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1 20:19:33

建筑经济管理论文

建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施工是长期的、复杂的、涉及范围广泛的、数据量特别大的。因此在建筑经济管理资金建设中,必须从源头抓起,遵循“全过程、全员”原则,实行开源节流并重,加大成本考核力度。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加大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体系的建设

企业拥有健全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体系是实现建筑经济成本管理达到预期效果的基本保证。建筑企业要对成本管理机构的设置进行优化,明确各部门职能,具体到每个人的职责分工都要明确,充分发挥各个系统人员的作用,使各部门之前通力合作,提高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效率效果,使企业内部成本管理能力得到不断加强。

2加强资金管控意识,提高业务人员水平

要想做好资金管理,必须先从思想上下功夫。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使人措不及防,没有准备,因此必须提高业务人员的资金管控意识,提高业务人员处理风险水平,遇到特殊情况能够对资金进行有效的调控,避免出现资金紧张的局面。同时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成本管理方面的培训,让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成本控制、资金管控的重要性,加强他们的成本管理意识,为企业资金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3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

施工资金的使用一定要有一个科学合理地计划,根据每个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方案,依靠这些方案来降低消耗,控制成本,节约资金。在进行建设经济管理的时候,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对环境做详细的调查研究,尽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比如在施工前对施工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经济性都要进行综合考虑,对资金使用有一个合理的规划,通过对每个环节的工作的细化,选择最优方案,使各个阶段的数据准确、科学,能够将施工过程的资金走向更加明朗、清楚、具体、避免浪费。

4加强施工期间的资金管理保证合同

在施工之前都能完成相关的审查程序,做好开工前的项目策划工作,根据项目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实际考察调研,经过各个部门的研究,修订,选择最佳的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设计最优的施工组织计划,在施工过程中还要细化到每个施工工序,制定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一般施工过程中材料设备的成本和分包成本要占整个项目成本造价的80%以上,因此做好这两部分的成本控制尤为重要。首先采用招标的模式对材料商和分包商进行筛选,选择那些诚信、质量比较好的,价格比较合理的合作者。对那些不需要招标的材料和设备,购买前首先要做市场调查,比质比价,货比三家,进场时也要把好质量关,进场后也要做好材料设备的保养和存放,防止因保存、保养不当造成材料和设备的损坏,丢失,失效,质量下降等。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是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工期基础上最大限度控制工程成本,施工中根据施工前计划好的预期方案保质、保量的进行施工,保证不无故延长工期,没有质量不合格品导致的返工,不发生安全事故,就是为企业节约资金。那些一味追求低成本而忽视安全质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的,不但不能实现施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还会因为他们的行为造成更大的损失,质量不达标,出现安全事故,不但经济造成损失,还会使企业名誉受损。要把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为施工进度提供保障。对施工中过程中用到的设备材料严格控制,尽量提高设备使用率,防止设备闲置,材料进场质量也要严格把关,保证质量,严禁使用过程中造成各种浪费,加强安全隐患的排查,发现隐患要彻底整改,降低成本风险。

5严格执行成本核算和成本考核制度

成本核算对整个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整个建筑企业的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而成本考核是对整个成本管理过程的监督与激励,有利于成本管理的开展,因此要做好建筑经理成本管理必须严格执行这两项制度。在成本核算时要避免出现概念不清的现象,不能随意改变程序,保证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与标准,采用正确核算方法,认真核算,尽可能地避免误差。强化建筑经济成本运行的监督,明确监督执行主体,采用多种监督方式,确保监督的实效性。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竞聘上岗,统一管理,对那些成本控制好的,实现企业利润目标的项目管理人员实行项目兑现制度,以此激发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从而激励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求在施工结束后要加强竣工验收,提高结算效率,争取早日回收资金。

二结束语

加强资金在建筑经济管理的管控的对策还有很多,需要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借鉴一切优秀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对资金进行合理的掌控和使用,从而保证企业经营管理运转,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实力,最终实现企业稳步健康发展。

建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第一,预算定额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工程预算定额在不断健全,但是仍然没有能够跟上建筑材料的更新、发展以及价格波动的步伐。第二,控制体制不完善,我国现阶段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大多都只是局部管理,没有实质性影响及作用。这种管理会造成造价失控现象,此外,有些企业为了使项目能够顺利开始,甚至出现编制虚假概算的现象,严重影响企业的成本控制。第三,建筑方控制存在问题,现阶段我国投资方面的体制建设还不够健全,每当出现供求不平衡的情况,占主导地位就是业主,这就使得建筑方的行为很随意,存在许多不规范行为,进而对建筑工程的进度、造价及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二、增强建筑行业的经济管理的措施

1.增强对工程进度的控制

建筑工程的进度对建筑工程施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每一个建筑工程都应该按规定的进度来进行施工,只有这样才可以对工程的成本造价进行有效控制,建筑工程的进度的变化一定会带来工程成本造价的相应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有效控制建筑工程的进度,进而保障工程顺利完成的同时实现资金利用率最高。

2.强化质量及成本的管理

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上,建立高效的质量控制管理的相应奖励制度,将质量第一的意识灌输给每一位员工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上,每个企业一定要重视成本管理的重要地位,建立高效的目标成本以及成本管理的责任制度和运行制度,进而结合作业层的成本开展监督及管理。

3.加强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加强对材料的管理,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每个人都必须依据成本计划中的限额领料单以及施工任务单领料。材料的控制管理为成本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因此,材料进场前,一定要对材料数目及质量进行核对及检查,并对每一道工序的实际耗材及领料进行详细核对,保证结算数据的正确性。此外,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还必须要对工程质量的成本控制足够重视。

4.有效管理材料价格

在每一个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所花费的费用会占到整个项目费用的二分之一左右,因此,有效管理材料费用,对整体工程造价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施工企业一定要及时对市场的行情进行详细了解,第一时间掌握材料价格的变动。此外,施工企业还应该建立科学的材料报价制度,以增强对于材料价格的管理。对于现在的材料价格与原计划价格的差值问题,施工企业应该认真对待,结合市场的变动,采取动态的管理。

三、总结

对于每一项建筑施工工程来说,良好的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可以帮助施工企业节省大量资金,提高企业的利润,进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健康快速的发展下去。所以,每个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充分的认识到建筑行业的经济管理的重要性,结合自身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强化自己企业的经济管理,进而促进企业的高效发展。

建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物资;经济管理

一、前言

企业物资的经济化管理可以说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上的关键的一部分,对其有关策略以及方法进行分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这项课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对企业物资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认识程度加以提升,从而通过使用理想的措施和方法取得物资经济化管理的良好效果。

二、概述

物资经济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建筑施工企业生产和提升经济效益的主要环节,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资做出计划和采购、运输、仓储、保管,以及使用等进行计划和组织控制,科学地对物资供需之间存在的时间、空间、品种、数量、价格以及质量等方面的矛盾进行处理,衔接好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物流合理化、损耗最小化、效益最大化。近几年,伴随着新建项目的日益增多,建筑施工市场竞争开始激烈起开,在工程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的现今,工期不断吃紧,索赔的难度不断提升等多方面的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施工企业如果想获得质量和经济的双赢,就需要其使用更为科学的管理方法去对相关的物资做出精细化的管理,提升项目物资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政治道德素质,提升项目的成本控制力度成为了大势所趋。当前物资成本可以说已经成为了项目成本管理中的重头戏,物资经济管理得好不好直接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三、建筑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当前遇到的主要问题

1.物资采购计划存在的问题

物资采购计划属于项目物资部门做出下一步采购的主要参照。很多项目工程部无法及时提出物资需求计划,导致物资部门无计划地盲目采购,包工队要多少就采购多少,到项目亏损时才发现物资超耗。工程项目上的相关职能部门都是各自负责一摊,彼此之间很少进行沟通,他们都认为负责物资管理就应该是物资部门要做的事情,对于物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缺少必要的工作责任。项目的物资经济管理与控制只依赖一个物资部门无法实现,需要相关部门的彼此配合和协作指导,以对总量进行控制,防止产生浪费。物资部门的物资采购计划是根据工程部门的物资需求计划进行编制,这就要求工程部门的物资需求计划编制得及时、准确。在建筑施工工程中经常面临着设计变更,这会导致以前的物资需求计划的不准确,这就要求了部门之间要及时沟通,在有技术变更时应及时了解物资需求数量的变化,以确保物资供应。

2.物资采购价格偏高

在项目物资的采购价格上缺乏引导。在定额总量的控制基础下,物资的采购价格会对项目物资的成本产生影响,当前项目上缺少对物资采购价格的引导,因为信息闭塞,无法对低价采购的目标加以实现。

3.施工现场管理不规范

施工现场人员比较乱,难于管理。施工操作不规范就会产生浪费,一些施工队不按照设计的需要施工,在物资使用的时候超设计地用料,例如只需要进行一层的防水施工的位置却设置了两层,很多工程没有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操作,造成了返工,这些都给工程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四、具体的优化方式

1.物资需求、采购计划的编制

通过建立科学的物资需求、采购计划编制和审核程序,对编制人员自身的素质加以提升,提升物资采购计划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为物资的采购、供应、仓储、消耗、考核创造客观参照。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打破计划落后等迂腐的传统观念,切实提升物资计划人员的队伍建设。建筑施工企业需要使用加强培训的方式,不断对有关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加以提升,使其能够建设出一支素质较高的物资供应计划编制技术的人员队伍,切实对现场计划管理人员素质薄弱的现状加以改善和缓解。

2.建立科学的物资采购制度

通过建立科学的物资采购机制以及物资信息采集系统,保障采购物资的质量可靠性以及价格的合理性。当前,物资供应已经构成了一个比较开放的市场,物资价格随市场的供求关系而不断变化,有着很大的随机性、动态性和多样性。现在公司在物资工作方面有了较大进步,每年共享物资限价标准信息,每月项目所在地的工程信息指导价,指导各项目部物资采购的相关环节,及时、全面地对市场信息和市场发展的趋势加以掌握,坚持对价比质量,严格进行合同的评审,以保障物资的质量,减少采购上的成本,防止出现市场风险。

3.加强协作队伍的管理

随着施工项目的增多,施工的协作队伍也不断增多,如果出现管理不善就可能会影响经济效益。现在公司采取施工队伍准入以及黑名单原则,对于以往在项目中表现不合格的施工队伍拉入黑名单以后一律不使用,施工准入后的队伍方可使用,这样方便施工队伍的日常管理,对于合作较好的施工队伍也可发展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4.加强物资考核制度

通过加强项目内部的考核机制和物资成本的有关控制制度,提高物资管理人员自身的责任感,促进有关的物资管理制度,使其可以真正地被落实到实处。充分调动物资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做好物资成本管理的前提条件与基础,同时还是促进成本管理人员自身积极性的主观保障。

5.建立物资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实现物资管理信息化的一项基础工作,物资管理系统可以说是一款非常实用的物资管理软件,其在很多企业或者学校等单位进行使用。这一系统主要是为企业物资的入库和领用以及库存等情况所做出的管理,完成企业对物资日常业务的采购入库和往来账款等管理工作,全面反映物资进行采购情况、领用情况和损耗情况。

五、结束语

通过对建筑材料用品经济管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取决于许多因素,主要是有关人员对其进行全面控制,还有就是对主要环节进行相关管理,以此制定相关政策,同时通过争对性的手段去解决出现的问题,可以说是最为真实合理的。通过对企业进行物资经济管理,将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作者:李杰 单位:中交烟台环保疏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熙辉.浅议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现代化[J].集团经济研究,2014(7):88-89.

