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育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13:00:20

教师育人论文

教师育人论文范文第1篇

为了探索优质多样办学模式和培养个性化创新人才为要旨的教育方式,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绍兴市稽山中学制定了学校三年的教育发展规划,大力实施“精心育人、精品文科、精致校园”三大精品工程。

一是“精心育人”工程。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我校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爱学生,润物无声,引导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提升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学校育人工作的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落实全员育人的工作理念,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工作网络,营造“人人育人、事事育人”的工作氛围,形成工作合力。为增强全体教师的育人责任意识,学校相继开展了“群体师德创优”、“全员家访、谈心”等一系列活动,提高教师的师德与能力。同时,继续实施党员与问题学生“结对帮扶制”,开展“百名党员访千户家庭”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

另外,学校重点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通过“泮池论坛”介绍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经验,开展班主任基本素质比武活动,每学年进行育人论文评比,召开好每月一次的育人例会。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鼓励班主任参加各类培训,开展育人课题研究,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技能和实效。同时通过一系列办法提高班主任待遇,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精品文科”工程。“精品文科”理念的提出,既基于学校特有的历史文化,也着眼于当前学校的现状。学校着力构建人文素养培养的教育体系,以精心打造文科品牌为载体,以文科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各学科建设,逐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质量,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如继续办好稽中人文大讲堂、泮池论坛等,定期邀请知名学者、专家来校讲座,发挥图书馆、阅览室、电子阅览网络等功能,开展“书香校园”、“文学鉴赏”、演讲辩论等活动,拓展师生人文、科技、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面。同时,充分发挥校本资源的优势,鼓励教师开设人文讲座,传播新思想,激活师生思维。

三是“精致校园”工程。稽山中学南依投醪河,北靠幼翁山,一水一山,展现了绍兴地域文化的特色——稳健与灵秀。精致校园工程的生命力,就在于把校园整体环境所组成的有形资源和学校人文底蕴所构筑的无形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使之成为一种吸引人、教育人的力量。如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把学校办学的历史进行整理,汇编成校本文化课程,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教师育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术诚信;道德;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178-01

大学生学术诚信是大学生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要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学术研究领域表现出来的诚实守信行为,是关乎大学生为人、为学的基本问题,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求学生涯,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有重大的影响。学术诚信表现在课程论文诚信、学术论文诚信和学位论文诚信三大方面。要求大学生亲自参与或完成论文写作,不得抄袭剽窃他人论文,论文中数据真实准确,正确引用参考文献,在学习活动中诚实、守信、不作伪、不欺骗。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讲学术诚信,与他们对学术诚信作用的认识能力和对学术行为的辨别能力有直接关系。因此讲学术诚信对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面临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对学术诚信作用的正确理解程度较低, 对于大学生学术诚信的内容不了解,因此不知道是否应该讲学术诚信,更难以做到自觉的讲学术诚信,因此也就难以正确看待学术诚信的作用,难以从诚信的高度辨别其正与误,难以分清哪些行为是诚实的表现,哪些行为是不诚实的表现。以考试作弊为例,多数大学生对考试作弊是持宽容态度的。据调查“有15.7%的学生认为‘深恶痛绝’,33.8%的学生表示‘无可奈何’,50.1%的学生表示‘可以理解’”。对于在实验中随意拼凑数据,极少有学生认为是不诚实的行为。“44.1%的学生认为是‘不诚实的行为’,35.3%的学生认为是‘完成作业的捷径’,18.4%的学生认为‘无可厚非的事’。”大学生对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考试作弊、论文、作业抄袭等有悖学术诚信的行为的认识说明,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学习中的不诚实行为缺乏明确的辨别能力,表明大学生违反学术诚信的行为比较普遍。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学术诚信问题,高校不能再对“诚信教育”漠然视之了。

二、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出现的原因

大学生的学术诚信主要表现在自觉遵守考试纪律、不违规,自己撰写科研论文、不抄袭这两方面。近年来高校内部各种学术失信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论文抄袭、剽窃行为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因此将学术诚信问题的全部责任归咎于学生未免有些不全面。在这方面,教师、学校及教育相关部门应该进行更深的反思。当前大学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模式的弊端是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的成因之一。当前大学的考试,内容与现实严重脱离,标准化、机械化的考试内容迫使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考试临时抱佛脚是常事,在这种情况下作弊难以根除。由于受到我国现代社会转型期负面效应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了奖学金、毕业、就业等眼前利益,不惜考场作弊、抄袭、剽窃他人论文,因而敢于置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和学校的声誉于不顾。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应试能力是引发学风不正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教育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教育的首要任务似乎并非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获取文凭。“只要教育机构和教育主管当局垄断了文凭的发放权力,只要教育主管当局把考试当作一个产业抓住不放,我们就不能指望考生放弃通过非法的手段进行博弈。”

当前个别教师未能承担起“身正为范,学高为师”的神圣使命,也没完成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言传身教职责,没有考虑到学术生产必须遵循一些基本规律,没能充分考虑到尚处于学术生产“初级阶段”的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在论文写作中提出了一些过高的要求及不切实际的规定。另外,什么是抄袭,什么是剽窃,什么是合理的借鉴,怎样按照学术规范正确引用别人的观点,这些学术基本规范教育的缺失,也加剧了大学生论文抄袭的泛滥。大学生毕业后将在各行各业中承担起重要的社会责任,有些还将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如果基本的学术规范意识和社会诚信品质不能在学术起步阶段就树立起来,无疑将会对以后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随着网络的普及,现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便利和通畅,一些人毕业论文写作也已由写论文变成了拼凑论文。第一天在网上搜索一些相关资料,第二天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复制和整理,第三天定稿打印,已成为部分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真实写照。制度上的不健全和管理的松懈是大学生违背学术诚信的现象的另一个原因。学生管理制度对不讲学术诚信的行为缺乏约束,不讲学术诚信的学生照样可以参加各类评优、评奖,这种制度上的欠缺无形中助长了学生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此外,教师对抄袭作业的学生无可奈何、对考试作弊的现象无动于衷,也纵容了学生不讲学术诚信的行为。

三、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对策

“重视学术道德教育,不仅关乎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也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推动学术创新的重要保证。”大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能够成为创造新知识、形成新思想的人。对大学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规范大学生的学术行为,营造一个健康的学术氛围,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会为他们日后的工作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材。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不仅教师要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而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尽量为大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大对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的力度,让学生清楚什么是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违反学术道德将会产生怎样的社会后果,从而使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内化为学生根本的学术信念,使学术诚信转化为学生具体的学术行为和社会行为,真正培育起大学生务实求真的良好学术作风和社会诚信品质。

要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首先要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入手,端正学习风气。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诚信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通过案例教学、事迹报告等多种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形式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意识的培养,不仅从道德认知上教育学生讲究诚信,而且帮助大学生用诚信来规范日常行为,做到知行统一。专业课教师在传授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大学生学术诚信的培育。从自身做起,从细微处着手,在带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每一个数据的获得,每一个资料的引用都做到准确无误,做好示范,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重点突出在学术上诚实守信的教育内容。辅导员要做好诚信教育的宣传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诚信实践活动,使诚信教育贯穿于大学生课外活动全过程,在校园内形成一个讲诚信者人人赞扬,失信者个个鄙视的校园道德氛围。大学生只有诚实对人、对己,才能诚实对待未知,也才能学到真知。开展诚信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术诚信意识,从而约束大学生的学术行为从而形成一个以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的学习氛围。

其次在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中,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学术管理制度。因此,必须从制度层面上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通过建立科学的学术管理制度,使大学生学术诚信有制度上的保证。除了加强管理,开展学术自律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大学生讲学术诚信离不开外在的制度约束,但是更要靠大学生的自律。因为只有当学术诚信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稳固的道德信念,学生自觉遵守学术诚信,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才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再次,开展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必须营造良好的学术诚信环境。要积极发挥教师在开展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中的示范作用。高校在教师中要大力加强学术诚信教育,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之本乃是诚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诚信教育绝非只是德育课的内容,教育是个有机的整体,诚信教育必须贯穿在各科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教师讲学术诚信、教师带动学生共同讲学术诚信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肩负着建设未来社会的使命,因而对大学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精神文明和道德风貌,更是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为社会培养符合市场经济道德、法律规范要求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不负党和国家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殷切希望。

参考文献:

[1] 王永明,李 静.论大学生诚信体系的构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2] 张文娟.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思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3] 黄 宁.论大学生诚信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J].惠州学院学报,2006(5).

教师育人论文范文第3篇

现将20*年《*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中、高级职务资格评审条件(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原青教职改字(20*)23号文同时废止。

二00一年九月五日

主题词:教育职称条件通知

抄送:厅直有关单位,机关各处室。

*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中、高级职务资格评审条件(试行)

总则

一、为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多出人才,提高教书育人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基础教育的发展,结合我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实际和特点,特制定本评审条件。

二、按照本评审条件经评审合格并获得相应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者,表明已具备相应的经济信息水平和能力,其专业技术职务由所在单位根据岗位设置情况自主聘任,聘任后的职务工资待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确定。

三、中学中、高级和小学(幼儿园)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名称为:中学一级教师(小学、幼儿园高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四、本评审条件所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是指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含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省各级教育部门专职督导人员、教研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电化教育机构教师和其他教育机构中具有中小学教师资格的教育教学辅助人员。

五、本条件由申报条件、评审条件组成。申报条件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学历、资历、考核、业绩等要求,属资格审查范围,主要由各级人事、职改部门负责审查;评审条件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的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和教学业绩等内容,主要由学科组和评委会负责审查和评审。

分则

申报条件

六、中小学教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努力镇压业务,全面、熟练地履行岗位职责,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七、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合格学历,任现职期满。不具备合格学历的,根据不同地区和学校,暂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在高中岗位任教,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并具有大专学历的教师在申报职称时按正常晋升对待;

(二)在海东、大通、湟源、湟中、六州(均不含县城)初中岗位任教,取得初级中学教师资格并具有中专学历的可申报中学一级教师资格;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职务必须取得合格学历。

(三)在海东、大通、湟源、湟中、六州(均不含县城)小学岗位任教,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并具有高中学历的教师在申报职称时按正常晋升对待。

(四)职业高中实习指导教师取得中专学历或有特殊技艺并具有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的,按正常晋升对待。

(五)取得以下学历(学位),经考核合格,可认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1、取得中专学历,在小学任教,见习期满,可认定小学二级教师职务;

2、取得大学专科学历,见习期满,再从事教学工作2年,可认定中学二级教师职务;

3、取得大学本科学历,见习期满,可认定中学二级教师资格;

4、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从事教学工作3年可认定中学资格;

八、晋级人员任职期间年度考核须合格以上,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为优秀的,在同等情况下可优先申报。

九、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

评审条件

十、中学一级教师、小学(幼儿园)高级教师资格评审条件。

(一)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研究并努力掌握教学规律,深入钻研教材,注意改进教学方法,认真进行课外辅导和批改作业,经学校考核,教学效果好,师生公认。

(二)具有较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素质教育。

(三)具有承担公开课的能力。任职期间承担公开课4节以上,其中优质课2节以上且有1节为学校考核小组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派员参加共同认定的优质课。

(四)任现职以来,取得下列业绩成果之一:

一类地区:

1、获得地(市)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教学能手称号(教学成果、教学竞赛二等以上奖可同等对待,下同)或获得县(区)级优秀教师奖2次或担任班主任工作三年以上,所带班级2次获得县级以上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参加省级教育部门、专业学会举办的教学研究、教学论文比赛三等以上奖。艺术、体育、劳技类教师,在普及和提高学校艺术活动、体育运动水平及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得到地(市)级教育和业务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

3、参加县级以上教育部门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2个月以上,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3次。

