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后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2 21:28:06

教师职后教育论文

教师职后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职前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和办学声誉,也影响到区域基础教育的质量,一直是师范院校和用人单位关注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职前教师职业技能培养难题,就要让职前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走向区域教师教育体系,通过入学教育、课程见习、课堂教学竞赛观摩、地方基础教育论坛、教师职业技能单项训练、跟师实践活动、教育实习、就业竞聘等环节实施。

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师范类院校和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和办学声誉,也影响到区域基础教育的质量,一直是师范院校和用人单位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师范院校职前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质量有所滑坡,这里有生源质量不高的原因,也有职前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不力的因素.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职前教师职业技能培养难题?这就要让职前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走向区域教师教育体系.

1、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应该走向区域教师教育体系

从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师范技能与教师职业技能二者之间的关系.从形式上看,我国师范教育主要是教师的职前教育,而教师教育却是终身的.如果说“师范教育”是一种局部的、狭隘的“小教育”的话,而“教师教育”则是系统的“大教育”,它体现了教师培养的整体性、专业性、开放性和终身性.师范技能是在校师范生为未来教师职业而准备的技能,而教师职业技能包含教师职前、职后技能及其培养,可见,师范技能包含在教师职业技能之中.师范技能培养应纳人区域教师教育体系,就是要贯通职前、职后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但这种贯通不仅是职前、职后训练的连续性,而且是基于职后情境与要求的职前技能训练,因此,师范技能应走向教师职业技能,“师范技能”与“教师职业技能”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融人区域教师教育体系中,这不只是一个方式变换问题,更是一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与境界.

走向区域教师教育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实质是将师范技能训练纳人区域教师教育中,使师范技能从训练开始就成为区域教师教育的有机部分,使师范生从人学开始就成为区域教育的生力军.这里,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从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看,教师教育与区域发展具有相关性,教师职业技能也就与区域发展紧密相连.职业教育具有推动区域发展的功能和作用,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同样,教师教育与区域发展紧密相连.区域与教师教育相结合就形成区域教师教育,区域教师教育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划内或多个衔接在一起、共性比较突出的行政区划联合成的广义区域内的教师教育,每一区域内的教师教育性质、内容、目标、方法、手段、评价以及相应的外部支持系统都具有统一性和相关性.教师教育必然打上地方烙印,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其区域性特点是由特定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师职业技能作为教师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训练的基础、方式、效果等也就必然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关注教师职业技能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有利于地方师范院校更好地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从而做好“地方”这篇大文章.第二,从职业技能训练的机理看,融人职后情景中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效果更好.情景教学是师生根据教学需要,描绘、设置特定的情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并就此进行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在此,以英语教学为例,可以看到真实的情景对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缺乏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是我国英语教学效益欠佳的根本原因之一同样,在真实的职后情景中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使学生身临其境,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与压力;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兴趣、注意力、心理因素等非智力因素;有利于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学”与“用”的无缝链接.其关键在于,把职前、职后的职业技能训练自然衔接,将职后要求鲜活地展现于职前训练中,增强职前训练的紧迫性、针对性与实效性.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走向区域教师教育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是基于职后情境与要求的职前技能培养,这就把职前、职后训练联系起来,把技能项目综合起来训练,具有整体性、辨证性,也更具实效性.而校园内的师范技能训练,不利于校园内外贯通,训练项目倾向于各个击破,更具有单一性,这种片面地、孤立地训练师范技能,具有形而上学色彩.当然,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前者也需要逐一训练各个项目,仅不过将其置于区域教育之中.克服师范技能训练的局限,师范技能就必然走向区域教师教育体系,就必然走向教师职业技能.可见,区域教师教育与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之间具有必然联系.

2、基于职后情境的职前教师技能训练策略与讨论

基于职后情境的职前教师技能的训练策略主要体现在人学教育、课程见习、课堂教学竞赛观摩、地方基础教育论坛、教师职业技能单项训练、跟师实践活动、教育实习、就业竞聘等环节的实施过程中.

入学教育.从新生人学开始,就要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育,应把新生安排在小学、幼儿园进行人学教育,这样,让新生在人学时就了解今后所从事职业的岗位,增强学习的紧迫性.

课程见习.根据教学需要和培养方案安排,有些课程(如某些教学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安排师范生到中小学、幼儿园见习有关内容,增强课程学习的实践性.

课赛观摩.积极组织师范生观摩地方教育部门组织的具有较高水平的课堂教学竞赛,从而引导师范生找到自身差距,并以较高要求确立自己的职业技能训练目标.

教育论坛.邀请省内外和本地区的基础教育专家介绍地方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引导师范生从更高的理性层面领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单项训练.根据教师岗位要求,遴选教师职业技能项目,以制度加强管理,提高训练效益.根据就业目标,规范教师职业技能达标要求,安排教师职业技能各个项目达标进程,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指导学生规划大学生活,从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跟师活动.所谓跟师活动,即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实际情况,安排一段时期(一学期或一学年),让在校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中小学、幼儿园进行全面见习与实习,并安排中小学、幼儿园的骨干教师为在校生进行“一对一”的全程指导的教育实践活动.跟师过程中,每个学生完成“五个一”材料:一份评课报告、一套规范的课堂教学教案及课件、一个规范的主题教育活动设计方案、一篇符合要求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一份综合性跟师活动总结.通过跟师实践,学生加深对教育教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初步了解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教育理论应用、课堂内容设计、课堂教学组织、课堂教学评价、教育活动组织等方面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教师基本技能和教育教学理论等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过程,增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教育实习奠定基础,从而加深对教育基础理论学习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生自我培养和发展的动力.

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特殊功能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教育实习,学生初步了解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和教学工作的特点,培养学生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教育理论综合应用于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和增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业竞聘.通过竞聘的途径就业已经成为人才选拔与流动的趋势,也是对区域教师教育质量的检验与评判.竞聘前夕,要精心组织学生强化训练竞聘项目,从而,以竞聘就业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效果,并通过竞聘活动,厘清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效果与区域教师岗位要求之间所存在的差距,明确改进措施,完善培养方案.

在上述内容中,人学教育、课程见习、课赛观摩、教育论坛等项目有利于帮助学生从职后情景中提高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从而增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压力与动力;单项训练是提高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效果的核心环节;跟师活动、教育实习是教师职业技能在教育实践中的综合运用环节,旨在全面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水平;就业竞聘是全面检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效果的环节.这里,形成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链条”:“在社会(教育)情境中认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单项训练—综合运用—社会检验,调适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方案—”,在这个关系链中,各部分内容与环节相辅相成,形成一个闭环系统.

在上述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链中,除了“单项训练”这一环节外,其余都直接融人社会教育中,具有区域教育的特点,而“单项训练”却是核心环节,对提高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实效起关键性作用.那么,如何看待具有区域教育的特点的训练环节的整体作用?怎样才能发挥“单项训练”的核心作用?具有区域教育特点的训练环节的整体作用不仅仅帮助学生提高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的熏陶作用,这种熏陶作用是全息的、整体的,有助于师范生形成教师角色意识,有助于树立师范生的师德形象,有助于师范生整体把握基础教育及其课堂教学要求,并使之汇集、渗透到“单项训练”这个核心环节上,从而充分发挥“单项训练”的核心作用.可见,核心环节的“单项训练”似乎没有融人区域教育中,但实质上集中体现了教师的岗位要求,成为区域教师教育的有机部分.

教师职后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设计主要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学科教育理论、新课程、学科教育研究三个模块。各模块具体内容如下:学科教育理论模块包括学科教学理论、学科课程理论、学科学习理论;新课程模块包括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典型课例分析———兼谈新课程学科教学设计、新课程专题研究;学科教育研究模块包括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科教育研究简介、优秀学科教育研究介绍、教育论文写作。这三个模块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课程功能。

其中,学科教育理论实现在职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学习本学科领域的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和学习理论;新课程模块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而设计,旨在使教师领会新课程标准中蕴涵的课改理念,提升相应的学科教学设计能力,“新课程专题研究”环节依据新课程中增设的学科专题开设,帮助教师解决在新增学科内容方面带来的困难;学科教育研究是在职教师普遍感到困难的薄弱环节,也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经过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以及多年教学实践的磨练后,这一环节的具体内容设计对有效教学将起到极大的专业提升和引领作用。

