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科学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01 17:08:54

建筑科学技术

建筑科学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钱学森; 建筑科学技术; 城市学; 山水城市; 建筑哲学; 战略思想

中图分类号: B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5X(2012)04-0046-06

导言

钱学森把园林学作为研究建筑科学技术的切入点,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锐利的武器和系统科学的战略眼光, 在建筑科学技术领域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思想和建设性的意见。他依次提出将建筑列入文学艺术大部门的思想(1982年); 提出建立园林学的思想(1983年); 提出建立城市学的思想(1985年); 提出把山水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模式的思想(1990年); 提出要重视建筑哲学在建筑科学技术体系中领头作用的思想(1994年); 提出建筑科学技术体系及建筑科学大部门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1996年); 提出宏观建筑和微观建筑的思想(1998年)。这些思想以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思考的起点,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明显的民族性; 明言是为人民服务的, 又具有“人民性”、大众性; 是一种超前性的思维, 具有前瞻性、时代性特征; 未来中国的建筑科学必将融入世界科学技术之中, 因而还具有全球性的特征。

有关建筑科学技术的著作有, 1994年9月初版, 1996年5月增订版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 城市学与山水城市》[1]; 1999年6月出版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 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2], 两本书150多万字。根据钱学森的意见, 这是两本“多家言”的书, 不仅有钱学森的论文和信札, 而且还包括其他专家学者的相关文章。2001年6月出版的《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3]仅收入钱学森有关城市与建筑的论著, 并附以必要的注释。2009年5月, 鲍世行、顾孟潮编著的《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探微》[4]出版; 2010年6月, 鲍世行编《钱学森论山水城市》[5]出版; 2010年11月, 顾孟潮编《钱学森论建筑科学》[6]出版。在短短数年之内有如此丰硕的成果, 这在当前学术界还是罕见的, 足见它的强大的生命力。

一、 关于园林学的研究(1958-1984年)

(一)《“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介绍园林学》

钱学森研究建筑科学技术是从园林学开始的。1958年3月1日, 他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介绍园林学》一文, 吹响了研究建筑科学技术的号角。这篇文章富有诗意的题目出自汤显祖的名著《牡丹亭》中, 是杜丽娘的著名唱词。文章阐述了如下思想: ①提出中国园林与中国山水画、花卉画和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思想。②提出园林学和建筑学都是美学艺术和工程技术彼此融会贯通的美术学科的思想。③提出新时期的园林学要有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思想。④提出园林学和园林设计都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发展创造的思想。[7]

园林学是钱学森研究建筑科学技术的切入点,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介绍园林学》一文是他研究建筑科学技术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对于建筑科学、山水城市等思想当时都已经基本形成。后来明确提出的①“山水城市”是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山水画融合在一起的思想; ②建筑科学技术是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相互融会贯通的科学技术大部门的思想; ③“山水城市”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社会主义内涵的思想; ④在建筑和城市建设中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思想, “山水城市”也是高技术城市的思想, 都可以从这里找到初步阐述的思想渊源。后来以此为基础作了新的发展, 进行了明确的阐释。

(二)《园林艺术是我国创立的独特艺术部门》本文文稿是由当时市长班学员、 合肥市副市长、 园林专家吴翼同志根据录音整理的, 原题为“钱学森同志谈园林艺术”。《城市规划》编辑部在1983年11月26日收到稿件后立即寄给钱学森请他审阅。后来公开发表的文章是经钱学森亲自修改补充的, 即1984年在《城市规划》上发表的《园林艺术是我国创立的独特艺术部门》一文。

1983年10月29日, 钱学森在第一期市长班上的讲话。后经过吴翼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稿, 以《园林艺术是我国创立的独特艺术部门》为题发表于《城市规划》。该文着重讲述园林艺术问题, 主要阐述了两个重要思想: ①提出中国“园林”的概念与西方园林有本质区别的思想。首先, 提出中国园林不是建筑的附属品, 园林艺术也不是建筑艺术内容的思想。其次, 明确了中国“园林”综合了landscape, gardening, horticulture三个方面, 经过扬弃达到更高一级的艺术产物和“园林艺术”是更高一层的概念的思想。②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园林的不同观赏尺度和四个层次的思想。中国的园林可以看成“盆景”、“窗景”、“庭院”、“宫苑”四个层次。

建筑科学技术范文第2篇

1.1相关产业发展现状调研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使我国楼宇智能化技术迅速普及,各种智能建筑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为建筑电气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设备制造、工程设计施工、物业经营管理等行业开拓了巨大的市场,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工作特点鲜明、技术内涵丰富的新行业,极大促进了社会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1]

1.2职业岗位(群)分析

本专业在宽口径的职业素质与专业基础平台上,设置2个专门化专业方向。

A.建筑电气施工技术专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担任电气方面的施工工程师、施工队长、项目经理、工程监理等工作,也可从事运营管理及中小型工程的设计工作,或在电气照明工程公司、建设工程公司单位等部门从事安装工程造价预决算,物业管理,销售,监理,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等工作。

B.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设计院、房地产开发公司、装修公司、建设监理部门、设备安装施工公司、楼宇弱电系统集成(含消防系统)公司、电气照明工程公司、建设工程公司单位等部门从事现代化楼宇自动化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管理,安装工程造价预决算,物业管理,销售,监理,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等工作。

1.3专业服务方向及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重庆成立直辖市以来,成就了房地产行业的崛起,特别是现代智能办公大楼的建设已经成为时尚。智能建筑对建筑内的设备、配电、线路集成等的要求标准比原有的普通建筑要高很多,智能控制需要更规范、更准确、更安全、反应更快,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就更高,因此,需要一大批实用技术知识面宽、高技能、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

