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设施范文

时间:2023-03-13 06:44:44

健身设施

健身设施范文第1篇

摘 要 城市公用健身设施利用存在不同的差别,本文就大部分城市公用健身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设施利用率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为提高城市公用健身设施利用率和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 公用 健身设施 利用

健身设施是一个比较宽泛、包容性比较强的概念,它是指作为健身竞技、健身教学、健身娱乐和健身锻炼等活动的健身建筑、场地、室外设施以及体育器材等的总称。本研究从公用健身设施利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利用的原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提高城市公用健身设施利用率和方法提供参考。

一、城市公用健身设施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有健身场馆通常功能单一,难以满足群众多元化的需求。现有的体育健身场馆大多都是为了举办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而专门建造的,而这其中又以大型综合体育场(馆)为主,这一批大型国有体育健身场馆的赛后利用成为了一大难题。

(二)学校体育健身设施虽然逐步向公众开放,但积极性显然不高。各级政府长期以来推出了很多政策、措施来促成学校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向公众开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学校方面的积极性并不高,这主要出于学校普遍对开发校内资源可能造成的风险的顾虑。

(三)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健身设施封闭管理。与学校十分类似,机关、企事业单位由于其主体性质的特殊性,常常将自由健身场地设施封闭起来,只供内部人员使用,宁愿闲置也不愿意对外开放,实际上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四)公用健身场地质量与功能常有缺陷,挤占、挪用现象严重。一方面,公用健身建设场地设施本来就安排较少,见缝插针现象较为普遍,且在设备安装上缺乏科学规划,功能简单,往往不能有效达到健身效果,同时又一大批设施缺少维护与修理,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大多数社区并不会安排专门的人员对设施进行管理维护,也不会安排专门人员进行使用指导,设施形同虚设。同时,公用健身设施被挤占、挪用的现象也较为严重,部分公用健身设施被挪作商业化经营,市民无法享受平价服务。

二、制约设施利用率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设施规划建设存在盲区,缺乏长远考虑。要使公用健身设施项目的建设既符合人民的要求与愿望,又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力、财力相适应,这就需要政府从长计议、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稳妥实施。显然,在城市公用健身设施建设中,健身设施在建设时,一定程度上存在脱离市场实际使用能力和需求基础制定规划情况,没有充分考虑场馆今后的多功能化、民用化等问题,这就造成场地在建成以后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参与健身建设的实际需求。一旦脱离城市现状的规划定位,势必导致过大的建设规模、高档次的设施设置、过低的利用率,使欠缺合理性的大中型公用健身设施建设成为城市沉重的负担。

(二)宣传力度不到位,社会认知度低。长期以来,城市居民缺乏公共服务诉求意识,普遍对公用健身设施的服务对象、服务项目、服务方式及服务手段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一定误区。主观上认为公用健身设施需要支付大量费用,不愿意尝试,这种种误区都是公用健身设施的社会认知度不充分的体现,因此,宣传意识不强烈、宣传力度不到位也是制约公用健身设施利用率的重要因素。

(三)缺乏管理经营人才,运行主体效率不高。目前,我省公用健身设施的在管理运营的过程中大多缺乏专业的管理运行人才,这导致公用健身设施的使用与维护不能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同时,我国公共体育设施的运行主体以公共部门为主,尤其事业单位占据更大比例一方面,虽然事业单位拥有人员、资源及经验优势,但固有的体制因素使得运营主体自身活力未能充分释放,管理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缺乏多元化运行主体将无法在市场中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这更使得设施运行效率低下。

(四)管理手段不健全,权责界定不清晰。公用健身设施的管理手段不健全,行政干预明显。政府在市场准入、服务价格、质量监督、政府公共服务采购、预算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构架未建立,具体的管理手段还不完善。行政主管部门和负责运营的事业单位之间权责界定不清晰,往往对设施经营管理产生行政干预。

三、提高公用健身设施利用率的方法

(一)适当对现有设施进行改造与完善,合理规划设计在建项目。对于现有的大中型健身场馆来说,应当加以改造与完善,使之既能达到举办国际比赛的标准又能通过分割与组合来满足市民使用的需求,更具实用性。而今后的公用健身设施建设必须以具有全民健身功能场所为重点,注重结构的合理性,进一步满足社会大众的多元化需求。

(二)完善政府补贴机制,保障公共服务的供给。提高政府公共投入利用效率,对公用健身设施运营单位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财政经费供给体制,通过服务定价、政府购买、财政补贴、政策优惠等方式完善公用健身设施运营投入回报机制。从而最大限度的促成机关、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学校体育健身设施的开放与利用。

(三)丰富公用健身设施运行主体,引进专业人才。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城市公用健身设施的管理与运营中去。可以适当引入现代企业制度,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模式,实行“用人社会化、管理企业化、运作市场化”的创新制度。打造一支具备良好技能水平的公用健身设施管理人才队伍,对运行主题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类支持与引导。健全管理维护责任制,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维护更新,形成良好的运行保障机制。

四、结论

(一)我省公用健身设施利用率低下的原因在于:固有健身场馆通常功能单一,难以满足群众多元化的需求;学校体育健身设施虽然逐步向公众开放,但积极性不高;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健身设施封闭管理;公用健身场地质量与功能常有缺陷,挤占、挪用现象严重。

健身设施范文第2篇

为此,现就加强本市社区健身设施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管理职责

(一)市体育局的职责是统筹规划、宏观管理。

1.制订本市社区健身苑(点)建设与管理规划及相关政策,对区县健身苑(点)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进行督导。

2.制订本市社区健身苑(点)管理规定,建立长效管理制度。

3.实施健身器材监制,把好器材质量和售后服务关:建立“市健身器材配件服务中心”,确保零配件的长期供应,为区县提供服务。

4.培训区县管理干部和器材维修人员。

5.筹措新建和器材更换的经费,保证健身苑(点)的扩建和设施更新。

6.设立“*市社区健身苑(点)实事工程市民监督电话”,接受市民对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监督。

(二)区县政府及其体育主管部门的职责是组织实施、监督管理。

1.统一规划本辖区内健身苑(点)的建设,制订社区健身苑(点)建设与管理实施方案,对街道、乡镇的工作进行督导。

2.建立考评制度,将社区健身苑(点)建设与管理工作列入区、县政府对街道、乡镇的工作目标考核内容,纳入文明小区的测评范围。

3.建立督导员制度,对本辖区内健身苑(点)实施定期巡视和督导;建立健身器材维修服务队,设立报修电话,做好器材维修服务工作。

4.组织各健身苑(点)管理人员和体育指导员培训,建立管理指导网络。

5.筹措新建和器材更新部分经费,保证社区健身苑(点)的建设和设施更新。

(三)街道、乡镇的职责是具体实施、日常管理。

1.实施社区健身苑(点)建设,将设施器材纳入街道、乡镇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建立日常开放管理制度,规范“三牌二员一栏”。

3.安排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负责本辖区内健身苑(点)的日常管理;建立日常维修队伍,做好器材的维修和保养工作。

4.做好向社会开放工作,为市民提供健身指导等服务。

5.筹措建设和器材维修经费。

(四)生产厂商的职责是确保质量、长年维修。

1.严格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技术标准生产健身器材,并接受市体育局的监督。

2.向社区健身苑(点)提供的各类健身器材具有保质期,附有使用和维护说明书,并向用户提供器材易损部件的备用件和专用修理工具。

3.严格遵守《质量保证及售后承诺书》实行一年内保修(包换)、终身维修,并保证一年两次维修保养,确保器材正常使用。

4.设立报修电话,接到市民报修,应在24小时内到现场处理,如遇特殊情况,应向报修者讲明原因,并在3天内处理完毕。

5.为用户免费提供维修技术培训。

(五)健身者的职责是遵守规则、文明健身。

1.自觉遵守社区健身苑(点)开放的各项规章制度。

2.科学文明地进行健身活动。

3.合理使用器材,发现器材损坏应停止作用,并及时向有关人员反映。

二、落实经费来源

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集一点的办法筹措经费。

日常管理经费由街道、乡镇负责。

器材更新经费由市体育局和各区县政府承担,具体如下:

器材安装后一年内由厂家提供保修(包换);

一年以后,日常维修保养经费由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自筹解决:

若干年后,器材老化需大批更新,所需费用由市体育局、各区县政府承担。其中,市体育局承担60%,各区县共承担40%(具体按照各区县健身苑、健身点的建设数及其器材配置数确定)。

三、建立维修网络

在器材生产厂商实行一年保修、长年维修的基础上,建立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器材维修网。市体育局将在年内成立“市健身器材配件服务中心”,各区县要成立报修或维修中心,街道、乡镇要建立日常维修保养队伍,加强器材维修工作,提高器材完好率。

四、加强健身宣传

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和各新闻单位要向市民大力宣传健身科学理念、推广科学健身方法。要举办科学健身培训班,组织专家深入社区作科学健身报告,在体育场馆及健身苑、健身点开展科学健身展示活动。

健身设施范文第3篇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全面实施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把发展城区体育事业作为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把促进城区居民身心健康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健身组织网络,积极开展群众健身活动,不断提升城区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为“富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职、社会广泛参与,以便民、利民、为重点,坚持科学规划、城区一体、完善功能、服务居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扩大覆盖、提高质量,在原有健身设施基础上优化设施布局,推动建立分工明确、优质高效的管理维护机制。

(三)任务目标。

1.根据全县行政村健身设施建设情况,全面摸清全县行政村健身场地、设施安装使用现状,查缺补漏,摸清未列入名单行政村健身广场、健身器材配建情况,对已列入名单,但提升年份较为久远的行政村一并进行摸排,优先配备贫困村、合村并居村、迁建村、无健身广场村等,明确提档升级内容,形成拟提档升级建设名单,确保2021年全年完成150个行政村健身设施的提档升级工作。

2.到2021年底,县全面建成主城区“10分钟健身圈”,即城区居民以正常速度步行10分钟左右(直线距离约800-1000米)范围内,建设便民利民的公共体育设施,同时引导城区居民参加健身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科学健身服务。

重点围绕街道、社区等文体活动室开展摸排,要求场地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可全天或分时段向公众免费开放,管护制度完善,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可开展多个项目的健身指导等。各乡镇(街道)择优进行推报,根据推报情况最终确定“百姓健身屋”试点名单,并给予室内健身器材资助。

2021年,完善“10分钟健身圈”20处,试点建设“百姓健身屋”1处,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示范点镇级3处,村级14处。

二、主要任务

(一)设施建设。在主城区范围内,在健身广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社区体育设施和居住区健身设施相互支撑、形成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采取镶嵌式、附加式、改造式等多种方式,优化设施布局,合理利用空间,确保广大居民就近、安全地参加健身活动。

(二)组织构建。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和协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推进体育总会实现全覆盖,单项体育协会延伸到群众身边,让想健身的群众加入到体育社会组织中来。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加大培训教育力度,提高社会组织承接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大力发展社会体育俱乐部,逐步实现“数量充足、工作活跃”的目标。

(三)活动开展。以县、镇(街道)全民健身运动会为主线,每年举办一届综合性全民健身运动会,因地制宜设置运动健身项目,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赛事活动中来。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定期举办运动会。鼓励倡导社区(行政村)举办小型多样、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开展赛事交流活动,提升赛事活动的观赏性。

(四)健身服务。积极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广大爱好者民提供更便捷的健身场地设施信息服务。通过各类媒体宣传科学健身知识。明确健身场所的管理维护责任单位,建立和落实服务规范、安全管理、维修保养等制度,确保公共体育设施正常使用。

三、建设计划

(一)摸现状、定计划阶段(2月-3月初)

对主城区开展“10分钟健身圈”和行政村“体育提升工程”建设现状调研,制定本区域建设计划。在“10分钟健身圈”全覆盖的基础上,理清本年度主城区内新建或改扩建休闲健身场所,包括口袋式公园、健康主题公园、公共健身广场、健身中心、健身步道、小区体育设施等,明确场地建设位置、场地面积、建设内容等,同一健身公园、沿河、沿步道等,可以分段多处进行健身设施布点建设,根据摸底情况确定建设方案,形成“10分钟健身圈”优化提升拟建设名单。

(二)器材采购、场地整理阶段(4月-6月)

根据建设计划,稳步推进建设工作。招标采购健身器材,并与有关部门协调,同步推进场地整理工作。

(三)器材配发、安装阶段(7月-9月)

根据场地整理硬化情况,按照器材配发方案,对符合条件的行政村进行器材配发,并指导安装。签订《体育健身器材捐赠协议书》,做好登记备案,确保到9月底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四)工程验收、总结阶段(10月-12月)

教育和体育局对各行政村“体育工程”提档升级建设情况、“10分钟健身圈”、“百姓健身屋”试点建设、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示范点申报四项工作建设情况进行全面验收,联合有关部门逐村检查器材安装使用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全年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教育和体育局作为牵头部门,成立县“体育工程”提档升级、“10分钟健身圈”建设、“百姓健身屋”试点建设、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示范点申报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任成员,每季度召开“体育工程”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

(二)确保经费投入。按照2021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重点工作分工和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大力争取财政支持,体育公益金应用尽用,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和管理全民健身设施,为保质保量完成全年任务提供资金保障。

(三)坚持统筹兼顾。在“体育工程”提档升级、“10分钟健身圈”建设、“百姓健身屋”试点建设、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示范点申报建设计划实施过程中,要坚持科学谋划,既要抓住重点阶段重点环节、集中整治突出问题(如地图标示的绘制、新设施建设、旧设施改造等),又要加强各个环节、各个阶段之间的相互衔接,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稳步开展。

健身设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规模;分布结构;资金投入

中图分类号:G8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5-0026-05

A Positivist Study on Relevant Factors to Facilities for Mass Fi tness in Zhejiang Province

ZHOU Yao

(Taizhou University, Linhai317000, Zhejiang China)

Abstract: By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author makes an analysis on constructi on scale, distribution structure and investment of facilities for mass fitness f rom2000 to2007 in Zhejiang Province, aiming at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constru 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acilities for mass fitness. Main conclusions:1) in th e recent years, construction scale of mass fitness facilities in Zhejiang has de veloped steadily, and then goes up fast. But it is still lack of steady developm ent of longterm investment mechanism.2) The structure of types, regional dist r ibution and system layout of fitness facilities are unbalanced, and the allocati on of resources is unfair.3) The investment of fitness facilities is related tothe urban population, economic conditions, circulation of sports lottery and th e sports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different extents.