建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评选出的10名十佳总会计师(排名不分先后):

杜建华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主要业绩:以效益为中心,以财务管理和资本运营为两条主线,实现基础管理规范化、财务管理合理化、管理手段现代化;创新生产经营理念,推动公司整体发展;运用“三化管理”与“三本运作”的新手段、新方法,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承担重大企业改制和财务改革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实施资金集中管理新模式的做法》、《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模式》,2006年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陈书堂山西省电力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研究政策,利用政策提高了资产质量,降低了经营风险;依法理财,财务集约化管理效果明显;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了公司控制力;积极疏导电价矛盾,推动煤电联动方案出台,提高了公司经济效益。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主持《山西电价问题研究》一书的编写,参与《财金新词典》一书的编写。先后曾获得“湖北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电力系统各种奖励十多项。

张忠义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加强资金管理,建立资金使用预警制度,对大集团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探索资本运作,使集团公司资本运作方式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建立大集团体制下的经营管理体制和财务运行机制,有力地保证了经营目标的实现。1993年5月撰写《完善企业经营承包政策的建议》,编入《中国经济文库》。1996年主编了《煤炭企业成本费用管理》一书,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获得山西省煤炭系统先进工作者,2003年由大同市政府授予“大同市劳动模范”,2005年山西省财政厅授予“山西省杰出会计工作者,”2006年,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个人一等功”。

廉贤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 全力组织国阳公司上市工作;积极研究、创新成本管理方法,强力推行岗位价值精细管理;加强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强化财务监督;加强资金筹措,拓宽融资渠道,实现资本运营;努力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合理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参与企业的改制和改革工作。主要奖励有:2004年3月获“山西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2007年5月获“全国煤炭经济研究先进工作者”称号,12月获“2007中国总会计师年度人物奖”。

邢崇荣山西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副总经理、董事

主要业绩:灵活运用资本运营方式,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推进经营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加大企业经营改革力度,改革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实现企业多元化发展;全面履行总会计师职责,充分发挥总会计师在企业全面运营与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决策者与组织者的作用。在《中国总会计师》、《会计之友》杂志等刊物发表的论文《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财务管理体系》、《积极探索中国煤炭集团企业大财务管理模式》等多篇。多次获得“优秀青年领导干部”、“财会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被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中国CFO国际峰会组委会、中国总会计师网评为“2006中国总会计师年度人物”;2007年被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中国国际财务战略管理研究会评为“2007年度十大财智人物”。

贺代将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建章建制,完善财务制度建设;积极组织全集团开展清产核资,推动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在集团公司全面推行了会计电算化运用;推进集团土地资产处置工作;推行精细化管理,探索项目成本管理模式,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提高了集团成本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有力支持了集团高速发展。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我省国有建筑企业路在何方》、《加强项目施工的成本控制,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等,2005年和2006年荣获山西建工集团、省财政厅、省国资委颁发的“优秀经营管理工作者”等多种奖项。

夏苏萍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董事、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组织制定集团资金管理策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参与企业班子重大的经营活动决策和组织实施;致力于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套健全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培养了一批精通业务,德才兼备的财务骨干队伍。1996年11月编写了《煤炭企业成本费用管理》(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一书,该书已被作为全国煤炭行业高级学校教材。2005年5月《夯实利润基础,增加现金流量,保障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2001年以来先后获得“省煤炭系统先进女职工”,山西省“三好”女职工,“太原市劳动模范”,“太原市优秀企业家”,“山西省优秀企业家”,太原市“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席金龙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组织修订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了财务预算制度;合理筹措营运资金,努力降低资金使用成本;积极筹划税收,增加企业经济效益;规范价格管理,创新开拓市场模式。2007年全年完成销售收入29.29亿元,实现利税14.06亿元,连创历史新高。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山西省集体商业会计制度》、《以改革求发展以管理求效益》等。2000年省财政厅授予“全省先进会计工作者”、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三等功;2004年参与创造的“以提升品牌竞争力为核心的有效管理”获部级一等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

王锦友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组织编制了集团“十五”、“十一五”发展规划;构建了“集团公司――工程公司――区域性指挥部――一次性指挥部――工程项目部”五级经济运行的集团经济运行体系,实现了集团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推进项目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加强资金管理,贯彻“低成本”战略。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施工企业责任成本管理运行机制》编入第三届全国工程建设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集;《工程项目责任成本预控机制的建立与运行》分别录入第十届“部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集”,并获得多项全国行业创新成果一等奖、二等奖。2006、2007年连续两年获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财会工作先进个人奖;2007年还获得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审计工作先进个人表彰奖励。

蔚振廷霍州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党委常委、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狠抓会计基础管理工作;试行会计电算化,获2007年山西省煤炭工业局会计电算化大赛特别贡献奖;连续十三年实现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积极参与和承担重大企业改制和财务改革工作;2006年主持“山西省煤炭企业全面信息化管理试点工作”,通过预验收,在全省推广实施。获得的奖励有:霍州矿务局授予“优秀管理者”、省总工会授予“财务工作竞赛积极分子”,获山西煤炭工业局“先进财务工作者”、山西省政府授予“债转股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个人二等奖”。

评选出的5名优秀总会计师(排名不分先后):

秦永虎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致力于财务制度建设,创新财务管理手段;积极推进精细管理,注重财务信息化建设;积极参与集团改制上市工作;注重财会理论研究和自身理论素质的提高。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先后承担了集团公司的多项课题研究,15篇。2005年主持研究的《财务预算理论与施工企业实际相结合有关问题的研究》获中国铁道财会学会软科学课题成果二等奖。2005年被财政部选拔为“财政部首期会计领军人才”培训班学员,2007年4月被太原市科技学会、太原市经委、太原市国资委联合授予2006年度“讲创新比贡献”科技标兵。

韩珍堂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落实竞争力目标;加强成本管理,依靠科技进步挖潜增效降成本;加强资金管理,保障资金供应;强化投资前期管理,实施投资过程控制;加强长期股权投资管理;加大政策研究力度,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强化纳税筹划和土资产的管理。2002年参与国有特大型企业分配机制的改革与实践,获山西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2003年荣获太钢“2003年度劳动模范”,2005年获太钢2005年度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2007年获钢铁工业协会“2007年一等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获太钢“2007年度特级劳动模范”,2008年4月获太原市“五一”表彰,荣记“个人一等功”称号。

贝瑜山西省交通建设开发投资总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勤于运筹,积极引资融资,为多条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融资114亿元,保障了重点公路工程顺利建设;严于监管,有效防范了资金风险;忠于职责,确保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精于管理,谨于防范,坚持长期开展全方位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增强了风险抵御和防范能力。获得的奖励有:2005年荣立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一等功;2006年获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五一劳动奖章”称号等。

贾凤鸣山西天脊煤化工投资有限公司副总会计师、计财部部长

主要业绩:积极参与公司改制工作;多渠道筹措资金,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组织清产核资,为公司股份制改造创造了条件;积极推进公司上市,为公司顺利上市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获得的奖励有:2005年至2007年连续三年被天脊集团评为“优秀管理干部”,2006年天脊集团给记个人一等功,2007年长治市总工会授予个人二等功。

白喜泉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沙曲矿副总会计师

建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国关键词:建筑;工程监理;作用;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质量是建筑工程的生命,是建筑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保证。监理工作作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重要保证,其对建筑工程的正常建设与使用、建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化促进了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而国家对建筑工程项目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地加大,这些都使得当前我国的建筑行业正迎来一个发展的高峰期。但是,其在给建筑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建筑行业在发展的同时,其仍存在着许多建筑工程监理问题,并对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使用功能以及企业的投资效果等等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文就我国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以提高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实现建筑企业的最佳投资效果。

1 建筑工程监理发展及作用

我国建筑工程监理发展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引入时期、推广时期、竞争时期。在引入时期,国家开始针对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将国民经济转向为市场经济,逐渐开始将建筑工程监理运用到建设过程中。在本阶段建筑工程监理主要是在外国工程监理人员的监督指导下完成,开展实施监理工作。推广时期主要是在建筑行业大幅兴起的时期,在该时期,国家开始对建筑工程监理内容进行强调,对建筑工程监理条例、工程技术等进行综合管理,逐渐实现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和技术的综合性格拓展。在竞争阶段,建筑工程监理的主导地位已经开始突出并且被大部分人认同,已经成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当前建筑工程监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建筑工程监理与建筑工程质量息息相关。建筑工程质量在施工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建筑应用效果大幅降低。监理人员的行为直接决定着工程使用价值及工程功能价值,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工程效果。建筑工程监理可以从不同方面控制建筑施工内容,对建筑管理方案进行设定,增强了施工管理的规范性、可靠性。建筑工程监理从本质上明确了各方的责任分配,完成了对责任体系的构建,形成了合理、统一、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及管理条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建筑工程施工水平。

第二,建筑工程监理影响影响施工进度。建筑工程监理不仅能够从时间上控制建筑工程管理效果,还可以从工程设计、招标、施工、竣工等各个阶段对工程施工进度进行强化。建筑工程监理在一定程度上对施工进度、施工连续性、施工全面性等进行分析,实现了施工进度的全面控制。在建筑工程初步阶段,建筑工程监理可以明确建筑施工任务,对工程进度目标及工程进度状况进行设置,提高了施工的目的效果。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监理实现了对任务进度目标的控制,增强了总进度管理及网络图审核质量,提升了进度控制水平。

