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音乐见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2 05:56:50

教师音乐见习总结

教师音乐见习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参与性见习;师幼互动;幼儿教师角色

一、思路的提出

1.在校学生现状

幼儿师范二年级学生完成了学前教育五大领域的大部分内容。理论上掌握知识较多,但是缺乏与幼儿的实在接触与互动。我校以往参与的见习活动,时间只有一天,基本上以观察为主,适宜的教学参与为辅。学生不是有备而去,只是回到学校写个见习感想作罢。作为将来的幼儿预备教师,在校学生的儿童观、幼儿教师的职业观和理想尚未形成或有待稳定加强,幼儿教师职业角色和职责意识等尚处于知识层面上的认知状态。在校期间,学前教育活动指导的实践部分大多以模拟课堂的形式出现,也就是说,本班或本小组的同学假装幼儿与上课的学生互动。在互动时,不管是大班的课,还是小班的课,讲课的同学的语言符合在座学生的思维水平,语速较快又缺乏生动感,表情和动作生涩别扭;同时,假装幼儿的学生会顺着讲课学生的思路走,回答正确且到位。因此,在校学生对于大中小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互动差异没有深刻的理解与体会,遇到真实的师幼互动就会不知所措。所以学生有必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获得直接的经验习得。同时,学生的合作备课与教研意识,以及参与模拟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待提高。

2.幼儿园的现实需求

幼儿园见习时,平均每个班要进入4~6名见习生。幼儿看见有见习生在旁,就兴奋控制不住自己,喜欢得到见习生哥哥姐姐的关注,导致常规打乱,不遵守班级秩序;见习学生也因为喜欢幼儿,对正在听课的幼儿捏捏碰碰,下课娇惯幼儿,给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任课教师也会因为见习学生的存在而要格外地操心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和工作量。经过几次见习带队的观察与总结,和与园长的沟通交流,我对这种被动的、打扰幼儿园的见习形式有所思考,希望加入一个小时左右针对不同年龄班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大型表演互动性活动,给幼儿的兴奋点找到合理的出口,同时也能为幼儿园提供新教育教学活动新思路,为在园教师减轻一些负担。

二、新思路的策划

1.活动场所及程序安排

首先与幼儿园联系,定好见习班级的时间和互动对象。与园长说明见习的意义、方法和时间安排。见习时间为三天,每班一天。见习活动分为上午活动和下午活动,上午在各班见习,观察记录教师与幼儿互动和教师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下午午饭后为幼儿组织一次大型活动。活动项目有:律动表演2项(选自台湾《yoyo点点名》系列),童话剧表演2项,手指操互动2项,音乐游戏2项(选自许卓娅主编的《我和音乐做游戏》系列),共计8项。将见习各班级分成6个大组,每组大概6~8人,每组按照我提供的主题各自选择具体活动内容,并在组长的带领下集体准备道具,分组排练。

2.活动顺序安排

以上8项活动按照动静活动程度交叉开,顺序由班级总负责人争取班级同学意见灵活安排。各活动之间有主持人承上启下贯穿整个活动。活动安排合理,动静结合。幼儿即可以安静欣赏童话剧与律动,又可以与见习学生有充分互动的机会。

3.活动分工

每个班有一个总负责人,一位主持人,一名总务,每小组有一名负责人。

三、新思路的实施

1.准备阶段(三个星期)

各组根据分工不同,童话剧组编写剧本,彩排,制作道具;律动组排练舞蹈制作头饰等,主持人编写主持串词,音乐活动组织者编写教案。

2.检查纠正阶段(课间及手工课)

指出程序正动静结合的必要性和意义所在,纠正不恰当之处。检查童话剧剧本及表演情况,指出剧本不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及不符合舞台表演的地方,指导表演角色道具的制作。检查主持人语言,删除成人死板的表达方式,指导用幼儿喜闻乐见的肢体语言和夸张的语言与表情来表达对幼儿的喜爱,用手指游戏转换幼儿注意力的同时,提醒幼儿观看或参与下一个节目。检查音乐游戏活动的模拟课堂,指出组织活动的程序和应当注意的安全事项。

3.整体彩排(两个课时)

按照节目顺序整体彩排,让学生和组织者对活动顺序安排做到心里有数。

4.活动实际实施

联系各班班主任带队配合,一同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实际操作。活动结束后每位学生各写一份反思与总结。

四、新思路的评价

1.幼儿园园长评价

园长对这种耳目一新的见习方式评价非常肯定,认为学生与学生互动良好,有很好的团队精神。表示随时欢迎我校师生来幼儿园见习,乐于积极配合教研活动。园长还特别欢迎此次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到幼儿园里工作。很多教师将学生组织活动及表演的内容录了下来,应用到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教研组长还向我询问音乐素材来源,要将此素材应用到将来的教研活动中。可见,此次所使用的音乐教学方式与内容具有时代性,能起到引导教育一线工作的示范作用。

2.学生自评

从提交的活动反思来看,学生大部分比较激动,信心倍增,积极性极大提高,对幼儿教师的角色认同感较强,自尊感增加,喜爱幼儿的心油然而生。同时,进一步体会到团队工作的乐趣和重要性,也意识到准备和组织有不周到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学生也了解到大中小班幼儿认知和活动水平的明显差异,对于师幼互动有了鲜活清晰的认识,表示在今后的学习中要认真对照年龄阶段特征准备模拟课堂。

3.指导老师评价

此次活动中,学生的创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多方面发展了学生改编童话剧剧本和表演能力;掌握了用儿童接纳的口语,以对话的形式交代角色和心理活动等编写儿童剧方法;小组合作水平有所提高,每一个组为了自己的活动,学习分工合作,集思广益,相互鼓励。经过指导,不管是手指歌,还是音乐游戏,学生能用恰当的语言和语气与幼儿互动,看起来像熟手教师。

五、活动拓展

可以根据每学期所开设的领域课程,开展类似的主题参与性见习活动,比如区域趣味运动会(健康领域)、亲子音乐游戏(音乐活动),主题式科学探索活动(科学领域)、趣味创意手工(美术)等,全方面培养学生的各领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六、总结

为幼儿带来愉悦体验,为幼儿园展示这种参与性见习活动思路,经过实践证明是可行的,是有意义的。通过小组的团体合作形式,为学生展现了将来做一名幼儿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态度,也符合新课改对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主体性的要求,学生通过这样的见习可以了解任务并分工合作完成任务。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也能实地考核学生的能力,多角度观察与评价学生,完成相关领域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为将来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师范院校可以使用这种模式增强与幼儿园的合作与教研关系,发挥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与实践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志华,汝茵佳.幼儿园保教实习指导[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许卓娅.我和音乐做游戏[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幼儿园教师成长手册[M].华东大学大学出版社,2009.

教师音乐见习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形势;学前教育;实践教学;育人环境;评价机制

吉首市职业中专学校是湘西地区的一所品牌职业学校,先后获得部级重点职业学校、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湖南省卓越建设学校等殊荣。是经省教育厅批注的湘西地区唯一的有资质培养幼师人才的学校。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已开办了近三十年,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教学设施齐全,课程体系完整,已成为学校的拳头专业和湘西州的品牌专业,堪称湘西地区幼儿教师的摇篮,为湘西幼教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合格人才。新形势下,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就业压力的加大,特别是教师资格证从业考试门槛的提高,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调查了解和个人的体会,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在压力下求生存和发展,必须发扬成绩、兴利除弊,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特别是加快课程体系建设,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学习机制,改善育人环境,改革评价体系,把好学生质量关,缩小幼师毕业生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差距,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幼教人才。那么,如何抓好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使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合理,考核评价体系更科学,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得出以下几点体会,现赘述如下,不当之处,请同仁指正。

一、抓好课程改革,注重实践教学

多年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一直是学校的招生“大户”,学生几乎占了每年所招收新生的一半以上,学前教育专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既是好事,又是难事,给学校的各项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为实现“招得进、留得住、学有成、推得出”的办学宗旨,我校的学前教育抓住了教学质量这一生命线,努力抓好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组织教师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新模式,深入剖析自己的不足,积极扬长避短,抓好课程改革。作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学校的课程改革应该先行,建设一个具有示范性的课程体系。为此,我们得先对自己所在专业课程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多年,课程体系比较完善,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也显现出某些不足:一是重视音乐、舞蹈、绘画、手工、普通话等的专业技能技巧训练,忽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开放型的教育实践活动;二是课程、教法比较滞后,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三是学前教育学生在校教育体系和幼儿园管理体制衔接不到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一直没有走出传统模式,这就导致学校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缺乏后劲,完善有余,合理不足,培养的学生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学前教育毕业生,就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高素质为手段,在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实施系统的教育。近年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结合实际,有的放矢,调整了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根据需要增减教学内容,在合理开设文化理论课的同时,注重加强专业技能课教学力度。同时,实施分班分组教学,强化专业技能验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专业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后进入社会的立业之本。学校根据验收要求,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琴法、舞蹈、声乐、试唱、普通话等科目进行了技能考核验收,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促进了专业课的教学。学前教育专业在搞好专业技能教育的基础上,注意拟订好学期、学年和整个3年时间内系统的见习内容和目标要求,使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同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保持紧密的联系,改变过去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本地区的学前教育机构进行一定时间的见习和实习,并与所在幼儿园共同研究制定实习、见习计划,完善教学实习方法,为学生配好实习、见习指导老师。在学生具体代班时,学生在幼儿园能得到本专业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指导,加快幼师学生下去学习新知识、吸收新经验,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为培养复合型幼师专业人才提供了课程保障。

二、改进学习机制,提高学生素质

作为湖南省卓越学校,学生学习机制的建设也是卓越校建设的内容之一。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现代幼教需要,必须使学生具备综合性的专业技能。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程度和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因此,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机制,了解学生怎样学习,然后结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机制,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学生在校期间,其学习方法、习惯、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掌握该专业的技能,能否满足今后从事现代幼儿教育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坚持创新思维,注意吸收和借鉴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只有把灵活的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幼儿教育人才。

三、改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发展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业,学生的独立自主和管理能力必须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所以,专业教师在学校必须注重改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发展水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因此,教师除了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指导以外,还应尽力为每人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具有管理意识和竞争意识的育人环境。在专业内,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在班级内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各班或者各小组组内成员轮流组织参与各种校内外的竞赛和专业技能活动。比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歌咏比赛、手工制作比赛、普通话比赛、舞蹈比赛、绘画书法比赛等等活动。这些比赛活动,学生喜闻乐见,充当着主人翁的角色,乐意参与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教师在其中起指导的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积极的发挥,这样有利于学生施展才华、锻炼技能,使每个学生获得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和经验,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发展水平。

四、建全考核评价体系,把好学生质量关

考核评价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包含诸多方面:文化知识考评、专业理论考评、专业技能考评等等。同时,结合学生毕业就业的实际需要,还必须对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一个评价,从而确定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综合评价。学生应用能力评价可以包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评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的考评。在上述考核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责任心、协作精神做出整体的概括性总结,最后形成总结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最后的集中比较、排队、审核,为科学地考核评价学生提供可靠的依据。被授予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一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根据现代幼教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学生毕业的综合考评实施灵活的管理体制,逐渐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学前教育专业对毕业生实行了“四证换一证”制度,即学生必须先获得思想品德合格证、文化成绩合格证、专业技能合格证、职业资格证,然后才能获得毕业证。这种考核评价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保证了学生的质量,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提供了重要保障。总之,在新的形势下,我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作为该专业的一员青年骨干教师,我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在积极搞好所在专业教育教学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到专业的教育改革当中来,当好改革发展示范校的排头兵,当好省卓越校的攻坚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敏.构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1(11).

[2]刘涛.试论提高中职学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9).

[3]王艳.提高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文理导航旬刊,2015(2).

[4]田淑英.提高中职学校学前教育教育学效果的探析[J].中华少年,2016(3).