Key words: mass fitness;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scale; distribution st ructure; investment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省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如今“环太湖体育经济圈”基本形成[1],竞技体育发展也较快。那么浙江省群众体育发展情况如何?本文从全民健身活 动开展所高度依赖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情况出发,对2000的年以来浙江省全民健身场 馆设施建设发展轨迹进行分析,解读浙江省近年来全民健身场馆设施规模变化、结构分布 与资金投入特征,以期为浙江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的科学发展提供信息支撑,为新形势下 浙江全民健身工程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查阅《体育事业统计年鉴》、《浙江体育年鉴》、国家统计局、浙江统计局网站等相关数据 资料,以2000-2007年浙江省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的规模动态、分布结构、资金投入为研 究内容,对近年来浙江省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进行分析、比较,并对前述三个方面进行量 化分析。主要统计方法如下:1)运用折线图对近年来全民健身室内、室外场馆设施与青少 年宫的建设数量与建筑面积变化动态进行描述;2)运用柱形图、变异系数、聚类分析、巴 雷托分析对全民健身场馆设施的类型结构、区域布局、系统分布进行对比考察;3)运用相 关分析对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投入与健身项目、人口数量、经济状况、体育发行、体 育发展战略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近年来浙江省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的规模动态2000-2007年浙江省各类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总量为77116座,总建筑面积为193.1万 平方米。为了解近年来浙江省全民建身场馆设施建设的动态情况,本文按照国家体育总局 全民健身场馆设施统计分类标准,分别从室外、室内健身场馆设施与青少年俱乐部三大类设 施的建设数量及建筑面积出发,对近年来浙江省健身场馆设施建设的规模动态进行考察。

2.1.1 室外场馆设施建设的规模动态在三类室外全民健身场馆 设施的建设中,健身路径的规模曲线处于高位运行(图1),1997年浙江省开始进行了每年一 批的“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2],2001年出台了《浙江省中国体育全民健 身工程管理办法》[3],浙江省健身路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每年建设 数量超过10 000条,小篮板与乒乓球台规模曲线低于健身路径曲线。从时间维度来看,2000 -2002年健身路径、小篮板与乒乓球台建设数量平稳发展,2003年有所下滑,但此后,急剧上升,2007年乒乓球与小篮板建设数量的上升趋势仍在延续,健身路径却 表现出回落态势,与小篮板、乒乓球台建设趋势背道而驰。对相关主管部门的访谈表明, 因健身路径利用率、维护管理等方面暴露的种种问题,健身路径建设模式开始由数量向质量 、效益转型。全民健身工程建设有了进一步改进,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健 身需求为目标,主要以路径工程、健身苑(点)建设为重点;发达地区则以健身活动中心、 健身广场、体育主题公园、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等大型、综合性的健身设施为主,提高设施 档次,提升城市品位[4]。健身路径这项耗资规模最大的工程开始受到控制,这也 是2007年健身路径健身数量回落的主要原因。

仅从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单位数量进行考察是不够的,为了较全面地了解设施建设情况,继续 从室外健身场馆设施的建筑面积进行分析(图2)。与室外场馆设施建设数量相同,2000-20 03年建筑面积较为平稳,此后,表现出明显上扬的趋势,因健身路径单位建筑面积大于乒乓 球台与小篮板的缘故,健身路径建筑面积曲线与乒乓球、小篮板之间的距离建筑数量曲线之 间的距离更大。

2.1.2 室内场馆设施建设的规模动态 同样,室内场馆设施建设数量也表现出2000-2002年平稳发展、2003年下滑、2004年急剧上 升的发展态势(图3),整体上呈现波浪式的平稳发展趋势。从数量维度上看,除少量交 叉外,各曲线排列有序,表明浙江省室内健身设施建设保持一种相对固定的数量比例关系, 其中以室建设总量最多,其次是乒乓球房、健身房等,建设总量最少的为羽毛球房。

室内健身场馆设施建筑面积曲线与建设数量曲线的整体走势基本相同(图4),以2003年 为分界,呈现出前半段平稳、后半段上升的发展态势。从数量维度来看,由于单个场馆设施 面积上的差异,某些曲线位置发生了变化,数量曲线处于较低位置的篮排球房,因单位面积 较大其建筑面积曲线较高,而数量曲线较高的乒乓球房建筑面积则曲线有所降低。

2.1.3 青少年俱乐部建设的规模动态 作为青少年儿童体育兴趣培养与体育锻炼重要基地之一的青少年俱乐部建设,吸引的社会投 资较多,浙江省青少年健身业结构复杂,所有制形式多样[5],初步形成了市场运 作机制。2000-2003年浙江省青少年俱乐部每年建设数量在50~70个,2003年后,青少年 俱乐部年建设数量陡然增加,2007年建设数量超过200个。近年来,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较 快(图5)。2003年出台了《浙江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试行办法》,对青少年俱乐部的命 名审批、活动要求、经费投入、俱乐部标识、组织管理与奖惩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规定[ 6]。较为成熟的青少年健身业发展环境与市场运作模式是近年来青少年俱乐部快速发展 的基础。

近年来浙江省青少年俱乐部建筑面积变化曲线与建设数量曲线的走势基本相似,但2003年后 建筑面积曲线上升的趋势更为明显,表明单个青少年俱乐部建筑面积逐年增大,2007年,平 均每个青少俱乐部建筑面积达707 m2,经营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图6)。

2.2 浙江省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的分布与结构 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高度依赖于场馆设施,体育设施的合理结构与布局决定着全民健身 工程的整体成效。下文就浙江省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的类型与分布状况进行重点分析。

2.2.1 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的类型结构 对2000-2007年浙江省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数量进行聚类分析,所有设施明显可分为三类 (图7),健身路径为一类,8年共建设35 915条,平均每万人7.76条;第二类依次为乒 乓球台、小篮板、室、乒乓球房,建设数量在17416~3430个之间,平均每万人3.76 ~0.74个;第三类为健身房、青少年俱乐部、排球房、游泳池、羽毛球房,建设数量在992 ~167个之间,平均每万人0.21~0.04个。数据表明,健身路径是浙江省全民健身工程建设 的重点,乒乓球、棋类、篮球场馆也是建设数量较多的,其余设施较少。经统计,近年来各 类设施建设数量的变异系数为82%,表明浙江省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的类型分布不均衡。

对2000-2007年浙江省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筑面积进行聚类分析,所有设施也明显可分为三 类(图8)。第一类依次为青少年俱乐部、健身路径,建筑面积在62.21~45.23万平方米之 间,平均每万人为134~98 m2;第二类依次为室、篮排球房、乒乓球房、健身房、游 泳池,建筑面积在24.47~8.5万平方米之间,平均每万人为52~18 m2;第三类依次为乒 乓球台、羽毛球房、小篮板,建筑面积在4.756~2.478万平方米之间,平均每万人为10~5m2。数据显示,场地设施单位面积大的总建筑面积也较大,相反,单位面积小的设施其 建筑面积也相对较小。

2.2.2 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的区域布局2000-2007年浙江省10类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总量为77116个,按各地区建设数量聚类分 析结果,可把浙江省11个地市归为三个集团(图9)。居第一集团的杭州、宁波两个地市 共建设各类设施30590个,占全省总量的40%;居第二集团的温州、绍兴、台州、嘉兴、金 华、湖州六个地市共建设各类设施41 778个,占全省总体的54%;居第三集团的衢州、舟山 、丽水三个地市共建设各类设施4 750个,仅占全省总体的6%。数据表明近年来浙江省全民 健身设施建设主要分布于一、二集团的8个地区,占全省建设总量的94%,其余三个地区的建 设总量亟待提高。各地区中,杭州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最多,为14 600个,丽水最少,仅120 0个,全省平均7 010个,变异系数为71%,表明浙江省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区域不平衡。

如图10所示,近年来杭州市各类健身场馆设施总建筑面积最高,为339 000 m2,丽水市 总建筑面积最少,仅67 000 m2,全省各地区平均为321 667 m2,变异系数为31%。虽 然各地区健身场馆设施建设数量总量有较大的差距,但建筑面积总量比较均衡。

2.2.3 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的系统分布 如图11所示,2002-2007年各类设施建设总量,教育系统为46269个,占全省总体的60%;体 育系统4 627个,仅占6%;民营场馆设施[7]6 940个,占9%;社区与其他系统1927 9个,占25%。数据表明,近年来,浙江省各系统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不均衡,大部分场馆健身集 中在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设施发展是浙江省健身工程建设的主要动力。随着近年来 浙江省城镇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新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形成了长效的政策机制,社区体育场馆 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来浙江省没有举办过大型的体育赛事,体育系统场馆建设缓慢 。民营体育场馆主要是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建设,随着浙江省健身业的不断发展,民营体育场 馆建设发展很快。综上所述,当前浙江省场馆建设工作应该以教育系统与新社区为核心,重 点扶持民营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发展。

