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投资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06:06:11

交通投资论文

交通投资论文范文第1篇

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发展,科技和人才都是必不可缺的关键因素。对于交通企业而言,求的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强教育培训投资力度,致力于提高交通企业的知识存量和技能存量。首先,交通企业要设置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基金并确保经费总额达到一定标准,确保教育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专款专用,用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开展职工教育等等;第二,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我们要建立相关体制确保交通企业在教育培训投资方面的回报率,只有投资和受益相匹配了,企业才愿意自发地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第三,职工教育培训需要与时俱进地发展,要根据市场需要积极调整,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形式丰富、层次立体的职业培训。

二、平衡人力资本投资和物力资本投资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之间的关键,建立起总括性的资本概念。随着物质资本投入的增加,也要相应地增加人力资本投入,而且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所占的比例也要有计划的提高。总体上来说,人力资本投资额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要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国际上,公共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平均水平为5.5%,我国交通企业要树立人力资本投资意识,加强投资管理,逐步提高这一比重,要力争超越平均水平向高水平的发达国家看齐。

三、加强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管理

首先,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思想深处重视人力资本投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依赖于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在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必须设置明确的分工和奖励惩罚制度。要做到对工作表现出色的员工及时奖励,保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过失及时排查解决追究责任,尽可能地避免类似失误的发生。领导方式要宽严适度,要积极与员工展开沟通,要让员工感受到公平公开,要给予员工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只有这样,员工才可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企业组织活动的整体效果才能得到优化。其次,选才标准要统一、严谨、公开公正、与时俱进。交通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整齐划一的选材标准,实行人才的竞争上岗制度。竞争制度除了要力求公开公正以外,要尽可能地客观化,采用量化测评技术,保证人才选拔有据可依有规可循。要想优选人才,交通企业就必须转变思想,要主动向市场要人才,要加强企业自身的建设,以吸引广大人才。对于吸纳来的人才,企业要注重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根据职工的贡献,在住房、升职、工资绩效和福利等方面给予鼓励,所有的奖励制度都要保证透明度,引导全体职工积极参与,既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又能保证奖励体制的公平公正。在人力资本开发方面,企业要有计划地开展员工培训工作,培训不能仅仅从交通企业自身需求角度出发,同时也要考虑到职工的职业规划和个人需求,还要与时俱进,考虑社会的发展和时代进步对人才提出的综合要求。

四、增强投资的预见性

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合理预见,是建立在对现有的环境和条件充分全面分析基础上的,只有清醒全面的认知才能得出合理的预测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最终使得人力资本投资的配置更加合理。因此,我们在注重管理和开发人力资本的同时,还要重视人力资本的运营,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效能,以达到人力资本保值和增值的目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人力资本只有被充分利用才能对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人力资本的充分利用与合理配置离不开其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在我国现行体制下,还没有真正形成能够刺激人力资本投资与有效利用、合理配置的运营机制。从而一方面造成了人力资本的低度积累;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是人力资本在运营中仍显现出很大的惰性,造成人力资本利用上的严重浪费。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的关系,形成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

五、加强人力资本核算

人力资本核算体系的建立,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制度完善的必然要求。通过建立人力资本核算体系,可以有效监督交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和管理运作,可以为企业领导提供正确的人力资本决策信息,有利于人力资本效益的提高。与物质资本投资一样,人力资本投资最关键的问题仍然是投资效益问题。无论如何加大投资力度,如果不能产生效益,那么,一切都是徒劳的。前面我们所谈及的优化人力资本投资比例结构,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管理,建立人力资本良性运行机制等,其目的都是要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益,使人力资本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人力资本的浪费与损耗。可见,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益,是国家、企业乃至个人都应放在首位的问题。

交通投资论文范文第2篇

1投资可行性分析阶段风险源辨析及防控

在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阶段,投资人一般较多关注对项目资本金收益率影响较大风险,如:项目投资成本构成、投资回报率(在银行贷款利率的基础上项目发起方给予投资人回报率)、回购方式及相关税费。对于上述风险,企业一般都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防控措施。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经济政策等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投资基础设施项目时还需充分考虑以下风险,才能保证达到预期投资收益。

1.1项目发起方的履约风险及防控

项目发起方的履约能力,即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政府信用和当地投资环境等方面是选择投资项目时必须考察的风险因素。因此,在投资可行性分析阶段,投资人需考察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及近几年财政收入的增长率、项目回购是否有明确的资金来源、政策法规的完善程度、政府廉政状况和政府换届等风险因素。投资人可通过尽职调查和采用信用风险评估等方式防控上述风险。具体可采取:(1)对当地政府信用、经济状况及社会环境进行考察论证。(2)要求项目回购方提供合法的、其价值能覆盖投资另加投资回报的抵押担保物并签署抵押担保合同。为确保投资的安全,抵押担保物应符合我国《担保法》的要求。投资人需要特别注意,我国《担保法》的规定与债权法和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不一致,混淆了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的联系和区别,在起草投资建设合同时要注意规避此风险。

1.2融资风险及防控

BT项目的融资风险可分为外在风险和内在风险。外在风险体现在由于金融市场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对BT项目产生的不良影响,如利率上浮造成融资成本增加、货币紧缩政策导致融资困难等;内在风险是指投资人的资金周转能力和融资效率。对上述风险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防控。(1)融资风险的防控:为了避免融资风险,在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应制定融资方案,如采用银行贷款,在项目投标前至少应取得银行的贷款意向书,避免项目直到开工还未解决融资,导致投资人前期资金投入超预期,而影响投资效益。(2)利率风险的防控:利率上浮会导致融资成本增加,影响投资收益。因此,应在投资建设合同中约定投资回报率采用浮动回报率,在项目建设期和回购期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基准利率,则投资回报利率也相应调整,避免利率上升导致投资人融资成本加大。在与银行签订借款合同时,需注意利率重置期,防止重置期过长导致回报率与利率不能同步调整。(3)资金周转的风险防控:基础设施项目属于资金密集型的投资项目,对投资人的资金实力及周转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为了避免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作为投资方的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资金运转机制和资金管理流程,保证企业内部的资金运转通畅。在制定融资方案时,必须结合项目的资金使用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融资方案,合理分配流动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例,保证项目建设资金的需要。此外,企业内部应建立应急准备金机制。(4)融资效率的风险防控:项目融资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工程进度,进而影响投资方的投资收益。拓宽融资渠道可以有效的降低融资效率不足带来的风险。根据项目投资规模,可选择多种融资渠道,首先应选择有过多次合作的银行,避免临时寻找,增加融资难度和成本;其次是选择其他融资渠道,在目前融资困难情形下不能过分依赖于银行,并可采取信托、资产证券化、股权等多种融资方式。

1.3合法合规性风险及防控

如项目存在合法合规性瑕疵,将给投资人带来巨大的投资风险。投资人应对此进行考察并在投资建设前确定项目的合法合规性,或在合同条款里约定:由项目发起方获得实施该项目所需的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许可、证书及手续等文件,由于项目的合法合规性不完备所引起的一切后果由项目发起方承担,以此来规避项目合法合规性带来的风险。

1.4工程风险及防控

工程风险主要是项目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主要体现在工程技术难易程度、施工条件等实施风险。要规避技术风险,需要对项目实施方案尤其是非常规的重大技术方案进行论证,确保工程风险可控;应将由于降低风险而造成的成本增加部分计入合同价。

2项目实施阶段风险源辨析和防控

投资人中标后即进入项目的实施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开工准备、项目建设、项目移交回购等。项目公司一经注册成立,就承担起投资人的角色,全面负责项目实施阶段的投融资、建设、质量和进度管理等工作,需按合同约定的技术标准、建设工期完成项目,并承担项目的所有投资建设管理风险。因此,项目公司管理人员必须在实施阶段及时辨析风险源,采取应对措施,保证项目顺利推进。实施阶段存在的风险源及防控措施如下。

2.1项目开工前风险及防控

资人实施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职责的项目公司不同于一般施工承包的项目公司,项目公司不仅承担项目的建设管理职责,还需要承担项目的投资建设风险,因此,除建立一般的公司管理规章制度外,还需制定工程建立风险防范管理制度、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体系和实施风险防范计划,将风险管理责任落实到人。项目公司在开工准备阶段需关注以下风险。

2.1.1项目资金运作风险及防控

(1)投资计划的不合理、计量支付手续不规范导致回购不及时的风险。首先,项目公司应建立投资计划、投资回报积息、支付等内部复核制度,从内部管理上消除此风险;其次,开工前项目公司即应根据施工组织计划与业主方确定投资计划、计量支付流程、投资回报积息及资金到账确认工作流程和方式,保证项目回购能够顺利进行。(2)项目投融资资金链断裂导致BT项目合同违约风险。为避免出现此风险,项目公司应建立与公司股东、贷款银行以及业主方的沟通机制,严格诚信履行《BT项目投资建设合同》和《借款合同》,按时付息还本。建立项目资金不能正常运作预警机制、向公司董事会紧急报告制度及资金使用紧急预案。

2.1.2项目合法合规性风险及防控

项目实质性开工前,项目公司应进一步复核合同及其相关法律文件(含项目批准文件、担保抵押文件、权证等)的合法性、合规性是否存在瑕疵等法律和经济风险。对于合同存在的经济、法律风险,按照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逐一梳理辨析,注意在建设过程中对该项风险的监控,或通过签定补充协议来完善相应的合同内容。

2.1.3其他开工准备工作不到位风险及防控

政府对项目前期工作,如征地、拆迁、施工图纸等是否按照工作计划落实,关系到项目的进度。为避免项目建设进度延后的风险发生,需建立与业主方的工作联系制度,适时建立和收集相关索赔资料,防止超合同工期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发生。

2.2项目建设阶段的风险及防控

2.2.1职业健康安全、工程施工安全、工程结构安全风险及防控

在工程实施阶段要防范由于施工引起的粉尘等造成空气、环境的污染、建设过程中的运输等造成的危及员工的职业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风险,需要加强采取职业病防护措施和采取相关人身安全防护措施,避免此类风险的发生。对于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安全风险,如施工用电安全、高空作业安全和工程结构施工及设备安全等,应及时发现,采取相应措施,避免事故的出现。

2.2.2技术风险及防控

技术风险主要有:工程设计的缺陷或错误,如地质条件考虑不当,工艺设计流程不合理,设计时对施工可行性缺乏经验或考虑不当等导致变更,或者项目建设中碰到重大技术障碍等。要对技术风险进行防控,首先,应对工程设计及实施方案进行审核,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变更而引起技术风险;其次,对重点部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工作,特别是对本项目的可能影响要摸清和评估;最后,应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工程技术问题也要详细调查,并做好必要的技术准备和措施准备。

