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2 05:40:29

建筑类专业论文

建筑类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不容乐观的就业现状与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较差的就业能力,不得不让我们对现有的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方法与方式进行分析和思考。通过调整与相关资料分析,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教学实训基地不完善,缺乏就业实践平台;第二,缺少经验丰富的专职师资队伍。教师是中职院校教育、培养学生的的实施者。可是我们的中职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大学毕业就直接到学校工作,都是在学校这圈子里,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创业就业的经历有限,要求教师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很少;第三,传统的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方法与快速发展的建筑行业不够协调。

2提升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途径

2.1通过产学结合,强化与改善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

(1)校企共建,实现前厂后校,探索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当地建筑工程类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分散式”建筑工程专业实训基地,把很难操作的大量学生一起集中实训化解成“多点分散式”的实训形式,使教师与学生在真正的职业环境中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交替开展,切实受到锻炼。

(2)开展岗位教学,营造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院校内部建立工种实训场及综合实训场,依据建筑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分解技能基础能力、工程综合能力及行业管理能力开展建设。实训环境按照建筑行业施工现场设置,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学习和培训,组建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团队,依据企业、行业标准和企业工作项目开展生产性实训。

2.2深化“2+0.5+0.5”学习与就业相结合模式

强化校外顶岗实习针对建筑行业受气候影响的季节性和建设周期较长等特点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继续深化“2+0.5+0.5”学习与相结合就业模式,即4个学期在校内学习(中间阶段开展校内外生产性实训),0.5个学期根据学生自选方向,在校内进行专业强化实训,0.5个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预就业顶岗实习,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导师加强指导,安排专业教师分区域开展技术指导和管理。尝试校企联合签发“工作经历证书”。

2.3实行“三阶段两能力”学用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1)课内为主、课外为辅的学用递进“三阶段”内容。第一阶段———基础/工艺实践阶段,以学为主。以基础课程教学实验、材料工艺加工和实验动手能力培养为重点,如专业概论课与参观实习、实验、上机、论文写作、金工实习、测量实习、社会调查等。第二阶段———技术/工序实践阶段,学用结合。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验和单项工序过程设计能力培养为重点,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生产与管理实习、课程设计/大作业等。第三阶段———工程/项目实践阶段,应用与创新。以专业课程教学实验和项目综合设计与组织能力、施工与管理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如科技活动周、专题研究、前沿讲座与学术报告、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2)课内外相结合的“两能力”内容。第一,人文社会实践能力。以思想政治系列课程和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为主体,以公益劳动和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与社会问题研究、社会服务、读书活动、文艺活动、社团活动等社会实践为辅助。第二,工程技术实践能力。以课内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教育和实践教学为主体,以课内外科技立项、各种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参加教师科研和开展科技服务等为辅助。

2.4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推进建筑工程类专业“双证书制度”对中职业建筑工程类专业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将实践教学课程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三个层次。把建筑工程类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课程对接,根据职业资格认证(施工员、测量工、材料员、造价员等)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相衔接,并融入各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并取得建筑工程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建筑类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1.1就业地点分布不均

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工作时,往往会更加倾向于建筑业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很多毕业生都愿意到一线城市。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在上述地区,建筑行业人才基本上不存在短缺的情况,而中西部地区,在建筑行业,存在一定的人才缺口。由于中西部地区,建筑行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薪资待遇水平也不是很高,在加上比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得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到中西部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就业地点分布的集中,从整体上看不够均匀。

1.2就业面较窄,需求量较小

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其专业知识较深,专业性也比综合类专业强。因此,在就业过程中,主要是比较对口的单位,例如,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建设行政管理单位和科研教育单位。重点本科院校或者硕士研究生,一般能够进入设计院等较好的单位工作,但是地方性的建筑大学,学生的专业基础和综合知识,相较于重点大学,要差一些,在就业过程中,主要是一些建筑施工单位。但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到一线的施工现场,因此,虽然施工单位需要的人才较多,但是经常出现招不够人的情况。而毕业生希望就业的单位,如一些设计局、园林规划局等单位,其人才缺口非常小,并且由于是国家事业单位,建筑类专业毕业生,想要进入上述单位工作,还需要参加公务员考试。总体上来看,地方性建筑大学的毕业生,就业面比较窄,需求量也不是很大。

1.3对就业期望值高

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受以前学长们的影响,认为建筑类仍然是热门专业,抱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种思想,再加上一些学校和成功校友的渲染,导致建筑类很多专业毕业生对自身期望值偏高。同时动手能力较弱,缺少老建筑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4对就业单位挑剔

参加本次问卷调查毕业生中,希望到党政机关就业的有4人,希望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有70人,希望到外资企业工作的有10人,希望到民营企业工作的有15人,在所调查的毕业生中,有近百分之七十的人希望可以进入到国有企业任职,百分之十的毕业生希望可以到外资企业任职,而只有百分之15毕业生希望到民营企业就职。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工作比较稳定,福利待遇优厚。这也是毕业生绝大多数选择国有企业的原因,但正是因为毕业生盲目追求国有企业,而忽略一些条件较好的民营企业,是造成依然没有签订工作的原因之一。

1.5建筑类毕业生中女生就业压力突出

由于建筑行业的工作性质和特点较为特殊,决定了建筑类毕业生中女生在就业时受到招聘单位的挑剔。在当前中国就业环境下,女生就业存在众多困难。

2地方建筑类大学就业对策建议

2.1大学生加强自生素质的修养

扎实专业素质。打铁还需自身硬。建筑类专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专业,大学生要想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成功,实现自我价值,在学校时就得打下坚固的基础,要博采众家之长。同时,建筑类专业更加强调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在学校老师领导的实践,汲取书本以外的营养,学会活学活用,在大学期间就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创业能力。大学生在毕业时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由于从事建筑类工作的人员具有高流动性,对于建筑类毕业生而言,如果就业形势不乐观,可以先就业,再择业。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一定要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要提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者通过对大学生自身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其实现目标的思路、途径,使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尽可能地少走弯路。在校期间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选择就业之前做好充分的分析,毕业生才能选择合适自己的职务,而不要乱投一通,以致浪费人才资源。

2.2增强教育机构的创新能力

深化教学改革,高校应在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同时深化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市场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拓宽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知识面,使高校培养的学生具备各种综合技能,并能够适应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有能力进行自主创业,才能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给自己创造就业机会。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高校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从学生入学时起,高校就应在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职业课程的指导,逐步进行职业规划,并在大三、大四加大指导力度。

2.3加强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扶持力度

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政府要加大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扶持政策。在高校密集的地区,对已经成立的高校创新产业园区,政府要加强监管,规范相关的创新机制,引导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民营公司聘用毕业生。到私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公安机关积极放宽建立集体户口的审批条件。对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工商和税务部门要精简审批手续,予以积极支持。同时鼓励毕业生到民营单位、基层单位及广大农村就业。拓宽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鼓励毕业生大基层,到中小公司,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改善就业环境,切实保护大学生就业时的切身利益。政府出台措施平衡中小城市与北上广等大城市的人才竞争环境。为鼓励毕业生到农村等基层单位工作而创造有利条件,要切实关心这些高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对到基层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使他们到基层单位工作,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切实维护女毕业生的合法权利,由于建筑类专业的工作特点,很多单位招聘员工时明确表示不招女生。这导致女生的就业难问题。政府部门应该通过立法制止这种违法行为,保证广大女性同胞的合法权益。同时,政府应该借助行政执法,遏制这种行为的蔓延。

