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去极端化剖析材料范文

时间:2023-02-23 13:02:46

教师去极端化剖析材料

教师去极端化剖析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生 主体作用 教师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年早期,其年龄特点、情感价值观特点等决定了他们在历史学习中的特点,所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认识高中生

1.高中生的年龄特点。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为此,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在青年期,高中生基本完成了人的社会化,并将取得公民的资格,准备投入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此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要对自己的未来作出重要的选择。重视友谊,逐渐关注社会,思考自己和社会的关系,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并形成了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

以上特点决定了高中学生(相对于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同样不应该有过重的负担,历史课程要充实现代史学研究的成果,删除陈旧的内容,仍然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趣味性也不能简单地满足于故事式的历史情节,高中生需要在历史学习中进行思考,体味思维带来的快乐,具有较强实用性和现实性的历史才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2.高中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特点。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从认识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这两种心理都源自对社会缺乏应有的认识,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在价值观上,高中生也存在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

在教育面向现代化,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今天,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把提高学生素质当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乃是当务之急。

1.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依据“双纲”(即《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中学历史考试大纲》),认真钻研课本, 把课本中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章、每一节的具体要求和通过学习应该达到何种程度都告诉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既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便于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尤其是课本中的大字部分,是历史课堂教学 的主要内容。当然,对于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也必须指导学生去阅读,这对于加深理解主要内容及拓宽学生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就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内容,归纳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讲完一个章节内容,学生可能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此时可以让学生把疑问提出来,交给全班讨论,教师只在一旁作点拨、引导、启迪工作。对于学生不能解决或不易解决的问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学生予以答复或提示,必要时则给予个别辅导。

实践证明,学生自己搞清楚的问题,其印象是很深的,记忆也牢,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 。

4.要求学生作学结。在每讲完一章、一单元及一本书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小结。写小结实际上是一次重新整理与复习已学内容的过程。学生们很可能在写小结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没有认识、理解的问题,以便弥补缺陷,并把分散在课本中的知识加以系统化,从而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因此,可以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带有总结性的作业,让学生完成。 另外,在课堂上每讲一道典型例题或习题,或评讲试题时,也可让学生进行小结,其内容可包括:(1)题型及演变;(2)解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3)多角度解题思路的方法。

5.让学生分析错误。学生在认识和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学习中的正常现象,教师的 责任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剖析错误,纠正错误。实践告诉我们,剖析错例往往比正面讲解印象更深。

所以,对于错误,特别是大部分学生易犯的典型错误,一定要认真剖析,让学生不仅要知其错,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错,使学生在纠错过程中学习提高。

教师去极端化剖析材料范文第2篇

观点材料化是指教师在备课和上课中,将教材中抽象的概念、观点和原理还原于具体的生动的现实材料之中。从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入手,综合归纳总结出蕴涵其中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理,自觉接受教育,提高觉悟。

注意,将观点、原理还原于材料的具体操作过程不是任意的、也不是盲目的。哪些观点应该而且也可以材料化是由教材内容决定的。思政课的内容直接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相联,它为指导我国的各项建设事业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当中要充分运用而不是脱离现代化建设中极为丰富生动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材料中理解和加深对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认识,感悟出真理的内涵和生命力以及真理对人类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在观点材料化的运用中,必须做到:

1.明确材料的作用,防止材料运用目的不明确。课堂教学中对材料的运用是一种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2.精心选用材料、反对材料的滥用。在备课中,教师首先要对平时搜集备用的材料进行精心比较、筛选,将各类材料按有利于落实教学目标的需要进行优化重组。在运用材料上,一方面要重视隐含的知识点与教材结合贴切,不仅要选用能准确说明观点的材料,还要选用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能启迪其深入思考的“新、近、活、热”的材料。另一方面,要做到主要选用那些对教材主题处理最合适的纵贯始终的一两个核心材料。然后对其进行纵深挖掘,切入教学目标的不同层次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这一核心材料步步递进,层层剖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选用材料不能仅限于引证,还要注意学生获取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材料的选用,一方面要能说明教材中的理论观点,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功能。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综合归纳和演绎分析。

观点的材料化不是观点加材料的简单堆积,材料的选择不仅要服务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要服从于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也就是说还要做到“材料学生化”。

“材料学生化”就是要求教师在材料的选用上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与材料的时空距离。材料应体现时空近体性原则,即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可接受程度,以增强材料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使材料真正发挥对学生教育的有效性。

首先,材料要反映时代特征和时间近体性原则。从教学的有效性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出发,要让学生感受当代最新实际,在对最新材料的分析中感悟理论、接受教育,也就是材料的选用要贴近当今时代,反映当代改革、开放、发展的生动的社会场面。

其次,材料要在空间上贴近学生,要真实体现空间的近体性原则。教师在选材上要多选用学生日常生活或周围的事例。利用学生有切身体会和感受的以及为他们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的材料,就很容易启发学生去联想去深刻领会蕴含在材料中的理论观点。

