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规范范文

时间:2023-02-23 19:30:30

建筑规范

建筑规范范文第1篇

1.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建筑规范教材与建筑规范结合的力度较小

就我们学校而言,一些老师在进行建筑专业课程教学时往往局限在对教材的说教,缺乏和建筑规范的有机结合,导致一些学生对这一块的思考缺乏逻辑性。如2006年,我们开始实施《住宅建筑规范》,教师在讲授“房屋建筑学”这门课时,可以和这个规范相结合,但是一些教师却按照书本循序渐进,没有把这一规范穿去。我国建筑专业在建筑规范应用教材方面还处在空白阶段,缺乏一些使教师和学生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可以直接使用和应用的教程。这使得毕业生尽管进入了建筑单位,但由于对规范不熟,无法尽快进入实际工作,阻碍了综合能力的提高,往往还要进行建筑规范的学习和培训。

2.实用的教学内容在内容上以实用为原则

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如:建筑工程测量中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等仪器的基本操作,如何在实际工程中使用是最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建筑CAD》这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建筑专业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将来从事建筑设计,简单绘图打好基础,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3.课堂外教学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广阔空间

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一个信息化平台。如教师可以建立图文并茂、资源丰富的网咯课程教学网站,把PPT,建筑规范,试题,补充知识放到网站上去,以便学生查阅,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自主学习资料。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可以让在校学生参与,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完善网络教学资源,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提高教学实效。另外,教师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和QQ进行师生沟通与交流,将答疑空间移到校外。

二、实际操作

建筑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以实践课为重点,实践题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际应用相贴切的工程任务之中。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1:1,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建筑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了保障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践任务,教师应悉心辅导,学生应反复操作,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

三、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践作业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占50%,实验成绩考试占50%。

四、结语

中等职业建筑专业课程教学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将建筑规范贯穿到建筑课程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建筑专业的相关概念,在理解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操作,进而组织、构建建筑专业课程体系。建筑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全方位、大范围、多层次的改革过程,需要全体教师不断努力。

建筑规范范文第2篇

关键词:规范住宅消防设计

1前言

《住宅建筑规范》于2005年11月30日,于2006年3月1日实施。《住宅建筑规范》(以下简称住规)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建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都是国家现行技术标准,但对于住宅的防火设计内容有着不尽相同的规定,特别是关于住宅的安全疏散和消防设施的具体规定差异较大,给建筑设计和消防设计审核工作带来了分歧,甚至造成了混乱的局面。

2《住宅建筑规范》与现行消防规范规定的不同之处

2.1住宅建筑的概念

《住规》2.0.1条规定明确了住宅建筑的定义为供家庭居住使用的建筑,包含与其他功能空间处于同一建筑中的住宅部分。《高规》没有规定住宅的具体概念,只有明确商住楼和综合楼的概念,根据《高规》3.0.1条规定,商住楼为公共建筑,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的消防设计有着迥然不同的要求。

2.2建筑层数

《住规》9.1.6条规定,当住宅和其他功能空间处于同一建筑物内时,应将住宅部分的层数与其他功能空间的层数叠加计算建筑层数,当建筑中有一层或若干层的层高超过3m时,应对这些层按其高度总和除以3m进行层数计算,余数不足1.5m时,多出部分不计入建筑层数,余数大于或等于1.5m时,多出部分按一层计算。《高规》没有明确建筑层数的确定方法,建筑层数是一个自然层的概念。建筑层数是建筑物消防设计的重要参数,建筑层数的不同可能决定建筑物的分类差别,从而决定建筑物的消防设计要求也不同。

2.3消防车道

《住规》9.8.1条规定,10层及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或至少沿建筑的一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高规》4.3.1条规定,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当设环形消防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住规》规定的可沿高层住宅建筑的一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和《高规》规定的应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的要求明显冲突。

2.4消防电梯

《住规》9.8.3规定:12层及12层以上的住宅应设置消防电梯。《高规》6.3.1规定:塔式住宅、12层及12层以上的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住规》规定建筑物设置消防电梯的决定参数只是建筑层数,而《高规》规定建筑物消防电梯的设置条件,不仅考虑建筑物的层数,而且考虑了建筑物的形式。

2.5疏散宽度

《住规》5.2.1规定:走廊和公共部位通道的净宽不应小于1.2m;5.2.3规定:楼梯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1m。《建规》5.3.13规定:疏散走道和楼梯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1.1m,不超过六层的单元式住宅中一边设有栏杆的疏散楼梯,其最小宽度可不小于1m。《高规》6.1.9规定:居住建筑走道净宽单面布房不小于1.2m,双面布房不小于1.3m;6.2.9规定:居住建筑疏散楼梯的最小宽度为1.1m。《住规》对走道和楼梯疏散宽度的规定比较统一、简单明了,而《建规》、《高规》规定了不同情况下的具体要求。

2.6安全疏散

《住规》9.5.1规定:10层以下的住宅建筑,当住宅单元任一层的建筑面积大于650m2,或任一套房的户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大于15m时,该住宅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10层及10层以上但不超过18层的住宅建筑,当住宅单元任一层的建筑面积大于650m2,或任一套房的户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大于10m时,该住宅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19层及19层以上的住宅建筑,每个住宅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高规》6.1.1规定:18层及18层以下,每层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不超过650m2,且设有一座防烟楼梯和消防电梯的塔式住宅可设一个安全出口;18层及18层以下每个单元设有一座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单元之间的楼梯通过屋顶连通,符合条件的可设一个安全出口;超过18层,每个单元设有一座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18层以上部分每层相邻单元通过阳台或廊连通,符合条件的可设一个安全出口。《住规》关于安全疏散的规定只是考虑了疏散距离(或建筑面积)和建筑层数两个因素,而《高规》的具体规定比较复杂。

2.7消防给水与灭火设施

《住规》9.6.2规定:35层及35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高规》7.6.1规定: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除不设集中空调且户门为甲级防火门的住宅的户内用房外均应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住规》规定住宅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依据参数是建筑层数,《高规》规定住宅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依据参数是建筑高度,两者规定在具体工程要求上容易产生分歧。例如住宅建筑为34层,层高为3m,建筑高度为102m,按《住规》规定不需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按《高规》则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又如一住宅,35层,层高2.8m,高度98m,按《住规》规定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按《高规》规定不需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2.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住规》9.7.2规定:35层及35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高规》9.4.1规定: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均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根据两个技术标准的不同规定,住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置要求的差异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置的分歧一样出现。

2.9消防供电

《住规》9.7.1规定:10层及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的消防供电不应低于二级负荷要求。《高规》9.1.1规定:一类高层建筑应按一级负荷要求供电,二类高层建筑应按二级负荷要求供电。显而易见,《高规》对住宅建筑消防用电的要求高于《住规》的相应规定。

3建议

3.1明确住宅建筑的概念

住宅建筑与公共建筑相比,具有单元面积小、人员少、火灾荷载小、火灾危险性小、火灾损失小、火灾社会影响不大的特点,住宅建筑的消防设计要求明显低于公共建筑,不管住宅建筑是否和其他功能空间的处于同一建筑物内,都有必要把住宅建筑和其他功能建筑区分开来,以体现建筑防火设计的“安全适用、经济合理”原则。

《建规》和《高规》也应明确住宅建筑的概念,保持概念的统一。由于住宅建筑和其他功能建筑的火灾危险性不同,当住宅与其他功能空间处于同一建筑内时,不论是高层还是多层建筑,住宅部分与非住宅部分之间都应采用不开门窗洞口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5h的不燃烧体楼板和2.00h的不燃烧体隔墙与住宅部分完全封堵,且住宅部分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应独立设置。

3.2确定建筑层数

建筑高度是直接影响到火灾时建筑内人员疏散的难易程度、外部救援的难易程度以及火灾可能导致财产损失的大小的直接参数。但住宅建筑每个防火分区面积都不大,而且有较好的防火分隔,火灾蔓延扩大受到一定限制,危害性较小,从解决安全性和经济性的矛盾出发,住宅建筑以层数作为衡量高度的指标。《住规》关于住宅建筑层数的规定,很好地结合了建筑高度和建筑层数两个参数,在住宅消防设计上,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其他防火设计规范可参照执行。

