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3-16 13:14:56

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

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经济可行性要求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一大重点,集中体现在对居住用地的建设强度进行科学控制符合当下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本文将从基于经济可行性要求的居住用地容积率控制进行分析探讨,希望在该领域的研究作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居住用地;控制性详规;经济可行性;建设强度

中图分类号:V22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经济可行性控制集中表现在对用地建设强度的控制上。用地建设空置率不单是一个纯粹的问题,还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和控制性详规编制等工作的不断细化,如何基于经济可行性要求的居住用地容积率控制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及研究。

1、容积率的概念浅析

1.1 容积率的基本概念

容积率即建筑容积率(Floor Area Ratio),指建筑物地面以上各层建筑面积的总和与建筑基地面积的比值。按照《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心区域的容积率指标如下:新建高层建筑商办用房为4,住宅为2.5;新建多层建筑商办用房为2.0,住宅为1.8。规划控制的是建设基地的综合容积率,综合容积率是各种建筑在基地总建筑面积中的比例,与各自容积率指标的乘积之和,再扣除折减率。

1.2 合理容积率的确定方法

在一般情况下,提高容积率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但建筑容量的过大,会带来建筑环境的劣化,降低使用的舒适度。为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相协调,城市规划中的容积率存在客观上的最合理值。

目前,已有诸多学者提出了合理容积率的确定方法。如鲍振洪、李朝奎(2010)从经济条件的约束、环境条件的约束、社会条件的约束等三方面综合取定容积率值;陈昌勇(2006)提出从宏观层次的形成、中观层次的调节、微观层次的修正三个层面最终确定容积率,新近又提出了基于经验、日照、建筑形式、地价、城市地理学的综合平衡法等。

1.3 容积率对地价的影响规律

容积率对地价的影响规律主要受收益机制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作用。总体来说,区位条件愈优越,地价水平愈高,供求矛盾愈突出,容积率对地价的影响程度愈大。对于不同城市,容积率对城市地价的影响程度与城市规模成正相关关系;对于同一城市不同地区,容积率对地价的影响表现为从中心向逐渐减弱;对于同城同地区,容积率对地价的影响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商业、住宅、工业用地。

2、用地建设强度控制与经济可行性评估

从现实的角度看,《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确定的建设用地类型中,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等受相关规范和专业要求限制,一般不会在建设强度要求上有太多出入;绿地及交通设施用地等几乎不涉及建设强度问题;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的建设强度也主要受基础设施条件和景观风貌要求控制。只有在确定居住用地的建设强度时面临的矛盾和挑战才最大。

2.1、居住用地建设强度是经济可行性要求的主要内容

居住用地的建设强度控制问题与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关系最为紧密。当居住用地的建设强度过大,居住人口将会相应增多,基础设施和绿地人均拥有量随之减少,社会配套服务设施无法满足要求,产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降低。反之,如果居住用地建设强度过低,除造成土地使用浪费外,要么会困为建设用地的边际成本增加减少了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让方案失去经济可行性。要么会导致房价过高引发社会问题降低了社会效益。

长期以来,规划人员在控制性详规的编制过程中,一般着眼于对居住用地建设强度上限的研究而忽略了对建设强度下限的论证,这样的结果常常造成居住用地容积率偏低,而缺乏可实施性规划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不高,在后期实施过程中反复进行容积率修改等等弊端。居住用地的容积率到底要达到多少才能满足控制性详规方案的经济可行性要求?这是一个问题。

2.2、探索居住用地建设强度控制的经济可行性评估

上杭县居住用地容积率普遍偏高,新建高层建筑约为2.5-3.0左右,高的甚至高出5.0;新建多层建筑为1.2-2.0左右。我县城人口在11万左右,规划面积达7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2.4平方公里。要对该县容积率进行可行性评估,就要做好以下工作:要集中在对居住用地的建设强度控制上,过高或过低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控制性详规方案要在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兼顾的前提下,通过运用容积率的杠杆作用,合理调控楼面地价,从而保证经济可行性。因此,经济可行性控制方法应该在合理的房价和适当的居住用地建设强度之间找准关系。为此一要发挥政府职能,控制好楼面地价在房价中的比重,二要通过合理调控容积率以降低楼面地价。按照这一前提,本文提出了一项基于地价和房价因素条件下的容积率计算公式,用以确定居住用地的容积率低限值,保证控制性详规方案的经济可行性。

3、合理调控容积率,控制好楼面地价

规划人员要运用好容积率指标控制,加强对方案经济可行性的指导,既是满足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相结合的需要,也是解决当前房价高的途径之一。只有合理的建设强度,才能决定合理的楼面地价,也才能产生合理的房价,在此前提下控制详规方案才具有经济可行性,这就是经济可行性控制的根本所在。

综合经济可行性的本质,就是要将房价、地价和合理的居住用地建设强度结合起来,通过调控容积率将地价因素控制在房价的合理比重当中。同时这些数据在现实中都比较简单易得,计算过程十分方便快捷,结论可以对调控用地建设强度提供直接指导。例如某地块地价为200万元/亩(即3000元/m2), 当地的多层住宅房价为6000元/ m2,高层住宅房价为5200元/m2,低层住宅房价为10000元/m2,相应的k值取0.33、0.27、0.4则,

多层住宅容积率=3000÷(0. 33×6000)=1.5

高层住宅容积率=3000÷(0.27×5200)=2.14

低层住宅容积率=3000÷(0.4×10000)=0.75

得出的结论是,当该地块规划为多层住宅时,其容积率不能小于1.5,规划为高层和低层住宅时其容积率分别不能小于2.14和0.75,否则规划方案不具有经济可行性。相应地,按照这种经济可行性控制方法也可以为居住用地出让提供价格依据,例如某地块容积率为1.5,当地房价为4200元/m2左右,k值取0.33则相应的地价应在2100元/m2,即140万元/亩左右,可以在政府进行土地出让时为确定地价提供一个大致的参考。

4、定性分析

4.1、建设条件分析

区位不同决定了土地的使用价值不同。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大、基础设施条件优越、地价较高,容积率应大于城市地区。考虑到城市景观环境的营造,应鼓励采用高层低密度高绿地率的形式,提供开敞空间。与此相反,城市地区容积率应适当降低,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旧城改造和棚户区改造除了要考虑技术因素外,还必须考虑动迁安置成本等因素,可适当提高开发项目的容积率,平衡改造成本和效益,吸引开发商的积极参与。环境承载能力是决定容积率控制上限的重要因素,中心区公共基础设施齐全,能够承载较高的容积率,地区公共基础设施较少,容积率应适当降低。通过调查发现,容积率过高的小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超负荷、停车困难、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4.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管理办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其官方网站发文称,已制定《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要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

据了解,该办法已于2012年3月20日由住建部下发各地住建部门。该方法明确,国有土地使用权一经出让或划拨,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容积率指标,不得随意调整、更改,不得以政府会议纪要等形式代替规定程序调整容积率。

行业人士分析认为,由于房地产调控趋严,过去几年中不少开发商高价获得的土地如今面临开发亏损的预期,而一些地方则通过修改容积率的办法,增加这些开发项目的可出售面积,以改变这些项目可能面临的亏损前景,并保证地方经济的发展。不过,由于容积率事先均依据所在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而制定,因此事后的更改可能会给城市规划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配套工程不足等等,从而影响长远的城市发展。分析人士认为,住建部此时的《办法》,是对地方政府此类行为的遏制。

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基础,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出口,这些重大措施的实施,使得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呈现出积极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长加快,社会需求进一步回升,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企业效益和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结束语】

控制性方案的经济可行性控制主要在于控制用地的建设强度,保证居民居住用地的容积率现实可行,满足社会,环境及经济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玮华.控制性详细规划(之十五)[J]. 城市规划通讯. 2012(23)