重庆市高职高专院校共有20余所,目前只有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本专业,而在整个西南地区,也只有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此专业。纵观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这个专业也是非常稀少,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开设此专业将极大的有利于推动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的现代化智能型建筑的发展。

智能建筑市场的迅猛发展,直接拉动了对智能建筑新职业人才的需求。目前国内建筑电气从业人员数量巨大,已达到约100万人,且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天津、杭州、宁波、大连等大中城市。绝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未经任何培训就直接上岗,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很低,高级工不足2.4%,技师不足1%,高级技师不足0.3%。目前,全国建筑电气新职业人才缺口达40万,特别是建筑电气施工人才、楼宇智能化系统设备运行维护人才、楼宇智能化工程设计、管理、安装与调试人才等各层次人才严重不足。

2增设新专业的可行性论证

2.1专业开办经费及专业教学成本核算

专业开办后,可以依拓发电类专业群、建筑类专业群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很好地利用其它专业的实验室和教师,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现有实验室的作用以节约成本。后续资金可以通过该专业招生、学院的教学投入、上级主管部门的专项资金和培训建筑电气施工人才的收入加以解决。另外,以后随着学生规模的增加,可以分期分批进行教学上的投入,共同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赢利。新晨

2.2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师、实验室、实训室建设

由于本专业是由电气系、建筑系和计算机系共同构成,因此可以利用其它专业的实验室和教师,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现有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作用以节约成本。

2.3产学研结合背景

强化实验、实习和实训三个关键环节,校内外生产性实训时间超过50%。实施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保证学生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本专业长期坚持为建筑行业服务,同时企业也为我们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优先选择毕业生,并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初步形成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互惠双赢的“校企联姻,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为学院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工学交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确定的调研报告.

建筑科学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科学实验室;学科交叉;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009-02

一、建筑科学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建筑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居住环境,涉及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三门主干以及课程,以及与之相关的土木工程学、环境科学、交通工程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和社会学等,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与知识综合的特点,建筑科学体现了科学技术“以人为本”的宗旨。[1]现代建筑业已逐步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建筑、绿色建筑、低碳建筑等这些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面对多学科的科技支持,建筑科学需要一个平台,一个能够为学科交叉研究提供共同的研究平台和科研基地,建筑科学类实验室应运而生。建筑科学类实验室将学科交叉作为自身发展最重要的目标、最鲜明的特色,在学科交叉研究中,能够极大地提速建筑科学学科创新性研究,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北京建筑大学“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就是一个建筑科学类实验室,实验室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1]为服务方向,由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牵头,与土木学院和环境能源学院进行交叉与融合,致力于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当前与未来城乡建设中以可持续发展为模式的建筑事业发展。

二、建筑科学类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建筑科学类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包括建设目标、组织结构、学术队伍、资产管理、科研管理、对外开放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等。笔者结合北京建筑大学“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绿建实验室”)的情况,在以下几个主要建设与管理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索。

1.建设目标。建筑科学类实验室建设要瞄准国家和当地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需求,“绿建实验室”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2]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围绕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领域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建立开放式的高水平研究平台,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将实验室建成北京地区以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基地,面向国内外开放并实行产学研结合。

2.组织结构。建筑科学类实验室应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绿建实验室”的管理决策机构是“北京建筑大学科研基地管理委员会”,负责宏观决策和监督实验室在培育、建设、运行中的重大事宜。管理委员会任命的实验室主任是实验室的直接责任人,具体负责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营管理。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学术发展指导机构,由校内外优秀专家学者组成,职责是审议科研基地的建设目标、研究方向、重大学术活动、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审批基地研究课题等。[3]工作委员会由校内优秀教师组成,是实验室内部的建设与运营管理机构,职责是提出学术方向、学科布局及发展规划,确定实验室内部的组织结构、岗位设置及主要政策措施,编制实验室年度财务预算和决算、财政专项的申报及经费、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管理,决定实验室的人力资源分配和其他相关事项。[4]

3.学术队伍。建筑科学类实验室需要建立庞大的多学科交叉的学术队伍。“绿建实验室”人员主要包括专职管理人员、进入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的本校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客座人员等。教师进入实验室工作原则上由所在学院安排,当合作承担重大或重点项目时,需要按课题进行人员组合,可根据所承担的研究工作内容,由学院统一管理。研究生、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工作,需由指导教师所在院系统一安排,并报实验室备案。[4]

4.资产管理。建筑科学类实验室内所有财产均属于国家资产,是保证完成各项科学研究、学术活动等任务的必备条件和物质基础。“绿建实验室”实验用房、仪器设备及经费均由实验室在上级部门的监管下进行管理。经费管理由实验室主任负责组织使用与管理,主要包括专项建设经费、课题专项基金经费。专项建设经费指实验室建设期内,主要通过市财政专项解决,用于设备购置、平台建设等科研基地的基本建设。[4]课题专项基金指由学校划拨的“科研基地研究课题专项基金”,用于实验室的开放课题、自主研究课题等支出。“绿建实验室”的所有仪器设备在学校资产与后勤管理处验收合格后,即指定保管责任人负责设备的保管及借用,负责为设备建立技术档案,其中应含有使用说明书、设备使用记录、维修记录等。仪器设备涉及借用人较多,所以每次在使用实验室仪器设备时,应在实验室办理借用手续,由实验室管理人员安排协调。[5]

5.科研管理。建筑科学类实验室为提高实验室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和水平,需要履行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科研管理办法,科研管理水平影响了建筑科学类实验室成果转化的水平。“绿建实验室”的成果有如下几方面:在科学技术项目研究研究过程中或为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而取得的具有一定创造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成果;推广应用、转让已有科技成果并取得重大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新成果;有一定学术意义的科学理论成果;正式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行业标准等。[5]绿色建筑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成果以学术专著和行业标准为主,其他应用技术成果为辅。

