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6 00:22:58

教师个人工作经验总结

教师个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1、首先在教学上:

教学是本学期的中心环节,为此我总结了上学期的教学经验,并且在此基础上认真的准备教学工作,我知道一节高质量的好课是与课下教师的努力备课是密不可分的。我在准备每节课的时候都是作了精心的设计,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还有当堂练习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和思考。历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我们要把冰冷的知识点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和方法,并且这种方法能够让他们在内心形成一种学习历史的内驱力,对历史课堂形成一种期待,如我在讲授第9课《改革开放》的时候,就让学生结合了自己身边的一系列的变化:名牌鞋、肯德基、百事、名车、自己周围的变化等,并播放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贫穷视频,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内心中形成一个共识:改革开放是富国强民之路,是历史的必然。从而直接导入新课。在讲授第14课《钢铁长城》的时候,我结合学生对神秘军队的崇拜感和本节知识的特点,播放一段军事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在讲授新课的时候穿插小练习,并对学生进行了思想的升华。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学质量的问题,为此我结合课堂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当今现实的生活实例,使的学生觉得历史和我们的显示是如此的接近和熟悉。在实践中注意知识的纵横的比较,做好知识的归纳和综合,利用课堂小测和单元检测,进行巩固和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我在读《山东教师》的时候,读到一篇介绍提高教师的教学的质量的文章,我发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需要不断的提高,比如在调动学生的环节中,尤其是下午,我的课有一部分是在下午第一节“黄金时间”,学生由于刚刚经过了一中午的休息,学生和教师都是没有精神,为此我特意在准备下午课的时候首先让自己精神饱满,用自己积极的精神尽头去影响学生,使他们觉得下午的课同样上的有滋有味。

教学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直接的关系。用幽默、准确、精炼的语言神态进行引入、分析教材中的内容,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到在抗战中起到“牵制”作用时,做了一个牵绳动作进行分析其中意义,学生一下子就能理解了。

2、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综合平稳发展。

由于这四个班级的学习特点的不同为此我在这四个班采取了不同的特点教学,:在一班和三班结合学生善于表现自我的特点,让他们把基础知识以填空题的形式书写到黑板上,然后指导他们完成填空,让他们都当小教师,把自己掌握的知识重复给别人听,然后在下面默写,留给他们记忆的时间,教师再精心指正,达到教学的目的,从而掌握了知识。在二班和四班直接让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小组成员相互检查,跟踪加强练习,注意照顾到个别学生。比如我在教学中注意到初二二班的学生李乐和马跃在学习历史中表现欲望很强烈,就重点照顾他们,让一些他们把能够掌握的基础知识表达出来,培养他们的信心,比如李乐的成绩在最初的个位数增长到了现在的28分,马跃的成绩达到了及格的水平。他们获得了一定的信心后就能够逐渐的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了。

3、努力的加强业务的学习和学习先进教学经验。

在这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董老师和李老师的无私的帮助,教学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自己在教学时间外还积极的阅读大量的教学报刊和文摘丰富和补充自己的教学,并且在借鉴的同时得到了许多的启迪和知识。使得自己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获益良多。

更多关于2012年初二年级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的文章 >>

优秀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经验总结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英语学科工作总结

上半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2012年教师美术教学工作总结

2012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教师个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劣的叙事研究;高等教育叙事研究;研究条件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3)03-0054-07

近年来,随着“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1]对高等教育进行叙事研究的国内文献逐步增多。高等教育叙事研究存在着研究水平的高低之分,这与研究环境有关,更与研究者的素质有关。本文首先对低劣的叙事研究进行阐释,以便引起人们对提高叙事研究水平的关注,然后再具体分析高等教育叙事研究的必要条件。

一、低劣的叙事研究

研究者的态度有虚假与真诚之分,研究者的能力有强弱之别。教育研究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研究者的态度与能力。对教育叙事研究的实然状态可从研究态度与研究能力结合的角度来归类。本文将低劣的教育叙事研究区分为虚假的叙事研究、零叙事研究与消极化叙事研究,下面分别探讨。

(一)虚假的叙事研究

关于虚假的叙事研究,有人将“把教育叙事当作文学创作,凭借所谓‘合理想象’去编造、去杜撰”视为教育叙事的误区之一[2]。本文中,所谓虚假的叙事研究特指研究者缺乏或丧失教育研究的伦理道德,基于发表文章、评职称或其他的非研究目的,故意编造教育世界的“风花雪月”,捏造自己(或他人)的教育“专业成长”。这种教育叙事研究,无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有多强,“研究成果”的外在评价有多高,因其研究态度恶劣,其“研究”及“成果”都是虚假的,属于伪研究。

虚假的叙事研究与虚构的叙事研究形同而神异。刘良华认为“教育叙事研究既可能叙述真实的教育事件或教育现象,也可能叙述想象中的虚构的教育事件或教育现象。”[3]84“教育叙事研究既可以显示为真实的叙事,也可以显示为虚构的叙事。……叙事研究并不拒绝虚构的叙事,也没有必要否认虚构的叙事。”[3]85虚假的叙事研究与虚构的叙事研究都具有虚构性,但是二者在研究态度上有真诚与虚假之分,在研究追求上有功利与非功利之别。虚假的叙事研究,其研究者缺乏科学的研究态度,不是实事求是而是无中生有、胡编乱造,而虚构的叙事研究,其研究者本本分分地研究,实实在在地通过虚构故事来表达研究成果;虚假的叙事研究,其研究者是为了科研的外在个人功利价值而编造,而虚构的叙事研究,其研究者是为了教育研究的求真、求善,通过虚构来展现教育事实和表达教育理想。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我们可以虚构,但不能虚假,因为虚构是值得提倡的研究方式,而虚假是遭人唾弃的研究态度。虚假的叙事研究的警示意义在于加强学术伦理教育,提高研究者的学术伦理水平,因为“学术失范从表面上看是学术行为上的失范,而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则是学术人学术伦理缺失后的一种失范,即学术伦理失范。”[4]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学术道德教育,使高教研究者树立了正确的科研价值观,端正了科研态度,提高了学术伦理觉悟,才能内在地消减虚假的叙事研究。

(二)零叙事研究

所谓零叙事研究是指研究者以真诚的态度进行叙事研究,然而因为不谙叙事研究的本义,未能遵循叙事研究的要求,其“研究”过程及成果缺乏研究性。零叙事研究是当前教师叙事的一大误区。零叙事研究的表现之一就是“将现场文本混同于研究文本,缺少深度加工”[5]79。一些教师习惯于直接描述教育生活,而缺乏对个人教育教学经历的重构,部分教师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描述真实事件,就是好的叙事作品。这种认识与做法确保了教育教学事件的连续性、完整性,却几乎没有表现出教师信念等方面的教育主题。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从前到后,没有详略地呈现事件,给人一种录像感、流水账感,虽然真实,却反映不出作者(即研究者)真实的写作(或研究)意图。教育叙事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经验呈现,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为了揭示教育主题,不仅要尊重客观的时间序列,更要考虑到空间安排的目的性,要对掌握的经验事实按照教育叙事“想告诉别人什么”和“怎样告诉”的目的性进行重构。[5]79

从叙事研究的文本形式上看,零叙事研究和真正的叙事研究也存在不同。零叙事研究是一种现场文本,而真正的叙事研究是一种最终的研究文本。刘良华认为,叙事研究成果的一种表达形式是“情景式”研究报告,它的“写法是将调查研究中所获得的材料整理成一份有情节、有内在线索的故事,将相关的教育理论隐藏在故事的深处,当然,研究者偶尔也可以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跳出来发表有节制的议论。”“就那些具有‘叙事研究’精神的研究者或读者来说,‘将教育道理隐藏在教育故事中’是最理想的形式。它追求价值中立式的‘描述’,而不过多地议论和解释,尽量克制自己的价值判断。”[3]87尽管零叙事研究报告和“情景式”叙事研究报告都有情节和线索,但是零叙事研究者无意于揭示教育主题(或教育理论),读者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费解,难以读出文本的教育主题(或教育理论、教育经验);真正的叙事研究者具有明确的“展示”教育主题的意图,通过深层加工对教育经验故事进行了重构,教育主题与最终的教育经验故事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读者易于读出叙事文本中的教育经验。

零叙事研究既可能源于研究者能力欠缺,也可能基于研究者对叙事研究无知或误解。就前者而言,研究者不是不知道叙事研究要通过讲故事来揭示教育的意义,但是对于如何阐释、揭示故事中的教育经验的确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对于完成从现场文本向研究文本的转换,就连叙事研究的理论专家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阶段[6]。还有的人对教育叙事研究一知半解,将教育叙事研究视为教育叙事[7],不知道教育叙事研究需要从现场文本向研究文本的转换,或者误以为研究文本就是现场文本,造成了叙事研究结束于现场文本的撰写。

零叙事研究的警示意义在于告诉人们:教育叙事研究不单单是收集、讲述教育经验的故事,它重在通过对教育经验故事的研究或深层加工聚焦个体教育经验,使研究者、研究参与者、读者都能从教育经验故事中获得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没有对教育经验故事的研究或深加工,所有的资料收集与文本撰写对教育经验的揭示只是一个零;叙事研究需要从现场文本转向研究文本,以便成为真正的叙事研究。

(三)消极化叙事研究

有人曾撰文提出教育叙事的消极化误区,“所谓消极化,就是在教育叙事作品中,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了自以为正确而实际上是错误的‘反思’。”[8]消极化教育叙事存在于高校教师中间。例如,少数公共课教师一味迎合大学生的放任自流,对学生缺乏严格要求,还有的以满足学生的低级趣味为标准来取舍教学内容、选用方法,他们对这些做法及其“效果”――学生的好评进行经验总结,并将自己的经验美其名曰“以生为本”。这种叙事虽有反思,但是背离了教书育人的本义。

笔者认为,消极化叙事研究的实质是教师进行了错误的反思,即无论何种形式的反思,只要反思的结果性认识违背了“公认”的教育理论或与国家政策方针不符,尽管反思者自认为正当、合理,那也是错误的。它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薄弱。由于缺乏基本的教育理论素养,教师进行教育反思时只能依靠常识或错误的观念来分析与评判,所形成的认识必然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行为,消极化的教学反思,尤其是在教师不以为错反而认为是正确的情况下,会导致教师错得理直气壮、义无反顾,教育后果当然严重了。

一些高校青年教师的消极化叙事值得关注,因为他们缺乏教育理论学习的背景,虽经过低效的岗前培训,但是走上讲台后并不会上课[9]。他们的叙事分析工具大多是一些日常生活观念,其叙事作品难免消极化。不过,他们的消极化叙事研究作品具有教师教育意义。这类作品把作者的教育理论状况、真实想法暴露给教师教育者,他们因此能够设计出直接有力的解决职后教师真实想法的教育学。因此,可将教育叙事研究引入到职后教师发展中来[10],并把消极化的教育叙事作为重点关注对象。消极化的叙事研究作品可作为教育叙事研究的反面教材,即消极化的教育叙事作品可作为反例,用来说明教育叙事研究不是什么,教育叙事研究的注意事项,及其警示意义。当然,作者并没有弄虚作假、为非作歹,只是因为教育理论水平低才出现了消极化叙事,所以要通过匿名等手段保护作者的权益。