第三,学生化的材料应以教育性为根本点。思想政治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强大的德育功能。通观思想政治课教材,每年级均有特定的教育目标。高一年级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知识的传授,教育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这些基本的经济原理和观点分析我国社会经济现象,提高其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对高二年级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有助于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目标和道路;对高三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责任感。明确了特定年级的教育任务,在教学中就应始终对准思想教育的中心和焦点选用材料。要以选用反映现代化建设中光明和积极面的材料为主,多给学生以鼓舞和激励,有助于他们在学习中做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第四,学生化的材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当代的高中生接收社会信息的触角是开放性的,但其接触社会现实的机会不多,对多彩万象的复杂社会的感受和体验不全面也不深刻。他们的认识能力虽已有较大的提高,但其思维的深刻性、全面性、准确性上有着明显的不足;他们有理性但羡慕实惠;渴望成才但缺乏坚强的意志;思想活跃但是非易混、好走极端;有思辨能力和批判意识但方法简单;有竞争意识但集体观念淡漠;有一定的民主意识但又不愿接受法纪约束,信奉我行我素的个性自由和无政府主义;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交愿望强烈而交往择友标准无原则;爱美求乐但良莠不齐等,教师在选用材料上千万不可忽视学生这些思想实际。

教师去极端化剖析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计算机;初中历史;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23.45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各种现代化科技成果被用于教学中,既推动教学手段的更新,而且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能在在他们的大脑皮层中留下了很多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历史知识和形成良好的品德,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与不断改革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一定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能够有效地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展示,让学生始终保持上进、愉悦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者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供学习资源,通过协作学习,通过人与人、人与机器的不断交流,达到知识的建构。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历史学习是以掌握历史概念,探求历史发展动向和规律为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概念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历史概念,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手段的单调,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手段相结合,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不易理解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具体,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潜在的刨新意识得到充分发展。例如在教“’的十年”这一章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在后人看来似乎是啼笑皆非的一场闹剧而实际是蕴涵着深刻的历史知识的民族悲剧的概念,就可以选用“”照片、画面和录像等直观性的材料,使触目惊心的历史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从现象发现本质的东西,还可以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简史》等著作中选取材料制作有声的文字资料,引导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归纳来认识“”的本质,加深学生对我党“左”的错误发展极端化所造成的恶果的理解。采用这种方式不仅能更好实现本章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逐步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

二、现代化教学手段能突破重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在现实世界中不能重演。历史知识这种过去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其理解、掌握、巩固的难度,也给教学方面带来很大困难。现代化教学手段凭借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形、画面和图像等综合一体,使其产生直观、生动、形象、即时等声像效应。它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往昔情景、神游历史殿堂,使他们在历史学习中获得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内容。心理学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二者加起来达到94%,说明通过多个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要强得多。恰当运用这种手段,通过为学生提供多个感官的刺激所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达到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记忆和理解。如在“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这一节,学生对战略反攻目标和主攻方向及三大战役的进程及战役的特点往往因地理知识有限,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几幅动态地图,通过流动的箭头把敌我双方的攻防路线及战略态势进行演示,再配上有关三个战役的影视录像片的有关片断,学生就能较清楚了解战争进程,理解我军作战方针和意图了。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创设和营造课堂氛围使人身临其境。

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展示的图像、音响以及营造的课堂氛围使人身临其境,它不仅可以再现古代人物形象,还可以缩短时空距离,加大信息容量。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一节,事件头绪多,容量大,学生难掌握。对这一节的教学,可利用“二战前欧洲形势图”的动态操作,引导学生了解德国法西斯和日本法西斯制造战争,有分三路进攻苏联和偷袭珍珠港的历史画面、地图、多面体动画和录像片段等逼真的历史氛围则可激发学生的想像和创造思维。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而且可以把学生对事件的理解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历史的时空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思考及剖析历史,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师去极端化剖析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二胎男生;问题化;认识;建议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全镇人口6.18万,在校学生1055人,学生来自于本镇及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春节过后,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两个星期之后,我校的初二学生开始接二连三出现离家出走现象,学校对此非常重视,组织教师针对这个现象开展调研,探求原因,以便寻求一些对策,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对出走学生特征初步分析,发现这些学生多是家中的二胎男生。

二胎男生怎么了?他们的成长环境与其他学生有什么不同?他们的想法有什么特别?为什么进入初二第二个学期,他们在学校里不想待下去了,会选择离家出走这一极端的行为?……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二胎男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我们从学生分布、自身特征、家庭环境等方面展开调查,从中清理出问题学生中二胎男生的一些共性,寻找二胎男生成为问题学生的原因及发展历程,以便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和指导各有关方面,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达到防患于未然。

一、现状调查

为弄清问题的实质,我们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调查:全镇初中适龄孩子调查、本校二胎男生及有问题的二胎男生调查、在校问题二胎男生表现调查、问题二胎男生家庭状况调查。

具体情况汇总如下:

调查一:沥海镇初中适龄孩子调查

材料来源:沥海镇计划生育办公室

接待员:王建炎

调查日期:2012年5月8日

调查二:沥海镇中学各年级二胎男生及有问题的二胎男生调查

材料来源:沥海镇中学教务处、政教处

调查日期:2012年5月23日

说明:

(1)问题二胎男生的界定:指问题较多、一个月违纪现象超过4次的二胎男生,成绩较差,期末考成绩位于年级后20%。

(2)占总人数比例=二胎男生人数/年级总人数。

(3)占二胎男生人数比例=问题二胎男生人数/二胎男生数。

调查三:问题二胎男生在校表现调查

材料来源:由各班主任提供,学校政教处汇总

调查日期:2012年5月23日

调查四:问题二胎男生家庭状况调查

材料来源:由学校政教处组织对本校问题学生进行家庭状况调查,发放调查表。(调查表见附件材料。)

