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顾问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4 07:25:20

健身房顾问工作总结

健身房顾问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城市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

中图分类号:G80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1-0028-04

The idea for establishing an urban community sports,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system in China

WANG Xiao-dong1,XU Jie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2. Graduate School,Beijing Sports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Via analysis and demonstration,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idea for building a community sports,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system, and probed into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an urban community sports, medical and health system in China, which contains such links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before fitness exercising health file,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fitness exercising files, process monitoring, and after fitness exercising physical stamina recovery. The author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such a system should be developed in the directions of professionalized service, individualized service and high-tech service.

Key words: sports sociology;social sport;urban community;sports medicine;health service

开展城市社区健身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工作是我国社区体育事业向着科学化方向迈进的具体体现,也是增强社区居民体质的必然要求和有效手段。同时对于充分发挥社区体育在社区健康促进过程中的作用,实现社区体育在社区健康促进中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最终促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和“全民健身体系”更加完善等具有重要意义。

1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

1.1社区体育和社区卫生事业有机结合的平台

体育与健康的天然联系决定了社区体育在社区健康促进中必然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运动不足,导致了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等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针对此种情况,大多数社区公共卫生部门都采取了相应的体育干预措施,体育促进已逐渐成为社区健康促进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正如《中国慢性非传染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工作总结报告》中指出的:“针对行为危险因素,在大多数地区开展了广泛的控烟、合理膳食、运动防治……凡是健康促进工作突出的社区一定开展着健身小组活动、健康操、体能测试。”[1]

反观我国社区体育发展,虽然总体上呈现良好态势,但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落后的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依旧是制约我国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杨勇等[2]分析认为,问题的原因主要存在于主观认识和客观支持两个方面,如能在社区健康促进中实现社区体育与公共卫生的有机结合,将会为矛盾的解决提供契机。这对于充分发挥体育健康功效、提高社区健康水平以及社区体育和社区公共卫生事业自身健康发展,都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运动医学是医学与体育相结合的一门交叉科学。它研究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医学问题,运用医学的技术和知识对运动训练和健身进行监督与指导,防治运动伤病,并研究医疗和预防性体育运动,以达到增强人民体质,保障运动参与者的健康和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运动医学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的内容主要包括:运动医务监督、运动营养学、运动创伤学、医疗体育。”[3]其中医疗体育是“研究应用体育运动防治疾病的适应证、作用原理和方式方法,在医院、门诊部、疗养院、康复中心和广大群众中推广防治慢性疾病的体育运动。”由此可以看出,运动医学这一特殊学科的产生及其在社区科学健身指导中的应用,为社区体育事业和社区卫生事业的相互合作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运动医学在社区体育中的应用促进了体育与卫生事业的结合,增强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科学性、系统性,两者专业力量的互补,有利于提高社区体育指导水平以及促进“运动处方”的普遍运用。

1.2运动医学在运动健身科学化中的系统应用

科学的运动健身,才能事半功倍,尤其是患病人群的运动健身更需要科学的指导,才能提高运动健身获益的比例,减少运动带来的风险。运动医学理论与技术在社区健身运动科学指导中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如健身参与者的健康评估、运动处方的制订、健身过程中运动性伤病及其它意外的安全防护与急救、健身过程中身体机能状态的监控、健身运动后疲劳的综合恢复和调整、健身效果的评定、各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症、肥胖症等)运动康复疗效的评价等。

运动医学理论与技术在健身科学指导中的应用首要目标是为不同健身参与者提供个性化的运动健身方案(即运动处方),在运动健身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运动医学专业人员可提供健身运动的科技保障,为健身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以参与者的运动健身方案的实施为基本路线,可建立运动医学理论与技术在健身科学化中的系统应用模式(图1)。

