、分项综合技能训练为手段的听、说、读、写四阶段非专业英语教学体系。每阶段均为32学时,班级人数为40人左右,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教材选择上,使其难度和内容与学生不同的语言水平、兴趣、学习目标尽可能地统一和匹配。

三、课程设置

(一)阅读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接触最前沿的科技进展,因此阅读成为最基本的一项能力。在教学上,我们每个单元安排了一篇精度课文和一篇泛读课文,内容涉及教育、医疗、交通、艺术等方面,提升研究生阅读英语获得信息的能力和速度,培养研究生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帮助研究生得到新词汇、新表达法。在授课同时,我们还根据课堂内容,向学生介绍相应的文化背景,提高其文化素质,为研究生未来进行国际交流储备实用技能和较为广泛的文化沉淀。课堂之外,我们还鼓励学生阅读多样化,阅读更贴近实际生活的材料,阅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或自己喜欢的书刊、小说等,积极倡导自主学习。

(二)听、说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的英语教学应该重点放在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上。研究生作为未来军队科技力量的后备军,其水平不能仅停留在借助字典能看懂几篇文章的水平上,应该利用英语这一工具与外国的专家学者进行沟通,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能表达自己的见解。

通过一个阶段的集中教学,加强研究生的听、说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辩论会、小组讨论、情景对话等形式,使得学生学习不拘泥于书本中,在广泛的调研和查阅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更多思维实践空间。在语言学习中,环境熏陶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我们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如多媒体课堂、英语在线等,内容丰富,语言规范,语速各异,形式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学习。以此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很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主动性。

(三)写作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不但要具备借鉴和吸收知识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学生通过在国外期刊上、参加国际会议等与国外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往往有些学生只是将英文单词按照中文概念顺序罗列起来,不符合语言功能和英文的写作习惯,必然会影响学生与国外的交流。我们结合研究生学生自身专业的需求,通过讲授规范和正规的论文写作方法、特点,论文翻译方法,英语表达习惯等,使其能够很好地运用英语撰写与本专业有关的论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使其从单纯的“学习英语”变为“用英语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四、教学体会

研究生英语教学有别于中学和大学本科的教学,研究生教学应该是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语言技能的培训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过程。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以往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以学生为中心,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朋友。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发掘学生的优势,鼓舞和尊重学生,增强其自信心。作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应以贴近学生需要、贴近部队需要为基础,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概括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拓展教育范围。

(二)现代教学设备的应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研究生对知识的需求不再局限在书本中,教师应利用语音教室、多媒体课件,活跃课堂氛围,向学生展现出真实、形象的语言环境,减少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压力。构建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平台,以先进的教学概念和教学手段逐渐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广泛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习俗和生活环境,帮助他们了解文化背景,扩大他们的视野。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飞跃发展,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研究生作为国家的高科技人才的后备军,对英语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研究生英语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注重基础教学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走出重教育、强研究、保质量的路,满足研究生专业学习和研究的需要。

军事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应该以贴近部队需要为基础,站在国家和军队建设的战略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探索符合军事高等教育规律和学校实际的发展道路,为培养现代化信息化战争所需要的军事技术人才和指挥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景惠.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新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

[2]张俊梅,霍晓峰,郎咸慧.对研究生英语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5).

[3]纪卫宁,赵玉君.对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社会科学版),2007:24,(6).

[4]曾祥娟.军校研究生英语教学体系创建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

交通英语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英汉语言差异;翻译方法;解析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加深,特别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英语的科技文的翻译就越来越多。科技文区别于其它的英语文体在于,用词方面专业术语的大量的应用,专业性和创新性强,篇章逻辑紧密且逻辑性强。在句法结构上较多的被动语态、多长句。所以对于翻译科技文,长句的翻译尤为重要。

科技文中我们要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或技巧。按原序译出即当英语长句逻辑和表达和中文是一致时,我们可以按照英语句子本来的顺序,多数有关联的重聚可以按原顺序译出,例如:Although,as a stand alone technology,the mobile phone is a relatively less reliable terrestrial technology,when it is coupled with another one,such as Addressable Satellite Radios,the effectiveness and reliability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在这句话中,句首是个定语从句。主要的从句使在后面,有个时间定语从句。同时,插入语“as a standalone technology”和连词“although”是分开的,它是和定语从句连接在一起的,是个主动结构。同位语“such as…”是为了进一步解释“another one”。通过分析我们能了解这个句子既不是和主句和从句的联系,也不是不同成分之间的联系,而是和汉语的表达习惯不同,因此,有必要采用原序的翻译方法,译为:“虽然作为一个单独的技术,手机是一个相对来说不太可靠的地面技术,但是将它与另外一个技术结合起来时,比如寻址卫星广播,手机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则会大幅提高。”

有些句子的逻辑顺序是和汉语相反的,这种情况出现时,我们就改变句子的顺序。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中英句子的差异以相应的改变句子顺序来符合汉语的习惯。翻译过程中,我们应尽量注意每个细节,决定应该用什么技巧,是切分法还是整合法,又或者是增词法还是省略法。除此之外,也需正确处理各种被动的表达。例如“On the other hand,he did not accept as well founded the charge made by some of his critics that,while he was a good observer,he had no power of reasoning.”尽管句子不是很长,但语法却很复杂。句子的主干是“while”前的句字这是个特殊的单边到的结构。正常的顺序是“he did not accept the charge as well founded,to accept …as…”。“charge“有两个后置修饰,一个是“made by some of his critics”作为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另一个是“While he … of reasoning”来解释“charge”的具体内容包括状语语从句“while he was a good observer.”翻译时,句子的顺序需要调整为汉语的习惯表达。并根据汉语的逻辑顺序将过去分词短语“made by some of his critics”和同位语从句单独的译出来。然后将它放到主句的前面。所以原文的句子就译为:“另一方面,一些批评家指责说,尽管他善于观察,却没有推理能力,他认为这是毫无根据的。”