三、对建筑科学类实验室未来的几点期许

1.各学科交叉程度仍需加强。建筑科学类实验室需要更深层次、多频率的学科交叉研究。对于建筑学来讲,需要交叉的学科有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学、环境科学、交通工程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和社会学等,目前我校绿色建筑实验室与能源学、土木工程学、材料科学等学科进行交叉学科研究,交叉的范围还有待加强,需要倾听更多交叉学科的意见。在交叉研究中,能够科学建筑设计方法,开拓设计思路,在与其他学科的碰撞中,拓宽自身知识面,对建筑科学本身有了更为系统、理性的认识,对本身为建筑学出身的科研人员受到很大程度的启迪,也使其他学科科研人员了解建筑学,能够更好地配合建筑设计。以“绿建实验室”为例,是以建筑学院为主导,土木学院和环能学院为辅助进行研究,而实际研究过程中还是拆分为几个学科分别研究,多学科共同研究频率仍需提高,因高校年轻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投身科研的时间很少,而年轻教师正是科研的中坚力量,所以同时汇聚所有学科科研人员有很大难度,而且研究过程中需要各学科高频率的碰撞,在工作时间上需要得到院系和学校更多的支持。当各学科科研人员共同研究时,因为学科差异和认知差异,沟通也存在着一定障碍,建筑学作为这其中的核心学科,需要起到协调作用。

2.对外交流程度仍需加强。对于建筑科学类学科来说,尤其是绿色建筑方面,我国走在西方发达国家后,比西方晚了二十年,我国目前制定了较为完整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但在建筑全周期的时间内,尤其是在后期运行管理上仍未形成完善的体系,还难做到建筑物“绿色全生命周期”。我国政府目前在努力引导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但是学术背景、科研程度、实践数量、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成果还远远不够,对于建筑科学类实验室,尤其是绿色建筑类实验室,更需要加强国际交流活动。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设计的关键步骤是根据投资估算计算可采用的单一技术,忽视了技术系统集合和被动式设计的巨大作用,应该把交流的重点放在这两点上,学习如何能够设计出精妙的绿色总体设计方案。目前“绿建实验室”和国内几所开展绿色建筑研究的高校保持了较为良好的交流,但与国外高校或研究机构鲜有交流,这与目前实验室的学科研究水平、科研经费和规模都有关系,未来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对外交流,将科研水平提速发展。

3.实验室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仍需加强。建筑科学类实验室在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中,涉及交叉学科的研究,所以更需要加强实验室专职人员的培养和进修,实验室技术人员需要较高的学业背景和工作能力,而职称、待遇和地位低,往往是一个人要做多个岗位的任务,所以很难留住人才,工作积极性会打折扣。另一方面,专职教师所在院系在教学等方面的担子重,尤其是年轻教师,很难安心在实验室内做研究。目前形成了一个现象,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参与研究难,交叉学科共同研究出成果难。

总之,建筑科学类实验室的发展仍在不断的前进和探索中,已取得了一定成果。随着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等的支持,建筑科学学科已较以往进行了科学化的研究。未来在经过更专业的技术队伍的不断的努力下,随着整体科技水平的发展,会有更先进的辅助设备供科研人员使用,计算机模拟水平也将得到极大提升,将多学科交叉研究更好融合,与国外先进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在建筑科学科研水平上向世界一流水平靠拢,进而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化的发展。建筑科学类实验室未来会创造出更具有科研水平、实践意义、实际经济价值、提升环境现状并提高建筑能源效率、创造优质人居环境的研究成果,符合建筑业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吴硕贤.建设建筑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必要性[J].南方建筑,2011,(5):4

[2]北京市“十二五”人文、科技、绿色发展建设规划[Z].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Z].

[4]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Z].

建筑科学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学视角;建筑科学;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B503.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科学的历史发展进程

在中国文字中的“建筑”,不仅能够表示营造、建造建筑物的人类活动,还可表示某种活动的建筑产物,或是某风格、某时期及其技术与艺术的总称,比如现代主义建筑、巴洛克建筑、古罗马建筑、秦汉建筑等。

我国的建筑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并在当时就具备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并以此在以后得到了一系列发展。据历史考证,在春秋末年,由齐国工匠官所著的《考工记》中,就已经详细记载了当时称工匠的主要职责,并记载了房屋建筑规则、王宫建筑规制以及都城规划等。可以说,我国是能够较早绘制建筑模型与建筑图的国家之一,但是与其相对应的建筑理论体系却并没有能够得到发展。

而现代建筑学的主体部分则源于西方国家,从历史上来划分,其建筑学的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古代,即建筑学刚刚兴起时。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时期,古希腊出现了专业的建筑著作,其中涵盖了施工机械、建造方法、构图法则等内容。其后古罗马在古希腊建筑的基础上,使建筑的数量、规模、类型都有了更大的发展。公元前1世纪,来自古罗马的建筑师所著的《建筑十书》10卷本中,不仅将内容扩展到了住宅、公共建筑、施工设备、工具、供水工程技术以及建筑物与风向、阳光的联系等,而且首次提出了美观、方便、坚固的三原则。

第二阶段为近代,即文艺复兴时期。借助着文艺复兴浪潮,西方建筑学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在这个时期,不仅有大量的艺术因素注入到建筑活动中,而且由于几何学家也开始参与到建筑活动中,使建筑设计学、建筑制图学都得到了极大发展。其中,1485年的《论建筑》一书更是首次兼顾到了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为建筑学的雏形树立了较为完整的概念,可以说是建筑学产生质变的关键因素。