3.3按具体情况设置消防车道

消防车道的设置应以有利于消防车容易靠近建筑物、顺利开展外部消防扑救和人员搭救为基准要求。住宅建筑一般建筑宽度不大,火灾危险性较小,消防车道的设置要求可以低于公共建筑。但在建筑物设置环形消防车道有困难的条件下,要求沿建筑物一个长边或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应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而定。如住宅建筑沿宽度方向只布置一户住宅或布置的多户住宅之间有通道连通,则可沿建筑物的一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如住宅建筑沿宽度方向布置的多户住宅之间没有通道连通,则至少应沿建筑物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或设置环形消防车道。

3.4消防电梯的设置

消防电梯是火灾情况下供消防队员扑救火灾之用。建筑物设置消防电梯主要考虑消防队员的体能条件和徒步登高能力,确保消防队员能适应高层建筑的火灾扑灭工作,因此建筑高度是建筑物设置消防电梯的主要依据。住宅火灾,不论是塔式住宅还是其他形式的住宅,特点大致相同,都具有可燃物少、难于蔓延的特点,住宅建筑消防电梯的设置可以不考虑建筑的形式。建筑层数是衡量住宅建筑高度的参数,消防电梯的设置可以建筑层数作为依据参数。

3.5疏散宽度的确定

疏散宽度与疏散人数和百人宽度指标成正比。从现行的国家消防技术标准来看,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百人宽度指标是一致的,在特定的建筑物中,疏散人数是一定的,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疏散宽度也应一致。可能考虑火灾时疏散楼梯的安全性比疏散楼梯的高,现行消防规范规定疏散走道的最小疏散宽度比疏散楼梯的最小疏散宽度一般要大一些。住宅建筑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宽度应经实际计算确定,疏散宽度的决定因素是疏散人数,与房间的布置形式没有直接关系。针对住宅建筑一般具有人员少、人员对疏散线路熟悉和疏散走道不长的特点,建议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最小疏散宽度都为1.1m。

3.6安全出口的数量

安全出口的数量,取决于疏散人数、疏散距离和建筑高度。住宅建筑的人数一般不多,按标准设置的安全出口一般能满足疏散宽度的要求。也就是说,住宅建筑的安全出口数量取决于疏散距离和建筑高度。《高规》规定的单元之间通过屋顶连通和相邻单元通过阳台或廊连通的方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屋顶空间的利用和管理问题,往往无法实现连通功能。

《住规》根据建筑层数和疏散距离(或建筑面积)的不同,硬性规定了住宅建筑的安全出口数量,作者认为是可取的。

3.7消防设施的设置

建筑火灾扑救的难易程度与建筑高度有直接关系,《高规》和《住规》关于消防设施设置的有关规定充分体现另了这一点。不同的是,《高规》在住宅建筑的有关规定中,把建筑层数作为衡量建筑高度的参数。建筑高度和建筑层数两个参数在一般情况下大致相对应,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所差异。考虑高层住宅建筑与多层住宅建筑的划分以建筑层数为依据,高层住宅建筑的分类也以建筑层数为依据,为统一起见,建议在消防设施的设置规定中引入衡量建筑高度的建筑层数这一参数,以避免分歧。

3.8消防供电的要求

一类高层住宅建筑和一类高层公共建筑的火灾危险性不同,住宅火灾一般具有火灾荷载小、蔓延难、损失少的特点,一类高层住宅建筑的消防供电要求可以适当降低,高层住宅建筑的消防供电不应低于二级负荷要求即可。

4结束语

对于《建规》、《高规》和《住规》关于住宅建筑消防设计的有关规定,相关规范管理组应尽快沟通协调,以一定的形式予以统一明确,以消除住宅建筑消防设计的分歧和争执。

参考文献:

[1]《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建筑规范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建筑规范问题学习现状

我作为一名从事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通过几年来讲授专业课程与参与制定课程标准的工作经验,深深感到:如何在教学中将建筑行业的相关规范与建筑专业课程更有针对性地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下我就此谈谈对建筑规范教学的一些看法。

1.建筑规范的重要性

1.1对于建筑行业。

建筑规范是国家根据建筑的特点制定的提供考核建筑是否符合标准的唯一衡量指标,一般主要有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这既是相关人员进行设计及施工的主要依据,又是保证建筑能够科学地完成的最基本的基础。

1.2对于高职学生。

建筑规范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于五年制建筑工程的所有课程当中。对规范的学习有利于提升高职生在建筑行业中的就业竞争力,对他们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还有利于缩短学校教学与实际工程的距离,有利于课程设计与实际工作的接轨。因此,如果国家建筑规范更新,那么学生就必须在第一时间补充新内容、新知识,否则就会与实际脱轨。

2.目前建筑规范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材与建筑规范结合的力度弱。

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只局限在对教材的说教,缺乏和建筑规范的有机结合,导致许多毕业生对这一块的思考缺乏逻辑性。如2006年3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住宅建筑规范》,很多教师在讲授“房屋建筑学”时,可以结合这一规范,但是却都按照书本循序渐进,没有把这一规范穿去。

2.2缺乏建筑规范应用方面的教材。

我国建筑专业在建筑规范应用教材方面还处于空白,缺乏一些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可以直接使用的教程。这直接导致建筑专业毕业生尽管进入建筑单位,但由于对规范不够了解,无法尽快进入实际工作,从而影响了水平的发挥,阻碍了综合能力的提高,往往还要进行建筑规范的学习和培训。

2.3建筑规范教学与建筑工程专业职业训练处于不平衡状态。

高职院校往往强调课程实训的重要性,并一直努力加强这一教学环节的管理。高职院校希望通过课程实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的建筑专业知识应用于设计实际中,掌握建筑施工图的表达方法,进一步提高读图绘图的技能,为相关课程和实践环节奠定基础,但是常因过于重视实训而把建筑规范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往往教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步骤、方法、技巧,但是没有让学生熟悉相应的建筑规范,没有将建筑规范渗透到建筑工程专业的职业训练中。

3.学生的学习现状

3.1缺乏自信心。

高职生在接触建筑工程专业课程的时候虽然怀着好奇、兴奋和期待的心情,但由于成绩欠佳,自信心不足,自卑感较强,有畏难情绪,如果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2基础薄弱,学习欲望不强。

高职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成绩较差,总是处于班级末尾,学习兴趣不浓。进入高职院校后,有的学生因没有升学压力,不想学习,有的学生虽决心好好学习,但由于正处于青少年期,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影响而随波逐流,最终学无所成。

另外,建筑专业课程理论性强,枯燥乏味,使得不少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被一些专业名词弄得晕头转向。

4.如何做到注重建筑规范的教学

4.1课堂内教学。

4.1.1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建筑规范。

教师应注重课程内容与建筑规范的衔接,在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强调建筑规范阐述。如在教学课程《建筑制图》过程中,在给学生讲制图的基本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GB/T50104-2001《建筑制图标准》和相关制图标准,让学生了解书本的制图基本标准是有据可依的,依据规范才能少犯或不犯不该犯的错误。

4.1.2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讲解建筑规范。

教师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变枯燥知识为生动实例,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现场教学,通过实习,变理性认识为感性认识;根据不同的内容,利用身边的建筑物,变抽象为形象,与建筑规范相结合,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教师应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合来提高教学效果。如以幻灯、投影方式配合教学就能将教学内容中的图形、文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等以静态图像的方式展现在课堂上,做到及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补充增加课堂信息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使用这些基本的电教手段外,教师还可尝试用计算机和大屏幕投影相配合来开展课堂演示教学。

4.1.3专业课程内容须作改进。

目前的专业课涉及建筑规范应用的几乎没有,而且缺乏有关新科学、新技术和新思维的知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建筑规范的热情和思考新问题、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因此,教师不能只传授课本知识,还要注重建筑规范的讲解,与实训相结合。

4.1.4项 目教学法中融入建筑规范。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在采用项目教学法时应融入建筑规范,引导学生独立根据建筑规范设计要求,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以“房屋建筑”学教学过程为例,我采用项目教学法先进行民用建筑设计理论讲解,再布置具体项目内容,如住宅平面设计、教学楼平面设计,给出工作任务书,然后将民用建筑设计规范中与此次项目相关的信息编写成设计指导书,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参考,使学生通过实战无形中掌握建筑设计规范的重要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课堂外教学。