2.2.3成本控制风险及防控

BT项目投资成本包括项目的前期费、建安费、项目公司管理费和资金成本及相关的税费等。一般只有前期费和建安费计入合同价。前期费,一般由业主方包干使用。投资人需关注的成本风险有:①建安费超合同价约定的计价范围,如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增加、工期迟延、通货膨胀、汇率波动、利率变化等方面造成的投资成本增加,而合同价格不含此类变动造成的投资成本增加的部分;②建设单位管理费超支;③税务筹划不到位导致的税款增加;④其他因素造成的投资成本增加。可通过细化投资建设合同条款,如扩大材料调差范围、工期延期责任划分、投资回报率随银行利率浮动、设计变更处置、交竣工验收时间节点的确定等来规避建安成本超付风险,通过加强管理来规避管理费超支,聘请专业咨询机构做好项目的税务筹划、积极争取利用当地的税费优惠政策,将影响投资成本增加的风险降至最低。

2.2.4质量风险及防控

项目质量会影响项目的移交回购,从而影响投资效益。承包商及分包商的实力、技术力量、施工水平、设施设备、管理手段等都是潜在的风险因素。为保证质量风险可控,须采取以下防控措施:①应加强对承包商资质业绩审核,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设立专职质量管理员,落实全员岗位质量管理职责,确保质量保证体系有效运行;②建立质量奖惩制度,务实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采取质量防患措施并落到实处;③审核施工方案,严格执行施工规范和标准,加强质量检测检验和隐蔽工程验收。

2.2.5施工进度风险及防控

BT模式项目特点决定了项目进度管理难度非常大,BT模式项目能否按期完工,将影响项目投资的成败,项目进度控制风险是巨大的。影响进度的风险因素有投资人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的高低、组织合理与否、协调工作是否顺畅、设施设备保障与否,各种主客观原因都将影响或制约工程进度。为避免此类风险,可采取如下措施:①科学安排工程进度网络计划,抓住关键线路和工期节点,提前周密部署、超前决策,合理组织和优化资源;②加强与业主方和镇村的协调和沟通,确保前期工作进度,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理顺各方关系,保证工程顺利进行;③加强计划和统计,及时掌握工程进展,有效控制工程建设的各种资源,并制定合理周密的应急预案。

2.2.6工程结算风险及防控

如计量存在问题会严重影响投资收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认真核对工程量和计量原始凭证,严格保管计量凭证原件;加强计量基础工作,做好计量台帐,及时进行合同工程量清单修正,并细化合同工程量清单、做到随时可以分解和合并,以便及时办理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项工程和整个标段的结算,定期核实已完工程总量。在工程收尾阶段须检查计量管理工作,重点解决计量遗留问题和对原始计量凭证的审核工作,做到及时准确掌握计量和投资回报状况,避免由此带来的风险。

2.2.7交工验收风险及防控

交工验收的时间延迟会导致工程缺陷责任期延后和第一笔移交受让款支付延后,直接损害投资人收益。实际工程实施时还会出现项目已交付使用还未进行交工验收的情况。在投资建设合同中应明确约定交工验收时间,如出现延迟,责任方将承担由此造成的后果;其次,项目管理人员应积极与业主方沟通保证交工时间不出现延迟,使交工验收风险可控。

2.2.8不可抗力风险及防控

不可抗力风险也是项目建设期频繁发生的风险事件,不可抗力风险一般指人文环境灾难和地质灾害带来的风险。人文环境灾难包括战争、瘟疫、暴乱、恐怖活动等,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山体滑坡、洪灾、暴雨、海啸、热带风暴等恶劣环境因素。防控措施:对于不可抗力风险,应在投资建设合同条款中约定,以降低投资人的风险,投资人应购买工程保险,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3移交受让阶段风险源辨析及防控

移交受让阶段是指项目已经交工验收完毕至项目回购结束,此阶段存在的风险及防控措施如下。

3.1移交受让前风险及防控

移交受让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到位关系到项目移交受让工作能否顺利进行。项目公司应有序地开展各项移交受让准备工作。与业主方、财政局、审计局等相关部门适时沟通,确认第一期移交受让款总金额;项目公司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致函业主方,要求将第一期移交受让款足额列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并取得人大常委会批准。

3.2移交受让阶段风险及防控

项目的移交受让阶段一般持续2~3年,即使是第一笔移交回购款及时到位,在此时间段内仍然可能出现由于地方财政状况恶化、竣工决算未能实施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后续回购款延付的风险出现。为规避回购款延付的风险,首先应密切关注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层面及财政动态,同时还需关注回购方资金是否充足;其次应及时了解当地政府每年的基本建设安排规模,结合地方财政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分析业主方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是否过度而影响其对移交受让款的支付能力。项目公司应及时函告业主方将本年度回购款纳入政府财政计划。缺陷责任期内项目的质量是否符合合同要求、竣工资料移交是否及时和齐全,会影响最后一笔回购款的支付。因此,在缺陷责任期内务必保证项目质量,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应立即通知施工总承包方、设计方、监理方和业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踏勘现场,确定并编制维修方案,维修费用在工程质量保证金中支付,不影响受让款支付;在工程施工阶段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机制,确保竣工资料归档及时、完整。只有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投资人按约收到最后一期移交受让款,才意味着项目投资成功。

4结语

(1)企业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风险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对风险准确辨析,防控措施才能做到有的放矢。(2)企业可以研发适合企业自身的项目风险评价模型,对项目的风险因素,如项目所处区域、本级财政可支配收入等政府履约能力、回购风险(回购主体、担保方式和期限)、政策风险(土地政策、融资风险和管理方式)和技术风险(计价方式、工程条件等)等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为投资决策提供有力依据。(3)企业以投资人方式参与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建设,需要转变观念,提升投资管理水平,确保投资效益。(4)本文是作者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总结,谨供同行参考,不当之处还望指正。

交通投资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北京2008年奥运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它可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增长点,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京举办奥运会将大力拉动北京地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给服务业造成巨大的发展空间。举办奥运会所建的城市基础设施、商业环境、环保措施等将使首都北京受益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由奥运会带来的交通、通讯、娱乐、餐饮、文化等各行各业的发展,必将涉及北京的周边地区乃至全国。

[关键词]北京奥运经济

在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北京,正以“新北京、新奥运”为目标,本着“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全力筹办奥运会。有研究表明现代奥运对主办国,尤其是主办城市的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并且大型体育赛事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和经济问题解决的很好途径。大型体育竞赛既是一个体育盛会,也是一个文化盛会和旅游大节。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奥运经济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

一、奥运经济的概念

奥运经济是奥运会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乃至奥运会后的一段时期内,利用奥运会的资源优势和奥运会所创造的无限商机,所开展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来发展和拉动本地区经济,给举办城市和国家带来一种阶段性加速发展经济的现象。

二、举办奥运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在奥运会主办期间,外部有效需求增加将带动经济增长。

国内外旅客在主办奥运会前和奥运会主办期间,以奥运为目的前往主办城市和国家,并由此引发了各项经济活动,增加了额外的消费需求,这些消费需求将集中在交通运输业、邮电业、卫生体育业、社会服务业、商业、餐饮业、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等领域,经济发展生机勃勃。由于建设项目、相关产业发展和奥运会商业化筹资方式形成的巨大商机,会吸引众多投资者前来寻求合作机会,形成巨大投资市场。为了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中国投巨资兴建体育设施、加强通讯系统建设、扩建机场、建设高速公路和地铁、建设环境保护工程、危房旧房改造等。奥运会的成功申办,北京之外流进的资金高达1500亿元左右。新增的巨额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北京地区的产品和服务,它对诸多行业的产品消费形成强烈刺激,尤其对建筑、交通、通讯、旅游、食宿等行业的消费拉动作用会更明显。一般认为,整个奥运会对经济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奥运会筹备建设期、奥运会主办期和后奥运会时期。从成功申办到正式主办以至奥运会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效应的延伸,形成一个完整的奥运经济周期。

2.举办奥运会的直接收入

举办奥运会的直接收入主要来自电视转播权、全球赞助商赞助收入的分成、组委会赞助商、特许经销商、奥林匹克纪念币和邮票、门票、捐赠资产处置、体育等的收入。奥运会作为规模最大、最引人注目的国际文化活动,同时游客成为企业进行全球性宣传的最佳载体,因此国内外各大财团和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慷慨解囊,以显示实力,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在北京奥运会的前期和比赛期间,广告业、旅游业、体育产业、零售商业、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等都将得到高速发展机会。举办奥运会将推动北京市乃至更多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北京市大量的高能耗、污染重的企业要从第二产业中退出去,是必然的、不可动摇的选择。同时,京举办奥运会将大力拉动北京地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给服务业造成巨大的发展空间。举办奥运会所建的城市基础设施、商业环境、环保措施等将使首都北京受益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由奥运会带来的交通、通讯、娱乐、餐饮、文化等各行各业的发展,必将涉及北京的周边地区乃至全国。

3.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给我国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全国每年GDP额外增长0.3%~0.5%;申奥成功后新增180万就业机会;社会消费品总量超15000亿元。据测算,由于新增奥运投资乘数效应及奥运相关消费因素的共同作用,将带动2002年至2007年GDP年均多增长1.67个百分点。这样,如果国内生产总值按照每年10%递增,经济总量2010年将突破7000亿元,比2000年增加近1.9倍;如果国内生产总值按照11%递增,经济总量2010年将突破7500亿元,比2000年增加2倍以上。

4.奥运会将推动环境治理和城市改造步

北京市的污染问题是严重的,治理环境不但极其必要,而且十分紧迫,举办奥运则为之提供了最佳的契机。环境的治理必然推动城市的改造,而城市的改造又贯穿环境治理的原则,“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是二者必须选择的理念。城市的改造、体育场馆的建设为举办奥运会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有益于奥运会自身的创收。

三、后奥运时期的经济走势

在奥运会主办后期,由于奥运会提升了主办城市和国家的知名度,使主办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基础设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将为奥运主办城市和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和后续旅游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可能会出现投资下滑、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利用不足等需求不足的风险,使经济衰退,步入低谷,即发生“奥运低谷效应”。奥运会结束后,对旅游、购物、住宿、餐饮的需求将要回落,这些方面可能发生就业人数减少的现象。但只要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北京将继续成为旅游热点,那么对旅游、购物、住宿、餐饮的需求不会长期低落,从事这些服务的人员仍会有合适的工作。