[2] 王玮华.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五) 第三讲 控制性详规的内容、深度与成果[J]. 城市规划通讯. 2010(03)

[3] 王亮.广州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新方法及思路[J]. 山西建筑. 2010(16)

[4] 石楠.Zoning区划控制性详规[J]. 城市规划. 2012(02)

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一)强化属地管理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守土有责”的原则,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是本辖区土地管理利用和耕地保护的责任主体,对辖区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保有量、补充耕地、土地整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执行和违法占地查处等情况负总责。行政主要负责人是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

(二)明确耕地保护目标。市、镇(街道)、村(居)三级逐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逐级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执行等责任。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对辖区内耕地保护的巡查,违法占地的制止、拆除和复耕,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立保护台帐,逐步设立统一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志。

(三)严把项目选址关。市国土资源局要按照《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27号)的有关规定对项目选址进行严格把关,项目选址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禁止占用基本农田或未经补充占用耕地。

(四)高质量补充耕地。项目用地占用耕地的,必须按照“占补平衡原则”实行占一补一,先补后占。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按照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鲁国土资字〔2011〕655号)的有关规定执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的实施主体为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对各镇、街道提报的立项项目,由市国土、财政等部门组织专家评审确定。项目开始实施时,由市财政向实施单位先行拨付项目投资预算额的50%,待项目通过验收后,再拨付剩余资金;项目未通过验收的,下拨资金原渠道收回。2011年耕地开垦费收取标准提高至每亩20000元,并将根据耕地开垦的难易程度和易地购买补充耕地指标等情况适当调整。积极推行政府统一招标、工程化整理复垦。

(五)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针对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紧张的情况,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充分调研,摸清情况,研究增减挂钩的有关意见,加快推进该项工作,通过增减挂钩节约指标满足项目用地需求,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居住条件,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六)强化考核和责任追究。将耕地保有量、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以及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发案率、拆除率、结案率等作为对有关部门、单位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考核比重。实行各镇、街道行政主要负责人离任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审计。

二、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

(一)落实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收购和出让划拨制度。土地使用权的收回收购工作要严格按照市政府《关于印发<收回收购国有土地使用权补偿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南政发〔2009〕22号)的规定执行。出让和划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要严格按照《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划拨用地目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执行。土地使用权的收回收购及出让、划拨均实行联席会议制度,由市长担任召集人,市监察、发改、财政、审计、国土、城建、规划等部门为成员单位。住房建设用地出让,必须以宗地为单位提供规划条件、建设条件和土地使用标准,严格执行商品住房用地单宗出让面积规定,不得将两宗以上地块捆绑出让或出具规划等条件。

(二)严格供地审批。市国土资源局要加强对拟出让土地的审批。凡属于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禁止用地项目目录》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通过预审;对符合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限制用地项目目录》的,根据规定从严审批;工业项目用地审批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和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通知》的相关规定执行。

(三)确保年度供地率。拟出让地块经市政府批复后,属地单位要抓紧提供土地出让相关材料;市发改、城建、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衔接和配合,加快办理供地的相关手续。市国土资源局要提高年度新增建设用地组件报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确保当年指标当年批回。对已批回的土地,要加强供地措施,确保年度供地率达到90%以上。对因虚报项目用地等原因造成批而未供的,相应削减下年度用地计划。

(四)加强批后监管。国有土地使用权土地出让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规划和建设条件。非开发建设单位自身原因确需调整的,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因开发建设单位申请调整规划建设条件而不按期开工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公开出让土地。对项目建设未达到土地出让合同约定投资强度或擅自改变容积率、土地用途等情形的,按《市国有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办法(试行)》有关规定处置。用地单位自身原因造成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按出让划拨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土地闲置满两年的,依法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

(五)依法依规进行土地登记。市国土资源局要严格按照《土地登记办法》、《省土地登记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土地登记,严格执行土地登记“五不准”:对出让土地没有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不准登记;对经营性土地没有按招、拍、挂方式出让的,不准登记;对协议出让地价明显低于出让底价的,不准登记;对违反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改变土地用途的,不准登记;对未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而设定抵押的,不准登记。进一步加强对因土地转让引起的变更登记和农村宅基地登记的审核,凡达不到转让条件的坚决不予登记。

三、严格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

(一)加强土地出让金管理。土地出让金管理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2006〕100号)等文件规定执行。市财政局是国有土地出让金的管理机构,对土地出让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负责。土地出让金纳入地方基金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土地出让收入要足额保障征地拆迁补偿支出,严格控制土地开发支出,重点向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复垦、水利建设等方向倾斜,城市建设和其他支出严格按批准的预算执行。

(二)严格土地出让金补缴。因历史原因造成的经营性建设用地在原出让合同中未明确容积率,属于重新明确容积率的,或虽明确容积率但因政府规划调整等原因修改原容积率的,按照市政府《关于经营性建设用地容积率、政府相关规费收取等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南政发〔2009〕25号)相关规定,补缴土地出让金。

(三)规范土地抵押贷款。政府储备土地设定抵押权的,严格按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77号)的有关规定执行。经市国土资源局批准,国土资源储备中心可以对储备土地进行前期开发、保护、管理、临时利用及为储备土地实施前期开发进行融资等活动。土地储备贷款主要用于储备土地前期开发,实行专款专用、封闭管理。国土资源储备中心应加强资金风险管理,不得以任何形式为第三方提供担保。

四、完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机制

(一)落实共同监管责任。市监察、发改、国土、城建、规划、房管、城管、工商、市政、供电、金融等部门是土地管理共同责任单位,要按照市政府《关于落实土地监管共同责任进一步加强依法管地用地工作的通知》(南政发〔2008〕61号)和《关于加强国土资源综合执法工作的意见》(南政办发〔2011〕26号)有关要求,依法履行土地监管职责,落实土地共同监管责任,形成执法合力。财政部门要在收到国土部门罚没物移送文件后及时出具接收手续。公安部门要依法查处阻挠公务的案件,及时受理、侦破国土部门移送的涉嫌土地犯罪的案件。法院要依法受理、审查、执行国土部门申请的强制执行案件,及时受理国土部门移送的土地违法案件。检察院要依法受理、查处公安部门移送的涉嫌犯罪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并依法监督其他国家机关正确履行法定职责。纪检监察部门要依法追究相关国家工作人员在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中的党纪、政纪责任。遇卫片执法检查、例行督察等重大行动,市财政、公安、法院、检察、监察部门需按照全市工作部署提前介入,及时完成相关任务。

(二)加强日常巡查监管。各镇、街道和市国土资源局要进一步落实动态巡查责任制,加大巡查与督查力度。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对举报的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行为,要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迅速依法查处,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查处。

(三)实行双报告双通报制度。市国土部门对发现的违法违规用地问题,要及时向市政府和市国土资源房管局报告,同时向各镇、街道和土地共同监管责任单位通报。

(四)严格农业结构调整用地审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用地的管理严格按照《市农业结构调整项目用地管理办法》(南政发〔2010〕5号)的要求,实行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审批,少占或不占耕地,尽量利用未利用地。市国土资源局和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对已审批的临时用地实施共同监管,防止形成新的违法违规用地。

(五)实行国土资源综合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国土资源综合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市监察、国土、法制、农业、林业、水利、海洋与渔业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及时研究涉及国土资源综合执法方面的重要事项,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形成部门联动合力。

五、从严实施土地管理问责

(一)加大考核力度。将土地违法违规情况和整改情况纳入对各镇、街道年度目标考核。各镇、街道辖区内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超出5%或虽未超出5%但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私采乱挖矿产资源现象严重的,年度内供地率未达到90%的,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不制止、不查处、不上报的,在市委、市政府绩效考核中扣减土地管理项目全部得分。

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一、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的对策措施

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的可行方法就是“零土地技改”和“无土地招商”,这种方法很多县市都在积极推行并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借鉴各地实践情况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的措施主要有:

1.1加大对闲置低效利用土地的清理力度

进一步加大对储备未供土地、低效利用土地和闲置土地的清理力度,排查实际情况,建立详细的记录档案,并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处置开发利用,从而节约大量土地资源,使其发最大的效益。全面清理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情况。对依法应当无偿收回、闲置满2年的土地,坚决进行无偿收回;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临时使用拍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理。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征收土地闲置满1年不满2年的土地闲置费。对闲置房地产用地特别是超过2年的,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出台的管理办法征缴增值地价。

1.2实行优先使用储备土地战略

在各类项目用地、建设用地选址时,国土、招商、规划等部门及乡镇(街道、开发区)引导项目优先使用闲置土地、低效利用土地和储备未供土地。提高储备土地的供地率,加快批而废弃、未供、闲置土地的盘活工作。对当年储备土地的供地率必须达到80%以上,往年储备土地的供地率要达到50%以上。依法进行处罚因项目投资不到位造成耕地撂荒的、土地闲置,坚决收回其土地使用权。

1.3加大闲置土地挖潜力度

提高土地利用率,利用迁村并点、建设农村住宅集聚区和旧城改造等形式,推进城镇一体化建设进程。对供而未用、用而不足的土地应努力盘活,对闲置企业、乡镇旧址,撤并学校的存量闲置土地进行复垦挖潜,盘活闲置土地,为一般项目落地提供保障。加速旧城改造步伐、推进“城中村”建设,为新项目建设提供了用地空间。

1.4加强土地管理,优化供地结构

对生态环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投入产出率高的节能型项目,以及拆迁安置和农民小区、重点急需项目,优先供地;原则上不单独对投资额小于300万元的工业项目供地,生产经营场所的获得采取租赁标准厂房或租赁土地使用权的形式。强化用地审核监管,项目的落户、竣工、验收,实行全过程管理,新建用地的项目必须充分消化企业现有闲置土地,在项目立项审批、核准、备案时,把企业现有闲置土地面积一并核算为用地规模,坚决核减投资强度与容积率达不到要求的供地面积。

1.5完善并严格执行土地使用制度

首先,改革土地的供给与出让方式,在土地使用制度方面应引入市场机制。进行集约经营,将以供给决定需求的方式替代以需求决定供给的方式。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价值,避免工业用地的低成本无序扩张。制定严格的土地储备制度来完善土地使用制度,这个制度是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又一有效方式。城市土地的利用要同时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政府应该对土地市场进行适当的管制,来保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实现,土地储备是管制土地市场与政府调控的有效手段。作为盘活城镇内部存量土地和置换城镇内部低度利用的土地、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有效途径的统一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也能够规范土地市场、解决土地无偿使用制度下产生的诸多历史遗留问题。

1.6整合用地,挖掘潜力

集中开发研究、中试、推广、生产区域,整合现有土地。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选择最有利的产业发展集群模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低投入、高产出。挖掘现有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借鉴国内其他园区的经验,引进区片容积率控制的概念,即对开发区确定一个合理的容积率,一部分企业用地可超过区片容积率,另一部分企业用地可根据实际需要小于区片容积率,只要整个区片实际建筑容积率不超过规划容积率即可,这样可满足不同用地者的需求,促使土地集约利用。

1.7多维发展,拓展空间

土地集约利用应该放眼未来,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地面上的建筑高度,通过科技技术向地下要空间。借鉴其他立体开发模式。如在一幢多层建筑中安置几个或几十个工厂或车间,即将平面方向上布置的厂房,在垂直方向上重叠起来,形成工业大厦或工业综合体。高新区基本上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业企业,适宜于布置立体化标准工厂。另一方面,向地下空间拓展,认真借鉴世界各国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成功经验。

1.8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模

严格控制城镇的土地利用规模,准确定位城镇的发展方向。根据产业优势、特点诸要素,制定科学的人口发展政策,确定城镇准确的发展定位。综合考虑产业发展所需的用地、人口聚集所需的用地、城镇公用基础设施所需的建设用地,从而确定合理的城镇的土地利用规模。对项目用地进行科学规划,切实控制建设项目的用地数量。在对建设项目的用地进行规划过程中,不仅应该考虑建设项目的实际需要,还应该注重节约土地资源。确定合理的建设用地的规模,设计过程中切勿一味追求大规模、高品位,应该讲究经济买惠、节约用地、切买可行的原则。

二、结论

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一)统筹城乡。加强城乡规划衔接,优化城乡用地布局,强化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形成城乡土地合理利用的新格局,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控制总量。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有序、有效控制建设用地过快增长。

(三)用好增量。提高工业项目用地准入门槛,建立工业项目用地预申报和项目预评估制度,完善工业用地市场配置机制,强化合同监管,提高新建工业项目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四)盘活存量。整合土地资源,不断完善低效用地、闲置用地盘活再利用的工作机制,提高土地总体使用效益。

二、工作任务及分工

(一)加强规划引导。

加强市、区(县级市)两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协调衔接的基础上,结合规划修编工作,在编制工业布局规划时体现前瞻性、系统性要求,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提升产业集聚规模效应(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各区、县级市政府,市国土房管局、经贸委、规划局配合)。

(二)加快工业用地储备。

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储备、分区实施”的工业用地储备机制。统筹制订市、区(县级市)两级工业用地储备规划,各区、县级市工业用地储备规划纳入市级规划统筹安排,市统筹制订工业用地储备规划时适当向重点地区倾斜;市政府批准全市工业用地储备规划后,市及各区、县级市分别下达市及本区、县级市年度工业用地储备计划和投资计划并组织实施;各区、县级市配合市开展辖区内的工业用地储备项目的征地拆迁和土地整理工作(市国土房管局、发展改革委,各区、县级市政府负责)。

(三)提高新建工业项目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一是修订完善《*市产业用地指南》(下称《指南》),进一步提高工业项目用地容积率、投资强度和产出率等准入门槛,鼓励引进高科技、高税收、高附加值的项目(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国土房管局、规划局配合)。二是在符合城乡规划的前提下,适度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的上限控制值、降低工业用地绿地率的下限控制值,在今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中,提出工业用地的容积率上、下限控制值和绿地率上、下限控制值,并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土地出让合同附件中明确(市规划局牵头,市国土房管局、经贸委配合)。

(四)建立工业项目用地预申报和项目预评估制度。

一是建立工业项目用地预申报制度。通过市国土房管局公众网站公开接受用地单位的工业项目用地预申报,并根据预申报的用地选址意向、用地面积、产业类型、建设规模、投资估算、开工时间等信息,汇总建立工业项目用地信息库。各区、县级市负责适时引导用地单位进行用地预申报(市国土房管局,各区、县级市政府负责)。二是建立工业项目预评估制度。依据我市产业政策、全市工业布局规划和《指南》等,对工业项目用地信息库中的项目进行评估,筛选出占地少、产出大、效益好的优质工业项目,为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出让奠定基础(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国土房管局、外经贸局、经贸委、环保局、规划局,各区、县级市政府配合)。

(五)完善工业用地出让制度。

进一步完善土地市场配置机制,科学编制工业用地出让计划,合理安排工业用地出让的规模、结构、时序。严格按照产业和供地政策供地,严格执行国家用地行业定额和《指南》标准,达不到标准的不予供地。在考虑企业投资运营特点和生产线生命周期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土地的有偿使用年限,建立工业用地租赁制度,引导部分工业项目以短期出让或租赁的形式取得土地(市国土房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环保局配合)。

(六)强化工业用地有偿使用合同监管。

在土地有偿使用合同中约定投资强度、容积率、开竣工时间、价款、违约责任等内容,指定专门机构跟踪合同履行情况,不能按约定执行的,依法追究违约责任。工业用地项目竣工后组织用地验收,对未达到用地标准的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满后仍未达到标准的,按合同约定地价的一定比例加收违约金,具体办法另行制订(市国土房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经贸委、规划局配合)。