3结语

建筑类高校毕业生既有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共性,也存在自身的特点。应用统计学的卡方检验可知,建筑类高校毕业生再就业时存在着显著差异,这导致建筑类高校中的女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显著。通过政府、高校、个人等的共同努力,提高建筑类高校女大学生的就业水平,改善建筑类高校毕业生的既有质量。

建筑类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优化内容;改革方法;寓学于乐

中图分类号:TQ;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053-03

在当今科技高度发展、学科交叉进一步加强的时代,化学已经渗透到建筑、信息、材料、能源、机电、生命、环保等学科领域。大学化学是高校建筑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它在化学基本理论与工程具体实践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大学化学课程对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用化学的观点分析、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实际中的化学问题,对把学生培养成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围绕专业需求,安排教学内容

大学化学是建筑类专业学生大学期间唯一一门化学类课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教师在讲授大学化学时,经常会犯“讲得过多”和“讲得过少”两类错误[1]。所谓“讲得过多”是指教师系统地介绍现代化学的所有内容,力图追求化学理论知识的完善;而“讲得过少”则是指教师只罗列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和案例,基本不阐述化学的基础原理和规律。实践证明,“讲得过多”和“讲得过少”都不利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利于建筑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要针对建筑类专业的实际需要[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强化、增加。删减、回避过细的化学计算和复杂的化学公式;强化水化学、胶体化学、材料化学等建筑领域中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运用化学理论、观点和方法审视环境、能源、材料等社会热点论题;增加化学学习与专业应用之间的联系以及化学在工程实践应用中新成果。如华中科技大学针对建筑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在电化学原理部分的教学中,增加了阳极氧化和电解抛光知识。从电化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阳极氧化和电解抛光原理以及电解液的选用,分析和讨论这两种工艺的应用及其优缺点,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与专业实际息息相关,与工程技术紧密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二、改革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学习理念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教育的关键,而创新源于兴趣、起于自主、发于尝试。传统“教师中心论”的教学模式,教师处于完全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上只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不注意把握学生的心理,这与创新格格不入。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学习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理论讲授要精心设计,遵循学生认知思路,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化学基本原理中大量公式的教学,应当是在教师引导下训练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抽象逻辑思维活动。教师要设计一系列问题,并留出学生积极思考的时间,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主动得出结论。如在讲授化学热力学中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时,教师可以设计下列的教学程序。

首先,在压力为标准态和温度为298.15 K时,判断标准是ΔrGθm(298.15 K),它可以由参与反应的各个物质的ΔfGθm(298.15 K)而计算出来,这一点学生都清楚。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若压力仍是标准态,但温度不是298.15 K,该怎么办?”并提示ΔrHθm(T)和ΔrSθm(T)与温度无关,提醒学生可以用吉—亥公式求解。然后,进一步发问:“若压力不是标准态,温度也不是298.15 K,该怎么办?”此时提示学生利用热力学等温方程式中的ΔrGm与ΔrGθm的关系,将非标准状态化为标准状态,从而求解。

通过学生和教师间的这种互动、提问、设疑、解答,学生在自觉、主动、多层次的参与过程中不但学会了复杂的化学反应原理,而且也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应用部分要勇于放手,让学生走向讲台

教育的关键是使学生具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化学应用部分的目的正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原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课后自学和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和教师换位,由学生讲解该部分内容,对专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金属腐蚀的防护与利用上升到化学原理加以分析,论述自己的观点。学生为了讲解清楚课堂内容必须认真预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他们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无形中提高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三)改革考试方法,以课程论文、实验设计代替闭卷考试

学生学学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化学家,而是具备基本的化学素养的化学思维,能以化学的眼光、角度、世界观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中遇到的化学问题。若通过做习题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管是开卷或闭卷的考核形式都没有意义。相反,布置课程论文,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对一些典型案例抽象化,建立理论模型,再用课堂上所用的原理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要求学生运用化学基本原理,结合专业特点,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行构思、自拟方案,完成一个综合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两种方式表面上不直接考察学生理论知识,实际上考察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更深层次的要求[4]。

实践证明,布置论文或综合实验设计的考核方式行之有效,很多学生写出了较高质量的论文,大学化学实验设计也深受学生欢迎,真正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开设专题讲座,配合课堂教学

建筑类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类 岗位需求 建筑应用文写作 课程

随着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步入供给期,建筑行业也在顺应时展进行着必要的改革,原有需求模式下的建筑人才供给正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能独当一面、独立承担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综合人才成为建筑类行业的首选。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岗位需求的基础课程正是培育优秀建筑专业人才的关键能力之一,也是建筑专业学生走上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技能。由此可见,建筑类专业岗位需求所要求建筑从业者应该具备的写作能力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建筑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的发展前景,而承担育人职责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本着服务社会经济的基本功能担负起这一重担,从学校层面给与关注,加大建筑应用写作课程建设力度,实现人才的最优化培养。

一、高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在建筑类专业岗位需求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建筑行业企业的有效供给也正在有序的进行,原有的大批量高成本的建筑投入已转化为供给形态的生产,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人口结构的改变,老龄化、高龄化人口比重的增加,都对建筑行业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更为建筑行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开设与深度展开为建筑行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劲的人力支撑和智力保障。

1.应用文写作课程是建筑行业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识

社会经济的发展,绿色建筑的提出,对建筑专业人才的知识需求观念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知识结构的改变,能力素质的提升,写作能力的要求成为主流。尤其建筑行业市场情形的变化更验证了建筑行业对应用写作能力的事实要求。可以说,建筑行业的发展不再是绘图设计、按序施工、装饰装潢等一系列运营与操作的单一化,它更需要建筑专业人才具有相应文字材料的撰写与表述来实现项目工程的支撑,更需要计划方案、可行性报告、招投标书、勘察承包合同、报验单、规章制度、现场标语等系列应用文体的有效促进与保障。

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就是培养建筑人才在充分掌握应用文写作原理、体例、格式、要求、相关注意事项的基础上,与现行建筑专业相关理论实践知识进行实质性的融合和贯通,进而构建适应现代建筑行业优秀人才成长的知识结构与体系,从有形规则上确保建筑行业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建筑专业人才素养与能力的有效提升。

2.应用写作能力的具备是建筑类专业人才适应专业岗位需求的大势所需

高职建筑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建筑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岗位适应力和执行力,满足建筑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综合人才的迫切需求。可以说,这是避免建筑类专业学生因单一技能而导致的狭隘发展空间的出现,使学生能有更加完备的知识储备应对建筑行业 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发展,使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以完备的职业技能适应建筑行业对人才的大势所需。