因为长句子有许多的修饰成分和有联系的成分如连词短语、介词短语和定语,所以有许多的意思然而汉语的一个句子则只有一个意思。就是说,汉语多短句,因此,我们将原句分割成若干个短句,也就是切分法。翻译时我们回首先分析句子的结构,弄清楚具体的意思和逻辑关系,然后将短语和从句单独的译出。最后再加些连词使其符合汉语的习惯并使翻译准确而流畅。“So far as stability is concerned there is no inherent reason why the methods which have been applied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longitudinal stability should not be applied with equal success to the lateral motion,with the proviso that certain limits in model design and flight plan are imposed to avoid undue complication of the analysis from the roll effects.”本主从复合句的主句是完全否定形式的存在句,从句有以下四个,按照在句子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来说:一个是句首用来提起话题的状语从句so far as stability is concerned;一个是主句主语reason后常常使用的why引导的定语从句why the methods should not be…;再一个是套在该从句中的从句主语the methods 进行修饰的定语从句which have been applied to ;最后一个是表示假设情况的介词短语with the proviso中proviso的同位语从句that… are imposed。鉴于主句的主语过长,要拆短处理。先以“并不存在任何固有的原因”的形式译出主句。接着以述宾短语“认为。”的形式译出why从句的内容,其中的定语从句逆序直译成定语。最后,以“条件是…”的形式译出with the proviso that…(that从句译作“是”的关系宾语)。译文为:“就稳定性试验而言,并不存在任何固有原因,认为不能将已经应用与纵向稳定性试验研究的那些方法同样成功地应用于横向运动研究,条件是在模型设计和飞行计划安排方面加上一定的限制,以免由于滚转效应而使数据分析过于复杂。”

在某些时候中英文的表达习惯是相似的,但有时又是不同的,以上说的方法都解决不了,这时我们可以用综合的方法。我们有时需要打破原有句子顺序并重新的安排,即灵活的处理。例如:“It is expected that this project will be able to lead to definitive findings on the role of mobiles in reducing agricultural transaction costs,making agricultural extension activities more effective,thus leading to more efficient markets that could benefit both producers and consumers.”原句的主句是“ensuring a …essential”,句子后面是由as引导的状语从句。翻译时,我们需要调整主句的顺序,从句的主干紧跟着是介词短语“in …content”作为定语修饰“delays”。翻译这部分,我们需要倒序着译,句子的结尾时个状语从句,将它按顺序单独的译出,其他部分也要改变顺序。译文则为“此外,由于技术故障,信号波动和系统瓶颈会延误短信的发送,从而影响学生或其他受益人使用短信的动力,因此确保用户用好技术是十分重要。”

有效的翻译方法可以解决科技文中长而复杂的句子,借此科技文中的长句的译文可以准确的译出。希望翻译方法可以提高翻译质量,保证和扩大了解掌握世界的先进科学知识,以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

参考文献

[1] 李超.考研英语高分策略:翻译与句型结构专项特训[M].北京出版社,2009.

[2] 许建平,李相祟.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

[3] 张培基.俞云根,李宗杰.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4] 俞炳丰.科技英语论文使用写作指南[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交通英语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科技期刊;英文摘要;规范化写译

1.引言

英文摘要(Abstract in English)是作者“为而撰写的、对论文内容进行简明而确切记述的短文”(张春芳)。英文摘要目前的应用范围很广。学术期刊、学术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等都需要英文摘要。国际主要检索机构只收录论文的英文摘要,很多数据库只免费提供论文的英文摘要部分。“英文摘要是国际权威检索系统如:美国《工程索引》(EI),《科学引文索引》(SCI),《科学与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化学文摘》(CA),英国《科学文摘》(SA)等收录期刊论文的第一信息源”(兰俊思等)。因此,我国学术期刊,尤其是各类核心期刊的英文摘要便成为国外学者了解中国科技发展和各学科学术成就的重要渠道。一篇内容清晰准确和语言规范的英文摘要无疑会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文献被国际检索引用的机会,扩大文献学术成就的国际影响力。然而,“国内学术期刊中的英文摘要绝大多数比较粗糙,离参与国际交流的要求相差甚远”(张春芳等)。笔者阅读过数百篇各种期刊,包括许多核心期刊刊载的论文英文摘要,其中许多英文摘要在写作的规范性和语言准确使用等方面差错率很高,有些错误甚至离谱。这些错误不但影响其学术价值的传播,甚至会造成其学术思想的国际化误读。因此,提高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质量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实例对规范化英文摘要写译进行研究,旨在帮助科研工作者提高英文摘要的写译能力,增加论文被国际检索的机会,进而促进我国体育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的国际化交流。

2.英文摘要的写作规范

ISO 214-1976(E)公布的关于出版物和文献英文摘要写作规范的主要构成要素:论文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正文和关键词。

2.1标题

标题长度一般不超过10个实词。对于较长的题目,可增加副标题进行补充解释。

2.1.1名词性短语:英文标题多以一个或多个名词加上前置定语或后置定语构成。确定好中心词后,再进行前置和后置修饰。

例:提高篮球运动员耐力素质的方法

Improvement of Endurance Quality for Basketball Players

2.1.2动名词短语:由动名词加上其宾语构成,不用动词或动词词组。

例:应用网络流模型解决航班衔接问题

Solving Flight Conflict Problem with Network Flow Model

2.1.3介词短语类:由介词加上名词或名词词组构成。常用介词是“on”,

意为“对....的研究”,代替“study”或“research” 等。

例: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改的研究

On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1.4采用疑问句:多用于评述性或驳论性论文英文题目,旨在更能引起读者兴趣。

例:吸烟真的有害于身体健康吗?

Does Smoking Really Affect Health?