如图12所示,各系统全民健身设施建筑面积与建设数量的分布格局基本相同。2000-2007年 体育健身设施建筑面积,教育系统为1 931 004 m2,占省总量的51%;社区及其他系统为458397 m2,占24%;体育系统为251586,占13%;民营系统为234529 m2,占12%。 同样,教育系统与社区其他系统各类健身设施建筑面积处于主体地位,与建设数量比例相比 较,体育系统与民营系统建筑面积比例均有所提高。民营系统主要以健身房等满足商业健身 俱乐部经营的场馆建设为主,随着健身经营业的规模化发展,单个健身房面积不断扩大,民 营体育场馆设施与体育系统场馆设施建筑面积所占的总体的比例有所提高。近年来体育系统 新建的主要是满足大型比赛需要的体育场或体育馆,单个场馆建筑面积较大。

2.3 浙江省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投入相关因素分析 资金投入是制约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投入、省投入、地方投入 、社会捐赠、民间资金投入等渠道。2000-2007年浙江省健身设施建设共投入241 627万元, 其中2007年投入最多,为66548万元,2000年投入最少,仅8 926万元。每年平均投入3 0203万元,变异系数为78%,投入波动较大。

2.3.1 场馆设施投入与项目因素经巴雷托分析,2000-2007年浙江省健身路径、青少年俱乐部、篮排球房、游泳池、棋 牌室五类场馆设施投入依次排名前五,共投入209214万元,占全省总投入的87%。这五类场 馆设施是浙江省全民健身工程的重点投入项目,其中又以健身路径的投入尤为突出。1997年 浙江省开始了第一批体育健身路径工程建设,进入新世纪后,浙江省颁布了健身路径管 理条例。2000-2007年,浙江省健身路径投入126594万元,占全民健身场馆设施总投入的51 %。青少年俱乐部投入居第二位,共投入30412万元,占总体投入的11.4%。篮球、排球 是浙 江省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开展最为普及的两个项目,其场馆建设自然也成为了投入的重点, 占总体投入的8.6%。另外,乒乓球房投入占4.3%,室占总体的6%,游泳是浙江省的绝对 优势竞技项目[8],游泳池投入占总体的5.8%。除了以上主要投入项目外,乒乓球 台投入占 总体的4.3%,小篮板投入占总体的3%,乒乓球房投入占总体的2.2%,羽毛球房占总体的1.8 % ,健身房投入占总体的1.6%。经计算,近年来浙江省十类全民健身场馆设施投入的变异 系数为153%,各类场馆实施投入高度失衡。

综上所述,浙江省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具有明显的项目特征,政策倾斜较大的项目[ 9]、 普及性较高的项目投入较大,其他项目场馆设施建设资金匮乏,项目之间投入不均衡。由此 可见健身项目是影响浙江省全民健身场馆设施投入的重要因素之一。

2.3.2 场馆设施投入与人口因素 对浙江省2000-2007年时间维度上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规模与历年人口数量进行相关分析 发现,设施建设数量、建筑面积与总人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11(P>0.05)、0.13(P>0 .05),设施建筑数量、建筑面积与城镇人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7(P>0.05)、0.19(P >0.05),表明浙江省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规模与总人口、城镇人口的增长均不存在明显 的相关关系。对近年来各地区空间维度上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规模与各地区人口总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 ,各地区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数量、建筑面积与各地区总人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3( P>0.05)、0.26(P>0.05),表明各地区全民建设场馆设施建设规模与地区总人口之间不存 在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关系。各地区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数量、建筑面积与各地区城镇人口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P

上述分析表明,浙江省全民健身场馆设施投入与人口增长不相适应,投入起伏较大,缺乏稳 定增长的长效投入机制。各地区全民健身场馆设施投入与总人口不相匹配,但与城镇人口之 间具有中点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城镇化发展是影响浙江省全民健身场馆设施投入的因素之一 。

2.3.3 场馆设施投入与经济因素 对浙江省2000-2007年时间维度上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规模与历年GDP进行相关分析发现, 设施建设数量、建筑面积与GDP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7(P>0.05)、0.19(P>0.05 ), 对近年来各地区空间维度上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总量与各地区GDP规模进行相关分析发现 ,各地区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数量、建筑面积与各地区GDP总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P

对浙江省2000-2007年时间维度上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规模与历年体育发行量进行相 关分析发现,设施建设数量、建筑面积与体育发行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7(P> 0. 05)、0.19(P>0.05)。对近年来各地区空间维度上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规模与各地区 体 育发行量总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各地区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数量、建筑面积与各地 区体育发行总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7(P

上述分析表明,浙江省全民健身场馆设施投入与经济增长、体育发量增长不相适应,缺 乏合理的投入政策导向,相反,各地区全民健身场馆设施投入与GDP总量、体育发行量 相关程度较高。地区经济状况影响体育发行量的大小,而体育公益金的60%被限定 用于全民健身工程[10],体育全额投入的健身路径投入占总体投入的52%。因 此,各地市经济状况与体育发行量是影响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投入的主要因素。

2.3.4 场馆设施建设的投入与体育发展战略因素 对2000-2007年浙江省各地区空间维度上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规模与各地区在2006年第13 届省运会上各地区成绩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各地区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数量、建筑面积与 省运会团体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8(P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1) 近年来浙江省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规模表现 出由平稳向急剧上扬转变的发展态势,缺乏稳定发展的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规划机制。 2) 浙江省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类型结构、区域布局与系统分布不均衡,健身项目是影响浙江 省全民健身场馆设施投入的重要因素之一。3) 浙江省全民健身场馆设施投入与健身项目、城镇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体彩发行量 、体育发展战略存在着失衡发展状态。4) 今后浙江省场馆建设工作应该以教育系统与新社区为核心,重点扶持民营体育场馆设施 的建设发展。

3.2 建议1) 建议出台浙江省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发展规划,以便形成稳定增长的长效建设发展机制。2) 建议加强调查研究,对各类型、各区域、各系统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布局进行论证,优化 资源配置,实现健身场馆设施建设的效益最大化。3) 建议制定浙江省全民建设场馆设施投入政策及配套措施,形成稳定增长的多元化投入机 制,处理好建设投入与健身项目、人口、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协调好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 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肖军.太湖流域将增添新的亮丽景观“环太湖体育经济圈”[N].扬子晚报 ,2002-03-04.

[2] 浙江省体育局.我省11年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健身成绩斐然[N].浙江省体育局网站,2 005-06-03.

[3] 浙江省体育局.浙江省中国体育全民健身工程管理办法,浙体群[2001]115号发 布,2001-04-05.

[4] 浙江省体育局.浙江省体育强省建设与“十一五”体育发展规划纲要,浙政发[2006 ]54号,2006-09-11.

[5] 赵红艳.山东省沿海三城市健身俱乐部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 006,22(4):37-39.

[6] 浙江省体育局.浙江省青少年俱乐部管理试行办法,浙体群[2003]175号,2003-05-29.

[7] 陈元欣,张崇光,王健.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的民营化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 报,2008,23(1):25-30.

[8] 中国体育报.浙江省省运会下届将进行改革、拒绝省队选手参赛[N]. sport s.省略,2006-31-10.