四、结束语

奥运会的主办可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转折点,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尽管前文论述了奥运会结束后中国不会出现经济滑坡,而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道路上还存在着障碍。政府要对后奥运时期的经济走势展开积极应对,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经济政策,降低后奥运风险,使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

参考文献:

[1]陶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投入关系问题的理性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4)28~31

[2]陶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经济价值研究[J].体育科学,2003(6)

交通投资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交通特征,公共自行车,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绿色交通作为低污染、有利于城市环境多元化的协和交通运输系统,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降低城市污染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日,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务部《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促进绿色交通理念的提升,引导地方政府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思路与模式,建设绿色交通体系,预防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降低城市空气污染。

2011年12月,住建部对重庆、济南、杭州、昆明、昆山、常熟等6个第一批“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进行了阶段性验收。同时在厦门、深圳、株洲、常德、三亚、寿光等6个城市启动开展了第二批“示范项目”。

目前我国已有北京市、重庆市、天津市、上海市、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四川省、湖南省、湖北省、宁夏、陕西省、海南省、黑龙江省以及台湾等省市启动了公共自行车项目。同时辽宁省、广西、云南省、安徽省、河北省等地也在积极筹划之中。其中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四川省和北京市等地政府已经对公共自行车进行了全面规划。

宁波作为长三角沿海开放城市,历来非常重视公共交通的发展。从政策制定、规划控制、方案实施和舆论向导等方面,都践行低碳、绿色出行。在最近的市两会期间,就有政协委员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而公共自行车作为新生事物能否在宁波得到顺利推广,其运营模式的正确选择与否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公共自行车的建设模式、收费模式、管理系统建设方式和系统构架分析四方面来探索适合宁波特色的发展模式。

2 建设模式

2.1投资主体

公共自行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向市民提供的公共产品之一,是一项长期的公益、民生工程,首先考虑的应是项目的社会公益性。

如果由选择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运营企业的逐利性将导致公共自行车质量、服务水平难以满足市民需要,也不利于项目的长远发展。同时,当投资企业实际利润低于期望值时,会选择退出或者向政府提出一系列增加利润的要求,出现企业“倒逼”政府的不利局面。

为保证公共自行车的服务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惠民利民目标,投资主体应该是政府。

2.2实施方案

在政府投资主导的前提下,参考国内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宁波可以有三种具体的实施方案。

方案一:政府投资-由市公交总公司负责建设运营—自主研发或购买设备(杭州)

政府授权市公交总公司负责系统建设、运营和维护;

建设资金由政府投资,运营资金通过多渠道筹资,包括政府投入、广告收入、车辆使用适当收费等;

运营亏损纳入政府补贴。

方案二:招标确定公共自行车系统及服务供应商,政府购买服务(上海闵行区)

政府通过招标,选择拥有公共自行车运营实力的企业,政府和企业签订服务购买合同,规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政府在合同期内按年支付企业购买服务费用;

系统和设备投入由企业承担,并负责系统的建设、运营、维护等;

允许企业开发公共自行车网点广告资源。

方案三:政府与设备服务提供商合资,成立新公司实施建设、运营、管理(株洲)

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确定系统设备供应商,中标企业与市属国有企业共同组建国有控股公共自行车运营公司,政府以特许经营方式授权公共自行车运营公司具体负责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管理;

政府负责公益性部分基建投资,包括服务点土建施工、信息系统购置、停保基地建设等,设备供应商负责经营性部分基建投资,包括车辆、网点配套设施,两部分比例约为6:4。

授予合资公司网点广告资源开发权,系统运营维护资金多渠道筹集,包括企业投入、广告收入、车辆租金收入等。

2.3模式选择

对三个方案从社会效益风险、政府投入、监管难度和实施风险四方面评价备选方案。

表1 建设运营模式方案比选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建议宁波公共自行车建设运营模式采用方案一,理由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

①政府投资,最大限度保证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社会效益风险最小。

②方案一的劣势在于政府投入较高,但相对于轨道交通、快速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所带来的交通、环境改善效果,公共自行车项目的投资是有必要的。

参照国内其他城市经验,20000辆公共自行车规模基本能初步形成服务网络,总投入约为1.5亿元。2011年宁波地方财政收入突破650亿元,而且每年用于公共交通的补贴约8.8亿,宁波的财政实力完全有能力承担项目投资。

③公交公司国有控股有利于政府的监管,既可保证良好的社会效益,又可有效利用公交公司企业运营管理经验。

公共交通和公共自行车统一划归市公交总公司运营管理,可以实现公共交通和公共自行车的合理衔接。有利于一体化公交系统形成。

3收费模式

3.1实施方案

公共自行车服务收费主要有两种模式,全免费和限时免费模式。

方案一:全免费模式(上海闵行区):

采用诚信卡,市民办卡、租车全免费,卡内有原始诚信积分,公共自行车单次借车时间为2小时,超时归还将扣除“诚信卡”积分,积分为零时,不能继续使用“诚信卡”。

表2 上海闵行区诚信卡规则

方案二:限时免费模式(杭州、武汉、株洲等):

使用资费包括押金和租赁费用两部分,各个城市公共自行车押金部分费用约为200-300元;租赁部分费用一般采取“短免长高”策略,即短时间出行免费或低收费,长时间、长距离高收费。

3.2 模式选择

按照公共自行车的功能定位,公共自行车项目是一项公益的、民生的事业,目的在于服务短距离出行,衔接公共交通,满足休闲、娱乐、健身等需求。

因此公共自行车收费不能类似旅游项目收费,采取较高的固定金额。为了吸引居民使用该种方式,收费应该比其他公共交通工具要有更低廉的使用价格。同时为了提高公共自行车的使用效率,一定程度上减少财政负担,建议采取阶梯式票价。

押金费用:建议押金不小于公共自行车价格的50%。

租赁费用:参考杭州收费标准,建议前1小时内免费使用,超过1小时开始收费,收费区间分为3级,分别为1h<t≤2h,2h<t≤3h以及t>3h。

具体的收费标准应综合考虑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各公交方式比价关系等,建议下一步开展公共自行车票价研究,以确定具体收费标准。

4、管理系统建设方式

目前,国内城市公共自行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主要有三种方式。

1、自身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对系统进行不断更新升级,如杭州和武汉;

2、租用企业现有的系统,委托该企业管理,后台管理中心设在该企业,如上海闵行区;

3、购买系统,后台管理中心设在本地,由国有控股公司或政府与承建单位共同设立的公司负责管理,如株洲。

第一种方式前期投入大,耗费时间较长,如采取这种方式,宁波将延长项目启动时间,难以在明年投入使用。同时项目初期可能由于系统欠稳定,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较多问题。

第二种方式系统设置运营企业,主管部门无法准确掌握相关数据,资金管理风险增大,同时定量考核指标难以保证准确,对运营企业监管难度增大。

建议宁波市公共自行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采用第三种方式,向杭州购买系统,后台管理中心设在市公交总公司。

5、系统构架分析

公共自行车系统作为一个特殊的系统,应有别于普通的租赁服务点,借鉴杭州的经验,作为一个先进的系统,应具备以下主要特征:作为一个先进的系统,应具备以下主要特征:

通租通还的租用方式:

只有采取通租通还的租用方式,才能实现与公交系统的有效衔接,给租车者提供最大的方便,免去租车者防盗、存车的苦恼,且能降低租车者的成本。这是系统能够吸引租车者的根本,也是系统区别于传统租赁服务点的根本。

自动化租用服务点

自动化租用系统能保证运行效率,有助于实现通租通还的租用方式。这不仅能为租车者提供良好的服务,而且能反馈实时数据和统计数据,便于进行实时车辆调度,并可借助统计数据分析系统运行状况,为科学管理系统提供决策依据。

实时科学的调度系统

公共自行车的使用存在一定不均衡性,如早高峰时段居住区附近服务点租车频繁,公建区附近服务点还车频繁,服务点易出现车辆不足或还车位不足的情况。因此,必须有实时科学的调度系统,能较为及时地在各服务点及存车点之间调度车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根据系统的上述特征,研究提出公共自行车系统构架如下:

系统控制中心:系统核心部分,包含信息中心和调度中心。信息中心主要承担数据交换、搜集、处理功能,实现通租通还的租用方式,并将数据实时传输给调度中心,同时信息中心也将对租车数据进行分析,便于不断优化系统。各种调度中心的主要职责则是通过信息中心传输的实时数据,对各服务点、区域停车场的车辆进行调度,确保系统的可靠性。

公共自行车服务点:配备自动化的租车系统,提供高效、准确的租车服务,同时也可承担一定的存车功能和搜集信息的功能,便于车辆就近调度至移动点,保证系统正常运行,降低运营成本。

区域调度中心:将服务点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设立区域调度中心,将存车与调度功能一体化设置,就近调度,提高系统运行效率,降低成本。

停保基地:分区设置,以便就近发挥停放、保养、维修功能,保证系统服务质量,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包含租车点位置信息和车辆数量信息。信息系统通过网络、手机、收音机、指示牌等媒介服务点位置信息,并通过信息中心数据实时租车点的车位信息。

图1 公共自行车系统构架

6 结语

公共自行车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常规公交及轨道交通广而疏的布局模式进行加密与补充,能够有力解决公交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然而确定合理的公共自行车发展模式,是国内城市公共自行车成功推广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潘海啸;汤謁 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 [期刊论文] -城市规划学刊2008(06)

[2] 王海英 城市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系统改善动态 [期刊论文] -城市交通2008(11)

[3] 李娜.张艳玲.石璐璐 无锡市公共自行车运营策略研究 [期刊论文] -现代商业2011(27)

[4] 张蓉蓉 杭州公共自行车服务点蕴藏着大商机 2010.