调查日期:2012年5月23日

对回收到的调查表进行分类整理,根据班主任的提名属于问题二胎男生的调查表进行汇总,共收到有效调查表36份,经整理结果如下:

家庭结构:四口之家的21户、五口之家1户(大女儿已出嫁)、六口之家的14户(与祖辈同住)。第一胎为女儿的33户,其中11户没有符合政策,年龄间隔短。3户第一胎为男孩。

家长受教育程度:父亲初中学历的28户、高中学历的8户;母亲初中学历的32户、高中学历的4户。

平时主要监护人:双亲监护的12户、母亲一人监护的18户、由祖辈监护的6户。

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很满意的没有、还过得去的10户、不满意的26户。

监护人的主要工作:主要是负责日常生活护理,督促孩子的学习。

亲子沟通情况:良好的1户、一般的10户、沟通困难,基本没有沟通的25户。

孩子作业时间:大多数在1.5小时左右。

孩子睡觉时间:大多数在晚上8点到9点。

孩子在家的主要活动:20人主要是在家看电视或碟;8人上网玩游戏或聊天;5人打篮球;3人外出串门。

做家务情况:调查显示孩子基本不做家务,也不让他们做家务。

生活自理能力:初三学生生活基本能自理,初一、初二生活自理能力不好,洗澡等都需要大人帮助,衣服都不是自己换洗的,需监护人督促。

孩子交友情况:13人基本没有在家谈起要好的朋友,也不出门到朋友家里或让朋友来家里;10人有要好的朋友;13人朋友交往密切。

每周零花钱(包括平时在校的就餐费用):17人70~100元;13人110~120元;6人130~150元。

上网及进网吧情况:20人曾经有过但现在已经不去了;5人偶尔去一下;11人星期天一定要去一下。

二胎生育原因:均为一个孩子太冷清,希望能热闹一些,对孩子的成长会有所帮助。

一胎的现状:22人在读高一级学校,其中16人读大学或大专,6人读职高;10人在单位工作;4人在家待业。

二、农村初中二胎男生问题化成因分析

根据调查获得的材料分析,在农村初中阶段出现一些二胎男生的问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发展性问题,其之所以来得唐突,表现得猛烈,既与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有关,又受孩子自身发展规律所影响,而外部环境因素又可分为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

三、对二胎男生“问题现象”的认识与建议

我们认为二胎男生“问题化”现象的出现,是孩子成长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性现象。初二年级二胎男生接二连三地离家出走是问题焦点的集中体现。对于这个群体的学生如何教育?可能不同以往多女孩子的教育,也不同于独生子女的教育。对于二胎男生中极端行为高频出现的现象,绝不仅仅是由于他们自己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量的积累最终导致了这些极端行为的产生。因此,对于二胎男生“问题化”现象的引导、转化,应该首先定位在他的家庭教育方面,健全家庭教育模式,然后通过家庭落实在孩子的身上。为此提出以下建议:(1)学会倾听,现身说法;(2)合理期望,激励为先;(3)给孩子留下一些空间与时间,“无为”教育,回归自然。

随着我国人口生育高峰的消退,二胎生育政策会有所松动,二胎子女会不断增多,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茁壮成长。这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配合,共同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孩子们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体验人文精神,培养高尚情操,引导理性分析,养成良好习惯,从而自由积极地成长。

教师去极端化剖析材料范文第5篇

一、研读文本内容,夯实语文特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涵盖了德育、美育、创新教育、思维教育等教育内容。在语文拓展式阅读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这几者的关系?笔者认为,只要扎扎实实地去关注语言文字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给语文腾出足够的空间,那这几个方面的教育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常是靠品读语言才能完成课程任务的,或探寻一篇篇课文中的深刻内涵,或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思想意义,或赏析优美生动的文字,或理解高超的写作技巧……总之必须突出“文字、文学、文化、文采”四个具有语文味的内容,在拓展式阅读教学中增加学生接触和深入文本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悟,浸润在文学作品的情境中,受到熏陶,提高语感。

案例:

学习完《松鼠》这篇课文,我们再来看一篇介绍松鼠的文字,想一想两篇有什么区别,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松鼠】又称灰鼠、普通松鼠,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体中型,长20~30厘米,尾长20厘米左右,尾毛蓬松。体毛多灰色,有的赤褐,腹面灰白色,冬季耳尖生出毛簇,耳壳灰黑色。前后肢均发达,前肢4指,后肢5趾,指(趾)端钩爪锋利,便于攀登。行动敏捷,善于在树枝间穿行、跳跃,嗜食松子、胡桃等果实,有时也食昆虫和鸟卵,冬季有贮集食物的习性,为森林害兽。可用树叶等筑巢,有时也用鸦、鹊废巢安身。每年产仔1~4窝,每窝5~10仔。尾毛可做笔,毛皮可制衣。我国东北分布最多,西北等地也有出产。

设计这样一个拓展教学的内容,就是从语文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结合文本的语言、写作技巧等方面去思考,明白平实性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在语言上的区别,让学生潜心研文,对文本中的语言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这样既拓展了文本的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这样的拓展就是非常符合语文教学要求的,应该常常出现在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二、抓住文本重心,拓展文本空间