4.2.1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将建筑规范放到网站上。

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广阔空间,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搭建一个信息化平台。如教师可以建立图文并茂、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教学网站,将建筑工程专业上常用的建筑规范放到网站上,以便学生查阅,同时将在实际工程中收集到的大量的与建筑规范现场实际应用相关的资料放在网上供学生参考,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自主学习资料,也为自己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可以让在校学生参与,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所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使教学收到实效。

4.2.2利用电子邮件和QQ,加强师生交流。

教师可利用电子邮件和QQ进行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将答疑空间移到校外。教师定期和不定期地利用这种方式在线答疑,对学生进行辅导和交流,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利用电子邮件和QQ不但可以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与指导,加强师生交流,而且同学之间可以在网上进行讨论,交流学习心得。

4.2.3邀请行业相关专家对建筑规范讲学。

高职院校可邀请行业专家来校开相关建筑规范讲座,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现场经验和宝贵的工作体会,既能激发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专业热情,又能让学生了解社会生产和理论研究中的先进经验和学术思想。

将建筑规范贯穿到建筑课程教学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建筑专业的相关概念,在理解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操作,进而组织、构建建筑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对整体把握建筑知识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总之,建筑规范是建筑课程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滕大春.职业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建筑规范范文第4篇

目前我国无障碍建筑环境的现状

我国建筑设计实践并没有高度重视“行为能力不齐全”的特殊群体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建筑设计理念也完全以正常人为依据。国家、各级领导以及设计师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或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认识。有人认为无障碍设施可有可无;有人认为无障碍环境建设只是少数残疾人、老年人受惠。其实,无障碍环境的设计既不是什么技术难题,也不需要很特殊的设计,只是将残疾人、老年人与正常人的实际需求同时考虑而已,并且二者的根本出发点是一致的――即“安全、方便、实用”,并非互相矛盾。无障碍建筑设计呼唤人文关怀,而“无障碍设计”就是对人文关怀在建筑设计中的充分体现。关注弱势人群,构建无障碍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国家所倡导的构建平等、友爱、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度。

建筑师们可能还会担心无障碍设计对建筑的造型和环境美观的影响。难道平缓坡道就不能为环境增色吗?大台阶的雄伟气派难道是唯一的艺术手段吗?关键还是设计观念的转变。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所设计的美国国家艺术馆,他在东厅的正门入口就将台阶、坡道、雕塑做了绝妙的有机组合,其目的就是为了能让残疾人方便进入。

无障碍建筑规范

建筑规范是由政府授权机构提出的,对建筑的安全、质量、功能等方面的最低要求标准。建筑规范不应该仅仅只是一系列的数字规范,而是可以更好的为适应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的需要,确保特殊教育学校的设计品质,从而创造更有利于补偿残疾儿童及青少年生理缺陷、康复身心健康,适合其德、智、体等诸多方面发展的学校环境,从而所制定的规范。

建筑无障碍设计的不合理、不完整对残疾人造成障碍,大部分是因为室内交通不适合轮椅通行。设置残疾人轮椅通道需考虑轮椅进出时转弯的回旋余地。因此,需要适当加宽室内通道,其净宽一般以1.2m为宜,最小不应小于1.1m。不论残疾人是否需用轮椅,在垂直交通路线上都不应该有台阶等障碍。不仅要在出入口设有轮椅坡道,建筑物内不同标高处也应以坡道代替踏步。为使轮椅通行方便,其坡道的坡度宜为1∶12,大不应大于1∶10。坡道宽度不小于0.9m,每段坡道长度不得大于9m.坡道应做防滑处理,并在坡道两侧栏杆的0.6 m高度处增设一道扶手。

对残疾人小朋友生活影响较大的设施无疑是厕所,要想使厕所能够方便使用,在设计中应安装残疾人专用厕位。为使残疾人蹲起方便,除为残疾人安装坐便器之外,还要在其使用的坐便器和浴盆的适当部位装上拉手或扶手。为了这个特殊群体儿童的安全,对厕所地面材料的选用和设计上也应采取防滑的措施,使在使用中对地面积水能及时排除。并且还要在适当的部位安装呼唤器和灯具开关,以便使残疾人能够有事呼唤,并且能够自己控制灯具等等。

除此之外,在其他的硬件设施的规范中,还有以下规范:当必须面向运动场时,窗与运动场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25m;在康复训练及职业技术训练场地中,其场地用地面积应为4m?/人,但总用地面积不应小于400m?。教室第一排课桌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2m,最后一排课桌距离后墙不小于1.5m。成排成行布置的课桌间,前后距离不应小于0.5m,纵向走道宽度不应小于0.6m,课桌与纵向走道之间不应小于0.8m.

对“无障碍设计在特殊教育学校中运用”的前景

我国有大部分学校并没有高度重视这个特殊群体的需求;有些地区也没有单独的特殊教育学校或者只是单纯的针对聋哑儿童的学校;少数地区有特殊教育学校但属于福利院性质的,虽对儿童的保护性很高,但是无论从设施还是到环境并没有系统、全面的无障碍建筑设施;从这些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如今的特殊教育学校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也没有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及大众的关注。造成了对这个群体无论是建筑设施及使用方面还是对小朋友心灵的抚慰上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无障碍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相信未来我国无障碍的发展前景会是很光明的,但做好无障碍设计,要做到以下三点:无障碍设计的人性化、适用性和环保性。只有做到这三点,才可以满足特殊群体的需求,顺应时代的发展,构建更和谐、更美满的社会大家庭。

结 语

无障碍环境不能仅仅局限于硬环境的无障碍,同时也改重点强调“观念”这个软环境的无障碍,每一位公民都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残疾人一样有正常人需要的尊严和权力,如果人们不改变对残疾人的忽视乃至歧视,就不可能实现完全彻底意义上的无障碍。对于儿童更是如此,我们谁都没有剥夺他们受教育的权力,并且为这个特殊群体的小朋友提供舒适、安全、方便的学校环境更应该是整个国家及社会关注和关心的大问题。学校是每位儿童的游乐场,他们在这里学习、成长、嬉戏,因此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无障碍建筑规范我们更应该重视。《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合理,将直接影响到这群孩子平时学习生活的安全性,我们必须发现“无障碍规范”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提高规范的质量。

建筑规范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住宅建筑规范 防火规定异同 实施 整合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以下简称《住建规》)自2006年3月实施以来,其中有关防火与疏散的规定条文,由于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以下简称《建规》)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以下简称《高规》)存在多处差异,使设计和审查人员无所适从,以致影响设计质量和安全。为此,仅就建筑专业防火设计内容,以《住建规》第9章的防火与疏散条文为序,汇总《建规》和《高规》的相关条文,对照异同,阐述讨论。其目的主要是便于设计人员(守法者)和审查人员(执法者)对条文规定的理解与实施,也可供编制人(立法者)在修编时参考。

关于规范的编制原则与技术特点

1、《住建规》的地位

作为我国首部以“一种建筑类型(住宅)为对象,涉及建造全过程和各项领域的性能或指标要求,全文强制的技术规范”,其地位在其总则第1.0.4条和第1.0.5条内已有表述。《住宅建筑规范实施指南》(以下简称《实施指南》)则更明确解读为:“本规范的规定为对住宅的强制性要求。当与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抵触时,应按法律、行政法规执行。当有关标准与本规范的规定抵触时,应按本规范的规定执行”。“若未直接违反本规范的规定,但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时,亦不能免除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也即,本规范的地位在法规之下,在有关其它标准之上。

问题是:鉴于《住建规》均系强制性条文,且有不少为性能化要求,因此在执行时必须同时遵守相关防火规范中的强制性与一般性条文。然而相关规范的编制却未协调一致,从而导致在相互矛盾的规定面前,设计和审查人员往往左右为难,不知所措。

更难以理解的是:《住建规》仅是针对一种建筑类型(住宅)的技术规范,却要求涵盖建筑类型更广(包括住宅在内)的相关标准(如《建规》和《高规》)必须服从其规定。而一旦由于执行《住建规》而违反相关规范的相应条文时,其责任仍在执行者!