职后高师“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内容设置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贴近时代脉搏,体现新课程要求职后高师“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内容设置必须敏感于时代对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也就是要“与时俱进”。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就是要关注新课程、反映新课程、体现新课程。关注学习者,突出职后特点任何课程设计如果脱离学习者的具体特点,都很难较好地实现课程内容的适切性。教师学习是成人学习的一种,既有成人学习的一般共性,又有教师学习的专业特性。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呈现方式、评价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应对此特点做出回应。重难攻坚,把握教师专业化发展薄弱环节职后学习作为教师继续教育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必须依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针对薄弱环节,设计、选择、实施学科教学论课程,把握教师职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要素,在课程内容选择和设计上,为教师的职后学习搭建适宜平台,很好地起到专业提升与引领作用。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针对职后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教育对象的发展特征分析,设计了主要针对新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学科教育理论、新课程、学科教育研究共三个模块。在数学学科中,结合学科具体特点,设计各模块的具体内容如下:

模块一。数学教育理论,含三个分支,分支一数学教育基本理论:一般教育理论对数学教育的影响;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波利亚的解题理论;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目标教学”理论与中国高考;中国的“双基”数学教育。分支二数学课程理论:课程的基本概念;数学课程理论研究概说;古代外国数学课程概况;中国古代数学课程概况与突出成就;欧洲数学课程的发展;中国近现代中学数学课程的演变。分支三数学学习理论:“学习”与“数学学习”概说;基于行为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基于认知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基于人本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基于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

模块二。数学新课程,含三个分支,分支一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外数学课程改革简史;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分支二新课程典型课例分析—兼谈新课程数学教学设计: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观摩与评析(研讨);高中阶段课堂教学观摩与评析(研讨);课程资源开发;来自学员的案例研讨;数学教学设计。分支三高中数学选修3.4专题选讲:关于高中数学选修3.4的认识;选修3专题选讲;选修4专题选讲。

教师职后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035―03

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了教育的质量。教师专业化是时代的教育要求,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认真研究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及发展对策,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学术价值,值得体育工作者深人研究。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全国20所学校100名体育教师。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对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充分的检索,查阅下载分析了从1996年到2013年体育核心期刊中与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相关的文章30篇、专著6部,分类和比较分析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参考。

2.专家访谈法。对本研究涉及的相关问题,访谈专家、主管领导和体育任课教师,对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内容指标进行筛选。

3.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和专家反馈,认真设计问卷,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达到统计学要求。对20所学校的教师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8份,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97份,有效率为99%。

4.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和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合实际情况,归纳与演绎分析相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进行常规的数理统计和分析。

二、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包含的内容体系构建

(一)从体育教师职业特点的视角提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是教师应具备专业素养中两个最基本的内容,内在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外在输出的教学能力,良好的专业知识、文化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学能力的内在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具体表现为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简练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和控制教学活动过程的能力。优秀教师身上所体现出的教师职业的专业素养特点是:精湛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娴熟教学能力;积极健康的教学心态以及参与教育科研的意识与能力。美国教育学者提出优秀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知识、能力和技能等三大基本素养。

(二)从学生对教师需求的视角提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李秉德以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这一问题进行调查。调查主要结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

(三)从课堂教学评价效果视角提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手段。上好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是: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得好;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

虽然由于学者们对教师专业素养研究的视角和切人点不同,对教师职业、教育功能的理解不同,研究者本身的知识结构也存在差异,因此,对教师专业素养的界定并不完全一致,但所有研究者都认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师专业能力这两个关键的要素是教师专业素养构成中不可缺少的共性要素。

综上所述,结合体育教师的具体职责和时代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从教师品德修养、教师知识结构、教师教学能力、教师训练能力、教师科研能力等五个方面来描述。

三、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包含的内容指标体系 ,根据对专家教师问卷结果,筛选确定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要素,一级指标5个分别是教师品德修养、教师知识结构、教师教学能力、教师训练能力、教师科研能力(见表1)。

(一)教师品德修养

二级指标3个,三级指标6个。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对人生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6个三级指标分别是珍惜生命、敬岗爱业、对学生尊重和信任、公平客观地评价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期望性(皮格马利翁效应)。“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除了问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有渊博全面的学识,还要规范言行,以德服人,还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尊师重教,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楷模。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未来充满期望,激励学生认真学习。

(二)教师知识结构

二级指标3个,三级指标5个。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全面文化知识、专业教育科学知识、社会人际关系知识。5个三级指标分别是渊博的教育知识、体育心理学知识、运动人体科学知识、提高运动技能知识、人与人之间沟通与合作知识。现代教育中各学科的融合和发展对体育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他们要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以及新教育技术导人所需要的跨学科专业知识,认同在全面发展中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辩证统一的理念,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知识广博、专业文化程度较高的实用型人才。

(三)教师教学能力

二级指标4个,三级指标6个。4个二级指标分别是理解和运用教材能力、语言组织示范能力、良好的运动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6个三级指标分别是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利用和挖掘教材的能力、准确优美的示范能力、保护帮助纠错能力、利用场地器材能力、反馈评价教学效果的能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讲解一示范一组织练习一指导纠错的步骤中,始终都需要掌握和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生动精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准确优美的示范能力、合理有序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及时根据反馈信息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的能力。

(四)教师训练能力

二级指标3个,三级指标4个。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课余锻炼指导能力、运动队的训练能力、编排和管理运动队比赛的能力。4个三级指标分别是制订和实施训练计划的能力、科学选材的能力、组织指导群体锻炼活动能力、体育竞赛的组织和裁判能力。除了搞好教学,体育本身的竞赛训练特点还要求体育教师在运动训练方面有较深的知识素养。体育比赛是一个学校实力的窗口,搞好课余训练和参加各级比赛也是一项重要任务。使学生在终身体育理念下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要求体育教师具备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的能力,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懂得技能形成内因机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结合其自身特点,传授他们一些体育锻炼的方法、理论,让他们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从体育中获得良性健康情绪,对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促进其身心的正常发展、充实生活内容、提高社会适应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各种竞赛活动中规程的编排和裁判以及赛事管理知识,也是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五)教师科研能力

二级指标3个,三级指标5个。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收集信息能力、选择信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5个三级指标分别是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运用信息解决教学工作的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全过程的能力、“撰写论文,申报课题的能力”、“,完成课题的能力”。

为了加快体育科学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频繁的体育活动实践为理论提供了土壤,教学一训练一科研等三个环节相辅相成。体育教师需要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实践出真知,从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做好科研,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训练。在信息时代下,教师的科研素养表现如下:利用网络技术搜集整理文献资料;根据学科发展,掌握科学研究的能力;撰写并,完成课题。四、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对策

(一)做好体育教师的职后继续教育和培训

提高体育教师素养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在知识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的信息时代,建立健全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和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主要途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教师的职业特点。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教师首先必须是一名学者,这决定了教师应在不断学习中完成知识更新,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终身学习应该成为教师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应该通过各种形式进修业务,提高学历,丰富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二)主管领导做好教师的职后教育课程管理工作

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学校主管领导的一项重要工作。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构建体育教师专业理念,是新时期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满足适应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是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从提高体育教师职业技能,专业素养课程人手,规划好课程学习设置和考核标准,让教师在培训学习中提高体育教学方法与技能,提高师德修养水平。

(三)制定好体育教师的职后继续教育政策

要有法可依,要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政策文件保障机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规定在固定时间内,体育教师需进行知识的更新与提高,以及教师专业素养培训,建立完善教师培训政策和法规。

(四)开展多样的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方法

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邀请知名专家讲授相关领域前沿知识,对文献检索、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等课程,在短期内分期、分批地对体育教师进行技能培训。鼓励教师为学历深造而参加的各种专业进修学习活动。不定期地举办学术讲座,让体育教师掌握新技术、新进展、新动态。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参与研究课题能力,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知行合一,开阔体育教师视野,调动体育教师积极性,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和提高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赵 慧.从专业发展学校看美国教师教育改革[J].全球教育展望,2001(3):17―24.

[2]魏勇.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效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9):1251―1252.

[3]林崇德,等.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16.

[4]毛震明.近阶段中国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若干成果和建树[J].北京体育大学学~,2004(2):232―235.-

[5]周正怀.关于教师能力结构优化的思考[J].教书gz..:学术理论,2006(5):24―25.

[6]张波.论教师能力结构的构件[J].教育探索,2007(1):78―80.

[7]刘国安.研究型教师及其培养构建[J].教育论坛,2006(1):1―2.

[8]王彩平.浅论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的定位[J].教学与管理,2008(33):119―120.

[9]王晓芳,周庆柱.关于“体育与健康”教学环境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8(30):131―132.