肤浅的拓展,只能获得浅层的收获,深度品读文本,才能有丰富的收获。教师要在每节课教学设计中确定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深度阅读。好的阅读可以洗涤人的心灵,深悟文本的内涵,达到个性化的理解。不能简单地追求“1+1=2”的结果,这会给人非常生硬别扭的感觉,起不到拓展的作用。

如何从文本中选择拓展的内容?首先教师要对教材作认真深入的剖析和解读,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为拓展点;其次明确拓展的方向和目标;第三对搜集的材料正确整理与内化提升。拓展的内容可以从知识、语言、情感、思维四个角度来选择。具体来讲,能体现语文特性,又可以拓展的方面有字词、文学常识、主题、情节、文体、作家、体裁、表现手法、语言等等。

在日常教学中,为了能科学有效地拓展,往往选择以下几个方面:

1.体裁拓展:学生的文体意识非常淡薄,对于各种文体的结构特点、语言特点等更是知之甚少,而苏教版的教材很多单元都是按照文体来编排,所以在教学中不妨设计有关体裁方面的拓展,让学生对文体特点了解得更加清晰。

2.主题、情感拓展:现在的教材很多单元都是主题式单元,将有相同主题的文章放在一起,形成单元语境,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提升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前后勾连,也可以引入课外相关主题的文章,进行主题拓展,激发学生寻找一类文章去比较阅读,既促进学生阅读,又能深入理解文本主题。

3.作者、背景拓展:作者写文章,都带有自己人生经历、时代风貌的特征,要真正准确地把握文本内容,必须要对作者的情况作必要的拓展延伸。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中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感悟自己的人生。在教学萧红的《呼兰河传》时,我们必须要向学生讲述有关萧红的人生经历,让学生跳出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再来感受文本的深刻内涵,会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

4.内容拓展:同一内容在不同作者的笔下会有不同的表达,比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我们会抓住父爱,选择相应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也可以与同一单元的《我的母亲》《父母的心》进行比较阅读,感受父母亲伟大的爱,使学生情感上得到充分的熏陶。

5.手法拓展:文中的写作手法――对比、衬托、欲扬先抑、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这些都是每篇课文必不可少的知识点,一般我们都是随文而教,点到为止,学生在一知半解中很难真正掌握。所以我们可以设计拓展的内容,加深对写作手法的理解。比如在教《小石潭记》时,我们会重点强调移步换景的写法,为了明白这种方法的特征,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写作,进行训练,出示一篇用其他方法写景的文章,让学生修改,也可以直接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旅游经历,相信对这个手法的理解一定会有突破的。

6.语言拓展: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就是语言的学习,所以语言拓展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每一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可以从句式、修辞、详略、哲理等各个方面去挖掘,设计拓展问题。前文提到的仿写、续写、改写就是一种形式,教师也可以进行口头语言表达的训练,总之,要形式多样,选择得恰如其分,发挥拓展的最大效益。

教师还可以从思维训练上去设计拓展的内容,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总之,拓展的内容是多元的,我们呼唤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文本感悟的拓展。

三、实现因材施教,提高课堂功效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也是拓展式阅读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生理、心理、语言能力、兴趣态度、认知结构、学习习惯等都具有各自的特征,也决定了拓展实施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首先,拓展式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需求为真正的出发点。拓展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文本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选择的拓展内容要触动学生的心灵,符合学生的实际,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拓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的知识浅薄,阅历简单,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拓展教学,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彰显其主体特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有些教师在拓展时选择了过于艰深的内容,那这堂课只能成为教师的独角戏,一堂课下来,学生连课文中的句子都没有读熟,怎么谈对文本的把握?所以教师应该精心挑选,把一些真正的经典性的材料引进语文教学中来。否则,无度的拓展,既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又削弱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教学行为。在拓展教学中不妨围绕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做做文章,他认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两个水平:第一个水平是‘实际发展水平’,第二个水平是‘潜在发展水平’。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这个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研究,以达到把握“教学最佳期”和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途径进行有效指导的目的。处在自己思维“最近发展区”的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他们会感到极大的满足。在拓展中把握“最近发展区”,掌握拓展内容的难易程度,一定能有效加速学生的发展。

总之,在拓展式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传承孔子给我们的教导――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个体差异、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好自己的课堂,拓展才有意义。

四、追求多元目标,提升语文素养

中考、高考“一纸定终生”的选拔模式,让很多教师以考试为指挥棒,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练,希望用“题海战术”攻下中高考的堡垒。在这样的教学状态下,学生成了答题的机器,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提高、潜力发挥等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对学生的考查和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考虑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为了考试只注重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我们教师也可以思考,怎样将考试的题型悄无声息地融合到拓展教学中?不要做机械化的训练,要让这种纯粹的训练变得更有教学的艺术,让学生乐于接受,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做到润物无声。首先要做的就是钻研试卷,重视中考试题的分析与评价,研究每道题目的出题意图、提问方法、考查方向、答题要点等。其次就是要思考如何将讨论的心得内化到日常教学中去,既不破坏语文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又能渗透中考试题的理念,从而实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应对语段修改类题目,我们不妨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在识字读文的环节,可以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让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在语言赏析的环节,设计一些比较阅读和赏析,通过和原文的比较,发现被修改后的语段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师去极端化剖析材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合作学习 创新