教师音乐见习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国家越来越重视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英语教学技能训练作为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培养中的重要课程,一直是教育者关注的焦点,也是当前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全面认识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训练的必要性,了解当前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对全面提高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训练的必要性

(一)适应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要求

首先,小学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全科型教师。长期以来,我国小学师资的培养主要采用分科培养的方式。但在发达国家,则将小学教师作为一种综合性职业,普遍实施全科性培养。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小学教育,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师资结构不合理现象日渐突出,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开始被我国教育界所关注。2006年,湖南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专科层次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2011年,浙江省将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纳入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中;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也开始实施定向培养农村全科型教师的政策,招收高中毕业生进行两年的定向培养,计划在2013-2017年间培养大约5000名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1]。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中明确指出,根据小学教育实际,要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2]。其次,小学课程的综合性需要全科型教师。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应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2011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指出小学教师应当熟悉至少两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与方法,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了解与小学生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课程资源,学会设计综合性主题活动,创造跨学科的学习机会[3]。综合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融合相关学科课程,突出课程教学的综合性。但是,当前小学综合课程的实施还存在着综合性师资紧缺的问题,而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为小学课程的综合性实施提供了师资保证。

(二)适应小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改革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依存度不断加深的今天,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巨大的科技文化力量,所有行业的科技成果、尖端技术和文化产品基本上是用英语发表的,自然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许多非英语国家都十分重视英语教学,将其作为核心课程列入中小学课程计划中。在我国,2001年新课程改革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开设英语,作为小学中高年级的必修课程,从而深受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其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受教育质量和水平。但是,当前小学英语课程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城乡差别大,农村小学师资不足,英语教师兼职现象十分普遍,许多任课教师并非英语专业毕业,英语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英语教学技能训练,甚至不懂单词的正确拼读,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加强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及其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是推动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英语教学技能是教师顺利开展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的行为方式,是影响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直接决定着小学英语教学的效果,是可观察、可描述、可训练的。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师的技巧并不是需要某种特别天才的艺术,但这是需要教导的一种专门技能,正如教医师学习他的技术、教音乐家学习他的技术一样”[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课改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初步能力为主要任务,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为每个学生学习英语奠定良好的基础[5]。小学英语新课改理念的贯彻、目标的实现和质量的保证,都离不开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对小学英语教学技能的掌握与运用,因此,加强对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成为了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实要求。

二、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当前,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训练存在着对小学英语教学技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影响到技能训练的成效。

(一)对小学英语教学技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学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结果。小学英语教学技能是全科型小学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相当多的师生对此还不够重视,认为语文、数学才是小学的主科,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训练相应的教学技能,而英语是“副科”,特别是现在的农村小学基本上不开英语课,因此,师生不愿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训练英语教学技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全科型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动机存在功利化趋向,为的是毕业后有一份固定的工作,他们缺乏从事小学教师职业的热情和动力,加上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对英语缺乏学习兴趣,甚至存在排斥情绪,这必然会影响到对小学英语教学技能的学习掌握。部分教师对小学英语教学情况了解不多,对小学英语教学的研究更少,忽视了自身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产生的隐性影响,课程授课与小学英语教学实际相脱节,必然影响到师范生小学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提高。

(二)英语教学技能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缺乏实践性

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相应的课程学习和教育实践来实现。教学技能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课程、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是师范生发展自身实践性知识、形成个人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6]。目前,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中,课程设置仍以学科专业课程为主,表现出“全”的特点,教育类课程比重较低,职业技能类的课程更少,英语教学技能课程只有“小学英语教学论”,课时多为一学期,每周2-3节。对小学教师英语教学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的课程,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堂教学艺术、教学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教育教学研究等,大多是融入到“小学英语教学论”课程中,但由于授课时数少,全面训练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目标也就难以落实了。“小学英语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课程,其内容既涉及到教育理论知识,也涉及到英语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因此,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很高。但是,目前该课程大多由英语学科的教师来授课,他们在教育理论素养和小学教育实践经验上相对缺失,加上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习惯于“师讲生听”的知识讲授方式,忽视课程的实践性和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未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由受教育者向教育者角色的转换,从而制约了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提高,容易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教育实践时间少,教学经验积累不足

教学技能的形成和教学经验的积累离不开有效的教育实践锻炼。吴刚平教授在《教师的教育经验及其意义》一文中指出,没有教育经历,是很难谈得上教育经验的,教育经验又是在教育经历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7]。但是,目前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基本上仍沿用传统的模式,教育实习成为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即便是教育实习,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教育实习目标不够具体明确,诸如“了解教育实际”“巩固专业思想”“检验所学知识”“培养教育能力”等表述十分宽泛,可操作性不强,难以发挥目标的指引、激励和评价功能,容易导致教育实习目标流于形式。二是教育实习时间过短,一般是8-12周,且集中安排在毕业学年进行,除去第一周的见习和最后一周的实结,实际实习时间仅6-10周。由于实习时间过短,很难保质保量去完成“全科”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指导课外活动、开展教学研究等实习任务,不利于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教育反思能力的培养。三是教育实习内容不够全面系统,多数学生都做不到“全科”实习,主要还是侧重在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上,即使是教学实习也主要是放在语文、数学的教学实习上,英语等其他学科往往被忽视或是“走过场”。四是教育实习指导不到位,许多高校没有专职的指导教师,所选派的指导教师囿于个人的学科背景和对小学教育的了解,一个人很难有效做到对一所实习学校几十名实习生进行“全科”性的实习指导,不利于师范生对小学教学技能的全面掌握。

三、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策略

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要在提高师生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小学英语教学技能课程建设,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训练方案,强化教育实践,才能有效提高英语教学技能训练的水平。

(一)丰富英语教学技能内容,构建科学课程体系

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培养是通过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来实现的。专业技能课程涵盖了从事小学全学科教学与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全部专业技能,突出反映了人才培养的目标特色[8],是衡量全科型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实践活动指导技能、教学评价与反思技能等。与传统小学英语教师相比,新课改对全科型小学教师英语教学技能的要求更高,以往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当前全科型小学教师英语教学技能的培养需要,丰富英语教学技能课程内容,构建科学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已经迫在眉睫。全科型小学教师英语教学技能涉及丰富的内容,不仅有一般教学技能,而且有专业教学技能。在专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对全科型小学英语教师所需的各项专业技能的课程比重进行合理设置。第一,拓宽基础性课程,加大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的比重,让师范生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能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具体化教学,做好小学生英语启蒙教育和兴趣引导。第二,调整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结构,增加小学英语教学技能性内容。根据小学英语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可对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进行适当整合,增设与小学英语课程相对应的综合技能课程,允许学生“学有专长”。第三,强化对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练习与实践,针对学生练习情况定期组织检查汇报并对成果进行展示,促进师范生对小学英语教学技能的掌握。第四,强化小学英语教育实践课程,给学生提供教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教育结合起来的机会,加强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锻炼。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对教育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及学习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给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的培养提供了更多先进手段。认知心理学认为,多重感官的协同认知比单一感官认知的学习效果更加全面、也更加深刻[9]。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依托,集声、文、图、像于一体,通过多形式、非线性呈现教育教学信息,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能够极大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因此,在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训练中,不能局限于传统单一的技能训练手段,而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综合起来,采用最恰当的技能训练教学模式,提高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成效。微格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它集合了教学理论、视听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可对复杂的日常课堂教学进行分解和简化,通过对教学全过程的记录,给受训者提供大量反馈信息,使受训者对自身教学技能有更全面的了解,进而不断改进自身教学技能,提高受训者教学技能水平[10]。除了现代化教育手段外,在培养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分工合作学习和小导师制等教学方法。根据技能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将英语教学技能训练组合成不同的模块,在每个模块中选择优秀学生作为班级小导师,由其负责带领班级同学共同学习训练,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实现共同进步,使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效果最大化[11]。

(三)坚持以实用实效为导向,优化技能训练方案

加强对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目的是为了使他们毕业后能够胜任小学英语教学的需求。为此,必须坚持以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指南,以实用实效为导向,将小学英语教学技能训练内容纳入到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培养方案中,科学设计小学英语教学技能课程,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12],强化对小学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应包括英文口语技能和书写技能的训练,要求师范生能正确掌握英文口语和书写规则并正确演示;还应包括英语歌曲教唱技能与游戏组织技能的训练,培养师范生学会哼唱或改编数首英文歌曲,对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英语游戏和活动进行设计;还要特别重视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的训练,培养师范生掌握较强的课程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具备把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教学技能,并对教学及时反馈和评价,具有较强的教学反思能力。教学技能训练方案的设计,既要注重师范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也要注重特长生的发展,在“全科”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学有所长、练有特色。同时,要根据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不断优化英语教学技能训练方案,丰富技能训练内容,创新技能训练模式,积极探索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培养新路。

(四)立足教学技能训练实际,强化教学实践训练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全科型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训练的关键要素。2016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师范生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培养的必要环节”,对于“促进师范生深入体验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形成良好的师德素养和职业认同,更好地理解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班级管理与学生指导等能力,为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和持续的专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意见》针对实践目标不够明确、实践内容不够丰富、实践形式相对单一、实践指导力量不强、管理评价和组织保障相对薄弱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要求与意见[13]。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必须以《意见》为指引,立足培养目标和小学英语教学实际,对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教育实践进行合理规划,将教育实践贯穿于教师培养全过程,以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为主要模块,构建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和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师范生教育实践长效机制。对此,高校应科学组织学生开展分散见习和集中实习工作,让学生在理论课学习之余走进小学校、走进小学生,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对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理论进行整合运用,在实践体验中检验自身教学技能的掌握情况,反思不足,实现“做”中学,增强师范生对小学英语教学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增加师范生英语教学的“临床经验”。同时,应借助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促进师范生小学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比如,通过英语歌曲与表演比赛、小学英语课件制作比赛、小学英语说课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增强学生自主训练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英语专业素养与教学技能水平。

教师音乐见习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艺术教育;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

随着当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质量越来越高,高校培养输送的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外,还需同时具备适应岗位的其他职业技能,因此,人们也对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内涵与导向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然而,学校在育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教学内容与职位需求衔接不够的现象。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集合了艺术实践、舞台表演与教育理论的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重专业的情况,长久看来,这对他们的综合能力培养而言没有优势。而音乐专业具有的独特艺术内涵又一直深受大众追随,近年来,音乐专业持续热门,学习人数居高不下,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已成为热点问题,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就业及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那么,音乐专业大学生在当前社会形式下如何更好地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高校如何有效地在音乐专业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需求?音乐类大学生该具备何种创新创业思维?高校应从哪些角度对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笔者在校期间是一名音乐专业学习者,毕业参加工作后成为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者,在学习期间与工作阶段,常对此课题相关问题开展思考。笔者认为,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目前的创新与创业能力还较弱,不论是从宏观的角度或人才角度出发,还是从微观角度指引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的角度出发,有效提升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四个部分开展,第一部分为概念界定,分析何谓音乐专业的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第二部分分析现阶段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第三部分结合现状提出相关策略,总结提升音乐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意义,期待笔者的相关研究能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发展与培养提供些许贡献。

一、与音乐教育融合的就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

(一)与音乐教育融合的就业教育

就业教育就是结合目前市场的引导,以大学生毕业后从业为目标,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准则开展的系统教育,主要包括心理、观念、能力、意识以及规划等多方面的教育。就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教育而言,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应了解现在的从业方向。一般情况下,音乐专业毕业生可选择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就业途径主要有:各阶段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校外艺术培训者、各级别团体艺术表演者、音乐理论工作研究者等。学生了解相关岗位之后,就能在学习阶段明确受教育的内容和方向,思考自己应当获得何种能力以应对社会的需求。其次,了解现有国家的政策和法规,主动将自己的理想、期待与现有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不论从事何种岗位,专业能力都是最基础的,具备专业的思维能力,具备个人弹、唱、演、讲,掌握基础的音乐鉴赏、音乐表演、音乐理解能力,能结合音乐技能解决工作中的相关难题是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首要任务。不仅如此,学生们还需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健康向上的人格特征等,提高整体素养,使自身更具竞争力。

(二)与音乐教育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兼顾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同时使其具备创新意识的教育,这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业能力不只体现在学生的在校阶段,对已经毕业的学生仍会产生持续有深度的影响。从另一层面看,创新创业教育能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整个人生展开思考、进行职业规划,在自我发展的不同阶段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这是一种实用性非常强的教育内容。音乐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形成自主意识,明确创业与就业的联系,将创业目标设为自己的就业选择。第二,在创业过程中养成较为健康的心理,例如,承受能力、受挫折能力、独立性、果断性、决策性与领导力等。第三,能将专业与创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音乐学科内涵的创业模式,一般来说,音乐专业的创业方向主要有成立工作室展开音乐教育、提供音乐相关服务如录音棚、成立相关演艺公司等。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创业能力和深厚的专业功底,例如,专业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等。创业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我们可以将培养学生的基本创业素质与能力作为主要的目标与任务,力求使音乐专业的谋职者成为岗位的创造者。

二、现阶段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分析

(一)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观念引导薄弱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高校在育人目标中往往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将其培养目标设定为对口的相关工作能力。以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专业为例,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适应于中小学或专科、本科院校专职音乐教师,因此教育课程设定为音乐教育学、中西音乐史、教育心理学、视唱练耳乐理等相关专业,音乐表演专业更是将演唱、演奏水平放在培养的最凸显位置。特别是大学阶段处在半开放的教育状态,不论是班导师还是专业导师,一般来说,都是主要完成对学生的相关学业引导,对学生毕业之后的出口动态而言,关注度并不高,对学生的就业方向多有引导,但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鲜少参与,部分学校在引导学生就业和创业方面的观念较为薄弱,学生本身对专业学习之外的其他内容缺乏了解,例如,就业、创业环境以及政策等,大部分学生都还在按部就班地学习音乐专业的知识,这也就增加了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难度。