2、与现行相关规范整体协调。局部突破的原则

《住建规》针对住宅使用与火灾的特点,提出一些新的防火理念,并在规定中有所体现,例如:

①“明确了在住宅建筑中不考虑防火分区的问题”。

②“在安全疏散设计中不再具体界定建筑类型,并明确用层建筑面积和疏散距离决定安全出口的数量”。

③“首次统一用层数作为各项要求的基准,并规范了楼层的折算方法”。

然而,上述理念并未获得《建规》和《高规》的全部和明确的认同,故三个规范之间的差异在所难免。例如

①尽管《高规》也重视单元式住宅单元之间和各户之间的防火分隔,但并未允许塔式或通廊式住宅若楼层面积超过1个防火分区限值时,可以不划分防火分区(参见《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图示》第58~60页)。

②作为住宅安全疏散的主体――楼梯间形式与数量的确定,《建规》和《高规》均仍按住宅类型区别对待,未与《住建规》同步。

③关于建筑层数的折算方法,对顶部户内跃1层住宅或商住楼的层数计算,《建规》和《高规》也未与《住建规》一致。

3、关于性能化要求的条文

所谓防火设计的性能化要求,系指实现火灾防治科学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统一的基本准则。《住建规》“首次将性能化要求和具体指标融合在一本标准中”,但遗憾的是,有些性能化要求的条文,在本规范和相关的《建规》和《高规》中,均未见链接的相应指标规定,以致难以落实执行。例如户间防火分隔和与非住宅部分防火分隔的具体措施等。

根本问题在于:技术规范的编制毕竟不是学术论著,应将实施的可操作性视为重要原则。因此,规范中多应为直接表达或链接的“处方式”的指标条文,以便大量的一般性技术问题均可“对症”执行。只有针对特殊的建筑或使用情况,才需要依据性能化要求,由专家或专业机构进行计算分析论证(甚至通过实验),确定相应的设计措施,普通设计和审查人员无权也无能力胜任。

住宅的安全疏散

对于2层以上的住宅,其竖向和水平安全疏散设计的主要内容,首先是确定楼梯间的形式、数量和位置。《住建规》第9.1.4条为此规定:“住宅的耐火性能、疏散条件和消防设施的设置应满足防火安全要求”,但系性能化要求。现将《住建规》、《建规》和《高规》(以下简称《三个规范》)的相关条文整理汇总如表1~5所示。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基于不同类型住宅的疏散条件各异,楼梯间的形式也随之不同。因此,尽管《住建规》提出了“在安全疏散设计中不再具体界定建筑类型”的理念,但在该规范第9.5.3条中仍规定了“楼梯间的形式应根据建筑形式等因素确定”。所以,确定楼梯间形式的具体指标,只能执行《建规》和《高规》针对不同住宅类型的相关条文(表1~表4)。

关于住宅楼梯间数量的规定,对于2~9层的任何类型的住宅,《住建规》与《建规》是一致的(表1)。而对于≥10层的高层住宅,《住建规》与《高规》的规定则差异较大(表2~4)。主要为以下几点:

①《住建规》不允许≥19层任何类型的高层住宅设置1座楼梯间,而《高规》对≥19层的单元式高层住宅仍规定了可以设置1座楼梯间的条件。

②《高规》允许10~18层高层住宅设置1座楼梯间的条件较《住建规》严格,并根据住宅类型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如对通廊式高层住宅甚至规定不得设置1座楼梯间。

至于楼梯间位置的确定,《三个规范》的相关规定基本是一致的(表5)。只是《住建规》更明确规定了户门至楼梯间的距离指标(2~9层住宅为15m;10~18层住宅为10m),并成为界定楼梯间数量的条件之一(表1~4)。住宅建筑层数的折算

《住建规》第9.1.6条规定:“住宅建筑的防火疏散要求应根据建筑层数、建筑面积等因素确定”,并明确给出建筑层数的折算方法。现将其与《建规》及《高规》的相关条文对比如表6所示,从中可以看出

①关于哪些楼层可不计入住宅建筑层数的规定,《三个规范》是一致的。

②《高规》对建筑层数的折算无条文规定,仅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图示》第2页中注有:“9层顶部户内跃1层的住宅适用于《建规》”(也即按9层计)。至于11层和18层顶部户内跃1层者如何界定未见注释。

③《住建规》与《建规》二者对此

的主要矛盾在于:《住建规》对顶部户内跃1层的户型仍按2层计算(《实施指南》第125页,例题3,9层跃10层,按10层计),而《建规》则按1层计算。

④由于《三个规范》对住宅建筑层数折算的上述差异,导致(9+1)层、(11+1)层和(18+1)层顶部户内跃1层的住宅或商住楼,是按9层、11层、18层,还是按10层、12层、19层进行防火设计的两难选择。

户间防火分隔措施

《住建规》第9.2.1条规定:“住宅中相邻套房之间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系性能化要求条文。为此,按分户墙、楼板、窗槛墙、户间窗间墙、户门等部位,将《三个规范》中有关的户问防火分隔措施汇总如表7所列。从表中可看出主要问题是

①户间窗间墙的宽度,《三个规范》均无规定,仅当单元式高层住宅设置1座楼梯间时,《高规》要求≥1.2m。

②对户门的防火要求,由于《住建规》本身未链接具体措施条文,只能根据《建规》或《高规》针对不同情况的规定选用甲级或乙级防火门。若属于《建规》或《高规》允许选用非防火户门时,如何达到户间防火分隔要求,则无法得知。

同栋内住宅与非住宅部分的防火分隔措施

该分隔措施汇总对照如表8所示,并可明确下述三点:

(1)关于住宅安全出口及疏散楼梯应独立设置的要求,《三个规范》的规定是一致的。

(2)关于同栋内住宅与非住宅部分的防火分隔措施,《住建规》系性能化要求,《高规》则未提及,故应执行《建规》的具体指标,而该指标恰与《住建规》对于分户墙和楼板的要求一样。

(3)住宅的楼梯和电梯直通下部的汽车库时,该出入口的具体防火分隔措施,《三个规范》的正文中均无规定,只能参照《住建规》和《建规》相关的条文说明执行,但二者仍不一致。

其他相关条文规定的异同分析

1、住宅的耐火性能

经过逐条对比,《三个规范》关于住宅耐火等级及其构件耐火极限的规定是一致的。因为:

①尽管《住建规》表9.2.1与《建规》表5.1.1的限值有所不同,但《建规》在该表的注5中已说明,对于住宅建筑可按《住建规》执行。

②同样,《住建规》第9.2.2条规定四级和三级耐火等级的住宅,允许建造的最多层数分别为3层和9层,与《建规》第5.1.7条规定的2层和5层不同,但《建规》在该条的条文说明中允许住宅建筑可按《住建规》执行。

③至于《高规》与《住建规》二者的相关规定则完全相同。

《三个规范》的不同点则为:《住建规》将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改用“不燃性”和“难燃性”表述,而《建规》和《高规》仍沿用“不燃烧体”和“难燃烧体”。

2、住宅的防火间距

《三个规范》规定的限值完全一致。但不同条件下住宅防火间距的调整值,《住建规》第9.3.2条为性能化要求,具体指标应执行《建规》第5.2.1条的注1~4,以及《高规》第4.2.2~4.2.4条的规定。

3、住宅的防火构造

《三个规范》的相关规定有三处不同:

①《住建规》第9.4.1条规定:“窗槛墙高度应≥0.8m或设耐火极限≥1.0h的不燃性实体挑檐,其宽度≥0.5m,长度≥开口宽度”。《建规》无相应条文,《高规》也只有“单元式高层住宅设有1个安全出口时,其窗槛墙应≥1.2m”的规定。