【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学院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2014年度河南科技学院教师教育研究项目(编号:44);2014年度河南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4);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32400410175);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4一曲一543)】

教师职后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任务的完成,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上议程,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提高教师质量,教师职前教育是提高教师质量的一个保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教师职前教育的问题、借鉴国外教师职前教育的成果,以此改革我国现行的教师职前教育。

关键词:教师职前教育;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育实习;教师资格

一、教师职前教育研究背景

截至2007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99.3%,实现“普九”的县数已占全国总县数的98.5%,义务教育普及的任务基本完成。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由普及义务教育转变为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提高教师素质。

中国对教师的培养分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个阶段。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职后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中国的教师职前教育却没有受到足够,导致准教师进入教师行业出现无法独自掌控课堂、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加强教师职前教育势在必行。教师职前教育又称职前教师教育,是为准备当教师的学生提供教师教育,是准教师从事教师职业活动的必要准备,是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结合的有效途径,是整个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合格教师必不可少的重要保证。教师职前教育对于准教师如此重要,但现状却让人担忧。

二、现行教师职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封闭

目前我国的教师职前教育以“定向型”为主,“定向型教师教育模式”是指由专门的教师教育机构对未来的教师同时进行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培训的教师培养模式。专门的教师教育机构有两类,一类是专门性的师范院校包括地方师范院校、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等,另一类是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系包括教育部直属非师范大学、地方非师范大学等。由于职前教育长期的独立、定向培养,“削弱了师范院校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使之缺乏办学的活力和竞争力”,对社会新的教师需求反应迟缓,也缺乏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状况作出调整的主动性。培养出来的准教师脱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无法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设置的不平衡,教育实习的形式化

我国,当前的师范院校课程结构主要由一般教育课程、专业学科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构成。表面看起来没有多大的问题,但其比例却严重失调。在现行高校本科课程结构中,学科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所占总学时的比例高达70%或80%以上;教育专业课程只占总学时的10%,有的师范院校只占5%。师范性与专业性是我国师范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一直存在的论争,大概是由于我国师范教育起步晚,加上解放前夕我国沿袭苏联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模式的缘故。对教育类课程的轻视,给师范院校的准教师认为教育类课程不重要的错觉,使得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未来教师很难适应时代、社会对他们的要求。

教师实践是师范生了解未来从事的职业,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培养从教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合格教师的必经之路。我国,教育实践主要包括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教育实习中存在不少问题。第一,实习时间安排过于集中。目前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四的下学期,前面三年时间一般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的安排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断裂。第二,实习时间太短。见习实习一般为6~8周的时间,而前两周一般安排师范生进行听课、写教案等,真正的开展教学只有2~4周,每周课时也不多,有的只有一两节。时间太短无法让师范生进入教学的情境中,更不用说获取从教的能力了。第三,缺乏指导。大学指导教师有的不了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现状,难以指导,有的教学任务重或兼职太多,草草应付,无从指导;有的则放任自流,不愿指导。实习学校指导老师有的认为实习生来源于高校,学识较高,不需要指导;有的评课简单、客套,缺乏分析;有的班主任担心实习生不熟悉班情,控制很严,实习生很难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

(三)教师资格的随意性

首先,从生源上来看,我国教师教育实际招收的生源并不理想。从纵向来看,师范类院校的录取分数除了几所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分数线较高外,比其他类型院校低。从横向来看,在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的分数线也大多高于师范专业的分数线,有的甚至不如一些农、林、矿等艰苦专业。教师教育生源的不理想说明师范生的“先天不足”。其次,从教师资格的授予来看,拥有专科或本科学历,通过普通话等级考试,通过该省组织的教育学、心理学考试,通过该市组织的试讲并进行两个月的实习,就可以申请到教师资格证书,就拥有了从教的资格。在今年改革以前,师范专业的学生只要完成学业就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缺乏严格的审查。教师资格的授予要求不高致使一些不适合当教师的师范生或非师范生进入教师的行列,严重影响了整个教师队伍的质量。最后,我国教师教育缺乏质量保证体系。我国的教师教育相对落后,“教师资格认定制度”起步较晚,还缺乏教师教育课程培训的认可制度、鉴定制度以及水平等级评估制度等与之相配套,也缺乏类似国外“教师教育认定委员会”这样的教师教育认定机构来师专业标准。

三、借鉴国外经验,改革现行教师职前教育

(一)建立开放性的教师职前培养模式

1.3+1模式

3+1模式最初起源于英国,是指在大学教育系或教育学院招收大学本科毕业生(学制3年),学制1年,主要学习教育理论课程以及任教学科的教学法课程,还要进行教育实习。这种培养模式的价值在于用较短的实践培养出高学历的教师,缩短了教师培养的实践,同时对教育实习、教学实践经验比较重视,有利于师范生尽快进入教师角色。但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拥有系统的质量保障体系保障学校和课程达到规定的标准。

2.3+2模式

3+2模式是法国目前教师的职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将教师的职前培养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所有师范生在大学完成3年的职前专业教育,获得3年学历和学士学位才能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第二阶段由师范学院进行未来教师的职业培训。这种模式的价值在于提高了教师职前培养的起点,保证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同时重视专业定向即必须完成3年的专业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这种模式的教育实习是分散进行的,比集中进行的教育实习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水平。

3.4+1(4+2)模式

4+1模式是美国综合大学采用的师范教育模式,前四年,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学习同样的学科专业课程,接受完整的学科专业训练,取得该学科的学业证书,第五年则进入教育专业机构接受训练,包括学习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习及撰写教育论文。而4+2模式是在4+1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教学安排与4+1相似。这种模式强化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兼顾学科专业教育和教师专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较好的解决了师范教育中“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矛盾。

借鉴国外的教师职前教育培养模式,应考虑到中国自身的实际条件,不宜盲目的引用。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师范院校自身的条件进行局部性的调整,例如像教育部直属的师范院校其综合实力强,主要培养中学教师或高校教师,其可以采用4+1(4+2)模式。而像地方师范院校其毕业生一般从事小学或中学教师,则可以采用3+1或3+2模式。

(二)课程设置的协调化,教育实习的分散化

在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教师教育课程在教师培养计划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美国,教育学科课程由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课程、教学法及教学实践组成,其学时数约占总学时量的1/3。我们应借鉴国外教育中合理的成分,提高教育类课程的地位,增加课时比重,教育类课程应占总课时的20%~30%。另外,我国师范课程以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为中心,内容太过陈旧,应该设置多元化的课程,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如开设学习心理学、道德心理学、教育评论学、班级管理学、信息处理学等,力求细化、多样化,培养综合能力强的教师。

根据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70个国家的调查,教育实践一般占到总课时的15%。英国非常重视实践体验对于教师职前培养的作用。不仅实践体验的时间长,而且与理论学习交替进行。“教师职前教育要求”对师范生“学校体验”的时间下限作了明确的要求:4年制本科教育学士学位课程,至少32周;2至3年制的本科教育学士学位课程,至少24周;1年制的初级和中级本科后教育证书课程,实习时间分别为18和24周。而且,师范生的上述“学校体验”至少要在2所学校进行。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教育机构将“学校体验”置于整个教师教育课程方案的核心,将之整合到其他各个模块中,分散安排在各个学年,与其他内容的学习交叉进行、互为支撑。英国教育实习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应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并且采用分散、理论与实践交叉的方式进行。针对中国教育实习缺乏指导的缺陷,我们应明确大学导师、实习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义务,确保师范生有保质保量的教育实习。

(三)教师资格证的严格化

德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高标准、严要求。首先,师范生的入学要求就极为严格,只有完全中学的优秀毕业生才可以报考,这就保证了师范生的生源质量。其次,德国的教师教育完全是按照“专家型”的目标来培养的。第一阶段所有课程的要求都比较高,毕业论文的要求和非师范学生的论文要求是一样的,不仅如此,师范生还要通过专门的笔试和口试才能拿到第一阶段的毕业证书。而且,德国教师的资格考试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要通过两次严格的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期间还要经过两年的实习阶段,相当于试用期。我国应借鉴德国的经验,提高师范生的入学要求,在培养过程中以“综合型教师”为目标培养未来教师。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应严格把关,延长实习时间,确保通过资格考试的教师是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的教师。而在教师培养的评估方面,一方面国家层面应建立起教师教育质量评估和保障制度,加大对各教师培养院校的质量评估和监督;另一方面,各教师培养院校应加强自我质量评估,评估本校教师培养的成绩、经验特别是问题与不足,从而确定本校教师培养的改革思路,有效提升本校教师培养的质量和效能。

参考文献:

[1]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顾明远,梁忠义.教师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3]苏真.比较师范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教师职后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G715.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5)05?0023?03

在1997年高校扩招的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截至2013 年,具有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共计 1266所(不含军事院校和港澳台高校)。目前高职教育招生规模和办学数量基本达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随着近年高考生源的持续萎缩,使招生批次靠后的高职院校面临生源危机。走内涵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各院校生存、发展的首要目标。2014 年 6 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要求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大力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教学和实践能力。在此背景下作为主要承担培养人才任务的教师的职教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为全面了解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情况,笔者以“职教能力”、“职业教育能力” 和“职业能力”为题名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检索(日期为2015年8月8日),提取近年来学术性较强的论文39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两篇),分析我国学者对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概念、构成、现状和缺失原因分析以及培养途径等相关问题研究的进展,以期推动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研究的深入。