从逻辑的角度分析,根据叙事态度是否真诚,可将叙事研究分为虚假的叙事研究和真诚的叙事研究;根据叙事能力的高低可将叙事研究粗略地区分为低水平的叙事研究和高水平的叙事研究,前者主要包括零叙事研究和消极化叙事研究;根据叙事态度与叙事能力的结合,虚假的叙事研究尽管从成果形式上看会有低水平和高水平之分,但是从叙事研究的伦理规范来看,虚假的叙事研究无论其形式上的水平有多高,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只具有负面价值或意义,就像数轴上的负数及其绝对值一样。分析低劣的叙事研究,意在使人们了解叙事研究的复杂多样性,认识低劣的叙事研究的成因,通过创造必要条件来使研究者真诚叙事,提高叙事研究的水平。

二、高等教育叙事研究的条件

笔者将影响高等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因素分为高校及高教类期刊等环境因素、教师自身等内在因素。

(一)高校要为教育叙事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式[11],徐东林[12]、刘亚军[13]、丁新胜[14]探讨了叙事研究对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价值,高校有责任为其教师开展叙事研究提供必要条件。

首先,创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加强校本课程与教学研究。“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而自组织的、旨在通过合作、对话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团体,它是由学习者(即教师)及其助学者(包括教育专家、学校领导、学科教研员、骨干教师等)共同构成的。”[15]叙事研究是教师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教研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以教师的教学叙事为例说明这一点。教学叙事是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叙事研究。它既可以由教师独自进行,也可以由教师在集体活动中借助教师集体的力量来完成。后者的基本流程为: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个人叙事。具体而言,就是教师在课前以“集体备课”的方式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然后上公开课或研讨课,课后以“集体讨论”的方式发现自己的教学收获与教学遗憾,最后教师个人将自己的这节“公开课”或“研讨课”相对完整地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一份“课堂教学实录”。在教师集体合作的教学叙事中,集体的力量促进了教师个人的叙事研究,提高了叙事质量。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教师集体不仅为教师进行叙事研究提供了指导、贡献了智慧、促进了教师的反思,而且教师之间的交流、分享促进了共同体成员的共同进步。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高校积极创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教师的叙事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教育部关于高校质量工程的1号文件号召高校开展教师团队建设[16],为高校创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证。

校本课程与教学研究是当代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方面,与高校教师的叙事研究关系密切。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实施者,是教学及其研究的主体,学校为了使课程教学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需要不断地组织教师对课程教学进行研究、改进。校本课程与教学研究为教师的叙事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题材,激发了教师叙事的动机,叙事研究提升了校本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水平与质量。因此,高校要重视和加强校本课程与教学研究,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引导教师有效地通过叙事研究将课程与教学建设的成就及经验进行巩固、交流和提升,鼓励教师对课程与教学研究、改革的过程、成果及收获,或通过交流汇报进行口头叙事,或者运用书面文字撰写叙事研究报告,使叙事研究成为教师的重要教研方式。

其次,制定科研政策,支持教师的叙事研究。高校的科研政策影响着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科研方向、科研手段、科研水平。高校是否重视教研,对教育叙事研究成果的具体政策,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师的叙事研究,这是因为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属于教研,主要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在科研政策上,如果高校重科研轻教学,轻视、歧视教育叙事研究的成果,把教育叙事当做文学故事,视为小儿科、不登大雅之堂,教师从事“行动的叙事研究”的动机将弱化,甚至可能消失掉,反之,若高校对教学、科研一视同仁,对教研与科研平等对待,重视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那么教育叙事研究就会在高校遍地开花,成为高校教研园地的亮丽风景线。为调动教师重视教学、参与教改项目、进行叙事研究的积极性,在高校的整体政策上有必要确立“教学与科研同等对待”、“教改研究与科学研究同等对待”、“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教学名师与学术大师同等对待”、“教学团队与学术团队同等对待”等观念[17],并通过各项政策予以落实。

再次,开展教育叙事研究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能力。教育叙事研究作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要发挥其作用,必须使高校教师认可、接受教育叙事研究的价值,增强其开展叙事研究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高校教师还应该具备教育叙事研究的能力,否则高校教师就会陷入心向往之而力不能及的窘境。培养、提高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能力固然需要教师的自学、苦练,但是高校既然肩负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责任,就有义务为高校教师提供一些教育叙事研究能力训练方面的机遇。例如,通过邀请教育叙事研究的专家为教师举办普及性的叙事研究讲座,使广大教师了解叙事研究,接受叙事研究[18];购置教育叙事研究方面的书籍供教师学习、钻研;与教育学院(系)合作,在擅长教育叙事研究的教师指导下,开展合作性教育叙事研究;建立校内的教师叙事研究网站,供教师交流、探讨与展示叙事研究成果;通过优秀叙事研究成果评选鼓励教师广泛地参与教育叙事研究、提高叙事研究的质量,等等。

(二)高校教师从事叙事研究的内在条件

第一,拥有教育理论素养和深刻的理论洞察力。教育叙事研究并不只是叙述教育事件、讲述教育故事,更需要通过反思来实现教育叙事的价值――解读出教育经验的意义。教育反思的机制是教师作为反思者利用“文化工具箱”来开启教育经验的意义之门。[19]郑金洲在阐释教育反思的注意事项时提出[20]:

秉承新教育理念,形成反思参照标准。反思只是教育教学的一个手段,可以用来达到这样或那样的目的,既可以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帮手,也可以成为背离素质教育的“帮凶”。教师在开展反思活动时,要以新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以新课程的基本主张为参照点,注意形成反思的框架标准,实施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评判、思考活动。

据此理解,教育反思要以新教育理念作为反思的工具。高校教师只有具备了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的底蕴,才能有效地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及其改革,才能对自身的教育经验进行有效的反思与叙述。缺乏这种理论涵养,即使有教育叙事的愿望,因为缺乏反思的“文化工具箱”而不能有效地开启教育经验的意义之门,导致难以叙事,或解读不出应有的意义价值。

因此,高校教师要加强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的学习,尤其是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理论学习,要重视高等教育改革政策的学习;还要在不断的教育叙事研究练习中,自觉地运用教育理论透视教育经验,提高教育反思的理论敏感性和理论洞察力。

第二,热心高教,勇于改革。高校教师的叙事研究大多属于经验的叙事研究。“所谓经验的叙事研究,就是行动者以‘教育自传’的方式提交自己的行动研究报告或经验总结报告。”[21]它是一个以行动研究为叙述内容、以叙事研究为表达方式的教学研究,强调先“做事”后“叙事”。它的基本特征是教师叙述自己的具体的、个人化的、生活化的“问题解决”。从事经验的叙事研究需要高校教师热心高教、勇于改革。只有对教育教学充满了热情,热爱、献身高等教育事业,高校教师才有提高教育水平、提升教育质量的内在强烈愿望,才能敏锐地觉察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主动地、负责地去研究它、解决它,使自己的工作处在不断的变革中,在不断的改革中积累经验、重构经验,实现育人与育己的双丰收,才能有无限的叙事题材和动力。如果高校教师不热心高教,仅仅把高教工作视为谋生手段,把育人工作看作牺牲性工作,对人才培养敷衍塞责,安于现状不思变革,那么他们就无法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毕竟“教师能够叙说的与值得叙说的,不过是在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活动之后产生的‘记录’冲动与‘反思’冲动。”[22]19“只有当教师创造了自己的教育实践,他才可能创造出自己的教育故事。”[23]高校教师要以热心高教为动力,在校本课程开发、教育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探索、毕业论文指导、实践教学等教育教学工作中创造个性化的教育故事。

第三,具备叙事研究的意识与能力。叙事研究关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教育经验,关注对教育生活的叙说。高校教师有着教育教学经验的深厚积淀,具备叙事研究的前提基础。然而,良好的教育叙事研究还需要研究者具备叙事研究的意识与能力,缺失这种意识与能力只会导致零叙事研究。

工作经验总结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教师如何进行经验总结呢?刘良华认为,教师往往将“总结”误解为“概括”,追求“大道理”的提炼,“经验总结”或者堕落为教育理论文章的抄录、“剪贴”活动,或者沦为“论点+案例”的“戴帽子”游戏,此类经验总结往往大同小异,只见“大道理”不见“经验事实”。[22]17值得提倡的是“叙事”的经验总结,强调教师叙述自己教育生活中的“经验事实”,在教育经验事实的描述、阐释中展现教育经验的意义,达到内心的豁然开朗,教育观念的明晰。高校教师能否舍弃传统的经验总结法而选择“叙事”的经验总结取决于他是否具有叙事研究的理论自觉性,是否深刻地认识到“经验的叙事研究”总结的个人专业发展价值,是否因此产生“经验的叙事研究”总结的强烈愿望。如果他们认为通过叙事的方式来呈现教育工作总结对个人更有意义,而且自信通过学习训练能够掌握“叙事”经验总结法的要领、技巧,那么,他们就会愿意尝试用新的方式进行工作总结;反之亦反。由是观之,形成叙事研究的意识对于高校教师开展叙事研究非常必要。

叙事研究具有自身特点,对研究者具有特殊的能力要求。在经验意义的解读上,叙事研究者要能够阐释经验事实材料,从中归纳出意义价值,因此高校教师作为叙事研究者,要能够对收集来的各种质性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按照叙事研究的分析程序去解读其中的意义。在研究报告的撰写上,叙事研究强调以叙事的形式呈现教育经验事实,以意义阐释的方式表达研究的意蕴,因此高校教师作为叙事研究者要具备叙事写作的能力,要像伟大作家那样能够“深描”教育事实。[24]教育叙事研究需要高校教师具备一般的教育研究能力和叙事研究的能力。

第四,坚守学术伦理,不弄虚作假。目前高校教师的教育研究存在着功利化问题,表征之一就是叙事研究的虚假化,或虚假的叙事研究。一些教师不是基于专业成长而是为了发表文章或评职称等功利目的,从事教育教学研究。[25]他们是否从事叙事研究,是否撰写教育叙事文章,取决于学校的科研政策,取决于期刊杂志是否刊登此类文章。他们将教育叙事研究简化为撰写、发表叙事文章。因为没有做事哪里有真正的叙事,他们只好闭门造车,虚构“美丽的故事”。为了功利目的而恶意地虚构教育世界的“风花雪月”,不仅无益于自身的专业发展,而且有损学术风气。高校教师应该加强学术自律,严守学术底线。

高校教师不仅不能编造教育故事,而且不能回避教育生活中的“恶”。李政涛认为,人的教育生活既包含“爱、信任、希望等善的伦理”,也包括“教育中的欺骗、伪诈,由教育而来的伤害、崩溃和毁灭等恶的伦理。”[26]20他说[26]20:

在任何一个正常的教育生活中,叙事者所遭遇到的决不会只有幸福和欢乐,大量的来自于不同方面的恶,大量的教育失败,有可能在某时某处汹涌而来。对这些,好的教育叙事不会视而不见,不会用鲜花和掌声去覆盖它们,不会用伪装的成长幸福去冲淡它们,相反,它会揭开华丽的面纱,直面教育现实。

教育叙事者要以复杂性思维既关注教育生活中的“善”也关注其中的“恶”。一些高校教师在进行自我叙事时,喜好展现自己光辉灿烂的一面,而有意无意地避开那些有损荣誉、伤害自尊的教育失败、失误、教育挫折,掩盖内心深处的不为主流观点所接纳的,或世俗化的,甚至是邪恶的愿望、认识、冲动等。这种观念与行为违背教育叙事伦理,因为好的教育叙事就是通过直面真实的教育事实,“呈现人类生活的丰富可能性”,“书写教育世界里的复杂感受”,在对“真实”的呈现、解读中重构精神生命。因此,坦诚地面对自己的“恶”是健康、成熟的表现,是自我负责精神的展现。当然,对教育生活中的“恶”进行叙事不仅是一种态度,更需要勇气。在教育自传中展现教师“恶言”、“恶行”、“恶意”,自然需要传主――教师具有坦诚的心态和不惧世俗嘲弄的勇气。对他人的叙事研究需要研究者揭开他人心灵的“疮疤”,虽有助于对方的成长,但是难免误解,致使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对于是否揭露他人的“丑事”忐忑不安、犹豫不决,要直面真实的教育生活更需要一定的勇气。

(三)高教类期刊要充分认可教育叙事研究

现代大学里,教师著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在学术领域,我们的成果是以写出来的东西来体现的,出版物就像硬通货币,是学术成果的基本表现形式。除艺术创作以及一些应用性自然科学以外,研究工作的质量就是通过出版的文字来判断的。”[27]学术期刊是教师的重要阵地,与学者的研究存在着依存互动的关系。教育类学术期刊对教育叙事研究的兴趣和重视程度对高校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具有引领作用。可以推测的一个事实是如果学术期刊不重视教育叙事研究类文章的刊发,高校教师因而缺少了发表叙事类文章的阵地,那么自然会影响高校教师开展叙事研究的积极性。世纪之交教育叙事研究这种研究方式被引介到国内,10余年来在国内逐步推广开来,但是与中小学教育领域叙事研究的火热场面相比,高等教育叙事研究则比较冷清。笔者以2010-2011年教育类CSSCI期刊(不包括扩展版)的载文统计为例,说明教育叙事研究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的份量,两年的时间共刊发教育叙事类文章13篇,其中高教类文章4篇。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是高教类学术期刊是否青睐叙事研究或许是一个重要原因,对此,笔者有一个事实依据,即某CSSCI高教类期刊在征稿启事中声明“来稿必须是关于高等教育的中观和宏观问题的研究性文章(本刊不发表单科专业或单项课程的教学研究文章,不发表教育教学经验体会或工作总结类文章)。”[28]该刊物10余年来没有刊登过1篇叙事研究类文章。这也不难理解,应用性高教叙事研究成果对普通任课教师而言大多是教研文章。鉴于此,笔者呼吁,为了丰富高教研究方法和高教研究成果,使叙事研究能够在高教领域开疆扩土,高教类权威期刊要转变思维方式,不要以为抽象的文字就比鲜活的事实更有价值,不要认为叙事性文章会降低刊物的身份,其实“叙事中的理论比理论中的叙事更深刻”“让理论在叙事中自然呈现比让叙事在理论中罗列更有魅力”[29];应该认识到“叙事研究和科学研究相伴共生,相互促进”[30],正确认识高教叙事研究的价值,要对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应用成果一视同仁;要发挥期刊的引领作用,为叙事类文章提供一席之地,甚至开辟专栏,以鼓励高校教师从事高教叙事研究。

总之,低劣的叙事研究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叙事研究的实然状态之一,只要高校为其教师开展叙事研究创造必要的条件,高校教师通过学习与研究具备了开展叙事研究所需要的内在素质,高教类权威期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无论是虚假的叙事研究、零叙事研究还是消极化的叙事研究,都会逐步消减,我国高等教育叙事研究的质量与水平都会随之提升。

参考文献

[1]丁钢.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J].现代大学教育,2008(1):10.

[2]陈莉,孙启民.新课程目标下教育叙事与教师成长[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4):166.

[3]刘良华.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与怎么做[J].教育研究,2006(7).

[4]罗志敏.是“学术失范”还是“学术伦理失范”――大学学术治理的困惑与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10(5):9.

[5]刘万海.教师叙事研究的误区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12).

[6]康纳利,M;克莱丁宁,J.叙事探究[J].丁钢,译.全球教育展望,2003(4):9.

[7]王.教育叙事研究的兴起、推广及争辩[J].教育研究,2006(10):16-17.

[8]郑卫政,刘京平.教育叙事的误区与解困指南[J].教学与管理,2007(4):30-32.

[9]张忠华教授认为:“大学青年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存在着先天发育不良、入职门槛太低、职后培育不善等问题。”参见:张忠华,苏静雷.论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8):21.

[10]陈向明.教育叙事对教师发展的适切性探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2):31.

[11]王凯.教育叙事从教育研究方法到教师专业发展方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5(6):28.

教师个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一、更新观念,措施得力:激励教师竞聘

三鑫学校根据激励理论,采取多种有效的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校从目标激励、制度激励等方面对班主任管理进行重新设计,激发教师当班主任的欲望,变“要”为“我要干”。⑴目标激励。通过确定合格班级、优秀班级、示范班级的不同奋斗目标,激励班主任不断进取,争当先进。⑵制度激励。建立、实施“班主任职级评定制”,根据班主任履行职责的情况,采取自主申报、民主评定的办法,分别授予他们“合格班主任”、“优秀班主任”、“示范班主任”、“星级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并享受相应的物质待遇。班主任在职称评聘、年度考核评定学科优秀教师等级的时候,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学校每月发给班主任津贴500元。为了表彰优秀班主任,学校还设立了班主任考核奖,按照评定的等级分别给予每月800元、700元、600元、500元等不同等级的奖励。

二、制定标准,明确职责:引导教师竞聘

为了有效地引导教师竞聘,在选择班主任方面,三鑫学校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对班主任的职业道德、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人格魅力、创新能力、人际关系作出具体的规定,并明确了班主任的职责。

三、规范程序,严格考评:组织教师竞聘

为了严肃认真地推行班主任竞聘上岗制度,三鑫学校专门成立了班主任竞聘上岗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学校党政领导与外聘专家组成,工作小组下设竞岗演说与答辩组、民意测评组、组织考察组。领导小组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规范面试、民主测评和组织考察等程序,选拔教师代表参与工作小组的工作。

具体的程序是:⑴公示岗位。⑵自主报名。⑶竞聘上岗领导小组会议审查参加竞聘的教师的资格,确定候选人。⑷候选人竞岗5分钟演说与答辩。⑸评委会评分以及民意测评。由学校领导、教育专家、学科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组成的评委会根据“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当场评分、亮分;所有参与旁听的教职工都参与民意测评。⑹组织考察(每个岗位按1∶2的比例考察)。主要通过召开座谈会的形式了解候选人的职业道德、管理能力以及人际沟通智慧等基本情况。⑺竞聘上岗领导小组综合考虑评委会评分、民意测评以及组织考察的情况,研究决定拟任命名单,并公示。⑻任命前谈话。由校长亲自谈话,明确班主任的任期目标及职责。⑼宣布班主任任命名单。其中,第四、五个环节要求所有教职工参加,候选人演说与答辩的内容至少包含竞聘岗位及工作目标、竞聘缘由(含个人工作经历和业绩)、工作设想等内容。

四、权力下放,自主组阁:形成班级管理团队

班级管理是一个系统,尽管班主任是构成这个系统的关键要素,但要发挥1+1>2的效应,班主任还必须与学科教师、生活教师团结协作。

班主任竞聘上岗的核心内涵在于赋予班主任自主组阁的权力,让他们能够自主挑选合作伙伴,形成班级管理团队。因此,三鑫学校在初步确定了班主任人选后,即开展学科教师与班主任双向选择竞聘上岗工作。基本程序与班主任竞聘相同,其中,学科教师竞聘演说时应明确表明愿意和哪个班主任合作,班主任参与测评、自主组阁,然后参加学校领导小组、考评小组的协调会议,对竞聘上岗过程出现的问题与领导小组、考评小组进行磋商,作出微调。对于双向选择落聘的教师,学校实行转岗制,让他们到教辅岗位工作或者待业、自主择业。

五、全程培训,全面评价:提高班主任管理素质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做好班主任工作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班主任培训机制,是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需要。

在培训方面,三鑫学校的主要做法有:⑴上岗培训、在职培训与自我培训相结合。三鑫学校建立班主任定期学习制度,有目的、有计划地聘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组织班主任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学习教育学和现代管理学,研究当代学生发展变化的规律。⑵采取“科研培师”的方法,逐步推行班主任课题研究制度。班级管理团队集体研究班级存在的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探索规律,撰写班主任工作经验总结或科研文章,使班主任逐渐由“经验型”班主任转变为“科研型”班主任。

此外,学校积极为班主任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搭建舞台。学校德育处与班主任共同协商,拟订班主任个人发展规划,逐步增强班主任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学校举办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班主任论文大赛”、“班主任成果展示会”,通过推荐班主任的科研成果(包括调查报告、论文、案例分析、活动课设计等)等多种方式,鼓励班主任“让才华创造业绩,让业绩激发才华”。

在评价方面,三鑫学校逐步建立起一套“全员、全面、全程”的科学评价机制。⑴在学校考评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学科教师、年级组和家长对班主任的评价;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分别构建了评价的指标体系,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制定了内容明确、具体、易于操作的评价表(包括“班主任工作自我评价表”)。⑵坚持奖惩结合、以奖为主的原则,实施班主任职级评定制。学校对班主任作出类似技术职称的等级评价,并与技术职称相应的课时津贴挂钩,设立“合格班主任”、“优秀班主任”、“示范班主任”等荣誉称号。⑶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效果考核相结合,考评与指导相结合,实行硬制度、软管理、灵活操作的考核管理办法。

教师个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近年来,有关教研室的研究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笔者在CNKI中以“教研”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选取其中与教研室直接相关的186篇文章进行分析,认为六十多年来教研室的研究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发展阶段、深入发展阶段和繁荣发展阶段。

一、起步阶段:1980年以前的“教研室”

虽然基础教育教研制度始于20世纪40年代,但相关的研究并没有随之跟上。从CNKI上查到的文章来看,1980年以前的相关文章仅两篇:《组织教研员适当兼课》和《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师进修和教研活动》。②前一篇文章是青岛市教研员写的,主要介绍了他们到学校兼课的收获和体会,比如了解到一线教学的情况、教研队伍因教研员和教师之间的合作而扩大了等。后一篇文章出自历史教研员之手,介绍了他们开展教师进修和教研活动的几种形式。开展教师进修工作的形式包括举办讲座、进修班和专题报告;教研活动的形式有组织观摩课和教材教法讲座、编写教案和高考复习参考资料等。