(七)盘活存量工业用地。

一是鼓励用地单位充分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新建、扩建、翻建标准式多层厂房。存量工业用地在符合有关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市规划局、国土房管局、发展改革委负责)。二是加强低效工业用地的再利用。存量工业用地不能达到《指南》标准的,视为低效工业用地,可由土地储备机构协议收购后再利用(各区、县级市政府牵头,市国土房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配合)。三是加大土地置换整合力度。在不增加建设用地规模并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前提下,将零散建设用地复耕与农用地置换,以利于土地整合使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各区、县级市政府牵头,市国土房管局配合)。四是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对闲置土地征收土地闲置费和增值地价(市国土房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配合)。

(八)加强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

按照统筹城乡的原则加快编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合理调整建设用地的规模和空间布局。尽快制订《*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建立统筹城乡的有形土地交易市场,逐步提高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各区、县级市要积极引导集体经济组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将分散的集体建设用地(含村经济发展留用地)集聚化和规模化经营(市国土房管局、规划局,各区、县级市政府负责)。

三、组织领导

成立*市统筹高效利用工业用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工业用地高效利用的各项工作,研究解决工业用地高效利用中的重大问题。

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1.有利于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有利于严格执行城市整体规划、城市空间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

3.有利于集约利用、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4.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有利于节能降耗,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二、预审范围

全区所有拟新增建设用地项目。

三、预审内容

1.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2.是否符合土地供应政策,项目选址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产力布局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投资强度、地价是否符合关规定,建筑容积率等是否达到建设用地指标体系规定;

3.布局、生产工艺、设备及拟采取的环保措施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4.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情况和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5.劳动力资源使用情况;

6、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情况。

四、预审组织

区政府成立新增建设用地项目预审领导小组(下简称:区项目预审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担任正、副组长,成员单位为:区政府办、行政服务中心、发改局、监察局、建设局、外经局、环保局、招商局、劳动和社保局、国土分局、规划分局,负责全区新增建设用地项目的预审工作。区项目预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行政服务中心内),具体负责有关事宜。

五、预审程序

1.各镇(街道、开发区)对拟新增建设用地项目填报《新增建设用地项目预审预报表》(见附表)及《项目基本情况说明》,并提交区项目预审领导小组办公室。

2.区项目预审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新增建设用地项目预审预报表》及《项目基本情况说明》及时分发至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按本部门职责和关政策及时与申请单位取得联系,对其预报情况进行初审,对需实地踏勘的事项及时组织踏勘,并于7个工作日内形成初审意见。

3.区项目预审领导小组召开预审会议,各成员单位向区项目预审领导小组说明初审情况,由领导小组研究确定预审意见。原则上每月召开三次预审会议。

4.通过预审的项目由区项目预审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书面形式通知所在镇(街道、开发区)组织实施;未通过预审的项目退回所在镇(街道、开发区)重新调整申报或予以取消。

5.未经过预审、预审未通过的项目,关职能部门不再办理关审批手续。

6.项目通过预审后,由所在镇(街道、开发区)组织实施,由区有关部门会同所在镇(街道、开发区)进行跟踪管理(具体跟踪管理办法另行制订)。所在镇(街道、开发区)应及时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按项目审批的规范要求完善后续手续,并将实施结果报区项目预审领导小组办公室。

六、几点要求

土地是发展之基,要坚持供地量与投资额、产出效益、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等指标挂钩的用地制度,适当提高项目用地门槛,合理设置产业准入条件,建立限额供地机制。原则上不满1000万投资的项目不供给土地。要坚持“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效一片”的滚动开发模式,减少土地闲置,降低开发成本。要积极推进多层标准厂房建设,除生产制造工艺特殊情况外,一般厂房须建三层(含三层)以上。引导小型企业向标准厂房集中。鼓励现有企业增资扩股,少占甚至不占用土地,积极探索“无地招商”。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使用调整的结合。

七、其他

1.本意见由区项目预审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土地供需矛盾;节约集约用地;盘活存量;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宁阳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双核”发展战略,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面对日益突出的土地供需矛盾,积极探索制度创新,加强建设用地全程监管,注重内涵挖潜,盘活存量,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双赢”。

1.以规划引领节约集约用地

把规划调控作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基础,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纲,以年度计划为领,统筹安排全县用地布局,以东部经济开发区和西部环城科技产业园为核心,集中有限的土地资源要素。推进“双核”发展,一是强力推进县城城中村开发改造,按照“政府主导,村为主体、群众自愿、市场动作“的方针,坚持“城市有形象,村居有发展,群众得实惠”的原则,高起点规划,强力度实施,快速度建设。首批4个城中村改造后,可腾空建设用地800亩以上。二是实施工业项目退城进园。全省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后,县政府随即召开会议,计划对位于县城区的晋煤明升达化工公司40.60项目整体迁到至县经济开发区,同时将原厂区进行商住开发。经过6年多的发展,“双核”快速崛起,聚集了全县80%以上的投资额和工业总量,推动了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促进了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2.以制度保障节约集约用地

针对建设用地批而未供、闲置和低效利用等问题,从制度创新入手,用制度确保项目高效用地。县委以常委会会议纪要形式确定了土地管理八项制度;县政府先后制定了《建设项目用地审批管理办法(暂行)》(宁政发〔2012〕56号)、《宁阳县建设项目用地管理办法》(宁政发〔2013〕40号)加强了建设项目全程监管。

2.1加强了落地项目预审

经济开发区内工业项目亩均投资强度不足280万元、预计项目达产后亩均产值低于400万元/亩,亩均税收不足20万元的项目以及其他工业项目区亩均投资强度不足220万元,项目达产后亩均产值低于280万元/亩,亩均税收不足15万元的项目不予审批。投资额低于5000万元或用地面积低于15亩的新建工业项目不再单独供地。对审查符合要求的项目,以县政府名义发放预审意见书,项目方可签约、落地批报。

2.2实行项目用地申请承诺制

招商引资和项目单位书面向县政府承诺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和开竣工时间。同时对用地面积大、建设周期长的项目,实行分期分批供地。

2.3健全多层工业厂房建鼓励机制

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租赁、购买多层标准厂房解决生产经营场所。鼓励在各类园区和工业集聚区内集中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多层标准厂房一般不得低于3层,容积率应达到1.2以上,且符合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要求。

2.4形成合力加强全程监管

项目必须经规划、住建、国土三部门到场定点放线后才能开工建设。建设过程中,国土局土地资产监管中心、执法监察大队成员实行项目包保,随时到现场巡查,对不按时开、竣工,投资强度、容积率等达不到承诺条款等约定要求的,及时提出警告,出具书面整改通知,同时有效避免了项目超占、移位、错位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3.以盘活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面对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我们坚持眼睛向内、重心向下,责任明确,按照“以用为先、盘活为要、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全面铺开”的原则,集中清理清查闲置低效土地和批而未供土地,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

3.1摸清家底建档立卡

由县国土局牵头与县督查局、县发改局、县规划局等部门组成工作组对全县建设用地利用情况进行拉网式的清理排查,对清查出的闲置低效土地和批而未供土地坚持区别对待,建立了一地一档、一地一图等资料,逐宗查清原因,逐宗制定盘活方案。

3.2明确责任主体

按照“谁招商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乡镇(街道)、开发区、产业园为盘活处置的责任主体,全面负责本责任范围内闲置低效土地和批而未供土地的盘活利用。

3.3加强检查督导

由县国土局牵头,与县督查、发改、规划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督导组,分区域、有重点地巡回督导,有效促进了清理处置工作的深入实施。2012年下半年来,共盘活闲置低效用地23宗,面积1672亩;开展2007-2012年度批而未供清理清查活动以来全县已供应批而未供土地面积3560.3亩。