社区健身的运动医学健康服务是运动医学理论与技术在健身科学化中的应用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因此这一模式的建立为构建城市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提供思路。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是由健身前健康档案建立与运动健身方案的制定、健身方案的实施与过程监控、健身后体能恢复等环节构成的系统工程。刘启国等[4]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体育产业、体育政策、健身市场需求现状和国内外同业比较的分析,提出了我国健身俱乐部“运动医学健康服务系统”的构想。这一系统应用计算机控制,将客户健康管理、运动医学专家服务、运动健身、客户休闲放松娱乐服务等连成一体。刘启国等[4]指出:这一体系的运行需经过建立健康档案、制定实施方案、健身训练、训练后体能恢复服务、健身过程评价和信息反馈等几个过程。

为客户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档案包括身体测评状况,如形态、机能、素质、疾病情况等,客户可以了解最近一段时间自己健身的变化过程,可作出自我评价,明确自己身体状况的变化进程和还需改进之处,以便于配合运动医学专业人员和教练的训练计划,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锻炼。

制定科学健身指导方案。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和工作时间特点制定不同的健康实施方案,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特殊化的健康方案。包括身心机能状况评价、运动处方和各种具体实施方案。

实施运动健身方案。按照所制定的方案,进行各种训练。由专业的医学顾问、医疗安全保障人员及专业化的健身教练、专业化的各种其他服务人员负责。

进行健身后体能恢复服务。这一环节主要为客户实施身心疲劳恢复、提供娱乐休闲服务、提供饮食服务,按运动医学服务部的建议为客户提供运动营养品,请运动医学中心和运动健身中心指定的专业人员为客户提供专业运动、健康讲座和咨询。

健身过程的评价和信息反馈。客户完成上述各个步骤之后,返回客户健康管理中心或运动医学中心,反馈本次训练的主观感受和客观变化,如心率、疲劳程度、放松程度,训练方案的强度、时间、运动量是否适宜,力量训练的方案是否适宜,各种恢复方案的实施是否有效等。客户可以提出对以后训练计划的要求。由专门人员记录客户的反馈信息,储存备案,作为以后训练计划的原始依据。

2建立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大众生活对体育新的需求,以及体育产业和举办奥运会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使人们将大量的热情投入到健身休闲中去。我国健身市场的内外环境已经具备我们构想的“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在我国城市社区实施推广的条件。现有的健身娱乐中心,往往在身体测评、运动处方、运动训练和指导、医务监督、营养及恢复等专业服务等项目上发展不足,造成了重娱乐、轻健康,重数量、轻质量等后果。有时因健身方式的不合理,不但没有增进健康,反而埋下隐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科学方法,对机体进行分析评定,了解机体的健康水平、运动能力等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种有目的、有严格控制的运动方案进行科学运动来达到安全有效的强体健身目的。同时在社区内,还必须将科学运动概念融入到居住和日常生活环境中,渗透到现代化的家庭、工作、休闲等方方面面。

据有关人士对我国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22个省市区进行的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调查,结果发现,我国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的主要目的为:健与美、休闲、适应能力和康复,而且与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等密切相关。可以看出,当今我国大众对体育的需求已经不是单纯的健身,而是将体育作为追求健康和美的手段,作为休闲、放松、增进机能的手段。但这些需求往往并非单靠运动手段就可以实现。因此,当今的健身爱好者多有进行专业化、科学化健身的需求和愿望,如健美、减肥、身心疲劳消除等。注重科学健身、注重健身的质量和效率成为当今健康社区和健身群体的新的需求。“康在”作为一种最新生活方式,必然要求这种综合性专业服务,以满足人类健身生活的要求[5]。张素珍、陈文鹤等[6]对上海市城市社区康复健身活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由体育院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师生或社区医院康复科医师、社区负责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干部和社区大型企业单位组成的三结合队伍,共同负责社区居民体育康复健身活动的宣传、组织、咨询等工作,保障社区居民健身活动有序、科学地进行。