4、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并在公开报刊发表专业论文1篇或有2篇论文在内部刊物发表;

5、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为学校骨干教师,在海东地区、大通、湟源、湟中县的乡及乡以下学校连续任教15年以上,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2次。

二类地区:

1、获得县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教学能手称号或担任班主任工作三年以上,所带班级获得县级以上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参加地(市)级教育部门举办的教学研究、教学论文比赛获三等以上奖。艺术、体育、劳技类教师,在普及和提高学校艺术活动、体育运动水平及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得到县级教育和业务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

3、参加县级以上教育部门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2个有以上,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2奖。

4、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并在内部刊物1篇;

5、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为学校骨干教师,在该地区乡及乡以下学校任教12年以上,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

三类地区:

1、担任班主任工作三年以上,所带班级获得校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3次;

2、参加地(市)级教育部门举办的教学研究、教学论文比赛并获奖;

3、参加县级以上教育部门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2个月以上,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

4、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为学校骨干教师,在该地区乡及乡以下学校任教10年以上,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

十一、中学高级教师资格评审条件

(一)具有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及时掌握本学科的新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二)能熟练地担任一门必修课或其它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承担和组织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是学校本学科教学工作的指导者和学科带头人,能积极培养和指导中、初级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教学效果特别显著;

(三)在班主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和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方面有比较突出的专长和丰富的经验,做出了显著成绩;

(四)任现职以来,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以下业绩成果之一:

一类地区:

1、获得全国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或获得省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教学能手称号并公开发表专业论文1篇,或获得地(市)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教学能手称号并公开发表专业论文2篇,或担任班主任工作5年以上,所带班级获得地(市)级以上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次;

2、参加省级教育部门举办的教学研究、教学论文比赛获得3次以上奖,其中有1项一等奖或获得省级教学成果、教学竞赛奖2次以上;

3、在核心刊物发表专业论文2篇或公开发表专业论文3篇,其中有1篇在核心刊物上发表。

二类地区:

1、获得省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教学能手称号或获得地(市)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教学能手称号并发表专业论文1篇或担任班主任工作5年以上,所带班级获得地(市)级以上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参加省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研究、教学论文比赛获得2次以上奖,其中有1项二等以上奖;

3、具有大学专科学历,在该地区连续任教18年以上或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在该地区连续任教15年以上,并获得县级优秀教师称号;

4、在公开刊物发表专业论文2篇或在核心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篇,并获得县级优秀教师奖。

三类地区:

1、获得地(市)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辅导员、教学能手称号并在内部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篇或担任班主任工作5年以上,所带班级获得县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次;

2、参加省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研究、教学论文比赛获得2次以上奖,其中有1项三等以上奖;

3、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在该地区连续任教13年,或具有大学专科学历,在该地区连续任教15年以上,并获得县级优秀教师奖;

4、在公开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篇,并获得县级优秀教师奖。

附则

十三、本条件中所规定的学历、资历、考核、专业理论、工作经历和能力、业绩的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十四、评审条件中所指的业绩必须是任现职以来获得的,获奖项目的"获奖者"是指等级额定获奖人员。

十五、学校对各类教师所规定的最低教学工作量标准,须经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定认可。

十六、近三年有下列情况之一,不予推荐:

(一)受过警告以上处分不满2年者;

(二),造成重大教育教学事故者;

(三)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者。

(四)有抄袭、剽窃他人论著、成果等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或谎报业绩成果者;

(五)严重渎职,造成较大事故或较大经济损失者。

十七、本条件由省教育厅、省人事厅负责解释。

附件:《*省教育系列中、高级教师职务资格评审条件中有关成果认定的说明》

*省教育系列中、高级教师职务资格评审条件中有关成果认定的说明

1、所有业绩、成果(含论文、论著、科技成果、获奖证书、任职年限)的使用时限,按省人事部门的规定掌握。专著(含译著)、论文(含译文)以正式公开出版、发表的版权页所载日期为准。核心期刊以期版权面标注及《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为主要参考依据。

2、科技成果、专利成果完成或获奖者的排名以政府主管部门所发证书及所载定人员名为准;科技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以政府审计部门提供的审计证书为准。

3、论文署名以独著、第一作者为准;申报人参编或担任主编的著作以前言或后记中注明的章节为准,只认定本人实际参加撰写的内容,其编写数量无法确定的,以编委会或出版部门出具的证明为准;出版部门采用申报人论文并编入书籍出版,同时授予获奖证书的,只认定其论文,证书不作为参考;论文出版发表同时又参加省以上(评审条件认可的范围)论文比赛并获得奖励的,只记其中一次奖项等次高的,其余只作参考,论文不再重复计算;同一论文在不同刊物发表,只记刊物级别的一篇,不重复计算。下列文章不作为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

(1)尚未公开发表的文稿;

(2)与本人从事的专业无关的文章;

(3)科普文章、介绍性文章、简介、问答、报导、通讯、讲话、报告(不含在公开刊物发表的课题实验报告);

(4)学位论文;

(5)参编各类辞书中的辞条;

(6)编写的供师生使用的练习册及考试说明。

4、在著作(译著)、教材中参与编写的文科2万字、理科1.5万字可折抵1篇论文.从事民族语言专业教学的教师编著的教材,经省教育部门审核并采纳使用的,可按公开出版对待。

5、中国教育学会及其专业分会、省教育厅*省教育学会联合举办的论文比赛按省级教学研究、教学论文比赛对待(必须有证书及论文原件),其获奖等级的使用按评审条件执行;省教育学会各专业分会、各州(地、市)教育部门组织的论文比赛仅在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时使用。

教师育人论文范文第4篇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增强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保证,对于推进学校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年来,我们以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主线,坚持教研、科研与校本培训紧密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启动教师培训管理和学时认定的网络系统。学历培训成绩喜人,到2013年,我校取得硕士学位的有24人,20人在读,研究生率达23.4%,所有专任教师学历都在本科以上,本科率达100%。11名教师报名参加省教师网络培训,15名教师报名参加全国教育技术水平考试,1名教师报名参加省经典诵读骨干教师培训,5名教师报名参加“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1名教师参加“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观摩活动。6名教师分别参加了江苏省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等学科的课堂教学大赛观摩活动。4名教师参加了江苏省高中语数外课堂有效教学观摩研讨会。有1名外语教师和1名物理教师参加到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出国学习交流,语文、数学、历史、地理、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参加了江苏省高中相关学科教师提高培训的培训。所有骨干教师参加镇江市“中小学教师拔尖人才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评价活动”。高一高二全体语文教师、高三全体英语教师及高一二英语备课组长、高三物理教师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教师暑期培训。学校新老中层以上干部参加了学校管理干部暑期培训。4名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教师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课程培训。此外,我们还组织教师参加了镇江市2013年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组织高三全体任课教师和高一高二年级的学业水平测试科目的教师参加了丹徒区教师学科水平测试。

2.师德教育:组织教师学习《镇江市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暂行规定》《关于禁止中小学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暂行规定》,严格执行“八要”“八不”。制订了《江苏省大港中学师德建设公开承诺书》,《教职工师德公开承诺书》;制订了《江苏省大港中学开展志愿导学活动方案》,广大教师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导学活动。学校分别成立了高一、高二和高三名师志愿导学中心,组织了“践行师德,做人民满意教师”的师德承诺活动。

3.教师竞赛:15名教师在省基本功竞赛丹徒区选拔赛中获奖,其中4人获区一等奖。我校代表队获镇江市首届数学教师解题大赛团体一等奖,陈庆菊、吴学伍老师获个人一等奖。8名教师参加了镇江市高中英语学科教师命题比赛,6名教师参加了“信息化教学能手”和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竞赛。张蓓老师参加市政治课教学基本功大赛获一等奖,并参加了省教学基本功大赛,获优秀奖。申高峰和贾梅萍老师参加市英语教学基本功大赛,分获一、二等奖。唐玉萍老师参加全国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优秀课展评获二等奖,贾梅萍老师参加江苏省学科德育精品课程评选获二等奖。吴春乔老师参加市数学评优课比赛获市二等奖。此外,我们还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了全省中小学教师网上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3.教科研:通过专家培训、校本培训,使老师们明晰了教科研的意义、步骤与方法,学校在教科研上实施政策激励、全力支持。如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科研设备,采集最新的科研信息提供给教师以拓宽研究的视野,提高研究水平。

20__年完成1个“十一五”课题结题。“十二五”省市课题的开题研究,市级以上共有19个课题开题,其中省级课题2个,市级重点课题1个。现又有18人申报第三批市级课题。

20__学年省级以上23人发表52篇,省级获一二等奖、市级一等奖15人论文15篇,其中4人有,共计有34人或者获省级获一二等奖、市级一等奖,占教师总人数的18.9%,距离30%的目标差距较大。

在2013年镇江市教育教学成果评奖中,高中组单项竞赛类3人获镇江市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高中组单项科研类4人获镇江市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高中组单项指导类1人获镇江市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综合类二等奖一个。

教科室对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进行排队,对培养对象下任务,压担子,要求学校管理人员首先积极参加到教科研活动中,带领其他教师一起前进。目前论文的发表篇数已经达到要求,但是出现的现象是少数教师较多,大部分教师的论文还停留在区、市级获奖层面,要达到有30%的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或在省级论文竞赛获得一、二等奖及省辖市级论文竞赛一等奖的目标,还需要全体教师的努力。教师写论文的人数不多,这可能与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工作量较大有关。教科室要求大家平时工作中积累问题和素材,利用假期进行 总结和理论探讨,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论文,积极投稿,争取发表。

完善课程研发机制。根据未来三年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高考方案的调整,完善课程研发方案,开设适合我校校情,彰显我校特色的系列体育、艺术、信息和心理健康等课程。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定各学科组的课程研发目标。开齐开足各级各类课程,在规范上下功夫。年级开设校本课程超市,校本课程形成初步特色,形成特色校本课程。利用中国米芾书法公园、丹徒田歌、丹徒历史名人等区域资源,立足宜文化定位,建设内涵语文、历史、地理、书法和音乐等多门学科的生态教育特色课程。

“宜文化”综合学习课程基地建设获得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审核通过,宜文化综合学习课程基地的建设,将有效引领学校教育改革。宜文化的综合学习,致力于教育的“宜”品质——和谐、生态,是港中教育人的梦想。在丹徒地域的层面上具有山水相宜的特性,在历史文化的层面拥有人文物理相宜的机理,延及至课程学习层面,葆有知性合一的生命活力。使宜的教育品质成就一种人文化的结果。

4.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课开设富有成效,提升了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优化了“心灵驿站”工作队伍和硬件设施,增强了心理咨询的服务能力。镇江市心理健康课题结题,3人参加“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班”,陶善国获“中级心理健康辅导员”证书。我校参加了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共同体,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了镇江市学校特色验收,下半年顺利通过了镇江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评选,获得专家的高度评价。

5.名师工程:深入开展“三名”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束鹏芳、於罗英入选第二批镇江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导师。我校是全市唯一有2人的单位。蒯忠山被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和国家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外语研究中心授予“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名师”称号,被丹徒区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称号。18名教师入选镇江市高评委库,40名教师入选丹徒区中评委库。6名教师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2名教师参加特级教师后备人员评选。以特级教师王荣林、仲伟贵为首的校骨干教师讲师团利用暑期在丹徒区中小学进行巡回演讲,充分发挥了名师的辐射作用。为促进拔尖人才迅速成长,我们深入研究,制定了个性化的骨干教师成长菜单,建立健全骨干教师成长档案。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教师业务考核档案。

二、展望

1.加强名师队伍建设。结合上级行政部门要求,组建丹徒区名师工作室,以发挥领军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