3.4严格政策堵死后路

明确规定凡是有新上项目需要用地的,首先根据项目要求,推荐合适的闲置低效用地和批而未供土地,本着双方有利的原则进行,逐步化解批而未供土地,建立闲置低效用地有效退出机制。对完成盘活闲置低效用地任务的乡镇,优先安排新的用地计划。

4.以挖潜造地促进土地布局调整集约利用

通过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工作,把节余指标调整到“双核”使用,充分释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潜力,同时把土地级差收益返还农村,促进新农村建设。在项目申报和实施中,坚持把政策交给群众,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确保项目申报群众同意,项目实施群众参与,项目建成群众满意。在责任落实上,县政府专门与各乡镇(街道)签订挖潜造地项目责任书,并纳入绩效考核。在项目推进上,建立了由县新农办牵头、财政管资金、国土管政策,每月一次联合督导检查的推进机制,有力拓展了全县发展空间。

5.以执法维护土地利用良好环境

建立执法监察共同责任机制,由国土资源、公安、检察院、法院、供电等相关部门联合,成立了土地执法专业执法队伍,针对全县用地的违法行为,根据各自部门职责联合执法,形成执法合力。做好日常执法巡查工作,确保对违法行为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重点加强对拟新开工重点项目的巡查,确保在没有取得合法用地手续前绝不能开工建设,绝不能形成违法事实,切实做到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切实做好卫片执法检查工作,坚持事、人处理到位、违法建设拆除到位,连续2年确保了“零约谈、零问责”。

土地资源有限,节约集约无限。日益紧缺的土地资源、加快发展的紧迫压力,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土地管理工作,努力走出一条节约集约、高效用地的新路子,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z].2013-11-18.

[2]宁阳县人民政府.建设项目用地审批管理办法(暂行)2012-05-10.

[3]宁阳县人民政府.宁阳县建设项目用地管理办法,2013-04-11.

作者简介

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范文第7篇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为主线,以加快城镇化建设为重点,抓编制、成体系,完善城乡规划;抓质量、上水平,加强城乡统筹;抓建制、促执行,严格规划落实。确保三年大变样目标实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工作目标

完善县(市)、镇、乡、村各层次规划,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健全城乡规划制度体系,建立科学管理长效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管理,提高规划执行质量;加大规划执法力度,保证城乡建设正常秩序;推动城乡规划上水平,实现城镇面貌大变样。

三、主要任务

(一)突出重点,深化完善城市规划

1.加强区域统筹。按照《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科学确定市主城区与相邻组团的职能,统筹中心城区与周边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和规划区范围内镇、乡、村的规划引导。深化新区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区生态城规划》,推动新区加快发展。

2.做好规划衔接。在规划设计集中攻坚行动的基础上,加强对各项规划的研究,做好各项规划成果之间的衔接和深化,提高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打造城市亮点。围绕“一河、两岸、西文、中商、东工、满城绿”的发展思路,结合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重点,成片打造城市亮点。完成“一场三馆”和“一中心两总部”规划。完成市区个重点区域城市设计或景观整治规划。在近期城市开发建设中,积极开展带电梯的多层住宅试点工作,进一步改善人居质量。

4.培育精品工程。加强历史、人文、建筑风貌等方面的研究,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围绕市区“十大工程”,培育至少—个标志性工程。年内组织开展全市规划设计评优活动。通过方案比选、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等环节,把好规划设计方案审查关,筛选一批规划设计佳作,建立规划设计精品库,为参加全省、全国的评优活动打好基础。

5.提升城市品位。完成《市城市雕塑设计规划》,组织开展主题雕塑创作活动。依据现有规划技术导则,完成主城区候车亭、电话亭、废物箱、道路护栏、灯具、座椅、花钵等城市家具规划设计和城市匾牌标识规划设计,充分展现城市魅力。

(二)统筹城乡,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1.县(市)。在完成总体规划审批的基础上,完成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备案。按照城市总体规划,重点完成项专项规划,包括:县(市)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总体城市设计)、绿地系统规划、综合防灾规划、给水工程规划、排水工程规划、供热工程规划、燃气工程规划、供电工程规划和电信工程规划。完成项技术导则,包括:总体城市设计导则、建筑外观设计导则、广告牌匾设置导则和城市家具设置导则。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需要,编制其他专项规划和技术导则。完成-个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和景观整治规划,至少培育个标志性工程。开展城乡统筹规划试点工作,实施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管理,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2.镇乡。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年底前全面完成镇、乡规划。对已经完成的,要重新梳理,凡是规划已到期或期限不到年的,都要重新编制。重点是明确城镇性质、发展目标、村镇体系、村镇建设用地规模,以及工矿企业、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出空间管制措施。同时,年底前要全面完成重点镇镇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3.村庄。在县(市)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指导下,年底前全面完成村庄建设规划。重点抓好个农村新民居示范村规划月底前,完成省重点支持的个示范村规划。月底前,完成其余个示范村规划。加强村庄规划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民居建设、基础设施改造、容貌环境整治工作的指导,满足村庄建设发展的需要。年内,编制完成 村历史文化名村规划,搞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充分挖掘乡村历史文化遗产,划定历史街巷、传统民居、文物古迹等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提出建设控制要求和保护修缮措施。

(三)加强管理,切实维护城乡规划权威

1.健全规章制度体系。市区:开展《市城乡规划管理实施细则》的研究起草工作。制定《市经营性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规定》、《市建设项目日照分析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按照《城乡规划法》对现行的规划管理制度进行清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各县(市):制订符合本地实际的规划管理办法。制定出台土地使用和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及规划条件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制定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建筑间距和退地界管理、建筑退道路红线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形成较为完备的规划管理制度体系。健全村镇规划评审和公布制度。组织村镇规划评审委员会,特别要注意听取农民意见,增强村镇规划的可行性。在村镇显著位置建立规划成果展示牌,加强广大农民对村镇规划实施的监督,维护村镇规划的严肃性。

2.提高城乡规划水平。市区:完善城乡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度,加强对大中型公共建筑设计的管控,以绿色、低碳、生态、可持续理念为原则,实现建筑大师领衔的设计要求。各县(市):组织开展“建筑大师进县城”活动,积极引进一流设计单位,提高规划设计水平。重点提高农村新民居规划水平,突出当地特色,落实节地要求,引导有条件的村庄建多层住宅。

3.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在中心城市规划统筹范围内实行规划统一管理。严格按照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项目选址,核发选址意见书。严格依据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规划条件、审批建设项目,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建设项目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做到所有城乡建设项目依法依规审批,不开“天窗”。严格管理各类项目的容积率,控制居住用地容积率上限,杜绝随意调整容积率的现象。强化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引导作用,处理好新城开发和旧城建设的关系,统筹土地开发储备、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性住房和重要功能区的建设时序,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

4.完善规划修改程序。建立规划定期检查制度,按照总体规划两年一次,控制性详细规划一年一次的原则,年内对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制定出台《市县城总体规划修改工作规程》,明确总体规划修改的条件、程序、工作标准和要求。修改县城总体规划,应向市政府申请,并提交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总结评估报告,经市政府同意后,组织编制修改方案。

5.严格城乡规划执法。成立市城乡规划局规划督查大队,加强规划审批项目的日常巡查。探索派驻规划督查员制度。开展规划执法大检查活动,对治理违规变更规划和调整容积率问题进行集中检查,及时纠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为全省规划执法大检查做好准备。

6.开展“零违工程”行动。市区和各县(市)要把“零违工程”作为开展“城乡规划年”活动的一项重点,对建成区范围内的各类违法建筑和超期临建进行清查,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全部拆除、处理。通过日常巡查、电话和信件举报等多种渠道,及时发现并核查处理有关违法建设行为,严肃维护城市建设的正常秩序。