我国城市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社区居民提高科学化健身水平和健身效果,并能进一步扩展到其他非社区的健身俱乐部、旅游区休闲健康促进中心等以进行系统的健身运动医学健康服务,健身运动前进行科学的体质与健康评估,以此制定相应的健身运动方案;在健身运动过程中依靠实际测试指标和定量数据,有针对性地从事科学健身,提高健身效果;健身运动后综合应用各种恢复手段进行机能恢复。在全国大力宣传和推广“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之际,城市社区健身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的建构,无论是为进一步深化大众对科学健身与健康促进的意识,还是为完善社区体育健身服务、社区健康促进方式以及指导社区体育规划等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3其他国家或地区社区体育中运动医学健康服务现状及启示

3.1美国、韩国、香港的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概况

在美国,公共健身设施和场所非常多,如健身房、活动中心、街心公园等,人们可以随时进行锻炼。目前,美国拥有相当多的各类俱乐部,其中,综合性俱乐部占23.7%,身体锻炼俱乐部占20.1%,公园和医院中的健身中心以及运动医学活动中心占17.5%,其他各种类型的俱乐部分别约占5%~10%。并且,许多美国健身俱乐部中有专门的心血管康复中心和运动医学活动中心(俱乐部),将体育和运动医学紧密结合,从而能够为各种健身者提供专业化和科学安全的运动保健服务。

韩国蔚山大学校中央医院的金明和、金基洛和闵荣日共同提出在韩国进行“综合健康增进中心模型”的开发计划。该模型将医学和体育结合,具有综合检验和增进健康的功能,客户既可以接受医学服务,也可以进行运动或接受营养指导,还包括运动员、成人疾病和残疾人体育等特殊运营项目。该中心所提供的服务包括医务、体检、运动、营养以及恢复等多方位的服务。仅仅其检查和诊断一项服务,就包括客户的生活习惯、病史、家族史、饮食习惯、营养状况、膳食分析、体成分测定、医学专业检查、运动负荷实验和体力检查等项目。所有项目均由专业化的运动医学人士进行测定并制定处方。

在我国香港特区,社区体育的发展也较具规模,其中,以保健和娱乐为目的的社区体育活动在香港大众体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种社区不仅每年举行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而且,香港大众体育十分注意运动的科学性,香港体育学院制定了一份“行政人员TOP-FIT计划”,内容包括:体检和生理指标的测试、制定运动处方等。

3.2对我国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发展的启示

有需求才有服务,社区服务就是因社区居民有健康和科学健身的需求才应运而生的。体育服务是社区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有了广大城市居民的健康需求,才有了体育科技服务的繁荣兴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应建立与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市社区体育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和运作模式,不断适应城市社区居民的健康和健身科学化的紧迫需求。总体而言,借鉴境外社区体育中运动医学健康服务运行模式,我国城市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的建构应该沿着服务专业化、服务个性化、服务高科技趋势的方向进行。

服务的专业化即这一体系的运行过程是由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专业化服务。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运营的主体是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各个组成部门的工作都分别由专业人士或者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承担。其中的核心成员来自运动医学界的运动医学专家、中医骨伤或康复医学专业技术人员、营养师、运动伤害防护师、中医保健医师等。这一体系能提供给社区居民一整套的专业服务,包括体质测评、运动处方制定、运动过程中的医务监督和指导、运动后机能反馈、运动后营养补充、中医推拿保健恢复及健康教育咨询等专业化的服务。同时还包括多种类、多层次的健康疗法及康体组合方案,使社区居民能安全、有效地达到康体、休闲的消费目的。

服务的个性化即根据健身参与者的个体特征(包括身体机能水平、运动素质、患病史特点等)或者特殊需求提供适合其自身科学健身的指导方案。运动医学健康服务的主要项目是为社区中健身参与者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个性化的健身运动方案以及运动过程中保障系统服务,具有服务个性化的特点。社区居民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及其它情况来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专业化高技术含量服务,如机能测试评定、运动处方、综合消除机体疲劳的物理及生物手段、营养辅助手段、中医理论与方法的介入、心理放松等。