第三,建筑工程监理对安全的影响。安全作为当前建筑施工中的前提,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的安全质量要求逐渐上升。建筑工程监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员的施工安全,为建筑施工人员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提高施工人员施工质量和效果。除此之外,建筑工程监理还能够保证建筑质量的水平,提高建筑安全性和舒适度。

2 建筑工程监理控制措施

我国的建筑工程监理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已经开始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广泛应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监理工程控制效果较差、监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烈、施工进度管理不规范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建筑工程的发展,加强对建筑工程监理的控制力度已经刻不容缓。

2.1 加强施工进度控制力度。作为建筑施工的关键因素,建筑施工进度是建筑项目能否顺利完成的重点。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可以从本质上完成对工程建设的控制,提高建筑工程建设及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的一致性,对我国建筑工程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在对施工进度控制效果进行强化的过程中,监理人员要实现:(1)及时掌握工程进度状况。监理人员要对工程进度实时状况及时进行了解,将施工计划目标及施工进度落实效果对比,初步评估建筑工程施工效果;(2)要对建筑工程进度控制过程进行强化。监理人员要综合分析建筑工程施工概况、建筑工程执行计划、建筑工程规定时间等指标,依照上述指标内容合理调整建筑工程计划,增强建筑工程计划的可靠性、可实施性,确保工程计划符合建筑工程要求及工程项目总进度。

2.2 突出建筑工程中的质量监理。在进行建筑工程监理的过程中,监理人员首先要明确自身的监理目标、监理内容、监理评价指标等,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监理素质,从本质上提高建筑工程监理效果。监理人员要在进行现场监理的过程中尽忠职守、尽职尽责,严格依照监理人员监理基本原则,落实建筑工程质量监理初步方案。其次,要对质量监理内容进行划分,对质量监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质量监理影响因素、质量监理手段、质量监理不确定方面等进行全面分析和掌握,改善监理质量。在该过程中,监理人员要强化现场巡视检查,合理运用巡视检查器材,做好工程监理巡检。

2.3 落实建筑工程全过程监理。建筑工程监理是一项连续性、系统性的工程任务,需要贯彻落实到建筑工程施工的全过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建筑工程管理及控制要求。在对建筑工程全过程进行控制的过程中,监理单位要严格遵循公正客观原则,对建筑施工中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各个工序实施建筑工程监理。要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解决,降低可能出现的建筑工程违章施工状况,保证施工规范化。与此同时,监理单位还要对监理过程中的施工原料进行控制。作为建筑工程的基础,建筑材料质量及应用效果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因此,监理单位要从原料采购、运输、入库、保管、领用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对建筑材料进行监理,保证原材料完全符合建筑工程要求,降低可能出现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

2.4 加强监理人员技能素质培训。在进行建筑工程监理的过程中,监理人员的行为、素质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工程质量,已经成为监理工作中的要素。监理单位要依照建筑工程监理要求,全面落实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建理人员监理技术水平。单位要对监理人员进行严格的技术培训,对人员的监理工作学习效果进行考核。当考核成绩达到监理工作要求后才可以颁发监理资格证,进行带证上岗。除此之外,监理单位还要对监理人员的监理素质进行强化。单位要定期对监理人员进行教育,对人员的业务素质、业务意识、责任意识等进行强化,提高人员的道德水平和思想意识水平,大大减低监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象。要对监理中存在的监理人员问题进行整顿,强化人员风纪管理、责任管理,对存在的监理不良现象要依法严惩。

结语 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是确保工程质量、实现企业投资效果的重要保障。但是,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监理工作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说,监理体系不完善、安全监理不到位等,对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取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保障等都有着一定的消极影响。所以,我们要对监理工作的作用进行充分、全面的理解,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与办法,切实保证我国工程监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使得工程的建设质量、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等有所保障,实现企业的投资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春华.当前工程监理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思考[J].经济管理论坛.2005.

[2]邓金娥论建设工程实施阶段的投资控制措施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16期

[3] 肖新华.建筑工程监理行业建设探讨[J].江西建材,2012,7(01):29-30.

建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问题

引言

在我国经济、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建设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注意利用先进的检测技术、质量管理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来优化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可以确保此种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作用,推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再上一个新台阶,对建设工程质量予以严格地、规范地监督,避免各种不良事故发生,为高质高效完成建设工程创造条件。所以说,在现代化的今天,不断优化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一、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一)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工作原则及基本条件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工作原则主要是以保证建设工程使用安全和环境质量、维护公共利益为主要目的。基于此目的,在具体落实各项工作的过程中,是以政府强制监督为主要方式,以相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规范为主要工作依据,对建设工程的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环境质量等相关方面进行监督,确保建设工程高质高效的完成。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构成与工作落实需要有基本条件作支撑,如此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才能够遵照建设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制的监督建设工程各个方面。那么,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基本条件都有哪些呢?首先,必须要有监督人员。监督人员是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主体,其有效落实各项质量监督工作,才能够完成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其次,要保证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固定的办公场所,可以使监督工作人员在此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资料进行分析和思考,确定建设工程实施是否存在质量不达标等问题。再次,就是要具备工程质量监督的仪器、设备、工具等。这是保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准确、有效、真实的关键。

(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主要是对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各参建责任主体和有关单位的质量行为及工程实体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实施内容包括定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计划、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抽查、督工程竣工验收、形成工程质量监督报告等。通过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实施,促使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可以科学、合理的落实,提高工程监督质量,为高质高效的完成建设工程创造条件。

二、当前形势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当形势出发来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其落实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管理效果大大降低。

(一)公众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认识不足

质量监督机构因为参加总监组织的基础、主体分部验收、建筑节能分部验收和建设单位组织的竣工验收,兼之质量监督机构作为地方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这就使得社会各界容易把质量监督机构定位于一般质量责任主体。但实则不然。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是具有一定职能的监管部门,其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各个方面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确保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可以有效落实。但现阶段公众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认识存在偏差,促使质量监督人员承受公众舆论压力,这不利于提升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效果。

(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质量责任意识不强

在我国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的当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人员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主体,其责任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效果。但经过相关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人员普遍存在专业不对口,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工作的原则行不强,得过且过,怕得罪人,因此导致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一些管理工作落实不科学、不合理不到位的问题。所以说,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人员业务素质低,责任意识不强也是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效果的因素之一。

(三)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

人均监督建筑面积已经达到十几万到三十几万平方米的高强度工作使得监督人员在现场很少有时间对照设计图纸和验收规范进行细致的抽查。我们的监督人员在高强度工作下必然存在工作不科学、工作不完善、工作不合理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使得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效果不佳。针对目前我省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调整监督管理职能,转变监督管理方式势在必得。

三、当前形势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完善的有效途径

面对当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笔者认为应当通过以下途径来改善和优化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这对于高质量完成建设工程起到促进作用。

(一)强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执法地位

在我国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的情况下,确定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执法地位,可以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参照建设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建设工程落实的各个方责任主体进行全面的、详细的监督、监控,确保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充分发挥作用,及时查出建设工程落实存在的不足,不促进施工人员予以有效的处理,为高质量的完成建设工程创造条件。所以说,确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执法地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将会有效落实。

(二)明确建筑市场责任主体的义务

就建设单位而言,建设单位首要条件就是应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这样才能够保证建设工程有效的落实,促使建设工程高质量完成。但事实上,一些建设单位为了获得更多利益,将建设工程发包给无资质或低资质施工队,给建设工程带来安全隐患。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发生,在依照建设工程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过程中,注意明确建筑市场责任主体的义务,使建筑市场责任主体在义务驱使下,规范、合理的完成自己所负责的工作,这不仅可以提高建设工程质量,还能够避免建设工程不良事故发生。

(三)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队伍建设

一是充实人员,争取以招聘等形式择优录取专业对口,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充实监督队伍,以提高整体素质。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充分利用冬季停工时间,组织质量监督人员进行素质教育和专业培训,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有关法律、规范和业务培训,切实提高质监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监督能力。三是严格监督考核,作风就是形象,执法体现素质。要首问负责,严格执法;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要依法、公正、文明、阳光、廉洁执法。

结束语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当下,建设工程如若不有效落实,则会导致各类不良事故发生,造成严重的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为了尽量杜绝此种情况发生,在落实建设工程的过程中,注意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有效实施,这可以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充分发挥作用,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的、详细的、深入的监督,促使建设工程高质高效的完成。所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有效落实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谭皓文.浅析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存在问题及加强措施[J].《中华民居(下旬刊)》 ,2012(06).

[2]宋建军.浅析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5).

[3]丁峰.现代工业企业成本管理浅析[A].第七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6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6.

建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医院 绩效考核 管理

绩效考核是指企业在既定的目标指导下,根据实际工作建立特定的标准和指标,对企业员工的工作行为及其取得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估,并运用评估的结果对员工将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业绩产生正面引导的过程和方法,是企业绩效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绩效考核也是是医院现代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有效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可以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医院的竞争力,同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核心应体现公益性,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2009年我国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开始实施新形势下的医疗改革,在此次改革中明确提出建立规范的医院运行机制,改革要遵循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原则,建议以服务质量和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医院考核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有鉴于此,本文以某市级公立三甲综合医院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医院绩效考核相关文献资料及该院原有绩效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较为科学、合理、全面的医院绩效考核体系。

一、该院绩效考核现状分析

该院始建于1941年,是市卫计委直属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占地面积30000 m2,建筑面积63063 m2,总资产3.9亿元。开设病床700张,附设眼科医院、心血管病医院及47个临床医疗和医技科室,其中眼科及心血管内科是市重点学科,老年病科是市优势专科。医院现有员工14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00余人 ,博士、硕士学历200余人。

为体现按劳分配、按照岗位、工作量、业绩分配的原则,该医院在2004年制订了绩效分配办法,其主要内容包括:

(1)完善经济核算工作,加强经济管理:按医疗、医技科室,分门诊、住院收入进行核算;实行科室成本核算;管理费分摊;以科室收支结余为基础,通过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率等指标,科学合理的考核科室工作绩效并核算科室绩效工资。

(2)规范绩效工资分配政策,激励一线人员的劳动积极性。

(3)工作量的计算办法:科室直接收入项目,如床位费、挂号费、治疗费、检查费、调温费、材料费、护理费、诊查费等100%直接列入科室收入,手术费10%-20%作为手术科室手术补贴,扣除补贴后的50%记入科室收入。

(4)成本的计算办法:科室成本分为直接支出和间接支出,直接支出包括:药品、卫生材料、氧气、微机耗材、办公用品、洗涤、纸张、被服、维修、工资三金、岗贴、夜班费、电话费、复印费、细菌培养费。间接支出包括:水电费、取暖费、排污费、仪器折旧费、房屋折旧费、保洁费、管理费分摊。