7.深入推进“阳光规划”。市区及各县(市)都要建立规划展馆,展示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成果。积极开展规划“三进”活动,通过规划“进社区、进街道、进单位”,扩大公开、公示范围,保证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开展城乡规划年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任务分解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工作步骤、完成时限和工作要求,确保各项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各县(市)要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班子,制定开展“城乡规划年”活动的实施方案及任务分解表,并报送市城乡规划局。

(二)加大规划投入。各县(市)要把规划编制、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规划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建立健全覆盖县、乡、村的规划管理机构,基本形成城乡规划统筹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三)加强督导考核。建立信息反馈和月报制度。市规划局每月向市政府汇报活动进展情况。各县(市)于每月日前向市规划局报送工作进展情况,由市局进行汇总,上报市政府。市局对各县(市)活动进展情况每月进行通报,督促各项任务落实。建立检查评估考核体系,明确考核标准、内容、形式和要求,年底对各县(市)“城乡规划年”活动工作进行全面评估、考核和排名。

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范文第8篇

(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目标任务。经过四年的努力,要实现三大根本转变:一是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实现从粗放利用型向资源节约型根本转变,全社会节约集约用地意识进一步增强,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综合利用效益显著提高,土地闲置浪费和低效利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二是在管理方式上,实现从土地管理部门单一管理向多部门综合协调管理根本转变,使全市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组织有序、职责明确、部门协调,建立全社会节约集约用地管理机制;三是在实施手段上,实现从事前行政审批向建设用地全程的综合监控转变,充分发挥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促进作用,把节约集约用地融合到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各项宏观经济活动中。按照《*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20年)》相关控制指标的要求,至2012年人均占用建设用地控制在153平方米。

(二)充分认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重要性。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解决我市土地供求矛盾的重要举措,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重要意义,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二、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

(一)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按照“守住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体现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原则,认真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确保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标准农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耕地占补平衡措施落实。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等规划在用地规模、空间布局、开发时序上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衔接。通过编制和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一步合理布局土地利用空间,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引导工业向开发区(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严肃查处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的行为,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科学编制年度用地计划。根据上级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和上一年度土地利用实际情况及本年度需求情况,科学制订并认真实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安排用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下山搬迁等民生用地。不断完善房地产用地、工业用地出让计划管理办法,未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建设项目,原则上不予安排用地。

三、加大闲置用地清理力度,着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一)加快转而未供土地的供应速度。切实有效利用和消化已农转用未供土地,采取调整项目、盘活指标、加快拆迁等多种方法,有效提高供地率。对已办理农转用征收手续后需改变规划用途的,报经市政府批准调整项目后办理供地手续;对已办理农转用征收手续的土地,前期工作未到位的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园区)负责完成前期工作,及时供地;对已办理农转用征收手续不能实施供地的,按程序上报盘活用地指标。前三年度的已农转用土地供应率不得低于90%、80%和50%。

(二)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对闲置土地满一年以上未满二年,依法应征收土地闲置费的,一律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严格按规定标准收取土地使用税;对闲置土地满二年,依法应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对因企业自身原因闲置半年以上一年以下的土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园区)管理机构和有关单位要各司其责,责令项目土地使用者出具承诺书,督促用地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尽快开工建设或寻找新的投资者,引进新的项目,进行调整使用。

(三)加强土地储备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工作,充分发挥土地储备在增强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供应中的调控能力。合理确定储备土地规模,优先储备现有未利用建设用地,对因规划调整为经营性用地的,一律统一收购储备,统一公开出让。实行建设用地“净地”出让,出让前处理好土地产权、补偿安置等经济法律关系,完成必要的通水、通电、通路、土地平整等前期开发。合理确定建设用地出让的宗地规模。要严格控制开发周期,每宗土地的开发建设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二年,防止土地闲置浪费。

四、加强城市建设用地管理,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一)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对突破用地规模的,规划部门应会同国土等相关部门进行调整修正。要根据城市功能分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编制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供应计划,降低传统产业用地规模,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用地比例,提高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用地在住宅用地中的比例,合理配置行政、商服、居住、体育、文化等设施用地,综合发挥社会资源集聚和共享效应。要鼓励建设项目向空中发展,适度提高城市宜建区的土地开发强度,对建筑高度、容积率没有特别限制的区域,在符合城乡规划的前提下,要适度提高建筑高度和容积率。

(二)鼓励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规划部门要会同人防、国土等部门制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在符合规划、人防、消防等要求的前提下,地下空间用途和面积等指标明确的经营性用地,要与地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纳入公开出让范围。按市场化途径取得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的,可以单独办理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登记。对行政划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人防项目和依法“结建”的人防工程建设项目,以及规划设计条件明确可进行地下设施建设的,可以无偿取得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单独办理登记手续,但不得分割转让。工业企业合理开发利用工业用地的地下空间,不另行收取土地出让金。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管理,控制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一)科学编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优化建设项目用地方案。编制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和整合现有及关联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综合服务容量和能力,合理安排新建项目规模,努力提高整体效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选址和用地规模,结合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用地指标,要充分论证,优化设计方案,并严格执行各类项目建设用地定额下限标准,尽量少占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

(二)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规模。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公建项目和生态绿化建设。加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严格执行行业用地标准,其用地总规模原则上不得超过项目用地预审时确定的用地规模。

(三)深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逐步缩小划拨方式供地范围。今后除由政府全额投资兴建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各类社会事业用地外,其余应实行有偿使用。

六、加强工业用地管理,提高工业用地的投入产出率

(一)坚持项目决策咨询制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要求,进一步明确产业导向目录。合理设置工业用地公开出让的产业类型、投资强度、环保要求、规划条件等内容,强化土地供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把好入园项目的质量关、布局关、经营者素质关,加强项目的协调服务,把工业项目决策咨询与项目投资协议签订、土地公开出让、备案核准等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项目决策咨询的科学性和操作性。

(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根据新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细化项目入园标准,提高园区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容积率要求达到1.0以上。根据工业用地双控指标和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确定项目供地量。对分期建设的项目原则上分期供地。加强对企业内部平面图设计的规范管理,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

(三)严格执行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各项规定,大力推进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严格执行全国、省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

(四)建立以土地贡献率为主导的工业用地评价机制。完善工业项目决策咨询与用地预审相结合制度,将工业项目的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投入产出、科技含量、投资强度、节能减排、财政贡献和社会贡献等要求纳入决策咨询内容,作为工业项目出让和批后监管、复核验收的依据。逐步推行工业用地“亩产效益”评价体系,实行工业企业土地利用效率与财政、税收政策相挂钩的综合激励措施。

(五)大力开展企业挖潜节地活动。引导企业通过压缩超标的绿地面积和辅助设施用地,扩大生产性用房。鼓励工业生产型企业通过厂房加层、老厂改造、内部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对符合规划、安全、消防要求,不改变原用途,经批准在企业原用地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工业厂房,提高建筑容积率的,不补缴土地出让金,并减免城市市政基础建设配套费。对新增工业用地,厂房建筑面积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部分,不补缴土地出让金。

七、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管理,挖掘农村建设用地潜力

(一)科学编制农村集镇、村庄规划。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结合“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部门要加快编制和调整农村集镇、村庄规划,加快“中心村”整治和建设步伐,逐步缩小农村建设用地规模。集镇、村庄建设要充分利用村内原有宅基地、空闲地以及低丘缓坡中的非耕地。严格执行农村“一户一宅”政策,控制农民超用地标准建房,要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的“一户多宅”问题。探索建立农村空闲宅基地退出机制。

(二)切实做好“城中村”改造。按照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要求,根据“统一规划、适当集中、合理布局、分步实施、配套建设”的原则,结合旧城改造和城乡结合部村庄改造,应当集中建造多层、高层公寓,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大力开展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宜居则居”的原则,加快制定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统一的低丘缓坡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低丘缓坡,拓展土地利用空间。结合下山搬迁、地质灾害搬迁避险安置,加大撤并零星自然村的力度,鼓励搬迁居民点的宅基地复垦。