[5] 龚迪嘉;朱忠东 城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实施机制 [期刊论文] -城市交通2008(11)

交通投资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交通 交通问题 交通规划 规划策略交通拥堵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人口拥入城市,造成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在城市生活环境中,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很多家庭购买小汽车,造就城市交通网络越来越拥堵。各类公共交通工具、私家车、行人、非机动车辆拥挤在道路上,产生大量的噪声和污染,同时也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城市交通系统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越来越艰巨的任务。为了实现我国城市交通系统能安全、快捷、高效运行,要着眼于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对做出针对性改善。

二.我国城市交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目前,交通拥堵的问题在我国各大城市中都普遍存在。根据我国对建制市的划分原则,特大城市市辖区总人口在200~500万之间,大城市的市辖区总人口在100~200万之间,而部分特大城市的干道平均车速比10年前降低大约50%,大城市的主要道路在交通高峰期变成了缓慢移动的停车场。交通拥堵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障碍石,由交通拥堵造成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城市居民的出行,同时由于汽车噪声污染和尾气污染,对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了破坏。根据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研究所的计算结果,以北京为例,交通拥堵造成每天增加社会成本4000万,对应计算每年的损失就达到146亿元。由交通拥堵造成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造成城市交通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较快,而道路容量相对又严重不足。

我国城市道路的总容量供给严重不足,人均道路面积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状态。近10年来,各个城市虽然大力发展城市交通,城市人均道路面积由218㎡增长到616㎡,但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年均20%的增长速度的城市交通量。以广东省广州市为例:近10多年来,机动车的年增长速度为17%,而与之相比,道路建设里程每年增幅仅仅为3%~5%。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城市中,道路的修建和扩容的速度,都无法同城市车辆增长速度相匹配,城市道路和车辆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部分城市出现功能整体协调的失衡,导致交通需求增加。

在现阶段,我国城市基本上是高度聚集在有限的区域范围内,医疗、教育服务等公共资源高度聚集于中心城区,各类产业也集中在城区由于城市缺乏科学的规划,造成环境、能源、交通等多方面的压力。以北京为例,北京拥有常住人口1500多万人,属于典型的特大型城市。在北京四环路以内1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存在有部级和北京市政府机构,有大量企事业单位、重要的商业设施、各类公共资源也聚集于此,由此造成人流、物流密度的过度膨胀,必然导致交通的需求增加, 也必然引发交通拥挤。

3.各个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较差。

根据建设部调查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公交系统出行的分担率平均不足30%。相对于南美、欧洲等国大城市40%~60%的公交出行比例,相差较大。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用于城市拥堵,公交系统的车速也越来越低。目前,城市公交车平均车速只有10km/h,甚至比自行车12km/h的速度还低。城市居民对公共交通服务的满意率不到50%,各个城市存在站点不足、等车时间长、准点率差等问题亟待解决。

4.停车空间和停车设施严重不足

我国许多城市的发展规划,都属于早期的城市规划。在进行规划时,对道路交通规划对静态交通问题考虑不够充分,没有预估到城市交通量的快速发展速度,对一些大、中型公共建筑没严格按规定修建停车设施,即使已建的停车库都改做它用。随着汽车流量增加,现行的停车收费与停车场管理政策难以形成对投资者的回报等现实的原因,导致汽车停车设施严重短缺。

5.其他原因。

在城市交通系统中,部分市民的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较为淡薄,存在行人违章横穿道路、机动车和自行车违章行驶、机动车违章抢行,此类行为都加剧了拥堵。

三.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规划策略及相关解决方案。

1.健全政策体制建设,加强政策引导能力。

城市公共交通属于城市的基础建设行业,是城市的生命线,具有服务性、市场性和公益性等特点,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为了避免原有公共交通的机构诟病,要通过设置新经济体制、健全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系,通过体系的深入和政策的引导,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协调城市公交资源,解决在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矛盾,治理管理水平底下、竞争力不强、隐瞒投入产出等突出问题。

2.实现城市公交智能化。

城市公交资源实现智能化,主要是要实现运营调度管理智能化、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及时反馈城市公交线路信息,优化线路调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获得的空间数据更加准确,要充分利用GIS的影响和功能应用,处理好特殊运输方式和具有特殊交通需求的交通规划。

3.重点发展特大城市的轨道交通。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作为大城市客运交通的主干,其准时、高效、运量大的特点都适合目前大城市的需求。但轨道投资大、技术要求高、建设周期长;需要规划应用在城市客流量大的干道上才值得。当前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资金困难,建议特大城市应考虑超前发展,在经过规划、客流预测等多方严格论证的基础上,选择地铁或轻轨交通方式,逐步建设。切忌规模过大、建设标准过高,立足于近期,着眼于远期,统筹规划,处理好单线建设与网络化规划的关系。 4.合理引导小汽车的发展。

自从汽车产业政策的出台后,基本上确立了以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只有通过小汽车进入家庭,才能保证发展目标的实现。汽车工业的发展要和经济水平相符合,小汽车的发展必然首先集中在城市,城市中家用小汽车拥有量将超过城市小汽车总量的60%以上。因而,必须要制定相应的限制措施和技术政策,促使城市小汽车的发展符合城市的发展。 5.加强居民环保意识,引导居民低碳出行。

运用市场机制和交通政策,来引导和鼓励居民在出行中选择低碳交通方式,鼓励和推进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倡导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充分发挥自行车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引导城市居民选择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出行方式。根据交通的特点和交通特性,开辟非机动车专用路,从主、次干道上分离出来,构成非机动车专用道系统。

四.结束语。

城市交通是城市配套建设的重要基础,进行规划时要具有前瞻性的目标,根据城市发展规律,研究交通变化特点,结合城市实际,打造高效、安全、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

参考文献:

[1] 缪婷 刘颜 MIU TingLIU Yan 我国城市交通问题与规划策略初探 [期刊论文] 《山西建筑》 -2011年10期

[2]柴旭 我国城市居住区内部交通问题规划策略初探 [学位论文]2005 -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3]许晶晶 我国城市交通问题与规划策略初探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36期

[4]潘海啸 汤諹 吴锦瑜 卢源 张仰斐 PAN HaixiaoTANG YangWU JinyuLU YuanZHANG Yangfei 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期刊论文] 《城市规划学刊》 ISTIC PKU CSSCI -2008年6期

[5]王波 蔡瑞卿 WANG BoCAI Rui-qing 居住新城交通规划策略——以广州市白云湖为例 [期刊论文] 《城市交通》 ISTIC -2011年3期

[6]藏存峰 浅谈城市化加速背景下解决城市交通堵塞的规划与组织管理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27期

交通投资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双城;系统动力学;交通;经济

中图分类号:F57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two cities”pattern of mainly downtown for major city and new district for vice city came up by Lanzhou city, this article studied the influence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nzhou by the traffic on macro-level between two citie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society economy, employed population, traffic, we established system dynamics model of the road accessibility's impact tendency on the economics of Lanzhou city between two cities, we collected the data extensively, ensured the parameters of each subsystem model, made the in linear analysis of total output value and investment in the fixed assets by using of SPSS. Based on the forecast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 in Lanzhou city, the policy scenario adjustment simulation is carried out. Simulation result showed that increase traffic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ratio, establish convenient and high-capacity road between new district and major district in Lanzhou, shorten the distance economic region between two cities, improve the accessibility between two cities has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production value of the first industry but has a great promotion on the production of the third industry.

Key words: two cities; system dynamics; transportation; economy

0 引 言

目前,我国正在不断强调并重点部署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国扩大内需和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推进器,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必然对作为重要先导的交通运输提出新的时代要求。在城市发展中,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区域经济良好运行和不断发展的先决条件。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某地区的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在多方位、多层次上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而系统动力学更为适合研究经济模型,它从宏观的角度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就避免了微观层面上的局限性。

近日,国务院批复了《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根据这一规划,兰州市定位为甘肃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由此确定到2020年,兰州市将建设形成“双城”格局:主城为兰州中心城区,副城为兰州新区。在此背景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兰州市新城区与主城区的交通通达性与兰州市经济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中各个反馈机制建立交通通达程度与经济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政策情景调整仿真,助力兰州市“双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和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入我国的。在近四十年里系统动力学在区域经济与交通的相互关系研究方面,F.W.C.J. van de Vooren[1](2004),在分析经济与交通之间的关系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宏观经济模型,分别对增大道路通行能力、增加交通运输费用、发展公共交通这三个情景展开分析,论文认为投资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根本驱动力,在经济的增长过程中,地区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交通基础设施的超负荷运行将会造成出行时间和出行费用的增加,同时也会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王利芳[2](2005),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道路客货运输需求供给与国民经济相互作用的系统模拟研究,从而定量研究道路运输与国民经济相互作用变化规律。赵旭[3](2007),以交通运输系统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了交通运输系统资源整合基础,以环渤海地区为例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从增加交通运输投资比例、调节产业结构、增加投资贡献率等方面进行了政策模拟。吴群琪[4](2010)、李婧[5](2007)都在研究中引入了“运输通道”这一概念,但具体的研究对象不同。前者以高速铁路对综合运输通道的作用为研究对象,研究得出高速铁路不仅加快了多种交通方式之间相互衔接,而且可以使各交通方式在结构上达到最优;后者主要利用空间经济学引力理论,通过建立经济影响模型来定量估算运输通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程度。张敏[6](2010),以经济圈交通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经济圈交通系统的演化规律,以关中―天水经济圈为例建立系统模型,论文认为增加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比例对增加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最大,而提高公路投资比例对GDP的推动作用最明显。Edward Calthrop等[7](2011)对交通运输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进行了研究,论文认为仅局限在交通运输系统内进行投入产出具有极大的局限性,投资方式和劳动力市场都将对交通运输投资的净收益产生巨大影响,建立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来研究在税收和其他外界因素影响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的影响。谢伟杰[8](2011),充分分析交通运输系统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以珠三角区域经济与交通运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得出珠江三角州的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对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大的贡献。庞金燕[9](2014),探究了同城化交通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影响关系,以X区域为模型的研究对象,建立同城化交通对X区域经济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论文认为建设同城化城市间的交通干线,将会加速X区域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

国内外学者对于区域经济与交通运输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进行了研究,不论是从定性方面还是从定量方面,不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基于“双城”的背景定量研究“双城”的连通程度对经济的影响还鲜有人涉足。

2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系统要素的确定是建立模型的前提与基础条件。从宏观上确定兰州新区至兰州主城区交通通达程度对兰州市经济的影响因素,建立社会经济、就业人口与交通投资政策等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而确定该系统的边界时,由于城际铁路刚开通,还没有相关的数据供参考,所以只考虑了兰州新区至兰州主城区的主要运输载体―公路的连通情况。各要素之间因果关系如图1所示。

相比上面的因果关系图,系统流图是一个包含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运动系统。兰州市新区至兰州主城区的交通通达程度和兰州市经济两者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影响着社会经济系统的变化过程和演进发展方向。如图2所示。

3 参数的确定

在确定参数时,通过回归分析、表函数等方法来确定,如表1所示为各参数之间的方程关系式。

除了表内的参数外还有交通影响因子1、2、3,而这三个因子均使用表函数(公里里程)。

3.1 社会经济参数

所谓模型参数估计,就是调试模型的过程,不断改变模型中的参数,观察模型的行为随时间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变化,则说明仍然需要继续调试参数;当模型参数继续增大或减小,模型的行为都不随着改变时,认为这个临界值就是模型的参数值。