虽然这一时期相关的研究并不多,但表明教研员们已经开始有了总结、反思教研工作和通过公共平台进行更广泛的交流的意识。同时,这对教研实践的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

二、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教研室”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对“教研室”的研究仍然不多,在CNKI上共搜到相关文章16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教研员的研究。这一时期对教研员的研究还很粗浅,有两篇文章谈到了教研员到学校兼课的意义问题,另有一篇文章以提纲的形式简要概括了教研员的工作要素,此外还有教研员谈工作体会以及优秀教研员的人物专访各两篇。二是出现了个别具体学科教研方法的文章。比如江西抚州化学教研室组织教研员集体学习心理学和化学教学法等理论知识、开办了全区化学实验教学经验交流会,还编写了《初中化学疑难问题解答》《化学实验报告》和其他教学参考资料。三是介绍农村教研工作经验。有建立县、区、校或县、片、乡三级教研网的,也有建立县、片、乡、校四级教研网的。③此外,有一篇关于县一级教研工作的文章,分别从县级教研工作的意义、任务、职能定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角度进行了论述。

这一时期的研究从总体上看呈现出几个特点:首先,政治色彩比较浓,过分突出主旋律;其次,涉及的问题还很局限;最后,研究基本停留在经验介绍的层面。

三、深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教研室”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与“教研室”相关的文章渐渐多了起来。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教研员和学科教研依然是关注的焦点,但研究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CNKI上共查找到这一时期与“教研室”相关的文章68篇,其中主题为教研员的就有25篇。这些文章中过半是某某优秀教研员的人物专访和教研员个人工作经验总结。内容主要是介绍该教研员的工作经历及所取得的成就,当然从中也可窥见一些值得借鉴的教研方式,但因为是宣传性质的,其中难免夹杂着夸大的成分,而且也不可能有深入的分析。这些文章关注的另一个焦点是如何当好一名教研员,比如要“具备丰富和扎实的本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具备丰富和高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2]要“深入学校调查研究广交朋友加强感情联系”,“处处为教师着想,努力为教师服务,不断增加凝聚力”;[3]等等。

有关学科教研方面的研究,除了一方面继续方法的探讨外,另一方面还出现了一些对过去工作的回顾和总结。比如《天门市中学生物学教研工作15年综述》《扎扎实实 行之有效――广东省中山市语文教研工作的回顾》《四川省思想政治教研工作的回顾》④等。

这一时期的研究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谈教研工作是这一时期研究的一个特点。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对传统的教研工作进行反思。20世纪90年代末素质教育才刚刚启动,因此,此时的文章还主要是从政策的解读、方针的指导、观念和认识的转变等角度宽泛地谈论教研工作应如何推进素质教育。但教研室实际发挥的职能以及所采取的教研形式等均未见有太大的变化。人们开始用素质教育的理念反思传统的教研工作,对其提出了诸多批评。

第二,对几种传统的教研形式(如教师培训、听课、评课和说课)有了专门的论述。许多教研员从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北京市教育局教研部政治教研室通过业务进修、继续教育、教学研究、骨干培训、学会活动、竞赛和学术交流等途径进行教师培训;还有教研员总结出听课要“目的明确”“听(看)教与学的统一”“听(看)知识、觉悟、能力的统一”“听(看)教师的总体素质”“听(看)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的统一”,等等。⑤

第三,对教研室自身的问题有了关注。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教研室以下几种职能的探讨:教学管理、督导评估、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开始有人提出教研室要走“教研和科研相结合的道路”。此外,孙立春等人在《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若干思考》一文中对教研室的职能、教研员的素质以及教研工作的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和工作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⑥

四、繁荣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的“教研室”

进入21世纪以后,各省陆续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的理念大大冲击了原有的教研观念,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几乎所有与教研有关的议题都被纳入到新课改的话语下进行讨论。在CNKI上共搜到2000年以后的相关文章96篇,所涉及的内容除了原有的教研员和学科教研外,还涉及到了创新教研形式,改革教研制度、教研体制和农村教研工作等方面。

第一,教研室职能的发挥有赖于教研员工作的执行,因此,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教研员的话题依旧是有关教研室研究的重点话题。新的时期赋予教研员新的使命,对教研员提出了新的要求。2001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教研机构要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作为教研职能的实际履行者,人们也开始对教研员的角色和职责进行重新定位。有人认为,教研员应从“专家”“领导”“指挥者”和“检查者”的身份中解脱出来,成为教学的参与者、教师的合作者、教改的研究者、课程的催生者,[4]从前是重检查、评价,现在要重调研、重指导。[5]随着校本教研的提出,还有人专门对教研员应在校本教研中担当的角色进行了研究,认为在校本教研制度下,教研员应是一名“合作研究者”“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示范者”“新课程理念的解惑者和引领者”“新课程评价的践行者”。[6]此外,教研员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变过去的“教研员主导、教师被动参加”为“教师为本”。在探讨二者关系时,平等、合作、服务、对话、倾听、同伴互助、研究伙伴等词频繁出现。

第二,学科教研如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本时期讨论的一个主题。此方面的文章除了涉及到具体学科教研员对自身角色重新定位的思考外,还重点探讨了将新课改的一些理念融入到本学科的教研工作中去的方法,涉及的学科有数学、生物、历史和政治。

第三,这一时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教研形式更加多样,除了传统的教师培训、听课、评课和说课外,还出现了诸如网络教研、对话式教研、主题式教研等新的教研形式。尤其是网络教研,近几年来对它的研究比较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利用网络进行办公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研工作也不例外。2005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发展中心正式启动了“新课程网络教研”建设工程,同年建立了专门的网络教研平台――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www.省略)。在有些地区,教研员们也已经开始通过E-mail、建立专门的网站或是博客等方式开始了网络教研的尝试。

第四,有关教研制度、教研体制改革的探讨是此阶段新出现的一个议题。例如,山东诸城教研室于2002年开始推行包括教研员联系校制度、教研员学科负责制度和课题化研究制度在内的“三项制度”以及以校为本、网络虚拟教研、反思实践教研和合作互动教研的“四种教研模式”。从教研室的角色定位上看,有人提出“教研室应当成为新课程的传播中心、研究中心、推进中心和服务中心”,还有一种提得比较多的观点是认为教研重心应该下移,教研室为校本教研服务。甚至还有人提出教研室应朝着中介组织的方向发展。⑦

此外,还有个别文章谈到了农村教研工作改革的尝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市青浦区的联片教研、湖南保靖县的协会教研。⑧

由此可见,2000年以后的研究已经不再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反思过去做法的水平上,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方方面面改革的方向,对教研室的职能与定位、教研员的角色和职责、教研员同教师间的关系以及教研活动的形式等都有了新的认识和做法。该研究领域呈现出未曾有过的生机与活力!尽管许多举措还处在探索阶段,尚未有定论,但这种良好的研究氛围正推动着教研室的研究与实践在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从20世纪90年代前的总结实然做法,到90年代的探讨应然做法和全面反思,再到2000年后各种新思路的探索,有关教研室的研究已经走上了一条繁荣发展的道路。然而,有所遗憾的是,已有的研究基本上是教研员、学校领导或教师的实践性研究,研究的内容也主要停留于一些粗线条的调查研究和改进工作的经验总结,理论界对此关注不多。此外,研究的问题也还比较局限。如前所述,教研室工作的效果直接关系着中小学的教学质量。教研室的研究与实践要想走上繁荣且健康的发展道路,还需要更多学者的关注!

注释:

①在笔者查找的资料中,新中国最早的教研室是成立于1949年的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②青岛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教研员适当兼课[J].人民教育,1964,(10);北京教育学院历史教研室.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师进修和教研活动[J].历史教学,1979,(3).

③傅轶生.我们是怎样开展化学教研工作的[J].化学教学,1989,(6);葛鹏身.把教研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初中[J].思想政治课教学,1984,(7);陈建明.建立多层次的教研网,是开展农村初中政治课教研活动的有效形式[J].思想政治课教学,1984,(10);冷德炜,刘孝焱.面对农村教学实际 发挥教研网络职能[J].语文教学通讯,1987,(Z1).

④谢虎成.天门市中学生物学教研工作15年综述[J].生物学教学,1995,(11);黄汝棠,罗润德. 扎扎实实 行之有效――广东省中山市语文教研工作的回顾[J].语文教学通讯,1999,(4);苏洪曲.四川省思想政治课教研工作的回顾[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5,(12).

⑤徐兆泰.开展教研活动搞好教师培训[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5,(11);冯恩光.教研员如何听课评课[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7,(10).

⑥郭光伦.走教研和科研相结合的道路[J].上海教育科研,1990,(2);李庆平,李怿,张述军.教研、科研、管理“三合一”构建教研工作新体系[J]. 山东教育科研,1998,(1);孙立春,张茂聪,张彩霞.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1999,(3).

⑦王金星,魏长庆.构建新型教研制度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山东诸城市教研室“改革教研方式,转变教研职能”工作纪实[J].中小学管理,2004,(12);刘霞.走向中介组织的中小学教研机构改革[J].当代教育科学,2007,(10).

⑧李永元.联片教研 连环跟进[J].教育发展研究,2004,(3);王成锦,胡小斌,向召耀,徐永生.协会教研:区域教研的有效模式[J].中小学管理,2006,(3).

参考文献:

[1]转引自丛立新.教研员角色需要彻底改变吗?[J].人民教育,2009,(2).

[2]龚迎祥.当好中学政治教研员之我见[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8,(Z1).

[3]张益森.教研员应努力成为教师的知心人[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1,(7).

[4]佟德才.新课改呼唤教研员工作创新[J].辽宁教育研究,2004,(1).

[5]赵锋.教研员服务使命的回归[J].上海教育,2004,(23).

[6]陈文.略论教研员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6,(10).