第三阶段即现代,建筑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自从20世纪以来,已有的建筑学科不断随着对象的细化而有多门分支学科分化出来,其在综合与分化的辩证统一中不断增加分支学科。另外,建筑学图书、刊物的数量也是逐渐庞大,不仅表现出建筑学正在逐步走向繁荣,而且还是其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从建筑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难看出,建筑学已经演变为结构复杂的学科,所有将研究对象定为建筑活动与建筑物的学科都已经超越了单一建筑学的范畴,因此应称这些学科为建筑科学才更为恰当。

二、建筑科学继续发展的措施

时至今日,建筑科学学科可谓发展潜力巨大,而为使建筑科学的发展更为有序、可持续发展,基本应遵循一个基点,两条主线,三位一体的发展措施。

(一)一个基点

就是准确、清晰地把握好过去、现在、未来的建筑科学,并将此作为基点,完善总体规划,将力量进行合理部署,进一步将发展重点突出。而建筑科学学、建筑科学史就是为使建筑科学的发展而创立的新学科。

从本质上来看,建筑科学史就是将建筑科学及分支学科的演化进程进行梳理与回顾作为其任务,而建筑科学学则是基于对建筑科学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进一步对建筑科学的定位、体系结构、持续发展的前景、态势、条件、背景进行探讨。它们既是建筑科学、建筑学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反思,更是建筑科学迈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以前,这两门学科的内容一般都包含于建筑学基础、建筑学原理以及建筑学概论之中,而现在,这两门学科的独立已是必然,它们的创建对于整合性发展建筑科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支持作用。

(二)两条主线

就是指在完善、充实建筑科学学科结构的同时,应全面考虑内外两条线,其中内线应对已有学科的分化进行强化,而外线则应使学科间的融合得到促进。

首先要为已有学科营造出渐次分化的环境,通常情况下,研究对象分化直接影响了学科的分化。建筑物与建筑活动是建筑科学研究的对象,因此只要能够分化建筑物与建筑活动,那么建筑科学的已有学科也能相应获得细分化的可能。

其次是与相关学科的合作、交流与沟通要加强。建筑科学人员、建筑工作者应将其知识面充分的扩展,从而在建筑科学人员身上形成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同时还应积极地建立起与相关学科人员的横向联系,在合作课题中营造出萌生边缘分支学科的条件与机遇。

(三)三位一体

就是建筑工程、建筑艺术、建筑科学三者得到协同发展,并在建筑工程与建筑艺术的基础之上,将建筑科学建设重点突出。

建筑工程、建筑艺术与建筑科学之间应当是极为密切的关系,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点。

图1建筑科学与建筑工程、建筑艺术的关系示意图

建筑物、建筑活动另外的表述方式就是建筑工程与建筑艺术,它们既作为建筑科学研究的对象存在,同时也是建筑科学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筑科学只有源源不断地“接收”到来自建筑工程、建筑艺术的实践经验与问题,并将这些内容提升为理论知识,才能真正得到建筑科学的相关回馈,进而发展成有理论导向、更具创造性的建筑工程实践与建筑艺术实践。

结语:综上所述,对于基于科学学视角的建筑学科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继续分化、细化且衍生出更多的边缘学科并得到更大发展的机会是客观存在的。为此,我们必须从建筑科学的发展进程开始研究,摸清建筑科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并根据时展的需要,使建筑科学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续琨.科学学视角中的建筑科学.[J].科学学研究.2003,21(1).

[2] 鲍世行.建筑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J].华中建筑.2008,26(2)

建筑科学技术范文第5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CN:61-1295/TU)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目前主要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录。

该刊坚持正确办刊方向,坚决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科技与出版政策,坚持学报发展融合服务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密切跟踪科技前沿,聚焦我国城乡建设领域,特别是西部城乡建设中,工程结构、抗震减灾、乡村振兴、环境工程和绿色建筑科学技术研究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发明、新创造、新方法,报道建筑科学领域科技创新发展相关理论研究的新成就和应用技术的新成果,促进校内外、国内外学术的广泛交流和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引领建筑科学领域研究方向,解决行业关键技术及理论问题。

该刊是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陕西省高校精品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北大核心)、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3级期刊、中国科学评价中心(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建筑科学技术范文第6篇

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学问,技术是改造世界的学问,科学技术就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我所用,为人类所用的知识。我们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而来的方法和技能的总和,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筑施工科学与技术建筑施工科学技术就是指在建筑施工领域的科学和技术,主要包括建筑科学和建筑技术两个方面。建筑科学是主要研究建筑“是什么”其表现形式是建筑的知识体系;而建筑技术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科技人员运用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并借助现代建筑物质手段以达到控制和改造自然的目的,他侧重于研究“如何办”,其表现形式是解决生产问题的手段和办法。事实上,建筑科学技术对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正在逐年增加,建筑科学技术已经作为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影响着建筑业本身,它需要企业的科技工作者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将它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一方面,在建筑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每一个环节上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管理和组织工作,通过一系列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中的工艺流程安排,将科技成果逐步的应用到施工的生产过程中;另一方面,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也会发现一些新的难题,这些难题又常常会涉及到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需要建筑知识的进一步研究和创新,形成理论,再应用到施工生产过程中,推动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