(二)音乐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动力不足

音乐专业类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学生学情特征,艺术类学习者一般思维较为开阔,性格较活泼,较关注内心世界的追求。加之一般艺术专业学习都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音乐专业学习者的家庭物质基础确实较为优渥,在学习阶段并没有很大的经济压力,因此他们会将自身的精力与目光更加地集中于专业学习,享受专业学习的乐趣而不考虑其他,导致很少有同学主动思考创业或就业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从大环境看,自主创业还具有复杂性和艰难度,要求从业者有很强的市场关注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养成对相关联专业的同学而言具有自主性,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长时间地引导与培养。其次,对于音乐专业学生而言,在读书阶段一方面要增进自己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创业技能,这本身也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事情。根据笔者在音乐院校对学生进行的相关调查了解到,在大一、大二学习期间,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距离就业与创业还很远,大三、大四时,不少学生依然在就业、创业、转行和其他选择之间纠结与徘徊。据以往经验看,音乐专业学生创业项目一般与培训机构、音乐创作工作室相关,而学生本身并没有受过相关专业的指导,因此,创业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如果在初期遭受挫折或遇困难,很容易失去信心,从而放弃。学生在毕业时选择创业还是就业,如何优化自己的专业能力形成最合理、最大化的资源转化,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完成,一旦缺乏内心的动心与期待,那么音乐类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必然会受较大的影响。

(三)应届毕业生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分离

音乐类艺术院校分为专业音乐院校、综合院校下设的音乐学院,专业音乐院校以音乐表演为强项,对学生的专业水平具有较高的要求,综合院校下设的音乐学院更多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艺术类专业院校相比,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较弱。音乐专业大体上可以分为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两个大方向。不论是何种专业,学生均会选某一项技能作为主专业开展学习,而音乐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将重点放在演唱与演奏能力的提升上,对于其他的综合学科能力缺乏关注与培养,加上音乐专业的学生自高考开始便对文化理论要求较低,因此在文化素养上相对其他专业的学生较为薄弱,其综合能力素质相对有限。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进步,竞争日益增强,对人才的要求与需求也在逐渐提升。音乐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没有接受过创新创业的相关培训,对于创新、创业需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对欠缺。如果将音乐专业的学生放至创业市场,就会缺乏投资、管理、考核等相关专业基础,也就对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课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途径探索

(一)构建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的育人目标

普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注重以综合能力发展为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全面的人才。而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在培养制度上而言,专业相对于学习更为重要,特别是音乐类院专业的学生,几乎从决定开展专业学习开始,就基本了解了自己的学习方向,例如,学习声乐演唱的学生、学习钢琴演奏的学生,在高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实际在不断地强化其专业能力,那么在就业上也就决定了其一定会产生就业出口较小、就业途径较窄的问题。在新形势下,高校应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与特色,立足具体项目,根据音乐专业的创新创业需求,将实习培养目标和实际需求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发现创新与创业需要的能力,通过构建合理的学习目标,不断优化课程建设体系,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符合音乐专业实际发展的创业教学体系,力求培养专业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越的毕业生。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音乐专业的教育要及时更新理念,不仅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要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地加强学生各方面的素养,不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应将“创新创业”的理念深深地扎根至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心中,为音乐专业的学生种下一颗“创新创业”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促进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

(二)促进“开阔眼界拓展思维”的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为了更好地符合社会以及经济市场的发展需求,以培养“高素质、专业性强、操作性强”的人才为目标开展的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培养模式,将企业的需求与院校的培养紧密结合,并充分将企业的设备、技术与经验和院校的教学资源、人才资源相结合,形成有效资源共享的培养手段。校企合作能有效拓展学生的创新创业视野,一般而言,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方式和接触的社会环境较为简单,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使其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相关专业的企业。另一方面,通过企业与校园的合作方式,确实能有效激发音乐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学生们在与企业的交流沟通中,常能通过参观演艺公司、艺术培训机构、音乐录音工作室等找到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能力,主动思考自身努力的方向,找到自身创新创业的发展途径与角度。如今,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许多高校更主动邀请相关专业人士现身说法,对音乐专业大学生以讲座、论坛等形式开展活动,前辈们主动与同学们分享创业方式,谈论创业心得,讨论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如何合理调整心态,如何有效结合音乐专业知识展开创新创业,对促进音乐类大学生主动思考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形成“专业+综合能力双管齐下”的实践探索

创新创业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将其融入至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与音乐素养。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应及时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与作用,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以达到专业与综合能力较为突出的育人效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重视合奏课与合唱课程,通过结合师生组、同专业组、不同专业的合同合作,重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协同合作中获取实用性强的音乐专业能力。又如,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教学讨论环节,由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关于课题、教学与表演等内容,集思广益助力学生思维迸发,更好地促进专业学习。再如,通过在校园内、校园外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仅局限于专业类的各类比赛展演,还可以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从事音乐专业家教、琴行教员、音乐见习生、音乐教师、公司工艺部指导等。通过深入一线的实践工作积累经验,为创新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四)打造“进阶式成长”的创业仿真模拟课堂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来都不仅以书本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进行,而要通过实际操作结合才能获得。很多时候,即使学生们通过在课堂中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对创业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无法在实际真实的场景中有效发挥,而仿真模拟课堂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实现让学生将部分过程模拟一遍从而达到效果。仿真模拟课堂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第一,课堂仿真模拟训练模式,主要结合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设置,将学生们分成小组,根据教师设置的任务清单与要求,模拟建立创设公司,例如,开设艺术培训公司,模拟招生、课程顾问、课程设置、与家长沟通的流程。第二,课外仿真模仿课堂,也可以称为仿真模拟第二课堂,这种模式可以邀请校外专家导师作为实践教师,与校内课程任课教师通过共同沟通对学生展开创新创业的进一步培训,更深层次地拓展学生的创业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结合“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具体的活动方案给予学生操作的可能,并通过研究报告、分析报告和经验交流等形式反馈教学效果,实现课外仿真模拟训练的常态化。这种“进阶式”的仿真模拟课堂还可以与学生的学年培养相结合,形成以学年为周期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开展,例如,第一学年,以课堂内课程学习为主,结合课堂仿真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创业基本流程;第二学年,以建立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素养为目标,将重点更多的放在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与市场营销等课程上;第三学年,开设创业实践课程,内容主要是对相应案例展开讨论分析,通过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建立创业团队等活动方式,助力学生实现自身的创业梦想;第四学年,针对有就业创业想法的同学进行实地指导,稳步提升创业的成功概率。同时,还可以促进创新创业优质教育课程的建设力度,推出微课、视频公开课以及慕课等多种具备现代化特征的开放课程,完善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制度以及学分认定制度。

四、提升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意义

(一)契合国家政策发展方向

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例如,2021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见指导》,2020年,湖南省推出了《大学生创业补贴优惠政策与扶持最新标准》,明确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工作要点,通过设立创业基金、减免税收以及实施创业补贴,从政策上支持大学生创业。

(二)符合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

就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终身成长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从教育目标看,不论是就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能助力音乐专业大学生顺利毕业,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更好地实现专业技能在就业中的结合与转化,引导实现学生自我价值的实践与成长。从就业目标看,创新创业教育能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不足,并在学习中更加注重完善自我能力,有利于形成自我成长的终身评价机制。

(三)促进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发展

高校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推进与发展,更多的是在原有的专业基础课程改革中进行。音乐专业大学生创业创理念的更新也能对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与思考,有效促进高校音乐教育理念的改革与发展,促进高校在不断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拓宽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更好地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支持。

(四)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的探索表面上解决的是学生的就业问题,但实际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从双向思维的角度来培养人才,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能力,还能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引导学生走上合适的工作岗位,鼓励学生创造就业岗位,不断减轻社会负担,减少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经济发展,形成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小溪.民族复兴下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与高校音乐教育资源的共享研究[J].艺术评鉴,2022(02):112-116.

[2]倪序.比较视域下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思考———基于中泰两所高校的研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22(01):125-128.

[3]祝承曦.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现状与教学研究[J].艺术评鉴,2022(01):104-107.

[4]张伟.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与培养———评《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与创新思维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21(12):3781.

[5]孙芳.高校音乐教育硕士“专、教、研”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21(24):196-197.

[6]雷勇.音乐院校大学生就业特点及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J].艺术教育,2017(Z2):76-77.

教师音乐见习总结范文第5篇

1.“望子成龙”的教育氛围下习作的异化现象

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想起此话,我们就为孩子们感到悲哀。尽管孩子们没有升学的压力,但是在“望子成龙”的教育氛围中,我们的家长和教师们把“素质教育”单纯地理解为必须有艺术专长,每门功课必须优异,不管智能的差异,都需要全面发展。为此,我们的孩子整天被迫泡在学美术、练书法、弹钢琴的“艺术天地”里,被浸没在解奥数、学习作的题海里。长期奔波于家庭——学校;家庭——艺术培训点,这三点两线之间,切断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失去了生活对习作的现实关照,从而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他们的笔下,天空或是晴空万里,瓦蓝瓦蓝,或是乌云翻滚、大雨瓢泼;他们的表妹,有时爷爷和奶奶都会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他们的老师们头上都有几根银丝,每当半夜,老师的窗前总映出批改作业的身影……这样的习作能经得起社会和实践的检验吗?让学生年复一年的炮制这样的伪作,能使他们感悟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美妙的大自然吗?

2.师长重视习作,儿童惧怕习作的不协调现象

在语文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家长都重视习作的训练,重视习作技巧、技能的培养,都在花大力气抓习作教学。然而事与愿违,有好大一部分孩子,把习作看作学习中的拦路虎,惧怕习作,看见习作题目就心惊肉跳。究其原因,学生平时的习作训练,往往是教师、家长把孩子封闭起来,习作教学计划只是根据教材的计划,不顾城乡差异,不分生活差异,不顾个性差异,按部就班统一要求完成课本中安排的练习。有的习作内容要重复多次,有的习作内容孩子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却要孩子“冥思苦想”创造,以至有些孩子“望文止步”“望文害怕”。

3.习作教学中实用主义泛滥,习作基本功不扎实的现象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没有把精力花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基本功的训练上,而是以考试的题目唯马是瞻,经常进行猜题、压题,引领学生反复训练。教材中的习作要求,教学中浮光掠影似的上过一回,以为完成了教学任务,不会从学生的习作中找差距,不会从学生的习作中反思教学的成败得失。导致学生处在半梦半醒之中,稀里糊涂之间,还没有明白写物的方法,又被引到了写人的圈子里。正是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使得习作教学大多处于被动的状态。

4.学生习作中出现的“贫血症”“软骨病”现象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之高下,决定文之优劣。当然,今人与古人对“道”的理解是不同的。我们这里说的“道”是广义的,包括是非观、价值观、理想与情操等。诚然,国人刚从英雄崇拜的梦中醒来,就栽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诸多优良的传统道德观念被淡化,使得许多缺乏人文主义教育的学生连呼:道德为何物?我们在批阅作文时,可能常常遇到这样的困惑:学生要么是空喊口号、高谈阔论;要么是文弱无骨、虚张声势;要么浅薄庸俗、空洞无物。他们完全在无病,装腔作势地“做文”。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是因为道德意识的淡化,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低下。

如何放养以得“本”呢?这关系到方方面面。针对孩子习作缺“本”的原因,本文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创设习作的“三优”环境

1.创设“情”境,优化体验。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性情多变,注意力易分散,因此自己经历过的事很难有深刻的记忆,从而导致习作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教师应能根据学生实际需要,适当地调整习作的内容和改变教学设计的步骤,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鲜活的情境。教学习作《我的好 》要求用一件事反映一个人某一方面的好品质时,在课上我刚亮出这个要求,学生们大都面露难色,教室里发出一阵不满的嘀咕声。我马上意识到学生对这一习作要求兴味索然!这时,一个念头闪过我的脑海:何不把这习作训练的内容、要求改一改?我当机立断,示意大家把书合上,孩子们都惊讶地望着我。我亮开嗓子,轻松地说:“这文章也太难了,我们不写了!”孩子们一听,个个面露喜色,有几个还站起来高呼:“金老师万岁,金智利老师万岁……”

等他们安静下来,我笑着说:“还是让老师给你们讲一件发生在我上届学生教室里的趣事吧!”孩子们都来了精神,眼睛紧盯着我,急着要听下文。“一次午睡课,呼噜王吴宏飞又鼾声大作,吵得邻桌的全超群怎么也睡不着觉。全超群灵机一动,用餐巾纸搓了两根‘象牙’,把‘象牙’了吴宏飞的鼻孔里……”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趣事的讲述为课堂创设了和谐宽松的氛围,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顿时班级里像炸开了锅,孩子们如数家珍地和同伴说着班里的一个个“人物”。

2.组织“说”境,深化感受。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通过交流、回忆已经再现在自己的头脑里。然后,小学生的思维往往是随意性的,很难对事情、人物有一个正确、系统、全面的把握,往往是兴致所至,说到哪儿算哪儿。从而导致习作不连贯、不具体,把握不住习作的点和面。为此,我顺势诱导:“谁来描述一位同学的特征,让大伙儿猜猜他是谁?”朱浩军第一个站起来说:“他,是班里公认的笑星,搞笑功夫一流……”“史杰!”大伙儿兴奋地指着史杰叫起来。“他,自称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风云神鱼’,因为皮肤乌黑乌黑,又有‘乌鲤鱼’的美称……”“吴鹰达!”王勇脱口而出。

3.把握“写”境,整合体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见孩子们讲的已是有板有眼、活灵活现了,知道时机成熟,就抛出一句:“今天就写一个你熟悉的人,要求通过一件具体的事情来反映他的特点。”我刚说完,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拿出稿纸,欣然下笔,生怕让灵感跑走了似的。“他们有一吐为快的冲动了!”在这次习作中出现了许多声情并茂、人物栩栩如生的好文章,其中《金老师的那双眼睛》发表在《小学生作文向导》上,《爱管闲事的爸爸》发表于《简妙作文》,《我的前桌》发表于《小学生时代》。