2.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拟组建校学科带头人后备队伍,优先提供学习、培训、竞赛的机会,促进骨干教师特别是主要学科的骨干教师的成长。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拟与镇江翔平心理教育培训中心合作,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全员培训,以增强班主任业务素质与工作能力。

4.依托“宜文化”综合学习课程基地建设,开展基于宜文化主题的教学与研究活动,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素养和学校的教育品质。

教师育人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以及研究生导师制度等三方面,探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途径。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增长,研究生数量日益增加。以我院为例,1978年,我院仅招收9名硕士研究生,而目前,在读研究生已过千人。在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的同时。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也在持续进行。教育工作者力求寻求最佳的途径和方法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实践证明。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不能单纯的重视教学培养教育,这是一项涉及研究生招生、培养、导师制度等各个方面、所有环节的系统工程。下面,结合我的工作的经验,就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谈些粗浅的想法。

一、研究生招生工作

研究生招生工作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起点。在目前的研究生招生体制下。要从源头抓好研究生教育工作,要着重做好以下两点工作。

1,控制生源质量

生源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成品”的质量。因此。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生源的质量。而提高生源质量一般需要较大的报考人数作为保障,这对某些热门专业来说不成问题,但相对冷门的专业、新招生专业就很难了,这些专业往往报名人数却很少,上线人数甚至达不到招生简章上公布的招生人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突出学科特色,以广泛吸纳优秀学生报考。其中,尤其要重视鼓励外校优秀生源报考,这一方面可以扩大考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另一方面又可以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加强学校之间的联系,避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

2,改进录取办法

目前。我校硕士研究生人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考生的最后成绩采用综合计分法,其中初试总成绩占60%复试总成绩占40%其中专业课笔试成绩占20%面试成绩占15%外语听力、口语成绩占5%。这种录取方式的优势在于考核的全面性和公正性,但往往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一些专业突出、学术上有一定潜力的“偏科”考生因为初试时的外语或政治成绩不达国家线不能进入复试,而有些“全科”考生虽然进入复试但专业方面却很平庸,二是由于复试成绩在综合计分中所占比例较低,有些靠着“背功”在初试阶段取得高分,但在复试中证实专业素质不符合录取条件的考生,却由于综合计分排名较高而被录取。

为改变这一状况,建议在保持综合计分法录取的前提下,对录取方式以下改革,第一,加强初试试卷的合理性、科学性,使之能真正考出考生综合素质水平和学术能力。通过这一层筛选把“死背书”的考生直接拦在复试门外。第二,适当加大复试成绩在综合计分中的比例。将录取的决定权更多的留给学校和导师。第三,规范复试评分标准。着重考察考生的学术潜力和科研素质。由于新的录取方式大大增强了导师在研究生录取方面的决定权。必须同时制定严格的评分规则和录取纪律,杜绝人情分。

二、培养工作方面

提高研究生教学培养水平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而研究生的培养基本上是按照各专业制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及学分、培养方式、考核方式、学位论文、必读书刊等基本内容,是研究生招生、培养、就业及日常管理的依据。提高研究生教学培养水平首先要提高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水平。

目前,研究生培养方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研究生的教学必须重视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应该在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例,既有一定的覆盖面又具有方向性,应该反映各学科、各领域的最新进展,促进教学与科研前沿更加紧密的结合。

但是,由于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和师资的增强不成比例,造成师资的相对匮乏,致使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规范。随意性较大。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不是从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结构出发。而是根据教师情况,有什么人就开什么课,因人设课的现象严重,甚至还出现一名导师开设七门专业课的情况。这使得研究生课程体系不规范,缺乏必要的严肃性,影响研究生全面掌握本基础理论知识。知识面不能达到应有的宽度,对本学科不具有必要的全局观。

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研究生课程的设置进行必要的改革,一是力求做到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二是集合全校的师资力量。进行优化组合。以应对师资匮乏的现实,三是通过兄弟高校、科研院所等多种途径,采取学生代培、教师代课等多种方法开设必要的专业课程,四是充分发挥研究生教学督导组的作用。通过随机听课、召开相关人员座谈会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研究生教学管理,加强课程建设,完善培养环节,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培养脱节

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写作两个阶段。根据我校《关于修订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硕士生前四个学期主要是课程学习阶段,在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内要学6—8门学位课,在第四学期完成论文的开题,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课程学习阶段因时间紧、任务重,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去学习、消化。开题前仓促选题,在文献查阅、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方面都很不足。从第五学期开始又面临就业压力,要忙于用人单位的面试、公务员考试等。很大的精力用于找工作,直接影响到学位论文的质量,有的甚至不能按期完成学位论文。

建议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下。由导师指导研究生制定一份个人培养计划。制订培养计划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课程安排,还应该把课程学习与论文写作有机结合起并相互促进。使学生早定下研究的方向,早些接触和收集与论文有关的资料。这样的课程学习就有目标性,也能使学生主动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自我学习、自我完善。

3,学位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学位论文的水平充分反映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同时也是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但目前却存在着有些研究生不会选题、导师指定了选题却写不出符合要求的论文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能如期提交论文、抄袭他人论文的现象。

要想把好学位论文质量关,首先要把好开题关。只有选题适当,对课题的研究现状、意义和价值等能作出说明和通过可行性论证的才能进行课题研究。开题小组专家不认可的选题要重新做开题报告。其次要把好论文评阅关。严格按照学校的《研究生管理规定》、《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从时问上、形式上严格要求,只有按时提交论文并通过校内外专家评阅的论文才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不通过者视论文修改情况再提出论文评阅的申请。同时要扩大论文“双盲”评审的范围和比例。不仅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进行“双盲”评审,抽检对象也应包括同等学力、高校教师、教育硕士等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抽检的比例也应适当扩大,促进研究生及导师更注重论文的质量。最后要把好论文答辩关。答辩委员会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本着“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保证质量、公正合理”的原则,审『蒯论文,组织论文答辩。审议授予学位等工作中要严肃认真、坚持原则、不投违心票。指导教师应回避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委员会根据申请人论文写作和答辩情况以无记名的方式投票表决。决议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通过答辩。杜绝出现看导师面子“放水”的现象。

三、导师制度

完善的导师制度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证。

众所周知,研究生的指导教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师对研究生的全过程指导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举措,是构成教育质量过程监控的主要部分。导师的思想水平、学术水平、指导能力和责任意识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导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搞科研,更要善于培养和指导研究生。目前,在导师制度的落实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导师队伍缺乏

虽然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增长、学位点不断增加,但导师的数量并没有得到同比例的发展。以致出现个别导师要带二十多个研究生,导师很难指导好每一个研究生,也出现了先带学生后评硕士生导师的现象。

2,导师质量有待提高

虽然对增评研究生导师有明确的科研成果、项目等方面的要求,但只要成为导师,不论其是否履行了导师职责,也不管其学术水平,都不影响其导师资格。

我认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对于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可以大胆的破格评聘,同时也应加大兼职导师的队伍,对其他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的评聘不仅可以扩大导师队伍也可促进学术交流。

目前,按照我校研究生导师遴选工作文件中的条件。由本人申请、学位点推荐。经院、校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者即具有本校研究生导师的资格。具有导师资格者经校学位委员会聘请成为一名“导师”。但提高导师质量仅把好“评”、“聘”关还远远不够。个别导师不履行职责的情况主要是缺乏对导师指导行为的监督和奖惩制度。应该建立严格的导师监督和淘汰制度。加强对导师的定期评价,对于水平和能力欠缺的导师要敢于取消其带研究生的资格,以此来调动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改变只上不下的导师终身制,避免导师资格荣誉化的倾向,保证导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

教师育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主题建构 素材建构 理论建构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挑战性的期待:从“教书匠”走向“研究者”。对于中小学教师参与研究,从无意到觉醒,从被动到主动,从空谈到行动,经历了相对漫长的角色转变,如今的中小学教师,“人人做研究、个个写论文”,正在由理想逐渐成为现实。

然而,理性分析中小学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尤其是进行教研论文写作的现状,反思这种“繁荣景象”背后的问题,笔者发现:许多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想的、做的、说的、写的”还没有真正形成一种专业发展的链状。常常是“想的比做的好,做的比说的好,说的比写的好”。事实上,不少优秀教师在各种场合下说的都不错,而一旦请他(她)们把发言的内容写成文章,却显得非常困难。这表面上看是“文笔不行”的问题,实质上是认识和思考还不够清晰、不够成熟、不够深刻、不够系统,不能从当下、具体、零散的事实中“抽离”出来,进行反复、持续的“深思熟虑”,因而不能很好地达到“澄清”和“认识”的目的。

因此,要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积极倡导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写作还原其应有的本质——“将随意的做法和散乱的思绪条理化、系统化”,从多维视角进行合理建构,能够在价值认同与主题提炼、教育生活与积累素材、实践行为与理论支撑等之间,找到适当的联系、平衡与特有的表达、呈现方式。这对于中小学教师有效实现从“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型,提升教育教学研究与写作的品质,促进师能健全和专业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价值取向的主题建构

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写作,与其他文章的写作一样,也需要首先确定写作的主题,即这篇论文所要体现的总的意图或基本观点。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它是作者思想、态度和观点的集中反映,是起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的成分。衡量一篇论文质量的高低、影响的力度、价值的大小,最重要的是看它的主题如何。主题不好,结构再精巧,语言再优美,材料再丰富,仍然不算好文章。因此,在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写作过程中,总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主题值得发掘,总有许多发人深思的意义值得提炼。于是,关注教育变化、发现当代意义、理性反思经验、定格提炼主题,自然成了论文写作的重要程序与内容,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诉求。

那么,如何在教师的论文写作中去发现富有教育价值的主题,又如何尽可能深刻地揭示其教育意蕴,让文本富有的思想价值借此彰显出来,使之成为我们教育人生的珍贵藏品,同时也成为能与同仁分享的智慧成果呢?笔者以为,无论是从特有的专业视角看,还是从具体的教育经验形成看,都不同程度从论文的字里行间体现出自己的思想行走,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隐性到显性的体悟生成和价值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着力于以下几点:

1.注重在灵感价值判断中建构主题

现实中,有不少人认为教育论文与一般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不同,在文章主题的发现与形成时,往往不需要什么灵感,而更多地需要理性分析,这显然是有问题的。事实上,任何文章的写作本质上都是围绕某一主题向别人传递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思想,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写作更是为了突出“育人、育德、育心、育智、育能”……等若干鲜明的主题而展开信息交流和澄明思想价值的。中小学教师要能在教育论文写作中集中体现富有思想价值的主题,就需要积极关注自己对形形的教育信息和教育事件现象的直觉感受,保持论文写作的高度敏感,在与各种教育现象打交道时,需要我们具有透视现象、捕捉信息、发现问题的敏锐目光,形成触类旁通的敏感思维。实践表明,当某一具体教育事件触发了自己的灵感,便会在脑海里产生某种念头、某种想法和某种灵感。这些灵感虽然是偶然的、分散的,但是其中却可能蕴含有价值的东西。将这些有价值的“灵感”紧紧抓住,及时加以思考、深化、发展就可能使其成为文章的主题。