服务的高科技要求即在健身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中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信息,并逐步在这一服务体系运行的各个环节中渗透。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当前的健身器材市场,研发和推广智能化、信息化的健身器材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人们需要的是智能化的健身服务,是一种能自动进行机能测量、评价、制定运动处方,运动时能进行自动监控和信息反馈、存储和自动调整的健身系统。因此,必须开发具有高度自动化水平的健身软件操作系统,才能适应新的健身需求。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的目的在于建立运动健身的自动化运行流程,充分利用健身器材的智能化特点,使系统运行更流畅、更规范。系统的专业化也就决定了其高效率、低运营成本和规范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社区示范点专家指导组. 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工作总结报告(二)――评估结果[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2):77-79.

[2] 杨勇. 社区健康促进中体育促进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3] 曲绵域.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运动医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4] 刘启国. 健身俱乐部“运动医学健康服务系统”的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5] 陆一帆. 健康住宅[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健身房顾问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华人华侨;高校侨联;教育兴学

[中图分类号]D73/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1-0134-05

一、近代华侨华人教育的兴起与成因

(一)华人华侨教育兴学源起与特点

1919年之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有心办学的华侨华人只能借助外国传教士建立起来的教育平台,通过教会学校帮助家乡兴办教育。1919年以后,政府鼓励华侨回国捐资办学,侨办教育迅速得以发展,教会教育的成分大大减少,华侨华人独立兴办教育蔚然成风。广大华侨华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游子对故土的眷恋与挚爱,他们或修路造桥,或招商引资,或捐资兴学,其中被认为最造福桑梓的就是捐资兴学。

华侨华人捐资兴学的灵活性、规模性、层次性表现在他们捐资兴学的范围不仅限于本村本土,而且拓展到整个闽南侨乡,同时覆盖多个教育层面。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他不仅在自己的家乡厦门集美捐资办学,而且还资助泉州晋江地区的许多所侨校,办学形式包括普通教育(中、小学等)、职业教育、女子教育和师范教育等。早在1894年,陈嘉庚先生就在家乡集美创建了“惕斋”学塾,1913年创办了集美小学,1919年之后又先后创办了师范、中学、农林、水产、航海、商校以及厦门大学。陈嘉庚先生不限于在自己的故乡厦门捐资兴学,而且还扩展到整个闽南侨乡。当时,集美学校设立推广部,将筹拨到的经费补助闽南较好的(含厦门以外)私立学校,当时的泉州的许多私立学校也得到陈嘉庚先生的资助。陈嘉庚先生成为极好的榜样,在他的影响下,不少闽南华侨华人回乡投身教育事业。提倡科学与民主精神,华侨的爱国之心进一步得到激发,他们更热心于闽南侨乡的教育事业,因此,这一时期闽南地区的侨办学校有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二)华侨华人捐资兴学的原因分析

1.民族责任感使然。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化已牢固扎根于炎黄子孙的思想意识里,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时常把个人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维系在一起。

2.传统的道德观念影响。“积善积德”是几千年儒家道德的精髓,很多华人华侨秉承这种传统道德准则,施德行善。

3.历史荣誉心的诱发。满足个人的荣誉心,获得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评价。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回报桑梓是许多华侨华人潜藏的一种强烈愿望。

4.华侨华人身份的认同。长期以来,侨胞出外谋生,与家乡人疏离,为缩小这种距离,他们主动捐资地方的教育,这样既能使自己的身份得到认同,又能实现“光宗耀祖”的夙愿。

5.华侨华人自身对教育的理解和需求。早年华侨华人迫于生计,离乡背井到海外谋生,由于他们中的许多人所受的教育很少,甚至相当一部分几乎没有受过任何教育,在外谋生极为艰难,饱尝了没受教育之苦,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著名华侨华人问题专家王庚武教授认为:“在1949年以前,华侨最为关心的事情是如何协助他的家族,如何设法满足当地社会,文化经济的需求,同时也有爱国积善心的表现。”…华侨在海外致富以后,把对家乡公益捐赠视作道义和责任,同时把其作为提高个人声望、光宗耀祖的一种途经。19世纪20年代以来,海外华人回家乡兴学、助学成为普遍现象,成为中国本土教育的重要补充,有力地促进中国本土教育现代化进程与国民教育的普及。