二、建构习作的“三化”范式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所写的内容理应是多元的、宽泛的。作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写一些写人、记事、状物的文章,还应拓宽写作的路子,把各种题材引入习作训练之中。

1.尝试习作的多元化。适当让学生尝试写他们喜闻乐见的儿童诗、童话、寓言等,这很符合儿童的口味。不论是写“真实的生活”,还是写“生活的真实”,只要是真正反映儿童对生活的体验、感受,表现童真、童趣就行。如孙涵薇同学发表在《学习方法报》上的诗《彩色的雨》是这样写的:雨是什么颜色的/花儿说是红色的,/是它把我染成了红色。/大树说是绿色的,/是它把我染成绿色。/大海说是蓝色,/是它把我染成了蓝色。/我说是彩色的,/是它把世界染得五彩缤纷。

2.加强习作的生活化。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实用文的练习,《我们的校服》一课的练习就是为此设计的。上课伊始,先让同学们说说现在校服的优缺点,以及你认为怎样设计更合理些。然后,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设计一套校服,先画出校服的设计图,然后在设计图的旁边写上设计意图、功能等内容。接着各组派出代表上台亮出自己小组的校服设计图,并向全体同学介绍设计意图、功能,允许多人参与,边说边表演。最后,创设情境,让同学们把自己设计的校服写成产品说明书、赞助邀请函,寻求合作伙伴共同开发。

平时,我们经常创设这种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写寻物启事、招领启事、招聘启事、竞选报告、广播稿、主持词、建议书、介绍信等。

3.重视习作的虚拟化。想像作文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生也特别喜爱写这类文章。在暑假自由作文中,将近有25%的习作是写想象文的,而对想象作文,我们也非常注重,经常从多角度去引导。

(1)扩展性描述,就是引导学生把文章中某些精练的文字或一笔带过的略写的内容展开,详尽、细致地描述其具体情形。如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小溪流的歌》,进行想像作文,把自己当作小溪流,用第一人称来写,结果同学们把小溪流的内心活动描写得细腻、生动。

(2)推测性填补,就是在已有故事结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推测填补可能产生的新结局。如同学们在续写《龟兔赛跑》时,情节生动、有趣,语言幽默风趣,结局各有特色。

三、实施习作的“三维”链接

习作是一种兼容性很强的综合性训练,是开放的教学体系。如果局限于每周二节作文课,拘泥于学校、教室里进行作文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作文训练的时间和空间应该是开放的,时时、处处都可以让学生进行作文训练。

1.校内外结合。就训练的空间而言,除了要在校内让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外,尤其要重视让学生走出校门外,亲身去观察、感受、思考生活,继而自由表达。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工厂、社区;安排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做适量的家务;开展“手拉手”互访活动;游览名胜古迹……拓展学生习作的空间。

2.课内外统一。作文教学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比如写“家乡的变迁”,就要求学生课后去调查访问;写“环境保护”方面的作文,就要求学生查找资料。我们更提倡学生坚持写日记。日记要围绕某一个重点进行小范围、短篇幅的自由表现,可以描写一个小物品,刻画一个人的外貌,叙述一次见闻,烘托一处场面,只要以少积成多,作文水平就能逐步提高。

3.学科间互动。大语文观告诉我们:处处是语文,时时是语文,事事是语文。我们要重视学科间的互动,把作文教学渗透到各学科之中。一节精彩的自然实验课,一次激烈的拔河比赛,一堂难忘的手工劳动课,一段刻骨铭心的舞蹈音乐欣赏,无不是作文的好题材。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与各科老师协调,让学生在学习各科知识的同时,得到作文的训练。

四、注重习作的“三元”互动

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是不同的,即学生在写作时表现出带有个性特征的思维方式、表现形式和情感倾向是不同的。因此,作文教学实施开放的学习评价,营造一种宽松、自主的氛围,能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并付诸创新行为以获得更大的成功。

1.教师简批。教师认真通读每一位学生的习作,根据此次习作的训练要求,运用简洁明了的批改符号标出文中存在的问题,并提示或建议修改。教师写的批语要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学生在本次作文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摘录在“教学后记”中,备精评之用。这一过程,教师一般不给习作打分或定等级。

2.师生力评。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习作作一次认真、精当的评讲,这一环节既是对简批结果的一次反馈,也是对学生进行自改的一次示范。可这样进行操作:

(1)肯定优点。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总结肯定学生习作的优点,如:新颖的题材,巧妙的布局,优美的词句,富有特色的开头结尾等。教师应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每一位哪怕是取得微小进步的学生,以增强写作的自信心。

(2)指出缺点。教师委婉地指出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重点不突出,详略不当,缺少过渡等,然后让学生自己修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应拔高要求,应围绕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指出一、二点为宜。

(3)指导评改。教师可事先选择一至两篇较典型的习作作为范例,在教师引导下共同评改,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自评。在教师精评的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自己的习作,根据老师的修改提示和习作的要求,对习作进行添、删、改。这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自改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耐心的帮助。

教师音乐见习总结范文第6篇

通过以下采访,读者会看到,在政府与文艺家各司其职下,才诞生了这个文化民生的“上钢样本”。而其中精彩的一笔,就是上钢人将生活场景演变成一场名为《家园・印象上钢》的文化盛典――2010年5月1日、2日,这场盛典将在世博园区的宝钢大舞台上演,形象地诠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口号的深刻含义。这其中,不但渗透着居民们的汗水,还浸淫着政府和艺术家的心血。

《家园・印象上钢》:上钢社区文化的井喷之作

在全面描摹文化民生的“上钢样本”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这场将在世博会开幕日拉开帷幕的名为《家园・印象上钢》的文化盛典,其“炮制”过程有着什么样的幕后故事呢?

与众不同的艺术创作

2009年初,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张旭儒接到了一个邀请:上钢社区打算做一台反映社区变迁和老百姓生活的节目,希望他为之作曲。“又是一个活儿。”这是张旭儒的第一反应。“活儿”是他们的行内话,每年都有不少社区、街道、单位等在某个特定的节日请他们这些专业人士出马,写个歌、编个舞或谱个曲,之后演出、评奖……热热闹闹一番,然后人走楼空,几乎什么都没留下。起初张旭儒以为又是一个惯常的活儿,没太在意。然而当他跨进上钢社区那刻起,眼前的一幕幕不断地告诉他,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社区领导激情昂扬,他们想要制作一台具备专业质量的群文演出,希望能在世博会开幕时上演,以此向全世界展示出上海城市精神和上钢精神,展示出今日上海之特有的社区文化,体现出上海老百姓的快乐、幸福生活,同时也让普通民众在参与演出的过程中体验快乐。一连串的目标让张旭儒明显地感觉到对方的“野心”,大规模大投入,这可不是一般的小打小闹。“其他社区也有各自的文化建设,但是计划在世博那么高的平台,做那么大的一个项目,真的很少见。我当时就觉得上钢社区领导为了老百姓的文化活动,肯花那么多精力,有这么多投入,真的挺有魄力的。”作为受邀担任此项目编剧的上海京剧院国家二级编剧龚孝雄也有类似的感触。

“具备专业质量”是专业人士的拿手活,但是加上个附加条件――演员是普通社区居民,这倒是出了个不小的难题。这么专业的演出,普通居民是否可以胜任?这实在是未知的谱儿。然而当受邀的专业创作团队参观完社区的钢鼓乐团、剧社、舞蹈队、合唱队、健身队、腰鼓队、越剧队、京剧队、江南丝竹队等20余支文艺团队后,他们悬着的心放下了:这里有基础,能做!“我觉得上钢社区从领导到普通老百姓对这件事情的热情度、重视度是以往不多见的。要做这样一个项目后,社区人的参与度非常高,非常积极,我确实被感动了,我决心把这个节目当作品来做。”张旭儒说。

为了更深入了解社区,创作团队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采访了两弹一星功臣、上钢三厂老劳模、街道机关干部、动迁居民、志愿团队等,走访了很多户人家,参观了一些工作场面,对整个社区方方面面进行了比较彻底的了解。“上钢社区是一个非常注重文化的社区,注重以人为本的关怀,让我很感动。”龚孝雄感慨道。为了世博建设,仅在2005年一年中,就有4000多户老百姓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家园,很多居民哭了,有人取走了老房子的门牌,有人留下了自己家里的瓦片、砖头,有人移走了家门前的一棵树,有人包了一包老家的土,有些老邻居搬到了新小区还是习惯走出家门,一起摘菜,保留以前的习惯,延续过去的亲情。虽然有着对故土的无限难舍依恋,但是居民们又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欣喜,动迁让他们得到了以前不敢奢望的新公房,有了新的家园……最终,社区居民们的生活点滴、细微感触都融入到了原生态社区情舞剧《家园・印象上钢》的创作中。《家园・印象上钢》演出主题确定为:上钢社区的居民和上钢三厂的工人们,快乐地享受着上海城市建设的成果,抓住世博会发展机遇,今天重回昔日家园,在自己曾经工作的场所演绎钢铁人的故事,凸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家园・印象上钢》的演出时长约60分钟,共四幕――《序幕:旭日东滩》描述了第一代移民来到此地的情形:第一盏渔灯落地滩头,点燃了浦江之畔城市文明的曙光,拓荒者的脚印,烙在了这片土地上,他们成为了主人;《第一幕:太阳颜色》讲述的是钢铁工人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上钢人用火一样的激情,创造出如太阳一般辉煌的钢迹;《第二幕:弄堂派对》展现的是一派家庭邻里间其乐融融的景象,渗透着令人神往的温暖,是人间梦求的理想家园;《第三幕:风雨洗礼》反映的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浪潮中,上钢人在风雨中前行,坚守着心中的祈望,走过阵痛,走出迷茫,迎来凤凰涅后的灿烂阳光;《第四幕:幸福家园》描述的是上钢社区借改革之风世博之光迎来了新的生活,并以善诚之心,接纳新朋老友加入社区大家庭;《尾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表达的是全世界的盛会在这里举行的自豪喜悦之情。作为世博的主人,居民们欢迎、担当、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家园・印象上钢》的全部演职员人数约为260人左右,来自上钢社区。自然生动是整个演出的一大特色。那一声声“棒冰吃伐?赤豆棒冰――”、“门窗关好,火烛小心!”那一幕幕下象棋、放风筝、生煤炉、搭竹竿晾衣服……无不让人感到亲切。而两鬓斑白的老伯伯们将水桶操跳得欢快俏皮、年过半百的老妈妈们将女子现代舞舞得柔美灵动,这群中老年人十分本色地展现了上钢人的生活点滴,也带动着观众进入共同的上海记忆。

“写这个作品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龚孝雄坦言。在他的电脑上,至少存了13稿的剧本。从开始写作,不断地讨论、修改,到最终定稿,大概用了大半年时间,而他之前的音乐剧《白娘子》的策划创作只用了两个月。“以前创作的剧本,基本是以我为中心,大多数情况下,是导演、演员帮我完成我的创作诉求。但是这个剧本不同,需要考虑很多因素:第一,要考虑我的演员团队,剧情不能太复杂,得让老百姓理解;第二,要考虑艺术性,原生态也要做出艺术品位来;第三,要考虑演出的操作性,世博的舞台不像大剧院,比较简约,没有大的舞美设计,有很多局限;第四,要体现老百姓的故事,反映社区想要反映的东西,内容要求更复杂一些。”

张旭儒是作曲的行家,但在《家园・印象上钢》的音乐上也毫不掩饰其创作的难处:“要深入挖掘主题,反映整个社区从无到有、从过去到现在的整个转变过程,把居民们的精神面貌反映出来,让人一看就是上海的,就是上钢的,这需要下功夫。可吸收的元素不多,要创作元素。无论是挖掘元素本身,还是声音表现方式、音乐语言方面都有难度。既要有群众性,要让老百姓都弄明白,一听是社区的东西,又要有观赏性,有文化含量。那么现在创作下来是很综合的,有传统的,有西方的,有管弦乐语言的,有纯纯的民族乐语言的,有打击乐语言的,有钢琴、江南丝竹、沪剧、越剧、淮剧等语言的,还有创新的钢铁语言,以及街舞、摇滚等语言,总之把流行的、严肃的、通俗的、民族的都融合在了一起。这种融合其实是很困难的,要考虑风格是否统一,气息是否流畅,对揭示的内容是否合适。”