比如:偶见《一句话影响一生》的短文中,有这样一段情境对话,引起了笔者的高度关注:当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卡耐基的父亲把继母娶进家时,这样介绍他:“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男孩,他已经让我无可奈何。说不定明天早晨以前,他就会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你完全想不到的坏事。”接着,继母走近卡耐基,托起他的头,微笑着对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男孩,而是全郡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男孩。只不过,他还没有找到发泄热情的地方。”继母的话让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也正是继母的这番话触发了笔者写作的灵感:这是一种多么贴心、养心的话语啊!正是继母给了卡耐基心灵上的诱导,用智慧的、欣赏的、发展的眼光唤醒了他的人格心灵,使他沉沦的灵魂得到了拯救,迷茫中看到希望,颓废中给以自信,脆弱中变得坚强。由此,笔者沿着这一灵感闪念深度思考,着力挖掘这一灵感所蕴含的价值:教育正是“以心灵唤醒心灵,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教育之道,道在心灵”。如果学生的心灵没有被老师所感应,一切教育都可能效果不佳,而且会离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远。正是基于对这一灵感的聚焦、判断、深究、拓展,笔者才逐步从中发现了有一定价值的主题:教育应该回归到心灵深处,着力体现“养心”的本质。并撰写了以《教育:如何体现“养心”的本质》为题的论文,分别从“深刻领悟‘养心’的内涵,积极开发‘养心’的潜能,优化互动‘养心’的策略”等三个方面建构,体现了论文主题的价值(发表于《扬州教育》)。

2.注重在思想价值梳理中建构主题

虽然,一篇论文常常需要表达几层意思,或者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要聚焦主题,体现相应的思想价值。这就是说,不同的意思和内容都应该围绕一个中心论点来构思和阐述,不能泛泛而论。一篇论文不能什么都想写,什么都想涉及,否则就会头绪纷乱,杂乱无章。因此,文章的立意也是一个不断梳理思路、提炼主题价值的过程。

教师论文主题的建构与思想立意、范围限定有很大关系,同样的选题,可以有不同的思想立意、价值澄明,在确定选题之后,还有不同思想立意之间的比较和提炼的问题。这就需要对论题所涉及的思想内容做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价值。例如,可以将一个比较宽泛的主题,通过缩小一定范围,从多角度、多方面聚焦论文的中心或主题思想。笔者曾在试图论述“教研员应担负的神圣职责与使命”的主题过程中,想从比较宏观的层面展开:如教研工作的时代背景与挑战、教研员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教研员的角色理解与期待、教研员的核心素养与能力、教研员的专业发展与路径等等。按照如此构想撰写论文觉得需要论述的内容十分宽泛,思想立意也显得比较散乱,难以聚焦主题提炼思想价值。为此,在现有的写作范围中需要进一步限定一些内容,可以集中选择“教研员的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内涵要义重点论述,也许更有利于集中反映主题思想价值。

同时,笔者对已经选定的写作内容从思想价值角度进行了如下分析与梳理:即为了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研工作提出的严峻挑战,回应广大教师的高期待,作为教研员,如何迅速调适角色,自我设计,落实行动,真正能够从完成职业使命和履行职业责任的高度,来解决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问题。因此,要能真正履行教研员的使命与职责,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精神,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实施,就需要教研员选择正确的专业成长路径。这样,就形成了《培育“六力: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写作主题,分别从培育学习力、研究力、指导力、示范力、合作力、创新力的视角,给教研员搭建一系列有利于专业发展的平台。培育这六个“力”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教研员的角色转变和自身价值,从而使重新建构的论文主题充分体现了相应的思想价值(发表于《中国教师报》)。

2.注重在精神价值追求中建构主题

教师的论文写作主题在基本确定和思想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仍然有高下之分,这就涉及到文章所追求和体现的精神境界。我们常常说的论文主题要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实际上就是对文章围绕主题、对其蕴涵的精神境界的一种描述和赞许。论文的精神境界反映了中小学教师看待事物的观察角度和价值取向,表现了作者的眼界、态度、品位和追求。究竟什么是教师论文好的主题创意、好的精神境界?一般而论,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点:一是体现了作者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二是反映了现代进步的教育教学理念;三是关切广大师生群体的立场、视角和情怀。具体地说,就是中小学教师的思想和眼光要从“教书匠”向“研究者”看齐,要向更高精神境界看齐。

然而,一般教师要真的成为“研究者”实属不易,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和追求“研究者”的精神境界。作为一名教师作者,应该把提升论文的品位和境界,作为专业发展、自我完善的一个终极目标。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将写作论文的过程视为一种研究的过程,应该尽可能地从大处着眼,以小处入手,以一种“草根”思想、“草根”态度、“草根”情怀、“草根”精神去发现写作主题、提炼写作主题、建构写作主题。从笔者的教育论文写作体会来看,吸引和激发自己的,不仅是对种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的论证与描述,更多的是在论文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合道德”、“合角色”、“合价值”的精神关怀和人生追求。说到底,论文境界的提升主要靠作者的内省和反思,靠精神修炼和自我超越。

例如:笔者从教30多年来一直追求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与境界,一直追求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特质与能力,一直追求体现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精神价值与功能。为此,笔者最近在注重精神价值追求中建构写作主题时,选择了《教育:期待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状态》的主题取向。从理性面对教育变革转型的时代挑战,适应素质教育、课程教学实施的“深水区”运行的高度出发,旨在重新激活教师自觉成为教育变革、质量提升的促进者、实践者和研究者,积极倡导“研究”真正成为广大教师的职业状态和工作常态。并从三个方面建构主题:一是认同教师研究状态的理解。就是将自己从事的职业当作事业去追求,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自己职业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二是凸显教师研究状态的特质。就是期待教师以思考者、追问者、探究者与反思者的姿态看待教育教学中的一切现象或事实,真正体现出教师以“思考”的目光审视校园,以“探究”姿态从事教育,以“反思”襟怀走进课堂的“研究状态”。三是培育教师研究状态的能力。就是希冀教师具有进入研究状态所需的专业阅读能力、将现实问题上升为理性思考能力和体现真实常态的行动研究能力等。

二、坚持生活取向的素材建构

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写作是一个选择主题、明晰要义、收集素材、初步写作与加工润色的过程。它既是一个基于作者独立思考主题内涵与表达方式的过程,更是一个对现实生活素材系统建构的过程。这种基于教师生活取向的论文写作素材的建构,本身就意味着作者坚持以自己最真实的教育生活情节、最朴实的个人生活情感、最合理的生活现场理解为基础,不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素材的积累,而是一种反映教师生命经历素材的原形整合,是一种对于自身教育生涯素材的动态印证。

其实,教师的论文写作始终是与自己的教育生活同构的活动过程,并非另起炉灶,而是与教师的教书育人的天职——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的,是对自身时刻都在进行的教育教学生活素材的描述、反思、梳理、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积累基于教师生活素材的数量与质量可以决定论文写作的成败。之所以强调论文写作素材的重要性,是因为教师的教育生活素材具有鲜明的实践智慧色彩,体现了教师生活取向的“草根”性特征。由此,中小学教师拥有一定数量和较好质量的生活实践素材,是写好论文的必要条件。当然,坚持教师生活取向的素材建构,也是需要在一定的理念或思想引领下进行的;而同样的思想水平和理论高度,有无掌握足够的生活素材,论文写作的效果却完全两样。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的论文写作目的和需求,通过不同渠道和手段,获取不同类型的生活素材,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整理、分类、判断、提炼,充分发挥生活素材在论文写作中的特有功效。具体地说,可以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关注德育生活的素材建构

德育生活是教师教育生活的主流领域。教师的论文写作首先要关注源自于德育生活的各类素材,可以把教师的德育生活素材看作是自己在日常德育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是在自我的视域中不断生成的德育生活体验素材。这个流动的、零散的德育生活体验素材需要在论文写作中被反思与重构;需要通过理性思维活动对自身常态德育经历进行回忆、梳理、整合、分解、变形等,使个体德育生活重新呈现出来;需要仔细收集德育生活素材,甚至重新去体验德育生活。这样,我们在建构教育生活素材中,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当下的思想情感与原初体验融合,通过不断激发自己的生活激情来捕捉富有一定意义的写作素材,即使是德育生活中最为普通的事件,也能以新颖的样态呈现出来。

笔者关注体现德育生活的写作素材建构主要包含了这样三个维度:一是来自于自身教育生活情境的素材。例如:记得早在80年代中期,学校日常生活中常有科任老师与班主任“分清界线”的现象,经常会听到科任老师面对调皮的学生讲:“若不听话,找你们班主任去……”。由此素材,激发了笔者教育写作的动机,生成了《有感于“找你们班主任去”》的教育随笔,并围绕主题分别从:德育需要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相互协办合作;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机智的心理品质等方面进行素材建构(文章在《教师报》发表)。二是聚焦班级德育生活体验的素材。如:笔者曾基于班级德育生活的经验和活动素材的建构,形成了《中小学班主任实施班级德育的策略新探》的德育论文。着重关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对集体目标和个体目标定位的依据与过程的素材,关注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和良好班风增强凝聚力、塑造学生群体意识的素材,关注班主任因势利导、慎待班级里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转化策略的素材等,分别建构了论文的结构:即确立双重德育目标:班主任实施班级德育的前提;塑造学生“群体意识”:班主任实施班级德育的重要条件;优化非正式群体:班主任实施班级德育的重要因素(在《班主任之友》)。三是突出学校德育生活探究的素材。又如:笔者基于对中小学德育实效不高的现实反思相关素材的建构,拟定了《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理性策略探微》的研究主题。通过收集因“德育的现实性缺失、主体性缺失、科学性缺失”而导致中小学德育无力、低效的各类调研素材;收集体现“主体性德育”促进中小学生自主发展、提高德育实效的种种成功主题活动的素材;收集学校德育生活过程中注重师生情感双向交流、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突出德育真诚性的实践素材;收集学校德育生活与学生年龄特征、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相适应的有效策略素材等,分别建构了“深刻反思: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基本前提;突显主体: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核心要素;唤起真情: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重要保障;张扬个性: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境界追求”的论文理性结构(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

2.关注教学生活的素材建构

教学生活是教师教育生活的核心领域。中小学教师处于教学的最前沿,原生态的课堂生活和具体鲜活的学生成长过程,为教师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具有生命活力的素材。这是一线教师进行教育论文写作得天独厚的肥沃土壤。教师的论文写作就是要植根于自己的常态教学生活之中,只有这样才会有源头活水;只要我们乐意进行教育写作,素材建构的源泉就永远不会枯竭。因为,在教师的教学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形形的信息和事件闯入自己的视野,我们完全可以做“有心人”把自己关于教学生活的体验与思考的素材整理记录下来,生成原生态的写作素材,作为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只要我们平时有意关注、留心观察,善于收集与积累体现教学生活取向的相关素材,就可能发现其价值和意蕴,并在追问和思考中积淀。

笔者在教学生活中建构写作素材主要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着眼于典型课堂生活情境的素材。笔者曾在江苏省宝应中学感受到了这样的课堂情景:教室里,学生的座位由“秧田式”改成了“面对面式”,前后两面都是黑板;上课时,每个学生都有一份学案,通过学生的自学、讨论、讲解等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老师讲授的时间很少,大多是学生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展示,学生可以随着同学的板书而随时移动位置,或站或坐,每个学生神情都显得那么专注……。基于典型课堂生活的素材,笔者形成了《教育:需要如何改造现实的课堂》的论文写作主题。同时,关注改造现实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体现重构与创新价值的素材;关注改造现实课堂的本质回归于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导向,使课堂成为学生精神成长家园的素材;关注改造现实课堂的关键在于坚守学生学习的立场,使课堂教学重心都由“教”转向“学”的素材。从而建构了“认同改造课堂的建模价值、凸显现代课堂的育人导向、体现生本课堂的学习立场”的论文基本结构(文章发表于《扬州教育》)。二是着眼于提高课堂生活技艺的素材。笔者通过分析现实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质量不高、效率不佳现象的根本原因,注重梳理有关“优化教学策略”的经验素材,提出了《优化教学:提高效率的理想境界》的论文主题。注意捕捉教学期待设计对于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效率的整体影响的素材;注意捕捉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如何体现科学性、目标性、启发性、思想性等技艺的素材;注意捕捉课堂教学整体结构合理与否、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与否的实践素材;注意捕捉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取得高效的实绩素材等,从中建构起“设计期望——实施优化教学的基本前提;精选内容——实施优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整合结构——实施优化教学的重要环节;活用方法——实施优化教学的关键策略”的论文纲要(发表于《江苏教育报》)。三是着眼于探究课堂生活评价的素材。笔者关注在“规范办学行为与减负增效提质”的大背景下,如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与技术的运用,评价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的现实问题,探寻出《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视点及其建构》的研究命题。分别从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视点定位及其要素建构两个方面,整理了一些课堂教学评价的理性指向与操作行为结合探索的素材,旨在进一步明确“教为学服务,学为生发展”的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视点,积极建构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要素结构。同时,建构了“课堂教学评价的视点:教学的知识、文化和发展价值以及‘教为学服务,学为生发展’的内涵理解;课堂教学评价的建构:突出‘有效率、有效果、有效应、有效益’的指导思想;形成‘课堂环境和谐、目标设定合理、教学内容适切、教学过程严实、学习方式多元、学习效果显著’的评价结构要素”论文架构(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