我们深知,建筑行业的每一个环间都需要运用应用文知识,如建筑人才培育过程中需要的各种实验报告、学术论文、毕业论文;建筑工程施工前所需要的可行性报告、勘察报告、工程申请书等;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承包合同、施工合同、报审表、报验单、建筑现场标语等;建筑工程施工一定阶段后所需要提交的总结、下一步工作的安排与调整等;同时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还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等等。这些工作材料的撰写都需要有扎实的应用文写作功底来进行支撑,都需要系统的学习才能胜任。可以这样的说,应用写作能力的锤炼是培养建筑专业优秀人才的重中之重,是建筑行业市场化、规模化、规范化经营的必需。

二、高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现状剖析

建筑应用文写作就其本身而言,是建筑行业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高频率文体,是培育高职建筑专业学生关键能力的基础知识点。虽说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但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课程建设的倾斜,同时大多数学生也没有把应用写作课程真正理解为职业所需,人为的忽视了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学习,主观的认为专业技术才是第一位的,专业技能才是就业的根本。孰不知,专业技术与技能的提升更需要和专业知识的融合,更需要双方的贯通,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设置就是上述两者的桥梁与纽带,就是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1.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地位不高

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相对于建筑类学科而言,地位尴尬,重视程度低,属于可有可无的学科流。这主要是高等职业教育思维和职业视野狭隘的后果,无论学校、教师、学生对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都未给予如专业课一样的关注和重视,普遍认为专业知识还没有学透彻、还没有掌握到位,哪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W写作课程,即使很重要也不愿意设置该课程,这是典型的能力至上观念。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忽视了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综合人才的迫切期望,从而导致建筑应用写作课程失去了本应不低于专业课程的地位,课程建设陷入发展困境、步入低谷,建筑类高职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提升滞缓,综合素质却是,已无法满足建筑专业岗位需求。

2.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教法单一

当前,由于高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得不到很好的重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疏于教学教法研究,教学方法单一。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及弹幕教学等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涌现与实践,带来了教育教学新的革命,但是我们的授课教师虽有所涉猎但往往流于表面,形式化比较严重。课堂教学依然是以单向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辅,再辅之以简单的练习。这种单调的教学方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课堂互动、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没有实际意义的课程形式,教学相长严重缺失,严重制约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推动与开展。

3.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师资匮乏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基本上都是由文科教师来进行授课的,对建筑专业知识了解的不多,尤其建筑施工的相关过程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很难把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实质和重点讲解清楚,其知识的融合更无从谈起;而建筑专业的教师毕业于理工科专业,实践经验丰富,不善于写作,特别是应用文写作知识一知半解,知识结构明显缺失,很难用完备的书面语言和规范的格式体例来表述建筑施工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环节及经验分析。故而,就其现状来看,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师资短缺问题成为当前的首要难题,如何培育合格的建筑应用文写作教师值得我们深思与重视。

4.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兴趣缺失

建筑应用文写作没有文学写作那样能给人以激情,给人以思索,给人以斗志,尤其建筑专业学生本身就对文科知识兴趣匮乏,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也不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一提写点东西就主动回避,不愿意去触及,从主观上就加以抵制。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比较乏味的课程,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特别是失去了文学情调以后,学生的兴趣逐渐流失,只能更加被动的加以接受,机械的学习,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学生根本放弃了这类学科的学习,认为技术才是生存的真理,建筑应用写作课程的开设与学习就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可想而知,在这种错误思想的主导下,我们的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效果又有何成就而言。

三、基于建筑类专业岗位需求的高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策略

高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职业能力课程已经逐步引起更多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课程建设已融入重要基础课程行列。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注重专业岗位需求,切实转变育人观念、强化教师培养、精讲多练、善用媒体,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大建筑优秀人才培育力度,促进课堂教学相长,实现人才培养效能最优化,为建筑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

1.转变观念,凝聚综合人才培育意识

随着国家“创新、协调、绿 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高职建筑应用写作课程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而重新确立自己的学科发展定位。也就是说,我们高职院校及其师生必须转变传统的技能至上观念,树立现代综合人才观,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专业岗位适应力为目的凝聚综合育人意识,进而增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学习力和执行力,促进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真正融入建筑专业技能的学习,助力高素质技能型综合性建筑人才的培养。

2.强化师资,提升课堂授课水平

授课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虽说经过多年的积累,我们已经储备了一批应用文写作教师,但是针对实践性较强的建筑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却难以驾驭,主要是因为建筑专业知识匮乏,课堂教学的重点、要点难以与之融会贯通,高质量授课水平难以提升,教育质量堪忧。为此,这就需要我们必须积极的培养一批专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授课教师,以其娴熟的应用写作能力和通达的建筑专业知识实现教师能力的提升与改造,进而帮助建筑专业学生解决专业实践中所需应用写作文体的应用和困惑,帮助学生专业技能的熟练与提升,促进教学相长,实现高素质技能型综合建筑人才的培育。

3.精讲多练,提升学生学习成效

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就其本身而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能力课程,是建筑专业学生提升自身素养的必备知识储备。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筑应用写作教学过程中精讲多练,勤学苦练,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促进理论知识向实际职业能力的有效转化。在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建筑专业的特点,注重实际案例的导入,鼓励学生有的放矢、鉴别比较、深入思考、切题回答、触类旁通,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建筑应用写作课程中有重点的采用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弹幕教学等有效教学方法,并辅之以仿写、研讨、修撰等教学手段,强力督促学生深度思考,切实提高建筑应用文写作水平,实现教学成效最大化。

4.善用媒体,增强网络教学深度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教学革命性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构筑的多媒体教学成为当前课堂教育的主要潮流。尤其虚拟仿真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使更多难以阐释的建筑知识更加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求知欲望普遍得以提升。可以说,网络教学的开展不仅改变了授课形态,更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成效。为此,我们要勇于接受新事物,善用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增强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网络教学深度与广度,妥善利用微信、QQ聊天室,特别是课堂弹幕的高效使用,为师生双方提供更加自由而广阔的交流空间,使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真正适应建筑专业岗位需求的必备基本职业能力,成为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凤.浅谈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应用文写作教学[J].职业教

育研究,2013(8):117-118.

[2]林圣娥.论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与专业的结合――以“毕

业论文”教学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4):

81-82.

[3]严昭飞.对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

革新,2010(31):281-281.

[4]何芸.点燃兴趣 以用促学――对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

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0(1):130-131.

[5]黄键.与专业结合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改革问题研究

[J].科技展望,2015,25(35).

[6]李迎新.网络环境下开展应用文写作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16):52-52.