虽然上钢社区已经有了独特的钢鼓队,且是国内首支,但是在张旭儒眼里,钢鼓乐器是从南美引进来的,他更希望为上钢创作一样独一无二的国内外历史上都没有的东西。“以前西方有一种表演形式是敲击破铜烂铁类,再配上打扑克的、扫地的声音,完全是趣味性处理,挺有意思的。那我就想,我们上钢为何不可以?”之前张旭儒创作过《土・皮赋》《本真与前卫的对话》等打击乐作品,用了原生态的乐器,在挖掘新的声音方面更有经验,也更有一些把握,他打算用废钢铁创作一段新的打击乐。于是,张旭儒兴冲冲地跑去工厂,却发现都是大块钢铁,到处打听后,终于在浙江平湖一家废品收购站里挑到了一些钢铁的零部件,编成一部废钢铁打击乐,取名为《钢趣》,象征着过去钢铁工人工作的场景,虽然辛苦,但是他们愿意参与到祖国建设中来,有着愉快的、高兴的心情。“选零部件的时间很短,不够充分,要是再丰富点就好了,我觉得以后还可以添加点新的东西,增加换声部或者其它。《钢趣》大人、小孩都可以玩,我希望留给上钢一些自娱自乐的东西。”

翻开中国文化史,那些令我们动容的作品大都是民间制造。《诗经》中最感人的不是宫廷里的“雅颂”,而是民间的“国风”。“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群众无疑也是评判文艺作品的主体之一。现在很多的文艺作品,常常是‘既不叫好又不叫座’,原因就是很多文艺作品的创作脱离了群众、脱离了社会。”上海市文联艺术团常务副团长顾坚核认为。实际上,《家园・印象上钢》的创作也促使艺术家对文艺进行着更深入的思考。“艺术应该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从深度上讲,我们做音乐要反映生活,现在的、过去的、未来的生活,都可以。但是我们之前喜欢写得远一点,空灵一点。眼前的东西似乎不太好写。参与到这个项目后,我亲眼目睹了上钢人的状态,他们是建设初期一帮勇士,一帮牺牲精神极强的人,而且他们的群体感、荣誉感是真实的,爱家爱国的感受是真实的,这种精神让我们蛮震撼的。作品要反映这些普通老百姓,需要去发现、提升,然后进行创作,对我而言也是一个新的高度的考验。而且这种能雅俗共赏的艺术样式,容易引起共鸣,是过去不多见的,好的更少。”张旭儒说。

“从专业角度看,我的这个作品与其他创作相比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肯定是最特别的。为老百姓写这个戏,最大的成就感就是我们给老百姓提供了快乐的平台,以我们的方式参与世博,展示上海社区老百姓的贡献。没有什么功利性,这使得创作也更为神圣,更有意义。”龚孝雄感言。事实上, 群众的参与也使文化艺术释放了曾被束缚的手脚,绽放出更大的能量,不再成为政府自弹自唱的节目,也不再是经济发展与地方形象的婢女。

为社区播下文化的种子

2009年9月,上海市文联艺术团常务副团长顾坚核专程拜访著名舞蹈家、编导胡嘉禄,邀请他担任《家园・印象上钢》的编舞。认真思考了七天后,胡嘉禄回了个电话:行,但我要做总导演。于是,胡嘉禄推掉了众多演出项目,开始全身心投入创作。

为了走近居民,他特地在上钢社区住了一个礼拜,每天到菜场与各种各样的人聊家常,参观红色礼堂、社区学校……训练开始了,起初胡嘉禄还有点忐忑,虽然已经经过了选拔,但是演员的水平差异还是很大,腰鼓、现代舞等很多人都没有接触过。排练前,胡嘉禄先搞了个动员大会,“我告诉他们这是一件百年难遇的事情,至少在三代人中,你的孙子孙女不太可能再在家门口看世博会了。中国人讲缘分,这就是缘分。现在政府帮你们搭一个平台让你们在台上亮相,你们是舞台的主人,我们是幕后。”考虑到演员们基础差,几乎所有的动作,60多岁的胡嘉禄都一个个示范,甚至趴在地上,亲自演示给他们看;考虑到演员们都上了年纪,很容易受伤,胡嘉禄把自己的练习心得传授给他们。“既然你们是自愿报名来参加的,不能打退堂鼓,这不是强迫,要真正高兴起来,如果觉得不高兴了,不要勉强。”胡嘉禄希望这些演员能尽心投入,因为内心不整齐,外部也不可能整齐。而让胡嘉禄感动的是,这群上了年纪的演员非常认真。“有一天我看到一个女演员精神不济,一问,原来是昨晚上夜班,通宵没合眼,一下班就赶来排练。有人晚上生病,早上打吊针,下午就赶着来排练,我让她回去休息,她不肯,我就要求她在旁边歇着,可是后来她又偷偷跑到后面去排练了。还有人这里的房子出租了,已经搬到浦西住,依然每天赶过来。这些演员上有老下有小,虽然退休了,但是家里的压力不比上班族小,可他们自己克服困难毫不耽误排练。他们已经有荣誉感了,每次排练完后,还私下花时间去练,过几天就一个新的面貌,他们的投入,专业团队都不一定做得到。”有时候,胡嘉禄会安排各个节目进行交流,相互促进,老人们都不服输,有做错了的要求再给一次机会,没想到一紧张错得更多,散了以后还不肯走。第二天来排练,他们对胡导说:“下次我们再也不会错了,我们不会让你丢脸。”诚恳得就像犯了错的小学生。这让胡嘉禄很感动:“没事,没事,还有时间,你们已经很不容易了,现在都60多岁了,没有人可以跟你们比。”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这位著名的舞蹈家、编导愿意把整天整天的时间花在一大群几乎是零基础的老伯伯老妈妈身上,实在让人有点匪夷所思,这就犹如是大学教授去教小学生,有点大材小用。但是胡嘉禄却不这样认为,他反而很庆幸获得了这样一个机会,“这个社区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平台,艺术家也需要平台,真正呈现内心期望,当然这不是把老百姓当做工具,而把他们当成创作的主题,让他们能动地去发挥。”1989年胡嘉禄远离故里,去美国“寻梦”,先后在现代舞大师玛莎・葛莱姆和阿尔文・尼古莱斯的现代舞学校深造。“美国的学习,最重要的不是学到技术,而是懂了很多道理,要爱舞蹈,用舞蹈去生活,让舞蹈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所以回国后,胡嘉禄抛弃了优越的待遇选择了自由职业。“艺术没有专业业余之分,是每个人应该享有的权利。用自己的身体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经历,愉悦自己,这才是艺术的功能,是人性中最重要的。社区文化是对艺术概念的延伸。”胡嘉禄说,“另外,做这台节目,我还有一个思考,我们不是抱着功利的目的来做这台节目的,我打算演出完后起码有三、四个节目留下来,并一直能演出,甚至不断提高。” 让艺术的种子播撒到社区的每一户家庭,并在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这也是上海市文联所希望的。实际上,《家园・印象上钢》的背后还有着上海市文联这个强大的后援团。

2002年起,上海市文联就派出了文化指导员进社区,组织一些综艺性演出。当时更多的是送戏下社区的形式,居民们也是被动地接受。但文联并不太赞成这种请专业人员参与演出的“拿来主义”,也不提倡花钱请大牌明星,因为这种方式的社区文化带给老百姓的快乐是一时的,最后顶多多一句话――“宋祖英来过我们这里!”但是实际上什么都没有留下。所以上海市文联除了帮社区与艺术家牵线搭桥外,也一直尝试着去引导社区文化,让居民们从被动 “看”的角色转换为主动“演”的角色,并通过艺术家的辅导,使老百姓从自娱自乐的层面上升为比较专业地演自己的故事,打造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为社区留下文化方面的积累。而在这样的引导下,上海的群文建设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征。

“现在的社区群众,已不仅仅满足于欣赏专业的演出和活动。社区群众迫切地想要亲身参与各类文化活动,通过文艺作品的创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抒感歌颂善美,渴望能在专业舞台上一展自己的风采,希望拥有自己的艺术人生。而社区的领导们也一直在寻求群文工作的突破点。为此,我们为社区探索、总结、实践了群文工作拓展提高的新模式,利用文联的专业优势与社区群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上钢社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一直酝酿已久,期望打造出反映居民生活、由居民自我演绎的原生态经典剧目,经反复探讨,2009年策划了世博情境剧《家园・印象上钢》,上海文联则从专业角度予以合作与支持。该情境剧不仅可以服务于世博,而且可以探索出一条专业与群文相结合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为上海群文发展开辟新道路、注入新力量。”顾坚核说。为了更好地反映并引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2009年下半年,上海市文联相继在马陆镇和上钢新村尝试性地建立了文艺创作基地。基地成立后,文联一批具有较高艺术造诣的文艺工作者,带着创作任务,扎根基层社区,有力提升了群文工作的创作水平,推动了上海的原创力,同时采风、排演、讲座及辅导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也为广大文艺家撷取创作素材和灵感提供了便利,既增强了文艺家走进生活的感受,又推广了“深入生活是创作源泉”的理念。今年,上海市文联计划再设3个文艺创作基地,同时希望吸引白领参与。顾坚核说:“现在的社区文化参与者大多是中老年人,但是实际上白领也应该是社区文化的一部分,怎么将白领吸引进来,也是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计划与陆家嘴社区合作,打造白领文化,初步打算以小剧场话剧作为突破口,主要演员依然是专业的,配角从白领中招募选拔。”

“上钢文化”的探索之路

文化部部长蔡武说:“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文化建设一定要以人为本。我们始终不能忘记发展文化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我周末习惯到公园散步,每当看到公园里的人们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我的心底都涌出一种感动。说实话,我们群众的需求并不高,我们有责任为满足老百姓并不高的文化需求创造更好的条件。”没有奢华的大制作的宏大叙事,却有柴米油盐日子里的丰富文化生活,上钢社区居民们幸福而忙碌的景象应该正是蔡武部长所期望看到的。从另一角度而言,也正是由于“文化”的全面渗透,与“民生”的有效融合,才有了上钢社区崭新的一天天。

上钢社区的历史勾勒

上钢新村街道地处浦东新区城区西南部,区域范围东至上南路,南至川杨河,西、北临黄浦江,辖区总面积7.54平方公里,有23个居民小区,户籍总数4.01万,户籍人口10.60万,常住人口12.64万。作为上海市的第一批工人新村之一,上钢新村始建于1952年,目前由上钢、德州、济阳及耀华路以北的新世纪花苑、上南花城等五部分组成。虽然是上海社区里的元老,并且沾着黄浦江的仙气,但社区的发展并没有一帆风顺。

与陆家嘴一样紧邻着黄浦江,与陆家嘴一样在黄浦江里划了一道漂亮的湾,但是当陆家嘴忽然摇身一变,高楼林立、灯火辉煌,成为上海最具魅力的地方之一和改革开放的象征的时候,上钢社区依然显得灰头土脸、步伐迟缓。45年前,上钢社区可以用“老少边穷”这四个字来概括。在浦东被看成是上海乡下的岁月里,位于浦东最南边的上钢社区无疑是乡下的乡下,因为交通不便,这里曾被称为“浦东的西部”。那时的上钢社区,很多房屋一到雨季就面临着被浸的厄运,这里的基本硬件老旧,卫生中心设施缺乏,更不用奢望有像样的娱乐场所,休闲绿地;亲朋好友过来串门,想要请他们上饭店吃顿好一点的饭都无处可寻。走进上钢社区,映入眼帘的除了众多满鬓斑白的老人外,还有不少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在这里居民们的人均收入可能是浦东最低的,而老人的绝对数是浦东最高的。那时的上钢社区也像一位老人,散发着历史的陈旧气息,显露出动荡生活中的疲惫。

但是与此同时,它也是一位坚韧隐忍的老人。2003年、2004年它敞开胸怀接纳了数千人次的下岗工人、协保人员,为体制的顺利改革作出了贡献;仅在2005年,上钢社区就有4065户居民与近百户企业搬离家园,历史悠久的大型钢铁企业――上钢三厂(浦钢公司)被整体搬迁,为的是上海世博园区的建设。变迁是痛苦的、难熬的,但“老人”凭着其坚韧与隐忍终于迎来了重获活力的崭新的一天。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卢浦大桥的开通,申博的成功,上钢社区有了新的面貌, 近2.5平方公里成为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主展馆建设区域,1.7平方公里成为浦江两岸开发区域。三条轨道的连通,也使之一下子成为交通要道。

如今,走进上钢社区你会发现,虽然与高档楼宇的豪华装扮相比,这里经过整体翻修的房子只能算是衣冠整洁,但是在街道、长廊旁陈列展示的书画、篆刻等作品却透出金碧辉煌的高楼所无法拥有的高雅气质。

对于上钢人而言,一个现代化的休闲、购物、餐饮、娱乐场所的缺失,一直是心中莫大的遗憾,而今在世博轴的延伸处,一个集展览展示、交流交易、互动体验、欣赏品味、创意办公、酒店公寓为一体的文化广场――“大道2010”正在兴起。为了让众多的老人度过金色的晚年,上钢社区探索了一系列为老服务的体系:建设床位、桌位、餐位“三位一体”的养老设施,健全“邻里助老”、“领里互助”的关爱网络,策划“守望真情”的系列活动……针对社区内的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社区还新建了爱心慈善超市、残疾人服务中心。同时,曾经因为物质条件较差、生活水平偏低而低落迷茫的居民们也开始有了缤纷多彩的忙碌生活――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可以去街道文化中心有着35,000册藏书的特级图书馆享受精神食粮;可以参加舞蹈、音乐、话剧、朗诵等各类文化活动,参与“温馨节”、“风尚节”、“润心节”等独有的文化节日;可以以非常低廉的学费在社区学校参加钢琴、编织、剪纸、国画、面塑等30余种精品课程。