一、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概念

对于高职教师职教能力概念的界定,学术界可谓是见仁见智。

李耀麟[1](2011)认为高职教师职教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要求和学生行为主体的精神,以职业活动或工作过程为导向,并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及实施有效教学活动的能力。

王桂玲[2](2014)借鉴舒尔茨的观点认为教师职教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应具备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学术能力等各项能力的总和。

袁年英等[3](2015)认为高职教师职教能力是指高职教师胜任高职教育教学需要而须具备的专业职业能力,包括高职教师胜任专业理论知识、原理教学的能力和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教学的能力。

陈龙图[4](2015)认为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就广义而言,它是指教师从事职业技术教育所应具备的一切与之胜任工作有关的各种能力的总和。从狭义来理解,则是专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从以上对高职教师职教能力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来看,当前国内关于高职教师职教能力还没有统一的概念,但学者们的研究几乎同时强调以下几个要素:专业理论知识、岗位实践操作技能以及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

二、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构成

对于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构成,李畅、王国庆[5](2010)认为企业实战能力、课程整合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是高职教师必须具备的三大职教新能力。

李耀麟[1](2011)认为高职教师职教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职业实践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与管理能力以及教学科研与创新能力。

聂洪波[6](2012)认为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与学生的沟通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科研开发和创新能力等。

袁年英等[3](2015)认为有三部分方面组成:一是教育学能力是高职教师职教能力首要的基本能力;二是专业理论知识、原理是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根基;三是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是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保障。

陈龙图[4](2015)认为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由一般能力和核心能力构成,其中核心能力包括五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协调组织开展校内外实践教学的能力;自我更新知识和开展科研探索的能力;发展与维护教师自我和学生心理健康的能力和指导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准备的能力。

通过上面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高职教师职教能力主要包括一线岗位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含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教学等)和教学科研与创新能力。

三、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现状及缺失原因分析

对于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现状,李爱香、李源强[7](2013)认为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教育理念、职教经验、教师职业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职教理念不能与时俱进;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还不符合要求。并指出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缺失原因是:教师缺乏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验;教师行业职教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不足;对教师行业、企业实践提升职业技能方面重视不够;对教师行业职业能力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王乌兰[8](2015)认为我国职业院校教师职教能力远不能满足我国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职教能力已成为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教师职教能力低的原因是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教师主要在工科大学或师范院校培养,其培养模式基本上是一种从学科出发的专业教学论模式,且进入职业院校入职时没有严格标准,入职后的培养则具有零散性、形式性等特点。

四、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

对于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措施,汤霖、邬亚平[9](2011)认为提高关键是:制定新的人才评价标准;制定教师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长效更新计划;制定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工作考核办法。

李春来[10](2012)在对本校教师测评基础上认为首先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职业水平;其次加强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最后切实加强领导,规范管理,促进提高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形成常态模式。

李爱香、李源强[7](2013)在以本校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认为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路径有:依托“校企合作、专业与产业对接”的教师企业实践模式;基于各类培训下的教师成长模式;“以赛促学”下的教师实践模式;“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模式和匹配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

王桂玲[2](2014)认为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专业能力和学术能力的培养,主要为学术访问、卓越职教师资培养计划、继续教育培训等;另一部分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为职业资格证的获取、校企合作、挂职锻炼等。

陈龙图[4](2015)认为提升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有:加强教师职业责任感和危机意识教育;以教师职业成长和双师素质发展为动力;以学校、企业两个阵地为依托;形成长效系统的学习与培养提升机制和建立完善的职教能力考评与激励机制。

从以上学者对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的研究来看,学者们倾向下列三种途径来提升高职教师职教能力:一是通过校企合作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职业水平,这是首要途径,其次通过学术交流和访问、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进行教师专业能力和学术能力的培养,最后注重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并匹配较为完善的职教能力考评与激励机制。

五、结语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近年来我国学者们对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概念、构成、现状和缺失原因分析及培养途径等方面。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比如校企合作措施以及在企业、行业锻炼的教师如何切实学到一线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需要进一步探究校企合作机制;教师学到的一线岗位操作技能如何有效的转化实际有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也需要进一步探讨。未来对于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研究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加大高职教师职教能力支撑理论研究。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研究相对成熟,而与这几门学科交叉的职教能力,应该考虑如何吸收这些学科已有的大量研究成果作为自身研究的理论支撑。比如职教能力的内涵能否借助多学科理论加以精炼;突出一线岗位的操作技能如何设计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等等。二是应重视实证研究。对职教能力的研究应当采用定性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这与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论等学科类似。而目前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没有发现实证类研究的文章,后续应多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实验法等进行实证研究。三是加强比较研究。对职教能力可以从地区特征、学校性质等维度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研究,也可以和发达国家职教能力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吸取精华,提升研究的宽度。

[参考文献]

[1]李耀麟.高职教师职教能力与测评实践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1(35):4851.

[2]王桂玲.产业转型升级下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J] .晋中学院学报,2014(12):8183.

[3]袁年英,董汝萍,张启强.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下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138140.

[4]陈龙图.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5(4)下:6568.

[5]李 畅,王国庆.谈高职教师三大职教新能力的再造[J].教育与职业,2010(1)下:4849.

[6]聂洪波.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

[7]李爱香,李源强.论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路径[J].潍坊学院学报,2013(8):111113.

[8]王乌兰.职业院校培养教师职教能力的必要性[J] .内蒙古教育,2015(1):1617.

[9]汤 霖,邬亚平.论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提升 [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107108.

[10]李春来.高职教师(工科类)职教能力培养的策略探析―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当代教育论坛,2010(12):105106.

A Research Review on Vocational Teachers’ Vocational Education Ability

ZENG Xianfeng

(The Public Security and Judicial Department, Hai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Haikou 571100, China)

Abstract:with gradual decrease of students’ attending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recent year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back batch enrollment are facing survival crisis.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and qualitypromoting of personnel training have become the primary goal of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Under this context, teachers’ vocational education ability is increasingly valued. With supporting evidence of literature on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collected from CNKI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gress of Chinese scholars’ research related to the concept, composition, status of vocational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reasons of the lack of such ability and way of its training.

教师职后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师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8-0025-04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效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依靠农村教师高度专业化水平的支持。整理并综述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进一步深化。

一、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状况

我国学者对农村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日渐深入,尤其是最近两年的针对性研究,已经为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该领域研究的进展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研究

我国对教师专业化评价标准包括三个方面:(1)教师专业知识;(2)教师专业技能;(3)教师专业情感。[1]按照这三个标准,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农村教师提供的教育服务无法适应目前农村教育的实际需要,农村教师实践与新课改要求存在着不小差距。

1.农村教师专业知识缺乏

王金涛先生对湖北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认为:农村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不高,职后学历提高培训“学教不一致”现象严重;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开齐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需要;农村教师拔高使用现象普遍。[2]

2.农村教师专业技能不足

梁东奇的调查分析认为,我国很多农村地区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很差,农村教师中勉强完成教学任务的占总数的近一半,还有部分教师根本完不成教学任务。农村教师的科研能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能力和挖掘课程资源的能力还是很弱,与课程改革的要求还相距甚远。[3]廖龙龙等人对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进行的调查表明,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4]

3.农村教师专业情感淡薄

肖第郁、王佑萌指出我国农村教师个体素质不尽如人意,存在问题如:师德缺失、师风不正、师心不稳。[5]有近一半的教师缺乏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和职业崇高感,在师生关系上的修养不高,不能真正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总体上讲,农村教师的师德修养是不高的。[3]余永德指出我国农村教师职责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跳槽、厌教、懒学。[6]

(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学者们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讨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宏观分析研究

宏观原因包括历史原因、社会原因、政策原因和体制弊端等,其中城乡二元结构和各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因素是学者公认的宏观制约因素。具体包括政府行为的影响(法律保障未落到实处、经费提高举步维艰)、教师教育制度的影响(职前培养质量不高、职前职后相互割裂)、农村社会环境等不良因素影响。[7]

2.微观分析研究

农村学校环境因素和农村教师自身原因是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微观因素。农村学校环境中的经济因素和传统观念制约农村教师专业化,如农村学校管理简单粗糙,农村教师工作方式单一、缺少专业自、文化匮乏。[8]另外,农村教师地位模糊、专业角色不够清晰,资格准入体系还不够严格,有大量不具备教师专业合格资质的人员充斥其间。[9]

(三)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学者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研究包括了三个方面:宏观制度保障机制、理论建构以及具体方法。