2科技管理的影响因素

科技管理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科技发展的先进程度、科技管理制度、科技的组织工作和科技管理者,这四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科技管理首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科技发展的先进程度,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实用的技术方法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科技管理第二个影响因素是企业的科技管理制度。同样的科技在不同的施工企业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有的运用的好,有的运用的差,这之间的差别就是管理制度的不同。科技管理的第三个影响因素是科技的组织工作。主要表现为施工企业的管理机构如何有效的开展管理活动。科技管理的第四个影响因素是科技管理者,人是企业科技管理中起最终决定因素的。上面的三个影响因素最终都要靠人来完成,所以具有高素质的科技工作队伍是建筑企业制胜的关键性因素。建筑科技管理的内容从管理工作的展开分析,主要有建立科技政策管理、科技管理体系、科技经费管理、科技人才管理、科技成果管理、新技术推广应用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这是企业的具体科技工作。

2.1科技政策管理

分两个方面,一是贯彻执行国家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政策。企业的科技管理必须服从国家的科技路线、方针和政策。二是企业根据有关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科技管理政策并执行。

2.2建立科技管理体系

建立科技管理体系就是建立科技管理的组织机构,要明确组织机构及人员的职责,建立和完善科技管理制度。管理组织机构是建立在企业科技管理领导体系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科技管理工作的情况,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纵向是从企业总部到子公司或分公司,再到项目部。横向是从管理职能部门到科技管理岗位或人员设置。

2.3科技经费管理

科技工作的开展主要靠经费的支持。经费的管理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技管理活动所需筹措的资金,另外一方面是对现有资金的合理使用。前者的方式主要有政府或上级拨款、企业自筹和社会筹募等。衡量一个企业科技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科技研发资金的投入比例。后者是对现有资金的计划管理,它以必要性、合理性为原则,确保科技支出的合理有效。

2.4科技人才管理

科技管理离不开人才,最宝贵的也是人才。随着现代建筑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特点,建筑施工企业需要运用最新的建筑科技知识和成果,将这些知识和成果转化为技能,并应用到建筑实际,这些都需要依靠科技人才。科技人才管理包括人才的招募、培训、岗位实践、绩效考核、薪酬等方面,核心内容是要有计划的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励人才,最大的发挥科技人才的效用。

2.5科技成果管理

建筑企业科技成果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科技人员及相关人员通过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质成果,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成果。成果管理可分为三个阶段:策划、研发、推广应用,策划是指企业应围绕可能产生成果的环节,探索可能创新成果的途径,研发是指利用技术部门组织力量,解决在创新过程中的科技问题,推广应用是指企业把创新成果在企业的内外部进行的广泛的有效的运用。

2.6新技术推广应用管理

新技术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企业内部新技术,一个是企业外部新技术。内部新技术指企业在自身研发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技术或工艺;外部新技术指例如建设部号召推广的新技术或业内其他企业发明的新技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将企业内外部新技术通过内部的工作,使企业的科技人员理解、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推广新技术的手段主要有学习交流、研究研讨、科普讲座等形式,让科技人员掌握新技术,在生产实践中运用新技术,这就需要企业配备必要的人员、专项资金、设施,并最终通过项目的应用来检验推广的成果。

2.7知识产权管理

知识产权管理是指企业在科技研究开发过程中形成并拥有自主排他性成果。产权的主体是企业或个人。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主要有产权登记、产权保护、开发利用等。随着产权意识的增强,建筑施工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产权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应设立专门机构或安排专职人员进行产权管理,以便于更好的管理企业的科技成果。

3结语

现代建筑企业的竞争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为了更好的管理人才和科技,就需要更为完善和系统的科技管理工作作为支撑,加强科技的研发力量,使企业迅速提升成为科技型和管理型的企业,尽快占领建筑市场,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科技保障。

建筑科学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建设;发展策略

一、学报基本情况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创刊于1984年,是由新闻出版总署和科技部批准,教育部主管的学术期刊,2005年由《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更名为《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开始由长安大学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共同主办。办刊宗旨是秉承科学精神,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工程建设水平。主要报道建筑结构、地下建筑与基础工程、防灾减灾、桥梁工程、建筑材料、建筑学、市政工程、力学等专业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就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开设“专家论坛”和“院士讲座”。 主办单位长安大学对《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的编辑出版高度重视,在办公条件、人员配备、出版经费等方面给予了全力支持。《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目前有3名专职编辑,并计划在今后几年继续引进高层次人才以增强编辑力量。

二、期刊发展策略分析

1.注重编校质量

自2005年更改刊名以来,《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狠抓期刊的编校质量和学术水平,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期刊在连续几年“陕西省科技期刊审读评优”中均获得编辑出版优秀奖。

2.提高学术质量

面对新时期学术期刊的发展特点及趋势,《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通过调整工作重心,加大约稿力度,树立了“立足中国,面向国际”的组稿意识,采取了多种途径和手段组织优秀稿件,以期全方位提高学报质量。经过几年的努力,期刊的投稿量不断增加,学术水平及影响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从2005年到2011年共出版28期,刊发学术论文520篇,其中:院士为第一作者的论文22篇,占4%;教授、副教授论文260篇,占50%。与同行业其他学术期刊相比,作者群体学术层次较高。发表的论文中,有基金项目支持的论文在90%以上,国家级基金项目的论文数量达到了322篇,接近年发稿量的62%,其中不乏“十五” “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973”“863”等国家重点项目的论文。

3.扩大影响力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积极与国内外影响力较大的数据联系,争取被更多的数据库收录,从而扩大期刊的影响力。目前,《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已成为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十余种重要数据库的来源期刊。2012年,《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标志着《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根据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的数据,《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从2007年起,影响因子排序一直居行业前列,2012年的复合影响因子为1.314。

4.加强特色期刊建设

编辑部一直把打造特色期刊作为期刊发展的宗旨,并一直努力创办特色栏目。编辑部不断向行业内的名家、大家进行约稿,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并以此为突破口力争将《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建设成为建筑行业内的名牌特色期刊。在2006年9月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组织开展的“首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评比活动”中,《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荣获“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2008年、2011年《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两次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奖”。