一、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不少农村语文教师感觉阅读教学效率低下,其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过程上,仍然存在着语文实践活动不够丰富的问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时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教师放任自流,教师只管 提出问题,对于学生如何讨论,如何合作则不管不问;二是教师收得太紧,课堂气氛过于紧张、严肃,缺少合作讨论的氛围。由此,合作学习就只能流于形式,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其次,课堂中,师生的交流比较肤浅,停留在表面上,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指名回答。这样,使交流局限于师生的单项交流,不够深入,不够全面,教师往 往关注学生是否能说出自己心中的预想答案,而容易忽视学生的表达中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使课堂上许多精彩的生成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开拓。

再次,阅读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兴趣、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不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听、说、读、写,应该作为语文课堂上教师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对学生朗读指导的过程。

二、有效阅读教学实施的策略探讨

(一)通过合作学习,交流互动,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讨论,有利于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学生人格、品质和心理的健康成长。阅读能力的提高,又反过来加深了学生阅读对话的深度和广度。

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我们应该注意:一是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与任务;二是教师要把握好合适的时间和适当的时机;三是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适时点拨非常重要。

(二)引导想象,丰富体验,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拓。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 维。为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基本理念,《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在“大语文”教育观下,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禁锢 于课本。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加速学生的拓展阅读,能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宽加厚。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学生受文本的客观制约,另一方面学生又不应该是简单的接受文本内容,而是自觉地参与对文本内容的补充完善和发展思维,特别 是对文本内容中由于省略号或空白等造成的悬念,更会做出种种补充和拓展。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课合理的 续想,从而开拓学生思维,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使学生充分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转换角色,平等宽容,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教师角色应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由“导师”向“学友”转变、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把学生学习的课堂“放心”地交给学生。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转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 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 挖掘创新的潜质。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质疑解疑的能力。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

参考文献:

[1]吴玉花.阅读课教学初探[J].教育革新,2007(07).

[2]邵琴.批注式阅读初探[J].考试周刊,2001(47).

[3]张洪斌.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初探[J].学生之友(小学版),2001(07).

教师去极端化剖析材料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 欣赏课 教学艺术

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美术素养是所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美术素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教学的欣赏课往往只是作品的罗列、学生的欣赏、教师的讲评,为各种条条框框所限制,并未充分发挥美术的学科功用。新课程改革对美术欣赏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作了很大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先进的理念与观念,更能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更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呢?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对新形势下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艺术谈谈体会。

一、教学的趣味性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大多取决于个人喜好。他们喜欢的自然爱学,不喜欢的自然厌学。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喜爱新鲜直观的事物。而在以往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大多是单调地观察教材上静止的图片,教学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与欣赏的激情,学生大多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在被动地进行欣赏。因此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强大的动态效果展现作品,这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使得美术教学更具吸引力与艺术魅力,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如在欣赏时我利用互联网收集相关作品,把原本静止的内容直观而动态地展现出来,并配以悠扬动听的背景音乐,这样的教学更有吸引力、更富动态,学生学习兴趣更为浓厚,更容易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艺术境地,激发学生的灵感,展开充分的想象,这样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的审美性

美术学科的审美并不仅仅是作品的外在美,给人以愉悦感,还包括内在美,能够让人将作品与文化、情感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审美。审美是美术学科教育的主题,贯穿于教学的始末。现行教材在作品的选择上非常关注小学生的特点与美术学科特点,这些都是非常适合学生鉴赏的。我们除了要运用好教材上的鉴赏作品,立足教材,还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要将教学与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将教学的视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教材延伸到现实生活。为学生选取各种美术作品让学生通过感知、想象等,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与启发下,产生更多的看法与见解,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评述,经历建立审美意识—形成审美认识—成为审美表现这一过程。对于作品的选择要科学合理,要选取最具代表性、最具审美性的作品,这样方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激情与动力,使学生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振奋的智力状态、积极的学习行为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三、体验的自主性

现代教学论提出:学生不是被动接收的客体,而是主动构建的主体。这是对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最大挑战。新课改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中心,这既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模式。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我们不能以教师的想法与认识想当然地代替学生的思想与思维,要将课堂的主体权与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欣赏课的主人,成为真正的欣赏者,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进行自主体验,而不是将欣赏课上成“讲赏”。在教学中当我们呈现出欣赏作品时,不要急于进行剖析,而是要让学生有观赏的时间、思考的时间与发表看法的时间。让学生在欣赏后发表对作品的直观印象。当然我们提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体验的自主性,并不是说教师对此不管不问。如果教师不管不问,就会使教学走向放羊式的极端,这样同样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在恰当的时候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启发与诱导,引导学生学会从色彩、线条等方面去细心体会。

四、教学的创新性

现代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那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我们就不能以教材与教材对作品的观点与看法来束缚学生的思想,将这些固定化、标准化、统一化的观点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将学生塑造成整齐划一的标准部件。我们要加强教学的创新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要过多地用所谓的答案、所谓的权威来束缚学生的思维,禁锢学生的思想,而是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大胆发表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如在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视角来观察,用自己的方式来思考,并没有用蒙娜丽莎的神秘与的忧伤美来限制学生,而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释放学生的潜能,使得学生的观点更个性化,教学更具创新性。

总之,美术教学并不只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与技能,而是一个培养美术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的过程。为此我们要勤于实践和探索,善于创新与总结,使美术教学更高效。

参考文献:

[1]李倩.浅谈美术欣赏教学.学周刊,2011(29).