②《住建规》第9.4.2条规定:“楼梯间窗口与套房窗口的净距离应≥1.0m”,《建规》和《高规》均无此要求。

③《住建规》和《建规》均规定:管道井应在每层楼板处封堵,但《高规》则为 建筑高度≥100m时,每层楼板处均封堵,

④《三个规范》均规定管道井的检查门应为丙级防火门,且不得开设在楼梯间内。而在防烟前室(含合用前室)内《住建规》和《建规》允许开设检查门,《高规》则不允许。

⑤《住建规》关于设置管道井的规定中均不含垃圾道,《建规》和《高规》仍保留。

4、住宅的消防求援

《三个规范》相关具体措施的主要不同是

①《住建规》第9.8.1条规定≥10层的高层住宅当设置环形消防车道有困难时,至少沿一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而《高规》第4.3.1条规定至少沿二个长边设置。

②《住建规》第9.8.3条规定:≥12层的住宅应设消防电梯,而《高规》第6.3.1条规定:≥10层的塔式住宅和≥12层的单元式及通廊式住宅应设消防电梯。

③关于街区内道路的间距,以及穿过沿街建筑与通入内院消防车道的设置规定,《住建规》未涉及,应按《建规》和《高规》执行。

关于建筑工程设计防火规范编制体系的整合

综上所述,规范编制单位、时间、理念、体例的不同,以及缺乏必要的协调统一,是导致《三个规范》对住宅防火设计规定出现矛盾的根本原因。例如:《建规》的修编在《住建规》之后,并多处已修改一致,故二者的矛盾较少:《住建规》的编制则在《高规》之后,但因多处“局部突破”,故二者的矛盾相对较多。由此,如从更深和更广的层面考虑,有必要对建筑工程设计防火规范编制的整体构架进行反思与整合。

众所周知,《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规)是我国早期借鉴前苏联体系编制的,涵盖一般民用和工业(含仓库)建筑,可视为“母规范”。随着我国建设的需求与技术进步,此后曾多次修订,并按建筑类型(如汽车库、人防工程、石化企业等)和专业技术(如喷水灭火、火灾自动报警等)编制了多部“子规范”。但由于前述的原因,也导致规范间往往出现矛盾,执行时难以取舍并遗留隐患。为此,笔者建议:

首先,应理顺我国建筑工程设计防火规范的编制体系(表9),其中“母规范”应按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含仓库)分别编制。民用建筑则不以建筑高度24m为界分别编写,而应融为一册。高层与低层建筑规定有差异处,可在同一章节内分条或在同一条目内分别表述。

其次,要明确每部防火规范在编制体系中的定位,据以确定编写的广度与深度。如作为“母规范”者,应编制指导原则及普遍通用的条款,属于“子规范”的内容只需索引;而对于“子规范”则应只编制“母规范”未涵盖和不同的条款,相同者不应重复。

“子规范”也并非均独立成册,若内容较少,可在单项(如图书馆、剧院、办公楼等)建筑设计规范中,编写独立的防火章节即可,此时尤应贯彻“子规范”的编制原则。

建筑规范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基本原则;设计方案[Abstract]Along with the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of the demand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building is more and more high, construction continues to expand the scale, structure is more and more complex. The design of a fundamental link is extremely important is building struc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with an excellent and reasonable structure design, it can almost be thought that this project has been successful in half, this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for building engineering.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discusses issues related to the reasonable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Keyword construction; structure design; basic principl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对于建筑质量问题来说,规范结构设计的原则,做好设计方案的选择才是关键,这直接关系着施工的质量和最终的建筑安全。但是在具体的设计中,设计方案的选择受到很多原因的影响,从而最终造成设计方案不能实现,不但造成了各种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建筑事业的发展,所以可见规范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是很重要的。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案是一项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基础和保障,建筑的施工方案,包括建筑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的应用、施工质量的控制等等,都要根据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案来确定。由此可见,建筑结构设计是关系着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而建筑工程的质量又是保证用户人身安全的关键。

一、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通常来讲,在某种有序的活动中,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建筑结构设计也不例外。由于建筑结构设计需要将建筑工程中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到,是一项庞大复杂而又系统有序的工作,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以保证结构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1、抓大放小原则

抓大放小原则是指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要分清建筑中不同结构的主次关系,重点确保主要建筑构件的结构设计要合理稳固,但这并不是说要忽视次要建筑构件的设计优良性,而是指当建筑物突然发生某种危险时,要保证主要建筑构件能够发挥职能,即使次要建筑结构被毁坏,也不至于使整座建筑倒塌或使建筑核心受到严重损害。

2、刚柔相济原则

刚柔相济原则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原则,这是因为建筑物必须同时具有一定的刚性柔性这两大特性才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正常使用。建筑物的刚性是指建筑结构设计要考虑到建筑物本身以及其内部所要承受的各方面力的荷载作用,只有具备一定的刚性才能支撑整个建筑的正常使用。

3、多重设防原则

多重设防原则主要是为了提高建筑物在遭遇危险或灾害时的自身抵抗能力而设定的。近年来,常有建筑物因结构设计不合理,在遭受一些外界灾害时,表现出很弱的稳定性,甚至会导致建筑物坍塌的现象。这就是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没能遵循多重设防的原则。

4、打通关节原则

在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中,常常会在一些结构组合部位留下节点,大大降低了建筑的整体性,也使得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因节点的破坏而大打折扣。为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要采用合理的措施方法,在保证建筑物整体稳定和平衡性的前提下,运用打通关节的原则,将建筑结构中的节点都设法消除掉,以最大程度的降低节点对建筑物整体结构的影响。

5、以人为本原则

建筑设计以及建筑施工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服务,为此建筑物必须要能满足人们的各项需求方能实现其最终价值,这就要求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要依照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方案设计。

6、绿色环保原则

这项原则是在全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情况下成为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中需要注重的基本原则。如今我国的城市现代化不断发展,城镇人口日益增加,建筑面积的扩大致使绿化面积逐年减少,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破坏,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二、建筑结构的合理设计方案

1、结构计算中的注意事项

(1)在刚度比较均匀的多层结构中,通常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底层框架结构的验算;在具有薄弱层的底层框架混合结构中,要把塑性变形集中的影响考虑到底框与砌体的验算中。

(2)连续板计算时,要采用双向板查表,重视材料泊松比带来的影响,不能简单地使用单向板计算法,否则,由于受跨中弯矩未调整的影响,最终的计算值将偏小。

(3)严禁荷载计算错误。在对建筑物的荷载承受力进行计算时,不能单单只注重建筑物自身的荷载以及预期中建筑内部所承受的荷载,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最终用途,建筑物所在环境以及其整体结构形式。

2、构造的注意事项

(1)在抗震设计中,要注意构件的配筋率,必须保证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的延性,以及最小配筋率的要求。在进行结构设计时,最好采用纵墙和横墙共同承担压力的结构,建筑结构要尽可能地使用规则结构,设置防震缝,以此来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钢筋各个部位的锚固、延伸长度和搭接长度都必须符合规范,材料也必须严格按照强度的要求进行选用。

(3)墙体开裂是建筑屋面常见的现象,为了防止屋面温度应力引起的墙体开裂,建筑结构在设计时就必须采取有效的通风融热措施。

三、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主要方法

1、屋面结构图的设计方法

如果建筑的屋面是坡面式的,可以采用梁板式和折板式两种结构处理方式。其中,梁板式可以用在建筑平面不整齐,板的跨度比较大的建筑结构中。而且,一般屋面坡度和屋脊线转折比较复杂的坡屋面也都采用这种结构。而折板式则和梁板式的适用条件则相反。这两种结构处理方式的板都是偏心受拉的构件。在板配筋的时候必须有板负筋拉通,这样可以抵抗拉力。板厚基的厚度不能小于一百二十厚。以某建筑工程为例,其建筑结构设计中涉及到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交接的结构形式,而钢结构的所在部位位于坡屋面的位置,而屋顶檐口的造型又是统一标高的,致使钢结构屋脊和女儿墙交界的地方泛水高度达不到技术规范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技术设计人员采取了一定的处理方法,并通过详细明了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进行表示,使施工人员对于设计的要求一目了然,很好的达到了工程的预期效果。

2、结构平面图的设计方法

如果建筑地域的防震烈度为六度区的时候,按照我国的防震设计要求,可以不必采用截面抗震验算,但结构的设计也一定要达到抗震的标准。所以对于砌体结构的建筑,软件建模可以省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只要注意受压和局部受压的问题,就可以直接设计。如果条件和时间允许,要做建模也无可厚非,因为它可以利用建模来荷载导算。但是,如果建筑的地域防震烈度为七级时,就必须采用建模来进行计算。

3、大样详图的设计方法

建筑详图如果没有发生错误,在这基础上可以进行绘制大样详图,还可以在曾经做过的详图基础上进行部分的改进。只要让建筑的整体外形不改变,考虑到结构的受力能力和施工起来比较方便即可。但在外形尺度和标高上必须和建筑专业统一协调。

四、结语

建筑结构设计在建筑工程建设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关系着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对于建筑物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的影响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对建筑结构进行方案设计时,一定要以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为指导,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设计,在此过程中,要求设计人员一定要具备扎实全面的建筑专业知识,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灵活创新的头脑,保证建筑结构的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与经济性。

参考文献:

[1]魏然.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及合理设计方案[J].民营科技,2011,(05).