5.建设数字化平台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依托长安大学杂志社自主开发了稿件查询系统及审稿专家库,已稳定使用多年,现有审稿专家1700余名,且审稿专家库动态更新,保证了审稿质量。同时,长安大学杂志社已购买了期刊采编系统,编辑部正在调试系统,争取实现作者在线投稿、编辑在线办公、专家在线审稿、编辑部内部办公及文档管理统计网络一体化,为期刊下一步发展提供更好的数字化平台。

三、发展规划

建筑科学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喷射; 护坡绿化; 工程; 预算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我们国家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其中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比重很大。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地质灾害严重的国家,每年因泥石流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损失不计其数。目前,根据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全国正在大力开发水电资源。大规模的水电工程建设带来了大量的山体开挖,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当地原有植被被破坏,形成大面积不同程度的边坡(或坡地),这些边坡的存在进一步增加了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密度和强度,也造成局部小气候的恶化及生物链的破坏等生态灾害。在这种形势下,边坡治理特别是边坡生物治理得到了很大发展,很多边坡防护绿化技术都考虑了边坡的防护功能和边坡的生态恢复功能。这里主要讨论喷射护坡绿化材法与其他材料配合的预算方法,并以植被混凝土绿化技术为基础,结合植被混凝土绿化工程概预算在实际中的应用,参照工程造价计价的基本原则,归纳总结出一套边坡喷射护坡绿化工程的经验预算公式。

1 喷射护坡绿化技术分类和组合形式

根据各喷射护坡绿化技术的施工方法,特别是主要所用材料,对喷射护坡绿化技术进行分类,见表1。

表1 按主要成分对喷射护坡绿化技术分类

目前,液压喷播作为一种播种方式和表土防护技,主要用于土质边坡,已与多种绿化方法和材料配合使用。如与整地工程配合,与土工网(布)或覆盖材料等配合等。其他4种喷射护坡绿化技术一般用于岩石边坡或高陡边坡,且与锚杆(锚索)和铁丝网(土工网)配合使用。配合使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喷射混合料初期的整体性能,防止垮落和侵蚀,同时可对边坡进行浅层防护。一般可采取如下组合,见表2。

表2喷射护坡绿化技术与其他材料配合

2 喷射护坡绿化工程预算方法的编制依据

(1)成本是工程造价计价的最低经济界限。售价高于成本是任何理性的经济主体决策的基本原则。在建筑工程的计价中,因为建筑工程具有工期长,投资大,回收慢的特点,施工企业不可能完全依靠自有资金来完成全部施工,需要投资方在施工的不同阶段分期投入资金,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上成本概预算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主要是直接工程费和间接费的总和。工程造价计价必须高于成本,才能保障施工方的利益,因此,可以说,成本的合理确定是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的基本保证。

(2)工程造价的计价要反映建筑市场的需求状况。建筑市场和其他商品市场一样,也同样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需要遵循价值规律运动,只有通过合理的工程计价才能客观地反映建筑市场的供求状况,促进优胜劣汰。进一步规范并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3)工程造价的计价要体现建筑科学技术水平。首先,工程造价的计价要体现建筑科学技术水平,表现在工程造价的计价方法和手段要体现建筑科学技术水平。其次,工程造价自身要能准确地反映现代建筑科学技术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节约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获得超额利润,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如果对工程造价的计价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技术水平,则可更好地促进建筑市场的良性发展。

3 植被混凝土绿化技术简介

混凝土边坡绿化技术所用的主要材料及其功能如下:(1)防护网可用塑料、铁丝,网目和选材应根据边坡的防护要求和特征而定。防护网的功能为与锚杆一起护坡,同时构成植被混凝土的骨架,增强其整体性,防止其从坡面脱落。(2)胶结材料,一般采用32。5号、42。5号水泥,它使植被混凝土拌和物具有粘聚性,使植被混凝土具有强度。(3)种植土选用沙壤土,沙壤土具有良好的保水、通气、隔热能力,适于植物根系发育,在植被混凝土中,沙壤土是主要部分,是植被混凝土的肌肉。(4)腐植质一般使用稻壳、锯末等,使用它们还可以增加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便于施工,另外,待腐烂后,为植物提供氮、磷、钾等养分,同时增加植被混凝土的空隙率。(5)长效肥是为植物生长提供长期效的复合肥, 一般采用尿素、生物肥、化学复合肥。保水剂是水分丰裕时吸收水分,天气干燥时为植物提供水分,一般采用粒度100目的保水剂。

结束语

通常,在实际的工程招投标中,工程的预算价格是决定能否中标的关键,工程的总造价不仅要考虑投标方的利益,而且还要保证能够中标。这就要求企业要尽可能提高技术参数P,同时降低成本。从根本上讲,这两个条件是相互统一的,只有运用科学技术改进施工工艺,提高劳动效率,才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提高技术参数P,使企业尽可能获得超额利润。因此,如何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施工的各个阶段,有效地降低工程总造价是企业加强成本核算管理,改善经营状况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 许文年,叶建军。工程边坡绿化技术初探[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3(6):512-513。

建筑科学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工程量清单;造价影响因素;对策

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市场化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就是市场竞争,建筑工程领域的竞争一般体现在价格、质量和工期上,价廉物美是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工程造价是指工程价格。即建成一项工程预计或实际在土地市场、设备市场、技术劳务市场以及承发包市场等交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建筑安装工程的价格和建设工程总价格,也可以理解为建筑工程承发包价格。近年来,施工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和先进的管理方式降低工程生产成本,使工程实际价格低于以传统的预算定额计算出来的定额价格,同时,业主为了掌握拟建工程的市场价格,用市场行为来进行工程的投资控制,这就是工程量清单计价(或称实物价)方式的产生原因。因此有必要对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进行探讨。