3.关注管理生活的素材建构

管理生活是教师教育生活的常态领域。在某种意义上说,每位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几乎每天都会或多或少地碰到一些属于管理课程、教学、教研、班级、学生、学习、环境、制度、文化、活动等方面的事件。这些事件能否巧妙处理,既关乎教育教学能否顺利进行、教育目标能否达成,也反映出教师的智慧和修养。教师的论文写作同样要关注在学校管理生活中汲取到的相关素材,要善于发现细节,敏于捕捉亮点,以锐利的目光,敏捷的直觉,从具体情境中显露出来的学校管理生活行为中,看到一种理念,感悟一种意蕴。只有留心观察,才能加厚积淀,也只有用心体悟,才会有新的发现,学会于司空见惯而又稍纵即逝的管理生活事件中悟出内在价值。

笔者在管理生活中建构写作素材主要侧重于以下三点:一是悉心于角色管理态度的素材。笔者曾就教师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审视和分析当下学校管理工作存在和面临的问题,如何认同自己的角色管理态度的种种现实素材,确定了《学校管理:关注管理者的态度》的论文写作主题。其中,特别留意:教师的管理生活状态如何体现在关注我们每个人的管理态度上的事实论证素材,建构了“理性确立管理者态度的价值认同”的论点;特别留意:剖析教师管理生活中流露出的各种消极“负责”态度的现象素材,建构了“唤醒主体积极负责的管理态度”的论点;特别留意:在教师管理生活中需要不断澄清自己的管理态度以适应发展变化着的时代,能够与文明时代和新课程实施自觉接轨的思维素材,建构了“坚持与时俱进的敬业态度与管理态度统一”的论点(于《学校管理》)。二是悉心于校本管理变革的素材。笔者曾以《中国教育报》报道的江苏省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通过学校内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充分发挥人事管理的巨大能量,走上崛起之路的奋斗历程,积累了丰富的有益经验为素材,提出了《校本人事管理:中小学内部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的论文主题。并着力积累:针对新制度与旧制度之间的冲突、教育方面与非教育方面之间的矛盾、政策文件与实践执行之间的落差分析素材;着力积累:坚持以校本人事管理作为切入点,对学校实施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设计总体蓝图的素材;着力积累:校本人事管理如何积极营造体现“人本”环境,选择具有学校优势特色、对全体员工产生激活人心效应的管理策略素材;着力积累:有效实施校本人事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完善机制,优化流程,增强活力,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育效益”的论证性素材,分别建构了“理性反思:审视改革的诸多问题;规划愿景:形成科学的价值引领;突出“人本”:创设人文的管理环境;规范流程:提高人事管理的效益”论文主体板块(发表于《中国教育报》)。三是悉心于班集体管理路径的素材。笔者曾就班集体管理中如何积极开发与利用学生家长资源,实现家校共建班集体,对于提高管理效益大有作用的实证研究素材,聚焦了《开发家长资源——建设班集体的有效途径》的论文写作主题。并努力整合:开发家长资源共建班集体需要增强做好家庭与学校联系纽带的强烈意识的认知性素材;尊重和理解学生家长有利于提高开发利用家长资源效果的事实性素材;班主任开发学生家长资源需要最大限度协调好与家长关系的体验性素材;积极主动担负起指导家长、提高素质的责任,提高开发利用家长资源效益的策略性素材等,分别建构了“密切联系家长,增强意识;尊重理解家长,平等沟通;善于协调家长,共同研究;有效指导家长,提高素质”的论文结构(发表于《班主任》)。

三、坚持实践取向的理论建构

在教师论文写作过程中,常常有人追问:教师的教育论文写作是否需要关注理论、应用理论、建构理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论文写作的基本目的就是阐发观点、以理服人。尽管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倡导“草根研究”、“本色写作”,但做研究或写论文,有意或无意地都离不开特定的理念和方法,总是有一定理论背景的。实践表明,教师在论文写作时以一定的理论学说为指导,或援引一些理论观点,可以使写作的思路一贯、论证有力,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然而,有不少教师认为,“有些文章并不讲什么高深的理论,也很有说服力,也受读者欢迎”,或者说:“真理总是朴素的”。更有甚者常常轻视教育理论,总是幻想有一种万能的教育理论可以直接解决所有教育实践问题,由于教育理论不能直接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实用价值不大而拒绝理论。这说明现实中教育理论的实践取向还不太明显,没能提供一种框架,以便对重要的问题和方法进行概念分析和条理化界定,从而为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这就向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育论文写作也需要坚持实践取向的理论建构,并可以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学会在深度理解中建构理论

笔者以为,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为什么从忽视理论、惧怕理论,到拒绝理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般教师不仅接触的教育理论不多,而且对于现有的许多理论理解程度不高。实际上,相当多的教师可能还处于一个掌握理论的中间状态,即懂得一点理论,但还没有完全内化,应用或转述理论时还显得不够自如,还有些牵强附会,或大而化之。

教师的论文写作就是要倡导在真正理解教育理论的前提下来建构理论。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领域,人们普遍反映新课改的目标很高也很诱人,但操作性不强,特别是每堂课都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评价确实比较困难。那么如何把新课程理念推进到普通教师头脑中并化为他们的行动,显然仅仅有理念灌输还不够,必须把理念化作可操作的具体程序、方法、步骤。很显然,基于实践取向的理论建构是中小学教师写作的一个难点,它需要我们在论文写作中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情境,有目的、有条理、有系统地反映自己的某种立场、观点和方法,呈现作者相关的理论思维成果,并力求用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

教师的论文写作体现在深度理解中建构理论,不应只是由一些普遍性的概念、命题和判断构成,而是倡导一种实践风气,结合教育实践谈问题、升华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坚持在深度领悟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反思、总结提炼、汲取智慧、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路,力求把问题讨论明晰化,对能形成某种结论的问题可以建构概念体系。实际上,教师在论文写作中关注来自实践的理论不能仅仅停留在描述实践、概括实践的层面,还必须有剖析实践、批判实践、超越实践的能力,能够在概念的相互规定和相互理解中全面地观照实践活动,努力在自觉的实践活动中有效地建构理论。例如: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如何在相关论文写作中体现教育本质的内涵,如何领悟“学科知识教学之外留下来的就是‘教育’”的理念。笔者尝试撰写了题为《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怎样的记忆》的论文。文中揭示了教育必须坚持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注重创设能使学生刻骨铭心的教育体验活动情境,从而给学生留下永久的记忆。文章的主要方式是“议论”,注重对现实教育中存在的“不少学校选择的教育方式仍是‘管’‘压’‘卡’‘堵’居多,很少留给学生自主设计、自由思索、自身体验的空间”等问题,从有悖教育本质的视角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三点理性结论:一是明晰适合学生的体验教育理念;二是还原符合生命特征的学习旅程;三是指向学生个体学习生活的乐趣。

2.学会在借鉴模仿中建构理论

在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与论文写作中,任何教师个体的智慧总是有限的,每一项研究、每一篇文章,其实都是在他人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因此,教师论文写作离不开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学习和借鉴。事实上,不少一线教师面对教育论文写作常常会陷入没有思路的困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学会借鉴和模仿,而借鉴和模仿的便捷路径就是去阅读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期刊论文。

一方面,要学会选择专业期刊。选择一些理论性不是很强,而与教育教学密切结合,实践取向明显的教育类刊物作为教师专业阅读的主要资源。如:《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小学学校管理》、《现代中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江苏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等。对其中具有鲜明实践取向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力求借鉴别人的写作经验,细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思路、写作风格、理论应用等。学会追问:作者的论文为什么吸引人?经验特色在哪里?主流观点有哪些?自己写作可以借鉴的成分有哪些?更为重要的是,要研究别人论文写作的“所以然”:为什么要写?为什么这样写?理性思考有哪些?理论指导实践的价值何在?哪些反映了教育现实的真问题?哪些提炼了作者的实践智慧?等等。只有进入深层专业阅读状态,才能深深感到基于实践取向的教育理论所展示出来的一种博大之境,正在走向它应有的本真:给课程改革、学校德育、学科教学、教师修炼、学生成长指明了前行的方向,给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以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特殊方式,通过对学校教育教学各个层面的问题进行梳理、论证,给自己以深刻的理性启发,从而构成了读者与文本互动、理论观照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教师论文写作的特有景观。

另一方面,要学会模仿和迁移。通过专业阅读他人成功的教育教学论文,从中寻找特殊教育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路径,发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论原点和建构的方法。因为,任何教育理论都是对特定教育现象的提炼和抽象,在一定意义上,当教育理论被剥离具体的教育情境时,就会处于“失真”的状态。因此,要想坚持实践取向的理论建构,要善于寻找他人论文中还原教育理论与原有教育实践问题紧密联系的具体情境,使自己对他人论文中建构的教育理论有所感知或感悟。只有当自己有了对教育理论建构的初步感知之后,才会本着自己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做出某种模仿和迁移。例如,阅读到语文学科教学变革的相关论文,可以迁移到数学、外语、政治、历史等其他学科。阅读到学校管理的相关论文,可以适当运用到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堂管理、班队管理等教育论文写作之中。

3.学会在写作创新中建构理论

教师的论文写作是基于教育实践研究的一项创新性活动过程,其结果的呈现往往需要教师的创造性思维,然而,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是时时刻刻都能存在的,它常常需要具有实践取向的教育理论去点燃。因为教育理论对于教师具有启迪与唤醒功能,拓展其视野,催生教育智慧的产生,也是其反思实践的依据。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教育实践不是按照理论的指导和预设的路线图僵直行走,而是带有“即席创作”的成分,这些成分既有实践主体的创造,也有理论主体的创造。在这种新的形态中,理论与实践相互开放,而不是相互封闭;是不断改选和生成,而不是盲动与僵化;是相互滋养和互惠,而不是逼迫屈从。其实,教师的论文写作创新就是要充分反映教育实践创新与理论建构的一种和谐状态。

然而,教师的论文写作创新并非简单的“变式思维,或变视角,或变词藻,其实并无新意”,更非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要善于对自身面临的各类教育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以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进而上升到理论,以期指导实践。这种“创新”的写作价值,或者能够体现在教育实践上有新发现的操作意义,或者能够体现在理论上有重新建构的价值,或者能够体现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融合。这里最为关键的是,如何解释教育论文写作的“创新”,因为大多数教师的写作确实没有发现和提出什么前人未知的新规律、新理论,而比较多的是认识主体在特定情境中对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再认识和再发现。这里的写作创新,就是作者在自身所处的特定情境中,对前人提出的教育规律或教育理论有了新的领悟和新的应用,具有了一定的未知成分和新意。就像我们依据“因材施教”的理论,发现了“差异教学”的实践参考价值和理论建构意义一样。