教师去极端化剖析材料范文第8篇

那么,如何让中学作文教学能有更好的氛围,使学生的心灵舒畅,个性得到解放呢?于是我结合平时对作文教学的观察、思考与实践,觉得我们的作文教学应提倡“轻松作文,张扬个性”的教学理念。

一、营造轻松氛围,激情写作

所说的“轻松”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模糊作文的范围,采取多种形式,减轻学生心理负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去发现、研究,去追忆、再现,去想象、推断,去剖析、感悟。学生习作前,我们不是用一个模式来限制他们,而是以平和的态度引导他们大胆地说出生活中观察到的景象、自己想象到的情景。当学生说得有新意时,老师加以肯定并赞美,当学生说得不够流畅时,允许他们坐下来想一想再说。即使学生说出一些别出心裁的想法或提出古怪的问题,也同样肯定他们这种敢想敢说的精神,让学生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有什么说什么,想说就说,想写就写,写多也可写少也行,没有字数、结构、形式的限制。只是要求:观察要细,发现要多。正如人们观庐山,如果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仅从不同角度进行外部观察,那么永远也不会产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观察效果。同是咏梅,陆游笔下的梅是任“群芳”妒忌、孤芳自赏的形象;而笔下的梅却是抗寒傲霜的斗士。同一事物在不同的人看来,却有着不同效果。正如明谢榛所言:“观则同于外,感则意于内”。有了作者心灵的感受、情感的融入,事物就会显得多彩多姿。这样才能写出各具特色的文章来,否则,文章有形无神,如干枯之木,无源之水。只要细心观察生活并融入心灵的感受,学生自会发现“处处留心皆学问”。

二、引导抒写性灵,真情作文

写作文的过程既是认识世界,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我尽力在作文教学中使学生看到自我,认识到自己心灵世界的丰富性与广阔性。

首先,我有意识的把“作文”一词在课堂上消失,试着把作文变成一次游戏、一次采访、一次观察试验、一次知心对话、一场偶然事件……这些活动可就地取材,但需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其次,可以引导学生寻找记忆中的兴奋点。如看到某一影片的一个镜头,外出见到某一景象,运用发散思维激发兴奋点。如有大家见过影视中海水的镜头,海水在屏幕上是什么样的?大家见过天上的满月,把月亮和海水联系起来,会产生什么样的画面?月亮又圆又亮,照在海面上,海面亮闪闪的,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呀!从海水还可以想象出很多东西,而月亮可以代表亲人团聚,家庭美满……由此展开想象还可以引出许多故事。生活中,一个物品、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只要你有好心情肯去动脑筋,就有许多可写的东西,而且可以写出许多优美的文章来。在教学中,学习《白杨礼赞》则让学生们想象我们到了黄土高原,乘车在高原上奔驰,由远到近地看那枝枝叶叶靠紧团结的白杨树。并要求学生写《××赞》。如此运用具体事例就可以引导学生打开灵活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创新欲望,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随后相机引导学生记下自己独特的设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再次,在作文教学中应强化“作文就是生活”的观念,常言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样,逐渐引导学生抒写性灵,用真情作文。

三、引导创新作文,张扬个性

教学中还有必要倡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唤醒个性觉悟,激发个性追求,让灵动的思绪飞扬。

1、打破思维定势,深入挖掘内涵,创新文章立意。

只有打破思维定势,跳出旧框框,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笔端才有新“泉”涌出,才能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如对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句流传千年的俗语,一直用以讥讽那些自耀自夸的人。但有位小作者就提出这样的观点: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卖瓜羞于自夸的观点应该有所转变,应该像“王婆”那样自卖自夸,从而使自己的产品得到好销路。这就打破了思维定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多样化思维。

所谓多样化的思维就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思维活动,从思维的各个层次出发,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因素、多变量的考察。不拘泥于某一个方向,某一个角度。面对一道作文题,要多角度的考虑立意,力避众说,“喜新厌旧”,想他人之所未想。 这样,即使是陈题也同样会出新意。

例如:鲁迅先生曾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这段材料可以选择下面几个角度展开议论:①创新需要勇士,要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②探索会有失败,失败者也值得感谢。③对创新者的成果,应该不断发展和完善。面对材料应该运用发散性思维,让自己有所思,有所悟,发挥联想,变换角度,从而引发不同立意,然后优中选新(如上面的例子“感谢失败者”比 “感谢胜利者”的意义要深刻得多了),彰显立意的卓然不群。

3、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反弹琵琶,即同样一个话题,从相反方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法具有挑战性,巧妙地从相反或相对立的角度去立意,常能出奇制胜,取得突破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我们可以通过对原成语、名言的否定来表达对生活的新见解,增添哲理性。“老马识途”――“老马未必识途”,“崇洋”――“崇洋而不”,等等。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反其道而行之,往往会有新颖独到的发现,给人新的启迪和感受,进而写出好文章。

4、个性化的语言。

个性化的作文还需要富有个性特色的语言,即那些唯我独有、浸染着作者灵动“情愫”的语言;那些新颖独特,能启人深思,引人联想的语言;那些富含韵味、包含哲理、耐人寻味的智慧的语言。个性化的语言要求从词语选择、句式结构甚至语气语调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角色意识、独特风格。平时要不断积累和精心锤炼,在阅读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语言,在运用中努力张扬自己的个性,打造出具有个人“版权”的句子;不断创新意蕴丰厚的句子,彰显自己独特的个性化语言魅力。