1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

工程项目建设是涉及面广、工期长、影响因素多的系统性工程建设,因而影响工程造价的相关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政府行为、建筑科学技术水平、设计者技术水平、区域经济水平四方面加以论述:

1)政府行为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政府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如税收、财政政策、利率政策等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必然会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这一方面表现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会改变建筑市场的供求状况从而影响工程造价;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工程造价的直接影响,如政府对建筑产品工程造价确定的税种、税率、等的变化。

2)建筑科学技术水平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建筑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大大提高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随着建筑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业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消耗在单位建筑产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少。因而定额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体现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也正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具体表现。

3)设计者技术水平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设计阶段是项目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工程项目设计中的每一个设计方案,每一个标高的确定,每一个尺寸的选定都会影响工程量从而影响工程造价。设计标准的确定、施工方案的优劣、施工组织的合理性都会影响工程造价的高低。从国内外工程实例及统计资料表明,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为 70%-90%,因此设计阶段是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

4)区域经济水平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建筑市场还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因此区域经济水平对工程造价有着较大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人工费高低。人工费在建筑安装工程造价中占 25%左右,其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经济欠发达地区一般有较多的剩余劳动力,因而人工单价偏低,经济发达地区则相反。施工机械化装备的程度。机械使用费在建筑安装工程造价中占 15%左右,施工机械化装备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建筑生产效率,不仅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工程质量、工程进度。经济发达的地区一般都有较好的机械化装备水平。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一般机械化装备水平低。建筑材料市场的供求。建筑材料费用在建筑安装工程造价中占 65%左右,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素。经济发达地区由于需求较大,建筑材料价格更趋合理。此外,工程材料的质量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2基于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

2.1投标决策时可采取以下对策

1)投标时注意合作伙伴的选择和风险的规避转嫁。在投标过程中可以联合其他施工单位共同投标,以期发挥各自的特长,降低成本增加整体竞争力,对此应在联合承包协议中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签订承包协议。这样稳定了劳务费用和特殊工程费用的支出,控制了因通货膨胀等引起的劳务费用上涨的风险,为最终准确控制造价提供保障。2)采用不平衡报价的投标策略。对于暂估工程,对以后一定要施工的部分,其单价报高一些,估计不会施工的部分单价报低一些。3)分析投标图纸与现场实际情况。对于图纸中可能存在不合理的部分,在投标时综合单价尽可能报得相对较低一些,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当中标后,努力说服业主对此不合理部分做出变更,并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使业主接受。

2.2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1)正确计算工程量。对于业主提供的招标文件,所附的工程施工图纸能够达到施工图设计深度,且相应的工程量清单的工程量能够计算准确时,只要施工过程中不发生现场条件变更、设计变更,中间结算不存在工程量重新计算的问题,合同签订的类型为总价合同。2)工程变更的管理。承包人应严格按施工图纸施工,当在施工过程中承包人提出合理化建议涉及对施工图纸进行变更时,必须经过工程师的同意。工程师同意变更后,一般情况下必须经原规划管理部门、图纸审查机构及其他有关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并由原设计单位提供变更的施工图纸和相应说明。如承包人擅自变更设计图纸由此发生的费用或导致发包人的直接经济损失,则由承包人承担。3)做好工程索赔的管理。工程索赔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由于索赔必须有依据、有理由,因此,要求各相关部门必须认真做好本部门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一旦索赔发生时,就可以及时为企业管理者或其他职能部门提供有力证据。因而,施工企业必须对各环节的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另外这一环节关键是企业需准备充分的资料和依据,从而使企业经营管理得到加强,以获取更大的利润。

2.3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管理

当工程实体项目竣工后,尽早安排组织编制竣工结算报告,这样有什么问题能及早发现。有时工程项目因工程结算办理得不及时,造成资料缺省,补充起来难度极大,因为项目完工后,甲方及监理工程师等大部分工程管理人员可能会调离。因而我们对工程结算办理得越及时,越有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此时的主要注意事项有:竣工报告的编制要详细清楚,许多工程项目的结算审核都以报告中的施工数据为准;分类汇总结算的原始资料,合同内的内容,合同外的签证项目及合同外的变更项目等按竣工图纸重新计算、复核工程量,做到无遗漏。

3结语

建筑科学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工程量清单模式 ;造价管理; 措施;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survive and develop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reduce project cost through the us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advanced equipment,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advanced management mode, the quota price, engineering price is lower than the traditional budget quota calcula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ject owners in order to grasp the market price, to investment control project by market behavior. This is Bill of quantities (or real price) causes mode. So it is necessary to discuss the valua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of engineering quantity list.

Keywords: Engineering quantity list ;mode of cost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工程量清单计价及其特点

1.1工程量清单计价概述

工程量清单计价是指招标人在严格遵循《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基础上,以相关设计资料为依据,对拟建工程的实物量清单进行规范化编制,使投标人根据自身经营实力、工程实际情况以及工程量清单要求,对工程量清单中所涉及的全部项目进行自主、合理地报价。在工程量清单计价中,所列支的工程造价由以下五部分组成,即分部分项工程费、规费、税金、措施项目费以及其它项目费。工程量清单计价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充分考虑了投标风险因素,是一种能够公平、公正、合理评审低价中标的计价行为。与传统的定额计价相比较而言,工程量清单中的单价简洁明了,从而增强了清单计价反映各个项目所耗费资源情况的直观性和透明性。同时,参建各方必须将中标的工程清单报价视为工程进度款支付、合同资料管理以及竣工结算办理的重要参考依据。