英文题目还需注意:

2.1.1.1变量不能过多,以免弱化论文的主要内容。

例:营养好差与课堂表现以及对数学和阅读分数的影响

The Role of Good Versus Bad Nutrition and Performance in the Classroom as Well

as Its Effects on Math and Reading Scores

拆分为两个题目:

a. Good Versus Bad Nutrition and Performance in the Classroom

b. The Effect of Good Versus Bad Nutrition on Math and Reading Scores

2.1.1.2语序错误会造成误解。

例:作证对受害人的作用

The Effect of Victims Testifying in Court (误)

The Effect of Testifying in Court on Victims (正确)

2.1.1.3注重结构对称

例:对散步、慢跑和跑步时氧气消耗最大值的预测

Prediction of Maximum Oxygen Consumption from Walk, Jogging and Running (误)

Prediction of Maximum Oxygen Consumption from Walking, Jogging and Running (正确)

2.1.1.4冠词的省略

按国际惯例及检索方便,题目的第一个词一般不用定冠词或不定冠词。

例:举办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市不同社会阶层的影响研究

An Impact of Hosting 2008 Olympic Games on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in Beijing (误)

Impact of Hosting 2008 Olympic Games on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in Beijing (正确)

关于缩写词。题目中一般不使用缩写词,除非像WTO, WHO等专有名词。

2.2 作者名字和作者单位

我国的汉语拼音已被列为作者姓名书写的国际标准,即姓在先、名在后的书写格式。

如:Zhu Weidong, Li Jian;也可写成:ZHU Wei-dong, LI Jian

作者单位内容包括一、二级单位、城市名和邮政编码,结尾处加”China”。

2.3 英文摘要正文 英文摘要正文是摘要最重要部分,其目的是要让读者迅速了解论文的精髓,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欲望。

2.3.1 英文摘要的种类

摘要的类型包括报道性摘要(Informative Abstract)、指示性摘要(Indicative Abstract)和报道-指示性摘要(Informative-Indicative Abstract)。也有人把报道性摘要译为情报性和资料性摘要,把指示性摘要译为陈述性和叙述性摘要,如娄虎等。报道性摘要适用于描述以实验性工作为内容的论文或其它反映单一主题的文献。“大多数学术期刊均建议作者用报道性摘要”(兰俊思)。这类摘要的内容包括研究目的(purpose )、研究方法(method)、主要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指示性摘要主要用于概述、综述以及其它长篇议论性和推理性文章。此类摘要的内容篇幅较短,只对文章主要内容做简单的陈述性介绍。报道-指示性摘要既对论文主要内容进行资料性报道,也对其它内容做陈述性介绍。本文仅对写译报道性摘要做详细研究。

2.3.2 报道性摘要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结果和结论。

研究目的包括研究目的、研究范围、研究价值或进行本研究的原因;研究方法包括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技术以及该研究的理论依据。是实证研究(empirical)还是理论研究(theoretical),是定量研究(quantitative)还是定性研究(qualitative);主要结果包括研究发现的实验结果或理论结果、统计出的数据、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和试前试后的比较结果等。如研究结果与前人理论相悖,也要交代清楚。结论主要包括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概括或推论,得出的具有专业性和逻辑性很强的推测或结论。此部分可包括研究结果的意义,与该研究目的的关系,还可包括具体建议或客观评价。

2.3.3 报道性摘要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2.3.3.1简洁性。摘要要准确、精练、客观地介绍论文主要内容,不加主观评价。200单词为宜。多用实词。必要时篇幅可适当增长,因为读者希望能读到信息含量多的摘要。

2.3.3.2独立性。摘要最好能在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方面提供与论文等量的主要信息,包括创新点和独到之处。因为信息完整的摘要会增加被国际检索的机会。

2.3.3.3客观性。摘要中提供的所有信息必须是该研究所得,避免把主观见解或解释掺杂其中。

2.3.3.4规范性。注意区分大小写和英汉标点符号不能混用。不使用生僻术语、缩略语、自编词或符号等。不要用表格或图形。避免使用缩写或否定。

2.3.3.5语态、人称和时态。

关于语态,曾有人撰文强调英语论文摘要多使用被动语态以强调科技论文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但“主动语态因简洁、表达有力且有助于语义表达清晰,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主动语态。如:A exceeds B 要比写成 B is exceeded by A 更好”(兰俊思)。何瑞清的统计表明:“国内作者倾向于使用被动语态,而国际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主动句多于被动句”。关于人称,英文摘要常用“This paper, This study, This research, This project”作摘要的陈述主语对应汉语的“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 现状”、“进行了... 调查”等表述。关于时态,大多数国际性权威检索机构如EI就英文摘要的时态提出明确要求。“描述作者的工作一般用过去时,但在陈述由这些工作所得出的结论时用现在时态”(兰俊思)。因此,一般现在时多见于研究目的和结论部分,而过去时态多见于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部分。

请看范例:摘要:旨在通过对上海800户城镇居民的问卷调查,分析不同人群的体育消费支出、消费结构及消费趋势。结果表明:不同人群的体育消费支出和消费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就完善各类体育设施和满足不同人群的体育消费需求提出建议。

Abstract: This study is to discover sports expenditure, sports consuming structure and sports consuming trend in different consumer groups.800 families of urban residents in Shanghai filled out the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consumer groups in sports expenditure and sports consuming structure. This paper offers suggestions for how to improve sports facilities to meet different consuming needs.

2.3.3.6 用完整句。句子要包含主语、谓语及其它必要成分,不能用词组或短语替代句子。避免使用疑问句、否定句、感叹句和虚拟语气。不要用阿拉伯数字作首词。如“Fifty students were interviewed,不要写成 50 ...。英文的规范性还表现在用单一动词代替动词词组。如:用“conduct”代替“carry out”。

2.4 关键词 (Keywords)

英文关键词宜用名词和名词短语。选词要严谨准确,多选自摘要,这样会增加被国际检索利用的概率。其顺序和数量要与中文摘要保持一致,关键词之间要用分号隔开。关键词在3-8之间,一般为5个。

3.关于中文摘要的英译

大多数期刊发表的论文英文摘要,多为把中文摘要转换成英文摘要。转换时除要遵循本文提出的规范外,还要注意:首先,认真阅读中文摘要,仔细分析其内容和结构。如: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然后,分析每一部分内容句子间的语言逻辑关系和语法关系,选取合适词语和句型进行转换。汉译英的转换过程绝不是词对词的简单直译,译文要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避免出现错译,误译,漏译或随译。

实例分析: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与专家访谈法,重点关注北京奥运会期间发生的中西文化冲突及其解决对策。依据定性、定量研究原则,全面归纳了奥运期间中西文化冲突产生的主要特点、主要原因及多重效应,从文化不同层面对中西文化进行剖析。文化冲突仍将长期存在。中国在与西方国家在文化交流中,不断进行文化对话与文化更新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此摘要从意义和结构方面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阐释了目的、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阐述了结论和建议。

This paper makes a research on cultural conflicts and solution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expert interview.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y, the paper makes a generalization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reasons and multi-effect of the cultural conflicts during the Olympic Games and analyzes the conflicts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aspects.