二、华人华侨教育兴学的作用与高校侨联新定位

(一)华侨华人教育兴学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1.在教育的普及方面。近代华侨华人捐资兴学,有利于促进教育的迅速发展。抗战胜利后,侨办学校得到较大发展,教师的待遇也比国立的优厚,以鼓励教师热情工作,且不时有精神、物质上的慰劳,感情上极融恰。华侨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都能团结一致,共同办好学校。侨办学校一般收费较少,有的甚至免费,所以平民子弟都有享受教育的机会。不少活跃于各地的经济界、文教界以及社会活动人士,有许多是侨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其中不少是平民子弟。   2.在改变学生知识结构方面。传统私垫侧重四书五经和儒家学说,因受自身的局限,无法适应中国近代化发展的需要。侨校往往采用西式教育模式,开设数、理、化、英、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使学生由古板而单一向全面知识结构转变,学生的视野得到展拓。

3.在教育对外交流方面。华侨华人利用他们在外长期居住所形成的经济、语言和文化等优势,穿梭于中外教育机构间,穿针引线,建立起许多“友好学校”,增进海外华侨华人和外国人对华侨教育的理解,同时也促进中国学校对国外教育的了解,在中外教育领域里构建起一座桥梁。

4.在捐资助教方面。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就有不少学校的海外校友出资从国外购买图书、教学仪器捐赠给母校,后来又纷纷捐赠电视机、摄像机、复印机、铜管乐器、电脑、汽车等,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到国外先进的科技成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高校侨联优势与作用的客观定位

在第八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青岛大学校长夏临华说:“侨联是一座桥,以侨为桥,在加强海内外文化信息交流、互动合作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侨联与中央、地方的侨联虽然彼此的共同性是主要的,但任务的重点有所不同,人员的素质有所不同,特点也就有所不同,高校侨务工作显示其特殊性。高校侨联可以充当侨务机构、涉外涉侨部门和单位的“智囊团”、“信息库”和“人才库”,可以及时提供海外各国的国情、民情、风俗习惯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背景材料,可以进行民间外交,以民促官,起着官方所不便起的作用,因为归侨知识分子和海外华侨华人的交往和接触,容易取得彼此的信任和好感。在开展中外的文化交往和科技交流中,高校侨联占着一席之地。因此,高校侨联应放宽视野,充分利用海外关系,取得海外华人的支持和协助。海外华侨华人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热心参与和积极办好教育事业;海外知名人士也一般都乐意和中国的教育和研究机构特别是高等学府联系与交往。因为热心教育、培养社会精英是他们最重要的公益事业,也是衡量他们身份、地位、修养和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高校归侨知识分子、归侨学者在海外华人的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可以大有作为,有活动的宽阔空间。他们都有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为振兴中华的事业,十分珍惜和充分利用自己的海外关系,自觉地在侨务工作中作出自己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各国对华侨华人政策的论文和论著、华侨华人人物研究的论文和书籍以及汉语印尼语

大字典等等的工具书日渐丰富,这一系列重要成果大部分都是高校归侨学者呕尽心血的结晶,为中国的侨务工作提供了许多理论依据、政策依据以及背景材料。

高校归侨知识分子积极地自觉地参与侨务工作,除参加本校的侨联外,也积极地参加致公党或其他派的活动。当地以校缘或地缘组成的校友会,也大都以高校归侨知识分子为负责人或领导骨干。高校归侨知识分子在侨务工作中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实例分析――集美大学侨联支持、参与海外华文教育情况

集美大学是由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在家乡兴办的多所学校合并而成,历经十数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所拥有21个学院、近4万名学生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传承华人华侨兴学传统、大力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成为其办学的重要方面之一。