(5)行政后勤部门绩效工资计算:根据行政绩效考核,发放平均额度按全院医疗医技科室绩效工资平均数的70-80%发放。

该方案初步具备了比较完善的绩效考核方案,充分发挥了绩效考核结果正向激励作用。但该方案的绩效考核目的不明确,缺乏战略性和导向性,某些考核指标不适当,缺乏合理性和客观性,考核要素不完善,缺乏整体性和前瞻性,同时在新的医改形势下考核方案需要进行修改以便充分体现医院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原则。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本项研究采用“医院”和“绩效考核”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库进行检索,下载相关论文进行阅读分析总结,同时参考国家相关政策文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相关论著、网站等,同时分析、归纳和总结文献资料。

(二)实地访谈法

为了更加细致深入的了解该院的绩效考核的实际情况,对一些相关人员进行实地访谈,访谈对象包括负责绩效考核相关工作的领导、人事科、经管科、财务科等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临床科室医务人员,以便准确、全面地掌握该院绩效考核工作的真实资料。

(三)个案研究法

本研究收集整理了该医院所有的相关资料,包括医院的基本情况、原有绩效考核办法等。分析研究医院绩效考核实践,从正反两面进行考量,总结出其合理之处与不足之处,从而为提出了医院绩效考核改进和完善的对策建议提供现实依据。

(四)归纳总结法

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该院绩效考核的经验,综合运用绩效考核理论、激励理论、目标管理理论等理论体系,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实用的绩效考核体系。

三、绩效考核体系的改进设计

该绩效考核体系参考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并结合医院的总体目标,从5个方面确立了临床医技科室及其中层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业务指标体系、医疗护理质量指标体系、服务质量指标体系、科室管理指标体系及科研教学指标体系)和职能科室及其中层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业务指导体系目的是评价科室的经济效益情况、工作量完成情况、合理用药情况等。医疗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目的是评价科室医疗、护理质量水平。服务质量指标体系目的是评价科室的服务质量水平。科室管理指标送体系目的是评价科室的团队效力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科研教学指标体系目的是评价科室的教学与科研完成情况。

(一)临床、医技科室及其中层干部考核指标

1、业务指标体系

(1)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科室的业务收支指标和耗材损失率,由财务科计算制定细则标准并考评。

(2)业务效率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临床使用率、病床周转率、门诊人次、药品收入占科室总收入比例、门诊日志填写率和医疗保险指标完成,由医务科、医保办、门诊办、质控科制定细则标准并考评。

2、医疗护理质量指标体系

医务科、质控科、护理部、门诊办参考2008版医院管理评价指南中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指标,根据临床有病房科室、无病房科室、手术室、临床检验科、医学影像科的具体工作特点制定相应指标及细则标准,同时建立病例质量管理指标体系、要是管理质量指标体系及输血质量管理指标体系,根据这些指标及标准进行逐一考评。.

3、服务质量指标体系

主要包括服务热情、态度和蔼、着装整洁、文明用语、不拒诊患者;有无乱收费及行风廉政建设,其中行风廉政建设实行一票否决,由政工科、监察室、院办负责考评。

4、科室管理指标体系

主要包括科室行政管理、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各项任务、考勤工作、物资管理、设备管理及环境卫生,由院办负责考评。

5、科研教学指标体系

主要包括教学质量指标、科研质量指标、新技术开展指标及教学指标,由科教科负责考评。

(二)职能科室及其中层干部考核指标

包括履行岗位职责、科室管理、公文写作、完成任务情况(本年度工作目标分解计划执行等)及突发应急事件处置,由院办制定细则标准并考评。

四、实施效果

医院各项业务指标快速增长,医院门诊人数较上年增加10%,床位使用率增加6.15%。平均住院日减少1天,手术人次增加20%,医院总收入增加15%。

学科建设不断加强,新的绩效考核加大了新技术新业务的奖励力度,增加了科研质量指标,使临床医技科室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科研意思不断增强,加快了各学科尤其是重点学科建设速度,增强了医院核心竞争力。

科室管理工作不断改善,新的绩效考核体系对科室管理指标进行了细化,对中层干部的考核加大了科室管理的比例,中层干部不断提高科室管理水平,使科室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总之,本文分析了该院原有绩效考核体系,根据各科室不同的工作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确立临床医技科室及其中层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和职能科室及其中层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一个符合该院工作特点,并且在操作上能够行之有效的相对完整的绩效考核体系,体现了公立医院公益性,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经过新的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力的促进医院的发展。由于时间和能力有限,本文对改进医院绩效考核问题的研究还有一些不甚全面和深入的地方,有待于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合森. 改革背景下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成效与困境 [J]. 医院管理论坛,2015,32(1):6-8

[2]金玲, 王阿贞, 齐瑞利. 公立医院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体系研究综述[J]. 中国医院管理,2013,33(12):96-97

[3]金敏力, 何贤慧. 我国公立三甲医院绩效考核体系的研究[N].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14,33(1):66-70

建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成本控制,成本管理。

和普通公路不同,高速公路采用了特有的现代通讯、监控、收费、救援等系统设施,具有高效、安全、经济等特点。相对的建设投资方面也比普通公路大得多,还贷压力巨大,因此高速公路的管理必须狠抓实处,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而提高经济效益主要有两个途径:增加通行费收入和降低成本。增加通行费收入主要通过增加车流量和提高通行费价格,都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和外部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提高高速公路经济效益最有效的做法是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

一、转变观念,提高成本管理意识。

我省高速公路当前的管理模式采用收支分开管理,即收入全部上交,支出由上级按计划下拨。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员工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成本高低跟他们的收益关系不大。随着我国交通体制的深入改革,高速公路管理也开始实行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员工的收益,所以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员工必须转变错误的观念意识,树立起新的市场观、成本观和效益观,提高成本管理意识。

二、实行全面成本管理,有效降低成本。

由于成本管理的涉及面比较广,所以要有效降低成本必须实行全面成本管理。

1。各环节的全面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的环节包括成本的预测、计划、决策、控制、核算、检查和考核等。实行全面成本管理,从管理环节来说,就是要全面地落实这些环节,并且始终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这样就能更及时,更有效地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

2。企业内部全过程成本管理。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包括空间上的全面成本管理和时间上的全面成本管理,而后者就是对影响成本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在高速公路成本管理中,不仅要对公路养护成本形成的全过程进行管理,而且还要对征收成本等形成的全过程进行管理。

高速公路在设计阶段就要开始进行成本预测,从各方面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在购建设施成本管理上,除考虑购置成本外,还应把整个设施使用期限内有关的维修、保养等成本考虑在内,综合比较成本多少选择最佳方案。

3。企业内部全体成员成本管理。空间上的全面成本管理,是指对企业内部全体成员成本管理。管理对象除了财务部门专职人员外,还包括设施部门、征收部门、人事部门等各个部门专职的成本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由于高速公路企业中各部门每个员工的工作表现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成本开支,所以必须调动各部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到成本管理中来。为此,必须在企业内部实行经济责任制,采用责任成本管理,把成本费用指标的管理与经济责任结合起来,把能够用成本来反映的经济责任,分落到部门、小组以及个人,使其对这部分成本负责,这样就能更好的调动积极性,挖掘潜力,降低成本。

三、做好成本预测分析,提高计划成本水平。

计划成本预测分析是成本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成本预测,可以把经营管理中的未知因素转变为已知因素,帮助经营管理者提高警觉性,减少盲目性,从而不断提高计划成本管理水平,同时使经营管理者易于选择最佳方案,做出正确决策。

1。做好制订计划阶段的成本预测。为了制订正确的计划成本,明确降低成本的方向和途径,必须进行成本预测。在制订计划时,要对企业外部经济和经营情况作出正确的评估,在此基础上预测成本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例如,在制订年度成本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外部经济发展带来的车流量变化及设备材料等物价变化对征收成本、设施维护成本等的影响。

2。做好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成本预测。要顺利实现成本计划,达到成本目标,就要做好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成本预测。例如,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要认真总结前一阶段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分析下一阶段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预测成本差距,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保证计划成本的完成。

四、加强成本控制,实现成本目标。

成本控制是指在成本形成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浪费损失现象,使经营过程的各种耗费,被控制在原先计划的范围内,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控制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以保证实现成本目标。

1。正确制定目标成本。通过成本预测分析制订总目标成本,并根据总目标成本给各部门、各环节分解一个定额指标。例如,通过成本预测,制订某高速公路管理处的年总成本为1000万元,其中征收成本300万元;专项养护工程成本280万元;设施维护及公路养护成本270万元;管理费用成本150万元。再将各个成本项目继续往下分解,细分定额指标。

2。建立目标成本责任制。建立目标成本责任制,明确个人职责和权限,落实责任成本指标,并做好责任成本的计算、记录和奖惩工作。

例如把目标成本分解到各管理部门,管理部门再将目标成本分解到各收费站以及各有关部门,实行目标成本层层包干责任制管理;征收成本分解到各收费站;养护工程成本分解到各养护处。成本费用还要逐级分解到个人管理,谁管理谁负责,并且目标成本执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责任人的经济效益,奖惩分明,把降低成本目标落到实处。

3。严把成本开支审批手续。在成本过程中要严把审批关,不合理的支出不予批准,杜绝超支。对工程成本要严格实行工程公开招投标制度,实行财务、养护等多部门联合对工程预算进行审核会签;对竣工工程的验收要加强工程量及工程质量的检验。对投资较大的工程,最好实行第三方监理监督机制,以此提高工程质量和降低工程成本。

4。加强对成本的分析和考核工作,奖惩分明。定期比较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距,分析成本节约或超支的原因,确定责任归属,对具体责任部门或责任人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责任部门或责任人的绩效挂钩,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不足者进行惩罚。及时进行经验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对存在问题和不足要及时寻找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正,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五、结语。

成本是体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参与成本管理的人员不能局限于专职的管理人员,应当扩散至各个部门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人员,而且要发挥全体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降低成本的潜力,提高企业整体成本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彭春莉.浅谈我国高速公路经济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4):30-31

[2]李晓峰.中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模式选择研究[j].交通世界,2005,(01)

[3]孙茂广.工程变更在造价管理中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8,04

[4]雷英夏.公路工程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及处置对策研究[j].山西交通科技,2008,03