“钢质文化”的萌芽

“我到上钢社区工作已经近10年。刚到这里时,心理落差挺大的,同样是浦东的行政管辖区域,这里与其他区域的节奏、敏感度太不一样了,交通不便,生活比较封闭,物质条件较差。”上钢社区(街道)党工委书记陆敏之回忆着当时的情景,从浦东的花木社区调到上钢社区工作后,她感到社区很多方面都亟需改善,首先要从哪里抓起呢?“硬件不足,软件补”,这是上钢社区所做的一个重要决定。而所谓的软件,社区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问题随之而来,什么是真正的社区文化呢?一直以来,很多单位、街道的惯用做法就是花一点钱让某个专业团队代表他们进行演出。这似乎是个立竿见影的办法,但陆敏之对此却不以为然。“我觉得社区文化,是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们共同展示出来的底蕴和内涵。社区文化原本就存在,但要挖掘、要引领、要培育。”

为了挖掘上钢社区固有的社区文化,陆敏之开始一家一户走访居民。“2002年 、2003年我直接接触过很多上钢三厂的劳模,他们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其中一位是上钢三厂下属企业的厂长,他家三代人住在一起,生活得很拮据,那时外地很多企业高薪聘请他去工作,并允诺解决他的房子问题,但这位劳模一口回绝了,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国有企业培养出来的干部,应该为国家作贡献。我还接触到一位劳模,是炼钢车间的主任,他跟我说,他们那时候哪有空调、电风扇,太热了,就把在水里浸过的麻袋布往身上一披,以这样的方式散热;如果实在热得不行,就跳进用来冷却钢的冷却水里浸泡一下。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一路走过来的劳模,我们社区还有很多很多。我感觉到,虽然这里物质生活条件匮乏,但精神却很富有。”劳模身上闪耀着的精神感动了陆敏之,并让她联想到了“钢质文化”。要把钢铁工人的坚韧朴素充分展现出来,用钢的特性锻造社区文化,陆敏之暗下决心。

于是,“钢琴”与“钢鼓”首当其冲,成为塑造“钢质文化”的排头兵。自1995年起,“上钢杯”青少年钢琴赛已成为上钢社区文化品牌项目,每年一届的赛事不仅吸引了众多青少年的积极参与,更让许多人认识了上钢的文化追求。几年来,“上钢杯”青少年钢琴比赛的规格不断提升,从区级比赛活动上升为市级,甚至辐射至长三角地区。2008年又设立了社区钢琴学校,让居民们平时就能走进学校,亲身学习和体验钢琴的独特魅力。

2007年,上钢新村街道办事处从南美引进了钢鼓乐器,并成立了上钢社区“江畔馨风”钢鼓乐团。乐团的成员都是社区的居民,平均年龄超过60岁,起初他们有的连简谱也不识,但有着与钢鼓乐器一样的热情和永不气馁的钢铁质地。在上海市打击乐协会老师的指导下,经过3年来的刻苦训练,这支全国唯一的钢鼓乐团的演奏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2008、2009年,乐团带着上钢人民的激情与豪迈把钢鼓敲进了上海大剧院和上海音乐厅,并在“鼓舞东方,激情上海”第三届全国鼓艺大赛中荣获金奖。

环境能改变人、塑造人,陆敏之熟谙环境的作用,于是对上钢社区的外在表现形态也进行了改造:以成山路为轴,北面各类建筑外立面为红色的墙,让人联想到炼钢火焰;道路两侧灰色浮雕,呼应着钢铁的色彩;红色礼堂、社区文化中心则用了钢柱,从外部形态上彰显着工人新村的特色。而成山路的南面,主要延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路走来,展示着书画、篆刻等作品的诗路、画雨、篆道、书廊,让居民们时刻浸润在诗情画意中。

“2003年,我提出浦东是不是可以借用新天地的理念改变这里的环境,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当时这里的环境是令人压抑的,也没有什么商业文化,有的只是杂乱的小摊小贩。我知道新天地、8号桥等地方,原来也不是很好,但经过改造后,既保留了老建筑,又增加了经济收入。我觉得上钢也能进行这样的改造。之前这个想法遇到很多阻力,但是我没有放弃。后来终于有了一个机会,2008年,世博园区建造时留出一块空间,我就开始借此实践我的想法。”于是,在陆敏之的坚持下,有了“大道2010”系列项目,对上南路(耀华路至成山路)西侧沿线,进行了总体环境建设和功能改造,新建了部分服务设施,也改善了世博场馆周边地区的城市面貌。

具有上海石库门建筑和弄堂风情的漂亮楼房出现了,集展览展示、交流交易、互动体验、欣赏品味、创意办公、酒店公寓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广场拔地而起,击退了当初一片怀疑的目光、反对的声音,但这只是上钢社区商业文化崛起的开始。“现在这些都是临时建筑,只能说先做一个引子,相信能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启发。我时常跟街道的工作人员说,你们要给老百姓做引导,带他们去新天地、田子坊看看,希望社区的老百姓能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参与社区文化创意产业。”陆敏之说道,后又语气坚定地加了一句:“与新天地不同的是,‘大道2010’是让周边居民消费得起的文化广场,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尽快改善居民们的物质生活。”陆敏之把“经济民生”和“文化民生”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视野宽广。

“红色文化”的探索

“讲到文化大国,或者文化大国里面的大国文化,我认为,它不在于那些外表的东西:体育、GDP、武功……而是在于内心、文化心理模式。鲁迅当年讲的所谓国民性,我今天把它归结为一种文化心理模式,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几千年以来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惯性,这个方面我们要好好研究、探讨,找到我们今天在心灵上的病根,以便我们将来的改进。”学者邓晓芒如是说。同样,上钢社区要真正传承、发扬钢质文化,单靠钢琴、钢鼓等带有钢性特质的乐器以及红墙、钢柱等外部形态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将“钢”的坚韧顽强、工人阶级特有的朴素情感根植于人们内心。

在上钢街道济阳三村小区,居住着85位曾参加过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会战的功臣科技工作者和建设者,人称“两弹村”。2004年10月,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40周年前一天,上钢街道“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落成揭牌,由原子弹功臣们撰写的《红柳》一书同时出版发行。自爱国主义基地落成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两弹一星”功臣们为祖国国防事业而奉献出的激情岁月和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成为了对干部群众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宝贵教材。与此同时,上钢社区还成立了“劳模之家”,完整记录着在上钢涌现的超过百位的全国及上海市劳模的事迹。如今这些劳模们,大部分早已退休,他们被邀请到中小学担当校外辅导员,到社区、企业作报告,讲述当年艰苦创业的历程……

2009年6月29日下午2时许,众多党员齐集在历城路某一楼大厅,弧形的天花板,花格子的窗,一排排长桌长凳,初一看仿佛步入一个教堂,然而两旁悬挂的小红旗以及主席台背景的红五星,又让人联想到当年庄重与简朴的延安抗大式礼堂。耳边音乐声响起,不是圣歌,而是激扬的马蹄声,《红军想念》、《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等红色歌曲通过六声道的音响设备盘旋而出,将人们带回了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革命岁月。上海市文联何麟副书记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诗歌《中国布鞋》。演员出身的他那满富情感、抑扬顿挫的声音,将仪式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在座很多人热泪盈眶。在“红旗颂”的音乐中,上钢社区老中青三代党员代表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言,再一次向党作出了庄严承诺。这就是上钢社区“红色礼堂”的开启仪式。

教堂的表皮,却是红色的内里:红色的音乐、红色的故事、红色的诗歌……一片红色的革命氛围,红色礼堂无疑是一种大胆而新颖的尝试。也就是在这样特别的环境中,上钢社区街道所属基层66个党组织轮流开展着组织生活,每到周三,这里还有特别的主题活动,包括进行“微型党课”,由党员、劳模、两弹一星的专家等讲述身边的故事。

“为什么做红色礼堂?因为我觉得我们共产主义的信仰也需要有仪式感,需要有文化内涵。我一直在思考,在社会结构转变和思想文化传统的激荡变迁中,用什么样的形式和方法来活跃、丰富党员的组织生活,从而取代以往程式化的说教。我联想到了教堂。现在的宗教场所很有吸引力,自从中国大陆恢复宗教场所,允许自由,教民就成几何级数增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于是,我就想到借用教堂的外在样式来进行党员教育。同时,将政治‘口号’用诗歌、歌曲、小故事等老百姓喜闻乐见并容易接受的文化形式加以诠释,并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与核心价值观有冲突的思想、观念解疑释惑,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和教育老百姓。”陆敏之解释道。相比之前“党群服务中心”“阳光驿站”给人以休息地的感觉,“红色礼堂”的神圣感、肃穆感、仪式感,更能让人联想到安顿心灵的精神家园,承载起每一个党员对理想的执着,对信念的虔诚。

文化民生是个庞大的工程,人数众多的“红色干群”同样应是文化民生的润泽部分。如何让文化和理想比翼齐飞,“红色文化”的探索无疑具有创新价值。74岁的离休党员干部陈泽是红色礼堂讲师团成员,在参加了活动后,他深有感触地说,踏进红色礼堂,在“红旗颂”音乐中,我们自然而然受到感染和感动,胸中升腾起崇高的情感。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完美联姻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而到了现代社会,民生之本,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所以备受关注的“保民生”不只是保衣食住行医教,还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这种精神层面的满足,绝不是简单地听场演唱会、看场戏。事实上,曾几何时,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听场演唱会、看场戏都如同精品店里的奢华品,可望而不可即。如今,这种局面有了改善,在上海,文化艺术的春风吹进了寻常百姓的庭院,不再只踯躅于阳春白雪的高雅场所;在深圳,“开放、平等、免费”成为公共文化的服务理念……不过,这也只是精神上的浅层“温饱”,要真正达到精神上的“小康”需要让群众真正成为文化艺术的“主人”,充分渗透其间,并从中得到精神激励、智力支持以及物质所无法比拟的幸福感。

从2001年起,上钢社区文化活动按照自然季节特点和街道工作重心的要求,细分为“春的遐想”、“夏的激情”、“秋的韵味”、“冬的温馨”四大板块,并且每一季都赋予群文活动新内容,使活动常搞常新。同时,社区借助两弹一星建设功臣、历届老劳模及梁波罗等20多位文化名人共同筹划了一系列提倡先进、科学、高雅的文化活动,特别是其中以社区身边感人事为题材创作的节目,让居民的精神境界在感动中得到升华。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使群文活动真正有声有色,必须有优秀的文化团队。现今,上钢社区共有220支文化团队,日益积淀着属于自己的韵味与灵气。仅在2009年,各类文化团队共参加各类大中型文化活动300余场,受益群众8万余人次。其中“江畔馨风”剧社成立于2003年,坚持每周五的剧社集体活动。该剧社创作排练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品故事、朗诵,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受到了社区群众的欢迎。舞蹈队成立于1997年,全队队员平均年龄55岁以上,每周二、五活动。虽然年龄偏大,体能较差,但这群老伯伯老阿姨们激情洋溢,坚持基本功训练,坚持自编、自排、自演各类新节目为社区居民服务。他们编创的绳操“大家一起来”获得首届“吉祥杯” 舞蹈大赛二等奖、新区健身操比赛一等奖,同时被市老龄委邀请参加中日韩友好民间交流演出,凤凰卫视对此节目进行了专门录制播放。

在不断培育文艺团队的同时,上钢社区也在广泛推广普及传统才艺,“百人剪纸展示”、“手工艺作品展示”、“旗袍时装秀”等活动受到了居民的热烈欢迎与积极参与。上钢社区学校内,编织、剪纸、国画、面塑等精品课程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学员们希望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之际把这些手艺展现给各国来宾,让国际友人也能够喜爱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与此同时,“三民”(民族、民俗、民间)博览馆落户上钢,也使以往零散的民间才艺拥有了“永不落幕”、常年展出的“根据地”。世博会举办期间,上钢社区将成为世界各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本地社区文化“三文”交相辉映的“大舞台”。

“我比较反对用灌输的形式,而喜欢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寓教于乐的方式。”陆敏之说。事实证明,随着社区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他们的精神也焕然一新,身体越来越硬朗,笑容越来越灿烂,心态越来越年轻,之前家里、邻里间的矛盾也随之烟消云散。然而社区的工作人员深切地体会到,这种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做文化不像平地起高楼,一天一张新面孔,心灵的建设往往需要花费更漫长的时间,投入更多的精力。起初,看着其他社区在文化方面频频得奖,工作人员们也会着急,无形中也给陆敏之带来了很大压力。但不断挖掘着钢质文化,同时又受其影响的陆敏之也炼成了钢铁般的坚定意志:“如果是用资金请名人代替表演的方式而获得的奖,我一点也不在乎,这不能真正代表社区文化的实力。我在乎的是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团队得不得奖,我更愿意每年把钱投入文化中心、社区学校与各居民区,请艺术家帮忙培养居民的文化素养,挖掘本地老百姓身上的文化潜质。我认为,让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走到一个最佳结合点,提升文化的灵魂,这才是社区文化。”陆敏之告诉自己的团队,资金紧缺,就一分钱扳成两分钱用,在社区文化建设上更需要的不是多用点钱,而是多用点心。终于,经过不懈的努力,很多奖项纷至沓来。同时,经过了几年的积累,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来临之际,社区各方面条件日益成熟,原生态社区情境剧《家园・印象上钢》应运而生。