第二部分阐述了结论和建议。

We can conclude that cultural conflicts will remain for a long time.Therefore,it is a wise choice for the both sides to continue the cultural dialogue and cultural renewal.

4. 结语

论文所附有的英文摘要,其目的“不是为了在刊物上多放个摆设,而是为实现学术思想的国际化交流提供平台”(陆建平)。“科技论文的英文摘要不是论文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国内外知识传播、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桥梁与媒介”(兰俊思等)。鉴于此,希望广大的科研工作者准确掌握论文英语摘要的规范写译方法,力求写出高质量的英文摘要,为我国科技成果和学术思想的国际化交流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春芳,功能翻译理论视阈下的学术论文摘要英译研究,知网,2012

[2]兰俊思,刘斌,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规范化写作〔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2(9),135-142

[3]张春芳,刘志新,中外科技期刊论文英文摘要语态用法对比,江苏工业学院学报〔J〕,2009(3),105-109

[4]娄虎,颜军,比较国内、国外体育科技期刊英文摘要中语句的异同〔J〕,中国体育科技,2007,(2),140-143

[5]何瑞清,中外科技期刊英文摘要比较〔J〕,时候科技翻译,2004(1),16-19

[6]陆建平,从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语言与编校质量现状看我国“核心期刊”遴选〔J〕,浙江大学学报,2009 (6). 79-83

作者简介:

交通英语论文范文第9篇

摘要: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由此而形成的两种语言特色在词法、句法、篇章等方面的不同体现,展示出这种思维的差异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了解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探索掌握英语写作特点,对更好地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关键词:思维模式;英语写作;语言特色长期以来,不少学者从英汉对比、迁移理论和教学法等角度探索英语写作教学,如滕春红,[1]杨玉晨和闻兆荣,[2]吴锦、张在新[3]等等。这些研究对提高大学英语写作的教学水平很有启发意义,但是以上研究较少涉及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受到英汉思维差异的影响。由于思维与语言密切相关,中国学生不可避免地把中国的思维习惯运用到英文写作中去,写出的作文是“中文的思想英文形式”的英文作文,虽然王苹、刘文捷[4]等的研究曾涉及过这个问题,但不够深入。本文以英汉思维的差异这一角度作为切入点,更进一步地、详细地分析与探索英汉思维差异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实际影响,提出克服此种影响的对策,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英汉思维差异的学理透视思维对人类的语言形式和修辞具有重要的影响。写作毕业论文思维是语言的脊梁和灵魂,语言是人们交际的思想载体。思维与语言密切相关,语言受到思维的支配,如果没有思维,语言就不会具备功能性和丰富性。英汉民族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它们各自反映出本民族的思维特征、思维方式和思维风格,充分体现本民族社会、文化和心理倾向。而写作是一种实际语言的表达活动,同时也表现为一种具有高智能的创新特征的思维活动。思维方面的差异是导致语言文化差异的根源。刘宓庆认为“思维支配语言”。[5](P34-44)许钧也明确指出:思维对语言起决定作用,许多语言现象的产生原因必须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去找。[6](P390-402)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行,语言反映思维。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产生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汉民族以直觉、感性为主的思维模式,其特点是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其结果是强调整体,忽视个体。相反,英民族以分析、逻辑性为主的思维模式,其对外部事物的反映不是靠直觉、感性认识,而是依赖抽象理性的表达,其特点是把事物分解为个体与部分,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其结果是将个体置于首位。傅雷说过:“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述惟恐不同。”[7](P694)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使其文字、语言各具特色。学生们只有了解这些差异,在英语写作中有目的地掌握它们,才能写出符合英语习惯的作文。二、英汉思维差异的语言实践表现(一)英汉用词对比1.动词、名词和介词使用频率的差别。汉语的具体思维和英语的抽象思维导致其语言中动词、名词和介词使用频率不同。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中多用动词;英语是静态的,与汉语相比呈现出较少使用动词的倾向。英语的词尽管与汉语的词在分类上有相同之处,但从词的功能角度分析英语与汉语存在有多种不同,比如汉语中很多动词在英语中可以用名词来表示,而英语中的介词可能会转换成动词。此外,较之汉语,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介词和关联词。如:(1)Hedidn′tletmein.他不让我进来。(英语用介词,汉语用动词)(2)Thepopularizationofthenewmethodwasnoteasyjob.写作硕士论文推广那种新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英语用名词,汉语用动词)2.英汉用词的具体性与概括性差异。英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特的;而汉民族的思维是整体综合的、概括的。表现在语言上,即产生了英汉对事物的定义不同,从而用词出现不同的倾向。林汝昌和李曼珏认为:“汉语多表示种概念的词,而英语多表示属概念的词。”[8](P407)英语偏好用属概念的词,即特指,用词具体细腻;汉语偏好种概念的词,即泛指,用词概念模糊。如:“行走”一词,英语中有walk,creep,saunter,stride,march,step,slide,dash,promenadepace,prowl,tread,strut,run,toddle,trudge,stagger,ramble,roam等词,这些词的使用既简洁、准确,又富于变化。而汉语往往趋于泛指,在“走”的前面加副词修饰,如:步履蹒跚地走,昂首挺胸地走,大摇大摆地走⋯⋯这样就导致学生在英文写作时往往总是重复中心词“走”。另外,在语言的修饰方面也有所不同,吴森认为西方人思维是理性的;东方人思维是情感的,强调以情动人。[9](P56)因此西方文章的措辞讲求“真”,以理服人,对修饰词的使用较少;而汉语讲求“华”,喜欢用修饰词来加强语气,以情动人。如:“水深火热的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等等,这些表达方式是汉语中常见的,词义重叠的现象是汉语的一大特征,例如“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学生们常翻译成“toliveahappyandperfectlife”,在英语中perfect是多余的字。3.词语搭配差异。英语中词的搭配使用有别于汉语。由于缺乏英语抽象的思维能力,汉语干扰又根深蒂固,学生在处理汉英词组转换时,经常沿袭汉语的形象思维方式,根据汉语意思套用英语单词。例如:(1)接个电话(误)receivethephone(正)answerthephone(2)拥挤的交通(误)thecrowdedtraffic(正)thebusy/heavytraffic此外,汉语中的某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里英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写作医学论文例如汉语中我们说:“培养……的习惯”。受汉语搭配的影响,学生造句子时就会这样写:Don′tletthechildrentrainbadhabits.(误)表示“培养⋯⋯习惯”在英语中habit可以和ac-quire,cultivate,form,develop,getinto,fallinto连用,而不能和train连用。4.英汉具体喻抽象、抽象表具体的差异。汉民族的思维模式是形象的、直观的,体现在语言上“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10](P136)而英民族思维模式则是概括的、抽象的,体现在语言上,英式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词语来表达具体的事物或现象,用词倾向于虚;汉民族喜欢以具体比喻抽象,以物表感,状物言志。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英语则说“Asyousow,youwillreap”。但是中国学生在写作时常常靠单词字面意思组造句子,形象而直观,而忽略了语体色彩和文化意义。例如在翻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时,有学生翻译成Wheneveryouwanttodosomething,youshouldthinkaboutitthreetimesbeforeyoutakeanaction.这很直观,但是英美人对此迷惑不解,汉语成语“三思而后行”比喻做事要谨慎,英美人很纳闷为什么要想三次再行动,难道少想一次或多想几次不行吗?根据英语习惯应改为Wheneveryouwanttodosomething,youshouldlookbeforeyouleap.5.英汉词语的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每种语言都反映其文化。但是有的人认为,只要会语言,对文化的理解可以凭常识和习惯去解决。不可否认,文化偶合的现象是存在的,如英语中“DoinRomeastheRomansdo(入乡随俗);Strikingwhiletheironishot(趁热打铁)”等与汉语的理解基本相同。但完全用汉语的习惯去理解英语经常会出现歧义。比如:Youcannotgoouttonight,itisrainingcatsanddogs.这一习语来自于北欧神话。狗(dog)和狼(wolf)象征“风”,猫(cat)象征“雨”,所以catsanddogs就象征“狂风暴雨”。再比如对颜色的理解,乍一看,bluepicture,theblue-eyeboy,tobegreeneyed,greenhand,intheblack,graymare等词是很让人费解的,其各自对应的译法分别是“黄、红人、嫉妒、没经验的人、不欠债、母老虎”。如果只站在自身的文化立场上,恐怕永远也不会理解这些词组。(二)英汉句式对比英汉句子结构特点与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一致的。一方面,汉民族在哲学、艺术和语言上注重心理时空,尤其偏重于时间的逻辑事理性,即使是空间,写作职称论文也常常表现为流动的空间,因此,汉民族在用语言表达一些复杂的思想时,往往按照动作发生的顺序,逐步交代,从而形成一种“流水句”式时间型句式;另一方面,汉民族思维上重了悟,不重形式论证,轻逻辑,轻实证。而英民族思维讲究秩序,其思维具有系统化、组织化、形式化的特点。这种思维差异表现在语言上是英语句子的形合和汉语句子的意合。其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时空的差异。英语动词的时差顺序是极其丰富的,英语句子的人称、数量、时态、语态、情态均受制于时空,要求形式一致,而汉语语言对句子形式的要求并不严谨。例如:他已经回来三天了。Hehascomebackforthreedays(误)。因为根据英语的时空观“,回来”是瞬间动词,它只代表一个短暂的动作,不能代表一个延续的状态,而“三天”是一段时间,二者不一致。2.英汉关联照应方面的差异。英语是分析型的理性语言,句间讲究形合,重外在形式完整,其关联照应是显性的,多样的,以形显义,以形统意,讲求句子形式的完美;而汉语是综合型的直感语言,多数情况下疏于语法,句间讲究意合,重内在逻辑顺达,其关联照应是隐性的。形合是组词造句的外在逻辑形式,意合则是遣词造句的内在认识事理,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莫过于形合与意合的区分。刘宓庆认为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段间的“异质性特征”。[5](P34-44)汉语的连句成章往往借作者的形象思维或灵感思维,句子成分的功能和层次往往置于次要地位,句中各个意群成分内在关系的连接和呼应,只要求可以意会,很多联系词可以省略;而英国人习惯严密的逻辑推理,重形合,讲求形式、结构上的严谨。英语要求句中各成分之间的结合关系必须从形态上体现出来。所以英语句子往往是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将句子成分连成一个意义与形式珠联璧合的整体。例如:他在遗嘱中将钱留出来,为在物理、化学、生理学、医学和文学以及和平事业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人提供奖金,他的这一著名遗嘱是他多种兴趣与理想的纪念碑。Hisfamouswill,inwhichheleftmoneytoprovideprizesforoutstandingworkinPhysics,Chemistry,Physiology,Medicine,LiteratureandPeace,isamemorialtohisin-terestsandideals.译文以主谓为框架,围绕两大范畴,其他词语按照形式逻辑法则,以约定形态和等级线性的环环相扣,显得形式完备,结构严谨。写作英语论文另外,英语往往用替代、省略和变换进行照应;而汉语则倾向于重复词汇。例如:我们为了能够继续做下一个练习,让我们先做完这个练习吧。Let′sfinishthisexercise,sowecangoontothenextone.