(1)初始值的确定。根据《兰州市2014年统计年鉴》确定模型初始值,以2011年统计的数据为例,其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量如表2所示。

(2)选取《兰州市2014年统计年鉴》中2009~2014年GDP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时间序列数据如表3所示。

为了得到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线性关系,设GDP为自变量,固定投资总额为因变量,利用SPSS软件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得到方程式Y=1.081X-509.214,R2=0.982。说明该回归分析有效。如图3所示。

根据国家经济转型发展政策和表4、表5可知,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在近几年变化幅度很小,因此各取2014年的增长率0.09和0.14,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异常,但还是取2014年的增长率0.01。

3.2 就业人口参数

本文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需要兰州市三产就业人口的比例以及就业人口数量。下面根据《兰州市2014年统计年鉴》来估计就业子系统所需参数。

由表6和表7可知兰州市2008~2013年兰州市一产就业比例逐年下降,二产就业比例在26%左右徘徊,三产就业比例稳步上升。因此在模型中假设三产就业比例在短期内增长幅度不大,取二产就业比例为26.75%和三产就业比例为53.05%。

3.3 交通子系统参数

兰州新区至兰州主城区的道路建设有兰秦快速通道,全长51公里,投资为51.1亿元,2013年5月开建。白银至兰州新区至永登公路,全长83.1公里,投资69亿元,2014年开建。中通路,全长84.25公里,投资170.55亿元,2015年开建。

兰州新区至兰州市主城区的道路里程在2011年已有的道路为中川机场至西固快速路、省道201线、中川机场至城关快速路等三条,总里程为157公里(此数据是从谷歌地图中测量所得)。

4 历史检验

为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对该模型进行历史检验。本文对2011~2014年三大产业生产总值进行历史检验。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

对2011~2014年三大产业GDP的仿真结果进行相对误差分析,相对误差均小于5%,符合历史检验的要求,因此该模型可以代表系统运行的情况。

5 模型的仿真模拟

正如MATLAB被称为矩阵实验室一样,系统动力学也被称为政策仿真实验室。通过变动模型中的交通投Y政策因子,来观察结果的输出并与基础情景进行比较,分析政策实施的效果。

5.1 基础情景

根据兰州市基础数据标定的参数值、初始值等参数输入模型,运行本模型。其仿真年限设定为2011~2025年,输出结果如图4所示。因为GDP1的曲线变化在图4里不是很明显,所以把GDP1的输出结果单独显示,如图5所示。

由模型输出结果分析可知,兰州市三大产业年生产总值在未来将保持迅猛增长,由表9可知2018年的生产总值比2011年翻一番,到2025年,生产总值相比2018年又翻一番。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到2020年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4.9%,这与兰州市人民政府报告里的发展目标一致,这一结果再次证明了此模型的有效性。如图6所示。

5.2 基础情景与情景一的对比分析

为了仿真加强“双城”交通连通程度对兰州市经济带来的影响,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交通投资比例,在基础模型中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比例上增加0.1,将输出结果与基础情景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情景一的结果如表10所示。

通过情景一和基础情景的结果对比图的分析可知:通过建立兰州新区至兰州主城区之间便捷、大容量的通道,缩短“双城”经济点之间的距离,可以促进兰州市生产总值的迅猛增长。

交通投资论文范文第7篇

社会发展中的金融法与环境法问题经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批准“,社会发展与法律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0月17~18日在复旦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复旦大学法学院、复旦大学医事法中心、复旦大学民商法学科主办。来自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德国洪堡大学、英国班戈大学、日本神奈川大学、韩国西江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的知名教授以及复旦大学部分教师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30余篇,围绕“社会发展与法律改革”的主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沦,是一次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 此议题研讨由复旦大学法学院杨心宇教授、王全弟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吴宏伟教授评议。主要论文包括: (1)俄罗斯前总理、俄罗斯联邦审计院秘书长、莫斯科大学国家审计学院院长S.M.沙赫赖(ShakhraySergey)教授作了《国家审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的报告。他认为,国家审计是在有限的社会资源条件下国家优化解决社会经济任务的工具,它以公民监督国家效率的机制合理取代了几个世纪以来国家监督个人行为的制度。作为现代社会的监督制度之一,它提出了社会经济改造中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问题,特别重视分析各种改革与战略的社会代价。国家审计制度是一项转向新经济类型和高水平社会发展的前提手段。 中国学者评论认为,俄罗斯的审计制度对于俄罗斯的反腐败有重要作用。国家审计制度从学术角度来说是的视角,值得中国学者研究与借鉴。 (2)莫斯科大学法律系系主任A.K.戈利琴科夫(GolichenkovAleksandrKonstantinovich)教授作了《生态立法的新的法律编纂》的报告,介绍了俄罗斯生态立法的主要任务、结构、主要途径(跨部门的法律编纂)、法律部门的区分与整合(环境保护法与自然资源法区分整合后形成生态法)、法典制定者必须解决的问题,认为生态立法改变了环境保护活动的法律基础,将会促进向清洁技术转化并保障国内经济在高生态标准下进一步增长,促使建立真正的国内生态安全体制。中国学者讨论认为,俄罗斯将环境保护法与自然资源法整合为生态法,这种跨部门的综合性的立法,即社会法的产生,值得我们研究。 (3)英国班戈大学法学院院长德莫特•卡希尔(DermotCahill)教授就其论文《欧盟内欧洲法院在公共采购领域对透明原则的运用》发表了演讲,介绍了欧盟在公共采购领域的一些最新发展,欧盟法确立了公共采购领域的透明原则及非歧视原则。欧洲法院(ECJ)的诸多判例已经对27个欧盟成员国不透明的公共采购现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强化了透明原则,产生了扩大适用非歧视和透明度一般原则的结果。英国法院遵循了欧洲法院的司法判例,以致几乎所有该论文讨论的新近案件中,公共机构都被认定为违反了欧盟法律或一般原则。中国学者结合金融危机及中国的政府采购,与克希尔教授探讨了多层次的金融监管问题。 (4)复旦大学法学院朱淑娣教授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金融规制法研究》为题作了演讲,以利益平衡为视角,探讨了中国金融领域的重大问题。朱教授指出,金融规制法律规范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规制发生的正当性、规制的合理限度和规制的法律控制3个方面。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金融公法 2社会发展与侵权责任法改革 规制主要目标包括:双向兼顾性目标、利益平衡化目标和全球化贡献目标。会议还收到复旦大学法学院张建伟教授提交的论文《金融危机的法律思考》,俄罗斯的S.G梅德维杰夫教授提交的论文《俄罗斯联邦银行储蓄保险制度》,探讨了相关中、外金融法律问题。此议题的研讨由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高富平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法学院段匡教授评议。 主要报告有: (1)中国民法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医事法研究中心、民商法学科负责人刘士国教授作了《中国侵权责任法制定中的争论问题》的主题发言,向中外学者介绍了中国侵权责任法的立法进程等基本情况,着重对以下几个立法中的争论问题及主要意见予以介绍和评述:①侵权责任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否仅规定侵犯民事权利,是否再规定侵犯利益;②关于统一死亡赔偿金的规定;③关于要不要规定国家赔偿责任;④关于责任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关系;⑤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是否规定矿害等工伤事故责任;⑥楼上抛掷物伤人找不到加害人可否由相邻人赔偿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刘士国教授认为:①侵权法调整的就是侵犯绝对性民事权利产生的社会关系,法与法律有区别,即使法律没有规定的权利,也可能存在于社会生活规则中,那就是法律之外的法涉及的权利,反对对利益作出特别规定。②统一死亡赔偿金标准是大势所趋,有利于保护受害人。③主要从性质上说,国家赔偿是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平等关系,就此,侵权责任法应作规定。鉴于国家赔偿法是民法的特别法,侵权法仅规定一条就可以了,表明这是侵权责任的一个类型及赔偿的性质,具体条文由国家赔偿法规定。④采用责任能力规定是正确的和必要的,这涉及侵权法和民法通则相关规定的改革。监护人责任应以被监护人无责任能力为条件,如被监护人有责任能力,被监护人应承担责任,不能赔偿的,由监护人承担补充责任。前者,是直接责任。侵权法以救济受害人为主要目的,也有教育、预防的功能,未成年人有过错,应予批评教育,甚至责令赔礼道歉。⑤侵权法应规定矿害事故的使用人因违反对被用人的安全保障义务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而且不限矿害,凡使用人对被使用人违反安全保障义务均应承担民事责任。⑥楼上抛掷物伤人找不到加害人不应由相邻人赔偿,法院不宜以共同危险行为或公平责任加以判决。加害人不明,公安机关应予立案侦查。 如仍不能确定加害人,公安部门可会同民政部门,对严重受害者实行社会救济。此外,受害人仍可依医疗保险减轻所支付的医疗支出,保险制度已对此具有救济功能。 对于中国侵权法的制定,外国专家饶有兴趣,就诸多问题与刘士国教授进行了探讨。#p#分页标题#e# (2)韩国西江大学法学专门大学院长严东燮教 授以《韩国制造物责任法》为题,介绍了韩国制造物责任法的概要内容、制定该法以后韩国案例的动向,指出了该法的缺陷,提出了如下修改完善的建议:应对“缺陷推定”作明文规定;《制造物责任法》适用范围应当包括预售公寓的缺陷责任;应明确规定免责事由“法令制定的标准的遵守”中的“法令”局限为强制性的;法规条文应更明确。 (3)华东政法大学张礼洪教授就其论文《对侵权行为过错认定标准的新认识》作了报告。他以《阿奎利亚法》中关于过失的原始文献为基础,对完善现有的过失判断标准提出了建议:侵权过失的判断标准以客观过错为基本原则,即过失是对行为人没有尽一个理性善良的人的义务,预见或者预防自己行为的后果进行的。过失的存在以存在不法行为、侵权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为前提。过失概念本身就蕴含了因果关系。过失的存在以行为人是否尽一般人应采取的谨慎义务为标准,但是,还应根据社会的一般认识,以造成损害的危险是否由行为人所知或者被害人是否根据自己的意志将自身处于一个不应处于的危险区域来判断行为人的过失。 (4)复旦大学民商法学博士生王淑华作了《未登记过户之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的发言,她认为我国《物权法》对机动车的物权变动采用登记对抗主义,机动车所有权自买卖交付时发生移转,登记过户仅是买受人据以获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的要件。交通事故的受害人不属于物权变动不得对抗的“第三人”范畴。转让交付但未办理登记过户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的,应由对机动车享有运营支配权和运营利益的机动车实际所有人承担赔偿责任,登记的所有人一般不承担赔偿责任,除非其对于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过错构成侵权行为。会议还收到复旦大学民商法学博士生王康提交的论文《机动车交通事故共同侵权损害赔偿中的保险责任研究》。 3社会发展中的医事法律问题 此议题的研讨由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韩长印教授主持,复旦大学王全弟教授评议。主要报告有: (1)日本神奈川大学法科大学院森田明教授作了《日本医疗诉讼与医疗的法制度的动向》的报告。 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介绍了日本国内患者权利运动的发展、重大医疗事故诉讼持续增加的特点以及最新的法律制度的施行:产科医疗补偿制度、对因出生时的原因造成的脑性麻痹患儿的无过失补偿制度、医药品副作用受害人的无过失补偿制度及预防接种被害人的补偿制度。 (2)复旦大学法学院姚军副教授作了《医疗事故侵权责任范围的正确确定》的演讲,他提出,作为法治社会核心价值的社会公平的核心内容,要求行为(或责任)人对己方行为及其不良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即法律上对己不利的后果)。在具体承担法律责任时,它又意味着责任人仅对由自己造成的不良后果承担责任,而不应对超出该不良后果部分负责;同理,基于该核心价值(也是诸法的基本原则),医疗事故的责任人也只应对其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立法即司法上不应强迫其承担超出该后果的责任。 (3)复旦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博士满洪杰从比较法的角度进行了《人体试验侵权责任研究》的发言,建议我国应当构建独立于医疗过失责任的人体试验侵权责任制度。人体试验侵权责任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但可以在对过错的举证上采取举证责任倒置。在因果关系问题上,应当采取相当因果关系、倒置。在因果关系问题上,应当采取相当因果关系、疫学原理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推定理论来进行综合判断。 (4)复旦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博士生李燕以《双性儿童性别确定的法律问题探究》为题,提出双性儿童并不是不正常的,当前医学界普遍施行的、经父母知情同意而为双性儿童确定性别的性别再造手术,并不符合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性别确定应是儿童自己的宪法权利,父母对子女性别再造手术的知情同意权与双性儿童自己的宪法基本权利相冲突。法律应承认男女二元性别体系外的第三种性别,双性儿童的性别确定应待其长大后自己决定。 韩长印教授评议认为,医事法的研究提醒学者注意到平时不为大众所关注的处于弱势群体的少数人的权利,也提醒学者们思考我们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等方法论问题。由于医事法内容的中外共同性,中外学者就医疗过失认定、损害赔偿、医疗诉讼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4社会发展中的其他民商法律问题 此议题的研讨由人民大学法学院吴宏伟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段匡教授评议。主要论文有: (1)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法学院莱因哈德•辛格(ReinhardSinger)教授作了《变迁中的民法典的社会模型》的报告,介绍了社会模型的概念和它作为法律发展因素的功能、在19世纪私法秩序的社会模型的发展以及德国民法典的社会模型的变迁,提出了现代私法中的民主化和社会国家化、告别契约法中形式自由伦理模式,强调程序的和实质的合同正义,强调了民法的社会责任。 (2)复旦大学法学院王全弟教授所作报告《两岸担保物权比较研究论纲》,就如何确立保证债权获得完全清偿的制度,比较了2007年3月中国大陆《物权法》与台湾地区在2007年3月经立法院审议通过的担保物权修正草案,在担保物权的追及力、担保物权的实行期间、抵押权顺位、动产抵押、最高限额抵押、权利质权和商事留置权7个方面对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的物权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有利于两岸发展及法律相互借鉴与完善的建议。 (3)复旦大学法学院胡鸿高教授作了《中国企业并购及其法律改革》的报告,介绍了中国企业并购及其法治演进历程与特点、中国企业并购的模式、企业并购突出问题与法律改革。胡教授呼吁,企业并购,不仅应当有利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且要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加强信息披露法制,增加透明度,保障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还应当特别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企业并购中,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发展社会保障公益事业,建设和谐社区与社会。目前当务之急,在于通过法律改革,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和实现机制,倡导和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p#分页标题#e# (4)复旦大学法学院何力教授作了《中国海外资源投资的法律问题及对策》的演讲,指出中国的资源特需改变了世界资源供求格局,阐述了中国海外资源投资的进展,分析了经济和资源成为中国海外资源投资的法律障碍,分析了中国海外资源投资的环境法和政治动乱问题,最后就中国海外资源投资保护的法律对策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5)复旦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博士生盖威作了《社会组织在我国协商治理模式中的地位与功能》的论文发言,建议进一步完善立法、修定民法通则、明确规定社会团体法人和非法人团体,尽快制定社团法、修改现行特别法增加法律责任的规定,进一步扶持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淡化一些社会组织的行政色彩,转变政府中心主义治国理念,确立以民为本、以市民社会和市民组织活动为导向的治国之策,进一步完善协商治理机制。 (6)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法学院托马斯•莱塞尔(ThomasRaiser)教授作了《合同与合同法》的报告,俄罗斯A.Sherstobitov教授向会议提交了《关于俄罗斯联邦民事立法修订的构想》的论文,复旦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博士生韩伟、王森波分别提交了论文《斯多葛派的伦理哲学与罗马法的转型》、《必亦正名乎?———美国加州同性婚姻立法风波透析》。