居民们的幸福文化生活

上海世博会将近,《家园・印象上钢》即将正式上演,参与其中的演员们也是个个铆足了劲。他们为能参与世博而感到无限自豪,也明白自己的精神面貌与上海城市精神、国家形象息息相关。

序幕中领舞的孙德昌老人虽然白发苍苍,但是精神矍铄,在舞蹈队中,他是“老头子们的领军人”,一起排练的老人都是他的朋友。因为年纪不相上下,虚岁75的张敬方老人和他特别谈得来,他们一个是口琴队的指挥,唱歌、舞蹈都是他的爱好;另一个家住上钢五村,平时也喜欢跳健身舞,比如跳起那深受老年人喜爱的手杖操来可谓腿脚灵活身手不凡,一点都看不出已经是年过古稀之人。尽管有平时的基础,但是他们仍认真排练。每当听到别人夸奖他们的舞姿时,他们就会摇摇头:“年纪大啦,经常学了就忘。练习的时候喊口令一二三,最后上舞台要把动作与音乐配合在一起,感觉不太适应,像重新学起来一样。我们没有年轻人学得快,所以还得多练。”

在上钢社区有不少文艺积极分子都是因为共同的爱好“舞”到了一起。舞蹈队中好几个小演员都差不多年纪,原本在不同的学校读书,因为排练,结成了好朋友。他们和舞蹈队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也成了忘年交。9岁的束家奕参与了好几幕的演出,他和古稀老人的完美搭档让人以为真是祖孙两个!他说之前参加了学校的舞蹈兴趣小组,自己也没想到会被挑选进了这个舞蹈队。来了之后感觉练习非常辛苦,但是也很开心。尽管只和舞蹈亲密接触了一年,但他跳起来不仅动作有板有眼,而且根据剧情的展开,表情也丰富多变,自然生动。集体舞很多地方需要演员整齐――高矮胖瘦整齐、舞蹈动作整齐。单是这个“整齐”就花了演员和编导不少心思。《家园・印象上钢》中“太极和扇舞”的节目,需要一个太极矩阵,为此舞蹈队联合了社区太极晨练队一起练习。人数多、水平参差不齐,只得一次次排练、筛选,最终从三个队中抽出24个人组成方队。最后留下来的人既感到光荣又觉得责任重大,他们都自愿“失去自由”――排练第一,一切为世博演出让路。参与演出的郑礼义说:“我们这些人各家有各家的情况,有的孩子在国外,叫老人去共享天伦,老人为了排练不去;有的本来要春节朋友聚会,为了排练放弃了。至于身体不好什么的,那更加不在话下了。大家都保证不请假,既来之则练之。”《家园・印象上钢》的演出不仅提升了普通老百姓的美感,也使他们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

陈金妹之前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先后在浦东南路小学、东方小学等学校任教。2002年她从小学教育的岗位上二次退休回家,充实的忙碌的生活如同泄了气的皮球一下子干瘪无聊起来。为了填充与几十年的职业分道扬镳后让她无所适从的一分一秒,陈金妹开始加入麻将大军,每天中午指针还不到十二点就匆匆放下饭碗,端着茶杯到隔壁邻居家“报到”,直到晚上五点才意犹未尽地回家。就这样,大半年的时间就在哗啦哗啦的麻将桌上一晃而过。虽然生活又忙碌了起来,但是陈金妹的内心对这样的生活状态并不满意。也许是每天搓麻将坐的时间太长的缘故,她的强直性脊柱炎发作,严重时双脚疼得不能着地,只能躺在床上。正在这时,上钢社区学校的领导上门了,他们知道陈金妹有剪纸的专长后,特地邀请她担任剪纸班的老师。“我想这是一个契机,既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可以为社区、为居民做点事情。于是我正式接受了聘请。”陈金妹说。招生开始后,剪纸班学员日益增多,从一开始的几个学员已经发展到了几乎每个居委会都有剪纸班,每学期学员有两三百个,年龄跨度从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到年过百半的老人。现在的陈金妹虽然比以前瘦了,但身体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精神也很饱满,“是社区教育使我摆脱了无聊的麻将桌,给了我展示自己的平台,丰富了我的晚年生活,同时给了我莫大的荣誉,让我在退休之后还荣获了‘浦东新区社区教育优秀教师’的称号。”为了传承普及和宣传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提升社区居民文化品位,也为了促进就业服务,帮助困难妇女以技能创造新生活,上钢社区(街道)妇联于2009年1月成立了“上钢剪纸坊”,面积50多平米,内有剪纸作品数百幅,可提供30余人的学习剪纸和兴趣见习。剪纸坊成立以来,吸引了300多位剪纸爱好者学习剪纸艺术,而陈金妹也成为了上钢剪纸坊的负责人。

当然,在社区文化中受益的不仅仅是退休老人。2002年秋,当时正读初二的朱陈受邀到上钢社区学校担任钢琴教师,最开始的学生是3位一点不懂乐谱的外婆级老人,每周一次为老人授课,每月100元补贴。和朱陈一起练琴的同学知道后,都觉得她傻。“这100元,什么地方不能去赚呀?干吗要到社区学校?”但是,朱陈却感到:当一名社区学校的教师很光荣也很自豪。“我每次给学员上课,都能体验到一种温馨和快乐。我认为,这是一份可以给人带来快乐的工作。因为,在给老妈妈或给中小学的孩子们上课的同时,我不仅提高了琴艺,也提高了我的人际交往能力。我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上钢社区,在文化的浸润下,居民们越来越感受到自身的价值。陆敏之还清晰地记得几年前她去拜访一位“两弹一星”专家的情景。那位专家灰沉着脸,叹着气:“我们已经过时了,已经被遗忘了。”当年这批高材生背井离乡来到艰苦的空气稀薄的青海高原,为了特级保密工作的需要,他们基本过着“隐居人”似的生活,亲朋好友都不知道他们从事什么工作,更无法奢谈照顾父母,辅导子女。终于他们光荣完成任务,回归故里,但是之后的生活条件并不很理想,他们退居一隅,独自咀嚼着失落的情绪。幸好,经过不断地走访,上钢社区发现了这些“宝贝”,并把这些功臣请出来了,他们又得到了尊重,做讲座,参与各种活动,继续发挥着余热,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更多的人。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高级工程师唐懋功说:“我这一生非常欣慰,欣慰的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有幸为核工业建设作出了毕生的努力;欣慰的是退休后街道和社区没有忘记我们。报刊有我们的身影,电台上有我们的声音。整个社会尊重我们,给了我们太多的关怀。因此我说:能够生活在上钢社区是我最大的欣慰。”

教师音乐见习总结范文第7篇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省人民政府《关于省~20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实施意见》(政[]25号)以及市人民政府《关于市~20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实施意见》(政综〔〕77号)文件精神,推动我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经研究,现就年-2012年全区教育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按照区委构建“一区两地三中心”目标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着力加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切实解决教育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构建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巩固提高“双高普九”和“两项督导考核”成果,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实现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2012年实现教育强区。具体目标是:到2012年,我区幼儿入园率达9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普职比大体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以上;盲率下降到6%以下,青壮年文盲率降到1%以下;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2年以上;初步形成覆盖全区城乡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框架。

(三)工作方针

全面落实“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工作方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校科学管理;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工作主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将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确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质量观,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将工作重点和教育资源集中到提高质量上来;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政策,加强统筹协调,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保障弱势群体公平受教育;把提升服务中心城区率先崛起能力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定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的新趋势,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合作;把先行先试作为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着力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创新人才培养、对台教育合作交流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把分镇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推进策略,因地制宜,把握重点,远近结合,在解决群众关心关注和制约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成效。

二、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四)促进义务教育教师均衡配置。继续试行“区管校用”的教师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区域内公办学校教职工人事关系“收归区管”。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制度,促进校长、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合理流动。加强城区学校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推动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与区内薄弱校、城区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与农村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关系,落实城区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支)教服务期制度。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对长期在农村从教、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奖励,在农村地区学校建设教师周转房,保障寄宿制学校教师、交流教师住宿需要;提高农村学校中、高级教师岗位结构比例各5%,并适当提高农村教师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中的比例,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

(五)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以全面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教育部门和相关部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及学生变动趋势,坚持“均衡发展、育人为本、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注重效益”原则,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和学校建设规划,加大经费投入,将学校标准化建设与城区学校扩容建设、新区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学校实验室、图书馆(室)、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和体育卫生设施的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学校达到“四有”办学要求,即有符合办学规模要求的校园用地和教学用房,有合格的教师,有合格的实验室、图书馆(室)和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有卫生安全的食堂和宿舍。至2012年,全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通过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标评估,计划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

(六)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化远程教育工程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教育网资源中心为龙头,构建农村学校教师网络研修平台,形成全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网络体系。大力推进远程教育“堂堂用”,确保远程教育设备每周用于学科教学时间不少于20个学时。同时,定期组织专家“送培下乡”,加强应用研究和培训,提高应用水平。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工程的应用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与维护。

(七)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关心留守儿童。进一步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关心留守儿童。按照相对就近入学和统筹安排的原则,确保公办学校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达到100%。加大教育资源统筹和学校布局规划调整力度,进一步改善以接收外来务工子女为主的学校办学条件,尽量满足外来工子女就学需求。继续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结对帮扶制度、家校联系制度和“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制度,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八)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积极推进中小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在中小学开展以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班级德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开展“小志愿者”活动,培育志愿服务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在中等职业学校深入推进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实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各个环节。引导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树立育人为本思想,忠诚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发挥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形成全员育人格局。建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学校总编制数内,按照1∶1000配备专业心理辅导教师。提升班主任和生管教师队伍开展德育工作的能力,落实工作职责,完善考评机制。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和奖励表彰机制。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增强网络德育工作实效。加强学校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学生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为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九)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和育人观,把减负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重点。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中小学校历和作息时间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学校和教师不得占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以及课外休息时间组织学生上课和集体补课。严格控制学生的家庭作业量,小学低年级不留家庭书面作业,中年级每天不超过40分钟,高年级每天不超过1小时,初中各年级不超过1.5小时,要按照“以中等学业水平的学生为基准、精选题目、难易适度、数量适当”的要求布置课外作业,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提倡布置实践型、探究型等个性化、开放化作业,教师要注重作业批改的反馈功能,及时进行个别辅导。要控制考试的次数和难度,义务教育阶段每学期只进行期中、期末两次学科考试,及格率达80%以上。健全完善学生学业考试成绩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杜绝按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止各种学科竞赛、特长评级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录取相挂钩。加强对“减负”工作的管理,建立问责制,建立区域内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和公告制度,严格查处以升学率对学校进行排名、下达升学指标和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责任人。

(十)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健全新课程背景下区级教育质量监测调控机制,完善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课程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业质量进行跟踪监测和分析,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师有效教学。全面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加强课程开设的监督检查,确保开齐开足课程。加大对农村课改工作的扶持与指导,依托省市课改样本校、基地校,增强片区教研的实效性。开展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鼓励办出特色,提升水平。推进考试评价和中考中招制度改革,逐步提高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校特别是农村初中校的比例。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管理系统,启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管理系统建设,逐步推行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网络化管理。

(十一)加强科普和体育、艺术教育。建设一批中小学“科技教育基地校”。因地制宜开展课外科普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小制作、小发明”,以及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心理健康、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等科技竞赛和科普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体育竞赛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全区中小学生运动会。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持续推进学校体育场所向青少年开放。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在学校总编制数内,按照1∶600配备中小学专(兼)职校医,开展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加强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工作。搭建完善学校艺术教育活动平台,每年举办中小学生艺术比赛。推进乡土艺术进中小学校园活动。

(十二)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体系建设。将校外教育基地(场馆)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2012年前,建成1个区级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推动中心城区整合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各类资源,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设施完善的公益性校外教育场馆网络。探索建立大中小学纵向衔接、分层递进,学校、家庭、社会横向贯通的联动机制,实现校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各级关工委和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十三)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适应我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积极组织动员应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和企业员工、农民工、退役士兵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以加强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培养为重点,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到2012年,确保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力争有一所民办高等职业学校落户我区。充分利用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扩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业产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行业企业技术培训规模。继续完善并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的项目,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做好创建部级重点职业学校工作,到2012年,力争海峡职业学校成为部级教育改革示范校和优质特色校。

(十四)加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力度。扎实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实施计划”,引导和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在工艺美术业、鞋服、电子信息业、商贸业、物流业、现代农业等紧缺人才专业领域扩大培养规模。鼓励支持大中型企业举办专门的培训机构,针对员工开展岗前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和操作技能。

(十五)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促进校企业合作激励和保障机制,对支付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报酬、购买保险或为职业学校提供实训设备的企业可享受有关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对校企合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企业负责人给予表彰。支持中职学校直接进入企业、社区等办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中职学校举办企业中职班。切实落实工学交替、定岗学习的环境,不断完善顶岗实习制度,推进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促进职业学校跟上产业发展步伐,努力提高毕业生对技术性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建立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把职业教育同职业资格认定、技术等级评定及就业准入紧密结合起来,力争到2012年,职业学校毕业生全部取得“双证书”,具有较强的创业就业能力。