建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信息的提供者。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会计行业的中坚力量,是经济信息的掘取和分析者。经济发展需要应用型会计人才,二十一世纪经济的腾飞更需要应用型会计人才。顺应知识经济潮流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定位,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使学校培养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适应经济需求,并不断由低级向中、高级过渡已成为会计界和会计领域及会计教学过程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一个具有立体感的时间性概念,其职能和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在不断变更着。

一、知识经济的特点之一是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人力资本高速折旧,经济对知识的依赖越来越强。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要研究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问题,首先要认识到应用型会计人才正在适应知识经济的需求逐步转变工作理念、更新工作方法、重新界定工作侧重点。

(一)知识经济时代要建立起应用型会计人才是资本市场支配者和企业生命主导者的新型理念。

如果把经济比喻成一个平面,会计就是构成这个平面的重要的点,会计为整个社会提供信息,并根据所提供信息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会计这个点支撑着经济这个平面。随着经济体制的变迁,改革开放的深化,会计的职能和作用在潜移默化的变更着。仅仅核算、反映、监督经济业务运行的全过程并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已不再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知识经济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转变工作理念,树立全局观念,扩展企业理财思路,从微观的具体的会计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扩展到宏观的全面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去,支配资金运作,增强企业活力,成为企业利润的创造者,资本市场的支配者。

(二)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形成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和运用会计网络传递会计信息。

1、会计电算化使会计由手工记帐的“原始社会”进入计算机会计处理的“文明时代”。会计电算化实现了会计信息顺间无误处理,摆脱了繁琐的手工记帐程序,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速度,保证了会计信息质量,突破人工计算对计算复杂问题产生的限制,使原来为追求简便而简单化了的计算得到完善,使之能更准确地模拟和反映企业的经济运行过程。

2、实施会计网络化使会计信息共享是会计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变革。会计网络化是在会计电算化基础上的高科技结晶,她会使全世界投资者通过网络了解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可以使企业足不出户而将其财务信息传递到大洋彼岸。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大大减少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使会计工作重点由核算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财务管理,实现了会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

由核算型会计转变为管理型会计,就是将会计工作的重心由传统的对会计信息的加工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运用。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会计的功能不仅仅是反映经营成果,更多的是参与企业管理。据有关资料记载,在美国大企业只有29%的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报表及相关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工作,71%的会计人员从事资本运作、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等管理工作,而且美国约有70%的公司总裁是来自于财经方面的专家,而且是以会计行业的专家为主。(杨君伟:《重构会计教育体系》)知识经济时代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是知识创造利润的时代,运用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并将其运用于企业管理,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为企业创造出不同的利润。

二、知识经济是人才经济,人才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会计人才将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研究知识经济条件下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问题还要研究知识经济对应用型会计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问题。

(一)知识经济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登高望远的卓越才华。

1、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来自于宽泛的知识体系、熟练的业务技能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宽泛的知识体系可以开阔思路,激发创新意识,树立宏观观念,预测经济变化趋势并对经济突发事件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熟练的业务技能有助于严格地遵守工作章法、会计法规,使所提供的反映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严谨的工作作风是对应用型会计人才道德素质提出的要求,处理、分析会计信息能力极强的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是其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前提。

2、基础牢、理论强、德行高、有实践、会结合、能升华是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卓越才华。在计划经济时期应用型会计人才只要会进行会计操作,会用会计语言记录经济业务发展的全过程,最后能清晰地结出会计利润就能胜任会计工作。随着经济体制的变迁,现代社会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正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其内容和能力在随之变化着,仅仅会使用会计语言“说话”已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要学会用会计的语言思维并能形成会计的理论,学会将会计理论升华以指导会计实践促进经济发展。应用型会计人才应是一个全才,一个置身于经济发展大环境,并根据经济环境不断变革自身的有卓越才华的全才。

(二)应用型会计人才要从单一的会计帐务处理中解脱出来,培养自己的各项工作能力,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主宰企业和经济发展的主舵手。

1、应用型会计人才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永恒不变的创业能力,要具有为会计人和会计行业开辟新领空的勇气。会计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应用型会计人才要具备娴熟的会计实践能力和处理会计业务的应变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会计人员要学习计算机技术从繁琐的帐务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涉猎到财务分析、财务管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等更为广泛的领域;从专门进行帐务处理的工作扩展到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策划、财务问题诊断等工作中去;从单一的执行性的工作深入到综合性的管理性工作中去。工作的领域变了,工作的侧重点变了,会计人要在新的工作环境和新的工作目标的要求下突破常规和定式着力开创自己的新领空。

2、要想成为市场经济的主宰者、支配者,应用型会计人才在工作中要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个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必须是一个善于与外界交流和沟通的人;必须是一个经得起考验的善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必须是一个能够将自己的思想驾驭企业和市场的人。这样,就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要培养自己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高超的分析思考能力,具有一定技巧的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是一个人成长和进步的最佳途径,学习能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会计环境变化无常,会计制度经常随经济政策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要不断学习,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的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技巧;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提高自己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知识,关键是人才,核心是教育。明确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实施教育行为的前提。

综上所述,为满足知识经济的需求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重点、工作能力及综合素质都在发生着相应的转变,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也在随之深化。而确定培养目标是实施培养行为前提。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实现会计人才与社会需求的接轨,会计人才与经济发展的接轨而提出来的。要研究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研究社会对人才层次的需求,不同层次的人才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方法上是不完全相同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一个人要在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接受职业教育,才能成为一名具有一定技能或理论的劳动者。本文所称职业教育是指基础教育之后,走向社会之前所接受的教育。

(一)从我国教育体系窥视基础教育之后的职业教育所形成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层次。

接受职业教育是形成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主要途径,然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所培养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内涵是不同的,不同内涵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其工作侧重点是不同的。有关专家将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等四类。其中,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工作;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与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工作;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变换成物质形态。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徐州师范大学谢明荣、技术教育学院邢邦圣)根据专家对人才的分类和会计行业及会计教育的特点,本文将应用型会计人才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该类应用型会计人才工作的重点是进行会计的核算、反映和监督,具备一定会计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会计核算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技术,能够操作计算机和使用会计软件,并最终能编报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报告。这类会计人才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工作任务,从事执行性会计工作,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中坚力量。因此,大量具有一定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专业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是我国经济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

2、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并进行适当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该类会计人才其工作的侧重点仍然是进行会计核算,但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注重智能运用,能根据所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要有较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开展财务管理活动为主,亲自指导会计实践,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为一身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类会计人才要全面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要具备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的能力;要能依据已搜集到的各种经济资料,设定某些经济参数,采用一定的管理会计方法,对企业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趋势作出事前预测或规划。能融理论和实践于一身;能指导全局性、整体性财务工作;能为企业财务管理进行整体规划;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突发事件;能为企业管理提供意见和建议。

4、以指导企业财务管理为主并侧重于会计理论研究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类会计人才置身于理论研究第一线,是许多新理论、新问题、新观点的提出者、研究者和探讨者。对会计学科的前沿和边缘问题有先知先觉。这类会计人才大部分分部于大中专院校,有理论研究成果,并经常亲赴企业指导实践,为企业管理和企业财务管理注入新鲜血液。

(二)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要使所培养的会计人才既通晓会计理论又善于会计实践,不仅能较好地利用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实践,又能将会计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提升为理论。只不过层次不同其理论升华和实践运用水平不同而已。

1、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一个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全才。

会计行业的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较强,但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直接接受理论的指导。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彼此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将此种思想与人才的成长相结合,只一个人不断地从实践中升华理论,并不断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才能实现人才规格的不断提升。

2、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密切相关。教育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专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进行市场调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按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的培养目标是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

3、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实施会计教育的前提。应用型会计人才是具备一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才基础上的专才,现阶段,知识经济条件下要围绕宽口径,即知识面宽;厚基础,即基础扎实,根基牢固;广用途,即不仅仅能从事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工作,还能介入到其它经济工作中去;多层次,即能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这四个角度为出发点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从当前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角度分析各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关系。

1、应用型会计人才具有的层次性使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相吻合。本文的观点是将应用型会计人才划分为核算、管理、核算与管理融为一身、理论研究等几个层次。这种层次性使应用型人才供应和社会需求较好的衔接起来,使各层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遍布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层面为社会经济生活导航,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各层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具有互补性。重核算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要具备娴熟而高超的会计操作技巧;重管理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归纳、总结能力;集核算和管理为一身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要同时具备高超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侧重于科研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要具有前瞻性。各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所拥有的知识结构不同,所具备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侧重点不同,其层次性符合人才结构优势互补的要求。

3、应用型会计人才能够实现空间层次转化。各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在走向社会后还具有从低级向中、高级转化的能力。转化的过程需要多重训练,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从而实现不断的提高。在我国可以通过执业资格考试、职称考试、职称评定、注册会计师考试等不同形式实现会计人才的空间转化

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后续教育在应用型会计人才成长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一)基础教育是一个人一生的基础工程,对一个人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打个比方说基础教育就好像一座建筑物的根基,根基不扎实,建筑物便不牢固。基础教育程度的高低、范围的宽窄、扎实的程度对职业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对职业教育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在我国通过中考、高考的形式;通过制定录取分数线的方法把所有接受过基础教育之后的人划分成不同的水平和层次分别接受不同的职业教育,从会计专业的角度来说接受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便形成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基础教育之后的会计职业教育是应用型会计人才走向社会的桥梁。

一个人在接受基础教育之后,要想踏入社会,接受职业教育是其必经之路。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不同。

1、职业教育包括研究生、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等四个层次。会计是一种操作性、实践性很很强的职业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会计职业教育的重心由中等职业教育转变为高等职业教育。随着知识经济对人才需求质量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已不能符合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的需求,政府适时增设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以满足经济需求。在有政府导向的前提下开办高职教育的教育单位和部门要正确领会政府精神,真正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内容的转变。

2、会计职业教育要实现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在新的层次上的新综合。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曾经说过:“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在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阶段,由于社会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从基础教育中分离出来了,在经历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到来之时经济的发展又要求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重新结合,并侧重于职业教育,以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高素质的需求。

3、会计职业教育要实现专才教育向通才基础上的专才教育的转变。作为一名应用型会计人才不仅要懂会计、懂财务,还要懂管理、懂法律、懂金融。会计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融自身于经济发展大环境的一门学科和经济体系。会计人才的培养所经历的学校教育,即会计职业教育应实现对会计人才的全面培养,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在宏观经济层面上对会计理论和会计技能的全面掌握,这样才能符合知识经济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