但是中国学生受到汉语重复习惯的影响,在翻译这样的句子时很少想到用one来替代exercise。中国学生在用英文写作时受母语习惯的影响,往往不注意句子之间的衔接,给人跳跃、不流畅感。如:“一天的劳作之后,他十分疲倦,几乎站不起来。”这句话暗含因果关系。如果把它译成Afterworkingawayalldaylong,hewasverytired,hecouldhardlystandup.这是无形式关系的句子。其正确形式应该使用一个连词或其他结构,将因果关系准确地表达出来。3.主语显著和主题显著的差异。许余龙认为:形合的英语是主语显著的语言,主题往往就是句子的主语;而意合的汉语是主题显著的语言,其主题往往并非是句子的主语。[11](P145-146)如:“夏天很难保藏食品。”(Itisdifficulttopreservefoodinsummer.)这是个主题句,按照汉语的思维模式,“夏天”是主题,后面的是评注,即说明主题怎么样,那么受汉语影响,学生们就会翻译成“Summerisdifficulttopreservefood”,其实英语的主语是“保藏食品”,“夏天”只是时间状语。[4]英语句子结构多为重心在前,句式呈直线性,即:开门见山,以主———谓———宾为核心,首先安排主要内容,然后借助于连词、短语、从句进行扩展,使句子成分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汉语句子重心在后,句子习惯于在开头从侧面说明环境,最后点出最重要的信息。句式呈螺旋型,即:先交代细枝末节,诸如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等等,层层铺开,然后点题。例如:Theisolationoftheruralworldbecauseofdistanceandthelackoftransportfacilities,iscompoundedbythepaucityofthein-formationmedia.因为距离远,交通设施缺乏,使农村与外界隔绝,这种隔绝又由于通讯工具不足,而变得更加严重。4.英汉句式的主、客体差异。英民族采取的是客体思维方式,注重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力求语言客观、公正、严谨。表现在语言上,英语物称倾向比较普遍,常使用不主动发出动作的词或无生命名词充当主语,如:itismyhopethat⋯(我希望),itoccurredtomethat⋯(我想起)等等。而中国古代哲学讲究天人合一,人为万物之灵的思想始终占统治地位,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来思索一切事物的方法,注重思维形态上的主体性,认为任何行为都是人这个行为主体完成的。表现在语言上,有灵主语总是占绝对优势,常以有生命名词做主语,多用主动语__态。受汉语思维的影响,中国学生总是从说话者本身出发,喜欢用“wethink⋯”,“Iestimate⋯”,“Ihope⋯”。试比较下面这组句子:(1)Thisproposalwasgenerallyconsiderednotpractical.(2)Wegenerallyconsideredthisproposalnotpractical.同样的意思,前一句出发点在外界事物,语气平和委婉,让人易于接受;后一句出发点是说话者本人,主观色彩浓重。另外,汉语如果有叙事、表态部分,往往是把事物或事实讲述清楚,最后来一个简短的表态或评论,即:先客观,后主观;而英语反之,通常是表态、评论在前,陈述事实在后,即:先主观,后客观。例如:ItwasakeendisappointmentwhenIhadtopostponethevisitwhichIintendedtopaytoAustraliainSeptember.我不得不推迟原打算今年九月去澳大利亚的访问,这使我大失所望。(三)语篇段落的对比1.语篇开始的差异。英民族非常注重主题句的明确设定,并且通常把它置于句首,这是由于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思维方式所决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主体的作用,突出主观见解,强调主观对客观的判断和态度。英语段落往往先在语篇的开始就直接点题,态度明确,观点清晰,主题突出,其后内容按直线展开,层层深入,辅助句紧扣中心思想。段落的直线性发展围绕主题展开,先陈述中心思想,后分点论证说明,使主题句的内容展开。例如:Lincolnhadmanypersonalquail-tiesthatmadehimdeartothehartsofthecountry-men.Hehadinfinitepatienceandtoleranceforthosewhodisagreedwithhim.AsPresident,heappointedmentohighgovernmentpositionwhomheconsideredmostcapable,eventhoughsomeofthemopenlyscornedhim.Hewasgenerosityto-warddefeatedopponents.第一句话是主题句,在围绕中心思想论述的过程中,内容有序衔接,陈述顺其自然,条理清晰,层层推进,向纵深或高峰发展,具有流动感。汉语的段落设定与英语不同,汉语思维认为万物相生相克,且均有联系,其思维模式呈螺旋型,语篇的开始往往是从很远的相关的问题入手,陈述观点的手法委婉曲折。段落语言倾向于围绕主题进行螺旋式重复。笔者曾经让学生以“利用计算机的好处”为作文题写篇文章,很多同学这样写:With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people′slivingconditionshavebeengreatlyimproved.Greatchangeshavetakenplaceinourcountry.ThecomputerwasborninAmerica.Itsdevelopmentisveryquick.Especiallyithasmadegreaterprogressrecentlyandplaysamoreandmoreimportantroleinourlife.上述是汉语的模式,但是在英语环境中会让人觉得是废话、离题、中心思想不突出,忽略了段落的精髓———主题句。另外,汉英两种语言在语篇的切入点上也表现出不同的形式。由于英民族的个体思维特点,他们习惯从个体上把握对象,通过逻辑分析达到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表现在议论文上,他们往往习惯于由点到面,由个人到整体的倾向;而汉民族思维习惯从整体类推出个体,语言往往习惯于由面到点,由整体到个体的倾向。[4]即先从表现具体的分析中达到抽象概念,然后再经过一系列的概念推演过程构成理论体系,使读者接受到的是:“一般———本质———必然”。2.英汉语篇的连贯差异。英民族推崇伦理,他们注重分析的思维方式表现在写作上就是英文段落的逻辑性很强,具有由表及里、由果及因的认识特征。英语重形合,其特点除了表现“主题句———发展句———结尾句”的语段结构模式上外,英语语言本身起连接过渡作用的词特别多,而且这些词在语段中出现的频率也相当高。英语的关系词也很丰富,善于运用各种有形的连接手段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其表现形式严密地受逻辑形式支配,概念所指界定分明,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句法功能属外现性。而汉语属意合型,其表现形式受意念引导,尽量省略关联词以达到动词集中而突出的效果,句法功能呈隐形式,看上去似乎概念、判断、推理并不太严密。实际上,英汉两种语言遵循着两套不同的连贯原则,英语作为形态语言,除了注意语篇意义的连贯外,还非常注重语言形式上的统一,即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等语言形式的衔接,而作为表意语言的汉语,更注重语段之间或语言层次之间的语言照应,若用汉语的连贯原则去为英语语篇构思,那势必不能为英民族所接受。3.语篇结尾的差异。汉语式的主体思维主观性强,表现在写作上往往是作者本人给出结论或提出呼吁,这是汉语篇结束的标志。而英语民族强调物我分离,其思维客观、公正,信奉事实胜于雄辩。他们总是摆出大量的事实数据,写作工作总结使读者确信作者写作的客观性,让读者得出自己的结论,其文章往往呈现无结论化的倾向。例如:《大学英语精读》教材第二册课文“Honesty,IsItGoingoutofStyle?”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三、走出误区与困境的基本的途径(一)文化导入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语法正误或单纯教授英语句法、篇章结构的形式,而应把英语写作这一文化行为置于跨文化交流背景中,通过对比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语言特色,加强文化导入力度,对学生进行英语写作指导。另外,设置训练学生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练习,使学生对英汉两种思维对语言的影响有清醒的认识,培养对英语文化的高度敏感性,善于发现、总结其特点,以便在写作时排除汉语思维的干扰,提高运用英语思维写作的能力。(二)提高用词的准确性。用词准确是写作最基本的条件,中国学生若想准确地运用英语词汇,必须彻底搞清所用单词的准确词意,即潜伏于词表之下的内涵,也就是词的精神。对同义词、近义词等进行归纳、对比,了解英汉词汇所表达的思想或概念的差异,扩大词汇量。(三)句法对比。找出典型的富有英语特色的句子,让学生去翻译,然后通过对比,让学生明晰两种语言因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写作留学生论文如:英语的重形合与汉语的重意合;英语的被动式较多,而汉语的主动式丰富等等,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句法的特性。(四)篇章练习。包括阅读和写作两个部分。训练学生大量地阅读和背诵一些英文篇章,通过阅读可以掌握和积累英语中一些固定的用法,总结、探讨英语写作模式,从而形成一种英语思维习惯,并做大量的写作练习,如:给出关键词或主题句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活动中最大限度地用英语思维进行写作,然后进行对比、分析和讲解,让学生了解由于不同的语言文化所形成的谋篇格局不同,来提高学生的谋篇技能。英汉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是形成各自对应语言形态特征差异的能动的理性根源。了解英汉思维的差异,比较二者在语言上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在英语写作时排除汉民族思维的影响,掌握英语语言的内在规律,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参考文献:[1]滕春红.英语语法写作———对美国堪萨斯大学中国留学生作文水平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2]杨玉晨,闻兆荣.中国学生英文写作的句子类型及分析[J].现代外语,1994,(1).[3]吴锦,张在新.英语写作教学新探———论写前阶段的可行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4]王苹,刘文捷.中西方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外语界,2001,(5).[5]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A].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6]许钧.论翻译的层次[A].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C].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7]傅雷.论文学翻译[A].罗新璋1翻译论集[C]1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8]林汝昌,李曼珏.中西哲学观对英汉语言之影响[A].刘重德.英汉语比较与翻译[C].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9]吴森.从“心理距离说”谈到对中国文化的认识[A].郁龙余.中西文化异同[C].北京:三联出版社,1989.[10]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教出版社,1993.[11]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交通英语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总部经济;形成机制;政策建议