交通投资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城市核心区 空中步行系统 可行性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y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air gallery traffic system in urban center. Combined with the successful cases of air walking system construction in national city center, elaborat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air walking system construction in city center and made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it. Discussed the Solving strategy of air walking system construction,provided the reference for the air walking system construction in future.

Key words:Urbancenter Air walking system Feasibility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城市经济和空间规模的快速发展,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步行环境差等城市病逐渐明显,改善城市核心区严重的交通系统建设问题已迫在眉睫。当代城市交通发展理念要从“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1-3]。为改善地面空间资源的短缺状况,解决城市核心区恶劣的交通拥挤问题,以及满足城市功能布局立体化发展的需求,国内外许多城市实践经验表明,建立空中步行系统是未来城市核心区步行系统建设的重要方向,能够有效缓解严峻的“城市病”[3-5]。因此,本文分析城市核心区空中步行系统建设的存在问题,并对其进行可行性研究,探讨城市核心区空中步行系统建设的解决策略,以指导我国未来城市核心区空中步行系统建设实践。

1 空中步行系统的特点和优越性

1.1 空中步行系统指在若干个街区内采用高于地面的过街连廊或者步行天桥等将位于地面层二层及二层以上的各种功能的城市空间串连起来,形成一套独立于地面街道的步行空间系统,由过街天桥及连接建筑物或其他城市设施的各种二层及以上的公共步道、连廊、平台,及其与其他层面发生竖向交通联系的楼梯、坡道、节点、枢纽空间等构成,为行人提供通行、疏散、遮阴、避雨及休憩等功能,还可根据需要通行救护车等应急车辆[4,6-10]。该系统主要强调满足居民出行、交通方式转换和交通网络组织的交通功能,强调步行空间是城市整体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步行者的步行感官和步行环境的质量。空中步行系统是地区交通量很大情况下人车分流、提升步行活动的人车和谐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城市活动的基面,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具有交通疏导功能,改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空中步行系统的建设是解决城市核心区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实现城市核心区主要建筑的无障碍步行连接,有效解决人车交通矛盾,满足城市核心区公共交通的功能要求。城市核心区的步行网络向空中及地下的立体化开发,可以在不增占城市用地的情况下大大提升城市的步行面积,从而缓解人车交通矛盾,可以实现人车分流、立体交通换乘与无障碍设施的高效改造,提高城市空间资源的使用效率和鼓励人们更多地绿色出行[4,11-14]。空中步行系统可以重新组织城市核心区的路权分配,使步行道顺畅贯通,实现人车分行,机非分离,从而有效地缓解交通拥挤的问题。

1.3 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和美化城市环境。空中步行系统具有完善、便捷、高效、舒适的空中步行环境,为城市空间提供多样化的休闲空间与景观视点[14-16]。空中步行系统一般具有采暖、空调和适当的照明,使用地开窗和使用玻璃增加通透感,可以全天候开放方便公众通行。空中步行系统通过建筑物的中庭与地面系统相连,空中步行系统步行通道两旁和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环境相协调,一方面营造绿色步行环境,另一方面为空中步行系统增添趣味性。优化整体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尤其是在城市核心区优化空中步行系统的步行环境和公共空间节点的环境,有利于将人们从汽车交通的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通过完善空中步行系统与城市核心区的人工或者自然的绿化结合,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公共空间环境。

1.4 集约中心区空间发展,融合多元空间发展的需求。城市核心区功能高度集中,集聚主要商业、金融贸易、娱乐和文化等中心性职能。城市空间高密度发展,土地开发强度大、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地价和租金高。城市核心区的发展达到一定的规模,由于城市功能空间多样化和集约化,传统城市空间的单一聚集的布局形式已经满足不了中心区的发展需求,城市功能空间呈现着混合多元发展的趋势,城市核心区空间立体化发展也越显迫切[15-18]。为此,在城市核中心区建立空中步行系统,构成一个立体化的步行网络,使人们的公共活动基面不再限定在建筑的首层或是城市的地面广场,而是上下发展的更大的公共空间活动范围,有利于各种城市功能空间的立体化聚集,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通过串联各种功能空间进行融合发展,在权衡各种功能空间的建设下,避免重复建设,有利于增添城市核心区的活力,促进中心区未来发展。拓展城市空间容量,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益。

1.5 空中步行系统为在市区活动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增加了消费吸引力。既为步行者提供了良好的步行空间环境,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空中连廊经济可以将分散的商业设施集聚,有利于形成城市核心区商圈,在有限空间内实现高密度、高效率集聚。空中步行系统可通过将城市核心区地上、地面和地下分散的商业设施及商业网点贯穿起来,形成“连廊经济”[4,13-18],吸引更多的投资,实现城市核心区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增添城市核心区的活力和吸引力。构成完整的商业有机综合体,提高了整体商业竞争力。

2 存在问题及可行性分析

2.1 空中步行系统作为现代城市迅速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空间环境和交通拥挤等问题.但也受到很多质疑。理论阶段的薄弱以及实践环节的盲从使得空中步行系统的建设停滞于初级阶段[19-20]。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前期规划缺失,空中步行系统很难与周边交通系统进行有机融合,将地上、地面、地下三个层面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地实现中心区内高层建筑的无缝连接,尚无详细的指引和强制性控制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有些地块的建筑在二层与地下均没有预留与公共空间或相邻建筑相连接的接口,有些项目建设与空中连廊相互协调。空中步行系统的规划报建及规划验收审查等方面工作国土、交通、建设、质监等相关政府部门都难以协调。