4、在校接受会计教育应使学生具备能够成为职业会计师的能力,而不是进入职业界就成为会计师。学校教育将为应用型会计人才走向社会奠定一定的根基和基础,使应用型会计人才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应用型会计人才指明奋斗的方向,为应用型会计人才成为职业会计师创造条件。

(三)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一种进程,后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型会计人才不断成长和提高的摇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涉及市场要素发育、市场主体发育和国家宏观体系完善等诸多方面,涉及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发挥市场机制等各个领域。这一切都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项怀诚《新中国财政50年》)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一种进程,包括以职业技术为主的后续教育。后续教育是继学历教育之后的人生最长的教育阶段,成为一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学科的发展虽然比不上一些尖端学科,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会计学科已使许多传统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受到了挑战,会计人员面临着知识更新的任务,知识更新就要求会计人员接受后续教育,以提高会计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社会是维系一个人一生成长的纽带,是最公正的裁判员。是督促人不断成长、进步的最佳场所,是应用型会计人才接受后续教育的环境。应用型会计人才融入社会就会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差距,就会为自身的不足和差距而去努力;社会还是肯定人成绩、激励人进步的最佳场所,她会使人充满自信地面对问题和不足,会促使应用型会计人才向自己更高的目标一步一步的迈进。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后续教育在应用型会计人才成长过程中属于递进式教育的范畴,根据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层次便有了其各自的教育分工,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实现对应用型会计人才教育的完善。

建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一)行政法学的“支撑性概念”与跨学科的研究进路

想起来一年来读到的几篇行政法学理论文章,包万超在今年年初《法制日报》上发表的《作为严格规范社会科学的行政法学》,包万超在《中外法学》2000年第4期发表的《阅读英美行政法的学术传统》,宋功德在《法制日报》发表的《平衡论,跨世纪的行政法理论》,罗豪才、宋功德在《中国法学》第4期发表的《论现代行政法学的激励—制约机制》。这几篇北京大学学者的文章,都代表了从社会科学的多元视角,从跨学科的研究进路解构重塑行政法(reinventing administrative law)的努力,行政法学不能继续沦落为“社会科学语境中的陌生人”。中国行政法学和行政法制建设存在着脱节现象,一方面行政法学界津津乐道于行政程序、行政契约、行政指导等行政法学研究中真真假假的命题,另一方面行政法律制定过程中,特别是部门行政法制定过程中,并没有几个人把行政法学的“理念”或“支撑性概念”当回事儿,这不是说这些东西不重要,只不过因为我们行政法学界也没有把这些东西研究透,所以实务界缺少认同感也是不足为奇的村姜明安教授认为,21世纪人类将告别刑法时代和民法时代,进入行政法时代。现代行政早已不是“最好政府,最少管理”,即使是在一向把行政法视为控制行政权利器的美国,近年来也开始以政府管制学说重新解构行政法,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理念的勃兴,给付行政和服务理念的兴起。经济学界开始强调用企业精神改造公营部门,构建企业家政府。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所谓“市场经济下的行政法”,应该考虑“市场、政府和社会”等多重因素,从行政法学的视角研究国家与社会、公权力和私权利、政府管制和私人自治等多重矛盾,建立一个“符合市场经济需要,通过民主程序产生的、依法办事的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应该强调政府职能和行政行为模式的转化,“掌舵而不是划桨”,对行政职能进行重新分解定位;注意发挥“非强制性行政行为”的功用,做到刚柔并济。

因而我基本同意王学辉先生关于行政法学科的支撑性概念(我把它称为行政法学的“核心语词”)的定位,对于行政、行政权、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行政违法、行政责任、行政救济、合法性审查这些词语,应该放在现代社会科学的共通语境下进行深入研究,重新诠释。

我非常赞成王学辉先生倡导用均衡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研究行政法的努力。罗豪才先生最近正式提出来的行政法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对于我们有许多启发意义,公共选择和新制度理论无疑可以全方位的重构行政法,比如行政组织法与行政改革,更多时候属于国家力量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需要重新认识政府管制的能力和限度,认识到政府管制和行政权干预运作的很重要原因在于存在“市场不灵”,如存在产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企业合谋的垄断定价,以及公益产品(public goods)提供中出现的“外部性”(externality)和“搭便车”

(free rider)。但是还应该认识到也存在“政府不灵”,政府管制中可能会出现信息的失真,导致管制的无效率,比如说行政许可就可能导致寻租(rent-seeking),乃至导致行政机关被企业“管制俘获”

(regulation capture)拉下水。比如说“加强行政立法,加快行政立法进程”这个提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行政立法也不过是也仅仅是主导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精英群体与社会公众、高层决策者之间反复博弈互动的产物,并不一定就能形成“制度的最优解”。有的时候行政立法结果仅仅是大家可以通过的方案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案。

如是等等,对行政指导、行政程序、行政救济,都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进行分析,叫做行政法基础理论研究也好,行政法社会学也罢,但是实质都是一样的。

(二)新时期的行政法学应该注重寻求公权力和私权利之间的积极平衡,保障相对人权利。

我们传统的行政法学研究往往以行政主体的组织、行为和监督救济为主线展开,但是往往忽视了行政相对人在依法行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在日本,却分为国家的公权和“个人的公权”,后者是指“私人可以作用于国家、地方公共团体等行政主体的权利”,如参政权、受益权和自由权等等。行政法学研究过程中,应该逐渐摒弃传统的权力本位的“管理论”,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这有利于发挥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治中的积极作用,增加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服务与合作意识。应该说平衡论较好的回应了这种需要,尽管其中的许多核心语词和理论框架还亟待进一步完善。

(三)社会转型与行政法发展

这部分的研究更多的要注重实证研究,我国行政法理论研究相对繁荣,而以部门行政法为代表的行政法实证研究相对滞后。原因也许在于“大量有关实体的行政法,大都已由各行政部门在起草,在这些讨论中只有他们才是专家。”在这种情况下,部门行政法研究多少显得十分寥落,也就不足为奇。

我们今天正在处于一个制度变迁的十 字路口,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改革与行政组织法,行政法律文化的积淀与融合,行政模式的制度创新,都有可能给行政法学理论研究和行政法制度建构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四)对社会的中介(中间)或准政府组织行为的研究。

“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是本轮行政改革的重点问题之一,在未来它们应该可以接受有限度的行政授权和行政委托协助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特别是非决策的行业和社会自律管理职能。但目前我国的社会中介组织作为“第三部门”,却缺少应有的中介性和独立性,官办色彩过于严重,往往成为机构改革中间的“蓄水池”和“调节器”,它们很多时候挂靠在行政机关,它们行为的模式和地位以及权利救济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

最近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刘燕文诉北京大学两起学位诉讼案引发了学界的许多关注和思考。围绕学校的法律地位和权利救济途径引起了许多争议。台湾学者在《特别权力关系论》中指出,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可以适用如下行政法理论(A)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修正,涉及基本权利限制的,应该有法定依据;同时允许提出行政争讼;

(B)在学契约说,认为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属于“公法上之契约”的范畴,虽然排除国家公权力的介入,但依然要遵守依法行政原理和诚信、平等和比例等原则;(C)部分社会说;(D)也是目前的主流论断,只要是涉及国家事务的“重要事项”无论是干预行政抑或是给付行政,都必须取得法律上的依据,不可由行政权力自行设定。而台湾学者的论证结论则是:“学生与学校间之法律关系应回复到一般权力关系,而应遵守现代法治国下之公法上原理原则。”

(五)行政法解释学

笔者恰巧对行政法解释学进行过实证研究,有1万1千字未公开发表的成果。所以可以讨巧整理一部分放在这里与王学辉先生探讨。

德国著名哲学家伽德默尔曾云“法律并不是摆在那儿供历史性的理解,而是要通过被解释变得具体的有效。”其实国务院各部门颁布了许多解释性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每年都若干“解释”、“函”、“批复”,这都属于行政解释的范畴。我国缺少象日本那样发达的行政法解释学,科学的行政法解释学理论也有待形成。因而实践中行政法律解释多少显得纷乱无序。而行政法律往往是由行政部门适用的,它们有着其他部门和机构难以比拟的制度优势。而成文法律规范有着固有的局限性,有时则是具有一定的“开放空间”的“空白结构”

(Open Texture),正如台湾著名学者林纪东教授指出的那样“然法律之条文有限,社会之现象无穷,势难以有限之法文,规范无穷之人事。”条文本身的“刚性”与“僵硬性”都使得行政解释得以广泛的存在和适用。

美国学者安修认为“一贯的行政解释具有影响力”,而日本学界也逐渐不满“纯粹行政法学”对实际工作部门的实质影响力不断减弱,在行政实践方面,只能将适用于具体问题的个别解释予以综合,作为解释实际问题的先例,形成庞大的实务法解释体系。经成为了日本独具特色的“行政法解释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规范层面分析,我国的行政法律解释也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和地方解释四种。(详尽的分析论证从略)从上述的实证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行政法律解释其实是一种“行政主导型”的制度格局,而且在其内部还存在解释权的分立。

(a)解释权限上,属于各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域。行政机关都有着本能的扩张职权的冲动,这也就诱使他们超越权限做出解释,并且为自己的解释权进行辩争。解释权限的分立与冲突,阻碍了行政效率,也加重了相对人的负担。

(b)解释形式并不规范,仅以笔者收集到的解释为例,就有解释、解释函、函、函复、复函、批复、意见、通知、补充通知、通告、解答等形式。而最为常用的形式当属“函”、“函复”、“批复”几种形式。事实上解释主体对解释形式并没有放在心上,也就造成了解释形式多种多样,而解释文件作为行政公文的一种,往往作为“文”

来办,并没有给予特别的重视。而且解释有的是以内部工作机构名义做出的,甚至少数情况下解释是电话请示、领导随口指示等。这无疑影响了解释的效力和质量。

(c)解释程序。更多的是按照公文处理程序进行的。目前相对人缺少法定的解释请求权,而且即使请求解释也未必会有结果。第二,解释程序比行政立法程序更为“随心所欲”。第三,解释的公开透明程度差。

(d)解释质量。有时解释沦为借以维护“家族凝聚力”的“家规”,照顾了部门的或地方的利益,其内容也难免“过分有利于行政权,而不利于国民”,也影响了解释内容的科学性与公正性。