教师个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d the current training mode of integration of mechanics and electrics major of high vocational institutes and the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s. With the author's practical work, some suggestions were studied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target and the related basis of the revis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关键词: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Key words: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personnel training mode;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G81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251-02

――――――――――――

基金项目: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教研课题:技能大赛选手集训工作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B/2012/07/023)。

作者简介:王敏(1986-),女,山西大同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苏州市职业大学,助教,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和先进激光加工技术方面的研究。

0 引言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1]。如何依据长三角经济区建设和机电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江苏省“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要求,全面推进高职教育改革是值得深思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是基础,是重中之重[2]。通过对我省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机电企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广泛调查,深入研究21世纪我省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与素质要求,回顾、总结“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我系和其他院校的办学经验,本文对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一些建议[3]。

1 德育与教学相结合

德育与教学历来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但现实的学校教育尤其是职校教育中,经常存在着德育与教学相互脱节的问题,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们倡导“德育为教学服务,教学中渗透德育,德育教学互相长”的德教理念并付诸实践[4]。实际操作中,德育工作者努力挖掘德育的教学服务意味;教学人员努力挖掘德育潜能,保证教学培养的人才具备基本德性。

2 常规教学与阶段教学相结合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实施“四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即职业能力体系与学历教育体系、职业资格的认证体系与课程体系、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企业文化与课程培育环境相结合,突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注重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组织安排教学,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校企联合,引进企业文化精神,引进企业的6S管理来加强学生的素养,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5]。

常规教学方面,制订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选定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审批所属课程的学期授课计划,组织和指导本专业教研组完成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

阶段教学方面,根据学校、系部、学生及相关企业的实际,采取多种方式保证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校内安排包括实训课、考工考级课及部分学生参与的技能培训或技能大赛等,校外安排主要包括基础年级的工学交替、毕业班的顶岗实习以及不定期安排的企业参观等。

3 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相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仅仅依靠学校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只能在工学结合中实现。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对环境的感受与课堂中完全不同,现代企业理念、良好行为习惯、应变能力、新的实用技能、创新能力也只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才能学到或形成[6]。具体实施中我们形成如下模式:

第一,建立 “校中厂”与“厂中校”模式。“校中厂”指的是企业依托学校的优势资源,与学校合作办厂。学校具有技术力量雄厚、资源信息广阔的优势,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厂,一方面能为学校服务,使得企业文化进校园,满足学校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可利用学校专业理论教师的优势,提高在职职工的理论水平,同时做好在职职工的转岗、轮岗、提升的各类培训,以及其他非学历教育,满足企业职工终身学习的需要,当企业的生产缺少技术人才的时候,学校也会为企业排难解忧,解决燃眉之急,取得双赢的效果。

“厂中校”指的是学校借助企业的实践技能优势,与企业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办学大多以“订单”形式为主,另外以“冠名班”形式、企业设立奖学基金等形式。同时,校企合作教学的另一种形式是由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投资建设现代企业需要的生产实习“车间”,为定点企业培养急需的现代化的专门人才或由企业直接投资现代化的先进设备,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培养,学生合格后,连人带设备一起进入企业,这种做法解决了学校专项投资的困难,同时很好地实现了企业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训工程。

第二,建立“产教结合”模式。“产教结合”是最早开展的校企合作模式之一。一方面,能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另一方面也为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半工半读”的机会[7,8]。

第三,建立“顶岗实习”模式。学生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主要形式是顶岗实习。其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尝到作为一个职业人的真实滋味,学会怎么处人、处事。因此,顶岗实习要求“真实的工作环境”,不是模拟或虚设的工作场景。要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不仅得到相关工作经验,还要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值得强调的是,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的训练是顶岗实习的重要内容,热爱劳动是无论哪一代人都必须继承的美德[9]。

4 就业创业与升学深造相结合

职业院校应以举办现场招聘会的形式促进学生就业,通过用人单位和学生达成协议,学生的就业实习率都可大大提高,一些精英学子们的高薪实习案例也让低年级同学都看到了自己今后发展的方向。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为其创业提供一切可提供的条件。对于选择继续升学深造的一部分同学拓展各种专升本、专转本、专接本等渠道。

5 学生成才与教师发展相结合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例如校内培训、校外的各种企业培训、市级省级部级培训,并组织教师进入企业定期实习、顶岗锻炼,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参与企业的管理、生产,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与企业管理理念,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做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同时鼓励每一位教师参与技能大赛,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极大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仅保证了上课质量,而且个人能力得到长足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一方面要紧随社会需求而改变,另一方面必须尊重方案的稳定性,只有在实践的经验总结基础上,加以规范的审核流程才能进行科学的评价,才能避免因改革而对教学管理的其他方面造成不良后果[10]。

参考文献:

[1]魏俊桃.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陈韵雯.区域经济发展视野下的杭州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2012(08).

[3]陈云霞.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0.

[4]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1).

[5]汤晓华,吕景泉,洪霞.基于职业能力的技能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系统化模型建模与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02).

[6]张灵晶.对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两点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0).

[7]韩宝军.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8]翟艳辉.高等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

[9]吴君,陈开考,谈黎虹,郑尧军.高职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有效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02).

教师个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6篇

一、干部教育培训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是党和国家赋予的一项重要任务

伴随干部教育培训规模的扩大,干部培训过程中突显出如干部教育培训理念与时展需求不相适应、干部教育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师资力量及培训水平满足不了培训需求、培训投入不足等问题,影响着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稳定与提高。因此,加强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管理,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是党和国家赋予每一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和艰巨任务。

(二)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核心是构建干部教育培训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干部教育培训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是通过对干部教育培训目标、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培训方案、培训组织实施、培训效果信息反馈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系统,是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机制保障。通过干部教育培训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有利于培训工作者及时掌握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各个培训要素及培训环节的信息,正确评判与分析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与效果,规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程序,保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效实施,促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程序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建设,保证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和水平。

二、干部教育培训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近年来,随着干部教育培训规模的扩大,干部教育培训质量问题已成为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各培训机构都在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同时加强了对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研究工作,但大部分研究仅停留在经验总结和规律探索阶段,与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以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社会需求及干部成长规律为依据,构建科学的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操作。

(二)可操作性原则

干部教育培训过程质量管理是对干部教育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案、培训组织与实施、培训信息反馈等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其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涉及干部教育培训的每一个要素及每一个环节。因此,干部教育培训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在保证科学性及理论性的基础上,要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实际组织与实施。

(三)前瞻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干部教育培训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到干部教育培训目标的前瞻性,又要考虑干部教育培训实施的现实操作性,对于不同类型的培训,要根据受训对象及培训类别,充分考虑工作岗位要求及受训干部的个人需求等情况,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实践不断完善与调整。

(四)领导重视与培训管理者、受训干部积极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干部教育培训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支持,也需要相关单位、广大培训工作者及受训干部的积极参与,政府部门要根据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干部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提出培训目标和要求,广大培训工作者要根据政府部门的要求,提出具体的培训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保证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受训干部要严格遵守培训纪律,集中时间和精力,完成培训工作。培训机构领导和政府相关部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提高广大培训工作者及受训干部的思想认识,调动广大培训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受训干部的学习积极性,从根本上保证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

三、干部教育培训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质量两级管理体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按培训类别分设党政干部培训办公室、专业技术干部培训办公室、企业培训办公室、职教师资培训办公室、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办公室,同时,为了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研究及训后服务及培训市场的拓宽,设立了培训发展与教研办公室和训后服务办公室。根据学院的机构设置,建立了学院、培训办公室两级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管理体制。学院成立干部教育培训指导委员会,在院长领导下,对学院干部教育培训政策、培训项目设计、干部教育培训品牌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咨询、审议和监督;培训发展与教研办公室在院长领导下,督导各培训办公室培训项目的实施,研究和解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管理、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建议和措施;各培训办公室根据社会及市场需求,研发培训项目,确定培训内容和专题,制订培训方案,选聘培训教师,组织实施培训活动,同时加强培训教师教学质量的考评工作,实施和监督培训全过程。训后服务办公室在院长领导下,负责对培训干部的训后服务工作,征求受训干部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受训干部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同时,通过受训干部宣传学院的干部培训项目,拓展培训市场。

(二)规范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管理

1.培训项目质量管理。第一,干部培训项目的制定必须遵循服务国家大局的原则,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建设中心任务,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从国务院及农业部等各部委推动的重点工作、从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热点中开发培训主题,使干部培训工作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大局。第二,干部培训项目的制定必须遵循聚集社会需求的原则,科学进行需求调研,准确把握培训组织单位和学员的培训需求,将学院知识储备与培训需求相结合,开发高度契合实践需要的培训方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受训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根据培训目标以及培训活动的整体需要,制订培训实施方案,组织教师编写培训教材。第四,现场教学要具有针对性,帮助受训干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把产学研结合作为主线贯穿于整个培训之中。

2.培训运行质量管理。各培训办公室根据制订的培训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首先,根据培训内容选聘具有社会影响、学术造诣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其次,抓好学员的报到工作,通过学员报到,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同时向学员介绍学校及学院的基本情况,本次培训的主要任务等,帮助学员尽快熟悉环境,及早投入到培训学习之中;再次,抓好培训环节的组织与实施,坚持班主任跟班制度,介绍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研究方向,解决培训实施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最后,抓好培训的考核与总结工作,结合学员的平时学习表现及培训后的综合评价,对学员进行培训后考核,将考核结果报送学员所在单位。在完成整个培训工作后,对每次培训都要写出培训工作总结,作为评价和考核培训质量和效果的依据。

3.教师教学质量管理。第一,学院制定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教师培训工作条例》,指导和规范教师的培训工作与行为。第二,建立培训督导制度。学院聘请具有丰富的教学或教学管理工作经验、工作认真负责的退休专家教授,成立学院干部教育培训督导组,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院培训督导工作条例》独立开展工作,协助学院检查培训计划的落实情况,培训督导组成员通过听课、召开相关人员座谈会、检查培训教案等形式,检查、督导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全过程。第三,实施学员评教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双向交流,促进教师改进和完善培训工作,提高学员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学院实施开展了学员评教活动,遵循科学性、可行性与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出包括课程针对性、教学内容、教师讲解、教学方法、现场教学、教学效果等方面在内的13项指标,制定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关于学员评教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学院学员评教领导小组,负责整个干部教育培训的学员评教工作,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课时津贴等挂钩。

4.学员学习质量管理。第一,制定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院学员培训手册》,规范了受训学员的行为准则;第二,严格考核制度,在考核过程中采取一系列严格管理措施,抓好平时考核、结业报告考核及现场教学考核等环节,保证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

5.开展干部培训工作状态评价,监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全过程。为了强化对各培训办公室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充分调动各培训办公室工作的积极性。学院实施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状态评价。制定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培训项目设计、培训内容、培训教学方案、培训组织与实施、培训质量与效果、培训研究等

6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依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院干部培训工作状态评价实施办法》的要求,由各培训办公室自评,形成自评报告,在此基础上,学院成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状态评价小组,对各培训办公室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全面的考核与评价,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成绩进行经验交流,同时指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促进各培训办公室改进完善,并将评价结果与个人工作业绩挂钩。

四、对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实践的思考

(一)构建多元化的质量管理主体

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培训机构、政府、组织单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必须建立由政府、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干部教育培训受训单位及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质量管理主体,政府部门要根据新的形势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管理的有关法规和政策;培训机构要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及干部自身成才的需求,做好培训项目的设计、培训内容的选择、培训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并充分发挥培训工作者及受训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建立培训机构内部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管理、管理控制和自我评估的新机制,建立作为评价依据的各类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标准;进行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宏观管理和协调等。受训单位要根据工作要求,对培训机构提出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要求,并组织受训人员进行评估,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要积极支持社会中介机构和新闻媒体对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评价和监督,促进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

(二)建立多样性的干部教育培训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首先,根据干部教育培训的不同类型、不同规格建立多样化的干部教育培训标准;其次,制定多样化的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形成多样化的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价体制机制。通过培训过程质量管理的多样化,促进和激励自主培训,形成培训特色,满足社会发展及干部成才的不同需求。