八、强化建设用地批后监管,严格土地执法监察

(一)加强建设项目用地动态监管。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项目土地出让合同条款,明确项目开工与竣工期限,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规划条件、投资强度、绿地率以及违约责任等内容。对未按建设用地出让合同约定缴清全部土地价款的,不得发放土地使用权证书,也不得按土地价款缴纳比例分割发放土地使用证书。强化建设用地项目开发利用全过程的跟踪检查,全面推行以土地使用合同或划拨决定书履行情况为主要内容的复核验收制度,对违反约定条款内容的,要追究土地使用者的违约责任,同时限制其参加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活动。

(二)严肃惩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行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对非法转让、未批先用、少批多用、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严重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公开曝光违法用地典型案例。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要将企业违法用地、闲置土地等信息纳入信息基础数据库。对未取得合法用地手续的建设项目,各有关部门不得办理项目审批、核准、建设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发放贷款、工商登记、通电、通水、通气等手续,违反规定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充分发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土地管理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村级土地管理协管员制度,积极探索农民建房用地、农业生产设施用地、乡镇(街道)区域内违法用地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执法监察的机制。

九、加强组织领导与部门配合,形成节约集约用地氛围

(一)加强组织领导。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各有关部门要转变用地观念,把节约集约用地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抓出成效。要层层落实责任制,完善考核奖惩制度,把节约集约用地考核纳入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年度考核体系。

(二)加强协调配合。建立由发改、经贸、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环保、财政、农办、农业、林业、水利、监察、审计、开发区、中部开发办等部门组成的协调机构,统筹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把节约集约用地落到实处。

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范文第9篇

(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目标任务。经过四年的努力,要实现三大根本转变:一是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实现从粗放利用型向资源节约型根本转变,全社会节约集约用地意识进一步增强,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综合利用效益显著提高,土地闲置浪费和低效利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二是在管理方式上,实现从土地管理部门单一管理向多部门综合协调管理根本转变,使全市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组织有序、职责明确、部门协调,建立全社会节约集约用地管理机制;三是在实施手段上,实现从事前行政审批向建设用地全程的综合监控转变,充分发挥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促进作用,把节约集约用地融合到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各项宏观经济活动中。按照《*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20年)》相关控制指标的要求,至2012年人均占用建设用地控制在153平方米。

(二)充分认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重要性。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解决我市土地供求矛盾的重要举措,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重要意义,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二、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

(一)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按照“守住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体现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原则,认真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确保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标准农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耕地占补平衡措施落实。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等规划在用地规模、空间布局、开发时序上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衔接。通过编制和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一步合理布局土地利用空间,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引导工业向开发区(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严肃查处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的行为,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科学编制年度用地计划。根据上级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和上一年度土地利用实际情况及本年度需求情况,科学制订并认真实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安排用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下山搬迁等民生用地。不断完善房地产用地、工业用地出让计划管理办法,未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建设项目,原则上不予安排用地。

三、加大闲置用地清理力度,着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一)加快转而未供土地的供应速度。切实有效利用和消化已农转用未供土地,采取调整项目、盘活指标、加快拆迁等多种方法,有效提高供地率。对已办理农转用征收手续后需改变规划用途的,报经市政府批准调整项目后办理供地手续;对已办理农转用征收手续的土地,前期工作未到位的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园区)负责完成前期工作,及时供地;对已办理农转用征收手续不能实施供地的,按程序上报盘活用地指标。前三年度的已农转用土地供应率不得低于90%、80%和50%。

(二)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对闲置土地满一年以上未满二年,依法应征收土地闲置费的,一律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严格按规定标准收取土地使用税;对闲置土地满二年,依法应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对因企业自身原因闲置半年以上一年以下的土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园区)管理机构和有关单位要各司其责,责令项目土地使用者出具承诺书,督促用地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尽快开工建设或寻找新的投资者,引进新的项目,进行调整使用。

(三)加强土地储备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工作,充分发挥土地储备在增强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供应中的调控能力。合理确定储备土地规模,优先储备现有未利用建设用地,对因规划调整为经营性用地的,一律统一收购储备,统一公开出让。实行建设用地“净地”出让,出让前处理好土地产权、补偿安置等经济法律关系,完成必要的通水、通电、通路、土地平整等前期开发。合理确定建设用地出让的宗地规模。要严格控制开发周期,每宗土地的开发建设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二年,防止土地闲置浪费。

四、加强城市建设用地管理,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一)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对突破用地规模的,规划部门应会同国土等相关部门进行调整修正。要根据城市功能分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编制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供应计划,降低传统产业用地规模,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用地比例,提高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用地在住宅用地中的比例,合理配置行政、商服、居住、体育、文化等设施用地,综合发挥社会资源集聚和共享效应。要鼓励建设项目向空中发展,适度提高城市宜建区的土地开发强度,对建筑高度、容积率没有特别限制的区域,在符合城乡规划的前提下,要适度提高建筑高度和容积率。

(二)鼓励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规划部门要会同人防、国土等部门制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在符合规划、人防、消防等要求的前提下,地下空间用途和面积等指标明确的经营性用地,要与地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纳入公开出让范围。按市场化途径取得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的,可以单独办理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登记。对行政划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人防项目和依法“结建”的人防工程建设项目,以及规划设计条件明确可进行地下设施建设的,可以无偿取得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单独办理登记手续,但不得分割转让。工业企业合理开发利用工业用地的地下空间,不另行收取土地出让金。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管理,控制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一)科学编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优化建设项目用地方案。编制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和整合现有及关联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综合服务容量和能力,合理安排新建项目规模,努力提高整体效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选址和用地规模,结合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用地指标,要充分论证,优化设计方案,并严格执行各类项目建设用地定额下限标准,尽量少占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

(二)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规模。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公建项目和生态绿化建设。加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严格执行行业用地标准,其用地总规模原则上不得超过项目用地预审时确定的用地规模。

(三)深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逐步缩小划拨方式供地范围。今后除由政府全额投资兴建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各类社会事业用地外,其余应实行有偿使用。

六、加强工业用地管理,提高工业用地的投入产出率

(一)坚持项目决策咨询制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要求,进一步明确产业导向目录。合理设置工业用地公开出让的产业类型、投资强度、环保要求、规划条件等内容,强化土地供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把好入园项目的质量关、布局关、经营者素质关,加强项目的协调服务,把工业项目决策咨询与项目投资协议签订、土地公开出让、备案核准等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项目决策咨询的科学性和操作性。

(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根据新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细化项目入园标准,提高园区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容积率要求达到1.0以上。根据工业用地双控指标和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确定项目供地量。对分期建设的项目原则上分期供地。加强对企业内部平面图设计的规范管理,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

(三)严格执行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各项规定,大力推进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严格执行全国、省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

(四)建立以土地贡献率为主导的工业用地评价机制。完善工业项目决策咨询与用地预审相结合制度,将工业项目的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投入产出、科技含量、投资强度、节能减排、财政贡献和社会贡献等要求纳入决策咨询内容,作为工业项目出让和批后监管、复核验收的依据。逐步推行工业用地“亩产效益”评价体系,实行工业企业土地利用效率与财政、税收政策相挂钩的综合激励措施。

(五)大力开展企业挖潜节地活动。引导企业通过压缩超标的绿地面积和辅助设施用地,扩大生产性用房。鼓励工业生产型企业通过厂房加层、老厂改造、内部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对符合规划、安全、消防要求,不改变原用途,经批准在企业原用地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工业厂房,提高建筑容积率的,不补缴土地出让金,并减免城市市政基础建设配套费。对新增工业用地,厂房建筑面积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部分,不补缴土地出让金。