建筑类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法规;课程改革;实用性

一、优选教材,根据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

工程类专业《建筑法规》课程内容繁杂,集建筑学专业知识和法学专业知识于一身,加大了教材编写的难度。目前,市面上供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建筑法规》教材都有一个弊端,即缺乏针对性,纯文字的教材内容抽象,工程类专业知识及法律专业知识都是浅尝辄止,对需要探究的问题并未深入讨论。工程类《建筑法规》课程的授课对象是缺乏法律基本理论知识和人文知识教育的工科类学生,对于他们来说,有公式、计算、图形的教材才是理科专业的重点,纯文字的《建筑法规》会给工科学生产生误导,认为该门课程只是副课,并不重要;另外,工科类学生缺乏法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建筑法规》教材几乎没有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介绍,整篇都是专业法律知识,学生课前看不懂,课上就会听得云里雾里,从而降低课程学习兴趣。因此,一本好的《建筑法规》教材是课程效果实现的关键之一。针对市面上的《建筑法规》教材都未考虑到工科学生的法律基本理论知识和人文知识教育缺乏的弊端,独立学院在优选教材之后还应该根据学院工程类专业特色编写辅助教材。以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为例,学院开设《建筑法规》课程的对象是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辅助教材内容应以购买的《建筑法规》教材为基础,从中梳理出与造价工程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并配套相应的法学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在了解法与道德舆论、公权与私权、罪与非罪等法律基本理论知识后,结合自己专业,结合实际案例,主动学习,从而学以致用,达到课程开设目的。

二、双重考核,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

目前,独立学院工程类专业《建筑法规》课程虽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但同时也被列为考查课,以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为例,造价工程专业开设的《建筑法规》课程的考核方式要么是课后案例分析,要么是论文写作,考核重点不突出,考核难度不大,这种考查方式无法让学生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掌握,无法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运用所学解决问题,本应是一门专业应用较强的课程因考核难度的降低被学生误以为是不重要的课程,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把精力都放在其他需要应试的课程上,降低本门课程的学习主动性。笔者建议实行双重考核,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五五分成,平时考核以考勤和案例分析为主,期末考核采取应试方式,让学生既要重视平时课堂的学习,也要掌握重要知识点,以备遇到真实案例时,能运用所学知识及所学案例处理方法解决问题。

三、健全培训机制,夯实教师自身知识水平

影响课程实效性的另一关键因素便是任课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建筑法规》作为一门集工程类专业知识和法学专业知识于一体的课程,仅靠一本优选教材和短短32个学时的课时讲解,并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把握重点和运用实践。因此,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至关重要。对于独立学院来说,以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为例,师资力量本就薄弱,承担课程任务繁重,像《建筑法规》这样的考查课程一般是由青年教师担任,青年教师多是刚从学校毕业,并未从事相关工作,不具备相关工作经验,同时要么是工科类专业未受过法学知识教育,要么是法学专业老师兼任并未受过工程类专业知识教育,这类青年教师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经验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抓住课程重点,只能照本宣科,案例讲解也只能浮于表面,本就对纯文字教学不感冒的工科类学生更是失去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建议独立学院重视《建筑法规》课程,对造价工程方向教师进行法律基本理论知识的培训,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者律师给做培训,并鼓励青年教师多学习、多去挂职,努力夯实自身知识水平,提升授课能力,促进课程实效性目的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田蓉.关于<建筑法规>课程改革的思考与探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1-04.

[2]郭艳芹.建筑法规课程教学研究[J].山西建筑,2015.2.

建筑类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类专业 实践教学 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斯庆(1978- ),女,内蒙古巴盟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项目计量与计价。(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61-02

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是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巩固和验证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一、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很强的“工程+管理”复合特点的、理论扎实和综合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该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和建筑工程相关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从全国各职业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建设及教学质量来看,目前均达不到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仅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学生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的工程施工能力、项目管理和工程承包管理能力达不到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岗位知识、专业化与职业化要求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一)校企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以“校企合作、双向互补、合作共赢、共同促进”为宗旨,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让企业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专业实训的实践平台、保证学习和工作的可持续性,学生在企业导师和专任教师的指导下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真正做到校企双方的“双赢”。

(二)创建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师资队伍建设及提高教师团队实践教学能力是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适应社会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专业教学改革目标,以“高标准选拔、多渠道培养”为原则,培养素质优良、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第二,编制可行的课程实训教学大纲和实习实训指导书。在指导书中详细列出实训要求、实训内容、专业基础工作、工作深度、考核标准,将实训的各项内容尽量量化,以便考核。第三,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共管制,即采用校内“导师”在课堂教学和网上跟进指导、企业“导师”对学生岗上指导;学生向校内和企业“导师”汇报实习、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训成果,并提交实训报告;专业及课程实训结束时召开总结评价会,最后结合学生自己的评价、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的评价,共同评定实践成果,完成职业能力素质考核和实践考核。第四,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建立实训考勤、答辩、评价和汇报制度,通过实训成果、实习日记、实训总结、考勤情况、实习单位鉴定、答辩、上交收集的实训现场资料和自评、互评结果综合评定实训成绩。

(三)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力度,注重培养专业实践能力

一方面,选取实践教学内容应考虑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首先,精选实践教学内容,使其与工程实践内容相衔接;其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保证实训内容相互之间的承前启后、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最后,要求企业和学校的“双导师”带领学生真题真做,实现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紧密对接。

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今后的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大校内工程管理信息化实训室建设力度,让学生体验全方位、实战式、全过程、参与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学习中积累工程管理经验。

三、创建“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

(一)“四层深”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及实施

“四层深”是指:(1)专业基本素质和技能培养,如公共基础素质课程、社团活动、专业讲座等;(2)专业基础技能培养,如课内实训和课程设计等;(3)单项能力培养,如认识实训、生产实训等;(4)专题设计能力培养,如综合训练和顶岗实训等。工程管理类学生应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要提高实践能力首先要梯度地安排课内实训、课程设计、认识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训、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各实践环节;其次,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教授作专题讲座、综合案例讲座;最后,大力提倡大学生课外社团等活动。

(二)“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

“五种类”是指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考虑工程、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和软件应用等五类知识的综合。实践中注重优化课程内容和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搭接各课程、融汇单个课程内容、贯通系列课程、融合不同体系课程知识(见图1)。通过设计单项能力训练、能力合成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等三个模块的设计将以上五类知识融入实践教学活动中。

“三步曲”是通过制定详细的实训教学大纲,完成从“理论知识―实践应用―提高综合技能”的任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见图2)。第一步,综合课程内容。通过课内实训、课程设计和实验实训教学实现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达到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第二步,融合不同课程内容。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认识实训、生产实训、综合性课程设计(如工程管理软件、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等课程)环节的实践教学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不同课程内容得到融合和运用,达到综合能力层次训练。第三步,融合专业知识。在顶岗实训、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中,通过由教师提供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设计和实训题目,达到融合专业知识的目的。

四、“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实施

“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主要通过课内实训、课程设计、认识实训、实验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训及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由简入繁、逐步深入地实施。

(一)实训教学的层次与内容

1.认识实训。这是专业入门的引导,是学生首次亲临施工现场了解和感知工程的活动。认识实训环节能够增强学生对工程实践的直观认识和感性了解、为后继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生产实训。这是在学习若干土木工程技术类和工程管理类等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基础上的实训活动,一般安排于第二学年。学生通过生产实训教学过程,能够参与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造价管理过程和质量管理过程等工程实践,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3.顶岗实训。这是在专兼教师指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的。该实训可利用企业人力资源、工程技术力量、机械设备及工作环境来完成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和工程实践项目,通过此实训也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实验教学内容

1.技术类实验实训。它涵盖建筑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工程结构、房屋构造基础理论和施工技术等课程对应的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技术类实验实训环节是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要求,依托校内外实验、实训室实操完成。学生通过该项实训能够直接得到实验数据,与所学课程知识接轨,为后续课程和参与施工管理实践奠定基础。

2.管理类实验实训。它含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及进度控制、计算工程量、确定工程造价、编制施工组织方案和施工方案、编制项目采购方案、进行项目评价、绘制工程CAD图、编制招投标文件、评定项目标书等实训内容。

3.综合类实验实训。它含有工程项目管理模拟、沙盘实训等,如工程项目组织、成本、质量、进度控制及招投标、合同管理等综合训练;在管理类实验实训教学的基础上,整合单项能力训练模块,结合工程管理基础理论、方法和手段实现合成训练,提高学生对各课程知识的综合认识。

(三)课外实践内容

课外实践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结合社会需求、学生兴趣和专业规划理论,在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各个学期中安排的,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参与工程实践、完成专题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教学质量调研等)、参与技能竞赛、在企业兼职等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职业道德、领导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该实践活动通过撰写专业论文、完成专题研究、编写调查报告、创新工作计划和完成总结报告等形式来完成。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专业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工程管理类专业“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表现。该方案能够实现学生在知识理论体系上从点到面的突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也是培养单项能力到合成能力再到综合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任宏.建设工程管理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王车礼,冷一欣,龚方红,等.化工类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5(4).