[2]黄增旋. 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4).

建筑规范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养老地产 居住模式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1、天津养老产业背景及趋势

据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底,天津市户籍总人口为996.43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187.43万人,占总人口比例18.81%;根据预测,到2015年,本市常住老年人口将达到230万。目前天津市面临着如此庞大的养老需求将从哪里找到出口。

1.1传统养老观念阻碍养老地产发展

与其他城市相比,天津的养老观念相对保守。在养老地产调查中,近6成受调查者对养老地产的概念一无所知,超半数人采取“居家型养老”照顾老人,即由子女承担赡养义务。目前主流家庭结构是一对夫妻需要赡养4位老人以及一个子女。由于时间、精力所限,成年子女照料老人的负担十分沉重。即便是如此,子女多不愿将老人送入养老机构,倘若他们这样做,会遭到身边朋友的不理解甚至是谴责。因此,尽管养老地产拥有庞大的潜在需求,但始终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1.2.供需比例严重失衡 设施滞后老人需求难满足

天津早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便进入老龄化社会,近年老年人口年均增长3%以上。截至2011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87.43万人,占总人口的 18.81%。据“十一五”人口规划中期督评信息分析,到2030年天津市老年人口将达333万人,占总人口的35.62%,达到老龄化高峰。相比之下,目前天津共有406家养老院,其中252家可供床位在50个以下,占整体的62%。可供床位在200个以上的养老院只有27家,按照平均每家养老院可供应80个床位计算,全市可供床位3万个,仅有1.6%的老人能够住进养老院,供需比例严重失衡。此外家庭式养老院及社区养老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难以满足大多数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

1.3.项目数量少位置偏 “蓝图”虽好难被接受

养老地产项目在目前市场占有份额仅为1%。数量偏少令购房者无从选择。此外, 项目大多位于位置偏远的四郊五县,交通不便,周边配套的不足,无法保证老年人日后生活能够“高枕无忧”。目前大多数甲等医院分布在市区,地段偏远的养老地产项目能否保障老年人医疗保障方面的需求,也成了一个疑问。

1.4.养老地产潜力巨大尚需升级

面对庞大的养老住宅市场,已经有很多地产开发商和保险资金做好准备,准备进入。

各家房企都认识到了养老地产庞大的市场空间,但大多数企业还都没有找到一个行之有效又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基本上还处于摸索阶段。

2、设计要求及原则居住功能

居住部分是城市中心区养老院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设计的重点,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理想的养老院居住功能应该是允许老年人自由且独立的生活,并提供必要的协助,而不应该一切包办,否则反而会降低老年人的活动能力、加速老化过程。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划分的依据是老年人所需社会服务支援的程度。

2.1.诊疗康复功能

城市中心区养老院的一大核心功能即诊疗功能。其诊疗功能既区别于大型综合医院与一般性专科医院,也区别于社区医院,而是以老年病的综合诊疗为主,

着重于老年人慢性病的护理及突发性疾病的第一时间急救工作。在急诊处置区域,应重点应对老年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和骨科突发伤害。在医技部分,应保

证老年人常见病病所需的放射、化验等科室的用房及设备。

2.2.文体娱乐及交流功能

人体进入老年期后,人体新陈代谢水平、心输出量、肺活量明显降低,肌肉中能量物质储存下降,参与代谢的酶的活性降低,各种生理机能都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研究和实践证明:适当的体育锻炼对增强心肺功能有良好影响,可以促进人体生理机能改善,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运动对于维持人体健康,保证各部位器官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养老院为身体活动依然正常的老年人提供了必要的体育活动场所。

3、室外设计

城市中心区养老院的外部空间是介于建筑内部和城市中心区开放空间两者之间的一种空间类型。从功能上讲,养老院的外部空间要担负起满足老年人特定

的户外活动要求。设计适合老年人的个人室外生活环境及群体室外生活环境都是

养老院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重大课题。

城市中心区养老院的外部空间可以分为作息空间、步行空间、私密性空间三

种类型。

3.1.作息空间

养老院中的老年人在户外活动一般以休息、聊天、观赏、打牌为主。因此为老人提供良好的作息空间是重要的。作息空间可设置在大树下、建筑的廊檐下,安排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但不应该在风口,最好形成户外空间的连续的休息点,以供老人休息、聊天、观赏用。作息空间应该满足老人对安全感的需求,如背面应该有一定的界面,同时利用灌木、水体、平台增强空间的趣味性和地点感。

3.2.步行空间

养老院中的老年人步行仅仅是散步消遣而已。步行路应力求避免漫长和笔

直。那些弯曲富有变化的小径能使老人的行走更加有趣,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减少风力的干扰。由于老年人视力减退,方向感较差,故步行通道两侧的方向和

位置应当容易辨别。可以在道路的转折和终点处,安排有吸引力的目标,如植物、

小品或色彩来强化环境的自明性和方向性。同时步行道路的铺设材质应着力推

敲,宜采用质感肌理明显、防护性能好并且脚感适中的材料,以达到安全和对足

底按摩保健的双重功能。

3.3.私密性空间

养老院中住的性格、爱好不同的老人,有些老人喜欢独坐或不愿意被别人干

扰,有些老人受自身条件限制闭门不出。对于这些老人来说如果有一个可以自己

控制的户外空间换来宜人的阳光、空气、花草,改变一下生活气氛是很理想的。

因此在养老院的户外空间设计中提供一些个人的、具有私密性的空间是非常必要

的。私密性空间应该处在安静的地方,有一定的视线遮掩或隔离,避免成为外界

的视点,如果能面对视景则更佳。

结语

通过几十年发展,养老行业的规范化管理也在逐步规范,关爱老年人的生活环境也成为了国家的重要目标,随着国内国际环境污染严重,于此同时大量的企业家、政府官员、成功人士出现了大量疾病和亚健康状态,如果有一个健康舒适的地方能够给老人提供安享晚年,并且还能够获得身体活力的恢复,那将会给大量的老人晚年带来无比的生机和快乐。

参考文献:

(1)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10,北京

(2)巍玉,中国养老福利服务的社会化供给模式研究,清华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

论文,2005.5

(3)熊巍俊,关于我国养老形式发展趋势的思考,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8,第

2 期

(4)孙树苗、葛英,我国社会机构养老发展探讨,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第

4 期

(5)吴碗珊,社会养老机构运营模式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6)张辉,面向人口老龄化的现代住区建设,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学位论文,2004.4

建筑规范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住宅建筑;防火层数;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房屋建筑住宅有关防火层数的确定是建筑分类设置消防给水系统和消防给水系统配置标准与否的重要根据。然而,由于我国现行的房屋建筑住宅相关规范,对于建筑住宅层数的折算以及顶部跃层计算的规定依然未能达成一致,结果造成房屋建筑住宅消防灭火设施配置以及分类临界层消防定性含有多种不同观点及不确定因素,这无疑增加了消防给水设计的难度系数。所以,有关单位、部门应深入分析各规范中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明确房屋建筑住宅层数折算以及顶部跃层计算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房屋建筑住宅临界层消防给水设计的详细措施,从而提供房屋建筑住宅消防给水设计一定的根据。