教师还要学会在借鉴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可以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例如,同样是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既可以在借鉴他人写作框架的基础上,对写作的内容进行创新,也可以在借鉴前人写作内容的基础上在写作框架和思路上进行创新。笔者曾经从有关“影响学生学业发展的非智力因素‘学习态度’的研究”论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实践研究方向和灵感,经过模仿、借鉴和迁移,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佳的现实问题,迁移到班主任对学生管理的实践领域,重新建构了《态度管理:班主任管理学生的新视角》的教育论文。该文力求从管理心理学的一个新视角,初步探索了学生态度的内涵及其主要特点,包含了态度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体现了学生态度的协调性、间接性和矫正性。学生态度与其行为和工作效率的关系,揭示了学生态度管理所体现出的两大价值:一是学生态度对自身行为的影响价值,二是学生态度对班级活动效果的影响价值。重点论述了班主任实施学生态度管理的基本策略:一是,观念定向——态度管理的重要前提。要求班主任重视观念对整个态度反应系统的定向作用,并使学生乐意接受班主任正确的观念指导。二是,有效改变——态度管理的工作重点。着重强调有效地改变学生现有的不适应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态度,需要经过“解冻、改变、凝固”三个过程。三是,整合一致——态度管理的核心目标。要求班主任努力用班级特有的组织文化去熏陶和改变全体学生的态度与价值观,以期他们能形成相同的态度。并力求注意: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平衡”的需要,准确选择与班级教育管理改革目标相近的态度。该文中体现出具有实践取向的“态度管理”理论建构特征,得到编辑的高度认同,发表于核心期刊《教学与管理》,后又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全文转载。

教师育人论文范文第7篇

摘 要:针对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毕业设计选题不当,指导教师职责不规范,论文质量不高等现象,文章分析其存在原因,介绍了本科毕业设计的管理中需要注意的各个环节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毕业设计,管理,论文质量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基金项目资助(Y1101077)。

作者简介:徐志江,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无限通信与宽带网接入技术;王燕,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与网络;孟利民,女,教授,研究方向为多媒体数字通信、无线通信与网络。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目的是通过加强学生工程设计、科学研究思想和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地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院应精心组织、加强指导,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人才作出贡献[1]。

1 毕业设计选题是完成高质量论文的关键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选择,首先应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选择的题目应有利于学生得到较全面的训练,有一定的深度和宽度;应有利于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巩固、深化和扩充所学的知识;题目的难度及工作量要适中。题目尽量结合生产、科研和实验室建设,也可选择从生产实际中抽取出来的自拟题目。

有些题目与专业不对口,如,范围过于狭窄,达不到全面训练目的的;学生难以胜任的高难技术;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无法完成或不能取得阶段成果的;同一题目已重复使用三届的;实验室条件不具备、安全工作没有保障的;相同的题目已安排了三个或三个以上学生,这几种情况的题目不宜安排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这样的题目达不到锻炼学生的目的,也难以对所学到得知识做出有效的检验。

学院应事先向学生公布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先由学生自己选择,然后再统一平衡,作出最佳选择,以便更好地发挥学生特长,调动学生积极性。题目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动。

2 强化对学生的要求是出色完成整个毕业设计的有效途径

学生应明确毕业环节工作是大学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

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应按照指导教师布置的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论文。应做到虚心好学、求是务实、尊敬教师、严守纪律、并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文献查阅、开题报告阶段具体应完成的任务有查阅相关的中、外文文献,完成1.5~2万印刷字符的外文文献翻译(个别专业除外),写出4 000左右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同时可在班级或小组内交流、讨论。

近年来,找工作的压力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花在找工作上,对毕业设计不重视,认为只要毕业时能够完成一篇论文就可以了。这样的想法导致很多学生到最后才匆匆忙忙的完成论文,根本没花时间认真写。针对这样的情况,应规定学生因病、事请假,需征得指导教师同意;请假超过全过程五分之一者,不得参加答辩,毕业设计(论文)必须补做:擅自离开或请假逾期者,作旷课处理。

3 规范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是出色完成整个毕业设计的有力保证

近年来,由于高校大量扩招,毕业人数大增,指导教师的人数就明显不够。经常出现一名老师带十多名毕业设计的情况。通常教师除了毕业设计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教学科研任务,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对学生的指导必定会大打折扣,这对于学生的论文质量有很大影响,为了避免出现以上情况,我校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有严格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师,必须具有讲师(或相当于讲师)以上职称、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担任,助教或硕士研究生不能单独指导(个别新专业除外)。对新教师或新课题,指导教师都应进行预做或部分预做,以保证毕业环节的顺利进行。同一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论文一般不得超过六人,设计一般不得超过十人。

指导教师应有实际的设计、实验、研究、管理工作经验,工作作风严谨、踏实、为人师表。在指导方法上要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必须抓好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寓“教书育人”于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程中。在时间上,每位指导教师平均每周不能少于8小时的面对面指导,并对学生进行阶段考核和考勤。教师因公、事、病请假,事先应向学生布置好任务,或委托他人代为指导。请假一周以下者,由学科负责人批准;一周以上,应由主管院长批准;请假二周以上者,学院应及时调整指导教师。

4 全过程质量监控是保证毕业设计高质量的有效方法

本科毕业设计从选题、开题到答辩结束,历时半年。毕业设计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完成得如何,都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只有加强过程化管理,抓好毕业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按期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才能得到比较好的效果[2-3]。

1) 学院应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前的动员工作,组织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的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毕业设计要求的文件;

2) 学院应认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准备工作,督促教师尽早做好选题工作,并向学生公布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3) 毕业设计(论文)开始2~4周做好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在适当的时候安排好毕业实习(调研);

4) 做好毕业环节检查工作。各学院应认真组织一次全面深入的中期检查,着重检查学风、工作进度、工作量饱满程度、教师指导情况及毕业环节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并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其中检查总结;

5) 各学院有学生需要到校外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需要到交教务处备案。必须落实校内、外指导教师,对在校外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的要求应与校内学生相一致;

6) 组织毕业环节教学工作经验总结和交流。

5 重视答辩环节,科学地评定毕业设计成绩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与成绩评定是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全面检查的一个重要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结束时,学生应将毕业设计(论文)封面、设计(论文)任务书、目录、中外文摘要、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装订成册,连同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实习报告(调查报告)、图纸、计算机源程序清单、上机结果、实验记录等作为附件,放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档案袋,送交指导教师审阅。

答辩前,各学院应成立答辩委员会和答辩组对学生进行资格审查,凡不符合资格的学生不能参加答辩,其成绩为不及格。答辩小组成员原则上不得少于5人,大组答辩成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不得少于2位。

每位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应向答辩小组宣读论文(毕业设计介绍),时间为10~15分,并回答答辩小组成员提问。总答辩时间以30分钟为宜。答辩成绩采用集体讨论或无记名投票表决,以超过总数人的意见确定成绩等级。答辩小组应从开题报告、学生业务水平、毕业设计(论文)总体质量、答辩中自述和回答问题情况及整个过程的工作态度、阶段考核等方面综合考核,评定学生的成绩。成绩评定比例应从严掌握:优秀≤15%,良好≤45%,中等≥30%,及格及不及格≥8%,机动2%。对成绩评定为“不合格”的学生,必须进行大组答辩或答辩委员会应进行抽查或复答。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及格要重做的学生,需延长学制。

6 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着质量下降的问题[4]。

1)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不当。有些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不够,忙于自己的科研课题,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论文选题,对学生的选题没有起到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导致有些学生的论文题目过大、过深,不适合本科生完成,超出了本科生的研究范围。有些选题与专业结合不紧密或者与专业无关,有些选题太过陈旧,缺乏新意。这样的课题既达不到专业技能训练的目的,对生产实践缺也乏实际意义。

2) 学生对论文不够重视,论文格式不够规范。部分学生没有学好大学课程,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毕业论文(设计)就是对别人论文中提出的观点和理论进行重新组织,内容缺乏创新。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认为只要找到工作了写的怎么样无关紧要,能过关就可以了。有的学生认为毕业后的工作与学校所学的专业没有什么关系,不肯花精力在毕业论文上。论文格式方面,有些学生直接把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有些学生在毕业论文中用角标标注参考文献;有的学生大量抄袭他人文章的内容。对于这些现象,一个是应该强调老师的责任,加强监督管理,减少或杜绝以上现象的发生。

3) 指导教师投入不足。在大学的各种教学形式中,毕业设计与单门课程相比,最具独立性、综合性的,对指导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近年来,由于高校大量扩招学生数量增长较快,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方面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大多数教师除了指导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承担有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导致有的教师在指导时间和精力上投入非常有限,尽管学校为了确保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但缺乏对指导教师明确的具体要求和奖惩办法,使部分指导教师放任自流,凭着自己的感觉对学生进行指导。由于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抄袭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学生照搬上届学生的设计或者在网上下载一些论文拼凑出一篇毕业论文。有些指导教师对一些明显不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由于自己指导不到位采取了宽容迁就的态度。成绩评判准则过于宽松,毕业设计答辩时,尽量让学生过。

7 结语

学院这几年对毕业设计实行严格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少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反馈,通过毕业设计的锻炼,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受益匪浅。非常支持对毕业设计严格管理。我们通过进一步加强对毕业设计各方面的管理与要求,加强了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素质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解文元. 加强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若干思考[J]. 高等理科教育,2007(3):112-115.

[2] 王俊一. 本科毕业设计管理与全过程质量监控[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84-85.

[3] 褚丽莉. 毕业设计工作的管理与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10(13):130-131.

[4] 黄萍.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对策[J]. 理工高教研究,2004(8):96-97.

The Management and Problem Analysis of Graduate Design

XU Zhijiang1, 2, WANG Yan1, 2, MENG Limin1, 2

(1.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2. Zhejia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Communication & Application, Hangzhou 310023, China)

Abstract: For the phenomenon of inappropriate topics, the duty of instructor is not standardized and the poor quality of the paper in graduation desig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its existence. Describes all aspects which need to be noticed in graduation design management and some possible problems, proposed solutions to the raised problems.

教师育人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全员化 多元化 立体化 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4.080

Abstract University education can be summarized as first class and second class, they often develop in parallel, each acts in his own way. This paper takes Zhongsh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cean sciences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full, diversified and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student work,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irst class and the second class, to extend teaching spa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aff education, achieve all-round multi angle education reference.