建筑类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专业特色建设,对提高本科生 教育 质量,增强社会竞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建筑类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专业特色,进行较为细致的探讨。建筑类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十多个本科专业合并而成,可见该专业的涉及面相当宽广。其业务培养要求中指出,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这样一个基本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各个高等学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制订针对性更强、更切合实际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十分必要。我们在进行多次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力求突出特色,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也应多样化。安徽建筑 工业 学院属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据我院战略 发展 纲要及人才培养规划,确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在学院办学定位前提下,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本 科学 生培养方案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验室成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

2就业目标

比较重点院校,我院学生的入学成绩显然较低,尤其高等学校扩招以后,进入我院学习的生源质量进一步降低,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经过对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发现,我院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大小小的i t公司、弱电公司、设计院等部门,大多数学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因此就业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针对这样的就业目标,我们对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出进一步调整,基本要点是:强化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增设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依托我校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设置智能建筑专业方向;开设其它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别强调电子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科技比赛。从而扩大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

3专业特色建设

处在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3.1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的设立

建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它的专业特色,我们认为应紧紧依靠建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设立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1998年我们在9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立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基本成熟。智能楼宇控制(既楼宇自动化系统)属智能建筑范畴。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应用 现代 计算 机技术、电子技术, 网络 通信技术及电气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建筑物成为具有远程通信功能、办公自动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建筑。实现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系统称作楼宇自动化系统(或称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简称bas)。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含义是将建筑物内的各种机电设备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适应了现代建筑电气行业的迫切需要,满足了建筑电气行业中从事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物业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近几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且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建筑行业。

3.2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的总体特征是“能设计、会操作、懂管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除了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整体优化实验教学选题,重组实验教学,增加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从实验中领略各专业学科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 规律 ,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其中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涵盖:《computer control technology》、《dsp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实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涵盖:《智能建筑设备》、《安全防范》、《电气控制与plc》、《电缆电视技术》、《智能建筑及小区总体方案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同时,由学生参与组建我院“智能建筑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智能建筑实验室”已正式批准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样,其它信息类专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增加相应的综合实验课程。

(2)因材施教,以“优生导师制”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为加快 电子 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挑选优秀学生,创建各种人才创新基地班,并配备具有丰富实践(工程型)的老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科目,或直接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组,接受科研能力的训练,接受创新意识的熏陶,进行特色培养,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和 科学 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将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信息类人才培养领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来,我们取得如下成果:培养的学生,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二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安徽区二等奖一项”、“西蒙杯征文竞赛(智能建筑)二等奖一项”、“

(3)开设综合课程设计,体现职业培训技能

我国 经济 社会的快速 发展 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工程师,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师。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原有的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开设部分综合课程设计。如电子信息专业开设信息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和智能建筑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覆盖工程训练的各个环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调试,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既培养工程能力,又积累工程经验。职业化素养训练应训练学生工作的规范性,综合课程设计引入一定的 工业 界规范与标准来进行学生职业化素养训练,同时,包含一定数量的符合工业界需求的辅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训练。

4结语

我们还在 计算 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信息类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是我院在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有用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体现建筑内涵,是建筑类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是其它类型的高校无法比拟的,是电子信息与建筑两大学科相互渗透的具体实现。它所培养人才,将会占领它所独有人才市场。

参考 文献

[1]陈怡. 教育 本质和通识教育.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委员年会 论文 集.2005.

[2]赵东风.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建设思考.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委员年会论文集.2005.

建筑类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116-03

从目前和长期发展来说,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应该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1]。专业英语是科技英语的一部分,以表达科技概念、理论与事实为主要目的,遵守科技英语的语法体系和翻译方法,特别注重客观事实和真理,表达准确、精练和正式。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熟悉专业语言的英语表达;对专业主干课程和一些专业应用领域的相关英文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掌握阅读专业英文资料的技巧,具有一定中英文互译的能力,从而达到从容阅读和领会一般难度的专业资料的水平,较准确地完成专业知识的中英文对译。

建筑类专业是我国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门类,大部分理工科院校均开设建筑类专业,而专业英语又是每个建筑类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建筑类专业的特点比较鲜明,相应的专业英语也具有自身的特点。这类英语的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涉及面相对狭窄,与建筑类专业内容配合密切,后缀构词法应用广泛,合成词较多。另外,这类专业又与其他门类专业具有很强的交叉性,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与城市规划、建筑结构、材料、设备、施工以及管理、经济等诸多领域息息相关,相应的建筑类专业英语涉及的范围也相对宽泛,专业词汇量和信息量非常多[2]。

近几年来,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建筑行业发展迅猛,并且随着中国与世界文化的接轨,建筑行业的国际化趋势尤为明显。而对于建筑类专业来说,绝大部分专业资料和信息都以英语形式出现。行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使得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学尤为重要,甚至一些企业要求学生毕业后能立即融入到相关专业的英语工作中,这就要求建筑类专业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要有较高的水平,因此在校阶段我们就需要对这一类学生的专业英语教学给予充分的重视。

基于建筑类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针对在大学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状及该类专业英语的定位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现状

一般来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认识特点,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而又简约的教学结构[3]。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说,课堂教学结构是课堂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稳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学生、教材等之间的横向组合方式;二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的纵向活动程序[4]。本部分将结合教学模式的定义逐步分析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和教材选用衔接不良。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应包含词汇量的储备、专业资料的搜集及理解、专业文献阅读和专业英语写作几个部分。基于建筑类专业的特殊性,专业英语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通过案例教学、讨论实践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与其他专业教材相比,专业英语教材的选材可以多样化,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根据目前流行或前沿的研究方向选材,并且应该兼顾词汇、阅读难度等诸多问题。而目前在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学领域,普遍存在着教材陈旧的问题。建筑类相关学科的研究发展非常迅速,每年出现的新议题、建筑标准及文献不计其数,但是教材的编制却远没有跟上,相关教材中教学文献的编制和选用较为滞后,几年甚至十几年才更新一次。这与人们的普遍认识对专业英语的重视度不够有关,也与大学教师的教学模式有关。大学教学中,任课教师通常每年不予更换,由于任课教师的惰性,习惯每年重复讲授同样的内容,不愿意更换教材,会导致新教材无法推向学校,从而使教材的更新速度缓慢,出版社不愿意出版新教材。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英文水平不一致,导致教材编写过程中难易程度不容易把握,限制了新教材的发展。基于以上原因,各学校可选教材非常有限,甚至有些学校仍然沿用90年代所编撰的教材。这种现状导致学生获取的知识与现实情况脱节,所学知识失去了时效性,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由于陈旧问题,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与专业课程不同步,学生在没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情况下,学习起来就更加困难,无疑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对于专业英语的学习非常不利。