1.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宏观制度保障机制

谈松华指出,应调整并逐步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与投资体制,确保农村教师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加强城乡教育交流与互助,建立城市与农村教师定期轮换的制度。[10]梁东奇认为,要建立支持和保障体系(建立政府支持体系、维权法规系统、农村教师工资保障体系,并设立贫困地区教师岗位津贴)、加强农村教师基本制度的建设(改善现行的农村教师人事管理体制,建立严格的教师职业准入制度,完善农村教师聘任制度)。[3]

2.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理论建构

唐松林认为解决中国农村教师发展问题的理论框架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农村教师的维护要素及其责任(政府的责任、市场的参与、教师培养机构的责任、中小学校的责任、教师个体的责任),二是教师教育事业管理的规则(退出规则、吸入规则、价值规则、提高规则)。[11]

3.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策略

(1)校本培训。田慧生指出要大力加强农村教师校本培训,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2]徐君认为校本教研是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治本之策”。完善校本教研过程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13]

关于共同体框架下的校本教研。孟宪乐认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依靠研究共同体框架下的校本教研。研究共同体指的是专业人员与学校的合作,以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校本教研共同体最为稳定。[14]

关于“四线三课”型校本教研。“四线”,是指两条工作线和两条发展线。两条工作线,即四级教研网络工作路线和教师个体积极参与教研、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的工作路线。两条发展线指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三课”, 即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备课活动、课例研讨活动以及课题研究活动。“四线三课”型校本教研为广大教师和教研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一空间中, 教研员以研究者、参与者、指导者的角色深入一线,开展实实在在的校本教研调研活动。[5]

(2)“师役制”。梁东奇提出“师役制”,即在教师职前教育结束后,无论毕业于什么等级的师范院校,均应去农村学校任教两年,类似服兵役一样,无一例外。两年期满后,可以回城进入人才市场,自主选择合适的教师岗位。

(3)农村教师培训。余永德认为促进农村教师发展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制订教师培训计划 、建立教师培训机构、健全教师培训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实行倾斜政策,提高农村教师地位和待遇。[6]培训模式包括电子网络式、新老教师结对式、实践总结式、自主选择式。[3]

(4)农村教师专业成长个体经验。赵红梅用自身专业化的过程探讨了农村教师专业化路径:首先要转变观念,提升境界;其次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再次要积极实践,科研创新;最后要不断反思,日渐提高。[15]

另外也有学者研究行动研究、反思研究、研训一体化研究等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二、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特点

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是在研究我国农村教育和关注教师专业化研究结合过程中产生的新课题,从第一篇正式研究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至今,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已经呈现了一些特点。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倾向明显

在2005年以前,并没有专门的以农村教师专业为题的论文研究和著作,农村教师专业素质只是作为农村教师研究或农村教育研究的附属论点。2005年以来,出现了专门探索农村教师专业化的论文,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一方面集中在探讨农村教师专业化对新农村建设和和谐教育建设的影响,另一方面集中探讨农村教师专业化对新课程改革和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影响。

(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体系健全

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化研究基本上涉及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方面,包括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的调查分析)、形成农村教师专业化现状的原因(经济原因、制度原因、自身原因等)、农村教师专业化的保障机制(增加经济投入、改变不合理的制度等)、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具体路径(农村学校的校本建设、教师共同体、完善教师职后培训等),基本上建立了一个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体系。

(三)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重点突出

农村教师专业化研究的重点是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研究。学者们考察农村教师的现状、分析原因的目的在于提出对策,有的学者直接探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专门研究路径、对策的文章占所有文章的一半左右,这说明寻找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是学者们的共同旨趣。

(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方法以调查分析为主

学者对农村教师专业现状的研究主要以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作为研究方法(廖龙龙等)。另外,农村教师专业化路径研究还出现了个人研究,以一个人的专业成长为例研究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赵红梅)。

三、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展望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已经表现出了一些研究趋向,如越来越重视对策的研究,尤其是校本教研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随着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兴起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还将成为一定时期内的研究焦点。

(一)研究主题

1.进一步深入研究农村教师专业现状、原因、对策

由于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化研究尚未成熟,研究涉及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目前的研究仅仅关注了几个省市,如湖南、杭州等,还没有广泛了解全国范围内的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故今后的学者将会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师专业化现状的研究,并分析可能存在的其他问题,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2.进一步展开以和谐社会理念(如社会公平)为指导的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专业化研究

随着和谐社会理念的基本形成,全社会都将更加关注公平和和谐,教育上也将开展营造和谐教育的研究思潮,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解决,教师专业化的研究也将会被置于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之下。

3.进一步开展借鉴国外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国外农村教育的经验,尤其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将成为学者们寻求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化途径的借鉴因素。目前只有个别学者研究了国外(日本)教师专业化的情况。我国将会进一步研究国外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情况,为我国本土化研究开拓一个平台。

4.关注研究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力,如教师专业机构的研究

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研究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框架,包括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力的研究,但不够深入,仅仅把推动力狭隘地理解为保障机制。关于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推动力(如教师专业机构)的研究目前还是一个空白,今后将会有学者关注这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对现状的研究依然会以量的研究为主,尤其是以大规模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主要手段

对农村教师专业化现状的研究是一个事实分析,量的研究最具有信度和效度,说服力最强,故今后的研究将依然以这个研究方法为主

2.对原因的分析依然以宏观理论分析为主,但是可能会增加微观分析的分量

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分析以宏观的大方向为主,少有微观具体的分析,这种原因分析的方式将会进一步细化,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3.对策的研究除了以理论分析和个案分析为手段之外,可能会增加新的研究方式,如田野研究

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化研究的方法除了纯粹的理论分析和个别的个案分析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方式了,研究方式将会进一步开拓,如运用人类学的田野研究方式,开展实地研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4.

[2] 王金涛.湖北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培训策略[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6).

[3] 梁东奇.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原因与改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论文,2004.

[4] 廖龙龙.农村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基础教育(上),2005(8).

[5] 肖第郁,王佑萌.优化教师队伍是提高农村教师质量的当务之急――关于当前农村教师队伍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4(8).

[6] 余永德.农村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55-356.

[7] 曹如军,刘国艳.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制约因素探析[J].教育探索,2005(7).

[8] 田小红.农村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问题与困难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

[9] 王勇鹏.论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困境[J].教师教育研究(下),2005(9).

[10] 谈松华.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11] 唐松林.解决中国农村教师发展问题的理论框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12] 田慧生.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8).

[13] 徐君.校本教研: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治本之策”[J].课程・教材・教法,2006(3).

[14] 孟宪乐.研究共同体框架下的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5(5).

教师职后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而教育者的素质恰恰是教育强国策略的关键。本文试图列举出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

1 我国教师专业化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1)教师专业化的理念未深入人心。许多人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就是老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积累和精通程度,似乎要成为某一学科领域的专才才可以称得上是“专业”教师,这一理解往往比较片面。不可否认,要做好一名称职的教师必须在自己学科方面有扎实的基础,对最前沿的研究热点和最新科研成果要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如果只具备这些学科知识,那教师的可替代性就大大的增加了。因此,作为老师光有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方法的知识。学生是个复杂的个体,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双重发展的阶段,学生的道德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价值观等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教育者的影响。如果教师只专注于学科知识的提高,而忽略了教育领域里自身的发展,那么,教师便沦为传授知识的工具。笔者认为教育事业是一项非常伟大的事业,这关系到整个国家未来的命运。教育者的职业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支撑着他不断地进步,只有这样发自内心的自我提升意识才能够真真正正地教书育人。

(2)现行的教师资格制度有待改进。教师资格制度在我国已经实行了十余年,尽管对教师自身素质和学校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其缺点也逐渐暴露了出来。在笔试部分,考试的范围仅仅局限于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方法三本书中,由于考题比较简单,应试者不必具备良好的教育学基础,只要死记硬背即可通过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在说课部分脱离了实际的教学环境。被试者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对所给的教材写一份教案,然后面对专家在20分钟内把自己一堂课的基本设计给描述一遍。教师教学的对象主要是学生,给专家说课与给学生上课有着本质的差别,如果不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下讲课难以测试被试者的课堂组织能力和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并且,仅二十分钟的面试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一方面无法准确测试出被试者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面试的成绩与考官的个人喜好也有一定程度的联系。

(3)教师的职前培养非专业化、职后培训形式化。我国大多数师范类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只有学科专业和教育学专业这两大部分,并且这两部分的联系比较少,未把教学学科和教育学有机结合在一起。除此之外,学科课程受到较大的关注,教育类课程并未引起重视,处于机械地完成教学目标额状态。当前,教育类课程的设置还停留在通识培训的水平,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代表了教育理论课的全部,实习和实践流于形式,教师教育的特色荡然无存。