(三)积极开展干部教育培训过程质量管理研究

首先,立足于干部教育培训的政治方向和培训目标,认真研究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体系、方法和原则;其次,在分析培训机构与政府、社会间相互关系基础上,研究新形势下我国干部教育培训管理管理体系的主体、目标、结构、功能和特征等;最后,在干部教育培训改革与实践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建立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具有前瞻和指向性的分类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教师个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习型辅导员队伍 特点 障碍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61

在学习型社会大环境下,作为日益壮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线工作者――高校辅导员这支队伍,为了保持持续的生命力和闪耀更多的职业光彩,我们需要通过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来实现学校和辅导员个人的双元发展。

“学习型辅导员”是指辅导员个人注重学习、思考和创新,在工作中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1]因此,笔者认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应是有共同的工作目标,通过学习与工作相融合,进行不间断地个人学习和团体学习,不断突破能力上限,探索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规律,实现辅导员和学校双赢发展的新型辅导员队伍。

学习型辅导员队伍之所以被广泛研究,除了因为该理论的重要实践指导意义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具有其他组织所不具有的特点:

首先,从本质上讲,学习型组织的本质在于团队具有学习和进步的能力。[2]因此学习型辅导员队伍中个体的学习只不过是基础,整个团队的学习才是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核心。这个队伍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促使人们不断发现自己为何会造成目前的境地,以及如何才能加以改变现状的思考,通过学习使个人价值得到体现,并具有高于单个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

其次,从个人层面上讲,学习型辅导员队伍中的成员都有与学校相一致的共同愿景,并能够认识和理解自身从事工作对整个学校乃至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对自己的工作有高度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工作中不断超越自我,从而带动整个队伍的飞跃。

再次,从社会层面上讲,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是其成员的工作和社会地位、职业价值都能够得到社会认可的队伍。目前社会乃至学校对辅导员这一职业仍带有负面的情绪和看法。但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因为具有学习型组织的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体学习、创造出持续工作业绩的可持续发展组织的特点,因此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虽然已经被众多高校所重视,但存在于队伍建设过程中的障碍却是事实且不容忽视的。

第一,共同愿景的缺失导致思想不稳定,事务的繁杂导致没有成就感。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二条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即辅导员晋升可以走行政职务晋升和专业教师职务晋升两条路,然而走行政化受限于屈指可数的行政岗位,走专任教师路,则会招致不专业的质疑。两难的面前辅导员在寻找自己方向的过程中慢慢磨灭了自己曾经的愿景,最终导致对自身身份缺乏认同感。同时,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更多的是充当了“通信员”、“家政员”、“消防员”的角色,在事业上没有成就感。以上两个原因都会极大的阻碍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第二,工作评价缺乏科学性导致缺少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荣誉感。

目前对辅导员的考核方式有两种,一是量化把握,二是模糊把握。“量化考核强调的是可证性,是‘人的到场’,易于造成格式化的机械强制;而模糊评议强调的是工作到位,倾向综合评价,但缺乏可证性且过于主观化。”[3] 因为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无论是哪种考核方式亦或是两者相结合的方式都没有办法完全公平科学地评价辅导员的工作,因此年终评价往往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此的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挫败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荣誉感,导致学习愿望不强烈。

第三,地位低下导致习惯性防卫。

习惯性防卫是一种用来保护自己或他人免于受到学习或工作中的痛苦和威胁的习性。因为辅导员在整个高校系统里从行政职务上看是属于最底层的,另外经济待遇上也相对低下,这种经济和政治上地位都不如人的情绪及教师之间文人相轻的心理都将极易造成辅导员之间的习惯性防卫,从而严重阻碍了队伍的发展。

正因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可以不断提升处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的创新意识、综合素质及业务水平,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从而实现学校和辅导员个人的双元发展。因此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是形势的必然要求,而建设的途径成为这一组织发展的关键。经过调研,笔者结合实际提出了如下的建设途径。

第一,建立学校和辅导员个人的共同愿景。

辅导员是高校组织的基本细胞,如何看待辅导员及如何“激活组织细胞”是建立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关键因素,而一个组织的旗帜和灵魂就是共同愿景,因此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最主要的就是寻找和建立学校与个人的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人们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及与组织各方面的活动中,从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会起来。[4]而一旦组织目标模糊僵化,就会导致辅导员个人归属感缺失。因此高校管理者应该让辅导员参与到共同愿景的制定中,使辅导员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充分融合在一起,时常向辅导员说明学校发展目标及学校对辅导员的培养目标,从而使得辅导员为实现共同愿景而努力学习。

第二,旨在促进规范学习的制度建设。

辅导员学习制度是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为了有效且有序地促进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学校可制定相关的学习制度,把间隔性学习变成经常性学习,把被动型学习变成主动性学习,以此规范辅导员的学习。一是学习方式制度,例如定期的读书报告制度、每周每月的交流会、外出考察、岗位互换、案例学习、辅导员论坛等。二是学习保障制度,由于辅导员经常会被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因此如何把个人工作经验总结上升至规律、形成全校性乃至辅导员这一职业的工作制度规律将是建立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必须要解决的课题,只有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才能更有效地在时间上保证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是可行的。

第三,树立强烈的生存危机意识及终身学习思想。

竞争是一个组织得以存续和发展的源泉,个人危机意识将是引发自主学习的最根本力量。因此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必须在观念上让全体辅导员有强烈的生存危机意识,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将会导致工作思路僵化、工作方法教条和前途虚幻化。只有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新学习理念,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业务素质。

第四,合理承担课程教学并开拓课题研究新路径。

学校应鼓励和要求具备相关条件的辅导员承担课程教学任务。辅导员通过教学能够在第一线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动态和思想动态,把课堂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另外由于辅导员事务性工作较多,加上年轻资历浅,因此往往对作为高校生命力的科研项目不愿也不敢问津,导致他们跟学校的科研脱节,这样不利于学校和辅导员的双元发展。为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应当鼓励青年辅导员结合工作实践,申报和申请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自己学科背景相关的课题,同时学校可以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和帮助。青年辅导员也应该在工作中善于总结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表、出版相关研究成果,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并进而促进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第五,形成合理的激励制度。

健全学习的激励和保障制度是强化个人需要动机的手段。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应重视激励的作用,并配有切实的人性化的制度保障。[5]主要包括:(1)建立适当的薪酬制度。辅导员全身心投入工作和学习,应当获得适当的薪酬以此激励他们更加投入。(2)建立继续深造制度。包括在职培训、脱产深造、跨校任职等。(3)建立合理晋升和评价制度。应实行促进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使辛勤付出的辅导员能够得到组织的正确评价,加强其归属感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在吸纳高素质人才的同时能确保稳定现有辅导员队伍,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创建提供契合的环境。

辅导员素质的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也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关键是学校重视的同时提供相关条件,使得辅导员把学习变为自身内在的需求,形成强烈的终身学习意识,那么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路将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刘宝明.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J].文教资料,2010,(8):212.

[2]史晓斌.解读学习型组织两大关键词[J].冶金企业文化,2007,(5):16.

[3]朱孔军,林伟庭.从两难选择到整合协调[J].思想教育研究,2008,(7):52-54.

[4]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37.

[5]周湘梅.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培养模式探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5):158.

教师个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8篇

一、2011年的主要工作。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教育系统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努力推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一)全面部署学前教育。

把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一是明确发展思路。国务院出台《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在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范幼儿园管理、提高保教质量等方面,提出了10条重大政策措施。二是制订推方案。国务院召开学前教育电视电话会议,对贯彻落实“国十条”行专门部署。各省(区、市)均以县为单位编制了三年行动计划。三是启动重大项目。为支撑三年行动计划,设计8个重大项目,全方位推动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重视的程度、财政投入的力度、政策出台的密度、普惠性资源增加的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二)全面完成“两基”国检。

2011年,完成对、青海、甘肃、四川4个省区的“两基”国检,标志着我国全面实现“两基”目标。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积极支持,教育系统呕心沥血,教育督导队伍尽职尽责,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实现全面普及目标后,义务教育重点任务转向均衡发展。2011年,按照“一省一案”模式,教育部与2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构建起中央和地方政府协同推的机制,明确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

(三)深度构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

以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为目标,推动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一是大力推行业指导制度化。与10多个行业举办对话活动,联合召开工作会议,印发《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二是推广建立集团化办学机制。发挥政府、行业的作用和企业、院校的优势,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紧密衔接,成立行业性职教集团近500个。三是健全产教协作机制。以行业部门、组织和大型企业为依托,推专业设置、课程标准、教材开发、实训基地和教师培训等领域的教育教学改革。支持90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在行业指导下以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为重点深化专业改革。四是完善合作办赛机制。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行业牵头设计和企业参与实施的赛项均达95%以上。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多元主体参与、资源整合、合作推的良好态势。

(四)整体谋划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2011年4月24日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调研、系统设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大政策措施。一是明确新思路。研究制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两个主文件和一系列相关文件。二是建立新机制。探索建立协同创新体制,一步破除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体制壁垒,推动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批复一批学校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硕士、博士项目试点单位,其中包括5所民办高校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三是探索新模式。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四是出台新举措。改教学评估,39所“985工程”高校第一次向社会公布了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印发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首批课程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中办、国办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召开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实施新一轮“繁荣计划”。启动实施“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修订完善本科专业目录和管理规定。

(五)系统构建支持民族教育发展新机制。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部门之间协商沟通、省部之间协调指导的工作机制。印发支持及四省藏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召开工作会议。二是建立双语教育体制。全面部署双语教育工作,初步建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相互协调的双语教育体制。三是创新对口支援机制。启动实施新一轮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采用团队式对口支援新模式支援、新疆高校建设,将和新疆所有高校纳入对口支援范围。四是创新民族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招生计划宏观调控作用,在普通高校本专科和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上,向民族地区高校和民族院校倾斜。加大内地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工作力度,形成了内地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体系。

(六)着手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

一是系统构建教师专业标准。研究制定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颁布了《关于大力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二是严把教师准入标准。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教师准入和管理制度,出台教师资格考试指导意见和定期注册试行办法,率先在浙江、湖北两省行试点。三是完善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制度。做好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10597人全部到中小学任教。研究制定《关于完善和推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意见》。将统一中小学教师职务系列、在中小学设立正高级职务的改革试点扩大到全国近百个地级市。四是制定师德规范。推动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研究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印发《关于切实加强和改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五是加强教育人才工作。积极参加国家“”,做好“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实施工作。颁布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召开全国教育人才工作会议。

(七)初步建立完整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到2011年,我国建立起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较为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一是扩大资助范围。学前教育从去年秋季学期开始,对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中央财政予以奖补。开始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每生每年1500元,惠及482万名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扩大到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二是提高资

助标准。“一补”标准提高1元,达到小学每生每天4元,初中每生每天5元。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从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三是延伸资助领域。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从2011年秋季起,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展开试点,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试点范围覆盖680个县,惠及约2600万学生。