2.基础英语教学组织形式过大。在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基础英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存在基础英语教学组织形式过大的问题,专业英语的发展相对滞后,在建筑类的专业中表现尤为突出。在建筑类的专业中,基础英语的课时量非常大,一般开设四个学期,每学期64个学时,并且学分设置较高。这与英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方式有关。在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的是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方式的专业针对性不强。教学目标并没有与专业性质关联起来,并没有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来规范和限制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从评价指标的角度分析,英语四、六级(CET)考试是被非英语专业广泛接受的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通用性,甚至很多用人单位都会用该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英文水平。可是这一评价体系中所涉及的词汇量、阅读水平及速度都是针对于基础英语设定的,与专业英语差距很大。而建筑类专业英语完全没有量化的指标体系,这会造成学生不重视这一类专业英语的学习,过分强调基础英语的重要性。并且,一些学校将英语四、六级的考核结果与学生的学位证关联起来,更加加剧了基础英语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程度,而忽视专业英语的重要性,造成基础英语教学组织形式过大的结果。教育界很早以前就曾注意到这一点,前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曾提出:国家重点大学应该逐渐转向不设公共英语课,学生入学后直接接受双语教学[5],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的考核标准,这只能成为一种空想。

3.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模式陈旧。按照教学模式的几个因素分析,教师是连接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纽带,是最主要的因素。在建筑类的专业中,承担专业英语教学任务的教师通常是专业课教师。这一类教师通常在相关专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对于专业英语的方向性和实效性把握较准,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一类教师通常不是专业的师范学校毕业生,缺乏教法的专业训练,导致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模式陈旧。这类教师在教学中只能将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在教法上不够熟练。目前建筑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方式非常陈旧,一般仅限于对课文原文的翻译。这种翻译模式一般包含两个版本:专业教师自己翻译课文,逐句讲解;通过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翻译。这两种教学方法都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

4.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学习积极性不高。根据现行的教学计划安排,建筑类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四的第一学期。课程安排在这一学期有两个很大的弊端:其一,部分学生选择毕业以后继续读研究生,这一学期正是积极备考的时候,势必会影响正常的课程学习;其二,大四的第二学期课程安排是毕业设计和实习环节,没有补考环节,如果大四第一学期的课程没有通过,将没有补考机会,势必直接影响学生获得学士学位。这两点给任课老师带来一定压力,为保证大部分学生通过考核,试卷则需降低难度,平时成绩部分也要适当放水。学生一旦揣摩透了任课教师的这种心理,将形成一定的恶性循环,学生有恃无恐,变本加厉地缺课、逃课,教师对于这种现状束手无策,没有考试的威吓,更加不容易规范学生,这给这门课程的教授造成了一定困扰。另外,专业英语课程安排在大学阶段的后期,这一阶段学生基本已经通过CET4考试,学生积极性明显不高,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习动力很小。

二、建筑类专业英语教学定位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类人才对专业英语的需求日益增强。建筑类专业英语的主要应用大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科研信息获取、研究成果展示和国际交流合作。

所谓科研信息获取具体体现在专业英语搜集和阅读能力方面。世界上科技资料交流主要使用英语,对于建筑类专业来说,绝大部分专业资料和信息都以英语形式出现。研究成果展示主要体现在运用专业英语的写作能力方面。目前建筑类专业,对于已有成果的表达,申报国家奖项、申请专利和发表学术论文一般都要以英文形式表达。建筑类专业85%以上的科技资料都是以英语形式出版的。国际交流合作主要体现在运用专业英语的表达、听说和应变能力方面。

基于以上三点,建筑类专业英语的教学应当定位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两个方面。针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应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科技文献的方法和阅读习惯。在阅读中获取一定量的专业词汇,逐渐完善专业词汇积累。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科技文献的主要句型,学习科技文献的文章结构,以培养学生的英文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泛读和精读的区别,泛读主要是为了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精度主要是为了提高阅读质量,培养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针对于英文写作,应结合阅读科技文献的过程逐步完成。首先教授学生Summary写法,以已有科技文章为具体实例,实际总结Summary。对比和分析原文的英文摘要,了解英文摘要的具体写法,再精读全文,分析英文文章结构和句型,最终学会英文文章撰写。

三、建筑类专业英语建议

针对于建筑类专业英语的教学定位,即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两个方面,对建筑类专业英语课程从课程设置、教师元素和学生元素三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调整课程设置,重新整合教材。针对于建筑类专业英语教材过于陈旧的现状,应科学合理地整合教材,注入新鲜血液,关注专业发展前沿课题,在教材中加入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实效性的科技文献,并加入一些鲜活的实例,随着专业的发展定期更新教材,不断改版。这样一方面丰富了教材,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摒除教师连年使用同一本教材,不需重新备课的弊端。教师也可不拘泥于教材,可以自主选择一些热点话题和先进的科技成果作为教学内容,这样就摒除了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的问题。建立建筑类专业英语的教学大纲,明确该类专业英语学习的学习任务和教学目标,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将该套大纲应用于整个行业,形成统一化的标准,并联合相应的用人单位,逐步认可这一评价体系,作为选拔人才的一个影响因素。这样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这一门课的重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整教学安排,将这一门课提到大三学年。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提供补考机会,一方面减轻任课教师的压力,一方面对学生造成威慑,起到一定的强制作用。在本科教学中,增加双语教学课程的比例,相应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能力。

2.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内容。应注重提高专业英语任课教师的英文水平,鼓励教师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另一方面,应加强教师教法和授课技巧的培养,定期组织培训,请有经验的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在设置课堂教学方面,注重转换师生角色,策划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内容。可以把教学过程分成两大部分,以教师为主体的部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部分。例如,在以教师为主体的部分,教师掌握主动权,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节选具有代表性的课文章节作为范文,以专业知识为背景,讲解专业英语特点、语言结构、专业术语、经典句式、必要的语法分析、常用的翻译技巧等内容,完成主要教学内容。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部分,学生可自主选择议题,议题可以是当下热点专业议题,可以是科技论文,也可以是课本上的范文。学生主导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分组讨论、集中讲解、报告形式、讲演形式都可以实施。再如,将课程设置分成一系列的与建筑相关的议题,每一次课都作为一次议题来进行。教师主导的部分,教师根据每一次的议题选择素材,做实例性的讲解,把课文作为示例穿插其中,讲授专业英语的相关内容。学生根据每一节课的议题提前准备资料,每节课分派几个学生做presentation,之后将学生分成几组,分组对该议题进行讨论,每组得出结论,选择学生代表陈述结论,并鼓励学生以英语作答。为提高趣味性,还可设置奖励性环节,哪一组提前完成讨论结果,或得到的结论获得一致性好评,可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等。另外,在这些措施的基础上,可以采取分层次教学,即在议题的难易程度上做一个分级,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议题,鼓励学生选择难度稍大的议题。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也激起了学生的上进心。