五、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终身教育

(十六)重视学前教育发展。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实行区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学前教育,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的管理机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统筹规划全区学前教育发展,城区按服务人口6千人的区域设置1所规模不小于6个班的幼儿园,每个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至少要有1所公办幼儿园,农村按服务人口3千人设置1所幼儿园或小学(教学点)附设学前班(幼儿园)。严格实施办园许可制度,建立民办园评估定级和按级收费制度,健全完善教育、卫生、劳动保障、公安、物价、消防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对不符合办园条件的无证幼儿园坚决予以取缔。依法保障民办幼儿园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促进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大力推动早期教育实验工作。积极探索以社区为依托、以示范园为核心、多元化的早期教育指导与服务模式,建立早教指导人员培训制度,到2012年底,省、市、区级示范性幼儿园均成为区域早期教育指导、咨询服务中心,镇街中心幼儿园全部开展这项工作,使之成为本区域早期教育的基地。大力开展示范幼儿园创建活动,至2012年,力争全区区级以上的示范幼儿园达70%以上,其中市以上示范幼儿园达30%以上。

(十七)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终身教育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评估指标体系。积极发展成人继续教育,广泛开展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大学、自学考试等平台的作用,整合各类资源,支持区、镇街、村居老年大学(学校)建设,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终身学习形式。进一步加强基层老年教育工作,到2012年,实现镇街、村居全面建立老年大学(学校),全区老年人入学率达15%以上。重点建设1个区级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2个镇街社区学校,10个村居社区教育学习点,初步形成覆盖全区城乡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重点培育一批社区教育专干、社区教育兼职人员和社区教育志愿者。结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环保、涉台教育“六进社区”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文化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拓展终身教育活动的载体。

(十八)加强扫盲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区文盲人口档案,制定年度扫盲计划,建立健全扫盲教育管理、组织、教学三支队伍,积极探索扫盲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扫盲教学方式,采取集中办班、送教上门、包教包学、子女教父母识字等办法开展扫盲教育,确保扫盲目标的实现。到2012年,减少文盲3千人。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十九)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队伍管理。广大教师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将师德师风列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完善教师考评机制,进一步规范对教师职业道德、业务能力、专业发展、工作成效等方面的评价,发挥教师评价工作对规范教师职业行为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制定并实施《区教育工作嘉奖记功暂行规定》和《区教育工作人员问责暂行规定》,健全师德激励机制,树立师德典型,表彰奖励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民教师。加大师德监管力度,对师德表现不佳的、在教育教学工作有失职行为的,要实施诫勉;对有严重失德行为,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依据法律法规解聘相应的教师职务、调离教师岗位、取消教师资格。要着力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教师不得从事有偿补课、有偿托管,严禁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

(二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格掌握并实施教师职业资格标准,规范教师资格准入;全面推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严格招聘程序,严把选人标准,保证新增教师质量。鼓励新聘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及时补充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以及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所需教师。按照我省新修订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全面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核定工作,及时补充中等职业学校紧缺人才专业教师、农村教师,3年内农村紧缺学科教师要配备到位,确保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大力开展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充分发挥市名师工作室和特级教师、省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结合区政中心搬迁,重新选址按省级示范性培训机构标准建设区教师进修学校,强化区教师进修学校培训、教研功能,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教师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着力抓好幼儿教师培训,切实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素质。开展学前教育骨干教师(园长)培训,加强省、市、区示范性幼儿园与镇街中心园师资对流,努力提升镇街中心园教育教学质量和辐射带动村办园的能力。

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支持职业学校招聘引进重点专业建设急需的优秀人才,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评聘办法。从年起,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评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须有半年以上企业实践工作经历,到2012年,专业课教师具有“双师”素质的比例达60%以上,到2015年,专业课教师具有“双师”素质的比例达80%以上。

(二十一)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落实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进一步落实公办学校教师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政策。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区活动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权利。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和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

(二十二)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一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能力突出、潜心办学的优秀人才担任学校领导,研究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学校领导班子办学治校能力。建立和完善校长履职监督体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构建具有教育系统特色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改进和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规范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和条件。推进中小学校长聘任制,把实行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作为中小学校长主要选拔任用方式。

(二十三)加强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要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工作纲领,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教育工作始终,进一步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教育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契机,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大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和办学治校能力建设。要抓住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一重点,不断扩大基层党建工作覆盖面,把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来,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师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纪律建设,加大学校领导干部培养培训和交流任职的力度;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要下大力气解决社会和师生集中关注、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反腐倡廉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树立和维护教育系统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七、推进教育重点工程建设

(二十四)实施教育改革试点工程。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统一,先行先试,积累经验,逐步推广,配合省教育厅实施重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根据“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城乡互动、稳步推进”的原则,制订具体的教师校际交流的实施意见,明确校际交流的基本原则、条件、程序和办法等,确保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平稳推进、落到实处。开展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试点,统筹城乡教育基本标准、学校布局和资源配置,探索建立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通过采取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整合、重组、捆绑等方式,打破学校和城乡之间的分割,从体制上保障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针对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将优质高中部分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校,以及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和机制。开展全民学习型社会建设试点,总结并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区共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机制,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十五)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组织实施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将全区农村教师轮训一遍,其中推荐200名农村教师和20名农村校长参加省级培训,推荐农村教师600名和农村校长40名参加市级培训;组织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配合市教育局遴选培养2名名师和20名省学科带头人,遴选培养8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和3名名校长以及20名骨干校长,打造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队伍。到2012年,小学教师具备大专科学历、初中教师具备本科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85%和90%左右;普通高中教师在学历达标的基础上,具有硕士学位的比例不断提升。实施“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园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到2012年力争将全区农村幼儿教师(园长)轮训一遍。

(二十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总体规划的通知》(政办〔〕113号)精神,全面落实校舍安全工作责任,科学制定校舍安全工程实施规划和方案,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先重建后加固”的原则,突出无设防校舍的重建任务,分类、分步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到2013年底,全面完成我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区中小学校舍规划加固和重建的面积26.62万平方米(不含砺青中学3.7万平方米),其中重建项目109个,重建面积21.87万平方米(年1.21万平方米、年12.3万平方米、年6.2万平方米、2012、2013年2.16万平方米);加固改造项目29个,建筑面积4.75万平方米(2012年、2013年完成)。

(二十七)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依据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重点支持独立设置的农村初中和乡镇中心小学、300人以上完小新建或改造师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到2012年底,基本满足城镇居民子女就学需求,基本消除“大通铺”和校外租房现象,基本解决农村教师住宿需求。

(二十八)实施城镇中小学扩容工程。适应城镇化进程加快,就学人口快速增长的需求,结合小城镇建设规划和学校布局调整,在城镇新建居民区中同步配套建设学校,并结合薄弱学校改造,到2012年,基本消除“大班额”现象。

(二十九)实施幼儿园建设工程。把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形成公办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公、民办幼儿园共同发展格局,特别是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到2012年,全区规划新扩建的10所标准化幼儿园全面完成,幼儿入园难问题基本解决。

(三十)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加强区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争取到2012年,实现区特殊教育学校校舍建设和教育、康复设备配备达到国家颁布的标准;70%附设特教班的普通中小学校建有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继续抓好三类残疾儿童“普九”的巩固提高工作,到2012年全区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力争达到96%以上,积极发展残疾人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在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办残疾人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班。每年要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划拨部分用于支持具备培训条件的特教学校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并通过残疾人社会福利基金、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特教事业的发展。逐步将特教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享有的“两免一补”政策两头延伸至特教学校中的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对特教学校所有在校学生实行免费教育。稳定特教师资队伍,适当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特教津贴水平,对特教学校教师职称评聘予以倾斜。

(三十一)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校校通”建设,推进多媒体“班班通”建设,优化光纤线路接入的服务水平,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缩小城乡、地区之间教育差距,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提供保障。加强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提高教育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保证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全面推进校园“绿色网室”工作,2012年前分步安装校园绿色上网过滤及安全网关软件。加快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为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公共服务,为构建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现代化教育平台。建设中等职业学校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以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模拟仿真实训软件、教学课件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为核心,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八、健全办学体制和管理制度

(三十二)完善政府对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政策支持。认真落实省、市对区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对区党政主要领导教育目标责任年度考核工作。充分发挥政府教育督导机制的促进作用,全面实施乡镇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认真督促各镇街履行对公共教育的责任,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按照省定的分担比例,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及我区财力,适当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均定额补助标准,提升中小学校经费保障能力。根据财力情况,适时调整提高公办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逐步增加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落实教育费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职业教育的规定。增加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教育服务均等化。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完善监督机制,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

制定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举办教育的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将教师住房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系,改善教师居住条件。完善教师医疗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完善公共文化、体育、科技等场所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的政策。

(三十三)加强依法治教工作。加强行政执法,严格依法行政,健全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政务公开制和教育行政处罚制度。完善督导制度,加强督导队伍建设,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加强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督导检查,建立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强化财政、监察、审计等行政内部监督。重视教育司法,维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健全教育法律救济制度,重视教育行政诉讼、教育民事纠纷的处理。开展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师生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

(三十四)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积极促进公民个人、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以多种投入方式,形成独立举办、共同举办、中外合作办学等各种社会力量办学形式,引导民办教育以发展非义务教育为重点,以提高质量和满足多样化需求为方向,创新体制机制,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把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医疗保险等公共政策覆盖到民办学校学生。把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的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精品课程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纳入教育资金支持范围。加大对民办幼儿园发展的支持,在办园场所规划、教师选聘和培训等方面予以支持,充分利用符合义务教育布局规划、办学条件达到规定要求、管理规范的民办小学、初中委托实施义务教育。

依法促进民办学校完善董事会集体决策制度和运行机制;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依据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核定办学规模;加强对民办学校的财务监管;完善民办学校信息公开制度,大力推进民办学校校务公开。

(三十五)加强学校管理。加强学校财务管理。中小学校要按照预算管理要求,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制度,提高预算执行力度。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民主决策机制,规范各项支出,实行财务公开。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化债机制,严禁新增债务。

加强学校收费管理。加强教育收费监督检查,进一步督促学校严格执行收费政策,实行收费公示制度,规范收费流程。取消义务教育借读费和农村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住宿费。

加强学校后勤管理。探索建立新型学校后勤保障体系,加强学校后勤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学生伙食、用水、用电等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充分保障;规范后勤服务市场准入和后勤服务实体行为,进一步完善服务价格核算和调控机制,确保食品和后勤服务安全。

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学校要根据当地实际和安全事故发生特点确定活动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和演练。地震、地质、气象、消防等部门要与学校加强沟通,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和消防安全的宣传教育、紧急疏散和逃生演练,增强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和防范能力。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安全保卫工作信息报告制度和假节日的值班制度。构建校园安全防控体系,抓好各种安全措施的落实和隐患整改,不断提升防范各种安全事故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疾病防控。加大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建立平安校园创建长效机制。做到学校安全保卫机构、保卫干部、保卫经费100%落实,校园专职保安员、防卫器械100%配备到位,防火、防震、防洪为主要内容的应急疏散演练覆盖面达到100%,照明、消防条件100%符合国家安全规定,各项安全制度和应急预案100%落实到位。

九、落实教育惠民政策

(三十六)巩固和完善义务教育惠民政策。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工作。在区域统一标准内,按不同学校类型进行适当调整,适当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边远学校、小规模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继续做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工作,推广“免费营养早餐工程”。

(三十七)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制定管理办法;加强学生资助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对学生资助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落实。全面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政策,以生源地信用贷款为重点扎实推进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在免除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建立完善普通高中助学金政策。

(三十八)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各职业学校要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人员和经费“三到位”,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开展职业发展辅导和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组织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岗位需求,增长实践才干,寻求就业机会。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实现区域间、高校间和校企间招聘求职信息共享。

十、提高教育对外交流水平

(三十九)拓展对省内外教育合作领域。积极参与市组织的教育考察团赴台考察,考察学习台湾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校本管理、人事制度管理以及校务委员会制度等先进经验;开辟“绿色通道”,积极创造条件,接纳台籍学生,统筹安排台商子女在入学就读,对参加中考的应届台商子女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加强与台湾仙同乡会等民间团体的联系,发挥其人才、资金等方面联络的优势,争取在人员互访、人才交流、教师进修培训、讲学等方面有新的突破;积极组织开展两岸青少年主题夏令营活动赴台或来交流,增进台湾学子对祖国的归属感、认同感,增进两岸文化交流与青少年间的友谊;充分利用妈祖文化品牌为载体,积极参与举办学术论坛及研讨会,加强对台教育合作与交流;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内涵建设,吸引具有同源文化的台湾学校开展合作交流;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继续为台商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在继续教育、人才支持等方面为在台商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鼓励学生到台商企业实习、就业,加强与在台湾企业的联系,积极开展结对办学活动,全方位开展合作与交流。

上一篇:个人见习总结范文 下一篇:教师数学实习习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