(2)空中步行系统的建设资金以及建设涉及到的补偿金有待落实。一条空中连廊工程建设造价上百万,暂时还未有足够的政策扶持。改变建筑局部的使用用途、广告收入这些无法弥补建设成本,规划未事先控制但是公众通行亟需建设的空中步行系统,涉及占用建筑内部建筑面积的补偿很难让业主满意。

(3)空中步行系统后期管理也是难点。空中步行系统属于市政设施还是商业设施没有清楚界定,建好之后如何实施配套管理。摆摊、卖艺、乞讨、骑行各类车辆、滑行滑板、堆放杂物等妨碍行人正常通行的行为需要引导。

2.2城市人行通道是“上天”还是“入地”,历来就有争论。新加坡、香港等国际大都市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环状开放、交通换乘、高层建筑可互联互通的立体步行连廊系统,北京的中关村、深圳的福田区也正在逐步发展具有类似功能的空中连廊。借鉴新加坡、我国香港地区的经验,“空中连廊”具有疏导交通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空间,成为城市建筑的必然选择[16-19]。通过“空中连廊”等形式将区域内楼宇有机相联,达到细分和疏导各类人流、车流的效果。空中步行系统可以实现人车分流、立体交通换乘与无障碍设施的高效改造,不仅拓展了城市空间,还形成了“连廊经济”,提升城市物业的商业价值。空中步行系统可以成为城市的观景台,站在连廊上,可将繁华大都市美景尽收眼底。 城市核心区建设空中步行系统,可将公交枢纽、商业、办公设施及其它服务设施等连接起来,改善行人设施,扩展提供行人停驻、观看和交流的空间,增加人与空间景观之间的互动,使人们从紧张的汽车交通中解脱出来,舒适便利地出行,有更多机会在公共空间中消闲交往,从而大大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结合城市“三旧”改造,把城市核心区立体步道建设纳入旧区改建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核心区将空中步行系统建设纳入总体规划,精心策划和组织,开展空中步行系统示范区的建设试点。把空中步行系统建设的物业置换、土地指标补偿和容积率奖励等激励条款纳入土地出让合同,运用市场配置资源手段,引导社会各界投资参与空中步行系统建设。建成后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方式,使立体步道变“财道”,实现“以廊养廊”。实践经验证明,大中城市核心区建设空中步行系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 解决策略

空中步行系统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事先控制,适时建设原则合理推进,在人流密集街区和具备条件的地方,切合建筑功能和实际需要,可先行先试。空中步行系统规划建设需确保质量安全、适用美观,与周边市容环境相协调。

1、规划与建设实施要统筹兼顾,综合考虑。为实现城市核心区空间的集约和多元化发展,空中步行系统建设应该在权衡城市核心区交通、商业、环境等各方面利益前提下,以达到最大化的综合效益为目标,从而实行“统筹建设时序,由点带面,分步推进建设”的规划建设措施[4,19-20]。首先,建设时序应根据城市核心区不同地块或者街区的建设时序进行规划,对于未开发地区,依次考虑空中步行系统的线路走向、途径节点和串联节点的方式,并做好建筑和公共空间的步道的规划预留。比如香港的空中步行系统按照“分步推进”的方式,从建设一条空中连廊开始,逐步向周边分出若干空中连廊连接附近的建筑和交通站点,最终形成网状的空中步行系统系统。根据规划时序和规划许留,开展分步推进工作,条件成熟的地区优先试点,成功发展后继续扩大范围推广,最终建成空中步行系统。

2、空中步行系统建设采取业主投资,政府主导建设的模式,资金依靠项目业主出资,物业管理公司投资,改变物业功能、物业置换收入、广告收入和政府出资来解决。政府将给予较大政策倾斜,办公楼和住宅楼的连接层及以下层可改变物业性质或者进行物业置换,把空中步行系统建设的物业置换、土地指标补偿和容积率奖励等激励条款纳入土地出让合同,运用市场配置资源手段,引导社会投资参与空中步行系统建设。另外,连廊内外的户外广告收入只要符合规划,也将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优惠政策。如果业主不愿意,就在该楼前面或后面建走廊,保证走廊不中断。接下来可享受优惠政策的地区会逐步扩展,计划日后新建楼宇必须留有连廊接口,连廊长度会不断延伸。建成后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方式,使空中步行系统变“财路”,实现“以廊养廊”。

3、空中步行系统建设实施需加强后期维护与管理。一方面,政府提供发展诱因,鼓励发展商兴建空中步行连廊,在土地契约中明确公共通廊的所有权与管理责任,使用权属于政府。私人业主拥有及管理公共通廊的营运,包括清洁、维修、配备保安及紧急应变等开发商也积极响应建设空中步行系统,依靠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吸引人流,扩大商业触角,提高潜在价值。通过规划来控制引导建立完善的空中步行交通体系,使其更加合理、完善,并易于实施和进行后期管理。结合城市更新改造,把城市核心区空中步行系统建设纳入旧区改建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实现“谁投资谁拥有,谁投资谁管理”的目标。另外,国土、规划、交通、消防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职责对空中步行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营、维护、使用过程中实施综合管理和执法,确保空中步行系统依法建设、规范营运、合理使用。

4、尽快出台空中步行系统规划和建设的相关技术规范、管理办法、规范性标识指引。编制空中步行系统规划,并制定规划设计标准。为保证城市核心区空中步行系统的整体性、安全性和便捷性,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是开展空中步行系统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设标准中要明确统一规划设计标准和规划设计准则。规划设计标准应对步行通道的设计尺寸、通道设施、照明条件、采暖设备、标志系统、无障碍设施等作详细明确规定,为城市核心区空中步行系统的交通疏导和环境营造提供人性化的技术支持;而规划设计准则则是通过设立规划设计原则,如安全性、可达性、舒适性等,为空中步行系统建设提供定性的要求,使各城市核心区的建设工作有效地实施。根据交通环境、人流量、与建筑物的连接方式,是否占用建筑用地、周边用地开况、商业环境等具体情况和条件选用高架平台、路侧式空中连廊、点状天桥等建设模式[21-22]。空中步行系统应加强立体步行空间与交通枢纽空间衔接,实现步行与其他交通方式、交通功能与其他功能的有序快速的转换,并以大运量的快速公共交通连接各枢纽节点,建立高效交通网络。

4 结语

无论城市规模和机动交通如何发展,适度的步行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和节能环保。城市核心区人流密集和建筑物集聚化,商业街区交通与城市交通呈现多维度、多样化发展,步行系统是城市系统和城市交通系统的交集,为行人提供舒适安全的步行环境,建设一个全天候开放的、遮阴挡雨的、与周边区域的商业、交通设施、环境相协调的空中步行系统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城市核心区建设空中步行系统,可将公交枢纽、商业、办公设施及其它服务设施等连接起来,改善行人设施,扩展提供行人停驻、观看和交流的空间,增加人与空间景观之间的互动,使人们从紧张的汽车交通中解脱出来,舒适便利地出行,有更多机会在公共空间中消闲交往,从而大大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空中步行系统建设体现人在城市空间中的主体地位,大大改善城市交通和提升城市环境,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晓扬.香港空中步行系统城市设计启示[J].华中建筑,2004(2).P80-82

[2] 卓宇,王小凡.城市中商业街区立体化设计初探[J].中外建筑,2009(12)P93-94.

[3] 卓宇.现代城市步行商业街区空间立体化建构[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4] 雷闪.城市中心区立体步行交通系统建设初探[J].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

[5] 黄莉.城市中心区立体步行交通系统建设策略和实施机制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8)P95-101

[6] 王坚.城市核心区立体化步行系统设计研究[M].深圳:深圳大学出版社,2005.P28-35.

[7] 穆勇.城市高密集地段的人行步道系统设计[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8]尹钰.城市立体化步行网络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硕士论文,2008.

[9] 陈雷.城市步行系统空间形态初探[D]. 大连理工学术论文,2006.

[10]董贺轩.城市立体化研究.[D]. 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1] 袁方,黄文柳.塑造立体化步行空间的探索―以杭州钱江新城中心区步行系统规划为例[J].浙江建筑,2008,(7):P1-4.

[12] 张俊芳.北美大城市中心区步行街区的发展与规划[J].国外城市规划,1995(2)P43-47.

[13]叶明.香港的CBD 与天桥步行系统[J].规划师,1999(4)P128-131.

[14] 张丽君,赵建新.上海北外滩地区步行系统规划与设计方案研究[C].第十一次全国城市道路交通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

[15] 钱才云,周扬.谈交通建筑综合体中复合型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以日本京都车站为例[J].国外城市规划,1995(2)P43-47.

[16] 李娣娜. 香港城市空中连廊空间研究初探[J];山西建筑.34(29):P50-51

[17] 王建国.城市设计(第二版)[M].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2004. 8

[18] 吴明伟,孔令龙,陈联.城市中心区规划[M].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1999.

[19] 范凌云,雷诚.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及指引研究[J].城市问题,2009(5)P45-49.

[20] 胡松,吴海俊,罗晓辉.中关村西区步行交通系统改善方案评价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12)P46-52.

[21]杨海鹰.城市步行环境设计研究[M]. 2002.