一、折算住宅建筑中间层层数

根据相关规定以及条文解释对住宅建筑层数作出了规定,且要求较为明确。若住宅建筑有一层或一层以上的层高大于3米,我们应根据其实际高度之和对这些层进行除以3的层数折算,若所得余数小于1.5米,多出部分将不必计入层数当中;若余数不小1.5米时,则多出部分按照1层进行计算。同时相关条文还明确规定,住宅建筑中层大于3米的楼层,我们可以按照《住宅建筑规范》来确定防火层数。此外,规范中还提到,若住宅建筑或设有其他功能空间的住宅建筑中国有1层或1层以上的层数大于3米,我们也应根据其实际高度之和对这些层进行除以3的层数折算,在余数低于1.5时,多出部分将不必计入层数当中;若余数不小1.5米时,则多出部分按照1层进行计算。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住宅建筑规范》和有关规定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现行的高层住宅建筑规范早于《住宅建筑规范》,所以并没有对高层住宅建筑作出明确规定,然而在日后的工作中却明确规定了,高层住宅建筑按照《住宅建筑规范》换算层数。住宅建筑等有关规定虽然在住宅层数折算方面的规定方式有所差异,然而就其原则来看,却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对于临界层消防定性以及相关灭火设施并没有影响。

二、折算住宅建筑底层层数

针对房屋建筑住宅地下室、半地下室顶板面高度大于室外设计地面高度1.5米的建筑底层,其设置高度按照不大于2.2米的敞开空间、储存室进行折算,这与我国住宅建筑的有关规定并不完全一致。根据相关规定,建筑层数计算方式为:住宅地下室、半地下室顶板面高度大于室外设计地面高度1.5米的建筑底层,其设置高度不大于2.2米的敞开空间、储存室,以及住宅屋顶局部设备用房、出屋面楼梯间等,可以不计入住宅层数之内。下面我们将对两个临界层例子进行分析:

1.住宅建筑地下室、半地下室高于地面部分不大于1.5米,且地面架空不大于2.2米,在顶部跃层时,住宅的自然层数为9层,临界层层数为8越9层。根据有关规定,此住宅防火层层数为7层,可不用设置消防系统。

2.住宅建筑地下室、半地下室概予地面部分不大于1.5米,底层架空不大于2.2米,在顶部跃层时,建筑自然层数为11层,临界层数为10越11层。根据相关规定,此住宅的防火层层数为9层。

关于高层住宅建筑的相关条文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不计层数的要求。我们上面分析的第二种情况,住宅建筑地下室、半地下室高于地面部分不大于1.5米,底层架空不大于2.2米,在顶部跃层时,建筑自然层数为11层,临界层层数我们分析为10越11层,根据规定此住宅的防火层层数为11层。

此外,《建筑住宅规范》中也没有明确规定不计层数的具体要求,然而其《指南》中却提出了类似的不计住宅建筑层数的3种情况,首先是当住宅建筑地下室、半地下室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高度不大于1.5米的情况;其次是住宅建筑底部设置高度不大于2.2米的敞开空间、储藏室等;第三是住宅建筑屋顶突出的局部设备用房和出屋面楼梯间等等。

三、折算住宅建筑顶部跃层的层数

针对折算住宅建筑顶部跃层的层数,目前有关规定在此方面并未达成一致。《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跃层层数的计算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住宅建筑顶部为2层一套的跃层,当计入层数之中,在分析、研究《住宅建筑规范》管理协商组,关于计算层数的相关规定中我们发现,两者标准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当住宅建筑顶部有2层一套跃层时,其跃层部分将不计入实际层数之中。若顶部高于2层一套跃层时,其层数则应计入住宅建筑层数的总层数当中。然而,在《住宅建筑规范》、《高层民用住宅建筑规范》以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都没有关于以上内容的明确规定,也就是没有对顶部跃层的扣减规定进行认可。其中,《高层民用住宅建筑规范》中的有关材料明确指出,对于住宅建筑层数的计算问题,自身并没有关于“跃层”的概念,如果遇到有复式的楼层,“高规”则认为应该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完成层数计算。此外,由于各类规范对于顶部跃层扣减的具体要求、规定不尽相同,结果导致住宅建筑在分类过程中临界层的确定相对复杂,这也因此严重影响了消防设施的配置以及临界层的定性等相关问题。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逐渐得到提高。因此对于房屋建筑住宅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住宅的防火安全性问题。住宅建筑防火层数的确定,是做好建筑防火工作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这项工作我们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程宏伟,刘德明.住宅建筑防火层数确定的若干问题[J].福建建筑,2010,(12):6-8.

[2]韩建平,周小波.住宅建筑防火设计若干问题探析[J].科技资讯,2006,(30):72.

[3]教锦章.《住宅建筑规范》中有关建筑防火设计的若干问题[J].建筑创作,2008,(03):153-158.

建筑规范范文第9篇

【关键词】钢结构住宅;建筑规范;产业化;模块化;工厂化

1 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历程

1910年3月,德国沃尔特·格罗皮厄斯提交了一份合理化生产住宅建筑的备忘录,到今天仍然是对标准化住宅单元的预制、装配和分布的先决条件的最为透彻的阐述。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英国、美国和法国开发了以钢材为基础工业化住宅系统。

1920年左右,“预制装配住宅”就作为一个新概念传入了日本。

1932年,一批从德国留学回来的日本建筑系教授创办了“新建筑工艺学院”,注重“包豪斯”的体系和总体性(绘画、雕刻和家具制作等)。当时也有少量的实验性工业化住宅的研发,但这些试验都没有发展到工厂化大批量生产销售的程度。

由于早期西方的钢结构住宅都提倡大跨度、可分隔,基本上都是采用热轧型钢的梁柱结构体系。而日本住宅建筑又一直是采用中国古代的梁柱结构体系,所以日本人在住宅产业化的起始阶段就一直进行梁柱建筑体系的研究。

2 钢结构住宅的发展与建筑规范之间存在的矛盾

在中国住宅建筑行业,政府多年来一直都在坚持不懈地提倡和鼓励住宅科技创新,但住宅科技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问题主要出在我们已经贯彻执行了几十年的建筑规范体系上。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创新”的住宅产品和技术通常都没有现成的可供执行的建筑规范,而且也不太可能完全符合现有规范。也就是说,“创新”的住宅产品和技术通常是“非标”(即没有可以执行的建筑规范),甚至是“违法”(即不符合现有建筑规范)的建筑产品。

现在我们再看看发达国家是如何解决住宅科技创新与强制执行建筑规范的矛盾的。在我们国家,判断住宅产品是否合格只有华山一条道___符合或不符合现有建筑规范。而在发达国家,住宅产品有二条途径可以通过建筑规范官员的检查:

第一,按照现有建筑规范设计和建造的建筑产品,当然,不容置疑要按现有建筑规范来审查、监理和验收;

第二,创新的建筑产品,既然是创新的建筑产品,当然就没有可以执行的建筑规范,因此必须提供得到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产品检测和评估报告。建筑产品无外乎要控制以下三类技术指标,即:(1)结构性能参数;(2)保温密封性能参数;(3)防火性能参数和燃烧后的有毒气体参数。建筑规范官员可以根据这些检测报告来审查和判断建筑产品是否合格。

另外,规范始终落后于建筑实践,甚至于实践产品出来四、五十年后规范才颁布。如果没有这条创新的建筑产品审查通道,就不可能有今天在全球住宅市场蓬勃发展的冷轧钢材住宅。

从冷轧钢材住宅在中国近2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阻力不是来自技术;阻力也并非来自市场;阻力来自于目前我们还没有一个可以执行的冷轧钢材住宅规范,也没有一个创新的住宅产品和技术推广的途径或通道。尽管部分规范如:《轻型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陆续颁布。

但如果所有的创新住宅产品和技术都要等待规范颁布后才能顺利投放市场,而一个规范往往又要编制数年乃至近十年,那么中国的住宅建造技术什么时候才能跟上(或超越)国际住宅发展的步伐,同时我们还要去学习、引进、应用和普及新的建造技术。

因此说如果建筑界不从制度上创新,不建立起一条创新住宅产品和技术的审批通道,再好的住宅产品和技术都无法正常、顺利地推向市场。那么我们只能看着国际住宅产品和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而无法进入中国住宅市场。