1.2工程量清单模式的特点

(1)具备强制性特点。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相关规范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制定的,并由国家建设部门颁布实施,要求在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或以国有资源使用为主的大中型建设工程中必须强制执行该规范。

(2)具备指导性特点。工程量清单计价采用了通用表格的表现形式,提高了招投标双方编制的规范性,并对工程量的计算规则作出了明确规定,使得项目名称和编码清晰可见,确保了各专业工程造价必须符合标准化的要求,从而对投标报价以及工程量计算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3)具备公平竞争的特点。工程量清单模式仅仅对工程量计算规则作出了明确规定,而没有对工程建设中所产生的各项消耗和单价给予确切规定。在这种情况下,为投标单位结合自身实力、工程建设要求进行自主报价,参与招投标公平竞争提供了有力条件。此外,该计价模式中列有措施项目费,即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因采取不同的施工措施而产生的费用项目,此项目报价可由投标人根据拟定的施工方案进行自主报价,不仅提高了投标方的项目管理水平,而且有利于提高投标方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观能动性。

2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

工程项目建设是涉及面广、工期长、影响因素多的系统性工程建设,因而影响工程造价的相关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政府行为、建筑科学技术水平、设计者技术水平、区域经济水平四方面加以论述:

2.1政府行为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政府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如税收、财政政策、利率政策等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必然会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这一方面表现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会改变建筑市场的供求状况从而影响工程造价;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工程造价的直接影响,如政府对建筑产品工程造价确定的税种、税率、等的变化。

2.2建筑科学技术水平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建筑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大大提高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随着建筑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业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消耗在单位建筑产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少。因而定额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体现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也正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具体表现。

2.3设计者技术水平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设计阶段是项目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工程项目设计中的每一个设计方案,每一个标高的确定,每一个尺寸的选定都会影响工程量从而影响工程造价。设计标准的确定、施工方案的优劣、施工组织的合理性都会影响工程造价的高低。从国内外工程实例及统计资料表明,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为 70%-90%,因此设计阶段是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

2.4区域经济水平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建筑市场还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因此区域经济水平对工程造价有着较大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人工费高低。人工费在建筑安装工程造价中占 25%左右,其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经济欠发达地区一般有较多的剩余劳动力,因而人工单价偏低,经济发达地区则相反。施工机械化装备的程度。机械使用费在建筑安装工程造价中占 15%左右,施工机械化装备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建筑生产效率,不仅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工程质量、工程进度。经济发达的地区一般都有较好的机械化装备水平。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一般机械化装备水平低。建筑材料市场的供求。建筑材料费用在建筑安装工程造价中占 65%左右,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素。经济发达地区由于需求较大,建筑材料价格更趋合理。此外,工程材料的质量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3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

3.1投标决策时可采取以下对策

1)投标时注意合作伙伴的选择和风险的规避转嫁。在投标过程中可以联合其他施工单位共同投标,以期发挥各自的特长,降低成本增加整体竞争力,对此应在联合承包协议中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签订承包协议。这样稳定了劳务费用和特殊工程费用的支出,控制了因通货膨胀等引起的劳务费用上涨的风险,为最终准确控制造价提供保障。2)采用不平衡报价的投标策略。对于暂估工程,对以后一定要施工的部分,其单价报高一些,估计不会施工的部分单价报低一些。3)分析投标图纸与现场实际情况。对于图纸中可能存在不合理的部分,在投标时综合单价尽可能报得相对较低一些,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当中标后,努力说服业主对此不合理部分做出变更,并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使业主接受。

3.2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1)正确计算工程量。对于业主提供的招标文件,所附的工程施工图纸能够达到施工图设计深度,且相应的工程量清单的工程量能够计算准确时,只要施工过程中不发生现场条件变更、设计变更,中间结算不存在工程量重新计算的问题,合同签订的类型为总价合同。2)工程变更的管理。承包人应严格按施工图纸施工,当在施工过程中承包人提出合理化建议涉及对施工图纸进行变更时,必须经过工程师的同意。工程师同意变更后,一般情况下必须经原规划管理部门、图纸审查机构及其他有关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并由原设计单位提供变更的施工图纸和相应说明。如承包人擅自变更设计图纸由此发生的费用或导致发包人的直接经济损失,则由承包人承担。3)做好工程索赔的管理。工程索赔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由于索赔必须有依据、有理由,因此,要求各相关部门必须认真做好本部门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一旦索赔发生时,就可以及时为企业管理者或其他职能部门提供有力证据。因而,施工企业必须对各环节的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另外这一环节关键是企业需准备充分的资料和依据,从而使企业经营管理得到加强,以获取更大的利润。

3.3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管理

当工程实体项目竣工后,尽早安排组织编制竣工结算报告,这样有什么问题能及早发现。有时工程项目因工程结算办理得不及时,造成资料缺省,补充起来难度极大,因为项目完工后,甲方及监理工程师等大部分工程管理人员可能会调离。因而我们对工程结算办理得越及时,越有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此时的主要注意事项有:竣工报告的编制要详细清楚,许多工程项目的结算审核都以报告中的施工数据为准;分类汇总结算的原始资料,合同内的内容,合同外的签证项目及合同外的变更项目等按竣工图纸重新计算、复核工程量,做到无遗漏。

4结语

工程量清单计价需要“多能”的复合人才,来充实企业。这就刺激了从业人员要炼就终身学习的本领,养成良好的职业索质,懂得国际工程造价操作理论与务实,技术综合能力强,只有这样的专业人才才能善于控制工程造价,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和行业振兴的必备人才,这是保证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工程量清单的编制与投标报价.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9

上一篇:传媒产业研究范文 下一篇:动物实验设计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