[22]彭庆艳.高架人行步道建设模式及适用性.[J].城市交通,2011(6)P34-42

交通投资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论文质量 远程教育电子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日常教学 专门设置课程 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04-01

一、研究背景

完成毕业论文是在专升本学生进入本科阶段第四学期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还是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1]交通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科学科,因此选择让学生提前半年进入社会实习,利用实践所学,在校外完成毕业论文,最后回校答辩的模式,既适应了专业的特点,又满足了社会需求。但该模式在实践中也存在问题,如何调整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以提高专升本学生的论文质量已经成为工科院校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

随着高校扩招,专升本学生人数也日益增长,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很多专升本院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师生比未达要求,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达6个,甚至更多,老师还有其他教学任务、管理学生任务发科研任务。所以用在指导毕业论文的时间和精力就显得不够。

2.学生方面

a)态度不够重视。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学生认为大学课程都学完了,毕业论文只是形式,不过是一次大的作业,随便敷衍一下,反正马上就要毕业了。相信老师不会为难他们。[2]

b)自身基础差。很多工科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论文,对论文的格式要求没有很好的领会,出现格式不规范、书写不正确的现象。其次语文基础差,因此在写作的时候,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能力较弱,出现词不达意、语句不通的现象。第三学生其他技能差,如查询相关文献,筛选阅读文献以及运用PowerPoint制作答辩材料的能力几乎为零。

c)完成时间少。由于论文选题通常要求学生根据实习实践中所学所看,结合单位的工程项目,自由选题,教师审核通过。学生必须优先落实实习单位。较大的就业压力、找工作的四处奔波和单位实习耗去很多精力,等到找到单位,距离交稿时间所剩无几,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用于完成毕业论文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

3.学校方面

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无法与校外在读人员实现资源共享,因此校外学生无法登陆学校图书馆查询文献。学校教育资源投入有限,尚未建立完善的网络课程平台,师生尚无良好的沟通平台。学生从寒假离校后,就和老师脱离联系,直到毕业答辩时间返校。期间学生管理难以到位。师生间的沟通难以顺畅,平时仅靠电话相互联系,不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1.首先明确论文目的。要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论文是大学学习内容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完成一篇论文,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大学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考查学生是否学会运用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毕业论文的完成,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素质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专门为论文的撰写开设一系列课程,包括文献查询,论文阅读,写作基本训练课程,以指导学生更好的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学校信息资源查找资料。美国的大学院校中专门有一门课叫“reading and conference”,仅一个学分,教师在课堂上命题要求学生每人找一篇文献,随后教学生如何看文献中的重点信息,如何识别结论和数据的对错真伪,学生自然而然的在“挑刺”中了解论文的形式,学会引用等基本技巧。通过专门的培训,减少了学生对论文的盲目性和恐惧感。

3.平时教学中有目的的加入技能培养和部分软件的运用,如利用windows 捆绑的软件Excel 进行数据分析,制作各种图表,得出结论。运用PowerPoint制作三、五页幻灯来阐述一个概念等。通过平时的小实践,潜移默化的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开启远程教育的电子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有利于学生弹性的安排学习时间,并能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论文水平。现代远程教育是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数字技术,在数字化环境下进行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学习方式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育组织之间主要采取多种媒体优化组合方式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3]通过平台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参考论文资料,论文模板等有益信息资源。远程讨论交流、交互咨询答疑等功能模块方便在外的学生远距离与教师沟通,或者通过阅读其他师生间交流的内容解决问题,达到个别提问,集体解答的效果,同时能减少所需教师的数量。

5.针对学生实际写论文的时间短的,从而影响论文质量的问题,我们通过要求学生提前先落实实习单位,规定时间内提供单位名称,单位指导工程师姓名的方式严格控制论文进度。同时要求学生毕业答辩前两到三周提前返校,集中在校完成论文,方便教师监管和指导。避免了最后答辩时论文质量差,没时间弥补的尴尬。

四、结论

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不是仅仅通过强调加强学校教学管理就可以实现的,它是学生教育素质,教师水平和学校教育资源的综合反映,是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努力的成果。其质量的提高也不是仅通过写一篇论文就能够实现,学校建设远程教育的电子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已经是当务之急,质量的提高是学校教育投资建设增加开出的花,是师生平时注意素质教育培训结出的果。

参考文献:

[1]谢武,张慧敏,专升本毕业设计的负反馈剖析,信息系统工程,2010,6,20, P136

[2]吴爱群,银秀菊,申利群,吴志鸿,专升本院校毕业论文质量现状分析及积极建议P193

[3]高勇,魏玲玲,关于远程开放教育中学习型校园建设的思考,河北学刊,2011年5月,第3l卷第3期V01.31,P94-197

作者简介:

交通投资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强化职能,保持健全的审计工作体系

2001年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后,精简了部分内设管理部门,受地方机构编制的限制,政府不再保留独立的审计部门,对此,我们认为,我市交通规费征收金额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多,所属单位、项目分布广,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来监督、完善管理,于是我们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挤出了编制保留了审计人员,将审计部门与监察部门合并,组建了现在的监察审计室,在原有审计人员退休、转岗的情况下,保留和充实了审计人员并赋予了相应职责权限,做到了职能保留,班子不散,工作力度不减。由于上面稳住了阵脚,下面基层单位所受的影响相对较小,使全系统的内审网络继续得以保持,所属的几大事业单位都有独立的审计部门,小型事业单位和区交通局也保留了专、兼职审计人员。

二、提高认识,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审计工作总体上说属于经济监督性质,查错防弊是基本职能,与监督对象难免有摩擦,工作起来难度较大,部分单位领导、相关人员对此不够理解,部分审计人员也有畏难情绪,不安心审计工作,对此,我们要求各级领导和审计人员不断增强审计意识,从完善市场经济、推动经济发展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需要的高度来认识审计工作,做到理解审计,支持审计,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党组书记、委主任黄蔚堂同志多次在经济工作和基本建设工作会上强调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把审计工作与关心、爱护干部联系起来。在委领导一班人的带动下,基层领导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也不断提高,一些单位、项目的领导还主动上门要求对其进行审计,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好。在领导的带动、支持下,通过学习,培训,审计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也逐步提高,表现为安心本职工作,积极钻研业务,认真开展审计,遵守审计纪律、职业道德和审计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整合资源,广泛开展基本建设项目审计

联系改革后审计机构撤并,人员减少,而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翻番式增长,项目多,投资大,布点分散的实际和基本建设项目审计技术要求高,鉴证性强的特点,我们积极整合社会审计资源,充分发挥内审网络优势,大大缓解了系统审计工作量大与自身审计力量较小的矛盾,减少了审计的空白点,全方位地开展了项目开工前、年度跟踪和竣工结算、决算审计共计54项。在社会审计的参与方面,我们吸取国外、国内经验教训,用其所长,遏其所短,结合我市交通基本建设的资金管理体制制定了《管理办法》,一是将实际的委托权由建设单位自身变为上级主管部门,避免了“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弊端;二是认真作好资质审查,没有资质的不得进入;三是业务把关,对报告的格式、内容、范围、深度提出了具体要求,不合格的、有反映的和过于简单的不得通过;四是对多数项目实行按审减额进行取费,形成了良性机制,运行三年来,平均每年审减工程款1000万元以上,为基本建设项目节约了大量投资;五是将委托项目基本控制在技术性较强的工程竣工结算、决算审计项目上,降低了审计成本。在利用基层审计力量方面,我们对部分项目采取了委托基层审计部门实施的办法,如小项目的开工前审计和大项目的年度跟踪审计,等等。在审计中,我们遵从一个“严”字和一个“帮”字,如在对某工程项目的开工前审计中发现将建设资金擅自购买小汽车的问题,经报告领导后,严肃地下达了审计意见书,责成项目将车辆进行了变卖,归垫了建设资金。对一些工程因上马快,新手多等原因形成的审批手续不全、招投标和会计核算不规范的问题,采取查、帮结合的方法督促进行整改,强化了工程的前期管理,查堵了一些隐患,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开展。

四、深化改革,深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按照党和国家关于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针对系统内大量企事业单位划转、改制的实际,按照“离任必审”的原则,认真搞好离任、划转经济责任审计,使委管干部的离任、划转经济责任审计面达到100%,基层单位达到50%以上,有效地保护了公有财产,维护了单位的稳定,为交接双方提供了公平鉴证。针对政府体制改革后我委基本不管企业的状况,我们积极开展了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试点,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干部提供了依据。此外,根据上级有关精神,我们还不定期地召开有党办、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参加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通报审计结果,交流信息,安排审计工作。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增强,效果更好。

五、点面结合,认真开展财务收支审计

按照省厅每年不少于20%的要求,认真开展了财务收支审计,三年来完成审计206项,做到了三年累计覆盖面达100%。通过审计查处了一定数额的违纪违规事项,纠正了一些管理问题,帮助基层单位加强了管理。

六、与时俱进,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

随着系统财务会计的电算化,计算机辅助审计势在必行。我委从2002年开始积极试行计算机辅助审计,2003年进一步扩展,基本做到了有独立审计机构或有基层核算的单位全部试行计算机辅助审计。试点之初,省厅、交委专门下拨了经费,从硬件、软件和培训上给予支持,试点单位的审计人员努力学习,积极钻研,通过两年的试点摸索,首批试点的审计人员基本掌握了操作技术,委监察审计室现在对大多数审计项目都使用计算机开展辅助审计,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分类、筛选、查询、分析、保存等功能,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审计风险。为进一步节省审计工作时间,及时掌握基层情况,我委从2002年末起,专门下发文件,将所属单位每年上报电子数据制度化,做到了提前阅览被审计单位数据,适应了新的审计环境。此外还积极开展了计算机远程审计的试点和网络环境下的审计数据库建设。

七、善谋发展,主动开展审计调查

按照“思建设,谋发展”的要求,积极开展了公路工程建设管理、所属单位财务状况、审计工作落实等方面的审计调查,为领导加强建设项目、单位财务管理、落实审计成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供了有真实数据、有分析评价、有措施建议的参考材料。

八、力求规范,不断强化制度建设

近三年来,我们从系统和单位的实际出发,不断完善相关制度,继《市交通企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关于社会审计组织参与市交通系统审计的管理办法》后,又制定了《市交通系统基本建设项目审计实施办法》和《关于所属单位上报电子财务数据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理顺了关系,规范了审计行为,为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奠定了基础。在内业管理上,各种审计程序、审计文书、档案均按规范要求实施,既保证了审计质量,也提高了规范化水平。

九、加强学习,全面提高人员素质

我们重视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学习、培训工作,坚持每年都举办一期全系统内审人员业务培训班,近三年分别举办了以基本建设项目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和《内审规定》、《内审准则》为主题的审计人员培训班,采用电化、幻灯、专家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培训人员120余人次。还组织30余人次参加交通部、省交通厅、市审计局等举办的培训班学习。全体审计人员学习蔚然成风,多人多次自费参加职称考试,其中一人已获高级审计师资格,一人通过高级会计师专业考试。此外,还多次组织论文撰写和评审活动,潘同高同志的《基本建设全过程审计模式探讨》和《管理审计理论与实践之初探》获中国内审协会优秀审计论文3等奖,操朝军、朱群华等同志的论文获得湖北省内审协会优秀论文奖。

除了专业知识外,我们还组织审计人员学习《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审计人员牢记自身职责,自觉遵守审计纪律和职业道德,不以监督者自居,不用监督权牟取私利。尽管审计工作难度大,收入少,但都热爱审计事业,安心本职工作,在严格、公正执法的同时,做到了勤奋、廉洁、团结、进取,在全系统的开门评议机关部门工作作风中,得到基层单位和职工群众的好评。

上一篇:实务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交通运输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