集美大学侨联自成立以来,主动顺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积极支持参与学校的海外华文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侨务工作的“智囊团”、“信息库”和“人才库”作用,利用侨联的独特优势,通过归侨侨眷以及海外侨胞广泛与东南亚等许多国家联系、牵线搭桥,配合海外教育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处拓海内外交流工作,为该校海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人才储备:对外汉语教学队伍不断壮大,已经初具规模

集美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作为沿海城市重要的华文教育基地,在开发研究华文教材,招收、培养海外华侨、华人子女,接待海外华裔青少年夏(冬)令营团队,培养海外华文学校教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弘扬海内外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机构。海外教育学院设有对外汉语教研室,现有专职教师6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4名),兼职汉语师资依托文学院和教师教育学院。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均具有对外汉语教学资格和较高的教学能力,从事体育、艺术、文化科目教学的教师也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现有师资结构趋于合理。

师资队伍的不断建设,是集美大学未来海外华文教育事业得以延续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学校重视对外汉语教学未来的师资储备。自2005年起,学校开始招收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能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或可外派从事华文教学及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学校各项华文培训的志愿者工作,和参加培训的学员们一起随堂听课,为学员们进行课外辅导。

(二)硬件提升:华文培训的硬件设施和配套服务逐步完善

学校配备了海外教育需要的语言教室、语音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建有近两千个床位的海外学生公寓楼,每个宿舍均配备了空调、热水器、网络端口等相关设施。2006年,由菲律宾航空公司董事长、集美大学校董会顾问陈永栽先生捐资500万元建成的集美大学海外华文短期培训楼(陈延奎楼)落成启用,该楼可容纳400人生活住宿,楼内同时设有多功能厅、音乐教室、健身房、乒乓球馆、会议室等配套设施,为海外生来华学习汉语提供了优良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市场基础:大力拓展语言培训市场

集美大学的海外教育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几年来,培训生源也从菲律宾华裔学生发展到东南亚及欧洲、澳洲的学生,学生数也从开始的100多人发展到2009年的近千人。学校通过与海外校友、校董的密切联系,参加香港和澳门地区以及泰国、新加坡等地的国际教育展,在东南亚地区逐步打开生源市场。自2002年起,已成功承办了9届菲律宾华裔学生学中文夏令营;泰国华裔学生华语进修团、新加坡武术培训团、马来西亚体育老师进修团、中国寻根之旅福建冬令营等也逐步成为学院短期培训的常规项目。据统计,短短几年中,已培训了4265名来自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汶莱、澳大利亚、法国等国的汉语进修生。在承办各种华文培训工作的过程中,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培训经验,为学校华文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走出去”――积极参与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近年来,学校主动融入到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中,并积极作为,认真做好汉语教师志愿者外派工作。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海外教育学院积极参加国家汉语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与省教育厅举办的汉语推广工作。2006年9月,成功承办了“福建省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汉办文件精神,制定了《集美大学汉语国际推广项目书》,拟写了《集美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总结》和《集美大学2006--2010年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发展规划》。

自2007年起,学校开始参与汉语教师志愿者外派工作,至今已连续三年成功派出学生志愿者共计109人次。其中,2007年向菲律宾派出28名志愿者;2008年向菲律宾派出17名志愿者,向泰国派出16名志愿者;2009年向菲律宾派出21名志愿者,向泰国派出26名志愿者,向波兰弗洛茨瓦夫大学孔子学院派出1名志愿者。2007年,海外教育学院有4名汉语教研室老师走出国门,受邀前往菲律宾参与培训华文教育师资,并与菲律宾华校老师相互交流与学习。2010年,精心选拔了42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候选学生,在参加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的培训之后,已于5月前往菲律宾、泰国等国家的中小学校任教。

志愿者们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阔的知识视野、良好的教学能力出色地完成了国家汉办交予的支教任务,受到当地华校领导和师生的好评。他们中的佼佼者受到了国家汉办的表彰。本着对汉语志愿者工作的热忱,申请重返当地任教的志愿者也在逐年增加。