Key words full; diversified; three-dimensional; students' work

“教育即生活”,这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大教育理论。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产物。这一理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与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脱离教育的生活是不智慧的,脱离了生活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学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育更不能仅限于教师。高校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这一环境中,课堂、实验室、图书馆、宿舍、食堂、运动场、实习基地、校道、草坪,无一不是教育场所,课上、课间、课后,无一不是教学时间,专业教师、辅导员、实验技术人员、工勤服务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无一不肩负育人职责。本文以中山大学海洋学院为例,探讨全员化、多元化、立体化学生工作模式。

1 全员化策略,实现“人心向学”理念落到实处

“人心向学”,人是主体,心是导向,学是目的。“人”,除了教师和学生以外,还包括党政领导、行政人员、辅导员、实验技术人员等大学职员。服务学生本身就是院系所有教师、院领导、行政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工作职责中的重要因素和首要任务,但在日常事务性工作日益繁重的情况下,与学生之间的实际沟通交流相对较少。这情况在跨校区办学条件下表现得尤为严重,学生日常的疑惑或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解答和响应,从而给学生教育管理增加难度。全员化策略的目的在于:以学生为中心,打通行政人员、专业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与辅导员之间的隔阂,全员参与学业辅导与学生成长,实现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人心向学”理念落到实处。

首先是打通行政人员与辅导员之间的隔阂,通过双班主任制度,为大一学生各班级同时配备专业班主任(以学术服务和专业指导为主,由专业教师担任)和副班主任(以行政服务和思想指导为主,由行政人员或教辅人员担任),每学期开展3~4次班级活动,保持负责科研、实验教学等事务的行政教辅人员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通过副班主任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其次是打通专业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隔阂,通过师生午餐会制(每2~3周举行1次,每次安排1~2位教师以及6~8名学生参加)和本科生导师制(四年级学生直接进入导师科研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工作),以此搭建师生交流平台,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培养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除了学业指导,专业教师(导师)自然而自觉地推荐学生升学(留学)或就业。

再次是打通实验技术人员与辅导员之间隔阂,专设实验技术人员担任团委副书记,牵头实施“海精灵协会”学生社团,开展海洋志愿者公益活动,进社区、进小学、进医院,面向社会和公众普及海洋知识;并组织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海洋大讲堂”系列讲座、以学术/专业为背景的兴趣小组等活动,动员、引导、组织、策划、指导、保障低年级本科生参与科研实验,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

2 实施多元化策略,实现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

全员化的目的在于实现多元化,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结合。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在塑造人格、激发潜能、培养创新意识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多元化策略的实施,其实质就是致力于将感性获取与理性认知相结合,促进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追求知识、独立实践、突出特长的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科技素质、专业素质、文体素质、职业素质等综合素质,最终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有机结合,培养熏陶学生的“领袖气质”和“家国情怀”。

首先是加强社团的专业文化建设,实现第二课堂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学院以海洋志愿者公益为宗旨,组建“海精灵协会”学生社团,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使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个性、不同需求的团队成员通过知识的互通、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获得相互的交融与促进;以中山大学实践育人精品项目为依托,打造文理交融的“海洋科技文化节”品牌活动,将专业文化建设融入第二课堂的育人过程中,培养造就一批批团学骨干;打造一支从优秀到卓越的学生排球队,成为全校性劲旅,不仅能强身健体,更有助于形成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成立学院新闻中心,全面负责学院微信新闻采集与推送、网络平台宣传等工作,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助推学院文化得以内化。

其次是丰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实现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是规模较大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是学生认知社会的桥梁,融入社会的纽带,奉献社会的途径。在实际中,海洋学院每年举办一届的为期半个月的海洋科技文化节(已列入中山大学第四批“实践育人精品项目”)和两岸四地海洋夏令营(已列入教育部香港与内地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让学生们走出校园,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知与认同,并吸引广大公众关注海洋,践行提出的“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战略思想;充分利用实习实践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努力把学生输送到企业基地或行业应用部门,开展毕业实习,既锻炼科研能力又拓宽学生的眼界,在为社会发展作贡献同时,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再次是创办特色科技活动,实现学生假期和课余时间的自主开放型实验。实行全开放式创新育人机制,及时将科研成果融入实验教学,在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指导下,做到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时间开放、内容开放、设备开放、试剂药品开放,把学生置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除了系统的实验教学安排以外,结合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海洋学院注重组织低年级本科生到科研实验室观摩与交流,进行代表性科研工作示教;定期举办“海洋大讲堂”活动,拓宽学生专业视野;组建中华白海豚、红树林真菌、珠江口鱼类鉴定等以学术为背景的兴趣小组,为专业与兴趣的结合创造机会;鼓励低年级本科生直接参与创新/创业训练,承担各类学生科研项目;四年级本科生直接进入各导师科研团队,参照研究生模式培养本科生,并完成论文答辩。

3 实施立体化策略,实现教师、职员、学生良性互动

立体化策略的实施,是在全员化、多元化的基础上,营造“协同育人”学院文化,实现教师、职员、学生良性互动,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工作目标体系,实现立体化的目标管理,并通过制度检核和流程管控,构建立体而系统的学生工作模式。通过制度建设,逐步形成并固化出“兴趣-专业”相结合、“低年级-高年级”相搭配、“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相互补的学生工作格局,形成有利于支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有利于教学团队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

首先是营造“协同育人”学院文化,实现教师、职员、学生良性互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学院文化是学院在成立和发展过程中的日常点滴在师生们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一方面是自然形成的,依靠师生员工通过团结合作、相互尊重等方式加以维护和丰富,另一方面也非常需要管理者的积极介入,运用必要的制度约束、思想教育和管理措施,来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实践中,海洋学院通过海洋科技文化节、“海精灵协会”学生社团、粤港大学生联合夏令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生排球队等特色活动打造高水平平台,努力实现学生活动的精品化和品牌化,增强师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以学生为中心,专业教师、行政人员、辅导员、验技术人员等形成了“协同育人”理念,已逐步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理想和职业追求,着力培养德才兼备、富有领袖气质和家国情怀的海洋卓越人才,已成为新时期“海院精神”的核心表述。

其次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工作目标体系,实现立体化目标管理。确定一系列明确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具体工作目标,可以将“目标管理”引入学生工作领域。学生工作目标体系构建要注重实现某个具体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关联性,并明确设定实现目标的时间限制。在实践中,海洋学院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学生工作目标体系: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考试不及格率5%以下,大二、大三学生参与课外科研训练80%以上,大四学生100%进入教授科研实验室并完成毕业论文,升学和留学比例65%以上,最终就业率98%以上(含升学和留学),体测达标率达98%以上,学生因学业非正常身亡事件零发生,并让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工作目标体系,有助于实现立体化的目标管理,从而确保学生工作能紧紧抓住“关键少数”,达到“时间聚焦”,最终促进培育卓越拔尖人才。

再次是通过制度建设,构建立体而系统的学生工作模式。在制度的规范化和文件化方面,海洋学院研究制定了本科生综合测评、本科生推免、奖学金评选(包括本科生、研究生)、职员工作规范等的实施细则,明确了本科生事务委员会、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党员发展等工作指南,并强化对规章制度的学习,让规章制度深入人心。在制度的表格化和节点控制方面,每月编辑并向全院师生发送学院工作简报,以规范学院全体职员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形成督办机制,实现责任到人,提高效率;开展师生午餐会、班级活动、海洋大讲堂等,每次活动均形成记录表,并共享到教师群和各班级学生群上,形成良好互动机制,让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体验到相互尊重和公平公开,强化主人翁意识。通过制度建设,逐步形成并固化出多元互动、立体而系统的育人模式。

4 分析与讨论

在高校,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大多集中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运行中,两大课堂之间往往孤立发展,大多未能实现有效的对接互动,缺乏完备的协同运行机制。此外,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多校区办学已成为很多高校较为普遍的运作方式。由于学生人数多、校区之间存在距离、师资力量相对分散等的客观存在,专业教师奔波于不同校区授课,课程结束后即乘车离开,与学生交流机会少。在新办校区,学科底蕴不足,专业学习氛围不浓,辅导员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时,专业教师参与度较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割裂状态更为严重。

研究建立全员化、多元化、立体化学生工作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延展教学时空,实现全方位多角度育人:通过海洋科技文化节、示范性学术社团、早期接触科研、海洋大讲堂等一系列活动,全方位多角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全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思想、就业等问题,推动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可落实全员育人,扫除跨校区办学的不稳定因素:通过本科生事务委员会、本科生导师制、双班主任制、师生午餐会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可确定并巩固多校区之间的师生交流,将全员育人理念落到实处,有助于避免因跨校区办学而给学生造成“心理失衡”。

参考文献

[1]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海洋科学专业建设与发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3] 方茂,侯冬伟,汪帼英,陈省平.跨校区条件下院系学生工作的全员化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5.6:166-168.

[4] 李俊,韩墨香,宁曦,陈省平.海洋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5):31-33.

[5] 陈省平,韩墨香,郑意文.基于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前沿,2014.4(3):99-103.

[6] .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7] 赵新峰.协同育人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教师育人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学术诚信 大学生 诚信 学术失信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22-02

学术与诚信,犹如大学生的“才”与“德”,俗话说:“有才无德,小人也;有德无才,君子也;然德才兼备者,圣人也。”大部分学生具有学术诚信意识,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网络新媒体的普及,高校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些都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带来了诸多挑战,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从当代中国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纾解当代中国大学生学术诚信危机的建设性意见。

一、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现状

(一)学习中的诚信缺失

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来看,遵守大学生日常行为准则是大学校园的主流现象,但无视学习纪律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例如代课签到、迟到、早退、上课玩手机、旷课、作业抄袭等,还有部分学生存在“一稿多投”现象,学生把教师课堂结课论文简单修改换做其他教师的结课作业、学校组织的一些集体性课题,有些学生只是署名,从不踊跃主动参与调查。这些现象反映了部分大学生缺乏责任感,没有学术诚信意识。

(二)考试中的诚信缺失

大学生考试作弊是诚信缺失最直观的表现。伴随着网络自媒体的普及,大学生考试作弊十分严重,例如考试中作弊夹纸条、百度手机答案;外语考试中使用电子笔、信号手表等;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监考教师夜晚监考略有懈怠,部分考生开始找替考。以上现象表明,大学生考试中的诚信危机也亟待解决。

(三)论文写作中的诚信缺失

论文写作是大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知识创新研究能力的直观表现,当代大学生论文写作的蓄意不诚信行为层出不穷。具体表现为:部分论文写作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故意帮犯不诚信行为,纵容他人使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等。例如大四和研究生阶段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压力之下盲目引用他人论文,引用无引号,引用部分句子没有标明材料出处等;部分理工科学生论文写作篡改实验和统计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学术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其恶劣程度不言自明。

二、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

当代中国大学生诚信道德意识淡薄和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奉献精神两个方面是学生学术诚信滑坡的根本原因。一是部分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舍本逐末,不讲诚信。《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R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将“诚”作为人们认识、修为和治国的重要环节。诚信做人,踏实做事,诚信做人是踏实做事的前提,更是学术上有所为的前提。二是部分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个人越是不断创造,越能够适应社会需要,也就越有价值;一切个人的社会价值无不取决于他为推动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与创造,取决于他的社会生产价值。有些大学生缺乏奉献精神和创新意识,社会实践能力差,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学术诚信意识的培养。

(二)高校因素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因素也是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实效性差

部分高校重教学轻育人,校园文化忽视诚信育人,忽视实践教育活动培养理性认识的有效途径,高校开展类似活动少之又少,大学生参与度低,最终导致实践教育效果欠佳。

2.校园学术诚信规章制度不完善

部分高校尽管设立学术诚信规范守则,但也只是一些教师的口头约束,缺少具体的践行守则,导致大学生学术诚信意识淡薄。

3.没有建立完整的大学生学术失信行为监督及奖惩机制

尽管部分高校对毕业论文、作业论文等有明确要求,但实际情况是教师发现学生有蓄意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行为也大多宽容对待。

4.部分高校教师未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能力、人格魅力对学生有深刻影响。个别高校教师存在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行为,学校对于此类教师的处罚也不够严厉,这对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三)社会环境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价值观泛滥,同时社会处于转型时期,部分法律法规不完善,这都加重了大学校园的诚信危机。有的大学教授讲求“天桥把式,光说不练”,乐于“短平快”,忽视“高精尖”,这种重利轻信的现象败坏了社会风气和校园风气,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观。部分大学生家人由于自身学识狭隘或者功利价值观念过重,也同样不利于大学生学术诚信观念的培养。

(四)网络自媒体因素

网络失信行为助长了大学生学术诚信的缺失。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自媒体的迅速普及,大学生对网络自媒体的依赖性愈加强烈,例如大学生经常上天猫网、京东网购物,使用美团、糯米软件预订美食,使用滴滴、优步软件打车代步等等,在这种“开放”又“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遇到网络诚信缺失的现象早已经以怪为常。“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对于“慎独”意识差的学生来说,网络失信行为有可能蔓延到学术领域,致使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纾解大学生学术诚信危机的对策