(八)健全落实4%目标的政策框架。

国务院出台关于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召开全国教育投入和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一是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各级政府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部分安排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不断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预算内基建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二是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出台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三是形成了教育投入的分解落实机制。配合财政部门,参照分类核定各省财政教育支出目标比例的做法,初步测算和核定省域范围内各市县财政教育支出目标比例,形成分解落实机制。四是提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总要求。全面推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强经费使用监管,不断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九)有序启动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有序推教育体制改革。一是国家层面的重大改革有序推。国家教改领导小组确定的20项重大改革明确责任主体,制定工作计划。在17所高校设立试点学院。《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等文件。二是改革试点全部启动。各地各校承担的425项改革试点项目制订实施方案,明确改革的目标、措施、配套政策、保障条件及实施度。各地各校还根据自身实际,自主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改革探索。三是以开放促改革。积极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批准华东师范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合作成立上海纽约大学、温州大学和美国肯恩大学合作成立温州肯恩大学。全面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扩大来华留学规模。新建孔子学院36所,中小学孔子课堂131个。目前,已在10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58所孔子学院和500个孔子课堂。

(十)创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活动和重要纪念日,创新工作形式,加强改教育系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围绕建党90周年,开展“永远跟党走”等主题教育活动。二是制定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意见和举措,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指导纲要》,召开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三是贯彻落实总书记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回信精神,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和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召开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经验交流会。四是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主办“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办好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仪式,召开教育系统学习钱学森先事迹座谈会,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活动。

过去一年中,教育改革发展的其他各个方面工作都得到了有效推。会同有关部门抓好集中连片特困扶贫攻坚地区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召开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30周年纪念大会,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制订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完成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国家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继续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编制完成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和10个《教育规划纲要》的专题规划。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教育改革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工作中还有许多欠缺和不足,离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距离:一是展不平衡,各地各校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思想认识和推力度上还有较大差异。二是效果还不显著,一些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尚未有效解决。三是改革还不深入,一些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待一步突破。四是保障还不到位,实现4%的目标、提高教师队伍水平等政策措施需要一步落实。我们要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求真务实,锐意取,不断把《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工作推向前。

二、2012年的重点任务。

2012年是我国发展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2012年教育工作总的考虑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促公平,提高质量,维护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一)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

一是切实加强改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全面落实第20次全国高校党建会精神,不断提高教育系统党建科学化水平。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切实加强形势政策教育,扎实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实施《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全面提高领导班子、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深化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开展好教育系统先集体和个人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工作。开展《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贯彻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加强民办学校党建工作。一步做好在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研究制定加强改青年教师工作指导意见。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大力保持教育系统党员干部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清正廉洁,大力加强监督和严明纪律,始终保持党的先性和纯洁性。

二是切实加强改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构建目标明确、内容科学、结构合理、学段衔接、循序渐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体系。认真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编写工作。制定印发《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推中小学生课程教材改革,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研究出台治理教辅材料散滥意见。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启动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大学精神内涵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宣传教育。组织实施高校校园文化创新项目,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做好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骨干示范培训。

三是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全面分析把握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逐一落实工作措施、责任分工、度要求。强化学校思想文化阵地管理,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管理。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扎实推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完善校

园治安防控体系。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制定校车安全法规和管理制度,切实采取措施,确保孩子上下学安全。

(二)认真做好教育经费科学使用监管工作。

一是推动落实好各项投入政策。配合财政部对投入情况行综合评价分析。二是完善经费分配制度。新增教育经费要重点用于促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向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倾斜,向特殊困难学生倾斜,向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倾斜。三是加强经费监管。修订学校财务制度、会计制度,一步加强中小学内部财务管理。完善高校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制定重大项目资金使用检查监督办法,对重大项目的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行检查。学校经费收支安排、重要事项经费都要以多种方式公开,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

(三)推教育体制改革在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一是推重大改革项目。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切实解决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问题。出台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召开全国民办教育工作会议。探索完善促独立学院发展的有效方式。以制定大学章程为抓手,推高等学校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管理,推动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落实《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扩大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下放和取消一批教育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教育立法程,抓紧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学校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强化监测评估,加强督导问责,推管办评分离。

二是加强改革试点指导。按照425个改革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及计划度,开展跟踪调研,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定期行评估。采取部省共建、部部共建、部门联合审批、上下联动审批等形式,建立改革试点重大政策突破工作机制,保护改革积极性。

三是推广试点成功经验。针对改革的重点领域,选择成功的地方和学校,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典型经验,加强宣传报道,逐步把改革引向深入。各地各校也要通过推会、现场会、座谈会等方式,加强交流,推广经验。

四是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着力引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支持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准入标准,完善审批程序,发挥专家委员会作用,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创新和发展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模式,扩大政府奖学金名额。鼓励高校吸引更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来华工作。发挥孔子学院综合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办好网络孔子学院。推中美、中俄、中欧、中英人文交流机制建设。

(四)规范学前教育办学行为。

一是建立跟踪指导和检查机制。对各地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和国家重大项目展情况行督查评估,向社会督导评估报告。二是一步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幼儿教师准入制度,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推动解决幼儿教师编制和待遇问题。三是提高科学保教水平。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加强业务指导。四是切实规范办园行为。坚决防止举债办园、办高标准公办示范园,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和出现新的“代课教师”。落实《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严禁幼儿园以任何名义收取与入园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等费用以及其他另行收取费用的行为。

(五)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

一是及时行总结部署。召开全国“两基”工作总结暨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会议,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全面部署。二是继续完善政策措施。制定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文件,对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标准化建设、校长教师交流、扶持困难地区和薄弱学校等提出政策措施。研究制定缓解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矛盾的政策措施。三是切实推机制建设。组织力量对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行指导,召开改革试点推会,鼓励试点地区通过制度创新,形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四是着手评估验收。出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办法,制定评估验收程序,启动国家评估验收工作。扎实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的落实。

(六)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一是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编制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召开第三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二是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职教与普教、中职与高职协调发展。制定高职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三是巩固扩大体制机制改革成果。一步增强行业指导能力。加快制定校企合作促办法,完善职业教育基本教学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印发实施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健全实习安全和风险管理制度。四是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积极参与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推东西部职业学校合作办学。扩大中职免费政策覆盖范围。

(七)全面落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政策措施。

一是系统部署。召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二是优化结构。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引导高校设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相关专业。三是健全保障。推动建立普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行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和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改教学评估,强化高校自我评估,实行院校分类评估,开展专业认证试点,探索专业国际评估。建立常态数据库和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推动“211工程”建设高校向社会公布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四是深化改革。建设协同创新平台,促产学研用结合,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主动与科研部门、企业和国外大学合作,探索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五是促协调。启动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大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力度。加强地方本科高校建设,扶持有特色的地方高校发展。

(八)加快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

一是印发关于加快推民族教育发展的决定,召开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二是研究制定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指导意见,积极稳妥、科学有序推双语教育,重点支持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三是启动新一轮教育对口支援和四省藏区工作,召开教育会议,印发关于一步加强教育对口支援的意见;继续做好教育对口支援新疆和青海工作。四是实施教育扶贫工程。通过生态保护区转移就学、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教育资助力度、支持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等措施,提高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九)系统推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召开全国教师工作会议,对教师队伍建设行全面部署。二是实施教师资格标准。颁布并实施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研制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标准

和质量评估标准,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标准及认定办法。启动统一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工作。三是加强教师培养培训。扩大师范生免费教育。深入实施“国培计划”,扩大“特岗计划”实施范围。探索建立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扩大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建设一批幼儿园教师和园长培训基地。启动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四是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推“长江学者计划”,积极参与“”的实施,加大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力度。五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高校学风建设专项治理。

(十)部署实施教育信息化重大工程。

一是加快建设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金教工程”)。加大投入,统筹安排,加快全国学校、教师、学生信息系统建设,切实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二是加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大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信息差距。精心准备、系统推、跟踪评估,把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提供给各级各类学校和全社会使用,为促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召开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颁布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制定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

三、做好2012年工作的要求。

今年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对教育系统干部的思维方式、领导能力、工作作风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通过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推动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第一,牢记宗旨,更加注重人民群众关切。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的宗旨。人民群众满意是衡量我们工作的最高标准,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把我们的工作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结合起来。要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倾听群众呼声,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批评。要真抓实干,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教育发展变化,享受到教育改革成果。要探索和完善教育工作群众满意度测评办法,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教育工作成效的核心指标。

第二,因地制宜,更加注重创造性开展工作。

各地教育实际各不相同,要求教育发展战略、政策的选择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善于把总体目标细化为具体目标,把总体思路细化为具体措施,把别人的成功经验转化为自身的有效办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找准着力点,增强针对性,分类研究、分类指导、分类推。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做法和条条框框,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有效办法,大胆试验,锐意改革,勇于创新。

第三,改作风,更加注重深入基层一线。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真正的智慧在人民群众之中,最有效的做法、最鲜活的经验在基层。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下决心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到抓《教育规划纲要》的落实中。要深入一线,走学校了解办学存在的问题,走课堂了解教育教学情况,走近师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建立健全深入基层的长效机制。领导干部带头,建立基层学校联系点,定期开展蹲点调研。要选拔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基层同志到机关工作或挂职。要讲求实效,带着问题下基层,把情况摸清楚,把办法找出来,把经验总结好,把问题解决掉,避免“被调研”,防止“走过场”。

第四,凝心聚力,更加注重舆论宣传工作。

推教育改革发展,离不开良好舆论环境的支持。当前,社会舆论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入了多媒体和自媒体时代,对此我们还很不适应。营造和谐社会环境和宽松舆论氛围,有利于凝聚共识,推工作。要坚持舆论宣传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加强统筹谋划,精心策划方案,努力提高教育宣传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有效性。要加大正面宣传,加强舆论引导,准确解读教育政策措施,理性分析教育热点难点,赢得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要提高应对能力,加强舆情分析研判,主动应对舆论热点,把握引导时机、节奏和力度。要主动适应手机短信、博客、微博等各种新兴传播手段和载体迅猛发展的趋势,善于借助和发挥新兴媒体的独特优势,因势利导,不断增强教育宣传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第五,稳中求,更加注重防范风险隐患。

稳中求是今年工作的总基调,对教育工作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当前,教育改革处于攻坚克难的关口,涉及体制机制调整、涉及利益格局变化,如果把握不好,出现偏差,就可能改不成、改不好,甚至引发新的问题。教育发展处于全面推的阶段,投入大、规模大,项目多、头绪多,如果操作不当,出现纰漏,不但影响工作推,还可能引发负面效应。越是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风险意识。要统筹谋划改革发展,出台重大政策、实施重大项目,都要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特别是要注重风险评估,做好应对预案。要加强过程管理,强化跟踪监测,及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教师个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辅导;写作现状;问题;辅导建议