[9] 黎晋添.地方全民健身法规建设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

健身设施范文第5篇

各镇人民政府:

为加强对我县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发〔1995〕14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本办法所称全民健身设施是指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由各级政府财政资金、体育公益金和其他资金在全市各类公共场所建设并向市民开放的体育健身设施。

二、各镇人民政府要将本行政区域内的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当地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整体规划,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确保本地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县文化体育局负责本行政区全民健身设施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作为全民健身设施的受益单位和产权单位,负责工程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

三、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工作要求

1、由县文化体育局根据辖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需要提出建设计划,确定建设项目,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具体负责建设。建设项目选址如涉及土地、规划、园林绿化等部门,由所在地人民政府负责协调。

2、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工程的施工要严格按照国家、省和市有关工程建设规定执行。施工前,必须与施工单位签订合法有效的建设施工合同,并与器材供应厂家签订安全质量、售后服务、使用保险等合同。施工时,要严格管理,确保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安全。所使用的健身器材必须符合国家有关部门要求。严禁未经检测评审、核价、保险的健身器材用作全民健身设施。

3、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标准执行,县文化体育局应当加强对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的监督检查,对不符合标准的,依法责令限期改正。

4、县文化体育局应会同建设、财政等有关部门负责对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质量、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检查。

四、全民健身设施的使用和管理规定

1、全民健身设施必须向社会开放。各地要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充分发挥全民健身设施的效益。县文化体育局要定期对全民健身设施管理人员和志愿者进行管理知识及技能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要积极宣传科学健身知识,推广科学健身方法,以促进市民群众身体素质的提高。

2、县文化体育局应定期对本区域内全民健身设施的安全和卫生状况、设施完好程度、管理措施落实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

3、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等产权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本辖区全民健身设施管理办法,落实长效管理措施;要落实1―2名兼职管理人员,加强对本辖区全民健身设施的管理。各社区、居委会及行政村要落实志愿者或专兼职人员负责对全民健身设施的日常管理。如发现健身设施存在质量问题,要及时向所在地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及时进行修理、确保全民健身设施的安全使用。

全民健身设施建成后,其产权单位应在醒目位置设置器材标志牌、功能牌和活动须知牌,并标明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4、全民健身设施投入使用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占用其场地和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改变其用途。确因规划、布局调整等原因需要改变其性质、用途或场地面积的,须经县文化体育局审核同意,报嘉兴市体育行政部门备案,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及其他有关规定,在同类地段先行择地新建偿还,并不得低于原有规模和标准。

5、全民健身设施在使用后因老化磨损需要分批更换的,所需经费由镇财政、县体育公益金负责解决。

五、奖励和处罚

1、奖励:对在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及个人,将给予表彰和奖励。

2、处罚:对未按规定开放全民健身设施的;擅自改变全民健身设施使用性质的;需临时占用全民健身设施活动场地,未按规定报县文化体育局批准的;未按规定对全民健身设施进行维修、保养,影响其正常安全使用的;未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对全民健身设施监督管理职能,造成体育设施被破坏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有关规定,由所在地体育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已造成损失的,应依法赔偿;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1]

健身设施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公共健身设施;使用调查;现状分析;设计应用

1公共健身设施概述

1.1公共健身设施概念

公共健身设施是指在城市户外环境中安装固定,人们通过娱乐的方式进行体育活动,对提供身体素质能起到一定的提高作用的器材和设施。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健身器材在我国许多社区环境中广泛出现。在很多公共绿地、广场、公园、居住小区、屋顶平台等均设有健身设施,为人们休闲、锻炼、运动提供了条件,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一种锻炼健身形式。

1.2公共健身设施的特点

公共健身设施应具有如下特点:

1、装饰性:造型独特、色彩明快,具有景观装饰功能。

2、多样性:简化健身设备中的繁琐机械成分,引入了多种便捷的健身内容,老少皆宜,一举多能。

3、随机性:健身设施可因时因地因人而设,在公共场所均可设立使用。

4、多功能:除健身以外,还兼具开放空间的其他功能,如休息、娱乐、导向、装饰等。

5、安全性:设施形态要符合人使用的机能,对设备的连接点应特别予以加固,确保人们在使用时的安排,并注意定期维修。

1.3公共健身设施的种类

现有市区应用的健身设施种类较多,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类。

1、按照健身设施的功能特点来分,可以分为健身功能、娱乐功能。

2、按照设施结构的复杂程度,主要分为具有单项功能的设施和具有综合的设施。

3、按照设施所具有的不同功能的健身作用,可分为锻炼柔韧性和灵活性的设施、增强平衡能力和灵活性的设施、增强上肢肌肉力量的设施、增强腰腹部力量的设施、增强下肢肌肉力量的设施、休闲放松的设施

4、按照使用者的年龄来分,可分为儿童设施、成人设施、老年人设施。

2泰州市区现有公共健身设施的使用情况调查

2.1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在使用情况调查中,主要从健身设施的健身效果、安全性、舒适度、产品功能和美观程度五个方面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泰州市区市民

调查地点:泰州市海陵区

调查人数:80人

调查方式:问卷、访谈

2.2使用情况调查结果

1、使用频率

在被调查的市民中,8%的人基本上每天都会定时使用健身设施,51%的人经常使用健身设施,但是没有固定时间,41%的人偶尔使用。

2、使用的安全舒适性

在安全性调查中,有24%的人认为设施不存在危险性,有76%的人认为设施存在危险因素,其中15%的人目睹过他人发生危险,6%的人自身经历过危险。在舒适方面,有61%的人认为舒适度不够,其中包括认为与人体接触的部分材料过硬、过凉,尺度不够合身等。

3、使用环境

在针对使用环境的调查中,72%的人认为健身设施安置的位置不合理,如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不好、或者设置在小区的角落和长期缺乏阳光照射的背阴面,或者设置行车道旁边、地面不够安全、舒适等等。

3、使用后的效果

在泰州市区被调查的使用健身设施的市民中,53%的人认为坚持使用的确能看到较好的效果,认为能达到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目的。由此可见,大多数使用健身设施的市民对现有的设施存在的必要性和整体效果是认可的,在功能上基本能够满足使用者。

4、美观程度:在被调查的使用公共健身设施的美观程度方面,泰州市区市民中16%的人对美观不怎么关心,大部分觉得不够美观,其中还有58%的使用者认为设施颜色不好看或者外观制作粗糙。

3泰州市区公共健身设施现状分析

3.1典型设施形态及尺寸分析

现有小区的公共健身设施的形态主要是根据功能组合形成的,各个构造件之间主要通过焊接工艺或者螺栓与螺母的连接,视觉上衔接较生硬,整体感较弱,螺栓等连接部分隐藏处理方式较单一,而且存在使用状态不舒适的情况,例如现有的蹬力训练器主要采用坐着的方式进行操作,通常三位的蹬力训练器有370、580、660三种适合不同的人群的高度,使用的过程中人们必须跨过座椅才能坐上去,不符合使用者的使用习惯。

3.2结构原理分析

泰州市区大多数小区公共健身设施有固定式与活动式两种。其中固定式的设施主要是使用者通过控制自身身体,以设施作为运动标准或辅助工具,尽力达到标准上的要求,使身体各部分关节和肌肉得到运动。而活动式的设施具有活动的连杆结构,通过设计好的连接结构使整个设施可进行连续性运动,这些运动将促使或规范人体形成某些特定的姿势,还可以有计划的使特定的关节、肌肉部位进行一定的活动。

3.3色彩分析

通过调研、分析与总结,现有泰州市区公共健身设施的色彩具有以下的特点:

1、色彩的纯度和亮度

在设施采用的颜色主要有天蓝、亮黄、大红、深绿,紫色、黑色,其中最常见的为天蓝、亮黄、大红、橙色四种颜色,冷暖颜色区别明显,冷色主要采用的是紫色、蓝色、绿色,暖色采用的主要是大红、橙色、黄色。这些颜色的纯度都非常高,纯度高的颜色有一种扩张感、诱目性强,具有很强的扩展感,同时势均力敌,这时候给人们带来的是强烈的视觉冲击,十分醒目,给人一种活力,但是容易引起使用者的紧张和视觉疲劳。