为应对当今高校严峻的学术诚信危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给出纾解学术诚信危机的对策。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诚信观念

纾解大学生学术诚信危机,要从根本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诚信观念:

1.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学生应当有“摩顶放踵利天下”的奉献精神,认识到个人越是不断创造,不断适应社会发展也就越有价值。例如,理工专业学生应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踊跃参加“挑战杯”、三维建模大赛等实践活动;文史哲专业学生应参加社区服务、小百家争鸣等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大学生学术诚信意识

大学生要培养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和责任意识、自律意识,从而提高道德认知力和道德判断力。例如,观看关于伟大科学家成长史的影视作品,举办伽利略、哥白尼科学求真精神的讨论会等;还可以学习身边的诚信道德榜样,通过学习认识到诚信是立人之本,学术诚信是追求真理的根本,更是云程发轫的奠基石。

(二)健全学术诚信档案机制

学术诚信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培养学术诚信意识要健全学术诚信档案机制,做好学术评价,完善学术诚信奖惩制度。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制订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标准,客观的评价标准是作出公正的学术奖惩的前提。此外,高校对大学生学术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要加大,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法学院认为缺乏学术诚信意识的大学生害人害己,踏入职场后也极有可能损害当事人的利益,对于其他人产生连带效应,为防患于未然,该学校会考虑把缺乏学术诚信的大学生上报到德克萨斯州的律师协会以及学生生源地的律师协会予以惩处。

(三)完善学术诚信法律法规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社会要重视法律对培养大学生学术诚信意识的作用。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内容,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高校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大学生的发展。坚持人本思想,针对不同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特点,完善学术诚信法律体系。例如,2008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这项举措为高校培养大学生学术诚信意识提供了法律支持。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通过的《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严格要求大学生学术自律和学术规范,提升了法律对大学生学术失信行为的约束力。2015年11月,《刑法修正案(九)》正式实施,首次明确将组织考试作弊规定为一种具体的犯罪行为,情节严重者最高可判处七年有期徒刑。2016年12月9日在德治与法治集体学习会议上强调,法律是任何时候都应遵循的准绳。关于学术诚信的法律法规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加以完善。

(四)网络道德建设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集聚实现中华民族ゴ蟾葱酥泄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网络世界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调,培育具有网络道德的“四有新人”。例如,当代大学生使用微信要有“微德”,“微德”最能反映大学生的情商和教养,重视“微德”诚信观建设,有助于进行无障碍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弘扬优秀传统美德和校园诚信文化的手机软件,通过在校园微信公众号插入学术诚信专栏,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

四、结语

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结合大学生学术诚信的相关法律法规,实现校内诚信档案与校外诚信档案的有效结合。还要做好“回头看”工作,开启对学术失信行为的“深度扫描”,对处理过的学术失信行为再督查,对学术领域的深层问题再发现,对学术失信行为重犯的学生再加压,对明辨笃行的学生表扬奖励,将学术诚信作为一种文化在校园与大学生群体中传承发扬。

参考文献:

[1]田德新.美国高校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诚信[J].外语教学,2014(4).

[2]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教师育人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染织艺术设计 毕业设计 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最后环节。就独立学院染织专业而言,应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综合大学4年所学知识,融汇“创意+工艺+市场”和“纹样设计+产品设计+产品应用”的整体设计和实践演练,满足现代纺织业对艺术创意、纺织品创新开发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结合区域经济、学校、专业和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创新思维与产品设计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艺术与人文相结合、高校与企业产学研相结合、论文与设计相结合为指导思想,积极探索与实践染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教学改革。

一、突出创新思维的毕业设计选题构思

选题作为毕业设计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选题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专业、指导教师和学生自身特点、学院背景和区域经济等因素,而创新思维则作为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染织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基本准则和要求贯穿于选题过程始终。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地处纺织服装大省的省会城市——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以纺织、服装和艺术为特色,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纺织科学、艺术创意、产品设计等学科优势的独立学院,而染织艺术设计专业则以这些优势学科交叉作为基础背景,从事以服饰面料、家纺产品为主的纺织品艺术设计以及室内软装设计。因此,该院染织艺术设计专业积极借助区域经济和浙江理工大学办学背景等优势,引入企业合作课题作为部分毕业设计选题。例如丝巾设计课题、客厅软装设计课题等,操作方法主要根据企业实际产品设计任务,结合毕业设计具体要求,以市场流行为导向,突出创新,真正实现创新思维与产品设计相结合。由于企业课题更多强调实践性和全面性,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甚至会展现出课堂上未曾传授的知识或技能,体现出一种创新的能力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吻合染织艺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实践表明,引入企业课题作为毕业设计,在选题和设计方案制定环节中更多地考虑企业的实际要求和消费者的需求,可以改变以往学生更多关注设计画稿,对产品的理解力匮乏、产品设计方案可行性差、创新潜力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的局面。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染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除了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实践创新的选题外,还有一类较为典型的创新型选题则是强调前瞻性的概念设计。染织艺术专业的概念设计不一定是某类纺织产品的具体设计方案,而是重点突出创意思想或者概念,因此又可称创意设计。以思想创新见长的创意设计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一类选题可以以参加国内外高水平专业设计大赛为契机,充分应用和融合前期所学的素描、色彩、图案、构成等专业基础知识,纺织、印花、织花、绣花等工艺和相应的CAD知识,以及室内装饰、陈列和市场等相关学科知识,而且以创新见长的此类专业设计大赛可以突破现实条件所限,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因此学生对这类选题的参与积极性也比较高。

二、理论与实践相长的毕业设计过程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染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不仅选题构思上体现出重感性和创意的特质,更在具体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发挥出学院工科和纺织学科背景特长,使艺术与工艺、艺术与纺织科学完美融合。同时,作为独立学院,注重并实行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合一是实现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在染织毕业设计创作和制作过程中,只有将艺术创意与纺织工艺不断碰撞,才能使艺术创意在生产实践中汲取营养,并将染织艺术产品更好地服务于生活。例如在毕业设计作品中采用现代提花工艺来表现泥点绘画技法。泥点绘画技法在染织作品中过去更多是经Potoshop软件的喷枪工具处理后,采用数码喷印来实现的,而采用提花工艺则需对设计作品的纹样肌理的层次性、笔触的精细程度提出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凸显浙江理工大学在机织提花技术方面的专业特色。又如在毕业设计作品中采用雕花镂空工艺,将古典建筑上的装饰纹样转移到金丝绒家纺面料上,将虚实、层次的浮雕效果和金丝绒的奢华质地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此过程中,设计者需要考虑并解决现代雕刻工艺对织物强度和花纹细节之间的黏连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然,要使毕业设计作品中完美呈现艺术与工艺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不能仅仅依靠毕业设计环节,它需要长期的教学积累。长期以来,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染织艺术设计专业与多家纺织服装企业、专业博物馆以及设计工作室共建实习基地。同时,利用每年的假期时间,组织青年教师和学生前往校外实习基地和课题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和设计实践,向企业工程师和工人师傅学习,以此零距离、深入地了解染织生产企业的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生产系统、营销方式、品牌定位以及发展趋势,提高教师对产品设计的把控能力和指导能力,使学生在毕业设计前就能体会到创意、市场、工艺、产品之间的关系,提高专业理解力和设计能力,为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艺术与工艺的结合奠定实践基础。

与此同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采用与企业合作,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包括行业专家和知名品牌企业设计师)联合指导培养学生的方式,逐步形成本专业的育人模式及教学特色。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可以给毕业设计提供一个直接面对用人单位和市场的通道和平台,加速染织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加速其毕业设计作品转化为商品。此外,由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设计师组成的“双师型”指导教师队伍改善了目前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偏年轻、偏“学术型”的状况,使导师团队的知识结构(艺术+工艺+市场)更趋合理。于是,在校内外导师的联合指导下确定选题,指导学生通过调研、参观、走访等方式较快地、清晰地梳理出产品的市场流行脉搏和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同时,在企业和校外导师的帮助下,可以尽快实现设计方案的产品化,并配合相应的道具和灯光等空间环境进行室内陈列效果展示。展示环节邀请企业家、行业专家、校内外导师和普通消费者对毕业设计作品进行体验和点评,多角度、全方位的点评可以使学生收获更多。

实践表明,这种强调艺术与工艺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实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培养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行业和专业整体设计的理解力,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提升整体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扩展创新思路和手段,提高设计能力。

三、艺术与人文相结合的毕业论文写作

根据上级精神及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质量管理要求,染织艺术设计专业所属的艺术类毕业设计(论文)包含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两部分内容。但从历届情况来看,染织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且思想活跃,但文化课基础较其他本科专业弱,其基本写作能力与具备染织艺术设计理论论文的写作要求有较大的距离。同时,目前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毕业论文考核方式基本上借鉴或照搬其他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的管理要求,与艺术类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吻合。就艺术类人才管理模式问题,2012年全国政协“艺术院校人才培养”调研组在浙江调研时曾指出,“管理与评价体制的不完善,制约了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及全面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化解这一难题,并将毕业论文转化成一股推动毕业设计进入新的境界和高度的动力,可以从选题和写作内容两方面来探讨。

在选题上,毕业论文的选题需要紧贴毕业设计,但不能是毕业设计过程或某件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方法的简单描述。从以往情况来看,如果毕业论文选题脱离了毕业设计,纯粹的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不仅内容上空洞、材料简单堆彻,甚至出现大篇幅抄袭他人论文的现象。同样,如果毕业论文选题过于具体化,如只是对毕业设计过程的描述或设计作品的简单说明,其结果往往使论文成为设计说明,达不到本科毕业生的理论高度和深度,失去学位论文的内涵。因此,一个适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首先要源自于其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并吻合毕业设计实践。只有通过设计创作实践才能使学生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开启创造性思维,发挥出一定的视觉表达和理论阐述能力;在此基础上,选题要注重艺术和人文结合,对设计中某元素的时代文化特征、某纺织产品的审美价值评价,以及某一特定人群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等展开分析和研究,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从而转化为对艺术设计实践活动的现实指导。

在写作内容上,以《某设计元素在某风格家纺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为例,首先需包含有某设计元素的概念定义和发展历史等背景知识内容,这需要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获得,这个过程中对各类信息进行分类、组合排列和比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即“持之有故,言之有理”。再者,需要对某风格家纺产品进行市场调研,对现有市场上的该类产品感知、观察和调查,从中发掘创新元素。最后的设计应用部分,就是对设计创作过程和产品空间展示过程的概述、分析和总结,其中包含有人文和艺术的结合,艺术和工艺的渗透,并形成一篇完整的论文体系,既吻合染织专业学生特点,使学生写作更有的放矢,又提升设计的人文高度,与专业发展方向相一致。

结语

本文立足于学校、专业、学生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在毕业设计选题中将创新思维作为基本准则和要求贯穿始终,并要求创新思维与产品设计相结合;在具体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发挥出学院工科和纺织学科背景特长,使艺术与工艺、产学研完美融合;再者,以毕业设计实践作为基础,对其中的文化特征、审美价值评价等展开理论研究,研究内容阐述成文作为毕业论文。该教学方法在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实施以来师生反响良好。

(注:本文为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重点教改项目,编号:kyjg1101)

参考文献:

[1]夏燕靖.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代福平.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的新定位[J].纺织教育,2011(4).

[3]彭先国.全国政协在浙调研艺术人才培养[N].联谊报,2012—9—27.

上一篇:教师素质论文范文 下一篇:教育教研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