(六)行政公开制度

应该看到,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和信息经济时代,而有资料表明我国的信息70-80%都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很多内容到现在依然锁在政府的抽屉里和档案柜里,我国政府和公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信息资源上行政相对人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而信息公开恰恰是消除信息不对称的一种努力。正如周汉华博士指出的那样:“在发达国家,政府信息公开性被视为是一项主要的制度,是民众知情权的体现。而在当今这样的信息时代,政府信息的自由流动,更被视为是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费用的主要手段”。我们应该看到,当前已经有不少官员将信息视为财富借以“寻租”来“发信息财”,相对人千辛万苦“找关系”去结好官员探听“消息”,这都是不合理的,不应该以政府信息交换利益,应该合理界定信息公开和保守国家秘密的边界,应该以信息公开为一般,保守国家秘密为例外,尽早制定一部统一的《信息公开法》。

1.包万超:《作为严格社会科学的行政法 学》(上篇),载《法制日报》1999年12月29日。

2.参见姜明安为沈岿《平衡论:一种行政法认知模式》写的序言。

3. Regul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law,网址www.nmu.edu/www-edgar/poli_sci/profpages/Carlson/adminlaw.htm

4.杨海坤、黄学贤:《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从比较法角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86页。

5.参见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4月版的系统论述。

6.参见易筱:《行政许可不是多多益善》,《检察日报》2000年10月25日网络版。(易筱是作者的笔名)

7.宋华琳:《变法模式与法律修改——从王安石、商鞅变法说开来》,北律信息网法学研究频道2000年8月25日发表。

8. [日]和田英夫著,倪健民、潘世圣译:《现代行政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页。

9.方世荣:《论行政相对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

10.应松年教授语,见罗豪才主编:《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0页。

11.参见宋华琳、邵蓉:《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2.台湾学者(作者不详):《特别权力关系之理论》,2000年10月19日笔者张贴于主持的《行政法论坛》()

13.转引自郑戈:《法律解释的社会构造》,载梁治平编:《法律解释问题》,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4.参见甘雯:《行政法的平衡理论研究》,载罗豪才主编:

《行政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15. [台湾地区]林纪东著:《行政法》,三民书局1984年3月第6版,第88页。

16. [美]詹姆斯。安修著,黎建飞等译:《美国宪法判例与解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版,第58页。

17.杨建顺著:《日本行政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

18.参见张志铭著:《法律解释操作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6-257页。

19.甄建军:《法律解释权的泛化应予纠正》,载《上海法制报》

1999年4月21日。

20. [日]和田英夫著,倪健民、潘世圣译:《现代行政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

21.周汉华:《WTO与我国政府公开法律制度的完善》,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本贴由宋华琳于2000年11月02日00:31:54在〖行政法论坛〗发表

附:

社会转型时期行政法学的新视野

王学辉(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

摘要: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机构改革以及对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的深入可能引起行政法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革命性变革。现代行政是一种“民主行政、法治行政、服务行政、科学行政”,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的基本内涵。它决定了今后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行政法,也决定了行政法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社会转型现代行政行政法新视野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过程之中,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我国行政法学科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和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我国的行政法学学科今后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对行政法学基本概念(“支撑性概念”)的重新定义。

现代行政是一种“民主行政、法治行政、服务行政、科学行政”。

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的基本内涵。它决定了今后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行政法,也决定了行政法的发展方向。

在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府的职能或迟或早、或快或慢都将发生变化。政治统治、社会管理、社会服务是政府行为方向和基本任务(职能)的三大方面。由于中国已经走入市场经济,社会转型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这必将影响政府职能的转变。“市场、政府和社会”

是构建当代行政法学体系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如何把依照计划经济模式建构起来的行政法,转换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行政法,是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行政法所面临的课题和挑战。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职能和行政行为方式的转变,表层反映着行政法学基本概念和根本体系的变化,深层则引申出民众与政权、社会与国家、经济与政治关系的变革。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社会)政府的职能重心在于政治统治,至现代工业社会转向社会管理职能(包括经济管理职能),至后工业社会又转移到社会服务职能。在此过程中,政府职能结构的重心从一个职能转向另一个职能。现在社会服务职能基本上成了政府行政行为的重心。原有的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并未消失,只是在内容方式和方法上发生了变化。既然这样,现代行政法的体系设计和所关照的重点内容就应当放在社会服务职能上。

一般说来,行政法律的设立、运行都与构成行政法律制度的关键词有关。这里的“关键词”就是指构建行政法律制度的“柱子”。正如支撑一幢大楼的混凝土“柱子”一样。“关键词”是构建这个学科的基础,因此很有必要对构建行政法学科的支撑性概念(关键词)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探讨其内涵和外延,以构建一个我们所需要的行政法。众所周知,行政法学在我国的发展虽然正处于高峰时期,但对行政法的基本概念的内涵却存在较大的分歧,这种分歧不是指正常情况下所形成的各个学派、各种学术观点的不同,而是指对支撑这个学科的“关键词”发生了歧义,这不利于该学科的发展。因为,任何一个学科构建的“关键词”应当是统一的,不同的是运用“关键词”所构建的理论体系和学术观点。通过考察,我认为行政法学科的支撑性概念(或称为“关键词”)主要有:行政、行政权、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行政违法、行政责任、行政救济、合法性审查。对这些支撑性概念的具体解说决定了我们需要建立一门什么样的行政法学。也决定了我国行政法学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

现行的行政法学体系多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现在所运用的支撑性概念的含义基本上是建立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如对“行政”概念的认识就是如此,认为“行政”就是管理,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仅仅强调行政是一种国家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因此就有了“行政就是管理、管理就是整你。”这种纯国家意志执行的思路。其实,行政的内涵不仅是一种管理,现代行政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一种服务。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得政府无须像以往那样对整个社会生活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政企、政社的分离使得各社会行为主体获得了社会活动的自主性,政府除了为维持社会秩序而进行必要的管制之外,主要履行的是社会服务职能。现代行政理念应当是:

“行政就是管理,管理就是服务”。所以,笔者认为“现代行政”实际上就是“法治行政”、“民主行政”、“科学行政 ”、“服务行政”。行政管理不能仅仅靠行政强制,那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就百姓来说,他们希望我们的政府在实现社会秩序、进行行政管理的过程中,温柔一点,再温柔一点!只要能够完成行政管理的任务,不一定非得板着面孔。目前,我国政府的服务职能日益突出,例如开发旅游产业,培育市场,创造就业机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等。非强制性行政行为也会增加。以前认为行政行为都是强制性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如行政奖励、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因此,伴随着社会转型,行政理念也应当发生深刻的转变。

行政理念是政府行政活动的先导,政府服务角色和服务意识的确定与形成,对于引导政府资源的投向、政府行为的重点选择和政府工作目标均具有重要意义。再如,计划经济条件下只重视行政行为的强制性,其实,行政行为也具有非强制性的一面,并且现代行政更应注重其非强制性的含义,那么行政行为的非强制性也要加强研究。行政行为可以分为强制性行政行为和非强制性行政行为。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管理与激励都很重要,要强调非强制性的行政行为的激励作用。行政管理不能仅仅靠行政强制,那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对传统大陆法系国家确定的“行政行为”的“四个几个力(确定力、强制力、约束力、公定力)”是否准确,应重新认识。

(二)中国的行政法学研究应立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行政法学研究,立足于跨学科的研究。

行政法学的研究应当建立在什么支撑点上?是建立在三权分立理论的基础上,还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支撑点上。中国行政法学的研究应当建立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支撑点上,因此,行政法学研究对西方发达国家行政法理论的借鉴必须做好理论知识的结合点。

当今对行政法的研究不应局限于行政法本身,要充分注意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要将行政法的理论问题放到更大的背景、更大的视野里去,以丰富和发展行政法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借鉴是必要的,我国行政法学科早期偏重于宪法学和政治学的借鉴,后来借鉴经济学的一些方法,最近在研究“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这对行政法学有很大的启发,我们应当加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主体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这是从经济学的均衡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中吸收的营养。同时行政法要注重从行政管理学中吸收知识和经验,现代行政管理是一种公共行政管理,它包括国家的行政管理、社会的行政管理,国家行政管理很重视工商管理的经验和办法,历史上也是如此,早期的工商行政管理的手段简单、粗暴,但近年来的发展很好,由简单采取强制手段到现在管理手段的多样化。最近中央关于国企改革的决定,很强调国企发展的两种机制: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这两者是很突出并且是很重要的。我国行政管理也应当吸收工商管理中的这些经验,从过去到现在,行政管理领域过分强调制约机制而忽视了激励机制。这些年存在的干部队伍中的“58、59”现象就与我们没有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有一定的关系。我们要在干部管理中引进激励机制,体现激励机制,要将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一并研究;同时对行政管理相对方也应当引入激励机制,用激励机制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管理手段。

既要管理同时又要保障权益。在行政执法中应当强调全面执法,强调行政执法的强制性与非强制性(服务性)的结合。过去,行政管理领域过分强调制约机制而忽视了激励机制,今后,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应当同时并重。

(三)以控权论和服务论为指导,避免将行政法学的研究放在公民与政府对立的层面上。行政法既要控制行政权的恣意运行,同时更应注重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行政法的基础理论是什么?行政法学界主要有公益论、私益论、控权论、兼顾论、平衡论、服务论,我国行政法学究竟应确立什么样的基础理论?考虑现代行政的特点,提控权论和服务论相结合比较适合我国发展行政法学科的特点。研究行政法学必须考虑公益和私益,避免将行政法学的研究放在公民与政府对立的层面上。

通过对前苏联、法、德、日、美行政法理论的研究发现,管理论和控权论的思想根源是自由资本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这些理论的存在是受当时的经济根源所决定的。对这西方两派的观点(管理论和控权论)是不应照抄的,我们所强调的控权论和服务论既吸收管理论的合理成份,也吸收了控权论的合理成份。尤其是当前强调服务论是考虑市场与社会的双重趋动,考虑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互重。其实,同志早在《为人民服务》中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过去,我国在行政立法上偏向于行政权,行政机关权利多、义务少,这是计划经济时代产生的失衡,没有体现政府为人民的服务意识来。行政法学与行政管理学不同,所有的行政管理关系都是不对称的,但行政法学总体上应该体现出权利义务配置的一致性。我们知道法律地位是权利义务的综合体现。那种认为“行政法是调整不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的观点是值得研究的。行政法学界主流观点认为:行政法调整的行政主体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关系。现在分析起来这种观点可能欠妥。在行政管理学中,行政主体与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地位是不对等的,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笔者认为,但当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一旦进入法学领域来调整的时候,成为行政法的研究对象的时候,就应当是一种对等的关系了。“法”本身就意味着“平等”、“正义”,行政法也应当属于“法”的一种,“行政”一旦进入“法”的领域,就成为一种“法治行政”、“民主行政”,都必须平等地对待各方参与者(当事人)。罗豪才教授在1999年11月1日到西南政法大学进行行政法学科建设的检查、调研工作时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当然,这种观点还值得深入分析。