2、色彩的搭配

在视觉效果方面,把活动构件与基座构件之间采用高纯度的冷暖搭配,尽管诱目性高,视认度却不高,眩目却不醒目。而高的视认度可以通过同色彩的明度、纯度来实现,当目标色彩与底相、纯度、明度对比强时,色彩视认度高。色彩识别度的高低次序如下表所示:

色彩搭配在功能上的区分具有明显的特点,在冷暖色的搭配中,冷色通常用在主要起支撑作用的支架上,暗示支撑件和基座的重量感;而与人体直接接触的部件采用的暖色,降低冰冷的视觉感受和材料本身带给使用者的消极心理感受。

3.4材料与工艺分析

1、材料分析

目前泰州市区的公共健身器材使用的材料主要是碳素钢、工程塑料、玻璃钢、橡胶这几种。碳素钢使用在需要高强度的部件上,例如立柱、支架,这种材料可经过铸造或者锻压、铣削而成为产品,或轧制成型材后,再经过成型加工、切削以及连接而成为产品或构件。工程塑料主要运用在需要进行开模工艺的部件以及与人身体直接接触的部件上,例如部分脚踏、把手、座椅;玻璃钢主要运用在大弧度曲面的凸点材料器材,例如伸背器的弯曲按摩面;橡胶主要用在缓冲材料上,主要起到减震、减少噪音的作用。

2、工艺分析

公共健身设施的制作流程主要是制作部件――焊接成型――金属表面处理(喷砂――硫酸酸洗除锈――磷化处理)――静电喷塑――高温烤制――组装,在制作上主要以焊接工艺为主。

公共健身设施的表面处理主要用来防腐防锈,抵御恶劣的户外环境,所有铁件表面均经过硫酸酸洗除锈,然后进行磷化处理,最后采用户外塑粉的材料进行防紫外光静电喷塑涂层的工艺过程。

3.5产品功能信息传达方式的分析

现有的公共健身设施产品本身对功能信息的传达较少,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形式进行信息传达: (1)综合告示牌:指示的是安全注意事项、适合年龄等综合信息,安置于设施周围的绿化灌木中,提供整个公共健身场所的综合性信息,距离使用人群较远,阅读信息的人数较少;(2)器材上的指示牌:内容包括器材的名称、使用方法、功能、注意事项、厂家信息等内容,它是作为信息指导来应用,通篇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适合人们近距离阅读。

3.6后期维修与拆装的现状分析

后期维修与拆装是公共健身设施存在的非常大的问题。在泰州市区,很多公共场所都存在破损的设施,而且长时间没有管理人员维修,造成设施无人问津,脏乱不堪。因此在后期维修与拆装上,不仅要建立完善的后期维修与管理机构,同时也要设计出更好的降低维修难度的方案。

4泰州市区创新型公共健身设施设计应用

公共健身设施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造型、结构、色彩等设计要素都要围绕使用者展开。具体分析健身设施设计应该具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健身可用性、安全舒适性、易用性、趣味性、美观性、经济性。

4.1安全舒适性

1、从物质层面分析,安全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产品材料的安全、产品结构形式的安全。

1)产品材料的安全。材料是产品结构的物质基础,材料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各种可能预见的危险。

材料能有效承担使用过程中的额定负荷、冲击和振动,同时具有一定的应对人为破坏的能力,而且应当注意操作控制部分的材料安全性。

2)产品形式结构的安全。合理的结构有助于使用者明确健身设施的功能作用、调整人体在使用过程中的重心和平衡,这将有助于避免事故的发生,同时能保证产品的使用年限。

2、使用过程中的舒适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1)使用过程中的舒适状态就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人身体所能感受到的舒服、动作不别扭,有愉悦的身心体验。在设计中要对器材的尺寸进行科学地选择,不同的器材采用不同百分位的尺寸,例如够得着的距离,一般选用第5百分位的尺寸;容得下的距离,一般选用第95百分位的尺寸;常用高度,一般选用第50百分位的尺寸。

2)在心理上的舒适感,则是指公共健身设施中可见、可触摸、可感受到的部分能带来心理的抚慰、有趣、亲切感、温暖感以及使用时的心理安全感或者心理认同感,具体的体现在公共健身设施的造型设计稳定牢固,减少外露的繁杂结构,设计的形态、材料、色彩感受等具体组成要素能获得使用者的心理共鸣,能带来精神上的舒适感和愉悦感。

4.2易用性

如果一件健身设施的使用要经过复杂的学习和经验积累,就会给人带来厌烦、放弃等负面情绪,这种情绪会极大的减少健身设施的使用率,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所谓易用,指的是在使用健身设施前人们不需经过专门培训和学习,能够做到一看就会操作和使用。只有容易使用,才会有更多的使用者,也才能有了更大的社会存在价值。

4.3美观性

形态优美、色彩搭配合理的产品才会给用户带来心理的舒适和愉悦,因为人们通过审美的过程对事物的直观感受来区分事物的美丑。而且健身设施的美观性关系到使用环境的整体效果。

1、公共健身设施的形态设计

设施的形态要考虑人的使用状态和舒适性,结构、尺度都要以人体尺寸为准。还要考虑使用者或观察者心理感受,例如泰州的独特文化、生活习惯、使用者的喜好等因素,通过形态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愉快的联想,进而更加乐于使用该健身设施。另外,采用恰当的设计方法例如对称、均衡、稳定、比例等美学法则,这样可以给人正面的信息,进而提高人们的使用率。

2、公共健身设施的色彩设计

色彩作为外观的一部分,不仅仅要考虑色彩本身的性质和含义,还要结合产品形态、面积、表面肌理、适用人群的文化程度、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客观因素。

因此在健身设施的色彩的美学设计上,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充分考虑色彩的功能。色彩对使用者操作方式具有一定的提醒作用,可以通过色彩来区分不同的操作控制区域,例如活动部分和产品的控制部分。另外,色彩本身还具有冷、暖、轻、重的含义,这些可以在具体设计时加以考虑,从而满足使用者的心理。

2)考虑公共健身设施的使用人群和地区的审美习惯。由于户外设施的使用者和观察者主要是长期生活或工作在泰州市区环境中的人们,他们经常处在一个人造环境中,喧嚣紧张的生活和较高的文化修养使他们偏爱雅致、朴素、文静和对比调和的色彩。

4.4趣味性

如果将公共健身设施设计成了纯粹的对身体素质起提高作用的任务模式,缺少了娱乐性因素,操作者从中体会不到任何乐趣,那么这个设计注定失败。因此要考虑公共健身设施的趣味性,减少运动带来的疲乏感,增加心理的愉悦。在具体的设计中,避免使用者动作的单调,在可能的情况下设计一些可供多人参与或竞争或者具有互动性质的健身设施,以便使用者增加交流,提高积极性。

4.5经济性

健身设施范文第7篇

摘 要 现代人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健康第一”,“花钱买健康”的体育观念己经成为一种时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初衷就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体育多元化的需求,全民健身是群众体育事业的重要内容。高校承载着重要的体育教学和科研任务,高校体育设施的市场化,是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高校体育场馆作为高校教学设施的一部分,在高校建设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若实施对外开放将有效促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另一方面还可以缓解公共体育设施匮乏与闲置并存的矛盾,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高校体育设施在全民健身中的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 全民健身 高校 体育设施

一、选题依据

经济的迅猛发展给我们带来福利和方便的同时,也伴随着精神上的紧张压力和身体上的各种职业疾病。渐渐的我们认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在混凝土制造的大城市里,我们最需要的就是一块可以用来健身与休闲的地方。但是怎么练、练多少又成了另一件苦恼的事,因此很多人不惜花钱找场地、找指导员(健身教练)、找陪练――买健康!