教师去极端化剖析材料范文第9篇

一、浮躁不踏实

通过几年的努力,同学们参加了大大小小难以计数的水平测试、模拟考试,一些同学感觉到自己的成绩似乎到了“极点”了,再也难以提高了,于是他们在思想上放松了,学习上反而不如高中前两年抓得紧。对于学生学习来说,遗忘是在所难免的。要想在高考场上取得好成绩,只有静下心,踏踏实实地阅读教材、完成习题,在分析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拓展知识,并把基础知识牢记在心。

还有一些同学因为急于提高考试成绩,错误理解了主干知识在高考复习中的重要地位,过分强调集中精力突破重点,忽视全面阅读教材,把教材的基本内容变成了彼此分离的条款,在知识上出现了漏洞和缺陷。比如,关于股票价格的知识,教材是作为阅读材料用楷体字介绍的,常常不易引起师生的关注,但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多次出现这类计算题(如2006年四川文综卷第24题、全国文综卷Ⅱ第25题、2004年广东广西文综卷第9题),一些考生常常被这类有点“偏”的试题弄得束手无策。重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因此忽略全面阅读教材,高考命题者常常会考虑知识的覆盖面,对主干知识、重点知识以外的内容也会有所涉及,所以我们不得不全面掌握教材的理论知识。

二、缺乏自信心

高考场上的失败者,多是一些怨天尤人的悲观者。也许,大多高三学生的情感是脆弱的,我们可能因为一场模拟考试的成功而豪情万丈,也可以因为一道难题而丧失信心,因为太多的考试与排名、太多的成功与失败,让我们患得患失,难以自拔。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次两次的经历来衡量自我,不能因为一次两次的失败就怀疑自我。人生有太多的奇迹在等着我们,不到最后绝不轻言失败,不到最后绝不轻言放弃。无论还有多少缺陷和问题,只要坚信自我挑战困难的能力,缺陷总会一一被弥补,问题总会一一被解决,成绩总会一天天提高。

其实心态也是影响考试成绩的重要因素,如果调整好心态,以平常心态对待复习与考试,减小心理性错误的比例,得分将大大提高。据湖南省考试院统计,2004年高考中,未在试题规定答题区域内答题的试卷共有3963张;因书写不当或用笔不当,导致答案扫描后模糊难辨,从而影响阅卷和失分的试卷,共有569张;答题出界的试卷共有238张,共有1880名考生未填座位号,235名考生错填座位号,17名考生将准考证号填在了座位号栏内,并因涉嫌作弊,该科成绩被计零分。此外,共有1495名考生发生涂卡错误。类似失误,在各地历年的高考答题中都存在,可见这些考生是多么的紧张。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一般不会出现类似失误。

三、知识理解不到位

一道设计比较好的选择题,其错误题干常常有一定的干扰性,这些具有干扰性的错误题干,常常符合题干的某些要求,其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时就是正确的观点),考生稍不细心,就可能做出错误的选择。加上一些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某些概念或观点没有理解透彻,而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又常常成为高考文综试题关注的热点,那些不求深入理解、浅尝则止的考生,在考场上就只好凭个人感觉、凭主观臆想解题,结果常常误入陷阱。

要避免误入陷阱,有必要结合平时考试或作业,建立个人的错题集,对一些易错知识点进行剖析,注意对相关、相近、易混的知识点进行辨析,准确全面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解题时,考生要运用辩证思维对试题进行分析,全面、仔细、正确地理解题干(包括文字和图画等)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深入分析“题眼”(关键词语),准确全面地把握题干的规定,顺利排除试题设置的干扰,将观点片面性、绝对化的题肢排除,选出完全符合题干规定性的正确题肢。

四、粗心缺乏技巧

有的考生惟恐时间不够,有的考生没有把握基本的审题技巧,或者无视试题背景的暗示,或者忽视试题设问的指向,或者忽略不同小题之间设问的承接性,在没有弄清题目要求的情况下,匆匆答题,虽然洋洋洒洒数百字,却离题万里,失分严重。对那些粗心的考生来说,经验有时也会成为失分的理由,在考场上遇到那些平时做过的似曾相识的题,他们会机械照搬平日里教师给的参考答案,很少去注意高考试题与自己曾做过的那道题有何细微的区别,结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比如,2006年全国文综卷第38题第(2)小题“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常识分析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企业应该采取的措施”,不少的考生感觉类似的问题自己已多次答过,可他们没有注意到:本小题的设问要求从“企业”的角度思考措施,以前他们做过的试题可能大多是从国家的宏观调控方面提出要求,一些考生凭经验,不认真审题,想当然地从“国家宏观调控”甚至是政治学中的“国家职能”的角度去答题,这当然就要出错了,因为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答案会截然不同。总之,那种仅凭“灵感”或者寄希望于“似曾相识”,去凑合应付,确实是极端危险的。

另外,有的考生因为担心答不全,画蛇添足,有用无用的写一大片,让评卷教师去找答案,或者由于出现了错误性的表述,使原本正确的那部分答案也不能得分了,或者是答案太杂乱评卷教师也找不出正确答案。也有的考生没有使用学科专业术语答题,或者使用专业术语不规范,导致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表述错误,文字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和简洁性,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现象。