3.增加课外学习机会,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根据有关调查,“比起香港地区和日本的学生,我国高校学生阅读本专业书籍的能力落后了许多。学生课外阅读英文资料的时间平均为5小时,而且在这相对有限的课外阅读时间中,几乎很少有学生将时间花在与专业有关的外文资料上[6]。”该项调查结果可以反映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学生接触专业相关资料和相关内容的机会较少;其二,学生对于专业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对于第一类问题,学校应加大学生课外学习的机会,比如增加邀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学的次数和时间,要求本校的硕士生导师定期开设讲座或论坛等,加大图书馆英文资料数量以及英文网络资源购买量。

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的问题,可以设置相应奖学金,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会议。设置鼓励性学分,分配给英文学术活动等。定期组织英文演讲比赛、英文话剧比赛、英文歌曲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鼓励学生多用英文表达自己,培养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李箭.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讨论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8-10.

[2]黄登峰,张振霞.建筑设计专业英语教学的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12):144-148.

[3]刘宇.非英语专业英语阅读课程教学模式析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64-166.

[4]于成永.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选择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6,(6):79.

[5]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2,(8):3-6.

建筑类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土建化;北部湾化;实践印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03-03

本课题组的自治区级项目“北部湾视野下广西高职建筑房地产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于2012年5月开始启动。从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本课题组经过调查研究,发表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与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加强土建大类英语专业性,构建“建筑化”和“北部湾化”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建“土建化”“情景化”“任务化”的北部湾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模式》等6篇论文和调查报告,为“土建化”、“北部湾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建立初步摸清了情况,初步完成了理论探讨,并有一定理论突破和创新,获得了中国外语学习学研会主办的部级杂志《课程教育研究》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等1项部级和2项省级奖励,取得了一定的社会认可和社会影响,在广西区内外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指导了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和改革。

从2013年6月至8月,本课题组按照“建筑化”和“北部湾化”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模式的要求,编写了校内试用教材《北部湾建筑房地产英语》,物化和具体化了上述理论,为“建筑化”、“北部湾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建立完成了教材准备和奠定了物质基础。

从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本课题组以上述5篇论文提出的新理论和新思想为指导,以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为试验点,以新编的校内试用教材《北部湾建筑房地产英语》为探路石,在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公共课大学英语试用《北部湾建筑房地产英语》教材,验证、丰富和发展“建筑化”、“北部湾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一、新颖的“土建化”、“情景化”和“任务化”的北部湾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之教师话语

在“土建化”“情景化”“任务化”的北部湾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们控制教师话语数量,提高话语质量,加强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把课堂搬到测量、建筑工地、房地产公司,把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土建化”“情景化”“任务化”,使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能为学生提供用英语进行专业训练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2013年秋季学期的期中,本课题组采用了课堂录音和问卷调查2种调研手段对“土建化”“情景化”“任务化”的北部湾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师话语进行了调查研究,印证了上述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效果。

在课堂录音阶段,本课题组采取随机抽查的手段,对12个班级的土建专业大学英语课进行随堂听课,并用录音笔把这些课同步录音,在把录音材料转写成书面文字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在问卷调查阶段,本课题组发放了800份问卷,组织学生根据平时上课情况对“土建化”“情景化”“任务化”的北部湾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师话语进行了评价。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教师话语的有关情况,增加研究结果的可信度,本课题组分析数据时,认真地、科学地比较和对照了课堂录音的统计结果以及问卷调查的有关数据。

在“土建化”“情景化”“任务化”的北部湾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话语仅占全部课堂时间的20%至30%左右,教师用于讲解课文和语言知识的时间以及讲解在教师总话语量中所占的比例大大减少。教师不再是单一的讲授者,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大学英语课堂已经不复存在。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信息的提供者、技能的示范者的地位已开始改变,而学生已成为知识的构建者、信息的寻找者、技能的探索者,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正在建立。

80%的学生都赞同和认可在一节课中教师话语控制在15至20分钟内的教法,认同教师让学生每节课有大约20分钟的时间来讨论和操作的做法。问卷调查的结果还表明,在“土建化”“情景化”“任务化”的北部湾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起到了教学管理者、促进者和辅导者作用,学生能有更多时间和机会与教师和同学讨论知识和交流技能,踏踏实实地学到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本课题组对课堂录音中的教师提问方式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教师的参考性提问比展示性提问多得多,85%左右的提问都是参考性提问,而通过参考性提问,增加课堂探讨机会,使学生参与交流,在探索参考性提问时调整自己的语言和技能,使其更具有课理解性和可操作性。教师的参考性提问受到80%左右的学生的认可。这些学生认为,教师的参考性提问更接近工作环境中的话语,真正是以工作为导向的任务型教学。

本课题组还对课堂录音中的教师各种不同类型的反馈及其在反馈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一并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教师的大多数反馈都是表扬加点评、重复加表扬等形式的正面反馈、积极性反馈,使学生明确了他们正确完成了知识和技能的构建,又强化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录音分析的数据大体相同,后者印证和证实了前者。教师忽略学生的小错、事后选择普遍性的错误讲解的做法,得到了90%的学生的认可。学生并不希望教师立即地、经常性地纠正学生的语言和技能错误或得到现成答案,他们更希望他们有机会自己动手纠正错误,自己获取知识,提高技能。

二、有效的“土建化”、“情景化”和“任务化”的北部湾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之课堂小组活动

本课题组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土建化”“情景化”“任务化”的北部湾大学英语课堂小组活动进行了调研,旨在了解经过1个学期的训练,学生对“土建化”“情景化”“任务化”的北部湾大学英语课堂小组活动的接受程度如何,是否产生积极意义,影响小组活动的因素有哪些。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小组的组数和每组小组人数是多少、学生各自的角色如何、教师何如根据小组活动情况给各组评成绩、学生是否接受评定的成绩、哪些因素影响小组活动效果、急待解决哪些问题。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到,85%的学生对“土建化”“情景化”“任务化”的北部湾大学英语课堂小组活动是认同的,认为正是这种小组活动使他们的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大大减轻了他们以前用英语表达自己土建专业和技能训练时的焦虑感。15%的学生对于小组活动基本认可,却不满意他们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因为他们基础较差,表达不出他们想要表达的东西,看不懂外文施工图纸,技能训练受挫,觉得任务太难,教师和同学能给予及时帮助就好些。在肯定“土建化”“情景化”“任务化”的北部湾大学英语课堂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学生们也指出了存在的一些不足,如部分小组长能力不够,不太胜任小组活动的组织工作;部分成员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不强,合作效果欠佳。