较之教师任职前的培养,职后培训形式化的趋势更加严重。一些师资培训机构以盈利为目的,学员只要交钱就能顺利毕业拿到证书,根本不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当做目的和宗旨。加之,教育行政部门“学历至上”的倾向愈来愈严重,导致教师在师范学校毕业后,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基本没有实质性的发展。究其深层原因是,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考核目前还没有一种很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而学历作为一种比较可见的杠杆自然也就被用于衡量教师专业能力的工具。因此,学历证书在教师任职资格、职称评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促进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促进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在法律制度、课程设置、职前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等方面有所改进。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教师专业地位。1994年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首次从法律角度上明确教师的专业地位。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对取得教师资格必须具备的条件、教师资格的丧失和撤销作了明文规定,这标志着教师资格制度开始全面实施。但是,如今还需要国家在相关的法律制度中进一步明确教师专业的内涵,确认教师的专业地位,使教师专业化的理念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尤其是在提高教师待遇问题上,一个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与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密不可分,美国、韩国等国的教师待遇普遍好于其他国家,我国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的教师生活条件较差,所以当地的教师整体上素质较弱,更无专业化发展可言。

(2)建立起一个正规化的教师团体组织,维护教师专业地位。教师专业化要顺利开展,离不开专业团体的支持,为了谋求教师的合法利益、保障教师权利、提供教师学术交流机会、提高教师专业水准、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等,建立一个正规的教师组织是非常有必要的。美国的教师专业团体规模最大最完善,如:nea(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eteps(全国教师教育和专业标准委员会)和aacte(美国教师教育学院协会)等组织,他们的职责包括:“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并促进教师的福利、加强教师教育,倡导未来教师都必须接受高等教育并经过教育专业的专门培训,招收和选拔新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并利用各项资源以加强教师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①因此,中国也应效仿这些国家一样,建立一些教师团体来切实维护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3)增设教育专业课程,提高未来教师专业化水平以及完善教师的职后培训制度。目前,我国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次改革“而是要对原有的课程和教学体系进行系统而深刻的反思、论证,以重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②新课程改革中提出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更加合理的评价机制,因此,对一线教师来说更具挑战性,也需要高素质的教研人员。“加强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以及新的评价理念的形成的有效途径和方法。”③总而言之,师范院校在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要加强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重,注重教育实践的设置,培养新型教师的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在几年或者十年能完成的,而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职后培训是专业成长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所描述的那样:“今天,世界整体上的演变如此迅速,以致教师和大部分其他职业的成员从此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我国可以仿效美国等国家,让教师清楚认识到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实践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学专业水平。“指导教师由单一的教学理论实践者向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双主体转变、由单一的课程实施者向课程的开发者与传授者转变,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新知识的学习和发现。”④要不断引导教师把职后培训看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阶段,使教师走出仅仅是追求资格认证和学历提升的误区。

注释

①蒋华钟,桃英.试析美国教师专业发展与终身学习[j].他山之石,2000(1):57.

②勇.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高师教育科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1):78.

③蔡佳辰,李保强.论中国教师专业化制度的构建于完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8(1):111.

教师职后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1.1课程设置现状甘肃民院外语系2010版的课程体系总体设置为“平台+模块”。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包含三个模块:教育基础课程、教育发展课程、教育选修课程。教育基础课程为必修课,共10学分,占总学分的4.59%,它包含教育学原理、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实务、现代教育技术,由教育科学系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教育发展课程为2学分,占总学分的1.83%,由外语系教师在第7学期教授“英语教学论”。教育选修课程要求至少修满12学分,占总学分的5.47%,其中课程教学策略、语言学习策略、经典教学案例赏析、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为外语系学生的限选课,每门2学分。其余4学分需选修教育科学系所开课程。而实践课程平台也包含三个模块:基础实践课程包含“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即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训练、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训练、教学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每门1学分。专业实践课程包含教育调查、教育见习和实习、教育实习反思,而综合实践课程包含毕业论文设计。

1.2存在的问题

1.2.1课程结构不合理基础实践课程模块中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应该归属于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而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三个模块的分类标准模糊。教师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过小,约占总学分的11%,占总学时的12.63%。“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仅仅占总学分数的1.8%,不占课时。有限的授课时间,难以解决好一个合格教师应具备的教育专业素养,势必影响师范生职业专门化程度的提高和职业竞争力,最终影响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达标。

1.2.2课程资源不丰富教师教育类课程数量较少、且基本为必修课。教师选修课的4门英语学科课程,为外语系学生限选课,事实上,学生只能选修4学分的其它教师教育类课程。而且,部分教材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地体现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需求。陈旧的知识和理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无益于学生的教育观的形成。无法获取必备的现代的知识和理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校外课程资源中,教育实习基地较少,致使不少同学不能进行英语教学实践,而担任其它课程的教学工作。

1.2.3课程实施不得力教育选修课程集中在第6学期(夏学期)集中授课,课时密度较大,任课教师需要备课、撰写教案和讲义、制作课件、批改作业等,教学进度紧,任务重。教师教育类课程多是“填鸭式”讲授、学生被动地“静听”,缺乏实践。另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没有课时,要求结合校内试讲进行,但因为时间紧,内容多,无法兼顾。缺乏行之有效的课程实施保障导致“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成为一纸空谈。

1.2.4课程实践性不足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小,专业实践课程为11学分,仅占总学分数的5.05%。作为教育实环节的教育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教育实习的第一周是教育见习时间。在教育实习前,学生接受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的机会很少。这种教育实践模式容易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脱节,师范生的学习从时间上分成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阶段,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实践体验与感悟的融通,而实践学习中又缺乏理论及时有效的指导。

2优化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建议

2.1优化课程结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规定的必修学习领域为:儿童发展与学习、中学教育基础、中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建议外语系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分为四个模块:教育理论课程(中学生认知与学习、教育学原理、中学英语教学论、心理学概论、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技能课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优秀中小学英语教学案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拓展课程(选修课)、教育实践课程(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原专业实践课程中的“教育实习反思”建议整合入教育实习。“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包含普通话和中英文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字和中英文书面表达技能、英语教学技能、班级管理技能。

2.2丰富课程资源提供灵活多样、新颖实用、针对性强的课程满足未来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引导他们加深英语专业理解、解决英语教学的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经验,促进专业发展。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在原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基础上,建议开发以下教育拓展课程,供学生选修:儿童发展、教育哲学、课程设计与评价、有效教学、学校教育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专题、中学生心理发展、中学学科教学设计、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心理辅导、教育研究方法、教育论文写作、教育政策与法规。利用我院本科评估质量工程建设的契机,鼓励广大教师建设“教师教育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通过“精彩一课”网络平台建设,构建和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2.3改进课程实施方式课程实施是课程设计者和课程执行者共同对课程调节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通过创造性的课堂实践,对教材进行“再开发”。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和网络课程平台,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融入课程实施的过程之中。成为连接“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的桥梁,提高未来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使之能较快地胜任入职后的英语教学工作。在课程实施中,应该体现任务式、参与式、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的课程理念,使学生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感悟,并利用情景教学,模拟课堂、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加快学生对教育理论的内化过程,引导他们建构教育知识、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师资培养机构教师长期形成的教学传统及工作方式的转变,也许是今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2.4强化教育实践《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指出: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完善教育实践课程管理,确保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间和质量。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

2.4.1教育见习教育见习可以在大二进行,通过观摩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体验真实的教学情景,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它可使学生了解中学日常的教学管理、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听评课等教学相关活动,激发他们参与教学的动机和兴趣,加深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

2.4.2校内试讲校内试讲在第7学期进行,试讲指导内容包括:英语教案的撰写、英语教学法的基本理念、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听课记录的撰写、评课的基本要点、班主任工作等。按照“三步走”的试讲模式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第一步、指导学生撰写并修改教案,教案合格后方可参加微格教学。第二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微格教学练习。第三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试讲、听课、评课。

2.4.3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应用于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活动,它的教学效果在教育实习中得到检验。教育实习采用“援教顶岗”等方式,在第8学期进行。学生完成教育实习任务,并提交相关的教育实习材料、反思和总结。教育实习可“实现师范教育与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之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共建,增强了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基地学校之间的专业互动,促进了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

3结语

民族师范院校作为培训民族地区师资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任,而在英语师资的培养方面,外语系责无旁贷。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有效的课程实施方式来保障。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应坚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育人为本、实践导向、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根据民族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结合民族地区的区域特色,满足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力求科学地设置和实施教师教育类课程,从而更有效地培养民族地区高素质的英语师资。

教师职后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江苏省;教师教育;经费投入;免费师范教育

Abstract:Whileteachers''''educationalinvestmenthasbeenincreasedduringrecentyearsinJiangsuProvince,theproportionittakesintheoveralleducationalinvestmentisstilllow,especiallyininserviceteachers''''education.Oneofthemainreasonsistheshortageoftotalamountofeducationalexpenditure,andtheotheristhelongtermlackofimportanceattachedtoteachers''''education.SinceJiangsuisimplementingthestrategyof“InvigoratingProvinceThroughScienceandEducation”,itshouldenhancethequalityofteacherssoastopromotethefullscaledevelopmentofeducation.Thereshouldbeasubstantialincreaseinthefundingoffreenormaleducationsystem,thusfurtherintensifyinserviceteachers''''training,andperfectthesystemofeducationinvestment.