教师去极端化剖析材料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课;逆反心理;多维审视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建设”和谐高校”的前沿阵地,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课堂。党的十七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不少学生对这门课程还有较为严重的逆反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成才产生了消极影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因此,在新形势下探求这一现象的成因及其对策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学生逆反心理内涵及表现

(一)基本内涵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与教育者对对方的要求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换言之,它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顾名思义,思想政治教育课逆反心理就是大学生接受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时产生的一种与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相对立的强烈否定情绪。从严格意义上讲,其作为与外界引导相对抗的反控制心理,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对事物的否定态度和抵触情绪,二者在逻辑上是种属关系而非同一关系,我们不能简单把对抗、猜疑、不满等归结为非常规性质的态度反应。

(二)具体表现

1、主观上抵制:思想政治教育课无用

思想政治教育课来与不来、学与不学都无大碍,不少学生持有此种观点。在现实的条件下,整个社会都在忙于发展经济。大学生受”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空洞无物,学这些课还不如学一些对将来找工作有帮助的实用课程和技能。于是,很多同学盲目逃课,甚至还出现为了通过”考研”平时不努力学习而大把花钱上辅导班的怪事。

2、态度上偏激:对正面教育从负面思考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青年中的精英阶层,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有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阴暗面,往往以自己提出的”新思维”对主流的思想和价值观进行消解,造成了学生中间的逻辑思维混乱,使得同学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愈发淡漠,市场经济下的极端功利化主义倾向日趋明显,最终影响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剖析

造成上述问题的成因较为复杂,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学生的实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大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

首先,教师素质和教学内容、模式:产生逆反心理的外在诱因。从教师自身素质来看,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中,作为学生信息输入源和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其精神的感召力量和人格力量、知识结构和教学体态及教学语言都可以影响到学生形成对所讲内容的可信度。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年岁偏大,知识结构不甚合理,这样不免会出现缺乏教学热情,令学生和教师都很尴尬的两难境地。某些教师政治立场不够坚定,工作热情不高,教育教学理念不够科学,对待工作抱着”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去敷衍,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效果;还有些教师对待学生自以为是,自恃甚高,那就更会使学生的对立情绪加剧,导致逆反心理的进一步加深和升级。

从教学内容来看,单调乏味的枯燥内容使学生逆反心理日益加剧。大学生具有高度爱国热情和政治热情,他们非常渴求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求自己对人生、社会的认识有一个重大的飞跃。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内容中有很多问题只是把一些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无法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所以对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变革和突发事件难以作出合理解释。

从教学模式来看,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又一重要原因。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采用的是灌输理论和填鸭式的方法,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并且忽略和轻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特点,教师讲,学生记,上课记,下课忘,考前背,考完忘,强制性的顺从式的教育教学的模式实质上并没有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

其次,学生生理因素和自身素质:产生逆反心理的内因所在。从生理因素看,青年学生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对外界的事物和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急切渴望长大的情绪使他们急于审视成人,考察自我,向别人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青年学生无不希望像父母和师长一样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并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尊重。但他们的阅历太浅,对社会的了解还甚少,只是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这些有限的方式和途径来进行,从而在自尊心受挫的极为敏感的情况下,以自己出人意料的”反叛”行为引起师长和社会对其存在和要求的重视。

从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来看,他们的知、情、意、行具有典型的不平衡性。他们的思维更多的还是一种感性的思维,还没有达到足够和理性和成熟,而认定的事物和观念也往往处于一种懵懂和憧憬的状态。在认识问题的过程中,即使面对权威他们也从不迷信,敢于挑战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情感带有明显的两极性和矛盾性,但由于他们的社会实践有限,眼界相对狭小,故而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并不能用客观、辩证、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去前瞻性的看问题,难免在控制和支配自己上有一定的任性和会轻率盲动。

最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环境: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中介。从本质上讲,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益经济,效益是首要原则,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深深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影响,使得人们的竞争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前进迫切需要国人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不断变化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距今160多年前的欧洲,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现在完全不同。面对在实践中不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我们很难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很难用传统的理论来解释现在的一些复杂问题。大学生作为中国公民中的一员,很自然也会受到影响,他们这场深刻的变革中深切体会到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和自身存在的时代价值。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个别党员干部的贪污腐化行为和作风严重侵犯了人民的利益,损害了我们党的形象。

三、消除逆反心理的路径选择

(一)教师素质:全面提升,展示人格魅力

教师是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示范者和领路人,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业进步和思想素质起到关键的导向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必须要把坚定的政治思想素质建设摆在首要的位置。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过硬,态度诚恳且作风民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品质和待人如己的爱心定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较低,讲课无的放矢,毫无耐心,完全用命令去对待学生的质疑,甚至还不时讲一些反面消极的东西,致使学生思想混乱,无法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身教重于言教。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尤其是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和,博的人文基础知识、新兴学科知识和时事知识的学习,才能对不断涌现的各种现实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合理的评价。

(二)教学内容:精挑细选,合理组织

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他们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严格遵循着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和心理状态,在充分摸清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特征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之上,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现到本质的去看待和分析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拥有的材料既要全面,有正面的事例还要有反面的典型;另一方面,还要从客观实际出发,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的眼光本质而辩证地看待和评价周围的人和事,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进行分析。

(三)评价体系:改变了考定音的格局,逐步走向多元化

上一篇:解放思想个人剖析材料范文 下一篇:庸懒散慢个人剖析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