(五)“引进来”――创造条件招收外国留学生,广纳港澳台、华侨优秀生源 随着“汉语热”的升温,来华求学的侨生也与日激增。截止目前,已培养了290名港澳台、华侨毕业生,现有在校学生247名。在努力拓展华文培训工作之余,学校自2003年起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至今已接收的留学生共计43人,分别来自美国、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尼、越南、外蒙古、瑞典、摩尔多瓦等多个国家,海外生办学渐成规模。近年来,学校一方面积极参加香港、澳门教育展,大力宣传集美大学,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联招考试,招收港澳台、华侨学生来校学习;另一方面抓住机遇,争取对台单招资格,大力开展对台单招工作,不仅为也吸引了不少台湾地区学生来校学习,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新时期华侨华人教育兴学的建议与对策

华侨华人捐资兴学的风气盛行不衰,海外华侨对教育关心程度和热情不减。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在侨乡倾注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发展教育事业,但巨额资金多缺乏有效的管理,侨资无法合理地使用,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华侨华人在捐资办学中也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到华侨华人的捐

资热情,甚至使华侨华人的权益受到侵害。这些问题应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反思,否则会影响到广大华侨华人办学的积极性。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有效的合理对策,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侨捐的独特作用。

(一)加强对华侨捐资的立法保护

华侨捐赠立法是对华侨捐赠合法权益给予保护,对侵犯华侨捐赠合法权益进行必要的惩罚和追究,是确保华侨捐赠法规贯彻执行的重要保证,为此在立法中建议明确:对受赠人接受捐赠后没有按规定报备的,应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对侵占、损毁华侨捐赠的物资或者捐赠建筑物,违背捐赠人捐赠意愿,擅自改变捐赠公益事业工程项目用途的,或者假借华侨捐赠名义进行逃汇、套汇、走私活动,或者占用、挪用、贪污、倒卖华侨捐赠款物的,依法惩处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受赠人、、拘私舞弊,致使华侨捐赠款物或建筑物造成重大损失的,应追究有关领导和经办者的责任,依法论处。

(二)保护华侨华人爱乡热忱

华侨华人在自己故土捐资兴学,是出于他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以及对故土的眷恋之情。他们在侨乡捐资助学的义举,恰恰是这种爱乡热忱的折射。侨捐项目凝聚了华侨华人恋祖爱乡、造福桑梓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质,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侨情教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把侨捐项目维护好、发展好,对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华侨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华侨华人的爱乡热忱应予肯定和保护,因为这股热情对于广大华侨华人能否一如既往地继续关心和支持侨乡教育事业是十分重要的。

华侨华人兴学捐赠时,要按协议使用,受赠人与捐赠人应当签定捐赠协议,应当按照协议约定的用途使用捐赠财产,不得擅自改变捐赠财产的用途,如确需改变用途的,应当听取捐赠人的意见。

(三l加强侨资管理,最有效地使用好侨资

应认真管理好侨资,使每一笔侨资都能得到有效的使用。在受赠财产的管理上,要明确两点:一是受赠人对捐赠财产的管理制度规范;二是政府和捐赠人的监督。

1.加强对捐赠项目的引导。把捐赠人的良好.意愿与侨乡实际建设需要相结合,是闽南侨乡在侨捐赠管理工作的特点之一。各级政府侨务部门应在广泛收集受助学校的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侨捐项目库,应派员实地考察受助学校的校舍、生源、资金配套等情况,按照捐赠人的要求,将符合条件的项目随时推荐给捐赠人,引导华侨捐赠项目落实到需要扶持的单位,增强捐赠的效果,使捐赠项目的社会效益更加凸现。

2.加强对捐赠项目的管理。各级政府侨务部门逐步注重加强对华侨捐赠项目的跟踪管理,对华侨捐赠财产实行专户储存,造册登记,专款专用。通过加强对捐赠项目的监督管理,捐赠项目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带动捐赠人的积极性。

上一篇:前台课程顾问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服务顾问工作总结范文