1对总部经济的几点认识

(1)总部经济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它首先表现为公司企业的总部和加工基地在地域空间上的分离。分离的结果必然增加了公司企业的调整成本,但由于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一种具有更大比较优势的总部区域给企业所带来的好处足以补偿总部迁移所带来的损失。所以,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是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作为公司企业而言,在总部迁移的决策过程中面临着区域选择的问题,而总部迁移之后,对入驻的区域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影响。

(2)总部经济理论根植于区位理论。毕业论文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最早提出中心——论,他认为地区的发展不可能是均衡的,要利用独有的地理优势或者历史的传统把某些区域首先发展起来,使要素不断向这个区域聚集。由于聚集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战略要素成本较高,受经济活动必须补偿要素成本这一法则的制约,形成了基于比较优势的中心区域和中心区域外的合作分工关系。在中心区域里,一般能更多地吸引资本、技术、人才,形成战略资源优势,适于公司总部在此聚集发展。而由于地价、劳动力成本优势,适于建立加工基地。区位理论对总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作了理论上的阐释,为后来的产业集群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3)总部经济宏观表现为功能集群。一个产业链的不同部分在同一个区域密集分布,称为产业集群。除了按产业进行区域聚集外,不同产业的同种功能,如研发、商务等,由于需求的一致性,也可能在一个区域集群分布,这称为功能集群。众多公司总部地特定地域聚集所产生的规模经济和外部性,将使得单个公司获得其总部所需的生产要素资源,享受高质量的专业化配套关联服务,而付出较小的代价。因此,从总部入驻的区域来看,众多企业总部的聚集进一步促进了本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本地带来经济效应、税收效应和就业效应等。

2总部经济形成机制的理性分析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为了吸引更多的有实力的企业总部入驻,在政策上给予极大的扶持,硕士论文并不断改善城市的整体功能,优化和完善配套的功能设施,促进了总部经济的发展。故从形式上看总部经济是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其实不然。政府所起的作用从本质上看,只是进一步极化了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性,为公司和企业的总部与生产加工部门的空间分离创造条件但从公司企业的内部看,总部和其他部门能否分离,分离后给企业带来哪些效应,是什么力量促使它们在空间上分离,却要研究总部经济形成的一般机理。