七、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管理,挖掘农村建设用地潜力

(一)科学编制农村集镇、村庄规划。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结合“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部门要加快编制和调整农村集镇、村庄规划,加快“中心村”整治和建设步伐,逐步缩小农村建设用地规模。集镇、村庄建设要充分利用村内原有宅基地、空闲地以及低丘缓坡中的非耕地。严格执行农村“一户一宅”政策,控制农民超用地标准建房,要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的“一户多宅”问题。探索建立农村空闲宅基地退出机制。

(二)切实做好“城中村”改造。按照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要求,根据“统一规划、适当集中、合理布局、分步实施、配套建设”的原则,结合旧城改造和城乡结合部村庄改造,应当集中建造多层、高层公寓,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大力开展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宜居则居”的原则,加快制定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统一的低丘缓坡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低丘缓坡,拓展土地利用空间。结合下山搬迁、地质灾害搬迁避险安置,加大撤并零星自然村的力度,鼓励搬迁居民点的宅基地复垦。

八、强化建设用地批后监管,严格土地执法监察

(一)加强建设项目用地动态监管。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项目土地出让合同条款,明确项目开工与竣工期限,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规划条件、投资强度、绿地率以及违约责任等内容。对未按建设用地出让合同约定缴清全部土地价款的,不得发放土地使用权证书,也不得按土地价款缴纳比例分割发放土地使用证书。强化建设用地项目开发利用全过程的跟踪检查,全面推行以土地使用合同或划拨决定书履行情况为主要内容的复核验收制度,对违反约定条款内容的,要追究土地使用者的违约责任,同时限制其参加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活动。

(二)严肃惩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行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对非法转让、未批先用、少批多用、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严重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公开曝光违法用地典型案例。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要将企业违法用地、闲置土地等信息纳入信息基础数据库。对未取得合法用地手续的建设项目,各有关部门不得办理项目审批、核准、建设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发放贷款、工商登记、通电、通水、通气等手续,违反规定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充分发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土地管理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村级土地管理协管员制度,积极探索农民建房用地、农业生产设施用地、乡镇(街道)区域内违法用地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执法监察的机制。

九、加强组织领导与部门配合,形成节约集约用地氛围

(一)加强组织领导。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各有关部门要转变用地观念,把节约集约用地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抓出成效。要层层落实责任制,完善考核奖惩制度,把节约集约用地考核纳入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年度考核体系。

(二)加强协调配合。建立由发改、经贸、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环保、财政、农办、农业、林业、水利、监察、审计、开发区、中部开发办等部门组成的协调机构,统筹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把节约集约用地落到实处。

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建设用地;利用;问题对策

在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政策下,新增建设用地的供给十分紧张。而目前全市建设用地粗放利用、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较低现象较为普遍。如何进一步挖潜建设用地潜力,大力实施节约集约用地战略,为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支持,成为我市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现状与问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建设用地将在相当长时期内有较高需求。在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政策下,新增建设用地的供给十分紧张。而目前全市建设用地粗放利用现象普遍,人均城镇工矿建设用地超标严重,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较低,“空心村”、“一户多宅”现象较为普遍。近年来,我市所辖各县(市)国土资源局逐步将土地利用管理的重心转向内部挖潜、盘活存量、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通过强化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控制不合理用地,加快旧城改造,加大村庄整合、老宅基地复垦、农田整理力度,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城镇建设用地重外延扩大,轻内部挖潜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在城镇建设中存在单位土地面积建筑密度低、容积率低的现象;建设用地外延扩张的同时,城镇内部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土地闲置和低效利用的问题。石家庄市2009-2011年新增建设用地49平方公里,主要用于城镇和独立工矿建设。而城镇用地面积的扩大,基本上是靠征用城镇近郊的土地,主要是耕地,有相当一部分是征用土地后利用率不高或长期闲置不用的土地,现有城区尚未填满,就把触角伸向郊区,不断向外扩张,形成“摊大饼”式的发展。

(二)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分散,土地浪费较为严重

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城乡总用地面积的70.2%,占地面积大。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全市农村居民点普遍存在着农村居民点用地中空闲地多;农村居民的居住建筑中多为平房,楼房少,利用率较低,通过对赞皇县、行唐县、平山县的调查,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建筑容积率平均为0.4;农村居民宅基地超标准多,“空心村”现象严重,这些都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三)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受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石家庄市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呈东南高西北低,阶梯状分布的特点。西部地区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因素的限制,建设用地效益偏低。如位于西部的平山县、井陉县、赞皇县等县比位于东南部的辛集市、晋州市、赵县等县(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高出2.1倍。

(四)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截至2011年年底,通过以往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地籍调查等工作,初步了解了全市城镇土地规模及其变化情况,但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利用潜力并不清楚,土地价值难以更好地显现。而目前相关节约集约用地的简单的易于操作的定量考核标准及节约集约制度绩效评价缺失,不利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城镇土地粗放利用的现状、提高城镇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二、对策与建议

通过调研,认为我市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应在借鉴和学习上海、杭州等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着重加强土地管理制度建设,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石家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模式。

(一)科学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切实落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要求

落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盘活存量土地的重要前提,只有控制住总量,把握住土地供应的源头,才能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的质量。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经完成,各类涉及土地利用的规划协调,必须以节约集约用地为前提。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较好的严格执行规划下达任务,切实落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要求。各县(市)建设用地利用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在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用地的同时,确保建设用地总规模、新增建设用地不突破上级规划下达指标;工矿企业布局也要以规划为指导,在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上,合理有序扩展;同时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非法占用基本农田及重要生态用地,避免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尽量实现区域间的共享,防止城乡建设用地盲目外延扩张。

(二)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从产业用地集约程度出发,优先发展那些市场竞争力较强,经济效益较好,占用建设用地少的第三产业,实行“退二进三”。根据不同产业情况,设置产业用地标准,使全市的产业结构向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向调整,鼓励发展电子计算机、商业、金融业和软件服务业等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的行业,积极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利用现有土地升级转产。同时,建立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认真开展低效利用土地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用地清查和处理工作,对占用土地面积较大,综合生产效益较差的产业用地进行限制,及时做好关停企业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收回工作。其次,对工业企业“二次开发”和产业布局进行总体规划,加大工业用地结构调整政策支持力度。产业集群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也有利于减少资源和土地的浪费,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围绕实施“中部率先隆起,东部整体突破,西部加快发展”的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战略,加强山区星火产业带、高端优势产业带建设,加大国家、省级各类开发区(园区、聚集区)的建设力度,积极引入孵化器、研发服务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构筑全国一流的产业集聚和发展平台。

(三)严格执行用地标准,严把用地关口

严格执行省会《工业项目用地标准》、《各类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及产业供地政策。严把土地用地预审、转征审批、土地供应三个关口,实行按照标准审核项目用地制度。对产能过剩行业、未经发改部门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受理预审申请;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未按规定履行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的项目,一律不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对高耗能、高排放、淘汰类工业项目以及高尔夫球场等禁止用地项目,一律不予供地。

(四)积极推进内部挖潜,盘活存量用地

建设用地内涵挖潜是提高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明确建设用地模规模和潜力类型,重点对闲置、低效用地进行挖潜,减缓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提高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对石家庄西部地区而言,要加大存量土地的二次开发,推进山地工业、坡地城镇建设,对排列凌乱的建筑,狭小、断头道路进行整理,提高建设用地效益;同时,东部平原地区要提高建设用地容积率及建筑密度,拓展建设用地空间,实现城镇的多维立体空间效益,充分发挥建设用地承载力;对于存量建设用地,要积极盘活,进行重新规划和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可进行复合利用,推进节约和集约用地。此外,各县(市)还可以通过建设用地整理挖掘建设用地潜力,优化建设用地结构,整合建设用地布局,实现建设用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

(五)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土地集约利用

上一篇: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