一方面社会健身设施的缺乏,与高校体育场馆的设施的闲置;社会上专业体育健身指导人员的匮乏,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形势的不乐观等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初衷就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体育多元化需求,全民健身是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充分利用高校体育设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全民健身所需的专业人才,主动适应全民健身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作为调查对象,以高校体育设施与“全民健身”之间的联系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围绕本文的研究目的,大量搜集和阅读有关文献,掌握相关问题上的研究现状与动态,在收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为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和构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逻辑分析法。在研究中对涉及的相关问题及其他理论问题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与演绎并进行推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设施现状

根据多方面的调查与资料整理,各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均有闲置、资源浪费等现象,有些场馆表现出功能较单一化,没有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优势。另有部分室内和较好的室外场地(比如网球场),高校是禁止对外开放的。原因是外来社会人员不能很好的爱护这些场地,甚至非体育专业的本校在校生也不被允许进入。这种局面就造成了高校体育设施一方面不能满足其高校本身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出现闲置现象,自相矛盾。

(二)小区居民的需求

学校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场所,文化氛围比较浓,而且朝气蓬勃。附近小区的居民表示很乐意在空闲时间到高校内进行一些体育活动,但迫于没有专业指导也只能是简单的打打篮球、跑跑步,活动方式很单一。想要有目的的专业性锻炼(比如减肥、增加肌肉等)还是要去比较正规的健身房找教练指导。没有时间或者消费水平达不到的部分人群就只好放弃锻炼的想法。

四、建议

(一)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实施校内经营管理制

许多高校不愿将本校这类的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多是不想为维护体育设施这样的“小事”而费心,既浪费人力又浪费财力。我的建议是将这一类的体育设施交给有一定管理经营头脑的大学生,最好是体育专业的学生,按实际情况将一定的收入比例给予他们,多劳多得促进积极性。学校将每学期的体育实习生收到麾下管理体育设施。在保证学校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向附近社区乃至社会开放,实施外来人员低收费进场、免费指导的政策。

由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懂得如何更好的使用器材和场地,而且有专业的锻炼方法与保健知识,对学校的体育设施来说无疑是一种隐形的保护。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形成了一种“开放型”的健身俱乐部,可以吸引更多的社区人员前来锻炼消费,增加学校设施维护资金。

(二)差异化竞争

仅仅提供锻炼场地是远远不够吸引广大社区里的居民的,要想经营多元化就要项目多变化。小区的居民多是想简单的活动一下而已,并不想进行专业的训练,这就要求我们开展形式多样的项目,比如太极拳(剑)、广场舞、健身操、秧歌、腰鼓、溜冰等等。不要忘记我们的教师也是一种资源,体育教师、专门的舞蹈教师,这样本校的学生也可以跟着一起学,创造学校的特色。还可以广招一些社会上的专业人士来学校办班,收取场地费用。

(三)公益性和营利性相结合

多一些公益性的场地开放可以吸引更多的社区人群以至社会人群前来,比如塑胶跑道、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等等。可以为营利性的项目做好铺垫,带来一部分消费人群。

一些部门想做推广活动我们可以提供场地这就不用提了,还有一些想举办一些体育比赛,我们有专业的场地还有专业的人员,为什么不可以为他们设计一些趣味体育比赛或者新颖的游戏,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锻炼员工的意志品质。我们的优势在于活动比他们自己组织的要有趣,资金预算比他们找外面的专业公司划算。这些都是员工想要的休闲娱乐、公司想要的提升效果。

参考文献:

[1] 许玉林.高校体育刹那各地对社会开放的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体育部.2010(12).

[2] 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N].中国体育报.2004.06.24.

健身设施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校;公共体育设施;全民健身价值

0 引言

2006年国家的《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中指出“明确政府在发展体育事业中的基本责任,强化政府的政策规划和公共服务职能,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兴办体育事业的积极性”。公共体育服务作为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推动经济公共体育设施的合理规划和利用是实行全民健身计划,进一步改善国民体质与健康状况,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我国高等院校大多数位于大中城市,并且高校公共体育设施作为公共体育设施的重要成分,在全民健身需求中拥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因此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应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聚集效应、辐射功能、带动作用,在对社区体育的促进发展中应当从目前单一的教学功能,转变为以教学为主、服务社区的综合功能,这种转变对于城市社区体育水平及质量的提升将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 公共体育设施概念

公共体育设施是指由国家投资或筹集社会资金兴建的,用于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满足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或观赏运动竞技以及运动员训练、竞赛需求的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灯光球场等体育活动场所。①

2 高校公共体育设施概念与特点

高校体育设施是指为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满足高校对体育的需要而建设或建立起来的设备和场所等的总称。

高校体育场馆作为高校教学设施的一部分,在高校建设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高校的公共设施和基础建设。就高校体育设施的根本功能而言,它是为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科研服务的,是高校师生从事体育锻炼、开展体育活动的场所。这些体育设施具有以下特点:①比较先进完备,许多设施投入巨大,符合国际一流标准;②功能多样化,具有锻炼性、休闲性和娱乐性,能满足大众体育的需求,同时与城市大规模的体育中心互相补充;③由于主要面向高校师生,设施的特点符合成人开展体育活动的需求;④这些体育设施多分布在社区中心或城市文化区域的节点,对周围有较广的覆盖面和较强的辐射力。但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较低,仅为我国体育场地的30.2%,同时开放的体育场地中利用率也不高。我国高校提育场馆多用于比赛和训练,大部分时间闲置不用,使用率很低,我国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整体上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因此,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力度不够,高校体育自身经济价值和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利用。

3 全民健身设施需求的现状

随着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我国居民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育服务等方面的公共需求开始全面快速增长,人们开始追求休闲、健康、时尚的生活,由此带动起大众体育运动的热潮。但与此同时,群众日益增长的、旺盛的、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与薄弱、紧缺的公共体育设施资源之间的矛盾又完全彰显。首先,“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只占全国体育总量的2.3%,由于各系统体育设施对大众开放程度不高,真正用于群众体育健身的只占全国总量的10%”。②因此体现出现有的公共体育服务难以提供大量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急需的体育设施;其次,城市居民不参加体育运动,也因为体育设施分布结构不尽合理,部分资源未能够充分利用,短缺与闲置并存等原因。例如:新兴运动项目的场地建设步伐没有跟上,数量严重不足。对于运动场地的建设上,还停留在一些传统体育项目上,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最后,社区体育设施绝大部分是由金属材料制成,且几乎都安置在质地较硬的水泥地或行道砖上,因常年使用,又缺乏必要、及时的保养和维护,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严重影响了健身者的人身安全。

4 高校公共体育设施的全民健身价值

在全民健身运动热情高度增长的大环境下,2002年7月2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把“大力推进全面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群众性体育设施服务体系”,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摆在了突出位置。另外,在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也提出 “亲民、便民、利民”口号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纲要提出:“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③为高校构建多元化群众服务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要向社会开放的目标。

构建多元化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解决群众的健身场地问题,因此高校体育设施服务于社会,体现了“取之于民,服务于民”的公共政策;是优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区体育事业的需要,是加强公共体育服务的重大举措,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4.1 高校“封闭体育”向社区“开放体育”转变的人文价值 高校体育“直接为社会服务”是实现学校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而高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不仅仅为了设施的充分利用,更重要是高校与周边社区的融合,建立和谐融合的社会环境。早期的大学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社区,有自己独立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自我封闭的“围城意识”、“大院文化”独成一格,与周围社区关系冷淡,仅限于名义上的管辖和被管辖,结果是隔开了学校和社会的联系。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学和科研机构,已逐渐成为社会的文化中心、服务中心,成为城市社区的一部分。高校与社区的互相依赖共同发展,最后将会创造一个适宜居住沟通休闲的生态社会,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人文氛围。