Keywords:jiangsuprovince;teachers''''education;educationalinvestment;freenormaleducational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主力军,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育质量,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教育是一项为教育发展培养师资的事业,在“科教兴国”的战略背景下,国家制定了很多政策来保障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江苏省是经济大省,也是教育大省,在全面实施“十一五”战略规划的过程中,省委省政府提出“科教强省”的战略,教育事业有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将重点从关注规模转移到关注质量上来,并将提升师资水平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强调以优质的师资带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1]教师教育发展涉及经费投入、教育结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多个方面,本研究仅从江苏省教师教育的经费状况切入,重点考察其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探寻其发展策略。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投入,充足的经费是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江苏省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前列,但是在教育经费投入,尤其是教师教育投入方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2—2005年,全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41%、3.28%、2.79%、2.82%,而江苏省则为1.98%、1.88%、1.98%、1.84%;1999—2006年,全国与江苏省的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率平均为22.69%、16.72%,而同期全国、江苏省的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率平均为16.37%、21.71%。①这组数据表明江苏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未实现教育事业相应的快速发展。在全省整个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背景下,教师教育投入更是不容乐观。

(一)教师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逐年减少

2003—2007年江苏省的教育经费投入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增长较快,年增长率分别为18.94%、20.71%、14.54%、24.37%(表1)。教师教育经费投入年平均只有十二三个亿,且在教育经费总投入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逐年下降。2005年、2006年的教师教育投入与上一年相比较均呈负增长,分别为-15.55%、-7.23%。尽管2007年的比上一年增长了4.41%,但在教育经费总投入中所占比例只有1.56%,与2003年的占3.34%的水平相差甚远。

(二)教师培训经费占人员经费比例过小

在江苏省教育经费投入中,除2005年占52.9%外,每年都超过了56%,人员经费所占比例始终较高,其次是公用经费,基本占30%左右,然后是基建费,占12%左右(表2)。

虽然在教育投入中人员费所占比例几乎每年都超过56%,但其中的教师培训经费却少之又少,2003和2004年占人员费的0.04%,2005年虽有所上升,但也只占0.1%(表3),由此可以反映江苏省对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之不足。

(三)教师教育经费分配不够合理

2003—2007年的教师教育经费中,用于师范生培养的比例高达93%以上,相应地,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最高不到7%(表4),两者比例差距悬殊,这说明江苏省有限的教师教育经费分配使用不够合理,对教师的在职培训支持不够。从绝对量来看,教师培训经费严重不足。根据江苏省2007年统计年鉴的数据,2006年江苏省共有专任教师565.46万人,当年的教师培训经费只有6000万元,每一位教师人均只有10.6元。可喜的是,这一局面正在得到改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师范生培养经费所占比例明显下降,同期的教师培训经费所占比例逐年明显增大,2007年达到6.78%。

二、原因分析

(一)教育经费总量短缺

在我国,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后被充分认识到,多年来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实际投入不够。无论从全国还是各省来看,政府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例距离4%的目标甚远。从微观层面来看,在社会对各级教育的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学校或地方政府为了满足社会需求,通常将重点放在教育规模的扩张上,将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学校的基建、保障教师工资等方面。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经费总量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在经费分配方面暂时无法兼顾教师的发展,教师教育能分到的“羹”自然就很少。

(二)教师教育重视不够

在我国,师范教育经历了兴衰,收费与免费政策几经更迭,其间,由于没有有力的法制保障,师范教育经费常年短缺。经费投入对师范教育质量和规模造成了直接影响,通过师资的供给又对整个社会的各级各类教育事业产生了很大影响。以前,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教师被当作“教书育人”的工具,包括政府、学校、教师等在内的各界都将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教师教育尤其是职后教育被忽视了。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看,职后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在相关激励和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教师很多时候无暇顾及自身的学习与发展。教师教育是随着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发展而出现的。[1]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职业发展成为教育机构新的关注领域,“教师教育”取代了“师范教育”。另外,未来社会是学习型社会,需要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教师不可能通过在学校期间获得的知识技能终身受用,而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发展。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教学不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而且也是教师实现职业理想、展现职业道德、提升职业情感的过程。教师教育的重要性从未被认识到备受重视,再到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江苏省大力发展教师教育,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更需要学校、教师等的积极参与。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增加经费投入和加强政策引导,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吸引力,确定合理的教师教育成本分担和投入制度,加强对教师职后培训的监管,从政策、法律、经济等层面为教师教育提供保障。

(一)大幅增加教师教育的经费投入

江苏省的教师教育经费投入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快速增长,为各项教师教育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政府历来是教育经费的承担主体,现阶段,由政府承担全部的教师教育费用还不太现实,因此,应该拓宽筹资渠道。教师教育经费,特别是教师的职后培训可以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为辅的多渠道机制。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州、学区和教师个人共同分担培训费用,每年提供给每位教师选修一门课程所需费用的一半,每几年给教师一次用于业务整体提高的休假年。

(二)实行免费师范教育制度

教育部部属的六所师范大学已重新推行师范生免费制度。这一举措虽然可以吸引成绩优秀的学生、尤其是成绩优秀的贫困学生就读师范,但仅凭这六所学校的学生并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对教师的庞大需求。况且,重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比例并不大。相比之下,由于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生活习惯、选择机会相对较少等因素的影响,省属的、非重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扎根农村中小学的人数较部属师范院校的更多。这对于补充农村贫困地区教师数量不足,提高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师资水平更具实际意义。因此,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地方师范院校实行免费教育应摆在优先地位。

江苏作为一个教育大省、经济强省,有足够的财力确保免费师范教育的实施。2006年全省GDP为21548亿元,2007年达到25560亿元,增长率为14.8%。2007年,全省高等师范院校约有学生82006人,地方师范院校的学费一般为4600元,住宿费约为1000元/年,生活费约为400元/月,全省共计需要约30亿元,仅占全省GDP的0.12%。

江苏省实行免费师范教育制度,主要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免费师范教育法制化建设先行。不仅要有相应的师范教育规程,而且还应该加强免费师范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法制化建设。根据江苏省现阶段的具体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在法律制度层面确立师范教育的地位,给予师范教育充足的经费保障。

(2)建立免费师范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的实施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保证。政府要做好政策执行所需资金的预算与安排工作。省政府和地方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及时足额落实资金,是政策执行成功的关键。江苏省政府应对全省资金投入做好部署,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切实落实地方应投入的资金。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操作程序,保证政策的顺利执行。

(3)逐步扩大免费的内容范围。江苏省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可以先从本、专科层次开始,然后再延伸到研究生层次。江苏省目前尚存在的中等师范学校,主要培养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实行免费,将有助于吸引优秀生源报考这类学校、到基层任教。根据教育部规划,到2010年,全国小学和中学教师要分别达到大专和本科学历,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层次达到10%,而目前仅1%左右。可见,培养高学历教师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将免费教育延伸至研究生层次是必然的。江苏省应支持重点师范大学开展研究生层次的免费教师教育。

(4)健全免费师范生约束机制。实行免费师范教育,最大的担忧就是怕学生毕业后不履行义务。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合理的约束机制。应该在入学前让学生签订到基层和农村从教的就业协议,明确今后的权利和义务;任教服务年限的确定应该兼顾师范生个人的前途和服务任教地区教育的长远发展。基本宗旨是鼓励免费师范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免费师范毕业生未按协议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要按规定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相关职能部门应负责履约管理,建立免费师范生的诚信档案,负责组织用人学校与毕业生在需求岗位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切实为每一位毕业生安排落实任教学校。各地应先用自然减员编制指标或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安排免费师范毕业生,必要时接收地政府可设立专项周转编制。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免费师范毕业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录取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在职学习专业课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颁发教育硕士学位证书。

(三)进一步加大在职教师培训力度

通过师范教育的系统学习,教师获得了基本的学历和教育理论,而进入工作岗位后,教师更需要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技能等。江苏省近年来也在逐渐增加在职教师培训投入,但是相对于庞大的教师队伍而言,这些投入亟待增加。目前江苏省的教师培训费用分担,以政府为主,学校、教师个人为辅。虽然教师个人承担较少的比例,这对一部分收入水平有限的教师,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的教师来说无疑是笔巨大的开销。这种局面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改变。因此,坚持不懈地增加投入是江苏省政府支持教师教育的工作重点。加大在职培训力度,满足广大教师对学历提升、增强教学科研业务能力的需求,可以从这些方面改进:采取多样化的形式[3],如脱产与半脱产的中长期、研修班、培训班、网络教育等形式;由省级政府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制定一体化、系列化的培训内容,使之与教师的终身发展和职业规划相结合;逐步降低在职教育中对教师收取的费用直至免费。

(四)完善经费投入法规体系

在民主与法制社会,要做到“依法办事”、“有法可依”。发达国家之所以有完善的教师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我国现有的《教师资格考试法》、《教师职务条例及实施意见》、《中小学教师进修规定》、《教师资格条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工程方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虽然规定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教师接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等,但是在经费等方面并没有具体可行的规定。[4]因此,从中央到地方,要完善法律法规,保证应有的经费投入,将在职培训法制化;将进修与加薪、晋职相挂钩;完善教师准入制度、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教师终身教育制度等。

参考文献:

[1]李星云.“教育强省”背景下的江苏普通高校教师队伍建设[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3):112-115.