对学生访谈收集到的材料显示,学生们肯定了在“土建化”“情景化”“任务化”的北部湾大学英语课堂小组活动中,教师的对活动情况监控力度和各小组长的责任心和管理水平起了决定性作用。在“土建化”“情景化”“任务化”的北部湾大学英语课堂小组活动中,虽然教师只是个监察者和协助者,但他们对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关键性和保障性作用。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无论基础好或较差,在小组活动中直接用英语进行土建大类的专业技能训练,心理压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授课教师对他们进行了有实质性意义的指导,及时帮助他们克服了语言和技能困难,推动了小组活动的开展。在小组活动的初期阶段,教师还直接给予示范供学生们模仿。在小组活动中,对于小组长分配的任务,大部分小组成员是认同并努力去完成的,彼此合作愉快,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各小组之间的教学活动竞争激烈,当仁不让,新的学风正在形成。

“土建化”“情景化”“任务化”的北部湾大学英语课堂小组是随着教学发展和学生要求的变化不断调整的。在小组活动的培育期,在教师的同意下,学生自由组成小组,选出组长,开展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完成工作任务。过了半个学期的实践,学生发现了这种自由组合小组的弊端,要求科学组合,好差搭配。实践证明,自由组合虽然照顾了学生之间的感情,但忽视了公平有效竞争原则,影响小组成绩。因为自由组合的不是按成绩分组,而是按情感分组,这就使一些小组整体水平较高而另一些整体水平较低,强弱悬殊较大,不利于小组之间竞争,不利于学生之间传帮带和互相提高,影响进一步学习。不少学生要求重新分组。在征得大多数学生支持后,教师根据半个学期的考核成绩指定小组长,重新组织小组,尽量保证各小组实力均衡。调整后,小组活动的竞争率和成功率都大大提升了。

根据小组的团体积分和学生个人积分,教师在期末给出学生的期评成绩。大部分学生是满意的,认为形成性考评好,不是一考定终身,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水平,促进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技能内化、活化而不是僵化知识技能。对自己的评分满意度最高的是各小组长们。少数学生忽视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而仅仅关注自己的成绩,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竞争心态。

从调查情况总的来看,大部分学生肯定他们自己在小组活动中除了学到语言和土建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学到了一些合作交流、相互学习的方法。他们认为在“土建化”“情景化”“任务化”的北部湾大学英语课堂小组活动中,他们不仅得到了语言、技能方面的操练,克服了英语和土建专业结合的困难,培养了专业+英语的能力,也学会了日后工作中必须的合作技巧,加强了团队意识,明白了1+1=2的道理,理解了只有个人行为目标纳入集体目标时才能最大化实现的道理,学会了怎样求知、怎样合作、怎样做人。

三、结论

在“土建化”、“情景化”和“任务化”的北部湾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新颖的教师话语能帮助、指导和激励学生参与课堂英语教学,引导他们意义建构,给他们更多探索和交流机会,创造了更有效和有利的学习机会;有效的课堂小组活动能打破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灌”,活化教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中学,学中做,内化知识和技能,建立和强化学生间良性竞争,推动土建大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不足之处在于,受本项目立项至结题时间的限制,一是“土建化”、“北部湾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计划和实施实践时间不长,才1个学期,也许有些问题还未发现,还需要时间进一步探索和解决,本次实践严格说只是开了个好头,待今后时间和实践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二是实验的学校有限,仅在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还未来得及在全北部湾地区的高职院校推广,实验总结和调查研究出来的数据和结论属于“解剖麻雀”,虽然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但也可能有“挂一漏万”之处,还需要今后在全北部湾地区更多的高职院校实验,以增加可信度、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彩莲.广西房地产发展形势分析[J].产业市场,2009(10).

[2]吴美晓.广西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典型相关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8).

[3]唐国卿,陶日升,林福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与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企业导报,2013(5).

[4]唐国卿.加强土建大类英语专业性,构建“建筑化”和“北部湾化”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J].新课程教育研究,2013(1).

[5]唐国卿.创建“土建化”“情景化”“任务化”的北部湾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J].大学教育,2013(5).

[6]唐国卿.建立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模式[J].新西部,2013(3).

[7]朱仲纪、唐国卿.论强化北部湾高职土建大类专业的大学英语的实用性[J].新课程学习,2013(1).

建筑类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专业特色建设,对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增强社会竞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建筑类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专业特色,进行较为细致的探讨。建筑类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十多个本科专业合并而成,可见该专业的涉及面相当宽广。其业务培养要求中指出,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这样一个基本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各个高等学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制订针对性更强、更切合实际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十分必要。我们在进行多次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力求突出特色,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也应多样化。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属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据我院战略发展纲要及人才培养规划,确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在学院办学定位前提下,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验室成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

2就业目标

比较重点院校,我院学生的入学成绩显然较低,尤其高等学校扩招以后,进入我院学习的生源质量进一步降低,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经过对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发现,我院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大小小的IT公司、弱电公司、设计院等部门,大多数学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因此就业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针对这样的就业目标,我们对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出进一步调整,基本要点是:强化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增设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依托我校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设置智能建筑专业方向;开设其它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别强调电子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科技比赛。从而扩大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

3专业特色建设

处在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3.1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的设立

建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它的专业特色,我们认为应紧紧依靠建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设立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1998年我们在9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立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基本成熟。智能楼宇控制(既楼宇自动化系统)属智能建筑范畴。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电气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建筑物成为具有远程通信功能、办公自动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建筑。实现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系统称作楼宇自动化系统(或称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简称BAS)。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含义是将建筑物内的各种机电设备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适应了现代建筑电气行业的迫切需要,满足了建筑电气行业中从事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物业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近几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且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建筑行业。

3.2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的总体特征是“能设计、会操作、懂管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除了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整体优化实验教学选题,重组实验教学,增加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从实验中领略各专业学科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其中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涵盖:《ComputerControlTechnology》、《DSPTechnologyandApplication》、《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实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涵盖:《智能建筑设备》、《安全防范》、《电气控制与PLC》、《电缆电视技术》、《智能建筑及小区总体方案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同时,由学生参与组建我院“智能建筑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智能建筑实验室”已正式批准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样,其它信息类专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增加相应的综合实验课程。

中国论文联盟-(2)因材施教,以“优生导师制”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为加快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挑选优秀学生,创建各种人才创新基地班,并配备具有丰富实践(工程型)的老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科目,或直接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组,接受科研能力的训练,接受创新意识的熏陶,进行特色培养,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将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信息类人才培养领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来,我们取得如下成果:培养的学生,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二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安徽区二等奖一项”、“西蒙杯征文竞赛(智能建筑)二等奖一项”、“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银奖一项、铜奖一项”。

(3)开设综合课程设计,体现职业培训技能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工程师,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师。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原有的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开设部分综合课程设计。如电子信息专业开设信息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和智能建筑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覆盖工程训练的各个环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调试,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既培养工程能力,又积累工程经验。职业化素养训练应训练学生工作的规范性,综合课程设计引入一定的工业界规范与标准来进行学生职业化素养训练,同时,包含一定数量的符合工业界需求的辅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训练。

4结语

我们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信息类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是我院在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有用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体现建筑内涵,是建筑类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是其它类型的高校无法比拟的,是电子信息与建筑两大学科相互渗透的具体实现。它所培养人才,将会占领它所独有人才市场。

参考文献

[1]陈怡.教育本质和通识教育.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委员年会论文集.2005.

[2]赵东风.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建设思考.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委员年会论文集.2005.

上一篇:化学化工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能源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