(四)应加强社会转型与行政法发展方向的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过程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正在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和变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的理念、体制、制度等等正在逐步形成。社会转型与行政发展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作为行政实践的理论研究,行政法学应当探讨社会转型条件下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如何在新形势下完善行政管理,以促进当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当然,行政发展不仅体现为行政关系的变动,行政体制的转轨,也必然表现在行政理念的更新方面。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发展,行政理念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1)从管制行政理念向服务行政理念的转变;(2)

从权威行政理念向民主行政理念的转变;(3)从人治行政理念向法治行政理念的转变;(4)从经验行政理念向科学行政理念的转变。

社会转型并非仅指社会某一领域某一层次的变革,而是在经济转型推动下的社会整体的嬗变。说到底,社会转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变迁。由现代化这一过程到现代性这一结果,将经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其间在以下几个方面将发生急剧的社会变革。第一,在经济方面从前市场经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第二,在政治方面从祟尚权威和实行人治向崇尚民主和实行法治转变。 第三,在文化方向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机构改革以及对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的深入都可能引起行政法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革命性变革。

(五)行政法学研究将面临的一个崭新领域,即对社会的中介(中间)组织行为的研究。

现在强调我国政府要转变职能、要放权,那么这部份职能转给谁,放给谁?谁来行使这些职能?这是今后行政法学必须研究的问题。这部份职能的很大部份要转给市场主体,政府不管微观方面,微观方面应由市场主体来承担,中介(中间)组织是市场主体与行政主体之间的桥梁。西方的中介组织是自然、自发形成的,是为了协调同时也是利益群体向政府主张共同体的权利特别是对政府决策性影响的结果,与此同时政府也可以利用中介组织协调行业关系。香港有十大专业协会,承担了过去大量由政府管理的工作,如考试、资格审查、执业道德等现均由行业协会来完成,并使其接受司法审查。我国的中介(间)

组织应当由政府通过行政指导发展起来,它不应是自发的。公共行政除国家行政外,也包括社会行政。中介(中间)组织的行为应当属于公行政(社会行政)的范围。20世纪以后,各国行政法学大多将国家行政以外的公行政也纳入研究范围。许多英美行政法学著作在讨论正当法律程序原则时,引用公立学校开除学生学籍或给予其它纪律处分的案例,以及律师协会拒绝给律师颁发执业执照或吊销开业律师执照的案例。公共(中介)组织实施的行为如果侵犯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也应当可以通过行政诉讼来救济。这应当是行政法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六)加强监督行政的研究。

我国过去在行政法制度上,仅仅偏重于行政执法制度,监督行政的制度不完善。其实这两种制度都应当发挥作用,才能兼顾行政机关和相对人的利益。公民权与行政权之间的关系就是通过一些机制来实现平衡,行政法对双方都要加以制约,这也是有根据的,首先要受宪法制约,任何人均应在法律下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的权利,只是制约的重点不一样,政府是强者,行政法的设计就是要制约强者。同时,对相对人一方也要加以制约,东南亚经济危机表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不制约市场主体的行为的后果是严重的。因此,行政法学界应当加强对监督行政行为的课题研究。

(七)行政法学科中的法律解释问题。

法律解释学已经成为法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各部门法学都在开展各自的法律解释问题的研究。由于行政法学科本身包括的内容的宽泛性,决定了行政法中的法律解释问题应当成为今后行政法学中急需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问题的探讨:行政法解释的意义;行政法解释的特点;行政法解释的主体、对象、程序;

行政法解释的体制;行政法解释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等等。

(八)建立健全行政公开制度。

行政公开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个基本价值。也是现代行政法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向。行政公开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的过程中,除法律规定不能公开的秘密外,必须将其行政行为公开于行政相对方及社会,让其知悉和了解。在现代行政法中,行政公开的具体内容包括:(1)行政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公开。这一点在世界各国都受到重视,如法国行政法规定,条例的执行力只有在公开以后才能发生。

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1946年)第55条规定:“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任何人服从应公布在《联邦登记》上的任何文件,也不应使其受此种文件的不利影响,除非他在实际上已及时得到了此文件的内容。”

这基本上表达了一个统一的认识:还是涉及到行政相对人权益的一切法律都必须向社会公开,任何人的合法权益不受未公开的法律的影响。

行政主体依据未公开的法律作出的任何影响相对人权益的决定都是无效的,不具有法律效力。1996年公布的我国《行政处罚法》第4条也明确规定“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予以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公布或法律法规、规章的目的是为了让公众知晓以便遵守,同时也是对行政机关本身的拘束。(2)

情报资料公开。情报资料公开是行政相对人有目的、积极参与行政活动的一个前提,它有助于行政相对人作出有益于自己的选择,它意味着行政主体依据相对人的申请,应当及时地提供其所需要的行政信息资料。对此各国都比较重视,如美国在《情报自由法》(1996)、《阳光下的联邦政府法》(1976)等重要法律中均有明确规定。(3)

行政决定公开。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所作出的影响其合法权益的行政决定时,必须向社会和其本人公开,从而使行政相对人有机会获得行政救济。同时这也给社会提供了一个监督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合法性的机会。(4)行政行为运行过程公开。行政过程公开是指在行政程序的一些关键环节,即那些影响公民合法权利和义务的阶段,让相对人有参与或者了解的机会,如听证、询问等。

建立公平、公正、公开、高效、廉洁的政府是广大人民的希望,也是时代的要求。行政公开意味着将政府的行政行为置于阳光下,但是中国各级政府和公务员中都有一个通病——“怕光”。因此,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党和政府要坚持公开原则,实行公开办事制度。

在农村已广泛开展村务公开制度,在城市许多行政部门也积极进行行政公开的偿试:如政府公开采购制度、建立行政听证制度等等。重庆綦江彩虹桥案最深刻的教训就是行政公开制度不健全,彩虹桥建设的决策没有进行民主公开评议,招投标中实行暗箱操作,工程质量检测不公开,类似的案件不胜枚举。正反两方面都说明了行政公开的重要性。但是至今有关行政公开制度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是一块空白。行政公开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依法行政的必要内容和重要保障,是行政管理科学化、制度化、高效化的前提,是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应包含了公民的知情权,十五大明确提出坚持公开原则,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各地推行的政务公开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政府管理招投标制度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重庆市政府近来出台的《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政务管理改善投资环境的决定》(市政府39号令)和其六个配套文件(简称‘1+6’文件),现在正在进行的‘十个一批’,都与政府适应社会转型,切实规范和改善政务管理,创造优良政务环境,转变自己行为方式有很密切的关系。

国外对行政公开制度的宪法、法律规定比较健全,法律实施及司法监督比较严密,效果显著,在行政公开制度理论研究方面较为发达,这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国内行政公开是随着改革开放和民主法律建设而产生的新课题,理论研究方面至今不足,但依法治国又急需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与支持。笔者认为,行政公开制度研究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行政公开的必要性及其价值;行政公开的政治基础——现代代议制民主制;行政公开的宪法保障——知情权(知悉权、了解权);行政公开的主要内容(行政程序法、情报公开法、政务公开法、公务员财产申报法、政府采购法等);行政公开的技术保障;国外行政公开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实现行政公开的条件和途径。

(九)、建立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制度。

抽象行政行为不是法律规范上的用语,而是行政法学界的理论用语。在近些年来我国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实践中,因受案范围限制而对行政行为的监督不力和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救济乏力的问题日显突出,其中由于纠纷本源“属于抽象行政行为,未纳入受案范围”

则常常是造成一些具体行为纠纷引致的权益损害无法获得有效救济的法定理由。因此,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应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复议特别是司法审查的对象。这是政治民主、行政民主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1999年4月29日通过的《行政复议法》第一次将对部分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规章以下的规定)纳入了行政复议的范围,这是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一大进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的发展,扩大行政复议和司法审查范围已成必然趋势,因此需要重新认识和调整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与救济机制,尤其是行政复议法与行政诉讼法在受案范围上的衔接。这也是我国行政法理论建构和制度建设(特别是关于行政法的救济理论与实务)亟待突破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事实上,与此相关的法律理论和实务研讨文章近年来已逐渐增多,并将形成一个新的学术热点和重点。

(十)、建立怨情申诉制度,让当事人有更加畅通的救济途径。

怨情申诉也叫苦情处理,属于行政救济的范畴,在各国行政法制中有不同形式的表现。例如,在日文中,“苦情”具有不平、不满、抱怨、牢骚、委屈、怨言等多种含义,在行政活动过程中“苦情”是大量存在的,苦情处理已是日本行政法中的一项比较成熟和规范的制度,在其行政法学教科书中几乎都列专章加以讨论。但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公民怨情申诉的法律调整机制尚不够健全,有关理论研究也大大滞后,亟需进一步研究,确立这项制度。

由于行政管理领域自身的广度和深度的拓展,行政行为的失误和不尽人意之处在所难免,这给相对人会造成一种情感上的伤害,有时这种伤害比物质方面的损害更伤害相对人;而现有的任何一种救济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尽管我国已实行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制度,但在实践中受到行政复议、司法审查的具体行政行为只是少数而已。相对人认为受到行政行为伤害却无法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得到全面救济的情形仍然很多。例如,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公民受到执法人员的恐吓或辱骂;公民理应获得行政奖励而未能获得;公民向行政机关提出合理的咨询要求而得不到答复;等等。当公民遇到这些情况后都难以通过现行的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等常规救济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因此,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管理民主化和纳税人需求多样化的新情况,更好地体现政府为民服务的宗旨,应在坚持和完善既有救济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救挤渠道和救济形式。如人民代表定期接待选民和原选举单位及其成员并负责为之申诉行政怨情和争取救济的制度;在各级政府设立怨情申诉专员等等。并努力实现各项公民怨情申诉制度的系统化、规范化、简便化和高效化,以更好地弥补行政行为的失误和不足之处,切实保证行政运行的合法、合理、合情,且在公民受到行政行为损害后能通过法定和规范的渠道得到有效救济。

这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充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新课题。同时也应当是行政法学的一个新的领域。

(十一)、建立人大监督专员制度,加强对行政的监督。

监督专员制度(ombudsman)是由监督专员对行政机关(一般还包括其他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之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的制度。它发端于瑞典的议会司法专员公署制度(office of the Parliamentary Justitie ombudsman,简称JO)。

上一篇:经济发展优势论文范文 下一篇:国内经济形势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