[2]靳娟.教师教育的历史与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8(5):79.

[3]朱永坤,曲铁华.中日教师继续教育之比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91.

教师职后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抓好三个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实施了“青年教师希望工程”“名师培养工程”和“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采取多种措施为教师成长提供最佳的支持环境,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直接的帮助。

1.抓好“青年教师希望工程”。青年教师培训是落实新华中学“青年教师希望工程”的重要举措。从整个教学生涯看,教师从教的最初几年,进步速度是最快的,是教师的“最佳发展期”。为此,学校要协助青年教师确立发展目标,提出要求,创造条件,促进青年教师的进步成长,特别要注意落实好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前三年的培养。学校由专人负责协调德育处、教务处、教科室等部门的工作,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负责青年教师培养的日常工作,使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做到制度化、常规化、规范化。学校根据青年教师从教时间,制定了“一、三、五、八”阶梯目标,并确定了培养途径及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聘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责任心强的教师任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包括班主任师徒对子和教学师徒对子)。每位青年教师入职后都配有教育教学师傅,学校近五年共结成27对师徒对子。学校安排青年教师入职前接受一周时间的专业集中培训,使青年教师掌握从教的基本规范和基本技能。学校还安排每周一个晚上对青年教师进行理论和实际技能的专业培训,提升其师德水平和业务技能,内容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师德教育、德育工作培训、教育科研工作培训、教学基本功培训等,其中,教学基本功培训包括:课堂语言艺术、板书设计、课堂教学组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等内容。

学校规定青年教师参加工作的前三年要上好“三课”:基本功展示课、青年教师转正课、青年教师出师课。学校每学年第一学期举办一至五年教龄青年教师的做课大赛,第二学期举办六至十年教龄青年教师的做课大赛。学校每学年组织十年教龄以内的青年教师参加业务能力考核,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学校重视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引导青年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对教学实践经验进行积累和总结。要求工作三年以内的青年教师,每学年就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等方面各写一篇论文,参加工作的第四年起按学校的统一要求撰写论文。还规定不担任班主任工作的青年教师要担当见习班主任或其他德育工作,每学期听本学科课不少于周课时总数的1/3,每学期听跨学科课不少于2节。

学校支持青年教师继续深造,提供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的机会,提供外出培训交流机会,表现优秀的青年教师派送出国培训学习。学校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基本功和教学能力评比活动,如书法、板书评比,说课评比,课件制作评比等,促进青年教师的进步。

在青年教师的管理上,学校为青年教师建立成长档案。档案内容包括:青年教师个人计划、总结,教案书写、作业批改等教学常规检查结果,听课笔记、理论学习笔记等检查结果,“三课”成绩,论文,德育工作情况,各种评比结果、其他获奖情况,教研组、年级组、校领导的评价以及学生对青年教师的评价等。

2.抓好“名师培养工程”。名师培训是落实新华中学“名师培养工程”的措施之一。学校力求建设一支以市、区级学科带头人为龙头的素质高、专业强的教师队伍,“名师培养工程”的目标是,主要学科组都有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培养10名左右在全国、市、区享有一定声誉的著名教师。学校为名师提供的待遇是,聘请全市知名教师、学者组成专家组进行个人指导,提供课题研究和论文论著研究费、出版费,安排名师参加国内外重要的教育教学类学术研讨活动。对名师提出的要求是,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指导骨干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主持科研课题研究,发表专业论文论著等。

3.抓好“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骨干教师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中坚力量。在学校任中级教师满两年者,均要轮流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学校为参加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的教师聘请校内外名师作为专业导师,提供科研课题研究费用,联系科研和出版单位,方便立项各级课题和论著。接受培养的优秀教师将作为名师培养的后备人选。对骨干教师的培训要求是,每年读一本教育论著,写出读书笔记、报告;撰写教育教学实践案例两篇;参加一项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建立、维护高质量个人教育博客等。按照学校培养工程计划,每个月都组织一次名师和骨干教师培训活动。

教研组组长是学科教学的领头人,肩负着专业引领的作用。学校要求教研组组长具备首席意识,对组内教师起到教学指导作用,提高科研意识,把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作为科研课题,组织教师去研究。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研组组长进行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培训等,定期召开研讨会,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强化教研组组长的科研意识。通过多年来学校的辛勤培养和个人的努力,我校涌现出一批全国、市、区级优秀教师和名师,如朱兆林、张延江、潘春芬、陶扬、马慧、王素明、于川、苏华庆、王季明等,成为我校教师队伍发展的带头人。

二、抓好培训重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从校情出发,抓住师资培训的重点,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提升。

理论层面的培训:学校组织不同群体的教师进行有计划的理论学习和辅导交流,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聘请教育教学专家深入学校,开办讲座,进行培训和教研指导,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如: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康万栋教授主讲“创造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天津市教科院王毓教授主讲“课堂教学艺术”和“名师成长之路”,天津市教科院王敏勤教授主讲“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刘金明教授主讲“教学中渗透心理学的尝试”,天津市青少年心理门诊张嫦主任主讲“教师心理健康”,等等。

教学能力层面的培训: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和教师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如:数学组外请专家为组内教师进行“几何画板”应用技能的培训;英语组聘请外籍教师对英语教师进行培训,内容涉及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口语技巧等,不断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学校对各级各类做课教师进行说课、教学设计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教科研能力层面的培训:学校每年对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专项培训,培训抓住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上升为科研课题,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课题研究能力。每年都要举行教师教育教学论文报告会,在对全校教师的论文进行评比的基础上,遴选出优秀论文进行交流,这些论文都是来自教育教学一线的经验和体会,对提高教师们的科研意识和能力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三、把握培训规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抓好师资培训,要遵循师资培养的规律性,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两方面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努力调动教师培训的内在积极性。对教师参加培训不应只是外在的强调,让教师被动参与培训。教师培训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关键要落实在教师身上。学校将培训安排、组织得再好,教师对此没有需求,积极性不高,培训活动也只能事倍功半。因此,培训工作要努力建立在教师职业价值需求的基础上,要承认教师的需求,满足教师的需求。绝大多数教师都愿意积极向上,经过努力,获得认可,实现教育生涯的价值,实现人生成就需要,为此,培训工作要激发教师的进取动机,调动其积极性,激励其成为教育教学骨干或享有盛誉的专家型教师。

2.培训工作范围覆盖老中青全体教师。教师群体因年龄、教龄的不同,可粗分为年长教师、中年教师、青年教师,这些教师群体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不尽相同的重要作用。年长教师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往往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领军示范作用;中年教师年富力强,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冲锋陷阵”的骨干作用;青年教师学习老教师的经验,不断成长;这三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学校培训工作全面覆盖老中青三部分教师,促进全体教师共同进步、发展。对年长教师,帮助其总结、升华教育教学宝贵经验,扩大知名度,发挥好示范辐射作用;对中年教师,强化其专业能力,发挥好教学中坚作用;对青年教师,促使其敬业爱岗,熟悉业务,夯实基本功,胜任岗位要求。

3.全面抓好教师培训系统工程。教师培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培训内容及安排、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培训经费、激励保障措施等。这些重要环节如果有一个方面缺失或不到位,就会使培训工程效果大打折扣。如培训管理人员不到位,培训工作就不会得到落实;培训专项经费没有保障,一些培训活动就会落空;激励保障措施不到位,培训工作往往会流于形式。教师培训工作不是立竿见影的,要在浓厚的专业发展氛围内,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

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素质高、专业强的教师队伍。我们要努力建设一支具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等良好师德师风和较高教学科研专业能力及水平的,适应学校素质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断开创学校教育的新局面,创造新辉煌。

上一篇:医学本科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医基础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