3 我国在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模块化、工厂化方面的发展

3.1 湖南远大可建科技有限公司在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模块化、工厂化方面的发展

在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模块化、工厂化方面,远大可建科技有限公司经过4年多的技术开发和市场实践,有了一定的发展,找到了一条高效的工厂化、模块化的发展之路。

工厂化、模块化生产是指可持续建筑(简称“可建”)的楼型、户型、主板(楼承地板)及外墙窗、内墙门、通风、水电等,全部打包成一个个独立的模块在工厂制作,在模块设计过程中采用“减(少)、简(简单明了)、通用化”的设计原则,用总图将各个模块元素整合成一栋楼房所需的要素。通过全面推行工厂模块化生产,实施大规模、高质量、低成本的生产可建,才能使得生产商在极短的时间内建立起生产能力,并产生规模效益。

可建工厂化条件下的模块化要素:主板(楼承地板)模块化、柱梁模块化、外墙窗模块化、厨卫模块化、通风水电模块化、楼梯电梯模块化、内墙门模块化、内装模块化、楼型模块化,工厂化模块化生产是可建发展需遵循的原则。

3.2 湖南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简称“远大住工”)是国内首家以“住宅工业”类别核准成立的新型住宅制造工业企业,是住建部授牌的我国唯一一家综合性“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首先,在质量方面,住宅工业化的推行,将进一步改善住房的质量问题。预制建筑构件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可以避免人为因素,避免施工上的转包行为,质量可以控制。

其次,工业化生产减少了浪费。包括人力、原材料、时间、工序方面的费用节省。构配件实行标准化工厂生产,浪费少。现场实行装配式施工,基本减少了人为因素难以避免的浪费。

第三,成本可控在建筑行业成为了可能,更能节省劳动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安全隐患,建筑综合成本明显可控。

第四,住宅工业化的推行将“节能环保”在建筑行业成为可能。“工厂造房”,很多工序都是在工厂完成的,是区别于传统泥瓦匠施工模式的“干法造房”,大量节约施工用水,同时,集中工业化生产,建造过程节能,综合能耗低;工厂规模化生产,优化集成,最大限度减少材料损耗;工厂制造,大量减少现场作业,无粉尘、噪音、污水污染;集中装修,无二次装修大量建筑垃圾污染。

可见,与传统的建筑模式相比,住宅的工业化体现了成本可控制、质量有保证、节约、安全的特点和优势,符合国家节能、低碳、节约经济的发展要求,符合住宅产业现代化和人居质量提升的发展方向。

3.3 深圳万科股份公司

万科发展住宅产业化,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国家政策的引导使得万科走上了发展住宅产业化的道路。第二个方面企业认识到了这是行业发展的规律。第三个是万科后期发展规划要求他必须走工厂化、模块化的道路才能完成他的历史使命。

万科认识到他们的使命是这样的,首先我们要追求整个过程和速度效率,第二要保证房子的质量和性能。第三是对环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第四是要形成合作关系,包括和政府,包括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商业机构和厂商形成合作关系,这是他们在产业化方面所遵循的方向。

4 结论

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作为一个纲领性文件,开始了我国住宅工业化的探索之路,也标志着我国的住宅开始走向一个工业化的新时代。

2012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

通过以上论述可得出结论,钢结构住宅的产业化、模块化、工厂化受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并且是建筑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张爱林,刘学春等.远大可建工业化装配式多高层钢结构性能关键问题研究报告,北京工业大学,2012.9.

[2]丁成章.工厂化制造住宅与住宅产业化.

[3]格罗皮厄斯(德国).住宅产业化.

建筑规范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盐渍土 黄土 溶陷性 湿陷性

[中图分类号] P642.1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49-1

1概述

新疆地区是我国盐渍土分布范围较广地区之一,盐渍土分布类型比较全面广泛,岩土层厚度可达几十米;其中局部地区的粉土、黏性土同时具有非自重性湿陷性,某些地区如伊犁河谷等地具有自重性湿陷性,构成湿陷性岩土层厚度一般在6m以内,局部厚度较大。

粉土和黏性土溶陷性判断指标和湿陷性判断指标在规范中规定的试验方法均为侵水压缩法。溶陷性判断指标溶陷系数δ值≥0.01时具有溶陷性,湿陷性判断指标δs值≥0.015时具有湿陷性。由于溶陷性判定指标δ值比湿陷性判断指标δs值要求更严格,因此以往在新疆地区对于盐渍土沉降量判定主要以溶陷性为主,提出的地基处理建议也主要针对盐渍土的溶陷性进行处理。但由于处理方式及计算沉降量不同等常容易引起争议。本人根据本地区多年勘察经验和现行国家规范中的要求,针对以上问题解决方式进行简要论述。

2沉降机理简述

盐渍土溶陷性主要是由于土中所含有的硫酸盐、碳酸盐和氯盐等易溶盐溶于水中,土在自重或者荷载作用下引起沉降;对于湿陷性国内规范主要认为是黄土等土体具有多孔结构,并且多钙系和垂直节理发育,在水的作用下土体结构破坏引起沉降的现象,国外一些学者也认为上述土体在压力作用下引起的结构破坏也属于湿陷性破坏范畴。

3如何评价湿陷性和溶陷性

《盐渍土地区建筑规范》(SY/T 0317-2012)中规定当溶陷系数 δ值大于或等于0.01时,应判定具有溶陷性,并根据溶陷系数δ 的大小分为以下三类:

(1)当0.01≤δ≤ 0.03 时,具有轻微溶陷性;

(2)当0.03

(3)当δ>0.05时,具有强溶陷性。

盐渍土地基的总溶陷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Sδ0――盐渍土地基的总溶陷量(mm);δi――第i土层的溶陷系数;Hi ――第i层土的厚度(mm);n ――基础底面以下全部溶陷性盐渍土的层数。

溶陷量小于70mm时可以不予考虑溶陷性。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中规定当湿陷系数δs值大于或等于0.015时,应判定具有湿陷性,并根据湿陷系数δs 的大小分为以下三类:

(1)当0.01≤δs≤ 0.03 时,具有轻微湿陷性;

(2)当0.03

(3)当δs>0.05时,具有强湿陷性。

地基土的总湿陷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s――地基的总溶陷量(mm);δ si――第i土层的湿陷系数;hi――第i层土的厚度(mm);

β――修正系数,无实测资料时,可按下列规定取值

(1)基底下0~5m深度内,取β=1.50;

(2)基底下5~10m深度内,取β=1.0;

(3)基底下10m以下至非湿陷性黄土层顶面,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可取工程所在地区的β0值。

n ――基础底面以下全部湿陷性土层层数。

其最小湿陷等级Ⅰ级为s≤300mm。

由上述规范中规定可以知道,盐渍土对于小于70mm的溶陷量可以不予考虑,而对于黄土湿陷性则没有不予考虑的规定;对于地基以下5m深度范围内的土的溶陷性计算公式中没有规定修正系数,或者认为修正系数为1,而湿陷性沉降量计算中需要增加修正系数1.5。从而得出,对于地基以下5m深度范围内的相同土层,由规范中规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出的沉降量,湿陷量大于溶陷量50%。

4结论

对于盐渍土地区,既有溶陷性又有湿陷性的土层,不能确定是哪种沉降机理起主导作用时,且溶陷系数或湿陷系数大于等于0.015时,在基地以下5m深度范围内,采用我国现行规范《盐渍土地区建筑规范》(SY/T 0317-2012)和《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中沉降量计算公式计算沉降量时,其湿陷量比溶陷量大50%;当沉降量小于70mm时,按照《盐渍土地区建筑规范》(SY/T 0317-2012)规定盐渍土溶陷性可以不予考虑,按照《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规定应考虑土层湿陷性,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因此建议在勘察报告中针对上述情况,沉降量按照湿陷性进行计算,当沉降量小于70mm时应按照湿陷性黄土提出地基处理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1]汪传金,陈庆来等,《盐渍土地区建筑规范》(SY/T 0317-2012),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12.1.

上一篇:建筑工地范文 下一篇: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