作文教学就是提高孩子们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更是语文能力提升的一个综合体现。它像是一面镜子反映着孩子们的思想情绪,可以说,作文教学在语文这门学科中占有的份量极大,如果把语文这门学科比作一棵大树,那么作文教学就是树根。可见,语文综合能力是否得到很好的提高直接决定于作文水平的好坏。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是的,写作需要真实的情感。小学生生活阅历浅,在写作的过程中他们语言能力低下,就算他们自身有创新的、丰富的思想火花,也不容易用文字表达出来。但是,课后对他们作文进行深入的辅导与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可以提高其写作能力,还可以让孩子们爱上写作。通过对小学生作文教学与课后辅导的多年实践工作经验总结,根据目前孩子们的写作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浅要分析,提出了几点作文教学辅导建议。以下是具体阐述分析。

1从目前小学生作文写作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剖析

1.1选材单一,忽视汉语表达,导致不会写作

很多时候,当老师把作文要求向学生讲述之后,很多学生都是选择了雷同的素材。例如,在给学生进行作文教学课后辅导中,有一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亲身经历,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印象最深刻的尝试,大多数学生选择的素材都是洗碗、洗衣服等,在上交的作文阐述中整篇文章汉语表达得不够深刻,看到的和想到的、听到的表达不精确。可见,孩子们的生活很单调。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时刻充满着新奇与未知。我们要享受生活赋予我们的幸福与快乐,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写作的过程中,用精确的汉语表达出来,只有将内心真正的思绪阐述出来,写出来的文章才会贯通、感人。

1.2作文结构雷同,缺少掌握写作方法

小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本着“我以我笔写我心”的写作原则。大多数小学生作文结构雷同,在孩子们看来可能是彼此之间互相借鉴,无论是开头,还是中间直到结尾都是惊人的相似。总之,他们把别人的作文抄袭过来当成自己的,根本就没有领略或掌握写作方法,这样的写作只能算是抄袭。1.3套用、背诵泛滥在对孩子们作文教学辅导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写出来的文章有模有样,但是笔者发现,他们都是从别的优秀作文刊物上摘取下来的文章,文章内容与作文要求不符。如果说孩子们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不去用慧眼观察生活、感受生活,那么写出来的作文只能说是套用甚至不符合作文要求。可见,生活是写作的最好来源,如果不用心去体验生活,只是选择一次次地背诵范文、去套用,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这上面,觉得自己会写,这种方式是错误的,在考试中不会拿到高分数。

2为了提高小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根据笔者个人的一些想法,阐述了几点小学作文教学课后辅导的建议

2.1培养学生阅读,加强修养并掌握作文方法,才会提升写作水平

在作文教学中,作为辅导教师,经常看到这样的问题:错别字连篇、病句成堆、叙述空乏。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缺乏认真、仔细、耐心的心理素质;二是很多学生养成了不愿意看书、阅读的习惯,因此,知识面狭窄、思想肤浅、见解偏激、表达手法稚嫩。要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视野开阔,还能积累丰富的汉语词汇,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把摘抄的词汇运用到其中,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有鲜活的生命力,而且有声有色、结构完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有助于掌握作文写作方法,最主要的是作文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因此说阅读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最好的途径。

2.2善于观察,积累好词、好句,运用好修辞方法,会运用修饰词是关键

程的掌握是很扎实可靠的,但是他们往往缺乏对新科技技术的了解和掌握,而那些刚刚从事教师职业的新讲师,他们的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应用相对欠缺,尤其是电路和通信系统的研究设计方面,显得经验不足。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学生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掌握不够牢固,不能适应时展的环境。

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教学模式改革

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社会输送需要的人才,为了使高校的专业课能够适应时展的需要,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理念,高校应该对目前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做出改革和创新,加大对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对此,高校对其教学模式该做出以下改革。

2.1对目前陈旧的知识体系内容进行更新

主要的手段有:保留电子信息工程工程专业的精华课程之外,对于小规模的集成电子电路知识进行删除和更新,并且添加和时展相符的理论基础知识。比如今年大火的阿尔法go智能机器人研究技术,高校可以加入关于DSP的相关知识理论,使学生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数据采集等领域有所研究和拓展,也可以根据目前的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内容,添加一些与时俱进的选修课程,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移动应用的UI技术和安卓、IOS系统的开发等内容,充分发挥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主观能动性。

2.2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对本科生的教研投入

空有一身理论知识没有实践操作能力和项目经验,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对于大三大量学习专业课程内容的期间,学校可以安排较多课时的实践课程和课程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采取在理论教学时候知识的灌输手段,而是用引导为主,教学为辅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并且能够独立解决的能力。此外,学校还应加大对本科生的教研投入。一般来讲。学校关注的是本科生的就业率,而就业率一般是和学生的成绩挂钩的,比如奖学金的获得等,因此高校在关于学生在科研活动中的参与就很少。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应该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科研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

3结语

文章通过对目前按我国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主要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讨论,首先就目前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其次就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和说明;最后就高校现代的教学模式中的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最终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和研究,能够给予相关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工作,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参考建议。

作者:马丽丽 单位:长春市博尔学堂

参考文献:

[1]王艳春.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实践[J].淮海工程学报:人文社科学版,2012(11):82-84.

教师个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0篇

摘要:中小学校的学生管理主阵地就是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校风学风。本文通过对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弊端分析,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班主任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型班级管理模式和具体方法并通过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中小学校 学生管理 班级管理 自我管理 管理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13-02

传统的班级管理,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班主任普遍有主观性、随意性。或是强制性地发号施令,或是家长制地出言必训;或是保姆式的看管,不给学生一点自由支配的权利。长期以来,我们的班主任起早贪黑,班级工作无巨细都要管。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使班主任疲于奔命,事务缠身,不得于自身的提高;另一方面,这种“保姆式”的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压抑了学生的自主、自理、自治能力的发挥,不利于现代人素质的培养。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只有实行全员管理,整体的力量才能得到发挥,个性、积极性和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只有确认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让其真正享受到民主、平等、自由的权利,才能唤起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班集体才能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尝试成功的精神乐园。因此,我认为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传统的“保姆式”的班级管理模式必然要进行根本的变革。让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学生才会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真正做到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关心自己,促进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如何在班集体建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近年来,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引导学生制定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制定目标是班级管理的前提条件,而学生的自主精神是班级管理的灵魂。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管理的主人,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因此,作为班主任,首先要从思想上更新管理观念,确认每个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权利和义务,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加强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教育,以“我是班级管理的主人”为主线,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

1.班级总目标的制定。在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时,要求每个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出谋划策,组织他们学习、讨论,共同制定出切合班级实际的总目标。管理目标的确立,一方面使学生既要看到前进的方向,又要明确目标实现是每个个体努力的总和;另一方面也要使学生看到目标高而可攀,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实现。管理目标制定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过程。

2.引导学生制定分解目标。分解目标分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1)横向目标。横向目标其外延涉及学习风、组织纪律、班风班容等。对每一项目标,都予以量化,变软性任务为可检测的硬性指标。我班每个小组都讨论制定了学习、纪律、生活的目标,组与组之间开展竞赛,激发学生把潜在的能量充分发挥出来。每一级的情况有专人记录,每月一统计,评出优胜组,期末按目标评出各项最佳小组。(2)纵向目标。纵向目标是指“横向目标”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要达到具体标准,须明确设计。学生通过参政目标的制定与实践,增强了主人翁的意识与责任感心,使班级管理目标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为班级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班级自我管理机构,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整体的育人工程。把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构筑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因此,班主任必须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上岗“施政”,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

1.建立值周制度。每周推选一名学生担任“值周小老师”。班中的事由值周小老师全权负责。晨会、主题班、团会等活动,老师只加以启发指导,从方案设计、组织准备到主持活动、总结评价都由学生自己做。值周小老师还要负责记载班务杂志,检查班干部的工作情况。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才能,班级的自我管理得到了加强团结,班集体内部也日趋团结。

2.改革班干部的选举方法。以前班干部的选举由学生提名,举手表决通过。常常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从进中学开始,就因为听话、大胆等原因被选为班干部,以后又因为有了工作经验,有了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从高一年级到毕业,连选连任,致使多数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为了使更多的学生有当班干部的机会,我采取班干部定期轮换制的方法。班干部从没有担任过的同学中间选举产生。由学生自我推荐作竞选演讲,再由同学无记名投票,民主选举,组建班委会。这样既可给更多的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干部以后走上社会摆正个人和集体的位置,正确处理个人与事业的关系。班干部的职责是协助值周小老师管理班级,负责检查各管理小组的工作,并记录检查情况。

3.建立若干管理小组。根据班级管理的具体要求,在班里建立若干管理小组。每个管理小组职责分明,分别督导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维护班级纪律秩序。如课堂纪律组——负责课堂上的纪律;卫生组——负责教室及包干区的清洁工作,检查个人卫生;课间纪律组——负责课间纪律的检查,协助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等。各管理小组建立后,各组的岗位责任明确,并由组长负责。组长是一周一轮,负责记载好当天检查的情况。

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机构,虽然强化了学生的自我管理,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不能忽略教师的点拨。为了调控好整个班经受管理机制的运转,必须充分发挥班干部的“火车头”作用。班主任可以把班级日常工作分成学习、卫生、纪律等几部分,每部分由一位同学主管。每天放学后,各管理小组组长分别向自己的主管同学汇报,主管同学再向值周小老师汇报,值周小老师把各主管同学汇报的情况进行整理归类,并向班主任汇报。这种形式多样,人人参与,各司其职的自我管理机制,使学生学会了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意识明显提高。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在班级中找到满意的位置,担当成功的角色,促进了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团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

班级活动是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桥梁,是促进班级集体建设的中介,是学生展示才华的乐园。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属于养成习惯的事,光反复讲未必有用,一句老话,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因此老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因此,班主任必须根据班级管理目标,指导员学生设计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1.丰富多彩的主题班队会。每学期初,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管理目标的要求,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去集思广益,精心设计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主题队会,制定好一学期的主题班、团会计划,并选好主持人,做到人人参与,富有个性。由于这些班队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每个步骤都有学生的参与。在参与中,学生的自治能力得到提高。

2.新颖别致的晨会课。晨会是班级活动的主阵地之一,也是同学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老师应尽可能性给他们创造表演的机会。值周小老师根据本周的行为训练重点安排一周的晨会内容。晨会内容有新闻交流、小品表演、辨论赛等。每周五,由值周小老师总结一周的情况,提出下一周的努力目标,同时推选好下周的值周小老师。这样周而复始,进行常规化的系列的活动,既有针对性,又有启迪教育意义,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创新性融为一体,既成了学生自主教育、自我管理、展示个性、尝试成功的乐园,又培养了学生的自治能力,对班集体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四、建立竞争机制,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让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长其才能的重要途径。在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耐挫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班级中建立竞争机制,创造竞争气氛。每个学生自找一名对手(水平相当),老师可依据学生的可比性,稍作调整。竞争对手比学习、比思想、比体育。竞争对手名单列表上墙,各自的成绩公布于表,以便时时可激励双方。通过竞争,优等生更优,基础薄弱的学生也不甘落后,奋起直追,进步特别快。通过竞争,班级中形成了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总之,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才能,以自己为本,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达成有效的班级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骆舒洪.周卫红《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1第11期

[2]牟元义.胡伦强《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3第10期

上一篇:行政许可服务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计生协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