2.1人才与知识资源的可流动性是总部经济形成的基础条件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显得空前高涨,由于一般性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加快,知识、信息、技术及高尖端人才资源在成为公司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其中人才是战略性资源的关键。由于城市具有在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优越性,人才向城市转移促使战略性资源向城市密集。而随着不同城市化的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人才的流动则呈现出由发展程度较低的城市向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梯度演进。另一方面,公司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内部功能逐步密集和分解,出现了各种职能中心,而地区之间的资源公布的差异使得企业通过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以获取各种资源,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将内部的决策中心、控制中心、设计中心、研发中心等知识、信息和高尖人才密集的部门迁移到中心城市,而将加工生产基地分布在中心城市的或周边地区以获取丰富的常规资源,以谋求整个产业链的合理布局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实现企业的竞争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讲,总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的结果。其中,人才的流动性决定了知识的流动性,只有二者可以流动,才牵引着公司企业内部知识密集的功能部门的转移,而且二者的流动方向一致。企业总部与加工生产部门在空间位置上的分离,客观上增加了企业内部沟通和协作的成本,但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沟通和协调成本急剧下降,缓解了总部与加工生产基地之间因空间分离而导致成本增加的矛盾。而总部则将价值增值最大的环节集中在知识、信息和人才密集的区域,以更好地发挥其优势,获取更大的效益。

2.2追求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科斯认为,市场机制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企业也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来,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交易费用的节省是企业产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场机制的惟一动力。显然,企业是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基本单位。更加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以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所追求的目标。现代企业运用市场法则来解决企业内部的协调和管理,克服了企业因规模扩大引发的协调困难的矛盾,促进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合理配置。首先,企业通过进一步强化内部专业化的分工,促进功能的聚集。尽量减少各部门之间重叠的职能,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尤其是知识、信息和人才等要素资源使用的部门,因为其自身的稀缺性和可流动性,越发具备从其他部门中独立出来的特点,为总部的迁移创造了组织条件。而那些智力资源密集的部门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要素资源,必须将这些重要部门安排在这种要素密集的区域,以增强要索的可选择性,降低企业战略资源的使用价格,优化资源的配置。其次,降低转移成本使发展总部经济成为必然。由于空间是有距离的,从一端到另一端,不仅要耗费时间,而且要付出费用,这种为克服空间距离而在经济、社会和心理等方面所花费的全部成本就是转移成本。选择在任何一个区域作为总部都要包含一种空间成本,因此降低转移成为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来源。它必须能够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成本:(1)运输费用。包括营运费用、转运费用等。营运费用与运输方式、货物种类紧密相关,一般情况下,随距离的增加而增加;(2)时间成本。是指人类经济活动为实现一定距离的空间转移所花费的时间。它与地区经济和交通运输发展水平、运输方式及其布局状况有关。交通运输越发达,地区的通达性程度越高,实现相同距离的空间转移所花费的时间越少;(3)信息成本。在各个不同地区获得信息的便利程度是有很大差别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信息交流速度就越快,获得信息的成本就越低;(4)心理成本。由于各地区传统、习惯、文化、宗教、语言以及种族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距离越远,转移的心理成本就越高。

2.3企业创新和功能聚集是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催化力量

熊彼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创新是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医学论文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企业扩张到一定规模之后,规模经济给企业带来的效益逐步回落,企业向市场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进入饱和阶段。此时,企业的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更显得十分必要。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家面临着两种挑战:其一是如何牢牢控制企业的关键人才和关键技术,保持和推动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其二是如何紧紧盯住同行业发展的动向,保持和跟进本行业技术创新的步伐。鼓励本企业高端人才在关键技术领域参与同行业保持合作,以减少新技术应用的成本。由于人才和知识资源的流动呈非均衡性,当少数企业总部迁移到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后,其他企业也将决策中心和研发中心追随而入,这是企业基于战略需要而采取的跟进措施,从而推动了总部经济的快速发展。

3中国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建议

从总部经济形成机制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企业将总部与加工生产基地分离,最初缘于优化人才与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反过来,大量的企业总部云集某一区域,极大地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税收效应、产业乘数效应、就业效应、社会资本效应等。为了稳妥地推动总部经济的发展,克服其盲目生,当前我国应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3.1处理好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关系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有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政府在发展总部经济时,应注意适当地加以引导,作好长远规划。职称论文在充分尊重企业意愿的情况下,将企业总部向规划的园区发展。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地鼓励一批金融、保险、法律等高端的服务业在园区分布,为总部经济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利用好总部迁移的机会,政府通过一定的投入,改造一批落后或不合理的区段分布,从整体上提升城市形象,推动产业长升级。

3.2处理好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周边地区是企业加工生产基地分布的区域,企业将总部分离,客观上增加了企业总部与加工生产基地之间的空间距离。为了能让总部与其他部门之间方便快捷地进行联系,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应保持较高的对接性。地方政府应加强协作,统一部署,切忌条块分割的问题。只顾发展总部,而忽视生产加工部门的发展,人为割断了企业内部的联系,最终既不利于总部的长期发展,也不利于本区域经济的后续推进。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过程中,坚持克服部门保护主义,要将周边地区的发展纳入中心城市统一发展的规划。

3.3处理好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关系

我们往往在发展总部经济时,英语论文总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总部经济只适合在大型中心城市发展,其实不然。作为企业的总部如决策中心、结算中心等需要强大的信息市场和金融市场以及高效的行政环境作为支撑。而对于研发中心则需要生态化的人居环境和浓厚了学术氛围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但这些条件并不是只有大型中心城市才具备,而有些中小型城市只要自身条件优越,适合总部在这里落户,一样能够发展总部经济。所以,地方政府不能一味地追求自身的扩张,而应该在内涵上做文章,要将精力放在改善基础设施和完善配套的服务功能上,以便稳妥地推动总部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超.总部经济及对其发展的思考[J].当代财经,2005,(9).

[2]付友良.总部经济与地区经济发展[J].科技创业月刊,2007,(6).

上一篇:交通事故论文范文 下一篇:交通环保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