健身设施范文第9篇

为贯彻落实年区《关于向社区开放事业单位公共体育健身场地工作的实施意见》的会议精神,围绕“人人运动”的指导思想,不断丰富社区居民文体活动,推动社区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为争创全国文明镇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社区人文环境。

一、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我镇中小学体育公共设施资源开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镇社区体育设施资源开放管理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对开放工作实施统一部署,并由镇体育指导站、教委办牵头协调开放工作的具体事项,学校具体负责现场管理、统计参与锻炼人数等相关工作,镇社区办具体负责地区居民的宣传组织工作。

二、实施步骤

为了确保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工作的有序推进和如期实现,按照区有关会议精神,制定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第一阶段(5月中旬---6月中旬)

5月份由体育指导站对镇区内的各中小学体育设施进行摸底调查。

6月份与各中小学签订开放协议书。

2、第二阶段(5月下旬--6月上旬)

(1)制定开放时间:每天早晚、双休日、国定假日以及学校寒暑假期间固定开放时间每周不少于13小时(具体开放时间由各学校自行安排)。

(2)镇体育指导站进行调查摸底,安排资金落实,并协调联系学校做好开放工作。

(3)7月1日,由5个学校对社区居民实行统一开放。

三、工作要求

各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按照镇社区体育设施资源开放管理领导小组的工作方案进行部署并认真实施,除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外,还要做好开放后的场地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配合,明确职责,形成合力,使中小学体育设施资源开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1、学校工作

(1)配备刷卡机人员和专门管理人员,加强现场管理。

(2)在开放前对场地、器材等设施的完好作检查。

(3)每个学校对每周开放时间、联系人制作部署安排表,于6月28日前交镇体育指导站(见附件二)。

(4)对进入学校锻炼活动人数进行统计,每月及时上报镇体育指导站。

2、居委工作

(1)按居民区就近登记,设17个登记办卡点,对前来申请(活动卡)的居民做好登记工作(申请人要求:本地居民,身体健康并经常参加锻炼;带好身份证、照片)。

(2)居委6月25日以后统一下发活动卡,申请人每人一卡。

(3)与申请者签定一份承诺书。

3、体育指导站工作

(1)年底对学校体育设施、管理人员根据活动的人次确定给予一次性补贴。

(2)对学校的体育场地等设施作财产保险;个人外伤、偷盗等作综合类保险。

(3)年底对各个学校进行考核、评选,对优秀的学校给予荣誉证书奖励。

(4)每季度与学校相关联系人进行沟通。

(5)6月28日,海报发放到35个居委、9个村和5个学校。

(6)开放时间告示牌和活动须知牌由镇在6月25日前统一发放。

健身设施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经济学 全民健身设施 收费

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为群众的健身提供了就近、免费或低收费的健身设施,曾一度掀起群众的健身热潮。但全民健身设施到底该不该收费,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出发,阐述健身设施的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和特征,并分析其收费的可能性和必要条件,为全民健身工程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全民健身设施的准公共产品的属性

从最终产品的角度讲社会产品可分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理论上主要从以下两个特征区分: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所谓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有人提供了公共产品,不论其意愿如何都不能排除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所谓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从经济学的角度,某物品在增加一个消费者时,边际成本为零,即在公共产品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将其多分配给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同时具备上述两个特征的物品是纯公共产品,两个都不具备的是私人产品;但有的物品只有非竞争性不具有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都比较弱,这类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准公共物品。在现实中,真正的纯公共产品是很少的,大多数物品都可以被看作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

不收费的全民健身设施超过了一定的人数就会出现拥挤现象,产生消费的竞争性;不收费的健身设施具有非排他性,但把它进行收费,又具有一定排他性。因此,全民健身设施具有较弱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属于公共物品中的准公共物品。

二、全民健身设施作为准公共产品的特征

第一是具有消费数量非均等性。在一定时期内每个消费者对健身设施的消费数量和获得的效用数量是各不相同的。作为准公共品的健身设施,每个市居民使用的数量从而获得的效用数量会存在较大差别。由于人们的需要及健身的形式有所不同,导致使用健身设施的数量存在不同。此外,健身设施的普及程度及数量也起到了重要影响。

第二是拥挤性。从消费者主体数量上看,纯公共品对消费主体的数量没有限制,例如国防、天气预报等纯公共品都是如此。但准公共品对消费主体的数量却有一定限制,或者说存在“容量”问题。全民健身设施所容纳的锻炼者的数量有一定的限制,在他的容量之内,消费具有非竞争性。但消费者数量超过了容量界限,健身设施就会出现拥挤状态,锻炼者获得的效用就开始减少。换句话说,健身设施的消费就开始产生竞争性。

第三是具有局部排他性。由于健身设施有一定的消费容量,因此他不会完全排他,或者说变成私人物品。但又因为它的拥挤性和消费的竞争性,决定了健身设施的局部排他性。部分健身设施的收费,也正是其具有局部排他性的具体表象形式。

正是因为健身设施以上特点,决定了其收费的客观必然。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健身设施拥挤、过度使用的问题。一方面减少了使用者的消费效用,另一方面也对器材的维护和正确使用带来众多问题。因此,从理论上讲健身设施等全民健身工程等准公共产品的收费与其经济杠杆一样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和特有的功能作用。

三、健身设施社会产品属性的不稳定性

健身设施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和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绝对的,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众多的因素影响健身设施的准公共产品的属性,不同的影响因素又有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

全民健身计划建立的主要目的,解决人们锻炼器材的紧缺,培养人们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人们的体育意识的不断提高,体育锻炼的种类和形式出现多样化趋势,人们可能选择更为丰富的健身器材,从而减少了健身设施的消费数量上的非均等性特征,而变为纯公共品。不同的因素会使健身设施的属性发生不同的变化,可能会变成纯公共产品,也可能变成私人产品。因此,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健身设施准公共品的属性会发生变化。

四、健身设施收费问题的具体分析

健身设施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收费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和特有的功能作用,但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中其社会产品属性的可变性决定了健身设施收费的复杂性。

1.健身设施的目的及收费的原则、性质。全民健身计划是在国家宏观领导下、依托社会、全民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投入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跨世纪体制建设发展战略规划。鉴于健身设施提供的目的及其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决定了其收费的客观必然,也决定了其定价的主要原则,即受益原则。对此,我们可通过锻炼者的付费意愿来衡量。健身设施收费的性质是消除拥挤的准入性收费,任何主管单位不得进行以营利为目的的收费。

2.是否收费的具体分析。根据当前我国健身设施的使用状况,可将其是否收费作以下分类:

(1)当锻炼群体超过了健身设施的拥挤点,出现了过度消费,健身设施产生消费的竞争性,可对其进行象征性的收费。目前我国大部分健身设施都是象征性的收费,但收费的价格要依据受益原则制定。(2)人们的健身意识较差,健身设施还没有得到很好利用的情况下,健身设施相对意义上可看成是纯公共物品。这时可以考虑免费提供,并积极宣传吸引人们锻炼。(3)对于人们的健身意识较强,但人们的锻炼方式种类较多,建设实施的使用上达不到其拥挤点,也可看成是纯公共物品,即也可免费供应。

五、结论

1.全民健身设施应属于公共物品中的准公共物品,具有较弱的非排他性和消费上的竞争性。2.作为准公共产品,具有拥挤性消费数量非均等性局部排他性等具体的特点,决定了其收费的客观必然。3.健身设施的目的是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投入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如需收费应遵循受益原则,但收费与否需相关部门根据建设实施的相对属性而定。

参考文献:

上一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下一篇:城市公共设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